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2024-06-19

健身房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共10篇)

健身房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篇1

报讯(记者 张彩平)10月16日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上一名青年选手猝死,这引起了沪上不少热爱运动的白领担忧:健身时常有人发生不适,教练会急救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健身教练急救意识薄弱,大多一点不懂急救。

教练:突发不适没法救

“一般在学员进来的时候,如果是年龄大的,有高血压的我们就建议他们不要开始就在跑步机上猛跑,要慢慢来。”华美、康美等多家健身俱乐部的人员都表示,如果是低血糖,教练可以处理,主要是确保通风和运动前补充糖分,但如果是心脏等突发疾病,他们不懂急救,只能送医院。

记者发现,许多健身教练急救意识薄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客观上此类意外事件发生率较低,这使得即使学过基本急救的教练,其急救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很差。另外,部分在职的健身教练根本不具备市体育局健美协会和劳动人事部门发的证,健身知识不完善,更不用说懂急救了。

专家:3分钟内急救可保命

“在急救医学上,当一个人心脏停跳时,遇到第一个人时至关重要。心脏停跳后,在3分钟内有人采取简单的徒手性急救能有效地保护生命,每增加一分钟,危险性就增加10%。”市急救医学会副主任委员陆一鸣教授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由于运动中有可能引发心脏停跳等,因此每位健身教练都必须懂得基本的健身常识,例如徒手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这是最基本的从业要求之一。

现状:是否懂急救难考核

据悉,目前本市有各种健身场所1000家左右,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市健美协会的纪凯莉告诉记者,按照规定,健身教练必须持证上岗,合格健身教练的培训课程里包括对运动损伤的处理以及基本的急救方法等;但是具体到每个教练是否有证,是否具备急救知识,很难考核。

据了解,急救体系包括院前、院内、重症监护三个部分,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市急救医学会透露,本市将逐步对**、幼儿园教师、健身教练等特殊职业进行急救培训。

■新闻链接

2004年4月8日晚,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先生,在北京某健身房运动,因过度疲劳猝死。今年8月份,一香港女子在练习热瑜迦过程中也因类似原因猝死。医生认为,此类病例,如果及时采取简单的急救措施,有生还可能。

北京大势金牌健身教练培训学院课程设置中,除了强调教练对于动作的学习和上课氛围的营造以及上课的技巧之外,在理论课程中特别强调了对意外情况及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例如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学员可能造成关节部位扭伤,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经常错误的做法是赶紧揉搓、上药(红花油等)、贴镇痛膏甚至是用热敷等,而真正正确的做法是及时的采取冷敷,例如采用冰袋,在紧急情况没有冰袋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冷水袋冷敷处理,事情看轻重及时送医等措施。

健身房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篇2

1 严格日常血库库存管理

严格日常库存管理, 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 是紧急情况下安全供血的保证。严格库存管理, 既能实现血液的最佳库存, 保证有充足的血液供应, 又能最大限度地控制血液的过期报废, 由此我站供血科制订了血液库存管理程序, 设定了不同种类血液的库存量级别。见表1。

1.1 库存量级别的意义

1.1.1 最高库存量。

它是血液库存上限, 当库存量还未达到最高库存量时, 应限制血液的采集或加工;当库存量多余最高库存量时, 应停止血液的采集或加工, 同时应考虑血液能否调出, 以减少血液过期报废或避免血液无设备保存。

1.1.2 最佳库存量。

血液库存量在最佳库存量时, 既能保证有充足的血液供应, 又能最大限度地控制血液的过期报废。但应估计未来用血的情况, 酌情对血液进行采集或加工, 以维持血液库存量在最佳库存水平。

1.1.3 最低库存量。

它是血液库存下限, 当库存量还没有低于最佳库存量时, 应积极进行血液采集或加工, 以提高库存水平;当库存量少于最低库存量时, 应启动《采供血应急预案》, 迅速补充库存量, 以保障临床用血的需要。

1.2 每天库存上报

供血科负责血液库存情况报告工作。由专人负责每天早上7:30打印库存报表, 一式三份, 采血1科、采血2科、信息宣传科各1份。当库存偏低时, 及时向血站领导汇报和申请, 加大采血力度, 启动流动血库, 必要时可申请启动计划采血制度, 协调其他科室紧急制备血液成分制品, 最短时间补足血液库存量;当库存偏高时, 可联系采血科暂停街头超库存血型的采血计划, 改为预约择期献血。

1.3 适时调整库存

突发事件发生后, 科室应专门派人第一时间与各大医院及救灾机构联系, 了解临床大致用血量, 统计医院救治病人数量及各血型血液需求量, 如无法及时统计血型及个人血液需求量, 一般按血型分布比例及1名病人3个单位进行备血。再根据现有可供应的血液制品统计, 确定需补充血液的数量, 并及时与血站或突发事件处理中心等部门联系。如得到权威突发事件预报发布, 以及其他重特大等特殊情况可能发生, 可立即申请日常库存上调。

2 制定库存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

制定库存预警机制, 可以使全站科室第一时间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及时补充库存, 保证临床供血。本科室根据本地临床需要和血库储存能力制定各种血液制品的库存警戒线。见表2。

一级预警:某个血液品种的单个血型低于黄色警戒下限。二级预警:某个血液品种的单个血型连续3d低于下限或2个以上血型同时低于下限。三级预警:某个血液品种的单个血型连续低于下限7d以上或出现某个血液品种的某个血型库存低于红色警戒线。四级预警:某个血液品种的某个血型库存连续低于红色警戒线7d以上。五级预警:某个血液品种的全部血型库存连续低于红色警戒线7d以上。在出现一、二级预警时, 由相应科室宣布启动相应应急预案。供血科需要在检验结果发布后及时包装入库, 保证及时供应临床。在三级预警启动后, 供血科应根据现有库存血液实行按计划分配用血, 通知医院应除恶性肿瘤、急性出血疾病外的部分择期手术及非手术患者用血;对各县供血库、医疗单位输血科储备血液统一调拨以满足临床应急用血。四级预警启动后, 采供血应急办公室主任紧急报告省卫生厅申请调剂血液, 供血科提前做好调剂血液的准备工作, 安排好工作人员, 在第一时间将调剂好的血液入库, 保证临床用血。

3 建立相应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

突发事件发生后, 会造成临床供血短缺或者库存偏多, 仪器设备损害, 电脑系统瘫痪, 储血冰箱不够用等各种情况, 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发生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我站供血科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

3.1 血液紧急保存应急方案

预备至少1台具有同一保存温度范围的贮血冰箱, 作为备用贮血冰箱。当发现贮血冰箱不能正常运行时, 立即将贮血冰箱内的血液制品转移到已达保存温度范围的备用贮血冰箱内, 通知设备科进行维修, 并在《仪器保养记录》中的“备注”栏注明“维修”, 将贮血冰箱的使用状态换成“维修”的标识。血站供血科备有双回路供电系统, 另备柴油发电机1台, 当血库停电时, 立即通知电工在延迟时间内完成恢复供电的工作。

3.2 血液应急发放预案

在停电或微机网络瘫痪的情况下, 需要紧急发血时, 确定在10min内可解决的, 可由发血工作人员向取血工作人员做好解释说明, 立即做好所需血液制品出库前准备, 待故障排除并人工对照无误后立即发放。突发事件影响程度大, 计算机网络系统短时间不能排除故障者, 或临床急需大量用血时, 则应立刻增加发血工作人员, 手工出具出库明细一式三份, 内容应包括:出库日期和时间、血液品种、血型、血量、血袋号、经手人签名、手工出库原因等内容。一份交用血单位, 另两份在接血人签名后收回, 待故障彻底排除后, 再完成微机出库程序, 并将手工出库单和微机出库单合订在一起存档。

3.3 供血应急预案

3.3.1 日常供血应急预案:

(1) 当某种血型的血液品种连续出现不能满足临床用血计划, 库存量低于正常下限基数时, 发血岗位值班人员应每天查看血液库存基数。将血液最低库存基数与成品库、待检库及相关科室沟通, 并报告科主任。 (2) 接收各医院用血计划时, 要根据库存基数进行评审, 与各医院沟通, 合理调控发血量。 (3) 当血液库存基数低于极限时, 应留每型红细胞悬液100U, 冰冻红细胞6U, 冰冻血浆100U, 冰冻血小板2个治疗量的库存基数。所留的最低库存基数, 只能发给急诊大出血病人的抢救用血, 只有在新采集的合格血液入成品库时, 才能对平诊用血发放。

3.3.2 突发事件供血应急预案:

(1) 首先查询站内成品库各种血液及血液产品的库存量。 (2) 与各县 (市) 供血库同步信息联网, 掌握县 (市) 供血库血液的库存量, 做好血液宏观调控准备。 (3) 将血液及血液产品的库存量和各县 (市) 供血库的库存量及时、准确报告给血站领导, 同时传递给站内相关科室, 以做好各种应急供血准备工作。 (4) 及时掌握各用血单位所需血量, 准确评估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用血量, 必要时与附近血站联系, 做好外调血液的准备工作。 (5) 根据评估突发事件的所需血量和站内基本情况, 建议领导购置所需储血冰箱及相关仪器设备和提供送血车辆的送血保障。 (6) 服从血站领导的工作安排, 建立应急措施,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使应急工作做到沉稳有序、准确及时, 确保临床血液供应及时、安全、有效。

3.4 关键设备发生故障时的应急预案

供血科的关键设备, 包括4℃、-30℃、-80℃贮血冰箱, 血小板震荡保存箱、速冻机、冰冻血浆解冻箱、标签打印机、热合机、离心机等。当贮血设备发生故障时, 迅速将血液转移到备用的相同温度的贮血冰箱内, 同时悬挂故障标识, 并通知设备科修理。发生故障的设备做好记录, 填写故障情况, 并对维修后的设备使用状况做好验证。当速冻机、冰冻血浆解冻箱、标签打印机、热合机、离心机等关键设备发生故障时, 应及时上报设备科, 做好设备的调配与维修, 保证临床用血的及时发放, 同时悬挂故障标识并做好记录。

4 做好统计、评估

突发事件得到缓解后, 应做好科室血液库存量及发放情况的统计工作, 检测各设备性能及使用情况, 并及时与临床沟通, 持续评估用血需求, 逐步向日常工作程序过渡。由于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 应对每一次的应急事件都认真总结和评估, 及时调整和完善应急预案,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使供血工作顺利进行, 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突发事件,供血科,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高校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篇3

(1)做为高校的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处理学生工作的突发事情。虽然我们作为辅导员都不希望遇到这种紧急的突发事情,特别是突发事情具有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处理的非常规性,所以要求我们所有的辅导员都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事情发生之后,都能够以较好的心理状态来解决问题。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很大一部分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还需要亟待提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才能临危不惧,处乱不惊,才能冷静的思考问题,积极地寻找对策,化解矛盾。

(2)解决突发事情应该有针对性,不能盲目,应积极地了解情况,深入分析,对症下药,不能盲动。古语说,“谋定而后动。”我们辅导员一般都是在第一时间接到通知的,大部分也会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的,在接到消息的那一刻起,就应该详细地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全面认真细致的掌握实际情况,才能成功的掌控全局。决不能错误估计形势,想当然地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作为辅导员应全面了解情况,不能乱动、不能瞎动,稍微一盲目,或是不了解情况做错了事情或是说错了话,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容易加剧矛盾的演化,使问题雪上加霜,非常棘手,难以解决。

(3)在突发事情的处理上,辅导员应培养实际过程中自身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不断地积累经验。我们平时学了很多学生突发事情处理的知识,接受了很多辅导员专题培训,可是真正面临突发事情的事情,我们仍旧会显得六神无主,没了分寸。因此辅导员针对突发事情的处理上应不断提升自身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时时地积累经验,不断增加自己的阅历,同时更要注重实际过程中的灵活运用,切记纸上谈兵。

(4)在突发事情的处理上,应量力而行,懂得利用学校、学院和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突发事情紧急性强,事态影响比较大,处理不好后果会非常严重,所以我们辅导员在勇于承担自身责任的同时,更要努力寻求借助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来解决问题,而不至于孤军奋战,单打独斗。毕竟我们从事辅导员积累的经历尚浅,阅历也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应积极的向他人寻求帮助和意见,特别事情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个人解决的范围和职责。在接到消息后,就应该及时和学院其他领导、老师一起解决问题,共同处理,尽力化解矛盾,及时解决问题,尽早把事情处理在萌芽状态,以至于事态的恶意扩大。接到消息后就应该及时和院里领导沟通,特别是事件的处理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安危,而且事件的发展如果已经超出了辅导员个人的资源调动能力与决断能力,必须尽快请示上级领导。

(5)辅导员应掌握应对突发事情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在面对突发事情时,应审时度势,注意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技巧。必须注意下面几点:①面对家长时,应有礼有节。注意和家长说话的态度。一定要注意语气,不能随便答应或是承诺什么。要尽量和学生家长搞好关系,争取家长的认同。②要正确的分析形势,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③某种程度上,要学会妥协。④注意利用学生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学生干部包括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我们要知人善用,注意利用学生干部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⑤要用好法律的武器。法律可以被人用来向我们申述他们的权益,也可以被我们用来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在超出学校管辖的范围内,要懂得依靠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⑥将矛盾尽可能控制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但不是“往下压”、“使劲捂”、“用力盖”,一味地遮掩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会加剧矛盾,使问题扩大化。⑦对学生要做好养成教育。

(6)注意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学生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做人的工作,而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了,我们只能主动面对,不埋怨,不推卸,积极想办法,寻找帮助进行最有效的救助。要勇于承担责任,该你承担的不能退缩。换位思考,真心相助。再多的语言也比不上一次实际的行动,再多的安慰也不如一点实实在在的帮助,再有力的劝说也不如一个感人心肺的动作。

(7)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地了解情况。要有危机的处理意识,预防为主。作为辅导员,应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取得学生思想工作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和学生平时的沟通和交流一定要彻底,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痛不痒,不见收效。我们更是不能对学生身上出現的问题忽视或是麻痹大意。一定要对学生的问题慎重对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正确合理的分析问题,审视地估计形势,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对潜在的危机一定要防微杜渐,以预防为主,把各项工作走在前面,有危机的处理意识,保持高度的警惕。

健身房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篇4

2016年05月10日06:14 羊城晚报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国家出台四大措施应对校园欺凌

4月—7月各校开展治理,9月—12月开展专项督查

群殴、羞辱、拍视频、网上传播……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昨日羊城晚报记者从教育部网站获悉,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通知》指出,要通过专项治理,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4月—7月,主要是各校开展治理;第二阶段为9月—12月,主要是开展专项督查。

现象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近年来,发生在各城市的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去年4月29日,上海市医药学校一名女生被五六名女生轮番推搡、扇耳光、踢打、拖拽头发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去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共有9人,其中小学生2人,中学生4人,他们年龄在12岁至16岁之间;6月22日晚,四川资阳乐至3名未成年少女对一女孩施暴,图片显示,一赤裸上身少女被3名少女包围,有两人还对镜头摆剪刀手。有网友认出,两个女孩系乐至某中学初中生,已辍学,受害者为在校学生。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类似的校园暴力事件在广州并不多见,但在广东一些偏远地区则时有发生。去年一广东廉江女孩被抽脸至昏倒的视频曾在网上传播。视频中,一红衣女孩被几个同龄女生扇耳光以致晕倒。据悉,打人者和被打者均为中学生。

追问

欺凌手段为何残忍

这些学生手段为何如此残忍,且把对同学的欺凌当成娱乐?广州市某中学德育主任分析称,透视学生暴力视频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暴力事件的发生只因谁抢了谁的女朋友、谁看谁很不顺眼等。可以看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悸动期,受社会影响,很容易在“从众”、“好奇”等心理诱因下做出暴力举动。

“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有不断扩散趋势,究其原因是„黑社会‟风气在某些学校弥漫,甚至开始向小学蔓延。他们的手段之所以如此残暴,是在效仿某些影视片里的情节,将其放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更是为了哗众取宠。”

“校园暴力视频不应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学生家长丁女士认为,明知这种视频社会影响很坏,为何还为其发放通行证?网站不能为了点击率而不顾社会责任,充当暴力视频的“帮凶”。

据介绍,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

除专项治理外,有专家表示,应对校园欺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一批专业人员,同时需要开拓孩子们交流的渠道,通过媒体等多种平台,广泛传播预防及应对校园欺凌的信息,通过青少年、家长和教师的互动,实现对校园欺凌真实情况的评估,从而系统应对欺凌事件。

出台四大措施应对校园欺凌

1.加强各方面教育。各校要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2.建章立制。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3.完善体系。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

突发事件应对法 篇5

据此内涵,突发事件对我们民政干部职工显得尤为重要,这与我们民政救灾救济的职能是相同相通的。其次,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的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准备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第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效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第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机制。认真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第三,加快建设科技应急体系。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第四,加强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应急管理,落实好各自负责的专项预案,还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第五,积极开展应急宣传培训。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特别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深入开展应急专题培训,特别要加强对公务员进行危机管理专题教育及应对重大危机的培训实践,全面提升应对管理水平。

再次,提高突发事件中的处理能力。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需要认真学习,努力探索,提高应对的能力。第一,培养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和平发展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能够使政府和公众培养危机意识。如灾情演练,通过演练可能在实战中碰到的问题,培养民政干部减灾救灾的意识,从而使他们具有防灾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第二、建立具有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现在的突发性危机多具有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高度流动性,但在政府的危机管理上,还是应该多发挥地方或下面的作用。这是因为,分

权的政府不仅能促使政府管理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转变,使之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并产生更强的责任感和更高的效率;而且,随着公民对公共政策需求回应性的提高,社会治理多元化的需要,政府建立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也成为可能。如应对台风灾害,不仅仅是我们民政一家的事情,涉及财政、气象、水利、交通、公安和粮食等部门,应通力合作,又应各负其责。

第三、稳定社会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对社会来说,公共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心理的脆弱,所以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保持原有的社会运行轨迹是首要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公关和信息公开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一方面可以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了解真相,祛除恐惧,消除危机制造者希望危机伴生的流言、恐慌等副产品,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处理成本。

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篇6

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阿蓬江镇采取五项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我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全镇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镇级各部门、各村(居)委也成立了应对突发事件工作小组,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资源共享、条块结合”的原则,在镇应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工作,形成了镇村联动、部门联动的工作运行体系。二是制定预案,明确职责。结合该镇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阿蓬江镇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预案》,建立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长效应急机制。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了镇级部门的应急管理行为,建立健全了分类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建立了层层目标责任制,对所负责的工作出现问题的,按目标责任书追究相关责任。三是做好宣传,针对性强。充分利用了各种会议广泛宣传,开展危机预防和管理教育,增强公民危机意识、应急意识及应急基本技能;对学校以法治教育为主线,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书本、进课堂,有计划地安排对学生进行防公共场所 群体踩踏事故、交通安全、火灾自救和法律知识等安全教育。四是完善设施,加强演练。我镇购买了统一的服装、配备了相关器械,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应急分队开展防扑火、防疫、社会突发事件和灾后抢险救援等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演练,总结实战经验,学习了成功的救援方法,结合实际开展应急处置管理。五是加强值班,信息准确。我镇建立了各部门、村(居委)为主体的安全信息网络,由党政办负责做好信息管理工作,负责全镇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整理、监测,建立了至上而下通报和自下而上报告的监测报告制度。同时,组建了督察队伍加强值班督察,建立和完善了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值班电话畅通,确保信息报告及时、准确。

国新办培训提高地方政府应急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中新网7月26日电据东方网报道,7月2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干部培训中心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宣教中心联合主办的“突发事件处置及媒体应对高层研修班”在上海落下帷幕。

消息称,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二十多个省、直辖市和五十多个市、县等各级政府机关的相关领导和企业负责人108人,围绕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理、突发事件的媒体公关策略、突发事件处置经典案例解析、突发事件基本规律分析与应急预案解读、突发事件的媒体报道以及突发事件中的危机管理等专题进行研修。

专家指出,最好的危机管理就是避免危机。建立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监测、预警管理体系,做好预案演练可以有效降低公共和安全生产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预防安全生产等突发事件的发生,需要领导提高认识,需要加大安全投入。突然事件发生时的处置水平,有赖于应急预案的日常准备,有赖于领导的责任意识。

专家称,媒体应对是正确处置突发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要的是要掌握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响应机制、新闻发布机制、中外记者采访管理机制、境内外舆情跟踪和通报机制、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分类处理新闻发布机制。

专家强调,突发事件发生时,要保持畅通的媒体应对通道;要改变冷落媒体的不利做法,对媒体关注突发事件报道给予理解,做好报道安排;关注突发事件报道是媒体的必然,拒绝媒体采访会造成分散采访,导致报道不利局面;应及时成立新闻中心,统一口径,用一个声音发言;注重掌控事件处置的第一手信息,及时发布,有效引导舆论;对于不实报道,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

学员们认为研修班提高了他们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理论水平与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有了崭新的认识,学会了应该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增强了应对媒体的信心。

巧妙应对课堂突发事件 篇7

备好课, 认真钻研教材、学法是每一位教师上课前都必须认真准备的。但是, 课堂教学并非时时都会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序顺利进行。有的时候因为一些小意外, 而打乱了原有的教学安排也是在课堂中经常遇到的情况。下面这则案例, 是我在上课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案例描述】

记得那是一次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当时上课的是一个陌生的班级, 我在心里筹划着自己精彩的导入以及如何和学生进行亲切的自我介绍。由于是第二节课, 之前有一个学校的集体跑操。在课堂准备时, 有点紧张, 也有点兴奋。可是当天, 学校的广播系统出现了点问题, 上课的时间已经过去了5分钟, 学生才姗姗来迟, 体育委员和班主任领着学生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学生中有了议论的声音, 因为是新老师, 所以学生总会评论两句, 这个时候班主任让同学们迅速整理衣服准备上课。可以想象我当时的心情, 由开始的期盼已经变成了焦急。因为我在心里盘算着自己的课堂导入时间已经不够, 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且有可能影响到我后面上课的流程。心想真是“节外生枝”, 所以在这种紧张又略带失望的心情中我开始了新课的导入, 课题是《做一个勇敢承担责任的人》。于是我加快了语速, 讲了一个面试的故事, 结果可想而知, 我讲得不精彩, 学生也没有很快进入角色。可以说我精心设计的导入付之东流了, 当时我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案例分析和反思】

课后, 我把当天上课的情形仔细回想了一遍, 突然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一个多么好的教学契机。上课学生因为突发原因迟到, 可以说是每个教师都不愿意碰到的, 而在这次教学突发事件中, 我完全可以换种方法处理。对我们双方来说一切都是新的, 我们还不太了解。在学生安静之后, 我完全可以大胆舍弃自己预先的课堂导入, 因势利导地和学生谈谈从操场来到教室这段时间内谁主动承担了责任。大家也可以迅速留心自己身边的人, 我们的体育委员有计划地领队并维持秩序, 班主任老师让大家整理好衣服的关切的话语, 同学们在课堂中迅速安静下来的表现, 无一不体现着大家对集体的一份责任。正好我可以迅速切入主题, 既节省了时间, 又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 岂不是一举两得?如果当时自己能发挥教学机智, 把握教学良机, 无疑能为这节课增色不少。

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够及时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让自己迅速适应课堂的小意外, 并能带领学生, 利用好课堂现有的生成资源, 就能够变被动为主动, 让生成更为精彩, 课堂更为有效。我认为在课堂上为了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课堂的转变, 可以采用一些小策略:如, 摆脱窘境策略。

摆脱窘境策略是指教师能发挥教学机智, 让当时比较尴尬或者难堪的局面迅速化解, 起到及时弥补, 甚至增色的策略。

教学过程是一个及时生成的过程, 没有哪节课会按照你预先设计的流程一帆风顺地走下去, 换句话说没有及时生成的课堂也不是好的课堂。教学中, 有时候会因为学生或者学校的一些突发情况, 而影响了你预先设计的环节。因此在备课时不可能作好准备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 寻找应变对策, 而不应该照既定思路去继续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教师能够拓宽思路, 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捕捉课堂的有效资源, 也许真的能为你的课堂增色不少。

健身房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篇8

本刊讯(通讯员 周德东) 近日,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应对农民工讨薪突发事件。一是加大对在建工地的监督检查力度。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派出2个小组检查全市在建工地的农民工工资支付和劳动用工管理情况,密切关注农民工投诉较集中、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关系紧张的工地,加强对餐饮、娱乐、加工等非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督检查,及时排解不稳定因素。二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人数较多的案件由专人负责,全程跟踪,限时办结;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办结的,及时向投诉人说明原因。三是加大依法处罚力度。对未进行劳动用工备案登记或备案登记材料不真实的欠薪单位,依法给予处罚;对欠薪情节恶劣的单位,还通过媒体进行曝光,并将处罚情况记入诚信档案和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欠薪突发事件较多的单位,主动约谈负责人,要求其依法用工,按时发放农民工工资;同时到使用农民工较多的工地,对项目经理和农民工进行培训、宣传,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五是建章立制长效治理,在在建工地悬挂《农民工务工须知牌》,让农民工知道如何维权,严格执行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保证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及时到位,完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为农民工依法维权提供凭证。

据悉,1-8月,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为农民工追发工资800万元,涉及1151人,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婚礼突发事件及应对 篇9

事件1:音乐不响

在新人入场的时候,《婚礼进行曲》没有响起来,新人迈着优雅的脚步走上了婚礼的红地毯,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这时候主持人可以说:“朋友们,就让我们用我们热情和美丽的嗓音为他们奏响《婚礼进行曲》”!(带领大家一起唱《婚礼进行曲》)事件2:突然停电

婚宴进行到一半时,酒店突然停电,灯全灭了,来宾全体哗然

婚礼现场的突发事故包括:现场突然停电,音响出现故障,要用的音乐放不出来,婚典上的背景板突然掉下来了,礼花或是彩弹“哑巴”了,香槟塔被碰倒,杯子碎了,新人的婚礼蛋糕塔倒了。。。新人除了在婚礼进行之前仔细检查每一件东西是不是完整、设备是否良好外,还要准备一些应急方案,比如小节目,小礼物,小游戏等,当发生音响、光线问题时,可以及时进行弥补。建议新人婚礼上还是最好准备个烛台,而且蜡烛要放在仪式的最后才点。如果停电,烛台可以照明,如果碰见酒杯碎了、背景板掉了等意外,婚庆服务人员可以及时关灯,然后把它当成新人点蜡烛的信号,“化险为夷”。事件3:新人交换戒指时戒指忘记带到现场

当一个空空的戒指盒呈现在大家面前,所有的人都会感到意外。其实,没什么可意外的。因为新郎说,戒指象征着神圣的挚爱,象征着他真诚不变的心灵。所以,今天,新郎要将自己的一颗心当作戒指送给新娘,同时,他也要告诉大家,新娘就是他心中那枚神圣的戒指!当然,主持人要事先准备好戒指戴在自己的手上,以备不时之需。

事件4:婚礼进行中下雨

对于天气问题是我们无法预知的,司仪只好话锋一转道:“今天的美满姻缘也感动了上苍,听,雷公为他们喝彩,电母为他们欢呼,雨滴为他们洗尘。我们与天公一道祝新人幸福美满。也祝我们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事件5:新娘刚上台阶时,就因为婚纱太长而绊倒

婚礼主持人应变方案:“给爱一个台阶,有时候幸福只需要一个台阶,无论是他下来,还是你上去,只要伸出手,那就是幸福。。。”这时新郎就应该聪明点,伸过手去扶新娘,大家一定会感动的鼓掌的。事件6:证婚人把新人的名字念错了

当证婚人把新人名字念错时,主持人可以让他用普通话读结婚证,当他恍然大悟,最后来一句:“结婚证代表两位新人可以完全拥有对方了,代表两个相爱的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承诺。” 事件7:香槟塔不小心被碰倒

香槟塔欢呼着倾倒在大地上,他们的爱也像河流一样的洒满了人间。从今天起,无论他们走到哪里,爱之河流也将流向哪里!事件8:烛台突然倒了

点点烛光照亮大地,美丽的爱情也在心间轻轻荡漾。百年好合不再是梦想,烛台舞动着爱的乐章!事件9:新人在拜天地时香炉倒了

一对新人的爱情感动了天,感动了地,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的香火也将像花儿一样,在大地上悄悄绽放!事件10:夫妻对拜时新娘头上的皇冠掉到了地上

皇冠落在地上,大地也充满了富贵吉祥。在今后的生活中,这份富贵吉祥将从头到尾伴随着他们!事件11:婚礼进行中蛋糕塔倒了

当美丽的蛋糕塔倾倒在地的一刹那,所有的甜蜜和浪漫也将一同洒满大地,洒满人间!或者说:“新人的爱情感动了天,感动了地,就连土地公公都很着急的要吃两位新人的幸福蛋糕呢!” 事件12:新人点烛台时长时间点不着

真爱无垠,大爱无疆,两位新人的爱情今天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因为他们的爱也深深的包含着我们每一位朋友!就让我们请出其中的一位嘉宾代表,和新人一同来点燃这爱的烛光!

事件13:当主持人让新人接吻的时候,新人因为害羞不配合这一吻,新人还真有点舍不得。不过没关系,幸福永远在前方,好戏也永远在后头,等到今晚洞房花烛的时候,再让他们吻个够!事件14:新人的父亲(母亲)由于激动而说不出话

此时此刻,新人的爸爸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激动,在这里我想简单的采访一下这位慈祥的老人,今天,您老感到幸福吗?,,,事件15:婚礼主持人不小心把新人性别弄错

婚礼上,婚礼主持人稍不留神,把所介绍的一位女同胞称之为先生,场下哑然失笑,于是婚礼主持人干脆错到底,连叫这女同胞三次先生后正色道:“把这位女同胞称之为先生自有其道理,在中国的历史上把女性称之为先生者实乃凤毛麟角,如宋庆龄、何香凝等,由此看出称先生者必为女性之大家,我见眼前这位女同胞气度不凡,想必也有成为中华女杰之希望,那就祝您努力成为中华女性之豪杰。”台下掌

声顿起,事后甚至有人误以为婚礼主持人故意所为。

事件16:婚礼主持人在问新娘是否爱新郎时,新娘迟迟不作答

按常理,婚礼主持人问新娘爱不爱新郎,一般都正面回答:“爱。”如果新娘却只笑不答。为不冷场,婚礼主持人顺势说道:“真是爱你在心口难开,也正应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沉默是金嘛,这种不做答的方式更表达出他们之间爱的深沉,爱的厚重,我们祝福他们心心相印心想事成。”

事件17:新人倒荧光香槟塔时发现装荧光液的瓶子是空的

幸福的生活需要我们自己去编织,而幸福的美酒也需要我们自己去灌溉。有请一对新人亲自去拿起桌上的美酒,共同来灌溉你们爱的源泉!

事件18:新人举行草坪婚礼的时候突然下雨

爱的甘霖从天而降,把幸福和吉祥带给人间。从今天起,两位新人将手牵着手,肩并着肩,风雨同舟!事件19:用来装戒指的空爆球没有破

美丽的圆球就像他们的爱情一样牢固和圆满。伴着这份圆满的爱情,我们请督导师将两位新人的结婚戒指呈上来,让一对新人为爱受戒!

突然停电怎么办?

婚宴进行到一半时,酒店突然停电,灯全灭了,来宾全体哗然,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婚礼现场的突发事故包括:现场突然停电;音响出现故障,要用的音乐放不出来;典礼上的背景板突然掉下来;礼花或是彩弹

“哑巴”了;香槟塔被碰倒,杯子碎了;新人的婚礼蛋糕上写的名字不对等。

新人除了在婚礼进行之前仔细检查每一件东西是不是完整、设备是不是良好外,还要准备一些应急方案,比如小节目,小礼物,小游戏等,当发生音响问题、光线问题时,可以及时进行弥补。建议新人婚礼上还是最好准备个烛台,而且蜡烛要放在仪式的最后才点。如果停电,烛台可以照明,如果碰见酒杯碎了、背景板掉了等意外,婚庆服务人员可以及时关灯,然后把它当成新人点蜡烛的信号,“化险为夷”。

弄脏了婚纱怎么办?

买婚纱时就应当询问当场清洗的方法,但最好是留到婚礼结束后再清洗,这样的处理效果较好。酒或者香槟酒溢上的污点应立即处理,在婚纱下面垫块毛巾,用白醋或洗涤擦洗,之后用吸水纸吸干以免留下印记。

其实,从家里出发到婚礼举行地而保持婚纱一尘不染并不困难。关键是事前计划好,时间允许的话你应该指派某个人检查你将坐的轿车座位上是否干净。尤其在冬季或雨天出入轿车要格外小心,出车前,花点时间将裙摆收起来,使它不会沾到地面,上楼梯或进门廊时都要小心谨慎,可以请求别人帮助。另外,静电会使婚纱迅速蒙上一层灰尘,所以在穿衣前应在地上铺一块床单。下雨怎么办?

对于天气这个问题,有时候连天文学家都无法预测,你又怎么能预知呢!即便是超级策划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如果不想看到一个淋了雨的

狼狈新娘,做好事先准备依然是最好的办法。

首先,确保你的伴娘或司机有大雨伞可以撑开保护你的发型。同时,为了保护你的鞋子,不妨让新郎把你背到干燥的地方,或者干脆暂时放弃形象套上雨鞋,这个办法最管用,只要记得在进酒店前把它们脱下来。

花车来晚了怎么办?

相信除了你的家人和密友之外没有人会看见你坐哪辆车,所以你可以动身和一个开车来的家人或好友同行。理论上来说,在婚礼结束后车子应该在酒店外等候,司机此时会显得很抱歉,而你则省了一大笔开销。如果车子一直没有出现,则继续找一个开来了好车子的客人让你搭一回便车。如果要选择更完美的处理方法来避免以上尴尬情况的发生,就让你那些阔气的朋友不要吝啬秀出自己的好车,更不用担心没办法停车及安全问题,这样的话你就不用担心要穿着婚纱搭出租或走回家了。

高跟鞋折断了怎么办?

喜好各异,没人能保证当日的新娘一定是能穿着高跟鞋走路甚至奔跑的“能人”,而且为了配合当日的穿着和气质,又不得不配合高跟的礼鞋,一天下来一定很累了,所以难免会发生扭到脚折断鞋跟的尴尬,没有谁会愿意在现场一瘸一拐地走路?

因此,最好选择质量较好的鞋子,鞋跟也不宜过高,但是如果鞋跟真的折断了怎么办?在婚礼前准备两双以上和婚纱相配的高跟鞋,即使鞋跟断了也不用惊慌,裙摆可以让这一切不被任何人发现,悄悄地换上准备好的另一双就可以了。

堵车了怎么办?

遇到此类情况唯一可以用来安抚紧张心情的办法就是——迟到的一定不止你一个。同时,赶紧致电给酒店和提前赶到做准备工作的朋友解释所发生的问题,让他们想好应付的措施。

最好在婚礼前一天预先和酒店沟通可能会出现的时间问题,并且提醒你的客人哪里有道路施工。即便传统上新娘总会迟到一点点,但最好不要冒险。预留到达时间,甚至花时间熟悉路线。花店员工送错了花束怎么办?

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发火前要求他回到店铺里给你找出解决办法。如果他们无法及时补救,让一个可靠的朋友或亲人致电当时能想到的所有花店。相信当他们知晓你的难题时,将会及竭尽全力帮助你并把你的需要放在首位。

如果花店无法送货上门,就让会场的接待员上花店拿取。万一时间来不及,就选单朵的玫瑰或者兰花握在手里走向红地毯,如此会显得独创且高贵。发生过敏反应怎么办?

不管怎么样,在婚礼当天最好还是准备一些药物。如果你有哮喘,一定要带上呼吸器。婚礼上的紧张和忙碌更容易导致一些疾病的复发,例如:哮喘、泌尿系统感染等。尤其是在做了那么久的准备工作后所积累的压力、急迫感和情绪在这时达到了最高点。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身边准备一个小药箱,让你的伴娘帮你随身携带,以备一些突发事件。另外,在你婚礼前两周一定不要使用各种你以前没用过的化妆品、保湿霜等,因为如果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短时

间内是很难恢复的。婚礼中有人喝醉了怎么办?

这是婚礼中发生率较高的情况,如遇到,不要犹豫更不要给他们任何借口找茬,即刻请他们早点回去休息,并尽快送其上出租车或者是新房内的沙发。尽量避免在婚礼中发生醉酒打架的事件,别说不可能,这可是在婚礼上有高发率的情况。

另外,如果有人在演讲以前喝醉了,就尝试用清水或冷水澡(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把他们弄醒。不要让他们喝咖啡,因为咖啡只会让醉酒的人更兴奋好动。我们的建议是,在筹备婚礼期间为自己制定一个婚礼当天的程序表,并在婚礼之前预演一遍,这样就不会发生太大的意外了。

食物非常糟糕怎么办?

对于如此重要的场合你应该事先品尝或知晓那里的食物,至少这会让你对那里的标准有所了解,即使厨师偶尔也会有失手的时候。当然,这还和你所付的报酬有关,相信客人们自被告知酒店名称那一刻起就该明白应该对那里的菜式抱什么样的期望。

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食物已经变凉、卖相糟糕或者分量太小,就让你的伴郎或者家人马上进行投诉。万一已经来不及做出改进,就让酒店方举办一个免费的华丽自助餐作为补偿。

当婚礼进行到新人交换戒指时,突然全场的灯一下子全灭了!当时我先是一懵,然后便意识到,大概是天气冷加空调,把保险丝爆短了。这是我不由自主地向台上的舟桥望去。

这时,只见舟桥不慌不忙地台下走来,一边走一边大声地说(麦克也得用电啊!好在他堂音很好);“谢谢灯光老师的准时拉闸!”说着他拿起前排桌上的蜡烛然后向台上的新人走去。“因为只有在烛光下交换婚戒,才能体会到婚姻的甜蜜与温馨!”就这样,新人在舟桥的烛光下,互相戴好了戒指。接着台下一片掌声!

突发事件应对法讲课稿 篇10

保障公民权益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提纲: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二)、什么事突发事件应对法

(三)、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四)、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理念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内容

(一)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

(二)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三)突发事件的预警制度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制度

(五)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

三、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树立依法应对理念

(二)、树立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理念

(三)、树立应急行政理念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特点是“社会性、危害性、严重性”。首先是“社会”的。突发事件只有超越个案和局部地点,其影响范围足以达到所谓“社会性”的程度才是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其次是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包括危害性威胁和危害性损害,主要是对社会、政府、国家安全利益的威胁和损害;再次是前述突发事件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严重”的程度。

(二)、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调整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的法律规范。

对于新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它属于非常态法律秩序的基本法。“非常态”和“基本法”是两个关键词,前一个说它存在的客观根据,后一个说它在法制中的地位。

首先它是“非常态法”

什么叫“非常态”?打个比方,就像人们要根据晴天和雨天的气候特点有不同的生活安排一样,国家也要根据社会生活的秩序化程度进行不同的制度安排。其实所有的法律制度都是基于社会秩序的状态设计的。人类进行有效率的生产和持续性生活所必需的社会秩序状态可以称为常态,国家的民主决策制度和人民的自由权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常态社会安排的。因此各国在宪政之初,于制宪时都 2 会规定“非常状态”的条款,以便回答常态法律制度失灵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常态立法称为“晴天法案”,大多数立法属于“晴天法案”。一般而言,有关公民权利和国家制度的现行法都是按常态在经常性秩序的前提下设计制定的。

但是国家和社会也会遭遇不测风云,主要表现为社会基本安全利益遭受威胁或者危害,原来的法律安排就得改动,按照平时那样按部就班地工作和生活就不行了。因此国家有必要在突发事件的应对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种立法可以称为“雨天法案”。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制的对象,也就是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遭受突发事件影响时,国家该怎么办?人民的权利是什么?常态状况下的权利、义务是否可以改变?解决的是正常状态打断之后的制度设计问题,特别着眼于非常状态下国家与公民活动规则的基本原则与框架。

我们国家的非常态法制,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战争、动员、紧急状态和行政应急管理。现在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属于第四种的范畴,所以也可以将该法称为行政应急管理基本法。

其次它是一部“基本法”

从法理上而言,“基本法”一般是相对其他单行法和专门法而言的。其实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此前并非无法可依,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单项行政应急立法,比如防洪法、防震减灾法、核电厂核设施应急救援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但是,这些单项立法的突出问题是,它们不但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而且在行政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合法性保障机制等方面相对不足;一类是行政应急预案,属于行政工作计划的范畴。但它不能在已有法律授权之外设立新的行政应急权利义务,只能是对现有法律授权的具体实施办法。

但这两类不能满足在法律上统一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需求。因此从这种意 3 义上说,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不是简单地对现行做法进行法律确认,而是着眼于整体应急框架的建立,着眼于基本法律原则和规则的实现。

“基本”二字具体能从哪里看出来?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建立了一个完备、系统的应急框架体系,是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相适应的。从内容上看,它覆盖了“预防、预备、监测、预警、处置、恢复重建”的全过程。而且值得指出的是,以前的应急法律法规一般都重点着眼于“危机处置”,而该法做到了以“危机处置”为中心向两端延伸,前端以“监测”为重点,重在规范判断进入应急管理阶段的依据,保证信息畅通和判断准确;后端延伸到“恢复重建”。这样该法实现了“从预防开始到重建结束”的整体覆盖,提供了一个系统、完备的权利、义务框架,所以说它是一部基本法。

(三)、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从建设法治政府的角度看,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命题,而将其上升到应急法制层次,将政府紧急权力规范于立法,则是20世纪初的事情。至于突发事件应急法制成为各国应对突发事件的普遍模式,则是到了更晚的20世纪中后期。

就中国而言,2003年以前,政府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还没有上升到全面和理性地长期应对的高度,预防机制薄弱,危机发生后多半只能被动应对。像1988年上海甲肝事件发生后,虽然政府很快就出台了《传染病防治法》,但并没有就此对各类可能的突发事件做好应对方案。2003年的“非典”事件,不仅使我们的国际形象受到了损害,也使我们的经济受到了损害,终于促使我们的党和政府下定决心,从制度上、技术上寻找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办法和措施。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至少已经出台涉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法律35件、行政 4 法规36件、部门规章55件。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此为标志,我国形成了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总纲,以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以及全国31个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主体的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这些预案以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为依据,既有机衔接相关应急法律、法规,又对应急法律、法规加以具体化,使整个危机管理沿着法制的轨道推进,使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进入了规范化阶段。

更为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11月1日生效实施,这是中国公共危机立法从单项治理过渡到综合治理的历史性标志,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应急行为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合理性问题。这部法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通过强化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法定权力、职责和责任,使政府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实践表明,政府能否在非常状态下做到依法办事,有效地处理应急情况,不滥用权力,不破坏法治,这是对一个政府行政能力和法治水平的重大考验。

从我国目前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看。现阶段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仍然存在着如下缺陷: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尚未形成;二是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同时,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也不够充分、有力;三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能够预防的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四是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危机意识有待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强。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一些不该发生的事件发生了,能够控制的危害没有得 5 到有效地控制。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各类突发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也不少,但是造成很大损失的情况却不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这些国家有着相对完备和成熟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

(四)、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理念

1、坚持效率优先:赋予政府多项应急权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这些处置措施包括: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禁止或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此外,法律还授权政府可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根据这部法律,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 6 依法采取强制隔离当事人、封锁有关场所和道路、控制有关区域和设施、加强对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等措施;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时,公安机关还可以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

2、限制和保护相统一:最大限度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使宪法民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在非正常情况下得以保持和维系,使宪法基本价值不陷入危机。

国家的人民民主制度和人民享有的自由和权利,是现代政治制度中的共和国制度赖以生存的价值基础。但是一旦出现危害社会的突发事件,为了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必须实行国家权力的集中,减少国家决策的民主程序,对公民权利和自由进行一些必要的限制,并使其承担更多的公共义务。《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理念,就是在有效控制危机,维系社会共同利益的同时,尽量将对民主和自由的影响压缩到最低的程度。因此,平时管理与应急管理的转换,成为贯穿这部法律的中心。法律必须为区分平时管理措施和应急管理措施提供界限和标准,包括从平时管理向应急管理的转变条件,再从应急管理到平时管理的转变条件。也就是说,突发事件发生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允许政府从平时管理进入应急管理;当突发事件造成的危机减轻或消除时,政府怎样立刻结束应急管理,从应急管理转换到平时管理。这二者的转换必须纳入法律框架之中。没有第一个转变就不能有效、及时地控制危机,而没有第二个转变就可能造成应急权力的滥用,所以必须设置必要的界限。从应急管理转为平时管理,比较从容,例如这部法律做了一个统一的规定:当突发事件造成的危机减轻或消除,采取平时管理足以控制时,必须立即停止继续行使应急措施。

而从平时管理进入应急管理的转换界限,则不易做出统一的划分。因为突发 7 事件发生的类型不同、区域不同、程度不同,很难统一规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入应急管理状态。“因此在法律中第三章规定对于可预见的突发事件,采取预警制度。预警期是日常状态和应急状态的过渡,使公众有一个可以接受的转换期;对于不能预见的突发事件,则以突发事件的发生作为平时管理进入应急管理转换的界标。”《突发事件应对法》秉承一个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保护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救助百姓,是政府的第一要务。

3、着眼应急管理合法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能力

政府的应急能力分为危机克服能力和法律能力。危机克服能力。是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和威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减轻和消除社会危害,尽快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能力。例如,出现人类饮用水资源污染突发公共事件,使污染面积不再扩大,尽快引入新水源和净化污水,以及防止水污染疾病等其他政府应急措施。危机克服能力的衡量标准是有效性和及时性,主要是政府措施的应急效率问题。法律能力则涉及政府应急措施的社会价值评价问题。

法律能力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政府的应急措施对公民自由和权利,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家庭和其他方面的自由和权利限制或者中止;对国家决策和监督活动民主制度的影响,例如,政府制定发布立即生效的行政命令的权力是否正当。限制和停止人民的自由和权利,限制国家决策的民主程序的条件、程度、时间、方式,究竟怎样才是合适的和正当的。提出法律能力的基础是政府采取应急措施不能没有任何道德和社会约束,不能为了克服危机而无所顾忌为所欲为,也不能以克服危机为由不计任何物质和社会代价所以政府应对危机的法律能力是政府实施应急行为取得社会普遍认可和取得合法性评价的能力。

现在有关规定的应急措施较多地考虑有效性,存在合法性保障机制不充分的问题。《突发事件应对法》就是着眼于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能力,使政府能在法律的框架下处理突发事件。明确在应急管理阶段,政府可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和依照什么规则采取这些措施。保证政府运用各种应急社会资源的行为,具有更高的透明度,更大的确定性和更强的可预见性。举个例子,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可能会要求公民提供财产或提供服务。这在法律上可以有不同的性质:或者属于公民自愿主动的志愿行为,不需要国家给予回报;或者属于公民履行法律规定的普遍性公共义务,国家对此应当给予一些补助;还有就是政府应急征收征用私人财产和服务,政府事后应当给予补偿。这些问题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作出明确的规定。

三、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

(一)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

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是整部法律中最重要的一个制度,包括如下具体内容:

一是提高全社会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制度。主要包括:

①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将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②基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③基层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开展必要的应急演练;

④机关工作人员应急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制度。

二是隐患调查和监控制度。主要包括:

①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

②所有单位都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矿山、建筑工地等重点单位和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都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开展隐患排查;

③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基层组织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

三是应急预案制度。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行动方案,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计划和步骤,也是一项制度保障。预案具有同等法律文件的效力,比如,国务院的总体预案与行政法规有同等效力,国务院部门的专项预案与部门规章有同等效力,省级人民政府的预案与省级政府规章有同等效力。

四是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制度。主要包括:

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②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③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④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当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五是突发事件应对保障制度。主要包括:

①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国家要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

②经费保障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③通信保障体系。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

六是城乡规划要满足应急需要的制度。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二)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监测制度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有效预防、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重要制度保障。为此,本法从如下几个方面作了规定:

一是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这是一项重大改革,目的是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具体包括:

①信息收集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 11 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②信息的分析、会商和评估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必要时组织有关部门、专门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③上下左右互联互通和信息及时交流制度。

二是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具体包括:

①在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环境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②建立危险源、危险区域的实时监控系统和危险品跨区域流动监控系统; ③在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同时,健全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动植物疫情、植物病虫害和食品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无论是完善哪一类突发事件的监测系统,都要加大监测设施、设备建设,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监测人员或信息报告员。

(三)突发事件的预警制度

预警制度是根据有关突发事件的预测信息和风险评估,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趋势,确定相应预警级别,发布相关信息、采取相关措施的制度。其实质是根据不同情况提前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体包括 12 如下内容:

一是预警级别制度。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标示。考虑到不同突发事件的性质、机理、发展过程不同,法律难以对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级别规定统一的划分标准。因此,预警级别划分的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二是预警警报的发布权制度。原则上,预警的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享有警报的发布权,但影响超过本行政区域范围的,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发布预警警报。确定预警警报的发布权,应当遵守属地为主、权责一致、受上级领导三项原则。

三是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后应当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总体上是旨在强化日常工作,做好预防、准备工作和其他有关的基础工作,是一些强化、预防和警示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项:①风险评估措施,即做好突发事件发展态势的预测;②向公众发布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③对相关信息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四是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后应当采取的措施。发布一级、二级警报,意味着事态发展的态势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即将面临威胁。因此,这时采取的措施应当更全面,更有力,但从措施性质上仍然属于防范性、保护性的措施。在法律起草过程中,有人提出,这些措施中有的可能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如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等。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立法的总体 13 思路上来,即在特殊情况下如何比较利益大小。在以往的抢险救灾中,常发生因个别人不肯撤离现场导致重大伤亡的情况,有时甚至需要救援人员苦苦哀求一些人撤离,这种情况对突发事件预防危害很大,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中赋予政府相应的权力,避免因个别人的行为导致损害扩大。当然,如果有事实证明突发事件将不会发生或者危险已经解除,应当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制度

突发事件发生以后,首要的任务是进行有效的处置,防止事态扩大和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制度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可以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性措施;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等。

二是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可以采取的措施。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具有较强的控制、强制的特点。这些措施包括: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等。

三是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可以采取的措施。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主要是指银行挤兑、股市暴跌、金融危机等。在这种 14 情况下,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包括及时调整税率,宣布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等调控措施;调节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和信贷资金投向,规范金融秩序,实行外汇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管制措施。

(五)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和消除后,应当及时组织开展事后恢复和重建工作,以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妥善解决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和纠纷。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及时停止应急措施,同时采取或者继续实施防止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必要措施。

二是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在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受影响地区恢复重建计划。

三是上级人民政府提供指导和援助。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一级人民政府支持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受影响地区遭受的损失和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援助。

四是国务院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三、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情况如何,可以从根本上衡量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决策中,随机性往往不可避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突发事 15 件的应对与决策中,政府可以为所欲为,任意行事。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今天,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首先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树立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理念,具体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树立依法应对理念

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也就是要排除法外行政。有人认为在应对突发事件行使紧急权力时,不应受到法律约束,否则无法完成使命。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应对突发事件可能需要特事特办,但不能以此为理由而背离法治的轨道和原则。依法行使危机管理权,是现代民主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危机事件属于非常规决策和非程序性问题,因此,在危机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政府危机管理权力运作的合法性就显得特别关键。危机状态下,管理者虽然拥有许多紧急权力,但不能滥用危机管理权。而且,在对一些涉外危机事件的处理中,由于各国法律不尽相同,处理起来就更要小心谨慎。

较早的例子是,罗斯福在1933年3月5日援引《国家紧急状态法》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此后,杜鲁门在1950年12月~16日(朝鲜战争)、尼克松在1970年3月23日(邮政工人罢工)和1971年8月15日(金融危机),先后根据《国家紧急状态法》宣布了“国家紧急状态”,并由此获得了470项法律授权。这些法律授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对外方面,主要是查封敌对国家财产、禁止与之开展贸易等。直到1976年9月14日,美国国会基于对总统权力过大的担忧,宣告废止《国家紧急状态法》,此后总统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的权力才受到限制,这时二战已结束了31年。至此,政府应急管理应当受到宪法和法律的限制的观念逐渐被接受下来,成为现代法治社会里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理 16 念。

(二)、树立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理念

应对突发事件的出发点是“居安思危”,即不是被动等待和消极防御突发事件的发生,而是在突发事件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通过早期监测和跟踪研究,防微杜渐,提前做好各种防范工作。国外有关研究表明,是否准备了应变计划对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影响重大。从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来看,一般的危机平均历时8周半,而没有应变计划的危机要比有应变计划的危机长2.5倍,也就是21.25周。从后遗症的波及时间来看,一般的危机平均为8周,而没有应变计划的危机比有应变计划的危机长2.5倍,达到20周。

由此可见,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事前有预防的危机比起没有预防的危机,受到的损失要小。正如美国管理学家盖布勒所说:危机管理的精髓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对此,灾害经济学也提出了一个日益受到政府重视的“十分之一”法则,即在灾前投入一分资金用于灾害的防治,通过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或者避免灾难的发生,人类就可以降低十分的损失。鉴于此,中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条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那么,如何进行事前预防?一是,根据科学研究,事前制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二是,根据预案进行应对突发事件的演习,一方面锻炼突发事件应对管理人员和群众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借演习检验预案,查遗补漏;三是,对突发事件进行物资、技术、财政、人员和信息等方面的储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持续能力;四是,对突发事件进行研究,增强应对突发事件 17 的预测能力和解决力度。

(三)、树立应急行政理念

在中国,政府的应急行政行为经常发生,当一次次灾难意外降临的时候,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的应急行为。政府应急权力是非常事件发生时政府所享有的采取暂时性应变措施的国家权力。在紧急情况下,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保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政府可以根据宪法或法律的授权,不顾法律的平时规定,采取必要的应变措施。和个人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实施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一样,国家在紧急避险的时候,也有不受平时法制拘束,行使应变措施的权力。比如在战争或叛乱发生时,宣告戒严;在自然灾害、瘟疫或财政经济上有重大变故时,颁布紧急命令。这些都是行使国家应急权力的表现。

正如前文所述,应急权力的行使,不仅意味着权力的集中与扩大,也同样意味着公民权利的限制与缩减。中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规范政府的行政应急权力。实际上,为了规范这种应急权力,世界各国在立法和实践中一般对行政应急权力进行限制:(1)存在明确无误的紧急危险;(2)适用应急权力的主体仅限于有权机关,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当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3)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特别程序;(4)应急行为受有权机关的监督;(5)应急权力的行使应当适当,尽可能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对明显可以不限制或不侵犯的公民权利和公民自由,不得限制或侵犯。结语

上一篇:观抗疫表彰大会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央惠农政策宣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