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共12篇)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篇1
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得社会交往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 世界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频发时期。进入21世纪, 应急管理有四个里程碑事件:2001年的911事件, 2003年的ASRS, 2005年的Catalina飓风以及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国同样也进入了危机管理的时代, 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也让我们意识到了中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缺陷和不足。
关键词:应急,政府,事件,预案,处置
一、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机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主要指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四大类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发展途径和演变规律不确知, 灾害程度难以预计, 常规防止手段失效, 对一个区域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
种种现象表明中国正在进入“风险社会”和“危机管理”时代。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约占我国GDP的6%, 近7000亿元, 每年夺去20万人的宝贵生命, 并有上升的趋势, 已成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
第一, 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之间的矛盾。
我国已经分行业、分部门、分灾种建立了一系列专业性职能部门或救援机构, 如公安、消防、急救、防汛、防震与抗震、疾病防控等。在我国2005年发生的540万起突发性公共事件重, 绝大多数突发事件具有较为成熟的常规应对体系。这类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处置相对易于程序化, 由专业性强、责任主体鼻尖单一的职能部门或机构进行常规性处理后, 对公共安全产生的影响有限。将常规性突发事件纳入成熟而程序化的常态管理, 不仅处置率高, 而且社会成本的占用率也较低。
第二, “重救援、轻预警”, 应急功能定位上的矛盾。
我国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应急管理绩效评估与激励制度, 预警预控等隐性的管理过程往往无法得到奖励, 而“救火式”的应急处置与救援行为由于容易观察, 反而可能得到嘉奖。突发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事前的风险监测以及预测预防具有较大的技术难度。双重因素的作用导致我国应急管理出现“重救援、轻预警”的失衡局面。
通过风险评估、监测监控、早期干预等预警预控活动将萌芽状态的公共安全事件限制在常规应对体系的处置能力之内, 化解公共安全危机, 应当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系统功能与核心的建设目标。
第三, 应急联动需求与信息“条块分割”之间的矛盾。
应急处置主体的联动机制不完善。我国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先期处置与后期处置之间衔接不紧密, 应急联动的组织协同性较差。多方多主体协同处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时, 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 联动机制不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机构级别较低, 事件应急的属地化管理的授权不足, 职能不完善, 难以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
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的采集、传递与集成尚未形成系统。我国已建设较为完善的水利、地震、卫生、气象等专业监测网络。由于长期以来对各类事故和灾害采用分行业的事后统计标准, 没有建立依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性质和变化的统计方法, 影响了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预警信息的有效融合和评估, 缺乏各种监测网络之间的预警信息标准, 各类预警信息共享性较差且不能有效集成, 导致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难以有效应急决策。尽管我国正在完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的发布制度, 但因公众的公共安全知识、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知识普及不够, 难以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
第四, 应急资源需求大于资源总量缺乏之间的矛盾。
应急资金来源不畅, 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够, 尚未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应急资金筹措体系。一些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时征用社会资源后缺乏补偿, 已经开始影响后续应急处置中公众的积极性。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小、布局不尽合理, 物质供应动态保障机制需要建立健全。专业应急求援队伍的种类、数量均不足, 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缺乏专业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及相应的基地建设。专业应急装备严重不足、专业应急演练不够。尤其是一些特殊种类灾害发生时, 出现延误处置时机、处置方法不当和造成人员伤亡, 甚至出现扩大灾害影响的情况。应急交通的综合运力协调机制亟待完善, 应急运输缺少特定用途的交通工具。
第五, 公共安全问题的紧迫性与法规建设之间的矛盾。
目前已经出台涉及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党中央、国务院及部门文件113件, 法律36件, 部门规章55件, 国家级应急预案106项, 各省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和地方应急预案, 全国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已形成。
由于上述应急法规大部分是从各部门条例演变而来, 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匹配, 各应急主体在处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之中难以有效协调, 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待检验, 各类应急预案之间缺乏有效协同。
具体应急管理活动的法规缺失, 如调配救援物资的法律保障机制 (包括紧急状态中的物资征用、调度) , 政府应急体系中的资源组织法规、政府资源 (含资金) 的使用法规、应急专用资金制度, 重大应急活动中的全民动员制度及其社会资源调用的补偿政策等有关法规十分缺乏。此外, 对重大计算机系统事故、境外生物入侵等事件的应急制度仍没有相应法规。
三、结论
近年来的突发公共事件给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但更多的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危机管理中的缺陷。危机管理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涉及到方方面面, 需要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从而达到将损失减到最小程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春梅.从四川地震看政府的危机管理[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9.2
[2]李树娟.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再认识[J].今日南国, 2008.1
[3]刘彪.浅析我国振幅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以“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4]刘静.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5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篇2
为确保突发性紧急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发生后能迅速处理,保证药学服务质量及医疗救护工作的顺利完成,特制定本预案。
一、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包括外部事件和内部事件:
(一)外部事件:大规模传染病、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集体食物中毒、群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等。
(二)内部事件:药品质量事件、药品失窃、特殊药品流失、HIS系统故障、药品调剂事故、消防安全事件等。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药剂科具体负责突发事件中药事管理相关工作,包括:
1.参与制定、审核医务人员预防用药方案及突发事件治疗用药方案;
2.制定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药品目录及其他相关用药目录;
3.审核紧急备药品种的剂型、数量等,审核抢救用药目录;
4.参与药物安全性监测方案的制定。
(二)药剂科成立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小组服从医院药事处置组统一指挥,其成员包括:药剂科主任、副主任、各药房负责人、药库人员。药剂科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是突发事件管理及处置的领导机构。
(三)突发事件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组:
1.人力资源组:由药剂科主任组长,其主要职责:
(1)人员整合,包括各组工作人员的重新定岗、人员调配、新组临时性岗位的人员安排、排班,一旦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应宣布全科(组)停休,全体人员24小时联系电话保持畅通。
(2)稳定员工情绪,进行员工的激励并应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并适当的应用心理学知识体会工作人员的切实困难。
(3)做好必要的生活物品保障及工作安全保障等。
(4)保证与上级领导沟通渠道的通畅,向上级申明药剂科的工作情况、特殊性,协调各种临时性问题。
2.药品供应组:由药库负责人任组长,其主要职责:
(1)从多渠道获取药品信息,进行市场信息的追踪;并根据医院制订的治疗指南或专家组意见做药品计划,保证紧缺药品供应。负责急救药品的采购、验收、保管和发放工作。
(2)应急药品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同时,要做到及时性和可及性。
(3)中毒抢救、水灾、地震、火灾等抢救药品,可能不属医院常备药品,但必须掌握这些药品由哪些制药企业生产及其供应渠道。
(4)负责协调各药房抢救药品的调剂。
(5)遇 重大突发事件,应保障大规模调集应急药品供应。
3.药品调剂组:由药剂科负责人任组长,其主要职责:
(1)进行医院日常药品的调剂工作,执行其他与调剂相关的临时性任务。
(2)凭医院行政总值班签字或本院医生、护士的借条先行发药,后做财务处理。
(3)向药库及时提出用药计划,为临床提供用药信息,对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和宣传工作。
4.临床药学组:由临床药学室负责人任组长,其主要职责:
(1)及时收集整理药物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向临床传递合理用药信息。
(2)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上报及反馈。
三、预防及预警
(一)预防措施
1.药房值班人员特别是节假日、夜间值班人员,应对突发事件有预见性,如遇高温、雨雪等恶劣天气,当就诊患者突然增加,用药品种和数量也突然增加,值班人员要对现有药品储备情况评估,及时告诉部门负责人,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及时补充药品和增加人员等措施。
2.药库制定《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药品目录》,预先进行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药品的储备。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药品按事件发生频率分为常备药品和非常备药品。常备药品储备于急诊药房,非常备药品注明供应商。《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药品目录》需及时更新。
3.药剂科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制定不同的、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
(二)预警
1.预警系统的启动:发生突发事件时,值班人员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类别及严重程度,启动应急响应,上报部门负责人、科主任。紧急情况,可越级上报。药剂科主任立即向医务科、分管院领导或行政总值班汇报,启动医院应急预案,按照医院的部署,药剂科利用全科的资源协助完成突发事件的救治工作。
2.紧急抢救:如遇抢救患者,当班人员应准备好急救药品,积极主动地参与抢救工作。当药品短缺时,迅速报告负责人联系,负责人负责与药库或其他药房联系,尽快补足,同时应运用专业知识积极寻找代用品解决问题。
四、突发事件后药学工作的善后处理
(一)突发事件后剩余药品的处理。阶段性防治突发事件工作结束后,在保证药品的有效期内正常使用外,如存在积压药品情况及时统计,并向药品供应商反馈,进行清理清退工作。
(二)突发事件后,药剂科的人员安排、药品配备等各项工作应迅速还原到突发事件之前的工作状态。
五、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工作注意事项
(一)遇有突发事件启动应急预案以后,药学人员必须按照方案要求各就各位、积极主
动参与到抢救工作中。
(二)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也适用于其他突发事件发生的药事应急管理预案,要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类别等不同灵活应对。
(三)药剂科不定期组织应急预案的培训及演练,使全体人员了解应急预案的内容,熟悉处理程序,对培训和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处理,必要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
突发事件药品供应应急预案
为确保突发性紧急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救治药品的供应及质量,协助医疗救护工作的顺利完成,特制定本预案。
一、药库负责突发事件的药品采购供应工作,其职责按照《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执行。
二、药房负责突发事件的药品调剂工作,其职责按照《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执行。
三、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药品的储备
1.药库制定《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药品目录》,包括:名称、规格、用途、生产商、供应商等。
2.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药品按事件发生频率分为常备药品和非常备药品。常备药品储备于急诊药房,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非常备药品应特别注明供应商,尤其应明确指出最便捷的采购途径。
3.《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药品目录》作为应急预案的一部分需及时更新。
四、突发事件药品采购流程
1.药房值班人员遇到医院紧急药品急需供应时,应对事件的内容、性质及所需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等有关信息进行详细了解并记录。所需紧急药品若药房库存充足,值班人院立即调配;若药房库存不足或现有医院目录中没有的品种,须立即报告药房负责人,必要时可越级上报。
2.药房负责人视事件紧急情况,及时报告药库负责人、药剂科主任或行政总值班。
3.药库负责人得到药房紧急药品采购信息时,组织采购人员收集该药品的相关信息,以最便捷的采购途径,及时采购药品;若不能及时采购到所需药品,药库负责人须将临床的需求和市场供应情况,及时上报药剂科主任。
4.药剂科主任将相关情况及时报告分管院长,医院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其他应对措施,保障临床用药。
五、突发事件后医疗救治药品的善后处理按照《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相关规定执行。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篇3
【关键词】如法事件;管理;机制
我们既要从人的意识、观念层面来提供对策框架,也要从物质基础层面来研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光辉的思想也需要完善的物质基础来承载。本文从组织结构、业务培训和资源投入三个方面来提供对策框架。
一、建立健全监狱突发事件的组织结构关系
首先,在组织结构上,成立监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小组。根据2007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九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这一条规定说明了地方政府层级下,存在省、市、县三级应突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该法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这条规定为各子系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法理依据。监狱作为突发事件的高危空间,为更好地达成应急管理的目标,提高监狱应急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从监狱管理局到地方各级监狱系统都要自上而下成立监狱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监狱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一般包括以下人员:省级监狱管理局局长与副局长、监狱主要领导班子成员(监狱长、政委、纪委书记和副狱长)、公共政策专家、公关专家、谈判专家、律师代表、新闻媒体代表。其次,成立监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公室。要保障上级国家机关对监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的常态化,还要求成立监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公室。省级监狱管理局要设置“监狱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急管理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该机构向上与省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对接,受省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省级监狱局的双重领导,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增加该机构的上级支持力度,同时,纳入应突工作的大系统,可以便于监狱突发事件危机监外时政府宏观协调工作。而且,该办公室对下负责行政领导和业务指导具体的监狱应急管理工作,与各监狱对接。同时,各监狱也要对口设立“监狱应急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本监狱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二、健全和完善监狱民警应急处置的业务培训机制
监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依靠于事发监狱的主要领导和一线民警的努力,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是应急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从长效机制讲,必须建立应急业务培训课程和辅助性的日常演习活动,这样才能检验和保障应急管理初期及时预警、应急处置过程中顺利实现目标。
首先,实施监狱领导的应急管理理论培训课程。监狱领导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决策人员、现场指挥人员和应急小组办公室的主要协调人员。而应急管理工作进入事发状态下,基本失去监狱日常行政管理的稳定的秩序、健全的结构关系,这些要求监狱领导必须在混乱的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缜密的分析能力、事态的精确判断能力、能为各方接受的协调组织的水平。因此,应急时的监狱领导不能完全依靠领导权威来执行应急管理任务,这就需要监狱领导在应急指挥业务、应急谈判技巧、应急组织与管理、应急新闻舆情引导、应急资源调配等方面进行专业性的课程设置和培训。其次,充实与完善监狱一线民警的应急管理实务培训课程。与监狱领导的應急培管理业务培训的内容不同,一线民警的应急管理业务培训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学习。作为战斗在最危险的工作区域,监狱一线民警时刻与各种危险、尤其是生命危险相伴,因此,从保障自身安全到维护社会长治久安,都必须加强一线民警的应急管理实践技能培训。具体内容有:一是,一线民警的特种防爆器械的使用和掌握、日常训练等业务培训,例如枪械训练、车辆训练、日常训练器材的使用和熟练掌握;二是,对民警进行医疗救援器材的基本使用和掌握,例如,当发生犯人受伤事件,需要民警掌握基本抢救技能以争取救援时间等;三是防护和制敌技能的培训,能够对哄监闹狱和暴动脱逃人员进行技击、制服;四是,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技能,例如无线通信技能、电脑操作技能、录音录像技能等的培训;五是,突发事件爆发初期的现场维稳与谈判技能;六是刑事侦查技能。
三、加强监狱应急管理的资源保障机制建设
首先,建立政府资金全额拨付机制。监狱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其工作人员属于国家行政编制人员,其日常工作属于履行国家公务活动,因此,必须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2012年修正本)第八条规定:“国家保障监狱改造罪犯所需经费。监狱的人民警察经费、罪犯改造经费、罪犯生活经费、狱政设施经费及其他专项经费,列入国家预算。国家提供罪犯劳动必需的生产设施和生产经费。”这项规定既保障了监狱系统不会为了追加经费而过度从事企业经营行为,导致强化经营管理、淡化监狱刑罚管理;对于服刑人员而言,可以改善其生产、生活水平,摆脱高强度体力劳动对其身心的损害。此外,监狱管理当局还要面向社会争取捐助资金、应急管理基金,并适当通过监狱矫正的社会化减少某些方面的行政开支,节余资金转为改善监狱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省级政府、监狱管理局共同保障监狱应急管理物资的供给。我们所说的应急管理物资,指向监狱应急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各种装备和基础设施。一是,加强对特定应急物资的储备力度,例如防暴车辆等交通设备、单兵用防爆装备(防暴盾牌、防弹背心、防刺服、防弹头盔等)、监控设备、应急药品与医疗器械、发电设备、照明装备、野外救援工具、防身自卫工具等。二是,要加快现有监狱硬件设施的改造与重建工作,从监狱形态学角度看,监狱楼梯、基础设施的物理形态将对监狱的日常管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对服刑人员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体现人文主义、人性关怀的绿色建筑与智能设施应该成为应急管理物资供给的重要基础。
电力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篇4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性电力安全事件,预防、减少电力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电力安全应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和现实意义。
电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1. 电力突发事件概念界定
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又称电力系统突发灾害,是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其主要特征是突发性、危害性、难以准确预测、难以有效防御,以及难以彻底根除。
电力突发事件具备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特征。电力突发事件,如电力生产重特大事故、电力设施大范围破坏、电力供应持续危机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等,虽属于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恶化,也极易引起社会混乱和局势动荡,社会影响大、涉及面广,后果十分严重,是重大的、典型的公共突发事件。
最为普遍的电力突发事件主要有四类:一是自然灾害引发的电力系统突发灾害。主要指极端气候灾害、地质灾害等造成的大面积电力设施损坏;二是因电力设施受到外力损坏或破坏、自身发生故障和设备缺陷引发的电力系统灾害;三是操作和运行人员过失引发的电力系统灾害。指运行和维护人员误操作或处置不当,导致或扩大电力系统发生电网和设备事故;四是电力系统次生灾害,由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引起的次生灾害,包括事故如对城市轨道交通、高危化工企业、新闻广播电视和医院、军队等重要电力用户的正常供电而使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受到较大危害和影响。
电力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是涉及环节多、灾害源多、损失巨大、影响面广。由于电力的发、输、供、配和用户的消费使用是同时完成的,所以只要突发灾害破坏了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环节中的任一环节,就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关系,从而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从外部来讲,电力系统极易受到地震、台风、洪水、雪灾、冰灾等自然灾害影响,同时也受到外力盗窃和破坏的影响。从内部来讲,电力系统还受到自身缺陷和人员误操作的影响。由于电力工业是高投入和资金密集的工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电力设施固定且资产规模庞大。同时,电力供应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一旦发生大面积停电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将是巨大的。在电力系统发生灾害后,往往还伴随着次生灾害的发生。如煤矿发生断电将可能产生瓦斯爆炸等严重事故,高危化工企业发生停电也会造成泄漏或者设备损坏。
2.应急管理概述
应急管理是针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而提出的,其主体是政府部门,同时还有像非政府组织等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其他机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急管理主要就是政府应急管理。但并不是说政府就可以唱独角戏,可以大包大揽将所有的应急事务独自处理,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支持与配合,需要各社会团体、组织、企业和公民共同发挥作用。从防范、化解危机到恢复社会秩序,应急管理是全方位的过程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我国电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1. 应急管理实施的历程
(1)经验型的预案处理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以大面积停电和各种专项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应急体系建设。当前我国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还处于这一阶段。
(2)分析型的预防性管理阶段。在经验型预案处理阶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公共安全理论,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技术,加强对灾害的预测和预警,重点强化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测和监控,着重开展应急处置联动和应急信息共享能力的建设。
(3)智能型的灾害防御阶段。经过经验型和分析型两个阶段经验总结,辅之以人工智能、信息工程理论,并充分利用电力系统数据库挖掘技术,不断积累数据和案例、逐步提高数据质量,可以逐步实现电力突发灾害的在线跟踪,提高预测预警水平,为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提供智能辅助决策手段。
2. 我国电力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尚未建立完善的电力应急预案体系。目前除了省一级和主要城市已经制定了电力应急预案,还有部分地方市县均未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一部分已制定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实战性有待检验,亟待健全完善。
(2)部分电力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还不健全。相对国有和大型电力企业而言,民营和地方中小电力企业应急管理机制更不完善,需要进一步规范。
(3)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相对薄弱。目前电力企业基本上是依托电力公司的指挥平台。电力企业与外部门、与社会的联系手段不强,信息资源共享有限。在发生电力突发公共事件时,一般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分散,无法在危急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4)对重要应急预案的演练不够,社会电力用户应急联动能力不足。涉及社会公众或其他电力突发事故,如大面积停电、重要用户停电、重特大设备事故等预案的启动和执行多数只限于本企业,没有较好联动社会开展综合应急演练,社会应急资源未能充分调动。
加强我国电力应急管理的对策
1.设置机构专门化与应急管理常态化
抓紧进行突发事件的分析预测、风险评估,做好预防与预警工作,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培训,提高全社会防范意识;在突发事件阶段,领导指挥全国的突发事件工作,迅速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快速处理,并对各地情况进行监督、追踪,协调各地方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总结工作。各地方应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机构,明确不同级别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配套制度保障,以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2. 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加强与省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工作联系,接受指导,沟通情况。同时要密切与各省电力应急领导小组综合管理办公室关系,分工合作,形成合力;二是按照国家电监会编制的《“十一五”期间电力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各省市电力应急管理体系、预案体系,结合各省市电力应急管理实际,进一步推进各省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完善、灵敏;三是督促全省各级各类电力企业,完善应急领导指挥和日常工作机构,建立联络方式、畅通信息渠道,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3. 建立完善应急预案,重视应急演练
要抓四项工作:一是推动各地政府发布《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推动指导各地政府开展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联合演练;二是择机开展水电站大坝超标洪水应急联合演练;三是督促电力企业做好应急预案的演练及持续改进工作;四是调整充实各地电力安全技术专家库成员,建设好应急处置专家队伍。
4. 建立健全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机制
电力系统与国家灾害监测和预报部门应建立起数字式联系,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系统及时获取全国各地的各种灾害信息,提高全行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国家灾害监测和预报部门应及时将监测到的台风、冰雹、雷、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数据预报给应急指挥中心及相关部门,为之争取更多时间做好灾前准备,尽最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
5. 加强应急人员培训和应急物资准备
建立主要应急处置人员数据库,定期开展相关应急培训;加强商业系统的通信、大楼及公共场所的疏散演习,工作场所配备紧急用具箱、改进紧急调度和通信联系、改进有线和无线及光纤等各种通信设施,使电视和广播更好为应急服务;制订交通运输计划,尽量避免车辆行人堵塞灾害区域道路,控制缓和交叉路口拥挤,共享交通信息。
6. 加强宣传发动,推动科普教育,做好舆论引导
落实四项工作:一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大力宣传普及电力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二是结合举办电力安全监管法规制度学习培训班,特别加强对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提高基层一线的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扩大电力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覆盖面;四是加强电力应急信息报送管理,做到及时、准确、畅通。快速掌握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实时动态,做好应急处置舆论引导,稳定公众情绪,保持电力生产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篇5
一、总则
1.1 为了加强本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造成 的影响和损失,维护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企业稳定,根据《公司法》、《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本公司《章程》、《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1.2 本办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有别于日常经营的、已经或者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财务状况以及对公司的声誉产生严重影响的、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偶发性事件。
1.3 公司应对突发事件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原则。
1.4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突然发生,严重影响或可能导致或转化为严重影响公司稳定的紧急事件的处置。
1.5 本办法适用于发生在本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区域内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
本办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企业形象受损或危害社会,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然事件分为以下四类:
2.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洪水、冰雪、雷击等灾害。2.2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等。
2.3 公共卫生事故。主要包括发生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和职业
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员工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2.4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各类恐怖袭击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三、应急工作原则
3.1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利益作为应急工作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3.2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公司对应急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按组长--副组长--各组员三个层次分级负责。
3.4 应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应急预案及措施的管理,使公司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3.5 加强宣传,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公司员工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公司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能力;提高员工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四、应急预案体系
4.1 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由集团办公室负责制定,是企业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4.2 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是由集团会同各子公司和集团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是企业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
种类型突发事件而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应急预案。
4.3 单项活动应急预案。较大规模的集会、节会、庆典、会展等活动安全的应急预案,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承办单位负责制定和落实。
五、组织体系与职责
5.1公司对突发事件的处置以切实可行、积极应对为原则,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5.2公司成立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下称“应急领导小组”),应急领导小组是公司突发事件的管理以及处置工作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公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就相关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和部署,根据需要研究决定本公司对外发布事件信息,主要职责包括: 5.2.1 决定启动和终止突发事件处理系统; 5.2.2 拟定突发事件处理方案;
5.2.3 组织指挥突发事件处理工作;
5.2.4 协调和组织突发风险事件处置过程中对外宣传报道工作,拟定统一的对外宣传解释口径;
5.2.5 负责保持与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有效联系和衔接; 5.2.6 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其它事项。
5.3应急领导小组由总经理担任组长,副总经理任常务副组长,行政部任副组长,成员由公司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工会负责人组成。
(一)组长、常务副组长职责:
1、负责公司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2、批准和终止本预案;
3、组织指挥突发风险处置工作;
4、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对一些重要事项作出决策;
5、协调和组织突发风险事件处置过程中对外宣传报道工作,拟定统一的对外 宣传解释口径;
6、负责保持与各相关部门或政府的有效联系与关系。
(二)副组长职责:
1、协助组长、常务副组长进行有关突发风险的处置工作;
2、指导公司相关部门及分支机构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3、综合协调信息收集、情况汇总分析等工作,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三)组员职责:
1、各相关组员按照其分管的工作归口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2、督促、落实领导的批示、指示及有关决定;
3、收集、反馈突发风险事件处置的相关信息;
4、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及分支机构做好相关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处置和调查 处理等工作;
5、负责组织突发风险事件处置工作的善后和总结工作;
6、负责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披露工作;
7、履行突发事件的值守等职责。各组员实行日常值班制,手机必须随时保持畅通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向副组长报告,并按照指示进行处理。
5.4 公司总部办公室设置值班电话,公司的任何人均可作为信息的报告人,值班人接到电话后立即向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报告,相关 部门负责人接到信息后应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组长、副组长汇报。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六、应急工作的具体实施
各部门及子公司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上报和应急工作中的指挥与具体处理,对本单位、部门的突发性事件的上报、内部应急方案的启动和实施工作负主要责任。
七、预测、预警
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健全和完善公司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机制,加强对监测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明确监测信息报送渠道、时限、程序;对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危害及趋势做出预测。各子公司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开展风险分析,防患与未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八、应急处理 8.1 信息报告
8.1.1 一般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部门应立即反馈到总经办,并立即启动相应预案,采取措施控制事态。
8.1.2 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各单位、部门在立即启动相应预案、控制事态的同时,要在10分钟内如实向公司突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由领导小组决定是否要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若须报告政府部门,则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相关情况)。8.2 先期处置
任何突发事件发生后,突发应急领导小组都要立即派专人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有关人员进行先期处置。8.3 应急响应
8.3.1 按照分级处置的原则,应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情况,启动相应预案,做出应急响应。
8.3.2 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的突发事件,由总经办安排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拨打119、110、120电话请求支援,或同事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
8.4 应急结束后的善后处置
对突发事件造成伤亡的人员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或给予抚恤,对造成生产生活困难的人员进行妥善安置,对紧急调集、征用的人力、物理按规定给予补偿。8.5 调查与评估
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由总经办对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进行调查评估,并制定相关预防措施。8.6 信息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由公司制定专人,遵循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原则,在请示公司总经理后,适时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并主动关注社会媒体的反应,采取相应的应对办法。
九、应急工作的后勤保障 9.1 应急队伍
组建相应义务应急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开展应急演练,强化应急配合功能。
9.2 经费保障
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资金保障,逐步建立与公司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经费投入机制。
9.3 物资保障
建立应急救援时的基本物资保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所需的物资供应。
9.4 交通
做好应及时交通车辆配置工作,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车辆能及时到位,并确定通道的畅通。
十、责任与奖惩
对参加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在处置工作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或迟报、瞒报、漏报重要情况的有关责任人,公司按照本制度给予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十一、附则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篇6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对策
1013939/jcnkizgsc201520147
1 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
我国对于突发事件处理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003年“非典”突然爆发开始,理论界、学术界才开始将目光聚焦到突发事件的特殊性上。学术界普遍认为“广义的突发事件泛指一切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首次从法律角度对突发事件进行了界定,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按照性质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指由于自然界不可抗力造成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旱涝、火灾等。二是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如暴力事件、意外人身伤害等。三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传染病、食物中毒等。四是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如政治运动、战争、非法集会等。根据诱发突发事件的成因划分,突发事件还可以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突发事件,以及内部产生型和外部导入型突发事件。
根据上述理论,高校突发事件可以概括为由于自然的、人为或社会政治原因引发的,在高校领域内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这类事件通常是以大学生为主导,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对学校工作及师生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
2 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一是突发性。即突然发生,通常没有征兆或没有预警。事件发生之后的发展过程、走向、规模、持续的时间及危害程度均不可预测、难以把握。
二是危害性。即造成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非正常运行,给学校整体事业和师生生活带来一定损失,造成一定范围的思想混乱和心理恐慌。同时,危害容易扩展到社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很多突发事件通过网络被别有用心的人散布,进而扩大和加深事件的危害性。
三是敏感性。这是由高校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是开放性的文化组织和高知识群体聚集的地方,是先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前沿阵地。因此,高校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会被无限放大,被普通大众质疑高校的先进性。同时,学生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因此极易受到影响而令局面难以控制。
四是持久性。高校所处地理位置较为集中,导致在一个地方爆发的突发事件,会迅速波及周边高校乃至全国。而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普遍存在重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应急处理工作机制等问题,导致事件影响力不会因为事件的结束而在短时间内消失。
3 高校突发事件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理念较为滞后
虽然国务院、教育部对于高校突发事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目前高校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和处理态度较为被动,甚至有些滞后,一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的重大危害,在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缺乏经验和能力,也没有借助和发挥校内外力量的配合。甚至有的高校仅认为突发事件只有在事发后才需要进行干预处理,而没有将其作为一项日常管理工作来进行。
32 高校突发事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虽然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指导意义,但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并没有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作出明确规定,多数高校也没有制定配套的应急管理制度,导致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多高校都没有制度依据,因此不知从何处下手,事件处理时较为迷茫,导致学生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加尖锐。由于制度的欠缺,也导致很多高校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指令而制定的,不能发挥真正作用。
33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不仅包括高校内部各相关单位、教师、学生、家长,更包括了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社会相关单位、大众媒体等。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应急管理过程中仅仅依靠保卫处、学生工作处等校内职能部门,没有构建学校突发事件应对领导小组,没有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学校与政府、媒体、家长、社会团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没有借助各方力量共同处理突发事件。
34 高校对突发事件的日常心理预防和事后心理干预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高校师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普遍积极健康向上,但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不良事件,其中很多是因心理因素引发的,不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使很多人质疑高校的职责所在。这其中虽有社会和个人因素,但高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高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一些高校甚至没有设立心理咨询相关机构,从事心理干预、心理辅导的专业人士较少,水平和能力也有待提升。
4 提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有效对策
41 提高重视程度,创新应急管理理念
高校要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重視程度,充分认识到高校突发事件是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多方面利益的大事,影响到社会稳定,对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使命具有重大影响。在具体工作中,要创新管理理念,将突发事件管理作为一项常规化工作来抓,要把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师生主体地位,为教师潜心治学、学生安心学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避免或减少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
42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应急管理的制度成果,推进校园安全立法进程,完善高校制度体系,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在充分调研、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突发事件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恢复等环节,完善应急预防机制、应急准备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善后处理机制。要突出制度的科学性、规划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43 发挥多方力量,构建高校突发事件联动治理体系
要积极构建高校突发事件联动治理体系,集体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决策、统一指挥、信息收集、信息发布、联合治理、舆论引导等环节中来。这个联动治理体系要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各职能部门协同合作,各学院、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积极配合,并联合地方政府、社区、媒体、家长、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使突发事件能够被遏制在萌芽之中,或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44 加强心理干预,营造和谐向上的舆论氛围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探讨 篇7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型
我国对突发事件的定义为“突然发生, 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关于突发事件的形成因素、突发事件产生机理、突发事件的演变方式, 以及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 结合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因素、环境、资源等, 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 对突发事件在预防、控制、响应和处理等方面, 总结了一套关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原理、方法、体系。
一、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
(一) 以美国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模式为例
美国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主管机构为2003年成立的国土安全局 (DHS) 。DHS包含了很多个署 (Agencies) 或者署的下级管理部门, 在这些局或者下级部门处理突发事件中, 以FEMA、美国海岸救护队等为突出代表。其中, FEMA是一个具有高级决策权的突发事件应急机构, 主要职责为:提供建立编码和消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议, 培训人员怎样各类自然灾害生存救援, 帮助各州、各市预防各类突发事件的准备应急管理, 统一协调各州对各类灾害的应急响应, 对大到各州、各市, 小到社区、个人提供突发事件灾害救援培训。FEMA支持国家的一些管理部门共同防御各类突发事件。总之, FEMA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范围十分广泛, 涉及不同领域、不同时间跨度, 以及突发事件的全生命周期范围。
(二) 以澳大利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模式为例
其突发事件管理体制分为联邦政府、州以及地方政府三个层次, 其中州是作为管理主体。从联邦层次上看, 联邦政府主要的突发事务管理部门是应急管理署 (EMA) , 其作为澳大利亚突发事务管理的实体机构, 隶属于澳大利亚国防部。EMA是官方突发事件管理机构, 其主要职能是保障国家和区域范围内人员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然而, 澳大利亚政府并不直接负责地区和州的突发事件的各项救援工作, 而是为各个地区和州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提供帮助。从州的层次上分析, 各个州都拥有独立的突发事件管理机构, 主要通过对突发事件性质和影响范围的分析来采取相应的应急方案。突发事件管理机构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体机构。当地方政府无法处理突发事件时, 将向州政府提出救援申请;而当州政府也无力应对时, 将进一步向联邦政府提出救援申请。一般来说, 联邦政府主要对州政府提供物资支持和应对政策的指导, 而不直接参与管理。
(三) 以日本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模式为例
日本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 地震、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其中政府的一些举措加大了突发事件的概率。例如2011年, 日本发生了震惊世界福岛核事故, 事故不仅给日本的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同时给周边国家带来各种影响。日本政府正式经历过多次的突发事件之后, 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 建立一套从上到下, 从高到低的符合日本国情, 具有本国特色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策略机制。在日本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策略机制中, 涉及到消防、自卫队、医院、通讯、铁道、电力、煤气、供水等各类服务部门, 在政府部门的组织配合下, 各部门根据自身的危机处理实施细则, 与负责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主管部门之间相互合作, 共同处理突发性事件, 最短时间内合力将危害降至最低水平。设定了地方公共团体防灾能力的评价项目, 即危机的掌握与评估、减轻危险的对策、整顿体制、情报联络体系、器材与储备粮食的确保与管理、应急反应与灾后重建计划、居民间的情报流通、教育与训练、应急水平的维持与提升, 共计9个评价要素。
二、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
中国应急管理的内容可以称为“一案三制”。“一案”是指应急预案, “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应急管理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 是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二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统一指挥、各方协作、任务明确、责任清晰、主要结合本地特征的应急管理体制;三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运行机制, 对突发事件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四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法制, 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和分类制定应急预案, 从而形成响应应急预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最终形成针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今后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应可以做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到有章可循、依法办事。
三、案例分析
黑龙江省近年来突发事件也频频发生:吉化公司爆炸两次造成的松花江水严重污染、大兴安岭等地的森林大火、鸡西七台河等地的煤矿事故, 以及黑龙江省高校来势汹汹的甲型H1N1流感爆发等, 日本福岛核事故第一个影响到中国的省份就是黑龙江省。针对屡有发生但又难以避免的突发事件, 黑龙江省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方面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如确立突发事件分级标准, 制定黑龙江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各种分类预案, 组织各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
2008年, 中国南方地区雨雪冰冻天气造成大面积的灾害, 而本身黑龙江省的地理环境是爆发暴风雪天气较多的区域, 但是黑龙江省凭借在此类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经验, 将灾害造成的影响降为最低, 这为其它地区的雨雪冰冻灾害的应急处理提供参考。
通过对黑龙江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 丰富了黑龙江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内容, 提出了一些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新思路, 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及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指导依据, 同时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启示。
一个完整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应当包括四个方面:机制、体制、法制及在此三者基础上构建的应急预案。[6]体制是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的现实系统, 是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而机制是促进体制运行的一套可操作规范和方法;法制是应急管理体制的法律保障;而预案是在体制、机制、法制基础上构建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薛澜, 张强, 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George Bugliarello.Urban secu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An overview.Technology in Society.2005, 27:287~293
[3]陈安, 倪慧荟.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4]钟开斌.“一案三制”: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 2009 (11) .
[5]孙银军, 孙立新, 徐新美.探秘“震后余伤”的心灵重建[J].办公室业务, 2011 (12) .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篇8
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并不仅止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将会受到巨大冲击。为了降低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及个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应急管理应运而生。应急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国内有代表性的计雷等人[1]将应急管理定义为: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各方面的相关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应急管理的对象是突发公共事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界定及分类。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
2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2.1 现代应急管理起源
现代应急管理建立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是1979年美国联邦应急计划署(FEMA)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应急管理从传统应急管理中分离出来。它将所有应对突发灾难性事件的职能集于一个部门,有效集成了各个方面的相关资源,提高了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处理效率[2]。由于决策者视野的局限性,成立初期的FEMA只是负责一般性自然灾难事件,而忽视了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威胁到社会公共安全的事件如恐怖袭击,并且对于突发性的重大自然灾害防范不足。但不可否认FEMA的成立开了现代应急管理之先河,为现代应急管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应急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古代的先人们在与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大量应对灾害的经验,形成了原始的应急管理概念。但在中国将应急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研究还是要追溯到2003年在中国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的SARS疫情。在SARS之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只有政府各级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处理一些本地的突发事件。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公共事件。基于抗击SARS这起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并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应急管理体制的总体原则以及指导性框架。除此之外国家也加大了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建立。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并组织编写了一系列专项应急预案,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省级应急管理领导结构,并建立了一整套事故应急预案体系。至此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经受住了随后发生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H1N1甲型流感疫情等重大事件的考验,初步显示出了成效。
3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不足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领域的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虽然我国初步建立了应急管理体系,但面对危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我国现有的应急管理体系难以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
3.1 突发事件响应速度和快速决策能力不足
第一响应是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3]。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快速决策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大小和应急管理体系的成效,同时,如果突发事件在敏感期处理不够及时,可能使事件性质会发生扩大和激变。然而这对我们的一些政府管理人员和部门都是很大的挑战。2009年8月,成都双流机场因变电站着火致使机场关闭3个小时,延误航班148架次、滞留旅客近万人。事故发生后,该站没有能够及时向四川省电力公司调度部门汇报事故情况。并且由于机场管理人员未对滞留乘客进行有效疏导和说明事故情况,造成部分旅客情绪激动打砸航空公司柜台,哄抢机场餐饮场所的恶性事件。2009年6月发生的湖北石首事件,因县领导处置不当,最后引发了大规模群众骚乱。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快速决策能力将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快速应急响应以及正确决策的重要性。
3.2 缺乏忧患意识,存在侥幸心理
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运转,体系不断完善,但是让这么多官员树立现代应急管理理念并非易事。除此之外,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意识比较淡薄。由于缺乏突发事件意识,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立即陷入恐慌之中,给处理突发事件带来极大困难。我国的政府管理理念还只是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视为常态管理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而特殊的管理方式。在政策制定系统中,对应急决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威胁性认识不够,对事件的发生机率与影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突发事件的出现是偶然的,并且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就容易导致政府忽视非常态性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仅仅是被动应付性的,没有从理念上创制出“非常态性管理”的概念,低估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4]。
3.3 与公共舆论和媒体沟通不足
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信息沟通不够,造成了不真实的信息在社会上流传,加剧了社会的恐慌。2008年发生的阜阳手足口病只是一起普通的传染病事件,最终酿成波及十多个省区的疫情。原因就是因为政府害怕公布消息而引起社会“过度恐慌”,失去了控制疾病传播的良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杭州市政府处理杭州地铁塌方事件。塌方事故发生后,市政府在组织救援的同时不断地向外界发布事故救援的最新进展情况,让社会民众及时了解到了事态进展,保障了民众的知情权,平息了社会上的一些无端猜测。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工作,坚持及时准确。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
3.4 公共安全投入严重不足
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投入的保证程度。仅从城市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看,集中应对少数突发事件的力量是具备的。但从全方位防范和常规性防范的要求看,资金的投入远远不足。从一定程度上说,资金制约是当前完善我国应急管理机制最大的瓶颈之一[5]。2008年4月发生的胶济线重特大安全事故,固然是由于铁路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导致的,但深层次的原因是1904年建成通车的胶济铁路为客运临时线,安全级别不达标。安全级别不达标则是由该线路铁路投资额度大造成的。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公共安全资金投入的多少,将严重制约我国应急保障能力。
3.5 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开展不够充分
应急管理工作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就是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目前,国务院各涉灾部门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灾害多发市县都制定了预案[6]。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是否有效运行就成了应急管理成败的重点。执行应急预案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力军是普通职工,职工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水平成了应急管理的基石。而现在职工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应急管理培训多以课堂教学、理论灌输为主,缺少必要的案例剖析和互动。一些地方和单位培训走过场,为了培训而培训,对开展培训缺乏充分的前期调研,没有真正按照企业需求、学员需要和特点优化培训方案,培训缺乏针对性。辽河油田在对应急管理培训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培训体系。油田公司每年均有应急培训计划,从应急管理人员、预案编制人员到应急救援队伍分层次、按类别组织培训。受训学员上至油田公司总经理,下到基层一般管理人员;培训教师有来自全国知名的应急管理专家,也有油田内部的应急工程师;培训形式既有封闭教学,又有现场互动,内容丰富,载体多样。到位的应急培训工作也使得公司应对突发事件更加从容、有效,并使公司在历次突发事件中累计减免了10.84亿元[7]。所以,企业决策者要真正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企业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对于正确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有效减少企业经济损失的重要意义。
4 结束语
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增多,既反映和暴露了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和安全管理上的缺陷,又是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挑战。我们要不断吸取和积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应急管理。加大应对重大危机的培训实践,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公众的危机意识。我国安全生产问责制的逐步建立也将大大推进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让应急管理这把“保护伞”切实保障起民众的根本利益。
摘要:介绍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和突发公共事件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叙述了应急管理的概念,阐述了应急管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起的作用。通过以往发生的典型突发公共事件案例,深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应急管理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的不足。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不足
参考文献
[1]计雷,池宏,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邹逸江.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J].灾害学,2008,23(1):96~101ZOU Yi-jiang.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foreign emergency management[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08,23(1):96~101
[3]刘铁民.重大事故应急处置程序及基本原则[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3):3~6LIU Tie-min.Basic respond principle and procedure of the major incident[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3(3):3~6
[4]钟开斌.政府危机管理之五大软肋[J].决策,2005,(8):19~20ZHONG Kai-bin.The five soft spots of 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J].Decision-making,2005,(8):19~20
[5]赵影聪.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初探:硕士学位论文.秦皇岛:燕山大学,2008
[6]李克荣.我国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探讨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5):52~55LI Ke-rong.Analysis the question of establishing emer-gency system in China[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1(5):52~55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篇9
一、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法律职责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目前已制定出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龙头法”, 为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 科学组织、依法应对、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危害,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同时也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堰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通过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共同努力, 在处置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故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在防御重大自然灾害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同时, 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 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风险因素交织并存,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仍处于多发的态势。加强应急管理, 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应对工作中也还存在诸多不足, 主要是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机制不尽完善, 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够充分、有力, 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 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够强, 危机意识有待提高。
对此, 市政府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工作, 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提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保证。把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当前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应急管理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 把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努力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为维护全市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学习和培训
1. 深入学习, 广泛动员, 引导全社会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工作, 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 起草了《关于在全市行政机关中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培训实施方案》, 成立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 并从市财政支出专项经费10万元, 由市人事局、市政府应急办督促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应对的组织实施和配合工作, 确保了工作的顺利进行。把学习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同普法工作相结合, 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 同日常业务知识学习相结合, 明确各自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 形成全社会减灾防灾的浓厚氛围。由于各级领导重视, 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 从而确保了此次活动的有序进行。
2. 多种形式, 营造氛围, 增强应急管理意识及能力。
我们举行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教育月活动, 制定了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内容的法制科普宣传展版, 制定了宣传标语100余条。我们还邀请湖北行政学院教授做《突发事件应对研究》的专题讲座, 讲解立法背景、基本架构、重要条款等内容, 市直机关200余人参加了培训。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列入市行政学院干部培训必修课程, 先后举办公务员培训班2期、骨干培训班1期。同时, 我们在《十堰日报》开设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学习专栏, 分成了8个专题, 以问答形式对突发事件应对法进行宣传, 广大公务员也踊跃投稿, 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还在《十堰日报》刊登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 采取电脑随机抽奖的程序, 在收到的4210份答题卡中, 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100名。此外, 我们还组织市直机关公务员参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统一考试, 进一步普及应急管理法律知识和公共安全知识, 增强公民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应急管理的良好氛围。
3. 整体联动, 齐抓共管, 深入持久地推进学习宣传。
我市各单位结合实际, 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有关部门举办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专题宣传和咨询活动, 发放各种防灾、减灾、紧急避险小册子以及法律知识宣传资料, 向群众展示法制宣传版面, 发放1万余份宣传资料, 解答了4000余名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采取在办公楼电子屏幕及网络上滚动播放宣传口号、出动应急知识宣传车等形式, 针对不同人群,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活动。同时, 市公安局、市消防支队等单位结合各自工作职能, 向市民开展公共安全科普宣传;市卫生局以防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为重点, 组织公共卫生专家和医疗急救专家在市级宣传点向公众免费发放宣传资料, 开展咨询服务;市教育局面向中小学生, 以灾难避险及应急自救、互救为重点, 开展“应急知识进校园”图片巡展活动, 并进行“危难中, 我们如何应对”征文活动;市安监局、市建委面向大中型企业, 以安全生产为重点, 开展“应急知识进企业”咨询活动。各单位还采取形式多样的辅导报告, 并通过政务网刊登法律条文及辅导资料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突发事件应对法》集中学习。一些部门还规范工作流程, 应对突发事件, 从而不断地把“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培训推向深入, 提高了实战技能。
三、认真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各项规定
1. 加强基础建设, 完善预案体系,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各部门根据部门实际, 都制定了相应的预案, 建立健全了本地区、本部门的“一案三制”, 即应急预案, 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和法制。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工作, 组织开展调查研究, 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本领域内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 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 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动态。探索建立风险隐患调查和监控的长效机制, 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 落实责任, 限期整治, 尽快消除。建立完善风险隐患数据库, 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隐患治理提供基础信息。建立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及应对处置专家队伍、应急救援队伍数据库, 为突发事件的应对和风险评估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
2. 完善安全管理和监测预警, 加强信息交流。
科学安排政务值守, 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对于区域性突发事件, 按照“快报情况、慎报原因”的原则, 在第一时间内上报单位主要领导和主管部门, 最迟不超过事发后3个小时, 特、重大突发事件, 不得超过2小时上报, 确保上传下达畅通无阻。同时, 组织应急处理相关人员对应急监测、预警与报告, 对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响应、后期处置和应急保障等的重点环节进行梳理, 确保在出现突发事件时,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应急响应机制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预案演练, 及时发现问题, 不断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支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报送在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 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成功经验、实际成效及典型案例、工作建议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信息, 总结交流经验, 推动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篇10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涵义
根据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定义, 突发事件主要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从长期从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角度来看, 我们认为,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指的是, 由于自然、社会、高校、学生自身或人为等综合性因素, 以在校学生为主体, 在高校内、外部突然发生的, 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或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冲击或危害的紧急事件。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1. 学校和管理者应急管理意识淡薄, 管理理念滞后。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通病, 即危机意识淡薄, 学校缺乏人格教育、安全教育、防范意识教育, 致使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群体性恐慌。另外, 高校在管理观念、管理方法上的单一化, 甚至简单化, 把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仅仅看成是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的职责, 没有认识到高校应急管理和处置是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2. 缺乏应急管理的制度保障。
许多高校将应急管理等同于应急处理, 忽略了预防和预警机制的制度建设,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一些学校往往采取临时性的缺乏依据的“特殊”手段和做法, 往往使得处理效果不理想, 易造成遗留问题。
3. 应急管理缺乏常设性的组织机构。
一些学校没有建立长期的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综合协调机构, 没有固定的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小组, 从学生到辅导员到院 (部) 到学校安全保卫部门, 再到学校领导信息不畅, 信息不准, 造成处置突发事件时间上滞后, 效果上打折。
4. 心理干预缺失。
突发性事件除了给当事人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外, 往往给当事人心理和精神上带来更大、更严重的伤害, 若学校不能及时为当事人提供心理帮助的话, 当事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信念及对生命价值看法等就会发生变化。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预防缺失, 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也是构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成因
1. 大学生身体成熟, 心理不成熟, 社会认知程度较差。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主体大多是学生, 他们涉世不深, 分析问题能力、判断能力较差, 加之自控能力弱, 思考方法容易片面, 情绪容易偏激, 行为容易冲动。有的受西方自由化思想的影响, 往往拿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对比, 不了解国情, 因而容易产生偏激的行动。
2.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集体观念淡薄。
部分同学斤斤计较, 自我中心意识较强, 看问题、做事情往往以自我价值、自我意识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有的人讲究江湖哥们义气, 不论事情的是非曲直, 愿为朋友、老乡两肋插刀、大打出手、不顾后果, 无视国家法纪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 最终酿成群体性事件。
3. 就业形势、就业压力问题。
在招生规模扩大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 若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 其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不可低估。另外, 贫困生由于家庭贫困导致就学压力, 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导致心理压力激增, 各种压力的叠加往往使部分学生无法承受, 从而致使一些学生借酒消愁, 甚至引发事端。
4. 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高校的部分领导者、管理者和老师对学生管理存在认识不到位, 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不足, 预防和处置学生突发事件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是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5. 高校经历过连续扩招后, 在校学生
人数快速增长, 但基础设施没有实现同步改进, 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也没有按比例增加, 学校教学、管理与服务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发生有关冲突和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增大。
6. 从社会的角度看, 西方敌对势力在
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诸方面的渗透与煽动, 国际社会风云变幻, 都会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高校周边环境的影响, 以及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等因素, 都容易引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
7. 大学生心理、经济等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
在中学阶段, 学生、家长甚至教师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上, 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进入大学后, 学生思想、心理、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往往凸显出来, 引发一系列突发事件。例如经济上的贫困、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人际交往中的困难、恋爱中的挫折、个人发展上的失意、就业前景的渺茫等, 都会引发学生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 一些学生家长长期以来对子女身心健康的忽视, 或认识上的偏激, 认为学生是上了大学才出现了问题, 不管问题有没有发生在学校内, 都把责任推到学校, 到学校取闹与纠缠, 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办公秩序。
四、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特征
不论突发性事件的定义如何, 高校学生突发性群体事件有着自身的特征。
1.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群体性。
其本质特征是事件在时间上具有突然发生的特点, 往往令学校始料不及, 这是由突发事件其本身具有的复杂性、隐蔽性决定的, 事前难以防范。高校是青年群体的聚集地, 他们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上进心, 激情高涨, 思想活跃, 非常关注社会动态, 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同时, 他们还有着强烈的猎奇心理和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冲动, 情绪波动大, 一旦遇到煽动便会骤然形成突发性事件, 这些突发事件还往往是带有公共性的群体参与的事件。
2. 高校突发事件具复杂性和危害性。
有些事件往往不是由一个独立的矛盾引起的, 可能是几个矛盾交织在一起, 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尤其是学生死亡事件, 不管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 家属往往会大闹学校, 动辄要求学校赔偿几十万、上百万元。同时, 一些师生和家属有“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 给突发事件的处置带来很大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往往会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秩序, 也会给师生员工造成心理、精神和思想上的危害, 造成心理上的恐慌。事件的影响往往会超出事件本身带来的危害, 给各方面的工作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对人的生命财产或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威胁性。
3. 高校突发事件具隐蔽性、多样性和扩散性。
诱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 缺乏社会责任感, 心理素质较低, 理性分析问题少, 感性处理问题多, 导致高校突发事件呈现出多样性。尤其在当前形势下,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信息传播加速, 因网络具有一定的言论自由度和匿名性, 使得突发事件的发生带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扩散性, 加之一些媒体借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炒作, 不惜断章取义、歪曲事实, 以增加收视率、点击率, 这也加大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不全面、不准确、不真实信息的扩散传播速度和覆盖面, 使得处置高校突发事件更加困难。
五、如何有效构建高校处置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和机制
1. 提高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认识。
各高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认真落实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防范工作。学校应以突发事件管理的态度来对待突发事件, 而不是以突发事件处理的态度去对待。突发事件管理含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面的工作, 但多数学校的重点都放在事后处理, 事前预防和中途检查未能有效开展。要“防患于未然”, 积极稳妥地处理高校各种矛盾, 不断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 力争把问题解决在“事前”, 消除在萌芽状态。
2. 建立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高校安全教育机制。
安全和危机意识需要长期不断地灌输和培养, 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学校必须加大系统公共安全教育上的投入, 并使之体系化、长效化。应大力开展公共安全教育 (包括法律法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社会治安、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养等) , 以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险避灾能力, 提高高校应急处置工作水平, 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3. 加强高校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从学校到学院 (部门) 、各单位的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 党政一把手任组长, 并设立办事机构, 确定涉及安全具体分项工作的安全员, 定期召开安全稳定工作会议, 及时分析总结情况, 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组织严密、信息畅通、运作高效的领导组织机制。二是抓好学校基层保卫组织的建设。重视保卫队伍建设的物质保障, 不断增加投入, 改善器材装备, 增强应急能力, 满足建设“平安校园”所需装备的要求;推进校卫队与保安正规化建设;重视提高员工的理论与身体素质, 实现保安队伍专业化。三是加强学生政工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学生辅导员, 加强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育, 做好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能力的培训, 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考评激励机制。
4. 建立健全高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应涉及校园安全、学生宿舍、外教、留学生、交通安全、食堂卫生、公共设施、大型活动、实验室危险物品、水电设施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 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分工明确的学校安全管理体制。
5. 建立健全高校应急宣传机制。
学生突发事件往往会以小道消息的形式迅速在校园蔓延, 甚至引起恐慌, 任其发展将会影响校园稳定。因此, 当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时, 应由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可靠的信息, 要大家不要慌乱, 不要轻信谣言, 服从学校的统一指挥。这样做, 不仅保证了师生的知情权, 而且可以及时稳定学生的情绪, 引导舆论, 封杀谣言。
6. 强化演练, 提高高校应急处置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所有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各项应急预案, 但这些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有待检验的。学校要加强对现有各类突发事件预案的实践检验, 由学校相关管理机构牵头, 尽可能地对预案实施演练, 发现问题, 进行修订和完善。并通过演练, 唤起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感, 同时提高师生员工的参与热情和安全技能。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提供真正的保障。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才能马上启动应急预案, 迅速调动校内、校外一切有利资源, 形成联动机制, 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水平, 郭安平, 陈裕鹏.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与应急体系建设研究[J].保卫学研究, 2009 (5)
[2].李先法.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管理对策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 2010 (3)
[3].倪皓.浅析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处理对策[J].保卫学研究, 2006 (3)
[4].王青.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 2010 (2)
[5].马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现状及完善[J].保卫学研究, 2012 (5)
[6].宫志峰.关于预防和处置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思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1 (6)
[7].何国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篇11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小学校
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屡见不鲜。 “SARS”、冰雪灾害、地震、甲流、三聚氰氨、幼儿园伤害事故等,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和谐稳定,部分学校也逐渐积累了一定的应急管理经验,但是仍有一些学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存在很多不足,应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如何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是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征
突发事件是政府从公共行政管理角度研究危机的专用术语,可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事件,它可能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
学校突发事件既有公共突发事件的共性,还有其特殊性:
(1)突发性。突发事件是未知时间未知地点未知方式的情况下爆发,师生们猝不及防,难以把握事件的起因、规模、变化趋势以及事件的影响后果等。学校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大量存在而且不可避免,受学校部分领导淡泊应急意识、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缺失等的影响,突发性成为校园突发事件的一个显著特征。
(2)危害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结果一般是负面的,轻则扰乱师生正常学习生活秩序、留下心理阴影,重则危及师生生命安全,如大地震可以瞬间夺去成千上万师生的生命,摧毁众多的校园,给师生造成巨大的心灵伤害。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 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学校造成财产、 声誉上的破坏与损失, 甚至带来政治上的影响, 影响到学校的和谐稳定。
(3)社会敏感性。都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安危更能牵引社会神经和关注的目光。社会敏感性首先体现在有关人员身份的敏感,突发事件一般针对没有反抗能力的孩子,一个如花般生命的陨落,往往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碎;其次体现在事发地点的敏感性,学校作为一个公共场所,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古往今来都受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再次体现在舆论环境的敏感性,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演变成群体事件,而现在我们生活在信息高度共享、网络通信发达的今天,校园的突发事件一发生便吸引无数媒体的眼光。
(4)复杂性。各类校园突发事件形成原因各异,处置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现在改革不断深化、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情况下,不同的利益诉诸一起必然引起矛盾激化,如高校学生不满食堂伙食采取到院校领导办公室外静坐;或是对涉及国家安全、民族主权、国家尊严等敏感问题采取非法游行、打砸外商商铺等。
(5)频发性。有数字显示,中小学生每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1 万人以上,即平均每天有40 余名学生因各类事故死亡,相当于近一个教学班的人数,数字触目惊心!而据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2007 年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0 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 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学生安全事故呈持续上升之势。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应急体系,比较典型的有美国的应急体系:美国成立了联邦应急管理局(Fe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负责,直接向总统报告,专门负责重特大灾害应急的联邦政府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过程中的各机构协调工作;日本应急管理体系:日本是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 日本成立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担任会长的应急管理最高行政权力机构,包括安全保障会和中央防灾会议委员会,负责协调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央政府机关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公共机关之间有关防灾方面的关系。
我国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学校情况差别又很大,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1)中小学校应急管理意识不强。当前,各学校都制订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指挥系统,但仔细对比研究各校的应急预案就会发现如出一辙,应急预案流于形式,成了应对上级检查的一纸空文;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应急管理意识淡漠,认为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甚至抱侥幸的心理,认为突发事件根本不会发生,不必花大力气去做这项工作。
(2)学校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由于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下发若干学校应急管理建设的文件,许多学校都成立了校园应急领导小组或应急指挥办公室。但由于这项工作也就是把责任归到某个学校领导或者部门,并没有落实到年级、班组、班主任、科任老师,并且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明朗,无法快速有效的反应,事故发生时无法快速开展救援。
(3)突发事件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现有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中, 没有建立共享的公用信息平台, 应急预案中十分重要的事故监测、信息预警制度几乎没有学校建立,使得应急管理的信息收集、整理、汇总变得困难。
(4)应急预案缺乏演练。许多学校的应急预案把精力都在书面文章上,不重视应急工作的宣传、应急预案的演练,很多内容根本没有落实,也不能从演练中找出预案的不足之处。据不完全估计,47.8%的老师不知道学校有应急预案;43.1%的老师只是听说过,但不知具体内容和要求,学生中几乎没有人知道学校有应急预案也不知道什么叫应急预案。
(5)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过程中, 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各单位如公安、消防、工商、卫生、安监、文化等多部门的联动, 社区、 志愿者团体也没有充分参与,学校管理者及师生个人的危机意识还不强, 危机自救能力较差, 参与程度不高。突发事故来临往往只能被动应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建立中小学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借鉴拥有成熟应急管理体系国家的做法,如美国、日本,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增强应急管理意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创新应急管理长效机制,争取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制订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人,签订责任书。改变过去消极应对为主成为现在积极预防为主,将突发事件的诱因消来灭在萌芽状态。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建立数字化校园;来访人员登记制度,防止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进入校园;开展校园,巡防,杜绝不法分子进入校园;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掌握简单的自救措施。
(2)健全学校应急管理体系。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他们把学校突发事件当作国家公共安全的一个组成部分,明确政府各层组织、学校、社团志愿组织和公民个人面临突发事件时所拥有的权力、应尽的职责和应承担的义务,学校应急管理工作依法、有序地开展。我国可以借监这些国家的积极做法,建立健全我国的学校应急管理体系。
学校应急管理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应急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应对、应急恢复。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和措施,这四个阶段并不是简单时间上的连续阶段,而是有重叠交错的综合过程。应急预防阶段,重在预防,我国本来就是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地域广袤,各地情形差别巨大,各学校应对各自校园内建筑和设施进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应急准备阶段,各教育主管部门、各学校制订好完善的应急预案,灾害来临时不会手忙脚乱。各校应有全面、详细的学校平面位置图,并组织师生学习,了解学校的位置,各个逃生的紧急出口,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地的演练。应急应对阶段,如果突发事件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立即进入应急应对阶段。在统一的应急指挥中心领导下,各部门团结协作,共同面对突发事件,并联合公安、消防、卫生形成应急联动系统,学校领导老师有序组织学生安全撤离。应急恢复阶段,既要重视学校硬环境的恢复,即修复校舍、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包括软环境的恢复,通过文体活动、团体辅导课、个人心理咨询等方式对师生进行心理疏导。
(3)加强应急管理信息的沟通与共享。政府部门可以联合联通移动等通信大户,推出基于3G网络和技术基础的“平安校园”信息化综合方案,全面打造立方体化校园安防系统。突发事件发生时,积极面对媒体,发布准确信息,防止外界的揣测减少质疑,争取更大范围的支持和协助。突发事件后及时保留相关信息和数据,为以后的应急研究提供宝贵材料。
(4)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教育部23号令即《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指出:学校应当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学校可以邀请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进行指导。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的参与使演习更有氛围,师生可感受现场的气氛,并进入角色,同时演习也可以显现出应急预案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便于进一步修改预案。
(5)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学校设有专门的“应急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地区应急小组、片区应急小组和学校应急小组三个层面构成。地区应急小组,由公安、心理咨询工作者、消防、卫生防疫专家等成员组成,召开例会,评估检测与监督相关安全项目或政策;片区应急小组,由政府各个危机管理中心办公室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等组成,负责检查社区应急政策和措施、资源配置、人员培训管理,在片区内学校突发事件发生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学校应急小组,由学校行政人员、管理人员、班主任、科任教师、医护工作者、NGO成员组成,主要负责突发事件的现场应对与事后的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 孙斌 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2:75-78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 篇12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通常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危及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乃至影响到国家利益和全球稳定,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的公共事件[1]。突发事件这一概念,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欧洲人权法院做出的,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者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2]。在国内,关于“突发事件”比较权威的解释是2007 年11 月1 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
1.发生的瞬间性和不可预测性。所谓“突发事件”最主要的特征是集中在“突发”二字上,从发生时间来看,突发事件具有瞬间性。突发事件从发展速度来说,进程极快,从预兆、萌芽、发生、发展、高潮到最后结束,周期非常短暂,有时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爆发的,而且事件的蔓延程度难以预料,具有不可预测性。如地震、海啸等。
2.后果的严重性和威胁性。一般来讲,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才被称作是突发事件。比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突然发生自然灾害,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一定数量的财产损坏,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突发事件有可能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构成威胁,这种威胁既可能是局部的破坏,也可能是根本性的毁坏。或者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或者给国家造成巨大灾难,或者给社会组织带来崩溃的威胁,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3]。
3.处理的紧迫性和时机性。突发事件由于是突然发生的,人们对其的到来完全没有准备,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后果肯定是非常严重的。但是,突发事件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爆发式飞跃过程,是通过一定的时空契机诱发的,而这个契机又是偶然的。也就是说,某个事件的产生总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一个酝酿的过程,有其必然性。因此,应对突发事件要把握好时机,提前有针对性地制订各种应急预案,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财物的损失,最大程度降低其破坏的严重性。
4.处理过程的复杂性和艰难性。现实中处理突发事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很复杂的一项工程。例如,一个城市发生了自然灾害,政府要启动应急预案,由于参与应急救援的单位来自不同部门,在沟通、协调、职责及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首先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在第一时间调度相关部门紧急出发赶赴现场。事实上,处理突发事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要快速反应,又要及时处理。而大多数灾害事件的影响因素、演变过程和后果估计都十分困难,如火灾、爆炸时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伴随着建筑倒塌、交通堵塞等情况,将增大环境的复杂程度。有毒有害物质不仅浓度高,数量大,扩散可能持续数小时,甚至几天,被污染的对象包括空气、水域、地面、植物、食物等,而且污染的形态、程度不一,增加了处置的艰难性。
二、对突发事件实行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上发生的突发事件越来越复杂,除了传统的自然灾害、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灾难之外,还有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公共设施瘫痪、全球性传染病蔓延等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和社会的正常秩序。从某种程度上说,突发事件造成的公共危机已超越军事危机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社会危机的破坏性不仅体现在财产损失、生命伤亡或社会秩序的动荡,也破坏了政府的合法性,以至于影响着政府公共管理的水平能力,甚至直接影响公众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因此,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在国外尤其在发达国家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内是在2003 年爆发“SARS”之后才意识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近10 年来,国家开始建立和启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加强相关机构组建和制度建设,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由事件发生后的被动应对转向从事前预防到事中控制到事后提高水平的全面危机管理的过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逐渐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具体来说,为应对突发事件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控制过程,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针对突发事件采取预防、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应急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预警紧急事件,应急救援,控制灾害发生与扩大;减少损失和迅速恢复正常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由于应对突发事件需要政府采取与常态管理不同的紧急措施和程序,超出了常态管理的范畴,所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又是一种特殊的政府管理形态,即非常态管理。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政府因其责任、地位和能力之所在,需要发挥其主导作用,不仅要组织动员各种力量和资源共同应对危机,而且要统一指挥、协调、处置各项应急事务,依此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应对突发事件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应急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法,把突发事件带来的各种损失及其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程度,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这是政府进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其中,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是一项重要的制度。2013 年,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国家颁布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共9 章34 条。该法规定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订的工作方案。适用于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发布、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4]。作为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和要求,修改和完善本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如2012 年8 月,镇江市出台《镇江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办法(试行)》,对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提出了总的要求和处置方法。地方政府制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应符合科学性、及时性、规范性的原则和要求,要制订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有针对性地启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处置办法。
(二)借鉴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经验
20 世纪末期,全球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明显增加,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国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发展态势是:由单项应急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由单纯应急向危机全过程管理转变;由应急处置向加强预防转变。同时,政府、企业、社团组织和个人在危机全过程管理中都有明确的责任。发达国家的经验:一是最高层政府机构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西方国家都把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均由行政首长担任最高指挥官和最终决策者,以及一个高层政府机构作为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如美国危机管理体制是以总统为核心,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为决策中枢,国会负责监督的综合性、动态组织体系。二是建立统一指挥、协同有序的应急管理机制。发达国家应急管理的关键是在一个核心枢纽机构的指挥协调下,各机构和部门纵向能对接,横向能联动。注重地方应急管理系统与中央应急管理系统的对接以及本地、本部门应急管理系统与其他部门应急管理系统的联动。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各级政府要建立政府应急办和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及联席会议制度,从横向、纵向行政管理系统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框架和制度,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管理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三)改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现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国家和地方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的有效发挥。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十分必要,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变革,又要地方紧密配合。一方面,国家要从体制方面进行自上而下的变革,理顺关系,畅通信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就是说,要在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下,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等,在全社会形成“预警—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系统机制和整体联动,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四)创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式
创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式的关键在于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职责应对活动统一赋予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中,从而真正实现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和恢复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应急管理[5]。一是对突发事件进行早期发现和预警,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避免突发事件的扩大化。二是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尽快启动应急预案并付诸于实施,以最快的速度、从最大的范围集中所需的各种资源,保证有序、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减小各种损失[6]。三是强化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确保其应急协调的权威性。目前,结合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把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一部分,理顺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以强化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确保其应急协调的权威性,规范其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7]。四是建立综合重大事件情报信息和应急指挥平台,有效实施应急管理。建立集情报收集、传输和分析为一体的应急管理情报体系,将现有的分散于地震、民防、气象、防汛、疾控中心、应急联动中心等突发事件应急情报信息整合成统一的情报信息,并转变成有效的应急指挥、决策情报信息,以减少专业管理环节,为政府及时有效实施综合应急管理提供基础和保障,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摘要: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危及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乃至影响到国家利益和全球稳定,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的公共事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改革应对突发事件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式,是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主要对策。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推荐阅读: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07-04
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管理办法08-27
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制度09-04
市公安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考试卷07-23
突发事件应急06-01
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06-13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要求08-26
突发事件应急物资调度06-19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处理05-10
码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