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团结的认识(精选11篇)
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篇1
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民族团结就是说各民族间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互相合作,共同致于社会建设和促进社会稳定。西双版纳是一个民族成分较多的地区,居住着44种少数民族,傣族主要居住在盆地和平坝周边,其他的少数民族都主要居住在山区。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和民族共同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和民族人民的大团结。
西双版纳既然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那么一定要贯彻“三个离不开”思想,就是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处理好民族之间关系,使搞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的关键,因此,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保证。我们一定要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以实际行动来捍卫各民族的安宁,祥和大团结。
作为边疆民族一员,我认为要建立好民族大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一定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好汉族干部,要利用各种途径和形式普及民族知识,使各族干部群众懂得维护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西双版纳州努力营造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为了维护民族大团结,西双版纳州领导政府已作出了很多典型的事例:经常举办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大型民族舞蹈大赛,民族才艺展示,举办这些活动,目的是让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相互地交流,以及增进各民族之间深厚的友谊,来达到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但是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虽然各民族在政治地位上实现了平等,但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较大的差距没:平坝上的傣族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大多数的房子都是楼房,以及有自己的轿车,农业方面都可以用机械来代替人,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及劳力。而山区上的其他少数民族则是另一番景象,房子还是木房,生产条件差,生活还很贫困。因此,坝上的少数傣族人民有些看不起其他少数民族,会在他们背后指指点点,这些行为是不道德的。
作为边疆一名的民族一员,特别是教师,学生们都是来自四方的少数民族,在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触时,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我们虽然来自四方,不管是任何一个民族,我们都是中国小公民,是兄弟姐妹,不能相互歧视、嘲笑。一定要相互关心、团结、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增进他们之间友谊,和睦相处。
民族与民族之间应该人人平等,不应该有强弱之分,因为我们少数民族是一家人,一家人就不能存有私心和私欲,许多少数民族的人们是很豪放很热情很大方的,只要真诚的进行沟通,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的,并且会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了解民族风俗习惯,在进行不断学习、改善过程中,不断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使自己各个方面都不落后其他民族。经过政府基层干部领导多年培养、教育,西双版纳州各民族之间已经友好地相处,已经礼尚往来,相互学习、交流。我相信,在各民族大力团结下,西双版纳州的经济、文化、会更加繁荣、昌盛。
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篇2
一、关于民族团结与语文课程的教育融合问题分析
1. 语文教学过程中, 民族团结教育尚未引起重视。
各地推进的课程改革, 使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材更新、考核的内容更新, 使老师们压力很大, 疲于应付。而学生最后的选拔还是要看成绩, 重点是知识、能力的考核, 民族团结教育在语文试卷中体现不很明显, 造成部分老师认为知识教学容易出成绩, 而民族团结教育则需要长期的关注和培养, 见效慢, 而且主要是政治老师的工作, 与语文学科的关系不大。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 重视知识能力教学, 轻视德育教学, 忽视民族团结教育的情况比较普遍。
2. 部分老师因为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 造成对民族问题不熟悉, 不敏感, 不敢说。
现在教师教学压力比较大, 主要精力都放在教学上, 因此不关注、不分析国内外的大事, 尤其是有关民族问题的大事。对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认知也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甚至是不知道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 对学生的问题困惑自然无法给予解答。比如有的学生问党员为什么不能去寺庙, 青海不允许藏族学生学藏文是怎么回事等, 如果不关注时事, 不了解相关政策, 那只能是一问三不知, 大摇其头。因为不知道, 所以不敢说、说不好, 这种做法只会增加学生的困惑和不解, 严重影响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3. 教育的方式方法僵化, 语文教学和民族团结教育油水分离。
一部分教师意识到民族教育的重要性, 也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说教的东西多, 方式方法不灵活。教师只是灌输式的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告诉学生, 而很少结合语文教学及现实中的例子来教育学生。这样一来, 学生自然不爱听, 其效果当然难如人意。
二、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究
1. 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和民族团结教育的融合, 把语文真正变成民族团结的桥梁和纽带。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 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而语文学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 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因此使学生爱语文, 学语文, 用语文, 是民族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也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民族学校教师, 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二者的结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 多读民族宗教方面的书, 多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 用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作为学校, 要加强对教师的民族团结教育培训学习, 给老师们创造学习的机会, 增强大家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促进大家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
2. 要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清楚语文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 是材料就得有取舍。以京版教材为例, 在必修三教材中有一篇主父偃的文章《谏伐匈奴书》, 该文章在言情析理方面确实高人一筹。但是这篇文章毕竟是几千年前一位封建臣子进谏的文章, 在对待游牧民族匈奴的问题上, 带有严重歧视色彩, 说匈奴“兽聚而鸟散”“上自虞夏殷周, 固不程督, 禽兽畜之, 不比为人”, 这样的语言处理不好, 很容易伤及学生敏感的自尊心, 影响教学效果不说, 还有可能给学生造成大汉族主义印象。所以对这篇文章应该辩证分析, 适当取舍。另外, 语文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 要学会随时随地取材, 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只有这样, 你讲的东西才是新颖的, 才是鲜活的, 学生才乐意听、乐意学。
3. 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和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结
合起来, 要高度重视听说的能力的培养, 培养促进民族团结的人才。要想把语文教学和民族团结教育融合起来, 其重要前提是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创新教育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要推动语文教学的电讯化, 使用电脑ppt、影音文件等形式, 使教学手段多元化, 使语文的展现形式更丰富。在教学方法上要将引导法, 点拨法, 启发法等方法结合起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 语文学科才有趣, 学生才爱学, 民族团结教育才能潜移默化, 深入人心。对一个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如何与汉族人沟通交流, 是一个潜在的考核标准。因此, 民族学校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具体来说, 要调动学生, 鼓励学生多说, 积极开展课堂辩论,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戏剧、小说, 让学生分角色来表演。使学生能够用汉语进行表情达意, 沟通交流。
三、结语
民族团结教育任重道远,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地位, 因此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 要积极探索语文和民族团结教育融合的途径, 使学生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接受者, 实践者, 传承者。
参考文献
[1]沈桂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党的民族政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2]孟立军.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篇3
关键词:民族法学;理论体系;民族关系
一、什么是民族法学
民族法学指国家或其授权机关制定和认可的,调整民族之间以及国家与民族地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该定义从民族法学的立法研究角度明确了民族法学的立法主体是国家及其授权立法的机关,立法的方式有制定和认可。凡可适用法律调整的民族关系和适用法律方法解决的民族问题都应属于民族法学调整的范围。
二、科学把握民族关系的现状
(1)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日趋多样化。第一,经济差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一些民族地区随着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财富的分配并不平均,仍有部分少数民族同胞没有享受到经济增长带了的好处。第二,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分裂渗透等破坏活动。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不断挑起矛盾、制造事端,对我社会稳定危害极大。第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隐蔽化,国内外的分离主义势力通过互联网等现代通讯进行思想渗透,防范难度增大,直接影响民族关系。 第四,民族工作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与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民族工作,民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开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民族工作仍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二是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贯彻落实力度不够。据了解,我国5个自治区的自治条例,部分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至今没有出台。一些涉及民族方面的配套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的建立、修改和完善不够及时。部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三是对关系少数民族群众直接利益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得不够,一些政策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2)民族综合协调发展难题尤其突出。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而在民族区域之内,不同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其次,民族问题集中反映在“贫富”问题上,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其中少和穷这两种情况是高度重合的,这说明,解决生活问题是民族问题的根本。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因经济利益产生的矛盾纠纷明显增加。自治地方与非自治地方,民族地区之间,在土地、草原、森林、矿山、水源等方面的矛盾渐渐增多。一些地方还时常发生涉及少数民族的经济纠纷和经济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发少数民族群众集体上访、静坐或与相关部门发生摩擦。云南省近年来因水源、土地、山林等資源权属和利益问题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多。二是因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引起的矛盾纠纷增加。综观历史,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是最容易引发民族冲突、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三、民族法学在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维护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作用
应当说,在民族法学的作用中,促进民族团结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法学的重要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杨剑波,鱼波.民族法概述[J].今日民族,2004(8):55.
[2]彭谦.论董必武的法制思想及其对我国民族法体系的影响[J].满族研究,2003(4):15.
[3]杨秋华.民族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J].河北法学,2004(9):123.
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篇4
——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有感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这篇讲话也实际指导了之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认真学习了这篇讲话之后,我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结合我的生活体验,所见所闻与当今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也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考。这篇讲话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经历了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同志为了纠正文革遗留的一些左的思想和打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所提出的。这不仅是邓小平,也是与他一道经历过革命年代和动荡岁月考验,对如何使中国避免走弯路,走老路有着深刻思考的老一辈革命家的一致认识。聂荣臻指出:我们的一切正确思想,归根结底,只能从实践中来,从实际经验中来,并且必须回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陈云也在文章中写道:实事求是不是一个普通的作风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其实对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在土地革命年代就有很深刻的思考和论述,当时针对党内一些盲目模仿苏联,照搬照抄马列主义的错误做法,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思想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在后来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也强调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把辩证法和方法论相结合,实事求是的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但在他的晚年,一方面在林彪等人的错误引导,一方面由于个人崇拜热潮的推动,使得党内正常民主生活遭到了践踏,“一句顶一万句”,解放思想也就无从谈起了。可以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损害,经济建设的倒退是相对次要的,生产生活的混乱也是相对暂时的,但对思想领域的遗毒是根深蒂固的,是最深刻的,也是危害最大的。回顾中国古近代史,并与世界古近代史相对应,就会发现解放思想永远是解放生产力的先要条件,先进的思想总能领导国家乃至世界的进步与富强。古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探索,近有光绪皇帝百日维新的变法实践,统统以失败而告终,客观的原因固然源自各个方面,可有一条,就是自上而下的体制改革没有以自上而下的思想解放为先。可以说,没有好的思想,不可能有好的制度;没有思想解放,不可能有制度创新。一种先进的思想意识往往会引领社会制度的变革,一个社会主流的思想意识一般会外化为社会制度。法国大革命虽然历经挫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几经低潮,但最终还是成功的,这就是因为法国大革命有着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广泛传播,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前提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民主共和观念推翻了君权至上的封建独裁思想的基础。
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为古老的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与人文遗产,但也使得很多传统观念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学而优则仕,官贵民贱的观念深入人心,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一再强调公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群体,权力属于人民,但在绝大多数人包括党员的骨子里,还是把当党的干部和“做官”当成一码事,而在这样的思想下,下级对上级服从,甚至讨好阿谀的现象就出现了,党内党员的地位都不平等了,何谈干部与群众地位的平等,何谈解放思想,就像邓小平同志讲话中指出的“许多重大问题往往是一两个人说了算,别人只能奉命行事。这样,大家就什么问题都用不着思考了。”党内民主,党员地位的平等,才是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创造性,进而解放思想的前提条件。
“我们要创造民主的条件,要重申“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在党内和人民内部的政治生活中,只能采取民主手段,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宪法和党章规定的公民权利、党员权利、党委委员的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邓小平同志在报告中反复强调民主氛围对解放思想能否落到实处所起的保障性重要作用。解放思想,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民主的问题。党章中规定: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邓小平同志说:“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我们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但是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民主本应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主义先锋队先进性的地方,但错误的民主集中制使得权力过于集中,缺少制约与监督,这就会衍生出一系列诸如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问题。
很多走上不归路的党员干部是经过了严格的组织考验与实践检验,甚至是在战争年代为革命洒过血,受过酷刑,保持了共产党员坚贞品质的,但掌握权力后,却被腐蚀,走上犯罪道路,诸如建国初枪决的刘青山,张子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涌现”的成克杰,程维高,慕绥新等省部级领导干部。他们作为一省一市的党政一把手,掌控着几千万上亿元经济建设项目,又手握地区干部任免提拔大权,相当一部分还有很多“心腹”在关键部门,可谓一方“诸侯”,张子善就曾大肆宣扬“天津地委内只能有‘一个头’、‘一个领袖’”。程维高也是这样的典型,面对省内干部群众的批评举报,打击报复,将匿名举报者揪出投入监狱,动用权力将调查自己的省纪委书记提前退休,将自己的秘书等亲信安插到各关键部门任要职,使得省内无人敢反驳他的决定。
这不仅在社会上给党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更在党内对一些党员的思想产生了错误而且有害的思想,在骨子里将党委放在于党纪党章之上,宁肯放弃党性,也不丢掉乌纱,失去了独立思考,辨别是非,坚持原则的精神,解放思想也就无从谈起。
党员地位的三六九等会改变党的性质,有违党的宗旨。胡耀邦同志就曾反复强调这一问题,他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时立下一条规矩,不准称官衔,见面一律称同志。大家称他耀邦同志。这不仅体现了胡耀邦同志作为党的领导人的杰出风范,也反映了他对党员干部一视同仁,讲究平等的先进思想。
可以说,解放思想,首先要让党员群众敢讲话,讲真话,“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邓小平同志这句话讲的很有水平很有深度,一语道破了一个革命政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源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民党政府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失去民心,进而失去政权。
“对于思想问题,无论如何不能用压服的办法,要真正实行“双百”方针。一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要追查所谓“政治背景”、所谓“政治谣言”,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恶劣作风必须坚决制止。”不留情面的讲,一些地方上的党和政府在这一方面做的不够,甚至背道而驰,对干部群众的批评不虚心接受,反而打击报复,这样做会使党和群众对立起来,更严重的,会失去执政根基。不仅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双百”方针,胡耀邦同志也说过:“对于流传在社会上的各种无稽之谈,我们大可不必太认真,关键是我们要把自身搞正确。”
“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指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只有充分调动生产参与者,充分挖掘基层干部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聪明才智,才能让市场经济保持活力,让中国向全面小康乃至更高的发展目标买进的过程中的步伐更加矫健。在这一方面,胡耀邦同志曾经指出,干部队伍年轻化,要让老干部从全局眼光出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这是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他主张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并身体力行。我对胡耀邦同志在民主法治,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等方向做的努力感到很钦佩,而对他辞去总书记职务我虽然感到遗憾和惋惜,但也赞赏他的襟怀坦荡,赤诚纯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想真正解放党员群众思想,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快我国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这就需要进一步突破几千年来“官本位”体制和观念形成的顽固而深重的思想影响,在全社会真正确立“人本位”、“民本位”的观念与机制。只有真正以法治国,保障民主,尊重人权,全党,乃至全社会的思想才能真正得到解放。
邓小平同志在七八十年代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在21世纪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学习价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仍需进一步贯彻。现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就是要走到群众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把自己端起来,要接受批评并且自我批评,广纳意见,真正解放思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到实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永远不过时。
至于上世纪曾出现过的自由化思潮,一部分是受到敌对势力煽动,企图颠覆政权的,理所当然的应受到坚决的制止与纠正,另一部分确实是针对党和政府内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和前者等同处理。毛泽东同志就曾说过,对学生运动紧张,镇压学生游行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是北洋政府乃至国民党政府才做的事情,而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充分保证公民的言论自由与示威权利,不能一有风吹草动就扣帽子,要区分好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学生有不满,首先是解决问题,改正错误,对于不合理的诉求要劝导,解释。当然,这都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对于非法的**理所当然要依法处理,严惩不贷。对于学生运动,习仲勋同志当时在书记处会议上就曾经明确指出:“我对大学生游行的事情从心上不赞成,但他们的一部分要求的确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呼声,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历史的回顾:匈牙利的卡达尔为何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原因是他总结了酿成事件的教训,采取了疏导、教育的方法。卡达尔制约官僚主义,采用了人民选举的方法,让那些得不到基本群众拥护的的官僚主义者自动淘汰。我们从建国以来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不能否认封建的东西仍然遍布于整个社会,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言行。因而中国社会问题中,法制问题十分突出。颁布了那么多法律,是否能真正执行?县委书记、省委书记的一句话就可以代替国家的法律,更别提党和国家领导人了。这种现象很不正常。因此,国家若要长治久安,必须依靠民主的发展和法制的完善。这次,我认为**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所要教育的,是应该让他们懂得,民主并不是空洞的东西,民主是一个过程,一是需要整个文化素质的提高,二是必须有极丰富的物质基础作保障。”
习仲勋同志的讲话旗帜鲜明的指出了要保障民主法治,倾听人民呼声,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要把民主法治放在高度认识的层面,温家宝总理强调,公平正义比太阳还重要,而保障公平正义的,一定要是民主与法治,一个英明的领导人也许可以保证一时的公平正义,但不能保证万世的公平正义,也许能保证大局的公平正义,但无法保证小处的公平正义。依法治国,更要以法治国,而非以人治国,而要实现民主,首先要实现党内民主,同时也是党内解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问题的根本保障,解放思想可以促进民主的实现,而民主的组织生活又可以有效地推动思想的解放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解放思想还有一个内涵,就是终身的学习,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有人可能会问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还要进行多久,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将永不停止,一直到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到了那时也还需要解放思想。”这也就表明了解放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终身学习,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常学常新,在学习中不断的解放自己的思想。解放思想不意味着没有原则的思想自由,百家争鸣也不意味着思想混乱。解放思想需要科学精神。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是解放思想;头脑发热,空想蛮干,不是解放思想;“打擦边球”,“闯红灯”,不是思想解放。思想解放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科学地研究新情况,灵活地解决新问题。
无论是道路的拓展,还是理论的创新,抑或是事业的推进,都与解放思想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都内在地要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作为道路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着重点是制度问题。要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保障,也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非解放思想无以进步,非实事求是无以兴邦。党员干部的工作,学习都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带领全党全国在社会主义新长征的长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篇5
1:你对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了解多少?
A很多B一点C完全不了解 2:你觉得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怎么样?
A很好B一般C不好 3:作为当代大学生,你觉得有必要了解民族政策吗?
A有B没有C无所谓 4:你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我国民族政策?
A书本B上网C与他人交谈
5:你认为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是否符合当前我国的国情?
A符合B不符合C还可以 6:你认为我国现阶段民族政策对推动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作用怎样?
A很大B一般C毫无作用 7:你认为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与我国各民族的风俗有关吗?
A有B没有C一点点8:你认为我国现阶段在现行的民族政策下,民族关系是否融洽?
A很融洽B一般C一点也不融洽 9:你觉得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需要改革吗?
A需要B不需要C随便 10:你是否有自己理想的民族_政策?
民族团结之花遍地开民族团结 篇6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蔚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点缀,才不会寂寞;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装点,才显得生机盎然。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乃至整个国家,只有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才能构建永久的和谐。
细雨润物无声,团结之花处处红,4月的新疆大地,花红柳绿,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我们满怀信心地迎来了第29个民族团结教育月。党中央为新疆的发展描绘出了一幅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内地众多兄弟省份纷纷来疆接洽援疆事宜。中央的关怀、兄弟省份的支持不是春风胜似春风,吹绿了新疆各族人民心底的希望、吹开了新疆各族人民心底的最美的花儿。这是一朵民族团结的花儿,这是一朵幸福的花儿,就像天山上盛开的雪莲花,迎风摇曳、尽情绽放。
在美丽的边陲小城伊宁市,各族群众朝夕相处,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民族团结模范。
在喀尔墩乡东梁村有这样一位老人,张庆祥,他先后担任过东梁村团支部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58载春秋、32年的“老支书”经历。他凭着对党的忠诚和对各族群众的挚爱情怀,带领由7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村子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在这个和谐的大家庭里,汉族、回族群众学会了维吾尔语,学会了跳“麦西来甫”,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群众也学会了种植小麦、番茄,发展设施农业……各族农民群众一同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着富裕和喜悦。
吾买尔〃吐合提是巴依库勒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先后在巴依库勒村担任出纳,队长等职务。四十年的工作中,他和各族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使自己璀璨的青春岁月红红火火,留下了一串闪光的人生足迹。熟悉养牛技术的他,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同时也没有忘记周边各族群众,时常下村为一些养牛户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他们提升养殖技术;乐于助人的他,在村委会与各族群众之间搭起了一座连心桥,他用自己实际行动维护了民族团结,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这些事迹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在各族人民的心中,在伊犁地区营造出人人求团结、处处讲团结、事事谋团结的浓厚氛围,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纵情怒放。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新疆的发展从来都是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新疆的历史,就是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侵、共同艰苦奋斗、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改变了一穷二白、极端落后的面貌,各项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在这个曾经没有一公里铁路、一座规模化工厂、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地方,建起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成长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崛起了一座座美丽的戈壁新城,这些都深深的印证着民族团结的力量。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块块砖瓦只有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条条溪流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生,每个民族只有团结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才能换来明天的繁荣和发展。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衷心希望这民族团结之花扎根戈壁绿洲,盛开在天山南北!
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篇7
四个高度认同指的是对祖国的高度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对中小学生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 积极构建抵御和防范“三股势力”的参透, 不断加强社会共同体的团结,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学习理解“四个高度认同”, 使中小学生真正懂得: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的祖国、共同捍卫了伟大的祖国;我国56个民族互相依存, 和谐共处凝聚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勇敢、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民族都为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小学生开展“四个认同”教育应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爱国主义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感情, 反映了个人对国家的依存关系, 是各族人民群众对自己故土家园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使中小学生懂得我国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中华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 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维护祖国的统一, 要维护祖国的主权, 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祖国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前提。
二,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对学生进行“四个认同”教育时要让他们明白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是中华民族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敌人。对此, 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高度警惕, 常备不懈, 随时随地粉碎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罪恶阴谋。
三, 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共同文化, 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程度越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 民族间的摩擦或冲突就越少。因此, 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引导各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 不断增强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 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 即正确理解“统一的多民族”的深刻内涵。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 要正确理解“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民族间“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 正确地理解好“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
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追求, 而其关键在于选择和坚持走正确的发展道路。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使中小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各族人民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中小学生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加强中小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篇8
关键词:民族团结;文化认同;价值观;文化大国
中图分类号:D6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19-01
一、藏区基层政府的干部个体,需要提高文化认同度的素质
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在偏远的藏区,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政府等同于汉族,汉族代表了政府,而有些地方,政府与藏民族,相对而言处于比较对立,难以融入,互相失信的状态中,久而久之,政府的行政手段成了人们的某种负担。这种政府与群众脱离的局面来源于很多个体干部和基层领导人员的行为所致。而这些政府的干部人员,完全利用当地群众不懂民族政策以及不懂法律的空白,由自己胡编乱造的方式我行我素,导致弱势民族有情绪,甚至有仇恨。近两年“我们不难发现在藏区的有些领导干部中,有提倡藏族的学生学藏语言文化没有前途,大声宣扬无用论,甚至有些藏文学校撤出藏文教学机制”这种不认同,拿自己文化价值观来衡量其他文化的态度,是酝酿两个民族之间仇恨的因素。这种人完全是挑起民族事端的祸根,他们不懂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组成的,因为有我们文化的多样性,才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姿多彩。针对这样的干部个体,社会需要创造平台,以各种渠道提升他们文化认同度的素质,促进藏汉民族真真的团结统一。
二、信仰如生命,生命需要呵护
随着科技的发达和通讯的便利,西藏以及其他四省藏区已经不在那么偏远,因为每一年的夏天很多内地的同胞都去往藏区避暑度假,这给西藏的经济活力带来一定的动力,但是,当然也有很多负面的东西,刺激着藏族人的内心之悠闲,使他们对汉族产生某种怨恨和憎恶。因为很多游客为自己一的时满足,不顾藏民族千百年来保护和敬仰的大自然,以及神圣无比的宗教信仰,无休止的践踏着他们的信念(比如;爬上佛塔拍照,虐待动物,经幡制衣,乱扔垃圾)。这种行为使藏人觉得汉族是个异类,不可想象,没有信仰的民族,进而产生某种距离,由此,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起着一种负面和消极的影响。所以,文化价值观有一定距离的两个民族来说,这是一定会遇到的挑战和矛盾,当然,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我们的世界也因此而不同。所以,不管是藏族还是汉族,需要一个时期来认可彼此的不同。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每一个个体民族都是平等的,然而,在相互欣赏相互融洽的氛围中,才能找到我们最终的目标, 即民族大团结,社会稳定,昌盛。
三、 转变唯我独尊的思想,发扬仁善义的理念
不管藏族还是汉族,其历史是悠久的,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是两个民族得以生存的文化根基,精神财富。因此,在我们身上流淌的是仁善义的血液基因,如此的思想和精神一直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使这国土的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生活。不过,如今也有不少的人,唯我独尊,我族中心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接受不了任何其他民族,其他文化,严重扰乱社会的秩序,给社会制造了安全隐患,埋下了地雷,给民族之间带来了仇恨,严重破坏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尤其,知识分子阶层不去搞理性的分析,也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随便写书诋毁某种东西的现象不堪胜数,(比如:汉族的作家李敖先生,侮辱磕长头的藏族信徒,任意践踏着一个民族的神圣无比的信仰,在藏人的心目中留下了莫大的创伤)。当然在藏族知识界,也有不少毁谤,诋毁汉族的人。这种彼此之间文化的不认同来源于某种旧债新账,是一种主观故意,专门挑衅的行为。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理性面对,不能盲目是从,以宽宏大量和仁善义,无害行的精神理念营造一个和平安详的国土。
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篇9
和静第八小学申报民族团结师范校先进材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30多年的辛苦历程,30多年的精心浇灌,民族大团结之花已开遍了“旅游之乡”协比乃尔布呼乡。作为民族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发展民族教育的中坚力量的第八小学(原协比乃尔布呼乡中心校),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向学生浇灌民族团结之水,精心培育学生,为构建和谐社会奏响民族团结的最强音。
协比乃尔布呼乡中心校始建于1978年,校园占地面积3千余平方米,现有教学楼一栋,宿舍楼一栋,12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40多名教职工,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雅怡人。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祖国要统一,民族要团结,就要从学生最基本的民族意识抓起。始终坚持开展民族常识教育活动,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第八小学坐落在多民族聚居之乡——协比乃尔布呼乡,学生大都来自该乡的各个自然村队,维、回、汉族学生占主流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共同组成。这个维、回、汉相融的集体,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加强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民族团结,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形成了维、回、汉学生相互关爱,彼此尊重,共同进步的良好校园氛围。
学校领导意识到作为民汉合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为加强各民族团结,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常识教育。并按党中央的要求,我区区情,州教委、县教育局的文件精神,积极开展民族常识教育,上好民族常识课,纳入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并视其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为此,各校精心安排每个学期课程的实施方案,制定好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真正做到了将民族常识课纳入到课程表中。
二、与德育结合,突出爱国主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根据中央精神,具体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区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特别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点,与德育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做到了四讲:一讲祖国悠久的历史,使学生知道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二讲祖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居世界第三位。三讲祖国物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四讲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56个民族和睦的大家庭,13亿多人,居世界第一。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讲话、民族团结的宣传图片,庆 “国庆”等机会,结合民族常识向学生介绍祖国的日益强大,新疆的日益富强。我们还通过开展民族常识知识竞赛 “我爱协乡”有奖征文等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使爱国主义教育有了坚实的落脚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教学中围绕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民族互相离不开这个核心。我们做到了四讲:一是讲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疆域。二讲,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三讲,各民族人民共同保卫着祖国的领土完整,维护着国家的统一。四讲,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协乡维、回、汉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这美好的家园。
三、与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突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在民族团结教育教学中注意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注意渗透民族常识的教育。如语文、新疆、综合、民族团结等学科都可以渗透这方面的教育。结合音乐课学习认识到手鼓、都塔尔、冬不拉等乐器都是少数民族人民创造出来的,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课上,押夹、拔河、摔跤、民族团结接力等都列入了教学内容,使学生直接参加一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在与美育及其它活动的结合上,利用美术课及兴趣小组学习绘画,学习少数民族的手工制作,学生动手学习制作简单的少数民族工艺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此外也同主题班队会结合,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民族团结的征文 篇10
想起了前段时间在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国家对于新疆的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和政府扶持凸现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镜头前一个头发花白的新疆老太太对着镜头,笑吟吟的说话,她说的是维语,大概意思是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她们在自己的辛勤劳动下过上了好的生活。
窥一斑而见全身,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大变化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曲各民族团结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弘乐章。
迄今为止,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并以1173个民族乡作为补充。
从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重要的建国方略,到把民族区域自治写进党的基本纲领,并以基本法的形式加以规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利益得到有力保障。1999年,中央作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规定,在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领域实施11项重点工程,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良好的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民族地区和各民族人民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取得了成绩斐然。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结构调整,从财政投入到金融支持,从生态建设到资源开发补偿……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下,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推上了不断提速的快车道。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日前表示,经过60年的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体系。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地区首次实现GDP年增量突破1000亿元用了45年,突破2000亿元用了10年,突破3000亿元用了两年,突破4000亿元只用了一年。
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谨慎文明建设的进程也不甘落后。独特的文化承载着少数民族发展繁荣的历史血脉。三星堆铜人头,水族水书,鄂伦春族仙人柱,树皮衣,马尾绣……新中国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目前,中国拥有99种民族文字报纸,222种民族文字期刊和37家用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等27种民族文字出版图书的各类出版社。
谈这些也许我们切身感受比较少,民族团结最好的缩影就是我们的学校—西南民族大学。我们学校是一所齐聚了五十六个民族学子的民族院校。我们学校的特色就是民族特色,各族学子在这里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结交朋友。我校秉承各民族平等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大力建设有特色的一流的民族院校。近年来,我校在学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校实施的一体两翼的战略,推进了我校在各个领域研究的进程,并使我们不断朝着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的民族院校的目标迈进
事实证明,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60年来我国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从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以实际行动坚
决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团结就是力量。民族团结形成的力量,既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极大地影响着综合国力。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动力来自全国各族人民。民族团结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
民族团结的先行者 篇11
中外古代历史上,许多国家大多是由不少小王国或是大部落组成,有时候结成较为松散的联盟形式,以达到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以利各自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经济较为发达的王国或与执政当局人员的个性,在出现内部民族矛盾,经济产生失控的情况下,常常不免发生与邻国土地的争端和摩擦,以转移内部的矛盾,由此开始了扩展势力,展开种种外交活动,以解决矛盾纷争。统治者以女性联姻,作为政治交易,以便达到国家稳定或民族安定的形式,多有个例。在我国,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西施和貂蝉,至于汉族公主出嫁最早的却是刘邦将的女儿汉武帝的姐姐嫁给了君臣时匈奴单于,使得他带领众多悍将重兵归降。后来东汉的王昭君以宗室女身份出嫁为王妃。
到唐朝,就先后有弘化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固安公主、永乐公主、太和公主等十八位公主和宗室女远嫁给外族部落王国的君主。有的是吐谷浑、有的是吐蕃、有的是契丹、有的是回纥,以解决和缓冲国家或部落之间的当前矛盾。那时儿女婚姻只有媒妁之言、父母做主的年代,皇家公主的终身大事也由不得自己,由皇帝说了算的时候,更没有什么爱情可言,于是有的公主虽以大局为重,她们并非有爱,甚至还有“仇”异,她们没有办法抗争,只好忍气吞声地去远嫁了,实际上却是做了爱情的无谓牺牲。但有的公主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了一番民族团结的大事业,如像文成公主,留下了千古美名。但留下了美名,且具有远大政治胸怀的,首位是唐太宗时期,公元640年远嫁吐谷浑君主的弘化公主。弘化公主是民族团结的先行者。由于她们的聪明才智和远见卓识,不仅使烽火连天的民族纷争,化解为友善领邦,并且留下民族和谐的基因,最终使之这些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亲兄弟。
在国外,也有如罗马帝国强盛时期的,西班牙的建国,奥匈帝国及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时代,都曾有过女性联姻的政治策略。历史无法重来,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事迹的筛选,挖掘开发历史细节,编撰出具有历史事实依据的故事,来进行创作,为现代社会服务。
《弘化公主西行》的构想
既然《弘化公主西行》剧定位为历史故事剧,那么它的主要情景就是为了戏剧矛盾冲突的需要,作者进行了创作,不必拘泥于历史事件发生本身时间逻辑,并有了许多的剪裁安排。比如人物,弘化公主和她的夫君诺曷钵、弘化公主的父亲送亲专使李道明与之相对应的吐谷浑丞相宣王、卫跋堤、松赞干布等,实际是简化了烦杂人物,集中突出了主要人物的矛盾冲突。比如事件,历史中也并非就那么点事儿,在史料中尽管记载的不是太多,为了故事需要,必须要创造性地拓展剧情细节,达到生动再现的效果。其中,在诺曷堤向唐太宗请婚请求一位大唐公主建立政治联盟时间,是比较长,而事情过程也比较繁缛。最为重要的事件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为了实现自己东扩的野心,并不相信大伦绿东赞的分析意见,而是轻信了吐谷浑丞相宣王的错误判断,可以轻易拿下吐谷浑首府,推翻诺曷堤政权,由宣王取而代之。最终,使他们没有意料到的是,聪明睿智的弘化公主,在吐谷浑国王支持下,解除了最为险要的谋杀计划,消弭了松赞干布的疑虑,并在弘化公主的努力下,使松赞干布获得了文成公主,达到了大唐与吐蕃联姻的结果。中外古今重大战争爆发的起因,大多是看似较小或不经意的事儿。从历史事实看,松赞干布开始向大唐太宗请婚遭到了拒绝,为此产生了嫉恨。戏剧故事结果是以大团圆告终,这也是历史故事剧中的一类,皆大欢喜。
《弘化公主西行》的戏剧特点
戏剧的特点,无非是要具备“现场性”、“时空交融”和“假定性”三个根本的要素,《弘化公主西行》基本上包含了这几个主要特点。《弘化公主西行》一剧,它的现场感十分强烈,交代得却是十分简洁明了。如剧本所描写的:“这是吐谷浑都城伏俟城的一部分。街内红灯排列,彩旗飘扬,一派喜庆景象。远处可见蓝天、白云、草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幕启,一群群男女先后抬送酒坛、手捧哈达、高举红灯笼、舞动彩旗有序过场。”从序幕的场景安排和群众人物的活动环境开始,立即让我们观众进入到千百年前的大唐时代的吐谷浑都城伏俟城。并且预示出这里将会有一场重大的喜庆活动开始。
《弘化公主西行》一剧,从序幕开始到结尾,前后共九场戏,如果要详细演绎那么一段重大的历史故事,在两个小时的舞台上显现,那是绝对不可能,要是像现在的电视连续剧,编剧和导演就会拉拽成为40多集。但是,剧本只有打破时空,将历史事实中几个月甚至几年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情节和细节,巧妙紧凑地有机结合,让观众跟随戏剧情景的跳跃,前前后后的场景的安排与衔接,唱词与道白的合理交代,最终明白了戏剧所呈现的故事,反映的重大历史及其内涵的深邃意义。如吐谷浑重臣宣王出场,心事忡忡地唱道:“……诺曷钵亲汉靠唐做可汗,又要娶弘化公主在身边。想谋去可汗位更加遥远,我只得靠吐蕃相助成全。”从这段唱词,可说是宣王自己表白了他反对吐谷浑与大唐交好、企图篡夺王位的祸心,早已有之,他依靠吐蕃势力来达到阴险的篡逆之意,也是早已有之。又比如,松赞干布拥兵吐谷浑边界时,在仪式亭所唱:“我吐蕃速崛起宏伟大展,无匹敌骏马铁甲镇高原。吐谷浑不知趣向我挑战,唐廷前阻我请婚造事端。”这段唱词,也是极为简洁地陈述了吐蕃在他的统一强盛下,开始东突略地,准备消灭吐谷浑国的野心,但又看到大唐的强大优势,想与大唐结盟,请娶唐王公主的意愿。这一心态的表白,亦是打破了时空界限,将多年政治目的压缩在了这一舞台空间。
至于《弘化公主西行》的假定性,由于这出历史故事剧戏剧结构所限,作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戏剧程式化传统模式的限制,又要结合现代观众的欣赏水准,进行探索与创新,剧本在此难点中,就须在依据基本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处处都要抓住戏剧假定要素,做大胆的尝试与取舍,需要编出步步深入,吸引观众的故事情节,由此达到戏剧的完美。这一特点,主要是将《弘化公主西行》一剧主要矛盾冲突集中表现在了第五场,即年轻的吐谷浑王和美丽机智的弘化公主的洞房花烛夜这场戏。国王公主美好甜蜜的情爱展现和袒露以及相互欣赏心扉的内心刻画,与宣王卫跋堤阴谋和血腥相交裹的矛盾冲突的假设情节,将戏剧推向了高潮。如(在追光下宣王和卫跋堤着黑衣,指挥着一队手持兵器的黑衣人,辗转前进……),其实,这两个自以为聪明,布局严密的阴谋者,已经落入了弘化公主等设计好的陷阱,结果在忠臣威信王的协助指挥下,一举将叛贼等捕获。虽然宣王逃向了松赞干布陈兵的边界,但弘化公主劝威信王不要先杀卫跋堤,提出“国家之争,不可意气用事。”此人在与吐蕃的较量中还有用处。进一步塑造了弘化公主大度超凡的勇气和智慧,还留下了下一步与吐蕃王斗智的伏笔。
总之,《弘化公主西行》词汇富有诗意,基本上符合了当时吐蕃、吐谷浑民族的语言特点,并给导演和演员留下了再创作的空间时空,以及旋律的运转。
《弘化公主西行》的现实意义
民族团结,并不是一句空话,是一个国家多民族大家庭的美好梦想。她的实现,往往是由一些历史人物代表人们所崇尚的理想,通过他们的才能和权力,高瞻远瞩地执行时代现实的需要和符合人民群众心声的政策,方可顺利完成。中华民族的成因,中国人民时代的进步,何尝不是如此。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只看重男性人物,轻视女性的社会作用,形成了男尊女卑的变异形态。但在汉代,王昭君的北上和亲,使当权者男性,开始认识到女性的政治作用。到了唐代,人们从弘化公主的远嫁和亲,进一步认同具有才能的女性,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这是唐朝几百年中,为实行和亲政策下嫁少数民族君主的第一位公主,进而又有了著名的文成公主和亲的故事。作者通过《弘化公主西行》,让我们更加了解到由于弘化公主的雄韬胆略,远见卓识,不仅化解了大唐与吐蕃,吐蕃和吐谷浑之间的政治军事矛盾,同时也缓冲了大唐内部南方叛乱,腹背受敌的危机。并且,弘化公主在青海草原及河西走廊生活居住了58年,在她的努力协调下,边界相对稳定,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吐蕃、吐谷浑、汉族及其周边民族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既传播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农耕科技技术,也增补了中央亟需的马匹、香料和畜产品,增进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弘化公主》中,可以彰显弘化公主治乱安邦的重要作用。我们现在通过《弘化公主西行》,从中吸取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我们要牢记:民族和,经济兴,民族大团结,中华梦才可实现。
《弘化公主西行》与编剧
【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推荐阅读:
共谱民族团结曲 齐唱民族团结歌10-27
民族团结的先行者07-26
我们身边的民族团结作文06-28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05-16
民族团结06-09
民族团结典范05-10
民族团结柱06-08
民族团结方面08-31
民族团结总结10-25
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安排方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