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裂帛的艺术

2024-10-24

生命是裂帛的艺术(共4篇)

生命是裂帛的艺术 篇1

演绎流行歌曲的声、情之所在

歌唱艺术中灵魂与生命应完美结合, 只有将“声”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歌唱才能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声乐流行歌曲的情感抒发与其它类型的声乐艺术歌曲相比较, 它的情感抒发会更加外在, 更容易表现歌曲的喜、怒、哀、乐, 而声乐艺术歌曲它的情感表现更内在些。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唱歌者必先唱情。”他在《问杨琼》中提到:“古人唱歌兼唱情, 今人唱歌唯唱声。欲说问君君不会, 试将此语问杨琼。”白居易此话主张歌唱声情并茂, 反对为歌唱而歌唱。也就是说, 歌唱真正的价值与美, 就是来自正确的发声技巧及生动地表现作品思想内涵, 以声情并茂的演绎去感染听众。比如:一位好的歌者在演唱作品, 他用歌声表达情感艺术, 演唱欢悦的曲子时, 可让听众眉飞色舞;唱到悲伤的曲子时, 他只用声音表达感情, 这将失去感染力, 让听众无法融入音乐的情感中, 所以, 在一首歌唱作品中, 演唱者在感情上有了真情并将声音融入于情感中, 淋漓尽致地表现, 这就会把听众带进歌曲的世界里, 与歌唱者一起去感受音乐的真谛。

打开流行演唱情感的钥匙

歌唱艺术是最情绪化、最能触动心灵的艺术。既要注重声音完美的表现, 又要讲究语言感情的表达, 从而真正提高歌唱水平。好的歌唱是人们用优美的歌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艺术, 需要演唱者用心去感悟, 读懂作者赋予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流行歌曲易传唱, 贴近人们的生活, 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与欢迎。在流行演唱的歌唱艺术中, 注重的是歌唱的优美音色以及歌手演唱的情感表达、个性特点。在流行歌曲教学中, 如何把一首流行歌曲作品教好, 主要是如何把一首好作品用“情”与“声”充分的表达出来, 可以从作品的旋律、节奏、歌唱等多方面去理解、感悟歌曲, 这次每位受教育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 演唱者必须认真体会作品中的丰富情感, 在流行歌曲教学中, 每一首声乐作品, 都具有它深刻的内涵与意义, 要与作者原本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产生共鸣, 只有做到这样, 才能真正打开情感的钥匙。

《乐记》中所说:“诗, 言其志也;歌, 咏其声也;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 是故情深尔文明, 气盛而化神,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 惟乐不可以为伪。”因此, 在任何的音乐作品中的感情音乐音乐化了的情感、音乐形式是感情化的形式。情感变成了音乐的情调, 融化在音乐的形态之中。

流行歌曲在歌唱艺术中的实例教学

一首好的声乐作品离不开演员演唱的情感艺术处理。“情”和“声”就相当于灵魂和生命, 针对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殊性, 研究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声乐教学思路和方法,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以情感培养为着眼点, 构建良好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挖掘作品的思想情感, 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入音乐, 参与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的演唱, 有效地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应抓住重点知识, 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相互质疑问题, 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思考方法, 训练思维灵活性。如:指导学生对每首曲目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认识声乐演唱, 训练发散思维, 指导学生从多种唱法及其属性可能具有的相似性的思考进行思维集中训练, 指导学生从结论出发思考解决问题, 训练逆向思维, 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等等。

演绎好一首好的歌唱作品, 最重要在于处理好歌唱的艺术。歌唱的艺术包括丰富的感情表现, 深层次的歌曲内涵, 以及演唱者自身的声音条件及情感流露的整体结合, 也就是我们所谓歌曲的再度创作演绎。在我的教学当中, 我注重认真分析旋律的结构, 音乐的语汇, 情绪的变化, 整首旋律的特征以及描绘的形象, 这样, 才能具体表现出歌曲作品的特点和风格。所以在歌唱艺术表现当中, 首先要注意旋律的线条, 唱的要连贯, 正确的把握好节奏的特点, 体现出特有的情感色彩及丰富的作品内涵。

例1: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曾处理这样一首作品《好男人》。这首歌曲是一首韩国风格的流行歌曲, 旋律进行比较密集, 主要以十六分音符为主体, 所以要运用很多切分音符的节奏型, 针对学生演唱来讲颇有难度, 如果要想把这首作品演绎好, 重在于歌唱艺术的处理。这首作品男女都可以演唱, 但是男生唱这首歌颇为适合。我的一位男学生演唱这首歌曲, 我主要让他注重歌曲中的快旋律, 用快节奏的呼吸状态进行演唱, 要求短促呼吸, 换气正确, 咬字正确动听, 音色统一稳定, 保持音断气不断。比如其中有一句:“只是怕朋友, 会担心难过才微笑着说谎。”我对学生说, 这句话应该保持音断但呼吸连接得要紧密, 最好中间不要换气, 这样的感觉演唱才能根本更好地表现出这首歌曲的味道:当中还有一句“好男人不会让心爱的女人受一点点伤。”这句话特别要注意副歌部分“心爱”两字的唱法, “心”字一定要窄母音, “i”字打开时要唱的圆润, 为“爱”字做好准备, 因为两字正是高音部分难唱的音, 所以更加巧妙的咬字, 才能清晰的吐字, 唱出每个音。另外, 我还要求学生在唱“爱”字时, 一定要把它的字头唱出来, 它是一个元音字母开头的音, 腔体呈打开状态, 但是“a i”字没有字头, 所以我们要自己设于它一个字头, 也就是把这个字在原有的拼音的基础上加上一点“叹气声”来念准这个字, 这样唱出来会别具一格。因为这首歌曲的旋律跳动幅度较大, 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喉头稳定的歌唱, 注意不要使声音出现里出外进的状态。这样才能把国内的民族音乐风格与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例2:我在处理另外一首作品《把耳朵叫醒》。这首歌曲是带有摇摆特征的流行歌曲。要求音色要明亮清纯。这首歌曲的情感表现是体现一种成熟演唱中略带一股孩童般的纯真, 活泼可爱, 具有都市流行风格的特点。这首作品适合女生演唱, 它也有一定的难度, 旋律轻快, 节奏带有很强烈的摇摆特征, 所以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意识, 天真地把这首作品表现出来。我要求我的一位女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候咬字一定要放松, 有些字可以模糊用气息的线条带过, 不要重于字眼可以一带而过。如“d o d o do re mi sol, 像风筝呼啸而去, sol sol sol si re fa, 是落叶轻轻哭泣”, 可以把“风筝呼啸和落叶轻轻”咬字略带过。在副歌部分有混声状态演唱“那被你遗忘的旋律确是我宿命的追求……”这句中需要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来演唱, 要求女生的声音不要过分真实, 否则会显得僵硬打破歌曲的美感。所以要在“遗忘的”后面“旋律”进行真假混声, 注意气息的饱满, 然后把后面的旋律直接唱出来, 音色就优美了。这是一首对于女生来讲训练真假声演唱打分一首好作品, 轻快的旋律可以带给我们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学生明亮音色的演唱有助于现代流行音乐声线趋势的发展。最终达到歌唱艺术处理的教学目的。

在流行歌曲演唱中, 我们要好好体会作品的各个方面, 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与“声”。只有确切地把握好作品的“情”与“声”。只有确切地把握好作品的内涵及真实的情感, 这正是在歌唱中完美表达歌曲的情之所在, 才能更好地抓住歌曲艺术的灵魂与生命。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编。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 1998.

[2]尤静波.流行演唱分级训练教材[M].文联出版社, 2004.

生命是裂帛的艺术 篇2

——简嫃《四月裂帛》

且让我们以一夜的苦茗

诉说半生的沧桑

我们都是执著而无悔的一群,

以飘零作归宿

在你年轻而微弱的生命时辰里,我记载这一卷诘屈聱牙的经文,希望有朝一日,你为我讲解。

——简媜《四月裂帛》

当我无法安慰你,或你不再关怀我,请千万记住,在我们菲薄的流年,曾有十二只白鹭鸶飞过秋天的湖泊。

——简媜《四月裂帛》

所有不被珍爱的人生,都应该高傲地绝版。

——简媜《四月裂帛》

纵浪就纵浪到底吧,我已拍案下注,你敢不敢坐庄。

——简媜《四月裂帛》

旦夕之间,情知对于生命的千般流转,尽须付与无尽的忍爱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你真是一个令人欢喜的人,你的杯不应该为我而空

——简桢《四月裂帛》

我终究是个懦夫,不配英雄谈吐。

——简媜《四月裂帛》

四月的天空如果不肯裂帛,五月的袷衣如何起头。

——简嫃《四月裂帛》

不曾歇息的情涛,总难免落得一身萧条。

——简媜《四月裂帛》

原谅我把冷寂的清官朝服剪成合身的寻日布衣,把你的一品丝绣裁成放心事的暗袋,你娴熟的三行连韵与商簌体,到我的手上变成缝缝补补的百衲图,安静些,三月的鬼雨,我要倾箱倒箧,再裂一条无汗则拭泪的巾帕。

——简桢《四月裂帛》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 必得以死来句读 你真是一个令人欢喜的人,你的杯不应该为我而空

——简贞《四月裂帛》

我太清楚存在于我们之间的困难,遂不敢有所等待,几次想忘于世,总在山穷水尽处又悄然相见,算来即是一种不舍。

——简媜《四月裂帛》

你真是一个令人欢喜的人,你的杯不应该为我而空。

——简媜《四月裂帛》

她爱她的扁舟甚于爱你,犹如你爱你的船甚于爱他她。如果你为她而舍船,在她的眼中你不再尊贵,如果她为你而弃舟,她将以一生的悔恨折磨自己。

——简媜《四月裂帛》

于是,我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继续与你晚餐,我痛恨自己的灵敏,正如厌烦自己总能在针毡之上微笑应对。而我又不忍心拂袖,多么珍贵这一席晚宴。再给你留最后一次余地,你放心,凄风苦雨让我挡着,你慢慢说。

——简祯《四月裂帛》

她或许了解你的坚持,你却不一定进得去她固执的内野。

——简媜《四月裂帛》

三月的天书都印错,竟无人知晓。

——简媜《四月裂帛》

走曾经走过的路,唱曾经唱过的歌,爱曾经爱过的人,却再也提不起恨。那些传奇在世间游走,身披晚霞像是最骄傲的英雄。那个带领人们冲破悲剧的黑暗之神,死在下一个雨季到来前干涸的河床上。芦苇燃烧成灰烬,撒向蔚蓝的苍穹。

——简桢《四月裂帛》

当你恒常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我试图以文学的悬崖瓦解宿命的悬崖;当我无法安慰你,或你不再能关怀我,请千万记住,在我们菲薄的流年里,曾有十二只白鹭鸶飞过秋天的湖泊。

——简祯《四月裂帛》

你要眼睁睁的看她怎么粉碎,正如她眼睁睁的看你七年。

——简媜《四月裂帛》

我的固执不是因为对你任何一桩现实的责难,而是对自己个我生命忠贞不二的守信

你甚美丽,你一向甚我美丽

——简桢《四月裂帛》

旦夕之间,情知对于生命的千般流转,尽须付与无尽的忍爱。

——简媜《四月裂帛》

去她,永远的失去她。”

——简媜《四月裂帛》

认识你越久,越觉得你是我人生行路中一处清喜的水泽。

——简媜《四月裂帛》

我不断漂泊,因为我害怕一颗被囚禁的心

——简媜《四月裂帛》

如果她在你心中仍然美丽,就是因为这一身永不妥协的探索与敢于迎战的清白足以美丽。

——简媜《四月裂帛》

想必你了解,婚姻只是情爱之海的一叶方舟,如果我们愿意乘桴浮于海,何必贪恋短暂的晴朗——要纵浪就纵浪到底吧!我已拍案下注,你敢不敢坐庄?

——简媜《四月裂帛》

我知道离日出的时间还很遥远,但这世间总有一次日出是为我而跃升的吧,为了不愿错过,这雪夜再怎么冷,我也必须现在就起程。

——简媜《四月裂帛》

三月的坨云倾倒的是二月的水谷,正如薄薄的诗舟盛载着积年的乱麻。

浅析裂帛品牌的心理定位 篇3

1 裂帛品牌简介

裂帛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极具风格的设计师品牌, 创立于2006年, 以电子商务的形式运营, 2012年, 年销售已近10亿, 40%的重复购买率, 顾客忠诚度极高, 是国内知名的网络服装品牌。裂帛是由一对具有很浓文艺气质的姐妹—汤大风和汤小风创立, 她们以设计的服装为载体, 表达强烈的生活主张, 寻找与她们一样热爱生活的消费者, 让衣服成为穿在身上的心灵, 与消费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因此该品牌被消费者誉为离客户心灵最近的品牌。学术界曾经把裂帛的设计风格定位“中国风”或者“民族风”, 裂帛的产品设计是采用了民族元素和异域元素, 但是衣服整体是一种强烈的“自我风格”, 因此裂帛品牌的风格是“参照本心, 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成功的市场发展现状, 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令裂帛开始扩大市场份额:裂帛逐渐的分化市场成立新的品牌, 并在2013年上半年收购了同是互联网服装品牌的天使之城与LADYANGLE, 成为了互联网服装品牌的第一个品牌并购案, 引起很大轰动, 人们开始关注起互联网品牌的巨大实力及潜力。

2 裂帛品牌的心理定位策略

2.1“以我为本”的设计表达

在服装品牌竞争日趋激烈, 品牌商们绞尽脑汁通过独特的营销手段促进销售的市场环境下, 裂帛始终坚持“人人皆产品”的理念, 关注产品, 疏于营销。汤大风说, 设计出一个有思想的产品, 通过产品本身去感动消费者, 进而促使其关注和理解产品背后的设计理念, 这种衣服本身与人心灵的碰撞是最直接的, 也是最持久的产品效能。那么为什么裂帛的产品设计能够做到这一点呢?这是裂帛的设计团队的功劳。裂帛设计团队是由生活理想和创造力的有趣、有个性的文艺青年组成, 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就真实的表现在他们的设计上, 他们设计服装不是跟随流行趋势而是参照本心。这样而久而久之, 产品是文艺的气质, 品牌也被消费者自觉地定为“个性、文艺”风格。社会心理学上讲, 通过无形隐性的感觉形成的印象要比通过宣传具象的广告形成的印象深厚, 像国内著名的服装品牌“例外”的艺术家气质就是通过服装上哲学理念、店铺内的书香、茶香的氛围被消费者感知、认同并喜爱的。

裂帛的服装是一群文艺青年的自我表达, 是这群人思想的实物代表, 如汤小风所说, 裂帛的设计师们通过服装去寻找同类, 即那些勇于表达自我, 不受束缚, 喜欢差异, 坚持自己, 对待工作、生活、爱情充满勇气的年轻人。精神分析学派大师弗洛里德深入探索人的内心的本质, 研究复杂的消费者的心理后提出, 消费者根据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真实自我) 和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理想自我) 指导着自己的消费行为[1]。裂帛的设计团队赋予服装他们的自我, 目标顾客通过服装去表达与设计团队相似的“自我”。消费者如果觉得裂帛的设计团队和自己是同一类人, 他们就会形成购买行为, 并在心中把裂帛定位“心灵相通”的朋友。

2.2“聚焦心智”的情感共鸣

杰克·特劳特和艾·里斯在《定位》一书中提出, 定位不是定位于产品, 而是聚焦潜在客户的心智[2]。裂帛从品牌名字开始就直指人的态度, 锁定人的心智。“裂帛”这个品牌名字就是“撕裂”的意思, 表达撕裂常规, 本真释放的生活态度, 可以让人体会到强大的勇气和力量。

在消费行为学中讲, 了解目标顾客的生活, 才能对其心理、情感依赖和审美情趣等有所了解。而裂帛的目标顾客其实就是和裂帛的创造者一类的人, 裂帛创造者们是通过自己去寻找他们的消费者, 即与她们有着共同生活状态和理想追求的人。裂帛称他们的消费者为美好“精灵”, 通过11条生活、理想等的描述语句, 把她的目标顾客分析得透彻详细。如裂帛的买家有怀疑、骄傲、冲突又叛逆的内心, 喜欢简单、边缘、变化、异域、神秘, 情绪化, 有梦想, 拒绝在条条框框中生活, 相信美好, 敬畏生命的真实等。在《定位》一书中提到, “聚焦心智”是聚焦到消费者心底已经存在但他们并不是确切知道的思想、情感或者实物, 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和创造, 唤起目标消费者理解、认可唤起内心深处的追求与记忆, 最终把产品留在消费者心中。裂帛把消费者心中潜在的追求和现有的状态准确的描述出来, 在产品设计之前已经俘获了消费者的心。

2.3“人文中心主义”的生活沟通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革命3.0》中提出, 现在的互联网科技影响下的营销已经进入“人文中心主义”时代, 即把消费者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精神、思想和心灵的完整的人, 而不是只是进行消费的目标群体[3]。裂帛不仅在产品的设计中注入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作为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品牌, 在品牌营销的过程中利用新科技平台也传递着精神与价值观, 与消费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杰克·特劳特和艾·里斯提出为了把品牌定位到消费者的思想、心灵和精神中, 品牌商必须了解消费者的焦虑和期望。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步伐极快, 工作压力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给人们带来焦虑与急躁。裂帛通过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等新科技平台发起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例如往贫困山区寄衣服、给流浪猫做冬舍的爱心活动, 还有针对目标群体特点发起的与音乐、电影、游戏有关的活动, 通过鼓励消费者参与这些活动, 使其缓解焦虑与急躁, 分享生活, 发现美好。

3 裂帛品牌心理定位的启示作用

在消费日趋成熟的今天人们不再仅仅需要服装去表现身份、地位、年龄、职业等, 开始向表达自我想法、立场、性格、爱好、生活状态等转变, 消费者着装心理也从用服装修饰自己向表现真实的自己转变, 品牌定位从传统的功能定位走向了心理定位。裂帛的成功已经在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趋势, 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

裂帛能够成为离客户心灵最近的品牌, 不仅是了解了其顾客的生活状态, 把握住了顾客的内心需要, 更重要的是裂帛把能够撞击顾客心灵的东西, 转化到设计的产品上并通过顾客经常关顾的平台以其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互动, 鼓励顾客参与其中。由此可见, 心理定位是一个系统定位策略, 贯穿品牌运作的始终, 需要品牌商更多的思考与耐力。中国的服装消费者逐渐成熟, 消费者变得越来越聪明, 品牌商如果不了解顾客内心真正需要什么, 就以几个意思大同小异的词语表达品牌的定位、理念、精神后就开始向消费者兜售产品就不会再成功了。产品功能与情感诉求已经进入同质化时代, 把握消费者的强调价值观与心灵的精神追求, 实现消费者沟通为品牌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

摘要:近年来, 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环境中, 淘宝、天猫等平台孕育出了许多设计师原创品牌, 在这些品牌中, 裂帛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本文主要以艾·里斯的定位理论、科特勒的营销3.0理论和服装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分析了裂帛品牌成功的关键——独特的心理定位, 并总结出裂帛成功的心理定位给众多服装品牌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裂帛,心理定位,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赵平, 吕逸华.服装心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5:52-64.

[2]杰克·特劳特, 艾·里斯.定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20-50.

生命是裂帛的艺术 篇4

五岁时, 当林怀民看到了英国芭蕾舞电影《红舞鞋》后, 便开始对舞蹈产生了兴趣。在初中时, 当他看到美国荷西·李蒙现代舞团的表演时, 就立刻到舞蹈教室上课。林怀民的曾祖父是清朝秀才, 父亲是东京大学的毕业生, 从小对他寄予厚望。从政治大学毕业后, 林怀民又前往美国学习。然而从美回台后, 林怀民决定再也不按照父母及世俗所规定的成功之路前行, “因为我碰到了一些写音乐的人还有一群舞者, 我就和他们和在一起了。”林怀民就这样走上了舞蹈之路, 再也没有停下来过。

1988年, 云门舞集由于财务等困难, 舞团宣布暂停。云门暂停期间, 旅行成为林怀民生活的全部。在旅途中, 他游访了许多世界文化古城, 还翻译了由印度史诗所改编的剧本《摩诃婆罗达》。三年后, 林怀民再次出现的时候, 不禁令人想起“休息, 只是为了走更远的路。”如今, 林怀民可以说是功成身就, 无数的荣誉与称号成为他举世瞩目的光环, 然而在那些充满无数现实、矛盾、冲突的坎坷岁月中, 又有谁能真正体会舞蹈在他生命中的意义是什么呢?

二、林怀民与云门舞者

“常常有人问我, 如何坚持走过云门三十多年的岁月。我沒有坚持。三十多年來, 是舞者喂养我。”在林怀民的作品中, 没有炫丽的舞美衬托, 也没有华丽的服装修饰, 云门的舞者身材不高挑, 面容也不娇美。或许, 无论是作品本身, 还是他们的演员, 都不具备传统艺术上的美感。然而, 就是这样的一群看似不起眼的舞蹈演员, 真的像小说中的人物, 饿着肚子跳舞;每天跳舞七小時;旅行时自带毛笔练字。林怀民与他的舞者们, 艺术的交流与激情都来源于心灵之间的相互碰撞, 一股强烈的凝聚力将他们“绑”一起, 坚守信仰, 追求希望。这种力量来自他们内心深处共通的“舞蹈精神”, 从气到心, 从心再到灵魂。他们之间这种无形的微妙情愫, 是编导与演员, 也是父亲与孩子, 更是心灵的知己。这一切鼓舞着林怀民, 并与他们共同走过如此不平凡的三十年。

即使是成为当今世界一流的舞团, 他们的演出身影不仅在剧场、剧院等高雅场所展现, 还遍及到乡下、广场, 甚至是地震灾区。林怀民及他的团队之所以能一直走下去, 被各个阶层、各个年龄的观众所欣赏、喜爱, 正是来源于与观众的这种“亲密无间”的交流方式, 即是以人类共同的肢体为载体, 进行着人性的沟通。这是艺术家内心深处一种“大爱”的传递力量与感动所在。因此, 林怀民的作品, 无论是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 辛勤朴实的农民, 亦或是天真无邪的儿童, 都能在即使是刮风下雨的恶劣场所坚持观看演出, 而演员也能拖着生病的身体, 一如既往地登上舞台, 展示他们自己的艺术。这样无言的举动, 本身就是一种“舞蹈之外”的艺术交流, 是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 它看似简单自然, 其中却蕴藏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舞者在台上光燦的形象, 神乎其技的表达, 往往使人忘了他们是凡人。”不知是由于云门舞者们不具备传统意义上演员的“条件”, 还是他们出神入化的演说, 或者是作品本身冲击力的强烈, 每每观看林怀民的作品, 未曾意识到台上的是演员。林怀民在谈及《水月》中说, “他们不是在表演, 而是一种呼吸的旅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林怀民的作品似乎可以说并不是舞蹈, 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舞蹈。他们没有讲述某一情节, 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 没有展示高超的技巧, 没有抨击社会现象, 而是身体自然而然的流动与转换, 一种随心所欲的肢体运动。然而,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生命运动”中, 分明体会到了一种哲理, 这样的哲理既是生命本身的诉说, 也是身体内在的潜能。演员在舞台上的每一时刻, 都是一种舞蹈与自然、生命浑然一体的融合。人体在强烈的视觉冲击、听觉冲击的情况下, 有高度激动或者感动的生理反应不足为奇, 而在观看一场音乐低沉、节奏缓慢、舞台色彩单一的演出后, 出现无比激动、甚至是感动流涕的反应, 便不再是那么自然的事情了。但是在林怀民的作品中, 许多观众都出现莫名的激动与感动。而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便在这“莫名”二字。莫名, 本是无法表达、难以言说的意思, 无法表达的概念通常是隐藏在内心深处中最细腻、最微妙、最纠结的那部分情感, 或者说是心与身体成一体的最自然、最贴近, 易被忽略的思想意识, 能传达出这样的情感, 能引发人们最初始、最本质的哲思, 这可算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了。而林怀民最大的艺术价值便是在挖掘人体潜能的同时, 所反射在他内心、舞者的内心以及观众内心的生命意识和思想共鸣。

三、从作品中看林怀民

《行草》是一部从书法中汲取灵感的抒情舞作。以舞者的身体象征毛笔, 挥洒着中华汉字的气韵和神韵, 用肢体来展现汉字中的一撇一那以及顿点, 流畅自如却不失坚韧有力, 将中国书法的精髓刻画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特别是舞者用身体在屏幕的白纸上书写“永”字的那一场景, 舞者肌肉的一颤一动牵动着观众的一呼一吸, 内心充满了紧张感却又沉醉其中。这一画面的呈现, 使人仿佛走进了一种字舞合一、人舞合一的奇妙境界, 身体的韵律与汉字的气韵融合得天衣无缝, 以人体的“气”带动汉字的“神”, 舞者的每一丝肌肉, 每一寸皮肤都流淌着中华汉字那行云流水而又峰回路转的风采!

作品中另一个亮点是将名家书法以舞美的表现手段作为背景, 打在演员的身上, 出现了字在飞, 人在舞的画面。此时汉字不再是印在纸上的“静止物”, 而是随着身体的流动迸发出生命的气息, 舞蹈不断, 生命生生不息。是舞蹈赋予了汉字以生命, 还是汉字赋予舞蹈以精神, 早已分不清楚。舞蹈与汉字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是一种完美中的极美, 使心灵震颤, 令思绪飞舞。整个舞台就是一幅最动人心弦的书法画卷。可以说, 《行草》达到了生命的一种极致, 创造了神话般的艺术!

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认为, “中国艺术都贯穿着舞蹈精神。”唐朝大书法家张旭看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而悟书法, 当他在墙壁上挥洒出书法的瞬间, 他的身心已凝聚了书法与舞蹈的激情碰撞, 他的行为本身就是“舞蹈”。无论是舞蹈与书法, 舞蹈与音乐, 舞蹈与戏剧以及其他艺术表现方式, 它们之间融会贯通的那部分就是“舞蹈精神”, 即以生命本身为载体, 以动传神, 以身传心。

四、林怀民的个人追求

无论是刻画求道者虔诚渴慕流浪生涯的《流浪者之歌》, 挖掘人性情欲的民间传说《白蛇传》, 亦是被称为“开启后云门时期关键之作”的《九歌》, 林怀民都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和审美眼光来诉说他的人生感悟与艺术追求。虽然如今的他已年近六十, 但我依然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一种无比深沉的感动与淡定。这样的感动背后隐藏着他对生命、对艺术的沉着与宁静。这份宁静, 也许来源于他年轻时的奋斗, 来源于他在舞蹈之路上的坎坷与坚持, 或是与云门舞者在风雨中相互支持的情感力量。这份宁静渗透着多年来他在艺术旅程中的体验, 在岁月中的生命沉淀, 在现实与矛盾中的挣扎与坚持, 在历史时代中的辗转与奋起。

“因为打拼了, 就有骄傲。”林怀民说, “我记住那些不知姓名的脸孔, 记住他们的自信和生命力, 在泄气丧志的时候, 拭亮他们的影像来唤醒自己, 而重新找到面对现实的力量。”林怀民曾因与一个出租车司机交谈而感动, 曾经从建筑工人的言语中获得人生的一丝感悟, 曾经从满脸皱纹的老人的眼神中找到艺术的希望, 他就是一次次从最平凡的生命个体中获得艺术的重生, 创造了艺术的奇迹!

创作灵感的贫乏与工作奔波的疲惫, 使林怀民曾经有过放弃舞蹈的念头。而当他看到舞者们在练舞时所坚持训练的身影, 他情不自禁走进练舞所给学生上课。就是在那个多风的夜晚, 林怀民由此重新燃起了舞蹈的激情, 他在无人的黑巷里狂奔, 泪流满面。舞蹈对于林怀民而言, 不仅仅是舞蹈本身了, 也就是说, 不只是身体的一种表现与展示, 也不只是对一个作品的编创能力, 而是他毕生的事业与心血, 是他生命的全部与所有, 是他今生今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更是他成为中国人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就如同玛莎·格莱姆的一句话:“我没选择成为舞者, 是舞蹈选择了我, 就这样舞蹈变成我生命的全部。”

林怀民具有一种淡定而大无畏的气质, 这种气质的背后就是他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使命感。这种气质赋予了他不平凡的气场, 使他无论在怎样的艰难险境都能傲然挺立。他对艺术的追求是站在世界与民族的自强与拼搏的意义上而言的, 即是一种“中国人作曲, 中国人编舞, 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的精神与信念, 这种信念贯穿在他的舞蹈与人生中, 支撑着他在艺术道路中产生了坚不可摧的“革命力量”。

无论是作品, 还是他的艺术征程, 其中的美与精华都凝聚在他的眼神中:深邃沧桑却安详宁静, 就像是演唱一首生命赞歌, 又像是完成生命仪式与使命。林怀民最大的价值归点在于他生命本体的一种艺术创造!是他在自身的生命轮回中所刻下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烙印——艺术就是他的生命, 生命就是一种最完美的艺术!

摘要:他, 是享誉国际的台湾编舞大师;他, 是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瞩目的作家;他, 是年过六十的“年轻老人”;他, 是把舞蹈与多种文化因素相融合的舞蹈创作家;他就是《云门舞集》的创办人——林怀民!

关键词:生命,艺术,舞蹈精神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下一篇:儿童视野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