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谱民族团结曲 齐唱民族团结歌

2024-10-27

共谱民族团结曲 齐唱民族团结歌(精选3篇)

共谱民族团结曲 齐唱民族团结歌 篇1

共谱民族团结曲 齐唱民族团结歌

——记西乌珠穆沁旗*****镇****** 辽阔的乌珠穆沁旗草原,生机盎然。******位于这辽阔草原的最南端,是西乌珠穆沁旗所辖****镇的一个典型的“人口多,草场小”、草畜矛盾较为突出的村。村草场总面积8.1万亩,人均草场面积170亩。总户数148户,总人口490人,其中汉族364人,蒙族126人,党员22人,蒙族党员9人。2011年人均收入9650元,2006年以来曾先后多次获得旗委政府、镇政府各种荣誉称号、奖项近二十次。该村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好发展的同时,以实际行动,积极维护民族团结。

一、从稳定牧区社会入手,维护民族团结

1、******因历史遗留问题,造成部分牧户家庭人口少但草场面积大,部分牧户家庭人口多而草场面积小的情况,致使村内部因草场问题引起的纠纷较多。村针对这一情况,积极探索,联系相关的旗直部门,争取帮助;召开牧民大会,争取牧民的意见;经过几年的努力,将于近期开展草场划分工作,使草场能够公平公正的划分到户,并兼顾到村以前没有分到草场但有本村户口的牧民。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纠纷隐患,杜绝非正常上访案件的发生,维护牧区社会稳定。

2、村针对邻里之间、家庭内部容易出现矛盾的情况,组建村调解委员会,由村德高望重的牧民群众和“两委”成员担任调解员,及时解决各种矛盾纠纷,保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地维护稳定,保证民族团结。

3、针对村部分牧民在发展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缺少资金的情况,村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自2009年至今,已累计为牧民群众办理贷款600余万元,为村蒙、汉族牧民的牧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从关注民生入手,促进民族团结

1、多措并举,提高牧民收入。村针对“人口多,草场少”的现状,积极响应旗“两转双赢”战略,大力推进人口转移工作,并极为关注转移牧民的就业、教育、生活等问题。目前,已累计整户转移20户96人,零散转移119人,已有自主创业21人,进城务工135人;参加技能培训140余人次,提高转移牧民就业竞争能力。

村充分利用我旗育肥补贴户惠农惠牧政策,大力发展冬羔和肉牛育肥,增加牧民收入,并发挥典型户示范带动作用,组织村牧民一起参观、学习典型户的育肥技术,使牧民群众从转变生产方式中提高经济效益。

为改善村牧民打储草不足、购买饲草料养殖成本高的现状,村组织牧民群众成立了3500亩的高产饲料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了牧草不足的问题,降低养殖成本。

2、村60周岁老年人有近60人,这部分老人身体大多不好,劳动能力差,收入较低,有些老人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针对这一情况,村通过贷款、向社会募捐等方式为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入社保,使老年人老有所养。

3、自2006年至今,村累计为牧民群众缴纳合作医疗参合费用1.8万余元,帮助村牧民报销医疗费用11万余元。

4、开展助学活动,保证贫困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辍学。村组织党员、周边企业为贫困学生捐款,2006年至今,已累计捐款近8万元。所得款项不但资助本村的学生,还惠及周边村的十余名大学生。目前,村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已毕业大学生5名,在读大学生4名,没有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

以上措施,极大保障了牧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有力的促进了牧区民族团结,使村牧民和谐相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

二、从提高自身建设的能力入手,加强民族团结 为了能够真正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加强民族团结,村断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和党员素质的提高。完善了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党员中心户联系制,每个党同志尤其是年富力强、威信高的党员包5---8户牧户,重点扶持,发展家庭经济。经常组织牧户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探讨致富经验。通过努力形成了团结向上;勇于开拓,求真务实、团结一致的的领导班子。

******牧民群众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迎着朝阳,携手并进,必将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金秋唱响民族歌,团结花开迎宾客 篇2

看,少年志愿者们正在行动——制作一个“广西民族文化舟”网络主页。他们设置了几个版块,分组收集资料,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咱们也一起去为他们出谋划策吧——

组长:我提议,我们的主页上要有一张全国地图,图上叠加着身穿56个民族服饰的人们,体现出各民族的平等与团结。

玲子:我赞成!搜集民族服饰的任务就交给我吧。

我来解答

[我来解答] 右边是玲子搜集到的部分民族服饰的图片,你知道这些服饰各是哪个民族的吗?

强强:民族服饰是民族特征的外在表现之一,可以帮助我们辨识不同的民族。那么56个民族的识别标准都有哪些?我对此很感兴趣。

阿华:我知道,识别标准除了有民族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等民族特征,还要根据民族意愿、历史依据,以及就近认同来识别。

[知识链接]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就共同生活着很多民族,但其中大部分民族一直都得不到历代统治者的正式承认,比如广西世居的壮、瑶、苗、侗等民族。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识别工作立刻启动。到1954年,有38个少数民族的族称得到确认;到1964年,又新确认了15个少数民族;到1979年,我国的民族大家庭成员增加到了56个。如今,在广西生活的民族共有37个,其中12个是世居民族。

[我来解答] 每个公民的身份证或户口本上,都有一栏是“民族成分”。那么你知道个人的民族成分是怎么确定的吗?

组长:承认各少数民族的存在,进行民族识别,是消除民族歧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最重要的保障还是各项法律法规。

强强:是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被写入宪法,以保障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知识链接] 1951年,龙胜各族联合自治区(县级,后改称龙胜各族自治县)成立,这是广西第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到1990年,广西共有12个民族自治县。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这是继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后我国的第三个民族自治区;1958年10月和1965年9月,又相继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我来解答] 由于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还制定了许多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各项事业,比如从2001年起,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此外,你还知道哪些特殊的民族政策?请举出几例。

阿华:快看快看,我找到了一张文物照片——“大瑶山团结公约”碑。

玲子:哇!这件文物可不简单,它是广西消除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见证。

[知识链接] 1951年,瑶山剿匪胜利结束,瑶山人民成了这块土地的真正主人。但是当时瑶山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光瑶族就有5个支系。由于历代统治者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加上各民族的语言、习俗、来源各不相同,民族隔阂十分严重。后来,在中央访问团的帮助下,大瑶山人民召开各族代表大会,订立《团结公约》,并按照瑶族传统的“石牌制”,把公约刻在了石碑上。之后,广西各地少数民族也相继订立民族团结公约。可以说,今天的广西能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省区,这份公约开了一个好头。

[我来解答]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先进个人和集体为民族团结事业作出了贡献。在上世纪90年代,广西武警总队融水中队有一名普通的汉族士兵,用自己的真情与执着,帮助许多红瑶女童圆了上学梦,使红瑶“女不读书”的观念成为历史。你知道他是谁吗?组长:第一组收集了这么多好资料,咱们组可不能落后啊!

大伟:放心!我有个很棒的主意——在我们版块最醒目的地方,放上一段苗族芦笙迎客和侗族 “多耶”的视频,让所有登录网页的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广西人民热情好客的风尚。

[知识链接] 小伙子吹起芦笙为客人带路,姑娘敬上迎宾酒,是苗族特有的迎宾方式。而侗族的 “多耶”,意为踏歌而舞。逢年过节、生日婚庆、重大活动,侗族人民都要“多耶”;迎接客人,更少不了邀请客人一起“多耶”——在嘹亮的山歌声中,大家集体起舞,唱歌的人每唱完一句,其他人就应和一声“呀罗耶,耶罗嗬”。

[我来解答] 广西其他民族如壮族、瑶族、回族等,还有什么特别的待客方式,你能说一说吗?

筠筠:咱们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我想,“三月三”的对歌盛况一定不能少。而且山歌对于很多民族来说,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手段呢。

月儿:对对!比如壮族的哲理长诗《传扬歌》,包含着社会道德、做人规范、家庭伦理等三大部分内容,被誉为“壮族的《道德经》”;再如壮族史诗《布洛陀》,既是壮族的创世神话,也包含了天文地理、生产技能等知识。瑶族的“耍歌堂”,是一种社会教育形式,通过各种歌谣、山歌的教唱、对唱,使青少年们领会家规、公德和修身处世的道理。

[我来解答] 下面这些富有哲理的歌句,分别出自哪首歌?请你连线。

劝诫年轻人,行为要端正。勤劳无价宝,做贼人憎恨。

一,莫把父母当闲人;二,师长犹如亲兄弟;三,莫欺少儿厌老人;四,对待公婆莫偏心。

当哥的别与坏人同混,当哥的别与恶汉相和。坏人说话你别听,恶汉唆使你别信。

大伟:说到山歌的教育作用,就不能不提各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比如环江的毛南族素有读书习文之风,在环江西部有上南、中南和下南等俗称“三南”的地方,历史上曾有“三南文风颇盛”之谓。在下南和中南之间有个山洞,因其中曾办过学校而被命名为“学岩”。

筠筠:我知道宜州的水族非常重视儿童的“开蒙”。第一天上学的早上,小朋友要穿上父母准备好的开蒙服,提醒自己已经长大了,以后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还要吃开蒙粽,表示以后要认真读书,好好学习;到了学校,要把粽子分给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老师的教导,与同学团结友爱、共同学习。

[知识链接] 壮族自古重视教育,远在东汉时期就开始办有学校了。唐代,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出现冯智戴、韦敬办、韦敬一等土生土长的文人学士,当时的容州刺史韦丹、柳州刺史柳宗元也办了不少学校,影响深远。到宋代,广西有各类学校40多所,不少文化名人如苏轼、黄庭坚、秦观、范成大等都到广西传播过文化。明代,广西有各类学校69所,清代又增至84所。

[我来解答] 广西有个被称为“岭南状元村”的著名壮族村落,你知道它在哪里吗?

组长:良好的教育与传统,形成了良好的民族风尚。我想起暑假我去那坡县玩,了解到那里的彝族人民有个很好的习俗:每当婴儿满月后,父母就会选定一个地方义务架桥,方便行人走路。

月儿:除了热心公益,诚信也是很好的民族风尚。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最能体现诚信的就是“插标”了。某人先发现某种东西,就做一个标记,如插上个草标,表示此物已经有主,后来者就很自觉地不去占为己有。我在金秀大瑶山就见过这种草标。

筠筠:还有团结互助。苗族有句谚语“一家有事,百家帮忙”,谁家建房或者办婚庆,全村人都会来帮工、帮料、献钱、献米等,主动帮助主家解决问题。侗族村寨里,谁家困难断了炊,邻里亲朋就会把粮食悄悄放到鼓楼上,让缺粮者拿回家去;渡过难关后,被接济的人家再把同等数量的粮食放还在鼓楼上。

大伟:还有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仡佬族有个特色节日叫拜树节,每年农历正月十四,人们都要选择一棵大树,给它贴上红纸,为它除草浇水,之后,全村人就开始新一年的植树造林活动。

月儿:还有尊老爱幼、正直善良、艰苦奋斗……太多太多啦!

组长:那咱们就一一罗列出来,然后去搜集更多的事例吧。

小李:组长,你要的照片我拍好了。真没想到,在南宁市中心的步行街上,会有这样的历史古迹。

组长:这是北宋的民族英雄、邕州知州苏缄殉国处的遗址。为了抗击交趾侵略者,苏缄全家36人全部罹难。

[知识链接] 明朝田州(今田阳)的壮族女土官瓦氏夫人,是广西古代民族英雄的又一杰出代表。她带领壮族俍兵远赴江浙抗击倭寇,保卫了祖国东南海疆的安全。壮族传统的体育运动板鞋竞走,传说就是瓦氏夫人发明的练兵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士兵们同心协力、步伐一致。

[我会回答]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广西地处南疆,屡被外国殖民者觊觎,为此,各族人民奋起抗争,保家卫国,期间涌现出不少民族英雄。现当代著名诗人田汉曾为其中两人写下这样的诗句:“近百年来多痛史,论人应不失刘冯。”你知道诗中的“刘冯”指的是谁吗?他们都有什么英雄事迹?

鸿秀:要说抵抗外侮,最悲壮的就是八年抗战了。去年我去昆仑关旅游,听导游说,昆仑关战役是桂南战役中最为壮烈的一战,我们应该好好介绍一下。

[知识链接] 昆仑关距南宁市50公里,地势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9年12月18日,国民政府打响了收复昆仑关的战役。担任主攻的士兵多是广西人,被日军称为“广西少年兵”。在附近数万壮、汉群众的支援下,经过十多天的血战,中国军队击毙日军少将指挥官中村正雄,歼敌4000余人。但中方将士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仅界首高地一场战斗,担任攻坚的某团9个连中,就有7位连长伤亡。

[我来解答]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华北、华东、广东等地相继沦陷,西南地区一度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在广西有一座古城,因汇集了许多进步文化团体和专家学者,而成为抗战后方的文化中心,被誉为“抗战文化城”,你知道它是哪座城市吗?

组长:为反抗统治者压迫揭竿而起的英雄,同样值得我们铭记。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太平天国群英。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英雄人物和事迹可以介绍?

珠珠:明代的壮族英雄韦朝威、覃万贤,领导了古田壮民大起义,瑶族英雄蓝受贰、侯大苟,领导了持续200多年的大藤峡瑶民起义;清代的壮族英雄吴凌云、李文彩、李锦贵、黄鼎凤等,都曾带领壮族农民起义反清。还有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西也发动过钦防起义、镇南关起义和钦廉上思起义三次反清起义呢。

[知识链接] 同盟会为推翻清政府而发动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中,有20多名广西籍志士参与,在名垂青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中,就有韦云卿等五名壮族志士。

鸿秀:说到起义,怎能不提邓小平爷爷领导的两大起义——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呢?还有东兰壮乡的骄傲、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邓小平爷爷的亲密战友——“拔哥”韦拔群。

[知识链接] 左、右江地区都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1929年12月,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先后在右江地区的百色、左江地区的龙州组织起义,成立苏维埃政府和红七军、红八军,建立了汇集数百万壮、汉、瑶等各族群众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根据地。

[我来解答] 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广西土生土长的英雄人物,你能举出几位吗?

小李:其实我家也出过英雄人物呢。我曾祖父参加过解放南宁和大瑶山剿匪;奶奶一家在抗美援朝运动中荣获“积极分子”称号;叔公参加了援越抗美,还获得了越南政府颁发的纪念章……

组长:真了不起!那我们就拿出最好的水平制作网页,以表达对英雄们最诚挚的敬意吧!

组长:“小博士”,我看你一直在研究铜鼓,是不是有什么重大发现?

天翰:别叫我“小博士”啦。不过我真有发现哦。你看,这是咱们广西出土的铜鼓纹样装饰,右下角是中原一带出土的青铜器纹样装饰。壮族铜鼓有很特别的青蛙装饰,而雷纹、云雷纹在壮族铜鼓和中原青铜器上都很常见。我觉得,这反映了壮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知识链接] 早在3000年前,壮、侗、仫佬、毛南、水等民族的祖先就已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在广西出土的青铜器中,数量最多、工艺最精良的当属铜鼓了。

灵儿:“小博士”说得很对。其实不仅铜鼓,壮锦也是这样呢。壮锦吸收了中原纺织技术的精华,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在古代被列为贡品,享誉中原。

伊伊:农作物也是哦。壮、侗、仫佬、毛南、水等广西原住民族,属于世界上最早一批种植水稻的民族,而到了汉代,原产浙江的水稻良种又被引入广西。唐宋时期,南迁的汉族带来了麦、菽、粟等农作物,同时向广西少数民族学习种稻技术,广西少数民族则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水利和灌溉技术。明清时期,广西从外地包括从今越南引进的优质水稻,有几十种之多呢。

[知识链接] 在广西及广东西部广泛分布着带有“那”字的地名,“那”在壮语中正是指水田,这一词汇是壮族先民从事水稻种植的活的见证。此外,壮、侗等民族语言中有许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同源词汇,如“田”“水”“犁”“水牛”“种植”“稻”“菜”“园子”等,这些语言活化石很好地反映了各民族共同劳动、开发广西的历史。

[我来解答] 下图是位于桂林某自治县的一处著名景观,是由当地壮、瑶等民族团结互助、共同改造大自然所获得的一项伟大成果,它始建于元代、完工于清初,体现了广西稻作文化的成就。它是什么呢?

组长:广西区内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这与先民们开拓水陆交通的努力分不开。以西安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举世闻名,但有一条同样著名、同样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咱们广西的合浦呢。

天翰:在对内交通方面,则有著名的灵渠。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是中原到岭南的一条便捷的水上交通要道。

[知识链接] 广西古代的造船技术非常发达,可以制造十多米长的帆船,最有名的要数宋代广西先民制造的木兰舟。据记载,这种船可装载多至千人,存储一年的粮食,在海上航行不怕巨浪。

[我来解答] 广西古代共有三大运河,除了灵渠,另外两条是什么?

伊伊:我想说说广西古代建筑的成就。除了享誉世界的侗族鼓楼、风雨桥,还有什么代表性建筑呢?

天翰:容县的真武阁呀,它可是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

[知识链接] 真武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结构为古代建筑史上独具一格的杠杆结构,整座建筑用了近三千条格木构成,两层楼高的四根大内柱,虽承受了沉重的负荷,却能柱脚悬空不落地,堪称奇迹。建成四百多年来,真武阁经历了多次地震和大风的袭击,仍安然无恙,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灵儿:看完咱们搜集的内容,我只有一个感想——广西的古代文明真灿烂呀!

天翰:今天的成就也同样辉煌呢。文艺方面,仅仅电影一项,上世纪80年代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血战台儿庄》等影片,在全国引起轰动,引领了一代电影艺术的风潮。

伊伊:生产方面,田阳壮族人民利用科技种植芒果,创造了自己的品牌——田阳香芒;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杂交水稻种子出口是全国最多的;水牛培育技术也是世界上最“牛”的,自治区政府正计划把广西建成全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优质奶水牛种源供应基地、奶水牛产业化开发示范基地、奶水牛开发技术服务基地。

[我来解答] 广西当代的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文艺领域,都有哪些著名作品?请你各举出几例。

组长:纵览古今,每一个广西人都倍感自豪,相信咱们的主页,也会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广西的魅力,为这块神奇的土地而着迷!

亲爱的读者,听完少年志愿者们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收获良多?广西和全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自古就水乳交融,互相离不开,广西和祖国的美好明天,同样需要各族儿女同心同力去创造。

共谱民族团结曲 齐唱民族团结歌 篇3

——云南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边疆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16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毗邻而居,少数民族人口153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3.4%。全省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和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这些因素,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云南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创造性贯彻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开创了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创造了民族团结和谐的“云南现象”,受到包括国际社会在内的广泛赞誉。

为认真总结云南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最近我们赴云南红河、迪庆、昆明、西双版纳等地作了专题调研,在与各族干部群众的广泛接触中,我们深深感到,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是我国多民族社会主义大家庭和谐发展的缩影;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云南民族工作经验十分丰富、弥足珍贵:

(一)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研究部署民族工作,不断推动民族工作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坚持从云南实际出发,7次作出关于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构建了一套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民族工作模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云南做任何工作,考虑任何问题,都要从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边疆、山区省份这个实际出发。离开了这个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脱离群众”的重要观点,并始终予以坚持。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针对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不断增多的新情况,省委省政府又向全省广大干部提出了“在云南,不重视民族工作,不研究民族问题,就不是一个合格领导干部”的要求,把处理民族问题的水平作为衡量各级党政组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准,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重视民族工作成为全省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

(二)坚持一切从多民族和各民族发展不平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一切重大决策不忘多民族实际,一切重要工作体现多民族特点。在作出可能涉及民族关系的各项重大决策前,首先摸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及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的情况,坚持把改革的力度与群众的可承受程度、发扬开拓进取精神与坚持慎重稳进方针、推动改革发展的原则性与政策措施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确保了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效性。

(三)坚持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繁荣进步,不断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用发展的思路谋划民族工作,用发展的办法促进民族团结,用发展的成果巩固民族关系。把8个民族自治州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位置,使其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人民作出“现代化进程中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举全省之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布朗族、基诺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短期内实现了整体脱贫。人口最少、世代聚居高山峡谷地带的独龙族同胞告别了不通电话、公路的历史。对其他少数民族贫困乡村实施扶贫攻坚大会战,使2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20多万贫困户告别了世代居住的茅草房、杈杈房。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边境地区群众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些举措,有力增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

(四)坚持大力发展繁荣民族文化,培育各民族共同理想,不断壮大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省委省政府坚持用“多元一体、和谐发展”理念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率先在全国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民族文化建设精品工程,《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印象丽江》、《勐巴拉娜西》等成为展示云南民族文化的精品剧目。努力打造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品牌,大理、丽江、西双版纳、香格里拉等成为宣传云南民族文化的名片,“七彩云南”成为云南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和谐繁荣的代名词。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力增强了各民族群众的自信心自豪感,促进了各民族尊重、开放、包容、和谐理念和共建美好家园理想的形成与发展,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五)坚持用战略眼光和特殊举措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不断壮大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骨干力量。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来抓。在公务员招录中对少数民族实行适当倾斜政策。在干部配备上坚持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干部。从2003年起,采取“重点培养、小步快跑、交流使用”等措施,实现了全省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在省直机关至少有1名厅级干部的目标,独龙、德昂、阿昌、布朗等民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省直机关中首次有了本民族的厅级领导干部,成为各民族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标志。坚持把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放在重要岗位培养锻炼,全省16个州、市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中,有16位少数民族同志,县级党委书记中,少数民族占33%。少数民族干部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六)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不断完善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从1981年开始,省委就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后来的历届省委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这项制度,各州、市和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县均设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全省县以上政府全部设立民族工作专门机构。在乡(镇)一级政府设立专、兼职民族工作助理员,在少数民族聚居村委会设立民族工作联络员。从1988年至今,省委省政府坚持向民族工作难点地区派驻民族工作队,帮助基层党委政府发展生产,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行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将落实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情况列入党委政府考核内容。长期坚持在每年“五一”、“十一”期间组织基层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到省内外参观学习。切实尊重各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充分发挥爱国宗教人士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全省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七)坚持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常态化、群众化、网络化,大力营造民族工作良好氛围。紧密结合全国民族工作和云南实际,在全省范围内不定期组织开展“民族政策专家巡回报告”、“民族团结网上谈”、“民族团结宣传周”、“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民族团结文艺汇演”、“我身边的民族团结之星”等活动。摄制播出《金凤花开》、《山间铃响马帮来》、《香格里拉》等一批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民族团结题材电视剧。从1994年开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被列为全省各级党校和干部学校必修课。从1997年起,在全国率先在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全省46座广播电台每天用10个民族的15种语言广播,是全国少数民族广播语种最多的省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始终保持了声势大、亮点多、形式活、效果好的态势。

(八)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社会化、规范化、科学化,推动民族团结工作与其他工作相统一、相促进。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与党委政府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统一部署,统一检查,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兴边富民工程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抓手,作为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使民族团结工作与其他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坚持推动和深化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社企共建、社学共建,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覆盖面。坚持大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涌现出龚曲此里同志等一批代表不同时代特点、为全省各族群众所称颂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1983年以来,已先后召开5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九)坚持依法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法制保障。率先在全国颁布实施《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云南省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法规。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制定和修订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变通规定共计149件,民族工作全面步入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轨道。特别是一些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单行条例,对维护自治地方合法权益,推动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坚持不定期开展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除人大、政协以及有关部门组织的经常性检查外,省委省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开展全省范围内民族政策大检查,有力推动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落实。

(十)坚持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切实把各级民委建成“民族之家”。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民族工作部门在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就是党委政府在少数民族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民族工作部门在党政机关中的地位,就是民族工作在党委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坚持选拔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担任民委主要领导,注重从民委培养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各级民委的职能不断得到加强。各级民委充分发挥党委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的主渠道作用和民族工作专业队作用,积极建言献策,千方百计为民族地区办实事、办好事,成为说话有分量、办事有手段、社会形象好、群众评价高的“民族之家”。

云南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探索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伟大实践的生动写照。总结云南民族工作经验,我们得到深刻启示:

(一)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保持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的光荣传统,始终牢记多民族的基本省情和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不断加强和改善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省委省政府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及时对民族工作作出周密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及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从而牢牢掌握了民族工作的主动权和民族关系发展的主导权,使云南民族工作始终保持强劲势头。这是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的根本原因。

(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地方特点的民族工作路子。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只有坚持把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政方针与各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民族工作路子,才能确保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确保民族工作充满活力。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创造性贯彻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政方针,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民族工作路子,使云南民族工作始终充满活力,亮点频现。这是云南民族工作不只是某一时期比较好,而是长期比较好,不只是某些方面比较好,而是各方面都相对比较好的原因所在。

(三)必须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繁荣进步作为确保民族关系和谐的根本立足点和着力点。协调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繁荣进步,确保各民族共同利益最大化。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差距,不断发展各民族群众的共同利益,有力地调动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必须始终保持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和作风。云南在全国率先实行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率先制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在边境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率先制定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率先提出并实现25个以云南为主要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在省直机关至少有一名厅级领导干部目标,率先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率先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率先在中小学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率先制定实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这一切,正是云南民族工作开拓进取、善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结果,也是云南民族工作始终充满活力的重要原因。

(五)必须大力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民族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只有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切实打牢民族工作的社会基础和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民族团结靠大家,民族工作大家做”的理念,通过实行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完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等途径,强化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的民族工作责任意识,有效地动员了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民族工作,提高了民族工作社会化程度,形成了全社会共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合力。

上一篇:职责授权书下一篇:学雷锋日记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