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应急突发事件分析

2024-07-26

全国应急突发事件分析(共8篇)

全国应急突发事件分析 篇1

针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应用标准化系统工程结构模型和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构建了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讨论了充实该标准体系框架具体内容的策略;结合上海市应急管理的标准需求,分析提出了上海市亟需建立的关键标准。研究成果为各相关组织和部门进一步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提供了分析框架和理论依据。

0 引 言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以下简称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是保障应急指挥和应急联动的关键因素,该课题组在针对该专题进行的多方访谈与调研中,深切感受到了应急管理领域的工作者对标准化的迫切需求。

城市应急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在发达国家尚处于发展初期。例如:在美国由于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的实施从2004年才开始,加上应急管理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因此,美国的应急管理相关标准体系至今尚未完全建立。在nims实施之前,各标准组织已经建立了不少标准,里面也有许多是和应急管理相关的,如社会公关安全、报警系统、公共卫生标准等。但该标准大多是按各专业的角度而非应急管理的角度来细分和组织。另一方面,在按专业细分的现有标准中,大多是就某一方面的某一环节的具体操作标准,很少有应急管理所需的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标准。为了完善围绕应急管理的标准体系,美国国土安全部(dhs)委托第三方组织对现有标准进行评价和鉴定,确定完善的重点和顺序,并由其下属机构来推动新标准的建立。而且随着应急管理相关理论的逐步发展,美国的各标准组织也都不断在填补这一空缺,纷纷制定了不少满足应急管理规范化需求的标准。

我国城市应急管理相关标准有着和美国类似的问题,标准体系建设也是刚刚起步。为了应对突发紧急事件,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在2004年由国家标准委和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采用快速程序制修订国家标准的规定》,要求相关单位向国家标准委提出应急标准项目建议。各地方也积极参与标准的建立工作,如上海就在已有的危险品以及安全防范相关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将应急管理标准的建立深入到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中去。

参照发达国家应急管理标准化过程,我国在完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适应我国国情的相关理论来指导对应急管理标准化需求的分析,尤其是标准体系的整体框架。因而就难免在工作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通过系统全面的分析来抓住主要矛盾,合理地安排完善标准体系的顺序与重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来自国外、国内的先进成果,构建了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然后结合访谈调研的成果对上海市城市应急管理的标准体系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确定了一系列应优先予以保证的城市应急管理标准。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

1.1 框架模型的构建思路

构建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完整地描述标准体系都应具有的共性特征;其次是如何在模型中体现出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应用领域的个性特征。这就涉及到从以下两个模型出发来考虑问题,以保证该模型既完备又不会笼统,且能充分用于指导现实工作。标准化系统工程结构模型? :在标准化理论的现有研究中,该模型是目前较为成熟的、能够全面反映标准体系的框架模型,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它不仅包括了方法论的内容,还有从国际到企业各个层次的标准体系,因此,笔者所关注的内容是其中的一个子集。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由于标准体系所依存主体也决定着框架模型的结构,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是整个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一个局部,故在讨论前者时必然要兼顾后者对其产生的要求。笔者的研究步骤为:先截取标准化系统工程中城市级的维度空间;然后截取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中的属于标准系统的维度空间。通过二者的结合构建了完整的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1.2 地方级标准属性空间

标准化系统工程结构模型的构建方式是将标准属性的三维空间与系统工程方法论三维空间相结合。

标准属性空间能较为全面反映标准的各种属性:专业维代表标准化活动的各专业领域,如建筑、运输、通讯、卫生、教育、文化艺术、科研、金融、保险、行政等等;级别维分为国际级、区域级、国家级、行业级、地方级、企业级;性质维包含管理类、工作类和技术类。该标准属性空间是所有标准的集合。模型中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空间主要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指导标准化开发过程。其时间维包括规划、制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或退役7个大阶段;逻辑维包括摆明问题、系统指标设计、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组织实施7个大步骤;条件维包含组织计划、情报资料、物质保证、技术措施和仪器设备、人才、知识和资金等项。如图2所示。其中级别维、逻辑维和时间维中的内容具有严格的序列关系,因此,在维度轴上标有

箭头。

系统工程方法论空间主要关注标准化工作如何按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开展。该空间实际上讨论的是标准化工作系统,而不是标准系统。鉴于笔者研究的目的是要建立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因此,在后文的讨论中将隐去其中系统工程方法论的三维空间部分。

同时,尽管

在构建地方级别的标准时要引用国际、区域、国家、行业级的标准,并给企业级的标准留有发展空间,但不同级别的标准都有着其严格的定位,因此,在讨论城市级标准时需要将级别维限制在地方级标准上。为了把标准化系统工程结构的一般标准属性空间具体化为城市应急管理的标准属性空间,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沿着级别维中的地方级对标准属性空间进行截取,如图3所示。

1.3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标准维度空间

现有研究中大多采用二维结构来描述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但在很多时候二维结构不能满足分析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需要。笔者就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进行了研究,在中外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与研究的基础上,参考caisr体系结构模型、zachman框架模型 以及国内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由应急基础维、应急业务维和应急保障维构成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另文论述),如图4(a)所示。由于这里的业务维是按照应急管理的4个阶段来划分的,有一定的前后关系,因此,业务维应该是有向轴。但保障维和基础维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序列限制,因此不带箭头。

在该框架模型中,业务维根据应急管理的4个阶段分为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4个部分。

业务维描述了应急管理各阶段的任务、活动、资源及信息流。

基础维描述了支撑应急管理过程的基础要素子系统,包括组织系统、资源系统、预案系统和技术系统。

保障维是由应急管理系统实施、安排、交互相关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标准构成的集合。在该模型中标准是保障维的一部分,为了集中讨论标准体系问题,需要沿着保障维中的标准部分对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总体框架的维度空间进行截取,如图4(b)所示。

基础维

(a)总体框架模型

基础维

(b)标准维度空问

1.4 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

地方级标准属性空间从专业领域和类别的角度为地方级的标准体系搭建了描述框架。尽管它完全适用于描述城市级标准体系的需要,但是却没有针对应急管理系统的需要。而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标准维度空间从应急管理过程与基础的角度所进行的描述虽然满足了上述需求,但却缺乏对标准本身属性的刻画。

参照标准化系统工程六维度模型的构成方式,综合地方级标准属性空间与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标准维度空间得到了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如图5所示,其中轴箭头的取舍规则同上所述。

在该模型中来自地方级标准属性空间的专业维和性质维确保了城市级标准属性的完备性,来自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标准维度空间的业务维和基础维确保了标准体系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完备性。二者的结合完整解析了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中标准体系,表

1对各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标准体系框架模型的内容策略

成功应用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的关键在于解决框架内标准体系具体内容的来源问题。总的说来,具体标准应该从国际标准、发达国家标准、我国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需求分析中,找到符合时代要求,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标准,例如:

1)从国际标准中引用。虽然国际标准中与城市应急管理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其基本上代表了全世界领先水平。同时,在制定标准时也需要考虑和国际接轨。因此,若iso,iec等国际标准体系中已经建立,该标准体系可以从中直接引用而来,或做必要的修改,等效采用。

2)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借鉴。美国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内成立了大量的机构专门对应急管理进行研究,形成了以nims系统为代表的应急管理体系。特别是“9·11”事件发生以后,应急管理的相关研究和各项标准的制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就算是国际标准中,也有不少是从美国等发达国际的标准中直接引用而来。因此,我国的标准和规范体系中也应该合理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3)从国内已有标准引用。国内目前也在不断建立与应急管理相关的标准、规范,而各大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中也陆续建立了不少地方标准,这里应充分利用好国家和地方标准化建设的已有成果,如南宁市提出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基本功能要求》就是全国首部城市公共安全地方标准。

4)从需求分析中得来。虽然调研而来的实际需求不一定考虑全面,但是实际需求可能是整个标准空间中最为迫切的,从而已被人们认识到的部分。因此,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不仅应该包括国际、国内已有的相关标准,也要包含目前尚未建立,但又有需求的那些标准,这样才能反映出未来标准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标准体系框架模型的上海实践

借助上述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该课题组分两个步骤对上海市城市应急管理中的标准体系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第一步是比较理论上的标准体系与目前已经建立的标准体系,得到需要增加和完善的应急管理标准。直接根据框架模型得到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是一个理论上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也是各城市都应该具有的、全面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

各个城市应急管标准的发展现状均不相同,通过和各城市的实际状况进行比较,就能发现各城市现有标准和理论标准体系之间的差距,这些空缺就是尚未制定的标准。这样一种筛网式的全面过滤,就能保证各城市尽快、准确地得知应该补充、增加哪些标准体系。

第二步是在应该增加和完善的应急管理标准中根据调研得到的需求分析来确定最为关键的标准。从系统工程的方法论来看,构建标准应该综合考虑标准之间的相互关联,按照一定的程序,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

在需求分析中反映最为强烈的标准,往往是各种矛盾的汇聚之地,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最需求的标准人手进行分析,能够带动一大批标准的建立、补充和完善,不仅有助于标准体系本身的建设,而且有助于对应急管理体系内在矛盾的把握。按照上述步骤对上海市应急管理标准进行理论标准体系、现实标准体系以及紧缺标准的梳理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限于篇幅,这里仅结合上海市应急响应阶段亟需建立的关键标准,如表2所示,来对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在分析中发挥作用的方式进行说明。

在讨论应急响应阶段的标准体系时,就需要在图5所示的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的业务维上对应急响应部分进行维度空间的截取。其结果是由性质维、基础维以及专业维构成的三维空间。

按照前文所述的两步法,借助由性质维和基础维构成的二维空间,对上海市应急管理应急响应阶段的标准需求进行分析,就得到了如图6所示的关键标准分布图(其中的编号见表2)。在进一步的工作中,可以在专业维中选择主要专业领域来对各标准进行逐步细化。

图6 在性质维与基础维的二维空间中的关键标准分布结 论

1)笔者的研究对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的以下特征进行了诠释:

① 作为整个标准体系空间的子集具有标准体系的一般属性;

② 必须面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适应其在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中的定位;

③ 该体系的构建应视为从应急管理角度对标准体系一般属性的维度扩展。

2)该标准体系框架的应用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① 构建现有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在标准属性空间模型中的分布状况,对现有标准体系进行完备性评估;

② 考察现有标准在不同维度上的表现,分析该标准亟待完善之处,以及与其他标准相互补充和支撑的程度;

③ 结合实际需要增加标准体系框架的维度,或对其中某一维度进行切割,实现更为细致的分析。

3)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向上与国家、国际等应急管理标准体系间的关系,以及向下与行业、企业等标准体系间的关系是进一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国应急突发事件分析 篇2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 一直未能形成一个成熟的、长效的应急管理机构。各高校往往在发生突发事件之后, 各部门自扫门前雪, 各自制定本部门的应急预案, 进行预防工作, 也就是说, 高效应急管理机构往往是在事件发生比较严重的时候才会成立起来, 然后在当前事件解决之后, 应急管理机构就自动解散, 不见踪影, 长期的处于一个却为的状态。与此同时, 在突发事件发生以后, 各种应急力量不能有效的整合, 进行联动应急, 耽误了处理事件的最佳时期, 进而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 高校应当保持稳定的应急管理机制, 设立常设机构, 形成统一指挥管理, 明确各部门职责范围, 加大投入, 实现全面的综合的应急管理, 克服整合应急力量的困难, 增加其他部门的主人翁意识, 做到各部门服从统一指挥, 各司其职, 恪守自己的岗位,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做好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共同配合工作, 并且保证整个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的有效监督, 保证管理工作公开和透明, 促进工作高效进行。

二、应急管理方式正在不断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

曾经发生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 让我们国家对于应急管理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在非典事件发生之后, 我国开始总结究在非典这次突发事件发生前后过程中的教训, 对应急管理引起高度的重视, 事件发生之后的几年里, 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其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这部法律的颁布, 是我国应急管理走向成熟的标志。这部法律之所以意义重大, 是因为明确了突发事件应对的方式, 要从事后动员过渡到灾前预防, 涵盖的内容主要涉及事件发生前的预防、发生过程中的处理和发生后的恢复以及重建。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式的转变对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高校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以往在高校内发生突发事件之后慌忙应对并且极力对外界掩饰事实的不合理的应急管理方式已经很少存在, 高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也加强了对学生突发事件预防能力的训练、心理素质能力的训练以及高校内发生突发事件之后学生如何从容应对的各种培训和课程的辅导,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式的不断转变的确使现阶段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 但是当前的形势还是要求我们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不断改善我国应急管理的现状。

三、应急管理参与的主体和组织相对单一

高校应急管理在现阶段来说, 参与进来的主体和组织过于单一, 大多只是政府和高校这两个方面, 而缺少与社会、与家长、与媒体以及非政府组织的配合。高校的应急管理把担子压在高校和政府这两个主体身上, 高校方面, 高校管理者和学生辅导员进行管理和教育, 政府方面积极的应对, 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参与的人员和组织扩大范围, 将参与进来的主体不再单一化, 成一个具有合力的相对综合的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高校的应急管理工作必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另外, 我国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并重视应急管理专家的作用, 这方面往往是我们国家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容易忽视的, 也是我们国家应急管理的薄弱之处。

四、师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应急演练流于形式

高校中覆盖面最广的就是全体教师和学生了, 尽管全体老师和学生已经事先进行了对于学校危机事件提前的应急演练, 同时也进行了相关常识的辅导和培训, 针对各个方面的应急预案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样的应急演练在准备实施和评估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并没有在广大师生间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一, 应急演练存在流于形式的情况。虽然高校纷纷对已经发生的一些重大的事件给予了重视, 但是在实际履行过程中浮于形式。第二, 应急演练内容上不够全面, 形式上也存在单一的情况。现行的形式主要有三个种类, 实战演练, 纸上演练以及讨论演练。而现实生活中, 实战演练由于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各方面要求较高, 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五、缺乏系统全面的心理干预

主要表现在心理干预的培训体系上。一方面, 从培训人员数量和质量上来说, 高校设置的心理辅导培训人员数量相对于较少, 并且他们的水平也不够专业化, 进而就阻碍了心理干预活动的进行。许多负责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 不具备专业水平, 并不是专业研究心理学的从业者, 他们自身对于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储存度不够, 欠缺关于心理干预的相关工作经验, 最后带来的结果是, 不但没有帮助到想要心理帮助的对象, 反而影响到了心理援助对象的心理状况。另一方面, 培训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高校的心里咨询服务仅针对有咨询且敢于咨询的师生开展讲座和健康知识宣传, 涵盖的对象少, 内容覆盖的较为狭窄, 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内容应该涉及到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的过程中和发生之后的心理应对。

总之, 我国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们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 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 来完善我国的应对体制。

参考文献

[1]陈安.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2-3.

[2]余明阳, 张慧彬.危机管理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9.

[3]刘德海, 屈丰安, 常成德.非传统安全视角下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2 (1) :53-57.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的法律分析 篇3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危害性

近几年,一系列突发环境事件,给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也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应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①第31条规定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以有效预防和及时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一、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的法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的法制现状

《环保法》第31条第1款规定:“造成或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从立法角度分析,“必须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对于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应依照突发环境事件防护性法律的相关规定;对于已经造成污染事故的,应依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性法律的相关规定。

第一,突发环境事件防护性法律的规定。1989年通过的《环保法》其规定的内容较为原则。但针对具体领域具体种类的突发环境事件,我国出台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均规定了处理措施,如:《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第二,突发环境事件行政规范。国家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制定的专项应急行政规范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第三,各领域管理条例中的相关条款。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

从一般原则性的《环保法》到专项应急的各类预案,再到各领域管理条例中相关条款,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几乎涵盖了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各个角落,也为依法“立即采取处理措施”,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

(二)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存在的问题

1.宪法、《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存在不足

第一,宪法存在的不足。宪法第9条第2款和第26条均有相关规定,但从条文来看,宪法中对于环境保护和改善问题只做了常态化的规定,并没有列出非常态下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问题。虽然2004年颁布的宪法修正案将原“戒严”替换为“紧急状态”,但对于“紧急状态”的定义、适用条件、适用范围以及是否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等问题并未明确。在制定下位法时,制定权限很难把握。

第二,《环保法》存在的不足。我国《环保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根据《立法法》第7条第2款的规定,只有经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才能称之为基本法律,因此,《环保法》不能将其作为基本法视之。《环保法》作为一部环境保护和改善的综合性法律,其内容也只是作了普遍性的规定,尤其是第31条应急措施在条文中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

第三,其他相关法律存在的不足。我国缺乏一部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性环境保护法律,现有的各相关法律法规在应急机制方面缺乏衔接,不利于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中统筹协调、共同防治。

2.环保等有关部门应急体制中存在漏洞

第一,应急机构临时组建。我国《环保法》第31条只规定“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并未明确,须立即采取措施的“单位”的含义和范围。《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统一协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构由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由此看出,我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缺少常设性的应急组织或机构,对“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的法律地位、权责也没有具体规定。在突发环境事件骤然降临时,“应急领导小组”就应事而生。因突发环境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严重性等特点,临时组建应急机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缺乏统一性,不利于及时应对和统筹指挥。

第二,职责分工不明确。《环保法》第31条规定:突发环境事件,应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环保法》第6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管理。”但因未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形式加以规定,导致的问题有:多个环保部门可能出现职能重复、交差的现象,职责分工不明确或缺乏沟通协作,容易互相推诿、难以统筹协调,不利于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

第三,各职能部门危机意识不强。《环保法》第31条第2款规定:“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防范。”对于“重大污染事故”企业事业单位才采取措施应对显然是不合理的。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时代,资源开采量大、需求量也大,企业事业单位是资源主要的开采者和消费者,同时也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地方政府对于企业事业单位的日常污染行为采取放任的态度,以牺牲自然环境换取经济的片面增长。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积月累的环境破坏,终会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频发,此时再“加强防范”岂不为时晚矣!

3.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

第一,信息公开不及时。《环境保护法》第31条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均使用“及时”一词。而近几年突发环境事件的解决中,信息“及时”公开的现状也未能如期待般美好。

第二,信息公开不透明。《环保法》第31条仅规定对于突发环境事件应及时通报和报告,但未对应当通报和报告的內容作具体规定。《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第11条虽然以列举的形式规定了信息公开的范围,但针对突发环境事件仅规定公开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预报、发生和处置等情况;同时,第12条还规定了三类不得公开的内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环境信息。由于这三者的范围没有在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界定,且《环境信息公开办法》是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仅是部门规章,只能约束各级的环境保护部门,而政府或其他职能部门则不在其管辖范围内。

二、完善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

(一)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的法制建设

第一,宪法层面。我国现行法律中尚未明确“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或是否包含于“紧急状态”之中,总结域外经验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紧急状态法与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法合并立法,例如日本、澳大利亚等;二是紧急状态法与突发事件应对法分别立法,例如美国、俄罗斯、土耳其等。此笔者认为,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引入“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并明确其是否包含于“紧急状态”之中显得尤为必要,既可以弥补宪法在非常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空白,又可以使《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有明确的宪法依据。

第二,《环保法》层面。现行《环境保护法》颁布于1989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自身具有的局限性亟需克服,2013年我国提出了《环境保护法》修改草案第二次审议稿,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以此次修改为契机,对相关概念、范围等予以明确,并注重强化《环保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明确职责,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统一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是一项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救济在内的系统工程,强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发挥各专业优势对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十分必要。各级政府应当常设具有决策性和专业性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由各级最高行政长官和各职能部门组成。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保障应急机制的有序运转。

(三)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知情权

公开时间和内容。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获取环境信息的权益,因此,《环保法》第31条对于突发环境事件的通报和报告时间应予以明确。为避免造成社会恐慌,应在能够公开的范围内,让公众了解事件现状、应急预案等,第一时间将突发环境事件的具体情况对公众通报并加以科学引导,有利于加强公众的科学防范意识。

公开主体。《环保法》第31条并没有设定企业有信息公开的义务。政府是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的主体,但并不是唯一主体。企业是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费者,也是环境破坏的“主力军”,加强企业环境信息的公开,有利于强化企业环保意识和危机意识。

公开范围。《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规定: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环境信息的不得公开。为防止该规定成为滥用权力规避责任的“合法”依据,首先应明确此三类不宜公开信息的范围;其次,制定保密信息的审核标准;最后确定审核主体,对不宜公开的内容应由专门机关或者上级机关进行核查。

注释:

①以下简称《环保法》。

参考文献:

[1]李艳岩.《环境突发事件立法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3)

[2]唐仙丽,杨宇静.《论中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立法的完善》,《重庆大学学报》,2005(6)

[3]郑荷花.《论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从松花江污染事件切入》,《沧桑》2006(3)

作者简介:

万瑜,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全国应急突发事件分析 篇4

关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指导书

及应急预案

二〇一八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1 第一章

总 则..........................................................................2 第二章

分类和内容..................................................................2 第三章

预案编制......................................................................6 第四章

审批、备案和公布......................................................7 第五章

应急演练......................................................................9 第六章

评估和修订................................................................10 第七章

培训和宣传教育........................................................11 第八章

组织保障....................................................................11 第九章

附 则........................................................................12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13 第一章

制定依据....................................................................13 第二章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14 第三章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程序............................................14 第四章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要求.....................................15 第五章

则....................................................................16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18 处理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19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2013〕1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3年10月25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第三条 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发布、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 应急预案编制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紧密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内容,切实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 分类和内容

第六条 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

第七条 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 案等。

总体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政府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制度安排,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

专项应急预案是政府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重要专项工作而预先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工作方案,由有关部门牵头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

部门应急预案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本部门(行业、领域)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涉及部门工作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制定。

鼓励相邻、相近的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应对区域性、流域性突发事件的联合应急预案。

第八条 总体应急预案主要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以及应急保障的总体安排等,明确相关各方的职责和任务。

针对突发事件应对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不同层级的预案内容各有所侧重。国家层面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组织指挥机制、预警分级和事件分级标准、信息报告要求、分级响应及响应行动、应急保障措 施等,重点规范国家层面应对行动,同时体现政策性和指导性;省级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机制、信息报告要求、分级响应及响应行动、队伍物资保障及调动程序、市县级政府职责等,重点规范省级层面应对行动,同时体现指导性;市县级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机制、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措施、队伍物资保障及调动程序等内容,重点规范市(地)级和县级层面应对行动,体现应急处置的主体职能;乡镇街道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传播、组织先期处置和自救互救、信息收集报告、人员临时安置等内容,重点规范乡镇层面应对行动,体现先期处置特点。

针对重要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等重要目标物保护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风险隐患及防范措施、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和紧急恢复等内容。

针对重大活动保障制定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活动安全风险隐患及防范措施、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人员疏散撤离组织和路线等内容。

针对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队伍、物资、装备、资金等资源保障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组织指挥机制、资源布局、不同种类和级别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资源调用程序等内容。

联合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相邻、相近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间信息通报、处置措施衔接、应急资源共享等应急联动机制。

第九条 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居委会、村委会等法人和基层组织制定,侧重明确应急响应责任人、风险隐患监测、信息报告、预警响应、应急处置、人员疏散撤离组织和路线、可调用或可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情况及如何实施等,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特点。

大型企业集团可根据相关标准规范和实际工作需要,参照国际惯例,建立本集团应急预案体系。

第十条 政府及其部门、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可根据应急预案,并针对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工作灵活制定现场工作方案,侧重明确现场组织指挥机制、应急队伍分工、不同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应急装备保障和自我保障等内容。

第十一条 政府及其部门、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可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内容一般包括风险隐患分析、处置工作程序、响应措施、应急队伍和装备物资情况,以及相关单位联络人员和电话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十二条 对预案应急响应是否分级、如何分级、如何界定分级响应措施等,由预案制定单位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

第三章 预案编制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针对本行政区域多发易发突发事件、主要风险等,制定本级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编制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适时修订完善。

单位和基层组织可根据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制定本单位、本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编制计划。

第十四条 应急预案编制部门和单位应组成预案编制工作小组,吸收预案涉及主要部门和单位业务相关人员、有关专家及有现场处置经验的人员参加。编制工作小组组长由应急预案编制部门或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

第十五条 编制应急预案应当在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一)风险评估。针对突发事件特点,识别事件的危害因素,分析事件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以及次生、衍生后果,评估各种后果的危害程度,提出控制风险、治理隐患的措施。

(二)应急资源调查。全面调查本地区、本单位第一时间可调用的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场所等应急资源状况和合作区域内可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必要时对本地居民 应急资源情况进行调查,为制定应急响应措施提供依据。

第十六条 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的意见,与相关的预案作好衔接。涉及其他单位职责的,应当书面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必要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要求或实际需要,征求相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意见。

第四章 审批、备案和公布

第十七条 预案编制工作小组或牵头单位应当将预案送审稿及各有关单位复函和意见采纳情况说明、编制工作说明等有关材料报送应急预案审批单位。因保密等原因需要发布应急预案简本的,应当将应急预案简本一起报送审批。

第十八条 应急预案审核内容主要包括预案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是否与有关应急预案进行了衔接,各方面意见是否一致,主体内容是否完备,责任分工是否合理明确,应急响应级别设计是否合理,应对措施是否具体简明、管用可行等。必要时,应急预案审批单位可组织有关专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第十九条 国家总体应急预案报国务院审批,以国务院名义印发;专项应急预案报国务院审批,以国务院办公厅名 义印发;部门应急预案由部门有关会议审议决定,以部门名义印发,必要时,可以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以本级人民政府名义印发;专项应急预案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必要时经本级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或专题会议审议,以本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名义印发;部门应急预案应当经部门有关会议审议,以部门名义印发,必要时,可以由本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转发。

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须经本单位或基层组织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签发,审批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十条 应急预案审批单位应当在应急预案印发后的20个工作日内依照下列规定向有关单位备案:

(一)地方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二)地方人民政府专项应急预案抄送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三)部门应急预案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四)涉及需要与所在地政府联合应急处置的中央单位应急预案,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类政府及其 部门应急预案,应向社会公布。对确需保密的应急预案,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应急演练

第二十二条 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演练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实战演练、桌面推演等方式,组织开展人员广泛参与、处置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

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至少每3年进行一次应急演练。

地震、台风、洪涝、滑坡、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域所在地政府,重要基础设施和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生命线工程经营管理单位,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等,应当有针对性地经常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第二十三条 应急演练组织单位应当组织演练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演练的执行情况,预案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指挥协调和应急联动情况,应急人员的处置情况,演练所用设备装备的适用性,对完善预案、应急准备、应急机 制、应急措施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

鼓励委托第三方进行演练评估。

第六章 评估和修订

第二十四条 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分析评价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和科学规范管理。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修订应急预案:

(一)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上位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发生变化的;

(二)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重大调整的;

(三)面临的风险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的;

(五)预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发生变化的;

(六)在突发事件实际应对和应急演练中发现问题需要作出重大调整的;

(七)应急预案制定单位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六条 应急预案修订涉及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处置措施、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等重要内容的,修订工作应参照本办法规定的预案编制、审批、备案、公布程序组织进行。仅涉及其他内容的,修订程序可根据情 况适当简化。

第二十七条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等,可以向有关预案编制单位提出修订建议。

第七章 培训和宣传教育

第二十八条 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通过编发培训材料、举办培训班、开展工作研讨等方式,对与应急预案实施密切相关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救援人员等组织开展应急预案培训。

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将应急预案培训作为应急管理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公务员培训、应急管理干部日常培训内容。

第二十九条 对需要公众广泛参与的非涉密的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制作通俗易懂、好记管用的宣传普及材料,向公众免费发放。

第八章 组织保障

第三十条 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对本行政区域、本行业(领域)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国务院有关部门可根据需要编写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指导本行业(领域)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第三十一条 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要指 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相关具体工作,将应急预案规划、编制、审批、发布、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统筹安排。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大型企业集团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实施办法。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办公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巴州xxxxxxxxx煤矿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第一章 制定依据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了保护企业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企业在出现安全生产事故时,能够及时进行应急救援,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给企业和企业从业人员所造成的损失,掌握突发事件的主动权,保证矿区有一个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在处理和急救过程中,做到有序有效,最大限度地降低重大安全生产事给企业和社会所造成的损失、影响,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时化解职工群众中的不稳定情绪和矛盾,特制定xxxxxxxxx煤矿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第二条:本矿应遵照国家、自治区政府、州政府、县政府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文件、指令精神编制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第三条:制定实施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矿井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监督和指导。第二章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第四条:巴州xxxxxxx煤矿必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由企业主要负责人负责主持全面工作,主管领导负责组织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应急救援实施工作,技术生产管理部门、安全部门、行政卫生部门和矿山治安巡逻队、救护队必须参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实施工作。

第五条:突发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具备现场救援救护基本技能,定期进行突发事故应急救援演练。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的维修、保养,保证应急救援时正常运转。

第六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档案,其中包括: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名单、救援救护基本技能学习培训活动记录、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目录、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突发事故应急救援记录等。

第三章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程序

第七条:巴州xxxxxxx煤矿保证24小时由管理人员值班。值班室明示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通讯联系的人员和电话等。第八条: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报告要求:及时报告,不得瞒报、谎报、漏报、拖延不报,造成事故或事件进一步扩大的,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九条:突发事件现场报告程序:突发事件现场第一发现人员(或巡逻队)→矿井调度值班室→兼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人员→矿井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第十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报告程序:矿井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县、市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有关部门。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程序:突发事件→保护突发事件现场→控制突发事态发展→组织突发事件抢救→疏导人员→调查了解突发事件情况及伤亡人员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协助上级部门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第四章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要求

第十二条:巴州xxxxxxxx煤矿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根据本矿井生产经营项目进行检查、评估、监控和危险预测,确定安全防范和应急救援重点,编制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第十三条:巴州xxxxxxxxxx煤矿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应 根据项目工程或者其他生产经营场所的特点进行检查、评估、监控和危险预测,确定生产作业场所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救援重点,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第十四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应明确规定如下内容:

(一)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人员的具体分工和职责,按照“有职必有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签定目标责任书,使每件事件都有人负责,同时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使每种事件应急救援较为迅速准确。

(二)生产作业场所和员工宿舍区救援车辆行走和人员疏散路线。现场应用相应的安全色标明显标示,并在日常工作中保证路线畅通。

(三)受伤人员抢救方案。组织现场急救方案,并根据可能发生伤情,确定2-3个最快捷的医院(诊所),明确相应的路线。

(四)现场易燃易爆物品的转移场所,以及转移途中的安全保证措施。

(五)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汇报县煤管局、第一时间汇报市煤炭工业局,三小时之内上报省煤炭工业局信息调度中心。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对所属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和文明施工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各企业应严格遵照执行。

第十五条:煤矿生产经营企业凡未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而发生事故的,一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煤矿有关规定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管理责任。

新疆巴州xxx煤矿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一、组

长:

长:

xxx 电话:xxxxx

二、副组长:

安全矿长:

xxx 电话:总工程师:

xxx 电话:生产矿长:

xxx 电话:

机电矿长:

xxx 电话:

三、成 员:

xxx、电话:xxx

xxx、电话: 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电话:xxx

xxxxx

xxxxx xxxxx

xxxxx

新疆巴州xxx煤矿 处理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1、处突维稳工作重点要做到三个方面:

一是处突反恐高度敏感性,敌对势力恶意炒作,误导舆论阐述攻击行动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二是暴力犯罪分子穷途末路,常常会孤注一掷,负隅顽抗,对政策攻心、心理瓦解等政治工作是一个挑战。

三是处突反恐虽然不具有很大的杀伤性和毁灭性,但同样面临血与火、生与死、苦与乐的严峻考验。

2、处突反恐对象要以公开透明的舆论宣传,揭穿敌对势力的颠倒黑白以正视听;以有理有据的法律宣示,回击敌对势力的恶意诽谤,张扬行动的正义性、合法性;以强大的政策攻势,瓦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3、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疏导,作为反恐处突的主体;帮助广大职工搞好自身的精神和心理防护,激发高昂的斗争精神,从而有力地打击处突反恐的对象。

4、处突维稳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出时效性。恐怖活动和突发性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以何种方式出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5、处突事件时间紧,各项工作必须快速反应,立即跟进,简化程序,特事特办,传达部署快,思想发动快,组织指挥快,解决问题快,信息反馈快,跟踪问效快,总结经验快。“快”字要贯穿于处突事件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快就是质量,就是力度。

6、处突维稳任务的复杂性,要求必须重视政治性较大规模的突发事件和恐怖活动的发生;具有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复杂背景,往往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并存,国内因素与国外因素混杂。

7、处突反恐是时机的选择、手段的采用,还是力量的配置、行动的协调;都要从政治上考虑。

8、反恐处突无小事,稍有疏忽和不慎,都会使小问题酿成大问题,使一般问题变为政治问题,使局部性问题演化为全局性问题。

9、一定要时刻绷紧这根弦,遇事多想要求,谋事多想后果,办事多想影响。要认真组织职工学习关于处突反恐维稳的决策指示,学习上级的命令要求,学习有关法规,吃透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使广大职工不断强化政策意识、号令意识、法规意识,把反恐处突的每一个行动和每项工作牢牢锁定在社会稳定和上级意图的实现上,从而确保维稳效果的最大化。

10、处突维稳的多样性,要求必须具有指向性。制止较大规模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有处置一般性犯罪事件的;也有打击恐怖分子破坏活动的,又有处置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既有短期的,又有持续较长时间的。

11、就是在不同阶段也不尽相同。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对职工需要解决的认识问题、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千差万别。

12、在民族地区特别需要加强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教育;处置由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特别需要进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方面的教育。

13、只有以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应对教育需求的多样性,以工作重点的差异性应对工作对象的差异性,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际效果。

14、处突维稳的多变性,要求的随机性。突发事件和恐怖活动具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处突、反恐、维稳往往频繁变化。

15、处突维稳要求各项工作要有前瞻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规模、样式、地域和可能遇到的难点以及职工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研究制定现实可行的应急预案。

16、力求做到一个目标多种情况设想,一种情况多种实施方案,一项方案多种操作办法。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 机制。及时解决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不间断地运转。

17、舆论宣传的运作机制。利用各种媒体资源,随时把事件真相在“第一时间”向社会进行权威发布,抢占舆论宣传“制高点”。

18、结合我矿的具体实际情况,建立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组 员:xxx、xxx、xxxx 巡逻监控组长:xxx 巡逻小组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9、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负责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信息反馈、启动应急预案工作,组织人员对突发事件现场进行控制、心理疏导、强化意识、伤员救治以及协助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善后处理工作。

20、根据突发事件现场实际情况结合本单位安全防范装备情况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等,认真制定有针对复杂环境下的安全防卫措施。

21、认真做好反恐防暴知识宣传工作

一、常见的恐怖暴力袭击手段

(一)常规手段:

1.袭击:

①爆炸;

②枪击;

2.劫持;

3.纵火破坏。

(二)非常规手段:

1.核辐射恐怖袭击 ;

2.生化恐怖袭击;

3.网络恐怖袭击。

二、如何识别恐怖嫌犯

1.神情恐慌、言行异常者;

2.着装、携带物品与其身份、季节不符者;

3.冒称熟人、假献殷勤者;

4.在检查中,催促检查或态度蛮横、不愿接受检查者;

5.频繁进出大型活动场所;

6.反复在警戒区附近出现;

7.疑似公安部门通报的嫌疑人员。

三、遇到恐怖爆炸怎么办

(一)遇爆炸威胁,坚持5字诀

1.信,“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2.快,快撤离;

3.细,细致观察可疑人、事、物; 4.报,迅速报警;

5.记,用照相机等将“现场”记录下来。

(二)爆炸事件发生在室内场所的应对措施

1.镇静,尽快撤离,避免进入实验室等有易燃易爆品的危险地点;

2.不盲目跟从人群逃离;

3.寻找有利地形地物隐蔽;

4.实施自救和互救;

5.不要因顾及贵重物品而浪费逃生时间;

6.迅速报警;

7.按照指挥及时撤离现场,如果现实条件不允许,原地卧倒,等待救援;

8.协助警方调查。

(三)爆炸事件发生在室外或开放式场所的应对措施

1.迅速有序远离爆炸现场;

2.按照疏散指示和标志撤离到安全区域;

3.不要因顾及贵重物品而浪费逃生时间;

4.实施自救和救助他人;

5.拨打报警电话,客观详细地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经过;

6.协助警方调查。

(四)在体育馆、图书馆等大型建筑发生爆炸的应对措施

1.迅速有序远离爆炸现场,避免拥挤、踩踏造成伤亡; 2.撤离时要注意观察场馆内的安全疏散指示和标志(平时养成良好习惯,进入陌生场所,注意观察疏散通道、疏散标志、疏散方向等);

3.场所内人员应按照疏散指示和标志从疏散口撤离到场馆外;

4.体育场馆内部体育官员、工作人员以及运动员,应根据沿途的疏散指示和标志通过内部通道疏散;

5.不要因贪恋财物浪费逃生时间;

6.实施必要的自救和救助他人;

7.拨打报警电话xxxx,客观详细地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经过;

8.注意观察现场可疑人、可疑物,协助警方调查。

(五)在商场与集贸市场发生爆炸的应对措施

1.保持镇静,迅速选择最近安全出口有序撤离现场;

2.注意避开临时搭建的货架,避免因坍塌可能造成新的伤害;

3.注意避开脚下物品,—旦摔倒应设法让身体靠近墙根或其他支撑物;

4.实施自救和救助他人;

5.不要因顾及贵重物品而浪费宝贵的逃生时间;

6.迅速报警,客观详细地向警方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7.注意观察现场可疑人、可疑物,协助警方调查。

四、遇到纵火恐怖袭击怎么办

1.熟悉环境,暗记出口。在陌生的环境里,如入住酒店、商场购物、进入娱乐场所时,为自身安全,要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以便需要时能尽快逃离现场;

2.扑灭小火,惠及他人。如果发现火势并不大,尚未对人造成很大威胁时,可用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奋力将小火控制,扑灭;不要惊慌失措地乱叫乱窜,置小火于不顾而酿成大灾;

3.保持镇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面对浓烟和烈火,要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

4.不入险地,不贪财物。尽快撤离,不要因害羞或顾及贵重物品,把时间浪费在穿衣或寻找、搬离贵重物品上。已逃离险境的人员,切莫重返险地;

5.简易防护,捂鼻匍匐。可用毛巾、口罩捂鼻,匍匐撤离。烟雾较轻飘于上部,贴近地面撤离是避免烟气吸入、滤去毒气的最佳方法。穿过烟火封锁区时,可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湿棉被、湿毯子等将头和身体裹好,再冲出去。

6.遇到纵火恐怖袭击时做到“七不要”,最大限度降低危害程度不要惊慌失措;不要盲目呼喊;不要贪恋财物;不 要乱开门窗;不要乘坐电梯;不要随意奔跑;不要轻易跳楼。

五、高层建筑物中遇到纵火恐怖袭击怎么办,开门前先触摸门锁,若门锁温度很高,应关闭房内所有门窗,用毛巾、被子等堵塞门缝,并泼水降温。同时利用手机等通讯工具向外报警;

不要轻易乘电梯。电梯往往因断电而造成“卡壳”,电梯门直通大楼各层,火场上烟气涌人电梯并极易形成“烟囱效应”,在电梯里随时会被浓烟毒气熏呛而窒息;

不可乱钻、乱躲。高层建筑火灾中千万不可钻到床底下、衣橱内躲避火焰或烟雾,这些都是最危险的地方,又不易被发觉,难以获得及时营救;如房间充满烟雾,必须时,可打开门窗,排放烟雾后,应立即重 新关闭好,防止长时间开窗致使外面大量浓烟涌入室内,能见度降低,高温和毒气充斥,无法藏身;

利用建筑内部设施,利用普通楼梯、观景楼梯进行逃生;利用阳台、通廊、安全绳等进行逃生;将房间内的床单或窗帘等物品连接起来进行逃生;应尽量呆在阳台、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和能避免烟火近身的地方。在白天,可以向窗外晃动鲜艳衣物,或外抛轻型晃眼的东西;在晚上,可以用手电筒不停地在窗口闪动或者敲击东西,及时发出有效的求救信号,引起救援者的注意。

根据火场广播逃生:当某一楼层或某—部位火势已经蔓 延时,不可盲目行动,要注意听火场消防人员广播和救援疏导信号,选择合适的逃生路线和方法。

六、遇到枪击时如何选择掩蔽物

1、掩蔽物最好处于自己与恐怖分子之间;

2、选择密度质地不易被穿透的掩蔽物。如墙体、立柱、大树干,汽车前部发动机及轮胎等;但木门、玻璃门、垃圾桶、灌木丛、花篮、柜台、场馆内座椅、汽车门和尾部等不能够挡住子弹,虽不能作为掩蔽体,但能够提供隐蔽作用,使恐怖分子在第一时间不能够发现你,为下一步逃生提供了时间;

3、选择能够挡住自己身体的掩蔽物。有些物体质地密度大,但体积过小,不足以完全挡住自己身体,就起不到掩蔽目的。如路灯杆、小树干、消防栓等。

4、选择形状易于隐藏身体,如立柱;不规则物体容易产生跳弹,掩蔽其后容易被跳弹伤及,如假山、观赏石等。

七、在公交车上遇到枪击怎么办

1.快速掩蔽。在公交车上遇到枪击时,迅速低头隐蔽于前排座椅后或蹲下、趴下,不要站立;

2.及时报警。拨打110报警:几路车?哪一站?受到哪个方向的枪击,来自车外还是来自车内?是否有人受伤等;

3.择机下车。在情况不明时,不要下车;确定枪击方 向后,下车沿着枪击相反方向,利用车体做掩护快速撤离;

4.自救互救。到达安全区后,及时检查是否受伤,发现受伤,及时实施自救互救;

5.事后协助。积极向警方提供现场信息,协助警方控制局面。

八、紧急撤离危险现场应注意什么?

1.保持镇静,判明所处位置,及时撤离。2.善选通道,不要使用电梯;

3.迅速撤离,不要贪恋财物,重返危险境地; 4.防护自身,注意避险;如用物品遮掩身体易受害部分和不靠近窗户玻璃,不要逆着人流前进,以避免被推倒在地;

5.紧抓固物,巧避藏知,溜边前行。拥挤时,如有可能,要抓住牢靠的东西如楼梯,暂时躲避,待人群过去后迅速离开现场。

九、发现可疑行李、包裹等物品,如何处理

1.现场人员要及时向领导报告; 2.要疏散现场人员;

3.要用防爆毯、防爆桶等遮盖或盛装;

4.待专业人员赶到后,在现场指挥人员的统一指挥下,由排爆专业人员处置。

十、被劫持为人质怎么办

1、一旦你不幸被劫持为人质,那么首先不要惊惶,尤 其是妇女们,不要乱喊乱叫,歇斯底里的乱蹦乱跳。不然恐怖分子一旦觉得你这样可能给他带来麻烦,很可能会用一粒“花生米”来让你保持安静。

2、要尽量的向劫持者表示你的顺从,不要呼喊,不要有大的动作,尤其是不要主动试图和劫持者有身体上的接触,如果你要有什么动作,一定要首先征得劫持者的同意,并且让他知道这样的动作不会对他造成任何的伤害。

总之,你一定要想办法稳定劫持者的情绪,特别是那些身上有爆炸物 的劫持者。

3、如果劫持者情绪相对的稳定,那么你可以尝试和他交谈,如果你的谈话技巧足够高,不排除让他放下武装的可能。但是这样的尝试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针对怀有政治目的的恐怖分子根本无效。

4、如果劫持者情绪相对稳定,你可以小心的尽量想办法使劫持者背对窗户和门,这样可以让劫持者在警方破窗而入的时候反应迟缓。

5、如果劫持者是抱住你的,而劫持者身上又无爆炸装置。那么你应当小心的观察窗户外面有无高楼、山坡、车辆、树丛等,如果有,那么你应当尽量的减少身体的晃动,如果有可能,应当让劫持者处于窗户附近。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外面可能存在的警方狙击手提供好的射击机会。

总之,一旦成为了人质,首先要保持镇静,不要激怒劫 持者,并且寻找机会逃脱或者给警方创造好的营救机会。

22、加强矿区的安全保卫和安全防护工作,配备足够数量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装备;加强巡防力度,认真做好防范、防护工作。

23、经常和上级主管部门取得联系,保持良好的通讯联络;联络电话:xxxx(xxx)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督导下认真做好防范工作。

24、加强矿山治安巡逻队建设,认真做到群策群力联防、互防。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做好安全保卫工作;车辆、人员进出矿山严格执行登记制度;严格执行大门上锁制度。

25、夜间值守巡逻人员要按照规定按时到岗,不得空岗;不得随意找人顶岗,要加大夜间巡逻密度。发现险情立即上报信息至调度中心,启动应急预案;做到信息上传、下达工作。

26、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认真做到“偏、远、散”地域十必备。

根据矿区生活区所处的位置: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5

为预防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各收费站要积极与各协作单位做好沟通配合,建立联合应急处置机制,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及时做好防范,预知预控各类突发事件苗头,做好调解工作,及时汇报,减少损失,并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发展程度按以下应急措施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一、应对突发事件共同原则

1、收费区域发生突发事件时,班长应第一时间通知值班站长,收费员通知监控中心。

2、值班站长应迅速到达事件现场,尽快了解事件的起因、发生、发展并有效控制现场形式对事件进行协调处理。

3、值班站长处理期间,当班班长做好摄像取证工作,内保做好车辆疏通工作及现场秩序维护工作。

4、值班站长向公司收费部汇报。

5、收费部根据情况研判是否需要启动联合处置预案,通知曲陆交巡警大队和路政大队协作处理。

6、在对事件处理的同时,要设法保持车道畅通,保证正常收费秩序。

7、当事人原则上进站协调解决,尽量化解闹事人情绪,保证正常收费秩序。

二、几种典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收费站被抢

1、被抢的收费员应第一时间按响亭内报警装置并大声呼救。

2、其他车道的收费员要及时通知监控中心,并同时按响亭内报警装置。

3、若发现歹徒徒手进行抢劫,当班班长必须组织内保员持械进行抵抗,并大声呼救。

4、若发现抢劫人员持有器械,当班班长首先应保护我方人员人身安全,同时见机行事保护公共财产安全。

5、值班站长在接到监控通知或听到收费亭内报警器齐响时,应迅速组织所有站区人员到场援助,并派人通知邻近警务室执勤人员赶向现场,及时向110及邻近综治办报警,并通知公司主管部门。

6、在公安机关还未赶赴现场前,值班站长已组织将歹徒制服的,应安排充备人员进行看护,等待公安机关到来,并向公安机关提供相关证据。

(二)收费站被盗

1、各收费站内保员要坚持夜间一小时巡逻一次,检查站内各重点部位及各项设施、生活用品的安全情况,确实做到“守好自己的门”,对发现行迹可可疑者马上询问并劝其离开。职工凡离开宿舍和办公室应随时锁好门窗,财务室要关好防盗窗和防盗门,2、若发生被盗案,要做好自我保护和现场保护工作及

时报警。如发现犯罪嫌疑人没离开收费站区,当班班长应指挥关闭所有进出通道,并在第一时间汇报现场情况,马上拨打110报警,同时组织围捕。如已离开,立即汇报,查看财务安全情况。如已伤人,立即采取救护。

3、若盗窃行为发生后发现犯罪现场,且盗窃人员已离开收费站区,要努力保护好现场,并马上拨打110报警,并将现场情况向上级领导汇报,值班站长立即组织人员在附近范围内进行搜寻,在警察未到达时,任何人不能出入现场或随意移动现场附近的物品。

4、任何人员在发现盗窃行为正在发生时,都应大声呼叫并立即制止犯罪行为。其他收费员、内保员当听到有人呼叫时,应立即赶到现场,共同制止犯罪行为,同时控制住犯罪嫌疑人,马上拨打110报警,并将当时情况汇报上级领导。

5、值班站长在处置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现场及证人,在公安部门到来之前,严禁无关人员进出。

(三)车辆强行冲卡,撞伤我方人员

1、内保应尽力拦截肇事车辆,拦截成功后控制肇事司机,封闭车道,保护现场。

2、若拦截困难注意自身安全的同时,记下车牌、车型、车身颜色等车辆外观特征,便于事后追查。

3、通知监控及值班站长,监控通知各站做好查堵准备。

4、值班站长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车辆将受伤者送往医

院并及时通知邻近交巡警执勤人员协作控制肇事司机、维护现场情况、指挥车辆通行。

5、值班站长通知公司主管部门。

6、当班班长带领本班内保疏通车辆,保证正常的收费秩序。

(四)收费站发生火灾或危险品泄漏

1、立即启动报警器,停止收费,放车通行。

2、亭内收费员迅速撤离现场(有条件携带好票款及通行卡)。

3、当班班长第一时间报119,说明火灾发生地址、火灾程度等相关情况。

4、当班班长迅速组织当班人员撤离危险区域(或视情况进行扑救)的同时,通知监控及值班站长。

5、值班站长接到紧急情况通知后,迅速组织人员赶到现场扑救的同时通知公司主管部门。

(五)收费站突然停电

值班站长必须尽快启动备用电源,及时找出备用电筒和应急灯送到收费亭并指导督促收费工作。

(六)收费站遇有破坏高速公路相关设施

值班站长、班长应及时向公安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6

5月12日14点28分,我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当时正在举行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500多名考生正专心致志作图,教室开始剧烈晃动,部分墙体和地面出现开裂,大楼随时有可能坍塌。当大家意识到是地震来临时,正在考试现场的厅领导当机立断作出指示:为了保证考

生和考务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立即启动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四川省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地震属于ⅰ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一方面首先作出停考决定,另一方面在第一时间即14点30分向部考试中心作了汇报。与此同时,厅领导要求考试中心工作人员和监考人员打开消防通道,紧急疏散考生,清点考生人数。当时,我们发现有一名下肢瘫痪的考生被监考人员推进洗手间避难,还未及时转移到室外空旷地带时,我们的5名工作人员不顾强余震在不断发生的危险,冲上3楼抬出了考生。地震发生的短短几分钟,参加考试的500余名考生、所有监考人员和考务工作人员都安全、顺利撤离到了安全地带,没有发生一起受伤事故。

5月12日晚,我们迅速作出应急整体方案报厅领导批准后,即上报部专技司和部考试中心及省政府领导,并作出决定:暂停5月13日一级注册建筑师剩余科目的考试,推迟我省5月18日的大型公招考试,延迟上半年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注册税务师、质量、管理咨询师、二级建造师和卫生副高考试。当晚,我们及时在四川人事考试网上对暂停、延迟的各项考试进行了公告;立即停止在网上打印5月18日有近13万人参加的公招考试准考证;推迟在地震期间开展的9项资格考试报名时间。同时,利用张贴通知、电话联系等方式及时将各种信息告知广大考生并积极做好解释咨询工作。通过以上措施,稳定了考生情绪,维护了社会稳定。

震惊全球的“5.12”汶川大地震,不仅对世界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新要求,更给我们人事考试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通过这次大地震的洗礼,我们对人事考试工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维护稳定确保考试平安方面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

一、完善人事考试应急预案和制度是前提

作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延伸的人事考试,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完善公共服务、树立政府人事部门形象的重要窗口,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人事考试的过程和结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社会一根十分敏感的神经,确保人事考试安全,是人事考试的最高标准,也是最低标准,是人事考试机构必须坚守的工作底线。,我省制订下发了《四川省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人事考试考前、考中、考后可能发生的导致考试无法正常进行的突发事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目前,我省21个市州都相应建立了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制定了适合当地的应急预案。同时,根据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况,出台适合当次考试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补充规定,做到突发事件发生时,能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积极采取应急措施,清醒冷静处置,确保各项考试的安全顺利进行。

二、实施和落实好各类应急预案是关键

近年来,随着人事考试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的隐秘性、关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给人事考试的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我们在突发事件到来之前,积极关注、分析事件产生的苗头,制订周密可行的应急措施,尽量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努力做到未雨绸缪,有的放矢,积极实施和落实好各类应急预案。

(一)实施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人事考试的安全顺利进行。各地根据统一要求,每次考试都要专门制订针对特定时期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在去年的全省法院检察院系统公招考试中,我省达州市由于在考试前夜遭受特大暴风雨袭击,造成供电线路出现严重故障,直至开考前30分钟仍未恢复,考生当时情绪波动很大。达州市人事考试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有效处置。首先是立即通知市电力公司组织精干人员对故障电路进行抢修;其次是立即联系市公安局迅即增派警力维护考场内外秩序;三是积极做好考生的情绪安抚工作;四是将设在一楼光线较暗的考室调整到五楼;五是为每一位考生提供一支蜡烛。当距正式开考时间还有5分钟的时候,电路故障终被排除,考试得以顺利、有序进行。

去年6月,我省在大地震发生后举行了首次省属事业单位公招考试。考前,我们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应对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和《四川省人事考试应对突发事件考生手册》。同时,将手册与考场疏散示意图印发给每一位监考人员和考生,并在开考前进行宣读,让每位考生都了解、掌握和熟悉应急方法、疏散通道和临时

安全场所。在各安全疏散通道出口,专门安排工作人员全程值班,如遇强余震等突发事件需疏散时,可以确保考生能顺利到达疏散地点。同时在考前培训时,特别强调:保护考生安全是监考人员和考务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监考人员和考务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发生应急情况需疏散考生时,监考人员和考务工作人员必须等考生疏散完毕才能最后离场。

年7月,我省举行招录“特岗计划”教师考试,重灾区广元市是考点之一。针对全部在活动板房内进行考试的特点,该市考试中心在考前对考点场地的安全保障情况进行了地毯式检查,及时排查可疑人员和物品,避免发生意外事故;考虑到考试期间天气炎热的情况,在每个活动板房考室都配备了降温设施并为每位考生准备了防暑药品,切实保证考试组织工作的万无一失。

去年8月30日下午,我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州交界处发生6.1级地震。而第二天,全省将统一举行“一村一大学生”考试。地震发生后,攀枝花市、凉山州人事考试中心紧急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除为每位考生宣传和印发防灾保考各种知识和书面手册外,两地还特别加强对考生的考前教育和监考人员培训工作,对考生进行防震教育和心理疏导,消除考生恐惧心理,让考生轻松应考。去年10月25日上午,全省公务员公招考试正在进行时,攀枝花市又发生强感余震,教室摇晃比较厉害,由于事前做好了相关应急预案,所有监考人员和考务工作人员及时稳定考生情绪,确保了考试的顺利进行。

(二)实施好确保藏区人事考试安全的应急预案。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影响和宗教氛围,**集团和西方反华势力历来把四川藏区作为实施“藏独”活动的重点地区,加之藏区民族成分复杂、群体性事件增多、枪支刀具隐患突出等因素,使我省藏区反分裂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人事考试安全也受到严重挑战。近年来,我省藏区的考试项目逐年增加,参加人事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去年已经超过10万人次,突发性事件和不安全因素发生机率也随之增加。

为维护人事考试的公平、公正,确保藏区稳定,特别是阿坝州阿坝县去年发生“3.16”打砸抢烧事件后,我们在组织大型公招考试中,均要求藏区考点切实做好考场内外的安全检查,并安排工作人员对考场环境进行24小时值班。在考前,我们要求当地用手持金属探测仪对考务工作人员和考生逐一进行安全检查,无关人员和物品一律不得进入考试区域,切实保障考场安全。

(三)实施好危及网站安全的应急预案。由于我省所有考试都实现了网上报名、网上上传照片、网上缴费、网上打印准考证和网上查询考试成绩等一系列现代化人事考试管理手段,因而网站安全尤为重要。去年,我们针对网站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制定了《“四川人事考试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四川人事考试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施细则》,专门对电力系统故障、网站服务器压力过大、网络带宽耗尽、遭遇黑客攻击和硬件设备物理损坏等作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和响应,切实保证在发生网站系统突发事件时,能积极有效应对。为切实保证网络运行安全,我们专门以四川省人事厅名义聘请中国电信四川分公司安全运营中心等四家专业公司为“四川人事考试网应急技术支撑单位”,确保了四川人事考试网的安全运行。

(四)实施好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安全的应急预案。目前,我省已有19个市州和2个省直考点组织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为确保考试安全进行,在《四川省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专门对考试用机出现网络故障、掉电、病毒或软件故障后,应立即采取应急响应。同时,大力加强考试保密安全工作,加大对题库的管理力度。各地人事考试机构及考点对题库实行专人管理,逐级签订保密责任书,做到责任明确,各负其责,各尽其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出问题追究谁的责任。各地在组织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前后,我们建立了上下通畅的信息反馈制度,一旦发生涉及考试安全的问题,都须及时报告,迅速处置。省考试中心也随时对各地考试机房和题库安全进行检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今年2月,我们又在全国首家拟定了《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考务操作细则》,为安全、顺利组织此项考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实施好防止高科技手段作弊的应急预案。在去年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开录用公务员考试中,根据统一要求,我们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笔试考试中防范和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及互联网进行作弊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每个考室的监考人员须在黑板显要位置板书“诚信考试光荣,违纪舞弊可耻”的宣传口号,努力营造公平公正考试的良好氛围,使广大考生自觉做到“干干净净”进考场。在考前,厅领导专门召集省信息产业厅、省公安厅网监总队领导研究部署考试当天针对利用无线电设备及互联网进行作弊活动的实施方案,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切实做到各部门通力协作,职责明确,任务明确,进一步加大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作弊行为的工作力度。考试当天,省无线电管理部门派出7辆无线电监测车在14个考点来回巡逻,严密监视考场周围的各种异常信号和不明信号,严防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确保了考试的安全顺利进行,维护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六)实施好危及考试安全的专项应急预案。去年10月25日全省公招考试前,我们接到举报,有人通过qq在网上兜售考试试题和标准答案,我们立即向省公安厅报案,并且连续加班2天2夜,制订出详细的试题泄密专项应急预案。后来公安机关侦破的结果,只是不法份子在网上诈骗钱财。去年11月7日,全国计算机软件考试停考,我们立即启动停考专项应急预案,并及时通过网络、电话、手机群发短信、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多种渠道通知全省2700多名考生。第二天早上7点,厅领导就和考试中心工作人员赶到考点,为因种种原因未接到通知仍到考场的300余名考生做好解释工作,安抚考生情绪,确保了社会稳定。去年12月,全国一级建造师考试成绩公布前,我们专门召集全省人事和建设部门领导参加的联合会议,安排部署成绩处理和公布后的维稳工作,确保了在公布成绩后,全省没有一个考生上访。

三、提高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是保障

为应对人事考试组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人事考试的工作人员应加强学习,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努力提高自身应急处置能力。

(一)要有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要深刻了解和领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谋大事、抓大事的总体部署,要深刻认识做好人事考试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在工作中,要把培养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放在思想政治建设的第一位,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

(二)要提高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要建立考试预警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能力。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到提前预警预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防患于未然,要随时注意那些可能影响考试环境的问题,要善于从细小的表面现象,分析可能影响考试安全的问题。

(三)要提高协调组织能力。要建立通畅的工作协调机制,积极取得教育、公安、交通、卫生、气象、宣传、地震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优化考试环境,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同时,要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研究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明确在应急处置中的职责任务,做到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四)要提高果断处置突发事件能力。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进行利弊分析,优选考前制订的应急预案,有效控制局面,防止影响考试。特别是遇有重大情况,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内妥善处置,防止危害蔓延扩展。

全国应急突发事件分析 篇7

在美国“911”经历了恐怖主义劫机事件后, 世界范围内的恐怖袭击和重大事故也层出不穷。为此, 各地对于机场的安全建设也逐步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尽管如此, 近年来因设备故障、突发性灾害、恶劣天气以及航空器故障造成的重大事故也屡见不鲜, 对机场的平稳运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 中国民航应急管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于2003年非典发生后开始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2006年初至今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已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四个方面, 共计103项法律法规。2007年和2012年中国民用航空局相继出台了《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中国民用航空局应对突发事件总体预案》, 逐步规范和细化了应急响应级别、指挥体系、值守应急等13个方面的内容。

3 情景分析法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适用性

传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主要来自于经验, 即“亡羊补牢”的工作方式, 但这种较为传统的突发事件应对方法在应对单一事件发展成复杂群体事件或连锁反应的情况下, 往往没有很好的实际指导作用。

3.1 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是从“预测-应对”逐步转向“情景-应对”的一种应用, 是把事件的不同因子独立出来, 并根据事件的发展的局势将不同因子的状况进行组合而形成的一套应对体系, 这样的分析方法不仅有助于对大环境趋势发展的判断, 同时对于应急事件不同阶段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能够以决策为导向制定出相对最优的事件处置路径, 把可能产生的后果和损失降到相对较低的程度。

3.2 突发应急事件案例

2013年1月3日昆明新建的长水机场开始出现大雾, 当天延误出港旅客近2万人, 航站楼滞留旅客高峰时约7500余人。由于部分航空公司未能及时制定补班计划, 也未能有序组织旅客进入候机楼, 加之昆明市公交公司配合不够的情况, 滞留旅客大量返回候机楼, 正班旅客也照常赶往机场, 致使候机楼内大量旅客聚集, 高峰时达1.85万人。期间候机楼内广播系统、航班显示系统出现中断信息更新的情况, 行李系统故障导致旅客无法找到自己的行李, 供旅客饮食的热水也需要排起40分钟的长队, 午后旅客互占登机口过激维权行为普遍发生, 半天内派出所就接到36起报案。

4 大面积航班延误情景分析

由于航班的正点率和天气因素密不可分, 所以国内各大机场中由于雨雪、台风、大雾等天气原因到导致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的情况较为常见, 但在整个航班大面积延误的开始至结束期间, 机场、航空公司、旅客三大主要群体和外围交通等周边次要因素等, 决定了在大面积航班延误不同阶段的事态发展, 以下我们用情景分析法, 结合“1·3”昆明机场的大面积航班延误事件 (以下简称:此次事件) 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地理环境及周边环境:昆明长水机场海拔高度比巫家坝高了208米, 气温要比昆明低2-3摄氏度, 冬天的雾和雪也比昆明多。相较巫家坝机场临近市区的地理位置, 长水机场距离市区约40分钟车程, 周围配套设施均未配套到位。

天气:暴雨、台风、大雾、冰雪等极端恶劣天气, 直接关系飞机起降安全, 本次事件的罕见大雾天气, 是直接造成大面积延误的客观原因。

设备系统故障:此次事件中, 行李系统、广播系统、航班信息显示系统等出现的故障也致使楼内混乱状态升级。

信息沟通:此次事件中反映出来的信息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航空公司-旅客、航空公司-机场以及机场-外围交通上。

应急联动机制:长水机场开航未过半年, 从民航运行经验和事件后果来看, 联动机制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制定和落实。

运行处置经验不足:设备和人员还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 机场及航空公司新转场后也因缺乏对天气的认识和应对准备手段而经验不足, 导致现场局面没有及时得到控制。

旅客心理:旅客由于长时间等待而较容易产生激动和暴躁的情绪, 在此期间机场和航空公司未及时向旅客提供相关信息和相关供暖、供水、供饭、供毛毯等服务, 加之1月3日正值小长假最后一天, 回家心切, 旅客为了维权而出现过激行为。

机场及航空公司员工心理:在人满为患的候机楼持久奋战耗费体力, 同时还需要不断地为旅客服务, 在后勤保障方面也无暇顾及自己的休息和饮食, 面对旅客的不断激化的情绪和质问, 身心憔悴。

5 情景构建

通过以上影响因素分析, 可以看出虽然突发的极端天气造成了此次事件, 但是从事件的发生过程来看, 信息传递不到位、行李系统瘫痪、服务不及时、不到位等条件是此次事件中促使旅客群体心理不断激动、暴躁的关键因素, 下面我们将各个因素进行场景组合并简单预测相应的发展状况。

5.1 情景分析

情景一:航空公司信息发布及时, 系统设施及人员保障正常, 退改签手续及时。

如果航空公司在得知极端大雾天气后, 以电话、短信、网站、邮件甚至是媒体等途径告知旅客, 行李、航班显示、广播等系统均能正常为旅客提供行李找回及相应服务, 可以在事态发展的初期有效的转移部分旅客, 同时也减少了赶来机场或准备赶来机场的旅客数量, 后期旅客挤压而导致的维权过激行为不会普遍发生。

情景二:航空公司信息发布不及时, 系统设施故障及人员保障正常, 退改签手续及时。

如果航空公司未及时向旅客发布航班延误、取消等信息, 在行李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 退改签的旅客还是可以完成相关手续的办理, 但后续前来机场的旅客会越来越多, 即使机场的服务设备及设施正常, 候机楼内旅客仍再不断增加, 因长水机场附近配套设施还未建设完善, 而航空公司安排过夜的资源也有限, 最终还是会造成候机楼内外重压的情况。

情景三:航空公司信息发布及时, 系统设施故障及人员保障不正常, 退改签手续及时。

如果航空公司及时向旅客发布航班延误、取消等信息, 事态发展的初期就能及时办理一些旅客的退改签手续, 可以在第一时间转移大量旅客。路上的旅客在收到消息后也能合理地安排行程, 后期即使系统瘫痪, 旅客群体的压力也较情景二少很多。

情景四:航空公司信息发布不及时, 系统设施故障及人员保障不正常, 退改签手续不及时。

这就是此次事件的实际情况, 由于第一步信息发布不及时环节的疏漏, 事态逐步升级, 导致最后机场内外压力井喷的情况发生。

5.2 情景分析结果讨论

通过对此次事件的情景分析, 我们看到了大面积航班延误下事态的演变过程, 因而也得出了针对类似情况应急管理的重点关注方向。

突发情况出现的初期判断和反应尤为重要, 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和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性是初期处置中的关键。

在预判到突发情况可能造成大量旅客滞留机场或机场关闭等特殊情况时, 把在途中的旅客控制在外围的方案落实尤为重要, 已在楼内的旅客应以迅速转移为首要目标。

系统运行团队应了解系统的压力极限范围, 在必要时能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启动备份/切备等应急运行方案, 并对用户做好培训考核工作。

如果突发情况从局部反应向连锁反应发展, 多元的应急储备方案有利于降低事态后续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应急体系的构架决定了机场、航空公司对于突发情况的抵御能力, 即使在一方残缺的情况下仍能维护一定的时间。

应急方案应尽可能考虑到各种小概率事件, 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真实演练, 并逐步完善。

6 结论与展望

类似的事件给机场的运行带来了诸多影响, 扰乱了航班和机场的运行秩序, 个别案例甚至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在以上昆明长水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的案例中, 我们用情景分析法着重分析了大面积延误情况下机场及周边的局势发展, 可以清楚看到整个事件从局部演变到连锁反应的发展过程。后续可以具体结合机场的客观条件, 在现场情况的恢复、应急体系的完善以及应急预案的修编和演练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和应用, 逐步完善机场的应急管理建设。

摘要:文中运用情景分析法对昆明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的案例进行分析, 从事件的发展过程推导出关键影响因素。通过构建情景的方式, 总结机场突发事件的发展规律和应急管理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情景分析,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1]刘轶民.重大突发事件情景规划与构建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 2012, 4:18-23.

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应急机制建设 篇8

【关键词】风险社会 信息 应急机制

“风险社会”的概念和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的。“9·11”事件之后,风险社会的理论成为西方最热门的理论之一并迅速在世界各国传播。作者认为,自20世纪后半期人类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也就进入了风险社会。社会风险不仅来自于自然灾害,同时还来自于人的决策与选择,①如事故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要从容应对风险、化解危机,政府需要由原来传统的“常态管理”转向“危机管理”,而建立高效科学的信息传播体系则是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

200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报告,指出当代中国社会正在进入“高风险社会”。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人员伤亡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占中国GDP的6%。以2008年为例,南方雪灾、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奥运火炬传递受阻、西藏打砸事件、手足口疫以及汶川特大地震,这些“风险”无一不使中国政府和人民处于风口浪尖。应对各种危机,不仅是政府部门和新闻传媒的事,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应当组织科学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以有效化解危急。危机传播,正是整合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一系列传播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危机管理过程中的一种传播活动,也是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和公众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过程和行为。②

高校作为一特殊的组织,具有居住相对集中、人口密度大,疏散较为困难等特点,而怎样使信息流通,将损失降低到最低,这是高校也是每一个社会组织必须面对的问题。社会学家韦克认为,所谓的组织说到底是一种传播行为——通过传播信息,从而使组织降低从环境及周围事物中所接收到的信息的不确定性。③本文从“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部分高校大学生表现入手,以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探讨高校建立应急机制的有关问题。

一、信息传播和心理恐慌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和媒体同心协力,在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随后公开透明的报道,有效稳定了民心,维持了社会稳定,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尽管如此,地震报道中因大众传媒的表现引起的恐慌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如,5月19日当地电视台发布的地震局关于将要发生余震的《公告》。还有5月30日,当地《××晚报》在显要位置转载了一篇某天文学家对余震预测的文章。余震预测的消息传到成都已完全走样,成都和各地级市高校关于余震的各种版本都有,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笔者当时通过手机发短信调查,显示大众传媒的报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

二、信息引起的恐慌

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接触媒介多样,他们经常是信息的积极搜寻者和信息积极发布者。尤其地震发生之后,四川省各高校的大学生关注地震的热情最高,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关注地震信息,并在最短的时间将有关信息发送给亲人朋友。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三种媒介分别是网络(66%)、手机短信(21%)和电话(9%)。

作为大学生,消息较为灵通,文化程度较高,认识较为理性,怎么会出现恐慌心理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分析。

1、信息本身的特点

此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中,高校较大的恐慌是由传统媒介引起的,而对网络传言和流言很多同学可以做到理性对待。这说明,尽管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普及率最高的群体,但对他们仍然认为传统媒体的可信度较高。媒介信息本身的特点就是引起大学生恐慌心理的主要因素。

(1)权威性。在我国,大众传媒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非常时期,大众传媒是大众了解有关情况最可靠的信息来源。公告是由省地震局发出的,省地震局是监视、预测和通报地震信息的专业机构,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2)强制性。公告中,以法律的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对“广大市民”提出了硬性要求,无疑具有很高的强制性。

(3)模糊性和脱离语境性。符号学告诉我们,脱离语境的文本是没有意义的。5·12特大地震之后,四川高校的社会语境是,很多同学惊魂未定,大家都在避震的时候讨论和交流余震的信息,基本的学习生活受到很大的干扰,很多学校已经停课。在媒体文本提供预测余震信息脱离具体语境、语焉不详的情况下,就会使得人们对媒介文本的解读出现了偏差,给原本紧张的心理雪上加霜,增加了校园恐慌的气氛。

2、信息引起的大学生心理的变化

地震发生时,很多学生正在午睡或刚刚起床,强烈的震撼使学生大受惊吓。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只要出现轻微的晃动,80%左右的学生表现得很紧张。

“人们对新闻形成的认知模式不仅包括文本中报道的局势还包括传播情景本身。”④在认知和理解新闻的过程中,文本的“互文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在理解某一媒介文本时都在有意无意地参考其它的相关文本,使得文本之间相互指涉——互文性,它既在读者的潜意识层面上运作,也在意识层面上运作。⑤学生积极搜索有关地震和余震甚至传言的信息,当他们看到有关余震预测的媒介文本时,他们会有意识地将余震的信息和已有的关于地震的文字、图片相对照。当他们联想到地震惨烈的画面时,就会增加对余震的恐惧,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解读信息的方式。

三、高校建立信息应急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地震中大学生恐慌主要是由信息的不恰当和失控引起的。因此,高校如何在信源和学生之间建立信息的过滤机制就变得很有必要。

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Westley and MacLean,1976)在研究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维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模式。它区别以往传播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在传播者A和B之间放置了角色C,它观察、选择、编码来自不同信源的信息X1、X2、X3、X4……Xn,以满足B的信息需求。它随时提供反馈,使得传播顺利进行且富有成效。可见角色C在该传播模式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1、选择能满足B的需要或解决B的问题的信息;2、将它们转换成包含与B共享意义的一些符号形式;3、通过某些渠道或媒介将这些符号传送给B。⑥

当遭遇到突发事件时,高校可以借鉴该模式建立应急机制,以维护正常有序的校园环境。图中A是指各种信息来源,有来自传统媒介的、有来自网络的、人际交往产生的流言甚至谣言等;B是接受信息的广大学生;C是信息的把关者——即高校的信息系统。该系统根据B的需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信息进行选择、过滤、解读和反馈,进而影响A的传播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传播互动,使传播行为富有成效。

突发事件中,高校信息应急系统应起到如下作用:

1、收集和选择信息,全面把握学生动态。高校应保证迅速、及时、全面地搜集有关突发事件的各种信息,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刊登的信息、人际传播产生的流言以及社會上流传的谣言,以把握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有关信息,这是基础性工作。

上一篇:妈妈的关爱七年级作文下一篇:城关中学2017-2018学年寒假德育社会实践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