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与制作(精选8篇)
新闻采编与制作 篇1
个人信息
姓名:邹xx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7年2月
身高:166cm
籍贯:湖北省 居住地:黄冈市
民族:汉
求职类型:应届毕业生
求职状态 : 目前正在找工作
毕业院校: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毕业时间 : 6月
教育程度 : 大专
电子邮箱 : comzou@qq.com
教育背景
毕业学校: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城 市 : 新乡市
开始时间: 9月
结束时间: 206月
专业类别:
新闻传播学类(新闻传播/广告)
教育程度: 大专
专业名称: 新闻采编与制作
专业描述:
1·在校期间课程有:电视新闻采编,播音与节目主持,广告文案写作,报纸编辑学,新闻评论学,中外新闻事业史,广告学,现代汉语口语训练,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中外新闻史,传播学,新闻采访与写作2·对播音、配音有浓厚的兴趣,在假期进入本县电视台实习,培养了播音配音,编辑新闻的能力及敏锐的洞察力
实习经历
公司名称: 蕲春县金禾米业有限公司
职位名称:文秘
实习时间:7月-209月
工作地点:黄冈市蕲春县
工作职责:文件起草,撰写发言稿,收发文件,打印文件,进行会议记录,会议资料整理
公司名称: 蕲春县广播电视中心
职位名称: 实习记者
所在部门: 新闻记者编辑部
工作时间: 7月 - 209月
工作地点: 黄冈市
工作职责:(业绩) 采访新闻,撰写新闻稿,电视节目采编
公司名称: 鹤壁市市园林处(实习)
公司性质: 政府机关/非营利机构
职位名称: 文秘
工作时间: 年10月 - 2008年12月
工作地点: 鹤壁市
工作职责:(业绩) 文件起草,撰写发言稿,收发文件,打印文件,进行会议记录,会议资料整理
自我评价:
1.有独立工作能力, 精通WPS Office Personal操作,熟悉Photoshop、Premiere、PageMaker等三维软件的运用,擅长播音、配音,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有较扎实的新闻采、写、编、评基本知识和熟练的编辑制作技能。
2.有较强的与人协作的能力,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敢于面对挫折,善于挑战自我
3.热情随和,活波开朗,具有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良好协调沟通能力,适应力强,反应快、积极、灵活,爱创新!提高自己,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我希望找一份与自身知识结构相关的工作,如文秘,文员,助理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来证明自己,发展自己!
4.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优秀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在学习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己具备了相当的实践操作能力。
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 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我能够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
新闻采编与制作 篇2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新闻写作能力一直是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一个“短板”,如何培养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依然是一个难题。
1 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新闻写作能力培养的现状
作为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写作能力的教学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在一年级开设了《专业写作技巧》,二年级开设了《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多门针对性课程。
在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也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指出:“新闻学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首先指出的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有明确提出实践的要求,但由于缺少实战平台,学生的实践大多是模拟或者是老师布置写作练习的形式,缺乏真正的实战。其次,课堂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仍大行其道。传统的“广播式”教学,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台下,以教师中心,以板书和多媒体为主要手段,向学生灌输式传输知识,课堂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学生专业定位不够清晰,自我要求不高,存在部分学生以“不会写”“写不出”“不从事专业工作”为由,对新闻写作课程采取一种应付和对付的心理。第四,教学的持续性不强,不少学生反映“课程一结束,就不写新闻了,有时候一两个学期一篇新闻都没有写过。”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锻炼与提高随相关课程的结束而停止。
当前,虽然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各院校的高度重视,但其教学效果、培养质量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2 原因探究
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不足也有其原因,归纳起来说,笔者认为有主观和客观这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主观上来说,就是教学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意识和主体能力都存在不足。教师层面,新闻采编专业开设较晚,教师水平有偏差,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学生到学生,缺乏一定的新闻媒体工作经验,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例,70%的专业教师都是从学生到学生。此外,随着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加,教师资源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很难有过多时间去主动提升对一门课程的研究;从学生角度来说,高职学生底子较差,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习惯不够理想,而新闻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学生报读某个专业,很大程度上都是经由家长选择或者老师推荐,而自身对专业并不十分的熟悉。
从客观方面来讲,学校与行业的互动交流不够,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缺乏与行业的充分互动,如受制于课时费的不高等原因,很难邀请到相关行业专家到校兼课,到校指导学生新闻写作实训;同时,学生缺少校外媒体实践平台,受制于题材与写作水平,学生采写的新闻稿件难以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等。
3“三个结合”培养途径
3.1 行业与学校充分结合
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落实到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要想发挥好行业的指导作用,首先,加强校媒合作,充分发挥媒体单位的指导作用,让行业参与学校教学,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体资深和骨干专家来校客座讲座,聘请行业记者、编导担任新闻写作实训指导老师,弥补校内师资不足、教师缺乏新闻媒体工作经验的缺陷。其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把一些新闻媒体单位建设成为学校长久有效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拓宽平台。最后,与一些媒体单位,尤其是网络新闻媒体单位达成长期、有效的用稿合作协议。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学生或多或少存在“投稿无门”“投稿不用”的尴尬,与媒体单位达成用稿合作协议,让学生采写的新闻稿件得以刊登。
3.2 校内与校外充分结合
把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充分结合起来,鼓励把课堂延伸到校外。“learning by doing”已经成为新闻教育的共识,本科高校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都高度重视校外课堂的建设,如清华大学的“大篷车新闻学课堂”,把学生拉到远离课堂的校外,进行具有实战性质的采写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写作教学更应加强这方面的认识,适时开展一些校外课堂。如果学生的新闻采写不去挖掘社会中的一些写作题材,只停留在校内进行实践,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很容易被禁锢,极易造成学生只会写作“三段式”的校园活动新闻。
3.3 教师与学生充分结合
教师与学生充分结合,笔者认为,要把教师的自我提升和指导、服务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针对高职新闻写作课程教师缺乏新闻媒体从业工作经验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利用节假日时间,深入媒体单位学习、提高,增强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45分钟,提高学生对新闻写作课程的兴趣。传统的“广播式”教学难以适应当前要求,教师要多挖掘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尽可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方法,多与学生分享优秀的获奖新闻作品,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结构安排、新闻点的选择等多个方面去分析文章,增强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品评来提升学生的新闻领悟能力。
其次,要多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的写作练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在课余时间从事新闻的写作,对于学生提交的写作练习,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给予学生辅导,针对写作较好的作品,教师要主动为学生联系媒体单位,发表学生的作品。
最后,针对学生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窄,学习主动性不高的部分学生,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制定相关的阅读任务,定期督促和检查学生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充分应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如果学生不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就很难写作出优秀的作品。
4 结语
新闻写作能力作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要掌握的重要专业技能,它对于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而当前,新闻写作能力依然是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一个“软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需不断探索新闻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因此,我们仍将继续探索,努力提高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新闻写作水平,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技能型新闻专业人才。
摘要:新闻写作是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分析现状、发掘原因,以期从加强“行业与学校”“校内与校外”“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视角,探索培养新闻采编制作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新闻采编制作,新闻写作,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丁柏铨.略论新闻采访写作教学[J].青年记者,2006(23).
[2]马晓红.新闻教育与新闻写作能力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6(6).
[3]蒋海文.影响大学生新闻写作能力提升的因素及其突围路径[J].科技资讯,2014(12).
[4]吴良勤.高职高专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以江苏地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新闻采编与制作 篇3
【关键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时提出的新概念。它突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倡导师生双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以全面构建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框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教育中传统的“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等学科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强调在所有课程教学中都融入“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教学理念,既做到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提升”,又进行科学、规范、实用的技能、技巧、技术训练和后续创新。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而是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场所、教师知识和能力、教材建设和教学考核评价在内的全面的一体化。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分别就以上六方面积极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探索,以期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
职业领域的调研分析是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和课程体系的起点,只有准确地定位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才能准确知道学生就业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与知识,进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传统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瞄准的是狭义新闻媒体,旨在培养新闻采编人员和新闻研究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记者、编辑职业,就业岗位主要是报社、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机构。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根据新的人才需求动向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瞄准整个文化产业对传媒专业的人才市场进行了细分,重新定位高职层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传统的新闻传媒扩展到商业传媒、企业传媒、个人传媒,从而将学生的就业去向也从新闻媒体单位扩展到文化产业各行业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宣传部门,并将职业岗位划分为5大类,分别是报纸新闻采编类岗位、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类岗位、网络媒体新闻采编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和广告、传媒类公司相关岗位。根据对职业岗位所需岗位能力的具体分析,我们形成了如表1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设计的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根据教学对象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优化的排列组合,形成可行性教学方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表1 我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类型、岗位能力分析及课程设置
工作岗位类型 岗位能力分析 课程设置
报纸新闻采编报纸新闻采访,报纸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报纸排版校对,报纸评论,新闻摄影,新闻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编辑与设计》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广电新闻采访,广电新闻写作,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广电节目主持,广电播音,广电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闻摄影》《电视摄像》《播音与主持》
网络媒体新闻采编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站内容策划,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评论,摄影摄像,音、视频软件运用,图像软件运用《网络新闻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
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新闻采写,摄影、摄像,新闻编辑,图片及音视频制作,企划、宣传以上课程及《媒体公关》
广告、传媒类公司摄影、摄像,图片及音视频制作,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婚庆视频制作,广告制作,媒介关系以上课程及《广告实务》
根据我院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型课程都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其中,项目任务式教学成为教师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方式。以《播音与主持》课程为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喜欢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的学习特点,教师以项目、认务为导向,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划分为4个项目,分别是汉语普通话语音规范化训练,普通话用气发声基本功训练,播音员文体业务播音训练和主持人话题主持训练,并在项目下下设14个任务,每节课针对一个任务进行集中训练与讲解。在教学中采用实训练习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授课方式,摆脱以往重理论,轻训练的课堂教学方式,取得显著教学成效。
三、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教学场所的“理实一体化”体现在教学场所不仅应满足理论教学的要求,也应具备实验实训教学的条件,这就要求专业能够建成一系列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实验实训教室。就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而言,我们将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以媒介类型的不同划分为报纸媒体技能、广播电视媒体技能和网络媒体技能三大类,并针对三种技能分别建设了报刊编辑实训室,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实训室和多媒体实训室等实验实训教室,以满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除了“理实一体化“实验实训教室,模拟仿真的实验实训基地也是教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场所。模拟报刊社,模拟电台和电视台以及模拟网络工作站无疑给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创造了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一试身手以提升职业技能的良好机会。这些基地可以采用完全由学生组织、操作和管理的运行模式,也可以采用教师牵头,学生主导的运行模式。有条件的话,最好可以和相关媒体单位或企业合作,共同运作和建设,使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行业一线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更加清晰地了解职业所需能力,以帮助自己不断提升适应于真实职业环境和工作过程的技能水平。
四、教师知识和能力一体化
教师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其知识和能力的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毕业于综合类高校,在以学术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下,从学校到学校实现就业的。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本身就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过程,也没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和背景,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难免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当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自学,参加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到行业实践等途径,多寻找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以更好地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五、教材建设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材是一种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实训一体化,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材。这种教材的内容和体例比较特殊,既有普通理论教材的特征,也有实践指导手册的特征,但更多的是将两者有机融合的独有特征。
通过大量参阅相关教材和资料,以及对于如何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入教材进行的深入思考,本专业最终将教材编写的体例确立为项目任务式编写体例,将每一个项目下设的任务都划分为七个编写板块,分别是任务目标、任务内容、知识链接、任务要求、任务总结、案例分析、拓展训练。
该编写体例的确立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般规律,即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首先,通过实践引入任务,并提供相关知识储备,使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知识和能力需求;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炼归纳理论知识,对问题和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最后,以理论再次指导实践,在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引领下,更为科学地进行实践。
六、教学考核评价一体化
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只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掌握的结果,而忽视其训练和学习过程,造成有些学生在考核中突击应付而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掌握不牢固的情况。“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应当强调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相结合,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并着重体现考核内容中技能掌握程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素质养成程度的一体化和考核方式中理论考试,实操考试以及素质养成考核的一体化。endprint
【摘 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质是以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一般规律为依据,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传授,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过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应该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场所、教师知识和能力、教材建设和教学考核评价在内的六个方面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践,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时提出的新概念。它突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倡导师生双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以全面构建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框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教育中传统的“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等学科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强调在所有课程教学中都融入“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教学理念,既做到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提升”,又进行科学、规范、实用的技能、技巧、技术训练和后续创新。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而是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场所、教师知识和能力、教材建设和教学考核评价在内的全面的一体化。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分别就以上六方面积极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探索,以期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
职业领域的调研分析是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和课程体系的起点,只有准确地定位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才能准确知道学生就业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与知识,进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传统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瞄准的是狭义新闻媒体,旨在培养新闻采编人员和新闻研究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记者、编辑职业,就业岗位主要是报社、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机构。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根据新的人才需求动向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瞄准整个文化产业对传媒专业的人才市场进行了细分,重新定位高职层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传统的新闻传媒扩展到商业传媒、企业传媒、个人传媒,从而将学生的就业去向也从新闻媒体单位扩展到文化产业各行业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宣传部门,并将职业岗位划分为5大类,分别是报纸新闻采编类岗位、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类岗位、网络媒体新闻采编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和广告、传媒类公司相关岗位。根据对职业岗位所需岗位能力的具体分析,我们形成了如表1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设计的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根据教学对象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优化的排列组合,形成可行性教学方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表1 我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类型、岗位能力分析及课程设置
工作岗位类型 岗位能力分析 课程设置
报纸新闻采编报纸新闻采访,报纸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报纸排版校对,报纸评论,新闻摄影,新闻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编辑与设计》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广电新闻采访,广电新闻写作,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广电节目主持,广电播音,广电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闻摄影》《电视摄像》《播音与主持》
网络媒体新闻采编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站内容策划,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评论,摄影摄像,音、视频软件运用,图像软件运用《网络新闻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
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新闻采写,摄影、摄像,新闻编辑,图片及音视频制作,企划、宣传以上课程及《媒体公关》
广告、传媒类公司摄影、摄像,图片及音视频制作,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婚庆视频制作,广告制作,媒介关系以上课程及《广告实务》
根据我院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型课程都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其中,项目任务式教学成为教师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方式。以《播音与主持》课程为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喜欢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的学习特点,教师以项目、认务为导向,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划分为4个项目,分别是汉语普通话语音规范化训练,普通话用气发声基本功训练,播音员文体业务播音训练和主持人话题主持训练,并在项目下下设14个任务,每节课针对一个任务进行集中训练与讲解。在教学中采用实训练习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授课方式,摆脱以往重理论,轻训练的课堂教学方式,取得显著教学成效。
三、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教学场所的“理实一体化”体现在教学场所不仅应满足理论教学的要求,也应具备实验实训教学的条件,这就要求专业能够建成一系列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实验实训教室。就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而言,我们将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以媒介类型的不同划分为报纸媒体技能、广播电视媒体技能和网络媒体技能三大类,并针对三种技能分别建设了报刊编辑实训室,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实训室和多媒体实训室等实验实训教室,以满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除了“理实一体化“实验实训教室,模拟仿真的实验实训基地也是教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场所。模拟报刊社,模拟电台和电视台以及模拟网络工作站无疑给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创造了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一试身手以提升职业技能的良好机会。这些基地可以采用完全由学生组织、操作和管理的运行模式,也可以采用教师牵头,学生主导的运行模式。有条件的话,最好可以和相关媒体单位或企业合作,共同运作和建设,使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行业一线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更加清晰地了解职业所需能力,以帮助自己不断提升适应于真实职业环境和工作过程的技能水平。
四、教师知识和能力一体化
教师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其知识和能力的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毕业于综合类高校,在以学术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下,从学校到学校实现就业的。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本身就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过程,也没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和背景,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难免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当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自学,参加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到行业实践等途径,多寻找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以更好地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五、教材建设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材是一种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实训一体化,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材。这种教材的内容和体例比较特殊,既有普通理论教材的特征,也有实践指导手册的特征,但更多的是将两者有机融合的独有特征。
通过大量参阅相关教材和资料,以及对于如何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入教材进行的深入思考,本专业最终将教材编写的体例确立为项目任务式编写体例,将每一个项目下设的任务都划分为七个编写板块,分别是任务目标、任务内容、知识链接、任务要求、任务总结、案例分析、拓展训练。
该编写体例的确立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般规律,即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首先,通过实践引入任务,并提供相关知识储备,使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知识和能力需求;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炼归纳理论知识,对问题和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最后,以理论再次指导实践,在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引领下,更为科学地进行实践。
六、教学考核评价一体化
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只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掌握的结果,而忽视其训练和学习过程,造成有些学生在考核中突击应付而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掌握不牢固的情况。“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应当强调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相结合,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并着重体现考核内容中技能掌握程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素质养成程度的一体化和考核方式中理论考试,实操考试以及素质养成考核的一体化。endprint
【摘 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质是以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一般规律为依据,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传授,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过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应该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场所、教师知识和能力、教材建设和教学考核评价在内的六个方面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践,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时提出的新概念。它突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倡导师生双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以全面构建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框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教育中传统的“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等学科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强调在所有课程教学中都融入“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教学理念,既做到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提升”,又进行科学、规范、实用的技能、技巧、技术训练和后续创新。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而是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场所、教师知识和能力、教材建设和教学考核评价在内的全面的一体化。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分别就以上六方面积极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探索,以期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
职业领域的调研分析是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和课程体系的起点,只有准确地定位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才能准确知道学生就业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与知识,进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传统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瞄准的是狭义新闻媒体,旨在培养新闻采编人员和新闻研究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记者、编辑职业,就业岗位主要是报社、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机构。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根据新的人才需求动向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瞄准整个文化产业对传媒专业的人才市场进行了细分,重新定位高职层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传统的新闻传媒扩展到商业传媒、企业传媒、个人传媒,从而将学生的就业去向也从新闻媒体单位扩展到文化产业各行业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宣传部门,并将职业岗位划分为5大类,分别是报纸新闻采编类岗位、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类岗位、网络媒体新闻采编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和广告、传媒类公司相关岗位。根据对职业岗位所需岗位能力的具体分析,我们形成了如表1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设计的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根据教学对象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优化的排列组合,形成可行性教学方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表1 我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类型、岗位能力分析及课程设置
工作岗位类型 岗位能力分析 课程设置
报纸新闻采编报纸新闻采访,报纸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报纸排版校对,报纸评论,新闻摄影,新闻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编辑与设计》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广电新闻采访,广电新闻写作,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广电节目主持,广电播音,广电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闻摄影》《电视摄像》《播音与主持》
网络媒体新闻采编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站内容策划,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评论,摄影摄像,音、视频软件运用,图像软件运用《网络新闻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
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新闻采写,摄影、摄像,新闻编辑,图片及音视频制作,企划、宣传以上课程及《媒体公关》
广告、传媒类公司摄影、摄像,图片及音视频制作,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婚庆视频制作,广告制作,媒介关系以上课程及《广告实务》
根据我院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型课程都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其中,项目任务式教学成为教师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方式。以《播音与主持》课程为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喜欢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的学习特点,教师以项目、认务为导向,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划分为4个项目,分别是汉语普通话语音规范化训练,普通话用气发声基本功训练,播音员文体业务播音训练和主持人话题主持训练,并在项目下下设14个任务,每节课针对一个任务进行集中训练与讲解。在教学中采用实训练习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授课方式,摆脱以往重理论,轻训练的课堂教学方式,取得显著教学成效。
三、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教学场所的“理实一体化”体现在教学场所不仅应满足理论教学的要求,也应具备实验实训教学的条件,这就要求专业能够建成一系列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实验实训教室。就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而言,我们将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以媒介类型的不同划分为报纸媒体技能、广播电视媒体技能和网络媒体技能三大类,并针对三种技能分别建设了报刊编辑实训室,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实训室和多媒体实训室等实验实训教室,以满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除了“理实一体化“实验实训教室,模拟仿真的实验实训基地也是教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场所。模拟报刊社,模拟电台和电视台以及模拟网络工作站无疑给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创造了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一试身手以提升职业技能的良好机会。这些基地可以采用完全由学生组织、操作和管理的运行模式,也可以采用教师牵头,学生主导的运行模式。有条件的话,最好可以和相关媒体单位或企业合作,共同运作和建设,使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行业一线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更加清晰地了解职业所需能力,以帮助自己不断提升适应于真实职业环境和工作过程的技能水平。
四、教师知识和能力一体化
教师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其知识和能力的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毕业于综合类高校,在以学术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下,从学校到学校实现就业的。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本身就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过程,也没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和背景,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难免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当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自学,参加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到行业实践等途径,多寻找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以更好地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五、教材建设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材是一种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实训一体化,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材。这种教材的内容和体例比较特殊,既有普通理论教材的特征,也有实践指导手册的特征,但更多的是将两者有机融合的独有特征。
通过大量参阅相关教材和资料,以及对于如何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入教材进行的深入思考,本专业最终将教材编写的体例确立为项目任务式编写体例,将每一个项目下设的任务都划分为七个编写板块,分别是任务目标、任务内容、知识链接、任务要求、任务总结、案例分析、拓展训练。
该编写体例的确立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般规律,即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首先,通过实践引入任务,并提供相关知识储备,使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知识和能力需求;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炼归纳理论知识,对问题和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最后,以理论再次指导实践,在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引领下,更为科学地进行实践。
六、教学考核评价一体化
个人简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篇4
姓 名:/ 性 别:女
出生日期:1988-07-11 民 族:汉
户口所在:西藏 目前所在:北京
毕业院校:北京吉利大学 政治面貌:团员
最高学历:大本 所修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毕业日期:20xx-07-15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记者、编辑。正式职员即可
希望地点:北京
希望工资:面议
自我评价
有着较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为人热情开朗,善于学习和总结,实践能力强。有较强的责任心,按时完成任务勇于迎接新挑战。
教育背景
20xx年9月至20xx年7月 北京吉利大学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实践经历
校自律委 层长、干事 20xx.09-20xx.01
校报《吉利青年报》 责编、记者 20xx.02-20xx.01
西藏日报社汉文编辑中心科教文卫部 实习20xx.07-20xx.09
西藏日报社汉文编辑中心政法部 实习20xx.07-20xx.09
所获奖励
20xx年 北京吉利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十佳编辑
20xx年—20xx年度 北京吉利大学校级三好学生
语言能力
英语 熟悉 级别4级
普通话 精通
计算机能力
熟练使用方正飞腾排版软件以及办公软件。
联系方式
电子信箱: 960672735@qq.com
新闻采编与制作 篇5
时间回转,金色九月,带着欣喜与憧憬,踏入这美丽新国度。开启神秘、向往的大学之门,幸福在荡漾。我在路上,追寻着下一道七色彩虹。三年的大学时光,悄然远走,回忆是含泪的微笑,我在经历、感悟、蜕变、成长,无声绽放。------------------------------题记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毕业之即,对自已三年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总结和鉴定:
在校期间,在学校的指导、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专业技能不断增加,知识结构逐渐完善,个人综合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一)学习方面,我努力认真地学好每一门功课,基本掌握了从事新闻方面的理论知识及与此相关工作的综合能力。在校期间,我非常注重英语、计算机以及专业技能方面能力的培养,且通过并拿到了国家计算机三级、英语三级、普通话2乙及全国信息化工程师等证书;同时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摄影用光》《摄影构图》《摄影美学原理》,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完善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体系,正在学习《视听语言》、《电影艺术》方面的知识。
通过三年的努力学习,我的学习成绩整体上了一个台阶虽然成绩
还不是很优秀,但这一切却都是我三年来通过不断改变学习态度、方法,经过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断努力而来的结果。
三年的大学学习生活虽然即将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学习从此终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重视学习,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从而达到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
(二)思想方面,通过大学三年系统全面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会用正确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注时政,通过了解和学习党的有关动态和精神,使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三)工作方面
在大二将近1年时间的筹备和规划,建立了一个拥有10多个人的属于自己的小团队。
团队工作就是在一起拍摄属于自己的小短片。真正的做到了实践学习的目的。在拍每一场戏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经过队友们一起的分工协作得到解决。每一次的困难到解决困难都让我们有所成长。每一场戏份的结束到第二场戏开拍前都会开一次会议,让大家从上一次的会议中找缺陷和不足,为下一场戏的拍摄筹备各项事宜以及提出
疑问和观点,增加自己最新的想法。
团队工作也让我学到了人才的分配与管理,以及一部作品需要融入的元素文化。
(四)身体和心理方面
大学三年里,我参加了学校的武术协会社团,积极锻炼身体,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体育合格标准达标。在心理方面,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当然,金无足赤,我仍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诸如:
(1)读的书籍还远远不够,这一点最终致使自己的拍摄的作品缺乏艺术性、及融入的修养文化不够!
(2)与同学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交流较少,主要原因是自己作息的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未能十分有效地分配工作与学习,导致时间使用的紧张,无意中减少了与同学交流的时间。
(3)在工作中有时处理问题还不够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工作中魄力不够,做事情不够果断,主要原因是在处理工作方面缺乏经验,人生历练太少,不懂得一个团队的该如何运作!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从自身找原因,改进缺点和不足,改善学习方法,提高理论水平,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回首,日子累加着超越,记录着我的无悔成长,华美转身。欣然的品读走完的这段路,无数感慨汇聚,用心记录每一份如初般的美好,微笑着带着心中的米米阳光,勇敢无畏的向前迈进,没有过不去的阴雨天,拨开云雾,会看见最纯净的那片天-最美艳阳天。昨天的苦痛伤悲已随风飘散,挫折、挑战,只会打磨更强大的自己,这是成长的恩赐。做追风筝的赶路人,明天的自己充满精彩,拥有向往的闪光人生。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
新采1103班
王权凯
新闻采编 篇6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即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事件,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闭合式提问:这是一种有特有指向的提问,这种提问,问题问的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采访对象往往要明确回答。
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埃德加.斯诺:著名美国记者,1928年来华,1936年6月访问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体验式采访: 是一种角色带入的采访。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直接投入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体验生活,以获得新闻报道所需要的素材,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认识。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对于记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写作都有好处。开放式提问: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问,这种提问,问题问的比较抽象,概括,问题的口子是敞开的。
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搜索新闻素材的活动。
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
1.简述什么是用事实说话?如何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说话即指思想观点通过事实自然地得以流露。
①精选事实②多细节,少议论③多解释,少晦涩④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
2.新闻敏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在采访中可以从哪些途径去发现新闻?
①要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②要立足全局看问题③要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④要不断增强知识素养
3.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①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②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以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③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④新闻中设计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⑤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4.寻找新闻线索的途径有哪些?
新闻采编与制作 篇7
关键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传媒类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当今社会, 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呈井喷状态, 与此相对应, 高等院校开办了大量的传媒类专业, 但人才的培养上显得被动、滞后, 毕业生到单位后上不了手, 胜任不了基本的工作任务,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媒教育赶不上行业发展的要求。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培养目标不具体、课程设置不科学、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数量缺乏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是高职高专传媒类专业中的代表性专业, 本文将以该专业为分析对象, 对如何提高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下四个对策。
1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2000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1]。
高职高专教育明确的职业特征, 决定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经过严格的社会调研, 根据行业需要, 结合毕业生就业走向, 从而才能确定合适的办学方向。通过调查分析, 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于学生的就业岗位不能局限于报社、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机构的记者、编辑, 应拓展至文化产业的各行业, 职业岗位可以从新闻采编拓展至广告创意、公关策划等, 学科视野从传统媒介拓展至新媒介。
在把握了这样一个方向的前提下, 影视传媒类院校可以依托学校的专业优势, 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下大力气。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 有条件的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一定要适应当前我国新闻传媒业发展需求, 使学生既能胜任传统新闻媒体单位的采编等工作, 又能适应新闻媒体的工作方式。
2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确定后, 结合各项职业能力, 应有相应的课程支撑。课程设置是否与培养目标一致, 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 是课程体系是否科学的基本标准。
围绕培养要求及行业发展, 山西传媒学院2011级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执行计划中, 共开设课程36门, 教学时数为2410学时, 总学分为139学分。课程共分为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职业基本理论、职业技术能力、职业素质拓展、人文与科学素质五个模块。
模块一: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模块
本模块课时数为676学时, 占总学时的28%,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形势与政策、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课程。
模块二:人文与科学素质模块
本模块按选修课设置, 该模块课时数为90学时, 占总学时的3.7%, 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学、心理健康教育、经济学概论、管理概论、美学、逻辑学、公共关系学、中国传统文化、媒体研究、广播电视前沿动态等综合素质课程。
模块三:职业基本理论模块
本模块课时数为216学时, 占总学时的9%, 包括新闻概论、电视概论、新闻心理学、传播学、视听语言、口语表达等专业理论课程。
模块四:职业技术能力模块
本模块是所有课程中的核心部分, 也是所占学时最多的部分。本模块的课时数为888学时, 占总学时的36.8%, 包括电视新闻摄像、电视新闻编辑、电视采访与写作、电视新闻策划、纪录片创作等专业实务和实训课程, 毕业实习和毕业阐述也属于这一模块。
模块五:职业素质拓展模块
本模块课时数为540学时, 占总学时的22.4%, 包括网络编辑、报纸编辑、新闻图片摄影、语言艺术与写作、非线性编辑、中外名记者、优秀视听作品赏析等职业技术能力的横向拓展和专业理论提升等方面的课程。
3 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到, 实践教学是主要评估指标之一。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特点, 相关院校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大力气。
具体来说, 要提高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合理安排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新闻工作的实践性,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加强课程的实训力度, 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应占有较大比重。
在对课程具体时间的安排上, 一般高校在第一学年均以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 这样的安排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三年制的学制来说, 对专业核心课的涉及也较晚。应尽量早地让学生树立工作意识, 进入实践状态, 促进他们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
3.2 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要保证实践教学有序开展, 必须重视对校内实训条件的改善, 也要注重对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 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 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 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同时要建设好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对山西传媒学院2010级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调查中显示, 38.6%的学生反映在校期间所使用设备和软件用单位不一致, 还有部分学生反映在实践课中, 老师没严格要求使用专业设备, 在一些作品创作的摄像环节, 很多学生为了方便使用单反相机拍摄, 进入实习单位和工作单位不能很快上手。因此, 必须充分运用现有实训条件, 严格实践教学管理, 才能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3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三个层次, 对于每一个层次都需要有严格的教学管理规范。对于高职高专教育来说, 实践教学不应只是一个教学手段, 而应该是涵盖整个专业教学的方方面面的教学理念, 应有一个全方位的完整体系。
以课程实践为例, 对课程实践的管理需要细化到教学内容、实训方式、结果考核等各个环节。要严格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进行教学, 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组织、设计和指导, 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4 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 所有的教学活动, 包括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管理, 都是通过教育者来进行的。
对于高职高专教育来说,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 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职教师, 应该是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在日常的管理中, 要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鼓励他们考取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培养具有“双师资格”的新型教师。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5 结论
本文针对以新闻采编与专业为代表的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结合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实践, 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出了四大对策, 即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希望这些对策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以及其他高职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新闻记者如何提高新闻采编能力 篇8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编能力;政治素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新媒体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媒体作为新闻事件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新闻采编工作质量水平的高低对新闻媒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提高新闻记者采编能力十分重要。
一、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一个职业新闻记者水平的高低和平时的知识积累是分不开的,因为记者在采编工作中,涉及到的知识领域比较广,所以新闻记者必须要有坚实的新闻知识基础,这样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才有处理的能力。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首先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要做到不断积累,对社会的一些各类书籍要经常翻阅,并且总结观看的心得,养成爱看书多看书的习惯,把平时掌握到的知识运用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在面对同一突发事件时,会有不同的新闻媒体参与报道,而报道出来的效果却各不相同,这就取决于新闻采编人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如果知识丰富分记者可以灵活地选择采编的角度,使得新闻的视角更加的新颖,所以,提升记者的采编能力,积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二、新闻记者自身要有优秀的政治素养
无论是对哪一种新闻事件的报道,都必须以国家的大政方针为中心,这就需要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在新闻采编中不掺杂个人思想,以正确的政治见解报道出来,在面对危害国家利益的新闻事件时,一定要查明真相,以国家的利益为中心,坚持真实的报道,把记者的职业道德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站在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基本利益上进行报道,坚决阻止不正之风的盛行。
三、加强培训,培养新闻的敏感性
敏感性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往往在新闻采编的工作中,都需要记者有较好的敏感性,因为常常会因为一些眼前看到的所谓事实所蒙蔽,如果敏感性差,就会把真实的现象所漏掉,这样不仅使得新闻事实失真,还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所以提升记者的敏感性十分重要,在實际采编的工作中,记者要多看多问多思考,调查不同的社会群体,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新闻事实的真相,一方面是保证受众的切身利益。一方面也是位了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所以新闻媒体要加强对记者的敏感性培训,记者自身也要加强对敏感性的培养,以更好地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作为一名专业的新闻记者,在对稿件进行编辑的时候不能对事物的本身进行随意判断,对其描述要有足够的客观性,不能光看事物的表面,要能通过表现看透事物的本质。新闻记者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要注意对新闻背后所隐藏的内涵进行挖掘,这样才能使新闻具有更高的价值。在对新闻进行整体报道时,不要拘泥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要在平淡处切中要害。
四、新闻记者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新闻媒体作为传播新闻的重要媒介,对受众起着舆论导向的作用,所以记者在进行采编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正视自己的工作内容,明确到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义务,新闻媒体报道的新闻内容,对大众起着导向的作用,所以强化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对于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保证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坚持真实性的原则,把真实的新闻呈现给大众。
五、强化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采编,要具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对自身工作有强烈的责任心,积极工作在事件发生的第一线。在对新闻进行采集的过程中,只有对新闻事件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拥有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对事件进行更加深入地调查,从而使事件得到真实还原,保证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在对新闻采编进行培训的时候,要注意对他们社会荣誉观的正确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杜绝做出有违社会道德事情的发生。作为一名新闻采编要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拥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从而使新闻更具有吸引力。
由于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使得很多责任意识强的新闻记者都不敢做出正确的真实报道,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强化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因为新闻采编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性,提升记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保证在采编工作中更好地挖掘新闻的真实内容,把更真实的新闻报道呈现在大众面前,以免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更好地保证新闻媒体行业的安全可靠。
六、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价值取向
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要注意播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人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心底深处的共鸣,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从而使电视台得到更好地发展。在对电视新闻进行播报时,要对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牢牢把握,从民生民事进行出发,在最平淡的生活中找出新闻,坚持以人为本,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服务。电视台在对新闻进行播报的时候,要注意对百姓心底声音的倾听,对最基本的观念进行创新,不拘泥于事物的表面,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色彩。
优秀的新闻记者在采编的过程必须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不管是采编的内容还是方式都应该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有效引发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共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支持。要挖掘人们平淡生活中的“价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社会广大人们服务。在选择新闻内容方面,也要贴近人们的实际,如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困难、人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医疗保障问题等。切忌为了争收视率或是某些利益而故意挖掘人们的“伤痛”,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也就是说,新闻记者在采编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人性化,这样播报的新闻内容才会博得社会广大人民的支持,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提升新闻在人们心里的地位和诚信度。
七、总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提升记者的新闻采编能力,对于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记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对新闻的敏感性和辨识度,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最大限度的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维护国家和人们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李利天.电视台新闻记者新闻采编能力提高对策[J].科技传播,2014(03)
[2]颜志强.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如何提高新闻采编能力[J].传播与版权,2013(03)
[3]刘嵘.县级电视台新闻记者如何提高新闻采编能力[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
【新闻采编与制作】推荐阅读: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应届生自荐书07-10
突发事件与新闻采编论文06-02
新闻采编人员06-24
新闻采编技巧分析06-10
民生新闻采编技巧07-30
时事新闻采编技巧08-28
新闻采编人员素质09-12
做好新闻采编工作09-24
时政新闻采编技巧论文07-19
电视新闻采编细节工作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