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是艺术的生命

2024-09-30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精选8篇)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 篇1

一、写作是激活生命积淀的创造

写作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来传递信息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魏文帝曹丕曾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将写作的意义提到了经世治国的高度。从传承文化的角度来说写作的意义,即是张载倡导的“为往圣继绝学”。继承先贤的学说,评述可信的史实,将其“藏褚名山,传之其人”,司马迁的《史记》可谓最有代表性地体现了这样的写作价值。从人生境界的角度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是著名的“三不朽”,是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从学习的角度讲,写作是提升个体品质,促进思维,促进读写综合能力发展的最好实践。写作能力是人的基本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从人生成长的意义来看,写作是激活生命积淀的创造,是生命成长的综合加速器。

二、正本清源,树立良好的写作观

当下,中小学生不爱读书,也不爱写作,都是“应试”、功利化教育的错!必须正本清源,抛弃错误教育观,唤醒学生的写作觉悟,并树立正确的写作观。急功近利是功利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应试教育将写作异化为高考夺分的一宝,《实用快速作文法》之类的书籍,将写作的实践过程断章取义,阉割了作者积累生活、历练修养等关键性的奠基过程,而直取“速构”的技术环节,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埋下了“先天不足”的灾难,更为人格的健康成长植入了虚浮焦躁、投机取巧等病毒。

写作不是卖油翁,纯靠技熟难成功——写作是集读书、观察、积淀、思考、作文等环节为一体的系统综合过程。写作是一个必须先有积淀的实践过程,以下积淀就对应相关的写作诸要素:思想积淀——管立意、立论,决定文章境界的高度、广度与深度;情感积淀——管抒情、表意,决定文章感人的力度;生活素材积淀——决定内容能否真实、鲜活、丰富;词汇的积淀——决定语言表达能否准确、鲜明、生动;章法的积淀——决定文章结构状态;知识、技法积淀——决定语言表达质量

如上所见,写作绝不是记记“妙词佳句”,学几招“章法技法”,背几篇预制范文就能做好的事。“诗如其人”“文如其人”,写作的功夫不在文章的词句技巧,而在于支撑那些组合为“文章”语言的文化根系和文化底蕴。读书——养气——作文,是写作学习的必经途径,是历史总结出来的真理。“读书”是广义的,既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观察、思考、体验生活。读书的目的就是“养气”,就是积蓄生命的积淀。

“养气”,是从经典书籍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就是耳濡目染、感同身受文章内含的作家的思维方法、道德品质、艺术修养,提高认识能力、丰富人文情操、扩大视野胸怀、积淀文学素养。读书养气是文学与道德的同步发展。养正气以树立品格,养大气以培育胸襟,养静气以淡定心态,养文气以提高素养。如果说读书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是“激活生命积淀的创造”。“腹有诗书气自华”,回肠荡气文自佳,印证韩愈“气盛言宜”的论断。读书与写作互为因果,可以相互促进。读书为写作奠基,写作也可以“倒逼”读书,逼你去感悟生活,积淀书卷文气。

三、人文素养重熏陶,写作能力重养成

要练就突出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唤醒写作的觉悟,端正学习的态度。懂得写作的意义,把握构成写作能力的要素,明白养成写作能力的途径。

写作觉悟的程度是在写作实践过程中循序渐进提升的。要我写——我要写——我会写——我爱写,这是写作态度不断提升的四个阶段,也就是写作觉悟渐次提升的几步阶梯。其中,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是最关键的转化,是由“被动”向“主动”的飞跃,是觉悟被唤醒的标志。教师引导写作的着力点就要“盯”在这一步。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即生长”“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应试教育中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可悲结果就是卢梭那惊世骇俗论断的反面注脚。“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学生生命的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能为学生提供“自由时间”是“好老师”的重要标志。写作觉悟和自主写作习惯的养成都必须“自由时间”,只有强制,就不会有觉悟。只要不放开“要我写”的强制,就不会有“我要写”的升华。

给写作教育创造环境,要在“给时间——给活动——给反思——给平台”这四个环节上开拓创新。

“给时间”。自由的时间是自主学习成长的必要条件。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给学生留足自由阅读和写作的时间,有效引导他们自主阅读和写作。“给活动”。活动是推力、是锻炼。要施展教师的才智,组织有层次、有梯度且有逻辑关联的、丰富有趣的、适合学生生长的系列读写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品尝甘辛、经受挫折、体会快乐、逐渐养成读写好习惯。“给反思”。培养评价能力,提升元认知认识能力,培养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这是优良品质、健全人格养成的最好途径。“给反思”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就是指导学生自主评改作文。促使学生经历“要我改——我要改——我会改——我爱改”,由被动到主动,由会做到爱做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认识能力、评价能力不断提升、飞跃的过程,最后养成修改、评价的习惯。独立思考,特立独行,自立人格是一个人终身进取,自强不息,独到建树的立人基石。“给平台”就是创建写作教学的交流环境。引导学生共同来创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班际交流,校内交流……各级作文报刊交流。要创建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渠道和平台,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班班互动……在互动中熏陶、感染、激励,在互动中成长。

以读书养气为基础,以自写自评为手段,以活动为推力,以交流为激励,以习惯养成为目的,就是人文素养熏陶渐进,写作能力稳步提升的生命成长过程。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写立言雄文。让书香雅气浸润的生命绽放出绚丽的鲜花。

摘要:写作是激活生命积淀的创造,写作能力是人的基本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但写作绝不是快速技法训练能成的,而在于支撑那些组合为“文章”语言的文化根系和文化底蕴。读书——养气——作文,是写作学习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写作,激活生命积淀,创造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世纪末的尴尬[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 篇2

亲爱的同胞乡亲们,兄弟姐妹:

我们奉神儿子耶稣基督之名给您祝福,并带给您天上大喜的信息。务请您珍惜自己的身体灵魂,用心细读我们给你的肺腑之言。我们不收分文,只将宝贵的救恩送给您,愿您一生蒙福,更盼望您今日对宇宙、世界、人生及永恒能重新认识及评价。

有一位真神 您可知道,这井然有序之宇宙从何而来?月球绕地球一周需时29天12小时44分2.8秒,地球绕太阳一周需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而整个太阳系以每秒19.75公里围绕银河系之一点转动,银河系又以每秒250公里之速度向宇宙某点旋转——试问,是谁创造并主宰这个伟大的天体?

您是否知道,您心脏的重量虽不足半公斤,但每一天它却能压送7500公升的血液到全身,短短一分钟,心脏使血液在您体内循环一周,给您输送氧气和营养,带走废物,并使新陈代谢顺利进行,让您安然生活。您全身内外一切器官无不显明神的智慧。您有感谢过他吗?

请您仰观日、月、星、辰、朝霞云彩,纵看江河湖海,花草树木,俯视爬虫禽畜,飞鸟走兽,再默想你每日餐桌上的食量菜肴,还有那衣着住室——这一切从何而来?人虽劳动发明,若无神创造天地万物,那劳碌又有何用处?

迷信是什么?全世界迷信假神——泥塑、木雕、石刻、瓷烧、纸画、口传的真不知有多少?因迷信假神而耗费人民血汗钱的何止千万,更有人利用鬼神来发财,他们恫吓、欺诈的恶行,使千千万万同胞心中战兢、耗尽钱财,且悲戚凄惨地步向阴间„„

朋友啊,这一切全是魔鬼用来迷惑人的(圣经启12:9)。他以故事、传说愚弄百姓!神又怎会作弄欺负人民呢?假神哪会是造物主?他们无力赐福也不能降祸,你不要怕他们;你只要信靠真神,鬼魔假神必不能害你。

没有神之说又如何?今日许多人,自出生以来也未曾仔细思想过宇宙世界、人类的构成原因和来源等问题,他们自懂事以来,就为人生拼搏,绞尽脑汁为生活着想,但却不肯花一点时间来思想那更重要的事。英国人达尔文虽创立进化论,推测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却拿不出确实证据。他在晚年信了耶稣,推翻了自己的学说,可惜不少人误信此学说,至今进化论缺环(即缺乏了从猿到人或半猿半人阶段)成为悬案,无人能解。

许多人以“看不见”来否定神的存在,他们却不知空气、电、微生物、原子能等,也许非肉眼所能看见的,但它们确实存在,今日不少人肯承认科学新发现和肉眼看不见的事物,却不肯承认创造这些物质的神,这真是何等的可叹可悲!科学不能创造生命、不能使无变有、不能凭空制造任何物质,这已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全球九成以上的科学家都因相信神的存在而灵魂得救,可惜许多并不真正懂科学的人,却盲目认为科学万能,而不信这一却科学的主宰——创造万物的神。就是最简单的工具,或一枝铅笔,都不能碰巧自然而成,更何况那浩

瀚的宇宙天体和载着你昼夜运行的美丽的地球呢?你今日岂可再妄自尊大?要知道,是他托着你,你万不可自高。

耶稣是如何地爱你 公元年号就是耶稣基督降生的纪念。他是神的儿子,为救你我悖逆神得罪,从童贞女腹中道成肉身,来到世上,他经历了三十三年的苦难,未了被罪人钉死在十字架上。埋葬三天后,从死里复活,升上高天,为你我在天堂预备地方。

黄全愈:创造力是孩子的生命力 篇3

生于广西柳州,老三届,77级大学生。198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赴美讲学,1989年获美国维拉诺瓦大学“人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著名旅美教育学家,现任教于迈阿密大学,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在迈阿密大学荣获“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

黄全愈教授长期奔波于中美两国教育界,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图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曾被评为非文艺类第一畅销书。《黄全愈教育文集》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并且深刻地剖析了发达国家的教育,其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借黄教授此次赴上海讲学之机,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培养学生与训练考生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在美国待了二十多年,又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想必对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都有很深的研究,请您概括地谈谈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差异。

黄全愈(以下简称黄):差异非常大,从观念到实践,从体制到细节,差异无所不在。比如:中国是应试教育,美国是素质教育;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美国家长望子成人。归结起来,我想可以这样说:美国培养的是学生,而中国培养的是考生——纠正一点:说“训练”考生才准确。

记: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棒,世界一流。中国孩子转学到国外,学习成绩相当突出,小学三年级学生可以跳级学美国6年级的课程,说明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黄:说中国的基础教育世界一流,我不同意。中国小学三年级学生到美国可以跳级学美国6年级的课程,是事实,但不能说明中国的基础教育领先于美国,只能说明中国的学生学得早。讲得难听一点,裁判的枪声还没有响,我们就让孩子开跑了,美国孩子能服气吗?另一个事实是,年级越高,中国学生领先得越少,到了高中阶段,几乎看不出差别,到了大学,美国学生有后来居上之势。在学习成绩以外的方面,如交际能力、快乐值、意志品质,恐怕中国学生从一开始就落后了。

在中国,大学毕业以后继续求学,叫研究生。“研究生”这个词直译成英语美国人听不懂,为什么大学以后才叫研究生?美国的小学生就开始搞研究了。我的儿子在2年级时就开始研究问题,写简单的论文了。研究能力要从小开始培养,如果大学毕业以后才搞研究,恐怕为时已晚,研究能力已经受抑制了,大脑发育已经畸形了。

记:您认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弊端是什么?

黄:中国基础教育是应试教育,以考试为本,以训练考生为本。这是它的根本弊端。本来,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是为教育服务的,如果“之一”变成了“唯一”,考试就会成为教育的目的,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教什么,教育就服务于考试了。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另外,我认为中国家长培养孩子过于心急,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在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记:中国家长的急功近利是被逼出来的,不争名次,不上名校,很有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

黄:教育的本质是把人的潜在天赋充分发掘出来,而每个孩子的天赋是不同的,何必走同一条路?教育是一种“根雕艺术”,即依据孩子的天生形态做文章。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要上清华、北大,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研究型人才。前几年,湖南有个农民独自钻研,培育出了1000多种莲花,受到人们的关注。当人们惊讶于他的成功时,他说:“我走了半步,你们就看到我了,因为没有人做这件事。你们跑了1000步,没人看到,因为跑步的是千军万马。”我们的家长习惯了自己做得到的,让孩子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也强迫孩子去做,产生了许多不良反应。其实,对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学富五车的父亲,也不是才高八斗的母亲;不是官位显赫的爸爸,也不是日进斗金的妈妈,他们需要的是宽厚的父母,宽松的家庭氛围,顺其自然的教育。

先天禀赋与后天培养

记:您长期推广天赋教育,那么究竟什么是天赋呢?

黄:天赋就是人先天的禀赋,先天的禀赋就是人先天具备的潜能。把孩子的天赋开发出来,培养它,让它发扬光大,就是天赋教育。天赋教育与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回事。

记:天赋教育与天才教育有什么区别?

黄:天才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当成天才来培养。天赋教育是把受教育者身上的某些素质和潜能(比如音乐、美术、运动等各个方面)开发出来。简单地理解,就是说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要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孩子的特长。

记:中国的孩子普遍要上各类特长班、兴趣班,与您所倡导的天赋教育有什么区别?

黄:天赋教育跟特长班、兴趣班在教育方式上有区别。特长班、兴趣班如果是以教师为中心,目的是为了考试、考级,那就是变相的应试教育,不是天赋教育。

记:但是考试、考级能发现和证明孩子的天赋。

黄:天赋是孩子先天具备的,只要注意观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发现,不需要依赖考试。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做什么比较在行,家长最清楚,不是吗?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家长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孩子的天赋所在。需要注意的是,兴趣只是线索,不一定就是天赋。比如,很多人喜欢唱歌,即使经常跑调也喜欢唱,这只是兴趣,不是特长。特长是孩子明显超出同龄孩子的某种能力,比如郎朗3岁时就能在浴缸上敲出完整的曲调。

记:有许多家长给本刊打来热线电话,说花了大笔钱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却发现没有什么用,因为上了小学还要从头学起。他们对此很困惑,不知道从何入手培养孩子的天赋。

黄:这样的困惑实际上是对早教的误解。如果早教只是提前学小学的知识,那没有意义。早教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要培养能力。当孩子的天赋得到有针对性的开发,特别是具备了学习能力,上了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正是这个意思。

智力开发与创造能力

记:您在书中反复强调,孩子的天赋会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是创造能力是孩子的生命力。当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停止了,这个人就开始衰老(指心理上的衰老)。为什么说创造能力是孩子的生命力?

黄:我认为培养创造力是教育的核心。之所以反复强调,是因为我发现家长总是把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开发智力混为一谈。早教也好,基础教育也好,都是重视智力开发而轻视对创造力的培养,甚至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创造力。创造力需要智商的支持,但是许多智商高的孩子却没有创造力。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症结。培养创造力除了开发智力,还要培养很多非创造性的能力,比如独立能力、坚忍不拔的毅力、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发散性思维等等。其中,发散性思维很重要,却是中国孩子的短板。

记:那么,创造力的内涵指的是什么?

黄:所谓“创造”,不是一件事,而是两件事,即培养孩子“创”的思维和“造”的思维。“创”是打破常规,“造”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拿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新东西。我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创”的思维。孩子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中的,一个是幻想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孩子越小的时候,幻想世界的部分越大;孩子年龄越大,幻想世界的部分越小,现实世界的部分越大。我们要在孩子思维无拘无束的时候,充分挖掘他的灵感,鼓励他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培养他的创新精神。

记: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家长应该从哪里入手?

黄:从允许孩子提问题入手。家长要清醒地意识到:孩子提问题时,他是在学习,他是在要求成长。不仅要允许,家长还要引导孩子提问题,即使家长解答不了,也要不遗余力地鼓励孩子把心中的疑惑说出来。发现问题应该成为孩子的习惯,即面对任何一个事物或事件,都要有自己的想法,既不全盘接受,也不为了反对而反对。很遗憾,我们的小学教育不是以提出问题为基础的。有一次,我在北京听了一堂五年级语文公开课,讲的是《蟋蟀的住宅》。老师问学生:“蟋蟀有什么特点?”一个学生回答:“唱歌。”老师表扬了学生,又问:“还有什么特点?”又有学生说:“做窝。”老师又表扬了学生。而后,老师不再提问,转向下一环节。其实,蟋蟀的特点还有很多,比如“擅长打斗”就没有说出来,小学语文课本里也有好几篇课文跟斗蟋蟀有关,如《促织》。课后,我问老师:“为什么只问了两个问题就不问了?”老师说:“因为书上就说了这么两个。”教育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而我们的教学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的多少来衡量教学的质量。殊不知,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解决问题。问题有两种,一种是常规的问题,课本上有答案,老师不用教学生也可以学到;另一种是非常规的问题,没有答案,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在美国的校园,没有观点的对错,只有观点的不同,于是才有师生间的平等争论;而争论,是创造性的开端。其实,家长不用刻意启发孩子提问题,做到不限制就行,因为孩子通常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发散思维与标准答案

记:您刚才说发散性思维很重要,却是中国孩子的短板。请问,什么是发散性思维?

黄:举个例子来说明吧。2000年我回国讲学,带来一道题,请孩子们回答。题目是:“绿鸟、黑猫、花狗、黄狮子。请指出这四种动物哪一个与其它三个不属同一类。”很多孩子选绿鸟,因为只有绿鸟是禽类。有孩子选花狗,因为花狗是杂色的,其它三个是纯色的。有孩子选黄狮子,因为它凶悍,其它三个都很乖。有孩子选绿鸟,因为鸟下蛋,其它三个不下蛋;鸟不喂奶,其它三个喂奶。有孩子选绿鸟,理由是鸟不小便,其它三个小便。有孩子选花狗,说狗吃屎,别的不吃屎。有个三年级的小女生也选了绿鸟,因为鸟是四个动物当中唯一可以一边运动一边拉屎的。在华南师大附中的体育场,几千个孩子非常热闹地做这道题,几乎要穷尽所有的选择方案。忽然,一个小女孩举手说她选绿鸟,因为鸟是四个动物中唯一可以用来表现女性温柔的,叫做“小鸟依人”。马上,一个男孩举手,说要选黄狮子,因为狮子是四个动物当中唯一可以表现女性凶悍的,叫做“河东狮吼”……这就叫发散性思维。

我把各种各样的答案拿回去给美国同事看,他们非常吃惊,说中国孩子的创造力非常强。可悲的是,非常强的创造力似乎只能在游戏中展现,在正规教育中,尤其在考试中,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无情地压制了,因为标准答案是选绿鸟,因为只有鸟是禽类。其他的选择和理由可能都得不到分。

记:应试教育所欠缺的,正是家庭教育要弥补的。您刚才那道题很有趣,要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还有其他的玩法吗?

黄:对,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创造力方面有优势。上面谈过,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首先要“创”,那么,“创”的天敌是什么?是常规、常识、经验等标准答案式的陈规陋习。怎么去打破它?就要靠发散性思维。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不需要课堂,日常生活随时可以进行。比如,父母带孩子去超市,每人想要一样东西,就可以做游戏。来,您随便选三样东西。

记:爸爸想买一瓶矿泉水,妈妈要一顶帽子,孩子要买一个笔记本。

黄:好。这三样东西可以随意组合,看能想出什么样的创意。帽子式的笔记本如何?可以戴着它,摘下来就可以记录东西。笔记本式的水瓶如何?按一个键水就能射出来。帽子和矿泉水又能组合出什么来?类似的创意多半是可笑的,没有实际意义,但对孩子的思维来说却相当重要,有创意就足够了。我保证,孩子会非常喜欢这样的游戏。

记:这是培养创造力的速成方法吗?

黄:创造力是不能够速成的,但至少是一种打破常规的训练方法。要知道,有创造力的孩子一定有奇思妙想,而有奇思妙想首先要敢于胡思乱想。

自然美也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篇4

人们观赏自然美景所产生的愉悦之情, 往往成为激发创作灵感的活力。作为欧洲文艺复兴巨人之一的达芬奇, 屡屡教导后人要做“自然的儿子”, 不做“自然的孙子”。强调直接师法自然。传说他在创作《蒙娜丽莎》时, 仔细观察过种种自然现象, 终于从微风吹起的湖水涟漪受到启发, 画出了蒙娜丽莎那将笑未笑的“谜一般的微笑”。德国乐圣贝多芬, 一生酷爱大自然, 静谧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景物, 不但帮助他平复了许多心灵上的创伤, 而且赋予它不竭的创作灵感。他的许多乐思都是在田间散步时萌发出来的, 不少乐曲是坐在树根上饱览田园风光时构思而成的。一次, 他和友人在林间漫步, 突然非常激动地指着一条小溪说, 正是这条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和那密林中小鸟的歌唱, 唤起了他多年前《第六交响曲》中《溪畔小景》那个乐章的构思。由于贝多芬的音乐得自“天籁”, 他的密友兴特勒曾盛赞道:“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从以上例子都可以看出, 自然可以提高艺术的创造能力。

观赏大自然的美, 还可以帮助人们领略艺术的奥妙, 提高艺术欣赏力。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喜爱牵牛花, 从牵牛花众多的色彩组合中得到启发, 用心解决舞台服装, 装饰的色彩搭配问题, 哪些颜色配合起来鲜艳夺目, 哪些颜色配合起来素雅大方, 哪些颜色不调和不宜搭配。著名雕塑家美学家王朝闻在《黄山观石》一文中谈到:观赏山石那似是而非的形体, 对提高艺术水平不误借鉴作用。如“猴子观海”的石景, “石猴”当然不是真猴, 但它的造型又有些类似猴子。对于处在特定审美情绪中的游客来说, 面对这有趣的石头, 便会把它和猴子的机灵乃至孙悟空不畏艰险、勇于西天取经的故事联系起来, 排除石头粗糙、坚硬和冷冰冰的特征, 石头于是变成充满审美情趣的观赏对象。文章认为, 把这一石景当雕塑来看, 他要比那些图解概念、模拟物象, 制作得像标本一样的造型, 要比那装腔作势的姿态耐看得多。

欣赏自然, 还能陶冶艺术家的心灵, 从而影响艺术创造的风格。我国传统山水画历来有南北宗之分。南宋巨匠董源“多写江南真山, 不为奇峭之笔”, 风格清旷潇洒, 以优美取胜;北宋大家范宽, 多写关隘崇山, “峰峦浑厚, 势壮雄强”, 以壮美取胜。

欣赏自然美, 能增强人们欣赏和艺术创造的能力。我们要从事艺术创作, 欣赏艺术作品, 不欣赏自然, 领略大自然的美是难以奏效的。可见, 自然美也是艺术创造的重要源泉。

参考文献

[1]本社.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

[2]布丁.文人情趣的智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3]王国维文集[C].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 篇5

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英译获奖谈起

本文从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获奖译文谈到“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文章认为,翻译的创造性要求按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译出原文的语用真意;翻译的技术性和科学性要求译文客观求是和逻辑明确;翻译的艺术性要求译文讲究语言艺术,科技翻译也讲究艺术美.文章进而指出,翻译工作要不断追求高难度标准,以求不断提高译文质量.

作 者:吴伟雄 WU Weixiong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语学院,珠海市,519085;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罗定市,527200刊 名:中国科技翻译 PKU英文刊名:CHINESE SCIENCE & TECHNOLOGY TRANSLATORS JOURNAL年,卷(期):20(1)分类号:H3关键词:翻译 翻译策略 语用真意 逻辑 语言艺术

陈鹤良“状态是艺术家的生命” 篇6

1956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海,毕业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阮美术设计学阮。幼时自学绘画,书法。数十年的孜孜以求、艰难砥砺,在字与画两个领域都自成一家。作为书法家的陈鹤良,他以“无边”的形式展示草艺术,称为“无边书法”在书法界享有盛名:作为画家的他,以新水墨画“绿色系列”,在画坛独树一帜。现为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艺术部主任,上海邦德技术学院终身教授;邦德艺术馆艺术总监,香港国际书画家交流协会副会长,亚洲国际当代文化促进会专家组主任,美国新泽西洲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水墨名家》名誉主编,《艺纭》杂志美术主编。

采访陈鹤良老师的那天,天空飘着细雨,安静的画室里,无夏目的烦躁,无喧嚣的车流,伴着一杯清茶,他神情悠然地聊起了自己的艺术生涯。简单、安静的氛围一如陈鹤良一贯的观点,“心静是对画家的最重要的要求。”“笔墨当随时代”

在采访的过程中,陈鹤良一直强调艺术家要不断创新,“可以临摹古人,但不能没有自己的东西。”他推崇清代画家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理论,即传统的“笔墨”不能失去时代的气息和风貌,否则会使中国画的发展失去新意,乃至停滞。

陈鹤良的书法作品深得传统精髓的笔法结构,又突破了传统书法固有的模式,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观陈鹤良的书法作品,那灵动摇曳多变的线条、丰韵卓姿的草书、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让人感觉到张力与雄劲。

改革开放之初,陈鹤良和其他的一些画家一样,去深圳闯荡,他在深圳主要画牡丹。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牡丹是富贵的象征。陈鹤良讲起当时牡丹画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盛况。有一次,他画好一幅牡丹,画幅坏了一点,只能把完整的画裁掉一小部分。这样保留下来的就不是一幅完整的画了,而且预定了此画的买主到来之前他根本没有时间重画一幅。陈鹤良只能把不完整的牡丹出示给买主,买主开始坚决拒绝,说“富贵不全”会断了财路。陈鹤良机智地回应“这可是富贵无边呀”。就这一句“富贵无边”说服了买主,他如获至宝地将牡丹带走了。

由此事陈鹤良想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书法品作为什么不可以在保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形式上有所变化呢?

陈鹤良的书法作品是以“无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在创作时取一大一小两张宣纸,将小纸置于大纸上,依小纸格局凝神构思,然后饱蘸浓墨,一气呵成,与其洒脱的个性颇为相类,而字形笔画往往突破到大纸上,作品完成后,弃去大纸,观之即四面“无边”,且运笔因有大纸的承接,再加之无数的朱白印痕大小相间,可谓匠心独运。

陈鹤良的书法作品,把画的创作理念运用到书法中,力求内容相对完整,而形式上有所突破,因此欣赏他的书法时能感觉到字的“无边”,有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体现了一种张力,不拘一格。用“度”构造“和谐”之美

陈鹤良崇尚绘画中的“和谐”之美,他说的这个“和谐”就是绘画中的“度”的把握。中国艺术领域中的很多事情,往往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论原则,陈鹤良在书画领域中的创新才在中西方同时获得认可。

近年来,陈鹤良致力于探索绘画的情韵和表现形式的契合,对其内容题材、纸质颜料等等揣摩研究,致力“绿色世界”的创作与创新。中国画讲究线条,重写意和意境,崇尚朴素的色彩;而西方绘画重色彩表达,有一种厚重感和层次感,重写实。在“绿色世界”中,陈鹤良努力探索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结合点,终于找到适合表达自己个性的色彩与风格。功夫不负有心人,抒情写意展现心境的《绿色系列》涵盖了山水花鸟画的创作精髓,在绿色中寻找清韵。值得一提的是,这绿色凝聚了他的多年心血,演绎成无尽的爱,是他自己琢磨配制,从中寻找到了一种含蓄的语境,并在实践中运用。无论是巨制还是小品,散发了氤氲的芳馨,勾起人们的向往。

陈鹤良认为绿是介于冷暖色调之间的色调,是中间色调,给人安静的力量,同时代表着和谐。而且绿色是生命的起源,是生命的萌芽,非常符合当代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这20年的创作中,仅颜色的研制方面,陈鹤良便花去大量的人力、物力,他经常自己做颜料,或在西方买回颜料自由搭配。这使得他的画既具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淡雅简远之趣,又具西洋画派的流光溢彩之风。在“绿色系列”中,饱含着陈鹤良对生命、对自然,以及对理想人生的极大热情。

文化底蕴是艺术的灵魂

陈鹤良提倡创新,但更反对“一味求新”。他坦言:“中国绘画艺术其实是对已有传统的一种新的诠释。许多画家一味求新,忽略了传统的根本,也游离了中国画的本源。”

陈鹤良一直孜孜不倦地在传统文化的根上汲取养料。平日里,他喜欢读《庄子》,他说庄子的很多思想对艺术创作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如“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这句话就可以解释

“无边书法”那无限广阔的外围空间。

如今,热衷于文化交流的陈鹤良,大多是以文化交流者和艺术教育家的身份出现,在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中,他接触到了更广阔的艺术天地,也接触到许多的书画家,“目前,有一些功利的画家,他们很少去阅读书籍,也缺少文化内涵,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只有形式美,却没有精神。”他很认真地说:“画家真的要多读读书。”

观陈鹤良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探索。他认为中国文人画水墨山水、水墨人物、写意花鸟的规范程式是以自律的方式缓步前行的,所以摆在当代画家面前的命题是如何发掘传统中没有发掘的层面,寻找到新的元素。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 篇7

歌唱艺术中灵魂与生命应完美结合, 只有将“声”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歌唱才能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声乐流行歌曲的情感抒发与其它类型的声乐艺术歌曲相比较, 它的情感抒发会更加外在, 更容易表现歌曲的喜、怒、哀、乐, 而声乐艺术歌曲它的情感表现更内在些。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唱歌者必先唱情。”他在《问杨琼》中提到:“古人唱歌兼唱情, 今人唱歌唯唱声。欲说问君君不会, 试将此语问杨琼。”白居易此话主张歌唱声情并茂, 反对为歌唱而歌唱。也就是说, 歌唱真正的价值与美, 就是来自正确的发声技巧及生动地表现作品思想内涵, 以声情并茂的演绎去感染听众。比如:一位好的歌者在演唱作品, 他用歌声表达情感艺术, 演唱欢悦的曲子时, 可让听众眉飞色舞;唱到悲伤的曲子时, 他只用声音表达感情, 这将失去感染力, 让听众无法融入音乐的情感中, 所以, 在一首歌唱作品中, 演唱者在感情上有了真情并将声音融入于情感中, 淋漓尽致地表现, 这就会把听众带进歌曲的世界里, 与歌唱者一起去感受音乐的真谛。

打开流行演唱情感的钥匙

歌唱艺术是最情绪化、最能触动心灵的艺术。既要注重声音完美的表现, 又要讲究语言感情的表达, 从而真正提高歌唱水平。好的歌唱是人们用优美的歌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艺术, 需要演唱者用心去感悟, 读懂作者赋予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流行歌曲易传唱, 贴近人们的生活, 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与欢迎。在流行演唱的歌唱艺术中, 注重的是歌唱的优美音色以及歌手演唱的情感表达、个性特点。在流行歌曲教学中, 如何把一首流行歌曲作品教好, 主要是如何把一首好作品用“情”与“声”充分的表达出来, 可以从作品的旋律、节奏、歌唱等多方面去理解、感悟歌曲, 这次每位受教育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 演唱者必须认真体会作品中的丰富情感, 在流行歌曲教学中, 每一首声乐作品, 都具有它深刻的内涵与意义, 要与作者原本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产生共鸣, 只有做到这样, 才能真正打开情感的钥匙。

《乐记》中所说:“诗, 言其志也;歌, 咏其声也;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 是故情深尔文明, 气盛而化神,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 惟乐不可以为伪。”因此, 在任何的音乐作品中的感情音乐音乐化了的情感、音乐形式是感情化的形式。情感变成了音乐的情调, 融化在音乐的形态之中。

流行歌曲在歌唱艺术中的实例教学

一首好的声乐作品离不开演员演唱的情感艺术处理。“情”和“声”就相当于灵魂和生命, 针对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殊性, 研究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声乐教学思路和方法,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以情感培养为着眼点, 构建良好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挖掘作品的思想情感, 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入音乐, 参与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的演唱, 有效地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应抓住重点知识, 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相互质疑问题, 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思考方法, 训练思维灵活性。如:指导学生对每首曲目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认识声乐演唱, 训练发散思维, 指导学生从多种唱法及其属性可能具有的相似性的思考进行思维集中训练, 指导学生从结论出发思考解决问题, 训练逆向思维, 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等等。

演绎好一首好的歌唱作品, 最重要在于处理好歌唱的艺术。歌唱的艺术包括丰富的感情表现, 深层次的歌曲内涵, 以及演唱者自身的声音条件及情感流露的整体结合, 也就是我们所谓歌曲的再度创作演绎。在我的教学当中, 我注重认真分析旋律的结构, 音乐的语汇, 情绪的变化, 整首旋律的特征以及描绘的形象, 这样, 才能具体表现出歌曲作品的特点和风格。所以在歌唱艺术表现当中, 首先要注意旋律的线条, 唱的要连贯, 正确的把握好节奏的特点, 体现出特有的情感色彩及丰富的作品内涵。

例1: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曾处理这样一首作品《好男人》。这首歌曲是一首韩国风格的流行歌曲, 旋律进行比较密集, 主要以十六分音符为主体, 所以要运用很多切分音符的节奏型, 针对学生演唱来讲颇有难度, 如果要想把这首作品演绎好, 重在于歌唱艺术的处理。这首作品男女都可以演唱, 但是男生唱这首歌颇为适合。我的一位男学生演唱这首歌曲, 我主要让他注重歌曲中的快旋律, 用快节奏的呼吸状态进行演唱, 要求短促呼吸, 换气正确, 咬字正确动听, 音色统一稳定, 保持音断气不断。比如其中有一句:“只是怕朋友, 会担心难过才微笑着说谎。”我对学生说, 这句话应该保持音断但呼吸连接得要紧密, 最好中间不要换气, 这样的感觉演唱才能根本更好地表现出这首歌曲的味道:当中还有一句“好男人不会让心爱的女人受一点点伤。”这句话特别要注意副歌部分“心爱”两字的唱法, “心”字一定要窄母音, “i”字打开时要唱的圆润, 为“爱”字做好准备, 因为两字正是高音部分难唱的音, 所以更加巧妙的咬字, 才能清晰的吐字, 唱出每个音。另外, 我还要求学生在唱“爱”字时, 一定要把它的字头唱出来, 它是一个元音字母开头的音, 腔体呈打开状态, 但是“a i”字没有字头, 所以我们要自己设于它一个字头, 也就是把这个字在原有的拼音的基础上加上一点“叹气声”来念准这个字, 这样唱出来会别具一格。因为这首歌曲的旋律跳动幅度较大, 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喉头稳定的歌唱, 注意不要使声音出现里出外进的状态。这样才能把国内的民族音乐风格与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例2:我在处理另外一首作品《把耳朵叫醒》。这首歌曲是带有摇摆特征的流行歌曲。要求音色要明亮清纯。这首歌曲的情感表现是体现一种成熟演唱中略带一股孩童般的纯真, 活泼可爱, 具有都市流行风格的特点。这首作品适合女生演唱, 它也有一定的难度, 旋律轻快, 节奏带有很强烈的摇摆特征, 所以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意识, 天真地把这首作品表现出来。我要求我的一位女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候咬字一定要放松, 有些字可以模糊用气息的线条带过, 不要重于字眼可以一带而过。如“d o d o do re mi sol, 像风筝呼啸而去, sol sol sol si re fa, 是落叶轻轻哭泣”, 可以把“风筝呼啸和落叶轻轻”咬字略带过。在副歌部分有混声状态演唱“那被你遗忘的旋律确是我宿命的追求……”这句中需要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来演唱, 要求女生的声音不要过分真实, 否则会显得僵硬打破歌曲的美感。所以要在“遗忘的”后面“旋律”进行真假混声, 注意气息的饱满, 然后把后面的旋律直接唱出来, 音色就优美了。这是一首对于女生来讲训练真假声演唱打分一首好作品, 轻快的旋律可以带给我们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学生明亮音色的演唱有助于现代流行音乐声线趋势的发展。最终达到歌唱艺术处理的教学目的。

在流行歌曲演唱中, 我们要好好体会作品的各个方面, 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与“声”。只有确切地把握好作品的“情”与“声”。只有确切地把握好作品的内涵及真实的情感, 这正是在歌唱中完美表达歌曲的情之所在, 才能更好地抓住歌曲艺术的灵魂与生命。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编。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 1998.

许青生命是最珍贵的艺术品 篇8

许青

男,45岁。

美国佛罗里达州南佛州大学H.Lee.Moffitt肿瘤中心博士后、访问学者。

现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及放射治疗科主任。

兼任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科技评审专家、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医务分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市抗癌协会委员、美国肿瘤研究协会(AACR)会员,《抗癌动态》等杂志编委。

目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 30872591)、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科研基金资助(No:05PJ14008),既往亦曾参与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卫生科研基金、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美国NIH等科研基金资助科研项目等。

优美的弦乐四重奏、赏心悦目的著名画家的作品共同组成了一个集音乐和美术于一体的艺术场景,这样一个场景会让所有人都认为是一场艺术盛会,它应该出现在一个或者华丽或者典雅的地方。然而,这样的场景却实实在在出现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大楼的一楼大厅里,而来欣赏音乐和观赏画作的人群中的大部分是肿瘤患者。操办这场“艺术盛会”的人则是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许青,他不是为了搞慈善,他只是为了让他的病人们知道:“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是精彩和美好的,在任何艺术面前,生命是最珍贵的艺术品。”

回国源于“对待生命的态度”

如果2004年许青不回国的话,他极有可能成为一位世界一流的肿瘤研究专家。在2002年出国之前,他已经是一位博士,在中国著名医院里已经担任了肿瘤科副主任,不仅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科研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参与和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2002年,许青成为了美国佛罗里达州南佛州大学H.Lee.Moffitt肿瘤中心的访问学者和博士后,专门进行“饿死肿瘤”的科学研究。全世界最顶级的肿瘤研究专家都集中在这个中心里,其中不仅有制订全世界肿瘤治疗标准的权威,更有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大师。在这样的环境和学术氛围中,一心要“攻克癌症、消灭肿瘤”的许青如鱼得水,不仅能潜心于自己热爱的学术研究中,更能经常和世界级专家一起走在临床治疗的第一线。对于一位研究肿瘤和癌症的科学家来说,美国的先进是极具诱惑力的,许青也不例外,凭借他的才华他完全可以留在美国,在科研领域里获得更大的成就,实现他的理想。如今回想当初,许青毫不隐讳自己当时甚至已经在美国看房子,“美国佛罗里达州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房子价格比中国的还便宜,真的很令人动心。”许青笑着说。

然而,一件事情的发生却让许青最终选择踏上回国的归程。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查出患了结肠癌,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这位留学生怀着痛苦和恐惧的心情找到了许青,并在许青的陪伴下在肿瘤中心问诊于世界著名胃肠肿瘤病专家Yeatman教授。看病的时候,这位留学生还带着自己的幼子,由于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小孩子哭闹不已,Yeatman教授将小孩轻轻抱起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搂在自己的怀里,就像家里的一位长者一样微笑着倾听病人的诉说,像拉家常一样和风细雨地告诉病人该如何对待和治疗他的疾病。这一切对于Yeatman教授来说十分寻常,然而却给许青造成了强烈的震撼,一位世界级专家对待病人和对待生命的无比尊重,以及那位患者就诊前的恐惧和就诊后的平静之间的强烈反差都让许青陷入深深思考,“中国不缺乏医术高超的医生,然而为什么我们的病人依然那么恐惧那么害怕,甚至在这种恐惧中走完人生?”许青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中开始考察美国的肿瘤治疗“系统工程”。“在美国,肿瘤病人的治疗绝不仅仅局限在医院中,家庭、社区和全社会共同形成了一个关心和帮助病人的完善体系,除了手术、药物等医疗技术手段,人们给与病人的心灵安慰甚至细致到为他们挑选合适的艺术品欣赏⋯⋯”这种对生命多层面的呵护让许青寻找到了答案:“对待生命的态度也许是中国患者和中国医生更需要改善的。”带着这样的答案,许青回国了,从回国的那一天起,许青给自己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生命都成为最珍贵的艺术品。”

生命相托,永不言弃

在许青担任主任的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的医生办公室里,雪白的墙壁上有一条醒目的红色口号:“生命相托,永不言弃!”所有的医生每天都在这条标语下面工作,而许青更是经常凝视这句他亲自“创作”的口号,在许青的心里,这短短八个字所承载的是对每一个生命的郑重承诺。

然而,传统是很难轻易被改变的。回到中国的许青依然面对着这样的病人:面对疾病,先是逃避,然后是恐惧,最后是放弃。许青也同样面对着这样的医生:只依靠技术手段和疾病发生关系,欠缺和每一个生命个体更深层次的沟通。“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有难度,但是正因为难才更要做。”于是许青成了肿瘤科里最忙的一位,除了给与病人最佳的治疗手段以及每天的固定查房时间之外,他的大部分业余时间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而是穿梭在病区里。

许青经常会用手去摸病人的额头探探他们的体温,这让很多转院过来的病人十分惊讶和感动,因为他们从没在别的医院里获得过“主任”这么高规格的体贴举动。为了让病人正视自己的疾病,许青亲手编写通俗易懂的治疗小手册一本本送给病人们,有位病人是大学教授,仔仔细细看了他的小册子后还十分认真地提出了建议,于是他对病人说以后每出一本书都会请她过目指正,让这位已经心灰意冷的病人重新找到了在大学里“做教授”的感觉。他还会在病房里听病人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并且经常登录病人的博客,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陪伴着病人们的心灵。他不仅了解每一位病人的病情,更了解每一位病人的性格甚至他们的特长,从没受过俄语教育的许青现在会说简单的俄语,了解一把工艺纸扇应该怎么做,这一切全部都是他发现了病人的特长后向病人“学”的。他还常常将病人组织起来进行才艺展示,然后郑重其事地将病人的作品布置在病区的走廊里,让医生们为这些作品配上优美的文字。其实美国博士后许青很忙,除了工作他也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依然还有很多自己的梦想,例如办一本中国最好的肿瘤专业杂志。但是他却毫不吝惜地把时间给了病人,每天除了做医生,还扮演着亲人、父兄、朋友甚至学生的角色。一切只为了让病人觉得他们还被需要,他们的生命依然有人欣赏。

让生命的火苗烧得最亮

在整个肿瘤病区里,每天早、午、晚的固定时段都会回荡着不同的音乐,早晨激昂、中午悠扬、夜晚舒缓,很多病人甚至每天会为了更好地沉浸在这些音乐中而从病床上走下来,在走廊里来回散步⋯⋯这一切都出自许青的“创意”。在这样的努力中, “生命相托,永不言弃”终于不再是许青一个人的承诺,而是所有医生的承诺。任何时候走进医生办公室,在这八个字下面,是病人和医生的亲密无间,在这里,医生会告诉病人最合适最规范的治疗方案,会让病人知道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会为他的生命做最积极的努力,“疾病是一场人生的‘仗’,没有人可以保证一定能打赢,但是不打就一定输,人生的体验有很多种,这同样是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甚至更能体现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火苗即使燃烧到最后,我们都要让它燃烧得最亮、最美、最有尊严,只有在这样的火苗中锻炼出来的生命才是最极致的艺术品。”正是在这样浓郁的为生命而努力的氛围中,本该“沉重”的话题却在这里显得那么轻松和平和,此时此刻,许青的心里总是对每一个生命都充满了希望,即使从技术层面而言,病人的心态也对疾病的治疗产生着重大影响,而许青却认为:“无论结局怎样,活着的每一分钟都不该属于恐惧。”和许青一起走在整个肿瘤科大楼里,每一个人看到许青都会打招呼,而打招呼的内容永远都是一句话:“许医生,谢谢您!”这些人中有穿着病号服的病人,有病人家属,更有已经走出医院重新回归社会的“前病人”。外人很难理解这没有前言后语的“谢谢”,然而许青明白,这每一句“谢谢”里除了对他高超医术的肯定,还有就是因生命的再度被尊重而感受到的喜悦。许青说这样的喜悦让他所有的付出都因此十分值得。

残缺的美更需要勇气

上一篇:公司股权下一篇: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