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急

2024-06-01

突发事件应急(精选12篇)

突发事件应急 篇1

突发事件通常是指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的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1,2]。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过程中,决策者若能借鉴突发事件的相似历史案例,综合考虑当前突发事件与历史案例中突发事件的相似程度、历史案例中的应急行动方案与应急效果,从而选择出最优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借助基于案例的决策理论(CBDT:CaseBased Decision Theory)[3]的思想,给出了一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选择方法。

一、问题描述

为叙述方便,记M={1,2,…,m},N={1,2,…,n},H={1,2,…,h},G={1,2,…g},F={1,2,…,f},S={1,2,…,s}。本文是基于案例决策理论的思想来研究应急预案的选择方法,所提及的案例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案例,即为存储在案例库中可被用来辅助决策的案例;另一类是目标案例,即为基于当前的应急问题和其可采取的备选应急方案而设定的虚拟案例。为便于表示,采用二元组来刻画案例,即历史案例=(应急问题,应急行动方案),目标案例=(应急问题,备选应急方案)。设Z={(P1,A1),(P2,A2),…,(Pn,An)}表示由n个历史案例构成的历史案例集,其中(Pj,Aj)表示第j个历史案例,Pj和Aj分别表示历史案例(Pj,Aj)的应急问题和应急行动方案,j∈N。设rj表示面对应急问题Pj,采取应急行动方案Aj后的应急实施效果,j∈N。设表示基于m个备选应急方案而构成的目标案例集,其中(Pnow,),表示第i个目标案例,Pnow表示当前的应急问题,表示解决问题Pnow的第i个备选应急方案,i∈M。另记vi表示采取备选应急方案来解决问题Pnow的应急成本。若要准确地描述一个应急问题,通常需要刻画该问题关于多个方面的特征,本文将这种用来描述应急问题的问题特征称为描述特征。例如,对于人群聚集区域的应急疏散问题,所涉及的描述特征包括聚集场所类型、人群密度、人群恐慌程度、疏散通道数量等。类似地,同样采用描述特征来刻画应急行动方案或备选应急方案。设表示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集,其中表示应急问题的第l个描述特征,l∈H;表示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的权重向量,其中表示描述特征的权重或重要程度,满足且。记表示Pj针对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值向量,其中表示应急问题Pj在描述特征下的描述特征值,j∈N,l∈H;表示针对当前的应急问题Pnow的描述特征值向量,其中表示应急问题Pnow在描述特征下的描述特征值,l∈H。

设表示应急行动方案和备选应急方案的描述特征集,其中表示第k个描述特征,k∈G;表示应急行动方案或备选应急方案的描述特征的权重向量,其中表示描述特征的权重或重要程度,满足且。记表示针对应急行动方案Aj的属性值向量,其中表示应急行动方案Aj在描述特征下的描述特征值,j∈N,k∈G;表示针对备选应急方案的描述特征值向量,其中表示备选应急方案在描述特征下的描述特征值,i∈M,k∈G。

基于上面的论述,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当前的应急问题Pnow,依据历史案例与目标案例所涉及的应急问题、应急行动方案和备选应急方案的描述特征值和描述特征权重,以及应急行动方案的实施效果和应急成本等,通过某种决策分析方法为当前的应急问题选择一个最优的应急预案。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选择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下面给出一种基于案例决策理论的应急预案选择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计算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的相似度,然后计算出可作为应急预案的备选应急方案的综合评价值,从而将最优的备选应急方案作为解决当前应急问题的应急预案。

(一)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的相似度计算

首先针对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Pj,Aj),计算关于问题的相似度。这里将针对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Pnow与Pj的相似度记为,l∈H。当的描述特征值为数值型时,的计算

当的描述特征值为符号型时,的计算公式为

将针对各描述特征的相似度进行集结,可得到应急问题Pnow与Pj的相似度simP(Pnow,Pj),其计算公式为

然后,针对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Pj,Aj),计算关于方案的相似度,即备选应急方案与应急行动方案的相似度。这里将针对方案的描述特征,与Aj的相似度记为,k∈G。当的描述特征值为数值型时,的计算公式为

当的描述特征值为符号型时,的计算公式为

将针对各描述特征的相似度进行集结,可得到备选应急方案与应急行动方案Aj的相似度,其计算公式为

进一步地,将应急问题的相似度simP(Pnow,Pj)和方案的相似度进行集结,得到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Pj,Aj)的相似度,其计算公式为

(二)应急预案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首先,对历史案例的应急实施效果评价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若应急实施效果为rj语言短语形式,设其属于τ粒度语言短语集S<τ>,即rj∈S<τ>。记S<τ>的下标序号集合为T={1,2,…,τ},rj的下标序号seq(rj)为,seq(rj)∈T,则rj的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若应急实施效果rj为评分值形式,则rj的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然后,对备选应急方案的应急成本vi进行标准化处理。vi属于成本型指标,在应急效果一定的前提下,人们总是希望vi越小越好,故其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进一步地,综合考虑历史案例(Pj,Aj)的应急实施效果和备选应急方案的应急成本,计算出备选应急方案的综合评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α表示决策者对备选方案应急成本的关注程度,满足0≤α≤1。α越大,则表明决策者对备选方案应急成本的关注程度越高。显然,越大,表示备选应急方案的综合效果越好。因此,依据的大小,可选择最优的备选应急方案作为解决当前应急问题的应急预案。

三、算例

下面考虑一个应对台风登陆的应急预案制定问题。某县政府应急办为制定一个适合该县情况的台风应急预案,收集了数十个应对台风登陆的历史案例,通过初步挑选与筛查,留下了10个历史案例作为决策参考。在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案例所属的应急问题包括6个描述特征:台风类型、持续时间(,单位:天)、中心气压(,单位:百帕)、最大风速(,单位:米/秒)、中心风力(,单位:级)、登陆地人口密度(,单位:人/平方千米);应急行动方案和备选应急方案包括6个描述特征:需要实施转移的人员数()、参与应急救援人数()、预拨抢险救援物资费用(,单位:万元)、是否需要停工停课()、水库的预排预泄量(,单位:万立方米)和实施多部门联动级别()。该县政府通过聘请领域专家进行评判,确定出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的权重向量为(0.10,0.20,0.20,0.15,0.15,0.20),方案的描述特征的权重向量为wA=(0.15,0.20,0.20,0.15,0.20,0.10),并初步拟定了3个可作为应急预案的备选应急方案和,各备选应急方案的总的应急成本(单位:万元)向量为(v1,v2,v3)=(38,44,49)。

表1给出了应急问题的描述特征值,表2给出了方案的描述特征值,表3给出了历史案例中应急行动方案的实施效果评分值。为选择最优的备选应急方案作为应急预案,下面给出依据本文提出方法的部分计算过程与结果。

依据式(1)-(6),可计算出应急问题Pnow与Pj(j=1,2,…,10)的相似度simP(Pnow,Pj),以及备选应急方案(i=1,2,3)与应急行动方案Aj(j=1,2,…,10)的相似度;进一步地,依据式(7),可计算出目标案例(i=1,2,3)与历史案例(Pj,Aj)(j=1,2,…,10)的相似度,其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进一步地,依据式(9),将历史案例(Pj,Aj)(j=1,2,…,10)的应急实施效果rj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应急实施效果,其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依据式(10),可计算出标准化应急成本为,。

最后,依据式(11),均衡考虑应急成本和应急效果,取α=0.5,计算出备选应急方案的综合评价值为。由于,因此应将备选应急方案确定为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刘洋,樊治平,袁媛.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多属性风险决策方法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4]GilboaI,SchmeidlerD.Case-based Decision Theor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3):605-639.

突发事件应急 篇2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整个中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运行带来了重大影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举国动员,驰援武汉市及整个湖北省,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奋勇抗击疫情,形势持续向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回顾疫情暴发、蔓延到初步遏制的过程,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上下联动,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防控,充分彰显了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应对能力和执行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到强有力的证明。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敏感性,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要求,全力投入抗疫中,成为群众心中的“主心骨”。突发事件无小事,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进一步梳理、总结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对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核心要素

(一)快速响应,及时报告

由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特征,必须与时间赛跑,考验的是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报送,对于赢得时间上的主动、有效控制局势、事件得到妥善处置至关重要,决定了造成损失的大小及危害程度、处置成本的高低。一方面要按照“严、慎、细、实”的要求,实事求是、严肃认真、规范有序报送,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另一方面信息报送要做到全过程管理。全过程管理包括三个原则:一是首报(初次报告)要快速,报送信息要突出时效性、主动性,具备首报意识和首报责任,接到突发事件线索或预警信息,采取一切措施尽快了解情况,按照程序立即报告,特别是带有苗头性、预警性、倾向性的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向主要领导、上级党政、上级部门汇报。二是续报(阶段报告)要准确,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重特大突发事件,应对事件进展情况进行持续跟进、准确报告。三是终报(总结评估报告)要全面,即事件结束后,对整个事件的应对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估,举一反三,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精准研判,准确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研判,即通过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潜在的风险和形势的变化,对突发事件的类别、事态发展趋势及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鉴别判断,避免出现方向性的重大错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一个环节。从一些事故的调查报告中可以发现,由于物品、信息、征兆等情况不明,会导致对形势作出错误研判;前期采取的一些处置措施如果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会误导初期响应和综合救援。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发展非常快,对事态、民意、法律、技术等进行分析研判便是第一要务。为此,要采取一切措施尽快掌握情况,准确定位事件的性质,对现有状况、条件要全面有效掌握,对事件发展的严峻性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做到关口前移。同时还要善于借助专家、研究机构以及信息手段等,增强研判的专业性、权威性和精准性。只有找对症状,才能对症下药。

(三)多方合力,科学决策

突发事件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要求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机制准备、工作准备、预案准备、能力准备,否则既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也容易慌乱无章,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突发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但其发生却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绝非偶然性更不是偶然事件,针对突发事件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决策机制,避免因长期处于安定环境而忽略其重要性。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开始实行,对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处置与重建、法律责任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成为指导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决策时,一是体现系统性和前瞻性,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不仅要考虑应急处置与救援的事中阶段,还要考虑恢复与重建的事后阶段。二是应具有开放性、果断性的特征,应推动实施开放性决策,拓宽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利益相关方、民众的参与渠道,将各种因素囊括其中、综合考量,对于可预见的、将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要果断决策。三是决策要彰显人性和灵活性,在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地过程中,鉴于问责机制的存在,地方政府经常会出现“一刀切”的现象,不能做到因地施策,既缺乏人文关怀,又不能做到收放自如,使决策缺少了应有的人文关怀。

(四)周密布置,组织执行

决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多方参与,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军民合作的救援格局。经验表明,社会治理与应急管理一脉相承,社会治理好的地方,应急处置能力相对较强。突发事件发生后,一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操作指南,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启动并按照应急预案要求的流程有序开展工作,使应急工作不至于处于混乱无序状态。二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属于阶段性的工作机制,是专门针对突发事件而成立的一种临时性特殊组织模式,责任清晰,分工明确,有利于工作的统一部署与开展。三是整合资源,统一调配人员力量、物资装备、技术、信息等,这是应急处置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时要根据事件发展走向,广泛动员相关行业单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应急救援工作当中,形成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四是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可根据情况采取一些特殊举措,建立专门的临时设施,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集中、专门的管理,比如“非典”时期的小汤山医院,新冠肺炎时期应急建造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均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医院,成为医疗主战场,对缓解定点医院的救治压力和控制疫情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信息公开,正确引导

突发事件一经发生,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涉及范围广,信息发布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关乎老百姓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关乎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身形象和公信力问题。舆情引导与事件处置同等重要。在多数突发事件发生后,因信息公开、舆论应对等方面不够及时有效,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屡见不鲜。信息及时发布的核心目的就是解疑释惑,让群众和社会了解真实的现状,一方面有利于舆论引导和政策解读,另一方面有利于疏导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特别是在突发事件暴发的初期,信息必须做到100%通告。因此,在信息发布时,一是口径、思想要统一,各职能部门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沟通工作,避免“各说各的”“政出多门”,特别是数据和专业用语表述要精准。二是态度要平和、言语要平实,简短精炼接地气、直击问题要害,逻辑清晰、结构严密,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答非所问、避实就虚、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三是要做到客观真实地去回应,不拔高不掩饰,信息发布起着调节、平衡和引导舆情的重要作用,必要时可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说明,增强权威性和说服力。一旦信息发布不实、不准,都可能成为进一步点燃社会情绪、增加事件复杂性的导火索,不仅会给工作带来极大的不可预测的风险和负面影响,甚至会对上级部门的决策、指导造成影响,进而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和难以估量的影响。

二、做好应急管理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是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从思想认识、体系建设、能力评估和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四个维度着手。

(一)增强思想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应急管理工作关乎国家安全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一项非常态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必須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变化,如何有效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增强话语权、掌握主动权,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新时代对党领导能力和水平的一场“大考”。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须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的重要性,做到思则有备、未雨绸缪。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重要位置,层层压实责任,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作来做。建立应急管理常态化机制,加强基础建设,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以提高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能力为目标,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履行好政治责任,定期对应急管理理论、实践和制度进行“升级换代”,加强对相关行业主体、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的引导和支持,交上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二)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层面和因素,关乎社会秩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切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一是持续优化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规范应急预案评审、审批、发布、修改程序,整合现有应急资源,组建包含社会力量在内的强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配足应急物资储备,严肃应急值守纪律。二是加强各类应急演练和应急业务培训,经验是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的宝贵财富,培训和演练犹如鸟之两翼,一方面通过学习可以减轻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负担、慌乱无序,加大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知识、实战技能以及新技术的培训;另一方面有利于在传承和推广中进行深度思考,举一反三,可以优化升级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整体战斗力。三是完善信息化系统建设,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有效提升快速响应、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利用新媒体有效疏导和缓解公众情绪。四是加强隐患排查治理,推动政府、企事业单位联动的管理模式,督促相关行业的主体按照规定进行风险辨识,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务必使其筑牢主体责任意识和安全底线意识,同时要保证其应急预案能全面、有效地应对事故。五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无论是日常运作、应急演练、系统建设、物资筹备、队伍建设、业务培训等,都需要经费投入,才能保障各项应急准备工作落实落地。

(三)开展应急能力评估

应急管理重在预防,预防是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减轻危害和减小损失的最有效方法。强化红线意识、落实主体责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和导向。全媒体时代,每一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暴发,既是社会舆情的一次大搅动,更是各级党政机关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置于阳光下的一次全面检验。一般情况下,应急能力评估应包含危险源辨识评估、应急组织体系评估、应急救援队伍评估、应急物资装备评估、应急预案评估、应急演练评估、应急值守评估、应急教育培训评估等。要定期在重点行业领域,围绕评估对象、评估模式、评估目的开展相应的应急能力评估工作,主动对标进行“体检”,查找不足和薄弱环节,采取措施予以加强,并对评估工作进行通报。对思想认识落后、知识储备不完善、日常演练培训不到位、问题查找不全面、整改措施不扎实、责任落实不彻底、存在造成重大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评估要体现客观性、整体性、发展性的原则,关键是要做到客观反映、结果可靠,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全面促进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

(四)提高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

突发事件通信工程的应急管理 篇3

【关键词】突发事件 通信工程管理;应急机制; 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080-01

近年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灾难性事件,在时间发生的同时,我们科看到通信网络在处理突发事件的作用。由于我国通信事业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我国的突发性通信建设工程出现的越来越多,在这些突发通信工程的建设中,良好的工程监理可以有效的对突发事故进行合理的处理,这已经成为广大通信监理企业的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突发通信工程的监理问题,详细讨论了对工程实施应急管理与监理问题,为我国处理突发通信工程的应急管理与监理措施提高参考。

一、突发事件的特征

1.具有随机性与突发性。突发事件一般指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过程,是经一定的因素而诱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突发性事件是难以预测的。大型通信工程建设工程项目涉及到巨资投入,涉及到人员安排及物资调配以及资金周转的复杂性,因此,工程施工期发生突发事故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其发展趋势呈多元化的概率特征。

2.具有扩散性与破坏性

无论是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政治、经济与精神上的破坏和损失。如果发生通信工程事故,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扩散性与破坏性。因为大型通信工程项目涉及的参与方很多,分项工程之间不仅相互关联,同时与外部环境接口也非常很多。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巨大的耗散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赖程度相当高。某个局部的事故一旦发生,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就有可能从工程项目局部领域扩展到工程项目全局领域,扩散到业主、分包商和供应商等参建单位,对工程本身、参建主体内部以及施工现场外部环境都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3.突发事件的客观性与可防性

虽然突发事件在表征上一般都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其诱发因素模糊难辨,难以预测,但目前针对大多数工程突发事故的一调查结果显示,事故原因通常是有迹可寻的,必然性大干偶然性。工程项目的管理者若能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加强对风险源的识别和防范,便会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危险程度。对于工程项目施工环境客观变动所致的难以制止和控制的工程突发事故,可以设法监测预警提早采取行动避开或减弱事故的破坏。而对于工程项目内部诱发的管理失误,如果能够尽早查明原因,预见后果并予以控制,就能制止突发事故的发生。

二、突发通信工程的应急管理与监理探讨

1.突发通信工程应急管理体系设计

1.1 应急管理体系的内容设计要合理

突发通信工程的应急管理体系至少包含五个功能环节,指挥调度系统要求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负责应急管理的统一指挥,给各支持系统下达命令或提出要求。处置实施系统要求对指挥调度系统形成的预案和指令进行具体实施的系统,负责执行指挥调度系统下达的命令,完成各种应急抢险任务。资源保障系统就是负责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资源保障,主要工作是应急资源的储备、日常养护,在决策辅助系统协助下进行资源评估,负责应急资源调度等。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应急管理系统的信息中心,负责应急信息的实施共享,为其他系统提供信息支持。主要工作有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更新及维护等。最后就是决策辅助系统,即在信息管理系统传递的信息基础上,对应急管理中的决策问题提出建议或方案,为指挥调度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如预警分析、预案选择、预案效果评估、资源调度方案设计等。

1.2 应急管理体系的程序性启动设计要合理

突发通信工程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分阶段进行运作,具体来说,分为平时和应急状态,因此对于应急管理系统的运行,就需要分别设计好在平时和在应急状态时的运行轨迹。构成应急管理体系的各个系统组成,可能来自不同的部门,但是这些机构在应急管理中的目的却是相同的,这就更需要统一指挥,协同协作。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运行机制来保障。

1.3 遵循切换原则

整个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要遵循切换原则。当没有突发通信工程时,应急管理体系处于平时运行状态,主要工作是处理一些基本的管理任务,并适时监控相应的指标。当某些指标超过警戒值时,要发出预警信号,并根据预警的不同程度改变体系运行状态,进入战时,决策辅助系统根据对事态类型与级别,选择相应级别的预案,指挥调度系统会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方案,处置实施系统则采取相应措施,把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事态不能控制任其继续恶化就导致升级,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状态也会提高到相应的级别状态,执行指挥调度的机构就会提高级别,同时,如果负责处置实施的机构自身拥有的资源不能满足需要,执行资源保障的机构就可能调证其他组织的资源,直至处理完毕。当突发事件己经被消灭,突发通信工程己经完工,应急管理体系会恢复到平时状态,做好资源的补充、维护,以及战后的补充、恢复评价总结的工作等。

2 .应急通信工程的监理对策

针对应急通信工程,需要对在平时状态下的监理机制适当进行优化与创新应用,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多方配合

在通信工程发生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下,必须由资深监理工程师亲自出马,并且要与项目经理相互配合好,确保全力抢修通信工程以便在最快时间内降低突发通信工程应急等级。监理在平时应加强技术储备与保障管理工作,建立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与专家的日常联系和信息沟通机制,在决策重大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方案过程中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

(2) 通信工程突发事件后的有序实施

首先要制订通信工程在突发事件后有序实施的预案,应确保应急状态下以最快的速度恢复通信建设工程。建立健全通信工程的突发应急预警机制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另外,我国应急通信设备在传输方面还较为薄弱,许多通信设备还要依赖有线公用通信网进行传输信号,这样就难以在突发事件中迅速发挥作用。防止灾害的通信网络基本应依托的是无线通信技术,因此在通信工程建设中,应尽快普及无线通信技术。进一步提高在我国公用通信网的应急属性。

结论

为保障通信工程安全,同时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通信企业需要加强通信工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只有不断提高通信工程应急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处理我国出现的如地质灾害等突发事件。提高通信工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首先需要构建完善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然后加强通信工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认识,这对我国推进通信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诸大建;建立基于系统控制的应急管理模式[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电力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篇4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性电力安全事件,预防、减少电力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电力安全应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和现实意义。

电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1. 电力突发事件概念界定

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又称电力系统突发灾害,是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其主要特征是突发性、危害性、难以准确预测、难以有效防御,以及难以彻底根除。

电力突发事件具备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特征。电力突发事件,如电力生产重特大事故、电力设施大范围破坏、电力供应持续危机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等,虽属于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恶化,也极易引起社会混乱和局势动荡,社会影响大、涉及面广,后果十分严重,是重大的、典型的公共突发事件。

最为普遍的电力突发事件主要有四类:一是自然灾害引发的电力系统突发灾害。主要指极端气候灾害、地质灾害等造成的大面积电力设施损坏;二是因电力设施受到外力损坏或破坏、自身发生故障和设备缺陷引发的电力系统灾害;三是操作和运行人员过失引发的电力系统灾害。指运行和维护人员误操作或处置不当,导致或扩大电力系统发生电网和设备事故;四是电力系统次生灾害,由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引起的次生灾害,包括事故如对城市轨道交通、高危化工企业、新闻广播电视和医院、军队等重要电力用户的正常供电而使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受到较大危害和影响。

电力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是涉及环节多、灾害源多、损失巨大、影响面广。由于电力的发、输、供、配和用户的消费使用是同时完成的,所以只要突发灾害破坏了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环节中的任一环节,就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关系,从而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从外部来讲,电力系统极易受到地震、台风、洪水、雪灾、冰灾等自然灾害影响,同时也受到外力盗窃和破坏的影响。从内部来讲,电力系统还受到自身缺陷和人员误操作的影响。由于电力工业是高投入和资金密集的工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电力设施固定且资产规模庞大。同时,电力供应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一旦发生大面积停电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将是巨大的。在电力系统发生灾害后,往往还伴随着次生灾害的发生。如煤矿发生断电将可能产生瓦斯爆炸等严重事故,高危化工企业发生停电也会造成泄漏或者设备损坏。

2.应急管理概述

应急管理是针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而提出的,其主体是政府部门,同时还有像非政府组织等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其他机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急管理主要就是政府应急管理。但并不是说政府就可以唱独角戏,可以大包大揽将所有的应急事务独自处理,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支持与配合,需要各社会团体、组织、企业和公民共同发挥作用。从防范、化解危机到恢复社会秩序,应急管理是全方位的过程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我国电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1. 应急管理实施的历程

(1)经验型的预案处理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以大面积停电和各种专项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应急体系建设。当前我国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还处于这一阶段。

(2)分析型的预防性管理阶段。在经验型预案处理阶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公共安全理论,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技术,加强对灾害的预测和预警,重点强化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测和监控,着重开展应急处置联动和应急信息共享能力的建设。

(3)智能型的灾害防御阶段。经过经验型和分析型两个阶段经验总结,辅之以人工智能、信息工程理论,并充分利用电力系统数据库挖掘技术,不断积累数据和案例、逐步提高数据质量,可以逐步实现电力突发灾害的在线跟踪,提高预测预警水平,为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提供智能辅助决策手段。

2. 我国电力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尚未建立完善的电力应急预案体系。目前除了省一级和主要城市已经制定了电力应急预案,还有部分地方市县均未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一部分已制定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实战性有待检验,亟待健全完善。

(2)部分电力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还不健全。相对国有和大型电力企业而言,民营和地方中小电力企业应急管理机制更不完善,需要进一步规范。

(3)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相对薄弱。目前电力企业基本上是依托电力公司的指挥平台。电力企业与外部门、与社会的联系手段不强,信息资源共享有限。在发生电力突发公共事件时,一般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分散,无法在危急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4)对重要应急预案的演练不够,社会电力用户应急联动能力不足。涉及社会公众或其他电力突发事故,如大面积停电、重要用户停电、重特大设备事故等预案的启动和执行多数只限于本企业,没有较好联动社会开展综合应急演练,社会应急资源未能充分调动。

加强我国电力应急管理的对策

1.设置机构专门化与应急管理常态化

抓紧进行突发事件的分析预测、风险评估,做好预防与预警工作,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培训,提高全社会防范意识;在突发事件阶段,领导指挥全国的突发事件工作,迅速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快速处理,并对各地情况进行监督、追踪,协调各地方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总结工作。各地方应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机构,明确不同级别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配套制度保障,以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2. 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加强与省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工作联系,接受指导,沟通情况。同时要密切与各省电力应急领导小组综合管理办公室关系,分工合作,形成合力;二是按照国家电监会编制的《“十一五”期间电力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各省市电力应急管理体系、预案体系,结合各省市电力应急管理实际,进一步推进各省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完善、灵敏;三是督促全省各级各类电力企业,完善应急领导指挥和日常工作机构,建立联络方式、畅通信息渠道,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3. 建立完善应急预案,重视应急演练

要抓四项工作:一是推动各地政府发布《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推动指导各地政府开展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联合演练;二是择机开展水电站大坝超标洪水应急联合演练;三是督促电力企业做好应急预案的演练及持续改进工作;四是调整充实各地电力安全技术专家库成员,建设好应急处置专家队伍。

4. 建立健全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机制

电力系统与国家灾害监测和预报部门应建立起数字式联系,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系统及时获取全国各地的各种灾害信息,提高全行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国家灾害监测和预报部门应及时将监测到的台风、冰雹、雷、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数据预报给应急指挥中心及相关部门,为之争取更多时间做好灾前准备,尽最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

5. 加强应急人员培训和应急物资准备

建立主要应急处置人员数据库,定期开展相关应急培训;加强商业系统的通信、大楼及公共场所的疏散演习,工作场所配备紧急用具箱、改进紧急调度和通信联系、改进有线和无线及光纤等各种通信设施,使电视和广播更好为应急服务;制订交通运输计划,尽量避免车辆行人堵塞灾害区域道路,控制缓和交叉路口拥挤,共享交通信息。

6. 加强宣传发动,推动科普教育,做好舆论引导

落实四项工作:一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大力宣传普及电力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二是结合举办电力安全监管法规制度学习培训班,特别加强对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提高基层一线的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扩大电力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覆盖面;四是加强电力应急信息报送管理,做到及时、准确、畅通。快速掌握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实时动态,做好应急处置舆论引导,稳定公众情绪,保持电力生产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

突发事件应急总结 篇5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为确保全乡安全稳定,促进和谐发展,我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建设平安乡、和谐乡的目标,坚持狠抓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特别是编制了《乡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后,全民应急意识,应急救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乡*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分析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

*年,在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我乡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起数以及造成的死亡人数较20xx年持平。

(一)自然灾害。*年,我乡共发生火灾1起,烧毁房屋两座,未发生人员伤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余万元。

(二)事故灾难。无重特大事故发生,也未发生一般安全生产事故,与去年持平。

(三)公共卫生事件。未发生医疗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动植物传染疫病等公共卫生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未发生群体性的事件。大岗山500kv输电线路和灾后重建等中心工作因政策解释到位,疏解处置得力,未发生越级上访和群体性的事件,未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

二、应急工作总结评估

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制定印发了《乡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了我乡应急体系建设的目标、原则、任务以及重点项目。各村委会、各部门按照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监测预警和防范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了各类突发事件损失,保障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组织领导体系方面。根据上级有关要求,我们按照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成立了由乡人民政府乡长担任组长,各村委会、相关各站所为成员的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统筹指挥、协调全乡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配备了乡应急救援队伍,各村也建立了应急救援队伍。明确了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地建立了应急管理工作网络,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二是部门互动,工作到位。全乡各级各部门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各部门都能够各司其责,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妥善处置。三是信息畅通,反应灵敏。基本做到了在第一时间内准确掌握全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确保了全乡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现得早,处置得及时。四是建立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失责追究制度。针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上报不及时,处置措施不力等情况,建立追究制度,确保各项责任制度的落实。

(二)预案编制方面。坚持预防为主,制定应急预案体系,降低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概率。自*年初开始,我乡就着手开始制定有关应急预案,《乡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于*年1月制定下发。到目前,我们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紧紧围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加强调研,广泛听取管理部门和一线工作者的意见,制定了各类专项应急预案。

(三)应急队伍建设及演练方面。为适应应急管理新的形势的需要,我乡在原有基础上,组建了森林防火应急队、地质灾害救援队、红袖标治安巡防队、等突发事件应急队伍,并组织山洪灾害演练8次。各个应急队伍在应对灾害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四)资金物资准备方面。我乡将应急管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乡财政全年累计投入抗灾救灾资金10万元。应急物资储备工作进一步强化,同时设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储有各种物资折合资金8万余元。总体来看,应急预案、队伍、资金、物资等准备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为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监测预警预报方面。一是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切实做好信息采集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水利、卫生等部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健全各类灾害、事故的监测预报网络,提高预测预报准确性的时效性;三是促进应急管理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源头管理,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率。*年对全乡学校、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查10次以上,整改隐患12条。切实加强了对乡村、企业、学校、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等重要部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形成乡、村一体的监测网络。

(六)科普宣教方面。一是广泛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国土、司法等有关部门广泛开展减灾、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二是深入组织应急管理业务培训。对森林火灾应急队伍和安全监督管理员进行应急管理业务培训4次。

三、工作建议

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管理工作是面向群众、面向基层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政府行政能力、执政能力的考验。防范各种事件的发生和处置带来的损失,还是一项需要探索的工作。建议重点做好:

1、人员编制、工作经费,要有保障。形成专人负责,专人落实。

2、规范预案体系建设,确保预案基本覆盖本地主要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做到预案先行,防范在前。

3、建立健全基层信息员队伍,加强对基层信息员的培训,确保信息报告及时、准确、简洁。

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探究 篇6

【关键词】 中小学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特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069-02

引言:据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整体水平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由于缺乏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导致我国的中小学应急管理能力远远低于世界其它各国。因为我国的中小学属于公共教育场所,集聚的人群也比较复杂,直接影响了校园的安全发展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在闭门完善自我的基础上,也可以借鉴世界其它各国优秀的应急管理措施,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教育特征进行相应的改进,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要求,才能推进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快速实施,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健康、安全、文明的教学环境。因此加强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每个学校的职责和义务所在,并且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有效地预防和降低突发事件对学生生理和心理构成的伤害。

一、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意义

校园安全问题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由于中小学属于人群密集且环境相对复杂的地方,所以发生突发事件的随机性较强。实践表明,加强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突发事件的蔓延,从而及时地缩小突发事件的规模。因此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首先强调的是速度,必须要快速地赶到事发现场才能进一步采取应急措施,例如:楼梯踩踏事件的应急处理必须要求老师及时在现场负责秩序引导,有效地疏导行走秩序从而避免伤亡。其次,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可以提高学校的风险识别能力,只有加强风险控制管理意识,才能针对性地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因此学校需要定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研讨会,不仅可以加强老师的责任意识,还可以减少风险判断误差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可以提高学校对突发事件预防能力,所以通过适当的突发事件现场模拟演习等措施可以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认识,从而加强突发事件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并且专业健全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还可以提高学校的善后处理能力,例如:平息舆论、恢复教学秩序、加强学生心理抚慰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突发事件的恶化以及对家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特点

(一)突发事件种类多

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是指在不规定的时间发生的不可预测的事,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常见的自然灾害都属于突发事件。但是本文所指的突发事件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校园内发生的事,所以构成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问题、及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自然灾害造成的突发事件可以延伸为地震、洪水、火灾、暴雨、雪灾等;事故灾害主要指交通事故、溺水事故、危房危楼事故等;公共卫生问题主要指事物中毒、有害气体中毒、疾病传播等;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打架、斗殴、自杀、残杀、他杀等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行为。由于突发事件的种类较多且存在不可预测性,所以增加了校园应急措施管理的难度。

(二)社会关注度高

中小学生的身体成长和心理健康成长还不健全,所以对突发事件的预防能力较弱,因此一旦出现校园突发事件学生就会成为最大的牺牲品,所以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的社会关注度极高。例如:2013年10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回民中学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造成相继有200多名学生出现呕吐、头晕等不适症状;2012年9月,曲江区一名体育老师多次性侵20多名一年级幼童;以及最为熟知的汶川大地震等突发事件,严重危害到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当下新闻传播媒体报导率较高的新闻事件通常会掀起了严重的社会反响,增加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小学教育环境产生极大的担忧。俗话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但是一系列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不断摧残着花朵的成长,所以造成许多家长产生恐慌心理,这一现象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校园来说都是一种有形的压力,所以过高的社会关注度对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来说不一定全是正面影响,可能会由于无节制的媒体报导造成学生家长产生极端行为。

(三)突发事件发生概率低,不利应急

虽然突发事件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突发事件的总体发生几率较低,特别是重大校园安全事故也只是作为个别案例出现,因此由于其自身的低发性特点导致许多学校不太重视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管理,从而造成突发事件逐渐恶化。正是因为概率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如果不加以防范就很可能在遇到突发事故时无法做好应急处理,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许多中小学在对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上总是抱着侥幸心理,所以增加了事故的风险性和应急处理的难度。

三、加强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法律面前任何事情都会变得有理有据,所以完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是提高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因为法律是由明确的规章制度制定而成,因此法律不仅赋予了每个学校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还保障学校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所以,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可以把学校指定的相关管理措施和管理条例落实到实际过程中,从而提高了校园应急管理的可行性。并且我国在社会的关注和强烈要求下也在不断地完善《未成年保护法》和《校园安全法》,为常见的社会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安全事故提供基本法律保障和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还要加强法律实施的监督管理能力,才能确保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安全稳定实施。

(二)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成立专门应急管理机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协调各管理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应急管理机构还需要负责制定相关应急管理风险评估和方案,同时还负责组织安全和模拟演习安全。并且以及管理机构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便于及时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为其制定相应的以及管理措施。只有同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才能准确地判断出应急管理的可行性策略,所以通过应急管理机构可以全面地、科学地、准确地对学校的的设备和有限资源进行安全评估,从而有效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三)加强校园安全设施资金投入

在我国许多偏远的地区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所以存在许多自身安全隐患,例如:危房、危楼等劣质建筑严重滋生了突发事件的概率,因此加强国家对校园安全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才能缓解偏远地区的教育环境,从而有效的提高校园硬件设施的配备。通常校园硬件设备包括:校车、监控系统、学生信息数据库等。所以需要规范化校园校车的质量,加强监控系统的应用和学生信息辨别系统的应用,才能保障学生的出行安全,及时预防打架、斗殴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还可以通过信息辨别系统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报到情况,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配备GPS定位卡置于学生证中,以防学生走失。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依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需要不断地改进才能提高中小学校园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因此需要结合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校园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预防能力,所以必须要构建完善的应急法律体系、成立专门应急管理机构、加强校园心理教育辅导等措施,才能为学生创建健康、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奠定基础。所以说,面对当下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严重滞后的现状,必须要加强各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才能为构建校园安全化管理标准提供基础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赵笑菲.美国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5期.

突发事件应急 篇7

一、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基础建设

(一)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监测是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是否采取应急反应的前提条件。当前比较集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传染病大范围的爆发。我国在对传染病进行监测方面,采用的都是被动监控的方式,也就是医疗机构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或打电话形式上报本地疾控中心,由当地疾控中心审核并进行相应的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这通常会导致错过及时监控的时机,不能及时有效地阻止传染病的爆发[1]。

(二)医院对病历及病人症状的监测

在每一级医院中,医院急诊及门诊通常是公共卫生爆发的集中地,也是在对突发卫生事件进行监测时最容易忽略的部分。专职人员如果能够及时对各级医院及诊疗机构发现的传染病有所获悉,并进行及时的监测,就可以很大程度降低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

(三)在销售途径上对药品及与传染性疾病相关的商品加强监测

对某些药品及与传染性疾病有关的商品销量变化进行监测,可以将其作为整体突发事件爆发的指标之一。通过对药品销售情况信息的反馈来决定其敏感性。如在SARS爆发的时候,板蓝根、口罩的销量大幅提升,直观的揭示出疾病爆发的严重程度。

(四)对中小学生在缺课方面的监测

学生缺课的现象也是社区对传染病进行主动监测比较重要的指标之一,学生缺课的原因及缺课人数是对其监测的直接反馈。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方式比较固定,大部分学生选择在社区附近上学。因此学生的健康状况,直接同部分社区的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学生缺课原因是因为生病,尤其是同一时期缺课学生数增加时,更应关注是否有传染病的发生。学校加设对学生的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缺课情况的监控,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爆发流行[2]。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应急管理

(一)加强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理论建设

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有很多:传染病大范围爆发;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自然灾害;一些偶然事件。对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是对危机进行预警、防范及处理,避免因危机带来的一系列损失。对危机的管理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对危机进行预警阶段;对危机识别阶段;将危机进行隔离阶段;对危机进行管理阶段;隔离危机并进行善后处理从中获益阶段。在每一个阶段,要求管理者都要采取及时有效的管理措施,以防事态进一步发展恶化。因此,对管理者来说,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工作,建立相应的体系。

(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

根据国际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及发展提出以下的建议:

1、政府要加大对公共卫生方面的资金投入,将我国目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监测力度加大,明确各级责任。在实践演练过程中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建立相应的应急措施管理。

2、建立功能健全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监测报告机制。在各级医院的门诊及急诊部门对病历及报告系统进行及时的检测;在实验室条件达标的卫生机构,设立一些针对特殊人群的疾病监测点;与教育部门配合,加强对学生缺课情况的监测。由专业人员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有效控制。

3、对应急物资进行及时的更新。对疾控机构、医院及其它卫生部门经营的药品储存情况要有所了解,同时对其周转情况也要有所掌握[3]。

4、对现场流行病学专家在储备方面建立相应的机制。专家的综合素质在应急事件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专家离岗比例也要及时了解并进行更新。

5、加强对公共卫生实验室建设,提高对疾病及病原体的鉴别能力。政府要保证对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公共卫生实验室可在突发事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6、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管理的人员,要具备一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是会涉及一定的人身安全,以及公共卫生方面的一些问题。保证对人员的定期培训以及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是保证人民的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对国家的治安管理也有着重要意义。

7加强对群众关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方面的常识性教育,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遇到突发事件发生时,可通过自我防御方式及时对事件进行处理,起到有效阻止或延缓事件发展进程的作用,从而减轻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也为相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帮助[4]。

结语

结合我国目前处在公共卫生存在危机高发期的情况,本文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的加强提出相应建议;对突发事件相应的应急方案进行分析;对公共卫生在危机处理方面提出几点建议。相信我国在对于公共卫生方面的建设会有所加强的。

参考文献

[1]郑天翔.杭州师范大学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马华.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政策执行研究[D].云南大学,2013.

[3]常玲慧.知识管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模型探究 篇8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 近年来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各种事故灾害、公共安全灾害等各类突发事件爆发的频率、规模都明显大于以往, 对我国社会整体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突发事件发生时会立即产生大批量救援物资需求, 不存在订货提前期, 所以必须建立全面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 以应对突发事件立即处置的需要。

由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 无法预测应急物资需求产生的时间、地点、种类与数量, 经常出现库存救援物资长期不用,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已有库存物资又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应急物资需求的波动性非常强, 必须在平时建立全面的应急物资储备。

二、突发事件概述

1. 突发事件的定义。

从广义上来说, 突发事件是指在组织或者个人原定计划之外或者在其认识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 对其利益具有损伤性或潜在危害性的一切事件。

从狭义上来讲, 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突然发生的规模较大, 对社会产生广泛负面影响的, 对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和灾难。

2. 突发事件的特点

(1) 意外性: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 是难以完全预测的。

(2) 破坏性: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 都必然不同程度地对社会造成破坏与损失。

(3) 紧迫性:突发事件如果不能及时控制, 危机会急剧恶化。

三、应急物资概述

1. 应急物流与应急物资。

应急物流是应急物资保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以满足突发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 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在应急物流的实践中, 应急物资的保障是核心环节。

应急物资是指在应急物流的实施和保障中所采用的物资。

2. 应急物资的特点:

(1) 不确定性。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具有不可预测性, 这就决定了应急物资的数量、应用范围、运输方式等不能确定。

(2) 不可替代性。应急物资的用途非常特殊, 是在特定环境下启用的特殊物资。除部分物资外, 绝大部分物资是单一用途的, 如疫苗、药品和血源等。

(3) 实效性。应急物资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送达需求者手中, 才能发挥其效用和价值。超过时限就失去了应急的意义, 也就不再称为“应急物资”了。

(4) 滞后性。应急物资的启用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根据事件的强度和波及范围而使用, 时间上滞后于事件的发生。

3. 应急物资的采购。

由于特有的目的性和紧迫性, 应急物资的采购量一般相当大, 时间上要求很高, 供应商往往不是单一的, 绝大部分市场商品都会由多个供应商同时提供。要求采购时间短, 程序紧凑简单, 同时由于采购物资的重要性, 对采购对象的质量等指标要求更高, 应当制订严格明细的标准, 提高要求, 在进行应急物资采购时, 开辟多种渠道, 保证物资的质量。

4. 应急物资的储备。

应急物资储备直接影响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 大量的安全保障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 减少采购和运输量, 减少相关成本;但同时也会占用大量流通资金, 使成本上升, 阻碍资金的周转速度, 造成极大积压与浪费。可以将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库存控制方法应用到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中, 科学的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 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库存控制。

《应对法》归定“设区的市级各级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

四、应急物资储备模型探究

1. ABC分类法。

可以应用A B C分类法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类管理。“关键的少数, 次要的多数”,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 将物资研究对象按一定标准区分为A B C三部分, 分别给予不同的管理。通常按照物资占金额、品种百分比分类, 见表1。

物资A B C的分类标准应结合不同灾害对不同物资的需求特点, 如大坝处, 石料、装土编织袋等物资就属于重点控制的A类物资;多发生地震处, 则应增加救灾帐篷、医疗器械的储备量;矿区易发生矿难, 则应重点储备救生器材, 消防设备等工具。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分类后针对不同类别物资进行管理, 采用不同的采购和库存策略来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1) 科学分析突发事件的物资需求。对物资的需求分析既要考虑应急期间处置突发事件需要的专业应急物资与后勤保障物资, 也要考虑事后用于救济的基本生活物资及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物资。同时, 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其应对物资的需求也不一样 (见表2) 。

(2) ABC分类法的应用策略。应用ABC分类法管理物资, 主要从控制程度﹑库存量计算﹑库存记录﹑安全库存量和库存检查等方面进行分析, 如表3所示:

2. 水龙头定律。

水槽实际是一个存货系统:当积水过多的时候, 就溢出, 如同对积压的存货进行过期变质处理;而当积水排完, 水槽见底的时候又如同发生缺货。物资储备的目标是通过适当的订货策略来维持销售与进货的平衡, 把缺货和存货积压的成本降低, 就像把水槽里的水控制在既不溢出又不漏完的状态。出水速度是任意变化的, 无法预知在下次注水前会漏出多少水。如果采取固定时间间隔注水必然会导致缺水或积水过多。若采用高低水位法, 即连续观察水位高度来决定是否注水, 水漏的快就增加注水次数, 反之则减。这样, 水槽里的水量就会比较稳定。

物资储备采用高低水位法, 就能将存货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避免出现缺货或者积压之类的问题, 使物资储备保持在一定规模。

3. 存储模型探究.

假设物资需求速度为R, 单位存贮费 (单位时间内单位存贮物的存贮费用) 为C 1, 单位缺货费 (单位时间内每缺少一单位存贮物的损失) 为C 2, 订货费 (每订购一次的固定费用) 为C 3, 存贮物单价为K, 期初存贮量为I。

(1) 模型1:价格与订货批量有关的存贮模型。为了鼓励大批量订货, 供方常对需方实行价格优惠。订货批量越大, 货物价格就越便宜。设订货批量为Q, 对应的货物单价为K (Q) 。当Qi-1≤QK2>…>Kn.

在一个存贮周期内模型1的平均总费用 (费用函数) 为:

其中, Q=Rt.当Qi-1≤Q=Rt

根据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 模型1的最小平均总费用订购批量Q*可按如下步骤来确定:

③若min{C’, C (j) , C (j+1) , …, C (n) =C*, 则C*对应的批量为最小费用订货批量Q*。相应的, 和最小费用C*对应的订货周期t*=Q*/R。

(2) 模型2:需求r为连续随机变量的 (s, S) 存贮模型。需求r为连续随即变量, 密度函数为.分布函数为。 。

首先考虑最大存贮量S。

当期初存贮不足订货点, 即I

由于缺货损失至少包括失去销售机会的损失, 而售价又高于成本, 所以有0

容易证明, 满足①的S*是C (S) 的最小值点。所以, 最大存贮量S*可由式①确定且和订货点s无关。

再考虑订货点s。此时, 最大存贮量S*已经确定。根据订货点s的意义, 当期初存贮I=s时, 不订货所造成的损失期望值应当不超过订货所造成的损失期望值, 因此有

当s=S*时, 式②显然成立, 但目的是要选取一个使式①成立的尽可能小的s值。分析式②中左边各项随s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比S*小的s是可能存在的, 设使②成立的最小的s为s*, 则s*为 (s, S) 存贮策略中的订货点s。

可以看出, (s, S) 模型实际是水龙头定律的定量化模型与具体运用。

五、结束语

应急物资储备对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有效控制至关重要。为了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对社会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使灾害损失最小,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 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更具有实用价值。本文应用物流理论和存贮模型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究。

摘要:近年来中国大地经历了太多的磨难, 冰雪灾害、汶川地震、频发的矿难等等, 在各种突发事件面前, 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救援物资。由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会立即产生大批量救援物资需求, 不存在订货提前期, 所以建立全面的应急物资储备至关重要。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模型

参考文献

[1]李阳李聚轩:大规模灾害救灾物流系统研究[J].科技导报, 2005. (7)

[2]王宗喜:加强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研究刻不容缓[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3]沈建国熊坚:物流与应急物流略谈.物流科技[J].

[4]宋明安:紧急救灾物流输配送系统模式构建[D].台湾:台湾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5]谢如鹤邱祝强:论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J].物流技术, 2005. (10)

[6]周定平:突发事件应对的物资保障分析.中国安全科学报, 2008. (3)

[7]沈翔赵明哲冯大为王嘉豪:三月之限-供应链的力量.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1. (54-56)

[8]胡运权:运筹学教程 (第二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 (367, 374-375)

城市网络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方案 篇9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和机动化过程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早晚高峰期间交通流量处于饱和甚至超饱和状态, 道路交通网络十分脆弱, 如果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极易引发大面积交通拥堵甚至瘫痪, 事件区域内人员很难在短时间撤离到安全区域, 这将引发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 研究突发事件下的城市交通拥堵疏散策略, 对于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等特点, 因此很难收集到大量的真实数据来为理论研究提供支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一些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用于疏散管理方面。如: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究并开发了紧急疏散模拟系 (OREMS) , 能够对突发事件下的疏散方案、疏散路径、疏散时间等进行仿真和分析[1]。Arenas等人[2]在2001年研究了等级结构网络中的信息通讯。Zhao等人[3]在2005年详细讨论了在规则网络、等级网络, 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中的交通流状态从自由状态到堵塞状态的相变。Hu (胡茂彬) 等人[4]在2007年发现网络节点容量有限的网络交通中的一级相变和迟滞现象, Hu (胡茂彬) 等人[5]并在2009年详细讨论了不同结构的网络产生的迟滞现象。Tadic等人[6]在2004年提出了基于二阶邻居搜索路由策略。最常见的路由策略为最短路径路由策略[2,3], 但是在具有无标度特性的网络中使用最短路径路由传输信息包时, 其网络的临界信息包产生率非常的小, 网络非常容易发生堵塞。Echenique等人[7]在2004年提出的一种基于全局信息的混合路由策略。他们发现在使用该路由策略信息流的传输效率较传统的最短路径路由有明显的优势。Wang (王文旭) 等人[8]在2006提出了基于局部信息的静态局部路由策略。在该路由中, 信息包正比于邻居节点度概率的选择下一个传输节点。Yan (严刚) 等人[9]于2006年提出了基于全局信息的有效路由策略, 在该路由中, 信息包传输选择的路径为节点度之和最小的那一条。Wang (王文旭) 等人[10]在2006年提出了基于局部信息的动态混合路由策略。在该路由中, 信息包在选择下一个传输节点时不仅考虑邻居节点的度, 还考虑了邻居节点中的信息包排队长度。Chen等人[11]在2006年将Echenique等人的路由策略进行了改进, 新策略能够更好地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

本文通过在复杂网络模型上研究突发时间下城市交通拥堵的特征参数, 提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交通疏散路径策略模型, 使整个交通网络的临界信息包 (也就是车辆) 产生率提高, 网络信息包 (车辆) 传送时间缩短, 从而交通拥堵能在较短的时间得到疏散。该方案将大大减少突发事件对正常城市交通及居民生活出行的影响, 将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保障社会稳定发展。

2 突发事件下网络交通动力学模型

交通动力学模型如下:每个时间步, 向网络中加入R个信息包, 每个信息包随机选取起始节点和目的地节点。规定每个节点处理能力为Ci, Ci=ki, 其中ki为节点i的度, 即每个时间步内一个节点向其邻居节点能传送的最大信息包数目为ki。根据突发事件的程度不同, 改变网络中某个度大节点的最大传输信息包数, 使其降低10%, 20%, 30%, 40%, 50%。信息包按照先进先出 (first in first out, FIFO) 的规则依次发出。每个时间步, 信息包对其邻居节点进行搜索, 如果搜索到目的地节点, 该信息包将直接传送到目的地节点并从网络中删除;否则, 该信息包随机选择下一个邻居节点进行传输。

如何度量网络信息包传输能力, 我们一般用临界信息包产生率Rc来度量。网络交通状态会在临界信息包Rc处发生从自由流状态到堵塞状态的连续相变。在自由流状态中, 每个时间步新加入的信息包能及时到达目的地, 因而网络信息包总数趋于稳定。而在堵塞状态中, 不断加入的信息包中, 仅有一小部分信息包可以到达目的地节点, 因此网络中信息包数目不断增加, 最终导致整个网络发生全局拥堵。对于网络状态的描述我们可以用以下序参量来表示[2]:

其中, 指时间内系统中信息包数的变化量。为时刻系统中总信息包数。当时, 网络处于自由稳定状态, 相应的序参数取值为零。在时, 网络信息包数目随着时间在不断地增加, 这时序参数取值大于零。

3 网络突发事件影响分析

本节对网络突发事件给网络交通所造成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 有关参数如下:网络节点数N=1000, 平均度〈k〉=6时。通过图1可看到, 当节点处理能力没有降低时, 即ε%=0%。在R取值为32时, 随着时间步的增加, 网络的信息包总数稳定在某一值附近, 这时网络交通处在自由流状态。而当R=33时, 可以看到, 网络中的信息包总数随着时间步急剧上升, 这说明新加入的信息包只有少数能到达目的地节点, 大部分信息包堆积在网络中, 随着时间步的增加, 网络中信息包会越聚越多, 此时网络中的交通处于堵塞状态。从中可以得出在无标度网络中使用局部信息路由随机行走模型, 临界信息包产生率Rc=32。

下面依次对不同程度的突发事件情况进行模拟。当节点最大传

数字技术

与应用

送信息包数降低10%, 即, ε%=10%得出Rc=31;当节点最大传送信息包数降低20%, 即ε%=20%, Rc=27;当节点最大传送信息包数降低30%, 即ε%=30%, Rc=24;当节点最大传送信息包数降低40%, 即ε%=40%, Rc=20当节点最大传送信息包数降低50%, 即ε%=50%, Rc=17。所得情况可见图2。由模拟情况我们可以得出, 随着节点最大传送信息包数的降低, 网络传输能力会大大降低。

4 突发事件下网络交通拥堵疏散策略

由于网络节点处理能力降低, 网络总的信息包传输能力降低, 此时我们需要寻找更优更适合的交通网络路由策略来适应于此时网络所发生的突发情况。由于在原来策略中, 网络信息包对节点的选择带有随机性, 从而导致信息包在节点的选择性不带有主动性, 基于此种情况, 我们将改用信息包选择偏好性路由策略来提高信息包在网络节点选择上的主动性。

所改变的新网络交通路由模型的规则如下:每一个时间步网络中产生R个信息包, 这R个信息包随机的选择源点和目的地节点。每一个节点在每一个时间步最多可以向其邻居节点传送Ci个信息包, Ci=ki。每个节点对其邻居节点执行局部搜索。如果在其搜索范围内发现了信息包的目的地节点, 则该信息包被直接送达目的地节点中;否则, 就以如下概率传送到一个邻居节点去:

其中ki为节点i的度。求和范围为节点l的邻居节点。由式 (3.1) 知, 当α>0时, 信息包在选择下一个传输节点时, 度大的邻居节点被选择的概率较大;相反, 当α<0时, 度较小的邻居节点被选择的概率较大;当α=0时, 该模型退化为随机行走模型。

在此种模型中, 我们仅考虑节点最大传送信息包数降低50%的情况, 所得模拟情况见图3,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α= (-2, 2) 区间内, 网络临界信息包产生率cR先逐渐上升, 在α=-0.2处达到峰值Rc=22, 然后又逐渐下降。在α=-0.2时, 网络传输能力达到最大。对比之前节点最大传送信息包数降低50%, 即α=0时, 网络传输能力得到提高。

5 结语

本文研究了网络在突发事件下的交通概况, 模拟分析出突发事件对网络交通的拥堵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网络某一度大节点处理能力降低, 网络的临界信息包产生率发生降低。针对此种情况, 改用信息包选择偏好性交通路由进行网络传输, 改变后的路由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突发事件的影响效果, 缓解了网络交通拥堵, 并在参数α=0.2时, 网络临界信息包产生率达到最大, 网络交通拥堵得到最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Sanjay Jain, response.SimulationCharles McLean.A framework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for emergency//ChickS, SanchezPJ, FerrinD, etal.Proceedings of the 2003 WinterConference.1068-1 076.

高校体育活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篇10

1 体育活动中突发事件后果的严重性

由于高校体育突发事件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意识空白处突然发生的, 事件本身发生的原因又非常复杂, 其爆发的时间、地点、方式、种类以及影响的程度让人难以估计, 事件发生后难以控制, 发生的时机常常超出人们的常规思维, 使教师和学生来不及做出第一反应, 更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容易陷入恐慌, 再加上有时教师和学生缺乏一定的急救技能和抢救知识的培训, 第一时间的救援条件往往又跟不上事件的发展态势,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都有可能造成事件产生严重的后果, 轻者造成学生心理受到创伤, 重者造成学生致残或者死亡。

如, 2013年浙江理工大学一大学生在室内体育馆打羽毛球时发生猝死;2012年山东滨海学院一男生在打完篮球后, 弯腰准备收拾东西去上课时突然晕倒, 经抢救无效, 死亡。总之, 体育活动中发生突发事件的项目多种多样。

2 体育活动突发事件处理的困难性

2.1 学生自身患有特异体质或者特殊疾病

特异体质或者特殊疾病是指学生可能患有心脏病、哮喘、高血压、心肌炎等严重的难以发现的疾病。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 有些学生本身患有某些生理疾病, 不适合参加体育锻炼, 但担心同学知道或怕同学冷落而不如实地向体育教师说明自身的体质情况, 故意隐瞒自己的疾病, 同时, 学生自己也未意识到隐瞒自身疾病会导致严重的死亡后果, 造成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运动负荷时难以做到区别对待, 容易引发意外事件的发生, 而且这种事件导致的后果往往也较为严重。

2.2 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身体素质的下滑, 学生参加运动的兴趣不高, 使得学生在参加体测时身体机能出现严重的不适应, 加之学生体育运动常识匮乏, 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运动时不懂得如何科学地调控运动负荷和心理情绪, 参加体育活动时的危险系数升高, 发生体育突发事件的频率增多。相关学者对运动猝死的研究发现:身体素质下降、自身患有疾病、经常熬夜是引起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猝死的主要原因。

2.3 学生体育安全运动知识不足

运动知识是保障学生安全运动的基础, 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自我保护技能是学生安全运动的保障, 但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 很多学生经常在睡眠不充足或身体疲劳时参加剧烈运动, 不注意运动负荷的大小, 不懂得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进行科学调控运动负荷, 盲目地追求运动负荷, 没有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盲目地做一些超出自己身体能力范围的危险动作。

3 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的职责

3.1 加强教师自身的责任心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人员保障, 是预防和应对高校体育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线。但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 不重视学生的组织纪律和安全教育;不关心学生, 不注意保护与帮助的传授;不认真备课, 违背教学规律, 准备活动安排不合理或不重视准备活动, 甚至在上课期间私自离岗, 这些因素都为体育突发事件的发生埋下了安全隐患。

3.2 教师的安全意识不足

体育教学中教师安全意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活动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 体育教师良好的安全意识可以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 提高学生对安全问题的重视, 减少体育活动中安全隐患的发生。在体育活动中, 如果教师安全意识缺乏, 对体育活动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安全隐患不够重视, 就容易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教师安全意识的不足会影响到学生对安全意识的不重视, 从而增加体育活动中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3.3 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

学校对体育教师安全急救技能的培训没有制度保障, 造成体育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 在体育活动中遇到事件发生时往往不知所措, 最后出现学生受伤甚至死亡。体育教师自身应具备一定的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 及时对突发状况的学生进行施救, 并对体育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了提前预判, 告知学生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险。

体育教学中采用保护与帮助是预防产生伤害事故的一个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在进行新、难动作教学时, 因种种原因, 总有一部分学生难以完成动作, 此时如缺乏保护与帮助, 就很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因此令人放心的保护和帮助不仅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体育教师还要布置好安全设备, 并教会学生相互保护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例如, 若摔倒时要立即屈肘, 并顺势侧身滚翻;从高处跳下时, 要知道屈膝缓冲等。在活动中体育教师在发现学生晕倒后应立即采取紧急抢救的措施:掐人中、掐虎口等。等学生清醒后最好带去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学习并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的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例如:天气温度较高, 同学在练习进程中出现乏力、头晕判定为中暑, 需采取霍香正气丸和开水服用。一旦症状有所加重, 立即送往医院。如长跑完成后会有同学跑完后面色苍白, 走路感觉两腿发飘的情况。如果是因为学生自身肺部疾病引起的, 需马上将其安置在阴凉处进行补水。如果学生跑步过程中出现抽筋现象应该立即停止运动, 让学生原地坐下, 伸直抽筋的那只脚, 用一只手压住膝盖, 保持伸直的状态, 然后用另一只手握住抽筋一侧的脚趾, 用力向后拉, 直到复原为止。

3.4 掌握伤害事故处理措施

实践证明, 体育教师作为第一救护人应在第一时间内正确处理伤害事故将会给后期的医疗救助带来极大的方便, 尤其是对一些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的人, 如能在第一时间内对其进行正确的救护 (如:判断意识与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 , 其生还的可能性极大;另外, 有一些伤害的第一救护处理不当会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后果, 例如脑震荡, 如果第一救护处理不当, 轻微的将会延缓受害者的康复, 严重的会给受害者留下后遗症。体育教师主要应当掌握, 例如:脑震荡、骨折、肌肉韧带拉伤、扭伤等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并应掌握人工呼吸、胸部按压、压迫止血等应急救护技术。体育教师在做好第一救护后应及时根据学生的伤害程度采取下一步的处理工作, 如果伤害严重的, 应立即通知医院进行抢救。比如:体育课过程中学生骨折, 此时作为体育老师, 首先要打120, 受伤的部位摆直, 为防止进一步损伤神经和血管, 有条件的当场固定, 但一定要有较为牢固的固定支撑, 防止断端摆动, 搬运时一定要平行搬运, 最好弄个担架, 没有的话弄个木板。这样处理及时才能保证避免二次伤害。

摘要: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教师应充当第一救护人, 他应当明白救护的基本步骤, 及时处理事故, 将损失减到最小, 这样可以提高高校体育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的能力。通过该文的介绍旨在引起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体育和体育突发事件的重视, 提高学校体育管理者、体育教师和学生的风险意识能力, 为高校科学有效地预防和应对体育突发事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活动,应急处理,伤害

参考文献

[1]李锋.普通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初步构建[D].湖南大学, 2011.

[2]宋在国.高校运动伤害事故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3]杨丽娜.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贵原则研究[D].郑州大学, 2012.

突发事件应急 篇11

从一则案例看外贸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 龙 宇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一、案情简介

2011年11月,我国某外贸公司出口苹果到孟加拉,金额约36000美元,客户先T/T预付45%的订金。双方谈妥价格并签订合同后,客户发来了信用证草稿,我方审证之后发现有2个单据无法做,一个是辐照证明(Certificate of Irradiation),一个是银行资信证明,告知客户修改,客户以可以接受不符点为由没有修改。看到信用证开证行是EXIM BANK(全称是 Export Import Bank of Bangladesh Ltd),是孟加拉银行中为数不多的信誉较好的一家,加上信用证其他条款都很宽松,于是我方接受了客户的信用证条款。正本开过来之后,我方开始备货、订舱,2011年11月19日装船,7天后交单给当地银行议付。在交单后第五个工作日,孟加拉开证行发来拒付通知,内容是有一个不符点,缺少银行资信证明,请我方和客户联系,如果客户同意接受不符点,他们就付款。

我方给客户写邮件要求接受不符点并按时付款,客户却发来我方出口苹果的照片并以质量不符合合同为由提出索赔7000美元。我方的苹果没有任何质量上的问题,而照片显示客户已经提货,这表明,孟加拉的开证行在没有等我方和客户协商是同意接受不符点、还是退单或者持单等待的情况下,就违反UCP600的规定私自放了所有的原始提货单据给客户,很明显,这是客户与银行串通诈骗。

我方通过交单银行与孟加拉开证行交涉,坚持我方货物没有质量问题,要求客户就所谓的质量问题出具国际公认的第三方检验报告,并认为在有不符点的情况下,客户已经提了货,相当于客户接受了不符点,所以开证银行一定有付款的义务,如拒不付款就将其严重违反UCP600的事实通报国际商会和银行业协会以及国际仲裁委员会等,并给其总行及孟加拉中央银行发邮件投诉这家银行的违规行为。通过据理力争,开证行最终在2011年12月28日支付了信用证全部金额。

二、面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及应急处理方法

很多外贸公司在出口中都会遇到上述案例中的突发情况,货发出后客户借口质量问题或其他问题不付款,然后串通银行或港口先行提货,诈骗货物、赖掉货款或骗取索赔款。如果是没有经验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会惊慌失措,按照骗子的要求支付赔款、或收不回货款自认倒霉了。好在本案中的出口公司处理这起突发事件时能够理智分析问题,采取正确措施追回货款,避免了损失。可见,外贸公司在出口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在业务过程中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事件发生后要采取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才能更好地避免损失。

(一)采用保守稳妥的收款方式,慎重选择开证银行

我外贸公司在与国外客户贸易往来时,需严格支付条款,采用T/T(电汇)方式付款时,尽量要求100%T/T预付;或T/T预付部分货款,其余货款在发货前T/T支付。采用信用证付款方式,一定要以不可撤销的即期信用证付款,并且最好有预付,没有预付不做,预付比例至少40%以上。如果是信誉不佳的银行,如孟加拉、尼日利亚等国,其银行信誉并不可靠,即使开出了即期信用证,他们也随时会取消,他们很多信用证是信开,有时候通知行都不能证明它的印鉴是否是真的,所以一定要求欧美等第三国具有国际信誉的银行保兑,或者直接要求客户让花旗、汇丰、渣打等知名银行在他们当地的分支机构开具。至于D/P(付款交单)和D/A(承兑交单)的付款方式,因为是商业信用,没有银行信用作保证,特别是D/A(承兑交单)的方式,客户作出付款承兑后即可拿走提单去提货,更容易收不回货款,建议最好不采用。

(二)严格审核信用证条款,做不到的条款坚决不能接受

本案中,我方公司在交易之初审核信用证的时候没有坚持让客户修改信用证,而是轻信了客户可以接受不符点的口头承诺,导致议付时出现不符点引起收款困难。所以审核信用证时一定要严格,尽量在开来L/C正本之前,审核好草稿件,做不到的单据一定要求客户修改,即使是信用证正本,也是可以修改的,一定要在发货以前修改掉,不要相信客户可以接受不符点的口头承诺或者在电子邮件中的承诺,因为在出现不符点的情况下,银行更容易私自放单给客户。至于信用证中经常出现的“软条款”,更是坚决不能接受,一定要求客户修改,否则宁愿不做。

所谓软条款,是指信用证里规定一些有条件的条款,要达到条件后开证银行才付款的条款。如与单据有关的软条款,要求由特定的人签发单据,证明货物合格,或已通过,或已收妥,或确认数量等,如不签单即单据不符不能结汇;或由特定的人签发单据并在开证行留有印鉴,如果留张三印鉴却派李四去签单,即印鉴不符不能结汇;或通过修改信用证做文章的软条款如“卸货港将以修改证的形式通知”等等,这些软条款都存在着收不到货款的风险,所以不能轻易接受,一定要求客户修改。

(三)不轻易放弃追索,同时在索赔金问题上不要向客户松口

在对外贸易中经常会遇到客户支付少量定金骗取我企业发货,货物到港后以货物有质量问题或其他原因故意不提货、不付款、与银行串通先行提货、或与海关官员串通拍卖货物,以此骗取货物或赖掉余款的诈骗事件。由于这个欺骗方法很特殊,一般的企业很难察觉出来,出了事情只好自认倒霉,以为自己的产品真的有问题,处理的方式就是既不退回订金,也不追余款,不了了之,以后互相不再做生意了,很多被骗的企业还不愿意说出来给同行知道。遇到这种情况,首先不要惊慌,要弄清楚是否真的货物质量出现问题,如果确定自己的货物质量没有问题,那么轻易不要答应客户的索赔,这种时候客户大多是在玩心理战,如果坚持不住就上当了。本案中我方一直坚持我们的质量没有任何问题,要求客户出具国际公认的第三方检验报告,否则不会赔偿,并且要求先支付信用证货款。对于客户的不合理要求,一定要坚决拒绝,据理力争,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努力,还是有一定的把握能要回货款的,所以作为业务员首先不能轻易放弃追索。

(四)向我国驻外使馆及开证行总行、国际商会等机构求助

遇到突发诈骗事件后,在向客户追索货款的同时,还可以打电话、发邮件、发传真的形式向我国驻外使馆及开证行总行、国际商会等机构求助,请他们帮忙要回货款,甚至可以给开证行所在国的中央银行发邮件、打电话,因为它是负责管理国内这些商业银行的。只要有可能,都要去试一下。首先可以通过议付行给开证行总行打电话发邮件投诉,将要投诉的银行的名字和支行名称、事件始末在邮件里详细写清楚,让总行给开证行施加压力,在规定期限内支付货款,否则就将此事公布于国际商会和国际仲裁委员会。因为有的放单行为可能是分行个别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总行并不一定会纵容他们的,他们也不希望因此损坏自己银行的名誉。

(五)通过海外追债公司追回货款

目前在国内外都有许多负责解决信用证纠纷、并能调节和追款的追债公司,可以通过他们追回货款。但是海外追债公司,收费相当高,一般收取费用在追债金额的35%-40%左右,所以通过他们追回货款费用较高;而且有些追债公司对中东、南亚这些法制环境不好的国家和地区也不太有兴趣,如果自己实在没办法追回货款,但又不想全盘损失的话,也可以尝试让追债公司追讨,收回一部分总比全部损失要强,但是要注意选择正规的追债公司,避免二次上当受骗。

(六)增强风险意识,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增加收款保障。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的对象是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承保的风险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商业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商业信用风险主要包括买方因破产而无力支付债务、买方拖欠货款、买方因自身原因而拒绝收货及付款等。政治风险主要包括因买方所在国禁止或限制汇兑、实施进口管制、撤销进口许可证、发生战争、暴乱等卖方、买方均无法控制的情况,导致买方无法支付货款。而以上这些风险,是无法预计、难以计算发生概率的,因此也是商业保险无法承受的。

一般外贸企业以信用证(L/C)、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赊销(OA)方式出口、放账期在180天以内时可以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如果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大型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的出口,放账期在一年以上、十年以内的,可以投保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外贸企业遇到客户不付款时最高可能获得80%至90%的赔偿,有效增加了收款的保障,规避了应收帐款风险。所以,每一个外贸出口企业,从经营者到业务员都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出口信用保险对化解风险、扩大出口的重要作用;企业内部可以制定一套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制度,对信用等级较低、出口规模较大或新发展的客户,规定必须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避免只出口而不顾收汇,从而在制度上给予保证。

(七)外贸企业应注意对出口信用风险的管理。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因而应加强自身的出口信用风险管理,规避出口信用风险。

外贸企业的出口信用风险管理可以由经理和财务共同负责。大的企业要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如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专职机构,实施科学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中小型企业可考虑实施信用管理委托代理制,直接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给信用管理咨询公司代理,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具有快速、专门和灵活等优点。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探讨 篇12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型

我国对突发事件的定义为“突然发生, 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关于突发事件的形成因素、突发事件产生机理、突发事件的演变方式, 以及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 结合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因素、环境、资源等, 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 对突发事件在预防、控制、响应和处理等方面, 总结了一套关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原理、方法、体系。

一、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

(一) 以美国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模式为例

美国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主管机构为2003年成立的国土安全局 (DHS) 。DHS包含了很多个署 (Agencies) 或者署的下级管理部门, 在这些局或者下级部门处理突发事件中, 以FEMA、美国海岸救护队等为突出代表。其中, FEMA是一个具有高级决策权的突发事件应急机构, 主要职责为:提供建立编码和消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议, 培训人员怎样各类自然灾害生存救援, 帮助各州、各市预防各类突发事件的准备应急管理, 统一协调各州对各类灾害的应急响应, 对大到各州、各市, 小到社区、个人提供突发事件灾害救援培训。FEMA支持国家的一些管理部门共同防御各类突发事件。总之, FEMA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范围十分广泛, 涉及不同领域、不同时间跨度, 以及突发事件的全生命周期范围。

(二) 以澳大利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模式为例

其突发事件管理体制分为联邦政府、州以及地方政府三个层次, 其中州是作为管理主体。从联邦层次上看, 联邦政府主要的突发事务管理部门是应急管理署 (EMA) , 其作为澳大利亚突发事务管理的实体机构, 隶属于澳大利亚国防部。EMA是官方突发事件管理机构, 其主要职能是保障国家和区域范围内人员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然而, 澳大利亚政府并不直接负责地区和州的突发事件的各项救援工作, 而是为各个地区和州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提供帮助。从州的层次上分析, 各个州都拥有独立的突发事件管理机构, 主要通过对突发事件性质和影响范围的分析来采取相应的应急方案。突发事件管理机构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体机构。当地方政府无法处理突发事件时, 将向州政府提出救援申请;而当州政府也无力应对时, 将进一步向联邦政府提出救援申请。一般来说, 联邦政府主要对州政府提供物资支持和应对政策的指导, 而不直接参与管理。

(三) 以日本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模式为例

日本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 地震、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其中政府的一些举措加大了突发事件的概率。例如2011年, 日本发生了震惊世界福岛核事故, 事故不仅给日本的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同时给周边国家带来各种影响。日本政府正式经历过多次的突发事件之后, 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 建立一套从上到下, 从高到低的符合日本国情, 具有本国特色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策略机制。在日本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策略机制中, 涉及到消防、自卫队、医院、通讯、铁道、电力、煤气、供水等各类服务部门, 在政府部门的组织配合下, 各部门根据自身的危机处理实施细则, 与负责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主管部门之间相互合作, 共同处理突发性事件, 最短时间内合力将危害降至最低水平。设定了地方公共团体防灾能力的评价项目, 即危机的掌握与评估、减轻危险的对策、整顿体制、情报联络体系、器材与储备粮食的确保与管理、应急反应与灾后重建计划、居民间的情报流通、教育与训练、应急水平的维持与提升, 共计9个评价要素。

二、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

中国应急管理的内容可以称为“一案三制”。“一案”是指应急预案, “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应急管理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 是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二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统一指挥、各方协作、任务明确、责任清晰、主要结合本地特征的应急管理体制;三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运行机制, 对突发事件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四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法制, 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和分类制定应急预案, 从而形成响应应急预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最终形成针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今后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应可以做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到有章可循、依法办事。

三、案例分析

黑龙江省近年来突发事件也频频发生:吉化公司爆炸两次造成的松花江水严重污染、大兴安岭等地的森林大火、鸡西七台河等地的煤矿事故, 以及黑龙江省高校来势汹汹的甲型H1N1流感爆发等, 日本福岛核事故第一个影响到中国的省份就是黑龙江省。针对屡有发生但又难以避免的突发事件, 黑龙江省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方面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如确立突发事件分级标准, 制定黑龙江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各种分类预案, 组织各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

2008年, 中国南方地区雨雪冰冻天气造成大面积的灾害, 而本身黑龙江省的地理环境是爆发暴风雪天气较多的区域, 但是黑龙江省凭借在此类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经验, 将灾害造成的影响降为最低, 这为其它地区的雨雪冰冻灾害的应急处理提供参考。

通过对黑龙江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 丰富了黑龙江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内容, 提出了一些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新思路, 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及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指导依据, 同时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启示。

一个完整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应当包括四个方面:机制、体制、法制及在此三者基础上构建的应急预案。[6]体制是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的现实系统, 是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而机制是促进体制运行的一套可操作规范和方法;法制是应急管理体制的法律保障;而预案是在体制、机制、法制基础上构建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薛澜, 张强, 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George Bugliarello.Urban secu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An overview.Technology in Society.2005, 27:287~293

[3]陈安, 倪慧荟.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4]钟开斌.“一案三制”: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 2009 (11) .

[5]孙银军, 孙立新, 徐新美.探秘“震后余伤”的心灵重建[J].办公室业务, 2011 (12) .

上一篇:客运网络下一篇:吉木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