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2024-10-04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精选10篇)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篇1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学会倾听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平等思考的机会, 把发言的时间先留给学生。传统的教学, 一上课就是朗读分析总结三步走, 老师讲学生听, 这样的教学学生是永远不会自己找“路”, 总是在别人的思想套路里, 能力就更无从说起了。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是主体,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或者是教参里的思想早早地讲给学生, 使他们失去了思维的空间。老师要鼓励学生走进文本, 教他们捕捉自己思想的小火花, 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

二、善于交流

交流是展示意义和把握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宽松、惬意、活跃的气氛, 让学生能自由和老师讨论。在倾听的基础上, 教师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快速整理后, 给出自己的看法, 然后师生讨论, 这时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更深刻地研读文本,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师生应该在平等的交流过程中, 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一步步走进文本, 对文本做出更全面的理解, 真正达到“识得庐山真面目”的目的。

三、有思而问

“有思而问”是学生提问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 学生能针对文本提出问题是好事, 这说明他们已经对这篇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对他们的简单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对于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整合成为教学资源。学生提出的知识性问题比较好解答, 但如果涉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一定要注意灵活对待, 因为这类问题是学生思想的闪光点, 必须正确引导, 必要时可以放弃原来的教学计划,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这样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也是对学生思维的最好的鼓励。

四、揣摩品味

初中的语文教学应该只要求学生就文本的某一方面进行品味, 也可以要求学生只品味一句话、一个词的妙处, 也可以品味语感。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可以说都是佳作名篇, 篇篇含蓄隽永, 我们可以品赏文本的语言淡雅优美, 布局谋篇的精巧, 内涵意蕴的深刻独到, 进一步引导学生整理思路, 整体感知, 领会意旨, 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 以触动学生的心灵。

新课程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 我们必须探求新的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方式, 实现语文老师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篇2

一、政治课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心灵教育”的过程,是一種内在的学习过程。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每个学生都需要尊重和爱,当学生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为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为自己不断“充电”,努力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和学生课外知识相对广泛的实际情况。教师要以自身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新思维、新理念、新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课堂以外的信息,把教材变活、教活,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课讲得生动、有特色,也才能让学生喜欢政治课教学。

(2)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同时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诉求,并及时予以答复,使学生产生一种被尊重的自豪感,贴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

(3)无论课堂内,还是课堂以外,教师都要善于捕捉学生细腻的情感,并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承认并且尊重他们学习中存在的认识偏差和情绪上的不稳定,真诚地帮助他们加以调整和克服。

(4)政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指向。思想政治课不是长篇大论,也不是枯燥的理论表述,把握新时期政治课教学的形势和任务,教师自己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主体,而是主动探寻高深理论的起点。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学生之所想,结合他们的思维和年龄特点,以兴趣提升政治课教学的效益。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实践证明,平铺直叙、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将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也应力求“一波三折”。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从而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并引发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针对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在每节课新课题的导入中,可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解初三思想政治《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这一节中,教师可以创设“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是一段极富想象力的美好时光,天真无邪,还带有幼稚可笑,那么人类社会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当学生的思维沉浸于这样一个新鲜问题情境之中时,他们的主动参与动机就得到了激发,而问题的解决过程,又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可再创设“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之间又是如何相处的?”“原始社会既没有剥削也没有压迫,那它是不是理想社会,会不会永世长存?”等问题情境,并逐项组织解决。在这样内容不断拓宽加深的情境解决过程中,学生经常处在新颖的问题情境中,求知欲得到了不断强化,主体参与意识也得到了不断的增强,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最后,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一般都要对本章节进行小结,这时,也可创设问题情境,形成类似“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如“封建社会”这一框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提出“中国的封建社会曾经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科技发明,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富有特色的中华文明的基本成果,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当人类社会步入资本主义阶段的时候,古老的中华文明又会经历怎样的发展历程?”这样既对整个封建社会做了简要的总结,也自然激发了学生想要了解资本主义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兴趣。

三、重视多向结构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有参与的动机固然好,但是仅仅有动机还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最重要的还要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过程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落脚点。现代教学论认为,多向结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都可作为信息源。这样的师生交互作用和生生交互作用,既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认识,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同时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气氛,提高了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

现代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工具为多向结构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品、诗歌、歌曲甚至互联网视频资源,借助现代教学技术,采用模拟法庭、辩论赛、社会调查等形式,营造直观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这种教学方法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自己驾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发展学生主体参与程度

学生的主体参与形式最高程度是思维参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加工、应用则是提高学生思维参与程度最重要一环。

学生的学习往往容易形成教师教什么就记什么、课本上有什么就学什么的心理定势。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学习走入死胡同。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在科学、形象、直观的原则下,巧妙应用图解、表格等方法,把各知识点经过重组、归纳、整理等思维过程,形成自己的知识链和知识网。当然,应该指出的是,在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中,还须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初中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还比较弱,并且容易走极端,从而导致知识指向的片面化,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学会延伸。

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篇3

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发、唤醒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积极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 优化教学模式,发挥主体能动性

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采用自学辅导式与引导发现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重点,排疑解难。例如在单词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先模仿教师的读音,再自己朗读,最后集体朗读,教师在一旁逐一纠正,然后再让学生背诵。

2. 多元教学,培养兴趣

设计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与日常社会密切相关的话题,说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使学生有话可讲。再如,设计饶有趣味、诙谐幽默的问题,让学生有感而发。教师以录像、幻灯片、图片、录音等电化和形象化的教学辅助手段,采用游戏、看图说话、编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汲取新知。

3. 结合有形,注重无形

有形指可观察到的内容与形式,无形指心理和注意力的参与。教师要善于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始终处于参与的状态。有形的参与活动形式包括问答、朗读、小型对话、表演、竞赛等,学生可通过有形的参与促进学习。为使课堂学习有序有效、紧张不失活泼,设计好个别提问的顺序非常重要。教师应尽可能避免按照固定的顺序提问并一问到底,以免影响学生的积极思考,达不到无形参与的要求。如果教师采取不定顺序提问,不断地变换提问内容或者一个问题多种问法,可以使课堂上的每一个人保持着紧张和参与状态,达到使学生积极参与的目的。

二、教师创造和安排机会,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作用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善于创造机会,巧妙安排,营造气氛,让学生充分地表现,淋漓尽致地发挥。

1.多种操练形式是一种重要手段

有效操练活动的时间和数量越多,大脑中储存的语言知识量也就越多、越完整,保持的时间也更长,运用起来也更加自如。为此,我在课堂上组织采取多种形式的操练活动,如同桌双人操练、小组讨论、集体对话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精神,从而减轻和降低学生心理压力。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求胜心理,既可以运用机械性操练,又可采取意义性和交际性操练,尽可能地增加、扩大学生参与操练的机会,基本达到每三分钟全班每个学生可轮流操练一次,体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多信息、高密度、勤反复的特点。

2.共同创设语境是一种好方法

一般情况下,语境是由教师创设的,这样一来,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相对地减少。教师与学生一道共同创设语境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教师创设语境时既可以结合教材让学生各自介绍携带的实物,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图片场景,还可以让学生依据教师的描述做出各种传神的表情和生动的形体语言。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聆听一段对话、选择一首乐曲加以伴奏,使他们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对话场景。各种丰富的英语交际情境会使学生们更积极、更自觉地投身到英语交际活动中去。

3.提供表演机会是一种有效的锻炼

激发主动意识 塑造阳光人生 篇4

凡事讲究追根溯源,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主动意识缺乏,既有内因又有外因,但外因归根到底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从内因上治本,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其中,以提振信心、坚定信仰和恪守信念为核心的“三信”教育,就是促进高职学生内因转化的动力之源。有比喻说,人生若是浩瀚生命海洋中一叶摇曳的扁舟,那么,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旅程中,信仰就是指引你不断向前的灯塔,信念是永不妥协的动力,而信心则是促你前进的风帆。“三信”教育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激发主动意识,塑造阳光人生。

一是以信心教育注入笃志学习的正能量。经历高考的“失利”步入高职大门,许多学生长时间无法面对现实的无情挫折;离开“玩命拼”的高中“题海战场”走向高职,许多同学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自由”“自主”的大学生活。于是,很多新生渐渐沉迷于手机和电脑游戏,全然忘却了当初矢志高考的初衷。严峻的现实表明,转型中的高职新生迫切需要“正能量”的激励。为此,许多学校精心安排了很多面向新生的宣传教育活动。比较典型的共性活动有:录取之后针对“准新生”的点对点的特色宣传活动;开学报到当天的“学长”迎新生送温暖活动;新生报到后的入学教育;以及学生们非常期待的新生军训等。军训结束,大多学校还有很多面向新生的系列活动,如学生自我管理层面的社团“招新”,班级系部层面的学生干部遴选或换届,学校层面的新生开学典礼、“迎新”晚会等等。实践证明,无论是让新生感受温馨的“迎新”活动,还是系统介绍学校管理规范的入门引导,或是以严格训练让学生“强制入轨”的军训,都是向新生灌输“正能量”的有效教育策略。

二是以信念培养激发主动学习的正动力。不难理解,信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来做人,彻底从高考“失败”的阴影中走出。而信念教育则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愿意学习、执着探究。学生信念的培养依赖于理论灌输和实践体验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将理论认知内化为观点和信念,外化为行动的指南。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志愿服务的坚守、勤工俭学的体验、校外兼职的尝试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在付出和收获中有所感悟;改革成果展的参观、产业发展的调研、先进人物的“现身说法”,更能让学生在情感交融中得到别样的人生体验。生动鲜活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视角,增强学生自主判断和自由选择学习的能力。

三是以信仰教育校准终身学习的正方向。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它是信念的一部分,更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学生可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和庞杂,正因如此,许多同学会迷失方向,甚至迷失自我,迫切需要指引前进的灯塔。高职学生的信仰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信仰教育任重道远,担责校准学生终身学习的正方向。

毫无疑问,我们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信仰的指引、信念的支撑,更不能缺少信心的力量,因为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双迷惘中有力的手,一束黑暗中闪烁的光线。全力做好“三信”教育,我们方能找到彻底改良高职学生精神风貌的金钥匙。■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5

一、以生动的实例, 描述枯燥的概念, 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 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 美术具有直观性, 体育具有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 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利用数学知识, 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 “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 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 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 酷暑炎热, 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 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 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 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 进入话题, 老师说:“手臂这一摆, 秋千这一荡, 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 学生兴趣正浓, 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 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二、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

有时学生所学的知识混淆不清。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 “0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但生硬的灌输会记忆不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0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设计了一个等式。首先教师说:“我知道3能等于0。”学生齐声说这是错的, 教师于是出示连等式:3=6/2=9/3=3/0=0, 学生认为3是不可能等于0的, 可是上面的等式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3=0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 思维的神经必然迅速工作, 通过回忆、判断和推理, 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诱发求知欲

突出学生主体激发学生主动 篇6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心理特点,紧密结合数学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倾向,促使学生的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把“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在导入新课时,我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故事引入,设计悬念、问题质疑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在兴趣盎然的良好精神状态中投入新课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与最大利润复习”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某商场将进价为30元的书包以40元售出,平均每月能售出400个,调查表明,这种书包每上涨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20个,如果你是商场经理,结合这一情境,你最想知道什么?你能用什么样的数学模型解决这一问题?这样设计,意图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创造条件,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课堂教学的成效依靠师生共同努力.”教师应着力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努力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习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要视学生学习的需要复现已知的学法或相关的知识,通过调动学生耳听、口说、眼看、动脑、动手等感官功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就不再去讲,自己能领悟的就不再分析,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问、去读、去讲、去写,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想象,自己去评论,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下.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操练时间越多,知识内化率就越高,保持时间就越长久,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越强.

如在进行“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教学时,我作了如下设计:

1.提供问题:

想买一件较贵的物品,但现在又没有那么多的钱该怎么办?

2.设计解决方案:

①向银行贷款,②变相向商家贷款,也就是分期付款.学生比较之下当然觉得第二种方案方便快捷.

3.问题的发展.在肯定方案正确性和可行性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

如何贷款,分几次,怎样付款才能最合算?

4.问题的深化.得出付款方案,一般情况下商家提供以下三种方案:

一年当中分3次、6次或12次付清.

5.设计新问题的解决方案: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分别计算,以此比较得出方法的优劣.

6.教师小结给出合理地解答,得出一般的计算方法与公式.

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且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在整个计算过程中一直是学生亲自动手来比较几种方案的优劣,教师只是适时提出一些建议,给予点拨,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记忆也深刻了.

三、变换角色,确保学生体验学习快乐

课堂教学是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的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表现.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学生的再现欲就被激发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如初中起始年级负数的引入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知障碍,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在学校篮球比赛中,本班上半场赢球4个,下半场赢球2个,结果全场赢球6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赢球5个,下半场输球8个,结果全场赢球3个,请同学们把这两场比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钩来.我话未尽,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有的学生竟然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大声主张把赢球记作“+”,输球记作“-”,这场球赛赢球数分别为:(+4)+(+2)=+6,(+5)+(-8)=-3.我马上给予肯定与赞扬,此项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正、负号的使用不仅是数学计算中的需要,更是实际生活的需要.这就大大缩短了学生和正负数的距离.接着,我要求学生每人举出一个能与正负数联系的生活中的例子,在诸多的例子中,可谓七彩纷呈,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四、巧设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将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讲多练,优化练习设计,创设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加强一题多解训练.同一问题能够寻找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应鼓励学生思维,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或把事先预设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对于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行为教师首先应予以鼓励,至于回答正确与否,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清理.提倡一题多想、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认真观察,多方联想,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2.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数学开放题是指那些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开放题设问方式灵活多样,探求的结论广泛、灵活,有很高的创新教育价值,极富挑战性.数学开放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篇7

在数学教学中, 抽象与具体、逻辑与直观是永恒的矛盾。太简单的例子不能说明问题, 生动有趣的实例又因表达的困难而不易讲清, 于是造成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应用的脱节。因此, 在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首先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庞杂的问题明晰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 而这些目标的达成, 是靠运用电教媒体来实现的, 特别是CAI, 可以闪烁、变色、平移、翻折、旋转和透视等, 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和供学生探试的情境, 这为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 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如和学生研究二次函数的增减性问题, 这是一个难点问题, 以往都是从静态角度去和学生分析, 学生也因此容易走上只记结论不去真正理解函数增减性实质的误区, 更不要说让学生去主动探索了, 且讲授此知识点十分费时。为此, 我们充分利用了电教媒体寓教于乐易探的特点, 设计运用了二次函数增减性的二维动画片, 如图2。同时, 结合分析函数Y与自变量X的对应值表引导学生 (1) 观察函数变化 (P点在抛物线上运动……) 探索PxPy的变化情况;且分析函数变化 (结合X、Y的对应值表) , 探索函数变化实质; (2) 学会总结、探索函数变化的规律。又如, 在几何中有这样一个基本图形 (如图3) , 在教材中多次出现, 我们对这一基本图形通过多媒体对条件进行增减变化, 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理解, 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水平。这样, 就有机地把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给学生, 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学会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 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 这是使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能力, 同时这也是现代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前提。

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 事实上, 无论一个教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 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 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再现等操作, 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 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轨迹一节内容时。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 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轨迹的意义, 再如“顺次连结四边形 (或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这是一道常见的题目, 以前用传统的方法来讲, 要在黑板上画出大量的图形, 而且很难讲清楚, 笔者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课件, 动态地展示了当四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时, 顺次连结四边形 (或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 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图形的变化情况, 使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这个规律。

“数学是人类思维体操”, 学生是在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受到思维训练的。因此, 现代数学教育观特别强调要重视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和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现, 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 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受教学技术手段的限制, 在这方面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如讲抽象的数学概念, 难以形象直观地表述;讲数形结合, 图形不能召之即来;讲数形运动变化, 黑板上的图形却静止不动。所以, 我们必须借助各种电教媒体的经验替代功能, 将感觉器官、思维触角延伸到浩淼深邃的多维空间, 从而达到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的奇妙绚丽的声、光、形、色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自从媒体引入到课堂中来, 教师一直是课件的操作者, 学生虽然受到了多重感官的刺激, 但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 尽量让学生参与课件的操作和制作过程, 如此会使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研究者, 这样的课堂会彻底改观, 学生的参与意识会空前高涨, 学到的知识当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几何画板”软件当然是首选, 据了解, 国内已有大批学校开展了“画板”教学, 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一起操作、一起研究, 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尽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 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 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现实情境、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 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篇8

刚讲完新课或者接触到一些新的语言现象, 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课后不时说两句, 有时听到电视或收音机播放外语节目也会像模像样地模仿两句, 可见学生对听说英语有着浓厚的好奇心, 为自己能说外国话而自豪。于是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抓住学生的这种爱好, 采取各种措施, 让学生自己听自己讲英语。例如, 每堂课前5分钟, 我安排了一个daily lecture, 让每个同学有机会用英语进行演讲, 内容可以是自己的爱好, 也可以谈理想, 还可以讲故事。

在课堂上, 对讲的同学来说, 感到自己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英语, 他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对听的同学来说, 既练了听力, 又能随时纠正台上同学犯的错误, 还能欣赏小故事、小幽默, 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之间的了解, 增进了友谊。短短5分钟真可谓一举多得。“万事开头难”, 学生一旦有了良好的开端, 心中就充满了成就感, 拥有“我能行”的信心基础, 从而学生潜在的强烈的内在动机就被激发出来了, 学生在融洽和谐的心理环境中更富有想象和创造力, 激起了主动参与活动的欲望, 大大提高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感到学中有得, 得中有思, 思中有乐, 逐渐消除了“英语难学”的障碍, 积极参加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积极发挥“表演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 必须采取各种手段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训练。现在的新教材把这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青少年好动的特点,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内容设计动作表演, 这样学生既可以集中注意力, 在短时间内了解大意, 又可以抓住句型, 捕捉一定的情景, 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感知语言结构的意义, 并熟悉其功能、用法, 活跃学生思维, 发挥其创造性。

三、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普遍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和教师的启发有很大关系, 我们应运用学生喜欢的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幻灯、录音、简笔画等来进行课堂教学。例如, 在讲到第二课课文时, 我利用幻灯片画了一个农场, 农场上有庄稼, 拖拉机, 还有篝火, 火上烤着肉, 周围围了很多人, 学生一看, 都争着用英语表达, 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 解决了英语教学远离学生生活、远离语言学习中应有的真情实感的问题, 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 激发他们运用英语进行想象、表达、交往、创作的愿望,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品质, 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统一在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中, 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 而且发展了语言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外学习对学生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学期我们都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 如听力比赛、朗读比赛、书法展览等, 同学们都积极准备, 踊跃参加, 这对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毅力起了很大作用。同时我们还组织了英语课外兴趣小组, 定期举行英语讲座, 举办英语黑板报, 抄录英语新闻、小幽默, 自办刊物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又使他们开阔了视野, 学到了许多英语知识。

五、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后进生学习基础差, 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习没有兴趣, 更谈不上主动性。因此在课堂上我对他们多加鼓励, 不泼冷水, 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回答对了, 及时加以表扬鼓励, 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绩, 感到自己正在不断进步, 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有些学生虽然成绩差点, 但责任心强, 集体荣誉感强, 我就鼓励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如演讲、上课发言, 等等。曾经就有这样一名学生, 我课后经常找他谈话, 了解他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 并且还抽时间给他补课, 还让他担任英语课代表, 使他和优等生有了同样的锻炼机会, 这样他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大大提高。经过三年的努力, 这位高中入学时英语不及格的学生在高考中获得115分的好成绩, 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六、实施合适的评价措施,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作为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评价应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因此日常教学中, 我们没有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我们运用档案袋等方法来记录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篇9

一、教学过程的新颖性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1)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应用知识形成技能;(5)巩固知识技能;(6)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要根据教材实际,精心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过程,使各个环节达到有机组合,给人清新之感。

1.举一反三。在教学几个写法大致相同段落的教学时就可重点讲读一段,其它段让学生仿照自学、议论。这样模仿、练习和检查三者结合,使儿童在自我投入中产生兴趣。

2.重点突破。有些课文“高潮”明显,讲读可直入此重点。

3.牵线理脉。抓住课文线索可简化阅读步骤,即抓住内容这一条主线来讲读,把其余内容都串起来。

4.直奔中心。有的课文中心思想显露,可先由儿童自己概括中心思想,然后一起研究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一中心思想的。

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的主要是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

1.口头语言。这是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性的教学语言。它的基本要求是发言准确清晰,措词精当科学,条理清楚分明,表意明白易懂。

2.体态语言。体态语言主要包括姿势、表情、动作等。有目的地运用体态语言,可深化和补充口头语言,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手段的直观性

1.教具直观。阅读教学的教具包括挂图、模型、标本、实物以及实验用具等。通过布置、演示、让儿童观察。在观察中教师运用形象化语言进行指导,以保证观察的目的性和功效性。

2.声像直观。电化教具的应用使教学效果声像化,它们能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化不可见为可见,使教学活动有声有色。

3.板书(画)直观。板书、板画能直观地反映教材的精华,提示教师的教学思路,并有效地解决学习中疑难之点。

4.活动直观。创造条件让儿童参与教学。开展教学游戏,进行教学实验,也是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让儿童根据课文内容画意境图,在课外搜集课文中出现的物品,到野外观察自然与生物等,都能使儿童自己给自己提供直观性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措施,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又坚持让学生主动看、读、想、说,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让学生主动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学一篇课文,我总是让学生先默读,再轻声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学习《鸟的天堂》时,我让学生自学课文。要求是: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结合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2.轻声读课文,了解每自然段写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给文章分段写段意。通过让学生主动地读课文后,再汇报自学的情况,并提出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再让学生互相补充回答、理解,教师只抓住重难点适当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就收到了主动读的效果了。

二、让学生主动看

看是观察的主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先看后想,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我在教低年级学生学生字时,先让学生看生字,找出它的音近字、形近字,再想生字的音、形、义,然后讲间架结构、笔顺笔画,如有错误,教师点拨、纠正。再如学习看图学文时,我让学生先看插图或挂图,说图意,再图文对照看课文,再找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三、让学生主动想

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动想,从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方法。在教学《跳水》一文时,我板书课题后就问:“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想到了许多,课文写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我又问:“看了这个题目,你估计课文会写些什么呢?”学生又想到了许多问题:可能会写一次跳水比赛的经过;可能写跳水训练;也可能会写遇到危险时跳水得救,还可能……大家思维活跃,想得合情合理,真正起到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作用。

四、让学生主动说

进行说的训练,可以提高思维的敏捷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说,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提出“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碰壁?”“四周黑洞洞的”指什么?“在坐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我适当地介绍了时代背景,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对以上问题说得非常好。再如教“绿色的办公室”一文时,让学生说说课题为什么用引号,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这个问题时,学生通过各抒己见,最后弄懂了绿色不是指颜色,而是列宁在树林里办公,因为地下是绿草,周围是绿树,所以叫“绿色的办公室”。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篇10

一、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环境

1. 进行课程设计, 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参与的学习

环境, 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内在需要, 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因此, 学期开始时, 我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所讲课程统盘考虑, 然后进行课程的总体设计。

2. 创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

的情感氛围, 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最突出的因素。因此, 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一个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没有了外界的压力, 学生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就容易充分展开认识活动。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 从众多细节入手, 如:允许他们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 学习是一种师生心灵的交流。

二、为学生提供多种主动参与途径

1. 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任务去实践、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中的, 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 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 他们会基于以往的经验和认知能力, 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提出他们的假设。教师应有意识地按排个体自主学习环节,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2. 组内协作, 组间竞争。

协作学习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由教师组织引导, 通过小组讨论、协商, 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电脑网络教学环境下特有的协作学习方式是一对一双向交流和多对多充分交流。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 学生可以认识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解决问题, 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方式。在小组内部, 他们互相激励、共同探讨、情感交流、思想碰撞,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间的竞争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对自我探究活动的深刻反思,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⒊作品展示, 效果评价。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 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改革教学方式。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否熟练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能否善于汲取新知识、新技能为标准。评价方式, 可采用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 在评价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对自己和他人形成客观认识, 提高自我认识水平。教师进行总结式评价, 以起到主导作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寻找学生闪光点, 不断鼓励学生,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为他们主动参与创造心理条件。

三、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上一篇:锚杆支护的支护理论下一篇:临床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