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学理论

2024-11-03

安全教育学理论(通用8篇)

安全教育学理论 篇1

滨海永盛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员工安全教育理论试卷

姓名身份证得分

一、填空题:(每题3分)15分

1、我国安全生产的指导方针是。

2、员工在生产劳动中必须严格遵守。

3、即要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又要进行培训目的是增强员工的提高员工的。

4、学习安全知识操作规程,在劳动中真正做到“三不伤害”。

5、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头等大事进一步确立 的思想。

二、选择题(每题4分)12分

1、我们公司安全生产的方针是()

A质量第一用户至上B生产第一质量第一C安全生产人人有责D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我公司的质量目标是()

A 产品合格率100%,客户满意率100%。

B产品客户满意满意率都是98%

C产品一次检验合格率98%客户满意率95%

3、对特种作业人员()

A先上岗后培训B边上岗边培训C必须专业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三、判断题(每题4分)对的打(√)错的打(×)20分

1、员工工作前可少量喝些洒。()

2、员工进入工作现场必须佩戴好防护用品方可上岗。()

3、起重机吊运重物移动行车工必须打铃警示,场地员工必须及时避让。()

4、搅拌楼内料斗维修必须确认切断电源、挂牌上锁方可维修()

5、员工上岗工作前不需进行各方面检查吗?()

四、问答题。53分

1、新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学习安全操作规章制度、技能目的意义是什么呢? 15分

2、“一切让制度说话”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呢?18分

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主要内容有哪些?你应该如何去做呢?20分

公司给予月卫生优良单位奖励1000—2000元,给予月卫生最差单位罚款1000—2000元。本办法从公布之日起执行。

五、公司办公楼、仓库、混凝土搅拌楼、车队、传达室、食堂、宿舍等场所卫生管理工作、参照执行、奖罚勺情处理。

滨海永盛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生产部

2008年7月15日

安全教育学理论 篇2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行为安全理论,现状,概念,意义,应用

0 引言

煤矿是中国的基础能源, 煤矿安全管理在国计民生的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积极作用, 然而近年来, 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煤矿安全事故不断增加, 对煤矿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煤矿作业中, 职工个体之间差异性较为明显, 行为主体往往会在面临安全事故时产生不同的行为选择。要对煤矿职工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和规范, 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迫在眉睫[1]。

1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中国是将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重要煤矿产出国家, 煤炭在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及生产比重中占据着较大比例。近年来, 中国在能源供应体系的建立健全方面投入了很大力度, 同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基本方略, 旨在有效缓解能源紧缺问题。煤炭工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要切实保证国民经济稳定长远发展、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就应积极发展煤炭行业。

作为一项基础产业, 煤炭工业开采资源的环境相当恶劣, 相关设施设备工作场所比较艰苦, 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存在较大风险, 因此, 安全生产任重而道远。现阶段, 由各种人为原因引起的煤矿安全事故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虽然中国煤炭产量在世界煤炭产量中占据着很大比例, 然而相比于其它煤炭出产国家, 中国相应的事故死亡人数也相当多。近年来, 中国在煤炭生产方面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 监督和管理力度不断加强, 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缓解, 然而相比于发达国家, 中国煤炭安全问题依旧比较突出, 由瓦斯爆炸、透水事故、火灾事故及炸药燃烧事造成的死亡人数不断增加, 不仅对中国煤炭行业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还对国家良好形象的树立造成了阻碍, 不利于和谐、文明社会的构建[2]。

2 行为安全理论的概念

行为安全理论以行为分析理论为基础, 是将各种学科进行综合而形成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 它主要通过各种监测、观察等有效手段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使人们树立并增强安全意识, 形成优良的安全习惯, 为煤矿生产工作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氛围,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协作, 切实促进安全水平提升。一般情况下, 由于人的行为具有可测量性及可观察性的特征, 因此, 通过特定措施可对人的行为进行综合有效的管理。行为安全理论以使人形成安全的思维模式、行为和习惯为主要目的, 能减少或从根本上杜绝不安全行为的重复发生, 能在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及后果之间建立紧密联系, 即ABC行为。具体而言, 行为安全是按照图1的步骤实施的。

3 行为安全管理的意义

3.1 行为安全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

行为安全理论的管理方法具有合理有序及科学规律的特征, 能对预期行为进行有效引导、规范及固化, 可有效促进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工作人员正确安全行为习惯的形成。它能及时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 还能加强对整体组织的管理和控制, 从而有效促进平均安全水平提高。因此, 就安全层面来说, 要减少或杜绝冒险行为产生, 就要对行为安全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以全面掌握并运用其实施手段[3]。

3.2 行为安全管理更加注重员工的积极参与

通过增强职工的责任感, 可以对安全行为进行有效控制, 对于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积极意义。行为同管理要求及发展目标产生矛盾和冲突时, 行为安全管理的应用能及时防范及制止不安全行为。此外, 由于安全意识缺乏和侥幸心理存在, 煤矿职工往往在操作规程方面不严谨、不严格、不规范, 极易给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巨大隐患。一旦恐惧感缺乏, 就很难对不安全行为进行预测和监控。行为安全理论的应用能对职工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 进而促进行为安全性的提升。

4 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理论的运用

4.1 前期准备阶段

建立分工明确、合理的行为安全管理小组, 由矿长对小组进行统一领导, 由队长和站长开展安全主管工作, 由组长和职工进行行为安全管理工作。行为安全管理小组可通过制定、维护及管理行为安全管理程序来有效监督行为安全的具体实施状况, 系统分析整理相关数据及信息, 向有关部门提交统计报告。在日常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 要通过培训和教育加强行为安全管理小组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使其更加了解并全面掌握安全管理工作基本流程, 以更加及时、高效地处理安全问题并进行科学客观评估, 不断改进安全行为, 营造优良安全行为环境, 通过安全价值的树立有效约束安全行为, 促进煤矿职工自豪感的形成和安全观的增强, 以有效加强行为管理。

4.2 安全观察阶段

a) 要明确煤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 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就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行为安全观察表, 通过对具有较高可度量性、可控性及可观察性的工作环境、设施设备及职工心理素质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 为观察流程说明书的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b) 要积极贯彻落实相关传达工作。开展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班长及组长要积极定期开展学习交流会议, 向基层职工传达行为安全管理细则, 不断加深职工对有关实施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因此, 对于行为观察员而言, 要积极进行职业培训, 对一线职工的安全行为有着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c) 要及时有序地整理、分析及保存有关观察资料和数据, 可通过电子化管理方式对观察表进行储存。

4.3 建立保障机制

由于煤矿行为安全管理的管理过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征, 因此, 系统化管理必然必不可少, 行为安全管理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有着重要意义。要有效调动煤矿职工的工作热情, 促进其主动性及安全性的发挥, 使其对自身行为进行有力约束, 就要不断完善并贯彻落实行为安全管理和监督制度, 减少甚至杜绝不安全及违章行为的发生。此外, 还要积极建立健全考核体系, 通过运用激励机制有效激励员工, 及时改造及控制职工行为。

5 结语

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能帮助煤矿职工对自身行为进行科学的度量、分辨及改进, 其可在管理过程中有机地融入于现有的计划、程序及结构, 因此, 可行性及科学合理性相对较强。行为安全管理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必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且需要管理者投入很大的力度。由于精力及时间限制, 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元吉.基于管理行为控制的煤矿全面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 2011.

[2]魏乾柱.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理论的运用[J].企业技术开发 (下半月) , 2015 (1) :148.

安全教育学理论 篇3

关键词:现实主义;均势安全;集体安全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56-03

当今世界,各国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高度的呈上升趋势的经济依存,不断加长的国际机构名单,不断扩展的合作关系,不断增长的相互信任和不断深入与持久的和平,另一方面,国与国之间又相互猜忌,频繁更换外交伙伴,军备竞赛日益加剧,危机和间歇性的战争时有发生,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安全框架是中外所有政治学家关心的问题。在现实主义那里,安全意味着一段相对稳定的和平时间,在自由主义那里,人们应该追求一种永久的和平与安全。随着当代安全领域问题的层出不穷和复杂多变,越来越多的人站在更深刻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他们试图融合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合理观点进行折中,针对新的国际形势和大国关系的发展对安全理念进行了另一个角度的诠释,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理论内容。

一、现实主义

1948年,《国家间的政治》一书的出版,使现实主义安全观再次成为国际政治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书中核心的观点是,权力争夺是无所不至的,从家庭到国际政治生活中的权力斗争,都是如此。整个国际社会是松散的,不稳定的。在这种不稳定的无政府状态下,国际法是软弱无力的,所以确保国家间安全的方法是建立一个有中央政府的世界国家,在世界各国家中,各国应该达成一定的谅解。他的世界安全模式实际上是拥有一个强大霸权统治下的国际社会,是一种霸权安全。

在其基础上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新现实主义眼里,如果一个国家以不合理性的方式挑战现有安全模式,将会受到惩罚。它看中的是均势。虽然均势可以被打破,从而带来新的不安全状态,但这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经这种理论所诠释的均势安全是国家追求安全的一种传统模式。古今中外,从“战国七雄”的争霸到“三分天下”的并立,从近代欧洲列强的争锋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现实主义是这些论述得到了广泛的论证。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安全成为传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比较严峻和冷酷的,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国际画卷”[1]。对此,基辛格有一句精辟恰当的评价,“没有平衡就没有和平,没有节制就没有公平”[2],然而,均势安全或均势论在历经历史检验后,也显现出它的另一面。因为均势往往孕育着超级强国的优势和霸权欲望。国家对其安全的关注与担忧总不会以均势为满足,各国对自己的安全总有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促使各方不断谋求对于对手的优势,有时不能不通过战争来实现。在这种安全模式下,小国往往会成为均势下的牺牲品,如朝鲜半岛的分裂,波兰的三次被瓜分,就是大国玩弄均势外交的例证。同时,历史上对大国追求霸权的反应也并非总是伴随着制横的出现。霸权及其追求国往往会提供便利,来使别国宁愿“搭车”而不去制横。此霸权及其追求的具体形式除了军事强制武力征服,也可以依靠文化和经济影响来包容和束缚他国。同时,一国应该具有的制衡能力和意愿在国内众多问题的侵扰下会增添制衡困难,甚至促使一国专注于国内事务而根本不做任何制衡的努力。

二、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不像传统的理想主义那样,他们不认为国际组织能够发挥世界政府的作用,也不像现实主义认为的,国际组织只是体现大国利益的场所,他们确信国际组织对协调一国内外政策及建立各层次国际组织联系方面将产生重大的作用[3]。但同时,这样一个经过国际组织协调、利益复杂交合的国际社会并非一定会变得更加安全,恰恰相反,复杂性的增加和等级结构的日益衰弱,可能还会导致在组织集体行动的过程中失去有效的领导,他们看到,在这样一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旧的霸权必然会衰落,在不同领域会出现多重领导的状况,并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局面,因而,建立多元安全制度与国家间的政策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4]。

如果说均势理论是与现实主义相联系的话,那么集体安全模式就可以认为基本是和自由主义相联系的。在由一定国家构成的诸如同盟、条约组织、国际组织等的一定的安全共同体中,各成员国为了保护或者获得所想要的经济利益,承诺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必要时敌人施以军事打击制裁或打击。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主权原则,到维也纳会议确定欧洲协调,其中都体现了某种程度的集体安全原则。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国际联盟到今天仍在起作用的联合国,国际组织构成了集体安全的主要形式,诸如此类的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几乎包含了所有国家,不管它的功效如何,至少在普遍性上已达到了最大的限度。“集体安全作为一种理想是毫无瑕疵的,它确实为在一个主权国家的共同体中执行法律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法”[5]。

然而,这种理论也有问题。在民族国家依然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今世界,经济因素还远未强大到让民族国家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完全放下手中的武器,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矛盾并未因各国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而销声匿迹。当各国彼此之间怀有极大的恐惧时,让他们保持行为中立、协商签约并建立互信合作将会变得非常困难,这种局面即使在发展合作关系的制度渠道已经存在的情况下仍然会是如此,很难想象在彼此恐惧怀疑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制度是否一定会成功[5]。很显然,这种安全模式掺进了太多的道德伦理因素,这明显违背了当前国际政治的现实。

三、建构主义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者都很强调利益在指导国家行为中的作用,利益被认为是客观而不可避免的,各国掌权者会以各种方式采取行动来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少有理论或者事实将之证伪。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学者认为,与其把国际争端说成与客观不变的利益有关,不如说与各国在相互交往互动中形成的一致认同有关。换言之,国家和社会团体如何界定自己的利益,以及他们是否认为自己的利益与别国的利益发生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如何自我定位以及如何定位他人。

可是,如何定位是充满主观判断的。当前的美国政府在多种场合传达了对叙利亚动武的信息,因他认为叙利亚政权的存在本身对美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与正面临着因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引起的社会动荡相比,前者显然不像其对外宣称的那样迫切,原因在于,在美国与叙利亚的长期交往中,美国认为叙利亚伊斯兰政权的存在对自己构成了威胁,美国的行为是誓将敌人除去而后快的观念使然。“如果把使权力和利益具有意义和内容的观念剥离出去,单纯的权力和利益很难解释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观念的根本作用是建构具有结实能力的权力和利益”[6]。

按照这种理论的阐释,当今国际社会所进行的各种对话,地区组织之间的互动就不是仅仅为了解决利益冲突和争夺权力,而是要通过这种不断地接触和沟通,创建新的更加积极的身份认同。20世纪90年代至今,南北朝鲜开始积极接触以消除半个世纪以来所形成的相互敌意,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现实主义或许会将之看成是双方利益调整的结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如果南北双方继续敌视而不反思对方,继续将对方视为民族的罪人而不加以重新定位,对抗将重新取代何谈成为双方关系的常态。当前半岛形势说明了这一点。

身份确认有助于理清各自的利益,反过来,理清后的利益也会形成认同,但新的认同的形成是否会导致一个稳定的世界,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体察。一种新的定位和认同的产生是以以往的定位或认同的趋弱为前提的。事实证明这在当代世界是困难的。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会将来自他国或民族的伤害和威胁,在短时期彻底忘却,更何况,不是每一个给他国带来痛苦经历的国家都能像勃兰特和科尔那样,对过去加诸他人的伤害以跪谢罪。因此说,国家民族之间的重新定位是艰巨的,其中需要没完没了的对话和行动,需要双方对过去的事实甚至是伤害有真诚的彻底的认识。认同一经形成将会有很大的稳定性,短期内很难改变。危机和对抗会导致相互敌对的认同,这种认同一经形成将很难化解,于各国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中日两国的现状就是明证。

四、我国的战略选择

持续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力提升加速,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与之伴随的是,中国与各国间关系尤其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中国国力的强势提升引出了多重的反应,周边关系向强势大国的结构转变,这与过去的弱势中国下的关系特点不同。强势中国下这样的关系,以中国为主线的矛盾凸显,很多问题和中国联系起来了,逐渐形成了两种趋势,一个就是强势中国带来双向反应,即中国对本身的利益诉求增加了,捍卫自己利益的能力也增强了,所有这些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发生。弱势情况下能保住自己就不错了,强势情况下就要争取更多的利益,这个很自然。再一个趋势是应对强势中国成为许多周边国家的一种共识,就是如何适应一个强大中国的崛起,尤其是区域内大国,心态更加复杂,这就会催生现实主义所说的复杂的“准结盟”应对力量。虽然这种结盟是行动力较弱的松散的联盟。过去是我们应对别人,现在是别人应对我们。当前的南海和钓鱼岛领土争端正是这种趋势的直接体现。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希望看到中国成为另外一个西方式的帝国,都希望中国会成为另一类型的崛起大国。而避免成为众人心中的西式帝国也是中国的必要选择。尽管各种内部制度因素继续制约着中国的外交影响力,但外在世界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日益提升的外交影响力。很显然,这种影响力的获得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纵深依赖,而不是中国的军事力量及影响力。综合来看,目前我国的现实的选择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继续专注于经济发展。历史上,中国成为亚洲大国靠的是经济力量及和经济力量相关的文化影响力。同样,中国当今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靠的也是经济实力,而非军事恫吓。中国复兴最根本的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这是中国最重大、最核心、最根本的利益。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加,本身可以促使各个相关国家走向同一“跑道”,国家之间经济上的竞争总要好于军事竞争。同时,处理好担当责任与量力而为的关系。中国自己的事情理顺了,本身就是对国际社会履行了最大的责任,中国有限战略资源的落脚点应立足在解决好自身的问题上。对中国现时的国力所能支撑的国际作为,必须有实事求是的估量。解决国际事务时,谨慎决策,不受诱惑,避免替美国担当,过度将自己卷入。

第二,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国际规范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避免被国际社会边缘化,降低我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成本。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嫌弃外在世界太麻烦,选择孤立,自我封闭起来。孤立主义显然行不通。近代历史给中国最惨痛的教训是,封闭就要挨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也证明了开放的必要性。二是另组一个国际舞台,如同苏联一样。在当今世界,也的确有些国家希望中国能够站出来和西方美国对立。如果一时头脑发热选择另组体系,挑战现有国际秩序,势必将会使得那些对中国崛起心存疑虑的所有国家站在一起,而不单纯是小国的合众连横。届时,中国必然面临一场根本打不赢的战争,一个规模和能量无比巨大的国际社会联合体很可能会让立志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遭受致命打击。

第三,走和平发展国家道路。当前的局势和未来国家利益的维护需要进行军事现代化,需要将坚决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作为我国安全战略的根本基点,但要将之最大限度地限制在防御性质之内。单纯的军事现代化不足以让中国成为一个大国,并且一旦走上军事道路,经济就会受其影响而变得不可持续。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是否可以持续,最终还是要取决于经济实力。而且,和前一种情形一样,一旦中国选择军事国家道路,就必然会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即另外一个视中国为威胁的军事国家或者集团。

第四,与国际社会各主要行为体积极对话。积极发展同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友好关系,特别是改善和发展和各大国的关系,通过相互之间的不断的接触和沟通,让对方对我们的政策和原则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消除各行为体观念中因误解而产生的不满,创造机会让他们从多层次了解中国,积极承担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要看到建立均衡稳定的世界战略平衡的一个重要和突出的方面是加强在国际舞台的交往和合作,更积极参与制定各种国际规则,更加广泛地开展首脑外交、民间外交和各种非政府外交等,大力扩展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逸舟.论综合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4).

[2]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36.

[3]梁艳菊.关于国际安全的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4).

[4]谢青.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安全理念[J].世界经济与论坛,2000,(4).

[5][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M].卢明华,时殷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371-375,533.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理论 篇4

一、基本概念P2-

4危险、安全:相对概念

事故隐患:

本质安全:

二、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和原则P6-7

系统原理—动态相关性原则、整合分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

人本原理—动力原则、能级原则、激励原则

强制原理—安全第一原则、监督原则

预防原理—偶然损失原则、因果关系原则、3E原则、本质安全化原则

三、事故致因理论

海因里希P8—五要素、事故控制中心

能量意外释放P9—直接原因?如何控制事故?第一类伤害与第二类伤害?

系统安全理论P9—危险源,重点考虑通过改善物的可靠性

四:其他

纳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和百万吨煤炭死亡率4项指标。其中前2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一、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规章制度建设

按照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建立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组成:

1、综合安全管理

2、人员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管理制度、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特种作业及特殊作业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制度、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3、设备设施安全管理(三同时制度,定期巡视检查制度,定期维护检修制度,定期检测、检验制度,安全操作规程)、4、环境安全管理。

二、安全生产责任制

1、安全生产责任制:基本制度,核心制度,要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2、主要负责人6项职责P223、岗位工人对本岗位负直接责任

班组长职责:贯彻执行本单位对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督促本班组的工人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安全管理组织保障(机构与人员)

1、三危行业和300人以上的其他行业2、300人以下的其他行业

四、安全生产投入与风险抵押金

1、安全生产投入保证人员P24,哪些方面属于安全投入?

2、安全生产费用是高危行业生产性费用,在成本中列支,用于完善和改进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3、风险抵押金是针对危险性较大企业设立的,在成本中列支,用于事故的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存储额度P

31五、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1、防止事故发生的技术措施和减少事故损失的技术措施P34-352、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包含的内容P363、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编制方法注意的几方面?P37

六、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1、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培训内容培训时间

注意四危行业资格培训、培训时间

2、特种作业人员

安全技术考核包括安全技术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以后者为主;离开岗位6个月以上应经过实际操作考核;《特种作业证》每2年进行1次复审;连续从事本岗位10年以上,每4年进行1次复审

3、新从业人员

三级教育:厂级、车间级、班组级

车间级内容:车间安全状况、规章制度;工作环境危险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应急措施;工种危害、职责及操作技能;设备和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培训教育时间不少于24学时;农民工再培训时间不少于8学时;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不少于72学时,再培训不能少于20学时。

4、转岗、离岗一年人员,进行车间(工段)培训;使用四新时,针对性培训; 一般,经常性培训

七、建设项目“三同时”

1、“三同时”定义;

2、需要作预评价的几种情况P

43八、安全生产检查

1、安全生产检查的类型,注意综合性检查P452、安全生产检查3种方法P463、安全生产检查包括的步骤。

九、劳动防护用品管理

1、特种防护用品6大类(具体),37小类P482、发放116个典型工种;按照不同工种、不同劳动条件发放;

3、三证一标志: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安全标志

三会:会检查护品的可靠性、会正确使用护品、会正确维护保养护品。

掌握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P504、安全标志由安全标志证书和安全标志标识构成,安全标志证书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制。

第三章安全生产监督监察

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相结合,政府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

包括安监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部门、监察部门、中介机构、社会公众、工会、新闻媒体、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其中,政府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是以国家机关为主体实施的。

2、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内容P6

3二、煤矿安全生产监察

1、煤矿安全生产监察体制:垂直管理、分级监察P642、煤矿安全生产监察的方式:P66

日常监察、重点监察、专项监察、定期监察

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1、特种设备包括哪些?安全监察制度特点:强制性、体系性和责任追究性。P672、特种设备实行专项安全监察体制:国务院、省、市、经济发达县。

3、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4、安全监察制度:特种设备市场准入制度、全过程一体化监察制度。

5、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设备准用制度。

第四章安 全 评 价

一、安全评价的分类

1、危险、有害因素定义P75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分类P753、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归属哪类P77

三、安全评价方法

1、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定义。

2、常用评价方法含义。

第五章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

第一节重大危险源及辨识标准

一、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组成七部分p96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价、管理、安全报告、应急计划、工厂选址和土地使用规划和监察

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定义、识别、分类)P227

三、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范围(《指导意见》)。P99-10

2第二节重大危险源的评价与监控

一、重大危险源的评价

1、重大危险源评价以危险单元作为评价对象

2、现实危险性取决于固有危险性(特定物质危险性和特定工艺危险性)和现实危险性(人为管理因素和防灾措施)。

3、重大危险源受控标准: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二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

1、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分级监督管理体系和宏观监控信息网络。

2、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实时的监控预警系统。

3、重大危险源主要由区县一级的安全监管部门监管。

4、城市建立的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企业申报信息、危险源分级评价信息、企业管理情况信息及应急预案、安监部门的监察记录。

第六章事故预警机制

一、预警系统由2部分组成:

1、预警分析系统

(1)监测系统:监测对象-可能导致事故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P1

21(2)预警信息系统: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辨伪、信息存储、信息推断P136

(3)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预警评价指标的确定-人、机、环、管P117

人-人的安全可靠性指标

机-机(物)安全可靠性指标

环-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性指标

管-安全管理有效性指标

(4)预测评价系统P119

Ⅰ级预警,红色,安全状况特别严重; Ⅱ级预警,橙色,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

Ⅲ级预警,黄色,处于事故上升阶段;Ⅳ级预警,蓝色,正常状态

2、预控对策系统:-三个活动阶段P122-12

3组织准备-是联结两个系统活动的组织手段

日常监控-对象是在预警分析中确定的事故隐患

事故管理

二、预警管理体系构成P1131、外部环境预警系统::自然环境突变预警、政策法规变化预警、技术变化的预警

2、内部管理不良的预警系统:质量管理预警、设备管理预警、人的行为活动管理预警

3、预警信息管理系统

4、事故预警系统

第七章事故应急救援

一、事故应急救援基础

事故应急救援管理过程(四个层次:预防、准备、响应、恢复)P128。

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应急救援体系。P1292、应急救援体系响应机制。P1303、现场指挥系统P1324、应急救援预案的层次。P1355、应急救援预案的6个核心要素及二级要素P138-1

42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与评审

1、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类型.。P1432、演练结果评价。P14

5第八章 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

一、职业危害与职业病

1、职业危害因素来源三方面: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P1472、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分类。P1473、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的产生场所。P1504、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物理性、生物性、致癌。P151-1

52二、职业危害评价与管理

1、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P1552、有毒作业、粉尘作业、高温(1-4级)、噪声分级依据指标

3、职业病危害项目分类,一般和严重P16

2三、职业健康监护

1、职业危害申报内容。P1622、职业健康检查。P1633、职业健康监护档案。P1644、凡有尘、毒危害的企事业单位每年进行生产环境有害物质浓度测定和工人健康体检。

第九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构成1、方针:制定方针考虑因素P1682、组织:机构与职责、培训及意识和能力、协商与交流、文件化、文件与资料控制、记录和记录管理

管代职责P169;员工参与活动P169;文件和资料控制的作用P169-1703、计划与实施:初始评审、目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应急预案与响应

制定目标需要考虑的因素P171-1724、评价:绩效测量与监测、事故事件与不符合的调查、审核、管理评审、绩效测量与监测的内容P173 管理评审需要考虑的因素P1745、改进措施:纠正与预防措施(目的是确保体系得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目的是不断消除、降低或控制各类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和风险)

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

1、初始评审的内容。P1752、体系策划的内容。P17

5第十章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与分析

1、事故分类,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P1812、事故报告内容P1863、事故调查组构成P190-1914、事故调查和处理的时限P198-199

第十一章安全生产统计分析

1、职业危害统计指标。P211-2122、事故调查方法P2133、抽样方法P2134、事故指标体系P1755、事故统计步骤:资料收集、资料整理、综合分析P2176、工矿企业类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包括哪些(6类)P2197、基层报表包括的内容P2228、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方法

9、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计算

六月份安全理论学习内容 篇5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谈2013年重特大事故查处情况 时间:6月9日授课人:张从江

[主持人]首先请您介绍一下2013年重特大事故的查处情况。

[黄毅]对重特大事故的严肃查处是我们去年安全生产工作的一大亮点,总理也专门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对这项工作做了充分的肯定。去年全国一共发生了重特大事故49起,同比减少了10起,下降16.9%。对发生的这些重特大事故,我们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以及依法依规、科学严谨、注重实效、实事求是的总的要求,严肃认真地进行查处,厉行问责。所以目前49起重特大事故已经结案了46起,结案率达到94%。

而且去年重特大事故的查处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依法从快。已经结案的46起重特大事故平均每起结案的时间是106天,比过去减少了109天,其中4起特大事故由过去每起查处时间218天下降到77天。所以进度非常快,也正因为速度加快了,所以事故的警示教育作用就更加明显。二是依法从严。已经结案的46起重特大事故,一共追究了事故的责任人995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314人,占到32%。同时对681名其他责任者也都追究了党政纪的处分,其中涉及到省部级的干部6人,厅局级的干部41人,这些力度都很大。三是公开透明。对所有的事故调查报告,我们都坚持全文向社会发布,而且对重大事故实行挂牌督办,对督办的结果我们也都及时向社会发布,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我们对每一起重特大事故查处结束之后,都要下发事故通报,以此 1

来警示全国各地,吸取事故的教训。

[主持人]那么去年的重特大事故都暴露出了哪些问题?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教训?

[黄毅]去年发生的49起重特大事故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很多行业领域,比如有煤矿、道路交通、民爆器材、火灾,还有石油管路的泄漏爆炸等。所以我们分析,这些重特大事故起码存在着“五不”:

一是安全发展的理念不牢靠,没有把保护生命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上,重生产、轻安全,甚至要钱不要命。最典型的是吉林的两起重特大事故,一起是吉林宝元禽类有限公司,一场大火致使121人遇难。

第二是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突出的是存在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违章违规冒险作业的行为。这49起重特大事故存在着非法违法行为的就有28起,占到57%。最典型的像四川泸州泸县桃子沟煤矿5月11日发生了重大的瓦斯爆炸事故,28人遇难。

第三是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所有的事故应该说都是由隐患造成的,看来是没有认真地整治,所以最后导致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第四是应急处置不得力。有些事故发生之后,如果应急处置得力完全可以把事故损失降到最低,但是在这方面确实存在着应急不力的问题,我们分析这49起重大事故当中,有这种问题的起码占12%以上。比较典型的青岛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11·22”特大事故。

第五是安全监管不到位。这些事故都暴露出在安全监管上存在的一些漏洞,包括有些行业管理部门,包括有些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也没有作到位。像济南民爆这起事故。

谈自主管理(张连福)

时间:6月16日授课:张从江

一、强化自主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是安全体系建设的要求,自主管理是集团公司安全生产体系15个构成要素之一,是距离“金字塔”顶端最近的子体系即“安全操作体系”的重要内容。其次,自主管理的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和发展基本规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

自主管理就是要发挥单位里每个个体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逐步消除不利于安全生产的消极一面,以此推动矿井的安全高效发展,因此,自主管理对安全生产目标有决定性的作用。另外,自主管理也是个人成才成名的要求,只有通过开展自主管理,不断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才能赢得组织的信任和职工群众的称赞,从而从事更重要的岗位,履行更重要的职责。

二、如何把自主管理做到位

1.要有自主管理的实施环境,这是开展自主管理的外部条件。安全的、生产的、经营的,都需要出众的人才,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无论是从集团公司发展,还是从矿井自身发展层面,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盼望着人才辈出,因此我们为管理者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由的平台,希望人人珍惜并利用好这个平台。

2.要有“自主管理”的主动意识,这是开展自主管理的内在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取决于内因即“自己能

变化的可能”,也就是说首先要有想干事的欲望,只有想干事,才能干成事。

3.要用心每一天,干好每件事,贵在用心,这是开展自主管理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在用心方面,古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庄子·人间世》中有句名言:“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意思是说,早上接到一项任务,整个白天都一心一意的去做,内心焦躁担忧,晚上需喝冰水解热;如果白天没有把事情做好,将一夜难以入睡。古人用心已到了如此地步。

4.培育良好心态,这是开展自主管理的心理保障。自主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首先是战胜自我,这主要是一个心态问题。要有虚心好学的心态,拜人为师,虚心请教,不要有“人不如我”的傲慢心理。还要有遇挫不馁,遇难不低头的心态。

5.培育创新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这是开展自主管理的前进驱动力。美国最负盛名的管理学大师托马斯·彼得曾经说过:“企业要么创新,要么灭亡”,一语道破创新的重要性。自主管理的目标是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取得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管理效果,而且目标要不断刷新。实现此目标的途径就是要不断创新,注重培养开放性思维,这对管理者而言尤为重要。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和技术 篇6

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管理原理是从管理的共性出发,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管理规律。安全管理原则也称为二级安全管理原理,是在安全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指导安全管理活动的通用规则。一般来说,原理更基本,更具普遍性;原则更具体,对行动更具有指导性。

安全管理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和强制原理。

一、系统原理

(一)系统原理的含义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是指人们在管理工作中,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系统是由相互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合的,具有特定功能并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整体。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要素,即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管理系统具有六个特征,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生产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安全贯穿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和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

(二)系统原理的基本原则

1.整分合原则

高效的现代安全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

整体规划就是在对系统进行深入、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把握系统的全貌及其运动规律,确定整体目标,制定规划与计划及各种具体规范。明确分工就是确定系统的构成,明确各个局部的功能,把整体的目标分解,确定各个局部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责、权、利,使各局部都明确自己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实现最佳的整体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有效综合就是对各个局部必须进行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在各纵向分工之间建立起紧密的横向联系,使各个局部协调配合,综合平衡地发展,从而保证最佳整体效应的圆满实现。

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是整分合原则的主要含义。运用整分合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整体目标和宏观决策时,必须将安全生产纳入其中,资金、人员和体系都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虑。

2.反馈原则

反馈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控制过程中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反馈普遍存在于各种系统之中,也是管理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管理系统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条件。由于负反馈是抵消外界因素的干扰,维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为了使系统做合乎目的的运动,一般均采用负反馈。

成功的高效安全管理,离不开灵活、准确、快速的反馈。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及时采取行动。

3.封闭原则

任何一个管理系统的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

封闭就是把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加以分割,使各部分、各环节相对独立,各行其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然而又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并且首尾相连,形成一条封闭的管理链。对于企业管理,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体系必须是封闭的,管理法规的建立和实施也必须封闭。

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才能有效。

4.动态相关性原则

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而且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就是动态相关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任何企业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系统本身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还要受到其他有关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并随着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不同努力程度而发生变化。企业管理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动态相关性是管理系统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必须掌握个管理对象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相关因素的作用。

二、人本原理

(一)人本原理的含义

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其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诸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都是需要人去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因此,应该根据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内在潜力。

(二)人本原理的基本原则

1.能级原则

一个稳定而高效的管理系统必须是由若干分别具有不同能级的不同层次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这就是能级原则。

现代管理认为,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按照能量的大小顺序排列,形成管理的能级。能级原则确定了系统建立组织结构和安排使用人才的原则。稳定的管理能级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即经营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四个层次能级不同,使命各异,必须划分清楚,不可混淆。

在运用能级原则时应该所到三点:一是能级的确定必须保证管理结构具有最大的稳定性;二是人才的配备必须对应,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使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三是责、权、利应做到能级对等,在赋予责任的同时授予权力和给予利益,才能使其能量得到相应能级的发挥。

2.动力原则

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

有三种基本动力,即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物质动力是以适当的物质利益刺激人的行为动机,精神动力是运用理想、信念、鼓励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为动机,信息动力则通过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产生奋起直追或领先他人的动机。

动力原则的运用首先要注意综合协调地运用三种动力,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辩正关系,第三要处理好暂时动力与持久动力之间的关系,最后则应掌握好各种刺激量的阈值。只有这样,管理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3.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是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中的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发挥其积极性的动力来源于内在动力、外部压力和工作吸引力,

内在动力指人本身具有的奋斗精神,外部压力指外部施加于人的某种力量,工作吸引力指那些能够使人产生兴趣和爱好的某种力量。运用激励原则,要采用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个手段,并且要因人而异,科学合理地采用各种激励方法和激励强度,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内在潜力。

三、预防原理

(一)预防原理的含义

安全管理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即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原理。

预防和善后是安全管理的两种工作方法。预防是在有可能发生意外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场合,采取事前的措施,防止伤害的发生。善后是针对事故发生以后所采取的措施和进行的处理工作。显然,预防的工作方法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安全管理应该采取的主要方法。

安全管理以预防为主,其基本出发点源自生产过程中的事故是能够预防的观点。除了自然灾害以外,凡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而造成的危害,总有其产生的因果关系,探索事故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原则上说能够预防事故的发生。由于预防是事前的工作,因此正确性和有效性就十分重要。生产系统一般都是较复杂的系统,事故的发生既有物的方面的原因,又有人的方面的原因,事先很难估计充分。有时,重点预防的问题没有发生,但未被重视的问题却酿成大祸。为了使预防工作真正起到作用,一方面要重视经验的积累,对既成事故和大量的未遂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的安全分析、评价技术,对生产中的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后果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实施有效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

(二)预防原理的原则

1.偶然损失原则

事故发生的后果(人员伤亡、健康损害、物质损失等),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都是随机的,是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

对于人身事故,美国学者海因里希(Heinrich)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得出了重伤(包括死亡)、轻伤和无伤害事件发生的概率之比为1:29:300,称为海因里希法则。也有的事故发生没有造成任何损失,这种事故被称为险肇事故。但若再次发生完全类似的事故,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只能由偶然性决定而无法预测。

根据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可得到安全管理上的偶然损失原则:无论事故是否造成损失,为了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唯一的办法是防止事故再次发生。这个原则强调,在安全管理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各类事故,包括险肇事故,只有连险肇事故都控制住,才能真正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

2.因果关系原则

因果关系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着一事物是另一事物发生的原因的关系。事故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一个因素是前一因素的结果,而又是后一因素的原因。事故的因果关系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已,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

掌握事故的因果关系,砍断事故因素的环链,就消除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就可能防止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着规律性。必然性来自于因果关系,深入调查、了解事故因素的因果关系,就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从而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依据。

从事故的因果关系中认识必然性,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灭在早期起因阶段,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的应用。

3.3E原则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的原因、管理的原因等四个方面。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即所谓3E原则。

技术对策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生产设施设备的不安全因素,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完善防护与报警装置,实现生产条件的安全和卫生。教育对策是提供各种层次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法制对策是利用法律、规程、标准以及规章制度等必要的强制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消除不重视安全、违章作业等现象的目的。

4.本质安全化原则

本质安全化原则来源于本质安全化理论,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就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所谓本质上实现安全化指的是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

本质安全化是安全管理预防原理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目前还很难达到,但是我们应该坚持这一原则。本质安全化的含义也不仅局限于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而应扩展到诸如新建工程项目,交通运输,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甚至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中。

四、强制原理

(一)强制原理的含义

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动,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一般来说,管理均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管理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施加作用和影响,并要求被管理者服从其意志,满足其要求,完成其规定的任务。不强制便不能有效地抑制被管理者的无拘个性,将其调动到符合整体管理利益和目的的轨道上来。

安全管理需要强制性是由事故损失的偶然性、人的“冒险”心理以及事故损失的不可挽回性所决定的。安全强制性管理的实现,离不开严格合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各级规章制度,这些法规、制度构成了安全行为的规范。同时,还要有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以保证被管理者始终按照行为规范进行活动,一旦其行为超出规范的约束,就要有严厉的惩处措施。

(二)强制原理的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的时候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安全,这就是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可以说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内容。贯彻安全第一原则,就是要求一切经济部门和生产企业的领导者要高度重视安全,把安全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要把保证安全作为完成各项任务、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在计划、布置、实施各项工作时首先想到安全,预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该原则强调,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衡量企业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作为一项有“否决权”的指标,不安全不准进行生产。

2.监督原则

为了促使各级生产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章制度,保护职工的安全与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必须授权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行使监督、检查和惩罚的职责,以揭露安全工作中的问题,督促问题的解决,追究和惩戒违章失职行为,这就是安全管理的监督原则。

安全教育学理论 篇7

一、把握安全风险理念内涵

安全风险理论的建立, 是基于对安全规律的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 其主导思想是把“风险管理”作为安全工作的总闸门, 从而实现管理关口前移。这一理论涉及三个关键词语, 即“安全”、“风险”和“风险管理”, 评判和认同其本质精髓, 是领悟和引入风险管理理论的重要前提。

1. 安全是一种稳定性状态。

从安全风险管理的角度看, 安全是通过持续的危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过程, 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至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安全是一种相对的状态, 只要稳定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并且可控, 就可以称之为安全;反之则是通常所说的不安全。这一认识对铁路安全工作的启示:一是安全状态时时不在, 任何人都要有安全意识, 绝不能掉以轻心;二是安全状态是相对的, 要时刻保持这种状态的稳定性, 防止超过标准、超出掌控。

2.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风险的实质是不确定性, 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某种情况的概率。任何事物都是客观的, 风险将伴随事物始终, 其不会随人们好恶而改变。安全风险就是安全状态发生恶化的几率和概率, 几率是风险有无的界定标准, 概率是评估风险大小的数量指标, 概率值的大小意味着风险的大小。这一观点表明:风险处处不在, 不可能完全消失;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质目标就是最大程度地消灭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和降低安全问题出现的概率。

3. 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管理对象是风险。

常规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机、环境等有形要素。与传统管理不同的是, 安全风险管理把“风险”作为突破点, 围绕风险拓展思路, 通过风险源排查、风险评判、风险防控等各项环节, 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和概率, 从而确保运输生产持续稳定的安全状态。

二、树立安全风险管理理念

通过抓“风险”实现保安全是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思路, 发挥安全风险管理功能实效, 要强化风险意识, 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做到安全隐患发现在源头处、消灭在萌芽中、防控在过程里。

1. 以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

事故的发生都会呈现出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无论是环境因素、设备因素、人为因素所引起事故都是有预兆的, 而这些预兆又是完全可预测的。安全风险管理正是以预兆可预测的客观现实为前提, 通过全面、持续、反复的风险排查、风险辨别和风险鉴定工作, 确定出可能发生隐患的风险源, 并通过分析、归纳、分类、整理, 形成涵盖各个方面、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一手资料。预防为主的风险管理理念, 要求安全工作更注重基础、更注重源头, 通过关口前移, 力争将安全隐患发现和消灭在萌发阶段。

2. 以过程管理为重点的理念。

铁路运输产品是指铁路运输企业运用人力、设备、技术等手段, 为消费者提供运输的需求服务。从运输产品生产过程看, 除了包括提供客货空间位移的直接生产部门外, 还包括机务、车务、工务、电务、车辆、信号等辅助生产部门。这是一个环环相扣、连续不断、相互支撑的运行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可能发生连锁反映, 导致事故的发生;任何一个细节出现问题, 都可能通过关联影响, 传导甚至演化成严重后果。实行安全风险管理, 就是要增强对“过程管理”的重视程度, 排查运输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每个部位风险隐患, 分析和确认该风险发生的概率、范围、危害程度、分布特点、关联幅度、持续性影响等情况, 并根据风险的性质和关键因素, 遵循追根溯源、标本兼治、分工负责的原则, 及时采取风险干预和风险处理措施, 实现对现场作业的有效控制。在作业过程中, 还要根据铁路运输安全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 加强风险监控, 及时发现作业过程中的复发隐患和新生问题, 及时纠正偏差, 实现安全局面的持续改进;

3. 以系统化为主的管理理念。

铁路设备联网、生产联动、作业联老的特点, 决定了铁路运输生产的联动机性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系统性, 就是结合铁路运输行业特点和事故发生规律, 做到全员参与到位、隐患排查到位、信息沟通到位、监控处理到位、环节布控到位、应急措施到位, 通过制定和采用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系统的管理方法、全面的风险预警系统和有效的应急干预措施, 确保安全状态持续稳定。

三、找准安全风险主要问题

2011年12月, 按照铁道部党组工作部署引入安全风险管理以来, 哈尔滨铁路局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从整体情况看, 全局各单位积极落实部、局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部署,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四点:

1. 思想认识失实。

一些干部职工思想上存在模糊认识, 有的人认为实施安全风险管理是在安全管理上另搞一套;还有的人认为安全风险管理只是简单提法上的变化, 是换汤不换药;更有的人认为实施安全风险管理是否定传统安全管理。这些问题说明, 一些干部职工还不能深刻理解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 没有真正把安全风险根植于思想深处, 没有真正掌握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没有真正把安全风险理念融入到安全生产的全过程。针对这些模糊认识, 各级组织必须加强思想引导, 澄清思想上的错误认识。

2. 风险识别失准。

从表层上看, 各单位围绕影响安全的关键人员、关键工序、关键作业等, 通过识别研判确定了安全风险点, 但存在安全风险点识别方法不科学, 研判不准确的情况:一是隐患排查没有形成全覆盖, 存在安全死角;二是隐患根源挖掘不深入, 没有涉及问题背后的管理因素。比如, 某个单位普遍都把车辆惯性故障当做安全风险点, 却没把作业场人身安全问题列为安全风险点, 忽略了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从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看, 任何一起事故的发生都会找到思想根源, 但是有的单位恰恰没有结合企业组织状况和职工思想状况开展工作, 更没有把职工的思想问题纳入到安全风险源范畴去考虑, 致使安全风险管理失去群众基础。

3. 防控措施失效。

制度是工作落实和确保实效的基本保障。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 各单位在制度建设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安全风险管理的配套措施和办法不完善, 导致工作推进乏力, 存在走过场现象;二是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办法, 但并没有同时对传统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相应调整, 当新旧办法相抵触时, 必然导致执行过程中的无所适从;三是检查、指导不力, 制度执行失严, 存在工作标准和作业规范人为放宽、有章不循和违章不究的现象, 助长了不良风气, 导致安全风险防控措施无法真正落实, 导致防控功能失效。

4. 工作落实失衡。

一是风险管理环节失衡。有的单位和部门在风险排查分类、风险源识别、风险评估时, 经验主义思想严重, 缺乏充实的信息基础, 缺失科学的分析过程, 存在风险源遗漏和风险源人为扩大两种情况。二是风险管理和应对办法失衡。有的单位和部门缺乏工作的整体性和融入性, 主要表现是工作虎头蛇尾, 在风险排查等前期阶段轰轰烈烈, 针对风险的应对措施确苍白无力。三是各部门落实协调失衡。各单位在推进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主要是独立作战, 单位、部门、系统之间缺乏协调力度, 尤其最重要的结合部风险源被忽略的几率最大, 与安全风险管理的系统性要求不符。

四、强化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安全风险管理为做好安全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 但再好的理论, 也不能覆盖所有方面、解决所有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无论是来源方面还是指导方面,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都不是只为铁路行业“量身定做”。推行安全风险管理, 要坚持“拿来主义”, 而不能照抄照搬。针对铁路企业安全问题的现实情况和规律特点, 既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又要坚持实践证明的既有经验和有效做法, 打“组合拳”才是解决铁路全部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

1. 要突出全员性, 建立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据统计, 2012年以来, 哈局共发生各类铁路交通事故106件, 而且事故的等级、责任事故的件数明显上升。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管理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的, 在于部分干部对安全工作的失职、失察、失管、失控。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部安全检查组为我们指明了正风气、严管理、带队伍、抓落实的工作思路。而抓落实, 核心的问题在于各级干部履职承责。因此, 要从明确职责、理顺管理流程入手, 按照消除盲点、避免重叠的原则, 科学界定党政之间、系统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安全管理的职能、责任、标准, 建立涵盖所有干部、覆盖所有岗位, 既纵向到底, 又横向到边的安全风险管理职责, 使各级干部明确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要围绕管理规范化的目标要求, 细化、完善各级干部现场检查指导、关键环节卡控、规章制度修改等安全管理工作流程, 始终把干部的安全行为置于闭环管理之中, 使各级干部明确干什么、怎样干、干到什么程度。通过建立清晰、明确、具体的安全职责, 进一步规范各级干部的安全行为, 为维护全局安全秩序提供可靠保证。

2. 要坚持科学性, 完善技术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安全规章制度, 是确保全局现实安全, 实现安全发展最基础、最根本、最有力的支撑。结合当前全局实际, 完善规章制度, 最为紧迫的是要解决标准失严、整体失调、管理失控等突出问题。以哈局“5.15”客车底火灾事故为例, 部规定, 餐车看车人员应为2人、停留客车底看守人员不准睡觉、2小时巡视一次, 而路局规定, 餐车看车人员为1人、巡视时间是3小时、并允许看守人员可在本车厢躺卧休息。与部规定相比, 不仅看车人数少, 而且巡视时间间隔长、可休息, 这说明, 全局在安全上的一些规章违反了铁道部的要求, 存在着《行规》宽于《技规》, 现场管理办法宽于《行规》的问题。铁道部制定的《技规》, 是指导全路运输生产的“根本大法”, 处于其中的核心和支配地位, 路局的《行规》以及基层单位的《站细》、《段细》必须遵循这一“根本大法”。这种位阶关系, 决定着下级规章制度必须服从上级规章制度, 而不能与之相抵触、相冲突。所以, 严管理, 首先要从规章制度严起, 抓落实;其次要从规章制度抓起, 这是基础的基础, 根本的根本, 关键的关键。要组织部关部门和人员, 对全局各项基本规章、专业规章、临时规章进行“翻箱倒柜”, 全面清理, 该留的留、该废的废、该改的改、该补的补、该建的建, 做到一级细一级、一级严一级, 从而在全局形成科学严密、规范统一、动态优化、实用可行的规章制度保障体系。

3. 要维护权威性, 强化安全责任考核。

哈局安全出现被动局面, 归根结底是抓安全的风气不正、跟踪不够、追究不严的问题。因此, 必须坚持“严”字当头, 严格考核。要严格干部职工履职行为的考核, 增强法制意识, 着力解决不按标准管、不按标准干, 不作为、乱作为, 随意化、人为化的问题;要严格干部职工履职作用的考核, 增强责任意识, 着力解决不敢碰硬、不愿碰硬、不愿叫真、不愿承责的问题;要严格干部职工履职状态的考核, 增强问题意识, 着力解决精神状态不佳、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问题;要严格干部职工履职能力的考核, 增强危机意识, 着力解决业务不精、素质不高的问题。通过考核, 使“认真胜于聪明, 责任胜于能力”的理念, 植根于干部职工思想之中, 内化于心, 外固于形;使安全的目标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 责任层层落实、问题层层解决;使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不落实安全职责的行为、危害铁路运输安全的行为, 受到处理、受到处罚、受到追究, 从而增强考核的导向性、实效性和严肃性, 迅速扭转当前全局安全的被动局面。

4. 要注重导向性, 切实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教育学理论 篇8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大学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文教育;体育教育本身含有独特的人文教育元素,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思想品德的教化、审美情趣的培养、内心精神世界的引导和个体的社会化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与意义;人文教育是高校体育历来就有的育人成分;高校体育“重体质、轻灵魂”、“重技能、轻文化”、“重课上、轻课下”、“重功利、轻人文”的现象积弊很深;高校体育人文教育能够有效地弥补高校体育乃至高校科学教育的缺陷,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体育文化教育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经过规范设计的高校体育文化为载体,濡化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形成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文化教育。具体含义包括:

第一,人文体育观,或称体育人文精神,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内容之一,即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的归宿,高校体育要全面地认识学生、理解学生,突出学生在体育中的主体地位,关怀学生的生命健康,满足学生合理的体育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二,体育文化内涵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内容之二,包括体育本身所蕴涵的哲学、艺术、历史和文学知识,以及体育理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规范等。

第三,它具有人文性、隐蔽性、濡化性、高等性、多样性、持续性和依附性特征。

第四,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载体是大学体育文化,经过规范设计,濡化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而成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要素,包括高校体育精神文教育要素、高校體育物质文化教育要素、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教育要素和高校体育行为文化教育要素。

第五,提升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全面的、系统的体育文化教育,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系统教育。

首先,科学教一育与人文教育人者不可偏废,倘若有一方有所缺失,那么教育势必会受到限制。就大学体一育而言亦是如此,人文教育是体育原本就有的一育人成分,也是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体现的一种特有的育人价值,如果偏重于科学教育,那么高校体育就会徘徊于一门体育技术课程、或几项身体机能运动等教育的怪圈之中,只有融入人文教育,体育才能真正成为大学之教育,发挥其育人的本质功能,有一效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其次,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体育的需要是多元的,包括增强体质、健身、键心、休闲、娱乐、社交和健全人格等等,如果仅仅依赖于体育课程教学这种单一的体育组织形式,是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体育需求的,因此需要与课下(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除了鼓励学生自发地组建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竞赛活动以外,学校也要定期组织开展如体育文化节、体育知识讲座、校运动会,以及校际之间的体育比赛等活动,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强调不但要通过有形的、多样化的体育组织形式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训练技艺和增强体质,还要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隐性的文化环境建设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核心思想是“文化育人”,其机理是,高校体育文化濡化的发生机制和大学生主体内化的接受机制构成的互动机制:发生机制是通过暗示、感染、模仿和从众等方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持续不断地接受外部信息刺激,并获得适应的过程;接受机制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现象,是一个由接受主体对外界体育文化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感知、选择、整合和内化多环节构成的连续整体的认识过程。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要素设计应遵循原则,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相结合原则,“硬件”文化与“软件”文化相融合的原则,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原则,理论指导与实践反馈相结合原则,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上一篇:对民族团结的认识下一篇:最强大脑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