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

2024-10-24

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通用12篇)

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 篇1

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其学习的积极性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要比正常情况下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能充分利用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和经验重新加工改组新的形象,也易于把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接受力提高25%-40%,记忆力提高1.5-2倍以上。因此,我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一、渗透愉快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学生的课堂情绪是指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良好的课堂情绪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保证。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试验也表明:在保持极好的情绪状态下,人最易接受新知识,巩固率高于正常状态。课堂上,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就调动不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寓教于乐,乐中渗透,乐中学知。

(一)教师教学态度要和蔼

教学态度,是指教师授课时的姿态,它包括眼神、表情、语调、动作、体态等方面。教师要保持一种既亲切又不失尊严的微笑,这样学生不但喜欢你而且愿意听你的课。无论怎样,教师都不能让其他因素影响自己上课的情绪,课堂上永远都应该使师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各种活动。

(二)教师教学要有趣味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和趣味性,有意识地挖掘激发学生情感的愉快因素,使学生在直接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同时也排除了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困难,进而高效学习。如在讲植物果实和种子时,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来说明花生果实、种子的特点。这样,通过趣味教学,既解决了教学的难点、疑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同时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如果教学千篇一律,容易使学生精神疲劳,减弱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有好奇心,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学生沉浸在生物学习之中,也就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但兴趣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去引导、去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紧扣教材知识点,采用讲、做、议、练等多种方式,力争教学形式活泼多样,便于学生接受,易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和简单机械地做练习。

如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血液循环的作用,我让学生制作了血液循环模型。在模型中,学生清楚地观察到血液流经肺泡时变得鲜红,流经组织细胞时血变得暗红。我还开展了课外小实验活动,打破了原来课堂教学时间、地点、人员僵化固定的模式,使活动空间范围更广阔,时间跨度更长远,人员参与更多元,内容更丰富。它可以是课本实验的模拟,也可以是对课本实验的改进。另外,课外小实验不受大纲、教材的限制,可加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以其灵活、生动、多样等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强烈兴趣。在每周一节的小实验活动课上,教师没有过多地点拔、讲解,只有学生在静静地做,在思考,间或讨论,他们充分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体验到了智慧的力量,也培养了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三、以问促思,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度理解,没有真正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课堂教学死抠书本,灌输教学。教师讲得过滥、时间过长,学生被动接受,缺乏问题意识,不善于质疑问难,课堂教学中学生民主参与不够,学习自主性没有充分发挥。这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活动是一种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一些简单化的做法,要善于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这些“麻烦”就是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充满新奇和引人入胜的氛围中产生悬念、矛盾和疑惑,感知问题,提出想法。如在学习“水循环”这一章节前,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大树下面好乘凉?炎热的夏天大树为什么晒不死?在学习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提出“在生产中,为什么要提倡合理密植?”正是通过问题的引领,使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有效地推进了学习的进程。

四、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传统的学生评价以学业成绩为中心,一切从教师的要求、课堂的要求出发,学生的发展必须服从于教师的预设。在此背景下,学生的自尊需求、求知需求等得不到关照和满足,潜能得不到充分挖掘,个性得不到自由展示。学生在各种约束下迷失自我,缺失充分的学习激情与动力,成为“学习机器”。新课程评价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机器”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挖掘生命潜力,建构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一句话,学生评价的本质在于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共同建构和丰富学习的内涵和价值。

总之,中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缺少积极性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极大影响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中学阶段是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给以高度重视,不再机械乏味地讲解教材内容,要让教学过程充满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

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 篇2

――李福琴

一提到学习,我们的学生就会双眉紧蹙,唉声叹气,毫无主动性可言,这是为什么呢?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一定是我们哪里做的不够好,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学好。要让孩子去学好某个学科、学好某种技能、做好某件事的时候,不妨先着手培养一下孩子在这方面的兴趣。有了兴趣,孩子就有了学好它的不竭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眉头,我们的心头疙瘩都可以解开了。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妨在以下几个方面试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多关心、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体验到被老师和学生重视。

我发现在一个班级里面,学习好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好,反之呢,成绩差的人,越来越差?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渐渐体会到自己在班级里面愈来愈不被老师重视不被学生认可,这样就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学习不好的孩子由于得到的肯定少,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去更多地发现他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老师和家长的任何埋怨与批评都会进一步伤害孩子,撇开两者的距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做错些事情,犯些错误。孩子一犯错误,家长和老师就一顿痛骂,不仅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恐惧和害怕、退缩的心理,问题始终得不解决。

这时,孩子需要的是理解与引导,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错,怎样做才不会错?据了解,绝大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想学得更好、做得更好的,缺少这方面意识的占极少数。而不少家长和老师却总是用“认真点!”“多看看书”“多学学”„„等类似不摸不着边际的话来要求孩子,孩子听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倒

不如明确告诉孩子你现在该做什么,可以怎么做比较好„„,孩子需要的时候不妨还可以举个例子,做个示范。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都渴望被重视,如果教师能把爱的光辉公平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那么,即使枯萎的小草也会再次焕发出应有的活力与激情。

二、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努力正获得成功。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情况为学生量体裁衣,制定出合适于学生发展的目标,这种目标一定要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的着的,高与低都会损害学生学习的成功感。让学生每天沉浸在成功的愉悦之中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很好的主意。得到我们的鼓励与肯定则是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当一个学生得到老师的语言鼓励、或者简单的物质鼓励,哪怕是一块橡皮,一支笔芯时,都会感到莫大的满足,从而会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三、推行“愉快教学”,使学生轻松快乐求知。

“愉快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使师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可采取以下途径。一是创造相关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和生动的语言,营造愉快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激情,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这里,我想提到自己在讲授《核舟记》时候的一点体会,学生本身就对枯燥的文言文不是很感兴趣,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当堂成诵,大家都知道,这篇文言文篇幅很长,怎么办啊?在讲到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在舟中不同姿态的时候,我忽然灵光一闪,为何不叫几个学生上来演示一下?学生们很积极的要求表演,我抽了几个体型与文中人物比较相似的学生,全班同学读课文,他们在讲台上表演,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表演很形象、很到位,而且又不失幽默,45分钟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令人欣慰的是,到下课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把课文熟练的背诵下来,我觉得很成功,孩子们也经常提到这节课。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正是因为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缺少这么生动的形式,才会在无形之中让我们包括学生都感觉到上课,很累!后来,我尽量根据教材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来教学,我在课上开过“招聘会”、“拍卖会”、课本剧表演、“辩论会”“诗歌朗诵比赛”、“江南风景展”等等,再后来,我发现,孩子们爱上语文课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成绩自然就好了。所以,换个形式,大家都快乐!二是坚持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引路为主,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为主,尽量减少固定结论,发挥学生思维甚至联想的热情。三是开展比赛教学、坚持表扬为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表扬、唤醒。经常发现学生优点并适时表扬,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即使在学生犯错误时,也应讲究策略,先肯定成绩,而后指出不足,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切忌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把全班分组进行比赛,或是背诵默写,或是对课文的理解提问,或是对某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我心里很高兴啊,就等着坐收渔翁之利呢。

四、打造“主动学习型”的班集体。

班主任应该利用所有的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把学生的学习放在所有可以利用的场合,促使班风学风发生本质性的发展,为学生学习动机的转变提供一个最有利的环境。我个人认为,树立正确的榜样与营造健康的学习氛围相结合很适合我们的班级学风管理。“榜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树立正确的榜样能让学生很快看到前进的目标,明确发展的方向,找到发展差距,落实具体的努力目标,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加发展的信心。健康的学习氛围能催人奋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迫使学生自己寻找差距,力争上游。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篇3

一、 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理解和热爱学生

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和赏识,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种“赏识”的对象包括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方面。比如说朗诵、写作、阅读等,在表达形式上.可以在接触、交谈中,对他们表示一种信任和赏识,以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随之要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或帮助。一旦发现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地表示肯定或赞同,以便为下一次新的进步做好心理准备。

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

三、调动内外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兴趣的形成和巩固.要建筑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要利用各种形式,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四化建设、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为自己学不好语文而内疚、自责。从而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动机,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2.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

四、驾驭课堂进程,注意课堂调控

课堂调控,一般包括进程节奏的控制、气氛的适当调节和学生注意力的调适等几个方面。

1.调控课堂氛围。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

2.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在,新课的讲解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简练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篇4

中学语文教学要探索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如果只顾教学方法,而不考虑任何学习方法指导,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时,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学习情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

一、抓好朗读

通过带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感知作品的声韵节奏,进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整体风格。在朗读时,教师应富有情感,语调抑扬顿挫,肢体动作形象生动,通过表情、声音、动作、神态等媒介,把抽象的文字幻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学生带进兴奋欢悦或愤怒悲哀的情感境界,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产生感染和共鸣,潜移默化地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教师范读、学生听录音跟读、学生个别读、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齐读等。

二、教学语言应具感情色彩

语文教学要以授课的语言打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富有激情。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学生都应用普通话上课,这便于双方的感情交流,便于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对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起到渲染作用。其次,教师的语言要词汇丰富,内容充实。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对教学语言的选择,力求用优美的、新颖的词汇。在讲课时,教师不应就事论事、照本宣科,要旁征博引,讲一些新鲜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最后,多种语言的综合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一成不变的语言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应辅以适当的动作,使内容变得形象生动。除了口头语言外,身体语言(动作)、唱歌、录音磁带、电视、电影等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些话剧、小说等可由学生以各种形式自己表演,以此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教师要表达对教学内容的热爱情感

教师首先应流露出自己对语文教学中文章的热爱之情,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对每一篇新课文,教师都应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讲解,始终以饱满快乐的情绪进行教学。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激昂,态度祥和,学生会受到感染,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思维积极。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或冷若冰霜,都会导致学生郁闷恐慌、思维迟钝,降低教学效益。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自然情感,是将自己对教材和生活的情感体验外化给学生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表达对教学内容的自然情感的形式,一是口语———教学语言。用语调、节奏的变化,用生动、形象和富有强烈的感染力的表达,讲述文章的内涵和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和体验。二是板书和表情。板书要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色彩,简捷明了、逻辑严密、重点突出,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思维活动,增强记忆,提高智能。表情包括教师的服饰、脸色、手势等。

四、教学要有系统性

在中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进行指导。语文的内容十分丰富,知识繁多,教师要使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就要指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把分散的知识集中了,学生掌握起来会事半功倍。同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及时总结语文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另外,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过程中,既要重视宏观上的学习原则、学习心理、发展智力等内容的系统性,又要重视微观上的学习计划、预习、上课和复习等内容的系统性。实践证明,系统性的学习方法指导,其效果优于零散的局部的指导。要把学习方法指导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全面统筹,系统实施,充分发挥学习方法指导系统的整体效应。

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越俎代庖,把学生当作知识的仓库,这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主动去学,独立探讨,从而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除此而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造出一种轻松、民主、舒畅的学习气氛,对学生坚持少批评、多指导、多肯定、多鼓励,使学生消除压抑感,充分感受到教学的愉悦,使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老师如果尊重学生,对学生有浓厚的感情,学生对老师也会尊重,发自内心地喜爱,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对老师所教的科目发生兴趣。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利用课堂教学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科目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种教育应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并把这种教育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才可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同时学生的情感品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及语文能力都可以逐步提高。

六、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灵感和天才是长期艰苦劳动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不能获取成功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愚公移山》就体现了这一点。教这类课文,教师可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特别是“差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同学们自己讨论,或者写读后感。“差生”往往缺乏意志、毅力,缺乏敢于拼搏、夺取成功的自信心,教师如能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机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差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们找到自我价值的存在,改变不自信的状态。若对其给予鼓励,并将这种动力转化在学习上,就会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 篇5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须使参与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而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则必须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通常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每节课的导入这一环节,例如,学习“认识几分之一”时,我从学生的熟悉的实物入手,课一开始,我利用课件出示了四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如果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又该怎样分?从而引出二分之一这个数,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的有利措施。

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的个性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优等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困难学生被动、消极的旁听。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我是这样做的:提供适合各层次学生展开思维的问题信息,让他们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使全体学生都有动口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全体学生都能表达自己意见的情境,比较简单的问题,优先让学困生说,较复杂的问题让优等生说,再让差生说,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副卡片,让全体学生用举卡片的方法来做判断题或是用手势表示,学生做出判断后再展开讨论。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时,要尽量是最初的几个发言者是意见不一样的同学,以促使其他同学从中思考、辨析,防止一些模糊认识掩盖在一边倒的“同意”声中。使全体学生都有动脑的机会。教师提问题,要尽量提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思考余地的,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跳跃”能力,设置“跳一跳摘果子”的高度,使之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设计课堂练习内容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认知的有序性,确定练习的层次,由易到难,以简到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让学生拾级而上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一般可分三个层次,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设计练习还要考虑习题难易适度,要使中下生“吃得消”,优等生“吃得饱”,各在自己临近的思维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数学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我大胆地放手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例如,“长方形面积”这节课,我就是通过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激励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参加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发现新知识,通过实践、观摩、操作、思考,终于发现长方形面积公式,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体验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缺失与培养 篇6

[关键词]导向 教学设计 宽严相济

[作者简介]王红光(1979-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王彦新(1979-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河北 石家庄 050026)王丽(1978-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行政學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急管理。(河北 石家庄 05003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81-02

近几年,随着学习无用论的再抬头,高职学校生源持续减少且学生基础越来越差。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特点,甚至部分同学抱着混毕业证的心态逃课。如何让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学习上,营造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成为当下高职教师以及学生工作管理者最为重要的课题。

一、树立注重学习的导向

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终身学习能力,能够承担起社会和家庭责任的人。学校的教育导向对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学校的一切教育宣传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中心,当然,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指课堂学习能力,还包括其他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包括素质拓展活动,两种教育方式并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毋庸置疑,素质拓展活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很好补充。然而,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只有三年在校学习时间,而三年中又有着比本科生更多的社会实践课程,课程安排密度相对较高,课余时间相对较少,和本科院校同样多的社团活动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更大。另外,高职生本身课堂学习能力不够高,自我约束能力差,就更容易受到课外活动的影响,逃课参加社团活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严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制度导向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素质拓展活动要少而精。围绕有利于提高学生将来就业、求职的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优良人格方面,不宜过多、过滥。第二,活动时间要安排合理。如中午时间较短,太多的活动让学生吃不好午饭也休息不好,下午的上课就变成了“睡觉课”,临近上午下课的时候也无心听讲,相当于耽误了一天的学习。第三,学生参加活动的前提是不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学校应该出台相应的制度保障并严格执行,如果出现几门课程不及格,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及次数将会受到限制等。第四,素质拓展成绩在学生综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要精确考量。不应让学生觉得素质拓展成绩比课程学习更重要,比课程分数更难取得。

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的高职学生多为“90后”,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特别是置身于网络时代,思想灵活,不喜欢循规蹈矩,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以软件专业大二学生“网站开发”课程的学习为例进行说明。

1.让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在将来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获得持续学习的动力。“网站开发”课程第一个学习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主要学习基本知识点。基本知识点零散、细碎,把这些小知识点融会到学生上网时经常看到的功能中,让学生先了解到结果,才会有兴趣探索功能实现的过程及所用到的知识。

2.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网站开发”课程的第二个阶段是项目开发阶段,即利用已学的理论实际开发网站。网站案例的选择应尽量贴近实际生活,选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都会不同程度接触的案例。同时,教师应备有多个选择方案,交给学生自己讨论,选出他们最感兴趣,也最想做的案例,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

3.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教师从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淡出,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或者指导者。

项目开发阶段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小组授课的方式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在软件专业中实行,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以前小组的成员都是学生自由组合,这就造成了学生只会和自己关系好的人沟通合作,缺乏和其他人员的沟通协作能力。其次,学生组合小组的时候都是学习好的同学加上几个学习不好,甚至根本不想学习的同学,这样,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每组只有两三个人在做,剩下的人要不只完成一点点任务,要不干脆从头玩到尾,最后借助小组的成果拿到及格的分数。这样的后果就是,开发项目水平不高,自制力差的同学毫无收获。为了改善这些问题,在现在的小组项目开发阶段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项目分组不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而是由老师来指定。用这样的方法来锻炼学生和不同性格、脾气的人沟通交流的能力。(2)分组的原则不再是好加中等加差,而是根据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用好加好、中加中、差加差的原则来分组。这样做可以让学习兴趣高、能力强的组出精品;让学习兴趣稍差、能力中等的同学扔掉依赖心理,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强迫根本不想学习的同学在项目开发阶段也要有所收获。(3)根据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并细化目标。按上述原则分出的小组,能力上肯定有差别,要根据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目标,让每个组都有信心最终完成任务,不至于干脆放弃。另外,要每个组根据成员能力细化每天每人的完成任务,上交日志,记录每天项目完成情况,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4)小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情况细微调整成员分配。比如,发现某个小组出现了两极分化,教师可以把该组一分为二,一直努力做的同学一组,不认真的同学一组,并重新为不太认真的小组制定目标。这种细化可以细化到一个人一组,当然他的目标也可以细化到一个模块中的某几个功能。

三、在课堂教育中宽严相济

古人云,“严家出好儿,严师出高徒”,“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我国传统师生关系中,老师一直都是以严师的形象出现,认为只有严格的纪律和要求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而面对近几年的高职生,一味地严格要求,对大多数同学的效果却越来越不好。其实,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好好学习,只是苦于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要做到宽严相济。所谓宽,就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通过对学生的鼓励增加其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所谓严,就是通过严格的纪律惩罚,让学生自觉矫正行为,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上课纪律,言之必行。首先,在第一节课上,要明确奖惩规则,且规则应细致并有利于执行。其次,规则的执行通过定时和不定时的课堂点名和作业完成情况的检查来实现,并把检查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做到公平、公正,有据可查。

2.根据上课表现,区分对待。上课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请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根据态度是否积极认真,实施加分和扣分手段。同样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及时反馈。

3.制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90后”的学生活泼、有个性、敢说敢干,但通常对老师课上的规定规则不感兴趣,左耳进、右耳出,无故缺勤、迟到和早退的现象也屡屡出现,即使被记录似乎也无所谓,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和他们平等、真诚对话,可以和他们讨论扣分之外的惩戒方式,如表演节目、爬楼梯等。当然,如果教师把自己也列到被惩戒的范围内,学生遵守纪律的积极性会更高涨。其次,教师要尽快记住学生的姓名,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注意到自己,并能和他们单独交流的时候,往往还是很认真和乐于回应的,这样做更能激发他们对课堂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理宣.论知识的人性内涵与人性教育价值[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5).

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 篇7

1 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 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转变学生对体育 (身体锻炼) 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 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 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 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 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 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 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 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 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 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 端正学习态度, 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 按照学生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 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教师要在学生锻炼中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随时加以肯定, 公开进行表扬, 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3 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 改革教材内容

目前,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较少, 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作简单地调整。在大学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不能简单化, 而要用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 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 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特殊需要。各高校在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同时, 可根据各自的实际和专业, 在体育项目的配置上, 作一些灵活而有效的安排。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许多体育项目进入社交场合, 如门球、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壁球、飞标等, 都是目前在社交场合中常见的体育项目, 学生不仅兴趣比较高, 而且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也不无裨益。

4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教学中, 语言风趣而含蓄, 形象而生动, 精练而带有鼓励性, 并结合教材内容, 根据课堂实际, 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就容易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另外可根据大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容易转移的特点, 可采用竞赛性、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在加速跑练习中, 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 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办法, 学生就会兴趣寡淡。如果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 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 争上游的活泼气氛。这样, 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很强的吸引力。

5 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 改革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 也是目前改变大学生厌学体育的重要手段。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 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 配备有体育专长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 现场辅导, 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课外体育辅导, 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 可以完成体育课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三是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 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 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 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 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 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 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四是开办体育俱乐部和成立单项体育协会, 由协会牵头, 经常地组织一些比赛, 不仅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6 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 篇8

第一,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 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学习的情感动力, 是求知欲的源泉。大量实践证明, 学生处于浓烈学习兴趣与亢奋状态下的学习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是首当其冲的一项工作。

第二、全心关爱学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本前提。大量理论与实践都告诉我们:只有全身心地关爱学生, 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全身心地关爱学生, 才能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建立与增强对老师的敬重感与信赖感, 进而达到“敬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第三、理解与信任学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保证。这里具体包括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学生不足、凡事换位思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地鼓励表扬学生、根据学生特长帮助搭建其能够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等方方面面, 这可谓是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

第四、着眼学生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发展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本立足点。要让学生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亢奋的求知状态, 就必须使学生具有一种相对稳定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而这种心理状态又必须是建立在与学生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发展息息相关的崇高理想与追求基础之上的。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来源于浓烈的学习兴趣, 浓烈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崇高的理想与追求, 因此, 我们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充分激发其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与向往之情, 并不断强化这种情绪刺激, 尽可能地让学生入脑入心, 进而转化为学生始终不竭的学习动力。

第五、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专业水平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基础。“强师出高徒”是人们的共识。大量实践证明:学生是否爱好某门学科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 往往是与该科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能力、教学艺术密切相关的。因此, 教师必须加快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知识水平, 力求使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堪为学生表率, 力求使自己的学识水平能够与教师身份匹配, 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能够不断得到升华与更新。

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 篇9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动手能力, 这样可以使学生主动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之所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动手, 就是让学生思维可以活跃起来, 而且会轻而易举地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 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思考、总结等探索手段提出各种假设和疑问, 发挥他们的动手动脑意识。

那么,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呢?

一、可以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目前,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有一部分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别人设计好的实验, 大多是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做这种实验, 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这种实验形式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可以使学生主动探索化学知识, 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 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时, 可作如下改进, 向两个相同的气球中放进大小相同的粒锌, 在两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浓盐酸和稀盐酸, 将两个相同的气球口分别固定在两支试管口上, 将两个气球里的锌粒同时倒入试管中。结果, 有浓盐酸的试管上的气球膨胀得又大又快, 而盛稀盐酸的试管上的气球膨胀得比较小而且慢, 经过改进的实验, 操作比较简单, 对比两支试管和两个气球, 实验现象更明显了, 很容易得出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结论。改进实验使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 有利于创设探究情景,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传统教学中, 学生实验一般是根据课本的实验过程, 到实验室找实验用品, 然后学生根据已知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这样学生按部就班, 但无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可以在化学课开设课前小实验。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组, 每组学生在课下通过预习或复习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交由教师审定, 教师审定通过后, 再让学生去实践。每节课选出一个实验方案, 让学生准备, 然后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演示实验, 做完实验后教师再对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效果等作出相应的评价。有了发现, 才会有探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不仅让学生锻炼了发现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使他们体会到实验的奥秘, 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例如, 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 有的学生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如果钠与其他水溶液反应, 现象会是怎样的呢?”该组学生在课前进行实验验证:把钠放入氯化铁溶液中, 实验结果同样有氢气放出, 但同时还产生了红褐色沉淀。这个实验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钠与水反应的原理的理解, 还使学生知道了钠与一些盐溶液的反应原理。通过这个小实验, 学生开阔了视野, 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更发挥了他们的探究问题的互动性和主动性。

三、使化学实验生活化

在教学中, 重视化学实验与社会、技术、生活的紧密联系, 注重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锻炼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 将化学知识渗透到生活中, 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价值, 从而促进他们主动地去观察生活, 从中提出化学问题, 并自觉地运用化学知识解答问题。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 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 用配位滴定法测定补血剂中铁的含量, 用沉淀滴定法测定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的含量, 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等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化学实验的内容, 用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做实验药品, 这样可使学生有一种熟悉感, 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 篇10

高等数学是高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它的应用性较强, 几乎在每一个行业的深层次理论模型中都有可能会用到。但目前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 不少学生表示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很低, 没有很大的兴趣学习, 也就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大部分学生对于高等数学在以后的应用过程中的作用不清晰, 教师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也没做到创新, 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如何培养学生的高数学习积极性是目前教师与高校共同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首先从高数的意义入手, 然后探讨了如何提高教师在高数教学积极性的作用, 如因材施教, 分析高数在专业背景下的用途;结合实际, 应用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等, 另外, 还就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使其不断突破进行了深入探讨, 旨在通过对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办法进行分析, 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升的效果。

二、兴趣学习在高数教学中的意义

如果学生对于高数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 就无法在课程拿出百分之百的注意集中于听课, 学习效果自然不会高。而没有学习的兴趣,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会低很多, 原本教师的许多教学方法无法实现, 造成了授课的压力过大, 久而久之, 教师对这一现象形成习惯, 不再对学生进行强烈要求, 只是完成自己的授课, 至于学习效果只是以期末考试为参照, 这是对教学的不负责任, 但同时也说明兴趣在高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1]

三、提高教师在高数教学积极性的作用

在高数的教学中, 教师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 教师把学生从数学的一个领域带进另一个领域, 就需要做好过渡工作,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数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通过在课堂控制、民主平等、培养亲和力方面下功夫, 把学生引导到主动学习的轨道上来。[2]

1.因材施教, 分析高数在专业背景下的用途。在高校中, 几乎所有的专业学生都会学习高数这门课, 这是因为几乎在所有的行业内都有可能会用到高数来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如果学生无法认识到高数在自己所学专业的作用时, 就不会去学习这样一门复杂又难理解的课程。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根据每一个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 教师就要把高数与机械应力或是力学联系在一起, 相对于高数来说, 学生们对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更喜欢一些, 通过这种与未来的专业计算相结合的方式, 把高数的意义进行充分展现, 学生也就意识到学好高数是为了在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也就开始主动学习了。[3]除了对于不同的专业学生进行引导外, 对于学生的特点也需要充分把握, 这都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洞察力与综合素质。现在的学生都是乐观积极的, 但如果自己不喜欢, 就难以活跃,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课堂的活跃度, 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的注意力跟教师的节奏走, 随时带入到高数的学习中去。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及时发表自己的想法。心理学上讲, 课堂气氛良好, 能够让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更能接受新鲜事物, 可以大大提高高数的学习质量。

2.结合实际, 应用实践。传统的高数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 所有的学生安静地听。其实这样的教学质量并不高,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要让他们充分把身体的所有器官都调动起来。通过在课堂上不断开展一些有趣的演示性实验, 采用CAI课件、模型等方法, 可以充分把数学表达得更加形象, 学生不再只是面对公式、数字等乏味的东西。同时教师要通过一些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 自己面对问题, 动手去解决问题。通过实际事物与现实问题的结合, 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就实际的问题解决办法进行充分讨论, 不断开拓思维, 通过多种方法尝试去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4]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学生单独思考的时间并不多, 对于隐函数求导、重积分计算以及曲面积分等内容一味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自己对这些内容的思考却几乎没有, 往往只会解决一些与例题相仿的问题, 稍加一些大的变动, 就无从下手了。这些内容本身就已经很复杂了, 如果只是一味接受而不思考, 永远不可能完全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也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提高教学质量了。在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要放弃传统的专业数学语言, 不断采用现代化的通俗易懂的语言, 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如果用图可以说明的问题就不需要再用语言去讲解。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皮层对于新鲜事物接受得快一些, 在语言讲解时穿插图形授课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学生对于这些新鲜的事物也更愿意看, 更愿意去思考图形与数学表达式之间的关联。[5]

四、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不断突破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数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关键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 不断提高自己的魅力与综合素质, 学生对于学问高、德行好的老师都会有一种亲近感, 通过个人吸引力的提升, 让学生更愿意在课堂上与教师达到互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教师还需要在高数教学中不断突破自我, 去探索新的授课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数的教学无非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 现代新形势下需要采用新的方法让知识的传递更有趣味性、更加丰富多彩, 而不是采用传统单一枯燥的方式进行。在授课中, 不但要把高数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把解决问题的思路、规律或本质进行有效的传递, 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 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更有益于学生在学业上走得更远。[6]

五、结语

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 的确存在着课堂氛围不浓、教学质量低的现象, 这种现象来源于学生对高数兴趣提不起来, 教师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不断总结, 掌握学生的时代特点, 通过在课堂中活跃氛围、提高自身魅力的办法, 不断加强与学生在课堂上与课下的互动, 让学生认识到高数的重要性, 发现高数在未来的专业领域中应用的可能性, 才能更好地掌握高数的意义, 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提高学生对高数的学习积极性课题会持续研究下去, 高数的教学质量也会不断上升。

摘要: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 要全面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对遇到的所有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并将多种方法进行有效整合,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到高数教学中, 传授给学生, 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高数的兴趣培养中教师的作用进行分析, 并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学生,高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会娜, 孙建国.培养学生学习高数的兴趣, 提高高数教学效率[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9, (09) :63-64.

[2]黄新丽.浅谈如何提高高数教学的有效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0) :222, 227.

[3]张晓辉.如何激发高职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 (05) :14.

[4]陈兆蕙, 唐跃龙.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高数的积极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06) :67-68.

[5]王晔菲.激发学习高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J].今日科苑, 2007, (20) :284.

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 篇11

首先,要尽量给每个学生以同样多的交流机会,一个学生的交流机会越多,她会学的越好,但是教学的事实往往是优秀生与困难 生的交流机会不平等,优秀生自信心强,喜欢谈看法,愿意参与讨论,课上难度大的问题几乎全是他们回答,久而久之,他们理解的越来越深刻,困难生交流不多,课上即便有机会,回答问题也是简单的低层次的问题。课下偶尔与同学们讨论也是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其次,对学生不能用一种标准要求,以为他们现实的数学水平不同,将来工作性质不同,时代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尽量多配几把钥匙,多开几把锁,在尽可能短的周期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之锁能被打开一次,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建立在成功基础上的自信是

数学课程最重要的目标。

一、依据学生的不同理解水平多层次安排教学

对于一些概念的引入,如“函数”等,要低起点,小步子讲解,多照顾困难生,帮助他们理解消化;对于一些方法的运用,适当的多给优生机会,发展他们的思维,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既紧张严肃又生动活泼。允许学生插话,无论老师讲解还是学生发言,只要学生有问题都可以在适当的进候插话提问,有什么新的发现也可以提出,特别是中等生和学困生提出的想法,在老师和同学的赞许下,会流露出喜悦之情,能活跃课堂气氛。

二、提倡合理的学习小组

过去我们总认为优生和学困生组成混合的学习小组会影响优生的学习,但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虽然他们的学习能力及求知欲等方面确实有很大差别,而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学习中进行合作,我在每个班都组织两种学习小组,一种是由邻近座位的几个同学组成的课堂讨论小组,一种是按学习优劣、性格的差异自愿与指定相结合,由八至九个同学组成的课外讲解小组,课堂上发现的问题,课堂练习中综合题的解题策略等问题对经过课堂讨论小组解决,这种学习小组可以使同学们学会在不同水平上共同工作,激发彼此的学习进程 ,较差的学生可以直接行到较强的学生的帮助,而反过来,较强的学生也会从帮助学困生的过程中促进他们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及表达方式进行反思,这样尽管学习小组成员的能力处于不同的水平,并且最终也会达到不同的理解水平,但在这一合作过程中将使双方都能受益。

三、注重思想感情的沟通,树立良好教师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在青少年时期,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是否喜欢教师所教科目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对有些学生来说,甚至首先是喜欢某个老师,然后才对其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注重个人的言谈举止,加强个人修养,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其中,我认为首要的是“公平”,用老师的公平激发学生兴趣,尤其是对所谓的“差生”。万万不可对他们挖苦、讽刺。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信任和尊敬,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与学生多谈心。从学习、生活、思想等多方面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做平等的朋友,师生感情沟通了,老师的教学有了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教学效果也就有了。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有些数学方面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又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学生对教不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就不容易掌握。但如若把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能把不容易画出的复杂图形,不易理解的一些变化等,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它能进行动态演示,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这样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的起点和动力,只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时时处处注重发掘、引导、保持住这种兴趣,那么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学生们的学习才会水到渠成,教育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 篇12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高校扩招, 许多院校入学标准降低, 不少初中毕业生只需交费就可进高职高专院校读书, 而这类学生基础普遍较差, 加之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学生厌学情绪日益强烈。高职高专教育中, 数学并不是专业课, 加之较抽象难学,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考试成绩也不理想, 如何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产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已成为数学教学成败的关键。笔者针对学生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1 分析学生厌学原因,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据笔者了解和分析, 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有: (1) 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为谁而学, 学习动机不明确。 (2) 不了解开设的课程对所学专业和今后从事的职业有何意义、作用和影响。 (3) 现行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使学生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4) 学习缺乏动力。受就业的不良风气影响, 他们认为学得好没有用, 要找个好工作, 得靠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 (5) 学习负担过重。 (6) 缺乏自信。针对学生厌学的不同原因,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首先,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作用和价值;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使其了解数学课程的基本知识结构和目标要求, 明确学习方向。其次, 教师应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彻底改变数学教学过分追求逻辑严谨性, 且与培养学生“盲从”意识与“定势”思维并行的“跟随型”教学模式[1], 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再次, 学校应不断完善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最后, 教师还应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 正面引导, 使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家庭和自身,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习动机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而且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大而言之, 是为祖国的繁荣昌盛, 为实现现代化和共产主义而学习, 小而言之, 是使自己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人, 成为一个能自食其力的人。教师虽然应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远大理想, 像周恩来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但也要告诉学生远大理想要和现实相结合才能实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多数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就业, 为了生存。有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个人名誉与出路, 或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虽显得自私狭隘一点, 也并非完全错误。要告诉他们社会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 因为人们要生存, 要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就得搞生产, 就得搞建设, 所以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终归是有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 “不学无术的人对任何人都不会带来利益, 因而无论何时何地也是不受欢迎的人”。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党和政府不断出台扩大、促进就业的政策, 为毕业生创造和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当代青年学子, 应当加倍珍惜学习机会, 学好各门课程。

3 结合实际和数学特点, 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严谨的逻辑性, 广泛的应用性, 正如华罗庚所言, “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地球之变, 生物之迷, 化工之巧,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学好数学是学好其他文化课 (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等) 的基础, 且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会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养成考虑问题周全、办事严谨、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 这些正是未来作为一名合格医护工作者所必需的。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许多方法, 正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只是很多时候都在不知不觉地运用着。数学的应用主要通过其他学科的成果体现, 如计算机, 医院使用的B超、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

4 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规律性、知识的连续性很强的学科, 如果前面的知识没理解, 后面的内容就很难学懂。面对基础普遍较差, 学习目的各异的学生, 如何教好这门课, 使学生各有所得, 的确是数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1) 掌握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如课前预习, 带着问题学习, 上课专心听讲, 记笔记, 课后及时复习, 独立完成作业; (2) 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 如定义法、数形结合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逆向思维法; (3) 掌握重要的数学思想, 如转化思想 (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 将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 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将具体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数学问题等) ; (4) 把握好学习数学的原则, 做到概念清楚, 理解透彻, 熟练掌握公式定理法则, 并能灵活运用; (5) 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 理论联系实际, 化抽象为具体,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个别指导, 讲练结合。另外,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提升教学效果。 (1) 结合公式和题目, 适时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动人事迹,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兴趣和毅力。如讲授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 可介绍“数学王子”高斯9岁巧解自然数1到100之和的重要数学方法“倒序相加法”;讲授概率论时, 可介绍概率论起源中的“赌资分割问题”;针对女生还可介绍俄国女数学家索菲亚的动人故事和云南师范大学不到30岁就被破格评为女教授的肖体俊的感人事迹。 (2) 不断挖掘和展示数学美, 使学生从感受、欣赏数学美到学会发现、创造数学美。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4) 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 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让他们知道, 绝大多数人的智力差异甚微, 就像马克思所说“一个哲学家和马车夫的智力差异还没有家犬和猎犬的大”一样。数学并不神秘, 虽然抽象, 较其他人文学科显得有点枯燥乏味, 但只要愿意学, 人人都能学好, 一旦钻进去了, 就会觉得数学奥妙无穷, 十分有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21世纪的人民教师, 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深入分析研究学生心理, 千方百计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会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 使其成为利国利民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新闻采编的人本理念下一篇:生命是裂帛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