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

2024-09-03

赣南采茶(精选10篇)

赣南采茶 篇1

赣南采茶戏的乐曲十分优美动听, 地域风格也较为明显, 现在有三百多首传统曲牌。本文以赣南采茶戏的旋法和调式作为切入点, 并对其他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赣南采茶戏的旋法和调式

作为赣南采茶戏唱腔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 旋法和调式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因此, 加大对旋法和调式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赣南采茶戏的调式指的是一些音节有其特定的组织, 并为产生的音乐思想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而旋法指的是旋律在运动中所呈现出的特定规律和形式, 同时, 调式的诸多特性在旋法上也得到了体现。无论是旋法和调式都有着自己较为明显的特点, 但是, 调式却对旋法有着制约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在戏曲的多种组成元素中, 旋法和调式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尽管戏曲在调式上相同, 但是, 伴随着音级和音阶的变化, 音乐风格自然也不一样。在江西的赣南采茶戏中, 其调式种类主要有宫、角、羽、商、 徽这五种, 而徽调式的采茶戏数量是最多的。

二、赣南采茶戏的曲体结构和板式

曲体结构和板式在采茶戏当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 曲牌体是赣南采茶戏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采茶戏的组成主要是由不同的、单一的曲牌构成的。由于每个曲牌所体现出来的音乐形象和表情都不一样, 通过多种曲牌的组合使得采茶戏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样, 表现力也更强。 又由于曲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戏曲内容, 因此, 曲牌体和赣南其他的一些戏曲种类也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 采茶戏在曲体结构方面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 单句结构的一段体, 作为一种最简单的乐段形式, 其长度一般为四到八个小时, 并且, 这种结构能够一气呵成, 还能够表达较为完整的乐意。其次, 方正的合、起、转、承, 四句结构的一段体。可以说, 这种曲体结构在赣南采茶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不仅结构均衡, 形式也非常整齐。再次, 上下对称的一段体, 也就是上、下句都是对称的, 结构整齐均衡。 最后, 重复式或者引申式多句结构的一段体, 和上述三种曲体结构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种曲体结构不仅结构不均衡, 数据不完整, 更毫无规律性可言, 在不同的场合, 可以对重复式和引申式进行选择。此外, 还有一种叠奏式变化的多段体, 在基本主题中进行多次反复, 且反复的内容基本都是一致的, 只有在一些非常特殊的地方才有所不同。

三、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特点

曲牌连缀体作为赣南采茶戏的唱腔较为明显的特点, 曲牌的来源是从江西的赣南地区民歌之中吸收过来的。但是, 杂调中的部分曲目来源于外地的民间戏曲。而那些传统的曲牌所涉及的旋律素材还是来源于当地的民间戏曲。由此可见, 赣南当地的其他戏曲推进了采茶戏的发展进程。但是, 在赣南采茶戏完善的过程中, 不仅吸收了当地的一些戏曲元素, 还对外地的戏曲特点进行了吸收。不难看出, 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都要借鉴其他种类艺术的优点,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艺术发展渠道。

四、赣南采茶戏唱腔的演唱特征

赣南采茶戏在演唱过程中主要使用两种语言, 一种是客家话, 另一种是赣州官话。一般来说, 客家话用于大型采茶戏的演唱, 而赣州官话则是用于一些小型的演唱。河东和河西作为赣江采茶戏的两种类型, 有着各自的特点, 河西采茶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 调动幅度较大;其次, 表现更为激烈、开朗;再次, 旋律性较强;最后, 节奏较为明快。 河东采茶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 具有一定的说唱性; 其次, 旋律起伏较小;最后, 表现形式以抒情为主。和赣江采茶戏特点不同, 赣南采茶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要高音起腔;其次, 在曲牌的尾句要尽可能地往高翻;再次, 高起低落的归腔;最后, 在演奏开始之前, 对衬词进行巧妙处理。

总而言之, 通过对赣南采茶戏唱腔特点的研究来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在进行赣南采茶戏传承的过程中, 应以继承传统为基础, 再积极寻求新的创新途径。只有这样, 才能在发展赣南采茶戏的过程中, 保留其原有的味道和魅力, 并促进其表现形式的丰富。

参考文献

[1]韩玉澎.探析赣南九龙山采茶戏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J].中国报业, 2011 (06) .

[2]吴璨, 陈星.赣南采茶戏纳入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21) .

高宣兰与赣南采茶戏 篇2

今年83岁高龄的高宣兰老人,中等身材,瘦削的脸庞溢出憨厚,一双炯炯有神的眸子透着执著。1925年,高宣兰出生在江西省南康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赣县乡村师范高师班,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解放后,他重新考入赣州师范师资研修班进修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赣南行署文教处工作。他曾主办《赣南文化报》和《赣南红苗》,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通讯报道和戏曲剧本,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成为当时赣州文坛上小有名气的“文人”。

1959年,他被调到赣南文艺学校,担任教导主任,从此便和赣南采茶戏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大部分未加整理,只有《补皮鞋》、《老少配》等几个小戏。身任教导主任的高宣兰,便亲自动手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作为教材,以解燃眉之急。为了挖掘民间素材,让赣南采茶戏走向全国,高老付出了大量心血。

高老一生兴趣广泛、勤奋好学。他不仅在戏剧创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对诗词、散文、杂文及民间故事也很钟爱。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他仍笔耕不辍,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

1985年高老退休后,继续创作大型戏剧《莲妹子》,该剧在参加纪念建国35周年全省汇演时,获省政府颁发的“优秀文艺创作奖”;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赴北京慰问老红军演出时,该剧受到老同志的普遍赞扬。高老对一批传统戏剧,如《上广东》、《卖杂货》、《南山耕田》、《巧耍香龙》等进行了整理改编,其中《巧耍香龙》在“江西省第五届玉茗花戏剧节”获二等奖。最近,高老还把40年前创作的大型采茶戏《红井》,改编成电视戏剧《红井的故事》,准备作为向建国60周年的献礼节目。

此外,经高老整理大量有关赣南采茶戏的历史资料完成的《赣南采茶戏源流沿革概述》,最近被赣州市政协文史办集编成册,作为资料保存。由高老撰写的《红艳山茶向阳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介绍赣南采茶戏的文章被先后收进江西文史资料、江西文艺史料及赣州市政协编印的文史资料。高老还打算把多年收集整理的资料汇集起来,写一本《赣南采茶戏史话》。

赣南采茶戏能影响到全国,成为百花园中一朵奇葩,高宣兰功不可没。他把毕生精力倾注到赣南采茶戏剧本创作上,一生写了大小剧本几十个,从不同的角度热情讴歌了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剧本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最近,文化部门已把高老的这些剧本精选出10个传统戏和10个现代戏,作为保留剧目编成《高宣兰戏剧专集》,准备出版。

高老不仅是戏剧创作的行家里手,而且对诗词创作也颇有研究。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振兴中华诗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诗歌集《心声集》最近刊行问世。他经常和诗友们一道深入农村、社区和学校开展采风活动,创作诗词。在采访中,我们见到高老正在校对与别人合编的一部50万字的《中国历代女诗人诗词选注评析》,全书已铅印成册,正在筹备出版。

解析赣南采茶舞蹈的当代价值 篇3

1 赣南采茶舞独特的文化价值

赣南采茶舞是民间舞蹈的代表。它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幽默诙谐的气质, 使采茶舞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无论从舞蹈展示的内容还是环境, 都充分展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由于采茶舞长期以来都充分吸收了采茶戏中的特色, 因此赣南采茶舞以其丰富的肢体动作, 记录和保存着丰富的民俗信息, 演员通过姿态、形体、唱腔以及剧中极具表现力的人物生活, 达到了戏剧效果, 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是赣南了特色民俗文化瑰宝。

据历史研究记载, 目前生活在赣南地区的客家人正是由中原地区的汉民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到一起形成的一个独特的汉族支系。这支独特的分支称为“客家”。客家人把中原文化与赣南文化融合在一起, 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在赣南的文学、绘画、歌舞等艺术领域中, 都能够看到客家文化的影子。

今天的赣南采茶舞融合了大量的民间歌舞的表演元素, 是赣南民间艺人发展创造总结出来的独特的表演形式。可以说今天的采茶歌舞是离不开茶农和茶山的, 没有独特的地理环境, 没有茶农的劳作, 就没有今天的采茶舞, 这正是客家文化的缩影。赣南采茶舞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是《卖杂货》和《上广东》, 剧中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赣南采茶舞表演中, 不仅向世人展现了赣南独特的民族文化, 其中包括了赣南客家人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都起到了积极的弘扬作用。赣南采茶舞中的一招一式都流露出赣南客家人的传统观念和审美情趣。例如在赣南采茶舞中出现的“摘茶”、“制茶”、“茶叶丛中有蜜蜂”等等模拟动作, 既鲜活又充满趣味, 不仅将赣南独特的茶农劳动生活展现得惟妙惟肖, 同时也体现出客家人艰苦朴素, 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精神世界。因此, 赣南采茶舞由民间形成和发展而来, 经过历史发展的磨砺, 成为了客家文化发展活化石, 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赣南采茶舞有着厚重的文化价值, 赣南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2 赣南采茶舞鲜明的艺术价值

赣南采茶舞的存在与发展关键在于其鲜明的艺术价值。这也是标志着赣南采茶舞艺术生命力最有力的证明。赣南采茶舞发展到今天, 其中的一招一式都凝聚着丰富的表演技艺, 使赣南采茶舞展现了鲜明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2.1 赣南采茶舞中的“矮子步”表演形态

赣南采茶舞中的“矮子步”来源于茶农的生活劳作。由于赣南属山区, 因此茶农劳作需上山下山, 肩扛担挑, “矮子步”正是对山间茶农走路体态的体现。在赣南采茶舞表演中, 演员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和剧情需要使用“矮子步”。这种步伐需要调节双膝的幅度, 根据不同的程度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形态不同, 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 不同的“矮子步”将美与丑、善与丑形成鲜明的对比, 使赣南采茶舞也表现得更加风趣幽默。

2.2 赣南采茶舞中的“扇子花”表演形态

舞蹈源于生活, 是对生活艺术的反映与再现。赣南客家人的采茶舞正是来源于社会生活, 经过艺术的提炼, 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情感。只有生活经验丰富的人, 才能从中有所体会, 从而感受艺术的魅力。赣南采茶舞中有一个被称为“万能道具”的物件, 即“扇子花”。在赣南采茶舞表演中, 它不仅能够用来模拟动作, 同时能够渲染表演气氛, 是不可或缺物件。由于赣南客家人长年在山中劳作, 与鸟兽为伴, 与自然形成了和谐的关系。对于自然界的鸟兽非常熟识, 对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点十分了解, 所以, 经过长期的观察, 在鸟兽身上他们发现了创作灵感, 鸟兽的一举一动都有着别样的趣味, 于是他们将模仿动物的特定动作融入到表演中来, 以增添表演的真实性与趣味性。由于赣南采茶舞中表演的人都是普通的劳动人民, 所以他们在表演风格上更倾向于表达与自然的和谐, 展现劳动人员勤劳朴实、乐观勇敢的特性,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赣南客家人对于生活的感悟。扇子花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改造和积累, 已经有三十多种表演技法, 其中包括了抛、转、甩、铲、抓等等, 这些丰富的技法为赣南采茶舞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赣南民间有“采茶无扇子, 等于吃饭没筷子”的说法, 可见扇子花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以将赣南采茶舞的文化特色渲染得更为浓郁和鲜明。

2.3 赣南采茶舞中的“单袖筒”表演形态

我国传统的表演形态是“双袖善舞”。“单袖筒”则是我国民间舞蹈和戏曲表演中极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打破了传统的审美规范。单袖筒在表演时只有左面一只约有尺余长的水袖。在舞蹈中, 演员会模拟形态各异的动作, 以诙谐幽默的动作赋予赣南采茶舞独特的表演个性。单袖筒的表演技艺主要有抓、甩、荡、舞等等。正是这些传统的表演技艺, 才使单袖筒更具审美个性。赣南采茶舞也因此成为展现情感生活的重要手段, 发挥着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从以上介绍的赣南采茶舞中的“矮子步”、“扇子花”和“单袖筒”可以看出, 这三种舞蹈技艺都各具特色, 是赣南采茶舞中的个性体现。在实际的舞蹈中, 三者总是相互配合, 彼此协调, 融合在一起, 这才能将赣南采茶舞最精彩的一面完美地展现出来。例如赣南采茶舞中的传统剧目《米童上路》中, “米童”在表演时将“矮子步”、“扇子花”和“单袖筒”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边歌边舞, 表现出“米童”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也流露出人物勇敢乐观的性格特点, 真实而自然, 具有极强的塑造性, 为整个赣南采茶舞添色不少。可见, 赣南采茶舞中集合了不同的表演技法, 它们各有特色, 各出奇招, 最终在相互融合中共同促进了赣南采茶舞的完美再现。

3 赣南采茶舞传承的和谐价值

任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传承, 最终形成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不仅能够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 也能够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是人类发展终极目标, 所谓“和谐”正是事物发展的理想状态和表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 有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优良传统, 有着“大同”的和谐理念。

赣南采茶舞作为一门舞蹈艺术, 也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发展过程。赣南采茶舞是典型的人体动作艺术, 虽然它来自于民间, 起源于赣南茶农的田间劳作, 但是它作为一项民间舞蹈艺术, 仍然体现着传统农耕的文化特色, 其中蕴藏着茶农们勇敢朴实的感情与特性。例如“蜻蜓点水”、“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 都是赣南采茶舞中极具代表性的表演, 其中有大量丰富的动态模拟和动作表演, 一招一式都体现着赣南茶农与自然的和谐、积极乐观向上、朴实幽默的精神情怀。表演中的“矮子步”也折射出生活的美与丑、善与美, 使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中凝聚着赣南人对生命以及社会的理解, 给人以深切的启迪。例如采茶舞剧目《钓拐》中, 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角色, 一个是生活中的流氓地痞, 花花公子“刘二”, 一个是勤劳善良的青年汉子“田七郎”。为了使角色更具鲜明性, 通过艺术手法加以夸张化, 对“矮子步”进行了丑化, 这种夸张的个性化表演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有趣, 充满了喜剧色采。而“田七郎”的演员为了塑造出人物正直朴实、大方勇敢的一面, 在表演中, 通过高、矮子步的结合, 动作稳重, 节秦活泼明快。使二者的美与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观众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提高了审美情趣。

采茶舞作为一种歌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其中不仅有丰富的唱词, 更有从民间总结而来的地道舞蹈。比如赣南采茶舞剧目《大劝夫》中, 妻子发现家里没有柴米油盐了, 于是告诉了丈夫, 丈夫表现出的“阔气”实在让人苦笑不已。其中描写的反语正是生活中最真实的写照, 使观众从中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社会现实, 通过这种相互矛盾、荒诞的语言, 使采茶舞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幽默气息。

正是由于赣南客家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每逢特大的节日庆典时, 赣南人纷纷加入到赣南采茶舞中来, 尽情地舞动着扇子花, 挥动着单袖筒, 踩着矮子步, 随着赣南特有的民俗音乐, 跳起赣南采茶舞, 使人们看到了一幅平和自然的社会风貌, 同时也彰显出赣南客家人积极进取的和谐价值。“和谐”在赣南的民俗文化中显现出更加深远的传承影响。

4 结语

总之, 赣南采茶舞作为历史文化融合发展而来的产物, 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后, 成为了极具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化代表, 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纯洁朴实、勇敢乐观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在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赣南采茶舞有着积极而厚重的文化艺术价值与和谐价值。希望赣南采茶舞的未来的发展及文化传承走向成熟与辉煌。

摘要:赣南采茶舞是经过漫长的社会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舞蹈形式, 它具有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艺术特色。本文从赣南采茶舞的文化价值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 希望对赣南采茶舞未来的发展及文化传承有所裨益。

关键词:赣南,采茶舞,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2]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国舞蹈志 (江西卷) [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1

[3]曾泽昌, 曾庆池.赣南客家采茶戏剧作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4

赣南采茶 篇4

关键词:客家山歌 采茶戏 曲牌 创作

赣南客家山歌是货真价实的农耕文化。山歌发于情、述于心,兴来即唱,兴去则停。一般情况下,不太注重辞藻的修饰,不太讲究平仄的顺序,随意性强、可塑性大、涵盖面广,易于传唱,琅琅上口。成为底层客家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如“阿哥出门过广东,打只山歌显威风”;“隔山老虎绕道走,寻找钱来回家中”。再如:“郎在高山唱山歌,妹在房中秀绫罗,绫罗唔秀来听郎唱山歌。”由此可见,山歌艺术在表现客家先民的劳动和爱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山歌诞生于客家先民的劳动、生活、爱情和娱乐之中,真实地反映了客家先民的思想感情,是他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精神慰藉。一般认为,山歌多为集体创作,客家人个个都可以加工润色,其即兴创作的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这是一种群体智慧的融合,它的异时传唱,异地共赏特征,是山歌经久不衰、代代相传的法宝。

客家山歌始终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本质,具有自发性、民间性和即兴发挥的特点,是一种纯民间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族群特征和地域特征。在客家先民迁徙的各个时期,山歌都表现了客家先民不同的精神风貌,记载了不同时期客家先民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数不清的山歌题材,几乎涵盖了客家先民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山歌可以说是一部客家先民的拓荒史和编年史。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历史条件为山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活动,为山歌的内容提供了新的素材;新的欣赏品味为山歌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

山歌的创作也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原始的号子、吆喝和曲调早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群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要求;也不能使歌手充分展示自己的演唱技能。但山歌优美动听的旋律,仍然吸引着人们。许多客家文艺工作者借助原来人们熟悉的素材,运用现代思维方式和作曲技术,根据原先的小调、俚曲,改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新山歌。这些新山歌保留了原来的韵味,听起来觉得耳目一新,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兴国山歌、龙南山歌、石城山歌、河源山歌等,为客家文化增添了一株绚丽奇葩。

相对山歌艺术而言,赣南采茶戏音乐是客家文化园林中的大姐大。采茶音乐声腔和山歌艺术是一脉相承的,正是由于山歌的铺垫和孕育作用,采茶戏才能饱吮客家文化的乳汁,成为我国戏剧园林中独树一帜的地方剧种。

采茶戏和客家山歌虽然诞生于相同的土壤,彼此之间仍有很大的差异。最主要的是采茶音乐声腔已经摆脱了随心所欲的创作方式,进入了规范、严谨乃至程式化阶段。尽管还有表演程式的相对不完整、角色行当相对不齐全、声音声腔相对较单薄,但采茶艺术的韵和表演,则是山歌望尘莫及的。

这些年来,采茶戏涉及的题材越来越广泛,体裁也更加丰满,早已摆脱了单纯喜剧的模式,开始涉足正剧、悲剧乃至悲喜剧。因此,我们在进行二度创作时,首先应根据剧本的体裁确定作曲的基调,是正剧,是悲剧,抑或是悲喜剧,是广阔庄严、大气磅礴,还是轻松明快、活泼跳跃,作曲要有全局观念,要习惯高屋建瓴,把握整体。同时,对每场戏,每个段落的音乐调式的错落、节奏的张弛变化、旋律的情绪反差、托腔过门的长短等都应有通盘考虑,纳入采茶戏整体风格范畴。

其次,必须选准曲牌调式。不同的采茶音乐曲牌和调式,有不同的表现作用,对于表现人物情感、营造戏曲情境、烘托矛盾冲突,均有一定的指向性和暗示功能,相互之间既不能替代也不能随意置换。如灯腔曲牌,较适宜表现欢快、热烈以及乐观向上的情绪,也较适宜合唱伴唱;如路腔曲牌,较适宜表现幽默、诙谐、风趣、活泼的情绪,也较适宜载歌载舞;如茶腔曲牌,则高亢抒展,极富大自然的神韵和山野气息,具有较强的表现能力等等。从节奏上来看,采茶曲调虽不同于板腔体,但调式上仍有快速、中速和慢速之分。如果曲牌调式安排不妥当,不但影响整体节奏感,也影响角色的感情表达和性格塑造。因此,作曲时要将人物在全剧中的行动、情绪和戏剧性做出合理安排。

第三,注重主题音乐的开创。主题音乐即贯穿全剧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的设计,是根据全剧的主题思想、故事题材、表现体裁以及人物个性来制定的,并以此驾驭全剧。这种主旋律往往渗透在序曲、唱腔、过门前奏和间奏曲中,用以强调人物的性格和主题,对营造特定的戏剧氛围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确定主旋律的做法,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借鉴于西方歌剧的作曲手法。

第四,关注主要角色的重点唱段。重点唱段是主角形成情感高潮的唱段,如《徐九斤升官记》当中的《当官难》《曹操与杨修》中的《曹操痛妻》《杜鹃山》中的《乱云飞》等等。这些重要唱段一般篇幅较长,曲牌调式比较完整丰富,常常成为戏的高潮。在重要唱段中,通过音乐形象表述和渲染戏剧矛盾和人物内心的冲突,塑造人物性格。因此,我们在创作重点唱段时,唱词和唱腔都要格外突出,要求相对的完整性,节奏有张有弛。同时,情感层次、调式和节奏变化要丰满,音域要宽广,尽可能的发挥高、中、低音区,使整段唱既有厚度又有气势。重点唱段的成功与否,往往影响到全剧高潮的成败,乃至影响到整个戏的艺术水平。

第五,要因地制宜的为演员设计唱腔。作曲,应考虑到演员的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在可能的条件下,吸收演员参与唱腔设计。由于每个演员的嗓音条件、发音方法、共鸣部位、用气习惯和艺术趣味的不同,他们通过声韵色彩的刚柔、冷热、粗犷、细腻、节奏的缓急、顿挫等主观情感介入,运用不同的润腔艺术,传达不同的情感色彩和意蕴,给观众以不同的艺术感受。音创人员务应根据演员的优长设计唱腔,切不可削足适履,湮灭了演员的自身条件。

应该强调的是,除了唱腔设计,演员的润腔艺术也是音乐创作的一部分。各个戏剧流派的创始人,正是运用唱腔程式的可变性这个规律,发挥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嗓音条件,对唱腔的节奏、旋律、板式、气口进行独特的处理,唱出新意。

赣南采茶舞蹈中独特的动作审美 篇5

在赣南采茶舞蹈独特方面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舞蹈动作元素的研究,更多的是在了解该舞蹈的历史文化、生活背景、发展历程等前提下,结合其审美现状,深入分析该舞蹈动作元素,从而使该舞蹈更能体现其审美价值。

1 赣南采茶舞蹈的动作的审美现状

舞蹈的动作审美主要是看该舞蹈的动作是否创造了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和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及意志愿望等,赣南采茶舞蹈正是用舞蹈动作创造出各类舞蹈形象,如:赣南采茶舞蹈中的“黄狗洒尿”、“引狗上前”、“猫儿洗脸”、“雄鸡睡觉”、“绣花”、“摘茶”等一系列的象形动作,表现出赣南客家人在日常劳动生活中的“喜”、“闻”、“见”、“乐”,表达出赣南客家人民的质朴、勤劳、热爱生活等的精神愿望。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和其他的戏曲舞蹈艺术一样,赣南采茶舞蹈在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过程中也面临着被大众“接受”的问题。各种新的艺术文化的竞争,商品经济下各种艺术的转型,网络电影电视的流行,多元文化口味冲击,再加上年轻观众的审美视觉的重心偏移,赣南采茶舞蹈的生存、发展和传承是其面临的巨大的危机。2006年5月20日,赣南采茶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舞蹈的重要表现要素也被政府重视起来。但是,因为审美对象需求的不同,有部分观众已经提不起对赣南采茶舞蹈的兴趣,这表明赣南采茶舞蹈在观众中间要继续生存、传承、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不仅是观众的问题,赣南采茶舞蹈演员的审美现状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赣南采茶舞蹈演员是该舞种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一代年轻演员中较多的是单纯的在模仿、表演,而并未真正深入其中的去了解分析,进而结合现在社会的发展进行再创造。该怎样让观众真正的领略到赣南采茶舞蹈的美?又该怎样让赣南采茶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这些都是赣南采茶舞蹈面临着的重要的审美现状,也是赣南采茶传承和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

2 从舞蹈审美的角度分析赣南采茶舞蹈的独特动作

赣南采茶舞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原有传统舞蹈大都是靠历代名艺人加工、提炼在劳动生活过程中的典型代表动作及动物的形态和神态模拟的美化,编排出来的大量趣味横生、多姿多彩、草根性浓郁的舞蹈动作,再经历无数次的舞台检验,打造出一个个传统舞蹈精品,如《板凳龙》、《九龙山摘茶》、《刘二上路》等。赣南采茶舞蹈风格轻松幽默,动作传神,正是有了幽默的语言结合趣味的舞蹈动作使得赣南采茶舞蹈更具有喜剧的色彩。

不同的舞蹈动作美的各有千秋,美的姹紫嫣红,但是一个舞蹈动作的优秀必定少不了形象性、感染性、独创性、技艺性这四个基本的审美特征。

2.1 形象性,独特有形

舞蹈的形象是直观的呈现给观众的一个直接的感观,是观众在对舞蹈审美时的第一个也将是最重要的一个审美特征。任何艺术都有它自己展现形象的方式,舞蹈也不例外,它把鲜明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展现出来。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晓邦先生在1952年出版《新舞蹈艺术概论》中说到:“舞蹈是人体的‘造型艺术’,它是藉着人体‘动的形象’,通过自然或社会生活的‘动的规律’,去分析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动的形象’,而表现了个人或者多数人的思想和情感,都称舞蹈。”由于舞蹈艺术展现的是人的肢体,它只能用身体的各个部分来作为表现手段。赣南采茶舞蹈很多是山村动物的活动形象的模拟、家庭生活动作的模拟、劳动生活的模拟,充分利用人的肢体塑造出形象性、独特性很强的舞蹈形象。

赣南地区属于丘陵地带,山低水甜,加上亚热带的气候的云雾缭绕造就了赣南的茶叶的盛产,也孕育着赣南采茶戏这只绚丽的奇葩。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赣南茶叶的盛产必然带动采茶舞蹈艺术,每逢阳春三月的时候,正是春茶采收的时候,劳作之时采茶之人歌声此起彼伏,一唱众和,有歌必将有舞,赣南采茶舞蹈的很多动作都是茶农在劳动生活中的景象,充满浓郁的劳动气息和生活气息。诸如:种茶、卖茶、锄地、砍柴、挖笋、打猪草、盘花生、补皮鞋、磨豆腐、打铁、卖杂货、打鞋底、梳妆等形象的舞蹈动作,就是对生产、生活的一个直观模拟,然后再借助服饰及在劳动生活常用来煽风和煽茶的扇子,载歌载舞。

每个舞种都有自己相对集中、相对有形象代表的舞蹈语汇,赣南采茶也不例外。赣南采茶的舞蹈语汇非常的丰富,基本动作就有500多种,而且这些动作都是极具形象性的,同时赣南采茶舞蹈是作为一个戏曲舞蹈,它的动作具有程式化,说到赣南采茶舞蹈的独特动作,无疑是典型的独特动作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在程式中彰显自己独特的形象魅力,又是赣南采茶舞蹈的一大特色。赣南采茶舞蹈中的矮子步的形态就是赣南茶农平时上山采茶时登山时半蹲的外形,和模拟在茶丛里摘茶及在茶棚里炒茶的综合提炼,很形象的刻画了一个茶农劳动时的景象。单袖筒也是赣南采茶当中的一大具有形象性的动作,它区别于其他戏曲舞蹈的双袖起舞的对称格局,具有很强的草根形象。赣南采茶舞蹈中不同的舞扇也展现出不同的形象,如:摘茶时的“平端扇”、绣花时的“托簸扇”、摸黑时的“探路扇”和炒茶时的“搓手扇”等。

为了更好的理解赣南采茶独特的舞蹈动作形象性是怎样的独特有形,我们来简略的分析一个传统的舞蹈《刘二上路》。这个故事情节诙谐幽默,用喜剧性的表现手段来反衬“刘二”的形象,为了让舞蹈更好的表达故事情节,赣南采茶名艺人袁善全将“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三者相容,各取之精华,设计了“乌龟爬沙”、“睡懒觉”、“驼子纳凉”等一系列的动作,把刘二的形象“滑稽”、“好食懒做”的形象完美展现,舞蹈中“乌龟爬沙”这个动作,巧妙运用“老虎头,鲤鱼腰,双手峨眉月,下身轻飘飘,腰腹稳紧住,膝头定三桩”的矮子步,带上逗乐的“狗尾袖”,加上快步“旁磨扇”,再配上演员那丰富的面部表情,给人展现出一个滑稽、猥琐的形象,让观众能够更直观的明白舞蹈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环境及人物的心理特征,以便更进一步的审美。

赣南采茶舞蹈缓缓的随着赣南采茶戏走了数百年,她像一个勇敢的少女鲜明的反映不同的思想和追求,也坚强的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她大方的展现她婀娜的形象,展现着她温柔多情的一面,展现着她独特鲜明的个性,展现着她的技压群芳!

2.2 感染性,独特有情

形象性是舞蹈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形象都能引起美感,舞蹈的审美还讲到第二个特征,舞蹈的感染性,只有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形象才能激起观众深层的情感浪花,拨动观众的心弦。

舞蹈是一种表情艺术,它的最本质的属性就是抒情性,一个舞蹈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惧、恶、爱等情感都能够在现实的客观世界中找到共鸣,而观众正是靠着这种共鸣在心里找到一种满足感。例如:赣南采茶舞蹈中扇子花,心情愉悦的时候的“风车扇”,心烦“滚球扇”,恭敬的“见礼扇”等,又如矮子步中的表达心欢“三跳步”,百思不解时的“耕耘步”等所表达的形象不仅仅是为舞蹈而舞蹈的,更多的是用动作表达舞蹈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用舞蹈语汇创造一个讲述环境而存在的,像“矮子步”用在不同的角色上面也表现不一样的情感,它既能够表现奸诈可恶的丑化的否定对象,也能够别具特色的表现“丑中见美”,表现机智善良的品德,“单袖筒”同样能够引起不同的情感感染性,如喜悦时的“腋下袖”、苦思时的“狗尾袖”、惊惧时的“旁抖袖”等等,在表演中,赣南采茶舞蹈各个动作都有鲜明的含义,抒情表意,虚实相生,起到刻画人物情感,渲染舞蹈情节的作用。艺术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赣南采茶舞蹈中的很多动作不仅体现了数百年来客家人民的勤劳,更是凝结着客家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它积淀了数百年来的审美精华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创新。

赣南采茶舞蹈的独特动作经历了最初简单的、自发的模仿状态,逐渐的向复杂的、自觉的表现形态发展,现如今已经形成了表现人们深刻丰富情感的能力。传统采茶戏剧目《九龙山摘茶》中的舞蹈片段中就能够很好的体现赣南采茶舞蹈独特动作的感染性,茶童的诙谐的“矮子步”,变化无穷的“扇子花”和潇洒的甩袖刻画出茶童的性格及对茶女的炙热情感,而茶女婀娜多姿的体态手做着“单划扇”、“双晃扇”等,以扇传情,以扇言物,抒发出相互吸引的情感,给人以贴近生活又高生活的艺术享受。

赣南采茶舞蹈中这些独特的舞蹈动作及独特舞蹈动作衍生的在舞蹈中表现出人们的美好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用其感染力让观众在审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满足。

2.3 独创性,独特有新

赣南采茶舞蹈的独特动作有了舞蹈动作的形象性,也有了舞蹈动作的感染性,但是如果舞蹈只是美的不具特色,美的墨守成规,那么它仍然不能算美的成功,所以舞蹈动作的美还缺少不了第三个审美特征:舞蹈动作的独创性。

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离开了人的创造,就没有美可言。在赣南采茶舞蹈中老艺人们孜孜以求,独特的思维结合劳动生活中的凝练,以人体的肢体为手段创造出那流动舞蹈的独特艺术之美,因为赣南采茶的老艺人们敢于创新,把原本直立可以完成的舞蹈动作加以创造,惟妙惟肖的把赣南劳动人民的劳动特色和分工反映在舞蹈中。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一般男性的劳动力更大,负重能力更强,在摘茶的时候,又是茶郎身背茶篓,茶女将摘得的茶叶倒入篓中,并为了装的更多的劳动成果,常常要把茶叶按紧压实,客观条件的造就,聪慧的赣南客家人索性就把“矮子步”作为赣南采茶舞蹈男子的基本动作。舞蹈中用“矮小”的舞蹈形象反衬出赣南男子高大的形象,使舞蹈人物性格更加突出,舞蹈风格更加诙谐幽默。“单袖手”也是赣南采茶舞蹈富有创造力的典型,不但颠覆传统戏曲舞蹈女旦的专用技巧,让水袖出现在男角身上,不仅仅如此,赣南采茶舞蹈敢于打破常规,颠覆美的传统,出现左手甩袖,右手舞扇。这些创新,我们都不得不佩服富有创造力的先辈们。赣南采茶舞蹈动作的独创性在《刘二上路》优秀的舞蹈剧目就得到很好的体现,该剧目既体现了舞蹈动作的形象创造的结果,又打破常规,在“矮子步”中融入了芭蕾舞蹈的足尖上的动作,既使观众耳目一新,又增强了角色性格的塑造,突出了刘二的猥琐感。

从赣南采茶舞蹈独特动作中分析其动作的独特性,用“与时俱进”的审美眼光配合观众不断发展的审美需要,把传统的民俗艺术的陈旧主题和老的表现手段跟上社会客观的发展的步伐。

2.4 技艺性,独特有精

赣南采茶舞蹈独特动作的第四个审美特征,就是它的技艺性。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个是舞蹈演员表演舞蹈动作时的技艺性,第二个是舞蹈的编导对舞蹈语言、人物性格塑造、舞台的调度等动作方面的编创能力。

无论在舞蹈演员的动作表演还是舞蹈动作的编排上,都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只有具有一定的技艺性,才能让观众感受到美,在舞蹈表演或编排上技艺性越高舞蹈的美的感受就越强烈。赣南采茶舞蹈属于戏曲舞蹈,它的程式化的动作在创造舞台形象时,把角色融合于程式中,把内容和程式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演员技艺性的演绎,不同的舞台形象鲜活的呈现出来。赣南采茶舞蹈的技艺的体现,如“矮子步”的“稳中带活”,“单袖筒”的“柔中带劲”,“扇子花”的“变中有律”,再配合表演等和演员在把握人物性格时的表情、眼神的运用,这就要求表演者做到“手帕空中舞,双扇如飞轮,板凳见功夫”。赣南采茶戏《米童上路》中的经典舞蹈《妹子》中的那段男子独舞就很好的体现了该舞蹈演员在表演舞蹈动作的技艺性,这是一段男子独舞,该舞蹈不仅要求对“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程式化的三个舞蹈动作灵活运用,更主要的是演员在动作的基础上,结合脸上的表情眼神,生动的“讲述”他的内心活动。当然赣南采茶舞蹈作品中也有不乏在舞蹈动作编排具有很高的技艺性舞蹈,如《九龙山摘茶》中对“梳妆”、“插花”、“摘茶”、“摇船”、“扬浆”等动作的编排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茶农摘茶”、“茶童打店”、“闹五更”等更具有故事情节的舞蹈片段。

总而言之,赣南采茶舞蹈这四个特征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尽管在某一作品中一个或几个特征比较突出,其他特征比较隐蔽,但是深挖细掘还是能够看到的。也只有这四个特征都具备才能成为深得观众喜爱的优秀舞蹈。

3 结合审美,全方位地欣赏赣南采茶独特舞蹈

隆荫培在《舞蹈艺术概论》中叙述“舞蹈艺术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通过连续的、经过美化的、有节律的人体动作、姿态和表情,在不断变化的构图以及音乐、舞台美术等艺术表现手段的配合下塑造形象的,是一门时间性、空间性表演艺术”。进而可以延伸到赣南采茶舞蹈的创造也不是凭空想象,没有由来的,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有高度凝练的舞蹈素材。他在《舞蹈艺术概论》一书中还提到对舞蹈的欣赏的论述:“欣赏一部舞蹈作品,需要怀有饱满的热情,在‘稳定注意’的基础上,通过感受、理解、联想、想象等积极的心理活动和分析,综合形象思维,才能达到对舞蹈作品的具体把握,进而完成一次比较完满的舞蹈审美过程。”同样赣南采茶舞蹈的欣赏也必定要经过这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多侧面和多方位的综合,历史性和共时性结合。

3.1 多侧面和多方位综合

赣南客家人由于历史的战乱、疾患等原因由中原南下进入赣南地区,与赣南的土著居民融合形成一个独特稳定的汉族直系。赣南地区气候宜人,适合种茶,随着茶叶的发展茶文化也跟着盛行起来,经过民间的交流产生了“三角班子”戏,后又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诙谐风趣的赣南采茶戏文化。赣南采茶中历来就有“三奇”的说法:“一奇”为传统采茶戏表现的全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和劳动生活;“二奇”为没有宫廷戏和才子佳人戏,更没有战争戏;“三奇”为大量的表演动作模仿动物的动作,并大都以动物的名字命名。从中可以看出赣南采茶舞蹈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是有丰厚的客家文化底蕴、质朴的民俗民风、适宜的生活环境及优美的赣南山歌等各个方面作为依托。

3.2 历史性和共时性结合

赣南采茶舞蹈的传承性要求我们在欣赏赣南采茶的时候既要了解他的历史来源又要结合当今的该舞蹈发展。据一些史籍记载,现在的采茶舞蹈最初是由茶蓝灯发展起来的,这是一种独幕的乡间舞蹈,它在发展中历经岁月的磨打,因为舞蹈动作的形象化,表达意思入目三分等特点使得赣南采茶舞蹈在爱情扭曲的封建社会被封建官府称之“难登大雅之堂”的舞蹈,乾隆年间随着赣南采茶戏的禁演,赣南采茶舞蹈也逐渐衰落,这样的形式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后,赣南采茶舞蹈终于迎来希望的曙光,建国后,赣南采茶越发兴盛。在这数百年来,赣南采茶舞蹈兴衰迭起,现在这支山茶花越开越艳,不仅开在赣南地区,它还把枝头延伸到台湾、新加坡等地。但赣南采茶舞蹈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对于新时代的审美危机,若不抓住赣南采茶舞蹈中独特的动作特点和风格,势必会影响着这蕴含鲜明客家文化特色舞蹈的发展。

对于一个舞蹈动作的欣赏进入到一个深层次的扩展时,这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而欣赏,而是把舞蹈看成是一个整体来进行探究,通过我们肉眼捕捉到舞蹈的形象,经过大脑数据库的取证了解,再通过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思想对其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欣赏。在这一连串的审美活动中,上升到意识层面的取证又是提高欣赏水平的一个关键,也是对一个舞蹈作品的美学价值肯定的一个关键。

茶香溢出,满园香,关不住,弥漫四方!赣南采茶舞蹈作为赣南采茶戏的重要组成元素,它的发展直接制约着采茶戏的发展,探究赣南采茶舞蹈的独特动作,对其进行审美、欣赏,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保持赣南采茶舞蹈枝繁叶茂,茶香永存!

参考文献

[1]王敏.江西赣南客家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张嗣介.赣南客家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4]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胶州秧歌与赣南采茶的“三道弯” 篇6

胶州秧歌和赣南采茶形式特点的共性, 使用道具和歌舞结合是汉族民间舞蹈胶州秧歌和赣南采茶的突出特点, 使用道具, 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舞蹈的内容和抒发舞者的情感。拿两个舞种共同使用的折扇来说, 那千姿百态的舞扇动作, 对表达思想情绪、塑造人物性格、美化舞姿都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还能根据舞蹈情节的要求, 模拟花或蝴蝶等许多形象。这种道具的运用, 都来自生活, 并经过艺术加工。它们和从生活中提炼的舞蹈动作与表演是谐调的, 并起美化舞蹈形象的作用。

胶州秧歌和赣南采茶舞蹈体态的共性“三道弯”。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扭、拧、抻、韧、碾”, “活动起来扭断腰”, 是徒步秧歌的一种, 由于它是徒步秧歌, 着重“扭”, 要“扭断腰”, 扭出“三弯九动十八态”, 这也是扭胶州秧歌要达到的水准, 如做胶州代表性的“丁字三步和倒丁字步碾步”动作时, 颈、腰、膝三个部位在适当的弯曲中变化;头、胸、跨、大臂、小臂、手、腿、膝脚这九个部位在同一时值内各自朝同方向做持续的弧线运动;这就个部位的左右两侧又有各自不同的运动方向和轨迹, 形成了胶州秧歌“三弯、九劲、十八态”的外部运动特征, 形成了具有韧性与曲线美的“三道弯”外在形态, 动作细腻迷人, 柔美流畅, 注重形体传情, 着重刻画人物内在心态。再如舞蹈动作“小扭”, 俗称“扭断腰”, 虽然该动作节奏快、变化快, 但脚和膝部都要强调拧碾的过程, 腰部要随之而扭动, 每一拍都形成“三道弯”的体态。具体讲, 这“三弯”是扭起来要有“三道弯”的体态。汉族民间舞女性舞蹈中都有“三道弯”的动律体态, 在各舞种的“三道弯”体态中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赣南采茶的“三道弯”同样也是扭出来的, 它是一个运动的形态, 是人体在舞蹈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的流程, 给人一种内收和下沉感, 给人以“圆”的呈现。根据旧社会缠脚妇女从事轻微劳动的生活动作特征, 艺人们创造了脚跟着地的“小脚步” (“踩合步”) 和前脚掌着地的“拧步”, 突出地显示出女角“摇”的神态, 如春风摆柳, 轻松自如, 如檀香青烟, 静稳轻柔;如鲤鱼摆尾, 娇柔俏丽。呈现出明显的“三道弯”体态。

中国汉族民间舞与少数民间舞蹈的体态共性最突出的就数“三道弯”。 中国汉族民间舞中各种“扭”受力点各不相同, 大致区别为:北从腰背发力, 南从胯部发力, 重心上区别为:扭者 (北方) 重心高, 崴者 (南方) 重心低, 动作区别为:扭者 (北方) 手臂动作大, 崴者 (南方) 下肢运动大。各种民族民间舞蹈都独具特色, 这些舞蹈相互之间的审美理念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 就“三道弯”而言, 东方舞蹈中将头部、身躯与四肢组合统一为S型的姿态, 构成了这些舞蹈中最自然最基本的造型。“三道弯”是我国民间舞中常见的一种舞蹈体态。由于各民间舞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及其部位的高低, 律动与风格上均有较大差异, 因此, 同样是“三道弯”, 在不同的民间舞中却有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动态特征。简单分析胶州秧歌与赣南采茶“三道弯”的不同:

一是不同的动力根源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胶州秧歌的动力根源来自脚下的拧、碾, 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力延伸到腰部, 在腰部形成一个“相”的中心点, 使身体在平面的基础上以腰部为中心在肩部和髋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 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 左部髋关节处也相应的往前, 两者形成向心的扭。肩、髋两个力点向心的扭动使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在横向拉出的同时又具有纵向转动的特点, 使“三道弯”体态动律在拧、碾、抻、韧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力度和实感。赣南采茶歌舞的基本形态在表现上是, “男矮女高、男走女摇”。走“矮子步”是男角的舞姿基础。动作千变万化, 它始终以走“矮子步”为核心。动律在于“屈”, 每个动作都在双腿保持半蹲或全蹲的姿态中进行。在动作中出现“三道弯”的体态。

二是不同的动力根源受到不同的流变过程。胶州秧歌人称跑秧歌, 是徒步秧歌的一种, 由于它是徒步秧歌, 又着重“扭”, 要扭的“三道弯”、“九动十八态”。俗称“扭断腰”。因此, 胶州秧歌的“三道弯”的幅度更大、更夸张。形成了拧、碾中的流动的“三道弯”体态。加之曾有过踩寸子的历史, 脚总是以外沿的滚动来完成重心过渡, 脚下的拧劲儿促成了膝部的粘劲儿, 带动了腰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 整体动态给人一种张力。 胶州秧歌的“扭”主要是由脚下的“拧”、“碾”而带动整个身体的扭, “扭”的当中形成特有的“三道弯”体态。我认为拧动与力动是相互统一, 有机结合的。也因此才构成了胶州秧歌独特的曲线艺术风格。如果没有拧动形成不了胶州秧歌的曲线体态。反之, 如果只有拧动而忽略了力动的延伸, 那“扭断腰”和“三道弯”体态也就无从说起。所以说, 拧动是胶州秧歌的筋骨, 力动是血液, 曲线则是胶州秧歌的外部形态。

赣南采茶主要根据旧社会缠脚妇女从事轻微劳动的生活动作特征, 艺人们创造了脚跟着地的“小脚步” (“踩合步”) 和前脚掌着地的“拧步”, 突出地显示出女角“摇”的神态, 如春风摆柳, 轻松自如, 如檀香青烟, 静稳轻柔;如鲤鱼摆尾, 娇柔俏丽。矮子步是赣南采茶舞蹈中的基本形体动作和舞姿, 其双腿前蹲, 脚跟提起, 趾尖落地, 向前移动。其中上身微微前倾, 屈膝半蹲, 这样从背、臀到屈膝的膝盖这一路线形成了汉族舞蹈典型的舞蹈体态“三道弯”体态。这一体态特征是由于赣南地处山区, 客家先民落脚赣南后, 靠山吃山, 垦荒种茶, 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 根据上山腿蹲, 挑担肩压的形体动作, 创作提炼而成。

汉族民间舞蹈因形式多样、内容复杂, 在日常的汉族民间舞蹈教学中, 学生对汉族民间舞蹈的各种舞蹈表演形式造成概念上的混乱, 如不及时对学生加以澄清, 对民间舞蹈的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等造成障碍。胶州秧歌体态的基本特征是明显的“三道弯”。这一特点在目前的舞蹈教学中运用的淋漓尽致。而“三道弯”在赣南采茶舞蹈教学中的运用方面还存在不足, 当前采茶舞蹈教学只采用单一的教学, 着重于“三绝”的教学, 而对于“三道弯”的教学运用甚少, 然而“三道弯”的运用可以更好的把采茶舞蹈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舞蹈形式。汉族民间舞女性舞蹈中都有“三道弯”的动律体态, 在各舞种的“三道弯”体态中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一个微妙的不同点都来自其所在舞种一系列背景对它的影响。因此, 可以说在教学中掌握好各舞种的“三道弯”动律体态, 也就找到此舞种的精髓所在。“三道弯”既小又大, 有着广泛的内涵。因此, 加深对“三道弯”的理解可以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摘要:中国幅员辽阔, 汉族人民分布在全国各地, 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的不同, 各地汉族民间舞蹈除了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外还有着共同的特点。本文就对胶州秧歌与赣南采茶的共性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基于茶文化的赣南采茶舞蹈赏析 篇7

舞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往往植根于民间,是一个地方民族的生活写照,人们把生产生活中的见闻和动作进行创作和美化,配上一定的音乐,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给人们带来精神和心理上的享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不可少的娱乐方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赣南这方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的土地以茶文化延伸出独具特色的茶舞蹈,是人类文化中难得的精髓。采茶舞蹈是赣南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的写照,采茶舞蹈和人们日常的农耕、劳作有着密切的关联。采茶舞蹈多以模仿人们在山间田野劳作时的各种身体的姿态和动作,尤其是手采茶时灵动的动作更是被模仿得惟妙惟肖,并且借助于舞蹈夸张的表现形式给欣赏者视觉、心理上美的享受。茶文化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给采茶舞蹈注入了汩汩流淌的生命之源。茶文化是采茶舞蹈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茶文化和采茶舞蹈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为采茶舞提供了天然的“摇篮”

众所周知茶树大多喜好生长在丘陵地区,赣南地区丘陵众多,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不可能借助于便捷的交通工具。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肩背负重、爬山才能完成农业生产。在采茶的过程中女子的动作比较快,是主要的茶叶采摘人。而男子较之女子,力量上要更胜一筹。因为赣南地区丘陵、山地的地形特征,女子在采摘好茶叶后,需要男子的帮助才能把茶运送到家。女子需要将采下的茶叶倒入茶郎的背篮中,由于男子个子往往要高于女子,男子需要半蹲着身子才能顺利接到女子篮中倒出的茶叶。男子半蹲接茶叶的这个动作被人们采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来,形成了采茶舞蹈中的“矮子步”。“矮子步”以他幽默风趣的表现形式给人们在辛勤的劳动之余提供了放松身心的艺术享受,也是赣南地区人们幽默风趣的性格的真实写照。另外像采茶舞蹈中男子的“踏”和他们在山间担茶走路是的动作有关,“踏”便是对男子负重在山间行走中的动作进行艺术创作而得来。而女子舞蹈动作中的“跳步”有和他们在山间采茶的过程当中要不断跳过山间的小溪有关。这些舞蹈动作都和相应的茶树生长的地理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说赣南地区的相关的地理环境不仅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更是为采茶舞蹈提供了天然的“摇篮”。

1.2 茶文化是赣南采茶舞蹈的生命之源

茶舞蹈是艺术的范畴,来源于与茶相关的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采茶舞蹈需要对生活进行加工,采用夸张的艺术表形手法展现出来,才能成其为舞蹈,成其为艺术。茶舞蹈是在茶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茶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国人对茶的需求不仅仅是停留于饮茶的层面。可以说中国人对茶的喜爱程度绝非通过饮就能满足对茶的需求,中国人对茶的喜爱通过上千年的积淀,已经深入到骨髓,以至于要创造出茶道来满足人们对茶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当人们对茶的需求提出了精神层面的需求,茶道、茶艺并运应而生,人们能够在嘴中品赏一口茶,同时欣赏着茶带来的文化享受,进而达到双层享受的目的。茶艺主要指生产、制作茶的工艺以及品茶的艺术,也包含由茶延伸出的歌、舞、文学等艺术表现形式。由茶艺有延伸出更高精神层面的茶道,中国茶道主要讲究一个“和”字,茶道是中国人为人处事的行为引领,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只有茶艺、茶道的产生,为茶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茶舞蹈才能具备生根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雨露,进而能够生根发芽,并不断发展壮大。可以说茶舞蹈是茶文化中的茶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是凭空出现,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和长时间的酝酿过程。所以我们只有意识到茶文化和茶舞蹈不可分割的有机关系,才能为我们研究茶舞蹈提供正确的引领方向。

2 茶舞蹈的类型与茶事活动的关系

我们都不能否认茶舞蹈与茶事活动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茶舞蹈的类型众多,但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舞蹈动作和表现形式都和茶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茶舞蹈是茶事活动的艺术表现形式,茶事活动是茶舞蹈的生活来源,为茶舞蹈提供第一手的素材。舞蹈艺人或民间的艺术家根据具体生活实际进行艺术创作,使之成为舞蹈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

2.1 茶舞蹈中的“矮子步”来自采茶的过程

“矮子步”在表演当中,通过表演者双膝曲蹲幅度的大小和双膝颤动的大小来表形的一种诙谐幽默的舞蹈表现形式。能够刺激观看者的幽默细胞,观看者往往在观看中哄堂大笑,是赣南地区劳动人民用以愉悦身心的最好的艺术形式。“矮子步”能够为劳动人民减轻劳作带来的困顿感,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表演者在表演当中通过膝关节活动来能够演变出鲤鱼腰、老虎头、蛤蟆腿、三节要、手侧脚侧背等等采茶舞蹈动作。“矮子步”主要分为生角矮子步和丑角矮子步,其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茶事活动的过程。人们在采茶的过程当中,对比自己身高低的茶叶需要弯腰或者屈膝去采摘,而采茶的过程是需要不断运动的,假如人们在采茶的过程当中总是处于采摘低处的茶叶,就需要不断屈膝前行,这可以看作“矮子步”的原型。另外在女子的茶篮子满了,他们会把自己篮中的茶叶倒给茶郎,茶郎在接茶的过程中需要屈膝才能借助身高比自己矮的女子篮中的茶叶。其中男子屈膝下蹲接茶叶的这个动作可以作为“矮子步”的另一种来源。总之“矮子步”就是实际茶事生产中的屈膝、下蹲的生产过程,艺术家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茶事生产的动作上进行创作和发挥,最终把诙谐、幽默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2.3“扇子花”和茶事的关系

“扇子花”是舞蹈者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右手持扇子舞动的舞蹈形式。赣南地区有一种植物能够作为大蒲扇的原材料。因为赣南地处亚热带,茶农在生产活动中难免遇上炎热的天气,需要扇子扇风。另外在制茶的过程当中也会产生热气,扇子是必不可少的。舞蹈中的扇子花就是茶农手中的扇风的扇子的化身,艺术家赋予大蒲扇艺术表现的形式,让生活中的蒲扇有了艺术的灵魂,给人们以美的艺术享受。“扇子花”来源于茶叶的生产过程,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它是人们劳作的一种表现形式。

3 茶舞蹈和茶故事的渊源

茶舞蹈的一些民间传说和茶有着某些必然的联系。如:“单筒袖”是“水袖”表演的一种特殊的形式,一般意义上的“水袖”是两手的袖子呈对称的形式,舞蹈者在表演时需要通过舞动双袖来给观众没的享受。而“单筒袖”是赣南地区独有的一种水袖表演形式,表演者左手舞动水袖,右手却拿着扇子,袖子和扇子一起舞动,给观看者呈现一种神秘的色彩。关于“单筒袖”和茶有一定的故事渊源,可见茶文化对单筒袖的影响深度。关于“单筒袖”的来源,民间说法不一,但是都能和茶有撇不开的联系。相传旧时茶农出门,都要在腰上系腰带,可以用来擦汗,扇风和带东西。“单筒袖”中的袖子可能是这一条茶农腰上带子的化身。另外有一说法是有一位好色之徒途经茶园时想要调戏一名美丽的采茶女,被采茶女用砍刀将其左手砍下,这位好色之徒为了隐瞒自己身体的缺陷而用长袖遮掩。这是“单筒袖”的又一说法。关于“单筒袖”还有其它的来源说,但不论如何都能和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可见茶文化对采茶舞蹈“单筒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4 结束语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影响这中国人物质和精神的各个层面,茶文化和其它艺术形式总有撇不开的渊源。茶文化影响着赣南茶舞蹈的方方面面,茶舞蹈的创作和茶文化有关,茶舞蹈的动作更是和茶的生产过程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茶舞蹈中的传说也和茶有着割舍不开的情缘,茶舞蹈就是对茶叶生产过程中的一切可以发挥的事项进行创作,赋予他们艺术的气息,使之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足以认识到茶文化对茶舞蹈的影响之深远。希望通过舞蹈家的文化工作者的不断探究和经验总结,去发现茶文化和茶舞蹈之间更多还不为人知的微妙的关系。通过茶文化和茶舞蹈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为其它艺术形式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的联系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意义,为其它形式的艺术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设想和可能。

摘要:茶文化源远流长的赣南,不仅生长了千年历史的茶树,更是养育了一方风土人情,由茶叶延伸出了茶道和茶艺。赣南采茶舞蹈就是在茶文化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艺术。赣南采茶舞蹈是茶戏的一个分支,赣南采茶舞和茶叶有着割舍不了的渊源,茶文化是赣南地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采茶舞蹈植根于深厚的茶文化中,并得到长足地发展和延伸,可以说茶是赣南茶文化的生命之源。笔者就从茶文化的角度对采茶舞蹈进行探究。

关键词:茶文化,采茶舞,茶事活动

参考文献

[1]赖丹.从茶文化看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6):98-101.

[2]王欢,夏郁.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赣南采茶舞蹈源流考[J].农业考古,2013(5):187-190.

[3]许华春.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中的客、畲混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4]林建平,王龙生.文化生态对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的影响[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117-120.

[5]温习,朱璇.赣南采茶舞蹈的传统技艺及其文化成因[J].戏剧之家,2014(14):106+111.

[6]黄文华.赣南采茶舞蹈中“三绝”的形态与文化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00-101.

赣南采茶舞蹈实践教学探索与创新 篇8

赣南采茶舞蹈教学, 它的任务是通过科学系统的教材并配合生动有效的教训方法, 使学生掌握和体现其舞蹈风格的基本能力。舞蹈教材的选择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教材必须具有明确的训练目的, 具有准确的音乐形象及其与舞蹈的完美结合, 具有合理的材料布局, 具有鲜明而典型的民族风格。教材的质量决定着教学的基本水平, 没有高质量的教材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教材训练价值的高低主要看其能否向学生提供足够的知识和足够的技能训练机会。其中, 既包括知识和技能的深度, 也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广度。这样的教材才能被称为有高度训练价值的教材。

一、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可塑性

赣南采茶舞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一定内容的教材及各种训练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可塑性, 掌握接受及运用赣南采茶舞蹈的方法和技巧, 以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和运用其风格、韵律、节奏。我们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都应围绕这个目的。如果一味地强调所谓“正规”而不顾教学效果, 一味地坚持单一动作的一种方法, 教学内容仅局限在动作本身, 那就会囿于机械性和盲目性。

教学组合是指在音乐或节奏的配合下, 经过科学和艺术的构思, 由若干动作串联和组合起来的一种短小的训练性的小品。单一动作式教材的局限性以及它不能包含的教学内容, 组合这种形式却为它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在单一动作中所得不到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组合则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机会。教学组合由若干基本动作连接而成。在编织组合时, 我们就可充分的强调动作在连接中的艺术, 有目的地将各种连接方法安排到组合中, 使学生得到充分地连接训练, 获得足够的连接知识和连接技能, 动作的连接必然形成舞句。因此, 又要认真地注重人体在运动中的规律和逻辑, 注重舞蹈动作组合和舞句的规则, 使动作的排列和进行既通顺又有条理, 有起有伏, 抑扬顿挫, 使动作相互间有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二、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教材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赣南采茶舞蹈教学所应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是多方面的。他们除了应该掌握好最基本的舞蹈动作、风格和韵律外, 还应受到充分地动作连接训练, 接触各式各样的连接方法, 获得足够的动作连接知识和掌握熟练的各种连接技能。通过动作的连接训练, 他们还应获得编排动作的知识, 使他们能正确、自觉、流畅地运用动作传情达意。学生还应获得如何理解和处理结构, 如何划分段落, 如何分清层次, 如何处理开头、结尾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学会对比手法将动作做得起伏、跌荡、有致, 轻重缓急有节。通过赣南采茶舞蹈学习, 还应该接受多种多样的节奏训练, 掌握各种节奏的特点、规律, 善于掌握节奏的处理和变化。他们还应该获得音乐理论方面的丰富知识, 通过大量的、与舞蹈密切配合的音乐伴奏, 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现能力。

诚然, 单一动作和单一动作训练的方法能让学生比较扎实地掌握舞蹈最基本的动作、风格及韵律, 但它缺乏一定的可塑性、创造性以及想象力、表现力, 常常形成不少学生在课堂里做动作挺正规, 在舞台上却暴露出表演呆板、缺乏激情, 缺乏表现力和可塑性较差的缺点。

三、教材有利于强化基本动作的风格和韵律

教学组合是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编织起来的, 它不会冲淡基本动作和基本的风格韵律, 是合理地科学地被编织进每个教学组合, 在动作的连接和进行中得以体现。将基本动作和基本韵律作为主题动作和贯穿韵律, 即通过丰富的、有分寸又合乎规律的变化, 使基本动作和基本韵律得到充分的展开。这样做, 不但不会冲淡基本动作和基本动作的风格韵律, 反而强调和突出了它们, 使有限的动作发挥出无限的作用。

强调组合的编织艺术, 它不是沉醉于编排错综复杂的动作组合, 更不是编排杂乱无章偏离教学轨道、没有实际训练价值的组合。教学组合的深浅难易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教材在纵横关系中的系统性、科学性。教学组合的编排应提倡短小精悍, 训练目的明确, 材料典型集中, 风格浓郁鲜明, 结构严谨自然, 段落清楚和层次分明。

四、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教学组合有一定的结构, 就像芭蕾舞中的“变奏”一样,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因此要强化以下几点:一是在编织组合时, 可以充分地讲究组合在结构上的艺术和层次处理上的艺术。根据内容的需要和可能, 安排进各种形式的结构, 处理不同的层次。做到材料的布局合理, 结构严谨, 段落清楚, 层次分明, 开头结尾富于艺术的魅力, 使教材的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二是在编织组合时, 要严格地做到舞蹈与舞蹈音乐的完美统一, 使每一个教学组合都配以最恰当的音乐, 将每一个动作安排到最恰当的小节中, 真正做到舞蹈同音乐在风格和韵味上一致, 节奏和速度上一致, 性格和情调上一致, 结构和层次上一致, 起伏和强弱上一致。使音乐在教学中能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获得足够的音乐修养。三是在编织组合时, 还可以把组合编得有一定的意境和艺术想象。使舞蹈教学尺水兴波, 妙趣横生, 给人以联想和启示;使学生想学爱学, 想练爱练。这既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激情和艺术想象力,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 用组合形式建立教材, 能充分扩大教学内容, 大幅度提高教材训练价值, 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开辟广阔的天地。

赣南采茶 篇9

关键词:赣南采茶舞蹈;舞蹈教育;新时期;传承与发展

一、赣南采茶舞蹈教育之发展沿革

赣南采茶戏始源于茶农长期的种茶采茶劳动生活,具有浓郁的江西地方特色,是赣南地区人文风情的生动体现。赣南采茶民间舞的风格、形态、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开发空间可以与任意一种民族民间舞相媲美,在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世纪50年代起,新中国舞蹈事业蒸蒸日上,赣南采茶舞蹈也因为当时优秀艺术工作者创编的很多经典剧目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最终确立了专项的课题研究。许多专业舞蹈教育者及舞蹈专家赴江西赣南地区采风,向当地民间艺人学习采茶戏,并尝试了把采茶舞蹈引入教学课堂,在当时,赣南采茶民间舞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对采茶素材的收集和学习,未能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

1994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聘请了江西赣南艺术学校的采茶戏专家陈宾茂先生为客座教授,教授赣南采茶舞蹈,在此期间,郭磊教授与陈宾茂先生带领学生共同整理提炼出了赣南采茶舞蹈教材;2008年,北京舞蹈学院郭磊教授依据课堂实践,在1994年教材的基础上逐渐完善和精致,为赣南采茶舞蹈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天,我国大部分中专及高校的民间舞蹈教育一直以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和汉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汉族”为主,只有少数专业舞蹈院校及江西本地高校的舞蹈专业开设了赣南采茶民间舞的教学课程,存在一定局限性。普及赣南采茶舞蹈教育、引进专业课堂,不仅有利于赣南采茶舞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的民间舞蹈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新时期赣南采茶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要真正了解和掌握一种民间舞蹈形态,深入到特定的自然背景去学习是必须的。赣南采茶舞蹈也不例外,老一辈舞蹈家们就经常到赣南地区向民间艺人学习。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大批赣南本土民间艺人,他(她)们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却在采茶艺术表演上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更是赣南采茶舞蹈最初的传承者和教育家。但现在从事舞蹈教育的教师中除了赣南本地的教师,极大部分对赣南采茶舞并没有过多关注和研究,达不到赣南采茶舞蹈教育的要求。这样的师资力量不足,直接影响了赣南采茶舞蹈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发展。

2.文化理论教学不够

“任何舞蹈形态,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决定的,掌握和分析这些舞蹈形态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认识这些形态背后的文化属性。”江西省舞协名誉主席余达喜先生如是说。目前的赣南采茶舞蹈教育依然沿袭着“口传身授”教学法,这是舞蹈教育实践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然而这一教学法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却略显单薄。片面地教授学生赣南采茶民间舞的元素动律和短句组合,而不深入地引领学生了解采茶舞背后的文化背景以及所表达的人文内涵;重视身体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文化理论方面的教学。

3.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赣南采茶舞蹈源于江西赣南地区上千年的种茶劳作,是一种民间的乡土艺术。随着时代的高速变迁和发展,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适应时代新潮流、大众新审美等需求显得愈来愈吃力,新一代年轻人极少愿意花时间去认识和了解采茶舞蹈。学生缺乏兴趣,只是一昧地完成学习任务,不能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钻研精神,久而久之易造成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不利于学生真切感受赣南采茶舞蹈的独特艺术魅力,更不利于赣南采茶舞蹈教育的传承发展。

三、赣南采茶舞蹈教育的改革策略

1.加强推广和交流

赣南采茶戏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舞蹈工作领域,要真正实现赣南采茶舞蹈教育的传承和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做好赣南采茶舞的全国甚至全球的推广和交流,积极运用新闻、电视、网络等多种现代化传媒手段,推动赣南采茶舞下基层、进企业;下农村、进城市;如校门、出国门,吸收有益养分,促进赣南采茶舞的良心发展,做到“人人知道采茶舞、人人了解采茶舞、人人喜欢采茶舞”,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学习赣南采茶舞蹈,大力促进赣南采茶舞蹈教育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

2.培养、优化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赣南采茶舞蹈教育传承和发展的基础。现在赣南采茶舞的传承方式主要还是靠老演员的传、帮、带,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在新时期已逐渐掉队,必须培养和优化师资队伍。赣粤地区的文化局可以开办采茶戏教师进修班,引进优秀采茶舞蹈家和著名民间艺人,形成系统的教学,使年轻教师们能够更好地学习赣南采茶舞,在理论、实践等各方面达到赣南采茶舞蹈教育的要求。同时,全国各艺术专业院校、各高校舞蹈系甚至各中小学都需定时选送一批舞蹈教师进行赣南采茶舞蹈的深入学习和研究。这样国家和学校同时努力,严抓师资培养,才能打好根基,更好地推动赣南采茶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3.改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口传身授”教学法已经不能满足赣南采茶舞蹈教育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其一,在教学实践中,只停留在技术训练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舞蹈教育需要将文化内涵与技术训练有机结合。其二,舞蹈艺术来源于人类原始的劳动生活,而赣南采茶舞这一特殊的民间舞,更是离不开乡土民间。其三,“三大技巧,两类模拟”是赣南采茶舞蹈的典型风格特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角色形象与情态训练的融合,引导学生自由表现,在掌握技术技巧的基础上,用赣南采茶舞蹈语言表现出特定的动物形象与乡俗形象,使学生增强直觉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达到身体、情感、心智整合化一的教学目的。其四,改革创新是赣南采茶舞蹈教育面临的最重要命题,创新意识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师生共同分析探讨,携手为赣南采茶舞蹈在新时期的传承发展出一份力。

四、结语

有很大一部分原始民族民间舞蹈由于没有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得不到传承和发展,日渐被人们遗忘,直至消失。庆幸的是,赣南采茶舞蹈这朵艺术百花园中的“山茶花”在广大民间艺人专家、专业舞蹈家以及优秀舞蹈教师几十年的共同努力下逐渐绽放。在经济、文化高速变革发展的新时期,只有加强艺术推广和文化交流、培养和优化师资队伍、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国家、学校与社会的紧密配合才能切实保护赣南采茶戏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进赣南采茶舞蹈教育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磊.赣南采茶舞蹈教材与教学实践[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1-15.

[2]王欢,熊莹.江西民间舞蹈教育传承及发展研究——以赣南采茶舞蹈为例[J].艺海,2012(9):127-128.

茶文化视角下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 篇10

1 相关概况

赣南采茶舞蹈是在赣南信丰、安远一代形成的, 采茶舞蹈的内容与茶叶生产有关系。在明朝, 赣南地区在谷雨时节都会由劳动妇女上山采茶, 她们一边采茶一边唱歌, 从而激发出劳动热情, 赣南采茶舞蹈是源自于山歌的, 又叫做采茶歌。是由汉族的采茶歌和采茶灯发展而来的, 后来又发展成为具有简单人物表演有故事情节的小戏, 一般在民间, 由两女一男进行表演的, 又称为“三角班”。赣南的采茶舞蹈形成后, 又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流派, 其主要的特征是表演轻快、诙谐幽默、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和富有乡土气息。

在原始的采茶歌中, 只唱小调, 每句只有四句唱调, 后来采茶歌的发展, 形成了不同的曲调。在明朝, 赣南生产各类茶叶, 当地的茶农为了能够迎接各地的茶客, 他们就编创了各类舞蹈形式。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 丑角扮成干哥卖茶, 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 (又名“茶篮灯”) 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 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 因用采茶调演唱, 一唱众和, 尚无管弦伴奏, 便统名为“采茶戏”。采茶戏因是从汉族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 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 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 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2 赣南采茶舞蹈的源泉来自于茶道和茶艺的发展

我国种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茶文化是在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物质劳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产生的, 是二者的融合。我国在唐代就总结了完整的茶道和茶艺, 将饮茶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 茶道与茶艺是相互促进的, 在茶艺中注入茶道, 使饮茶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 能够实现茶文化神和形的融合。茶艺指的是在烹茶和品茶中的艺术, 而且后来也被列入到文学中, 借助茶歌、茶戏等表现出来。茶道刚刚开始盛行的时候, 主要是由社会上流的人们所推行的, 而且一般都是文人墨客进行的艺术欣赏, 他们认为事物的美感都是借助“道”来体现的, 能够运用哲学的思维来辩证的分析茶文化的美感。有人认为茶文化的核心在于天时、地利、人和, 具有一种和谐和天人合一的美感。“和”的文化内涵是非常的丰富的, 其是中华文化集中的体现, 他是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促进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 使采茶舞蹈的艺术性更强,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出、修改后, 赣南采茶舞蹈的各类元素已经越来越丰富, 在茶歌和灯彩的基础上, 各类元素又再更新, 促进了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

3 茶歌和灯彩等艺术形式促进了赣南采茶文化的产生

茶在我国开始广泛的引用实现了各类文化的互动, 在茶文化的基础上, 文学、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在发展, 各类艺术形式的发展实现了雅俗共赏, 文化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启发, 在茶歌、灯彩艺术的发展中实现了茶文化的艺术发展。

据调查分析, 发现茶歌是在诗歌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与文学紧密联系的, 文人创作的与茶有关的诗歌被吟唱出来称为茶歌, 很多诗人都深谙饮茶之道, 他们在平时也会饮茶、茶园劳作等, 都会在茶丛吟诗自娱自乐, 文人之间在交流中也会以茶为主题, 吟诗对话。在文人墨客的创作中, 将茶文化的研究当作一种乐趣, 由此就形成了茶趣一说, 后来这些诗歌被广为传唱, 形成茶歌。还有一部分茶歌是在歌谣的基础上形成, 这类歌谣是在民间传唱, 一般是在清代开始盛行, 这些歌谣都是在夸赞茶的美感。另外一部分茶歌是由茶工或者茶农创作的, 他们在种茶过程中吟唱的一种助兴的歌谣, 在清代广为流传。

茶歌在创作中是有自身的曲调, 这些曲调成为采茶调, 在戏曲中被广泛的应用。在采茶调的形成中, 是一种雅俗的融合, 由文人创作的诗歌与民歌的融合, 是上层人士与普通人士的文化融合。在赣南民歌《十二月采茶歌》中, 实现了豪绅官吏与民间茶工歌谣的融合, 诗歌中讲述的是采茶和饮茶的怡然自得, 在明朝后采茶舞开始诞生。

赣南民间的灯彩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人们在过节时都会开办各类灯彩活动, 后来的灯彩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形成了龙灯、狮灯等, 灯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家里的灯火旺, 象征着人丁的兴旺, 是一家人精神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都宣扬“孝”, 百善孝为先, 认为子孙的繁衍是孝的首要条件, 灯彩的文化是受到了古代孝悌传统文化影响的。在采茶歌和灯彩都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被人们广泛的接受。按照相关的文献资料, 采茶舞蹈是在明朝兴起的, 当时的《十二月采茶歌》是在民间灯彩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灯彩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舞蹈的因素到使用的道具, 如扇子、手帕等, 结合了娴熟的舞蹈动作, 将民间的灯彩习俗充分的运用, 此标志着采茶舞蹈的形成。采茶舞蹈不仅仅是在赣南地区盛行, 同时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得到了流传, 其形式比较相似。赣南的茶篮灯是基础, 将采茶的动作和采茶调结合在一起, 使舞蹈动作与音乐能够协调一致, 而且结合了马灯、龙灯等灯彩文化, 形成了舞蹈与灯彩结合的艺术形式。石城的茶篮灯是一个南丑角和四个旦角进行表演的, 音乐是采用的管弦乐器。采茶舞蹈具有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其形式都是茶歌和灯彩的结合。

采茶舞蹈是在茶歌和灯彩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采茶舞蹈在全国都是相似的, 在不同的地域还没有形成不同的特征。

4 茶舞和茶戏促进了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

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经历了好几个阶段, 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艺术风格。

赣南的茶灯在初始阶段是由十二个采茶女和两个男队领头的采茶灯构成的, 后来演变成两女一男的表演, 扮演的角色分别是大姐、二姐和茶童, 他们手拿着茶篮, 一边唱歌, 一边舞蹈, 茶童摇着手中的扇子, 表演的剧情一般为插科打诨, 这些舞蹈具有简单的故事情节。

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阶段是在清代初年, 由两女一男的表演逐步演变与六个人的表演, 剧情变得相对复杂, 而且舞蹈也分成不同的场次, 其曲牌都采用敲锣打鼓的形式, 气氛比较热烈, 而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在故事情节、人物冲突和思想主题方面也越来越成熟。

在清代乾隆时期, 采茶舞蹈的发展非常的迅速, 在赣南地区形成了几十个专业的戏班, 当时采茶舞蹈风靡一时。在乾隆年间, 赣南县有名的采茶舞蹈有《南安竹枝词》, 但是, 当时采茶舞蹈被一些官吏豪绅视为洪水猛兽, 他们到处贴告示, 禁止表演采茶舞蹈, 很多采茶舞蹈表演的戏班都被驱逐, 此后, 采茶舞蹈衰落。

采茶舞蹈在我国的多个省市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赣南采茶舞蹈的风格比较独特, 主要原因在于其融合了文人墨客的高雅文化和茶农的通俗化的文艺融合, 《大摘茶》的编写代表着采茶舞蹈的成熟。赣南采茶舞蹈是在戏剧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舞蹈种类。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 可以看出在赣南采茶舞蹈发展之前, 所有的采茶舞蹈的动作都是比较单一的, 一共有十余个动作, 如梳妆、发灯、出门等, 这些较为简单的动作, 而且相似。从而能够得出结论, 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时期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形成了500多个舞蹈动作, 而且借助了扇子等道具, 这些动作有的是对动物的模仿, 有的是对日常动作的模仿, 还有对人物表情的模仿, 在服装上也是各式各样的, 通过不同的服装, 营造不同的环境和气氛, 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各类造型和动作能够使舞蹈更加的引人入胜, 能够使观众形成鲜明的视觉冲击, 每个舞蹈演员能够形成不同的视觉艺术形象, 将静态造型与动态造型结合, 站线出动作的美感。

赣南采茶舞蹈有近500个动作, 这些动作都是贯穿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的, 能够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 能够将人物的情感流露, 采茶戏的发展促进了采茶舞蹈的发展, 主要的舞蹈有《十二月采茶》等, 在不同的舞蹈中, 形成了不同的步种, 有碎步、摇步等, 借助了扇子和水袖等道具, 使舞蹈具有柔美之感, 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享受。

5 结语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当地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它是在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曲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而且结合了不同的文化, 实现了雅俗共赏。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 结合了各类诗文和民间的戏曲形式, 文化内涵深厚, 能够展现出我国的传统文化, 而且能够体现我国茶文化的精髓。赣南采茶舞蹈由原来较为简单的动作后来发展成复杂的表演, 近500种动作用于不同的情结中, 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使舞蹈的情节更加起伏跌宕, 而且其服饰也是多元化, 能够展现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故事发生的环境和场景等, 将人们带入到舞蹈的情境中, 使人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舞蹈类型。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茶文化, 对赣南采茶舞蹈的历史渊源进行梳理, 能够使人们更加详尽地了解采茶舞蹈相关的文化, 在茶歌和灯彩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采茶舞蹈。

关键词:赣南,采茶舞蹈,茶文化

参考文献

[1]黄剑敏, 李莉.文化产业视角下高安采茶戏的历史形成与当代发展[J].前沿, 2011, 11:190-192.

上一篇:厌学政治课论文下一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