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的艺术启示

2024-08-18

采茶戏的艺术启示(精选8篇)

采茶戏的艺术启示 篇1

1 采茶戏艺术的继承与革新综述

采茶戏源于明末清初, 距今至少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沉淀中, 各地聪慧的劳动人民, 以其区域性与民族性, 赋予了不同地区采茶戏以风俗习惯、社会风情、民族语言等不同的艺术元素, 使采茶戏这颗梨园大树结果开花, 形成了不同的戏种。这既是采茶戏的发展创新, 也是对采茶戏艺术的原始传承。

其原始继承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 对传统的采茶歌的保存与继承。在采茶戏中, 其曲调往往采取传统的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乐器直接演奏, 而其由采茶的劳动人民在劳动时对唱所得的山歌曲调亦在采茶戏中变为戏词的蓝本。例如, 赣南采茶戏中的《牡丹亭》一剧, 就是以采茶歌曲调演唱的。

其二, 对传统的舞蹈形态的保存与继承。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在日常劳动时的动作以及采茶灯表演, 故此, 在采茶戏中处处可见其对传统舞蹈形态的保存和继承。例如, 被誉为采茶戏三绝之一的矮子步, 其起因便是在日常采茶时, 男劳动者往往蹲下身子, 好让女劳动者将所采得的茶叶放置到其背篓之中。在此, 不得不注意的一点是, 任何舞蹈艺术形态, 无论是国内的舞蹈抑或是国外的舞蹈, 都是源于对日常活动或劳动的肢体动作的保存和创新, 这一点从巴西的桑巴舞亦可得出。

其三, 对传统唱词的保存。采茶戏的唱词源于山歌对唱时的唱词, 但是笔者通过研究发现, 山歌对唱领域往往有许多妙语警句, 例如经典的《刘三姐》中便有:“五谷杂粮都不懂, 饿死你这人之初”的妙句。而这点, 在采茶戏的具体剧目《大劝夫》、《反情》等可以体现出来。由于采茶戏源于传统的民间山歌对唱, 故此往往不存虑于人情世故伦理道德, 而且往往直讽时政, 甚至遭到了清政府的打压。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传统的采茶戏艺术, 亦应随时代与历史的发展而革新。但无论以何种方式革新, 笔者都强调, 一定要以继承采茶戏的“歌、舞、戏”中的精髓, 继承各地采茶戏中所体现的风俗习惯与文化为基础。

2 探索采茶戏的艺术形态及其艺术革新

探析任何学问, 首要的步骤都是探析其主要内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以经济管理学的理念来看, 在任何项目的开端不确立明智的、有逻辑性的指导思想, 往往会导致一个项目在实践过程遭遇搁浅。立足传统采茶戏, 以茶文化为指导思想, 是探析民族传统戏剧项目的具体发展内涵的第一步。实际上只有应结合传统采茶戏发展中的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人文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探究, 由采茶戏具体的“歌、舞、词”三方面入手, 以茶文化生态学的观点作为思想指导进行全面、创新式研究, 才能更好地促进采茶戏的继承与革新发展。

2.1 采茶戏的艺术形态研究

民族艺术的产生, 往往发源于民间自主的劳动, 文化生态学将之定义为社会环境元素影响。采茶戏起源于采茶等茶事活动, 为劳动妇女在采茶活动时以山歌对唱形式鼓舞劳动热情而来, 后来当地的山歌即发展成为我们研究者所熟知的“采茶歌”, 由此, 笔者定下假想, 即采茶戏的艺术形态中最先具备的, 当为音乐元素。其次, 在日常劳动中, 肢体动作也有演化成舞蹈的趋势, 而且据笔者考据, 世界上任何舞蹈都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的特点, 这也可佐证采茶戏艺术形态中的舞蹈元素, 是源于当地的、原居民的日常劳动。最后, 采茶戏中还加入了文化元素, 故此, 在赣南、桂东南、高安各地的采茶戏中均可发现戏词的影子。

故此, 笔者将在此以文化生态学的角度, 从采茶戏的音乐研究、舞蹈形式、戏词综述三个方面, 详述采茶戏的艺术形态。

第一, 采茶戏音乐研究。最初的采茶歌是借用采茶这一具体动作, 伴以人声清唱, 以此来反映湖北、江西等地区的民风民俗。采茶戏实则由采茶歌发展而来, 采茶舞是伴随着采茶歌而进行的一些优美肢体动作, 借以更好地衬托主题。在采茶歌发展为“歌、舞、词”三者并重的采茶戏后, 其音乐往往借助乐器表现出来, 笔者通过考究发现, 采茶戏演奏者在乐器选择与演奏上存在以下特点:其一, 在乐器中表现出采茶戏的韵味, 做到了切合不同的场合进行不同的乐器选择;其二, 在乐器中表现出采茶戏的韵味, 做到了切合不同的种类进行不同的乐器选择。

第二, 采茶戏舞蹈研究。举凡世界上的舞蹈, 多是从民间的民俗活动发展而来, 例如非洲庆祝狩猎的原始篝火舞, 西班牙的斗牛舞, 巴西的桑巴舞。舞蹈形态, 就是在民俗的肢体活动中, 以经过提炼、加工的舞姿和步法为主, 所创造出的具有极强表现性的人体动作艺术。中国传统的采茶戏舞蹈, 来源于民间采茶时的动作以及采茶后庆祝的肢体狂欢, 溯本追源, 采茶戏舞蹈实际上是茶文化在体育健身方面的渗透与发展。长江南北, 举凡有茶的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采茶舞蹈, 例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 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 江西的“赣南采茶戏”等。而具体到江西一个区域, 因为各地的民俗文化不甚相同, 又分为“赣东采茶戏”、“赣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等风格的采茶戏, 研究者很难对采茶戏舞蹈一言以概之。

第三, 采茶戏戏词研究。不论是一曲醉人乐曲还是一首迷人的歌曲, 若能在音乐中加入幽深婉转引人入胜的歌词, 那么所起到的效果, 将是无法想象的。探索采茶戏的戏词, 首先要结合茶性来分析。茶本身便具有稳持慎重, 不蔓不枝地内在美品性, 那么表现采茶戏的唱词也要相应地体现这一点。其次, 不同的茶本身也具备不同的特点, 南北两地的茶文化也大不相同, 在撰写表现茶文化韵味的唱词时, 这一点也要考虑进去, 才能使得音乐的唱词与茶的品性完美地结合。

而针对于不同茶的产地, 以及茶本身各自的文化背景, 音乐的唱词又不能绝对相同。音乐不同, 唱词, 亦更应有各自的文化特色。从各地的民风民俗地方方言中汲取灵感和养分, 也是大有必要的。

综上, 由采茶戏的音乐研究、舞蹈形态、戏词研究三个方面, 不仅可深入探索采茶戏的艺术性, 更可进一步探源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不仅是对茶性、茶道艺术的赞颂, 而且是对茶德的弘扬。

2.2 采茶戏的艺术革新

在历史的发展中, 由于时代的不同, 具体的艺术形态也不一样。例如, 最开始的采茶戏主要是由采茶歌而来, 即只是具备音乐形态, 而没有后面发展中的舞蹈形态和戏曲唱词。任何艺术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这正印证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故此, 传统采茶戏艺术在当今的社会形态下, 应学习前人积极发展与革新的精神, 在艺术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艺术革新。

笔者认为, 不论是何种艺术, 进行艺术革新的首要条件是艺术继承。传承是革新的基础, 没有了传承的革新, 会失去艺术原有的精髓, 变得面目全非;革新是传承的发展和目的, 艺术在继承和革新中生生不息。

结合当今社会, 人们驱逐于更多的视觉效果和气氛营造效果的习惯, 传统的采茶戏音乐与舞蹈若是一成不变地呈现在舞台上, 其舞台效果则不免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所以在传承传统的采茶戏音乐及舞蹈, 保留其精妙的矮子步、单筒袖、扇子花的三绝技巧, 保留其精绝的二胡、三弦、笛子等传统乐器与戏乐的同时, 也应研究舞台灯光和舞台气氛营造, 在舞台上加入最新的音乐科技元素, 使之与采茶戏表演有机融合。比如, 在采茶戏的传统民族器乐中加入低音技术, 在采茶戏的舞台上空使用转光灯, 将单人或双人表演的采茶戏舞蹈, 以多人的队伍形式进行编排表演, 由此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的舞蹈潮流相结合, 塑造更好的艺术形态。

3 结束语

采茶戏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笔者通过考究发现, 采茶戏不仅仅作为一种音乐舞蹈艺术形态具有美学意境, 更是对于渲染心境抒发心情具有非常的功效。而由于采茶戏本身来源于采茶文化, 为广博精微的茶文化的一个具体分化, 因此, 研究采茶戏艺术, 还对于研究采茶戏艺术当地的特色茶文化乃至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现代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增加, 社会人群对自己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也从渴望变成实际, 因此, 研究采茶戏的艺术形态, 使之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革新生生不息, 使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是响应文化复兴号召的重要一步。笔者希望, 采茶戏艺术能够经久不衰, 焕发出长远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苏子裕.论赣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革新[J].艺术百家, 2003 (2) :9-12.

[2]王群英, 曹广涛.粤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生态环境与发展走向[J].戏剧文学, 2012 (2) :108-113.

[3]欧阳绍清.赣南客家采茶戏研究现状及启示[J].大舞台, 2012 (2) :158-160.

[4]刘廷新.桂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释析[J].音乐创作, 2012 (10) :148-150.

[5]毛建舟.论赣南采茶戏的舞蹈表演艺术特色[J].音乐时空, 2014 (9) :49+59.

[6]刘家盛.赣南采茶戏研究现状及启示[J].戏剧之家, 2014 (10) :23+25.

[7]王少明.后现代语境下采茶戏的生存和发展---以粤北采茶戏为例[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82-85.

[8]徐卓兰.浅谈粤北采茶戏的改革与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 2009 (4) :14-16.

[9]刘倩.赣南客家人采茶戏的音乐特质及其表演艺术研究[J].福建茶叶, 2016 (2) :240-241.

采茶戏的艺术启示 篇2

关键词:采茶舞蹈;艺术鉴赏;传播意义

采茶舞起源于唐朝宫廷,后流入民间各地,融入当地风俗,成为一种传统的地方性舞蹈,采茶舞蹈的兴起与发展都是通过采茶艺人的口传身教,因而极具地方乡土气息和地方独特的风格。在采茶舞蹈中,可以更多地看到与当地民风贴近的地方生活,在较多的采茶舞蹈作品中,舞蹈的主角也大都是劳动人民。采茶舞蹈具有的轻松、幽默的舞蹈风格也使得采茶舞被更多的观众所喜爱。采茶舞蹈的表现形式多样,一般来说,采茶舞蹈都与实际生活非常贴近,并且融入了地方的民族文化,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而采茶舞蹈的艺术观赏也能够对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行更好的传播与发扬。

1 采茶舞蹈的发展现状

1.1 采茶舞蹈的发展历程

采茶舞蹈出于唐朝,而民间各地的采茶舞蹈发展历史各不相同,杭州采茶舞是汉族人民的传统民间艺术,而江西的采茶舞蹈约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开化采茶舞则是在民国时期由南昌采茶舞传入后完善得来的。在采茶舞蹈的发展过程中,各地由原始的采茶舞蹈,开始逐步成型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采茶舞蹈,演变为近代采茶舞与现代采茶舞四个阶段。采茶舞蹈在经历悠久的历史考验之后形成文化沉淀,在沉淀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2 传统的采茶舞蹈变化

唐朝开拓的丝绸之路就有茶叶对外贸易,在唐之后的宋朝,全国开始大规模的兴起茶园,茶园的兴盛,使得茶叶贸易量不断地加大,而采茶舞也随着茶贸易的发展而兴起。宋朝之后的明代,采茶舞蹈在民间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传播,清朝初期的三脚戏更是表明职业采茶舞艺人的形成,起始的采茶舞蹈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相对简单,采茶艺人提着采茶篮载歌载舞,而茶童则运用矮步形式穿插到采茶舞艺人之间,所以这样的舞蹈也被称之为姐妹采茶舞。职业采茶舞也是从简单的舞步发展而来的,采茶舞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其他的舞蹈的精华,这较大程度地提升了采茶舞蹈的艺术观赏性。采茶舞艺人加入了很多生活情趣融入采茶舞蹈动作中,至此,采茶舞蹈内容已经不再仅限于采茶的范畴,彩旦艺人的加入也增强了采茶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2 采茶舞蹈的艺术鉴赏分析

2.1 采茶舞的艺术风格

采茶舞把农耕文化与地方的特色文化融为一体,通过采茶舞蹈艺人的审美创作汇编到采茶舞蹈中去。采茶舞蹈的创作源于当地人民的实际生活,它是通过产茶地区茶农的日常采茶劳动与日常生活,通过舞蹈艺术处理而形成的一种舞蹈艺术。所以,采茶舞蹈也是采茶地区人民的思想劳动结晶,从采茶舞蹈所具备的艺术风格来看,采茶舞蹈本身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它是一种鲜明的舞蹈艺术。采茶舞蹈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观众可以在欣赏采茶舞蹈的同时,感受到采茶舞蹈的文化传承与舞蹈美感,还有切身体会到茶农辛苦劳动的采茶经历。

2.2 采茶舞的艺术分支

采茶舞不拘一格,也不集中于一地出现,这就导致了采茶舞具有多个艺术分支。采茶舞蹈在不同的产茶地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分支,江西赣南的采茶舞、福建闽西的采茶舞,还有桂南的采茶舞等都具有较多的采茶舞分支。分支出来的采茶舞蹈在形式上更具有当地茶民的生活气息,在舞蹈的内容上也更容易反映到当地人民的实际生活。采茶舞蹈在编舞过程中,采用了通俗幽默的舞蹈肢体评议语言,而场景也出自茶民的日常生活。采茶舞较大程度上的反映了茶农的生活特性,从而受到了广泛的群众欢迎。

2.3 采茶舞的艺术内涵

采茶舞大多数在编导时,会选择喜剧题材进行编导,采茶舞蹈极少会使用悲剧题材,如果茶采舞要陈述悲剧故事,也通常会使用喜剧的形式来体现,所以采茶舞的悲剧氛围会被轻松的喜剧形式所渲染。采茶舞蹈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在采茶舞蹈中表演者的肢体语言较大程度的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采茶舞蹈表演中,可以看到描述自然的舞蹈表演,这是采茶舞蹈艺术对生命与自然之间进行的思考,即使大多数茶农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但是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下,劳动人民仍然怀着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之心,他们把这种敬畏之心编制到舞蹈中去。

3 采茶舞蹈的传播意義

3.1 采茶舞的艺术传承

采茶舞蹈在传播过程中,可以把采茶舞蹈的艺术价值予以更好的体现。对于采茶舞蹈传播有着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采茶舞蹈融入了当地的地理文化环境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在之后的几百年发展过程中,采茶舞艺人把当地的民族风俗与茶农的感情融入舞蹈艺术中去。采茶舞蹈的传播给中国的艺术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艺术财富与精神财富,正因为如此,采茶舞蹈的传播过程也加快了地方采茶舞蹈的艺术发扬与传承,这样的采茶舞蹈是非常具有文化交流价值的。采茶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和其他舞蹈具有一定的共性,而这样的艺术共性也为采茶舞蹈与其他舞蹈的交流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2 采茶舞的文化传播

采茶舞蹈融入了汉族民间舞蹈元素的“三道弯”,采茶舞蹈里的“三道弯”非常具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二种舞蹈之间的互相学习借鉴,采茶舞蹈表演传播也在无形中更广泛的将采茶舞蹈中的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采茶舞蹈在表演过程中虽然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与生活特性,但是采茶舞蹈缺乏舞蹈冲击力与舞台层次感,采茶舞蹈这种古老的文化艺术采用现代的表演手段进行大众传播,可以让观众更容易接受采茶舞蹈是古老文化,让采茶舞蹈的文化传播真正进入到现代观众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艺术传播基础上,采茶舞蹈不仅保持了传统舞蹈中的独有风韵,能够有效地避免古典艺术弱化。

3.3 采茶舞蹈元素的革新

采茶舞蹈在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舞蹈元素融入了现代的舞蹈审美意识,采茶舞蹈的创作革新使得采茶舞蹈具备了更高的艺术价值。采茶舞蹈是在原生态的舞蹈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而得来的,采茶舞蹈运用了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强化了舞蹈艺术的感染力。采茶舞在传播过程中,舞蹈元素也开始了一系列迎合现代观众审美的革新。极具地方特色的采茶舞蹈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采茶舞蹈塑造了更为丰满的艺术形象,现代美学与传统艺术的融合接轨,采茶舞蹈的发展需要民族艺术的继承,也需要民间艺术的创新,正是这样,原生态的舞蹈元素才更具有时代感,也能够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标准。

4 结语

在采茶舞蹈的艺术鉴赏与传播过程中,需要向观众更好的展示出茶农的农耕文化与地方文化间的关系,要对传统的采茶舞蹈与现代采茶舞蹈艺术上进行正确的审视,同时还要把握好现代的审美观,在保留传统的采茶舞蹈文化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对传统采茶舞蹈做出有效的创新与变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采茶舞蹈的艺术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莺.论赣南采茶舞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7).

[2]曾莉.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J].大舞台,2014(09).

赣南传统采茶戏的艺术特点概括 篇3

一、赣南传统采茶戏的艺术特点

1. 表演风格

赣南传统采茶戏的表演风格是歌、舞、戏三者并重的。唱、念、舞融为一体, 是赣南传统采茶戏中重要的表演元素。

(1) 采茶歌的唱腔

赣南传统采茶歌是用当地客家方言表达的, 以曲牌体的茶腔和灯腔, 再结合路腔和杂调的音乐唱腔, 被誉为南方的“二人转”。曲牌体的唱法大都是较为轻快、欢乐、诙谐的, 唱腔主要是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 曲牌体独特的客家方言唱腔风格是赣南传统采茶戏的核心, 在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性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赣南传统采茶戏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 其独特的客家方言也成为了赣南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赣南传统采茶戏是从民歌小调引导进来的, 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十二月采茶歌”。灯腔与茶腔相比, 则是有较大的区别, 这类曲牌音调节奏率强、舞蹈性强。灯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加一套锣鼓, 渲染起火热火红的气氛。路腔则又是另一种性质, 其曲风轻松欢快。

(2) 采茶歌的舞蹈

赣南传统采茶歌的舞蹈是通过农民们来源于劳动生活创造而来的, 而如今舞蹈衍生出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等, 造型十分独特, 变化无穷。“扇花变化在于手, 力在与手腕见于烽。左甩袖筒右摇扇, 十指牵着两臂走”这就是对赣南传统采茶戏舞蹈的形象刻画。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多为“矮子步”、“单袖筒”, 舞蹈在赣南传统采茶戏也包含有基础功的意思, 其矮子步更是被人誉为“东方的芭蕾”。

(3) 采茶歌的“念”

赣南传统采茶戏中的“念”是区分丑角不同于旦角的艺术表演特征, 这种富含音律性质的语言, 具有着沉重的节奏感以及悠长的音律美的唱腔叫做念白。念白的基本要求要做到顺口以及美音, 舞台上的念白, 可称之为在音律中加工而成的艺术语言。

2. 角色特征

赣南传统采茶戏以二旦一丑或者生、旦、丑的三人演出, 继而称为“三角班”。其剧种多为喜剧、闹剧为主, 围绕着下层农民群众商贸习艺、劳动、男女之前的情感戏为重点。

赣南传统采茶戏中角色最基本的特征, 就是以装束、声腔、舞蹈等一系列独到的表演, 来向观众倾诉角色自身的情感表现以及与观众的情感进行“谈心”。其鲜名的形象和个性, 冲击着艺术更为高端深入的品位, 又提高了欣赏价值, 受到了非常多人民群众的喜爱。

丑角是赣南传统采茶戏中的中心结构, 是赣南采茶戏中的主要文学特征, 其表演中在修饰情绪, 舞台氛围中起到了极为明显的效果。丑角没有像中国戏曲那样有文丑、武丑之分, 而是分为“丑行俊扮”, 是为“正丑”, 正丑多为勤劳勇敢、纯朴大方、机智风趣的青年壮年男子, 语言动作生动、欢快、幽默。“丑行扮丑”则是为反丑, 反丑多为一些放荡纨绔子弟、赌徒烟鬼, 语言动作多为滑稽夸张, 两者相互对立, 形成鲜明的对比。丑角的地位在赣南采茶戏中比较显著突出, 他们表演的重要性早已超出他们唱腔十万八千里, 如果采茶戏减少了对丑角的戏份, 那么也就等同于把戏曲的精彩性和观赏性删减一半了。小旦则主要是单纯、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 表演风格独树一帜, 其动作优美朴素、姿态万千, 不仅能单手打扇子花, 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

二、总结

赣南传统采茶戏其历史悠远, 具有非常强烈的传统文化深度, 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它客观真实反映了客家先民从古代到今时今日的生活追求、喜怒哀乐, 代表着正宗的客家人物特征, 是对赣州人民内心世界的赞美。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如此艺术魅力, 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安远县戏曲普查资料汇编 (内部资料) [M].江西省安远县文化局, 编.

[2]李修生.元曲大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3.

[3]郭起华, 钟俊昆.30年来赣南采茶戏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5) :4.

采茶戏的艺术启示 篇4

一、多线条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叙事性作品的总体架构方式, “体现的是事物的整体构成, 或者说这个整体所包括的各个部分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结构当中既有空间上的上下、左右以及远近的关系, 也有时间上的先后的关系。”[2] (317) 在戏剧作品中, 戏剧结构通常由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 其叙事结构体现的是作品中的各戏剧元素和戏剧情节的有机构成方式。通过对文本的细读, 我们发现《南瓜记》的叙事结构采用了多条线索同时展开、交叉进行的方式;在叙事序列上多运用顺序讲述, 再穿插人物对过去事件的讲述, 从而在情节上呈现“初始状态——矛盾冲突——解决问题之后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循环的结构特征。

《南瓜记》共分17 场, 由丁文选落地教书度日、王寿廷见色起意、奸主仆伪造账簿、朱太师奉旨还乡、丁文选卖妻还债、朱太师知情仗义、王寿廷强娶人妻、刘老二跑腿告状、高志凌智取恶霸、朱太师稀汤宴客等情节构成, 讲述并颂扬了清正廉洁的父母官惩强除恶的正义之举, 谴责了乡邻恶霸仗势欺人、企图强占人妻的恶劣行径。整个故事由三条线索展开, 一是南昌县恶霸地主王寿廷为富不仁、横行霸道, 强抢穷秀才丁文选之妻杜兰英为妾;二是当朝太师朱轼奉旨回高安老家为母祝寿, 顺道途经南昌查处贪官, 得知丁文选夫妻遭遇之后, 朱太师先是送上官宝为之还债, 被诬陷后又修书一封, 将恶霸告上南昌县;三是县令高志凌为官清正, 在危机之时一面派出妻女以“闹房”为由阻止王寿廷强占人妻;一面等到天亮将恶霸收押在监, 等日后官升位高之后将王寿廷定罪伏法。故事的最后, 三条线索中的主要人物齐聚一堂。在朱大人为与老母祝寿之日, 南昌大大小小的官吏都前往高安贺寿, 朱太师用丁文夫妇送来的南瓜熬成稀汤宴客, 请各位大人多吃几碗, 并告诫“为官之人要一清如水”, [1](40)以示为官必须清正廉明。

整个故事的初始状态是:王寿廷家财万贯但为富不仁, 丁文选科举落地, 在普贤寺教书度日, 朱太师奉旨还乡为母祝寿, 高志凌为官清正深得人心。这些戏剧元素分别出现在剧本的第一、二、四、六场。第一场由王寿廷道出当时“不奸不诈不豪富, 有钱有势有娇娥”的社会现实, 并交代自己“家财万贯, 闲坐无事”[1](3)的生活状态。第二场丁文选夫妇一个教书、一个绣花, 勤劳度日;第四场是朱太师奉旨查贪官;第六场借公差之口颂扬高志凌为官清正。剧情变化始于第二场王寿廷见色起意, 从而有了第三场的“定奸计宴请丁文选”和第五场的“丁文选被迫卖娇妻”的无奈之举。由此可以看出, 第四、五、六三场其实是前面所提到三条线索的交叉进行。如此安排叙事结构有两大好处:一方面, 观众对于王寿廷的行径了如指掌, 已经知道他所设下的奸计, 难免为前去赴宴的丁秀才捏一把汗, 甚至在心中劝其不要去;另一方面, 得知朱太师微服私访和高县令为官清正等信息后, 观众又能放心地继续等待剧情的发展, 坚信坏人的计谋必定难以得逞, 好官必得高升。故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观众的这种期待视野, 在整部戏剧的重要发展阶段, 观众可以在第六场中看到朱太师的惬意生活、店家刘老二的八面玲珑, 更如愿以偿地看到朱太师得知事情原委之后的慷慨解囊和杜兰英的知恩图报。然而, 好事必定要多磨, 既然王寿廷的目的本是为了强娶美娇娘, 官银必定只能为其增加一个打压他人的借口。于是第七场“抢亲后花园”在喧闹中上场, 朱太师不得已修书给高县令。第八场可以说是剧情发展的高潮部分了, 观众都在担心杜兰英的命运, 同时又好奇高县令如何拿下恶霸王寿廷。这时候, 出乎意料的是, 县令千金高秀英献出良计, 要与其母前往王家以贺喜之名闹洞房, 一方面不让王寿廷进新房, 以保杜兰英贞洁, 另一方面拖延时间, 等待天亮之后县令亲自捉拿为恶之人。这时候, 主要的故事情节已为观众所熟知, 只等最后结局的“善恶终有报”。到了朱母寿宴之日, 三条线索归于一处。按照朱老太太的意思, 所有前来拜寿的众人得到了各不相同的待遇:对于善良之人大开中门、对于清官大开中门、对于贪官一律不见。最后三场是剧情的结局部分, 圆满地实现了高志凌高升八台知府、手握重权严惩恶霸, 王寿廷伏法被斩首级和丁文选夫妇同受封。值得一提的是, 《南瓜记》采用了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 巧妙地借助起承转合的衔接与转换, 清晰地呈现出故事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整体的叙事结构。

二、代言体叙事模式

代言体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一种话语言说方式。陈建森[3]认为戏曲代言体结构包括五种话语演说方式:一是剧作家“代”人物立“言”;二是表演者扮演人物“现身说法”, “代”人物“言”;三是“行当”“代”剧作家“言”;四是剧中人物“代”剧作家“言”;五是剧作家巧借“内云”、“外呈答云”等形式“代”剧场观众“言”。他还指出:“这五种话语言说方式的有机融合, 组成了中国戏曲独特的‘代言体’结构。”[2]作为中国古典戏剧之后发展起来的地方戏, 南昌采茶戏在文体结构上承袭了“代言体”这一结构方式, 却又因为自身的原因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并不一定全部融合前面所提到的五种言说方式。然而, 在南昌采茶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目《南瓜记》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剧作家之“言”和剧中人物之“言”。此处的“言”既包括这些剧作中的角色人物用“唱”、“念”和“白”直接言说的话语, 也包括这些话语中所表达出来的剧作家、戏剧人物和剧场观众 (可能) 的所思所想, 传达出他们对剧中故事以及当时社会现状的认知与感受。因此, 我们可以将“四大记”中的“代言体”统称为表演者“代”剧作家“言”和“代”剧中人物“言”。

表演者“代”剧作家“言”通常体现在人物出场时的“引语”和“诗文”中, 表达出对当时政治环境、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的认知、感受与看法。例如:在《南瓜记》第一场, 王寿廷上场时的“不奸不诈不豪富, 有钱有势有娇娥”这一“引语”, 既是剧作者对当时社会中豪富生活的认知, 也是王寿廷的人生哲学, 还是当时很多普通百姓对人生的看法;紧接其后出现的诗文“口是沙糖舌是刀, 心比狼虎会生毛。为人不用千般计, 怎得荣华富贵高?”[1](3)生动地刻画出王寿廷口蜜腹剑、心狠手辣、为人奸诈和为富不仁的嘴脸, 后来杜兰英也根据其“口是沙糖舌是刀”而观其不像是好人。此后的第二场中, 丁文选所吟诗文“十年寒窗苦读书, 磨穿铁砚用功夫。有朝一日鳌头点, 五凤楼前把名留”[1](3)表达了寒门学子唯有发奋读书, 才有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心酸与无奈。科举是众多秀才的人生奋斗之路, 然而, 不幸的是, 穷苦秀才名落孙山的比比皆是。剧中的丁文选科举失败之后, 只得流落普贤寺以“训教儿童”艰难度日, 这也为其之后惨遭诬陷、被迫卖妻抵债埋下了伏笔。值得注意的是, 不同阶级身份的人对世界的看法也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王寿廷而言, 其人生目的就是享受荣华富贵, 对于自己看中的事物或女人必然是不惜一切手段都要得到, 这也是为富不仁者的共性所在。而对于普通的穷秀才们而言, 在艰难的时事面前, 即使想要安稳度日也只能是痴心妄想, 甚至会因飞来横祸而失去一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的上层人物乃至最高统治者对社会的认知与感受, 虽然康熙帝在《南瓜记》中仅出场一次, 但其光辉闪耀的形象却深入人心, 无所不在的统治力更是整个剧情最终走向的决定性因素。该角色在第四场上场之时的引文“龙楼凤阁、万民安康”“言”出了剧作者对当时国泰民安的欣慰之情;角色所念的“殿前狮象千百对, 果是万民第一家”[1](3), 表达出康熙帝对自身政治统治的自豪之情。生活在最高统治阶层和普通百姓之间的基层父母官高志凌, 其人生理想又有不同。虽然在前面第六场中已有公差颂其清正, 高县令在第八场出场时所引“一片忠心, 保住乾坤”和独白“上为朝廷出力, 下为黎明分忧”[1](29)可谓道出了清廉父母官的共同心声, 也是广大百姓的期望所在, 因而深得人心。

表演者“代”剧中人物“言”体现在人物角色的“独白”、“对白”和“唱词”中, 表达出剧中人物对周围人情世态的认知与感受。例如在第六场中, 剧作者借公差丙之口“言说”出南昌县令如何断案的经过, 朱轼随之评价“看起来你家老爷为官清正”, 公差对此加以肯定并强调说:“我家老爷清正得很, 连我们吃水豆腐的银都没有。”[1] (15) 同样是在第六场, 朱轼听到隔壁的啼哭之声后, 请店老板喝酒并询问事情原委, 于是借刘老二之口, “言说”出王寿廷强娶人妻的故事, 既是对前面剧情的一个小结, 也引出了后文中朱太师的慷慨仗义之举。至于王寿廷的为人, 除他自己在开场时所谓的“无所不做”之外, 剧中人物也多有对其的评价, 例如杜兰英对其夫言:“为妻见过王寿廷, 观他不像是好人”, 因而叮嘱前去赴宴的丁文选“茶钱酒后要细心”[1](8);丁文选先是与其称兄道弟, 被迫“卖妻抵债”之后, 骂其欺人太甚, 发誓要消灭仇人;刘老二等百姓对于王寿廷的行为敢怒不敢言;朱轼听了老板的“言说”之后, “大骂贼子”并表示其胡作非为的行径实乃王法所不容;县官高志凌对其勾结官员的行径自是十分清楚, 先是限于自己“官卑职又小”, 不敢捉拿王寿廷, 幸得女儿提醒有太师作主, 尽管大胆地去做正义之事;而与之勾结的各路官员在王被抓之后, 害怕惹火上身, 最后竟无一人为其求情, 可见所谓的权钱关系也是极不牢靠的。

三、空间转换策略

受舞台表演的限制, 各场次开篇都有人物自报信息, 观者自然知其所处位置, 此外剧作中的时空转换都是借由人物之口进行表述的, 例如《南瓜记》的第一场中, 王寿廷“将身且把公馆出, 大街小巷走一程”。这一信息表明王寿廷闲来无事到处走, 也为后文遇见何人何事埋下了伏笔。第二场中王寿廷见色起意的部分, 便先后借助丁文选、杜兰英和王寿廷之口交代了各自的空间位置。丁文选“辞别娘子出门庭”之后, 杜兰英在家“绣些花纹帮助夫君”, 恰在此时, “走过大街转小巷, 不觉来在瓦子角”的王寿廷“抬头一看使馆外, 门前坐定一娇娘”。[1](4)杜兰英赛过嫦娥的美貌自是引起了王寿廷的垂涎, 于是与家丁共谋奸计要娶其为妾, 该条线索便暂时按下不表。也正是在这瓦子角的使馆隔壁, 刘老二的店里迎来了微服私访的当朝太师朱轼。不过, 朱太师的出场其实是在第四场, 为了回家为母祝寿上本康熙帝;后者下旨令其走南昌经过时“前去查访”江西出现的一派贪官。朱太师的一句“金殿领圣旨, 江西查贪官”, 便告知观众他的行踪, 也预示着剧中空间转换的开始。于是, 当朱太师在第六场再次出现, 说“来到江西地”打算上岸走走时, 观众便很自然地联想到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公差来到“接官亭”, 与朱轼算是有了言语上的交流。此后, 借助朱轼之口, 南昌的地名一一出现, 观众根据这些地名可以在脑海中形象地绘制出朱太师微服私访的路线:章江门、布政司衙门、南昌县衙门, 更通过街头轿马盈门判断贪官在观戏文, 决定要惩处贪官, 又从公差口中得知南昌县令为官清正, 这便算是了解到南昌的政风了。接下来, 朱太师背行囊走过了江东庙、来到广润门, 穿过萝卜市、来到万寿宫, 进到庙堂许愿, 再经过棉花市、关帝庙, “行行已到瓦子角”。[1](16)值得注意的是, 瓦子角自古以来都是南昌城里最繁华的地段, 因而是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一个最佳窗口, 这也是《南瓜记》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场所:丁文选夫妇居住在此、刘老二开店在此;王寿廷初见杜兰英在此、朱太师了解事情原委和解囊相助均在此。各路人物或居住或经过瓦子角的情节便有力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此外, 随着剧情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场记的切换和人物的戏剧语言等策略都成功地实现了空间之间的转换。例如:第八场中刘老二“两脚奔波走, 来到南昌县衙门口”[1](30);高秀英“站立在内堂用目官望”;第九场高夫人“行来就在王府门外”;第十场“新房里闷坏了兰英女”;第十五场高志凌升官严办王寿廷, 大喝一声“绑伏法场”, 等等。

摘要: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 “以南昌四大记”之一的《南瓜记》为对象, 探析南昌采茶戏的叙事结构、叙事模式和空间叙事策略, 凸显南昌采茶戏“以说唱讲故事”的叙事意蕴。论文指出, 《南瓜记》在叙事结构上采用多条线索交叉进行, 交代故事的前因后果, 逐步推动剧情发展, 再到高潮部分集合所有线索, 借助权力关系解决问题、维护正义;叙事文体上采用了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代言体”叙事模式, 即由演员代作者言、代人物言, 甚至代观众言, 讲述故事内容、传达主题思想;叙事策略上通过场记切换和人物语言的建构来实现时空转换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南昌采茶戏,南瓜记,叙事模式,叙事结构,空间叙事策略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戏曲研究所, 南昌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合编.江西地方传统剧本选编·南昌采茶戏第一集[M].南昌:南昌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 1982.

[2]郁鑫鹏.经典剧目《南瓜记》亮相南昌县[N].江西日报, 2015-7-22.

[3]施旭升.戏剧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采茶戏的艺术启示 篇5

关键词:特色唱腔,赣南采茶戏,曲牌连缀体,推陈出新

赣南采茶戏是以茶事活动为原型, 结合赣南客家方言, 在民间灯彩与采茶歌舞的基础上, 于明朝末年逐步形成的一种汉族戏曲剧种。众所周知, 赣南因产茶胜地而出名, 每逢采茶季, 采茶女一边忙着采茶, 一边唱山歌来怡情, 形成了采茶歌。而后由形式简单的采茶歌渐渐的发展成了乡土气息浓厚的深受老百姓喜欢的赣南采茶戏。而经过几百年的传承, 赣南采茶戏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傲立于我国戏剧界之林, 并作为一大瑰宝熠熠生辉。

1 特色唱腔艺术在赣南采茶戏中的应用表现

赣南采茶戏的唱腔以本调、凡字调和杂调三类为主, 而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唱腔特色。赣南采茶戏以本调为主调, 本调又分为花旦本调、小生本调、老生本调、小丑本调、大花本调有行当之分;其旋律清丽委婉, 先后形成了平板、导板、哭头以及含韵等系列板式。凡字调韵律优美, 节奏感强, 没有行当之别, 也有倒板、平板与简板之分, 但其调式和调性却与本调形成鲜明对比。杂调以明快轻松的曲调而出彩, 融合当地方言与外地特色而成, 唱词通俗易懂, 朗朗上口大多是专曲专调。总的说来, 唱腔艺术有着如下特点。

1.1 曲牌连缀体

曲牌连缀体以曲牌的连接为主, 板式的变化为辅, 将各种音乐曲牌按照松紧规则进行组合以展现戏曲内容的一种结构体系。曲牌连缀体大多以长短句相间的形式组成不对称的单个曲牌, 单个曲牌可以用来单独演奏, 也可以作为一种音乐结构与其他曲牌组合成一套完整的曲牌结构。赣南采茶戏则是由若干不同的单个曲牌连缀成体, 多种曲牌组合使赣南采茶戏的内容更加丰富, 剧情也更引人入胜, 而精练的手法, 饱满的唱腔, 也将赣南采茶戏的艺术感染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1.2 曲式结构多元化

赣南采茶戏的曲式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曲式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上下句对称的一段体结构形式、三句体结构形式以及四乐句乐段的结构形式。上下句对称的结构形式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常使用的曲体结构形式, 此曲式结构于上下、动静、起落中展现出赣南采茶戏的明快轻巧的特点。三句体结构形式是对上下句兑成的一段体结构, 使旋律音韵的变化更加富有创意, 长短句相间, 唱词多变, 唱腔也变化各异, 于短小精悍中尽显赣南采茶戏的音律美。四乐句乐段的结构形式较三句体结构的容量更大, 表现力也更强, 音乐曲调也更复杂多样。

1.3 旋法与调式结合

旋法与调式结合是赣南采茶戏唱腔中常用的音乐手法。旋法是指在旋律组合过程中所展现的特定规律和形式。调式是指以某一稳定的乐音为中心, 将各种高低不同的乐音按一定的音程关系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赣南采茶戏中的调式主要以宫、角、羽、商以及徽五种为主。旋法与调式各具特色, 都驰骋在自己的属地里, 但采茶戏却将二者结合, 以调式约束旋法, 以旋法展现调式。旋法随着音阶的变化而更富韵味, 调式也更有节奏感, 两者相互制约, 相得益彰。

1.4 浓厚的方言特色

赣南采茶戏的唱词, 大多都由“赣州官话”以及“客家话”这两种方言组成。唱词中融入当地方言, 尤其是与客家话以及赣南话的有机联系, 使得唱腔具有鲜明的地域化色彩。我国戏曲讲究“依字行腔”以及“字领腔符”的原则, 也就是每一个汉字的声调变化都伴随着方言音韵的变化, 从而促使不同地区孕育不同的民间音乐。将采茶戏与方言的有机结合, 产生了独有的艺术特点, 增添了采茶戏的地域识别度。通常情况下, 客家话常出现在规模比较大的赣南采茶戏演出中, 而赣南话则出现在规模较小的赣南采茶戏曲演出中。

2 特色唱腔艺术在赣南采茶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旋律单调乏味

赣南采茶戏虽然在本调、凡字调以及杂调的基础上形成了其他的板式, 平板、导板、连扳以及快板等板眼的变化对于丰富赣南采唱戏的唱腔和演员情绪的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一旦涉及情绪高亢豪迈奔放的性格塑造时, 委婉含蓄的唱腔与平淡无奇的旋律并不能诠释出人物的心理状态。总之, 赣南采茶戏唱腔的格局比较狭隘, 旋律单调乏味, 情绪表达含蓄极大程度上限制了表演的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2.2 润腔手法不够细腻

润腔是指演员对于唱腔的一种现场处理方式, 以滑音、颤音与回音的方式对咬字和语气以及情绪等元素进行美化处理, 增强表演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从而使现场表演取得最佳效果。但是赣南采茶戏中对于润腔这一手法的应用却不够细腻, 其通常采用灵巧的滑音和颤音进行修饰, 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渲染与烘托效果, 但是在表现人物性格与心理时却不够深刻, 不能达到真挚之情溢于言表的效果。

2.3 缺乏创新性构想

近年来, 我国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呈现出萎靡之势, 演出的座上率越来越低, 观众的数量也在逐年较少, 真可谓门可罗雀。究其原因, 慢步调的赣南采茶戏的演奏方式已经与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相脱轨。而且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表现的思想主题与当前现实不相吻合, 也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赣南采茶戏缺乏创新, 没有立足当前考虑现代人的文化精神需求, 仍然沉溺于过去的演奏模式之中, 内容大多是老剧情旧故事, 没有反映当下生活的剧情内容, 演奏模式也仍然遵循传统模式, 没有将当代人追寻快节奏生活的特点融入到采茶戏的创新工作中。

2.4 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 我国赣南采茶戏面临着后继无人, 甚至可能出现断层危机的窘迫境地。一方面, 传统的赣南采茶戏吸引不了年轻人, 大部分年轻人对于采茶戏是一种无知甚至漠然的态度;另一方面, 艺术家们正一批批老去, 但新的继承人却没有培养起来。年轻人忍受不了枯燥单调的学艺生活, 也忍受不了清贫, 微薄的收入使其不愿意从事该行业。而老艺术家们也只能看着日渐没落的采茶戏暗自叹息, 更有甚者迫于生活压力, 不得不转行。因此, 艺术家们的流失, 人才的缺失也是采茶戏当前的现状。

3 特色唱腔艺术在赣南采茶戏中的应用展望

3.1 借鉴其他戏种的唱腔艺术

单调的旋律极大的阻碍了赣南采茶戏的发展, 以徽调为主的调式结构也限制了赣南采茶戏的艺术表现力, 含蓄委婉的唱腔使得采茶戏在传承与发扬过程中落后于京剧和昆剧以及评剧的步伐。因此, 赣南采茶戏也应该善于借鉴其他戏曲的艺术表现方法, 例如, 京剧迂回曲折的拖腔能渲染氛围、昆剧灵活多变的犯调能增添韵律、评剧粗犷豪迈的西路调能调动演员情绪, 这些唱腔艺术都可以融入到赣南采茶戏中, 从而促进其长远发展。

3.2 加强唱腔手法的润色化处理

润腔手法是演员用于表达剧情特定情感的重要手段, 其不仅能修饰音韵音色, 而且也能推动剧情的发展。对于结构复杂、情感多变的曲段, 演员要学会用声音的强弱轻重, 收放力度来渲染情绪, 突出高潮, 展现人物的心里活动。而对于不同的节奏与节拍, 则要以慢而不拖、散中有节的手法进行润色处理。同时, 要严格的依照转换标准, 巧妙的衔接各种节奏与节拍, 掌握板眼与尺寸的规律, 是演出不断趋向完美。

3.3 善于推陈出新

任何一种地方戏曲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 若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不予变化, 只会如一潭死水, 被逐渐蒸发掉。因此, 赣南采茶戏要想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谋求更多的生存空间, 就应该以创新为先导。首先, 立足当前的时代背景, 将潮流元素融入到赣南采茶戏的唱腔艺术中, 例如将经典的流行歌的唱调应用到赣南采茶戏的曲调中。其次, 取材可以从当下生活现实就地取材, 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简言之, 赣南采茶戏要进行全方位的创新, 不仅是曲调唱腔更重要的是思想内容也都要推陈出新。

3.4 注重人才的培养

传承发扬采茶戏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在依靠传统的师傅招收学徒口传相授的同时, 也要将此引入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 加大对艺术家们的补贴, 提高其薪资待遇, 解决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 做好赣南采茶戏的普及工作, 从小学音乐课就进行赣南采茶戏的教学工作, 从采茶戏的基础理论起对大众进行普及宣传。当然, 也要在大学和一些专业的艺术学校开设采茶戏这一课程, 使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化教育, 从唱腔到技艺再到表演功力上进行全方面的训练, 做好采茶戏的人才培养工作。

4 结语

高度繁荣的市场经济激发了社会的变革浪潮, 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刺激了人们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却贬损了其恋旧情怀。昔日万人空巷的赣南采茶戏, 竟然沦落到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的地步。生存还是毁灭?答案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 倘若我们对其所面临的困境不予理睬, 任其自生自灭, 那么其也会如我们所希冀的一样悄无声息的被时代潮流所裹挟走。

参考文献

[1]王欣.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D].武汉音乐学院.2007:28-29.

[2]徐凤英.赣南采茶戏的唱腔艺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16-17.

[3]万小毛, 李姿丽.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分析[J].老区建设.2014 (02) :47-48.

[4]吴洁, 肖孟春.音韵特点在赣南采茶戏中的分析[J].北方音乐.2015 (21) :16.

采茶戏的艺术启示 篇6

1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

1.1 路腔

路腔具有风趣诙谐、活泼喜悦、轻松愉快的特点, 适合在小型歌舞戏剧中应用, 路腔也称路调, 通常和茶腔配合使用。路腔还称之为“湖南调”、“湖南托子”, 路腔曲牌有五十多首, 例如《眉灵调》、《卖纸花》、《补皮鞋》、《开四门》、《新年酒》、《摇兰花开》、《折打》、《对花》、《割韭菜》、《捎妹子词》等, 该种腔调和广西彩调具有众多相似之处, 但是通过历代艺人的筛选、琢磨, 赣南路腔具有了赣南采茶戏特有的演唱方式与风格, 已经成为赣南采茶戏不可少的部分。

1.2 灯腔

灯腔曲调的特点是节奏鲜明、激昂、活跃、高亢、粗犷、起伏大等, 再配合欢快的打击乐, 能够营造一种热闹、愉快的氛围, 充分展现了客家人乐观向上、热爱劳动的精神。灯腔曲牌有九十多首, 例如《春谷雨》、《小小仙鹅》、《倒采茶》、《报茶名》、《问茶名》、《荷花透水开》、《十二月花》、《双牵手》、《闹五更》等, 这些曲牌具有较强的舞蹈性, 并且节奏非常鲜明, 再配合唢呐、锣鼓等, 能够营造热烈、红火的气氛。灯腔通常用于大型戏剧中, 蕴藏着表现人物众多的场景。

1.3 茶腔

茶腔是赣南采茶戏音乐的主要唱腔之一, 曲牌都是从赣南小调演变而来, 具有甜美、活泼、爽朗、含蓄等特点, 具有鲜明的赣南地区特点与田园山野风, 该种唱腔主要用于表现家庭和社会的生活, 同时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故事。茶腔的曲调包括绣荷包、打鞋底、斑鸠调、红绣鞋、反长歌、长歌、牡丹调等。

1.4 杂调

江西赣南采茶戏中的插曲是由民间小调以及其他戏剧的曲牌共同组成的, 这些曲调轻柔甜美、活泼轻盈、小巧玲珑, 在采茶戏中的应用能够点缀人物性格、调节气氛。因此, 杂调的曲牌并没有统一的风格, 缺乏完整的系统, 不能作为采茶戏的主腔、杂调的曲调有三十八首, 例如, 相交十郎、大风阳花鼓、九连环、新八仙、茉莉花、孟姜女、北词以及瓜子仁等。杂调的曲牌缺乏系统性, 没有统一的风格, 在传统采茶戏剧目中, 通常采用打花鼓、打彩、敬酒等方式, 弦路复杂, 没有独立的声腔, 但是杂调是赣南采茶戏吸收其他艺术形式和完善自身的具体表现和有力见证。

2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艺术

2.1“三绝”

江西赣南采茶戏具有“三奇三绝”, 其中“三绝”分别指的是:

2.1.1 单袖筒。

单袖筒指的是只用一个袖子表演。这是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重要特征之一。客家人在采茶过程中, 通常在腰间缠一块白布, 既能够遮挡太阳、擦汗、扇风乘凉、当垫肩、做茶篮等, 开心时还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不断的演化, 江西赣南人将袖子和这块白布连起来, 做成长度为60cm左右的袖子, 这是单袖筒的由来。单袖筒打破了戏曲舞蹈的传统定律, 并且已经成为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重要特征。单袖筒的表演方式众多, 例如抛袖、飘袖、遮袖、挽袖、绕袖、摆袖、抖袖、甩袖、挥袖等,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每一个动作都具有自身特殊的含义, 并且若干动作的融合能够表达更加深刻的含义, 例如, 在模仿动物时, 游走时像蛇游动、站立时像马腿、摆动时像马尾、舞动时像凤尾, 动静的完美结合, 能够将单袖筒的艺术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单袖筒是一种不对称的表演形式, 是与对称美相对应的另一种美, 用一只手舞扇子, 另一只手甩袖子, 再配合矮子步, 其美感妙不可言,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2.1.2 矮子步。

矮子步是江西赣南采茶戏特有的舞蹈表演方式, 即在表演的过程中男子在一度空间, 女子在二度空间。该种表演方式是赣南人在采茶过程中, 根据采茶的动作改编形成, 即女子在山上采茶, 男子则担着装满茶叶的担子下山, 由于山路遥远、装满茶叶的担子比较沉重, 男子驼背屈膝, 这是矮子步表演形式的由来。矮子步的步法主要包括滑步、惊步、摇搓步、矮交叉步、高步、矮步等, 矮子步的动作要求为目视前方, 下蹲屈膝, 背部挺直和地面垂直, 脚尖着地, 脚跟踮起, 缓慢、平稳的向前、向后移动, 在移动的过程中应该利用膝盖的巧劲, 然后配合手腕、手臂的动作共同组成矮子步。矮子步对舞蹈演员的要求非常高, 要求其具有深厚的基本功底, 需要长时间保持屈膝动作, 并且不能出现步法僵硬的现象, 始终保持轻巧的步子, 同时还需要配合丰富的眼神和情趣。矮子步作为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重要特色, 被称之为“东方芭蕾”, 以风趣幽默、短小精悍的表演形式, 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 深受人们的喜爱。

2.1.3 扇子花。

扇子是中国民间舞蹈最常见的道具, 江西赣南采茶戏舞蹈演员手中的扇子, 通过舞蹈演员的演绎, 可以模拟出头、茶篮、鞭子以及其他生活、生产用具, 扇子对于客家人来说“采茶戏缺扇子, 犹如吃饭缺筷子”, 由此可见扇子在江西赣南采茶戏中的重要性。扇子花的种类非常多, 是客家人在从事活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通过一代代客家人的演绎和改进, 扇子花的表演形式包括波浪扇、削扇、飘扇、腰花扇、搓手扇、闻花扇、翻转扇、抱扇、铲扇、风车扇、甩扇等, 舞蹈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 通过转变花样, 并配合丰富的表情, 能够展现扇子花的特有魅力。扇子花包括两种形式, 即单扇花、双扇花, 两者的区别在于使用者, 单扇花女舞者和男舞者都可以使用, 而双扇花只能由女舞者使用, 舞者舞动扇子, 带动袖子, 配合矮子步, 能够展现采茶戏行云流水、风行水上的特点, 深受人们群众的喜爱。

2.2“两旦一丑”

江西赣南采茶戏无论是小戏还是大戏, 都由三人以“两旦一丑”的方式完成。例如, 大戏《卖杂货》、《大工夫》、《反情》等, 有小丑 (一男) 、姑嫂或者姐妹 (二女) 三人共同完成任务, 同时为了完成戏剧, 还需要加入一些配角;小戏《挖笋》, 有三个角色, 即嫂子、妹子、爆脑子;《补皮鞋》, 有三个角色, 即老娘、妹子以及阿祥古。江西赣南采茶戏表演人数相对较少, 人物行动比较方便, 并且正是由于采茶戏表演人数较少, 为其走乡窜镇、广泛流传以及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赣南采茶戏的发展趋势

江西赣南采茶戏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多样化文化的冲击下, 如何实现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创新, 是现代民间文化传承和开发的焦点, 通过对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以及表演艺术进行分析, 江西赣南采茶戏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其一, 现代元素和乡土气息的融合, 江西赣南采茶戏应该处理好现代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关系, 并且涌现除了一大批融合了现代文化和乡土气息的采茶戏作品。例如, 《山歌情》;其二, 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 积极开展沟通, 赣南采茶戏的发展不应该闭门造车, 而是应该借鉴国内外民间舞蹈形式的先进经验, 加强和各地民间戏剧的沟通和交流, 改进和完善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和表演方式, 以此实现赣南采茶戏生动性、多元化、可持续的发展;其三, 扩展内容主体和艺术表现方式, 随着经济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 赣南采茶戏应该立足传统, 并实现内容以及艺术表现方式的变革, 不断扩展内容体裁, 逐渐丰富表演形式, 以此不断增强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更能够契合现代人的文化需求, 以此实现赣南采茶戏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 对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表演艺术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赣南采茶戏的发展方向, 试图为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创新、发展、表演以及教学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江西赣南采茶戏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在众多表演艺术家的创作和演出, 获得了众多奖项, 例如《茶山歌情》, 获得了“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殊荣;《补皮鞋》、《试妻》等优秀作品参加“博兴国际小戏剧艺术节”;龙红、张曼君等新一代的优秀采茶戏演员, 获得了“梅花奖”。江西赣南采茶戏作为一种优秀的剧种, 基于自身的文化特色, 并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剧种的养料, 以此不断的提高和丰富自身的音乐内容和表演形式, 进而实现该种剧种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摘要:采茶戏是江西赣南客家特有的文化产物, 其特有的音乐特色和丰富的表演艺术, 是客家文化的载体, 反映了客家的现实生活、风土人情以及社会历史, 同时反映客家人的内心情感、审美情趣、性格特征以及精神世界等。文章分析了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 希望为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江西赣南,采茶戏,音乐特征,表演艺术

参考文献

[1]赖丹.赣南采茶舞蹈风格的六大特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 :110-115.

[2]曾晶.浅论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征和表演特征[J].黄河之声, 2013 (12) :60-61.

[3]曾莉.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J].大舞台, 2014 (9) :172-173.

[4]王亚菲, 朱俊林.论赣南采茶戏的创新[J].农业考古, 2013 (2) :160-161.

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分析 篇7

1 赣南采茶舞发展历史概述

客家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就是赣南地区, 生活在这个环境当中的普通百姓长期以采茶为生, 这个过程中, 安远九龙山茶非常具有代表性。客家人长期在田间劳作, 最主要的休息方式就是歌唱, 通过歌唱方式缓解劳动产生的疲劳。采茶歌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流传开来的, 通过将采茶歌与舞蹈形式相结合, 逐步形成了《姐妹摘茶》以及《板凳龙》等灯彩舞类型

上述中歌舞形式也在一定条件下构成了客家赣南采茶舞的重要基础, 属于采茶舞形成的根源。传统采茶舞以及民间舞蹈彼此融合, 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汲取必要的养分, 为采茶舞产生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帮助。另外, 道教舞蹈类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茶舞, 赣南地区存在大量的做道场, 除了在内容上十分丰富也在技巧方面提供了重要养分。采茶舞为此大量借鉴上述中的内容与技巧, 并进行创新与变形, 丰富采茶舞内容。除此之外, 彩旦等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对采茶舞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提供了帮助。从古至今, 采茶舞艺术表演者不断进行创新, 使采茶舞开始成为了一种影响力较大的舞蹈类型。在300 多年历史当中, 舞蹈技术与形式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舞蹈类型积累包括矮子步、单袖筒与扇子花等。在采茶舞舞蹈当中, 具有“三绝”就是扇子花、矮子步以及单袖筒。

2 赣南采茶舞艺术风格分析

2.1 动作技巧的生活化表现

采茶舞舞蹈动作的产生是客家人在田间劳作时结合采茶动作加工形成的, 起初, 舞蹈动作随意性较强, 目的是为了能够在劳动中可以自娱自乐, 休息放松, 因此, 舞蹈动作并没有具体的定式, 也无规律可循。舞蹈表现与编演都是茶农, 借助于摘茶必备工具以及生活化的工具随性舞蹈。从舞蹈动作、道具甚至表情当中可以发现, 赣南采茶舞当中展现的就是普通人群的生活现象与喜怒哀乐。因此, 赣南采茶舞具有十分鲜明的风土人情特色与独特艺术魅力。

2.2 配乐乡土化表现

赣南采茶舞当中采用的音乐形式主要体现的是赣州区域当中的音乐种类, 除此之外, 还包含了客家唱腔在内。曲调则采用的“徽调”, 语言侧重以赣州官话方言作为主要的内容。因为配乐唱腔之中蕴含了当地特有的气韵色彩, 因此, 也就具有了十分独特的气质。配乐伴奏则采用的是一种别具乡土特质的二胡“钩”, 除此之外, 也包括了民间经常性使用的锣鼓等乐器。这些乐器都非常具有赣南民间特色, 因此, 也可以更进一步的展现出赣南采茶舞当中多种艺术性特征。

2.3 舞蹈形式的多样化表现

赣南采茶舞产生与发展都是建立在茶农日常劳作的基础上的, 许多舞蹈动作都是模仿日常劳动中的生活百态而形成的, 故既生动活泼又自由洒脱。最重要的是, 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 采茶舞还逐步融合了当地戏曲、小调等多种艺术形态的精华元素, 形成了独特的多样化的艺术形态。夸张的艺术风格和具有生活化的艺术百态, 构成了赣南采茶舞别具魅力的表现形式, 为人所津津乐道。

3 “三绝”特色分析

3.1 单水袖

传统艺术表演过程中, 水袖属于应用相对比较多的舞蹈道具, 表演方式多采用双水袖、对称形式, 双水袖长短有别。但是, 赣南采茶舞中采用的水袖表演区别于其他地区, 只具有左臂袖筒, 表演过程中通过单臂水袖的舞动, 并在此过程中结合特殊的舞蹈动作加以表现。表演的过程中, 舞蹈演员需要同时利用手、腕、肘以及其他部位配合, 进而使得舞蹈演员可以达到身体的充分协调, 表现出完整的舞蹈动作。通过分析舞蹈动作发现, 单水袖的动作十分丰富, 可以形成多种单体动作。舞蹈过程中, 演员或者以手抓袖或者可以采用抬手遮袖完成多种复杂多变的舞蹈动作。这种形式能够更好的展现出赣南采茶舞所具有的艺术生命力与表现力。从形式角度看, 单水袖在进行舞蹈动作方面的设计时, 灵感来源是客家茶农, 当然, 同时也会融合大自然当中的一些所见所闻。例如, 单水袖当中就是融合了茶农惯用左袖擦汗的特质, 舞蹈当中也较多出现左袖舞动模仿茶农擦汗的场景。这种动作也被称为是遮阳袖。一些舞蹈动作当中还会出现模仿狗尾摇摆或者是马站立等姿势, 舞蹈表现逼真, 也展现了采茶舞所具有的独特之处。

3.2 扇子花

在赣南采茶舞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舞蹈道具就是扇子, 在舞蹈表现过程中无论老幼都会在舞蹈中持彩扇, 舞动中形成多种多样的扇子花, 并借助于扇子表演实现对舞者内心情感的展现。扇子花一般可以划分为单扇花与双扇花, 主要区别就在于单扇花的表演更加灵活, 无论男女演员都可以使用单扇。双扇花则主要是女性演员使用。在对扇花舞蹈动作进行设计时与采茶舞相似, 动作的表现均为客家采茶劳作以及日常生活方式。彩扇可以被表现成为劳作过程中所有的生产生活工具。但是, 无论是怎么样的工具类型, 舞动过程中都能够给人以轻巧、灵动的审美感觉。在长期流传过程中, 扇花舞蹈动作类型已经达到了很多种, 扇子可以转、吊、甩, 也可以产生类似风车样进行表演。进而可以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赣南采茶舞所具有的艺术特色。

3.3 矮子步

赣南采茶舞当中, 男性舞蹈表演者学习的基本步法就是矮子步, 这是采茶舞当中一种重要的舞蹈动作表现形式。这种舞蹈动作产生自赣南采茶动作。当进入到采茶季节之后, 客家人就会成群结伴的上山去采茶, 其中男性背篓, 但是因为茶树高度不够, 男子需要半蹲背篓, 让采茶女可以将茶叶倒入到男子背篓当中。为此在舞蹈当中, 采茶舞中的男子应当相对女性位置更低, 这个过程被舞蹈艺人加以演化, 并最终形成了赣南采茶舞当中十分精彩的舞蹈步法“矮子步”。矮子步表演是我国舞蹈领域当中非常具有特色的舞蹈动作, 属于舞蹈艺术独创性的舞步。

矮子步的特色步法形态只要是男性演员双腿保持半蹲或者全蹲, 步法之中又高又矮, 彼此交叉, 还包含了摇、滑、搓等特殊步法。以此, 表演采茶舞的男性演员需要具有十分扎实的舞蹈基础, 同时也应当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才能够完成驾驭这种舞蹈。舞蹈表演艺术形式不断发展与创新, 通过融合别种舞蹈, 使得矮子步也被应用到女性采茶舞表演者身上。例如在《茶韵》等客家舞蹈中就已经开始有女性表演矮子步了, 这种形式进一步提升了这种舞蹈的艺术魅力。

4 赣南采茶舞艺术的作用表现

4.1 实现客家文化的创新与进步

作为客家人群居住地, 赣南区域也是我国客家人文化产生与发展的重要环境。从古至今, 我国不断有人迁徙到赣南, 并开始进行开荒, 种植茶叶等。在长期劳作中, 也就开始形成了客家文明, 其中非常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就是采茶舞, 是这个地区文化的一种代表。赣南采茶舞本身在流传过程中开始被广泛认知, 并成为世界范围内都得到认可且喜爱的舞蹈形式。想要了解客家文化与民俗, 许多学者甚至认为都应当从赣南采茶舞开始, 因而, 可以更进一步的发展赣南艺术。

4.2 发展身心, 调节健康

赣南采茶舞产生于赣南客家, 并在人民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因此, 在普通群众中几乎人人都能够跳采茶舞, 采茶舞也因此成为群众最喜爱的娱乐休闲方式。结合相关资料显示, 采茶舞本身可以锻炼个人全方位的运动性能, 对表演者的身体协调性有很大的帮助。在舞扇以及矮子步过程中, 个人的身体各个器官都会积极的参与到舞蹈当中, 对表演者的生理与心理产生重要的锻炼。因此, 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长时间以来, 客家农村社区以及相关形式舞蹈都在采用采茶舞作为主要舞蹈类型, 并成为了群众休闲健身的最佳方式。将采茶舞作为群体性舞蹈类型, 使大家都参与, 自然而然的形成有效融合, 提升邻里关系, 实现社会关系协调发展。

4.2 提升综合审美能力

舞蹈是一种发现美并创造美的过程, 赣南采茶舞本身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审美要素, 因此, 具有更加高水准的美学价值。采茶舞在进行舞蹈动作选择与设计时, 甚至包括配乐的形成与风格的选定, 都是经过反复凝聚与提炼的。现代社会中采茶舞进一步获得了发展, 美的内容更加丰富起来, 进一步体现出赣南区域采茶舞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与生命力。观众欣赏采茶舞的过程既可获得视觉上的享受, 也能更加直观体会到民族舞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 来源于民间生活的赣南采茶舞是客家人的精神财富, 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的艺术瑰宝。采茶舞中的乡土气息浓郁, 风格特色鲜明, 其传神的舞蹈和夸张的表现形式, 展现给我们一幅客家人在采茶劳作时的优美画卷。其实, 客家人健康生活态度和美好生活的情趣就是赣南采茶舞最大的艺术魅力了!

摘要:赣南采茶舞起源于江西南部地区农民的民间劳动, 舞蹈来源于生活, 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生活情趣, 是一门十分独特的艺术。本文结合赣南地区的茶文化风情, 分析了赣南地区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所创造的采茶舞的艺术特色和形成过程, 希望能够对我国舞蹈艺术创作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赣南,采茶舞,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李俊玲.从审美角度谈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A]..劳动保障世界 (2014) [C].:, 2014:1.

[2]郭滨豪.区域环境下的民间舞蹈类型特征以“三大表演技巧”为例与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4.

[3]李庆华.赣南采茶舞蹈“三大表演技巧”与舞蹈演员性格化训练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 2011.

[4]钟俊昆, 毕剑.从戏曲旅游看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利用——以赣南客家采茶戏为例[J].生态经济 (学术版) , 2008, 02:188-190+194.

[5]李雪玲.民间“丑”的意趣和乡土“美”的升华——从赣南采茶舞的化丑为美说起[J].民族艺术研究, 2015, 03:73-80.

从审美角度谈采茶舞的艺术特色 篇8

1 采茶舞的艺术表现形式

每一个舞蹈形式肯定都会有技巧作为支撑, 采茶舞也不例外。它的动作美完全来源于生活, 每一场舞蹈都有三大主要艺术表现形式的融会贯通, 辅之以舞蹈演员其他形式的细腻表演, 构成了一场场精彩的采茶舞。

1.1 东方芭蕾 ———矮子步

有“东方芭蕾”美誉的矮子步是采茶舞中最常用的表现形式。动作的创造灵感来源于赣南男性采茶人的采茶动作。每到采茶的季节, 赣南的采茶人一起上山, 通常情况下都是女性提篮子, 男性背背篓, 女性在采满一篮茶叶以后, 便随时将茶叶倒入男性的背篓中, 由于茶树较低, 女同志的个子也比较低, 所以男人们不得不半蹲双腿, 躬下身子让女性把茶叶倒入身后的背篓中并按紧压实。因为这个时候的男性看起来比女性要矮, 所以经过采茶舞表演艺术人员的艺术性再创造, 男性采茶人的这一动作就成了舞台上的常用动作———矮子步。而且这一动作形式丰富, “在表演上不仅有“全蹲”或“半蹲”的“屈”的动作, 还有摇、滑、等各种步法。要求男演员必须具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浓厚的艺术表演力才能完成。”[2]

1.2 灵动多变 ———单袖筒

在采茶舞里面还有一种非常特别的艺术形式———单袖筒, 采茶舞中的单袖筒和戏曲舞台上面的水袖有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因为单袖筒不像水袖那样左右都有, 而是只有左臂袖筒。单袖筒在表演时“仅以单臂水袖舞动, 并配以独特的舞蹈动作,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表演时, 演员必须同时使用手、腕、肘、臂、肩的力量, 使身体的多个部位相互配合, 从下到上、协调联动, 最后构成一系列优美的单袖舞蹈动作。”单袖筒表演起来和舞台上的水袖一样灵动多变, 依照表演者要表演的内容、要展现的采茶生活和要表达的感情来回舞动着、变化着, 是非常优美的动作形式。

1.3 至关重要 ———扇子花

扇子是采茶舞中重要的道具。在采茶舞中还有一种至关重要的道具, 即“扇子花”, 采茶舞中的矮子步和单袖筒都是男演员的主要表演形式, 但扇子花不同, 算是男女演员在表演中都不可或缺的表演形式。在表演的时候, 无论男女, 手里都必须拿一把彩扇, 通过扇子的变化来突出表演动作的优美, 因为扇子在表演的时候就像花儿一样经常绽放出美丽的风姿, 因此这种表演形式叫“扇子花”。

2 采茶舞的艺术特色

采茶舞不仅舞蹈优美, 形式变化多样, 还有其特有的艺术特色。首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它是民族独有的。其次, 采茶舞中蕴含的彩陶文化内涵丰富。最后, 采茶舞是刚柔并济的劳动者之舞。

2.1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世界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一个集体, 世界文化也是由各民族文化组成的多元化的文化体。如果世界文化是单一的文化个体也就不能称其为世界文化了。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哲学家罗素也说过:“多种多样才是美丽的。民族特色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美丽。”[4]所以, 采茶舞也是世界文化的组成体, 它是极具特色的一种民族文化, 具有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是客家文化和中华民族采茶文化的集合体, 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2.2 采茶文化内涵丰富

采茶舞和采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国茶乡的劳动人民在采茶的时候有采茶文化就和中国北方人民在劳动时候的劳动号子一样, 是为了在劳动中不至于烦闷, 让自己有一个快乐的心情进行长时间的非常消耗耐心和劳动力的劳动。茶乡的劳动人民在劳动的时候喜欢唱茶歌, 这是采茶文化的一部分。再后来, 人们融合茶乡人民采茶时候的各种文化形式形成了采茶歌舞, 因此, 初期的采茶歌舞, 仅仅表现姐妹二人的上山采茶情况, 也只是唱采茶歌。后来, 经过茶区人民对采茶文化的提炼、融合和加工才形成了采茶舞, 所以, 采茶舞中蕴含的全是采茶文化, 是意蕴非常丰富的表现茶乡人民劳动生活的艺术形式。

2.3 诙谐欢快的振奋之舞

采茶舞因为有“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三大表演形式的支撑、有生行和丑行, 特别是旦角等多种角色的区分, 使得舞蹈本身表演方式非常独特, 表演效果也非常好, 极具诙谐幽默之风。采茶舞中的生角和丑角统称为“茶公”。茶公在表演“矮子步”的时候经常用屈膝、颤腿的动作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还经常利用手中的钱尺表现茶农开荒的劳动场景。钱尺, 在表演“开荒舞”时可当作锄头, 表演炒茶时可作拉风箱状, 动作诙谐, 富有情趣。在表演以上动作的时候再加之“十字步”、“踏步转”动作, 挥动手中的彩扇, 亦歌亦舞, 场面非常活泼、热闹, 能营造出非常诙谐、欢快的气氛, 振奋人心, 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劳动, 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

3 采茶舞的美感创造分析

采茶舞美感的生成和创造并不是空穴来风或生捏硬造的, 而是来源于劳动, 取材于劳动再糅合进茶农的情感而产生出来的。

3.1 来源于劳动, 取材于劳动

采茶舞来源于劳动, 不仅合理, 还有很高价值的审美性。其实美的特点也是源于茶香劳动人民的审美欣赏的创造, 而茶乡人对审美欣赏的创造性来源于人类劳动。因为劳动不仅能创造美的事物, 还能创造能够欣赏美的人, 使人获得一切历史性的人的能力, 丰富人的审美感觉感, 从形式的、社会的、历史的多个侧面来把握美, 采茶舞的诞生和发展就是这样。采茶舞的出现和茶乡人的主观性的审美欣赏的创造性并不是刻意的。而是由欣赏采茶舞的茶乡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经历决定的。采茶人的生活阅历会影响他们对外在事物的理解, 对采茶舞的创造。才有了来源于茶公蹲下身子让采茶女往茶篓里放茶的“矮子步”, 有了表现能够表现炒茶时拉风箱状的表演道具———前尺, 舞台上才有了羞涩、活泼的表演人物———茶娘。

3.2 舞者感情的融入和释放

采茶舞的创造和美感的出现还来源于舞者感情的融入和释放。因为人和动物不同, 人由于历史性的劳动实践和他的审美对象之间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再通过历史性劳动, 使人的各种感觉互相沟通, 互相补充, 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感觉能力, 人的能力不会束缚在本能的范围内, 而是和知性活动相互协调、相互联系, 产生复杂的诗意情感关系, 然后释放出来。采茶舞对茶乡人采茶生活的总结、提炼、加工、再创造就是采茶舞创造者和舞者在劳动中形成的对于采茶美的感觉能力和他们自身感觉联系、协调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出来的, 是由他们的审美欣赏的创造性生成的。更是舞者自己对美感的体验、对茶乡深厚感情的融入和释放。

3.3 对采茶文化超越性审美创造

审美欣赏的创造性具有直觉性、主观性与超越性的特点。[5]一般来讲, 被我们称为艺术的表现形式都已经由审美者对原生态文化进行过加工与再创造了, 采茶舞也是如此, 它是茶乡人对采茶文化的超越性审美创造。他们经过自己直觉性和主观性的理解在采茶文化中加入了自己的创造。比如:“《采茶舞》表演时, 先锣鼓闹场, 接着进行采茶表演, 表演时扮演者的队形是里七外八, 里七扮演是茶女七人, 外八扮演是茶斗一人、花鼓二人、看相二人、卖六头一人、和尚一人、贩茶客一人, 共八人。”[6], 这些表演者里面的茶女、和尚、贩茶客人等都是在采茶、卖茶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对象, 这些人的融入表演是采茶舞创造者和表演者直观性的展示, 但是为了使表演内容更加形象化, 表演更加精彩而加入的锣鼓等乐器、圆场动作等就是创造者和表演者的主观性创造了。所以说有了茶乡人民对采茶文化的超越性审美创造才有了整个民间艺术特色鲜明的采茶舞表演形式。

4 结语

采茶舞主要流行于赣南等地区, 是动作非常优美, 表演风格非常朴实大方的一种舞蹈形式, 极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是中国茶乡人民通过自己对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对生产形式的审美性再创造而形成的。它的传承能够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更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和创造性。如今的世界, 是信息化的世界, 更应该是文化包容性极强的世界,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世界人民审美能力的提高, 促进世界文化的和谐共荣, 因此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促进采茶舞的发展, 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繁荣。

摘要:采茶舞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艺术形式。采茶舞虽然不是全国流行的主流文化, 却因为它特有的文化内涵而被各专家学者以及茶乡百姓所称道, 它非常全面地反映了茶乡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在娱乐的基础上加入了体现劳动美和艺术美的内涵, 不仅表演内容独特, 表演风格也非常独特。如果能够以促进中国人民审美欣赏水平提高的目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宣传采茶舞, 也能为中国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审美,采茶舞,动作内容,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曾莉.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J].大舞台·音乐舞蹈, 2013 (6) :172-173.

[2]汪继红.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初探[J].大众文艺, 2010 (5) :97-98.

[3]黄文华.谈赣南民间舞的三大表演技巧[J].北京舞蹈学院报, 2010 (6) :31.

[4]聂芳, 张海涛.论客家茶文化对赣南采茶戏风格的影响[A].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2012 (10) :5.

[5]张法.没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101.

上一篇:领导者与管理下一篇:挡土施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