艺术创造力的启示(共12篇)
艺术创造力的启示 篇1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发起和推动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新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从主观体验上看, 它关心人积极的主观体验, 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和快乐感, 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对个人成长而言, 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 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2]。
积极心理学提倡研究积极人格特质, 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的自尊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把所有力量都运用到了极限而问心无悔的人生态度, 它促使一个人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世界、拥有快乐和幸福。表现为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 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和不竭的前进动力。
二、创造力的概念和其影响因素
创造力是指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人们的生理、心理和伦理道德修养等诸多因素的集中体现, 其中各种因素的作用都要通过人们的心理发展来间接发生。创造力具有由浅到深的不同水平层次, 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过程, 低水平创造力可以发展为高水平创造力。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在这五种能力中对创造力影响最大的是思维能力, 因为没有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不仅不能能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 而且根本就无法形成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和兴趣等, 它们也是影响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其中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 其兴奋状态称为情绪。良好的情绪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细致地观察, 促进记忆、激发想象、活跃思维等, 而且能够增强操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提高操作的效率, 增强人们的创造力。
三、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启示
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积极心理学认为增进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对于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家B.L.Fredrick提出了著名的“拓展—构建”理论。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拓展并构建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作用, 也就是为即时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资源, 例如使个体在当时的情景条件下反应更准确、认知更全面、思维的创造性更活跃等。在扩建即时资源的基础上, 积极情绪还能帮助个体建立起长远的、有利于个人未来发展的资源[3]。
国外很多研究已经证明了这种观点。如沃林格 (H.A.Wadlinger) 和艾萨克维茨 (D.M.Isaacowitz) 就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实验范式出发, 用实验证明个体在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视觉注意广度更大[4];艾森 (A.M.Isen) 等的研究表明, 积极情绪能有效地组织人的认知活动, 使人的认知活动范围更广、流畅度更高、灵活性更强[5];同样, 希尔 (E.L.Hill) 等人的研究也证明, 积极情绪体验中的个体能更全面认识自己面临的任务, 从而保证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做出最有效的反应[6]。
人人都有创造力, 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 普通人和天才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创造力培养最根本的问题是塑造创造性人格, 即不能满足于教授创造技能的思维训练, 而要进行深层次的人格培养。就像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的那样, 创造性智力不仅是一种形成思维的能力, 而且是一种生活态度, 具有创造力的人敢于与世俗对抗, 不怕别人怀疑、轻视和嘲笑[7]。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 要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就要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把求知当作一种享受和挑战。下面是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创造力培养的一些启示。
第一, 做为启蒙老师的小学教师, 应对每个学生的发展抱有积极的期望, 要努力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鼓励他们提出各种问题。对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不能立刻否定, 更不能批评责骂, 而要耐心帮助, 善于引导, 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都被老师积极关注, 不能让他们有任何心理负担。要允许他们犯错误, 只有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民主氛围中, 学生才更善于爆发出智慧的火花, 才更敢于表现出个性的优势, 才更容易展现出独特的思维方式, 才会让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兴趣和好奇心, 否则创造性思维就会中断, 创造的萌芽将被扼杀。对于这一点爱因斯坦感触很深, 他说:“对于学校来说, 最坏的事情是, 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工作”。
第二,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教学创新。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不仅要完全改变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更要改变老师提供全部标准答案的机械方式。当在课堂上遇到具体学业问题时, 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从新的角度或视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持续地对各种假设提出疑问。只有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并且这种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力量,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拓展—构建”理论, 在开始讲课之前, 全班可以一起唱首欢快的歌, 或者每天指定一个学生讲一个笑话, 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起来, 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接受新知识, 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第三, 要因材施教, 设定适合每个学生的目标。每个学生的特长不一样, 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 并且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 给他们设定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 也就是说给每个学生设定的工作目标应该和他们自己具有的能力相平衡,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当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享受时, 学习动机才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其学习效率和创造力必然会得到提升。否则, 如果对他们给予了不合理的期望, 就会让他们感到焦虑, 逐渐就会厌烦学习, 甚至逃学, 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还会毁了学生的一生。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希望的重担, 除了要教给学生新知识以外, 也应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和观点, 探索积极教育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 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 让课堂学习的过程成为师生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Sheldon M.King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3) :216-217.
[2]宋玉冰, 张海燕.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0) :53-54.
[3]Fredrick B.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3) :218-226.
[4]Wadlinger H A, Isaacowitz D M.Positive mood broadens visual attention to positive stimuli[J].Motiv Emot, 2006, (30) :89-101.
[5]Isen A M.Some 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feelings and emotions:Positive affect facilitates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M].Manstead A S, Frijda N, Fischer A.Feelings and Emotions:The Amsterdam symposiu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262-28.
[6]Hill E L.Evaluating the theory of executive dysfunction in autism[J].Developmental Review, 2004, (24) :89-233.
[7]孙秀萍.斯腾伯格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 2007, (18) :48-50.
艺术创造力的启示 篇2
课型:欣赏评述
教学方法:讲解,欣赏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是一门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2)通过各种图画的展示、欣赏并讲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和现代设计的都与创造力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
教学难点:美术是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学习目标: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什么是美术?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美术作品创作的大概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三、新授
1、什么是美术?
展示实物图片和绘画作品。
自主学习: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任务一:让学生来说说实物图片和绘画作品的区别。
任务二:你认为美术作品必须源于生活吗?美术作品是如何高于生活的?
2、教师小结并补充:
小结:什么是美术?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一定的造型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美感的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
美术作品的产生:一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二是需要创造性的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技巧。着重强调造型的手段。
合作应用:
3、为什么美术是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展示图片,以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现代设计等富于创造力的美表现在哪些地方。
拓展梳理:展示作品或图片资料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拓展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是来于生活却又是如何高于生活的。
绘画的作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
达标检测:
4、作业布置:
(1)找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一下其造型特点。
艺术创造力的启示 篇3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幼儿创造力;艺术价值
G612
艺术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最常见也最受欢迎的教学活动,创造性是艺术的根本属性,不论是对别人艺术作品的解读欣赏,还是进行全新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创造力。而利用艺术教育活动激发和促进幼年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在创造力激发和培养上十分欠缺,很多幼儿教育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割裂了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的必然联系,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凸显功利性。幼教老师中很多人不了解幼儿艺术教育和学习的过程特点,将幼儿艺术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模仿,无法为学生成功搭建艺术学习的支架,同时,幼教老师的自身艺术素养不够,对艺术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内涵了解过少,无法实现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段来进行教育,甚至有些老师缺乏准确评价学生艺术学习成果的能力,以上这些,都是现今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明显问题,改革这些弊端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艺术教育重在审美
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审美过程对儿童产生影响的素质教育。只有学生能从中获得快乐愉悦的体验时,艺术教育才会被学生真正需要和接纳。幼儿艺术教育必须注重对幼儿内心的艺术滋养,充分关注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幼儿的艺术创造热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和图片故事等手段,更好的将音乐等艺术之美呈现给学生,用心引导学生反复经历其中的情感体验,同时,在课堂中也要善于营造轻快的审美氛围和环境,以便更好的展示艺术的情感魅力。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双方之间必须建立双向的情感交流,知识的传递才会直接有效,该点在艺术教育中至关重要。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情感素质的高低对艺术教育效果的影响十分明显,艺术教育要求从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实情感,把艺术欣赏的乐趣真实的呈现给学生,以此感染学生。以幼儿舞蹈《芭比娃娃》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轻慢的语调表现木偶寂寞的心情,用重复单调的动作呈现娃娃孤单的身影,同时用木偶娃娃与在场的每位学生互动,拉近学生与故事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同感共鸣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自发情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幼年儿童,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表扬,乐于表达自己的新鲜感和想法,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和引导的。
幼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相较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更強烈一些,他们充满童真和稚气,创造力非凡但也稍纵即逝。作为幼教老师,最大也是首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保留他们的创造力,当他们的情感展现“手舞足蹈”的时候,切不可用对错的观点束缚他们,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科学的引导,让他们自由大胆的想象。
二、艺术教育需要多样化
现代科技为教育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教师的教学材料更加的广泛,艺术教育中,教师应选取不同民族和时代的经典作品,有计划的让学生体验不同时空和特色的艺术魅力,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例如:音乐、戏剧、舞蹈等,增加幼年儿童的对艺术的体验经历,引导他们建立多元化的艺术观。教学形式上,教师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幼年儿童的艺术教育多以体验为主,从欣赏的角度入手更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教师务必要为学生准备创造力的输出环节,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保持兴趣,更好的满足幼年儿童对艺术学习的特殊需要。
除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教师还应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不同的艺术渠道。学习个体在习得过程中的感知渠道越多,对知识的习得就越快,理解越深刻。幼年儿童受其年龄的客观制约,感官感知在其知识习得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他们在学习中多是以外部感知来体验和表达。艺术操作和欣赏活动为幼年儿童提供了很好的感知力和激发创造力的机会,不同水平或风格的艺术作品,对不同年龄和水平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多种类的艺术刺激学生的听、视、触等感官,增加学生多色彩、声音等的接触,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艺术之美。
三、艺术教育重在彰显个性
艺术中的个性实际就是指个人的创造力,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要处理好技能培训和个性培养之间的关系,知识技能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没有知识技能的情况下创造活动是无法进行的,它与人生来就有的艺术创造本能完全不同,艺术知识技能要通过长期刻意练习获得的。假设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掌握艺术知识技能,不仅自身的创造力本能无法发挥,甚至会挫伤学生的艺术积极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努力发掘学生自身天赋的同时,一定要强调艺术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创造是艺术的目的,但知识技能是艺术实现的根本手段。同时,艺术知识技能不同于其他科学知识,它更多通过师生间的口授和模仿实现,当然这里的模仿并不是指单纯的灌输,而是学生通过大量的观察和体验,对教师教授的技能进行内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给予学生更高的关注,时刻了解和矫正学生在自我内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误解,师生之间要保持高频度的交流,才能更好的避免学生可能形成的不好的艺术技能习惯,最快的得到提高。
教师在针对幼年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时应尽可能多的提供想象的空间和线索,对学生进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提供充足的时间场所等,还应准备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线索,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过程中搭建创造力支架。将各种艺术活动的器材或材料融入游戏,使学生在熟悉的游戏过程中接触陌生的艺术器具,既可以减少学生因陌生而产生的排斥感,又有利于学生搭建已有知识和习得知识之间的支架,帮助学生实现快速习得。
幼年儿童的艺术教育中教师若有步骤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将会对学生的艺术习得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批判性或者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就是很好的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已知的知识进行质疑,在进行艺术欣赏时提出与他人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来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尽管幼年儿童因为年龄等客观条件限制,很多情况下会答非所问,但这不正是他们创造力的表现吗?利用创作游戏让学生找出相同或相似的答案,训练其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增强创造力锻炼的同时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梳理,有利于学生的内化。
四、艺术教育的重点在于教师
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功能的发挥等都对从教老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师素养有很高的要求。当今,受到教师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能多方面的影响,幼教老师的艺术素养质量参差不齐,而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教学成果的实现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
第一、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艺术潜力,一位幼教老师能否准确的理解学生,理解创造和教育的意义,主动汲取和展现艺术之美,能否将自身的艺术感悟和能力融入到教学中,甚至教师的教学态度、情感风貌等等这些,都是由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决定的。
第二、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老师,仅仅具有基本的艺术表演能力是不够的,它要求从教老师有一定的艺术理论修养,对艺术行为和艺术作品能够进行很好的理解和阐释,可以自如的将艺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第三、教师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幼教老師是教学过程中艺术的传递者,教师的传递能力决定学生是否可以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艺术的美好很难被学生直接的理解和感知,缺少了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学生很难感受到艺术作品的伟大,同时也很难产生创造的欲望。教师在充当艺术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时,既要对艺术有很好的理解又要很好的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通学生和艺术之间的隔阂,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感染,从内心生出对艺术的渴望。
第四、教师对学生的艺术评价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比较权威和主要的评价者。尤其在幼教中,教师的价值评价涉及了其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评价引导学生学习情绪,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活跃给予适时的鼓励,肯定他们的创造力,让幼年儿童在艺术体验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更好的促进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当然,在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同时,教师也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创造力。面对天分高、可塑性强的学生时,一个自身缺乏创造力的老师是不可取的,更别说培养。幼儿教育是一个展现教师创造力的天地,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活动设计,甚至活动区域的安排和游戏的指导都要教师参与其中。只有充满创造力的老师,才能给幼年学生带来真正智慧和快乐的艺术教育体验。
参考文献:
[1]郭倩汝.幼儿园艺术教育对幼儿生活的背离与回归 湖南师范大学.2009
[2]高华.幼儿艺术教育综合性的实践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2005
[3]王安琪.从“本能的缪斯”看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新课程研究(学前教育)2011.(2)
艺术创造力的启示 篇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知识都是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而创造性劳动属于未知领域,知识是无法达致这个领域的,唯有想象力才能够让人们超越已知,走向未知”。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解决问题新方法或新途径的思维方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年) 》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使命,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人才培养应当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摆在重要的位置。
二、关于斯腾伯格的创造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2003) 斯腾伯格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创造力研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创造力是一种提出或产生出具有新颖性( 即独创性和新异性等) 和适切性( 即有用的、适合特定需要的) 工作成果的能力。斯腾伯格在《智慧·智力·创造力》一书中提到: 创造力需要六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资源共同作用,他们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个性、动机和环境。虽然这些资源的水平是个体差异性的来源,但形成个体差异的更重要的原因却常常是选择使用什么资源。创造力包括六种基本因素: 一是智力过程,即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输出过程; 二是知识,即有关的经验体系和知识结构; 三是思维风格,即智力方式、智力活动的风格或倾向性,如整体或局部、保守或创新等; 四是个性特征,即具有创造性的人应该具备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敢冒风险、开朗自信等人格特征; 五是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不同的作用; 六是环境,可以通过传播、支持、评价和修正这些创造思想来支持创造。斯腾伯格认为这六种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创新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它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主要构成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创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创造新的,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根据西方学者研究表明,智商超过一定水平时,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创造力高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易产生强烈兴趣,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易为常人漠视的问题,推敲入微,意志坚强,比较自信,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特点。
三、大学生的创造性特质分析
大学生的创造性特质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勇于打破传统的格局,突破条件的限制,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大学生的创造性特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 一) 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创造性特质的基础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完善的知识结构包括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构成。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基础,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宽厚扎实、专业知识的精深。现今我国学校大多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创造性特质的基础,理解知识、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任何创造都离不开知识,知识丰富有利于更多更好地提出创造性设想,对设想进行科学的分析、鉴别与简化、调整、修正,有利于创造方案的实施与检验,增强自信心,这是创造力的重要内容。
( 二) 突出的能力特质是创造性特质的表现
1. 敏锐的洞察力。即是指人们对个人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分析。出色的学生都是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注意细小的变化,感知可能发生的事情,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自身知识积累产生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在工作过程中,他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潜质,把握工作的实际,在思路上力求从大处着眼,抓住主要问题,大胆尝试,形式上别具一格,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2. 丰富的想象力。即是人在头脑里表现出过去感觉过的东西,创造过去未曾遇到的物体和现象,产生尚待创造的东西的概念的心理活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即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推理和评估,准确判断日常生活、工作中重要事情,灵感到来的时候总会冒出有创意的想法,然后付诸行动。
3. 超强的记忆力。即将收到的大量信息和材料,保存和储存下来的能力。学生人际交往的圈子比较广,不但要保证课程的学习,同时还有兼顾工作的开展,处理人际关系等事情纷繁复杂,良好的记忆力是开展工作的保障。由于工作的需要,创造性特质的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很注意锻炼自己的记忆力,努力寻找增强记忆力的办法,并运用到实际中。
( 三) 完善的人格品质是创造性特质的内涵
人格品质包括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意志力等方面的内容,是创造性特质的内涵。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优良的人格品质如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坚忍顽强的意志、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精神等是发挥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优良人格品质是创造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创造力的水平。综合多人研究的结果表明,创造力比较高的人,一般具有如下一些人格品质特征: 兴趣广泛,语言流畅,具有幽默感,反应敏捷,思辨严密,善于记忆,工作效率高,从众行为少,好独立行事,自信心强,喜欢研究抽象问题,生活范围较大,社交能力强,抱负水平高,态度直率、坦白,感情开放,不拘小节,给人以浪漫印象。
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 一) 开发智力,培养敏锐的创新意识
开发智力是指把人的知识、智慧和能力作为一种巨大的资源来开掘、发展和运用。学校要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要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讨论,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从不同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
( 二) 加强学习,培养完善的知识结构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获得和应用知识经验的过程,更是对知识主动理解建构的过程。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修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才能形成科学的创新意识,形成理性和感性、逻辑和意象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有了完善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把零散的知识合并归纳、整理,这样容易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同时学会了概括,也易记,更为以后完善知识结构做准备。广泛的修养( 包含思维、思想、价值观念等大的方面) 、专业的工具知识、方法手段是人类必备的知识技能,形成了人类创意最基本的源泉,决定了人类将自身的知识转化为社会效益的能力。张楚廷教授指出,教育过程不仅要关注认识心理的变化,还要关注非认知心理变化。在认知领域内,知识的积累、思维水平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增强等对素质的改善的确有基础的作用。
( 三) 尊重个体,培养独立思维风格
思维的基本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感性。独立性是创新与创造的基础,是创新教育的条件,完善个性品质有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展,才会给社会带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手段与新的技术。在创造性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个体,培养独立思维,尊重学习者气质、性格方面的差异,给学习者创造机会,让他们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向发展,不断超越、突破和创新。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及经验,是发展他们思维广阔性的重要途径,引导他们对问题深入剖析,有助于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引导大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助于发展他们思维的独立性; 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观点,有助于发展他们思维的批判性; 引导大学生根据情况变化而采取新的对策,有助于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训练学生快速地、正确地解题,有助于发展他们思维的敏捷性。
( 四) 因材施教,培养良好个性特征
个性教育是以培养与发展受教育者有价值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志向和职业素质的教育,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个性教育是社会通过个体价值的最大实现而获得最大发展动力的重要手段。实施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一种探索式教育途径。个性化教育包括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和个别化,教育应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特长、兴趣、爱好,还要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和职业选择等。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在历史制约性、理论价值、实施上都是密切相关的。高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的是共性基础上个体的个性内容和个性价值,把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能体现出其必然性与现实性,最终又不仅在于个体本质的形成,更在于个性品质对个体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改造与建设作用,从而使个体在社会实践与思维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创新作用。
( 五) 塑造环境,培育独特校园文化
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学风、校园环境、典型人物、校园文化活动等,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明显地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高校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构建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通过建设校园文化景观,运用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载体,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精心组织培育校园文化精品,不断优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对社会的辐射功能,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土壤。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斯腾伯格.创造力手册[M].施建农,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0.
[2][美]罗伯特·斯腾伯格.智慧智力创造力[M].王利群,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28.
[3]王盛极.科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96.
[4]张文新,谷传华.创造力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57-62.
[5]刘文霞.个性教育的实质[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2001(4).
[6]肖起清.论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7]赵恒德.要确立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J].教育科学,2001(4).
艺术创造力的启示 篇5
摘要:《浮生六记》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并具有很高的创造力,本文以沈复的生平经历作为基础,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希望给其文学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浮生六记》;沈复;文学魅力;
1、引言
《浮生六记》为沈复之代表作,“浮生” 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共包含《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卷,其文感情真挚,文笔细腻,为后世所赞叹。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一些看法对《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以及创造力进行浅析,希望给我们的研究和写作带来一定帮助。
2、《浮生六记》艺术魅力浅析
沈复,字三白,一生沦落不遇,曾于46岁感叹“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负彼苍之厚。”后以半生经历及感情所作《浮生六记》,淹没无闻,百年之后才被发现,为近代名家高度评价。笔者认为,《浮生六记》之所以能够如此,和其艺术魅力以及创造力是分不开的。
《浮生六记》主要对沈复夫妻的情感生活以及其后半生的悲剧人生进行了刻画,感情真挚,虽然篇幅并不是很长,但是所涉及的内容却很广泛,包含了家庭变故,爱情生活,山水游记以及闲情逸趣。
以爱情生活来看,沈复和其妻子云娘青梅竹马,甚至立志“非芸姐不娶”,据记载,沈复染天花之后,芸娘曾吃斋数年。沈复二人婚后的小别被其称之为 “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腥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其夫妇除了恩爱之外,也是志同道合,他们都对恬然自适的生活比较崇尚。但是,虽然他们生活看似美满,却也有很多不理想之处,比如受制于封建大家庭的因素,芸娘也曾被两次被逐出家门,其中第二次时候芸娘已然病重,在被放逐的背景下,沈复无奈使其十三岁女儿给人做童养媳。是以沈复曾于其书中写到 “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古之言也。”我想在沈复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其内心所包含的悲哀是非常巨大的。正是由于这种感情上的经历,使得《浮生六记》中关于这方面的描写可谓是字字含泪水,也正是这种真挚的感情,能使读者被其感染,让人感受到世态的炎凉以及至死不渝爱情的忠贞。当然,也正是沈复如此情深,才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其感情的汹涌,被不断地感染和震撼,最终使《浮生六记》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再以其生活状态来看,沈复一生坎坷,由于其反叛个性,使其难容于封建社会之中。在经历了沦落潦倒的生存状态之后,其心态已然转为灰暗、凄凉、悲枪,甚至有“浮生如梦”之感叹。当这种感悟写到《浮生六记》中之后,其字里行间所弥漫的凄凉之感给人以很大的感染,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共鸣,这一点和朱自清先生《给之妇》有很大相似之处,具有非常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最后,《浮生六记》也体现出了沈复非常高的人格魅力,沈复性格和纳兰性德有一定相似之处,在“闲情记趣”这一部分中表达了其对于自然的热爱,其中关于岭南风光、三吴胜迹、太湖清波的记录皆为经典,让读者感受到其和自然之间的水乳交融。此外,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下沈复的语言功底,其文字优美生动、清新典雅,具有非常强的诗意,不像其他文言文一样晦涩板滞,比如“不知东方之既白。”等语言已达到语浅情深之境界,为其艺术魅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效果。
3、《浮生六记》创造力浅析
《浮生六记》除了具有非常高的艺术魅力以外,在其创造力上也发货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来说:
首先,《浮生六记》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文笔楷模,此文为属于自述性文言散记小说,《浮生六记》之前,文言小说也并不少年,但是如此以散记形式出现的文章则比较少,仅此一篇,此文中事实为人物服务,既有阅读小说过程中的舒适,也有阅读散文的意境。书中多使用一些横断面来构成人物生活史,而这些横断面又充斥着各种动人细节,使人物性格表现的极为丰满。基于此,可以说《浮生六记》集合了日记、自传、生活杂记、游记、随笔、小说的很多特点,虽然后世对其模仿也比较多,但《浮生六记》却仅此一篇。
其次,为爱情生活描写提供了方向。《浮生六记》之前关于爱情生活的描写可以套用当前被用烂的一句话来说“情不知何所起,一往而深”,多是充斥着一见钟情、缠缠绵绵。而《浮生六记》中关于爱情生活的描写让人感觉非常现实,和我们自己的生活就有着比较大的交集,它多是注重一些小趣事的描写,而且在婚后感觉生活上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涉及到夫妻之间的读书、写诗、议诗、化妆、野餐、教育抚育子、共度艰危等等,是以后人评价其“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最后,《浮生六记》在构建幸福生活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启发,在本书关于家庭的描写上,往往会突出一种较为淡雅的审美情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沈复本人的幸福观。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没有哪一个家庭是完全美满的,但是美满不代表幸福,幸福和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有关,另外,幸福家庭也不是平白而来的,它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经营。在《浮生六记》中,关于其坎坷经历的描写很多,但是无论其陷人债务困境,抑或妻子病死、儿子夭亡,在每一次苦难发生之后,沈复都勇敢的鼓足了勇气去面对,他永远记得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不在乎天长地久,而在于曾经拥有”。这种人生观是是非常积极的,具有很大的“正能量”,当我们读者在经历了生活苦难之后,读《浮生六记》可以受到极大的鼓舞。
总体而言,《浮生六记》的创造性还存在于多个方面,比如其文笔,由于上文已经进行了分析,这里就不多言。
4、结语
《浮生六记》具有的艺术魅力以及创造力是惊人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其出神入化的文笔之外,和沈复本人的经历、性格、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当然,还有一点最为重要的是沈复本人积极乐观的态度,无论生活如何,他都会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一颗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心。这一点也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带了很多
启发,笔者相信:真正的好文章不在于文笔,也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其中所融入的感情以及其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丽珈;论《浮生六记》的情爱美[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赵荣光;从《浮生六记》看清中叶的饮食生活——兼论沈复的饮馔美学原则[J];商业研究;1985年12期
艺术情感的培养与创造力的开发 篇6
【关键词】艺术情感;黑箱性思维;创造力
室内设计,是创造具有视觉限定的人工环境,保障生活、生产活动,以满足生理和精神上的要求。是功能、空间形态、工程技术和艺术等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学科。
艺术的概念,不论学者们如何定义,就其本质而言,都是艺术家情感的物质再现,是用他们特定的语言方式传递着内在心灵的声音。画家将自己的情感以画布为载体向世人展示,音乐家将自己的情感表现为优美的乐句,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美丽的诗行。而室内设计必然是将设计师的情感承载于他的作品之中。一件没有艺术情感的设计作品如同无病呻吟的诗句,尽管辞藻如何华丽,形式如何完美,必将不会感人肺腑和振奋人心。
本人在几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加强设计师的艺术情感的培养,是培养设计师和提高设计师创作能力的中心问题。
关于如何培养艺术情感,并将艺术情感结合所学专业技能,表现为丰富创造力的问题,本人谈谈从不同艺术形式感悟艺术情感的黑箱型思维模式。
室内设计的思维可以理解为一种黑箱型思维模式,同样的设计任务书,不同的设计师所作出的方案是绝不可能相同的,而且设计师也无法说清楚自己的思维过程,读者更是难以琢磨设计师的思路脉络。大师的作品美轮美奂,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并且从功能、色彩、形式等诸多方面都能够经得起推敲。并且使室内空间环境、光环境、听觉环境、空气环境、视觉环境、声环境、热风环境、心理环境之间达到协调统一,近乎完美。而一般设计师所做的方案,在各个方面都很难与大师相比。其原因便是大师的黑箱中内容丰富多彩,能对任务书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加工和处理,并且能使诸多设计要素充分地为设计主题服务。而一般的设计师,黑箱中的内容较为匮乏,因此,只能从形式等较表层的要素进行加工,作品缺乏深化的主题,无法作到激动人心。
如何才能丰富黑箱的内容呢?首先,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本原是艺术情感,而艺术情感是从各个艺术门类都可得到的。从较大的范围讲,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是属于视觉艺术范畴,那么我们仅仅从视觉角度来训练我们的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而应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其他各门类艺术全面结合的方法,来丰富我们的黑箱,培养我们的艺术情感。
1.音乐
抽象派绘画大师康定斯基在《艺术中的精神》中讲到:“音乐在数个世纪里,都是一门以音响的方式表现艺术家的心灵,而不是复制自然现象的艺术——一个画家如果不满意于再现,而渴望表达内心生活的话,也不会不羡慕在今天的艺术里最无物质性的音乐——他自然要将音乐的方法用于自己的艺术。结果便产生了绘画的旋律、数学的抽象结构、色彩的复调——的现代愿望。”音乐成了三角形金字塔的尖顶,成了精神世界的同义词,艺术回到了叔本华的命题:音乐是艺术皇冠上的宝石。由此可见,音乐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影响。音乐对美术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抽象绘画,抽象雕塑,即使在素描中讲到的调子也来源于音乐。音乐对文学的影响,不仅产生了诗词的韵律,而且与诗词相结合,产生了歌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更可见音乐与建筑水乳交融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音乐对艺术创作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逐渐接受高雅音乐,利用课间及探讨方案的时间,有选择地播放一些名家名作。不仅使教室气氛活跃,而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并为学生开出音乐欣赏菜单,指导学生业余时间欣赏音乐。在分析名家设计作品及修改方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节奏、韵律等音乐要素在设计作品中的反映。
2.文学
建筑大师赖特曾说过:“每一位伟大的建筑师都是,而且必须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必须成为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有创建的解释者。”文学可以说是艺术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艺术情感嫁接于我们最熟悉的语言这种表现形式。从中国画中最能体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宋代赵孟坚说:“画谓之无声诗”苏东坡称赞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以造型为主要特征,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以抒情为主要特征,两者相异而又相同,主要在于诗画都要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此外,文学情节可以使绘画作品具有故事性,内容更丰富;文学作品的形象富有造型性,可以更具体、更清晰,感染力更强。文学与其他各种艺术之间的联系最为广泛,各种艺术都包含着文学因素,而且文学作品是多种艺术的基础,如舞剧、戏剧、电影等。同时文学作品也为戏曲、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提供了创作题材。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鼓励学生多读文学名著,特别是多读诗词曲赋,同时要求学生全面讲述自己的设计方案,学会用专业术语解释自己的作品。让学生理解,好的设计作品,不仅需要好的表现图纸,更需要好的语言来诠释。陈鸣在《艺术传播——心灵之谜》一书中说:“艺术批评家们将个人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成果用逻辑的方式整理并表述出来,引导艺术家的创作和艺术欣赏者的作品解读,使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活动纳入有序的轨道。与此同时,艺术批评家通过提供一系列艺术批判的原则和标准,为艺术交往发出某种权威性话语。”因此,让学生读一些建筑评论和艺术评论是十分重要的。在修改方案的过程中,以圆桌会议的方式,用下文讲到的4W2H法和奥斯本设问法与学生沟通,学生不仅能听到老师对自己方案的意见,也能听到给其他同学提出的修改意见。在说服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将会用到大量术语,这会使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设计方案,也修正自己的表述语言。
3.美术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一书中,将美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在本文中的美术是指除建筑以外的其他三个方面。既然将建筑列入美术范畴,可见建筑与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之间的密切关系。达芬奇曾经说过:“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造型艺术的最高境界。”因此说美术是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本家兄弟,最直接的基础。
除了让学生做大量的美术鉴赏,关注广告、雕塑、园林小品、产品包装、流行时装等各类艺术形式。还要求学生每周必需画两张建筑速写,这一要求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同时要求学生在完成方案过程中,画手绘透视稿,以此来完成手绘训练。
4.生活
音乐家、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在《人类的音乐》一书中写到:“相对而言,科学是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客观、可测量的学问,而艺术则是关于人性、生活领域的学问。”室内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相比,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建筑大师路易·康说:“要真正懂得建筑,必须要首先懂得生活,建筑应该是有生活存在的地方,绝不应仅仅成为一种抽象的、美妙的东西。”因此,生活情趣的培养,是室内设计的关键因素,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建筑。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室内环境是生活的载体,生活的空间。要首先解读生活,再设计环境。比如在家装的课程设计中,首先让学生自由设定家庭成员,及每个家庭成员的职业、年龄、爱好等,以此来确定设计的主题,而空间的六壁造型及色彩等设计要素,要为实现主题目标服务。在时装专卖店的课程设计中,首先让学生了解时装的分类,然后依据自己的喜好,确定时装类型。而所销售的时装类型,便能确定专卖店的主题风格,而空间各界面的设计,都应强化和完善主题风格。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环境,注意电影、电视剧中的环境设计和生活方式。了解茶道、酒文化、饮食文化等与生活相关的各种事物。
5.梦想
蒋勋在他的著作《梦想与创造》中讲到:“因为梦想,才能够继续创造。”、“二十世纪的毕加索、达利都是梦想家,他们在学科分工越来越精密的趋势中,却努力地使美术回到梦想的原点。”梦想能产生强烈的创作动机,强烈的创作动机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动机是激励人、驱动人行动的一种力量,是创新的内在动力。
有了梦想才能有创作激情,而创作激情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较难拥有的。原因是由于初学者在知识经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这就需要不断地鼓励和赞美,鼓励创新、鼓励求异、鼓励另类。就算有些想法不切合实际,也不要循规蹈矩和墨守成规。即使学生有一点点突破,也不要放过赞美的机会。“激励具有柔软大脑,激发热情,将人导入创造状态,引发思维共振和创造灵感等作用。”因此说,赞美和激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是激励梦想的关键所在,没有良好的情感基础,赞美的真诚含量就会大大降低。而真诚是赞美所以产生良好效果的灵魂,“真诚的赞美,可以用一根头发牵动一头大象。”
6.技术
技术是学校教育所给予学生最多的东西,设计原理、图学、材料、设备等等,是确立专业性思维的关键所在,是艺术情感的有效载体。这个载体越大、越扎实,越有利于艺术情感的发挥和升华。然而,仅仅依靠技术,只能培养出高级工匠,而不可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师,更无法成为设计大师,因为技术只是艺术情感的加工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主张从掌握原理到忘记原理的升华过程。老子说:“大象希形,大音希声。”只有让所学技术不自觉地融入到创作习惯之中,才能游刃有余、尽情发挥,创作出艺术含量极高的设计作品。
艺术创造力的启示 篇7
创造力的研究表明, 创新不仅依赖于个体属性, 更反映了社会、组织、他人的主观评价。对创造力的评判嵌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情景之中” (Perry-simth, 2003) [1]。最新的研究表明, “你是谁”与“你认识谁”共同影响了个体创新。合作网络是个体获取异质知识与情感激励, 得到支持、反馈与肯定的重要来源。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应该从个体与网络互动的视角去看待合作网络之于个体创新的作用:网络是信息的代理和机会的代理, 能否将潜在的优势发展出创新还取决于个体与网络的互动;而互动过程中有助于实现对不同类型社会资本的整合, 这将对团队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个体创造力和护士创新研究
传统研究认为, 创造力体现在个体思维上的“灵光一闪”。因此, 以往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探讨富有创意的人的人格特征, 试图发现具有较高的创造力的人的特殊心理特质。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除了个人内在条件之外, 创造力更与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关。“创造行为发生的情景”是个体的创造力发挥的重要条件[3]。已有的研究表明, 对情景因素的关注集中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特征[4];倡导鼓励与支持的组织氛围[5];组织评价体系[6], 以及直属领导的类型[7]等等。随着对实践社区研究的深入以及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 创新根源于人际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仅促使了知识的转移,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不同的想法与思维方式的碰撞, 从而激发了更多的解决思路与看问题的角度。这些特点使得合作网络成为创造力研究的最新关注点[1]。Brass的研究认为, 个体创造力体现在“其所嵌入的社会网络之中”, “你认识谁”决定了个体的知识获取与思维方式借鉴, 从而影响了创造力[7]。
护士创新的研究也大多从护士自身属性与外部环境两方面展开:如很多研究者都已经关注到护士的学历、资历、职称、职务、劳动人事关系等对创新的影响[8,9], 以及个体动机的关注[9];外部环境方面, 很多学者关注到了组织创新氛围、变革型领导对护士创新的影响[10,11,12]。虽然已有研究也注意到了影响护士创新的内外部因素, 但不足体现在:第一, 虽然现有研究已经关注到影响护士的外部因素, 但还很少有研究关注到护士所嵌入的同事、领导构成的合作网络。虽然有学者的质性研究注意到同事间的沟通可以促进创新, 但还没有深入揭示合作网络影响护士创新的内在机理;第二, 现有研究还很少从护士与合作网络互动的视角去审视护理团队的组建。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 需要我们借鉴合作网络最前沿的研究文献。
2 合作网络的相关研究
2.1 结构主义分析逻辑
网络研究的独特视角在于其抛弃了以往社会学研究中的原子观, 把个体放置在社会关系的背景之下, 强调个体行为的嵌入性。传统的社会网络研究大多秉承了结构主义分析逻辑, 考察个体所嵌入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创新的影响。现有两种理论观点:基于Coleman[13]对社会资本的观点认为, 闭合网络促进了知识, 尤其是复杂的专有知识的转移, 从而对嵌入其中的个体创新具有积极的影响;另一种观点则基于Burt[14]的结构洞理论, 认为没有重复的信息源才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本, 强调稀疏的、富于结构洞的网络更有利于个体创新。
实际上这两类观点并不矛盾, 他们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社会资本的来源, 并且各具优势与劣势。闭合网络的优势在于团队的凝聚力, 知识转移的效率;劣势在于成员间知识容易同质化, 缺乏新鲜的知识。这将为创新带来想法的难题 (the ideal problem) [15];稀疏网络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异质知识, 但由于彼此之间的弱关系以及彼此背景的差异, 将导致彼此合作的困难, 在信息整合方面没有优势。这将导致行动的难题 (the action problem) [15]。
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 网络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深入探讨网络机制作用的具体情境, 从权变的视角研究个体与合作网络的互动[16]。
2.2 个体网络互动与社会资本的整合
权变视角的研究认识到网络是信息的代理和机会的代理, 能否挖掘网络优势转化成创新还取决于个体特征与行为。已有研究表明, 个体的认知能力、人格特征、动机与能力、外部知识的搜索等都将影响个体对合作网络的利用[17,18,19,20]。如Obstfeld[15]的研究认为, 结构洞个体采取联合促进策略可以促进其他其他员工的创新参与, 有助于提高整个组织的创新;Fleming (2007) 的研究表明, 嵌入在紧密网络个体, 其任职经历、经验和不但有利于自身的创新同时还发生了溢出效应--有利于其他合作者的知识创新[21];Wong和Boh的研究表明, 当项目团队的创新者展现出寻求领导者支持、为项目游说去竞争资源等大使行为 (Ambassador Activities) 时, 则有利于全体成员的创新参与与团队的创新成功[22]。
在强调个体特征与行为的作用之外, 还有很多学者探讨了在team或project层次上可以实现两类社会资本的整合。Reagans[23]在对研发团队构成的研究中, 认为这样的一个团队有利于创新:团队内部形成闭合网络, 这有助于Coleman类型的社会资本发挥作用, 有利于复杂知识的转移以及团队注意力的集中;团队成员应具有广泛的外部弱关系, 为团队带来异质知识, 从而整合了两种类型的社会资本;Cattani[24]在电影行业的研究表明, 行业中心与外围成员构成的团队也有助于整合两类社会资本:外围成员提供创新想法, 中心成员有资源将创新想法付诸实现, 较好地解决了想法的难题与行动的难题;与之类似, 还有Tiwana[25]在企业网络层次上的研究表明, 强关系企业与弱关系企业联盟也是基于类似的逻辑, 较好地克服了行动的困难与想法的困难, 有利于提高联盟企业的战略柔性。最新的研究也将整体网络与外部环境同时考虑, Funk[26]的研究认为组织内部合作网络结构是影响组织外部溢出知识的吸收和利用:高效率的内部网络在知识溢出高的地区有利, 而远离行业核心区的企业, 其内部低效率的网络反而有利于其保持异质知识。
3 对护士创新与护理团队建设的启示
创造力与合作网络的研究表明, 创新取决于个体与其嵌入的网络:“你是谁”与“你认识谁”构成了影响个体创新的前因变量。具体来说, 个体在合作网络中的位置与所嵌入的网络结构特征将影响个体创新。同时, 个体与网络的互动, 以及网络密度的调整都将发生知识溢出效应, 都将对个体创新产生影响。考虑到护士的工作特点, 基于已有研究, 笔者可以归纳出对护士创新与护理团队建设的如下启示。
3.1 人力资本建设:专业培训与人际关系能力
以往研究中注意到护士的高学历、高年资等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创新的作用[8], 因此, 鼓励护士更多的参与继续教育, 树立护理工作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职业观念, 尤其是对学历较低的专科护士更要加强相关的专业培训, 譬如护理服务、护理流程的讲座, 以及对护理器材的创新需要进行交流和普及专利的申请知识等。合作网络的研究文献告诉大家, 知识的溢出效应将受惠于每个团队成员。因此, 专业培训不但有助于个体创新, 同时也有利于知识输出, 形成良好的外部效应。考虑到护士长在护理团队中的特殊作用, 应该加强领导风格的相关培训以及不同科室的轮岗等措施开拓视野、增加阅历。由于网络的外部效应, 这最终将受益于整个护理团队。
除了专业培训之外, 医院更应该加强护士的人际关系能力方面的培训, 这将减少因知识不足而使创造力受限的几率。护理创新并不一定非得产生于高职称、高年资的护士, 由于护理操作具有一定的机械性、重复性, 有时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护士的观察比一个身在其中浸染多年的老护士, 更能发现创新的机会。无论低年资护士还是高年资护士, 都应该加强人力关系能力, 积极寻找合作网络中的某一领域专家, 广泛吸取其他领域相关知识, 适度挑战性的问题更能激发护士创新思维的发挥。而创新性想法更需要得到合作网络的认可, 这更考验创新者的人际关系能力。
3.2 社会资本建设:打造沟通平台并动态调整网络密度
已有质性研究以及一些调查研究表明, 由于临床工作的特殊性, 护士交流和讨论主要集中于交班期间[27]。而且由于护士普遍面临的重复护理操作以及工作——家庭兼顾等问题, 导致护士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不多。这需要医院打造良好的沟通平台, 从现实的心得讨论会、茶点沙龙, 到虚拟的微信群等不同的方式, 在护士与护士之间、护士与护士长之间建立便利的沟通渠道, 形成良好的信任, 加强内部合作网络的闭合与强关系, 从而实现Coleman式社会资本的“行动优势”。同时医院也应加强外部社会资本投入, 譬如邀请外界专家来讲学、课题申报的讲座, 选派优秀的护士长和护士参加全国护理研究领域的学术会议等, 通过建立外部弱关系增加护理团队在想法与知识方面的优势, 从而实现Burt式社会资本的“想法优势”。
除此以外, 还要注意动态调整护理团队的密度。以往研究表明, 在外部弱关系一定的情况下, 护理团队合作网络的密度与创新之间将呈现倒U型关系。频繁的人际互动一方面可以促进信任, 带来高效的知识共享与强力的创新扶持, 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护理团队知识的同质化, 以及小圈子效应等形成的群体压力对创新有负面的打压作用。除此以外, Janssen[28]的研究认为创新存在人际关系风险, 创新也许会妨碍和激怒守旧的同事。因此, 要动态调整护理团队合作网络的密度, 通过轮岗、外部培训等手段实现护理团队的动态平衡。
4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互补的护理团队组建策略
以往研究认为, 护理团队建设应考虑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如采用以老带新、传帮带等将高学历年轻护士与高年资护士搭配建立创新团队[8]等。由于网络的外部效应, 嵌入在紧密网络的护士长, 其任职经历、经验和不但有利于自身的创新同时还发生了溢出效应-有利于团队其他护士的创新。因此, 闭合网络的护理团队应该配备年资、职称、职业经验或拥有较多外部弱关系的护士长 (护士) , 这有利于知识溢出、促进整个团队的创新绩效;相比之下, 稀疏网络的护理团队, 需要配备有创新意识、内在创新动机、以及外向型人格特征的护士长 (护士) , 这有利于挖掘网络内部的创新潜力, 并促进团队的凝聚力。
艺术创造力的启示 篇8
人类艺术创造有着深在的价值诱因和根源性利益驱动。这里的价值诱因和利益驱动是物质欲求和精神欲求的导向和原动力。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与利益驱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上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与利益驱动是指物的实用和物对欲求的满足。
物质层面上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与利益驱动是最基本的。主要表现满足艺术家生存本能的欲求。艺术家的艺术创造首要的目的是谋生, 要谋生就要使自己的作品能够为最大多数的受众所接受。也就是要占领一定艺术市场份额。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艺术市场中获得生存空间。艺术家们不能靠喝西北风生存, 他们都是人, 都有着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欲求。而要实现和满足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欲求才能去谈什么艺术的追求。这样艺术家的创造势必要惟受众的好悟而选取创造方向, 他们需要掌握受众。因为受众才是它们的上帝, 是他们衣食父母。
受众喜欢什么, 艺术家就去创造什么。那么受众不喜欢的, 自然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创造了。这里就有着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艺术家们的面前了, 那就是怎样去迎合受众的接受心理以实现自己的最起码的市场生存和市场占有。这就需要艺术家们把艺术产品推向市场和占有受众。
占据市场掌握受众, 首先是在创造和生产的过程就必须要搞清楚市场的需求在哪里, 受众想要的是什么和艺术家能够为他们创造什么?其次就是怎样让受众来喜欢和接受艺术家们的东西。这里就要有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理想与受众的艺术接受心理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
当面对这种冲突时, 所有理性的艺术家们都会选择一条与受众相妥协的艺术创造道路。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被受众们所接受和认同, 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艺术市场上谋得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也才能获得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本。
我国当代著名艺术家黄永玉 (沈从文的表弟, 湘西文化名人) 在谈到他的个人创造经验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开始创造时候, 我就是坚持不懈地画, 画久了也便有了受众, 渐渐地, 我的作品的受众也就多了, 该有的也就有了, 想挡也挡不住了。这里他谈到了艺术创造持之以恒值得首肯。但是必须看到一点他的言论忽视了很多关键性的因素。
受众们为什么会去买他的作品, 为什么他的作品就能卖上个好的价钱呢?仅仅是他的作品有独到的想法吗?主要是他把握了受众的心理。是受众这个上帝赋予了他一种令人仰举的光环。
是的, 这里谈到了一个如何要受众接受的问题。这是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的占领市场的营销策略的问题了。营销, 对, 就是营销, 当艺术家的作品落在纸面上而不被人所识的时候, 那么他的作品就死在了纸上。黄永玉的作品好吗?大家会说好。那为什么好呢?没有几个受众能够真正回答这个问题。
肯定一点的是, 黄永玉的艺术创造掌握了受众, 受众们心甘情愿地把口袋里的钱交给他。这些受众们拿出了口袋里的钱买来的仅仅是黄永玉的画吗?不是的。黄永玉的画里有着太多的附加的东西。而这些附加的东西才是这些受众所真正追求的。这就是附加值的价值体现吧!
那么这些附加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黄永玉是名人, 是名人的品牌效应了。相信名人效应、品牌效应这些耳熟能详的时尚术语每个人都不陌生了。对正是黄永玉的名人效应、品牌效应成就了他的财源滚滚来, 正如他个人所形容的那样想挡都挡不住的。
人们说, 黄永玉很有品位, 很会享受, 很会玩。其实所有这些都是受众们成就了他。黄永玉所能提供的正是受众所乐于接受的, 这样交易岂不是水到渠成的做成了。受众得到了他们想要的, 而黄永玉也实现了他的所要得到的。
上面以黄永玉的个案分析了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实践所涉的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与利益驱动问题。得出来的结论就是, 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要为自己谋取很多的物质上的利益的, 这是不可否定, 因为艺术家们得活着。要生存就要占有市场掌握受众, 要占有市场掌握受众就要做出受众们所需要的东西来, 那就是要做出名人效应和品牌效应。而这些都离不开艺术家们匠心独运的营销策略:包装、宣传、必要的鼓吹和批评。这样一来名气有了, 名人效应、品牌效应也就出来了, 艺术创造也便有了受众们所欲求的高附加值了, 这样受众们才会花大价钱对你的创造买单。这样才能实现艺术家的价值欲求和物质利益。
黄永玉也个凡人, 他也有着七情六欲, 他的艺术创造首先也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物质欲求。无论是创造之初还是在他成了名人之后, 他的创造都是为了使自己的东西能为受众接受, 能卖得出去, 并且能卖上一个好的价钱。钱是个好东西, 它本身没有任何丑陋, 那么艺术家去追逐金钱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不可。艺术家们得生存吗!艺术家们为了更好地生存也就只有以受众所需求为导向, 也就是以市场为导向,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活得滋润、活得有尊严。
这里仅从物质层面上对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和根源性利益驱动作了简要的个案分析。要对这个问题的把握更加全面就有必要从精神层面上来进一步探讨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和根源性利益驱动的问题。
二、精神层面上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与利益驱动
艺术创造精神层面上的价值诱因和利益驱动主要指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取向和利益驱动问题, 特别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伦理和宗教伦理。
也就是说, 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是不可避免地要为一定的政治利益集团服务的, 不可避免地去宣传一定的政治伦理和宗教伦理。尽管有些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试图去冲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 但事实是他们大多不能逾越这些政治伦理和宗教伦理。这里可以说是艺术家们有着张扬的生命个性, 但他们却永远无法摆脱那些政治伦理和宗教伦理的束缚。而且大多数的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是不会背叛他们上帝般的受众的, 因为那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是给能够接受它们的受众创造。如果创造没有了受众的接受, 那么创造对艺术家本人来说是一种现实的失败, 尽管也有着后世流芳的创造但对于艺术家本人来说就是一种现实的失败。在艺术史上人们会因为他是一个悲情的失意者而去研究他的现实的失败和后世的流芳。
这里有必要对“政治伦理”、“宗教伦理”、“现实的失败”和“后世的流芳”等概念加以厘定。从感情色彩上讲它们都是中性的;从语义的指向性上来讲, 它们不特指哪个时代, 哪个阶级和阶层, 具有不确定的泛指性。“现实的失败”和“后世的流芳”是一种人本的功利得失观, 是一种定格的历史评价观, 即对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历史功过得失应将其放回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而不脱离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去评价, 否则就会做出有违历史公允的不客观的评价。
“现实的失败”和“后世的流芳”正是艺术家们在艺术创造中进行价值选择的明证。也就是说, 艺术家的艺术创造不是没有伦理观念, 不是没利益驱动, 而恰恰是在特定的政治和宗教伦理观念的感召下, 进行艺术创造的, 也就是要表达其所欲的价值观念。正是这种其所欲的价值观念的促动着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这就是在精神层面上表现出来的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和利益驱动。
历史上精神层面上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和利益驱动的实证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比较典型的实证有如孔子的“韶乐”、墨子的“非乐”理论、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构想中关于艺术的论断等等, 都是精神层面上的价值诱因和利益驱动在艺术创造中的有力证明。
无论是在历史上, 还是在现代, 艺术创造过程在精神层面上都是在特定的“政治伦理”和“宗教伦理”的价值观念的诱导下和利益驱动下所为的创造和生产过程。
综上对艺术创造从物质和精神的两个层面上分析了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和利益驱动的问题。为能从更高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就不得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理论视角来审视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与利益驱动。
三、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与利益驱动
英国的雷诺兹曾经讲过:“艺术使自然更完美。”这里不仅含有深厚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其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挑战自然的主观愿望。人类总是幻想超越自然常规, 幻想自然能为人类所驾驭和为人类所利用, 幻想着征服自然。这样, 在人类的思维习惯中便把人与自然根本的对立起来, 人类一直致力彻底的认识和改造自然, 并为此而不眠不休。照此种逻辑向前推演, 雷诺兹的说法似是顺理成章的。但是, 这种说法的逻辑起点就是大错而特错的。人类不愿意尊重自然, 害怕自然, 面对自然的时候有着很强烈的自卑感, 所以在人类的思想底层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征服和奴役自然。欲使自然能为其所用, 希望自然能满足人类无限的贪欲。人类根本就不想去尊重自然, 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变本加厉的报复自然, 向自然无限地索取。
“艺术使自然更完美”已经承认了自然本来的完美, 但它又说使自然更完美却未必见得。艺术的最高目的是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存状态的“反思”。人类之所为美非自然之自在之美。艺术必是人的行为和人的意识, 必以人的主观意愿为导向, 所表现必是人类的欲求或是追求。总之, 艺术的根本因素取决于人, 所表达的是人的想法和人的行为, 也就是说艺术所要表达的是“人所欲”和“人所欲为”。艺术所要彰显的是人的生命力的无限扩张, 但是人类盲目地无限制地扩张生命力的同时却忽视了自然的“纲常伦理”。
人类的艺术不能使自然更完美, 却是人类欲使自然人化的意愿的表达, 更多的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人类艺术之于自然无异于洁白的雪地上的一串脚印。这脚印注定是瞬间的辉煌, 它们可能给这宁静的雪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但又破坏了这雪地的纯洁和宁静。
在自然的“纲常伦理”中, 自然是至高无上和不可征服的,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人类可以说是这个星球上最为贪梦的物种。他们有着无限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欲求, 而且这种无限膨胀的欲求就从未曾有过知足, 总是那么贪得无厌。他们不懂得去尊重自然的“纲常伦理”并与之和谐相处。只有在受自然的惩罚的时候才会番然醒悟, 受到了惩罚才去思考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时候的醒悟都显得很迟了。
艺术是人类价值伦理观念的先导, 是人类与自然冲突的前沿阵地。艺术可能是魔鬼也可能是天使, 魔鬼的艺术会带领人类步向罪恶的深渊永不能翻身, 天使的艺术会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地相处。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 艺术的走向就是人类发展的走向, 是在魔鬼的唆使下步入罪恶的深渊还是在天使的导引下升入天堂类必须作出理智的抉择, 因为人类已经在魔鬼的唆使犯下了罪过, 能否获取自然的宽恕关键在于人类是否真心愿与自然和谐相处。
可见, 有着价值欲求、受着价值诱导和利益驱动的人类艺术预示着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前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结果。
综上, 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人与自然关系层面这样三个不同的视角探讨了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和利益驱动这一话题。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和利益驱动及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 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 人类艺术创造有着深在的价值诱因和根源性利益驱动。正是这种深在的价值诱因和根源性利益驱动改变着自然, 改变着人类和自然的和谐。
(2) 艺术的最高目的是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存状态的“反思”, 人类之所为美非自然之自在之美, 善待自然。
(3) 有着价值欲求、受着价值诱导和利益驱动的人类艺术预示着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前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结果, 决定着人类的命运。
参考文献
[1].丁亚平著, 《艺术文化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2].[英]赫伯特·里德著, 王柯平/译, 《艺术的真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艺术创造力的启示 篇9
一、规划编制背景
自日本从京都迁都江户并改称东京后, 共有五次城市发展计划, 前四次分别是:1888年制定的第一个城市规划法规《东京市区改正条例》;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制定的《震灾复兴计划》;1945年东京大空袭后制定的《战灾复兴计划》;以及1982年编制的《东京都长期规划》。每一次城市发展规划的提出都是针对近期问题的解决, 同时考虑长远发展的一次政策调整。2011年, 以东日本大地震为契机, 又公布了东京2020年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该规划围绕城市防灾、能源和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展开。此后, 由于奥运会举办权的获得和东京都知事的更替, 2014年在修订2020年规划的基础上, 重新推出了《创造未来:东京都长期展望》, 该规划的制定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 经济发展急需改变长期停滞状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1955~1970年的高速增长期, 这一阶段的GDP平均增速达9.1%;1973~1991年进入稳定增长期, 该20年的GDP平均增速为3.8%;而进入1990年代后, 由于泡沫经济的崩溃, 日本经济增长陷入停滞, GDP指标的增速仅为1.1%。为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东京都亟需采取相应措施以摆脱经济长期停滞的局面。
(二) 少子高龄化带来劳动力供给不足
与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相伴随的是人口老龄化及带来的人口减少问题。日本自1970年开始, 人口合计特殊出生率开始低于联合国测算的维持人口长期稳定的人口置换率, 且该值在2012年下降到了1.41人。同时人均寿命不断提高, 由此出现了生育率下降、儿童减少、老人增加的少子高龄化趋势, 且愈演愈烈。2000和2013年, 日本老龄人口比重先后提高到17.4%和25.6%, 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少子高龄化对复苏日本经济和激发社会活力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 2020年奥运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东京都曾借1964年的奥运会实现了城市规划的升级, 并以多条地铁线、现代化的机场和当时全球速度最快的高速列车向世界展示一个科技化城市领军者的东京形象。东京都也寄希望于2020年的夏季奥运会能够复制1964年奥运带来的重大机遇, 实现城市能级的提升。由此, 东京都政府知事舛添要一适时推出了新的城市规划蓝图——《创造未来:东京都长期展望》, 并明确指出要把东京建设成为“世界最好城市 (The World’s Best City) ”的目标。
二、规划主要内容
《创造未来:东京都长期展望》不仅展示了2020年奥运会时东京的规划图景, 也描绘了2030年的东京面貌。该规划以建设“世界最好城市”为总体目标, 这一目标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举办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和残奥会, 并通过这一重大国际性赛事的举办助推城市发展;二是解决东京都面临的经济增长停滞、少子高龄、人口减少及其带来的各种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划围绕上述两个目标, 从“激活经济、提高生活质量、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城市更新、加强政府与民间合作”等角度出发, 制定了详尽的城市战略和政策方针, 并对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标和建设时间表。
(一) 举办史上最好的奥运会及残奥会
为实现第一个规划目标, 即“举办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和残奥会, 并通过这一重大国际性赛事的举办助推城市的发展”, 制定了三项城市发展战略。
1.发挥东京优势确保2020奥运会的成功一是为2020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进行周密部署, 并留下恒久遗产。二是构建优雅的无障碍城市。到2020年, 完成奥运场馆和主要观光景点周边的无障碍设计;到2030年, 完成日客流量10万人以上的78个国营和私营铁路站点的屏蔽门安装。三是确保国际游客的舒适和安全。到2019年, 完成安装约100个行人电子标牌;到2020年, 全部14家都立医院提供多语种医疗服务。四是培育顶尖运动员, 建设体育城市。到2020年, 参与体育与运动的东京都民增至70%, 使59个地区拥有有资格指导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社区体育教练等。
2.建设高度发达、以人为本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是发展广泛延伸的海陆空交通网络。到2014年, 从新宿到羽田国际机场的航程从40分钟缩短至20分钟;到2020年, 从关越高速到东名高速的车程从60分钟缩短至12分钟, 羽田国际机场全年起降航班增至约49万架次;到2025年, 东京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10万标准箱。二是建设无缝对接的便捷公共交通网络。进一步推进重点的商业、文化和其他城市功能集聚区域的基础设施能级, 建设无缝对接的便捷公共交通网络, 打通海陆空港与市中心的交通连接, 实现无障碍交通。
3.宣传日本独有的待客之道, 提升东京魅力一是热情欢迎全球游客。到2024年, 东京都民志愿活动参与率提升至40%, 年入境游客数增至1800万, 举办国际会议数量增至330场, 外国游客对东京市内免费Wifi服务满意率提升至90%以上;到2028年, 东京港游轮靠港次数达到280次, 游轮观光客总数达到50.2万人。二是向世界宣传日本文化。到2020年, 在7个大型文化设施场馆实现多语种服务、延长开放时间并实现免费Wifi覆盖, 在东京及周边的多个文化设施场馆引入通票制。
(二) 实现未来东京的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解决东京都面对的高龄少子、人口减少状况及其带来的各种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 规划又提出了以下战略。
1 . 建设安心、 安全的城市一是确保高等级的抗灾能力。到2020年, 95%以上的住宅 (其中城市住宅100%) 完成抗震加固, 所有住房和工作场所储备有应急食物;到2025年, 学校、医院等具有重要作用的城市建筑100%完成抗震加固。二是保护居民不受犯罪和其他危险的侵害。到2018年, 全部1296所公立小学学区路线覆盖监控摄像头;到2024年, 登记注册的预防犯罪志愿者团体增至900个。
2.建设福祉先进的城市一是为育儿提供坚实支撑。2015年起, 在设有小儿科的都立医院逐步建立针对患病和康复期幼儿的日托服务;2016年起, 东京都政府办公楼内的日托机构向本地社区儿童开放;到2018年, 消除日托服务短缺, 等候入托的幼儿减至0, 日托机构可容纳幼儿人数增加4万人等。二是完善养老设施建设。到2015年, 指定12所地区中心医疗机构和41所本地中心医疗机构作为阿兹海默症治疗中心;到2025年, 特殊养老院床位数增至60000张, 长期健康护理机构床位数增至30000张, 阿兹海默症老人之家床位数增至20000张。三是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四是提供残疾人社区服务。到2017年, 社区内残疾人之家的居住容量比2014年增加2000人, 残疾人日间活动中心容量增加4500人;到2024年, 增加40000残疾人就业等。
3.建设国际领军城市一是刺激国民经济增长。到2024年, 新设企业率增至10%以上, 获得东京都政府支持的进入增长行业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 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二是强化城市中心区域功能, 进一步提升城市实力。通过打造大手町、大手町一丁目、日比谷、八重洲、品川站、竹芝、虎之门、六本木、临海副都心有明和羽田机场空地等10个商务中心, 提升对国际资本、人才、商务活动的吸引力, 营造国际化的商务环境。计划吸引至少50家大型外企在东京特区设立亚洲总部, 继续保持东京作为与伦敦纽约并肩的金融中心地位。三是建设每个人得以扮演积极角色的社会。到2022年, 20-34岁年轻人的就业率增至81%, 求职者被雇为非正式员工的数量减半, 25-44岁女性的就业率增至75%;到2024年, 东京都政府援助就业人口达到24000人。四是发展支撑东京及日本的人力资源。到2024年, 80%的东京都高中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五是拓展城市外交以利东京发展和奥运成功。到2020年, 与30个国外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到2024年, 每年有250个与国外城市的交流项目。
4.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一是将东京发展为智慧能源城市。到2030年, 能源消耗总量比2000 年减少30%;到2024年, 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增至20%, 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1000MW等。二是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到2023年, 暴雨来临时的污水存储设施容量增加到170m³;到2024年, PM2.5空气质量标准达标率100%。三是增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到2024年, 开展措施延长160座桥梁的使用年限;到2029年, 100%完成发展较早的城市中心4个地区的污水管道更新。四是开展针对老龄化社会的城市结构调整。在人口减少、老龄化加剧、单身比例提高的基本判断下, 提出对北青山三丁目等地区的老旧都营公寓进行集中改造, 以应对住房闲置、建筑老旧化等问题。
5.促进中心区域的城市再生通过优化交通站点设施、推动历史街区改造、加快临海地区建设等, 将东京都打造为集商务、旅游、文化、MICE等于一体的国际化大都市。一是优化交通站点设施。完善涩谷站、品川站等枢纽的立体交通网络, 提升车站的集客能力。二是加快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除名胜古迹外, 加快对有乐町地区、竹芝地区和涩谷地区等的更新改造, 向世界展现从江户时代成长到现代东京的历史过程, 提升东京的观光价值。有乐町地区加强与民间组织合作, 利用在原都厅的旧址上强化MICE功能, 并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 重拾昔日的繁华。竹芝地区和涩谷地区则分别打造信息产业基地、文化和流行传播地, 共同提升东京都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快临海地区建设。推进临海地区建设9座永久性体育场馆, 并在奥运会结束后, 引导该地区面向海外富裕阶层进行住宅开发, 并在充分发挥运动娱乐设施集聚优势的基础上打造临海地区国际休闲特区。
6.振兴多摩和岛屿地区一是构筑良好的发展环境。到2019年, 标明15000个泥沙灾害危险区域, 到2020年, 提高22道海堤, 到2024年, 建设9座海啸避难设施。二是利用丰富的自然环境激活社区。到2017年, 在6座岛上的5个村庄内启用超高速服务。
三、规划创新与启示
《创造未来:东京都长期展望》的提出旨在以2020年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 促进城市运行效率、舒适性、安全性、开放程度等的综合提升, 进一步增强东京的国际竞争力。为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此次规划除提出涉及多方面的举措及明确建设奥运会、残奥会的有形及无形资产外, 还正面提出了东京都面临的经济发展停滞、少子高龄化、人口减少社会的到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等课题, 并在提升城市竞争力, 促进城市更新等方面制定了详尽的城市战略和政策方针, 使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一) 直面自然灾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长期以来, 地震等自然灾害及由此导致的火灾、海啸始终是东京城市安全的直接威胁。尤其是受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响, 日本民众的抗震需求更加强烈, 为此, 新一轮城市规划将提升对自然灾害的防范能力放到了重要位置, 要求在做好应对灾害准备的同时也要将受灾程度降到最低, 并提出通过自助和互助机制建设提升区域防灾能力。此外, 为应对少子高龄化, 提出加快完善育儿、养老、医疗健康等设施建设, 以制造构建安心安全的高福祉城市。
(二) 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
在提升东京国际竞争力方面, 此轮规划提出了建设“国际领军城市”的目标, 探索从强化中心区域功能、加快人才培养、发展城市外交等方面提升国际影响力。此外, 还通过优化东京的国际化商务环境来提升对国际资本、人才、商务活动的吸引力, 以改变东京目前仅主要作为日本本国跨国企业大本营的局面, 并使东京重新取得与纽约、伦敦并列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时, 规划特别强调对创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 将中小企业的发展视为引领东京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所在。
(三) 促进城市更新改造
新一轮城市规划还提出对城市进行相应的更新改造, 包括城市建设进一步向公共交通设施周边地区集中;通过统一用地、用地重组等措施推进因容积率限制而难以改建的老化公寓, 推进空置住房的充分利用;以区域活力的视角促进多摩新城的再生;将首都公营住宅改建所节约出来的用地作为福利设施的备用土地等措施。通过上述措施促进城市结构调整, 以应对由于少子高龄化加剧、单身人群比例提高等带来的住房闲置、建筑老化等问题。
艺术创造力的启示 篇10
一、课程特点与教学理念
《艺术造型训练》课程以平面与立体的形式作为基本的视觉艺术表现手段, 但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构思上却已与以前大不相同。《艺术造型训练》是将各门相对独立而抽象的基础课程知识通过一系列有不同针对性的课题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造型基础训练。因此,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又训练了整合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课程重心以研究物体形态及造型规律为立足点, 在研究造型的同时着力培养艺术设计各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 是现代艺术设计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艺术是人类实践过程中对美的愿望与追求的体现与表达, 也是人性自身魅力的展现。而创造能力则是一个人产生新思想, 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作为艺术设计各专业基础的《艺术造型训练》课程既要求其在审美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并掌握一定的造型基础知识, 又十分注重对其创造能力的锻炼与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艺术造型训练》以对基本形态的理解与分析作为课程训练的首要与基础,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课程中关于“形态的理解与分析”主要研究物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并通过观察与分析找到其内在的特点与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形态的理解与分析”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敏锐观察力及其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 以提高艺术设计各专业学生平面与空间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 同时也能相应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 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课程本身即一个发现的过程。例如把结构素描作为造型训练的一种方法, 通过眼———观察, 脑———分析, 手———表现的过程找出客观物体的特点与规律, 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在二维的纸面上运用线条的粗细、轻重、长短, 以及角度的变化描绘出具有三维空间特征的物体。整个过程对物体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和研究, 这个过程并不是绝对客观且一成不变的描摹。根据位置、方向、角度, 以及观察方法、个人感受与理解认知的不同, 再加上表现手法的选择与各人绘画习惯的不同, 最后, 作品会呈现出迥异的画面效果并给观看者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从而对同一物体产生不尽相同的理解。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析对客观形态进行主观的抽象和重构, 这就实现了绘画者从认识客观形态到表达自我感受的创造性转变。
在《艺术造型训练》课程中观察与造型的同时, 针对学生专业特点的需要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 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有着基础而关键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方法
1. 运用抽象思维方式进行观察和分析
早在包豪斯时期, 抽象主义大师康定斯基就把抽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运用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艺术造型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对物体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也是容易被学生忽略的一个步骤。很多学生都没有认真观察的习惯, 忽略了“观察”这个步骤就很难抓住物体的整体特征, 也就不能发现物体的形态特点。
“一切艺术都来源于自然”。从观察自然形态开始, 让学生观察那些经常见到而又未曾关注的自然形态, 例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树, 整体地观察树的特征, 并观察不同的树木各自的特点。这种观察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观察方法, 对于树的生存状态及所蕴含的生命力的理解也是观察的一个方面。运用“整体”、“对比”、“联系”的观察方法, 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观察和研究, 先分析整体特征, 进而观察局部。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把握其形态特征, 化复杂为简单, 化具象为抽象。这是运用抽象思维方式的第一步。
教师在这里应当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观察, 发现形态中美的元素与规律, 从而引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使学生对于形态进行主动的分析和思考。 (强调观察过程层次和递进的关系, 反对观察的经验化、概念化、程式化)
“结构和空间”是设计各专业需要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设计关注的结构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对象解剖结构或构成结构;二是研究对象形体的结构。而设计研究的空间则是相对的空间———“哲学上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设计研究的空间感主要是指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肉眼可见物体之外的部分。而对物体的结构空间感的分析和体验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把结构和空间作为观察的重点, 寻找各种视觉元素结构与空间组合上的特点与趣味, 可以提高学生观察的兴趣。
2. 通过重构创造新形态
包豪斯的三大构成理论对现代设计影响深远, 它把自然形态解构成点、线、面的基本抽象形态元素后再进行重构, 这是对自然形态的理性分析与理解进而掌握规律并加以创新再造的过程, 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艺术造型训练的教学当中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理解形态的基础上, 运用构成中的视觉规律进行形象的建立与骨骼的组织, 研究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 进而形成既严谨又富有美学规律与变化的画面构图形式。这是一个寻求秩序美感与规律, 有目的地进行形态重构的过程。各种视觉元素的编排与组合被赋予了美学规律与力学原理, 这也是一个由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的过程, 是对感性思维方式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进行重构是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
3. 唤醒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力与想象力是分不开的, 要想创造出新的形态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想象力而言, 成人是远远不及孩子的, 这并不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力会慢慢消失, 而是因为我们现阶段所受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经验的学习, 学习虽然可以让我们了解和掌握大量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但也更容易让我们陷入被动接受、循规蹈矩的习惯之中, 形成惰性思维。从众性的思维方式, 依赖经验生活, 缺乏主动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与认识实践的动力, 使得想象能力与创新意识长时间休眠, 以至于慢慢地在人大脑中的潜意识区域隐藏起来。所以,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就要唤醒学生的想象力。
《艺术造型训练》课程的目的就是在设计各专业的基础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再结合自由、互动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课程, 给予学生更大的想象与发挥的空间, 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启发的目的是使人产生联想并有所感悟。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激情洋溢的讲演、大量有创意的造型实例都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 使学生养成主动想象与创造的学习习惯;使课堂充满活力, 形成追求创新的学习氛围, 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 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鲜活的艺术形式都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和审美锻炼。所以, 直接运用生活中的艺术形式去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在对民间艺术的欣赏中, 可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启发学生, 让他们寻找不同民间艺术作品中相同与不同表现形式、表现方法的特点, 了解并掌握传统民间艺术中的抽象、概括、对称、重复、均衡等造型技巧、特点和构图形式, 并在之后的练习中要求学生将自己接触过的各种艺术中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加以变通、灵活运用, 将设计对象进行分析和重构, 以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这样通过类似的审美与艺术造型实践的锻炼, 调动和激发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其他艺术的独立分析、归纳总结和合理运用的能力, 以便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与创作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创意的设计, 从而达到《艺术造型训练》课程所追求的强调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目的。
4. 课题的选择
《艺术造型训练》课程中课题的选择十分重要, 选择什么样的课题, 给予学生怎样的创造空间让学生进行练习, 这些直接决定了能否达到课程预期的训练效果。
整个课程训练中课题的选择应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或人工形态出发。课程开始的阶段会很容易掌握与完成, 这样学生就不会在课程一开始就产生畏难心理而影响后续的课程教学效果。随着课题的深入,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象到抽象, 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渐适应课题的难度。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便会随着课题不断增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被逐步激发和调动起来。而后期抽象且富有创意的课题本身就充满着吸引力, 这是对于学生自身已有概念和已知经验的一种挑战和刺激, 也借此给予学生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和空间。
课程进行的过程中由教师先提出课题的大概方向, 然后师生进行互动式讨论, 对课题的面貌和多种可能性进行研究与分析, 接下来再做素材的搜集与整理, 进而进行设计与制作, 最后完成作业、总结经验得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起到的是启发、引导的作用, 拓展学生的思维,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收集素材, 面对问题有的放矢地抉择以确立富于美感的艺术形象, 然后帮助学生选择制作材料、制作方法, 并指导学生进行制作。在整个过程中努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运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自觉而主动地进行思考、想象和尝试, 且在完成课题的实践过程中尽量让其自主寻找和决定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 从而达到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协助学生扭转创意与表现方面的被动状态, 促使学生从惰性的盲目再现向主动追求表达自我意识转变,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三、结语
创造力是艺术设计的基础。将原本相对独立而抽象的几门设计基础课程中的知识, 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训练课题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这对于学生来说富有针对性和挑战性, 既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又训练了整合运用知识的综合创新能力。
在《艺术造型训练》课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想象、创造这个过程达到对学生创造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尝试, 也正是《艺术造型训练》课程基础性与重要性的体现。
摘要:《艺术造型训练》是我校建筑与艺术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 是在以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和三大构成为主的现代设计教育基础课程体系上发展而来的。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与观察、创造能力是教授《艺术造型训练》这门课程的目的。在课程中选择合理的课题, 并通过观察、分析、想象、创造这个过程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关键词:《艺术造型训练》课程,创造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朱铭, 奚传绩主编.设计教育艺术大事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3]邬烈炎.来自自然的形式[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3.
[4]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8.
浅谈对中国当代艺术创造力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中国当代艺术;创造力;传统文化
中国当代艺术,因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而发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真正深入中国社会,是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宫廷画以及二十世纪初从西方引进的现实主义美术传统相对立的艺术,强调的是观念、现象与思潮,也是对过去近三十多年在中国出现的新艺术现象状态的整体概括。学术界一般认为,凡是区别于传统艺术的,在艺术前沿比较另类、边缘、激进的探索现象都可称为“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在发展之初,像一个步履蹒跚的孩子,跟随西方的步伐成长至今。期间经历了各种美术思潮与现象,出现了纷繁复杂,花样不断翻新的场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重要组部分,甚至已迈入世界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然而,中国当代艺术在面对全球化的影响下,也出现了自身的问题。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艺术潮流的带动下,出现了盲目的崇拜、跟从,甚至是照搬;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和传统文化的断层,导致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或否定;再加上商业大潮的席卷,致使功利主义盛行。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健康发展,使得总体上创造力略显平庸,缺少本体构建,精神性匮乏,缺少给人以强烈震撼的艺术作品。中国当代艺术急需找到一根救命稻草,从西方话语权和市场功利化的泥潭中解脱出来,找到灵魂,自由呼吸,走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之路……
一、“学一半,撇一半”
在全球化的大潮下,国与国的联系日益密切,各种文化与思潮在发生着相互的融合与碰撞,尤其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价值体系,正在日益同化着世界。中国当代艺术自上世纪崛起于国际艺坛,如今已纳入了世界文化艺术的体系,而艺术的国际标准有去民族性、地域性的倾向,所以,我们在对待西方的态度时,应该“学一半,撇一半”。中国当代艺术有必要学习西方的艺术观念、艺术形式,包括先进的展览运作、策划营销等模式,充分利用西方先进的文化艺术资源,壮大自身,与西方艺术缩小差距。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盲目崇拜,照搬、重复,应当用冷静和理智筛选、过滤掉西方文化艺术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体质霸权。应当站在自身文化的立场,看待艺术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把握话语的主导权,争取与西方平等对话。其次,我们在对待自身传统文化时,也要“学一半,撇一半”。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强烈攻击,中国当代艺术要树立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信心,不可放弃传统跟随西方节奏,没有自身文化身份作为支撑,中国当代艺术很难在国际艺坛立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当代艺术艺术应当发挥传统的优势,扬弃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成分,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吸收和转化。中国当代艺术需要这种“学一半,撇一半”的合而再生的过程,站在自身文化的立场,进一步对传统文化资源和西方现当代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种内在的化合。
二、艺术家个体价值体系的构建
在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艺术市场化、商品化的浪潮滋养着焦躁、功利的气息。处在包围中的艺术家个体,更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构建自身价值体系,坚守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的道德规范,保持独立性,从商业炒作、名利驱使的漩涡中突围,关注生活,批判现实,保持艺术的纯粹性。在以西方为主导的艺术国际化影响下,同样要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以自身文化的视角,从盲目跟随西方规则的牵制中解脱出来,从自身传统中寻找独立发展的基础,合理借鉴世界艺术先进的东西。作为艺术家个体,在构建自身价值体系时,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与自身所处的时代相关联,融合出一种当下的、本土的文化意识,形成属于自身,也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传统,规范自身的言行,影响自身的艺术实践,创造出当代的传统文化艺术,这需要艺术家们共同的努力。
三、“自立门户”
中国当代艺术需要“自立门户”,从西方文化艺术的潮流中挣脱出来。“自立门户”,终究涉及到的是艺术创作语言表达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在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模仿中,进行表面语言转换而创作出的作品,并不能引起太多的关注;肤浅运用中国传统符号,利用中国经验、中国身份,在世界“打中国牌”的作品,也只是一时满足西方的猎奇口味,不会长久;走个体伤感、记忆,青春呻吟的作品,更多的是被市场所追捧,等等。像90年代兴起的政治反讽、媚俗、犬儒等,或许已经丧失了前卫性。想要在国际艺坛中立足,确立自身文化身份,建立一种基于本土文化土壤之上的艺术表达方式是何等的重要。至于如何的建立,这需要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共同肩负起自身的文化责任,重建本土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早日成功转型,共筑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1]袁文彬.当代艺术中的挪用现象[J].美术观察,2002(4):27-28.
[2]高名潞.中国当代美术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艺术创造力的启示 篇12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述
1.生活即教育。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 生活是包罗万象的, 在生活中人们可以找到一切需要的答案, 所以, 教育应该涵盖于生活之中, 这样才能让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气。陶行知先生反对脱离生活的教育, 他认为, 如果教育没有以生活为中心, 那么教育就会成为死教育, 学校就会成为死学校, 而课本也随之成为死课本, 教育成了禁锢人们思想的牢笼。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所运用到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做游戏, 利用到的教学工具也多为滑梯或小模具, 这样的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多少可想而知。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理论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虽然陶行知的“社会及学校”的教育思想是在对杜威的“学校及社会”学说的批判基础上提出的观点, 但是后人在解读他的这一思想时也完全可以看到“生活即教育”的影子。幼儿园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 却没有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 当前的幼儿园很少考虑社会需要什么就去培养什么, 所以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往往是幼儿园教学中最不受重视的一项内容。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既是对老师教学方式的要求, 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没有合理、适当的实践内容, 便不能算作是在教,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没有恰当的实践内容, 那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学, 所以, 教学做应该进行和谐的统一。目前的幼儿园教学, 通常都是学生在做, 在学, 而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只有教, 没有学, 这样就容易造成对幼儿内心感受的忽视, 对幼儿的了解也就不能做到很好的掌握。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1.从行动中听懂孩子的画。
幼儿教育是孩子人生中的基础教育,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很多的特点, 如活泼好动, 想象力丰富, 好奇心强等等。幼儿园孩子的这些特点都是他们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如果老师在幼儿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合理地引导和发展孩子们的这些能力, 那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以及生活中, 他们都会是极富创造力的, 反之, 将他们的这些特点当成是缺陷和不足, 进而扼杀, 那就是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当前的幼儿园教育走入了怪圈之中, 大部分的幼儿园都将幼儿圈进一个固定的范围和模式之中, 幼儿们的行为都不能逾越这个范围, 否则就视为犯规。近几年, 新闻中频现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中, 处在事件中心的幼儿教师, 每被问及原因, 也总是回答“孩子不听话, 太闹了”, 从这之中也可窥见当今幼儿教育现状的一二。就如同陶行知先生所作的一个比喻, 有一类先生, 把活泼的小孩子都当作是书架子或字纸篓, 而把自己当作是生产书架子和字纸篓的人了, 把学校当成是制造书架子和字纸篓的工厂了。这种教书的方法严重阻碍了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极不利于小孩子的健康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 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 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培养小孩子的创造能力需要给这些小孩子足够的空间, 就拿孩子画画这件很平常的事情来举例。幼儿们因为想象力很丰富, 如果老师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去作画, 那么, 老师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一些天马行空的涂鸦, 初看, 老师可能很难弄懂, 但学生们自有他们的想法。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能会为了便于评价和指导给学生标准参照, 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自主发挥想象的空间, 久而久之, 小孩子的想象力就会大打折扣, 创造力也会就此失去光彩。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老师应该做的是用行动支持和鼓励学生去想象、去创造, 这个行动包括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包括老师对学生的引导, 只有这样的学习才不会与生活实际相背离, 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2.从生活中读懂孩子的心。
小孩子的思想其实是很简单的, 他们所有的想法都会用行动体现出来, 他们所有的想法和行动也都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悟, 所以, 要读懂小孩子的心, 就应该走进生活, 既是走进幼儿们的生活, 也是走进社会存在的大生活。可是, 往往我们得到的结果与预期的结果背道而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很少耗费时间去弄清楚孩子在想些什么, 孩子期望得到什么, 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更多时候, 老师是在完成教学任务, 以一种程序化的模式完成对于幼儿们在幼儿园的责任, 这种现状直接产生的现实情况就是学生的行为不被老师所理解和认可, 学生的心思不被老师所了解和明白, 最后, 导致一些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举动被老师当作是调皮捣蛋, 严重挫伤了小孩子创造的积极性。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时, 应该是根据学生学的方法而制定教的方法, 老师一面教, 一面也要学, 将教学做合为一体, 有了这种联络, 老师和学生才能够有机会找到无价的新理, 而这个寻找无价新理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认为, 生活的含义更多的是人们在生活中的行动, 是通过生活实践而获得的感悟, 通过来自生活的感悟去影响和决定教育。所以, 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沟通、交流的方式应该是通过生活实践获得的, 老师从这些实践中去理解孩子。仍然以小孩子作画为例, 幼儿作画的依据都来自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判断, 在教幼儿作画的这个过程中, 老师一方面是引导幼儿去作画, 一方面还要从生活中学习, 去理解幼儿作画的依据, 读懂幼儿的心理, 将这个过程做成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同时, 这个生活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将社会与学校相联系的过程, 如陶行知先生主张, 学校与社会应该相通, 人民创办的学校, 最终服务的对象应该是社会, 而将社会与学校相联通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学生, 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反之, 脱离社会实际的教育, 脱离社会实际的学校, 培养出来的是一群无差别的机械, 他们缺乏创新意识, 缺乏创造力, 而这样的学校的未来必定是灭亡。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 幼儿时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时期, 所以, 在幼儿教师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从社会中去理解教育, 找出更多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
【艺术创造力的启示】推荐阅读:
灵动的艺术创造11-19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09-30
我创造的艺术作文06-04
艺术创造力幼儿教育05-14
声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08-15
艺术与创造06-21
艺术创造能力09-19
创造性艺术活动06-16
创意文化与艺术创造06-27
动物启示发明创造作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