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的人本理念

2024-10-24

新闻采编的人本理念(精选5篇)

新闻采编的人本理念 篇1

自从我党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之后, “以人为本”即成为我国宣传文化工作的宗旨。由于文化宣传工作无论主体还是对象都是人, 因此在文化宣传工作中对人本理念进行重视是自身发展的必然。新闻中的采访和写作作为文化宣传中的重要部分, 是社会舆论的创造者和发布者, 在对群众舆论进行引导的同时, 还应该给予大众的需求和取向以尊重, 唯有如此, 我国新闻工作者才能对人本理念实现充分的体现, 才能充分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心声, 对人民群众的意见和愿望做好引导、沟通、落实、采纳和反馈工作。

人本理念的理论概述

人本理念的内涵。所谓人本理念, 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 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 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 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 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在中西方都有悠久历史。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 (公元前490~421) 提出著名的论断:“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的事物的惊讶, 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是充溢着以人为本精神的哲理。中世纪欧洲笼罩着教会神权统治。14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重新弘扬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先后出现了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思潮。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 (前725年前后~前645年) 。《管子·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 本乱则国危。”以人为本作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口号, 强调以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为出发点, 以实现人应有的权益为宗旨, 立足于反对中世纪的封建专制和宗教压迫, 强调人的生存权利、充分享受世俗生活的权利、爱和被爱的权利等, 提倡人性解放、个性自由, 因而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中西方关于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和识见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本理念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2008年, 在《人民日报》创刊六十周年之际, 胡锦涛总书记在对人民日报社进行深入考察工作的时候就已经指出, 在我国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必须要坚持党性原则,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坚持‘以人为本’, 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我国新闻工作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重点, 无论重人本理念的前提下, 体现出自身的发展特色, 体现出很高的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 并起到了对民智的集中和对民意的沟通作用。

人本理念的实质,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工作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新闻采访、写作以及编排等方面, 都要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着想、让人民满意和放心作为新闻工作的重心, 将党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将顺应民意同坚持正确导向统一起来。在新闻报道中多对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生活工作进行反映, 从而让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新闻采写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要注意充分体现对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 要把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放在中心地位, 树立“以人为本”的采访观念和报道理念, 通过平等的视角、平和的态度、平衡的意识, 尽可能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 而不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 唯有这样, 才能采写出真正能够吸引人且引起共鸣的新闻。

在新闻采写中如何体现出人本理念

贴近生活, 提高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新闻采写中体现出人本理念, 首先必须要在新闻报道的原则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每个新闻工作者在思想意识上, 必须从我国客观发展和国情出发, 同时也要注重我国科学发展的客观实践, 将自身的思想意识从过去老的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中解放出来, 深刻体会出新闻报道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舆论反映, 只有将视角始终放在人的身上, 将新闻报道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具体而言, 就是要在新闻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中, 注重对民情和民生的关注, 在新闻报道中对民心和民意进行反映, 将群众喜闻乐见的兴奋点和关注点作为新闻报道的切入点, 以此来感染群众、吸引群众。同时还要在贴近群众生活的同时, 主动去了解和关注群众的生活需求和舆论导向, 在遵循党和政府倡导的前提下, 将新闻报道的方向和方式进行调整, 跟群众所想相一致, 同群众所需相结合, 这样才能提高新闻报道对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体现出新闻工作中的“以人为本”。

“三贴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重要原则, 是新闻宣传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新闻采写应当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把正面宣传为主权、表达权、监督权, 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

注重新闻的价值取向, 完善新闻的引导力和促进力。要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实际来回答现实问题, 紧紧围绕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释疑解惑, 更好地发挥政治凝聚力;要以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 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 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力;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既要满腔热情地讴歌群众的创举和业绩, 也要充分考虑到民生新闻报道的社会效应, 更好地发挥社会公信力;要体现人民的意愿, 满足人民的需求, 把握人民的脉搏, 实事求是地反映群众的疾苦和忧愁, 更好地发挥社会影响力。

循循善诱, 注重新闻的说服力和亲和力。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的原则, 必须适应群众的接受能力, 深入浅出, 循序渐进,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要把镜头和话筒对准群众, 把版面和时间留给群众, 多用群众的语言, 多用群众身边的事例, 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多用疏导的方法和群众参与的方法, 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具说服力和亲和力。

同时, 必须注重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 在同群众交流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 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 用事实说话, 用典型说话, 用数字说话, 化解矛盾, 理顺情绪, 引导各方面群众共同前进;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 加强舆情分析, 善于因势利导, 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闻编采中人本理念的现状实例

在新闻报道中重视对生命的尊重。在新闻摄影上有这么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 很多人都看过一张名为《饥饿的小女孩》的新闻图片, 画面中有个即将饿死的小女孩, 而女孩的旁边是秃鹫。这张图片深刻地反映出非洲有些地方的现实, 并在图片的表现上体现出极强的对比, 图片的摄影记者凯文·卡特也由此获得了普利策奖。但是随着照片广泛流传之后, 有很多人的视角并没有放在照片本身以及照片所想表达的内容上, 而把矛头指向了凯文·卡特, 质问他为什么不上前对小女孩进行救助, 而是麻木地在一边拍照片。这种质问让凯文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虽然当时的事实是, 苏丹政府不允许外国记者跟当地的饥民进行接触, 凯文在拍照结束后也赶走了秃鹫, 但是由于舆论的压力, 同时凯文本人也无法对此事释怀, 最终自杀身亡。这个例子虽然很极端, 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 就是在现实灾难发生之际, 是重视新闻本身还是注重对生命的救助。对这两个问题的争论就是上面这个例子出现最后极端结果的根本原因。还有2009年成都9路公交车失火事故中, 网上随后出现了两段失火的视频, 人们在看过视频之后几乎都对视频的拍摄者提出质问, 为什么只顾着拍摄而不上去救人, 这实际上跟凯文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

同样是类似的新闻事件, 不同的记者做出了不一样的反应。2006年7月10日,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曹爱文在黄河郑州段采访一起落水事件, 当她看到落水小女孩被救上岸急需进行人工呼吸而120暂时还未赶到现场时, 毫不迟疑, 立刻努力, 但小女孩还是因为落水时间太长, 最终没能抢救过来, 那一刻曹爱文着急、伤心地流下了眼泪。此事经新闻媒体报道后, 迅速在网上传播开来, 23岁的女记者曹爱文脸上挂满泪珠的照片瞬间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她被很多网友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

笔者在这里并不是对凯文和视频拍摄者的行为进行一味的否定, 但是如果我们从人本理念的角度上, 将所有的新闻工作放置于“以人为本”的前提上来看, 在具体的工作中更应该注重对人文关怀的重视, 将一些惨烈、扭曲、痛苦甚至是血腥的灾难内容赤裸裸地展示出来, 实际上是跟新闻工作中的人本理念严重背离的。这也是视频拍摄者引起人们非议的最重要的原因。而曹爱文等新闻记者在新闻工作中, 首先体现出对生命的充分尊重, 其次才是新闻, 虽然可能失去一个好的新闻素材, 但是自己的心里是无愧的, 因为生命始终是要比工作重要的。

在新闻采访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 跟着武警官兵一起奔向地震前线的还有很多新闻记者, 他们扛着摄像机, 拿着话筒, 不顾自己的安危, 及时发回第一线的新闻报道, 让全国人民可以很快了解灾区的人员救助情况以及重建情况, 让人们认识到新闻工作者的勇气和魅力。但是这里也出现了极个别的不和谐现象, 有一小部分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 只是注重对自己新闻内容的发掘, 而对采访对象的心情不管不顾, 穷追猛打, 接连发问, 让他们将痛苦的回忆一再重复, 使这些采访对象在经受地震严重打击之后, 无形中又受到一次伤害。2009年5月25日, 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中学在安置点设立了一块告示牌, 这块告示牌是专门为记者设立的。告示牌上称, 从即日起, 不再接受记者的采访, 并且希望记者不要再打扰高三复习的学生, 包括在草坪上的学生。看到此种情景, 相信很多同行心里不是滋味。

面对这一现象, 有很多心理学家, 还包括大部分的网友都认为, 为了让全国观众在第一时间内对灾区的情况进行了解, 记者的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不仅体现出新闻工作者本身的职业道德, 同时也属于一种人文关怀, 但是个别记者只顾跑新闻而不顾受灾群众心理创伤的行为, 不但同新闻工作中的人本理念相违背, 同时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综上所述, 新闻工作本身是对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表现权的实现平台和重要载体, 只有在新闻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争取主导权, 才能成为引领时代变革的舆论先声, 新闻媒体才能更好地担当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更好地推动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

摘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已经逐渐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新闻采写是一份时常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因此重视人本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以新闻采访和写作为切入点, 先从理论上对新闻工作中的人本理念的实现进行分析, 然后从具体的新闻报道实例中, 对新闻工作中贯彻人本理念进行论述。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理念,新闻采写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08-06-19。

[2].姚远、霍邢平、袁天志:《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变考验舆论引导力》, 《中国记者》, 2009 (1) 。

[3].北大哲学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 三联书店, 1957年版, 第163页。

慈善新闻报道的人本理念 篇2

慈善新闻

慈善新闻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人们对慈善新闻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慈善新闻就是与慈善公益事业相关的人或者事的报道, 它包括救助弱势群体、发展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保护环境等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新闻报道。”[2]

慈善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真实、新鲜、客观、及时等特点外, 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公益性:公益性是慈善新闻最本质的特点。社会公众是慈善行为的对象, 慈善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慈善性:就是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或遇到危难的人进行救助关爱活动的性质、作用及程度。慈善新闻通过对社会中一些弱势群体真实生活的报道, 唤起社会公众对该群体的关注, 以达到对这部分人进行救助的目的。

社会性:慈善行为面对的是社会公众, 慈善新闻要从社会需要出发, 面向社会发布, 反映社会关系, 维护社会利益。

我国慈善新闻报道的人本化发展趋势

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上的民间社会性救助事业, 主动自愿是其一大特点。“慈善事业, 通常是指众多的社会成员建立在自愿基础上所从事的一种无偿的、对不幸无助人群的救助行为。它通过合法的社会组织, 以社会捐助的方式, 按特定的需要, 把可汇聚的财富集中起来, 再通过合法途径, 用于无力自行摆脱危难的受助者。这是社会第三次分配的一种形式, 是社会保障的补充体系。”[3]向善是人的自然本性之一, 慈善事业作为一种人类基于爱心基础上的善举, 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就是行为人要有慈爱之心, 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并且社会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使中国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的同时, 贫富两极分化也在不断拉大, 贫富差距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最大的问题之一, 缩小贫富差距自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 中国社会需要慈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介入到慈善事业当中, 慈善事业已逐渐被公众认可和接受, 慈善事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新闻传媒具有构建社会环境的功能, 随着其社会影响力的日益扩大, 它在培养人们的慈善价值观、普及慈善文化、强化人们的慈善意识、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应该承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在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慈善新闻报道的作用不可忽视。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报道慈善救助活动, 宣传慈善人物的典型事迹, 培育公众献身公益的精神, 在全社会构建积极正面的慈善价值观, 增强公众的慈善意识, 进而引导人们从事慈善活动, 使慈善活动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

综观我国慈善新闻报道, 其叙事策略在经历了政府意志和市场利益为主的双重构架后开始转向关注普通人的慈善行为, 致力于培养普通人的慈善意识, 通过对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大量报道, 吸引和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长期以来, 我国新闻媒体一直不乏对慈善的关注和报道, 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拿出一定的版面和空间报道各种各样的慈善新闻, 但媒体的视线并非都放在慈善精神的传播、慈善意识的培养上, 不少慈善报道是对商家作秀的展示, 更多地集中在对少数企业家、明星等社会公众人物慈善行为的过分渲染和炒作上, 呈示给公众的慈善事实通常是一个个由企业、社会团体或明星们为提高自己的美誉度而举办的“活动”, 使人们认为慈善仅是那些“有钱人”干的事, 和自己无关, 在社会中造成人们对慈善价值的错误理解, 从而导致慈善精神被扭曲, 违背了慈善的人文精神。媒体慈善报道的主旨是凭借其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 通过慈善事实的报道, 在全社会倡导一种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的弘扬不仅是企业家、明星的社会责任, 更需要全社会所有人的参与。宣传和普及慈善价值观, 媒体不仅要对积极参与的企业家、明星予以褒奖, 还需对大多数默默参与慈善事业的普通民众给予一定的关注。

近年来, 媒体开始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平凡人的慈善行为进行报道, 引导人们自发自觉地参与慈善, 让受众逐渐接受这样一种观念———慈善永远是人类所需要的, 慈善体现在人们的各种行为中, 善举不仅是富人才能参与的“游戏”, 社会更需要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点滴善举。2010年年底, 全国各大媒体先后报道了草根慈善家阿里木用自己卖烤羊肉串赚得的钱捐资助学的事迹, 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阿里木是个普通人, 却做出了不普通的事, 他的善举更能打动人心, 为更多的人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同时, 我国媒体慈善新闻报道方式也越来越人性化。在以往的慈善报道中, 为了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记者编辑往往会对受助者的困难作“原生态”的报道, 通过营造痛苦、不幸、无助的画面来获取人们的同情和怜悯, 这样做其实对被救助者来说, 是一种心理上的居高临下, 容易使受助者在接受捐助的同时也背负沉重的思想压力, 也容易使救助者和被救助者形成恩赐和叩谢的关系, 形成两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 更容易伤害被救助者的人格和尊严。当下大多数媒体在慈善新闻报道中,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仅报道被救助者的贫困、不幸和苦难, 更尊重和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和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 不仅在物质上给予救助, 更注重精神上的鼓励, 把人放在中心位置, 强调符合人性、人情的传播, 体现人性之美、人情之美, 从良心、爱心这些品质出发, 不断开发人类自身的潜质, 提升人类文明进步的质量。

慈善对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起着重大作用, 慈善决不仅仅是少数富人的事, 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包括大众传媒的积极响应, 明确慈善之本, 引导公众树立开阔深远的人本慈善理念, 并对大众的慈善认知进行正确的宣传与引导, 为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是现阶段我国媒体应有的职责, 也是新闻传媒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途径。

倡导适应时代精神的慈善文化

慈善事业的发达与否,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文明水平的高低。我国的慈善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慈善组织规模较小, 缺乏制度的制约, 普及程度较低, 公众的慈善意识较弱。“新闻媒介对于慈善的关注和报道, 其积极的社会公益价值取向和实践, 可使慈善文化、慈善意识进入公众视野, 有利于培养受众的慈善文化意识,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慈善理念。”[4]

当下, 在慈善报道过程中, 一些媒体的报道理念有偏差。如慈善报道所营造的“有困难找媒体”等媒介氛围, 常使媒体扶弱救助功能被无形放大, 使人们把媒体误认为慈善组织, 这就歪曲了媒体的功能, 也是对媒体权利的误用和滥用。还有一些媒体慈善报道理念与慈善本质有悖, 把捐款当做是慈善的唯一形式, 把捐款多少当做衡量捐款者爱心的标准, “点名捐款”、“公布捐款数额”时常见诸媒体。2006年1月22日, 沈阳《华商晨报》头版刊发了一篇题为《贫困父亲写信遍求中国富豪》的报道, 公开了农民刘福成为给女儿治病写给施正荣、刘永行等富豪的信, 随后, 对有捐款意向的富翁热情报道, 还没捐款的富翁则在报道中一再被点名。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 一些媒体报道了万科捐款200万元及王石的“十元论”, 从而引发网民对万科及王石的围攻和谩骂。慈善的本质是“行善者”出于爱心基础上的主动、自愿奉献, 他们的捐助行为原本不应该受到丝毫胁迫, 否则就失去了慈善的意义, 但在媒体强力介入、公开点名的道德绑架下, 不仅扭曲了慈善自愿的本意, 变成了在舆论压力之下, 捐助者为维护自己形象和名誉的被动应对, 同时在无形中也贬低了其捐助的慈善感召效应。而大多数人只是抱着“看客”的心态看富人们到底会不会捐钱而已, 把自己置于事件之外, 真正的道义反而成了缺席者。媒介的这种不良行为不仅会损害富人对慈善的热情, 就是一般人也会对慈善心生冷漠, 这无异于挖掉了社会慈善的道德根基, 有悖于慈善的人本理念。选择捐还是不捐, 捐多少, 通过什么渠道捐, 都是非常私密的个人选择, 媒体不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即公布姓名、捐款数额是对人的财产自由处分权、隐私权、名誉权的侵害, 是对人文精神的误读。

慈善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全社会慈善价值观的树立。具备正确、健康的慈善价值观, 人们便会积极地、自发地、不求任何回报地参与慈善事业, 从而推动慈善事业更快地发展。

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高风险社会, 正如吉登斯所言, “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风险加剧, 现代社会风险类型增多, 后果严重。从传统的自然风险转向人为风险, 从个别风险、区域风险转向全球性风险, 从单一风险主体转向多重风险主体, 意味着我们进入了风险社会”。[5]在一个风险社会中, 作为一个个体的人随时都会遇到灾难, 这就需要来自他人、社会的帮助。人作为整体性存在的态势, 互惠互助是其存在的前提。所以, 就现代社会的特征而言, 助人就是助己, 即所谓“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任何人都有救助别人的义务, 而不在于你一定是拥有万贯家产的“富人”, 只要你有能力, 只要是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者就有责任对那些因天灾人祸而遭遇生活变故、落入困境的人提供救助。作为与穷人阶层相对应的概念, 富人阶层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划分标准。“富人”作为社会改革的受益者, 往往拥有广泛的社会、文化资源, 享有特定的权利, 因为经济资源可以同时带来社会、文化资源, 因此, 他们参与慈善救助更是一种义务。当今中国需要社会救助的那些群体, 有的是体制改革的牺牲品, 有的是因自然灾害陷入困境, 有的是因病致贫, 有的是因为改革的成果尚未被惠及, 对于这些弱势群体, 政府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时每个公民也同样有责任对他们进行扶持, 只有如此, 社会关系才能和谐, 社会文明才能得以体现。对于陷入困境的人们提供帮助, 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传媒作为社会主义慈善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宣传和普及适应时代精神的慈善价值观时, 应坚持以人为本, 运用媒体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和社会行为示范功能, 通过生动感人的慈善新闻报道, 来鼓励、引导和示范, 大力弘扬善人善举, 使人人心中潜存的慈善心得以被唤醒、被打动, 从平常的点滴善举做起, 并转化为一种自觉、自发的慈善行动, 将中国传统的“性本善”、积德行善、扶危济困、慈悲为怀、感恩等道德观念与社会责任、社会道义、公民素养、社会公平等公共价值观融合, 引导人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慈善理念, 构建真正和谐的社会。

摘要:中国经济的腾飞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经济基础。我国新闻传媒通过人本化的慈善新闻报道, 不仅增强了全社会的慈善意识, 彰显了社会良知, 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传媒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使人文精神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得以生动体现。

关键词:慈善新闻,人本理念,慈善文化

参考文献

[1]罗宜虹、郭习松.慈善报道转型探析[J], 新闻前哨, 2009 (11) .

[2]朱力.起步中的中国慈善事业[J].南京社会科学, 2000 (12) .

[3]方筱萍.新闻媒体与慈善事业的发展[J].魅力中国, 2009 (5) .

[4]王小波.试论普通人参与慈善事业的意义、影响因素及其途径[J].道德与文明, 2006 (2) 。

试论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 篇3

一、什么是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给予肯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

新闻工作者也应当将人本理念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中, 在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中, 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 反映人民的真实生活, 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采访的过程中, 要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 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采访, 放低姿态, 尊重被采访者, 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 实现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产生内心的共鸣, 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公平公正又要站在群众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新闻采写工作简单来说, 就是通过文字还原社会现实。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追溯新闻源头, 尽可能地还原事情的原貌, 真实性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不能捏造新闻, 对新闻的细节要进行还原, 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使人民群众愿意通过新闻的方式反映自身生活, 也愿意通过新闻看到社会发展的真实面貌;另一个是对新闻的敏感性, 要善于观察生活, 不要凭空想象, 要真正地投入生活中挖掘新闻点, 对生活现象进行独特的解读。

二、如何在新闻采写中体现人本理念

(1) 贴近生活。要保证新闻的内容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 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意愿去看新闻。要从人的角度描述社会现象、揭露社会现实, 将新闻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具体来说, 就是要弄清群众喜欢什么、关注什么, 从他们所关注的事情作为新闻采写的切入点, 时刻关注舆论导向与人们的实际需求, 这样写出的新闻内容才能够吸引群众阅读, 引发他们的共鸣。例如, 人们在网上热议吃火锅会导致亚硝酸盐重度的现象, 很多媒体就针对这个问题展开新闻调查, 通过实验证明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消除人们的疑虑, 使人们可以安心吃火锅。

(2) 价值引导。价值引导、政策传达是新闻的作用之一。新闻的采写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疑惑与困扰展开, 将党政建设中的重要思想传达给人民群众,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党的政策与民意的反映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在赞美群众的建设成果的同时, 注重社会效应, 使社会公信力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广泛性与先进性的有效结合。在新闻中做到实事求是, 发挥在社会中的价值引导作用。例如, 2014年底,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方式, 经过各大媒体的宣传报道, 全国人民都对这一战略有了一定的了解, 各行各业的建设发展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3) 深入浅出。新闻采写除了在内容上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外, 在语言的应用上也要注意向人民群众靠拢, 语言的使用要平易近人, 要让人民看得懂。在事例的引用上, 选择人民群众身边发生的事儿, 词语的运用上深入浅出, 充分表达出亲和力与说服力, 让人们更愿意去接受新闻内容。在民生事件的报道上, 不使用不常见的词汇。例如, 在报道气喘病的时候, 如果说成是肺炎支原体性疾病这类医学术语的话, 普通人很难理解, 而说成气喘病这类浅显易懂的常用词, 人们就很容易理解。

三、将人本理念应用到新闻采写中的关键

(1) 提高自身修养。新闻工作者要通过不断的学习, 提高新闻素养, 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要想将党政工作的重点准确地传达给人民群众, 首先新闻工作者要对政策有深度的理解与认识。因此, 必须通过对新闻理论与政治理论的学习,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把时政变成新闻传达给人民群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新闻的采访与写作要深入社会中去探求, 有时新闻工作者需要到偏远地区或者危险的地方进行采访,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有责任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敢于探求事情的真相。通过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两方面的学习, 新闻工作者才能够将事件全面真实地展现给人民群众, 从人民的角度报道新闻。

(2) 增强新闻敏感度。新闻来源于生活、实践,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还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度, 善于从生活中的小事发现新闻、找到热点, 以独特敏锐的视角看待新生事物, 以保证新闻采写的典型性、实效性与思想性。新闻报道要有取舍, 找到人们真正关心的事件去报道, 新闻点要有参考价值。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事件发展的本源, 写作站在公正、客观的角度去写, 同时又不偏离人民群众, 坚决杜绝假新闻。根据媒体类型的不同, 选择适合读者需求的新闻报道。例如, 《农民日报》这类的农业报纸, 其读者大多是农民, 农民更关心的是农业技术等方面的新闻。

(3) 总结经验教训。在每一篇新闻报道完成后, 根据群众的反馈总结经验教训。选材上注意是否满足了群众的需求, 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内容上注意是否真实、有可信度;语言上注意用词是否准确, 是否平易近人, 让群众可以看得懂。从多方面进行总结使新闻采写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真正将人本理念贯彻落实。

四、结语

人本理念是新闻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 新闻工作者通过亲身的实践发掘新闻点, 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叙述新闻事实, 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现象、事实呈现给人民。未来的新闻采写工作要不断将人本理念深化, 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新闻素养, 提高责任意识, 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 让新闻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梁振君.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J].新闻爱好者, 2011 (05) .

[2]张桂花.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J].传播与版权, 2013 (01) .

浅谈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 篇4

人本理念主要是强调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它强调的是要尊重人, 在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时刻考虑人的尺度。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的典礼中提出“在新闻报道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 一定要有亲和力、感染力和新引力, 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 党和政府都号召新闻采写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各种网络媒体, 都应当坚持以人为本, 考虑人们的思想和情绪, 一方面要把人民群众最真实的生活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和维护人们的利益。在采访的过程中, 应当坚持平等对话的理念, 一定要尊重被采访人的尊严, 要和蔼可亲, 与被采访人拉近距离, 这样能够更好与采访对象交流, 通过触动内心来写出最真实的新闻, 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内容一般分为对新闻现象的观察和对人的观察、对新闻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和对新闻事件的再次还原和模拟这三个阶段。为了使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在新闻采写工作中体现出来, 尤其需要关注一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如实描述新闻事实, 可以对新闻的源头进行挖掘, 这样更容易将该事件的真实性展示出来,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无中生有, 还有尽量少用模棱两可的词语来总结结论, 力争保证结论和实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 要对新闻事件具有敏感性, 新闻工作者在采写过程中应当由敏锐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要善于发现新信息和新事件,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收集资料, 多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等, 可以发现并挖掘现有的事件中的新问题, 然后再用创新的思维和生动的语言将该事件如实地描述和还原出来, 使该报道更具有亲和力和真实性, 从而使新闻报道得到更高的收视率。

二、当前新闻采写中人本理念的现状实例

在新闻采写中应当坚持尊重和热爱生命, 曾经有一个事件, 可以说在新闻界震惊世界, 在一个新闻摄影上有个叫做《饥饿的小女孩》的一张新闻图片, 在画面中是一个即将被饿死的小女孩, 小女孩的旁边是秃鹫。整体来说, 这张照片将非洲一些饥荒地区人们生活的现状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 真实性很强, 凯文·卡特也因为这张新闻图片而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 并获得了普利策奖。但是对于这张新闻图片, 很多人对凯文·卡特提出质疑, 他们认为他与其拍摄这张照片不如去对小女孩进行救助。可以说人们立场不同, 看待问题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 凯文·卡特因为人们的不断质疑最终无法释怀而自杀身亡。这个例子相对极端一些, 但是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非常现实的问题, 新闻到底是如实反映社会现实还是更加重视对生命的救助。

还有一个事件就是在一个地方电视台, 2006年7月10日, 河南郑州的一个都市频道记者在黄河段采访了一个小女孩落水的事件, 事件过程是这样的:当记者看到落水小女孩被救上岸, 需要等待120救援时, 她毫不犹豫地跑上前去为小女孩做人工呼吸, 开始对小女孩进行抢救, 而不是进行拍摄和采访。尽管该记者已经用尽自己最大全力去拯救小女孩, 但是小女孩由于落水时间过长还是没有抢救成功, 顿时记者很伤心很绝望, 而且流下了眼泪。而当这件事被新闻媒体报道以后, 这个年轻的地方记者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她也由此被人们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曹爱文。

三、新闻采写工作中更好坚持人本理念的措施

想要更好地在新闻采写中体现人本理念, 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

(1) 善于学习并坚持学习。新闻采写中能够更好体现和贯彻人本理念最主要的是新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 这种能力很少有人是天生具备的, 大多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新闻工作者应当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政治理论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新闻工作可能大多数人认为没有什么科技含量, 对工作者的要求不是很高, 但实际上新闻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要想做好这个工作一定要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 同时还要求工作人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另外, 仅仅学习新闻这些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 想要更好地将新闻采写的信息获得更多的收视率, 必须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 不断缩小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力争让新闻采写的作品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2) 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善于思考。新闻工作需要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动脑子, 多思考一些问题, 这样能够使新闻采写更有深度和广度, 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坚持人本理念应当以人为主体, 对人物描述一定要真实完整, 同时也应当考虑人物的真实感受。在新闻采写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 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接触的比较少, 而且不能够充分了解, 所以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信息传播的失误。坚持善于思考的习惯能更好培养新闻工作者的人本理念, 使其在新闻采写中能够更好地顾虑到群众的感受, 使新闻报道更具有人性化的特点, 从而更好地服务群众。这样也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邱晰.试论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08) :89.

[2]梁振君.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J].新闻爱好者, 2011 (05) :68-69.

[3]卢晓霞.谈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J].新闻传播, 2011 (02) :100.

[4]张桂花.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J].传播与版权, 2013 (01) :9-10.

谈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 篇5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 人本理念都有着较远的历史根源。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 人本理念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出现了人本主义的热潮, 那个时期提倡对人性的解放, 提倡个性的自由。下文就围绕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进行简要的分析。

1. 人本理念的体现

人本理念是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肯定, 它特别强调要“尊重人”, 同时, 人本理念也是对思维方式的一种变革, 在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但要坚持历史的尺度, 同时也应该重视人的尺度。

在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当中, 以人为本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 也是我党的执政理念。2008年, 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 胡锦涛同志就提出, 在新闻宣传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 要使得新闻报道更具亲和力, 更具感染力;在新闻宣传工作中, 坚持人本理念是其中的根本要求, 已经逐渐成为新闻从业人员在日常采写工作中的出发点, 无论是广播媒体, 还是电视媒体, 亦或者是网络媒体, 都对人本理念极其重视, 都在人本理念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栏目特色展现出来, 都有着较大的感染力, 都起到了与民意交流沟通的作用 (1) 。

人本理念有着自己的内涵, 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在新闻工作中, 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都需要将人本理念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第一是在新闻采写中, 第二是在新闻写作中, 第三是在新闻的内容构造中, 要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到一个至高的位置上, 以达到能够让人民群众放心的目的。在新闻采写工作当中, 要将党对新闻工作的要求与人民的切实需要结合起来, 在维护人民的利益上要体现人本理念的思想, 要将人本理念的思想体现在群众的生活工作中, 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地认识到, 新闻工作对我国的发展、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对丰富人民的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闻采写中, 也应该对采访对象体现出人本理念的思想, 一定要重视被采访对象的尊严, 要树立一个平等的对话, 在工作中切忌摆出一副高姿态, 一定要将自己的地位稍微的放低一点, 这样才能更好地与采访对象拉近距离, 才能触及人的灵魂, 才能进入到人的内心深处, 才能写出吸引人的新闻。

在新闻采访中, 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是经过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事件的观察, 通过对新闻事件中的人的观察, 得到感性的认识。第二是新闻从业人员通过观察得来的感性认识, 分析并研究新闻资料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就不再是一个感性的过程, 而是显得更为理性。第三是新闻从业人员的采写提问, 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进行提问, 在这个提问过程中, 新闻采写人员一定要抓住机会, 进行高效率的提问。在这几个阶段中, 第三个阶段就显得最为重要, 因为它是对新闻事件的模拟, 是对新闻事件的再还原过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其人本理念的思想难以得到体现, 许多新闻采写人员提到的问题往往没有针对性, 提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目的, 没有抓住事情的本质, 没有很好地体现新闻内容的思想性。这就体现了在新闻采写工作中, 一定要体现人本理念的思想。

在新闻采写工作中, 要体现人本理念的思想, 那么就需要关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2) 。

第一, 要对新闻源头加强挖掘, 要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 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在新闻采写中, 切忌无中生有, 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词汇来对新闻事件下结论, 如以下几种词汇, 第一个是“可能”, 第二是“也许”, 第三是“或者”, 更不能仅凭想象去对新闻事件胡编乱造, 在对新闻事件的细节描述上, 一定更要保证其准确性。

第二, 要有新闻敏感性。在新闻采写中, 新闻从业人员一定要善于观察, 要拥有较强的观察力, 及时发现新信息, 发现一些其他人没有发现的信息, 在新闻事件中挖掘出新的亮点。新闻采写实际上就是运用文字性的语言将新闻事件所发生的具体情况真实还原地表达出来, 新闻的本质是对新近发生的关于事实的报道。新闻采写往往要对新闻事件的以下几方面作出充分的准备, 首先是事件发生的背景, 其次是事件的相关资料, 最后是事件发生的过程, 这在新闻采写中, 是属于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

2. 体现人本理念的主要方法

2.1 坚持学习

在新闻采写中, 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那么这就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具有较为敏锐的观察力, 但是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经过后天的不断艰苦学习而得来的。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在今后的新闻采写工作当中, 一定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新闻采写工作初看上去貌似要求不是很高, 但是在实际采写过程中, 它是一个极其专业的工作, 要想做好新闻采写工作, 那么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 还需要对新闻有着较强的敏感性, 需要有着一定的专业素养以及政治修养, 此外, 还要具备不怕吃苦的精神。要想更好的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 达到人民群众的要求, 能够切实反映人民群众内心需求, 那么就一定要坚持学习,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将平时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过程当中, 要逐渐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 使得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只有逐渐地提升自己, 完善自己, 才能逐渐拉近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 才能更好地把握新闻的动向。

2.2 在工作中要多思考

在平时的采写工作中, 新闻从业人员一定要坚持多动脑, 坚持多思考,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新闻采写更具有深度。在新闻采写工作中, 一定要紧紧围绕人本理念的思想, 要抓住以人为本的主线, 进而对新闻事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体现出新闻的真实内涵 (3) 。在新闻采写中, 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对象, 新闻从业人员一定要注重人的感受,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就是要注重人民群众的感受。在新闻采写中, 要尽量使得采写的内容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采写的内容通俗易懂。在平时的工作中, 新闻从业人员一定要多多思考, 在词语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 在内容的编写上一定要通俗化, 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词语, 这样才能使新闻的内容更加贴近受众的实际生活。

2.3 坚持仔细地观察

在日常的工作中, 新闻从业人员一定要对各种现象留心, 要对社会上的一些新生事物保持接纳的态度, 与此同时, 要加强目光的深度, 要使得新闻采写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第一是具有参考性、第二是典型性、第三是启发性、第四是时效性等特点, 要对各种现象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来进行观察, 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 要做到新闻采写内容的不断创新。在新闻采写中, 新闻从业人员一定要遵守新闻纪律, 对于亲身观察的现象要进行大胆的描写, 对于自己没有经历的现象要尽量少写, 要避免造成虚假新闻的产生。

结语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 人本理念的思想是其中的根本思想, 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时刻牢记在心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今后的采写过程中, 要将人本理念的思想与当下的宣传任务结合起来, 要自觉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这样一来, 新闻从业人员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以及工作水平, 才能使得自己的采写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注释

1 张桂花.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J].传播与版权, 2013, 01:9-10.

2 丰艺清.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体现[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 10:103-104.

上一篇:智能虚拟环境下一篇: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