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新闻采编技巧分析

2024-10-24

报纸新闻采编技巧分析(共7篇)

报纸新闻采编技巧分析 篇1

1新时代下新闻采编工作的变化

1.1传播主体的变化

在新时代的变革下,新闻的传播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主体不再局限于新闻记者, 全社会的人都可能成为新闻主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新闻文件,并对该新闻进行评价,这使新闻的传播范围也越加广泛。 此外,人民在新闻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频繁,促进了社会群众与新闻的互动,这是传统新闻所不具备的特点,传播主体的变化也使新闻更加真实。

1.2采编流程的变化

传统的新闻采编模式主要依托媒体单独运行,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新闻的采编流程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采编模式的变化使新闻更加具有互动性与交流性。 新形势下的新闻采编流程主要以互联网作为依托,人们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对其进行交流,还可以实现更多的信息共享。在新闻采编的工作中,不同内容的新闻会采用不同的采编流程,新闻采编人员需要从多角度出发,对新闻进行不同切入点的分析,满足社会人员对不同新闻内容的需求。

1.3报道模式的变化

传统新闻的报道模式是线性结构,时代的进步让新闻报道模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新闻工作者对新闻采编工作的整理思路进行了深度创新,其打破了传统新闻的报道模式,研究出了新的报道模式。在现代新形势下,新闻要从社会的全局出发, 需要对选定的新闻焦点进行切实深层的报道,这种新型的报道模式,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可以使人们快速了解新闻背后的真相,有效了解新闻的内在本质。

2提升新闻采编技巧性的有效途径

2.1深度挖掘,多角度解析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具备一定深度的新闻内容,才能与新闻本身相符合,这样就会使更多的社会大众了解新闻的真实情况,使其在社会中有更长远的发展。 所以,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深度挖掘有用的新闻资料,并从多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将新闻最有积极性的一面传播给社会群众。采编人员要在生活中收集丰富的新闻信息,通过自身的学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必要时还可以聘请专业人士对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让新闻予以立体化的呈现。

2.2坚持群众路线

目前,我国的新闻主要通过广播电视平台展示,由于其在人民群众中影响较大,这就需要新闻采编要与广大群众的生活连接在一起,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原则,坚持群众路线进行新闻采编。 采编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和审视,将民主新闻做到实处。同时,要善于倾听百姓的心声, 通过新闻的方式让百姓“发声”,通过新闻为百姓和其他人员的沟通搭建桥梁。

2.3准确抓住新闻切入点

为了提高老百姓们对新闻的满意度, 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对待新闻采编工作, 准确抓住新闻的切入点。抓住新闻切入点, 是指新闻内容要做到百姓感兴趣,要对新闻受众群体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例如, 农民频道的新闻节目,其受众群体为农民, 在进行新闻播报的时候就需要结合农民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采编,并将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融于其中,既提升农民的专业知识, 又让农民能够了解国家大事,让新闻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重要节目。

2.4做好新闻采编流程控制

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运用也逐渐广泛,对新闻内容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保证我国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一定要做好新闻采编流程的控制。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对于新闻的长度要进行有效控制,对其内容做到 “精”而“短”,将其重要内容进行浓缩, 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内容进行精准的报道。 同时,采编人员、记者、播音人员、编辑等人员还要做到相互配合,提高新闻稿审核的速度和效率。

3结语

在新闻采编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采编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新媒体行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保证每条新闻的质量,不断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臻.浅谈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及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4(13).

[2]陈红.浅议新形势下提升新闻采编技巧的途径[J].新闻传播,2015(22).

[3]冯洁.新形势下新闻采编技巧的提升途径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4).

浅谈报纸民生新闻的采编特点 篇2

一、民生新闻采编取材广泛化

以“身边事、普通事、关心事”为报道的题材, 发掘百姓自己身边的故事。从普通百姓的视觉角度, 人文化的叙事手段来讲述百姓生活、平民故事。这就大大拉近了报纸媒体与群众百姓之间的距离。民生新闻是以“民生、民情、民意”为报道的出发点, 公众新闻也常常关注百姓群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民生新闻或公众新闻的采编取材范围十分广泛, 大到城市建设、法律执行, 小到家庭纠纷、违规占道等, 都属于这类新闻的采编范围。它们通常以“身边事、普通事、关心事”为报道的题材, 向公众、政府、社会传递出了群众百姓自己的内心呼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民生新闻或公众新闻都是反映这个社会的真实状态和生活。以更加广泛的题材报道, 收罗天下资讯, 为广大百姓群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学习知识的崭新平台。

虽然民生新闻或者公众新闻有着“事无巨细”的特性, 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线索都能变成一则有分量、有见地的好新闻。很多民生新闻过于注重新闻报道的娱乐性, 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取悦受众和提升报纸发行量;还有的民生或公众新闻报道内容浅显, 将一些家长里短的事件大肆渲染, 没有体会到民生或公众新闻采编的内涵所在, 这种民生或公众新闻采编必然是失败的。

所以,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在选取民生或者公众新闻题材时, 首先要聚焦到百姓身边, 要注意搜集广大百姓关注的社会焦点话题、敏感话题,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跟踪报道。其次, 要选择那些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影响力大、涉及面广的民生现象、民生问题进行深刻剖析, 并以此为导线改变过去凌乱杂碎的民生报道题材, 形成一个系统性的、专题性的、具有深度性的报道模式, 以此来引导社会关注方向。最后, 也要注意将民生新闻涉及的题材, 分门别类地进行报道, 对其中的重大事件更要及时跟进, 只有这样才能将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侧重。

二、民生新闻在采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价值导向

报纸作为历史悠远的传统新闻媒体, 具有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体所不具有的特点。它所涉及的人群、范围都非常的广泛, 所能传递的社会阶层也上至政府高官, 下至不会上网的底层百姓。而民生新闻或公众新闻的读者又是数以千万的普通群众, 关注的也都是自己身边的生活和故事, 其社会影响力、号召力是其他新闻体裁所不能比拟的。所以二者的结合更加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作为报纸题材之一的民生新闻, 具有引导社会价值走向, 引导百姓群众关注度的重要作用, 其报道的新闻更加要注意其内容所传递的社会价值导向, 要积极宣扬健康向上的社会精神、服务精神, 而不能与之相违背。

因此, 在这类新闻的报道采编过程中, 要注意报纸民生栏目自身的文化价值所在, 将媒体的公信力作为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用自己报纸的品牌影响力实现它的价值导向化作用。比如很多国内知名度较高的报业媒体都纷纷开展公益活动, 像以“幸福七巧板”为主题的支教公益活动, 为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送去知识和幸福的感受与思考, 并及时对活动进展情况进行报道反馈, 在当地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既弘扬了社会真善美对百姓的感染力, 又为报纸在品牌树立和宣传方面做足了文章, 使美与幸福的真谛成为民生或公众新闻采编的又一特色。

通过上述例子可见, 民生新闻或公众新闻所报道的内容要能够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走向, 而不能与传统的社会道德相违背。不能为了获取社会关注度、提高自身栏目的知名度而报道一些扭曲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的民生新闻。即使是在报道一些负面新闻的时候, 我们也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 同时就所暴露的丑恶行为进行谴责。引导社会弘扬正气, 引导群众向积极向上的道路发展。

三、民生新闻的采编要走亲民化路线

民生或者公众新闻所涉及的报道题材, 都是与普通群众百姓息息相关的, 所反映的内容, 大部分也都是“草根”阶层的家长里短。深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透析民众的人生百态, 在报道中走一条亲民化路线, 这是民生或公众新闻采编的最大特色。由于这些数以千万的报纸读者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 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有限。这就导致这类新闻采编的报道方式、方法就不能像官方新闻媒体那样严肃、刻板。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要贴近百姓, 要注意亲民化, 语言要朴实、直白, 能够为读者读懂看懂。报道的手段要多样化, 要确保民生新闻能够为广大读者所关注、所喜爱、所读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2013年1月26日春运大潮拉开序幕之后, 国内各级各类媒体都纷纷对春运进行了报道, 之所以报纸纷纷对春运大潮“备感兴趣”主要在于春运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短期迁徙活动, 也是数以万计华夏儿女共同寄予的一种回家期盼。由此可见突出“中国式回家”理所当然会成为春运报道采编的最大特点, 在很多报纸新闻中都大量采用“如何哄家里的父母开心, 孝顺父母, 这是儿女回家过年最最要紧的事”这样朴实的言语, 目的是为了更加贴近百姓的内心深处, 让读者从这些字里行间体会到期盼阖家团圆的美好情感。

因此, 在采编民生或者公众新闻时, 要依据报道的内容对报道的方式、方法进行量体裁衣, 因为这里边不仅仅需要一种采编技巧, 更蕴含了一种广博天下的民生意识。除了要有感情的积淀以外, 还要分清各类新闻所要宣扬的主题是什么, 然后才能采取合适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这则新闻。比如在报道国家宏观政策的时候, 我们的语言要简练、朴实、直白, 要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来描写。而在报道法律知识的时候, 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日常的生活案例来为普通读者讲述法律知识, 通过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来达到普法教法的目的。而不能像法律公文一样, 语言生涩难懂。但是, 在报道社会不公、道德缺失的民生新闻的时候, 我们却需要言辞犀利, 为百姓呼声呐喊助威。作为与百姓紧密联系的新闻栏目, 民生新闻要注意协调好政府喉舌与亲民思想之间的关系, 要有勇气去触碰实质性问题, 敢于反映群众百姓的呼声。

总之, 民生或者公众新闻是相伴于报纸的成长而出现的一种新闻类型, 它作为影响力大、社会号召力强的新闻报道方式, 要切实地以百姓民生为报道出发点, 关注民众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要贴近生活, 就是要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当中, 从中吸取创作素材, 反映百姓生活。要贴近群众, 就是要将群众所想、所盼、所急的事情报道出来, 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评价报纸民生新闻质量的一个标杆。要贴近实际, 就是要公正客观地将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报道出来, 不偏不倚地让社会所评判。只有做到这三个贴近, 我们的民生新闻才能有新的发展、新的希望。■

摘要:《左传·宣公十二年》里面曾经有一句话提到“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这大概就是民生的雏形解释。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大概理解“民生”一词的含义, 即百姓的生活。由此可见当新闻附带上民生两字时, 就基本确定了新闻报道的基调和内容, 如果说公众新闻是面向寻常百姓, 那么民生新闻则是从“民之生、民之意、民之情”为采写的出发点, 突出民生新闻或公众新闻的亲民特性。本文分析了民生新闻或公众新闻的采编取材的广泛化, 同时, 论述了民生新闻或者公众新闻在采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它的价值导向化, 指出民生新闻或公众新闻的采编要走亲民化路线。

关键词:报纸,民生新闻,公众新闻,采编

参考文献

[1]张恒军.报刊民生新闻报道应追求四大创新[J].中国报业.2012 (24)

[2]祖国.浅谈民生新闻的采访技巧[J].科技风.2012 (13)

报纸新闻图片的编辑技巧分析 篇3

1 选择新闻图片要有讲究

新闻图片的选择具有很多讲究, 首先新闻照片必须准确、真实, 不得是作者人为设计或编造的。当前, 有些照片拍摄人员盲目地追求画面感和报纸销售业绩, 采用摆拍或补拍的方法, 制造出假的现场感和生动感, 这样, 照片有了画面感, 新闻不再具有新闻利用价值。其次, 照片主题鲜明, 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该照片必须具有新闻性, 其能够表现为一件事、一个人和一个情节[2]。新闻编辑人员需要对这些照片进行仔细的筛选, 判断这些新闻照片是否是真实的事件, 是不是最近发生的事件, 符不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心理接受能力, 照片具有了以上各种要素才具有新闻价值。再次, 新闻照片必须能够体现出一个比较新颖的主题, 符合当下价值观和社会现状,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眼球。另外, 照片内容具有正能量, 达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不会出现不良作用。最后, 对舆论的导向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 严把每一个环节, 将那些虚假、不符合报纸理念的照片拒之门外。例如, 2011年国际粮食日宣传主题是节约粮食, 新华社当日新闻报纸便刊登了一张:教师教学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图片, 构图简单, 寓意深刻, 不仅老少皆宜, 可读性强, 又不俗套, 给人以新意, 实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如下图) 。

2 适度加工新闻图片要有技巧

一幅被层层筛选下来的新闻图片拿到编辑手中, 同文字稿件一样, 需要按照编辑的意图进行适当加工。一方面是剪裁图片。即便是一张很好的新闻图片, 但是由于各方因素, 其在表现力方面依然存在缺陷的地方。编辑精心选定图片后, 需要基于画面凸显主题的需求, 对图片进行适度的剪裁加工。剪裁便是在选定的图片上方重新构图, 剪掉那些与主题无关甚至影响主题的部分, 留下突出主题的画面。剪裁时应该善于利用摄影美学艺术。另一方面时“组合”图片。这里的“组合”便是编发成组的新闻图片, 是集标题、图片、整体说明、分说明于一体的新闻图片报道方式[2]。编辑过程中, 在没有现成组照的情形下, 编辑应该按照报道要求思考一个主题, 将来源于不同行业、不同地方的图片进行有效组合, 编订成一组新闻图片。“组合”时必须把握该组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东营日报记者拍摄的《走出大三峡, 落户黄河口》的图片故事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当选定照片后, 编辑人员根据主题进行了精心的剪裁, 再通过有效的组合, 使得该图片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3 新闻图片文字说明要有文采

从整体上来看, 专题图片、消息图片以及插图图片即是三种主要的报纸新闻图片类型。报纸新闻图片不仅仅有着解说以及补白图片的作用, 同时还能够促使新闻形象得到进一步升华。

作为一种独立发布新闻的图片形式, 消息图片的文字说明理应将新闻五要素阐述清楚, 并充分采用评论、对比以及散文等各种手法来对图片说明进行简洁、形象地编订。一般而言, 插图图片往往都穿插在新闻文字报道当中, 因此内容绝不能够与文字出现报道重复的现象, 同时文字也必须简洁, 力争体现出独有的特色与新异。然而, 对于专题图片来说, 其基本上都是由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片组合而成的, 内容主要包含了三大类, 即标题、总说明以及分说明。具体来说:首先是标题, 由于标题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所以在编写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体现出鲜明性、准确性以及生动性特征。其次是总说明, 其是对专题的概括性介绍, 主要包含的内容是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以及社会影响、舆论影响等方面。再次是分说明, 其不仅是对图片的文字说明, 同时也是对总说明的补充。因此, 理应将新闻事件情节与各个细节的阐述与画面进行充分的结合, 以此来有效提升生动性与形象性。

4 新闻图片版面安排要有艺术

通过上述处理后的新闻照片, 在版面设计方面坚持艺术性原则。首先, 基于报纸的整体版面和主题, 对刊登照片的区域进行合理设置, 同时根据照片的题材和内容对号入座。其次, 尽量将那些凸显主题、真实可靠、新闻价值高的照片安排在最中心、最突出、最显眼的地方, 从而强化影响效果。最后, 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排列照片, 采用美学知识设计照片组合, 进一步提高报纸版面的美观。

综上所述, 新闻照片是报纸的重要构成部分。新闻照片凭借其独有的特征, 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 引起读者的共鸣, 已经成为了报纸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 编辑人员在处理和设计新闻照片时, 应该立足于报纸主题和整体版面, 对照片进行精心处理, 使得新闻主题和细节更加明白、更加清晰、更加突出, 从而进一步提高新闻的张力。

参考文献

[1]尹颂, 张娟娟.由文字编辑到“全能”编辑——浅谈报纸文字编辑如何编辑新闻图片[J].采.写.编, 2011, 12 (15) :141-143.

[2]沙岩.新闻图片编辑须兼备“文字头脑”与“图像头脑”[J].中国地市报人, 2010, 6 (10) :364-366.

报纸新闻采编技巧分析 篇4

一、新形势给予新闻采编工作的新特征

(一) 新闻传播主体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新形势下, 新闻采编工作最鲜明的一个特征就是新闻传播主体已经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随着各类新媒体的出现, 新闻传播的主体已经不再只是新闻记者了, 已经由单一的新闻记者转变为全社会范围内的大众。在新形势下, 手机、电脑等多种媒体终端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普及。这些媒体终端的大范围普及, 使社会上的任何一个人都能成为新闻传播主体, 并且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新闻传播、新闻评论等。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使普通社会大众都参与到了新闻传播中来, 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采编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捷。不仅如此, 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也对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1]

(二) 新闻报道模式更加全局化

新闻报道模式的全局化是新形势下新闻采编工作所发生的另一个显著变化。与传统新闻报道的线性结构模式相比, 全局化的新闻报道模式在报道思路上进行了全面的突破和创新。在这种转变下, 新闻报道开始尝试从全局出发, 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报道。全局化的新闻报道模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 其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采取全景化的视角、全局化的报道形式, 且该模式下的新闻报道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种全局化的新闻报道模式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相比, 其不仅能使受众更加清晰、全面地对整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 同时也更有助于受众透过新闻事件来认识本质, 从而加深对整个新闻事件的认识。[2]

(三) 新闻采编流程泛媒体化

新闻采编流程的泛媒体化是新形势下新闻采编工作发生的又一重大变化。传统的新闻采编模式是“依托媒体单独运行”的, 新形势下的新闻采编与传统模式相比具有更强的互动性, 并且还实现了以网络为依托的多种交流互动平台的信息共享。这一改变促使新闻从业人员需要从不同角度, 以不同的社会切入点着手进行分析, 以此满足各个社会阶层受众的新闻需求, 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新闻价值。

二、新形势下新闻采编技巧的提升途径

(一)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借鉴国内外优秀的采编技巧

新形势下, 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采编经验和技巧。这样才能在较短时间内以“复制”的形式, 快速地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新闻采编流程。不仅如此, 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还要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拥有一个中心采编思想, 使其在实际的新闻采编工作过程中明确整个新闻采编工作流程的重点环节。[3]

(二) 基于理论学习对固有采编技巧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与实践

新闻工作者在具备一定采编技巧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要积极地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在实践中进行历练和创新。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旦新闻工作者将自己所学的新闻采编技巧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新闻采编工作中时, 就会深刻地感受到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的良好促进作用, 从而更加熟练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应用。不仅如此, 新闻工作者在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 还要结合实际情况, 对新闻采编技巧进行进一步创新, 形成具备个人特色的采编技巧, 使自己采编的新闻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 更加受到受众的欢迎。

(三) 不断迎合外在形势的变化, 对固有采编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调整

在新形势下, 新闻工作者要客观面对新时期给新闻采编工作带来的冲击和变化。面对新形势带来的变化和冲击, 新闻工作者要具备更加敏感的新闻嗅觉, 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在面对新媒介之间的不断融合、不同产业通力合作、共同发展的局面时, 新闻工作者要积极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应对这些变化, 使新闻采编工作更加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与此同时, 还要积极应对固有采编流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 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其进行纠正和调整。在新形势下, 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地精进、修正, 才能促使自身采编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新闻采编工作在新形势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这些变化蕴含着机遇也包含着挑战。新闻工作者只有积极转变观念, 不断学习、反复实践, 提升自身的新闻采编能力, 才能为受众带来更多优秀的新闻作品。在新闻采编实践中, 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借鉴国内外优秀的采编技巧, 还要基于理论学习对固有采编技巧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与实践。同时, 要不断迎合外在形势的变化, 对固有采编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调整。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提高新闻采编水平, 在实现新闻采编人员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基础上, 推动新闻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新闻采编技巧是提高新闻作品质量, 生产优秀、精彩新闻作品的必要因素。特别是在当前的新形势下, 积极探寻有效的新闻采编技巧, 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采编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以下就对新闻传播主体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闻报道模式更加全局化以及新闻采编流程泛媒体化等新形势下新闻采编工作所具备的新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借鉴国内外优秀的采编技巧, 基于理论学习对固有采编技巧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与实践及不断迎合外在形势的变化, 对固有的采编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调整等有效提升新闻采编技巧的途径, 以期为提高新形势下新闻采编工作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采编技巧,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1]郑雷.关于新闻采编的常见技巧探讨[J].中国报业, 2012 (22) :116.

[2]马鑫.新闻采编人员素质浅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6) :40.

报纸新闻采编技巧分析 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技巧

近年来,广播电视等媒体快速发展。广播电视承担着为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新闻信息的重要功能,有利于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形势下,公众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因而相关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一定的采编技巧和手段,以提高新闻采编工作效率,推动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此,相关从业者有必要深入分析和掌握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

1 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特点

在新形势下,社会公众对广播电视新闻信息内容有着更高的要求,对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增加其工作难度。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更好地开展工作,有必要对新闻采编工作特点进行有效分析,进而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有效技巧更好地开展工作,以提升工作效率。首先,在新时期背景下,新闻采编的信息来源和渠道更加多样化,为新闻采编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工作机遇和信息来源。在实际工作中,新闻采编人员获取信息的渠道尤为重要,只有通过良好的渠道,才能使新闻采编人员获得更具价值且真实的新闻信息内容。由此可见,采编人员在新闻信息采编的过程中,应该对各信息真伪性进行辨别,以获取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其次,新闻信息内容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如手机、互联网等,都能够直接对新闻内容进行快速传递,而社会公众可以对新闻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1]。

2 掌握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技巧的必要性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而言,掌握良好的采编技巧和有必要。首先,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媒体市场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这对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时机遇与挑战并存,相关工作人员只有把握住发展机遇和积极应对挑战,才能推动广播电视媒体的良好发展。所以,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应注重工作技巧,巧用工作技巧,为广播电视媒体发展提供新思路。其次,在广播电视发展进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采取良好的新闻采编技巧,以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信息内容,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由此可见,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掌握工作技巧具有必要性[2]。

3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技巧分析

3.1 创新新闻采编工作方式

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把握采编技巧,创新采编工作方式。通常,要确保广播电视新闻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时效性,采访是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既有助于采编人员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又能促进采编人员创新工作方式进行。所以,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积极创新采编方式,以更为灵活地应对新闻采编内容,进而进行更加真实的报道,满足受众的新闻信息需求。新闻采编人员在开展工作中,应注重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受众进行启发性引导,使受访者能够针对采编人员提问而回答问题,以提升采编工作效率。

3.2 从民生视角出发

在新闻采编过程中,采编人员要从民生视角着手,采访报道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新闻信息,这样既能吸引社会公众的眼球,又能引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关注民生,为改善民生服好务。民生是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的,也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因而从该方面出发,进行新闻信息的采编和报道,可以增强采编工作的效果和效率。采编人员是广播电视媒体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主体,必须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以更好地开展采编工作,更好地报道民生问题。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掌握采编技巧,并从广大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着手,积极为社会公众传播信息和新闻。

3.3 找准切入点

新闻采编工作中,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应找准切入点,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推动采编工作的深入开展。所以,采编人员应立足于调查和研究,从社会公众的需求角度出发,并对相关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并做有针对性的报道。另外,在实际新闻采编工作中,采编人员应注重社会各阶层人员之间的差异问题,进而采取差异性的方式做好采编工作。

4 结语

报纸新闻采编技巧分析 篇6

关键词:数字时代,报纸,新闻采编,营造特色

随着现代社会中信息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新闻媒体形式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报纸新闻采编更是不断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信息的数量相对来讲比以往都大,并且涉及的新闻题材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在信息丰富的时代背景下,怎样在新闻编辑过程中营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新闻,使新闻媒体向着更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一、数字时代报纸新闻采编特色营造方向

(一)营造创新主题

在进行新闻编辑的过程中,首先要确立新闻的主题,这样报纸新闻才能更好地向着更具特色的方向前进,才能更好地和其他新闻媒体的采编方式区分开来。[1]由于每个地方的文化、思想以及生活方式都存在极大的差别,所以每个地区的新闻特点和写作方向也是有差别的。而报纸新闻在编辑的过程中,对内容的选取和写作多从地区特色着手。尤其是针对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是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报纸媒体可以相应地开展民生类专题,对这些问题和情况进行报道和反映,让人们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并且通过对民生问题的反馈,让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身边发生的事件。编辑在整理新闻素材的过程中,掌握重点信息,概括报纸中的重点新闻,这对其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由于重点内容突出,读者对报纸中的内容也会更加感兴趣,从而增加了报纸媒体的阅读量。[2]

(二)营造报道特色

现阶段,我国很多新闻媒体在进行研究和报道的过程中,都是对事物的表面情况或是现象进行报道,很少有媒体或是编辑对深层次的内容和情况进行研究。编辑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读者就跟着编辑的脚步阅读。因此,读者也很少对报道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对比报纸中的新闻和电视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电视媒体和报纸媒体的报道基本一致。很多时候,我们对这类重复性报道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兴趣。由此可见,我国很多新闻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没有突出自身的特色,更缺乏相应的创新方式。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编辑要在采访和报道的过程中深入地研究和采访问题,并且想办法将报道的内容和百姓的实际生活情况进行关联,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新闻的魅力与独有的特色。[3]

(三)营造媒体互融特色

我们所说的媒体互融指的是在报纸新闻的采编过程中,通过对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对更多的信息进行吸收和理解,并为报纸媒体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帮助。[4]现代社会中数字信息的发展,对我国其他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和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发挥电子行业的优势,通过网络推广和宣传,让更多人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得到提升,帮助人民群众在发展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信息和资源。通过媒体的互融,我国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媒体和信息资源的沟通得到有效加强,数字时代的优点得以更好地呈现和发展。

二、数字时代报纸新闻采编特色营造的方法

(一)报纸新闻编辑要不断地挖掘有新闻价值的资源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数字时代的信息内容更加复杂、多样。那么在这个背景下,新闻工作者想要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就要挖掘和编辑更多有特色和有深度的信息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报道。现在,新闻编辑工作者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报道信息内容,并且信息内容也要有一定的价值和特点。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可以适当收集新闻报道,通过新闻报道排版和设计方式的转变,突出和管理新闻中的主要信息。这样,编辑在收集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报道主要内容和思想,更好地体现新闻的主要价值。[5]

(二)报纸新闻编辑要熟练地运用数字信息技术

传统的新闻采集和报道过程,通常要经过很多步骤的配合,从最初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编辑、校对、排版再到最后的出版,每一个环节都对新闻的报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报纸新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数字化技术不断被应用在各行各业中,在这个背景下,新闻编辑要更好地对数字化信息进行妥善的处理和编辑。现代社会中,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依靠各种类型的媒体进行传播,由于媒体的多样性,我们在传播新闻时也有多种的途径。在编辑过程中,编辑应该更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数字技术的优势。

(三)报纸新闻编辑要提高自身的新闻策划能力

受到现代社会中媒体效应的影响,新闻编辑在对新闻进行编辑的过程中,应该不断转变传播途径。现在,我国大部分新闻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基本相同,在这个过程中,新闻编辑应该完善和创新自身的编辑理念。在数字化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我们要详细地掌握和分析传播内容,了解群众的意见,深入地分析新闻想要表达的含义,并且不断地思考群众的评论,提高新闻稿件的整体质量。[6]

(四)建立起深度报道采编制度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思想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在接受新闻的过程中不断地要求新闻报道向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报道工作中,很少有编辑能够做到这项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新闻编辑工作者更应该严格掌控和把握整体的采编方向,在报道新闻基本含义的同时,也要更深入地报道表达思想,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地了解到新闻背后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编辑要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完善,调整报道中不够准确的内容,更好地优化和发展新闻报道的采编制度。

三、结语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们获取信息和新闻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加。在这个背景下,新闻编辑工作者更要完善自身的工作,调整新闻内容,保证报纸新闻媒体的发展方向。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完善自身的编辑能力,促进报纸新闻采编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佟焱.数字时代报纸新闻采编营造特色的方法[J].新闻研究导刊,2015,18(20):130.

[2]杨胜花.数字时代报纸新闻采编营造特色的方法探微[J].新闻研究导刊,2016,16(13):218-219.

[3]郑一.数字时代报纸新闻采编特色的营造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21(4):93-94.

[4]蔡小晓.数字时代传统报社新闻生产方式嬗变及其特点——以《新安晚报》为例[D].安徽大学,2012:36-37.

[5]乔新玉.媒介融合:数字时代的必然趋势[J].青年记者,2010,41(35):68-69.

报纸新闻采编技巧分析 篇7

该书虽然研究采编考评, 但涉及的主要是实践中的新闻理论问题。书中提供了大量的评论新闻采编得失的案例, 并运用新闻理论加以分析探讨, 使读者从考评者的视角解读新闻理论, 效果独特。对新闻理论, 可以从采编者、采编管理者、业界管理者、普通读者等角度进行解读, 多角度地解读, 会使人产生立体感, 理解得更加透彻。

采编考评者评价新闻文本, 除了就事论事, 还要发现其中隐含的丰富的采编信息。就事论事, 即单纯评价新闻文本的选题、采访、写作、编辑等, 这种评价看重输出效果, 可以使我们从文本输出的角度来认知新闻文本的选题、采写与编辑, 为此树立一个标杆。发现隐含信息, 即透过新闻文本了解记者的选题、采访、写作能力, 了解编辑的整合、制题、组版能力等, 这种信息看重职业素养, 可以使我们更多地从人力管理的角度来认知新闻人才, 在新闻人才成长方面获得启示。

采编考评是新闻界近年新兴的边缘门类, 属于新闻采编管理的分支。它横跨新闻与管理两个行当, 但与其他新闻采编管理门类相比, 则更加接近新闻实践, 更多地应用新闻理论。对这个新兴门类, 目前尚未引起新闻理论界足够的关注, 鲜有涉足。这是由于, 其一, 该门类比较微观, 不那么引人注目;其二, 理论界与采编实践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 缺少近距离观察。在这方面, 该书作者李增生先生则是占尽地利, 具有诸多优势。他是河南日报资深新闻工作者, 曾在采编一线拼打, 曾在新闻采编管理岗位任职, 非常熟悉新闻采编业务, 近年又专门从事新闻采编考评, 因而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个针对性很强的独特的选题, 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据作者说, 奔波采编一线, 从事采编考评, 这两方面工作的观照使自己产生了选题的灵感。尤其是从事采编考评工作之后, 由于转换了视角, 愈加清晰地认识到问题之所在, 问题意识促成自己的探索欲望, 深入进去便有所发现。对他这种感受, 我很认同。的确, 转换视角如同旋动万花筒一般, 会看到各不相同的奇妙景观。对作者如此, 对读者亦然。

细读该书的理论论述部分, 感到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 首次从横断面做出了考评标准分类。在之前的考评操作中, 标准往往缺少分类, 尤其是缺少贯通各类体裁的横断面分类, 标准比较模糊, 因而执行起来比较纠结。标准分类的提出, 有利于提高考评者这方面的意识, 并提供一个普适的参考框架。第二, 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在科学研究中, 提出一个新概念, 往往意味着一种新发现。例如, 书中提出的“标准的抽象度”、“标准的级差”等, 都是作者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 此前并未成为考评者的自觉。第三, 首次对采编考评过程进行了心理描述和分析。此前的零星探讨基本不触及微观心理层面, 忽略了考评参与者的“人”的复杂因素, 因而难以解释诸多变数的干扰源, 而此书却能够较为深入探讨考评者的个人及组织的心理活动, 这富有启发性, 或许可以为今后的此项研究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该书的评析案例部分,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案例中, 评文稿、评图片、评标题、评版面、评策划, 既有外部比较式评析, 又有内部解剖式评析;既有宏观评析, 又有微观评析;既有舆论导向评析, 又有思想方法评析等,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新闻原理, 以及相关学科原理。案例中有不少具有独到见解, 例如对于如何突破框框实现报道创新, 归结出“在不变中求变, 积小变为大变, 实现某种程度的突破”的策略等。还有一点值得提起, 就是案例中评析版面的部分, 对构图和色彩的品评尤其到位, 显示出作者较深的美术造诣。总之, 我认为, 这些案例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文本评析范式, 而是为我们找到若干个切入点, 提供一些新闻文本评析的路径参照。

上一篇:作文中的点面结合下一篇:行政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