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

2024-06-19

用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精选8篇)

用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 篇1

教育叙事故事:

用真爱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在世间,有些东西需要我们不断地给予,自己却越来越少;而有些东西在给予的同时收获也就越来越多。这种东西就是——爱的付出!只有教师无私的付出,才能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家长对教师的尊重,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因为爱可以消融世间的冰冷、隔阂、矛盾、仇视……可见爱的力量是博大与精深的!

今年三月份,由于学校合并,我也换了一个新学校,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教学,接的班正好是我原先学校的五年级那个最差的班,面对这些学生我既紧张又失落,可还是欣然接受。

来到班级,学生们一看是最熟悉的老师,他们欢喜的笑脸与热烈的掌声欢迎着我的到来,我欣喜万分,没想到,孩子们是如此的开心与充实。在一天天的上课与交流中,我逐渐地认识了每一位同学,也对他们有了了解。

因为对学生比较了解的缘故,检查学生家庭作业成了我每天必须坚持的工作。有几次,班里13个学生竟然有一般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更令人生气的是班里的学困生一连几周都是一笔不动,更本没有一点悔意,还理直气壮的回答我“没写”。每次检查几乎把我气的半死,见此情景班里几个有生安慰我说:“老师。您别生气,他们不愿意学,又不是您不教他们„„”可作为老师我必须对全班学生负责,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 面对这样的学困生,关爱、公正的对待他们说起来似乎容易,做起来却颇有难度,难就难在许多的过错在一瞬间就铸成了,难就难在师者不可能是圣人与完人,其行为也是受着一定利益的支配与驱动。我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往往取决于他们分数的高低,回忆一下我们对学困生说话时用得最多的是哪种句式呢?可能应该是祈使句和反问句,诸如:“你给我站起来!”,“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吗?”等等。我们常常会因为他们的作业做得较差而几遍、几十遍的惩罚他们抄写作业,当他们犯错后,又有几个教师把他们请到办公室坐下来诚恳和蔼地说服教育?见到的大多是学生站在旁边被老师疾言厉色地训斥的情形。可能有的教师会认为这是“严师出高徒”、“恨铁不成钢”的爱。但是,我们这种另类的“爱”,学困生们能感悟得到吗?我想是不能的,他们只会从中感受到教师的冷淡与歧视,只会使其更加厌恶学习。

处于责任心的缘故,我设想把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比作顾客与推销员的关系,只不过教师“推销”的是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我认为推销员应注意自己的态度,热情真诚的对待顾客而不是板着面孔,摆着一副臭架子。作为教师,我先主动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谅解、支持。当对家长有意见时尽量面对面交换意见,问题才能得到圆满、有效解决;我还主动与家长商讨,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然后又利用课余时间时不时地在聊天过程中以朋友的身份很轻松愉快地和学困生谈谈学习,这时的他们是乐于接受的。如今,他们的学习依然不太好,但至少他们乐学了,完成作业的次数在上升,这学期他还有了一次登台给同学们讲解一篇自读课文的经历。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鱼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做教师的都应该像父母那样疼爱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营养、发育等,但这决不是姑息纵容和溺爱,而是慈母之爱、严父之爱、益友之爱。

用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 篇2

一、在角色扮演活动中体验学习乐趣

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 对学生来说, 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缺少这种外在的语言环境。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没有说英语的对象, 更没有说英语的意识。而通过创设情景进行角色扮演, 他们可以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期望以模拟的方式表达出来, 从中获得满足。因此, 巧妙的创设情景, 既可以克服非母语教学的缺陷, 又可以利用好小学生乐于角色扮演的动力, 从而使教学活动更为有效。例如, 在学习完Buying fruit一课后, 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活动课, 让学生与自己的伙伴分别扮演李小姐和果农, 然后围绕“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How ma ny kilos?”“…kilos, p le a s e.”进行交流, 通过这样的模拟情景表演,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很好地巩固了教学效果。

二、在个性展示活动中激发参与热情

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从而获得别人认可的愿望, 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体现得更充分。因此我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 用个性化的方式展示自己, 学生都很乐意参与这些活动。

1. 让学生亲手制作富有个性的作品

小学英语课本中许多内容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 所以便可以围绕这些内容设计一些个性化的活动。例如, 在学习自我介绍这一单元后, 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名片, 内容包括Name、Age、Sc hool、Cla s s、Te le p hone numb e r等, 学生接到任务后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 设计好的名片各具特色, 有的贴上了漂亮的图画, 有的用自己设计的英文字体来书写……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昂。

2. 收录自己喜爱的英语信息

我让学生把平时在报刊和影视中看到的英语小幽默、小故事等摘抄下来, 存入专门的材料袋中。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 将生活中可能看到的英语信息收集起来。如一些食品、用品上的英文商标, 服装上的英文, 都可以作为收录的内容。过一段时间, 我就让学生们拿出来展览, 当学生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被别的同学围观和欣赏时, 那种乐滋滋的感觉都写在了他们的脸上。

三、用累积性评价活动提升学习自信心

用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 篇3

一、在角色扮演活动中体验学习乐趣

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对学生来说,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缺少这种外在的语言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没有说英语的需要,没有说英语的对象,更没有说英语的意识。然而根据我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他们一般都比较喜欢在模拟的情景中扮演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他们可以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期望以模拟的方式表达出来,从中获得满足。因此,巧妙的创设情景,既可以克服非母语教学的缺陷,又可以利用好小学生这种乐于角色扮演的动力,从而使教学活动更为有效。

例如,在学习完了表示颜色的词之后,为了加深学生思维上的形象记忆,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活动课,与自己喜爱的小伙伴开设颜料店,老师发给各组red、yellow、blue三种颜料,由学生亲自动手组合这三种颜色,重新创造新的颜色。随后,学生可以到各个颜料店去买颜料,店主与顾客围绕“What colour do you like?”“I like red/orange/ purple…”进行创造性的交流,顾客将要买的颜色说对了,店主就可以将颜料出售给他,否则顾客只好再到别家店铺去买了。通过这样的模拟情景,不仅满足了学生角色扮演的心理需要,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很好地完成了教学效果,一举两得。

二、在个性展示活动中激发参与热情

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从而获得别人认可的愿望,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体现得更充分。因此我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个性化的方式展示自己,学生都很乐意参与这些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我在实践中主要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1.让学生亲手制作富有个性的作品。小学英语课本中许多内容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选择的话题也是以小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都是学生的身边人、身边事,所以便可以围绕这些内容设计搞一些个性化的活动。

例如,在学习自我介绍这一单元后,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Name、Age、School、Class、Telephone number、Family member等等,学生接到任务后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设计好的名片各具特色,有的贴上了漂亮的图画,有的用自己设计的英文字体来书写……面对各自设计的名片,同学们还饶有兴趣地互相观看、评论,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昂。

2.收录自己喜爱的英语信息。我让学生把平时在报刊和影视中看到的英语小作文、小幽默、小故事等摘抄下来,存入专门的材料袋中。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将生活中可能看到的英语信息收集起来。如一些食品、用品上的英文商标,服装上的英文,商店招牌上的英文,都可以作为收录的内容,同时这些英文形式大都包含着优秀的创意,富有创造性和审美性,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过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们拿出来展览,当学生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被别的同学围观和欣赏时,那种乐滋滋的感觉都写在他们的脸上了。

3.撰写英语活动心得体会。我们常常开展一些英语活动,如举办英语节、英语联欢会及各类英语竞赛,在活动中,学生们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和收获,于是就要求他们在认真参与的同时,多观察,多思考。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感想和收获通过各种形式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学习心得,加上图片、照片展示在班级的橱窗里。这样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用累积性评价活动提升学习自信心

小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主要还是来自外部的评价,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积极评价就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要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积极评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在我的英语课堂中,我设计的“新星评选”制度倍受学生的喜爱,是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也是获得持续不断的积极评价的机会。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评选出“每日之星”。每次课前,我都准备了许多星星形状的小奖状,用各式字体在上面写上不同的鼓励语,如:“Wonderf ul!”“You can do it.”“You are clever.”“Excellent.”。只要学生在课堂上能有大胆的表达、愉快的合作等一点一滴的发展和进步,都可以得到“每日之星”的奖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选出“每月新星”,最高级别的可获得“英语之星”。

每次学生得到小星星时,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他们精心地收藏着每一颗“星星”,感觉自身的价值在每一颗小星星上得到不断的体现。这些有层次的“每日之星”“每月新星”“英语之星”都是对学生持续、累积的肯定评价,它记载了学生前进的步伐。同时我也相信这一颗颗星星一定会点燃孩子们的心灵,也使他们像星星一样闪亮……

用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 篇4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新课程标准把这样的课程理念置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把“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足见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音乐学习的动力,也将影响儿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上的表现与发展。新教育体制改革下的音乐教学,要求我们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要求我们尊重所有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在无限欢乐中探索音乐天地的奥妙,在音乐美的艺术氛围中感悟人生,在师生和交融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

小学生天生好玩、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总是喜欢通过肢体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教师应该培养孩子们自由表达的能力与胆量,让他们大胆的“说起来”、“动起来”、“跳起来”。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动脑,愉快的迈进音乐的殿堂,营造一个轻松而愉快的学习乐园,让孩子们不仅学到音乐知识、技能,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二、抓住学生好奇心这个心理特点,创设感兴趣的音乐意境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好奇心是儿童十分宝贵的内在素质,他们天生就有对动听、悦耳音响的好奇心,成人司空见惯的现象,对儿童来说很可能完全是新鲜的。我们教师要通过良好的身体语言,动作语言、神态语言等创设好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情景,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发挥他们对音乐的美感与兴趣,让他们自然的参与体验,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形成良好的兴趣品质。

三、激趣导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愿望

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通向学习新歌的桥梁,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的音乐教学中,我常使用几种教授新课导入方法:故事导入法,猜谜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提问导入法,看图导入法,意境导入法等,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选择吸引学生入胜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堂好的音乐课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有创作这件艺术品的灵感与愿望,要把整堂课思路清晰地完整地串成一条线,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到富于创新精神的音乐意境之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音乐课的质量,还要把音乐与“视、听、唱、奏、动、、创”等要素结合起来。如:游戏、舞蹈、美术、文学、自然等等。让学生当起小小音乐家,奏的奏、跳的跳、演的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拥有愉快的情绪。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和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为活泼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

五、注重通过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

小学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同学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在通常的音乐教育中,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如二年级新课改教材中《幸福拍手歌》,我试着将音乐与舞蹈、音乐与身体的律动结合在一起,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拍肩、耸肩、扭腰等动作。让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使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用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 篇5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学习积极性,XX依据校情,采取典型引导,环境激励,家校共勉等措施,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读书进取的积极性,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自觉读书,努力进取。

一 建立表彰机制 弘扬典型事迹

2012年学校开展“学雷锋 树新风 崇德向善 做文明人”的校园活动,活动主要包括:“爱心接力”照顾他人、“拾金不昧”奉献爱心、“圆梦之旅”帮助贫困儿童、“爱心服务台”服务同学、“热爱劳动”服务社区、“爱心基金”资助贫困生、“爱心关怀”帮助后进生、“爱心书库”体验奉献等。活动坚持三年以来,好人好事在学校不断涌现,遍地开花。为了激励其他学生,学校每学期开学之初,定时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上学期综合素质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大规模的表彰,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引导激励学生,促使他们向先进看齐,向先进学习,至今已评出好人好事近1000件,他们的爱心事迹感动着一批又一批青少年学生,踊跃参与活动,顺利实现了爱心接力棒的传递,争做”美德“少年。

二 营造文化氛围 陶冶学生情操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XX立足“品位高,布局清,主题明”的构建理念,实施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具有人文性,都能彰显“崇善”教育的特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展现校园文化的自然之美,为学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特色各异的班级文化布置。每个班级门口都有由本班的师生协作设计的个性化的班级名片,展示各自性格,彰显班级的特色,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上有班级集体合影、班风、班训、班级目标等;班内西北角设有图书角,学校精心挑选中外名著、学习方法指导、心理健康、科学技术、健康与卫生等方面的书籍指导学生阅读,健康快乐的成长;班级后面有板报宣传栏,给同学以充分的彰显自我的展示空间。

二是别具特色的长廊文化布局。

围绕“与善相随,逐梦蛇中”学校文化核心,秉承“循名责实,德才兼备”的校训,加强走廊文化建设:综合楼一楼中庭东侧中心墙雕刻“与善相随,逐梦蛇中”校园文化核心形象化图标,二楼至五楼分别雕刻“人性本善——从善如流——日行一善——上善若水”的递进式“崇善”文化,构建师生“启梦——筑梦——逐梦——圆梦”的“寻梦”历程,以“感恩父母,善行家庭,感恩老师,善行学校,感恩时代,善行社会”为教育主线,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对学生实施“崇善”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善行”文化。让校园里的每一处风景都沐浴着美而善的气息,供师生们时时浏览,每每诵读,细细品味……墙壁成了流动的历史、会说话的教科书,成了师生舍不得离开的文化长廊。

除此以为,在校园的宣传栏上,草坪边,餐厅、宿舍、班级,都设计了具有“善文化”内涵的标语、文化墙等,让充满生机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善”文化的浓厚氛围,使校园真正变成了师生们学习文化、养成道德、提升思想的“善园”。

三 完善沟通渠道 家校互通信息

学校建立了教师定期家访、联系机制,每学期进行一次家访,每周利用手机、qq、微信及时与学生家长互通有无,确保每一名学生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做到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置,随时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让他们不走弯路,健康成长。

四 设置展示平台 树立进取信心

用容错机制激发干部积极性 篇6

一段时间以来,“激发干部积极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到中央专门出台文件《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目的都是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价值导向,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事后容错,才能鼓励事前试错,才能激发敢闯敢试的热情。管理学有一句话:对失败的容忍是激励创新的必要条件。从基层的实践来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有探索就难免有失误。当干部对事后容错有明确预期,就会自然产生甩开膀子干的动力;相反,如果事情还没开始做就担心“秋后算账”,干部就难免不思进取,产生“干得越多、出错越多”的想法。可以说,党中央要求建立干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抓住了激发干部积极性的关键。

为想干事的人撑腰、为敢担当的人鼓劲,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难就难在容什么、怎么容。换句话说,容错的边界在哪里,既不纵容违法乱纪的行为,又能鼓励干事创业的热情。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严管”与“厚爱”、“执纪”与“容错”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肃纪双管齐下,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为广大干部干事创业营造了良好氛围。严管正是为了让干部更好地干事,在严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明确容错的边界,才能防止拿容错当“保护伞”,搞纪律“松绑”,确保容错在纪律红线、法律底线内进行。说到底,严管是为了不纵容一个坏人,容错是为了不误伤一个好人,这样才能让干部敢于担当、勇于任事。

从基层情况看,错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导致容错的标准难以划定。“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这三个区分开来是建立容错机制的总原则,在基层落实过程中,更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标准。同时,还需要把握公开透明的原则,让容错过程用公开展示公信力、引导力;还需要坚持容纠并举,容错不是纵容,而是要及时纠错,避免再走弯路。

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对于纪检干部而言,还需要把握是为公还是为私的出发点、是无心之过还是有意为之的动机、是遵纪守法带来失误还是违法乱纪的边界、是集体决策还是个人肆意妄为的程序。把握住了这四点,我们的干部就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就会对事后的容错机制产生明确预期,干事创业就会少一些顾虑、多一份热情。

用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 篇7

首先, 注重自我形象的树立, 以“情”催“动”。

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谨而有序、严而有方, 积极向上, 正直高尚;语言表达要充满热情, 保持必要的激情。着装要简洁、干练, 精神要饱满, 表情要轻松愉快, 目光要亲切, 态度要和蔼, 举止要大方、文雅, 谈吐要简洁, 语音要纯正、地道、流利, 书法要规范、漂亮, 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 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 肯下大气力, 花大功夫学这门课, 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笑一颦, 学生都急于模仿, 有时甚至是老师的某个口头禅, 或说话时的某种姿态, 学生也跟着模仿。教师一个关注的眼神, 一句赏识的话语或是一个赞许的表情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鼓起他们的勇气, 增强他们的自信。一旦在情感上建立起信任, 学生就会认为你是最好的, 坚信你一定能教好他们。由于情感上的息息相通, 学生都爱与你亲近, 都愿意为你争气, 你所布置的任务都能自觉保质保量完成。让学生感觉到你值得敬重, 仰慕你的才学, 敬慕你的为人, 学生会为有这样的一位老师而感到自豪, 引以为骄傲。

其次, 注重教学氛围的创设, 以“境”生“情”。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自身的感染性, 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让学生感受到满腔热情和一片爱心。使学生从心里想学、爱学、学得津津有味。例如在教授《变色龙》这篇课文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文中的幽默与诙谐, 在教学中我就充分运用了声音、表情与体态语的综合展示, 把他们之间的情趣充分表达出来, 学生在进行创造性表演中就愈发显得妙趣横生, 为课堂教学无形中就注入了清新的活力。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我尽量使教学形象化、直观化。如实物、图片、录音、投影、VCD及多媒体等直观教具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语言现象。

第三, 注重自身情感语言的运用, 实现以“情”激“情”并侧重对学生情感的激励。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一种心理过程。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用坚定的信心去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树立语文学习的心理优势。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潜能, 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以充分地发挥。中学生普遍存在有期望心理、表现心理、成功心理和交往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及时肯定他们的勤奋与努力, 赞许他们的进步及成就, 促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坚信他们能学好语文的信念。教育学家大卫·史华兹曾说过:“信心的功效在于:‘我一定能’的信念使你产生克服万难的力量、技巧与精力。一旦你相信‘我一定能’, 如何做也就应运而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使用“你一定行”, “我相信你”, “听你的读书是一种享受”等评价来鼓励学生,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总之, 我们对学生应该采用积极的, 维护其自尊, 树立其自信的积极话语。

第四, 注重情感调控的有效性, 以“情”促“学”。

在语文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态, 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的追求与向往, 注意情感调控。做到:于无疑处生疑;于无趣中引趣;于揣摩中获知;于比较中鉴赏;于辨析中识误;于发散中扩思。例如在教授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时, 让学生走进课文, 想象自己乘着小船, 扛着摄像机, 在拍摄富春江沿岸的美景, 那么, 你拍摄到了哪些美景呢?这时, 教室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学生们积极地阅读、讨论, 争着回答自己“拍摄”到的景物。这样,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通过课堂上巧妙设置问题等方式, 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得到长时间的维持, 并能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用灵活新颖的方式揭示教学内容, 把学生引入语文学习的氛围中来, 如质疑引题、情境引题、以图引题、背景引题、谜语引题、自由交谈引题等等, 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融入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用多种积极情感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通过学生的表情来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 不断进行调整, 让学生始终在心境良好、情感亢奋状态下学习。

“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 你就要怎样地去赞美他。实事求是, 而不是夸张的赞美, 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赞美, 会使对方的行为更增加一种规范。同时, 为了不辜负你的赞扬, 他会在受到赞扬的这些方面全力以赴。”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的爱, 既然赞美、赏识、关注能催生出如此多的“好处”, 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当学生发言、提问、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倾听, 面带微笑, 用赏识、赞许的目光去注视他们, 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 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多给他们开口的机会, 提高他们说语文的勇气;对因心理障碍造成口语表达较差的学生, 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让他们从简单的语文说起, 由易到难。同时要善于发动全体学生, 对他们给予特别的鼓励。让学生的点滴进步得到及时肯定和表扬, 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产生上进的动力;学生遇到各种困难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 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 减少顾虑,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学生跃跃欲试时, 要尽可能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满足他们的这种积极的表现欲;学生的学习情绪一时受挫时, 要予以心理疏导、及时鼓励, 对所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 让学生重获信心;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时, 要予以肯定并及时提出更高的要求, 让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记得看过一篇名为《敬重生命》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你若想提升一个人的尊严, 就该设法保护好他现有的尊严, 因为尊严能催生尊严;你若想促使一个人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 请不要忽略了对其精神层面的入微关照, 因为精神能派生精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一个人学习语言最旺盛的时期是青少年时期, 而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是模仿能力强———自觉或不自觉的。

用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 篇8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生活就是数学生存与发展的沃土,脱离生活的数学也就失去了学习与运用的价值。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提出“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要深入挖掘,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在二者间找准最佳结合点,运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与生活场景来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教学的真实性与亲切感,从而激起内心强烈的学习情感,在真实的生活中观察、思维与发现数学。学生能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学习不仅是愉悦的,而且是有效的。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直观地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着数学的无穷魅力,真正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不仅利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应用意识,有利于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这样一个生活实例:施工现场一个工人拿着竹竿进现场,竹竿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横拿竖拿都进不去,这位工人灵机一动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进去了。同学们,你们能算出这根竹竿的长度吗?这样的生活情境问题设置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数学新课程改革依据数学的学科特征提出了在做中学数学的理念,这既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数学学科内在学习规律的必然要求。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动手与动脑,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在探究中发现知识,再现真理的形成过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将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拿出来并求出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通过用量角器量、剪拼等方法得出这些三角形内角都是180度。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将手中的这些三角形分剪成两个,剪切后的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如果较大的三角形无法使用量角器量,也无法剪拼,其内角和如何来求解呢?通过前面的操作,我让学生思考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有没有关联。这种递进式的提问可以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通过一步一步的推导,学生便可以真正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实践证明,创设操作情境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手脑并用,将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通过认真观察与思考,归纳与总结规律性认知。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探究中理解,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动脑思考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动机

上一篇: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活动总结下一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关于表彰2007-2008学年本科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