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作者:梁衡)(精选2篇)
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作者:梁衡) 篇1
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作者:梁衡)
书这件东西是专门给懂得精神享受、有精神进取的人准备的。当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之前,草木自生自灭,鸟兽自来自去,史前世界全靠物质的生态自然调节。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调节系统——精神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追求的不是吃、穿、住,而是信息、知识、思想、艺术等,这些精神财富的最主要载体就是图书。
图书有两大作用,一是塑造人,二是为社会传承文化。
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现在很流行一半又一半的说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实最根本的,人生命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在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是人类。只有人,有精神生活,有主观思维,会改造客观,追求幸福。
这是电视上播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人问西部地区的一个放羊娃,你为啥要放羊?放羊娃说,挣钱;挣钱干什么?娶老婆;娶老婆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大家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循环是什么?这是人口的简单再生产,物质层次的再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人基本不用读书。
作为人,还有另一半更重要的,就是他有精神世界,有喜、怒、哀、乐,有七情六欲、理想追求等。马克思给人下定义:人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不是物质交往,而是精神交往。谈话、书信、亲情、爱情、政治、学术、艺术等,都是精神活动。小孩子只知道好吃的东西最重要,而人一进入成年就会发现,精神满足更重要,精神世界更广阔。所以才有为爱情而歌唱,为自由而斗争,为理想而献身。爱情、自由、理想、知识、艺术等等,靠什么来交流、传承?主要载体就是书籍。
阅读有六个层次
真正要有感、有悟、有创造,改变人生,成就事业,有个性,自立于人海,流芳于青史,要靠对后三个层次的攻读。
那么,人怎样实现自己这生命的另一半价值,构建精神世界呢?有六个层次、三大支柱,也就是人们阅读的六种基本追求,追求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美感;其中知识、思想和审美,是三大支柱。这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文化程度、修养状态和价值取向。
一是刺激需求。正常人的精神生活中总有企图改变平静,追求奇特,寻找刺激的一面。这种需求,与其说是精神追求,不如说是心理生理追求,因为理性的成分还不多。在刺激需求下,会有非法的出版物市场和低俗出版物。这也说明人有自然的一面。
二是休闲娱乐需求。按这种需求,就产生了一类轻松的作品,如花卉、鱼虫、时装、幽默、故事等。休闲娱乐需求在读者中的覆盖面最大,不但有闲阶层靠消遣读物打发时日,就是专业人员,也常常会翻翻书报以做休息。
三是信息需求。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每个人在生活中也离不开信息,一条信息使一个决策成功,救活一个企业,或者使一个人致富的事,已屡见不鲜,以至于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人们对信息的这种需求是书、报、刊等传媒的基础,特别是报纸存在的基础。
以上这三个需求,虽属精神的,但仍可看出不脱物质的羁绊,多为实用的需求,其载体也以报纸、杂志、电视为主。真正精神层面是后面的三大支柱,其载体以书籍为主。
四是知识需求。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粮食、蔬菜、肉类使人从孩子长成体魄健壮的人,而知识使人聪明有本事,如果无知识只能算半个人。所以人的一生专门安排一个学生时期,较集中地专门接受知识,以后直到老死以前,还要不断补充更新知识,这主要靠出版的书、报、刊,特别是书籍。
五是审美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原始人开始,人类就懂得对美的追求。这种本能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审美需求呼唤出版物一方面作为载体来提供审美对象,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另一方面又作为工具来帮助指导人们提高审美能力。
六是思想需求。人的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是理性的思考。刺激是心理本能的满足,娱乐是心理休息,信息是人捕捉到的事物的信号,知识已进入到认识的总结,只有思想才能进入到理性,进入到规律和方法的把握,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需求,促使人们去读理论学术书刊,去通过具体出版物的形象、素材思考问题。
我劝爱读书的朋友们,爱读书当然很好,但还要讲究读书的目的和层次。我们可以把读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型,为了眼前实用;另一类是积累型,为了长远和根本性的提高。前三个层次属消费型,后三个层次属积累型。就像一个国家除生产型的企业外,还得有能源、交通等基础项目建设。只有在积累型阅读上下功夫,才能改变人生,创造辉煌。
大凡伟人皆爱读书
马克思爱读书。他本来是在参加社会生产和具体的工人运动,但觉得许多事情弄不明白,自己不通,也无法指导运动,就宣布要退出具体事务,回到书房。他在大英博物馆读书、写作,时间长了脚下的石板给蹭出了一条浅沟,就像少林寺石板上留下武僧的脚窝一样。马克思写《资本论》,耗费了40年的心血,为了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1500种。读书造就了马克思,他成了一代伟人。
毛泽东爱读书。毛泽东一生中可谓博览群书,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最艰苦的时期,战火烧到眉毛,缺衣少食,但毛泽东还读哲学、读军事,补上了这重要一课。他听艾思奇讲哲学,恭恭敬敬地做笔记。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在油灯下写出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名篇。
文章不是写给人看的,而应是写给人背的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座巴颜喀拉山,是分水岭,它一边成就了我的新闻写作,一边成就了我的文学创作。
有记者问我自己读书有什么体会,读书怎么改变人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我原来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的是档案专业,毕业之时,正赶上“文革”后期,响应号召到祖国的北部去,我到内蒙古先当了一年的农民。
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一本对我一生影响很大的书,这就是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那是我在拉风箱做饭的时候在灶上看到的,书的前后已经被扯下好几页。陈望道是中国最早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早期曾经和陈独秀一起筹备中国共产党,帮陈独秀管经费,但陈独秀的脾气很不好,陈望道受不了,离开了陈独秀。这一走两人各闯出一片天地,陈独秀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望道则是中国系统研究修辞的第一人。他认为修辞有积极修辞、消极修辞,积极修辞语言生动比喻、形容很多,消极修辞语言比较平实,比如法律术语、各种教科书等。
这本书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的内容,但两大修辞分类的思想对我治学影响很大。因为我长期以来既是记者又是作家,在接受杂志社的采访时,我说,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座巴颜喀拉山,是分水岭,一边是长江,一边是黄河。《修辞学发凡》一边成就了我的新闻写作,一边成就了我的文学创作。
此外,还有一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文选》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后来我发现毛泽东也读这本书。毛泽东晚年因为白内障,眼睛看东西很吃力,文件就让秘书给他念,而文学方面的书呢,他就找到当年这本书的编者之
一、中国人民大学的卢荻给他念。毛泽东的记忆力很好,晚年的时候还记得当年看过的这本书的编者,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已经被撤销合并到北京大学去了,就从北京大学把她找来。
我后来当记者的时候,《历代文选》这本书在我的采访包里背了多年,出差在招待所里有空我就背书中的名篇,这对我后来新闻语言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认为,新闻语言应该向古文、电报学习,新闻语言应该求短求干净,古文因为最早要刻在竹简上很费劲,电报按字数收钱。后来我写的《晋祠》,1600多字,能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和这个理念很有关系,因为我写的时候就认定我的文章不是让人看的,而是让人背的。
这些工作和我当初学的档案专业已经相距十万八千里,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就是因为后来我的读书生活。人不知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就会遇到改变自己人生的书籍,只要你去读。
图书积累影响国运 尤其是《史记》,它的思想、它褒贬的人物及它的文风,到今天还影响着中华民族。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说,曾有过四次大的文化积累,实际上是四次大出书活动,对世界进程发生过大的影响。这就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积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积累,18世纪中叶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文化积累,19世纪中叶在总结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之后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积累。
中国历史上也有几次大的文化积累。第一次是汉初对先秦文化的整理,确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基本上确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积累型巨著,尤其是《史记》,它的思想、它褒贬的人物及它的文风,到今天还影响着中华民族。第二次是隋唐对散佚书籍的收集和新书的编纂,它使儒家思想更趋成熟,封建制度进一步确立。第三次是宋代的积累,儒家发展到理学新高度,产生了程朱这样的儒学理论大师,《资治通鉴》这样总结治国实践的巨著,儒家思想的完善保证了以后700年封建制度的延续。第四次是明清修书,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成就为代表。这笔文化遗产为我们民族以后的发展,直到今天还发挥着积极作用。以后还有康梁等对西方文化的引进积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引进积累,这些在反帝制和民主革命中都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论是世界的文化大积累还是中国的文化大积累,实际是图书大积累。据统计,自西汉至辛亥革命共出版图书8万种。从公元前206年算起到1988年底,我国2300年间共出版图书90余万种。这种悠久的历史积累,决定了我们是一个文明发达的民族。但是立国仅200余年的美国,其文化积累的速度却快得惊人,报载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文献8830多万种,书架长达877公里。自然,这一点也已构成美国文明发达的一部分。环视全球,我们会发现一些国家的强盛与衰落、发达与落后固然与它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策略有关,但也不可不注意到与它所拥有的典籍、文献,它掌握的资料、信息,它积累的精神财富以及对这些典籍的态度、策略,还有它的积累方式、速度与取向有关,这同样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力、国运。
一本书改变世界
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世界的命运,甚至改写人类的历史。我们还可以拿一本具体的书来验证这个命题。美国人曾写过一本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其中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牛顿的《自然哲学和数学原理》等,同时还有希特勒的《我的奋斗》。
马克思写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改变了世界,这是谁都承认的。据统计,《共产党宣言》共出版过70多种文字的1000多个版本,它传到中国是1920年,由陈望道先生译出第一个中文本,从此开始改变中国的命运。
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完成了《论持久战》,当白崇禧把这本麻纸本小册子送给蒋介石时,蒋介石都喜得如获至宝,发给全军团以上军官每人一本,这本书很快又在美国出版,震惊了世界。事实证明,抗日战争就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的。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改变了世界,应该说改变了宇宙。它成了一块里程碑,它1543年出版,文艺复兴的开始,近代科学的开始就从这一年算起,世界进入一个新时期。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现代物理学开端被史家定为1905年,就是因为这年《物理学纪事》发表了爱因斯坦的几篇重要论文。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互变公式E=mc2,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才证实了爱氏的学术成果超前了40年。
1952年,李四光完成了《中国地质学》一书,论证了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提出“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新概念。当时,这本书只发行了两千册,但地质队员在该书理论指导下,于十年后相继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使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1852年,斯陀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
所谓先进文化,应该具备四个特点:积累性、批判性、创造性、普及性。用这四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可以发现前面所举的对历史进步起过推动作用的书,都曾经是或者现在仍是先进文化,仍在对生产力的解放、人的思想解放起推动作用。这也启发我们读书、写书、出书时,要把握积累、批判、创新、普及这几个切入点,这样才能有创造,有个性,有进步。
读书,为了生命的完整 篇2
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读高层次的书才能改变人生。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
闻一多,熟读《离骚》
读《非常道》,里面有闻一多上课的情景。
闻一多课上得别致。据学生回忆:
他身穿黑色长袍昂然走进教室,先掏出烟盒向学生笑道:“哪位吸?”学生笑而不接,他就自己点了一支,电灯光下烟雾缭绕,拖长声音念上一句:“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才开始上课。
闻一多先生上课豪情四溢,而又亲切自然。“哪位吸?”一种平等,一种幽默,一种亲和,可从那烟雾缭绕中品味到。闻先生又是性情中人,古代诗歌的神韵风情充溢于胸,自然言之于外。或低吟,或高亢,或陈情其中,或抒怀于外,洒脱而激越。
朱自清,装满了书
《雁山云影》里介绍,朱自清在温州中学曾任过中学教师,当时一个学生是这样回忆他的:
20世纪20年代初,朱先生教国文,矮矮的,胖胖的,浓眉平额,白皙的四方面。经常手提一个黑皮包,装满了书,不迟到,不早退。管教严,分数紧,课外还另有作业,不能误期,不能敷衍。
这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其上课给学生的印象极深,一位严谨而又治学丰厚的先生跃然纸上。“装满了书”可见其学富五车,博学而多方;“不迟到、不早退”可见其恪职守则,风范以度;“不能敷衍”既展现了先生治学的谨严与操守,也展示了先生生命的追索,求真求实,务精务工。
朱自清为温州中学写下校歌,一直唱到今天:
雁山云影,瓯海潮踪,看钟灵毓秀,桃李葱茏。怀籀亭边勤讲诵,中山精舍坐春风。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上下古今一治,东西学艺攸同。
爱因斯坦,倡导之余的悔恨
倡也爱因斯坦,悔也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一位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通常说就是具有良心的智者。
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出于对人类命运的极大关注,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务必抢在法西斯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后来,当原子弹真的从潘多拉魔盒里跳出来后,爱因斯坦却陷入了巨大的后悔与痛苦之中,自认一生最大错误就是建议研制原子弹。他曾痛苦地说:“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爱因斯坦就核武器问题的懊悔,代表了人类良知最高的层次,是人类良心发出的最强音。1987年在纽约“索斯比”拍卖爱因斯坦给罗斯福的那封信,拍出了22万美元。这令人哭笑不得。或许,核武器的出现应验了诺贝尔说过的一句名言:“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好处总要比坏处多。”
从爱因斯坦来看,他写信的目的是为了反对法西斯的,但为什么又悔恨呢?因为他认识到了原子弹最终会是人类的隐患。人类往往是在倡导之余又有些悔恨的,这就是矛盾。
想起一位名人的话:“对于伟大的真正理解,不在于仰视他,膜拜他,而在于与他对话。”
高更,我们到哪里去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是谁?”高更为他的一幅名作写下的画题可说是哲学的永恒主题。追求人生的根底,这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形而上的冲动,而当这种冲动在某一个人身上异常强烈时,他便是一个有哲学家气质的人了。
“我重视寻求真理的过程甚于重视真理本身。”莱辛的这句名言对于哲学家倒是一个启发。哲学不是一份真理的清单,而恰恰是寻求人生真理的过程本身。这是周国平《哲学的魅力》的句子。
不管是画家,还是文学家,都在思考哲学的本源,都在思考人生的智慧。
普里什文,亲吻自然
普里什文,俄罗斯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都是独特的。巴乌斯托夫斯基说:“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
普里什文是一位亲吻自然的小品作家,在他的笔下,展现出了开花的草,水的歌声,幼芽发光的晚上,最高的一片树叶,感到冷的小白杨,有记性的松鼠。
这位老人,81年的岁月,几乎都是在俄罗斯的大地上旅行。他在1954年1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昨天和今天天气都很好,这样好的天,会使人醒悟,觉得自己健康。”他还渴望出去旅行,谁能想到,他当天夜里逝世,永远回归到他热爱的大自然中去了。实际上,作为人本身也是自然之一花一草一树一石,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与大自然为伍,无疆。
鲁迅,一个丰富的人
读孔庆东《正说鲁迅》,看见了鲁迅是一个丰富的人,一个多面的人。
鲁迅很看重钱,也不怕人家说他爱钱。他在《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中说:“于是一骨碌爬起来,写信讨版税,催税费。”鲁迅的日记写得很枯燥,经常写的是钱,收多少钱,花多少钱,天天记账。一听说单位发工资了,赶快跑去领。这个鲁迅好像和我们在文章中看到的那个高大的鲁迅不完全一致,假如说哪个书商剥削了他的稿费,他马上跟人家打官司。鲁迅薪水很高,他挣钱很多。但有时也被“打折”。鲁迅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固定的薪水,一是他的讲课费,一是他的稿费。在写稿的同时,还兼课,他最多的时候曾经在八所学校兼课,一个礼拜跑八个学校兼课,当钟点教师。这八个学校就是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世界语学校、女子师范学校、中国大学、黎明高中、大中公学、集成国际语学校(义务授课)。看来鲁迅挣钱也是有一点点贪婪的,到处走穴去上课。他在教育部供职时每月可以拿300大洋。在北大“大学院”任教时,月薪300元。一块大洋,大概是现在人民币一块钱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多倍。但鲁迅不是为金钱而活着的,他是一个时时为国家为大众着想的文化战士。
鲁迅的壕堑战,是“斗智不斗力”的。他曾在1925年3月11日致许广平信中说:“欧战的时候,最重壕堑战,战士伏在壕中,有时吸烟,也唱歌,打纸牌,喝酒,也在壕内开美术展览会,但有时忽向敌人开他几枪。中国多暗箭,挺身而出的勇士容易丧命,这种战法是必要的罢。”鲁迅是战士,但是他说战士的生命是最宝贵的。鲁迅还说过革命不是让人死,而是让人生。鲁迅不是张飞、李逵的那种形象,而是有勇有谋的。鲁迅自己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这说明什么?战士也食人间烟火。
为了进行长期战斗,鲁迅经常换笔名。鲁迅一生用了多少笔名呢?根据考证,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这在全世界的文化史上是罕见的。鲁迅用的笔名之多,也表明了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啊。
鲁迅也很馋,喜欢吃点小吃。有人送他点好吃的,他说哎呀,先吃两口吧。过了一会儿,又说我再吃两个,最后干脆都吃了。一位日本朋友回忆,他到鲁迅家里吃饭,一块吃了五六个小菜,然后还喝了一点酒。可见鲁迅享受到了小资生活情调了。他还经常去影院,30年代那些好莱坞大片他都看过,看电影是鲁迅的一大爱好,一大休闲。
鲁迅是一个生活上很细心的人。比如他收到很多来信,他都认真地把信封拆开,然后粘好,再做回
信之用。鲁迅晚年才生了一个孩子叫海婴,非常疼爱,并经常带着妻子、孩子坐汽车玩。有朋友说鲁迅对孩子太溺爱,鲁迅就写了一首诗,诗里有两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余光中,抒情诗的节奏
余光中的几个句子:“我一直羡慕塞拉的名画《星期日午后的大碗岛》中懒洋洋地斜靠在草地上幻想的法国绅士,羡慕以抒情诗的节奏跳跳蹦蹦于其上的那个红衣小女孩。我更羡慕鲍罗丁在音乐中展露的那种广阔,那种柔和而奢侈的安全感。”
塞拉的画,鲍罗丁的音乐,诉之于余先生的笔下,有了灵性。
余光中先生在《落枫城》中,这样走近林肯:
在斜辉中,看到落锁的林肯旧宅。此中人已进入历史,住在永恒,犹有十几个游人,徘徊宅前,似欲逆泳而上时间之流。等我们攀上林肯纪念碑的大理石阶,落日颓然西下,夜色忽已连环。在寒气渐侵的苍茫中,辨认建墓时三十七州的古朴石徽。州各一石,重大如碑,而石分九型,据说是从明尼苏达、密苏里、马萨诸塞、阿肯色、犹他、意大利、西班牙、法兰西和比利时的大理石矿中采来。衬在墨蓝的夜空上,一百一十七尺的芳尖塔犹兀自矗起民主的意志,下面的四只角上,为自由而斗的英雄们仍然在进行南北战争一步兵群、骑兵队、海军和炮兵的青铜像座,似仍在抢夺一个铿锵的胜利。林肯死于一八六五年四月十五日,明年正是百周年纪念。百年后,民主的道路仍未平坦,且似乎更加崎岖。
民主的先驱、自由的领袖林肯,他“住在永恒”,住在了历史的漫漫长卷里。冷枪让他的生命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灵魂与思想却是一柄自由与民主之剑,剑锋铿锵依然。
余光中的《向日葵》简约而厚重:“木槌举起,对着热烈的会场\手枪举起,对着寂寞的心脏\断耳,赤发,坏牙,噩梦,羊癫疯\日记和信\医师和病床\亲爱的弟弟啊\砰然的一响\一颗慷慨的心脏\进成满地的向日葵满天的太阳。”
1987年3月30日梵高诞辰97周年,他的《向日葵》在伦敦克莉斯蒂公司卖出,破纪录的高价是美金3 985万元。
生前寂寞无人问,逝后作品攀高升,说明了什么?
梁衡,散文是给人背的
近读《倾听梁衡》。梁衡,是一位散文家,不少散文作品收入到课本中,十分有影响。梁先生自幼在其父引导下,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诵读《赤壁赋》。他说:“记得我开始读苏东坡的《赤壁赋》时,就被月光下江面上的意境陶醉。”
梁先生对他的高中语文老师记忆犹新,特别是对写作的“气”有了较深地理解。他说:“我的语文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讲过,韩愈每写文章之前,都要将司马迁的文章拿出来重读一遍,为的是借一口‘气’。借一口‘气’是为了写他的文章。我现在仍然记着这句话。我经常在文章写不下去的时候,去读一读别人的文章。比如写《晋祠》,我就读一读《小石潭记》,借他一口‘气’。”
梁衡先生说,1996年以前,他的散文以山水为主,如《晋祠》、《夏感》,写了大自然的美;1996年以后,开始对党史人物、历史人物和政治发生了兴趣,写了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林则徐、李清照等人物。“我前期的散文写的很‘工’。‘工’到什么程度呢?我当时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是散文能给人背——我认为我的散文不是写给人看的,是写给人背的。后期散文在思想上,应该说也是很‘工’的。有我自己悟出来的东西。”
借他文之气,行自己之文,借助之功如同推力、动力。
文章写作贵在“工”,“工”的基石是什么?梁衡先生为《中学生阅读》题词时,思考了好一会儿才下笔:“不要怕苦,多读多背一些经典作品,这会增加你的文学基因,终身受用无穷。”
歌德曾说:“我们全都因他受益,他的教诲惠及全球,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早已传遍人间,他如将陨的彗星,光华四射,无尽的光芒与他永伴。”
【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作者:梁衡)】推荐阅读:
读书是为了什么10-17
读书,为了什么07-07
周扬-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小结07-02
我微笑,是为了您的微笑07-17
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的经典语录10-12
以奋斗为话题的作文:奋斗,是为了什么?11-18
坚持是为了什么散文09-25
《奇迹,是为了信念牺牲一切》10-03
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哲理美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