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是新疆发展的生命线(精选8篇)
民族团结是新疆发展的生命线 篇1
民族团结是新疆发展的生命线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是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安全,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古兰经文昭示我们,人类同源,是一个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结成 了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温暖的大家庭,每个民族,每个民族的人,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有13个世居民族、47个民族成分。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亲如兄弟、亲戚与共,汉族离不开少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汉族积极吸收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长;各少数民族也从汉族那里学习文化和农牧业技术;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源远长流,使新疆这片土地展现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和谐统一的繁荣发展美好景象。
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之本,民族团结是新疆发展的生命线。没有团结就没有新疆的稳定,没有稳定一切发展就无从谈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废除了一切旧制度,党和政府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世代生活于此的各族人民真正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实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新疆各族人民亲密团结、并肩战斗、开拓奋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对这一实践证明正确有效、得到各族人民衷心拥护的政策,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并不断加以完善。我们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教育各族学生深刻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从自身做起,增强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实际行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成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实基础。
新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丽画卷,是一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感人诗篇,是一部各族人民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与境内外各种分裂势力英勇斗争的雄伟凯歌。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不仅有力保障了新疆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为全国的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充分表明:党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伟大道路,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强大力量和重要保障。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才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7·5”事件使我们新疆民族团结经受了一次十分严峻的考验。在那个惨绝人寰的夜晚,各族群众相互救助、生死与共,涌现出许多感人故事,充分证明我们新疆民族团结的基础是牢固的、是经得起考验的,各族人民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是坚不可摧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一事件在部分不同民族群众中造成了心理隔阂和对立情绪,对我们新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带来了创伤。“7·5”事件以来,党和政府在各族群众中大力开展理 1 顺情绪、消除隔阂、弥合民族关系创伤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使我区民族团结恢复到“7·5”前的和谐状态,还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当前,境内外“三股势力”仍在使用各种卑鄙手法,不遗余力地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仇视,企图制造民族冲突,破坏新疆团结稳定大局,因此推进我区民族团结工作更具有现实紧迫性。
加强民族团结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团结一心共建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共同心愿,完全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必将对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在各族学生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我们要从确保新疆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把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深入持久地宣传新疆的历史,深刻揭批“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反动谬论,从根本上摧毁“三股势力”鼓吹新疆独立的反动思想理论体系,使“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等正确观点在各族学生头脑中牢牢生根,使各族学生不断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正确认识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民族团结也是新疆繁荣之本。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自古是多民族聚居、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疆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谋发展,让天山南北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41761万元 2 提高到今天的4203.4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解放初的166元提高到19893元,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各族群众深深体会到,正是由于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创造了持续、健康的内部环境,使的新疆变的日益富饶与美丽。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在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艰巨、反分裂斗争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从1983年起,自治区连续26年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富有时代特点的教育内容,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为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所掌握,“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广为流传,感人至深。我们还要永远记住在反分裂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他们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统一,捍卫了民族团结,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宁。他们的英雄业绩将永垂史册!
当前,新疆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需要营造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凝聚各族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现在,我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既带来了发展的巨大活力,也使一些方面的矛盾错综交织,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的 3 任务更加繁重。要坚持不懈地参与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正确认识民族和国家的关系,真正懂得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生存于一个具体的国家里,依附于一定的国家形态,有了这个实体,民族的兴盛和个人的幸福才能得到保障,任何时候、任何民族的个体都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发展,这是公民的神圣责任和义务。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重要内容,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民族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各民族之间都应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要高度警惕、严密防范、坚决制止任何挑拨离间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有了各民族的和睦相处,才会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有了各民族的和谐发展,才会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有了各民族的和衷共济才会有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
民族团结是新疆发展的生命线 篇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 是我国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的60多年。60多年来, 民族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 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 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 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 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期稳定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分量。60多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 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团结就是力量。民族团结形成的力量, 既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也极大地影响着综合国力。在综合国力构成中, 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固然属于重要因素, 但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军事实力, 没有民族团结所凝聚的力量来贯穿, 终究形不成合力, 形不成强大的国力。60多年来, 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核, 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60多年发展, 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这与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产生的巨大力量有着密切关系。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根本动力来自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各民族大团结, 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 才能确保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使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使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竞相迸发其能量, 一切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 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经过60多年艰苦奋斗, 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靠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同奋斗。民族团结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客观需要。当前,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现在所处的战略机遇期, 既是黄金发展期, 也是矛盾凸显期。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团结是福, 民族分裂是祸。要牢牢抓住并切实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 就必须在全社会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 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 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把各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
二、谱写民族团结新的壮丽篇章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是人心所向,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民族团结保障了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更要从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实际出发,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谱写全国各民族大团结新的壮丽篇章。把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统一起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是我们党在民族团结政策上的根本立场。当然, 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正因为这样, 我们党一再强调,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 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 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我们必须把民族地区自我发展与中央和其他地方支持发展结合起来, 既要向民族地区投入更多的资金, 又要给予更优惠的政策;既要帮助民族地区把经济搞上去, 又要帮助其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既要继续发挥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 又要坚持抓好各地区各部门的对口支援。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实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把保护和弘扬各具特色的民族优秀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统一起来。促进民族团结的一个基本前提, 就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让各民族普遍认同、归属于中华民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并不排斥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它们是有机统一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身就是在各民族文化长期发展繁荣的基础上, 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结晶, 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离开了各民族文化的繁荣, 就没有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要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的基础上,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大力保护和弘扬各民族风格鲜明、魅力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 要引导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锐意创新, 善于把各民族文化积极、有益的成分吸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滋养和哺育各族群众, 使全体人民深化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巩固和强化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把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与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 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民族有大有小, 发展水平有高有低, 但绝无优劣和贵贱之分。在我国, 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一律平等;任何民族都没有特权, 任何民族的合法权利也没有被限制;民族平等不仅包括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 而且包括经济上、文化上等各个方面的平等。保护好各民族的这些平等权益, 是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前提和重要内容。我们要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进一步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各方面的合法权益。要以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 扎扎实实为少数民族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 防止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情况。
把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与搞好各族干部之间的团结统一起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摆在战略位置, 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培养下茁壮成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件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 要进一步制订周密规划, 明确目标任务, 完善政策机制, 认真组织实施, 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同时还要看到, 搞好民族团结的关键是搞好各族干部之间的团结。要积极引导民族地区的各族干部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 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携手为各族群众谋福利、为民族团结作贡献, 特别要引导他们带头践行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不断增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慎重妥善处理各族人民内部矛盾与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统一起来。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要严格区分矛盾性质。我国现阶段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这类矛盾和问题, 必须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 多采取教育、疏导、化解的办法。但是, 对于民族分裂主义, 对于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恶性事件的犯罪分子, 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信仰何种宗教, 都要依法处理。要坚持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国际敌对势力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等旗号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活动, 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摘要: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和衷共济, 开创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良好局面。事实证明, 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60多年来我国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必须从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 以实际行动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新疆发展的生命线 篇3
关键词: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67-0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富强、民主、文明的道路。但是,中华民族是由56个不同的民族共同构成的,从1947——1965先后成立了包括内蒙古、新疆、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在内的五个民族自治区。56个民族之中有许多有着自己的文字、语言和文化,所以,其必然有着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就不可能完全融入整个中华民族之中,这必然会给当今的中国政府带来一定的民族问题。
众所周知,当今中国国内存在着藏独、疆独、台独等多个民族分裂组织,他们向世界和自己民族内部宣扬民族独立、民族自治,同时想尽办法破坏整个中国目前构建的和平稳定的大环境,希望以此能够为自己的分裂行动创造条件;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大国对中国使用的是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策略,所以,西方舆论很大程度上给予国内民族分裂势力支持和帮助,这就导致了我国政府面对很大的压力与阻力。中国政府面对这些情况于1999年、2005年和2009年先后颁布了《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和《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3本关于中国民族政策的白皮书。在这三个白皮书中已经明确表示了中国政府关于民族政策的方针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而其中的民族团结政策更是中国政府的重点。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当前的中国政府在面对着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的同时,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压力机遇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制度也日趋完善,但不得不承认,有些领域还需提高。目前,整个中国还存在许多的经济弊端。全国的经济分配不平衡,经济政策不一致,从而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必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影响整个国家的建设。所以,现在的中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缩小区域和个人的贫富差距。使全国人民都富起来。同时,整个社会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国民素质有了很大地提升与改善,中国正渐渐步入和谐社会,但是,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存在,而社会进一步发展进步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作保证。面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现状,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上制订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国政府当前发展的中心是加强经济建设,可是如何才能是经济发展,如何才能使社会进步?毋庸置疑,民族团结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同时上层建设又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民族团结正是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巨大。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一省一地一个民族来建设,在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潮之下只有凝聚整个国家的力量才能保证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现今中华民族的力量就是56族兄弟姐妹团结协作不分你我的恢弘巨力。而这股力量恰恰须要我们的民族团结才能够形成。同样,社会进步也需要以民族团结为保证。加强民族团结,是我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现实需要,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是要以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依托的。而如果一旦民族难以团结,必然会导致社会大格局的混乱和动荡,必然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人一定不会忘记2008年的“3·14”事件和2009年的“7·15”事件带给整个世界的震动。两次事件中,带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是巨大的损失和破坏。两次事件造成了大量的无辜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均破千万元,同时两次经济事件严重损害了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国际影响,严重破坏了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稳定和团结。两次事件正是民族分裂的典型事例。用现实向我们证明了民族分裂必然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政府和人民当然更不会忘记北京奥运会和“5·12”抗震救灾。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人民特别是北京市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将北京市社会人民素质提升了一个台阶。同时,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一个初升的中国、一个潜力无限的中国,这样的展示必将给中国带来更大的机遇和发展。“5·12”抗震救灾中,各族人们更是真正意义上的同心协力共抗震魔,使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社会素养得以全面的进步。两次事件正是民族团结的典型,用事实告诉了我们民族团结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中国必须坚持民族团结政策,要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思路、办法解决民族地区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切实维护民族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种突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民族团结,使之真正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民族团结是新疆发展的生命线 篇4
见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5-09-24 14:22 来源: 新华社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24日发表《新疆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历史见证》白皮书。全文如下:
新疆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历史见证
(2015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
三、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四、改善民生造福各族人民
五、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六、依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七、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八、发挥兵团特殊作用
九、国家对新疆的支持与帮助 结束语 前言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新疆的中华各族儿女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新疆,共同维护边疆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进步。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在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新疆实际,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新疆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
自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特别是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国各地的有力帮助下,在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疆民生不断改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稳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和2014年,中央先后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不断丰富完善治疆理念和治疆方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新疆的发展进步,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团结拼搏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疆的成功实践。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疆,早在公元前60年就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历代中央政府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治理新疆。新疆各族人民在共同创建和发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
历史上,生活在新疆地区的各族人民,以其勤劳、智慧和勇敢,创造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也成为连通中外、传播文明的重要通道。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疆各族人民遭受着外国侵略者、封建势力和剥削阶级的压迫,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到20世纪40年代末,南疆、伊犁和乌鲁木齐农业区的大部分土地都为少数地主所霸占,大部分农民只占有很少的土地。在南疆维吾尔农民聚居的偏远农村,还分散地、极少量地存有较完整的农奴主庄园,农奴主对农奴有支配一切的权力,农奴们无偿地为农奴主耕种土地,并承担各种家庭杂役。在北疆牧区,残留着封建氏族制度的社会关系,王公贵族、部落头领不仅占有大量的牲畜,而且享有种种封建特权。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各族人民生活十分贫困,根本无法享有基本人权。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在为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寻找一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有一些中共党员进入新疆地区从事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通过多种形式支援内地的抗战事业。一批各族进步青年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影响,积极追求进步,发动各族群众同反动落后势力进行斗争。共同的历史命运使新疆各族人民深信,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样的共识为后来新疆和平解放奠定了基本前提条件。
1949年9月,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努力下,新疆实现和平解放。10月1日,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共同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疆和平解放后,仍沿用过去的行省制。1949年12月17日,在中共中央及中共新疆分局领导下,成立了以包尔汉为主席,由新疆各族各界代表组成的新疆省人民政府,掀开了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省政府领导各族人民平叛剿匪、镇压反革命武装叛乱,同时还开展了改造起义部队、整编民族军等工作。根据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新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第一次推选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随后进行的以农村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无地、少地的各族农民分得了土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千百年来新疆各族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
新中国把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并确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时,在新疆聚居生活的主要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满、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尔和塔塔尔等民族,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居多。以上各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各民族之间存在密切而广泛的联系,这是新疆多民族共同聚居历史的延续。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保障了新疆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对于加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新疆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相关规定,1952年8月22日,新疆省召开了第一届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并于9月10日通过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决议》,成立了新疆省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1953年12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复同意《新疆省民族区域自治实施办法》,新疆自治地方筹建准备工作有序展开。截至1954年,经中央政府批准,新疆完成了州以下自治地方的筹建工作,成立了5个自治州,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6个自治县,即:焉耆回族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各自治地方的建立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积极慎重地推进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筹备工作。1955年9月1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撤消新疆省建制的决议,并以原新疆省的行政区域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行政区域。
1955年9月20-30日,新疆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此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筹备工作的报告》等文件,选举产生了以赛福鼎·艾则孜(维吾尔族)为主席,高锦纯(汉族)、买买提明·伊敏诺夫(维吾尔族)、帕提汗·苏古尔巴也夫(哈萨克族)为副主席的41人组成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告成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疆的全面贯彻实施。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关心和全国各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新疆各族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1984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定为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新疆各族人民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下充分行使自治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10年5月、2014年5月,中央先后召开第一、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新疆各项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落实国家的民族政策,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发展和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在中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发展程度高低,都具有同等地位,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和保障公民个人平等权利相统一。新疆各族人民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同时还享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宗教信仰自由、接受教育、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等各项权利。自治区着力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各级自治地方既尊重和保护本地区各民族的权利,同时还担负着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责任。
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多民族共居的自治地方,也是全国唯一三级自治地方(区、州、县)俱全的自治区。自治区内设有5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和42个民族乡。自治地方的各族人民共同选举出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人大”)代表,组成自治机关,行使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自治机关在历届人大代表组成以及干部配备上,坚持各民族平等参与、共同管理的原则。2014年,自治区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名额共550名,有14个民族成份,其中少数民族代表占66%,比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总人口中的比例高出3个百分点。目前,在9位现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中,有少数民族6名。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均由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绝大多数地区的专员以及市长、县长、区长也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新疆各民族还享有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014年,出席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的新疆代表共60名,其中少数民族代表38名,占63.33%。还有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在中央和国家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有权依照当地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出变通规定。这些规定对保障和维护各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促进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新疆是多语言文字地区,主要使用10种语言。自治区颁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司法、行政、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等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政府机关在执行公务、各类机构在招聘及晋级考试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自治区中小学教育共使用7种语言教学,广播、电视用5种语言播放节目,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物用6种语言文字出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自治区积极倡导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在中小学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倡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自2010年起,自治区要求新录用公职人员正式上岗前必须具备基本的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能力,并提供培训“双语”的机会和条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保障各民族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2004年,自治区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依法保障有清真饮食习惯民族的饮食习俗,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清真食品的监督管理工作。扶持和保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和供应。在有土葬习俗的少数民族中,不推行火葬,并采取划拨专用土地、建立公墓等措施予以保障。少数民族重大节日成为新疆法定公众假期。自治区提倡各民族相互尊重风俗习惯,倡导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仪风俗各方面奉行科学、文明、健康的新习俗。
选拔、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自治区通过培训学习、基层锻炼、异地交流、岗位轮换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大批各领域少数民族行政和专业技术干部。1955年,新疆有少数民族干部4.6万人,2014年增至41.7万人,占自治区干部总数的51.4%。自治区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录用国家工作人员时,对少数民族适当放宽条件,通过划定比例、定向招考、适当加分等政策,确保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进入公务员队伍。2009-2014年,自治区招录少数民族公务员占招录总数的比例从29.9%提高到48.3%。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得到特别支持。1992年开始,国家实施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采取培训、研修、交流、锻炼等多种方式,至2014年共培养了3917名新疆急需的中高层次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自2000年起,自治区设立“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特殊培养计划科研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实施科技项目。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由1985年的12.43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29.44万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由34.43%增长到58.37%,仅高级职称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就达2.11万人。
民族区域自治为民族团结提供制度保障。1955年,新疆总人口511.78万人,2014年增长至2322.5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463.04万人,占总人口的63%。自治区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在小学至大学的各类学校教育中均设置民族团结及民族知识教育课程。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自1983年开始,自治区先后召开了7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大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个人,在全社会推动形成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损害民族团结为耻的社会风尚。目前,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自治区三级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1304个(次)、模范个人2272人(次)。1983年开始,每年5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集中进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2009年,自治区颁布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进一步规范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推动各族民众共同维护民族团结。2010年底,又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模范个人创建表彰管理办法(试行)》,积极引导各族民众加强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帮助;提倡各民族中小学生同校学习,同班上课。“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成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思想保证。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疆各民族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散居化趋势明显,民族间交往交流不断密切。在共同工作、学习、娱乐,以及共同的社区生活中,不同民族成员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三、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60年来,新疆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快速发展提升了新疆的现代化水平,为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以及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55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12亿元,1978年为39亿元,到2014年达到9273.4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55年增长115.6倍,年均增长8.3%,比同期全国增速快0.2个百分点。2010-2014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1.1%,高于全国同期增速2.5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的位次由2009年的第30位跃升至2014年的第4位,创历史最好水平。新疆人均生产总值由1955年的241元提高到2014年的4064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55年增长23.8倍,年均增长5.6%。1955年新疆财政收入只有1.7亿元,2014年达到1282.6亿元。2010-2014年,新疆财政收入合计实现4540.8亿元。新疆财政支出1955年只有1.8亿元,2014年达到3317.8亿元。2010-2014年,财政支出合计实现13088.4亿元。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自治区成立之初,新疆只有乌鲁木齐、喀什、伊宁、哈密等少数城市,农村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城乡差别很大。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由1955年的15.1:84.9演变为2014年的46.07:53.9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9年的3.2:1缩小至2014年的2.7:1,在西部12省区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小。随着新疆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发展,有更多的农民转变成市民,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不同,新疆南疆、北疆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率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有力地带动和辐射了自治区经济的发展。2014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创造生产总值6386.9亿元,占新疆GDP的68.9%。国家和自治区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南疆地区发展,特别是2010年以来,新疆积极推动南疆石油天然气化工带建设和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在资金、项目方面予以倾斜,南疆四地州(和田、阿克苏、喀什、克州)经济平均增速由2009年的10.5%提高到2014年的11.2%,南疆地区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1955年新疆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4:26.1:19.5,是典型的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86.9:6.1:7.0。到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6:42.6:40.8,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45.4:16.0:38.6。初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占重要地位的现代产业结构。1978年后,新疆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发挥公有制主导作用,形成了石油、有色、化工、钢铁、煤炭等支柱产业体系,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978年,新疆个体工商户仅为4168户,2014年达到72万户。2014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4066.93亿元,投资贡献率达48.2%。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增速高于整个工业经济增速5.4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3.8%。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14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5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316公里,是2009年的5倍,排名从全国第27位跃居第12位;农村公路总里程13.5万公里,乡镇通达率为99.93%,乡镇通畅率为98.21%,建制村通达率为98.71%,建制村通畅率为84.88%。铁路运输从无到有,不断发展,2014年铁路总里程达到5760.2公里。开通乌鲁木齐-兰州高速铁路,跨入高铁运营新时代。建成了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疆、衔接内地、沟通欧亚的铁路运输干线。1978年,新疆仅有1个民航机场、9条区内航线。2014年,已建成运营16个民航机场,开辟了155条航线,通航总里程16万多公里,成为中国拥有机场数量最多,开通航线最长的省区。
水利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新疆水库数量由1949年的3座,总库容5234万立方米,发展到2014年的538座,总库容达到169.08亿立方米。2010年以来,新疆先后将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定居兴牧”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定为重点民生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到2014年,示范带动全疆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770万亩,建设规模全国领先。改善灌溉面积398.49万亩,新增人工饲草料地372.08万亩,年净增精料和干草303万吨,为10.6万户牧民定居饲草料地建设提供了水源保障。农村建成大小水厂1315座,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125.63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6%以上,有效遏制了水源污染导致的地方传染病、多发病的流行。电力工业发展迅速。2010年以来,“疆电外送”哈密南-郑州±800千伏首条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投产运行,准东-华东±1100千伏线路配套电源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全区电网由110千伏到220千伏联网并到750千伏高等级电网主网架。2014年,电力装机容量已达到5464万千瓦,发电量2091亿千瓦时,“疆电外送”175亿千瓦时,输电线路总长65656公里。新能源装机容量已占全区电力总装机的20.1%,形成以火电为主,水电、风电、燃气电站、光伏电站、生物质能电站多种发电形式并存的发电格局。
步入现代信息化社会。通信业从60年前的“骆驼电报,驴马邮政”逐步进入到现代信息时代。互联网基本实现全覆盖。2014年,互联网宽带用户总数达到305.7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0.8部/百人,自然村通电话率98%,行政村通宽带率97%。不断提升乌鲁木齐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地位,疏通境外10余个国家的语音和数据业务,境内疏导国际电话业务的范围覆盖全国。
对外开放扎实推进。1978年后,经国家批准,新疆先后开通了17个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成功举办19届“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和4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建立喀什、霍尔果斯两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中国-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目前,全区已有国家级产业集聚区23个,主要贸易伙伴已扩大到186个国家和地区,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已经形成。新疆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55年的0.51亿美元提高到2014年的276.69亿美元,年均增长11.3%。2009-2014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2.12%,境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26.1%,对外投资年均增长25.1%。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显著增强。自治区成立以来,科技投入、科技队伍、科技平台、科技成果稳步增长,逐步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提高,良种覆盖率超过90%。工业科技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铁路牵引变压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装备研制、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等关键核心技术水平位居我国前列。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塔里木沙漠公路及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生态文明水平稳步提升。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绿洲面积仅占国土总面积的5%。60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新疆坚持保护优先、生态立区和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双赢。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规划先行,发布实施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修订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环境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已建立自治区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31个、风景名胜区18个、森林公园52个、地质公园9个,世界自然遗产地1个、湿地公园16个,湿地保护率达到53.52%,高于全国43.15%的平均水平。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力度。2010年至今,新疆每年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面积250万亩以上,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在全国分别排名第14位和第12位。目前,82个县市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45个县市达到国家平原绿化标准,95%的农田得到了林网的有效保护。绿洲森林覆盖率由14.95%提高到23.5%,退耕还林面积达到325.8万亩。启动实施伊犁河谷百万亩生态经济林工程、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等重点工程。累计治理沙化面积246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围栏4160万亩。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载体,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已完成15次应急输水,使塔里木河下游重现生机。全区79条重要河流水质优良率由2009年的88.3%提高到2014年的94%;湖库优良水质比例由43.3%提高到67.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开展了乌鲁木齐、奎屯-独山子-乌苏等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和联防联控。首府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显著改善,2014年优良天数达到310天,创下近20年来最好成绩。实施了博斯腾湖、赛里木湖、乌伦古湖、喀纳斯湖等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完成367个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和1836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已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个,国家级生态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共43个,自治区级生态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共1057个。
四、改善民生造福各族人民
自治区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疆各族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2010年以来,新疆持续加大民生建设和投入力度,连续6个“民生建设年”累计实施重点民生工程项目500余项,民生支出占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0%以上,成为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就业渠道不断拓宽。2014年新疆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2010-2014年,新增城镇就业249.7万人,年均增长50万人。2010年,新疆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动态登记制度,截至2014年,帮助2.9万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2.6万户。2010-2014年,解决30.3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88.6%和82.7%。2011年5月,基本解决2009年底前实名登记的7.5万名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占84.6%。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从2009年166万人(次)增加到2014年285万人(次),转移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和劳务收入累计566亿元。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81元,是1980年的51.2倍,年均增长12.3%,比2009年增加962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14元,是1980年的40.4倍,年均增长11.5%,比2009年增加4231元。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分别从2009年的36.3%、41.5%下降到2014年的31.3%、34.5%。
城乡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04年启动实施抗震安居工程,2010年以来启动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和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到2014年累计超过480万农牧民和207万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喜迁新居,城乡居民户均拥有住房面积分别达到85平方米和105平方米。100%的城镇和72%的农村住户有供暖设施,城镇供水普及率达96.3%,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8.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3%。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7平方米。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使200多万农牧民逐步享受到干净、整洁的村容环境。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10年以来,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近5年教育经费支出超过2500亿元,2014年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6.47%。全疆有各级各类学校9230所,在校学生473.48万人,专任教师33.82万人。2010-2014年,学前三年入园率由51%提高到72.4%;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例由74%提高到9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67%提高到84%;高考录取率由64%提高到7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2%提高到31%,与全国同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76所,在校学生21.95万人。
双语教育全面发展。20世纪50年代起,新疆逐步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汉语课程,积极稳妥推进双语教育。2014年,全区学前到高中阶段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达269.4万人,各种模式双语教育覆盖面达100%。2010-2014年,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普及率由59%提高到89%。实践证明,双语教育进一步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能力。
逐步完善教育保障机制。与全国同步实行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城市中小学学杂费,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在南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实行“三免一补”资助政策,南疆四地州实现14年免费教育。实施覆盖36个县及内初班所有学生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资助范围扩大至海外新疆籍自费留学生,各族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经过60年的发展,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2010年以来,卫生事业作为重要的民生保障目标,投入不断加大。2014年,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873所、卫生技术人员153417人;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22张、执业(助理)医师2.38人、注册护士2.60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人口主要健康指标显著改善。2010-2014年,婴儿死亡率从26.58‰下降到21.65‰,孕产妇死亡率从43.41/10万下降到39.27/10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2.35岁。
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11年,新疆在全国率先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9.6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8.5%。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对职业人群全覆盖。2014年,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次达到3348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1073万人次,增长47%,各项社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连续10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由2009年的1338元提高到2014年的2298元,增幅位居全国前列。连续4年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2014年月人均领取失业保险金761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人均年标准由2009年的120元提高到2014年的33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元。
社会救助不断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等生活救助制度全面建立。生活救助托底保障作用日益明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实现“应保尽保”。2009-2014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月补助水平分别从176元和68元,提高到329元和129元,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水平增长1倍。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从集中供养3036元/年、分散供养2280元/年,分别提高到集中供养6750元/年、分散供养4301元/年。2014年,有养老机构1726家,床位52183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0.6张。80岁以上老人享受基本生活津贴和免费体检。福利机构供养孤儿最低基本生活费由2009年360元/月提高到2014年900元/月。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新疆解决了13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1-2010年,新疆解决了284万人的温饱问题,进入巩固温饱、发展致富的新阶段。2011-2014年,针对南疆三地州(和田、喀什、克州)、边境地区、贫困山区实施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4年间,仅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就达到100.8亿元,执行扶贫项目1.2万个,面向贫困人口开展扶贫培训77.5万人次,在1902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减少贫困人口139万人,贫困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五、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自治区成立以来,新疆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力保障各族群众享有平等的文化权益。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1955年,新疆仅有1个公共图书馆和36个文化馆。1978年,建成1个博物馆。2007年,国家支持新疆启动公益性文化工程“东风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2008年、2012年先后启动惠及新疆广大农村群众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户户通工程。截至2014年,全区每个行政村都有农家书屋。2010年以来,国家、自治区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修缮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等一系列基础文化设施工程。截至2014年,建成117个文化馆、107个公共图书馆、82个博物馆(纪念馆)和1147个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用户共346万户,基本建成区、地、县、乡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新疆现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0处、文物藏品128894件(套)。“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成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搜集、登记少数民族古籍11194册(件),整理出版140种。66部少数民族古籍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维吾尔文和汉文分别翻译、出版濒于失传的喀喇汗王朝鸿篇巨制《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2009年,启动维吾尔族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喀什市老城区危旧房改造。截至2014年,该项目获得补助资金累计30亿元,改造危旧房3.1万户。新疆现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3项,分别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麦西莱甫;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分别有127项、293项;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有64位、459位。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颁布实施,这是中国首个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省级地方单项立法。搜集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民间长诗700余部。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回族花儿、塔吉克族鹰舞、锡伯族西迁节等一批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得到积极保护。
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自治区成立后,新疆民间文学、古典文学得到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各民族作家、诗人、翻译家、剧作家、表演艺术家和文学评论家迅速成长,逐步形成一支多民族的文学艺术创作、表演和研究队伍。创作出杂技剧《你好,阿凡提》、话剧《大巴扎》、歌剧《艾力甫与赛乃姆》、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歌舞剧《情暖天山》、木卡姆乐舞《木卡姆的春天》等艺术精品。一批文学艺术作品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荷花奖”“中国杂技金菊奖”“骏马奖”“天山文艺奖”等国家和自治区级奖项。新闻出版事业稳步发展。2014年,公开发行报纸111种,其中少数民族文字报纸51种;发行期刊199种,其中少数民族文字期刊116种、外文3种。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4种文字出版的《新疆日报》是中国使用文种最多的省级机关报。《新疆经济报》在中亚出版。《乌鲁木齐晚报》(维吾尔文版)是中国第一张少数民族文字的晚报。《克孜勒苏报》(柯尔克孜文版)是中国唯一的柯尔克孜文报纸。《察布查尔报》是世界仅有的锡伯文报纸。新疆现有13家出版社使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6种语言文字出版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2010年以来,启动《新疆文库》、“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维吾尔和哈萨克文《中国大百科全书》等重大出版项目。一批优秀出版物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奖项。
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发展迅速。2014年,新疆有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8座,广播电视台9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66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48%、96.94%。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现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5种语言的12套广播节目。新疆电视台现有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4种语言的12套电视节目。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全部通过“新疆新闻在线网”和“国际在线”网站向全球传播。新疆广播、电视先后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土耳其等国家播出。新疆电视台是全国播出频道、语种最多的省级电视台,节目信号覆盖自治区、国内省会城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近5年,新疆年均译制少数民族语言影视剧5500集左右,一批优秀广播、电影、电视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华表奖”等国家级奖项。
新媒体快速发展。目前,新疆登记网站有近1.7万家,网民数量达1140多万,互联网普及率近50%。2014年,自治区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最后一公里”,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区和几十个国家地区,成为传播新疆声音、讨论新疆议题的公共话语重要平台。由自治区、地、县联合打造的“零距离”网络传播大平台构建了对外传播新体系。
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先后派团赴美国、德国、日本、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利比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交流、文物展览、文艺演出。在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美国注册成立出版机构。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品牌。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1955年,新疆有各类体育场地425个,到2014年,增加到2.6万余个。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举办了13届自治区运动会、8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及老年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农村体育蓬勃发展,建设村级“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7726个,丰富有趣的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截至2014年,共发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29个,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达瓦孜”享誉世界。
文化和体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14年,新疆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自治区级、地级文化产业园区20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6家。近年来,自治区努力探索体育职业化、市场化道路,引进、成立新疆天山雪豹足球、天山女子篮球等一批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竞赛与表演市场日趋活跃,环塔拉力赛、CBA篮球职业联赛新疆区比赛保持较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培育以俱乐部为主体的体育健身市场和有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以国际露营大会、国际沙漠徒步赛、冰雪和航空体育运动为代表的体育休闲市场不断发展。
六、依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自治区成立以来,新疆不断加强法治建设,依法管理各项事务,坚决惩治暴力恐怖犯罪,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独具特色的地方立法体系基本形成。自治区地方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既享有普通省级行政区地方立法权,又享有根据自治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权力。截至2014年底,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性法规150余件,作出具有法规性决议、决定30余件,批准各自治州和乌鲁木齐市报批的单行条例和地方性法规98件;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规章320余件。立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民族团结、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和实施,为维护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自治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不断创新政府社会管理方式,依法管理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健全服务承诺、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各项行政管理制度,取消、调整和压减行政审批事项。推行评议考核制度、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确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制,及时纠正违法和不当的抽象行政行为。依法受理行政复议申请,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各级人民政府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控,增强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执法部门的监督。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及时处理各类行政投诉案件,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依法行政工作机制、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公正司法水平稳步提升。公安、检察、法院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刑事犯罪,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检察机关认真履行检察职能,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严肃查办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自觉接受各级人大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促进司法公正。人民法院践行公正为民司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加强审判监督职能,年均办理各类案件30万件左右,并建立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司法救助制度和执行工作机制,推进司法信息公开,司法效率和公正司法水平稳步提升。2014年,新疆各级法院一审服判息诉率达86.85%,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布各类裁判文书34378份,公布执行案件47580件。
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截至2014年,全区法院系统共有9656人,其中少数民族4192人;检察系统共有5994人,其中少数民族2293人。公安机关不断整合警力资源,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执法能力稳步提升。司法行政机关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充实基层一线力量,干警的履职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法律服务队伍从新疆实际出发,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截至2014年底,全区共有各类法律服务机构1503家、各类法律服务人员8206人。其中有律师事务所435家、律师4092人;公证处125个,公证员435人;基层法律服务所738家,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2601人;司法鉴定机构93家,司法鉴定人员813名;法律援助机构112个,法律援助工作人员265人。
法治宣传教育持续开展。1985年以来,新疆已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普法规划。普法宣传教育结合新疆实际,广泛开展了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工作,围绕自治区反恐维稳和“去极端化”工作,深入开展“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宣传教育活动,筑牢各族群众反恐维稳的思想基础。不断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加大媒体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法治新疆”网站成为西北地区第一家大型普法网站,“法律与你同行”“法治在线”广播节目等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法治宣传品牌节目、栏目形成。围绕法治“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扎实推进法治实践。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制宣传教育条例》颁布,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截至2014年,自治区有60个村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地州和21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依法严惩暴力恐怖犯罪。20世纪90年代以来,境内外“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策划和组织实施了爆炸、暗杀、投毒、纵火、袭击、骚乱及**等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给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其中,2009年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197人死亡,1700余人受伤,财产损失难以估算。2014年喀什莎车“7·28”严重暴力恐怖事件造成无辜群众37人死亡,13人受伤,31辆车被打砸烧毁。暴力恐怖犯罪分子血淋淋的罪行,充分证明了他们绝不是什么“民族”利益、“宗教”利益的代表,而是影响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大现实祸患。
自治区各级司法机关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犯罪必惩原则,严格区分一般刑事犯罪与暴力恐怖犯罪,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安机关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绝大多数的暴力恐怖团伙被摧毁在预谋阶段;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批准逮捕、审查起诉职能,严格履行对侦查、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能;人民法院严格执行法律,坚持在依法保障被告人各项诉讼权利的前提下,对暴力恐怖犯罪的首要分子、罪行重大者坚决依法严惩,对具有自首、立功等情节的,依法从宽处罚。在全国“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专项行动中,自治区打掉了一批暴力恐怖团伙,一批在逃人员在政策感召和家人规劝下主动投案自首,新疆暴力恐怖活动频发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
七、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新疆历史上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目前,新疆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宗教关系十分复杂,历史上不同宗教之间、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发生过很多冲突。10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向信仰佛教的于阗王国发动了40余年的宗教战争。这场战争给新疆南部地区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佛教徒被迫改信伊斯兰教,佛教文化更几近毁灭。明清时期,伊斯兰教内部分裂为黑山派和白山派,两派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激烈争斗,穆斯林群众在两派斗争中被迫选边站队,失去了宗教信仰的自由。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实施,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和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促进了新疆各宗教的和睦相处。信教和不信教公民以及信仰不同宗教公民相互尊重和理解,新疆各宗教迎来了和谐共处的新的历史阶段,各族人民真正获得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2004年国务院公布的《宗教事务条例》明确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
中国政府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权利,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都必须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侵犯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自由要承担法律责任,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违反宪法和法律规定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新疆得到全面贯彻。自治区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信教和不信教、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信仰这种宗教或那种宗教以及同一宗教中信仰这个教派或那个教派,完全由公民自由选择。信徒在宗教活动场所内以及按照宗教习惯在自己家里进行的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法律保护,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
目前,新疆共有清真寺、教堂、寺院、道观等宗教活动场所2.48万座,宗教教职人员2.93万人,基本满足了信教群众正常宗教活动的需要。现有宗教团体112个,宗教院校8所。宗教界代表人士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担任代表、委员的有1436人,他们代表信教群众积极参政议政,并对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进行监督。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障。
新疆现有10个民族的大多数公民信仰伊斯兰教,有清真寺2.44万座、教职人员2.86万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拨款1000多万元修缮被列入国家和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和田加曼清真寺、乌鲁木齐洋行清真寺、吐鲁番苏公塔等一大批场所。1987年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成立以来,共培养学员634人。2001年至今,新疆伊斯兰教经文学校共举办132期培训班,培训宗教教职人员28665人次。为了培养高层次的伊斯兰教教职人员,自2001年以来新疆已先后选派70人到埃及、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伊斯兰教高等学府访学深造。按照国际社会通行做法,中国政府实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朝觐政策。仅2010年以来,新疆赴沙特阿拉伯有组织的朝觐人数就达1.5万人。
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需求得到满足。自治区坚持按照宗教的规律去做好宗教工作,充分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不断积极稳步拓宽信教群众正确掌握宗教常识的合法渠道,信教群众的合理宗教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截至2014年,已发行维吾尔、哈萨克、汉、柯尔克孜等文字的《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卧尔兹选编》等宗教经典书籍和维吾尔、哈萨克、汉文版的《新编卧尔兹演讲集》系列及《中国穆斯林》杂志,数量达到176万册。2013年新版维吾尔文《古兰经》出版,发行23万册。截至2014年,在新疆发行的少数民族文字版的伊斯兰教类出版物已达到20多种,基本满足了穆斯林群众学习经文和了解宗教知识的愿望。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国家和自治区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基本原则,依照法律法规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依法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保证正常宗教活动有序进行、保障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2014年自治区重新修订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这些法规和规章进一步贯彻宪法确定的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政策,强调宗教必须在法律法规范围内活动,禁止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等。
坚决依法遏制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极力鼓吹宗教极端思想,煽动对“异教”和“异教徒”的仇恨和仇视,破坏了新疆各宗教和睦相处和民族团结;否定新疆传统的伊斯兰教,破坏了伊斯兰教内部的和谐,损害了穆斯林群众的根本利益。宗教极端主义违背和歪曲伊斯兰教教义,以“圣战殉教进天堂”等歪理邪说蛊惑蒙骗穆斯林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把一些人变成完全受他们精神控制的极端分子和恐怖分子,频繁进行暴力恐怖活动,残杀包括伊斯兰教宗教人士和穆斯林群众在内的各族无辜群众。大量事实表明,宗教极端主义已成为危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影响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危害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实危险。依法遏制宗教极端主义,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包括穆斯林群众根本利益的正义之举,也是国际社会应对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治区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公民正常宗教活动,深入推进去极端化,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有效遏制了宗教极端主义渗透蔓延的态势。
八、发挥兵团特殊作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成立于1954年10月,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履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实行党政军企合一、国家计划单列的特殊管理体制。在自己所辖垦区内,兵团依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截至2014年,兵团下辖14个师,176个团,辖区面积7.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3.29万,占新疆总人口的11.8%。
60多年来,几代兵团人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白手起家,艰苦奋斗,把亘古荒漠改造成生态绿洲,开创了新疆现代化事业,建成了规模化大农业,兴办大型工矿企业,建起了一座座新型城镇。兵团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兵团对新疆发展进步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兵团从建农场起步,依靠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积累的建设资金和生活资金,开矿山,建工厂,修公路,办商贸,兴办科教、文化、卫生事业。兵团创办的农牧团场和所属企业,生产所得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求,还依法向地方政府纳税,并先后无偿地为地方规划建设了一批交通水利工程和工矿企业。为支持新疆工业发展,兵团还把已经建设起来的规模较大的一批工交建商企业移交地方,为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兵团自组建以来,建成了阿拉尔市、铁门关市、图木舒克市、可克达拉市、双河市、五家渠市、石河子市、北屯市等8个城市和金银川镇、草湖镇、梧桐镇、蔡家湖镇、北泉镇、石河子镇等6个建制镇,以及一大批新兴团场城镇,促进了新疆城镇化的发展。
兵团对新疆生产力进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兵团充分运用集团化、规模化生产组织优势,形成了我国内陆干旱地区独具一格的机械化、集约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体系,在农业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推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已成为国家重要的优质商品棉和特色林果生产基地。201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327.9千公顷,占新疆播种总面积的22.2%。棉花总产量达163.6万吨,分别占新疆和全国棉花总产量的36.3%、26.6%,棉花单产、机械化率、人均占有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节水灌溉器材、番茄制品、棉纺锭等产量和规模名列全国前茅。91个农产品被评为中国和新疆名牌或驰名商标。
兵团对新疆民族团结发挥促进作用。在新疆,兵团所属师、团场及企事业单位分布于各地(州、市)、县(市)行政区内,兵团与地方密不可分,广泛融入新疆经济社会各方面。兵团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1959年就制定了《关于拥军爱民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纲要二十条》。1984年,兵团建制恢复不久,即在全兵团推行基层单位与地方乡村建立共建机制。在兵团和地方的相互交往中,农业生产单位常年向地方农村传授新技术、送去新品种,带动各族群众共同致富;医疗机构常年深入地方农村、牧区开展巡回医疗,防病治病,送医送药;文艺团体常年为地方各族群众慰问演出。兵团职工长期与地方各民族群众毗邻而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兵团不仅为其职工,也为地方各族群众提供多方面的社会公共服务,吸引、聚集了来自疆内外的各族群众在兵团生产经营、就医求学、劳动就业,促进了民族团结、兵地团结及兵地融合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相互嵌入社会发展模式的形成,构筑了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生活基础。在创造兵团文化过程中,丰富了新疆地域文化,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对“一体多元”中华文化的认同。兵团对维稳戍边发挥特殊作用。兵团始终坚持亦兵亦民、劳武结合、兵民合一,一手抓劳动生产,一手抓军事训练,58个边境团场的数十万职工守卫着祖国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保卫中国西北边防的安全。面对新疆严峻复杂的社会稳定形势,兵团所属师、团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应急民兵队伍,为新疆社会稳定、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维护人民安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组建兵团、支持兵团、发展兵团,是中国政府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和强化国家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也是维护新疆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开发建设边疆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各民族相互支援的有效形式。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兵团城市和团场城镇已经逐步发展为区域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人口、资金、产业、人才、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的集聚之地。兵团始终坚持国家利益就是兵团利益、新疆大局就是兵团大局,始终是开发建设新疆、造福各族人民的一支重要力量,始终是维护祖国统一、保持新疆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始终得到了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帮助。新形势下,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兵团充分发挥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的作用,进一步壮大综合实力,深化“兵地融合”发展,努力为新疆的发展进步与和谐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九、国家对新疆的支持与帮助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新疆的发展,不断加大对新疆的支持与帮助力度。60年来,国家对新疆的财政补助合计16918亿元。在不同时期,国家和各兄弟省区市采取不同方式援建新疆,成为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国家支持奠定新疆发展基础。自治区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国家通过分配、调动和鼓励内地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新疆工作,号召内地青壮年、城市知识青年、工人支援边疆建设,鼓励和安置复转军人留在新疆,铸就了一代艰苦创业、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为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屯垦戍边和国防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家实施“核定收支,总额计算,多余上缴,不足补助,一年一定”以及提高民族地区财政预备费的设置比例、对民族贸易企业实行优惠政策等措施,通过设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特殊补助经费、民族地区补助费等各种专项资金,支持新疆加快发展。1955-1978年,国家累计补助新疆71.9亿元。通过大量投资促进新疆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兰新铁路、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等重大基础设施及工业项目。
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生态、环保、金融等领域不断加大对新疆的支持力度。1980-1988年实行年均递增10%的核定包干基数的财政政策。1994年,国家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原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补助和专项拨款政策全部保留。1995年开始实行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对少数民族地区专门增设政策性转移支付内容。引导和鼓励企业到新疆投资,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2005年,启动对南疆四地州和兵团在南疆三个师的对口支援、重点扶持工作。2007年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培养并输送优秀人才。20世纪80年代,国家推动新疆与内地百余所高校实施协作计划,招生规模由最初的800人扩大到目前的6800人。截至2014年,累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5.4万人,为新疆培养输送了本、专科毕业生2.1万人。2000年启动内地新疆高中班人才培养工程,累计招生7万人,3.8万余名学生已毕业,其中95%的毕业生升入内地发达省(市)区高校。2003年开始在区内城市开办区内初中班,累计招生6.13万人。2011年开办内地新疆中职班,累计招生1.32万人。内高班、内职班和协作计划主要招收新疆农牧区少数民族学生,使其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内地20多个发达省(市)区的近600所学校就读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已达10万余人。
1996年,国家以选派援疆干部模式专门援助新疆发展,至2014年,共选派8批11000多名干部、人才到新疆工作。2004年启动“博士服务团”选派工作,至2014年共选派11批81名博士到新疆工作。国家还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政策: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开办内地高校新疆班、内地新疆高中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和“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计划,对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和民族院校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等给予特殊政策扶持等。
新一轮对口援疆成效显著。2010年3月,第一次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召开,中央决定全国19个省市以全覆盖方式对口支援新疆12个地(州)的82个县(市)以及兵团12个师。国家出台一系列特殊政策支持新疆发展:2015年1月1日起,新疆煤炭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税率确定为6%;将新疆确定为重要的国家级综合能源基地,全面提升新疆能源资源的清洁、高效开发与转化利用水平;对援疆干部和人才在管理权限与方式、选派与轮换等8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对属于《新疆困难地区重点鼓励发展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试行)》的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政策;对喀什、霍尔果斯两个经济开发区提出10个方面的扶持政策;对新疆12个产业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等。
2010-2014年国家对新疆的财政补助达到10616.5亿元,为1955-2009年国家对新疆各项财政补助6301.5亿元的1.68倍。截至2014年底,19个援疆省市共拨付援疆资金536亿元,实施援疆项目4906个,围绕城乡居民住房改善、人才培养、就业、卫生、基层组织建设等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使老百姓得到“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大大提高了新疆科、教、文、卫、“三农”等领域的发展水平。依托援疆省市累计引进各类合作项目6482个,到位资金8277亿元。
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采取特殊的财政、投资、金融、人才等政策,重点支持南疆四地州,进一步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
结束语
60年沧桑巨变,一甲子春华秋实。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国家集中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和新疆实际,是确保新疆各民族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当前,新疆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是连接亚欧大陆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金融、文化科教和医疗服务中心。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治疆方略。新疆各族人民正在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团结奋斗,再创辉煌。
新疆民族团结优秀 篇5
今天上午我重温了经典老电影《铁人王进喜》,时隔多年依然被王进喜的精神感动。电影用彩色描写了王进喜的思想历程和行动,用黑白的色彩描述了铁人在大庆的事迹,人物刻画生动感人,让我感触良多。
那个时代,也许物质很贫乏,可是我觉得他们的精神世界比起现在来要丰富,充实得多,他们有信念,有追求。而我们这一代,虽然物质生活好了,但是我们缺少一种信念,一种信仰,总觉得生活里缺点什么。那样的生活,有理想,有追求,没有那么多的诱惑和干扰,生活是纯粹,简单的。不像现在,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充斥社会,选择多了,好像人的心灵那种宁静反而越来越难得到。
多想回到那个时代,去看看王进喜们昂扬的斗志和不屈的斗志!
“你们都听我一句!饿得腿软胳臂软没关系,心软了可不行。心一软,多结实的老爷们也撑不住”昏暗简陋的工棚,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一天五两的粮食定量,铁骨铮铮的话语。电影《铁人》用这样的镜头,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时代。银幕上的王进喜被还原成一个出大力、流大汗、普普通通的基层“师傅”。他说糙话,急了打人,脚砸伤了会疼,肚子饿了也会腿软胳膊软。但是,在种种困难面前,他的“心不软”——打井缺水,他带着全队人马从几公里外的水泡子里砸冰取水;没有吊车,拿自己的脊梁当吊车;压井喷的水泥散不开,他跳进泥浆池里充当“人体搅拌机”。
王进喜干工作爱琢磨、爱钻研、非常会巧干,有创新的精神,奋发思变,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凡事带头干,要干就干好,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率先垂范,人拉肩扛,冰天雪地一盆盆的水,用身体搅拌……在他的身上,我们学到了艰苦朴素的作风。
在共和国的创业史上,正是王进喜同志和他的铁人精神,为中国工人阶级树立了一面旗帜,引导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为新中国的发展和振兴而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王进喜是共产党人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精英,铁人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的结晶和生动体现。作为新时期的石油工人,我们要始终以铁人为骄傲,以铁人精神作为激励自己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王进喜同志的艰苦奋斗精神,知难而上,迎难而进,积极应对挑战,破解发展难题,立足工作岗位,扎实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推动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看影片后,我感到我目前的困境与当年王进喜面对困境相比,简直就有天壤之别,他能用他的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难道我就不能像英雄学习,战胜困难吗?对比后,我突然发现,这一切好像都缘于我自身的懈怠、不努力,古人云:“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驰。”我就是懒字当头、好逸恶劳才造成今天的局面,这是我的咎由自取呀!我应当像铁人那样——乐观的生活、勇敢的坚持,尤其是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一定要充满信心和希望。
新疆民族团结教案 篇6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五、六年级)
民 族 团 结 教 案
塔尔拉克乡中心小学
2011年9月
民族团结知识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C)A:蒙古族B:满族C:壮族D:回族
2、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D)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
A:维吾尔B:哈萨克C:乌兹别克D:柯尔克孜
3、“乌鲁木齐”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原意是(A)
A:优美的牧场B:青色的城C:日光之城D:平坦的地方
4、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成立于(D)年10月1日
A:1952B:1953C:1954D:1955
5、“麦西莱甫”是一种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A)族歌舞。
A:维吾尔B:哈萨克C:柯尔克孜D:塔塔尔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c),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a、四分之一,b、五分之一,c、六分之一,d七分之一
72、每年的(c)月是“民族团结教育月”。
a、1月,b、3月,c、5月,d、6月
7、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包括: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若羌县、且末县、焉耆回族自治县、(b)县、和硕县、博湖县。
a、策勒b、和静c、柯坪
8、“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一句话是(A)提出来的。
a、江泽民b、邓小平c、毛泽东
9.(A)是我国最热的地方,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9.6摄氏度,堪称中国“热极”。
A、吐鲁番
B、三亚
C、海口
10、“麦西来甫”是一种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A)族歌舞。
A、维吾尔
B、哈萨克
C、柯尔克孜
1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吐鲁番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吐鲁番。1990年3月,西北五省区第二次对外宣传会议确定:自1990年起,每年8月,在吐鲁番市举办(A)A.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
B.中国吐鲁番文化节 C.中国吐鲁番万人麦西来甫节
12、我国的五大宗教是指(A)。
a、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b、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东正教
c、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
13、最近成立的自治区是(C)自治区日成立。1965年9月1日成立。
A、内蒙古B、新疆C、西藏D、广西、新疆是多民族地区,在47个民族成分中,有(B)个是世居民族。
A、17 B、13 C、15
二、填空题:
1、新疆是1949年和平解放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
2、“三个离不开”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3、当前,影响新疆稳定的最主要因素是:民族分裂主义、暴力恐怖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
4、新疆的地理特点是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5、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6、从83年起自治区把每年的5月份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
7、新疆的面积是160万平方公里。
8、新疆下辖五个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七个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二个地级市:乌鲁木齐、克拉玛依。
9、新疆相邻的省有甘肃、青海和西藏。与新疆接壤的国家有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
1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于1954年,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守边的职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现有14个师。
11、新疆气候的三个特点是:干、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
12、新疆有47个民族,共1963万人。其中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十三个是新疆的世居民族。
13、维吾尔的含义是:团结、联合。
14、新疆历史上没有工业。解放初,驻疆解放军生产部队官兵节衣缩食,白手起家,先后建起了42个厂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八一钢铁厂。
15、维吾尔民族能歌善舞,驰名中外的《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民族音乐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传统舞蹈以“赛乃姆”、“刀郎”为代表。“麦西来甫”是最具广泛群众基础的,最受群众欢迎的集体歌舞。
16、《十二木卡姆》共包括170多首曲牌和72首乐曲,长期流传于新疆各地。木卡姆(大曲)因地区不同又分为“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和“伊犁木卡姆”5种。其中,“喀什木卡姆”的规模最大,形式最完整,曲调也最丰富,从头至尾演唱一遍需要20多个小时。
17、都塔尔、东布拉、库木孜、那艺分别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的乐器。
18、石油、天然气和煤是新疆最具有优势的矿产资源。19、2003年2月,新疆巴楚、伽师一带发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新疆境内最强烈的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71亿元。
三、判断题:
1、汉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全国2000多个县(市)几乎都有分布。(对)
2、维吾尔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错)
3、最早成立的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对)
4、最近成立的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日成立。1965年9月1日成立。(对)
四、问答题:
1、什么是民族?
答:民族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什么是民族团结?
答:民族团结是指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3、什么是“三个离不开”?
答: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4、什么是民族平等?
答:⑴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发达程度如何,风俗习惯和宗教的异同,都一律平等,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都拥有同等的地位,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各民族都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任何民族在任何方面都不能拥有特权;⑶努力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克服由于经济文化落后而造成的享受某些权利的制约,使法律的规定变成社会生活中的现实。
5、什么是民族共同语言?
答:民族共同语言是指组成的人们在内部相互联系中所使用的语言。民族共同语言是在民族形成过程中以某种最有代表性的方言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有益成分发展而成的。
6、“维吾尔族”与“穆斯林”是一个概念吗?
答:不是。维吾尔族是一个民族的名称,只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教民才被称为“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我国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撒拉族等。这些民族当中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都被称作“穆斯林”。
7、解决民族问题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什么? 答:是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8、维吾尔族最著名的古典乐曲是什么? 答:十二木卡姆。
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何时成立的? 答:1955年10月1日成立的。
答: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10、四个维护的内容是什么?
答: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人民利益。
11、“四个认同”的内容是什么?
答: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2、为什么要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
答: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就是胜利的前提要素。”、“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新疆的历史,就是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共同艰苦奋斗,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历史一再证明,团结就兴盛,就繁荣,分裂就**,就衰败。这是新疆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一条重要的客观规律,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
13、在新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是什么? 答:爱国、团结、进步、稳定、发展。
14、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 答: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新疆发展的生命线 篇7
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众多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对促进文化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新疆民运会作为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最高级别运动会对基层运动会的开展和未来走向起着引领和风向的作用。基层少数民族运动会是少数民族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民运会文化的发源地。从查阅资料及实地调研中发现,无论是乌鲁木齐市,还是北疆小镇,南疆乡村,民族运动会都这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基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新疆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们庆祝收获,期寄希望的重要表达方式。新疆地区对民运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全国级、自治区级民运会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所设项目及项目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对基层少数民运会的文化传承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研究较少, 本文通过探讨新疆基层少数民族运动会在促进各民族情感交流、精神寄托、民族团结等正能量方面的作用,来阐述新疆基层民运会的重要性。
1基层民运会举办的特点
1.1 项目民族化、生活化
新疆共有47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各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独特风格的传统体育项目。自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来,精河县、和静县、温泉县、和布克赛尔县、和静县巩乃斯镇,尼勒克县、库尔勒、额敏县、木垒县、巴里坤县等地区已将农牧民运动会作为年度比赛,在丰富农牧民业余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各市、县、乡镇农民运动会或旅游节中,开展的运动项目通常有:叼羊、姑娘追、赛马、摔跤、马上角力、飞马拾银、射箭、高空走绳,而蒙古族搏克、锡伯族射箭、维吾尔族的达瓦孜等,凸显民族特色。这些项目的开展,既继承了古老的运动习俗,又传承了悠久的民族文化。
在调研中发现,各县、镇自行组织的民运会中,比赛项目主要以速度赛马、赛走马、叼羊、姑娘追、摔跤、马上角力、飞马拾银等为主,这些项目源自于他们的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同时比赛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由于参赛地点通常选在水草丰盛的草原平坦区域,参赛的人员也为当地的农牧民,参赛工具也是被农牧民视为亲人的马匹。农牧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这原本就是他们的生活,比赛更为这份生活增添了希望,因而,对于基层的少数民族而言,比赛既是生活,生活也是比赛。
1.2 形式传统化、娱乐化
比赛内容的生活化,比赛结果的简单化及比赛过程的易操作化,成为了民族体育运动会的重要优势,不论性别、年龄,只要参与,均可完成整个比赛过程,享受比赛的乐趣,如射箭、赛马等。同时,比赛还具备较强的竞技化,比赛过程扣人心弦又充满乐趣。在调研哈密市民运会和2014年的博乐“那达慕运动会”发现,各项目的比赛规则简单易行,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且娱乐性、观赏性极强。如:叼羊,主持人把一只割去头的羊放在指定处。枪响后,甲乙两队共同向羊飞驰而去,先抢到羊的同队队员互相掩护,极力向终点奔驰,双方骑手们施展各种技巧,围追堵截,拼命抢夺。叼着羊先到达终点的为胜方。获胜者按照当地的习俗,将羊当场烤熟,请众骑手共享,称为“幸福肉”。激情运动后,分享美味的“幸福肉”,弱化了比赛的竞技性,强化了比赛的娱乐性,又凸显了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气氛。
1.3 参赛人员全民化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的引人之处就在于全民参与,基层民运会更是如此。不论是巴州“东归那达慕”,还是伊犁州“西迁节”, 参与比赛的人员都是来自比赛地附近的农牧民,他们带着自己的马匹、斗狗、斗羊不辞辛苦来参赛,参赛运动员的家属也放下手中的事情,一起来观赛,与家人共同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民族式摔跤,赛马、赛骆驼等项目,有老人也有小孩。比赛中,场地周围搭起帐篷,人们席地而坐,观看比赛,男人比赛,女人观赏, 真正做到了全民运动会。
1.4 民运会发展规范化、丰富化
新疆民运会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体育盛会,民运会设置的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都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速度赛马、赛走马、赛骆驼等是新疆各族群众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表演项目沙哈尔地是新疆阿克 苏地区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民间很受欢迎。2007年,它被选入新疆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首届民运会于1985年在乌鲁木齐举行时,只设置了民族式摔跤、叼羊、速度赛马等5个比赛项目,历经7届之后,今年的竞赛大项已达到12个,此外还设置了8个表演项目。这些数字也佐证了新疆各族传统体育得到充分发展。
2基层民运会的作用
2.1 丰富基层各民族人们业余生活
新疆地区的农牧民主要生活在天然草原、丘陵地带,在平时主要以放牧为主,骑着自己喜爱的骏马,在草原上放养牲畜便是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夜幕降临时,看完电视节目后便休息了。周围环境中,并没有电影院、娱乐场、健身馆等性质的娱乐场所。基层民运会的举办,为农牧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他们可以与其他人较量摔跤技术,赛马、赛骆驼技能,既锻炼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又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2.2 促进基层各民族人们情感交流、民族团结
新疆农牧民广阔的居住环境决定了他们与人交流的局限性,每户与每户之间,间隔几公里。平常生活中,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只希望能舒服的休息,与邻居之间的交流自然被放在了次要地位,基层民运会的举办,十几公里、几十公里外的人们欢聚在比赛场地周围,带着自家的美食,边观看比赛,边品尝美食,边畅聊生活,各族人们在一起,其乐融融,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交流,有效维护了民族团结。
2.3 利于各项目的原生态传承和保护
基层民运会中的各个项目,仍以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项目为主,经过时代变迁,融入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比赛中各项目的表现形式,正是各族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常体现,原滋原味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场景,比赛既是生活,生活既是比赛,各项目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才能更长久地传承和保护各项目的发展,促进各项目在传承中创新,继续履行它们所具备的历史使命。
2.4 促进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必须有好的载体。民族地区有很多具有个性的资源,也正是民族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转型、民族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这些都需要载体。民运会有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社会繁荣进步;倡导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检阅民族体育成就,展求新疆省民族体育特色和运动水平;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透过民运会这扇窗口,人们会发现,新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已呈现出不少亮丽“风景”,第八届民运会的成功举办正是其中一个缩影。
3基层民运会“正能量”的新传递方式
基层民运会在丰富各族人们业余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及原生态传承和保护各项目中的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得民族团结正能量得以发扬光大。如何继续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显得尤为重要。
3.1 加强科学理论研究、推动信息数字化进程
基层民运会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活载体,在举办形式、内容等方面都有着自然、科学的一面。通过对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评估、筛选、分类,建立传统体育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传统体育的健身机理与锻炼价值;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保护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支持下,加快各项目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使这些项目通过网络生动活泼地展示给世人,让世人更多地了解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
3.2 对部分项目进行改造与雅化
基层民运会中部分项目仍保留着最为原始的运动方式,竞争激烈又带有野性,为了让其在传承方式上更接近当今社会人们的运动理念,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对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统一场地、器材,完善规则等工作,使其被广泛接受,逐步推向世界。大量采用人类学的野外考察和参与观察的方法,走向“田野”开展工作,实地调查,抢救性地收集原始素材,再进行综合分析、整理,为各民族传统体育课题研究和传统体育的发展作好前期准备。
3.3 通过运用新闻媒体、社会舆论加强宣传
基层民运会中的运动项目是各少数民族先辈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发明创造的,是一种健身运动,更是一种挑战自然又融于自然的表达方式。通过新闻媒体,向人们宣传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激发人类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促使人们改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生活内容,并通过从事传统体育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体育项目遗产保护的伟大事业中来。
3.4 建立各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使传统体育训练与竞赛走上常 态化、制度化的轨道
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对各项目从场地、器材到规则的完善规范,到政策的大力支持,使训练基地能科学化使用,使各民族传统体育在竞赛杠杆的作用下,建立起完善、规范的训练体制,为其走向国际体育舞台,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打下基础;成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研究会,以普及、提高为基本,使大多数人从感兴趣到愿意从事常规锻炼,进而为各民族传统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努力。在这方面,新疆已建立了6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初期效果。
3.5 借助旅游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
新疆各民族马背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借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东归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选取一些娱乐性、观赏性、民族性较强的项目,在旅游区进行开展;结合实际向游客展现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邀请游客参加赛马等马背体育活动,让世人全面了解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后,结合运动会还向当地农牧民发放了创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计划生育等宣传材料。用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去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满足基层各族群众文化需求,从而激发各民族同胞爱党、爱国、爱家的热情。
4结论
办好民运会,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现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辉煌成就的重要途径,对于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快推动民族体育事业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各族运动员在拼搏中相互切磋技艺,在交流中增强民族凝聚力,在沟通中升华彼此友谊,既可以集中展示新疆各族群众团结向上、奋发进取、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又深刻诠释了新疆精神,全面彰显了新疆形象。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中深受欢迎,基层民运会为各族人民提供了一个展示当代少数民族精神风貌的平台,人们在享受节日庆典带来的喜悦心情之余,可以一展矫健的身姿,还促进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交流,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弘扬民族团结“正能量”,应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对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与保护应加强科学理论研究、推动信息数字化进程,通过对传统体育进行评估、筛选、分类,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评价指标体系,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机理与锻炼价值。(2)通过新闻媒体、社会舆论加强宣传,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伟大事业中来。(3)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可使传统体育训练与竞赛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4)借助自然资源优势及旅游文化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新疆基层少数民族运动会作为少数民族体育的交流大会,既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交流的平台,又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团结“正能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就新疆基层民运会举办的形式、特点、作用等相关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新疆民运会项目的传承方式及对民族团结“正能量”传播的促进作用。
民族团结是新疆发展的生命线 篇8
【关键字】新形势;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不足;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和实施多种措施和制度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伴随各民族之间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各种民族问题和民族冲突也随之增多。而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又使得民族问题越来越复杂。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爱国之心,树立正确的民族团结意识,积极维护民族团结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民族团结历来是我们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我们各项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地区经济也快速发展,而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却在逐渐加大,这种差距将使民族地区和沿海地区、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增多,同时也会导致民族间摩擦和不满情绪增多。再加上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挑拨和煽动,这些民族摩擦,将会极大地阻碍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这也就时刻提醒我们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
(二)有利于维护学校稳定,促进学校的发展
高职院校是培养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一方面,高职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相对比较淡薄,反渗透能力不强,缺乏政治辨别能力,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和渗透,从而影响乃至严重破坏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另一方面,新疆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自各个地方,由于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的差异,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从而消除影响高职学生思想稳定的消极因素,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维护新疆地区的稳定
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区实施西化和分化,不间断的在我区进行分裂破坏活动。目前三股势力争夺青少年接班人,主战场就在学校,特别是高校尤为突出。大学生虽经过院校的熏陶,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但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应用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准确、客观地观察、判断和分析问题,识别网络上信息的真与假,来自各方面的思想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通过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来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
(四)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团结意识
新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他们成长于本民族的文化环境中,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热爱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这种民族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宝贵的民族凝聚力,但有时也会导致狭隘的民族意识。面对对民族分裂行为,绝大多数同学可以沉着冷静地面对并持反对态度。然而,也有个别同学由于狭隘的民族意识的引导,对反对民族分裂和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存在错误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方面做出努力。
二、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现阶段,高职院校里的公共基础课和民族团结教育有关的课程很多,但从总体上缺乏文化的渲染和心理融合等人文性治本教育力度:第一,专门针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几乎没有;第二,在可以进行渗透进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里面,没有注重学生民族团结观的培养;第三,在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民族文化方面,没有相应的课程。
(二)民族团结教育效果不明显
在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是将“民族团结”作为一次活动或者某段时间内活动的主题,多样的活动形式掩饰不了其在内容和本质上的空虚: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但在民族团结以及民族文化上面并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导致了很多学生关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只是一时的好奇,民族团结教育也没有帮助学生树立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三)师资力量不足
一方面,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教师的讲课只给学生读教材、念讲稿;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一些教师的理论基础薄弱,面对学生的提问,不能正面回答。结果不仅没有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困惑,反而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少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缺少一批专门从事民族团结教育的老师。一些教师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在讲一些关键问题时,基本上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认识和态,观念陈旧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形势,这样的教师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对学生思想必然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加强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课程建设,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教学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认同”的重要思想。另一方面,可从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加以改善,可面开设专门的民族课程,如学生较感兴趣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团结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等,或在相关课程中有计划地突出民族团结内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深刻理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实质与内涵,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切实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中
可以针对大学生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现象和感兴趣的形式,开展能充分展示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各类文体活动,如民族歌舞晚会、民族服饰展示、民族工艺品制作等活动,增进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进而喜爱少数民族文化。也可以结合重要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优秀事迹报告会等,让学生形象地感知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加深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在学校校园网上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的专题和红色影视剧栏目;同时,学校要紧跟网络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方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把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教师队伍的核心来抓,培养一批骨干教师,通过多渠道,多措施,多途径,努力提高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教师的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教学水平一流的教师队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正处于多元化发展和深刻变革之中,而“7·5”事件带来的恶劣影响和国外敌对势力对民族团结的破坏和利用使得新疆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变得尤为重要而又难度较高。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是本地区技能人才重要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民族团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新疆地区的团结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要努力开发调动多种教育资源,落实过程,讲究方法,如春风化雨般不断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参考文献:
[1]海秋丹.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J].社科纵横,2010,02.
[2]王华敏,李家富.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民族团结是新疆发展的生命线】推荐阅读:
坚定维护新疆民族团结09-29
新疆民族团结先进人物10-04
新疆民族团结演讲比赛主持词06-04
新疆民族团结月知识竞赛试题10-25
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07-25
学习贯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实施方案08-29
共谱民族团结曲 齐唱民族团结歌10-27
民族团结的先行者07-26
我们身边的民族团结作文06-28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