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

2024-09-29

突发事件应对(精选12篇)

突发事件应对 篇1

【案例背景】

备好课, 认真钻研教材、学法是每一位教师上课前都必须认真准备的。但是, 课堂教学并非时时都会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序顺利进行。有的时候因为一些小意外, 而打乱了原有的教学安排也是在课堂中经常遇到的情况。下面这则案例, 是我在上课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案例描述】

记得那是一次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当时上课的是一个陌生的班级, 我在心里筹划着自己精彩的导入以及如何和学生进行亲切的自我介绍。由于是第二节课, 之前有一个学校的集体跑操。在课堂准备时, 有点紧张, 也有点兴奋。可是当天, 学校的广播系统出现了点问题, 上课的时间已经过去了5分钟, 学生才姗姗来迟, 体育委员和班主任领着学生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学生中有了议论的声音, 因为是新老师, 所以学生总会评论两句, 这个时候班主任让同学们迅速整理衣服准备上课。可以想象我当时的心情, 由开始的期盼已经变成了焦急。因为我在心里盘算着自己的课堂导入时间已经不够, 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且有可能影响到我后面上课的流程。心想真是“节外生枝”, 所以在这种紧张又略带失望的心情中我开始了新课的导入, 课题是《做一个勇敢承担责任的人》。于是我加快了语速, 讲了一个面试的故事, 结果可想而知, 我讲得不精彩, 学生也没有很快进入角色。可以说我精心设计的导入付之东流了, 当时我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案例分析和反思】

课后, 我把当天上课的情形仔细回想了一遍, 突然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一个多么好的教学契机。上课学生因为突发原因迟到, 可以说是每个教师都不愿意碰到的, 而在这次教学突发事件中, 我完全可以换种方法处理。对我们双方来说一切都是新的, 我们还不太了解。在学生安静之后, 我完全可以大胆舍弃自己预先的课堂导入, 因势利导地和学生谈谈从操场来到教室这段时间内谁主动承担了责任。大家也可以迅速留心自己身边的人, 我们的体育委员有计划地领队并维持秩序, 班主任老师让大家整理好衣服的关切的话语, 同学们在课堂中迅速安静下来的表现, 无一不体现着大家对集体的一份责任。正好我可以迅速切入主题, 既节省了时间, 又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 岂不是一举两得?如果当时自己能发挥教学机智, 把握教学良机, 无疑能为这节课增色不少。

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够及时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让自己迅速适应课堂的小意外, 并能带领学生, 利用好课堂现有的生成资源, 就能够变被动为主动, 让生成更为精彩, 课堂更为有效。我认为在课堂上为了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课堂的转变, 可以采用一些小策略:如, 摆脱窘境策略。

摆脱窘境策略是指教师能发挥教学机智, 让当时比较尴尬或者难堪的局面迅速化解, 起到及时弥补, 甚至增色的策略。

教学过程是一个及时生成的过程, 没有哪节课会按照你预先设计的流程一帆风顺地走下去, 换句话说没有及时生成的课堂也不是好的课堂。教学中, 有时候会因为学生或者学校的一些突发情况, 而影响了你预先设计的环节。因此在备课时不可能作好准备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 寻找应变对策, 而不应该照既定思路去继续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教师能够拓宽思路, 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捕捉课堂的有效资源, 也许真的能为你的课堂增色不少。

“教之有道, 授之无痕”,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及时捕捉课堂的小意外和这些“节外生枝”的环节, 学生无疑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许多。那是教育智慧的结晶, 需要平时在教学中不断地积累、沉淀。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一个人, 早在童年和青年时期, 就应当获得自己的精神生活完美的幸福, 享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在教学中,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享受教学带给我们的幸福和享受,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思路一转天地宽, 课堂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 是彼此心灵之间的碰撞与渗透。让我们的课堂尽情绽放智慧的光芒, 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精彩课堂吧!

突发事件应对 篇2

解决部分领导干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考试没合格”的问题,是我们党在新形势新阶段必须努力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七个方面提出对策。

对策一,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置好、应对好突发事件,对于保持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对好突发事件,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全面落实、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不断增强应对各种突发问题,辨别处理的敏锐性。以对党忠诚和极端负责的态度,聚精会神地分析各种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以一种责任心态,理性心态,机遇心态处置突发事件,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对策二,现场指挥要到位。应对好处置好突发事件,是最大的政治,是覆盖全方位的工作。应对突发事件,一分一秒都显得异常宝贵,严密高效的组织指挥是实现最佳境界的决定因素。面对突发事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亲赴现场、快速反应,在基本判明事发地点和类型之后,立即部署处置力量,做好先期的稳控工作。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地控制事态发展,有效防范影响的深化,另一方面要特别善于抓住应对和处理的最佳时机,力争主动。

对策三,政策规定要到位。政策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最有说服力,最有权威性的是政策。掌握政策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认真学好政策,其次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法规性、原则性。在应对某个突发事件中,要牢牢把握住政策“底线”不被突破,力戒随意性。同时要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同时善于灵活运用,在情况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在请示上级同意并授权,可以对“底线”适当进行调整,不能死抠教条以致错失解决问题的时机。

对策四,疏导工作要到位。疏导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至关重要。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会有大量群众聚集,而聚集的群众又往往情绪激动,甚至有时会发生失控。在处置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要善于晓之以真理、实理,从思想深处帮助群众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理论层次上对广大群众感到困惑难解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帮助群众从理性的高度辨是非,明方向,排疑难,解困惑,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同时,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由于平时处置不当,要敢于向群众检讨,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得到群众的谅解,从而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对策五,披露信息要到位。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透明和发布技巧在危机应对中占有重要位置。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和媒体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开,特别是对那些涉及重大公益的灾难性信息,就更应该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级领导和部门,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信息,避免因信息不畅或失实和错误信息传播使事态扩大,从而引发公众集体恐慌和社会骚乱,影响社会稳定。

对策六,善后工作要到位。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也很重要。收尾不好,就可能再次引发事端,甚至形成社会更强烈的反应。要防止和克服个别领导干部,出了事东奔西忙,疲于应付,一旦事件平息下来就放马南山,一切照旧,甚至对已经承诺的事情也推三阻四,消极应付的问题。应当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好调研,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要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心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一定要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不断营造安定有序、团结友爱、政通人和的和谐局面。

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探析 篇3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对管理;问题;思考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主题,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类矛盾和问题及一些自然和人为因素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突发事件,这些难预测、非常态的突发事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造成无法预料的灾难性后果,对世界的稳定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2003年我国的“非典”公共卫生事件和当前正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肆虐的“寨卡病毒”公共卫生事件等,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突发事件管理是任何国家和地区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是执政党必须思考的,它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要从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战略高度,增强危机意识,建立健全应对管理机制,掌握应对管理知识,提高应对管理能力。

一、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概述

1.突发事件概念。它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2.突发事件的分类:一般来讲,突发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冰雹、高温、台风、暴雨、风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滑坡、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森林火灾和生物灾害等。我国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易发生自然灾害,有种类多、频度高、分布广、损失大特点,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2008年的冰雪灾害、2010年西南地区的旱灾和2016年的洪灾等。(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如2015年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爆炸案等。(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三鹿毒奶粉事件等。(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重大刑事案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等。如2014年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和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等。

3.突发事件的级别: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范围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可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预警标识按Ⅰ、Ⅱ、Ⅲ、Ⅳ级分为“红橙黄蓝”四级。如果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事件级别的不同决定了采取的预防和处置措施不同。

4.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概念。它是指为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事件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系列管理行为。管理目的是为提高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见能力、事中处置能力及事后恢复能力。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风险性、不确定性、公权介入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应对管理中要考虑一些事实要素,即要清楚认识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可供管理者利用的时间、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事态发展后果很难预料。突发事件管理是特殊类型的管理,具有不可逆转性,它要求应对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快速反应,进行重大决策。

二、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框架脆弱,立法工作需进一步加强。我国先后制定了《戒严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消防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法》《反恐怖主义法》等,但这些法律法规本身具有较强独立性和专业性,部门管理色彩较浓,配套规定不完善,部门法直接衔接不够紧密,难以适应形势需要。(2)综合协调机构职能发挥不充分。我国具有会商决策功能的综合体系和综合协调部门职能发挥有限,处理不同突发事件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完善,一旦多种突发事件并发或是需要调配各方资源的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可能应对措施就会执行不到位,应对效率不高;(3)突发事件应对网络松散。我国具有传统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保证,但目前的社会组织以及民众普遍缺乏较强的危机意识和较高的应对技能,易造成突发事件发生后无法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应对的局面。高效的突发事件应对管理须有完善的应对网络,整体上要形成纵向垂直、横向沟通交流协调、信息和社会资源充分共享、组织机构完备及指挥协调高效的全国性突发事件应对网络系统。要有完备的应对预案和高效的核心处置机构以及志愿者组织、国际援助等资源。(4)社会预警体系不完善。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公布制度统一规划不够,资源亟待整合。一些职能部门有专门的信息系统,但相互间沟通不够,各自为政,存在重复建设问题,信息资源整合不够。日常动态下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渠道分散,难以对突发事件进行全面监测和预警。对紧急状态下的舆论宣传还不能完全及时有效应对,舆论管理的观念和方式亟待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早已不适应形势要求,当今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网络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新型传播形式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巨大冲击。(5)专家咨询队伍薄弱。应对突发事件中专家作用非常必要,如在抗击“非典”和汶川大地震救援和天津港爆炸事故处置中咨询组织和专家就充分发挥了作用。但现实中对专家的作用发挥重视程度不够,如重庆开县井喷事故造成惨重的后果就是处置中没有咨询专家,处置方法有问题。我国专家参与政府决策的机制仍不健全,专家参与带有随意性,缺乏完备的制度规范,对于哪些决策须有专家参与、在哪些环节参与、以什么方式和途徑参与等问题的规定不细,专家参与政府决策取决于决策机关及领导意愿,带有明显随意性。

三、加强突发事件应对管理的思考

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应急措施有不同,如自然灾害应急应以国家救助性和保护性措施为中心,辅之以限制性措施;社会冲突应急以国家限制性措施为中心。因此,突发事件管理体系设置及国家机关应急职权的行使,须与突发事件种类相适应,分类制度是体系建设的首要基础。加强突发事件管理体系建设,需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制定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管理法制、体制机制,即做好“一案三制”工作。

1.加强预案建设。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应急预案体系由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六大类构成,应急预案需根据种类的不同由相关部门事先制定。

2.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目前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据统计,现有相关法律36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法规性文件111件。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总章程。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立法要做好“立、改、废”工作,使法律规范统一、协调、有效发挥功能。

3.加强体制建设,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从应急指挥机构、社会动员体系、领导责任制度、专业救援队伍和专家咨询队伍等方面加强建设,实现“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目标。重视发展和完善突发事件咨询组织,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参谋作用,做到科学决策、科学执行、科学服务,遵循科学规律应对突发事件。要把建立专家库和专家队伍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发展和完善突发事件的咨询组织,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不同部门的专家库,既要有技术专家、管理专家,还要有社会心理学家等,经常开展咨询活动,实现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同时,突发事件的应对要遵循相关原则,《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确定了“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六大工作原则,《突发事件应对法》强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遵循“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原则。

4.加强机制建设。应急管理机制是行政管理组织体系面对突发事件运用有效运转的机理性制度,它包括应急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分级负责与呼应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政府与公众联动机制、志愿者机制、奖惩机制、国际协调机制等应急机制等。概括讲,就是从机制方面做好预防、处置、法律责任追究等环节的工作,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预先进行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如组建机构和救援队伍、人员培训、应急演练、经费保障、物资储备、通讯保障、宣传教育等,关键是加强“人、财、物”等管理和制度建设。

在培养危机意识和提高应对能力方面,我们强调从孩子抓起,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重视宣传教育与应急演练的实效性是有目共睹的,如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叶志平,他坚持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师生紧急疏散演练。汶川大地震袭来时,全校2200余名师生无一伤亡。强烈的安全意识、坚固的楼房和长期训练是桑枣中学师生得以保全的真正原因。对全民进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演练,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如哲学、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社会学、自然灾害防范、医疗卫生防疫、舆论传播学、现代科技、领导管理学和心理学等,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如情绪控制、快速疏散、语言表达、分析预测、调查研究、快速决策、宣传动员、组织协调、媒体公关、自我心理调适、公文写作、电脑网络使用等技能,以此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能力。

参考资料: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初探 篇4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事件爆发的不确定性、事件进程的紧急性、事件影响的广泛性、事件应对的非常规决策性等主要特点。

1. 事件爆发的不确定性。高校突发事件在爆发的开始, 对管理者而言, 一般很难采集到相关的信息, 信息的滞后性十分明显, 管理者无法进行及时地判断, 而事件本身又在瞬息万变, 对事件后果可能涉及到的影响没有先前的经验性知识作指导, 所以, 不确定性是突发事件的一个很大特点。

2. 事件进程的紧急性。高校突发事件一旦爆发, 对学校而言其所面临的管理环境达到了一个临界值, 学校管理者需要在高度的压力下迅速做出决策, 这对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是一个很现实的检验。

3. 事件影响的广泛性。虽然高校突发事件一般只是在高校内发生, 但是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高校爆发突发事件很容易形成“涟漪反应”, 将会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产生严重的影响, 事件的主体将会具有社会群体的广泛性。

4. 事件应对的非常规决策性。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是非常规管理, 也就是说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在有限的信息、时间和资源条件下, 寻求较“满意”的应对处理措施, 这不同于一般的常规管理决策。高校要迅速完成从常规管理转到非常规管理, 即从常态到非常态的转换。所以, 管理方式的转变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进程分析

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进程进行分析, 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全过程”的应急管理模式。高校突发事件一般要经历酝酿、爆发、恢复三个阶段, 并遵循着这一特定的生命周期, 在每一阶段, 需要高校管理者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1. 酝酿阶段, 是指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各种因素不断积累膨胀, 引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不断增大。阻止事件的发生, 尽可能控制事态的发展, 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而具备预警分析能力则是对高校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2. 爆发阶段, 是指引发高校突发事件因素的积累已达到或超过了临界值, 事态的发展也由量变转变为质变。这时, 高校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要动用各种管理资源, 尽最大可能及时地控制突发事件, 防止事件的蔓延, 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这时的关键是管理者的快速反应能力。

3. 恢复阶段, 是指突发事件的影响已减小或消失, 高校非常规管理的强度在减小, 常规管理的强度在增加, 高校正在逐步转入常态。对高校管理者而言, 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对整个突发事件的过程进行调查评估, 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这时强调的是高校管理者的善后学习能力, 不断总结, 不断提高, 为应对下一次的突发事件做准备。

三、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

1. 建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原则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这句话体现了事前管理的重要性。从防范到化解, 再到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事后的恢复, 这就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就是为了起到防范的作用, 使高校管理者树立危机意识, 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征兆进行监测与评估, 为决策机构提供信息。

所谓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 就是学校的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诱发突发事件的各种因素和征兆进行事先的监测与评估, 并由此确定进行突发事件管理的活动。所以, 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基本功能是预报, 也就是对潜在的突发事件 ( 可能爆发, 也可能不爆发) 发出提前预警, 使高校做好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 变被动为主动。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讲, 高校只有建立了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才是最节约成本和最有效率的管理活动。

2. 制定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的原则

学校管理者应该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针对学校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案, 并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 这在突发事件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制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就是为了明确一旦突发事件来临由谁来应对和如何应对的问题。高校在制定处置预案时, 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预案要有弹性。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复杂性, 任何一个预案都不可能是天衣无缝的, 也很难穷尽所有的细节, 所以, 在制定预案时不能太刚性。一个完整的预案, 应包括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原则、处理程序、资源保障以及管理者和组织的分工关系等。

(2) 方案要多样性。高校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就是时间紧、种类繁杂, 并不能保证每一个方案都能成功地应对突发事件, 因此, 在制定方案时, 一定要准备一些备用方案。一旦第一方案失效时, 就可以紧接着采用第二方案……这样,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就不会束手无策。

(3) 预案要有实用性。制定预案时, 一定要考虑到高校本身的资源特点和实际情况, 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和外部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 尤其是危机管理方面的一些专家, 高校可以吸纳他们为顾问。这样, 不但可以弥补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人才的不足, 而且还有助于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公信力, 使师生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

3. 进行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培训演练的原则

对师生进行培训与演练, 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管理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培训与演练, 不仅可以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与信心, 而且还可以及时发现预案中的不足, 从而达到完善突发事件管理的目的。

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每年新生刚一入校, 就对他们及时地进行反恐、消防等方面的培训和演练, 通过这样的培训, 使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这种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 并在其他高校进行了推广。

4. 建立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信息沟通机制的原则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明确规定, 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这就要求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随着社会的进步, 传播媒体的发展, 人们的权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师生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对信息的需求是十分渴望的, 如果高校没有一个高效的沟通机制, 各种谣言和虚假信息就会趁虚而入, 加重师生们的恐慌心理。2003年发生在北京的“SARS”危机, 就是因为沟通不及时, 结果在国内和国际上都造成了很大的被动, 这个教训我们应当引以为戒。在沟通过程中, 高校管理者应掌握好以下两点:

(1) 高校应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 信息的传播速度飞快, 要想封锁突发事件的信息是不可能的, 所以, 高校应该主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一旦突发事件发生, 高校管理者应该迅速调查原因, 弄清真相, 尽快把相关的实事通过新闻发言人通报给公众信赖的媒体, 这样就能避免小道消息的传播。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新闻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这样就能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否者, 将会十分被动。

(2) 高校应加强突发事件的信息采集和公开

有些管理者担心, 如果把相关信息公布于众, 将会损害学校的形象, 实则不然, 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十分发达, 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采取对信息封锁的做法, 显然是行不通的, 并且容易造成被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突发事件发生后, 相关的部门和管理者应迅速展开实地勘察、调研, 及时写出事件的鉴定报告, 告诉相关人员: 突发事件的类型、学校采取的应对措施、事件过后的恢复行动等。信息发布可利用的平台有: 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电子邮箱、手机等。可采取的主要方式有: 举行新闻发布会、散发新闻稿、组织记者进行报道、新闻发言人对外发布等。

5. 建立高校突发事件评估创新机制的原则

高校突发事件爆发过后, 学校的人、财、物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尽快地使学校恢复到事前的常态, 这是应对突发事件反应、处理工作的延续。对高校突发事件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 事件会对学校造成损失和冲击;另一方面, 事件又为学校提供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即危机与机遇并存。高校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做好事后的评估和创新, 充分利用本校的各种资源, 改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处理预案。通过事后的评估与创新, 提高管理者的水平, 重塑学校的形象, 转“危”为“机”, 这是突发事件事后评估创新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一般在常态的秩序下, 高校管理组织和管理者本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很难显露, 而突发事件的暴发, “能够作为一个危险的信号, 警示处于政治权力中心的人们”。事件过后, 通过评估找出必须排除的隐患和需要纠正的不足, 可以采用管理学中的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方式,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应对预案等管理更为科学周密, 为下一次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准备。所以,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作为高校管理者, 不应仅仅追求恢复到事件之前的状态, 而是利用事件创造的机会, 从管理者的观念更新、学校的制度建设、管理机构的合理和政策的改进等方面, 进行更高起点的学习和创新, 这才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实信, 写措广

摘要:高校突发事件会对学校的教学、科研正常秩序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不能及时正确地应对, 将会引发危机。本文从高校突发事件的界定入手, 分析了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和进程, 提出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遵循的原则, 对高校在非常态下的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原则

参考文献

[1]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76.

突发事件应对教案 篇5

一、主题活动目标:

1、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明确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些突发事件。

3、掌握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自救与互助的方法。

4、能够正确面对突发事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5、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养成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主题活动重难点、关键:

重点:

1、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

2、明确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些突发事件。难点:

1、掌握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自救的方法。

2、能够正确面对突发事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关键:

掌握自护自救、互助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有关于课文中的动态图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第一至第二课时

五、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画面中出现了什么事?(地震、火灾等)像这样的事情我们叫它“突发事件”。(教师板书课题:

3、突发事件)

(二)、调查、交流

1、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什么样的事情算是“突发事件”?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突然发生的意想不到、出乎意料的事情称为“突发事件”。

3、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认为还有哪些突发事件?

4、班内汇报。

(地震、洪水、火灾、火山爆发、沙尘暴„„)

5、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小结:

像“地震、洪水火灾、火山爆发、沙尘暴„„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大型的自然灾害。出示课件(洪水台风地震)

(教师板书:自然灾害)

6、出示常识资料库: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并说一说,近几年我国发生过哪些自然灾害?

7、教师逐步出示多媒体课件: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

2008年南方了遭受暴风雪的侵袭

2010年8月7日夜22点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

2012年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造成77人遇难。学生根据课件内容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受。

8、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谈谈这些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危害。

(三)、引导拓展

1、这些自然灾害有什么特点(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不可抗拒的)

2、除了这些,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哪些人为因素造成的事件?(学生分组讨论)

像这样的事件我们称之为意外事件。

3、现在你能把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分开吗?我们来做游戏“连连看”

溺水

摔伤 自然灾害 冰雹灾害 被狗咬伤

地震 意外事故 泥石流 触电

4、教师提问:对于这些意外事件,我们将怀有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呢?

5、学生谈谈各自的心态,说明原因。

6、教师引导并进行小结: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有的是由于人的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也有的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都不要紧张慌乱,要沉着冷静,积极应对。

(教师随机板书:沉着冷静、积极应对)

(四)、质疑、讨论

过渡:面对突发事件,我们应该怎样做?

自然灾难是无情的,是不可抗拒的。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夺去了8万多人的生命,37万多人受伤。可是就在震区中的安县桑枣中学却创造了地震零伤亡的奇迹,因为他们每学期的紧急疏散演习,使得他们养成了听从指挥沉着冷静迅速撤离的习惯,所以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多媒体出示课件(1):

当你溺水后或在野外迷路时你将怎样进行自护自救?

1、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突发事件中的自护自救方法。(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各个小组的讨论活动中。)

2、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谈谈小组内讨论的自护自救的好办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汇报情况进行小结:

(1)溺水后,不能惊慌失措,先大声呼救,然后憋住气平躺在水面上,等待救援。

(2)有人救援,要与之主动配合,听从指挥。

(3)野外迷路时,白天可在火堆上放一些树枝,让其多冒烟,以便引人注意。夜间可使用火焰联络。

多媒体出示课件(2):

如果发生地震、洪水灾情,我们应该怎么办?

1、学生谈谈各自的观点看法。

2、多媒体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讨论交流、谈感受。

3、班内汇报讨论交流、谈感受。

4、教师引导并进行小结:面对自然与社会中的意外事件,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珍爱生命。做到临危不惧。当他人身处困境时,更应伸出友爱之手,无私援助。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爱的阳光。(教师随机板书:临危不惧、无私援助)

五、感情升华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说说面对特大灾难时,我们身边无私援助、帮助他人的感人事迹。

3、你最想对这些英雄人物说些什么?

4、师生共同抒发情感:“灾难无情人有情!英雄们,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六、活动结束。

3突发事件中的自护自救

板书设计:

突发事件

自然灾害 沉着冷静

积极应对

意外事件 临危不惧

高校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初探 篇6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媒体;应对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07-02

习近平2009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班开学典礼上,提出了领导干部的六种能力建设[1],其中“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我党在领导干部的能力培养中第一次公开提出。危机及突发公共事件在任何时候都不可避免,在透明度越来越高的现代资讯社会,任何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均能得以迅速传播。高校作为高素质、高层次群体的集中之地,是社会的希望所在,备受社会关注,大众对高校的期盼,家庭对高校的重托,让高校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总处于风口浪尖,处理不慎,会对学校名誉造成很大的损害;反之,则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契机。因此,提高应对媒体、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一、直面问题,彰显气度

2003年2月25日上午11时50分左右,北京大学农园餐厅和清华大学荷园餐厅发生了一起爆炸案,北大校园网在一个小时内就播发了来自校方的正式公告,宣布两所学校共有9人在爆炸中受伤,爆炸物为装有黑火药的自制爆炸装置,BBS上也张贴了相关信息。校方以快速有效的手段发布了公众关心的有关爆炸的人员伤亡和财物破坏信息,高度透明的信息让流言和谣言的传播缺少空间和动力,人们虽惊愕,但没有焦灼和躁动的情绪出现,在最大程度上解除了人们可能发生的恐慌心理[2],大大缓解了紧张恐怖气氛,几个小时之后,学校很快从混乱状态回归到正常态势,正常生活和学习秩序没有受到影响。突发事件发生后,对任何信息刻意封堵都是徒劳,堵得住地方媒体,堵不住中央媒体;堵得住传统媒体,堵不住网络媒体。舆论的力量非常大,遇到突发事件,高校心存侥幸隐瞒不报,非明智之举。国外有句名言:“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天下。”我国也有句古话:“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突发事件中,最理解事实真相的只有当事者自己,如果当事者不公布真相,各媒体为了达到报道的目的,也必然会采取其他途径去了解采访。由于媒体记者对采访对象的主观选择性,往往了解到的只是局部的、片面的甚至是反面的信息。与此同时,在突发及公共危机事件中主流媒体缺位,必然迫使公众通过其他公信力较低、可靠性模糊不定的渠道来获取相关信息。不实消息的传播,会对学校的声誉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将学校多年累积的美誉毁于一旦,度过“形象危机”,维护、匡正并重塑学校形象方为上策。与其别人说,不如自己说;与其不得不说,不如主动说;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大胆说;与其一般人说,不如领导亲自说。直面问题彰显的是诚意和敢于担当的气度。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先机,引导舆论,掌握对外报道的主动权。通过与媒体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及时向群众告知事情真相,求得群众的支持,将危机信息的负面效应大幅度降低,顺利解决危机事件。

二、制定预案,从容应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预案,最重要的作用在于,遇到危机时能够快速反应,有应变的办法与措施,可以立即援引,避免贻误时机。2002年11月,北京大学6000多名学子因为万柳学生公寓食堂“价格贵、质量差、分量少”而集体罢餐,并公开发表了《致北京大学学校领导的一封公开信》。学生们向学校提出了“知情权”的要求,希望能进行“价格听证”,强烈要求学校对食堂的饭菜价格和质量做出合理解释、合理定价、提高饭菜质量,达到学生们可以接受的水平。事发次日晚9点半,该校一位领导与学生们对话,表示食堂可以把原材料的进价和20%的间接成本公布于众,接受学生监督,以增加透明度。在学校的快速反应下,事情得到妥善解决,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的所做的工作比较满意,没有进一步采取过激行为,媒体对此事的相關报道也比较少,此事没有对学校的声誉造成影响。学校要将制订并熟悉突发事件新闻处理预案列入学校的常态工作,若坐待事件突发后,再想对策,那样势必会出现纰漏,造成更大被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启动相应的新闻处理预案,建立新闻办公室,作为新闻发布会和媒体索取最新材料的场所,领导小组、新闻工作者等人员按照预案迅速到位,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根据事件本身特点,对预案进行进一步细化、调整,找出根源,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分清责任及其承担者,准备好信息准确的新闻稿,确立报道规模、手段、方式,通过媒体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事件,正采取什么补救措施。突发事件之后,要及时对突发新闻处理工作进行总结,查找不足,及时调整、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三、善待媒体,互利共赢

2008年7月下旬成都商报接到读者反映,西安翻译学院在其“就业信息网”中,可能存在虚假宣传。根据西安翻译学院就业信息网站的《录用名单》显示,该校2008级应届毕业生中,有11名学生被成都市某英语培训学校录用。根据记者实际调查的结果显示,该校仅仅有6名学生到该英语培训学校实习并签订劳动合同,且至今只有1人留下任教,有5个毕业生则从来没有到过成都这所学校。成都商报记者对此事进行详细采访后,在商报刊发了报道。8月,该报记者到西安翻译学院进一步采访时,遭遇校方阻拦。在记者返回西安市区途中,四名男子强行拦截他乘坐的出租车,对他进行残暴殴打,并抢走价值近2万元的采访设备、通讯工具、行李包等物品。事发后,西安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先后抓获并刑拘两名涉案人员,均为西安翻译学院的教工。此事件是恶视媒体,视媒体为洪水猛兽的典型,这种做法严重降低了西安翻译学院的领导素质,也令西安翻译学院的社会形象大打折扣。李长春同志在2010年1月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3],各级党委要“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充分发挥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善待媒体”,对媒体应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体的社会力量是巨大的,它的力量来自于所服务的数量庞大的读者、听众、观众和网民。尊重媒体的知情权就是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接受媒体监督就是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善待媒体就是善待公众。哪怕再小的事情,一旦进入公众视野,就成为舆论事件。在舆论事件中,媒体往往在事件中起着放大器的作用,媒体的报道影响着公众对事件的判断。在发达的传播环境中,高校对媒体的任何不当言行,都会被放大,影响力甚至超过事件本身,有可能把自己推入舆论的漩涡难以自拔。学校平时要建立广泛的信息来源,与记者和相关媒体始终保持良好的关系,及时通过他们对外发布最新消息,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危机发生后,学校积极配合媒体工作,真实、客观、及时地提供给他们所需的信息,确保学校对危机事件的立场在第一次报道中得到准确描述。当所有的媒体对危机组织建立起信赖,这种“巨大的影响”就变成了危机处理的有力武器,引导公众,使各种不利的传闻、猜测、流言不攻自破。在事件处理的后续工作上,逆势发力,借公众的巨大注意力,化危机为契机,匡正并重塑学校形象,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更能能抓住突发事件的契机,反败为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提高综合素质[N].人民日报,2009-03-02.

[2]肖余恨.清华北大爆炸事件为何没有引起恐慌[N].中国青年报,2003-03-01.

[3]李章军.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北京举行李长春出席并讲[N].人民日报,2010-01-05.

地方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落点 篇7

一、第一时间:快速反应, 稳定舆情

重大突发事件的瞬间性和强烈性, 要求地方媒体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时效性不仅是新闻的价值所在, 还在社会预警、减少以致避免重大危机的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方媒体应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 稳定公众情绪, 避免公众猜测, 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在信息化时代, 任何一个突发事件, 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传播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如果对本地突发事件保持沉默不做报道, 或捂住不说, 只会让外地媒体捷足先登抢走新闻, 使事态陷于被动尴尬境地——各种负面报道和流言蜚语甚嚣尘上, 以讹传讹, 民众陷入惶惶不安之中。突发事件是捂不住、堵不了的。如果只想着怎么躲, 怎么摆脱干系、推卸责任, 或抱着侥幸心理, 不及时报道, 往往造成更被动的局面。

由于信息接受有先入为主的特点, 突发性事件又往往夹杂着一些扑朔迷离的传闻, 特别容易引起社会舆情混乱。地方主流媒体不能置若罔闻, 而应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 政府做了什么并正在做什么。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以“抢险”的精神和速度抢报道, 用最短的时间向公众发布有关消息。但是, 抢时效不是没有判断的抢发。媒体对突发事件应准确分析, 顾全大局, 严守纪律;从对党、对人民、对社会负责的角度, 判断事件性质、影响;谨慎选择报道时机、口径、范围、规模, 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正面报道, 起到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

二、第一现场:主动介入, 正本清源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 地方媒体记者应深入现场, 多得第一手材料, 主动介入, 准确研判, 加强舆论引导。地方媒体往往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慎之又慎。究其原因, 是担心报道把握不当, 激化社会矛盾, 引发不稳定因素, 给当地政府增添麻烦。这样的慎重是必要的。但也因为媒体报道的滞后甚至失语, 引发社会的广泛猜疑, 导致失真的信息和流言的泛滥, 非常不利于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处置危机。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媒体应“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全面、深入地客观分析, 掌握时机, 讲究方法;报道力度、切入点选择、新闻报道体裁选择等方面的处理与把握应恰当, 避免出现副作用;以事实说话, 迅速查询和引证相关专业知识, 对于一时难以核实的情节, 宁可不报, 不能错报;语言客观、精炼, 具有贴近性、亲和力, 避免使用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语汇;认真做好与被批评者及其领导的核对、本媒体部门领导的审核;尽量完整跟踪事件发展, 做到多角度、多层次报道, 多挖掘突发事件的正面价值;不得进行消极有害的炒作和渲染, 杜绝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报道。

三、第一速度:滚动刷新, 引导舆情

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与舆论引导, 是对媒体应变能力和舆情掌控能力的考验。突发事件发生后, 媒体应第一速度开展舆情搜索, 并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以及舆情状况作出研判, 及时处置。在报道时应尽量完整地跟踪事件发展, 做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客观介绍。建立舆情收集和研判机制, 密切跟踪社会舆情、互联网舆情动态, 及时反馈情况、评估影响、制定对策, 为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提供依据。重视突发事件的网络宣传引导, 发布正面权威消息, 组织网络评论员有针对性地跟帖引导, 积极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对突发事件发展作滚动式的报道, 不断地进行内容上的刷新, 使事件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辨。配以与事件有关的背景资料和各方反应, 扩大报道面。重大突发事件的动态报道让受众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有一个整体而不是支离破碎的了解, 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全局, 对事件的性质、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作出正确的判断;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事态的发展, 关心事件中人的命运, 监督危机处理的进展, 并促成事件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有效地避免新闻失实。

四、第一高度:化解危机, 树立形象

突发事件报道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很强的工作, 应坚持健康向上的基调, 遵循及时、客观、准确、理智、稳妥、有序的原则, 有效主导舆论、引导舆论、影响舆论, 做到新闻传播与社会稳定的有机结合, 通过全面平衡的新闻报道协助政府恢复有序的社会秩序。

要使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有利于政府的工作大局, 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置, 必须考虑如何对待媒体、利用好媒体, 依靠媒体来影响和引导公众舆论, 控制局势、稳定局面、凝聚人心。期待地方媒体有化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舆论压力为发展动力的勇气, 通过突发事件报道, 把公众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社会的健康发展上来, 把公众的心态和智慧引导到稳定和谐、安居乐业上来, 这才是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价值取向, 是媒体的功能优势和政治责任。

班主任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篇8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家庭》2007年第一期 (上半月) 刊登了一篇题为《绝望少年号哭:被选为“小偷”, 何处讨公道》的文章, 说的是河北唐山某中学初二 (2) 班“爱心箱”里的40元“爱心基金”不翼而飞, 班主任张老师断定是一位叫王××的学生偷的, 理由是王××曾在“爱心箱”旁边转悠。而这一判断又源于以前的两件事:一是全班同学交10元钱的资料费, 王××是最后一个交的 (王××的父母都是下岗职工, 家庭经济特别困难) ;二是王××不经后排同学同意, 擅自把人家新买的钢笔拿来看。在遭王××家长质疑后, 张老师又组织了一个荒唐的小偷选举。她给全班同学每人发了一张纸条, 要求写上对这件事的看法, 除包括王××在内的10人弃权外, 其余30多名学生都在字条上写了“同意张老师意见, 钱是王××偷的”之类的话。张老师当即宣布:“表决结果出来了, 除有几票弃权外, 其余人表达的意思相同———王××就是偷钱的小偷!”从此, 王××被拒之校门外, 受到周围人的猜忌、污辱, 性格也变得忧郁, 甚至想走上绝路。而王××一家也陷入了无尽的上访、告状, 但又毫无结果的痛苦之中。

案例二:几年前, 某学校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下午, 八年级 (5) 班的班主任王老师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 突然一阵吵闹声从班上传了出来, 紧接着只见生物老师怒气冲冲地把××同学从教室里拖到他的面前:“你看你, 真不像话!上课刚10分钟, 就说要上厕所, 从厕所回来才一会儿, 现在又说要去, 像你这样, 我的课还上不上了, 叫你们班主任评评理。”听生物老师这样说, 班主任王老师马上就火了:“去吧, 去死在厕所里吧, 有本事就别再回来。”说完拉着××到了厕所里, 并一再警告××不能再回教室上课。“不回就不回。”××也硬硬地回了一句。从厕所出来后, ××真的不再回教室, 而在外面闲逛。第二天, ××的家长跑来向学校讨说法……此事很快在学校里传开了, 可怜的××, 从此后不愿再来学校上课, 并就此辍学。

案例三:北京有一位丁蓉老师, 几十年前, 她的一位学生拿了别人的东西, 当时她没有厌恶, 没有指责, 而是掏钱买了一支钢笔, 送给这位学生:“我知道你喜欢钢笔, 这支钢笔送给你, 我知道人家的东西你不会要, 趁别人不注意, 你一定会悄悄送回去。”几十年后, 这位小有成就的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望老师, 一进门就跪在老师面前, 对他的孩子说:“没有丁奶奶, 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

假如当初王××的班主任张老师, 还有××的班主任王老师, 都像丁蓉老师那样, 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 三思而行, 就会用宽容、爱心这片阳光保护一个学生起码的自尊, 就不会有这两位同学的不白之冤, 而他们也不会被外界的流言击垮, 也许他们能按自己的轨迹走向成才之路。由于我们班主任处理这类突发事件时, 或过于严厉, 不给学生机会;或心态不正, 处理不善, 容易产生离心力, 使学生脱离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以至毁掉前程。

在2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 我体会到, 要处理好学生的“突发事件”,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事件发生时, 宜冷不宜热。当学生的“突发事件”发生时, 不激动、不发火, 是不可思议的, 但作为班主任必须顾及自己的感情会带来的后果, 要以理智战胜感情, 冷静处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 应使自己胸怀宽广。”

2.事件发生后, 宜静不宜动。一些班主任在事件发生后, 急于找人帮助解决, 或找学生家长告状, 或到学校政教处寻求解决的办法。此时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会很敏感、很脆弱, 如果再找家长和学校去刺激他, 很容易产生更坏的结果。通过实践, 我觉得, 事件发生后, 不要急于采取行动, 而要静下心来思考。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情, 自己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如果自己能解决, 就绝不要找学校、找家长。

3.处理突发事件, 宜深不宜浅。学生很清楚应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因此, 一般情况下, 只要发生学生对班主任的不尊重的突发事件, 其背后必有隐情。我们在处理这些事件时, 应深入调查了解, 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找出最佳的解决办法, 绝不能敷衍了事。

4.处理突发事件, 宜宽不宜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 宽容策略的提出, 不是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 而是必须更加严格;不是降低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 而是提高了要求和标准。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以教育为目的, 如果通过一件事、一句话、一个眼神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我们受一点委曲是值得的。

危机型突发事件应对与挑战 篇9

危机型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很难预知的极端小概率、破坏严重且情况复杂而难以应对的灾难性事件。长期以来,对突发事件主要是依据灾害性质原因和管理范围分类,在我国主要是按事件原因和性质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在国外,分类方法很多,如分为人为事故和自然灾害两大类等。最近几年,国际上对突发事件有了新的认识,有学者从危机管理角度大体分为常规突发事件和危机型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

常规突发事件,虽然也是突然发生且具有危险性,但这类事件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演变过程以及结果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见性,而且其破坏程度也较有限,如常见的火灾、矿难、交通事故和一些局部自然灾害等,人类社会对处置这类事件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应对模式:组织化体制、专业化队伍和程序化处理方法。

危机型事件,它的特点是发生异常突然,扩展迅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先兆不明显,预测非常困难,用常规方法很难处置。例如,美国的“9·11”事件和卡特里娜飓风、我国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和5月12日发生在汶川的特大地震灾难等,这些事件都具有演化为危机的特征。危机型事件发生后,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冲击,公共秩序、社会价值观和公众生存状态都可能受到严重破坏。由于危机型事件概率很小,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才遇到一次,几乎没有现成经验与方法可以借鉴。危机型事件情况复杂、处理风险巨大,仅仅依靠日常行政管理体制和按部就班的处置程序无法解决事件中不断涌现出的问题,当前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寻找应对“危机型”事件的规律和办法。

危机型事件是和平社会里的“潘多拉匣子”,这类事件一旦发生,无论是社会安全事件,还是自然灾害,都可能演变为危机,通过扩大或耦合失去了原来事件的特性。2008年春南方冰雪灾害就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它最初发端于极端气象条件导致的自然灾害,之后迅速演变为交通阻塞,供电中断和人员大规模聚集等其他严重问题,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演变成一场典型的危机。

危机型事件还具有异构性和超大性。异构性是指与常见的事故灾难相比,其动力学趋势和内部结构都表现为“异常”,几乎无规律可把握,而对危机型事件的整个处置程序也无法确定。超大性是指灾难规模和强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应对能力,用现有知识无法理解认识,用已有的常规方法很难处置。例如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造成1029人死亡,50万人直接受害,500万人受到灾害影响,经济损失接近1万亿美元。而在我国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伤亡人数以数十万人计,受灾人数以千万人计,经济损失以数千亿元计,恢复重建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基于危机型事件的认识,有四个概念需要明确:

(1)突然发生(时间概念)。事前几乎无法预测,发展过程也很难预料,整个事件发生非常突然,且有时事件发生的来无影去无踪。像2003年的非典,对它的流行规律和防治方法,至今还没有非常清楚认识。

(2)迅速扩展性。当人们对事件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或正在分析之中时,它就在规模、强度和结构上剧烈变化、迅速扩展。从灾害的演变上,我们把这种变化叫做行为异化。例如,2008年1月12、13日,久旱逢甘露,南方下第一场雪时媒体称“瑞雪兆丰年”。第二场雪,漫山遍野银装素裹,又有人写到“恰如一夜春风至,千树万树梨花开”。第三场冰雪再次降临时,令许多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冰雪冻雨形成了巨大自然灾害,发展迅速,变化凶猛,几天时间里造成了京广线和京珠高速两条交通大动脉阻塞,以及整个航空交通的中断。由于天上、地下、水路,交通受阻无法运供煤炭,很多电厂运行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停止发电。广州车站聚集几十万人,十几万辆汽车受阻在高速公路上,受灾地区大范围停电、停水、工厂停产和通讯中断等。

(3)严重破坏性。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损害并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例如“5·12”大地震,在一瞬间使近千万人身陷巨大灾难之中,近十万人丧失生命,生态环境、生存条件和社会秩序近乎摧毁。它给当地社会经济景象带来严重影响。同时灾害对公众情感伤害和心理压力可能长期影响灾区群众的生产与生活。

(4)处置紧迫性。由于危机型事件发展十分迅速,后果十分严重,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没有最好,只有最早”。要求在第一时间里抓住应急救援的最佳时期,应急响应速度与事故后果的严重度密切相关。一般突发事件是算术级发展,而危机型事件常常表现为几何等级扩张,若多个事件融合在一起形成耦合,事件的破坏强度和范围更大,情况更为复杂,后果更为严重,因此迅速处理为第一要素。

同时,危机型突发事件还常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复杂变异性等特点,在应急处置时都应保持高度关注。

2 危机型事件特点与形成条件

2.1 危机型事件发生环境条件

危机型事件发生常需要一些最基本条件:

(1)破坏性能量释放。从物理学上讲,许多事故本质上就表现一种能量释放过程,如“12·23”井喷,煤矿瓦斯爆炸等。危机型事件是一种非常巨大的破坏性能量释放。如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近年发生的印度洋大海啸、卡特里娜飓风、缅甸洪水和发生在我国汶川的“5·12”特大地震,都是典型例子。

(2)适宜环境条件。例如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倘若发生在交通运输淡季,就不会有大量人员滞留和交通阻塞,再例如“11·23”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如果发生在白天且有较大级别的风,也不会造成如此惨重伤亡。环境条件可能使若干因素叠加在一起,再形成耦合效应,产生严重破坏性。

(3)危害公众安全。就一般来看,不论发生多大规模的地震、海啸和严重的技术灾难,若不直接威胁广大公众生命和正常社会生活,就不会对社会形成巨大冲击,但如若一个事件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就要始终对危机保持高度警觉性。

(4)存在明显系统脆弱性。从系统论与系统工程的角度,可以把突发事件发生与应对看作是一个复杂、开放巨系统。当事件爆发时,承载体会受到巨大破坏性冲击,其损害严重程度一方面取决于事故灾难固有能量,同时还与防、救灾单位的系统能力密切相关。一个相对完善的应急准备体系,如果只存在个别或局部的薄弱环节,其抗逆力和可恢复性都很强,可以基本保持整体应急功能实现。但系统中如果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则表现为整体系统的脆弱性,巨灾发生后,不论是承载体,还是管理系统的结构容易解体,整个社会秩序的链条也可能会断裂。

危机型事件具有的特点来源于现代社会危机事件的新认识,这些认识只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化扩展、信息化日益广泛进入社会生活和我们对现代物质文明的依赖这种背景下才能产生,越是现代社会,系统的复杂性越高,脆弱性越强,危机发生风险也越高。例如,我国2008年那个规模的冰雪灾害如发生在几十年前,几乎没有什么非常严重的社会影响,例如通讯,那时候几天不通电话很正常,有的人甚至一辈子没有听过电话,可现代社会里就很难忍受,现代社会,如果没有电力供应,大城市如何运行,几乎不可想象。

2.2 危机型事件产生社会危害特征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几乎每一个突发事件的风险都表现为对社会的危害,尤其是危机型事件更为突出。无论是群体聚集事件、环境污染、工业事故,还是自然灾害,无一例外,其危害性都最终体现在对社会系统的破坏性上。

(1)转型与高速发展时期特征——“社会风险期”理论

现代社会风险期理论认为,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体制处在转型期或政治体制出现重大变革时,由于经济与社会演变速度突然加快而具有很高风险性。在转型期,每个人的利益发生巨大变化,如有的人突然失去原有工作,有的突然暴富等,利益的巨大反差使一部分公众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对社会不满难以避免。在经济快速发展、扩张的背景下,国家的社会管理能力往往相对滞后。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再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和准备,就会使一些看起来十分普通的事件可能演化为危机。我国当前也处在高风险期中,应特别强化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对危机型突发事件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

(2)事件突然爆发——社会燃烧理论

从物理学上讲,燃烧需要的基本条件是可燃物、氧气和火源,缺一不可。从社会物理学角度,社会燃烧所需“可燃物”可能来自于公众中蓄积的能量,比如物价上涨、股市暴跌、移民搬迁、食品安全、官员腐败和公务人员违法等问题,都可能产生供燃烧的能量。就一个系统或一个部门而言,其能量不一定很大,若在一个大群体中,每个人都在不同事件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在一个人身上发生若干要素伤害的时候,在公众群体里就会累积。如果在公众中积累了多种不满情绪,又没有合适的渠道缓释或冷却,它就具备了燃烧的第一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是指适合于事件爆发的社会氛围,包括广泛的信息传播和大规模的人群聚集。第三个条件就是敏感点火事件。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如一个意外伤亡,一件民事纠纷或某个公职人员处理问题不当,一个火星即可点燃大火,并迅速形成熊熊烈焰。

(3)事件变异转化——触酶理论

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事件外部因素影响可能对事件演变产生很大作用,甚至可以使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强度发生巨大变化,在触媒的促动下,普通常规事件也可能演变为严重危机。例如无论是在事件诱发、进展还是演化阶段,有时媒体活动就可以起到触酶作用,一条不慎重的评论,甚至是一条客观透明的报道,但由于时机不当或方法不妥,会使危机出现新的问题,可使事件发展方向改变,情况更为复杂。

(4)事件扩大——涟漪效应

一片平静的水塘,往里丢一块石子,这个石子就相当于造势原动力,石子落入水底后已不再产生任何作用,但它冲击水面造成的波浪会继续扩散,直至波及到很大范围。有些社会安全的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

2.3 危机型事件演变的动力学原理

系统动力学对重大事故灾难研究,首先要通过对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数学描述,然后应用系统结构模型做定量化分析并同时进行仿真,不仅能对事故灾难事实客观描述,更着重于揭示其形成的原因及其演变过程,并尽可能准确预测其未来发展和归宿。

依据系统动力学的观点,可以把重大事故灾难发生演变的过程看作是一系统“流”,以事件波及范围和直接影响因素条件为系统边界。明确流位与流率变量,设立若干个流位与流量系,还应明确能够对危险物质积累、分布特征具有影响和与事故处置决策有关的辅助、增补变量的常量及其相互关系,应用上述条件建立数个因果关系图并形成流图,这是一个重要步骤。

例如技术性重大事故一般起始于故障或失误;处置失当后形成事件;事件进一步扩展后产生损害后果,造成事故;在一些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事故进一步激化甚至可演变为危机。在这个主要发展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可以被控制后停止发展(关闭)而恢复到稳定态(正常状态),但每一个阶段由于系统失控也可能扩展到下一个更严重的系统失稳状态,这主要取决于流位变量和流率变量变化以及外部信息(媒体和公众压力)对反馈控制的影响。无论是事故的强度,还是控制事故需要的资源与能力,都可以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量化和仿真。

建立重大事故灾难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和流图后,对以流位与流速为主要变量建立的反馈系进行反馈环分析。在已建流图结构模型即由流率基本入树嵌成的结构模型中,找出所有的或部分重要反馈环,然后,找出系统的基模和主导反馈环,通过系统基模、主导反馈环参数调试等途径,对系统模型进行调试、反馈环分析、结果分析以及效果检验,据此,进一步建立重大事故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最终写出微分方程等全部计算方程。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重大事故系统动力学分析时,还要考虑系统外部信息等因素对反馈系统的“干扰”作用,并对这种干扰进行必要的补偿。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突发事件能否发展为危机取决于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固有能量,另一方面还受到系统外环境条件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系统调控的正负两种反馈实现,一般正反馈是有利于事件的温度升高、速度加快、规模扩展和影响增强;而负反馈是有助于事件的温度下降、速度减慢、规模缩小和影响减小。控制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基本原则是以负反馈为主,可采用沟通、让步,甚至妥协的策略,尽早平息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 危机型事件处置考量

3.1 处置原则

(1)安全第一,以人为本

应急处置最重要原则是保证公众生命安全与健康。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确保包括救援人员在内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健康和基本权利不能受到伤害。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最优先的目标和最重要的举措都要首先保证人身安全。

(2)早期预警,有备无患

早期预警具有两个功能,一是防止事件发生,在事故即将形成或没有爆发之前,采取应变措施防范和阻止由预警期进入到应急响应期;二是事故发生和扩大蔓延之前,通过预警期的活动能迅速提高警备级别,动员准备力量,加强应急处置能力,把事故控制在应急预案所策划的特定类型或指定区域,确保事故在演化成危机前进入到恢复期。另外在应急救援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或出现危险迹象,要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采取应变措施。

(3)第一响应,快速处置

第一响应是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事故一旦发生,时间就是生命,应急响应速度与事故后果的严重度密切相关,分析表明,对事故受害人早期的抢险救治对保障生命、减轻伤害具有决定性意义。若在敏感期处理不够及时,可能会使事件性质发生扩大和激变。因此,在事故发生后,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地做出应急反应,在造成严重后果之前采取有效防护。

(4)统一指挥,协调有序

应急指挥在组织结构上可分为多种形式,但无论采用哪一类指挥系统都必须实行统一指挥的原则。无论涉及应急救援活动单位的行政级别和隶属关系如何不同,都必须服从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协调,统一号令,步调一致,令行禁止。应急指挥最基本功能就是统一协调执行应急救援任务各单位之间的活动,使各参与单位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又能相互配合,提高整体效能。一般情况下,在同一时间、地区执行应急任务的各专业队伍都应紧密配合执行主要任务的队伍行动;尤其是在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乃至跨国界的重大事故灾难中,更应强调在一个共同的指挥系统内实现高度统一的协调指挥。

(5)属地为主,资源共享

在早期,各国应急管理体系基本上依托行政管理体制的分层树枝样结构。多年后,由于这种树状组织体系机构过于繁杂,难以应对紧急状态,所以近年来,一些工业化国家逐渐开始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采用扁平化网状管理结构。这种结构主要由节点、节点之间联线和点线联结后形成的网格组成。在特别重大事故的应急管理中有些事故灾难的影响可能跨越几个地区,涉及众多部门,仍然要在应急管理中坚持属地为主和资源共享原则。

(6)控制局面,防止危机

危机是指对事件的失控,虽然任何危机也最终可以恢复正常状态,但那时造成的破坏力和损失就很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加强政府处理危机能力,在最初级阶段恢复正常状态,处理危机事件的核心是控制,公共安全事故的后果一般很难预测,尤其是在应急救援过程出现反复或应急周期过长的情况下,公众易产生急燥、猜测,也可能在社会上诱发流言和失去耐心,导致不正常的社会动荡;事故扩散蔓延会造成大量的物资、资金投入和设施的破坏,给恢复增加困难,因此,尽量在事故早期的初级响应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在时间上迅速,越快越好,在空间上控制规模和影响范围,越小越好。即使应急响应进入到扩大应急阶段,也必须采取坚决果断措施,防止出现危机。

3.2 加强综合应急准备能力建设

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在突发事件应对关键时刻能显现出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但这些年在处理重大危机事件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之一是应急准备能力不足。应急管理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计划准备型。国家对应急管理设有强大组织机构,针对特殊风险,事先对灾害的应急处置做好应急预案、指挥平台、装备物资、宣传培训、应急演练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并对准备持续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应对危机型事件的能力。二是紧急启动型。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现有行政管理机构基础上组建应急指挥系统,紧急启动临时应对措施,组织相关单位和动员广大公众投入到应急救援活动中。工业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体制和机制上都开始实现从紧急启动型向计划准备型的转变,尤其是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之后,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深化了应急准备的认识并在制度化建设上做出一系列重大改进,当古斯塔夫飓风来临,明显提高了应对能力,大大减轻了损失。多年来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就其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而言,基本还处在“紧急启动型”阶段,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应急管理的迫切需求,因此在强调社会制度优越性时,应检讨反省在应急管理中的一些前期准备不足,计划不够的问题,逐步实现从紧急启动型向计划准备型转变,全面提高国家的危机处置能力。

摘要:危机型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与处置是当前应急管理工作中最前沿的科学与实践课题。作者在总结最近几年国内外重大事故灾难应对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阐述了危机型突发事件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危机型突发事件的特点与形成条件,提出了针对我国应急管理实际情况加强危机型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的建议。

关键词:危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急准备

参考文献

[1]达奇.里昂纳德,安诺德.休伊特.应对严重危机———应急准备与响应的更高要求[J].中国应急管理,2007,1(1):34~37

[2]刘铁民.重大事故性质与规律认识[J].中国应急管理,2007,1(9):18~21

[3]李湖生,姜传胜,刘铁民.重大危机事件应急关键科学问题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5):13~18LI Hu-sheng,JIANG Chuan-sheng,LIUTie-min.The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major crisis emergencies re-spons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5):13~18

[4]李湖生,刘铁民.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体系的研究进展及关键科学问题[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6):5~10LI Hu-sheng,LIUTie-min.The research progresses and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o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system[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6):5~10

[5]刘铁民.中国安全生产若干科学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

[6]刘铁民,李湖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的高端设计[J].数字通信世界,2006.1

[7]刘铁民,刘功智,陈胜.国家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分级响应和救援程序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12)LIUTie-min,LIUGong-zhi.Probe into Response at Different Lev-el and Rescue Procedure of National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for Work Safety[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3,13(12)

如何应对班级突发伤害事件 篇10

一、平时就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应急预案, 有事才能不慌不乱

依法治教, 要求教师首先要懂法, 谁都不希望班上有突发事件, 但谁也保证不了班上不发生突发事件。教师平时就要做个有心人, 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 比如《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学校各种应急预案以及各级教育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规定。

在汶川地震中有这样一所中学———桑枣中学, 在地震发生时, 全校2200多名学生, 上百名老师, 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 全部冲到操场, 以班级为单位站好, 用时1分36秒。在这次地震中, 该校师生无一伤亡, 这是汶川地震中的一个奇迹。

后来媒体采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时, 他说学校平时加强安全教育, 制定各种安全应急预案, 进行各种安全演练, 师生对这些预案都了然于胸, 当突发事件来临时, 师生就可以有序进行处置。试想:如果没有平时的预案和演练, 哪来的危险之时不慌不忙?如果没有平时规范化和常态化的要求和训练, 哪来地震中的零伤亡?

学生安全无小事, 平时把安全工作做实做细了, 当有突发事件时师生才能沉着应对, 桑枣中学的案例应该给我们许多启示。

二、先做力所能及的处理, 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班上发生了突发事件, 当时上课的老师或是在场的老师就是直接责任人, 老师应该尽快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处理。很多时候, 突发事件如果处理得及时, 就能防止事态恶化, 将损失降到最低, 我们要争取第一时间做力所能及的处理, 同时收集好证据, 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有这样一个案例。朱小颜 (化名) 到昌平区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经纬学校读初一。朱小颜在上课时突发心脏病, 老师未将她及时送往医院。两个小时后, 朱小颜病情加重, 学校赶紧通知家长。家长赶到学校后, 孩子已停止呼吸。朱小颜父母认为, 女儿病发后, 学校未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导致延误最佳抢救时机, 女儿终于病亡, 学校没有尽到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义务, 应对此事负责。他们因此将经纬学校诉至法院, 索赔死亡赔偿金等共计26万余元。

根据死亡证明书, 法院得知朱小颜死于先天性心脏病。在入学前, 朱小颜曾就此病做过手术, 但是没有告知学校。法院认为, 朱小颜家长没将女儿患心脏病一事告诉学校, 对此事应承担60%的责任;朱小颜在上学时发病, 学校没有及时救治, 延误了最佳抢救时间, 也应承担40%的责任, 因此判决其赔偿朱小颜父母13万余元。

像这样的突发事件, 当学生把异常情况报告给老师后, 或是老师发现异常情况时, 要马上组织人员进行抢救, 不仅及时拨打120, 而且及时通知家长。“及时告知、及时救治”的原则对全面维护学生、学生监护人、学校三方的合法权益均有重要意义。当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 校方还要及时记录, 找好人证, 保全证据, 事后才会有更多的主动权。

三、根据程序及时上报, 服从安排指示

班上发生突发事件后, 知情者必须根据情况决定是否上报, 如需上报, 则要在第一时间内向校长或值日领导报告, 并及时向公安、交警、卫生、消防等相关部门报案请求援助。隐瞒、缓报、谎报或阻碍他人报告者按照相关规定是要追究责任的;建立健全校园重大突发情况信息报告制度, 确保信息畅通, 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正常运行。比如在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时, 对突发紧急情况应当坚持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 以便及时、有效处理, 防止事态蔓延扩大。学校在突发事件期间指定专人实行24小时值班及设立专用联系电话, 确保处置信息上传下达及时、准确。

对于已经发生的重特大事故, 应本着“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 事故责任者得不到处理不放过, 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教训不吸取不放过”的原则查明原因, 严肃处理, 追究责任, 以维护法制和纪律的严肃性。

四、做好安抚工作, 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在突发事件中, 如果参与人员过多, 在心理作用下, 事件的参与者往往会失去理智, 使事态进一步扩大, 所以, 处理集体性突发事件, 我们要想办法把参与者分开、隔离, 及时疏散围观人群。如果学生起哄, 引起混乱, 教师应当及时制止, 控制首要闹事分子, 以防止由此引起事端, 扩大事态。然后, 平息其他起哄人员。

比如, 班级之间篮球比赛, 引发两个班级的男生冲突, 由于参与人员多, 发生了男生的集体群殴事件, 学生以为法不责众, 法律意识淡漠。老师处理时就要注意控制带头者, 及时将冲突双方隔离, 进行分解劝阻,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事态升级、扩大。处理班上的突发事件, 也需要老师学习一些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常识。

突发事件往往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所以当突发事件初步处理后, 应当根据需要收集好证据和保护好现场, 然后组织突发事件中的人员撤离现场, 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做好事后的安抚工作, 帮助学生恢复状态, 和学生家长积极协调相关事宜。

如何应对出展过程遭遇突发事件 篇11

一,突发事件分类:

二,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1.团组出发前预先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2.事件一旦发生,要反应敏捷,冷静判断,摸清情况;

3.果断决策,制定应对方案,以有效措施全力保障顺利完成出展任务以及团员人身、财务安全,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4.迅速控制局面,谨慎表态说明情况,安定团组人心;

5.及时调整行程计划,将团组安全带回国内;

6.事后认真总结,评估应对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今后应对类似事件做好预案。

三,典型案例

1.1993年11月初,我们在巴西圣保罗市举办“中国工业产品展览会”,笔者带先遣小组提前到达,搭建展台,处理展品通关事宜,落实展团食宿、当地交通等工作。大团预定经香港转机晚3天到达圣保罗布展。结果抵达香港启德机场后,因当晚香港大雨,华航一架波音747班机冲出跑道,掉入海中。启德机场立即封闭,所有航班停飞。展团300多人被困机场3天,展览开幕当天早上才飞到圣保罗。

我们先期抵达的先遣组把展场搭建好,凭经验指挥现场物流商把所有展出设备包装箱落好位,准备好拆卸工具。做好了一切开幕活动准备和展团食宿接机准备。好在拉美展会开幕一般安排在傍晚,展团早上一抵达圣保罗机场,我们把老弱人员送至宾馆休息,把其他精壮展商直接拉到展厅紧急布展。赶在傍晚6点前布好展,保证了展会晚上7点准时开幕。

2.2001年9月11日,参加完美国纽约展览后,我们展团走后续参观行程。9月11日上午,当团组正在华盛顿白宫门外排队等候参观时,恐怖袭击相继发生:纽约世贸中心双楼被恐怖分子操控的民航班机撞入,燃烧倒塌;稍后,华盛顿五角大楼被恐怖分子驾驶的班机撞塌一角,团组人员听到爆炸声,并看到浓烟从五角大楼方向升起。我们为此感到很遗憾,团组于9月10日刚登过世贸中心姊妹楼,却成为最后一批登楼赏景的客人。

团组当天下午本要飞往洛杉矶,因联邦运输部宣布美国本土上空禁飞,所有行程停摆3天。团组首先摸清情况,安定团组人心,并及时与地接社调整简化行程与航班衔接,当禁飞令一解除,便带领团组安全顺利返回国内。

3.2010年4月下旬,笔者带团参加慕尼黑BAuMA展,所有备展事宜、出国手续和行程安排都已办妥,近200名团员抵京集中准备出发。突然接到通知,因冰岛火山爆发影响飞行安全,所有赴欧洲航班取消,团组不能如期出发,只能在宾馆等待进一步的航班消息。团组一下炸了锅,企业急我们更急,每家企业都付出一笔可观的费用参加这次展览,我们如不能把企业带去参展,损失巨大。我们当机立断:一是安排好团员在北京宾馆等待期间的延期食宿;二是立即与旅行社一起安排抢票,能走一拨走一拨,不管票价有多高即便晚两天(展期7天)飞也要保证全体团员都能到达慕尼黑参展。最后,除极少数团员主动放弃外,展团大多数团员先后分4拨在3天内出发,陆续抵达慕尼黑参展。等票期间,后走的团员意见很大,我们耐心做工作。作为团长的笔者等到最后,带领剩下的团员一起出发,以稳定团员情绪。因机票价提高,等待期间多花的旅馆食宿费用以及在国外增加转运交通(原来直飞慕尼黑,改后飞法兰克福,再由大巴转运至慕尼黑)等费用,我们多花了几十万元,但保证了大多数企业顺利参展。

作为组团单位,我们的理念是应把参展企业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企业参团是对你的信任,尤其团员中不少都是多年随团的老客户。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是考验组团单位服务企业的诚意和能力的时候,我们要站出来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即便会有很大的资金损失,也要义无反顾地帮助企业顺利参展。这样会极大提高本单位的信誉度,增加企业的忠诚度。正因如此,很多在等待机票出发过程中意見很大的企业领导和出展人员,后来却一再表示歉意,感谢我们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成为我们更加忠诚的客户。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碰到团员意外受伤得病情况、团员被偷被抢情况、展品受损情况、暴恐威胁情况等,我们首先保证全体团员的人身安全,另外不讲代价地帮助他们医治伤病,尽可能帮助团员最大程度地挽回财务损失。因此,我们得到绝大多数展商的好评,以优良的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在竞争激烈的出展市场中占据了领先地位。

四,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举例

1.重视做好团组的行前安全教育培训;

2.要求机票地接服务商安排调度人员全程信息跟踪,保持24小时通讯联络畅通,做好发生紧急情况、突发事件时随时能够做出应急调整的安排;

3.天气原因误机,应调整航班,安排好住宿、接送以及后续行程;

4.人员受伤,不讲代价,紧急医疗抢救处理;

5.财物丢失,及时报案,要警察出具盖章报案记录;

6.运输展品受损,照相保存证据,与运输代理协商解决方案等;

7.护照签证应携带复印件,一旦遗失,立即报告中国驻当地使领馆,补办临时身份证件,如还有其他国家或地区访问日程,则需取消,调整机票直接回国;

8.重大突发事件要及时向笔者驻外使领馆报告,以取得官方指导和帮助。

其中4、5、6三项要提醒展商留好相关合同、证据、购物单据,以备回国向保险公司索赔。同时,还要注意及时耐心抚慰出事团员,关心解决好他们在外的治疗看护和后续行程生活安排,帮助他们正确办理损失索赔事宜。

另外,有鉴于出国展览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所做重大贡献,政府应对出国展览给予更大的关注与支持,在出国展团特别是众多展团同时面临重大不可抗危机困难的时候,如类似“9·11”恐怖袭击和2010年欧洲火山灰事件时,应统一出面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事后应考虑给予相关组团单位一次性的补偿或在当年税收上给予适当优惠。当展团在国外遇到暴恐威胁时,国家有关部门和驻外机构更应掌握全面情况,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展团正确处置情况,避免团员发生恐慌。如有必要,有序撤离。当然,展团本身也应提前报告展团行程安排和在危机发生时及时向驻外机构报告情况,以取得帮助和指导。

五,总结要点:

1.重视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日常学习和培训;

2.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严重危害性,领导者应勇于承担责任。快速处理突发事件是领导者必备的岗位素质和管理能力;

3.突发事件发生时,要正确决策,果断处置,迅速控制局面,避免混乱,否则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过往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4.由于国际社会形势日益复杂,生态环境恶化和暴恐案中多发,突发事件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预料,必须时刻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一旦遇到绝不能用常规管理办法应对,只能借助应急管理手段处理。

突发事件中主流网络媒体的应对 篇12

事前:充分发挥预警监测功能

在突发事件管理这一命题上, 罗伯特·希斯博士提出了经典的4R理论, 即缩减 (Reduction) 、预备 (Readiness) 、反应 (Response) 和恢复 (Recovery) 。按照他的观点, 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成本最小、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方法。 (1)

主流网络媒体可建立广泛的信息网络, 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地搜集舆情、了解网络民意、关注网民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网络媒体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 公众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申诉利益和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评论, 网络媒体对舆情信息更具有监测预警的优势:一方面, 主流网络媒体可利用媒体的渠道优势进行网络调查, 直接了解公众的利益诉求和关注内容;另一方面, 对于一些关系到公众普遍利益的事件, 网民往往会在论坛、政府相关网站、博客中有所反应, 媒体可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适时监控网络舆情。网络论坛和搜索引擎可作为网络媒体收集公众舆情的重要渠道, 通过对网络论坛中热点问题和民意趋向的把握, 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潜在信息预兆, 利用搜索引擎对网民关注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掌握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这些也有助于获取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并以此作为媒体预警监测、及时报道事实的依据, 甚至可将有重要价值的舆情信息提供给政府, 作为政府决策的辅助依据, 实现媒介环境监测的功能。

事中:发挥正面舆论引导功能

1. 快速贴近新闻

在突发事件中, 时效性是各个网站争夺激烈的第一战场, “第一”永远是被人们谈论和记住的。突发事件的时效性要求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发生的现场, 抢出相应的报道,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公众发布消息。在这场媒体与时间的激烈竞赛中, 网络新闻常常以其采编和传输的快捷而抢占先机。

2. 发布权威消息

时效性是危机报道的生命, 但也需要在保证新闻真实的情况下加以发布。一些网络新闻记者在危机爆发时企图以抢新闻的方式来赢得点击率, 甚至人为制造假新闻, 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突发事件, 特别是灾害性的突发事件事关重大, 一旦出现假新闻, 容易造成人心惶惶, 影响社会稳定。网络作为一种无疆界和快速传播的媒体, 面对突发事件时更需小心谨慎, 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人民网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报道证明, 即使是重点新闻网站, 其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确立也绝不是仅靠自身原有的品牌所能带来的, 唯有通过对重大事件的及时、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 才能树立起自身的公信力、影响力和权威性。

3. 提供互动平台

创办于1995年的人民网“强国论坛”是我国互联网新闻传播事业中知名度最高的互动栏目, 10多年来已累计邀请了数千位嘉宾与网友就热点问题进行在线交流, 广大网民也在论坛上畅谈国事、建言献策。近期, 论坛里很多网友就高起的房价、国家领导人出访礼仪改革、青海玉树地震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使论坛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网民的桥梁, 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与“强国论坛”类似的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千龙网的“千龙社区”、湖南红网的“红网论坛”, 同样在网民中影响很大。

4. 正确引导舆论

网络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 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公众对突发事件应有的知情权, 它还具有社会预警、安抚民心、引导舆论和上下沟通等功能, 被称作突发事件中的“防火墙”、“减震阀”和“稳压器”。为了把握新闻的导向性, 主流网络媒体应通过言论的方式帮助公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新闻事件的深层内涵, 进而起到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新闻网站应第一时间撰写系列评论员文章, 表明立场、澄清事实, 同时还可加强权威意见, 通过邀请权威专家访谈或转载权威人士观点, 进一步强化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此外, 新闻网站还应培养一批政治意识强、文字功底硬、对网络传播规律较为熟悉, 并在网络界有一定知名度的坛友,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论坛中出现的一些过激帖子进行正确疏导。最后, 对于在论坛中出现的错误信息, 甚至是内容偏激、蓄意破坏的帖子, 网站要做到及时删除。

事后:建立有效的总结评价机制

危机后期, 事件造成的影响会慢慢减弱, 公众会走向信息疲劳期, 社会心理往往呈现反弹或回落的状态, 表现为“创伤后紧张综合症”, 此时主流网络媒体应该致力于最后消除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采取人性化的报道方式, 安抚公众情绪, 使危机后的社会震荡消减到最低程度。同时, 发动全社会对危机事件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 做多侧面多层次的分析, 找出危机事件的原因, 寻求今后避免此类危机的方法, 这有助于政府和媒体预警机制的完善, 能提升政府和媒体的应急处理能力, 还能丰富媒体的危机报道理论, 为下一次危机报道做准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影响线原理下一篇:超薄石材幕墙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