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与新闻采编论文

2024-06-02

突发事件与新闻采编论文(通用10篇)

突发事件与新闻采编论文 篇1

摘要:社会面上的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高、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大。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媒体的报道中,对于突发新闻的采编处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研究突发新闻采写编辑的规律,研讨突发新闻报道的原则与方法十分重要。

关键词:突发事件,知情权,社会稳定,新闻采编

突发事件,在广义方面的理解是突然发生的事情,其第一层的意思是说这个事件的发生与发展速度非常快,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第二层的意思是,对于受众和当事人来讲,事件难以应对, 需要采用非常规的方法进行处理。

笔者作为电视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 借鉴国内外近年来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结合多年地方电视台的采编工作经验,面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如何进行新闻采编工作有以下几点体会。

1突发事件的报道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媒介传递着方方面面的信息。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全球化的不断向前推进,我们身边的网络媒介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普通大众经常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进行了解。相比一般性新闻来说, 突发的事件更受到媒体与记者的“青睐”。 集中体现了“新闻是事实的非常规变动” 这一本质。目前,对于突发事件的采写报道,是否准确及时,已成为检验一家媒体专业水准的尺子,成为衡量一家媒体策划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

2突如其来的事件突如其来的挑战

因为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可预见。突发事件往往影响力强、涉及面广, 有可能演变成对整个社会安全造成威胁的灾难与危机事件。对于新闻从业媒体来说,突发事件的报道往往是受众关注的焦点,是多家媒体重要的新闻报道竞技舞台。

2010年5月17日中午11:30左右, 珠海广播电视台新闻办公室,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吉之岛商场有炸弹!” 这个爆料电话让原本热闹的办公室顿时噤声。部门值班领导马上与笔者和另外几名同事开始布置采访工作。不超过15分钟,记者已经抵达吉之岛商场,一切按采访计划进行。

12:15分,拍摄到白色排爆装备车驶入现场,

14:00,拍摄到排爆民警涉险排除爆炸装置。

14:30分左右,外围记者前往公安局拍摄犯罪嫌疑人审讯画面。

17:00,商场全面恢复营业。

18:25分,珠海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将该事件进行报道。

这次“5·17吉之岛爆炸事件”的报道,由于组织有力、处置得当,当天的新闻报道不仅将事件真实客观地进行了报道,还保证了社会不会因为爆炸案件而产生不稳定因素,反映了公安民警英勇快速的处置过程,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3突发报道有规可循,议程设置运筹帷幄

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国社科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从危机传播角度提出了突发事件分类法。通过对这种报道需要的快速反应机制过程、步骤及一系列的技术分解,分解为突发事件采写报道的六个环节: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报道、动态追踪报道、专题报道、深度报道、 预警报道。笔者认为,地方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对这六个环节的执行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规律:一是快速反应, 掌握新闻舆论主动权;二是加强沟通, 覆盖事件报道全方位;三是应急预案, 有条不紊跑新闻。

突发事件很可能会在社会舆论中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与热点。所以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决定了有许多不同于常规新闻的特点和要求。新闻媒体单位要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就要充分准备好对于此类新闻报道的应急预案。

4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做好突发事件宣传

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遵循报道规律、坚守突发事件的报道原则、改进报道方法,媒体记者不仅是新闻信息的提供者,更是告知社会受众如何认识与应对突发事件的指引者; 同时,媒体单位也应做好政府部门决策的参谋者和社会公众评价决策的影响者。 媒体记者突发事件的报道要从受众的新闻接收需要出发。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坚持报道及时快速、 客观、全面、准确、真实、公正。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不仅是处置事件中政府部门与事件中当事者的需要,更是新闻传媒的一种社会责任。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法制的逐步健全,对于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将会在广大媒体人的共同努力下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孙燕.突发事件报道给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新闻世界,2009(12).

突发事件与新闻采编论文 篇2

姓 名:XXX

出生年月:1987年7月

毕业院校:沈阳大学

学 历:大专

联系电话:

性 别:女

政治面貌:团员

专 业:新闻学

手 机:

电子邮件:

教育经历

1994年9月至6月 就读于沈阳市二经四小学

209月至6月 就读于沈阳市第48中学

209月至6月 就读于沈阳市第九中学

209月至6月 就读于沈阳大学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并于同年月学习沈阳大学旅游管理自考课程

11月至4月 于沈阳秀缘坊美容造型工作室学习专业化妆师课程并取得辽宁省中级化妆师资格证

实践经验

在校期间担任文化传媒学院文艺部部员,班级文艺委员,经常组织参加各种活动,表现突出,得到老师及同学的一致好评,

新闻采编与制作个人简历

月 就职于沈阳市苏宁电器三好街店担任飞利浦专柜促销员一职,就职期间工作努力认真,态度良好,对工作负责。

202月至年6月 就职于沈阳秀缘坊美容工作室担任兼职化妆造型师一职,就职期间认真努力,妆面干净,能独立进行各种场合的造型,得到老师好评,多次被推荐去各个大学校园进行晚会化妆造型。

2008年8月至2008年11月,担任小熊物语玩具连锁店店员,工作认真负责,态度和蔼,对待顾客亲切,得到老板及顾客的一致好评。

技能水平

熟练掌握PHOTOSHOP软件,方正飞腾排版软件

能熟练操作OFFICE软件进行日常办公。

英语A级水平,能够简单运用英语进行对话。

已取得辽宁省中级化妆师资格证。

自我评价

突发事件与新闻采编论文 篇3

【关键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时提出的新概念。它突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倡导师生双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以全面构建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框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教育中传统的“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等学科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强调在所有课程教学中都融入“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教学理念,既做到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提升”,又进行科学、规范、实用的技能、技巧、技术训练和后续创新。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而是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场所、教师知识和能力、教材建设和教学考核评价在内的全面的一体化。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分别就以上六方面积极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探索,以期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

职业领域的调研分析是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和课程体系的起点,只有准确地定位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才能准确知道学生就业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与知识,进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传统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瞄准的是狭义新闻媒体,旨在培养新闻采编人员和新闻研究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记者、编辑职业,就业岗位主要是报社、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机构。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根据新的人才需求动向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瞄准整个文化产业对传媒专业的人才市场进行了细分,重新定位高职层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传统的新闻传媒扩展到商业传媒、企业传媒、个人传媒,从而将学生的就业去向也从新闻媒体单位扩展到文化产业各行业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宣传部门,并将职业岗位划分为5大类,分别是报纸新闻采编类岗位、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类岗位、网络媒体新闻采编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和广告、传媒类公司相关岗位。根据对职业岗位所需岗位能力的具体分析,我们形成了如表1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设计的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根据教学对象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优化的排列组合,形成可行性教学方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表1 我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类型、岗位能力分析及课程设置

工作岗位类型 岗位能力分析 课程设置

报纸新闻采编报纸新闻采访,报纸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报纸排版校对,报纸评论,新闻摄影,新闻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编辑与设计》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广电新闻采访,广电新闻写作,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广电节目主持,广电播音,广电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闻摄影》《电视摄像》《播音与主持》

网络媒体新闻采编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站内容策划,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评论,摄影摄像,音、视频软件运用,图像软件运用《网络新闻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

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新闻采写,摄影、摄像,新闻编辑,图片及音视频制作,企划、宣传以上课程及《媒体公关》

广告、传媒类公司摄影、摄像,图片及音视频制作,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婚庆视频制作,广告制作,媒介关系以上课程及《广告实务》

根据我院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型课程都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其中,项目任务式教学成为教师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方式。以《播音与主持》课程为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喜欢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的学习特点,教师以项目、认务为导向,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划分为4个项目,分别是汉语普通话语音规范化训练,普通话用气发声基本功训练,播音员文体业务播音训练和主持人话题主持训练,并在项目下下设14个任务,每节课针对一个任务进行集中训练与讲解。在教学中采用实训练习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授课方式,摆脱以往重理论,轻训练的课堂教学方式,取得显著教学成效。

三、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教学场所的“理实一体化”体现在教学场所不仅应满足理论教学的要求,也应具备实验实训教学的条件,这就要求专业能够建成一系列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实验实训教室。就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而言,我们将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以媒介类型的不同划分为报纸媒体技能、广播电视媒体技能和网络媒体技能三大类,并针对三种技能分别建设了报刊编辑实训室,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实训室和多媒体实训室等实验实训教室,以满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除了“理实一体化“实验实训教室,模拟仿真的实验实训基地也是教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场所。模拟报刊社,模拟电台和电视台以及模拟网络工作站无疑给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创造了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一试身手以提升职业技能的良好机会。这些基地可以采用完全由学生组织、操作和管理的运行模式,也可以采用教师牵头,学生主导的运行模式。有条件的话,最好可以和相关媒体单位或企业合作,共同运作和建设,使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行业一线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更加清晰地了解职业所需能力,以帮助自己不断提升适应于真实职业环境和工作过程的技能水平。

四、教师知识和能力一体化

教师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其知识和能力的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毕业于综合类高校,在以学术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下,从学校到学校实现就业的。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本身就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过程,也没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和背景,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难免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当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自学,参加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到行业实践等途径,多寻找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以更好地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五、教材建设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材是一种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实训一体化,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材。这种教材的内容和体例比较特殊,既有普通理论教材的特征,也有实践指导手册的特征,但更多的是将两者有机融合的独有特征。

通过大量参阅相关教材和资料,以及对于如何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入教材进行的深入思考,本专业最终将教材编写的体例确立为项目任务式编写体例,将每一个项目下设的任务都划分为七个编写板块,分别是任务目标、任务内容、知识链接、任务要求、任务总结、案例分析、拓展训练。

该编写体例的确立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般规律,即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首先,通过实践引入任务,并提供相关知识储备,使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知识和能力需求;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炼归纳理论知识,对问题和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最后,以理论再次指导实践,在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引领下,更为科学地进行实践。

六、教学考核评价一体化

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只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掌握的结果,而忽视其训练和学习过程,造成有些学生在考核中突击应付而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掌握不牢固的情况。“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应当强调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相结合,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并着重体现考核内容中技能掌握程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素质养成程度的一体化和考核方式中理论考试,实操考试以及素质养成考核的一体化。endprint

【摘 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质是以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一般规律为依据,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传授,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过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应该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场所、教师知识和能力、教材建设和教学考核评价在内的六个方面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践,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时提出的新概念。它突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倡导师生双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以全面构建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框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教育中传统的“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等学科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强调在所有课程教学中都融入“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教学理念,既做到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提升”,又进行科学、规范、实用的技能、技巧、技术训练和后续创新。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而是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场所、教师知识和能力、教材建设和教学考核评价在内的全面的一体化。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分别就以上六方面积极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探索,以期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

职业领域的调研分析是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和课程体系的起点,只有准确地定位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才能准确知道学生就业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与知识,进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传统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瞄准的是狭义新闻媒体,旨在培养新闻采编人员和新闻研究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记者、编辑职业,就业岗位主要是报社、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机构。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根据新的人才需求动向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瞄准整个文化产业对传媒专业的人才市场进行了细分,重新定位高职层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传统的新闻传媒扩展到商业传媒、企业传媒、个人传媒,从而将学生的就业去向也从新闻媒体单位扩展到文化产业各行业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宣传部门,并将职业岗位划分为5大类,分别是报纸新闻采编类岗位、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类岗位、网络媒体新闻采编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和广告、传媒类公司相关岗位。根据对职业岗位所需岗位能力的具体分析,我们形成了如表1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设计的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根据教学对象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优化的排列组合,形成可行性教学方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表1 我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类型、岗位能力分析及课程设置

工作岗位类型 岗位能力分析 课程设置

报纸新闻采编报纸新闻采访,报纸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报纸排版校对,报纸评论,新闻摄影,新闻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编辑与设计》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广电新闻采访,广电新闻写作,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广电节目主持,广电播音,广电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闻摄影》《电视摄像》《播音与主持》

网络媒体新闻采编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站内容策划,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评论,摄影摄像,音、视频软件运用,图像软件运用《网络新闻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

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新闻采写,摄影、摄像,新闻编辑,图片及音视频制作,企划、宣传以上课程及《媒体公关》

广告、传媒类公司摄影、摄像,图片及音视频制作,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婚庆视频制作,广告制作,媒介关系以上课程及《广告实务》

根据我院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型课程都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其中,项目任务式教学成为教师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方式。以《播音与主持》课程为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喜欢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的学习特点,教师以项目、认务为导向,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划分为4个项目,分别是汉语普通话语音规范化训练,普通话用气发声基本功训练,播音员文体业务播音训练和主持人话题主持训练,并在项目下下设14个任务,每节课针对一个任务进行集中训练与讲解。在教学中采用实训练习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授课方式,摆脱以往重理论,轻训练的课堂教学方式,取得显著教学成效。

三、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教学场所的“理实一体化”体现在教学场所不仅应满足理论教学的要求,也应具备实验实训教学的条件,这就要求专业能够建成一系列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实验实训教室。就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而言,我们将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以媒介类型的不同划分为报纸媒体技能、广播电视媒体技能和网络媒体技能三大类,并针对三种技能分别建设了报刊编辑实训室,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实训室和多媒体实训室等实验实训教室,以满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除了“理实一体化“实验实训教室,模拟仿真的实验实训基地也是教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场所。模拟报刊社,模拟电台和电视台以及模拟网络工作站无疑给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创造了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一试身手以提升职业技能的良好机会。这些基地可以采用完全由学生组织、操作和管理的运行模式,也可以采用教师牵头,学生主导的运行模式。有条件的话,最好可以和相关媒体单位或企业合作,共同运作和建设,使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行业一线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更加清晰地了解职业所需能力,以帮助自己不断提升适应于真实职业环境和工作过程的技能水平。

四、教师知识和能力一体化

教师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其知识和能力的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毕业于综合类高校,在以学术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下,从学校到学校实现就业的。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本身就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过程,也没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和背景,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难免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当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自学,参加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到行业实践等途径,多寻找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以更好地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五、教材建设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材是一种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实训一体化,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材。这种教材的内容和体例比较特殊,既有普通理论教材的特征,也有实践指导手册的特征,但更多的是将两者有机融合的独有特征。

通过大量参阅相关教材和资料,以及对于如何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入教材进行的深入思考,本专业最终将教材编写的体例确立为项目任务式编写体例,将每一个项目下设的任务都划分为七个编写板块,分别是任务目标、任务内容、知识链接、任务要求、任务总结、案例分析、拓展训练。

该编写体例的确立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般规律,即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首先,通过实践引入任务,并提供相关知识储备,使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知识和能力需求;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炼归纳理论知识,对问题和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最后,以理论再次指导实践,在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引领下,更为科学地进行实践。

六、教学考核评价一体化

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只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掌握的结果,而忽视其训练和学习过程,造成有些学生在考核中突击应付而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掌握不牢固的情况。“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应当强调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相结合,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并着重体现考核内容中技能掌握程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素质养成程度的一体化和考核方式中理论考试,实操考试以及素质养成考核的一体化。endprint

【摘 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质是以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一般规律为依据,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传授,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过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应该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场所、教师知识和能力、教材建设和教学考核评价在内的六个方面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践,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时提出的新概念。它突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倡导师生双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以全面构建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框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教育中传统的“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等学科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强调在所有课程教学中都融入“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教学理念,既做到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提升”,又进行科学、规范、实用的技能、技巧、技术训练和后续创新。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而是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场所、教师知识和能力、教材建设和教学考核评价在内的全面的一体化。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分别就以上六方面积极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探索,以期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

职业领域的调研分析是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和课程体系的起点,只有准确地定位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才能准确知道学生就业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与知识,进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传统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瞄准的是狭义新闻媒体,旨在培养新闻采编人员和新闻研究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记者、编辑职业,就业岗位主要是报社、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机构。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根据新的人才需求动向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瞄准整个文化产业对传媒专业的人才市场进行了细分,重新定位高职层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传统的新闻传媒扩展到商业传媒、企业传媒、个人传媒,从而将学生的就业去向也从新闻媒体单位扩展到文化产业各行业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宣传部门,并将职业岗位划分为5大类,分别是报纸新闻采编类岗位、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类岗位、网络媒体新闻采编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和广告、传媒类公司相关岗位。根据对职业岗位所需岗位能力的具体分析,我们形成了如表1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设计的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根据教学对象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优化的排列组合,形成可行性教学方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表1 我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类型、岗位能力分析及课程设置

工作岗位类型 岗位能力分析 课程设置

报纸新闻采编报纸新闻采访,报纸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报纸排版校对,报纸评论,新闻摄影,新闻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编辑与设计》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广电新闻采访,广电新闻写作,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广电节目主持,广电播音,广电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闻摄影》《电视摄像》《播音与主持》

网络媒体新闻采编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站内容策划,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评论,摄影摄像,音、视频软件运用,图像软件运用《网络新闻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

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新闻采写,摄影、摄像,新闻编辑,图片及音视频制作,企划、宣传以上课程及《媒体公关》

广告、传媒类公司摄影、摄像,图片及音视频制作,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婚庆视频制作,广告制作,媒介关系以上课程及《广告实务》

根据我院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型课程都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其中,项目任务式教学成为教师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方式。以《播音与主持》课程为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喜欢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的学习特点,教师以项目、认务为导向,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划分为4个项目,分别是汉语普通话语音规范化训练,普通话用气发声基本功训练,播音员文体业务播音训练和主持人话题主持训练,并在项目下下设14个任务,每节课针对一个任务进行集中训练与讲解。在教学中采用实训练习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授课方式,摆脱以往重理论,轻训练的课堂教学方式,取得显著教学成效。

三、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教学场所的“理实一体化”体现在教学场所不仅应满足理论教学的要求,也应具备实验实训教学的条件,这就要求专业能够建成一系列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实验实训教室。就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而言,我们将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以媒介类型的不同划分为报纸媒体技能、广播电视媒体技能和网络媒体技能三大类,并针对三种技能分别建设了报刊编辑实训室,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实训室和多媒体实训室等实验实训教室,以满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除了“理实一体化“实验实训教室,模拟仿真的实验实训基地也是教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场所。模拟报刊社,模拟电台和电视台以及模拟网络工作站无疑给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创造了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一试身手以提升职业技能的良好机会。这些基地可以采用完全由学生组织、操作和管理的运行模式,也可以采用教师牵头,学生主导的运行模式。有条件的话,最好可以和相关媒体单位或企业合作,共同运作和建设,使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行业一线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更加清晰地了解职业所需能力,以帮助自己不断提升适应于真实职业环境和工作过程的技能水平。

四、教师知识和能力一体化

教师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其知识和能力的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毕业于综合类高校,在以学术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下,从学校到学校实现就业的。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本身就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过程,也没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和背景,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难免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当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自学,参加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到行业实践等途径,多寻找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以更好地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五、教材建设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材是一种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实训一体化,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材。这种教材的内容和体例比较特殊,既有普通理论教材的特征,也有实践指导手册的特征,但更多的是将两者有机融合的独有特征。

通过大量参阅相关教材和资料,以及对于如何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入教材进行的深入思考,本专业最终将教材编写的体例确立为项目任务式编写体例,将每一个项目下设的任务都划分为七个编写板块,分别是任务目标、任务内容、知识链接、任务要求、任务总结、案例分析、拓展训练。

该编写体例的确立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般规律,即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首先,通过实践引入任务,并提供相关知识储备,使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知识和能力需求;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炼归纳理论知识,对问题和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最后,以理论再次指导实践,在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引领下,更为科学地进行实践。

六、教学考核评价一体化

突发事件与新闻采编论文 篇4

一、落后的供需运营模式的缺陷

当前, 传统媒介的运营模式依然是“播和看, 讲和听”的落后模式, 随着网络资讯的兴起, 这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这套模式存在的弊端有: (1) 新闻资讯缺乏针对性, 不同群众的喜好并不相同, 有的人喜欢喜欢时事新闻, 有的人喜欢娱乐节目, 也有写老年人偏爱的健康节目讲座, 新闻资讯的供给群体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2) 新闻资讯生产模式化, 没有突破原有的运营思维, 对于群众需求不甚明确, 造成需求和供应的不协调; (3) 听众缺少参与平台, 传统的运营模式是单纯的播报新闻, 听众对于新闻事件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而一些网络节目上设置的讨论和观众参与环节, 却深受听众的喜欢, 因此, 电视新闻播报中也应当借鉴这一创新点, 并对其进行突破。本文从新闻采编和新闻播报两个视角出发, 分析、探讨解决的方案。

二、新闻采编和新闻播报的地位分析

新闻生产的两个基本程序是新闻采编和新闻播报, 这两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对于谁是新闻生产中的主要环节, 众多从业人员和学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要想改革新闻行业的运营模式, 首先就应该理清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弄清楚哪个环节的地位相对更加的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结合新闻生产的历史经验, 得出了明确的结论, 本文认为, 传统的媒介方式大都是以新闻采编为核心, 而新闻播报在传统的新闻体系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 新闻播报只是为新闻资讯提供一个窗口。但是随着新型媒体的兴起, 新闻媒介展现出了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趋势, 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新闻媒介的供给, 新闻播报在新闻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在整个新闻体系中, 一切工作将围绕着新闻播报开展, 因此, 如何将新闻采编和新闻播报完美结合起来关系着新闻资讯的质量和听众的喜爱程度。

三、新闻的播报形式

当前的新闻播报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 读的形式

读新闻播报形式是新闻播音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对国家大事的相关新闻的播报, 其一般都有固定的播报形式, 固定的时间阶段, 固定的播报模式, 同时, 由于题材的严肃性、政治性比较高, 因此, 新闻播报人一般不会对新闻发表任何带有倾向性的评论, 也不会在播报时带有自我的感情色彩, 而只需照着准备好的新闻稿进行新闻资讯的播报。

2. 说的形式

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经济的发展, 针对读新闻方式中存在的严肃性强等问题, 升级出了说新闻的播报形式, 针对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 邀请这一领域的相关专家和学者, 通过他们的采访或者座谈来分析事情的真相和发生的原因, 在整个过程中, 新闻播报人会参与交谈, 并提出一些听众关心的问题, 让其做出详细的解答, 来为观众解疑。

3. 谈的形式

针对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 新闻采编人员会听取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然后设立听众讨论环节, 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观点的汇集, 或者进行观点投票, 让听众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四、新闻采编和新闻播报的结合

做好新闻采编和新闻播报的结合是应对新闻变革的重要举措, 新闻人要做到在采编角度和播报的相结合, 在新闻采编和播报中坚持与时俱进的立场。

1. 采编角度和播报结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新闻发生率较高的社会, 新闻发生后如何进行采编和播报是一个媒体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采编中要保持新意, 以区别于别的媒介, 要抓住新闻资讯中的亮点, 同时在新闻播报中, 也要挖掘新闻价值, 做到播报形式和新闻采编角度契合。

2. 采编新颖和播报结合

针对出现的社会问题, 要寻找挖掘新颖的观点, 在新闻采编中, 使用新颖时髦的语气词, 结合网络语言播报新闻资讯, 改变传统新闻的严肃性, 让新闻资讯更加贴近听众生活, 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赞美人性和讽刺丑陋现象, 同时开通交流环节, 让更多的听众参与其中, 表达群众的呼声, 让新闻更接地气。

五、总结

总之, 在新媒体兴起的趋势, 做好新闻采编角度和新闻播报完美结合, 并在采编和播报中保持观点的公正性和新颖性, 这也是新闻从业者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提升的素质。

摘要:随着新媒体新闻形式的兴起, 传统新闻形式也积极变革自身的经营模式, 以应对日益激烈的新闻行业竞争。众所周知, 电视新闻有两个特别重要的环节:新闻采编和新闻播报, 这两者的关系联系密切、相辅相成, 当前传统新闻普遍采用“需求决定供给”的新型运营模式, 新闻采编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听众群体, 而不是单纯的应对新闻播报。

关键词:新闻采编,新闻播报,完美对接

参考文献

[1]高飞, 钱骊.论电视新闻采编内容与播音形式的对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1) :5.

[2]高静.电视新闻播报的开创性与约束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6) .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个人简历 篇5

个人资料:

姓名:肖扬娜政治面貌:团员

性别:女系别:应用语言系

民族:汉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藉贯:中国健康状况:良好

◆主要工作经验:

大学:院大学生十佳歌手主持人、参加湖南衡阳广电主持人大赛、曾为学院宣传片配音录音以及为学院军训专辑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曾在班级开展谈论节目演习以及现场采访、曾担任班长、副班长、团委文娱委员、系学习部部长、院广播音员、同时也是演讲辩论协会干事、艺术团主持朗诵组组成员、院报记者

高中:校十佳歌手主持人、曾担任学生会文娱部部长、广播台台长、班级文娱委员

初中:校园歌手赛主持人、曾代表学校参加中小学生向网吧说不讨论会、曾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广播台播音员、班级文娱委员、旗手

小学:班长、◆兴趣与特长:

我热爱表演、喜欢主持播音、喜欢唱歌、喜欢弹钢琴、喜欢交际。

◆个人荣誉:

大学:普通话过二甲、被评为优秀学生、三好学生、曾获得演讲比赛第二名、中外语言大赛第二名、诗歌朗诵第二名、等荣誉

高中:区诗歌朗诵第一名、演讲比赛第二名、英语演讲第二名、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播音员、曾被评为实践积极分子、等荣誉

初中:区讲故事比赛第一名、演讲比赛第二名、唱歌比赛三等奖、优秀学生干部以及优秀播音员称号、曾被评为实践积极分子等荣誉

小学:区唱歌比赛第三名、以及三好学生

◆主要优点:

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待人真诚、热情、好奇心强、有舞台经验、◆自我评价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养与能力初探 篇6

1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具备的素养探究

1.1 政治素养

新闻媒体身处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采编人员应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 准确把握新闻舆论的导向。因此, 采编人员必须坚持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 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在当前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新闻事件的政治倾向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新闻采编人员应追求新闻的公正、客观、公平, 对相关问题有敏锐的判断力和鉴别力, 摆正态度, 找准视角, 坚持自己的政治素养。

1.2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要求新闻工作者们对自己的职业具有高度的忠诚, 本着客观、真实、公正的态度, 将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工作中不能因为个人的情感或外在的诱惑而丧失了工作原则, 随意编撰报道, 一方面应坚持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真实;另一方面, 应肩负职业的社会舆论导向职责, 积极弘扬正能量, 抵制过多的宣泄和消极情绪, 通过新闻舆论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正向发展。

1.3 个人素养

良好的个人素养体现着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思想境界、艺术品质等方面的积蓄, 大多数的新闻工作者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境界, 但也有部分从业人员, 受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影响, 经不起利益的诱惑, 出现与事实偏离的报道, 甚至颠倒黑白、采取压制性态度, 违背了应有的道德规范。一些人热衷于对明星的采访、跟踪, 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名人的言行和影响力, 影响了我们社会的正向的思想洪流, 给年轻人带来了误导。

2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探究

2.1 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电视新闻走在时代的尖端, 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 必然会受到淘汰和取代。因此, 新闻采编人员的创新能力是首要的和必须的。采编人员拥有创新的思维视角, 才能够挖掘出独特和新颖的新闻画面, 为大众报道出更具感染力的新闻事件, 让人们更全面、深刻的体会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贴近新闻的本质, 展现客观、公正、全面的新闻状态。新闻采编工作能够真实、生动、深入的记录社会发展的流变, 获得受众的忠诚和认可, 赢得较高的收视率, 实现电视新闻报道的长远功能。

2.2 敏锐的观察力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拥有优于常人的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够更快速、准确地把握住新闻要点, 实现新闻报道的准确、深入和及时。新闻现象和事实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和复杂多变的特性, 采编人员必须能够从千丝万缕的现象、事实资料中找寻出关键性的要点, 抽丝剥茧、不断深入, 展现给大众丰富、全面、客观的内容。敏锐的观察力需要通过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社会阅历做铺垫, 更需要较高的职业素养做基础, 因此, 资深的采编人员是业界宝贵的人力资源。

2.3 综合能力

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 需要采编人员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电视新闻采编必须熟悉包括摄影、剪辑、美工、音像等一系列工作流程, 在当下媒介融合的时代, 采编工作者还要学会使用新媒体, 关注与网络媒体的联合。采编人员同样必须是电视新闻业的全才, 全面了解各项工作的细则, 如:一秒钟内电视画面能够输送多少字符, 以此来控制新闻词的撰写和视频资料的准备等, 新闻采集人员必须保证足够的工作量, 才能确保后续的编辑工作顺利进行。

2.4 文字策划能力

采编人员的文字功底和策划能力应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能力。其文字能力的精确表达和专业呈现能够发挥出新闻的最大效果, 决定电视新闻的质量和水平。文案策划能力更是决定了整个新闻报道的方向性和特殊性。电视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 只是简单记录事件过程的基本五要素, 往往要追溯其原因、结果和作用。文案策划应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承载政府的政策宣传和态度功效, 具备一定的政治特性, 专业的文字策划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个人能力, 体现新闻报道后面所指向的社会效应。

3 媒介融合形式下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3.1 媒介融合带来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首先, 形成了多种信息载体相互融合的局面。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面对的是纸质和影响媒体, 如今, 信息载体的应用呈现多样化, 信息资源的渠道更加发达, 获取的手段更为丰富, 信息的传递更为快捷。平板电脑、手机、摄像机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 使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直观, 能够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融为一体, 更具生动性和再现性。其次, 新闻报道的播出形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呈现出更加立体的、综合性的转变, 实现了多样性的信息应用。电视新闻的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网络电视的主页来进行播报, 改变了过去的单一形式, 使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日趋丰富。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使新闻信息的传递范围更广、表现形式更趋于中心化, 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度、参与度也比以往更浓, 许多受众不具备专业的新闻信息的判断力, 不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知识结构和传播技巧, 因此, 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全面分析、得出科学的判定。新闻采编人员必须能够从众多的信息资源中选择出有一定价值的、社会需要的真实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全面阐释和科学梳理, 成为所需要的、适宜的电视新闻。保证最终的信息资料适应各种类型的媒体播报。

3.2 媒介融合带来的采编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对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新的要求。首先, 新闻采编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良好的新闻价值判断力和优秀的信息整合能力, 能够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提炼出高价值的、高影响力的新闻素材, 提供给社会高质量的信息报道, 为电视媒体塑造出良好的公众形象。其次, 面对日益激烈的电视传媒业,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具有积极策划、主动出击的能力, 在对新闻线索进行分析、构思的基础上, 不断调整酝酿最佳的报道方案, 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认真决策每一个新闻选题的拟定, 策划报道的形式、主题, 整合手头资源对新闻事件做深度解析, 通过宏观把控和组织报道, 创造出极具个性、内容的新闻话题, 完美地实现电视传播的理想效果, 获得较好的社会效应和新闻效应。

4 结论

电视新闻不同于网络等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稳重感, 其新闻采编人员更是电视新闻卓越竞争力的体现, 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竞争的绝对优势。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较高素养和综合能力是电视新闻发展的要求, 更是电视新闻这一媒体平台的成长基础。新闻采编人员肩负着较大的社会责任和高度的职业传承, 需要在新形势下不断地开拓创新, 才能提高电视新闻的品牌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胜。

参考文献

[1]李莉.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具备的能力[J].科技与创新, 2014 (23) :133-134.

[2]陈瑞芳.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素养与综合能力分析[J].科技传播, 2014 (23) :14, 16.

[3]胡延征.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J].新闻前哨, 2015 (2) :93-94.

西部地区电视新闻采编与受众视角 篇7

1 放平视角,关注百姓生活

一部电视新闻作品的优秀与否、伟大与否不在于它的信息如何轰动,而在于这份作品是否真实反映出了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与真实诉求。而高姿态的采编者是无法真实反映百姓生活的,因此,电视新闻采编者必须放“平”采编视角,关注普通民众现实生活,与受访者平等对话,换位思考,做到设身处地的为受访者考虑,以此达到采访者与受访者的情感共鸣、思维互动。这是采编人员能否从受访者处获知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信息的必要条件。为此,采编人员必须尊重受访对象,坦诚沟通,以自身的真诚言行赢得对方的尊重与友谊。例如《鲁豫有约》栏目主持人鲁豫不论面对明星还是残障人士,都能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与对方对话,从对方立场出发,进行情感沟通。与此同时也有许多采编工作者用有色眼光去进行采编工作:面对社会地位与成就高的人物时毕恭毕敬;面对普通大众时便以高姿态出现。这种行为与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发现百姓疾苦、反映国计民生的初衷相违背了,是无法适应当前这个平民化新闻时代的。而要吸引受众视角必须放“平”姿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广大平凡受众,从普通的受众视角出发,对准普通的受众的喜怒哀乐,将更多的镜头留给受众,这样才能真正的反映百姓生活,反映国计民生,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电视新闻,使电视新闻真正引领社会思潮。

2 接引地气,挖掘西部特色

西部地区文化质朴而厚重,民风淳朴,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厚的文化资源,日光城拉萨、革命圣地延安、十三朝古都西安、千年敦煌汇聚于西部地区,这为西部地区电视新闻采编提供了丰富而优秀的编辑素材。西部地区电视新闻应从受众视角出发,审视世界,还原真实社会。但仅仅尊重民众视角对于振兴电视新闻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自身的地域特色,不可人云亦云,否则必将摧毁整个电视新闻行业,因为没有人会浪费精力去关注一些毫无区别的东西,电视新闻亦然。因此,西部地区的电视采编工作要求在要求电视新闻采编者尊重采编对象,关注百姓现实诉求的同时,还要学会挖掘具有西部特色的题材,深刻挖掘西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以此吸引受众视角,甚至引导受众视角。引导受众视角是极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发挥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这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将会发挥巨大作用:这不仅能够增进西部地区人民的地域归属感与自豪感,使得地域凝聚力不断增强,进而从舆论上支持西部大开发,同时这有利于其他地区的人民发现西部、了解西部、关怀西部,加大对西部的支援力度。因此,西部地区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进行要结合西部独特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换言之,西部地区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要尝试西部独特的受众视角,打造西部地区特色电视新闻。

3 身边选材,立足受众视角

电视新闻并不神秘,我们身边时刻发生着新闻,而这便需要电视新闻采编的存在。电视新闻采编要学会从民众的视角和民众关切的事件着眼,用普通受众的视角去进行采编工作,真切的反映百姓的社会生活,反映普通民众的社会诉求,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采编新闻。西部地区红色文化繁荣,环境质朴,为新闻采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接受信息的主动权掌握在广大受众的手里,而一条电视新闻如果没有吸引受众、没有令受众内心感怀,进而参与其中,这说明这条电视新闻没有从受众视角出发,是不具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为它而进行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便是失败的,因为它没有做到从平民化的受众视角挖掘新闻。

在采编内容上,要有选择性的选取与广大受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将目光聚焦到广大受众关注的热点信息上,把握住受众的视角焦点与兴奋点坚持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讲群众所想讲。

4 语言通俗,贴近受众生活

电视新闻较传统纸媒而言,独特的线性传播使得传播稍纵即逝,无法像传统纸媒一样反复研究推敲。

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在写稿件时要尽量避免官样文章,出现满篇“假、大、空”的话,语言表达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遇到财经类等专业电视新闻时,要尽力将专业术语换成常见的词汇,令人一看就明白。

5 人文情怀,采编尊重受众

电视新闻最重要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对国计民生进行积极地、有效地舆论引导,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因此,归根结底,电视新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是为人民服务。而作为电视新闻形成的重要环节采编更是要遵循这一原则。但目前,部分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或者说部分采编者未能切实尊重采访者和受众的权益,没有真正树立平民化意识。例如,某次在对一则中学生逃课后流连网吧的新闻进行采编工作时,新闻采编工作者未对该名学生面部进行处理,出现重大采编失误,该条电视新闻播出后该名学生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对该名学生造成巨大伤害,致使该名学生因难以忍受身边人的指指点点而无法正常上学,最终该名学生险些因此而辍学。这便是典型的新闻采编工作者缺乏平民化意识与人文主义情怀的表现。细节能够折射出人内心处的真实想法,这一细节上的失误体现出部分电视新闻采编者没有做到设身处地为受众考虑。

6 品质新闻,履行社会责任

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平稳运行,电视新闻得以在常态中实现保持媒体特色基础上的持续发展,“走转改”活动持续深入发展,寻找拥有代表性的事件、人物,真正的走入基层、走入百姓,挖掘丰富的民间元素,让新闻采编真正的走入寻常百姓家。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也在不断改进,拉近受众视角,以提升电视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改善文风语态,从而提升整个西部地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新闻话语权,有效宣传西部地区形象,促进西部地区和谐腾飞。

新时期,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应坚持把握受众视角,立足于西部地区现实情况,准确找准自身定位,展示西部地区区域特色,反映主流价值观,弘扬主旋律,并深入基层,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积极所履行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向社会传播正能量,真正做到“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从而做到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与引导。

西部地区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应加强改善文风语态,拉近受众距离,凝聚社会力量,努力做到在提升电视新闻品质的同时学习群众语言,用受众视角与语言反映平凡的故事,拉近新闻与受众的距离,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加强舆论引导力度。加强民生新闻方面的采编工作,促进民生新闻的全面升级,使民生新闻向主流价值靠拢,体现大民生视野与价值取向。加强西部地区民生新闻采编工作,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

新闻采编工作思路的角度与创新 篇8

1 新闻的角度

新闻存在的目的在于将当前发生的一些事情展示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在新闻编辑工作中,首先,需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然后才是以怎样的方式来编辑和表达来吸引更多的观众。与传统的文章写作相比可以发现,新闻的写作和编辑范围比单纯的写作要广得多,需要新闻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所出现的事件,并带给人不同的思想感受[1],而写作只需要对事情进行描述就行。因此,新闻编辑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需要描述的事件进行分析和阐述,引导大众对此产生出不一样的感受,这就是新闻采编工作思路角度。

2 当前新闻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

新闻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传播交流的工具,其主要是为党和人民而服务的,通过新闻文章来实现控制舆论导向的作用。但在当前的新闻中,却表现出许多不足之。首先,关于会议方面的新闻报道过多,重要的会议内容的确需要进行新闻报道,但在报道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量的控制,在报道过多之后,反而会失去许多的受众,起到相反的效果[2]。其次,对于领导人的宣传过多。最后,新闻报道中插入大量的广告信息等。这一系列的不足之处,使新闻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严重阻碍着新闻工作的继续发展。

3 新闻采编工作思路的创新措施

针对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着的一些不足之处,分析其影响,制定出以下的新闻采编工作思路的创新措施。

3.1 从受众角度考虑

一则新闻的报道是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其是否能够吸引到广大受众的注意力。以上文提到的会议报道过多,领导人宣传报道过多等为例,会议报道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和信息,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但从受众的角度进行考虑[3],他们更多地是只希望听到会议的重点。因此,在新闻编辑时,可以着重报道会议的重要地方,对于领导人的发言讲话等,只需要表述其大概意思就好,不然会使受众观看时候显得特别的枯燥乏味。

3.2 注重新闻的可观看性

新闻的价值体现在具有广大的受众,并且成功的引导大众的思想。因此,新闻采编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编辑工作时,应当注重新闻自身的价值,具有较高的可观看行。例如:在采访和报道某重要领导人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报道方式,将该领导人所说的话和相关意思表达出来,会显得非常空洞乏味。应当对新闻采编工作进行创新,在其中穿插一些与内容相关的图片,可以让新闻更加具有吸引力,具有更多的受众。

3.3 新闻播报要求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新闻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在播报时,仍然采用以往的方式会严重的影响新闻播放的效果。因此,需要对新闻播报进行创新,根据当前的形式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例如:传统的新闻播报,播报人员通常表现出较为严肃的表情,按照事前准备好的新闻稿播报,使人们在观看时,自身感觉到一种压抑的气氛,且显得特别枯燥,这也是许多人不喜欢观看新闻的原因之一[4]。在此情形下,新闻播报人员应当做出适当的创新,改变自身播报时的音调和语气,改变播放时时严肃的氛围,让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听取新闻,最好能够达到当前一些主持人做到的一些效果,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受众。

4 结语

在新的时期,新的环境下,新闻采编工作也应当发生相应的改变,应当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新闻编辑工作,且在采编的过程中做出一定的创新,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受众,发挥出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摘要:当前,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新闻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适应当前人们对新闻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关新闻作者应当思考采取怎样的方式,从什么样的角度展开工作,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

关键词:新闻采编,工作思路,角度,创新

参考文献

[1]于海清,董瑞海.新闻采编工作思路的角度与创新分析[J].科技传播,2014(6).

[2]汪洋,吴兵.新闻采编工作思路的角度及其创新[J].科技传播,2012(4).

[3]朴贞善,刘瑶.关于新闻采编工作思路的创新[J].新闻传播,2012(22).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养与能力探讨 篇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电视新闻行业逐步实现了普遍化、大众化、品牌化, 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电视新闻行业经营效果的关键在于新闻采编人员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所谓电视新闻采编人员是指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承担社会现象剖析、政策解析、舆论引导等职责, 具备基本采访能力、写作能力、编辑能力、节目策划能力、后期制作能力的专业新闻工作人员[1]。新闻采编人员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有利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并形成独特风格, 有利于电视新闻栏目品牌实现全民化, 对于电视新闻行业经营效果的良好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 本文接下来将对如何提高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能力与素养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1 提升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养与能力的策略探讨

1.1 有效培养政治素养, 以正确引导价值取向

电视新闻节目与综艺节目、电视剧等有着显著不同, 它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述与分析, 能够对广大观众产生重大的导向作用, 对此, 必须要重视电视新闻采编人员政治素养的有效培养。这里所讲到的政治素养是指,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 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 以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并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为根本前提, 以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根本目标的一种政治能力。只有具备了优秀的政治素养, 新闻采编人员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具体来说, 新闻采编人员应从如下几点出发以有效培养自己的政治素养。第一, 新闻采集人员要坚持客观性的原则, 对于所采集的新闻信息必须要以真实原貌呈献给观众, 不能以有目的的后期处理成果欺骗观众。第二, 新闻采集人员要坚持科学的政治导向。要坚持党的基本纲领及基本方针, 使一切报道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2]。第三, 新闻采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解能力及政治鉴别性, 要能够快速并正确判断新闻信息的政治属性。第四, 新闻采集人员要正确发挥新闻栏目的导向作用。在进行客观报道时, 要准确把握并传递国家的方针政策, 要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并有效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1.2 有效培养新闻敏感性, 深度挖掘新闻事实

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采编人员, 就必须要拥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以及深度挖掘新闻事实的能力。对此应从如下五点着手, 第一, 新闻采编人员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要加强对于国家方针政策的研究与掌握, 为新闻敏感性的养成准备理论修养基础;第二, 新闻采编人员应深入大众生活、深入社会环境, 努力做到从普通生活中找到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及经验;第三, 新闻采编人员应加强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第四, 新闻采编人员应积极应用独特而有效的思维方式, 提高自身快速发现、深度领悟的新闻能力。第五, 新闻采编人员应渗透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之中, 加强与群众的有效交流, 在与群众的互动中发现最新的新闻素材。

1.3 丰富知识储备, 强化专业技能

电视新闻采编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 它具有渗透性强、涉及面广、要求较高的特点,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丰富渊博的知识资源, 必须要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才能做好这个工作。具体来说, 应从如下几点着手来丰富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知识储备并强化专业技能:

第一, 电视新闻部门应重视对于工作人员的后期培训工作, 坚持在职培训为主, 脱产学习为辅, 通过定期的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并增加其知识储量。第二, 电视新闻部门应改革招聘制度, 提高招聘标准, 通过标准的拔高引进知识量丰富、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 从整体上提高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第三,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努力坚持并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通过持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并开拓视野。第四,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积极开拓创新思维, 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理解问题, 借以实现节目的广度与深度的扩展。第五,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节目策划能力。工作人员在进行节目策划时必须要把握两个基本原则, 即准确定位群众观及报道方式, 准确把握观众意愿及需求。第六,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新闻编辑能力。新闻编辑工作一般包括选取稿件、修改稿件、内容组织、同期声运用以及后期制作等工作内容, 它对工作人员的新闻编辑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首先,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强化自己的画面编辑能力, 努力做到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形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其次,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强化自己的声音编辑能力, 努力实现听觉媒介与视觉媒介的完美结合。第七,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有效提高自身的文字加工能力。新闻节目的效果如何主要在于节目中信息的传递程度, 而观众接受节目所传递的信息则主要是依靠新闻工作者的语言加工。首先, 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文字总结能力以及文字驾驭能力, 通过合理的文字加工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呈现。其次, 新闻采编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有效利用简单、易理解的大众语言, 促使观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正确接收。最后, 新闻采编人员应根据人类的语言特征设置自然朴实、节奏感强的新闻内容, 促进新闻节目的有效开展[3]。

1.4 积极构建良好的职业修养

良好的职业修养是每一个行业对于其工作人员的必然要求, 对于具有导向功能的新闻行业, 职业修养的意义尤为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 西方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渗入到我国社会各阶层, 造成了大众意识形态的模糊化。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积极构建良好的职业修养,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体系, 坚持党和国家利益第一位, 充分发挥正向的导向作用。对此, 第一, 新闻采编人员应形成良好的职业兴趣及职业自信心。第二, 新闻采编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坚持“真实性”原则, 即坚持自我的真实和节目内容的真实。第三, 新闻采编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有敢于挑战并敢于揭露黑暗势力的工作勇气。

2 结论

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及能力的高低制约着电视新闻节目效果的实现, 所以我们必须要积极探索更多有效措施以促进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及能力的提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视新闻节目已经深入大众生活, 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电视新闻质量的好坏则取决于新闻采编人员能力与素养的高低, 由此, 本文对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能力与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养,能力,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晓媛.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养与能力探析[J].新闻传播, 2013 (7) :238.

[2]刘英泽.论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素养与能力[J].企业技术开发, 2013 (1) :72-73.

突发事件与新闻采编论文 篇10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编,受众,心理

在电视媒体发展领域的推动下, 传统电视新闻采编模式已经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因而在此基础上, 为了增强当前电视媒体行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要求当代新闻媒体在新闻采编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确保新闻采编内容与受众心理的相适应性, 并注重增强新闻采编内容的新鲜感、新颖度, 最终由此来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以下就是对电视新闻采编如何与受众心理相结合的详细阐述, 望其能为当代媒体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1 电视新闻采编与受众心理结合的必要性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 电视新闻采编如何与受众心理相结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在新媒体发展趋势的冲击下, 电视新闻采编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同时其在内容创新过程中更为注重强调对受众多种需求的掌控, 最终为受众提供良好的服务项目。同时, 传统的单一新闻节目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需求, 因而在此基础上, 为了创造全球化信息传播空间, 要求当代电视新闻行业在采编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受众心理需求扩大信息报道空间, 由此来吸引受众的关注度。

第二, 新媒体的涌现为电视新闻采编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而当代新闻媒体行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市场价值, 应注重在对新闻采编内容进行调整过程中确保其与受众心理的相适应性, 继而在此基础上, 提升新闻节目整体报道价值, 并就此增强新闻内容的实用性、实质性[1]。

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 在当前电视新闻行业发展过程中, 强调电视新闻采编与受众心理需求的相适应性是非常必要的, 为此, 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2 电视新闻采编与受众心理结合的方法

2.1 提高电视新闻真实性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 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信息获取需求, 因而在此基础上, 为了提高当前电视新闻行业节目收视率, 要求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对新闻报道内容真实性的追求, 即在电视新闻编辑过程中为了满足受众信息获取需求, 致力于搜索第一手新闻资源, 并保障新闻内容的“独家报道”, 由此达到最佳的新闻报道状态。同时, 在新闻采编工作开展过程中, 为了增强新闻报道内容价值, 电视媒体人员在新闻内容编辑过程中应注重实时观察社会动态, 并注重采取现场报道方式, 由此来增强电视新闻内容的公信力, 强化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关注度。

2.2 从受众需求角度出发

为了保障电视新闻内容的可读性, 要求电视新闻行业在新闻编辑过程中应注重从受众角度出发对电视新内容进行调整。即为了吸引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关注度, 提升整体新闻传播效果, 要求媒体工作者应注重创新电视新闻报道方法, 例如:专家解读、新闻连线报道等, 由此满足受众需求, 达到最佳的新闻传播状态[2]。同时, 在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为了激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要求媒体人员在栏目编排过程中应注重充分考虑到受众心理需求, 且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日常生活动等角度出发对受众做出正确的引导, 并诱发受众在新闻内容接收过程中对其进行思考, 即积极参与到电视新闻互动情境中, 实时掌控国家文化、经济、政治等层面的变动, 满足自身生活需求。

2.3 丰富新闻采编内容

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为了实现新闻报道内容与受众心理需求的相适应性, 要求媒体工作者在新闻报道内容编辑过程中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在电视新闻编辑过程中为了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应注重严格遵从“突出重点”的新闻报道原则, 同时在电视新闻内容采编过程中确保新闻总结、概括的简洁性, 由此来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度, 并就此保障受众在对电视新闻内容进行解读过程中可快速的掌控到其所传递的重点内容。

第二, 在电视新闻内容编排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新闻传播效率, 亦应注重采取不同类型混合报道的形式, 由此增强报道内容的趣味性, 吸引受众全身的投入到电视新闻报道情境中, 达到新闻信息接收目的[3]。

第三, 为了迎合当前受众心理需求, 亦应注重在电视新闻编排过程中将网络用语, 例如:“饭饭”“呼呼”“宝宝”等应用于其中, 由此增强电视新闻报道内容的吸引性。

3 结论

综上可知, 当前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节目报道方法单一等问题, 影响到了电视新闻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因而, 在此基础上, 为了满足当前受众新闻信息接收需求, 要求媒体工作者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受众心理需求的综合分析, 同时, 注重从丰富新闻采编内容、充分考虑受众需求、提高电视新闻真实性等层面入手来应对传统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突显出的相应问题, 且就此提高受众的关注度。

参考文献

[1]官汉波.当下以受众为中心的电视新闻采编对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2 (3) :59.

[2]蔡林琳.针对受众心理进行电视新闻采编的方法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1 (3) :104.

上一篇:外国文学史下一篇:厚膜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