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

2024-09-05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通用12篇)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 篇1

在实施课堂素质化的今天,我们教学不单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而是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引导他们自主独立解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有实验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他的积极性,比那些处于一般环境中的学生要学得更加轻松、 更加有效率。由此看出环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努力让他们去感受、思考、领悟。

比如,我在教授 《桃花源记》 一课时,文中有一句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遂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从来到这里就没有出去过,这么多年,外面的世界变化这么大,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知道外面的衣服什么样?另外,陶渊明的 《桃花源诗》 中的描述与此处也有出入。我当时一听也懵了,就和学生一起查找资料,看看谁的理解更恰当。这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高,收获也很大, 这就在无形当中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之后,在这件事上我表扬了那位大胆提问的学生,别的学生也对他投以赞许的目光。这样子的做法不仅让他们更有动力去自主学习,还会让他们长期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

二、小处着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我们不要想通过几次班会活动,就能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是很不实际的。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要从小处入手,慢慢点燃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比如说,教授古代散文 《赤壁赋》 后,结合文中出现一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用讨论交流的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整合从初中到高中文人感慨“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无穷”的句子。没想到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一出,学生们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感悟到:许多文人的感慨都是一样的情结,只不过他们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有的学生说,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们的境遇。还有的学生说,他们的感慨大都与他们的心态有关。在他们发言的过程中,我一般都不发言, 因为我要把舞台留给这帮 “演员”, 没过多久,教室里就陆陆续续地有掌声,这是他们对同学由衷的认可。我想他们在赞美声中,自我学习的意识一定增长不少。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己用实践证明了他们有学得好的能力,这就是“我要学”的表现。

三、贴近生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该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语文教学的领域。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变得有趣的时候,学生才愿意去学。

比如说,我在教学 《岳阳楼记》 的时候,我让学生观看了游客参观岳阳楼的场景,再现岳阳楼胜景。这个时候,去过岳阳楼的学生马上就变得兴奋起来,没有去过的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会有太大的陌生感。当学生陶醉在美景之时,我就布置作业,让学生来充当导游,来为我们介绍岳阳楼的美景,看看谁做导游最合格。学生们马上就活跃起来,学生争相查阅资料,实地观察,积极写解说词。通过这次活动,有的同学觉得导游这个工作很适合自己,让他们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四、构建参与式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什么是参与式课堂呢?就是师生以平等的身份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不仅仅是课堂的倾听者,还是学习计划的制定者、课堂讨论题目的设计者。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已知的基础知识,撰写小论文,编演课本剧,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讲 《范进中举》 这篇课文时,我先让他们小组分工,分配角色,设计台词来演范进中举后的故事,好让他们自己亲身感受这篇课文的情节,我就在一旁充当读旁白的幕后人员。他们热闹地演完之后,我就提出一个讨论问题:范进是不是一个老实人?如何评价这个人物?学生们在讨论之后,就开始了争论,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范进算是老实人, 在那样一个重视科举的年代里,范进热衷科举是无奈的选择,这不是他的错,是时代的错。”他马上说完,就有另外一位学生站起来反对:“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范进家境贫寒,老母亲三日未进食,他却瞒着家里人去参加乡试,实在是残忍。还有就他这三十五年来无休止地参加科考,就可以看出他这个人利欲熏心。中举后,整个人就判若两人,失去读书人的气节,马上圆滑世故。”听到他们不同的看法,我觉得他们站在人性和理智的角度,说得都很不错。令我高兴的是,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中学会了不再一味跟随我的脚步,懂得自主学习, 成为自己语文学习中的主人。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 篇2

一、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问题意识根植于适宜的土壤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的思维是浅显的、表象的、机械的。问题是激发求知欲的内驱力,它一旦形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不仅仅只满足于表象,而会对所观察的对象敏于生疑、敢于存疑,继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去探究,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有效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1.促使学生乐于提问

让学生明白主动提出问题的好处。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人的创造性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达尔文因此创立生物进化论,牛顿因此创立力学定律,著名诗人歌德的创造意识也源于幼年时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小时候,他妈妈每天都要给他讲故事,但每每讲到关键之处,即停下来,让小歌德自己提出假设,这样日复一日,歌德培养出了强烈的创造意识,这为他日后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2.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教师要欢迎学生质疑,欢迎争疑,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提问者,即使他们提的问题比较肤浅,缺少深度,甚至有些离题,也不要加以简单的否定,而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

二、精心设置科学的方法,让问题意识结出丰硕的果实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乐于、敢于、善于提出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要求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疑问,寻求答案。学生一旦动起来,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一堂课甚至几堂课都解决不了,这时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如何通过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这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新知。如,《会摇尾巴的狼》,课文主要描写狼与老山羊的五次对话,教学第三、四、五次对话,我分别运用了假设法、表演体会法、角色朗读描述法进行提问。第三次对话提出:“假若你是狼,你会说些什么?”第四次对话提出:“狼怎样证实自己是狗?谁来表演一下狼的动作?”第五次对话提出:“狼凶相毕露后是什么样的?谁来读一读它的话?”灵活多样的问题,既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自始至终学习兴趣不减,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创造性。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仅是教师设疑,学生回答,教师还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讨的热烈气氛。

1.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课文的题目往往体现了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甚至体现了文章的中心。如,《跨越海峡生命桥》,我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弄明白什么问题?学生读完课题后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生命桥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叫做生命桥?这些问题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文章的中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有效地学习。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质疑

如,教学《少年闰土》的重点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一段写我向往农村生活,我先指导学生找出这段话的重点词“无穷无尽”“高墙上四角的天空”,然后启发学生:“围绕这些重点词你会提哪些问题?”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闰土的心里有哪些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指什么?”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讨论,弄懂了这段话说明了“我们”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看不见更广阔、更生动的外面世界。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结尾质疑

课文的结尾往往是言尽意未尽,如能抓住文章结尾引导学生质疑,深化对课文的学习,就能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升华。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行将结束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我们同作者一起在小丽的陪同下,游览了草塘,就要和小丽分手了,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你想和小丽说点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把学习推向了高潮。

总之,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得到培养,思维得到锻炼,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 篇3

一、转化角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传统教学中,多数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是一种制度化了的形式,教学中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没有什么积极性可言,更没有什么主动意识可言。而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自主学习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为了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就要适当地采取启发、点拔、设疑、竞赛等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用一用"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探索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活动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教师就要进行课堂改革,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那么,哪些教学方法适合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如"学导式"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环节为"学--导--议--练--评。"这种方法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像上述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灵活应用,大胆探索,要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三、改进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要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总而言之,评价是让每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非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相信学生。适时地加以表扬鼓励,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不可能对一节课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利用生帮生的功能。这也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上课时改变原来以个人为中心的上课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数学好一点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具体负责小组内同学的学习情况。在上课时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可以求助于组内的其他同学。这样每个学生都可能体会到一些当"小老师"的喜悦,同时也能解放一下我们当老师的,使我们更有精力去指导更多的学生。

五、教学中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和知识网络的建立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只会做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题目,而对于一些综合性题目就显的无从下手,他们为此而整日苦恼,甚至还得出了自己天生不是学习数学的材料,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在学习时只注重了当前学习的知识而没有把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数学是一门联系很深的学科,要想在中考中取得的好成绩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相关类似题目的练习。做习题时我要求他们当看到一个题目时首先考虑这上题目用到的是课本那一部分的知识,进而在头脑中回想一下这一部分有那些知识点,然后再联想以前做过的题目有没有类似的,最后再将这个题做出来。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改掉那种"学什么会什么"的误区。当然在这一方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生有时毕竟是学生他们的思维不可能达到老师所想要的那种水平,那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不时"抛砖引玉",以起到一石激直千层浪的效果。

六、在"玩"中教、在"玩"中学

数学这一门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困难,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一学就会,作为我们教师除了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外,我们还应该树立一种在"玩"中教,让学生在"玩"中学的思想。时刻不要忘记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我们要给学生讲清这节课内容与我们生活的那一方面是有联系的,让学生在心理上觉的数学就是把生活上一些问题拿到书本上而已,那样学生就会爱上数学。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 篇4

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意识的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的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一蹴而就,部分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学习数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一时形成的,转化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培养他们主动学习数学意识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 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尤其体现了这一点.实践证明学生对有兴趣的学科,不但学习主动性强,学习成绩上升得也比较快;对没有兴趣的学科就不愿意学或勉强学.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设计数学问题时,要注意导入新知识的艺术性和设计问题的趣味性,逐渐培养学生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2. 量力性原则

不愿意主动学习数学的学生多是一些基础差、底子薄弱的学生,要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必须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问题过简单会使他们觉得没意思,有时还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问题过难时他们又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因此,教师要恰当地设计问题,使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这样才能充分地激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感.

3. 循序渐进的原则

要使学生由不愿意学习数学转到逐渐愿意学习,由对数学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被动学习到积极主动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必须有长期的计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4. 因材施教的原则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数学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那些基础差和参与意识不强的学生给予特别的照顾,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意识的基本方法

1. 发挥团队精神、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目的、有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表现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其优点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

2. 改革教法、强化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己进行分析,选择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课堂上将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进行讨论和完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求知,使之在亲身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愿意学、乐学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恐惧感,缓解学生的紧张感、疲劳感,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会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4.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且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更生动,使抽象的数学变得更直观更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意识的具体策略

1. 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形成过程及实际意义

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了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多方面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2. 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公式的发现及推导过程

数学中的每一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却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例题教学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 让学生评价问题多种解法的优劣

学生参与解题教学时,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这些解法的优劣进行评价,使学生从鉴别中学习一些快捷解法,从隐含的形式中分清实质的内容,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5. 让学生总结与推广数学思想和方法

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解完题后要认真反思,能否用其他方法?能否将此方法或结果用于其他问题?能否推广命题?教师在讲解分析例题时,一定不要忽视这一步骤,应启发学生“回顾”.

6. 让学生参与对错误解法的剖析

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时,必然会暴露一些问题和错误,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剖析这些错误,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如何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 篇5

四川农大教育心理学陈春花

指导老师胡老师

摘要:教师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是重中之重。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是指在教学情境下,利用某些诱因,使之形成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学习兴趣,既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问题,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主动性;培养;兴趣;积极性;激发;学习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也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的内在动力。兴趣既可以激起情感,培养意识感,也可以唤起学生某种动机。动机越强烈,其行为也越明显。

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引导学生的需要与学习习惯。而学习习惯的离不开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激发学习动机是完成学习过程的动力,动机来源于学生本身的需要和外部条件的刺激。也就是说,有了需要产生,再有外部条件,就可以去行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应用能力,要结合生活与知识的渗透点。一旦学生认为学有所用,那自然就能进入“想学——学会——更想学”的良性循环了。”这样的学习动机一旦发挥作用,它就会给人以能量,对自己的目标产生极大的积极性,使注意集中,思维敏捷,进行着持久而顽强的学习。借着心理学动机原理为依据,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这一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一、加强学习目标教育,培养成就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制定与选择学习目标很重要。从学生学习的心理看,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时,学习成果已观念地再现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就是在头脑中有初步预期的学习成果,成为进而学习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中,就是围绕这个预期的成果选择学习方法、安排学习过程的。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好的学习效果开始于清晰表述的目的,然后组织适合于目的的学习方法、材料与经验,学生在学习时一方面记住所要达到的目标,一方面集中力量走好每一步,使学习手段与学习目标联系起来。经过对部分学生的观察发现,那些学生学习差的主要原因是,在学习每一课书时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别的同学在读书,他们也在读书,别的同学在写,他们也在写,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读、为什么写。他们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提一下,他们便动一下。如此循环下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被泯灭了.学习成绩也就没有办法跟上来。在教每课书时,帮助学生自己主动地确定学习目标,对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也有帮助的。不过需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

二、对学生一视同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不论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或只是平日里观察学生过程中,我都发现在如今的学生中缺乏自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许多基础还算不错的学生因为自信不足,缺乏继续进取勇攀知识高峰的决心。更多基

础薄弱的学生则由于自信心长期受到压制,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因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就必须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做起。在教育工作中,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非常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往往用来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通常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得到比较多的关注,而成绩差的却被冷落到一旁,实际上,无论成绩好的、中等的。差的同学,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取得好的成绩时,显得比较自信,但一遇到波折就情绪低落,他们怕失败,怕别的同学超过自己;成绩中等的想上进却难得如愿,想放弃又于心不甘,总是忧心忡忡;差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制力和约束力,想脱掉后进生的帽子,将学习成绩搞上去,但常觉得力不从心,失败过多更是缺乏自信,基于这种情况,教师不能仅把目光聚集在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而应面向全体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无论哪一层面的学生,当他们感受老师在关注着他们,并对他们寄予厚望时,学生会更勤奋,自信心也会增强,对于后进生,鉴于他们长期以来心理处于被压抑状态,老师需要不断地向他们传递“你有能力”“你能取得进步”等信息,注意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鼓励他们每一个细微的成功,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二、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使学生感到利用原有的知识技能无法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从而逐渐产生解决困惑的心理需求。给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泼状态中进行尝试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若能充分利用生活事例、故事、新闻和物理实验等精心择优创设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提问技巧,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增强学习能力的功效,将极大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情境创设要围绕教学目标。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

2、创设情境要有直观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是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的参与学习。

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和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地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表现为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老师的热爱。

三、联系生活型前置性作业,是学生学习有兴趣。

设置

三、要适时的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满足感,让他们保持学习兴趣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我在上课时常编排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给予完成,使他们在课堂中常有成功的感觉,让他们不怕学习,爱上学习,心中保持着自信。

四、反馈学习结果,鞭策学生发愤学习

让学生及时了悟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学习结果后,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强努力程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及时地批改当天的作业或卷子,并尽可能及时发还及时讲评。学生对刚做过的题目往往记忆犹新,并渴望很快了解学习结果,学习积极性高,进步就快。也就是说,反馈的时间越短,效果越高,相反,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就缺乏学习的激励,进步就越慢。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等级或分数往往不及恰当的短语评定的效果好,给学生的学习成果打分或评定的同时,给予适当的短评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等作出全面的评定,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习结果写一些评语来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开展竞赛活动,有效利用奖赏手段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活动,学生的成就感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也会有所增加。有效利用奖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较好手段,例如在数学练习课教学中,老师出几道有层次性的题目,并说明老师当场批改,当场奖励,能受到老师当场批改的同学都能较早完成题目。通过这一活动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和处罚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开展竞赛活动,再利用奖赏手段推动学生学习为契机。而使学生发现学习本身的价值,以产生和促进学习的自觉性。

六、引导学生自我激励

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曾经有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级带到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教这些所谓的差生的,这位教师是这样回答的:“事实上,我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们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督促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就向着这个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自然就上去了。”确实如此,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适时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

综上所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进步与否,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与

思维、情感、意志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充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在智力、能力、意志等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学习动机的激活剂是完成学习过程的动力因子,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得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水平定能提高,学习效果定会理想。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新标准、新评价编写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商务印书馆

[2]《教师实用心理学》白桂香开明出版社

[3]《现代心理学全书》黄珉珉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

[4]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丁平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 篇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育的要求。如何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之一。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呢?

一、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渴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以疑激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中,使其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我尝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这节课的准备阶段,我通过填空和基本练习发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求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于是因势利导,拿出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一些水和一个不规则玩具,问学生:“你们能利用这些器具求出这个玩具的体积吗?”问题情境一经提出,学生的探究热情空前的高涨,还没有等老师宣布分组讨论,几个学习小组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孩子们在小组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好不热闹。此时,我发现他们想出了通过水的上升或下降来求出玩具体积的多种方法……问题的解决变得如此多样和快捷,这是我未曾想到的,而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则明显地告诉了我们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2.创设自我实现的情境,强化探究欲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一次“小小设计师”的数学活动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为进一步做好学校绿化工作,学校决定在图书馆和篮球场地之间的一块空地建造一个花坛。空地为一个长方形,长40米,宽24米,建造花坛的面积是空地的一半,设计花坛力求美观、经济。不管学生设计几种图案,都会得到54个设计师的称号,只是等级不同。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成功,都会愿意参与这一活动。

二、改进教法,及时反馈,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的动力学数学……”“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去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数学。”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教法与学法。例如,在计算教学中,我采用尝试教学法,其核心是“先练后讲”。在教学246÷2时,我先帮学生复习数的组成和表内除法;笔算:39÷3、63÷3等题,为学生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接着出示963÷3让学生试做。大部分同学都会做,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我先让他们看书自学例题,然后再做例题。并请学生板演,说一说计算过程,及时鼓励学生取得的成绩。这时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再次练习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这样的计算课以学生练习为主,让每个学生用心去感受数学,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焕发出新的参与动力。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游戏,动手操作,回归生活,体验成功

当老师的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到上音体美课时,学生总是欢呼雀跃,兴致勃勃,一到上数学课就无精打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创设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呢?

一、让数学成为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可适当地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数图形中的学问”时,教学设计“鼹鼠钻洞”的游戏,一排四个洞,一只鼹鼠从任意一个洞钻进,然后只能从前面的洞钻出,让学生猜有几种可能?动画课件中鼹鼠一进一出,让学生玩得兴致勃勃,在学生玩得开心时,老师提出:鼹鼠从几个洞钻进,钻出的结果最难猜?从第几个洞钻进,钻出的结果最好猜?老师及时鼓励学生,将鼹鼠钻洞的可能用示意图画出来,有的学生画实体鼹鼠洞,有的学生用点来表示洞,钻的路线大体都是用连线来表示,教师用学生画的作品展示,让学生来评价哪种图形最简单。学生都选了线段图,很自然地导入本课重点。这样,避免了教师抽象而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

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更渴望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而不喜欢过于严肃的传统课堂。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多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分4组进行实验操作,其中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米、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米,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学生对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获得了清晰的认知和理解,而且,这一知识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后获得的,这种体验是十分深刻的。

三、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取自生活,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准备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呼啦圈,并提问:“做一个这样的呼啦圈,你知道要多长的塑料管吗?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方法,动手操作后,并进行反思,同时会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此时,教师便引导学生去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进一步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很快地认识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并通过计算推导出周长计算公式。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自我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还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强大的动力去继续探索,以便争取新的成功。例如,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来到操场上,测一测,算一算学校旗杆的高度。面对如何测量这一问题,多数学生都不知道,有个别学生窃窃私语。此时我拿来一根一米长的竹竿,平行地插在旗杆旁边。在阳光下,竹竿的影子也平行地出现在旗杆影子旁边,学生量得影子的长0.5米。于是启发学生思考:“从竹竿与影子的比,同学们,你们能想出测量旗杆高的办法吗?”学生议论、不断猜想、假设,终于得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旗杆的高度与它的影长的比等于竹竿的长度与它影长的比。学生很快算出了旗杆的高度。通过举一反三,学生们兴致勃勃,课余时间还测量了学校周围的电线杆、篮球架等的高度。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通过正确的推理、判断、概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束语

总之,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可以改变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学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学生的童年应当是快乐的,数学的学习应当是快乐的。教师要用心创建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李玉龙.小学数学课的游戏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2).

[2]赵耀莹.游戏——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J].陕西教育,2013(03).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 篇8

一、让学生乐学

教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地对话, 多说一些诸如“你是怎样想的?”“这道题你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样的话,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然后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去。

1.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数学知识枯燥无味, 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一课时, 教师选菜园地为素材, 进行提问 (投影出示一张菜园的图片) :菜园里种了很多蔬菜, 请同学们大概估计一下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 看看各种蔬菜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学生们积极发言:“辣椒占1/4, 西红柿占1/2……”“毛豆角占4/10, 黄豆占3/10……”“茄子占1/6, 白菜占1/7……”学生们学习兴趣很浓, 不知不觉间进入教师预设的情境里。教师趁热打铁:你能选其中的两个数组成加法算式或者减法算式吗?学生们很快列出:1/2+1/4, 4/10+3/10, 1/6+1/7等算式。

2.激发疑问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 教师巧妙地适时激疑,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促使其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使探究达到最佳的状态。

例如教师在教学“体积的意义”一课时, 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激疑:“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 为什么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呢?”问题的提出使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学生原有的关于长度、面积等知识被激活。有的学生说因为石子有长度, 有的学生说因为石子有宽度, 还有的学生说因为石子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议论纷纷、潜心思索时, 教师及时导入新课, 鼓励学生比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最先给出正确解释。通过这样的“激疑”,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故事导入

学生们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 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 教师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在路上他们得到了一个大西瓜, 猪八戒馋得口水直流, 急着要吃。唐僧说:“你们要吃西瓜可以, 就让我来分吧。猪八戒吃西瓜的1/4, 孙悟空吃剩下的1/3, 沙僧吃再剩下的1/2, 我来吃最后剩下的。”刚听完, 八戒不高兴啦:“凭什么我吃的最少。”悟空道:“呆子, 我们吃的一样多啊。”八戒一下愣住了。故事讲到这里, 教师启发学生说:“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我们就能为八戒解开疑惑了。”教师巧妙利用西游记故事, 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让学生会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 其实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调动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让他们能够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

1.重视探究

“探究”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 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要想求出它们的和与差, 应该怎样办呢?而后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验证,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最终找到了答案。

2.加强合作

“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教学圆面积一课时, 首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把圆拼成长方形?”然后教师出示教具进行直观演示, 并让学生们合作动手操作。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就拼成的长方形和所学的圆进行比较并思考: (1) 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圆的周长及半径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 圆的面积公式究竟是什么?学生通过操作, 思维随之展开。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联系, 拼成的长方形大小和圆面一样大, 同时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宽等于半径, 在掌握这些规律的基础上, 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乘宽, 水到渠成地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三、让学生想学

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够不断地巧设悬念, 让学生有一种急于探求新知识的热情, 学生就能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例如, 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一课后, 教师出示了两个条件:“男同学有20人, 女同学有16人”,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出的条件提出问题, 并进行解答。学生们通过思考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 (1) 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 (2) 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 (3) 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分之几?……教师这样的设置让学生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 这种求“变”的方式, 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发挥学生的思维潜力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

又如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 教师将平行四边形沿一条高剪开, 然后将这个被剪开的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针对学生认识数学经常是从未知领域出发, 通过数学元素之间的转化, 从中寻找出它们的本质联系。上面教师演示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就是基于面积不变实现的, 最终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此类推,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老师刚才总结的图形转化, 就是将新知与旧知之间建立知识生长点的实践, 自己尝试去推导一下其他图形的面积。学生的求知热情都很高。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发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圆锥的体积公式是通过将它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推导出来的。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将其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进行推导的, 圆的面积公式是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来的。通过学习学生们发现, 在空间和图形领域的教学中, 还有许多诸如图形的变换, 分割、平移、拼合、旋转和对称等体现转化思想的内容。

总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面对新课程, 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课的优势, 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不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乐学、会学、想学。

摘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 由乐学向会学甚至想学转变,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动学习意识,几点做法

参考文献

[1].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马云鹏, 孔企平.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篇9

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发、唤醒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积极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 优化教学模式,发挥主体能动性

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采用自学辅导式与引导发现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重点,排疑解难。例如在单词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先模仿教师的读音,再自己朗读,最后集体朗读,教师在一旁逐一纠正,然后再让学生背诵。

2. 多元教学,培养兴趣

设计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与日常社会密切相关的话题,说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使学生有话可讲。再如,设计饶有趣味、诙谐幽默的问题,让学生有感而发。教师以录像、幻灯片、图片、录音等电化和形象化的教学辅助手段,采用游戏、看图说话、编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汲取新知。

3. 结合有形,注重无形

有形指可观察到的内容与形式,无形指心理和注意力的参与。教师要善于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始终处于参与的状态。有形的参与活动形式包括问答、朗读、小型对话、表演、竞赛等,学生可通过有形的参与促进学习。为使课堂学习有序有效、紧张不失活泼,设计好个别提问的顺序非常重要。教师应尽可能避免按照固定的顺序提问并一问到底,以免影响学生的积极思考,达不到无形参与的要求。如果教师采取不定顺序提问,不断地变换提问内容或者一个问题多种问法,可以使课堂上的每一个人保持着紧张和参与状态,达到使学生积极参与的目的。

二、教师创造和安排机会,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作用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善于创造机会,巧妙安排,营造气氛,让学生充分地表现,淋漓尽致地发挥。

1.多种操练形式是一种重要手段

有效操练活动的时间和数量越多,大脑中储存的语言知识量也就越多、越完整,保持的时间也更长,运用起来也更加自如。为此,我在课堂上组织采取多种形式的操练活动,如同桌双人操练、小组讨论、集体对话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精神,从而减轻和降低学生心理压力。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求胜心理,既可以运用机械性操练,又可采取意义性和交际性操练,尽可能地增加、扩大学生参与操练的机会,基本达到每三分钟全班每个学生可轮流操练一次,体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多信息、高密度、勤反复的特点。

2.共同创设语境是一种好方法

一般情况下,语境是由教师创设的,这样一来,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相对地减少。教师与学生一道共同创设语境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教师创设语境时既可以结合教材让学生各自介绍携带的实物,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图片场景,还可以让学生依据教师的描述做出各种传神的表情和生动的形体语言。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聆听一段对话、选择一首乐曲加以伴奏,使他们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对话场景。各种丰富的英语交际情境会使学生们更积极、更自觉地投身到英语交际活动中去。

3.提供表演机会是一种有效的锻炼

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篇10

课堂上常见一种现象:只要老师说请一个学生回答, 许多学生顿时轻松下来, 尤其是叫到某同学的名字后就彻底放心了,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那些在课堂上一声不吭的同学学习效率较低, 容易走神, 思维不活跃, 把自己置身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之外。这样的课堂死气沉沉, 费时费力效率低。

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就要千方百计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跟随老师的思路动脑、动口、动手。动脑是内在的, 看不见摸不着, 只有通过动口、动手表现出来。教师设计的问题、适量的“空白”, 都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动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动手, 一般要求学生适当做笔记, 更多的是主动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以便牢牢地掌握知识。

让学生主动参与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有了明确的教学和训练目标, 才能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学目标有其严格的体系, 识记、理解、评价等不同层面对思维的要求也不同, 教师可根据《大纲》要求和课堂流程有步骤有目的地确定内容。

二、设计切实可行的问题

教师的问题是盘活课堂的关键, 是学生思维的“起火器”, 更是课堂动起来的“导火索”。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辨性, 尤其是具有梯度性, 让学生每次都有成功的感觉, 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完成思维的蜕变。适当的时候给学生留点“空白”, 即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 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拓展空间。适量的“空白”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而且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有收有放、虚实相间、急缓有序, 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节奏美。总之教师备课时就要针对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设置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贯穿在识记层面、理解层面、评价层面各个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针对问题去思考, 把一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 这样学生对知识才能够“记忆深刻”, 学生的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这样的课堂也才能提高效率。

三、激情溢趣, 让学生乐动

1. 精心设计导语, 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往往既能紧扣课文内容, 又能把学生诱导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中去。如上《白发的期盼》一课时, 先让学生做一个游戏, 根据听到的录音, 来判断正误。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很好地导入了新课:应学会倾听。上《江南的冬景》时, 先朗诵几首前人咏赞江南的诗词, 并简析其写作的角度与景物特点, 然后提问:本文又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既感受到了江南之美, 又激起了阅读兴趣。

2. 重视朗读表演,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朗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教师或录音磁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 富有魅力, 既能使学生“郁郁乎情生”, 又能帮助学生引发兴趣, 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能激发学生像演员演戏钻研剧本一样去研读课文, 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故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 千万不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必要的朗读。

3. 借助音乐、图画再现美的意境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 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的伴奏带, 想象眼前美丽的景象,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学生的情绪便会迅速达到最佳状态。讲《沁园春·雪》时, 先播放同名歌曲, 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通过歌声让学生进入冰封雪飘、粉妆玉砌的美景之中, 再配乐朗读, 则能更有效地让学生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其次, 利用图片 (课本中的插图或师生收集的书画作品) 也是激发情感的手段之一。

高中英语学习中主动意识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习;主动意识;培养

一、学生在高中英语学习中提高主动意识的重要性

在英语学习当中,我们的主动意识的培养对于我们学习英语的效率、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要想学好英语,就要培养主动意识,从内心萌生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主动意识的提升来提高自己英语学习的效果。提高我们的主动意识可以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可以使得我们真正地学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可以提高我们对英语能力的把握程度,英语学习中我们的主动意识十分重要。

二、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意识培养的方法

1.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主动意识的重要性。只有我们从内心认识到学习英语对于自己未来的工作、生活、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的主动意识。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主动意识的提升对于英语学习的效果,才能发自内心地提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意识。

2.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得学习事半功倍,我们如果能够自己掌握一套適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通过科学合理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就会更好地提升自己英语学习的主动意识,进而形成自主意识推动、科学方法提高效率的良性循环,使得自己的英语越学越好。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建立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通过对英语的多用、多听,创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语境,并善于总结和汇总,形成自己的知识形成体系,了解知识脉络,将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加强英语的运用,多看英语类节目,如电影、电视剧、新闻、纪录片等等。通过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使得我们学习英语的效率提升,激发兴趣和我们的成就感,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自主意识。

3.我们要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学习英语没有兴趣,只是单纯地应付考试和升学的压力,自主意识自然不高,我们要充分激发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通过了解英国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切入,通过自己已经有的兴趣点切入英语学习。如学生喜欢音乐,可以从听英文歌的角度进行英语学习。有的同学喜欢看电影,可以观看优秀的英文电影。有的同学喜欢体育,可以通过观看体育赛事,通过英文解说词切入英语学习。有的同学喜爱文学作品,可以通过阅读英文原版图书切入学习,这样将我们已经有的兴趣爱好与英语学习相联系,进而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动力下,英语学习的自主意识也就提升了,进而促进我们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和学校效率的提升。

4.我们要加强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看到自己的进步,创造主动学习氛围。英语学习需要一个语言的氛围,我们可以通过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建立英语学习小组,英语角等团队,通过参与团队活动来学习英语,这样通过团员之间相互交流、一起对抗懒惰,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沟通学习方法,共同进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团队的学习营造出英语学习的氛围和语境,为音乐学习效果的提高奠定基础。也通过这种团队学习的方式,逐渐看到自己的进步,进而使得自主意识提升,并由自主意识提升促进学习效果更佳,进入良性循环。

5.我们要利用互联网,积极参与多种英语学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学习英语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习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英语学习的方式也由原来单纯枯燥的课本阅读、听写、跟读等方式逐渐转变地更加生动、活泼、立体,也更容易引起我们学习的注意。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丰富的资源。如一些手机软件都有英语学习的客户端、背单词的软件等等,将传统的单词背诵与中国文字的象形结合起来,如百词斩、英语单词机器人等软件,为自己的学习带来了便利,通过视频、象形、典故和小视频的模式使得我们在英语学习中充满趣味,进而使得自己更愿意参与其中,提高自主意识。

三、结语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主动意识提升的重要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自我控制能力,明确学习目标,加强与与老师的沟通,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参与多种形式的英语学习,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意识,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从笛.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分析[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11).

[2]杨飞鸽. 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12(01).

[3]陈波,王素华.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 篇12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把自尊还给学生, 把自主还给学生, 把选择还给学生, 把兴趣还给学生课堂中只有通过亲身体验, 学习过程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 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 而是努力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数学, 达到学习的自动化,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体验, 让学生亲历经验, 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创造数学;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数学;在具体情境中亲近数学;在联系实际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 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 在体验中思考、创造,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在思考研究中创造数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职责是教, 学生的任务是学, 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 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 最终导致教师越教, 学生越不会学, 越不想学;导致学生只会教师教的, 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在新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把课堂自主权交给学生, 要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个性、解放创造性.教师上课也不再是单向的付出, 而是补充、启发、帮助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的活和课堂的活, 是要使课堂上呈现出教师、教材、教法、教学氛围四位一体, 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谐发展的运作过程.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 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 以此循环往复, 不断向更深更广的知识层次开拓.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创造离不开思维, 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思维训练, 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要设法为学生提供时间和机会, 放手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 独立地去解决问题, 使课堂真正成为能为学生展示创造才能的舞台.例如“扇形的面积”一课, 由于一节课时间只有40分钟, 课堂里只能讨论其中的一种转化情况, 也就是“把扇形转化成圆锥”, 至于能不能把扇形转化成其他平面图形以及如何转化等, 这些, 我们都可以通过设置悬念, 引导学生课外去进一步探索,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 教师不仅自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既要隐含“创新”因素, 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而且要善于利用教学中产生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循着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发现数学问题, 形成问题意识.每名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 关键是教学内容中要设计好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中, 设计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本课开始的生活中的问题———学校长方形花坛面积的计算.教师只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花坛的几何图形, 就让学生进行计算.当学生要进行计算时, 却发现没有计算的条件———长和宽这一障碍的设计, 强化了学生对长方形面积公式诸要素的体验, 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感受到了应用数学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 既要解决问题, 又要寻找和问题相关的条件.二是进行当堂所用电脑屏幕的计算, 其中有单位名称的变化.三是让学生计算自己面前的长方形的面积.比如课本、练习本、铅笔盒的一个或几个面积;还有桌子面、凳子面等.四是让学生在一张长方形纸片上设计一张邮票, 看有几种设计法, 哪种设计美观、大方、合适.从不同角度寻找问题的联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丰富解题策略,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进而获得成功学习的良好的情绪体验,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自主探索中, 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动力.

二、动手实践, 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

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病就是只重考试成绩, 忽视教师导和学生思维的过程,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就拿备课写教案来说吧, 以往教学时, 往往要求备详案, 其实这反而限制了教师课堂上的教学, 因为课堂是活跃、变化的, 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及时调整教法, 游刃有余, 能很好地体现新教材的设计思想.不仅教师减负, 课堂的实效也加强了.教学时重在师生的教、学、做合为一体,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有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机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丰富学生的感知, 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动手操作可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建立清晰、准确的概念打下基础.例如, 在学习“从三个方向看”, 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各种各样形状的物体, 有长方体的、正方体的、圆柱体的、圆锥体的、三棱柱的、三棱锥的, 等等各种几何体, 学生把这些东西都摆在书桌上, 并且从前面、左边、从上往下观察, 把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记录下来, 强化了学生的认识, 学生对关于三视图的知识理解起来就更容易、更深刻、更牢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中小学生来说, 听过了, 可能会忘记;看过了, 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 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 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例如, 在学习“图形的拼组”时, 先准备好各种形状的几何硬纸板, 运用剪、贴、拼、画、组的方法, 学生兴趣很高, 思维也很活跃, 比如把多个正方形拼出新的图案, 用各种平面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玩具图案、交通图案, 等等.教师还要乘胜追击, 让学生拼出生活中的其他东西, 像衣服、糖果之类.通过动手操作, 培养了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知识的兴趣.这样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知识, 让学生体验到动手的快乐, 感受到数学的多姿多彩, 更能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

三、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近数学

在教学实践中, 老师应从日常生活入手, 力争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 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 使学生亲近数学, 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初步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 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究, 而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问题.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造性教学, 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 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探索规律, 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 在教学了“比的应用后”, 有这样一道题:“某校有若干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 其中男女生人数的比为7∶5, 后来又有6名女生参加, 这时候女生占总人数的50%, 问: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有多少人?”这道题的一般解法是先求出参加数学竞赛的总人数, 再进而求出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的人数, 但有一名学生却提出可以不求出参加数学竞赛的总人数, 而直接求出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人数, 由此我们教师应该想到, 如果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 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多看、多动、多想、多说、多听, 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 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童话世界, 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四、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践数学

教师要创设条件, 用学生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进行教学, 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是生活中的事理;我们可以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 提高我们生活的效益.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 学会计算方法, 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和关键.

例如, 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 教师创设了“美丽的校园”的情境活动:我们搬到新校舍后, 校园缺少绿化, 现在想用52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 请你帮帮忙, 画出你设计的草图, 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 同时校园是学生熟悉的环境, 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 创造性思维被激活.有的设计成圆形, 有的设计成正方形, 有的设计成长方形, 有的设计成平行四边形, 有的是梯形等.一个个都很努力, 很投入, 在纸上画图, 认真地演算, 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我请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 再安排学习小组相互评价设计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的一面.再如, 在教了“解应用题”后, 我上了一节《我们去郊游》的实践活动课, 由于时值秋游季节, 而学校秋游方案迟迟未定, 于是我请学生通过上本地旅游网站查阅资料, 打电话咨询有关景点选择值得一游的秋游地点, 并设计一套秋游方案, 供学校参考.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大增, 学习兴趣高涨, 在教师的指导下纷纷收集制订方案的所需资料, 诸如团体门票价格、包车价格等, 并自发地组成小组共同商讨制定方案.最后, 学生送上来的秋游方案, 令我大开眼界, 不光计算准确, 而且还考虑到了许多我没有预料到的:包车时根据学校学生数, 大小车搭配;学生身边带多少钱, 怎样合理使用……有的秋游方案甚至还在最后写了这样设计的理由和好处.这样的活动, 学生不但熟练掌握了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在充满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实践数学, 让学生在富于弹性空间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合作与处理信息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信息充足, 解决问题明确但解决方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的生活问题, 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教学“超市购物”时, 可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模拟超市, 模拟生活场景, 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 进行买卖.这样让学生在比较中选择最佳购物方案, 同时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 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 锻炼思维, 在思考中创造, 培养, 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也激发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要寻找更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 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 使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当然, 我们更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 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 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

上一篇:适度干预理念下一篇:变教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