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激发学生的潜意识(共12篇)
色彩激发学生的潜意识 篇1
我们的学生, 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建设者, 各级学校应认真抓好体育工作, 积极发展学校体育, 关怀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加强他们的健身教育, 提高他们对健康的认识和对其意义的了解, 教育他们积极自主地参加体育运动, 培养他们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 这在教育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 教育者应勤动脑, 从实际出发, 大胆开拓创新, 勇敢探索进取, 科学、艺术地管理和教育, 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
一、体育教学方式以灵活机智的方法处理纷繁复杂的现象, 用爱心期望引导学生进步成长
教育者必须具有一双慧眼, 挖掘学生的优点, 对待表现好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激励他们向新目标前进, 同时, 使其在同学中起模范感召的作用;对待运动能力强、而纪律散漫、自制力差、训练不刻苦的学生, 教师要适当做到“投其所好”, 在交往中利用最佳时机, 指出优点, 中肯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使他们对自己的运动表现充满信心, 同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对待运动能力差, 且又懒惰不思进取的学生, 教师始终以信任的眼光和微笑的表情去面对他们, 同时又努力搜寻其身上的闪光点, 训练时降低难度, 话语亲切, 态度和蔼, 对于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及时表扬。在教学中既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又和风细雨用爱心滋润, 使学生对璀璨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现实中能勤奋进取, 同时又拥有灿烂欢乐的运动天地和潇洒开怀的成功时刻。
二、体育教研目标从实际出发, 大胆追求快乐、实用、创新与发展的道路
教师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注重新颖性和趣味性, 灵活地采取训练方法, 自如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等, 让学生在学习和训练时不仅感到没有压力, 而且还可以体验到一种宽松和快乐的情感氛围。
三、体育教学组织以理先导, 以情感召, 以优帮差, 以新激活
1. 合理安排运动量与运动强度, 完成或达到动作质量。
教师依据学生的运动水平, 划分不同层次的小群体来训练。水平高的学生完成的质量高, 强度大, 其量适当少些, 以保证有足够的体力来完成高质量的动作;水平差的学生完成的质量低些, 强度小, 但其量要适当多些, 通过多运动, 逐渐提高其运动能力。这样使强者不满足于现状, 锲而不舍地追求明日的辉煌;使弱者能循序渐进, 快乐进取。
2. 针对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差异, 教学时, 教师巧妙地“投其所好”, 训练形式不拘一格。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新颖的不同训练方式, 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就行。形式多样, 既充满兴趣, 又提高了训练的质量。
3. 形成相互评价、共同训练与探讨的合作学风。
在教学时, 合理地分成多个练习小组, 各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训练, 在训练中, 要善于观察他人的练习, 中肯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形成一股乐于助人, 自己又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4. 加强体育骨干培养。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利用可以利用的优势。优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教师要很好地发挥优生的力量和作用, 让他们帮助老师共同组织和管理其他同学的训练, 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5. 因地制宜, 从本校实情出
发, 逐步扩建运动场所, 改善和增置运动健身设施。有良好的运动环境时, 大家都会身不由己地产生锻炼的欲望, 通过日锤月炼, 人人都会不断进步。
四、体育教学艺术以仁爱达严明, 以豁达示细腻, 以幽默现生机
体育教学时, 教师要勤于开启自己的智慧, 科学地运用教育艺术。体育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谁掌握得好, 他获得的成果就大。
1. 注意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 故批评不应伤学生的身体及心灵, 应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使受批评者心悦诚服, 自觉去改正, 暗地里去努力进取, 这对于培养差生的健身意识, 培养其运动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2. 注意表扬的艺术。
表扬的目的在于希望被表扬者“再接再厉, 更上一层楼”。要预防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思想的产生, 对他们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3. 善于“隐激制怒”。
许多成功人士都因能制怒、有大业者的气魄而获得成功。能忍着, 能更好地了解事实真相, 从而更准确地处理好矛盾, 因而能顺利人生, 成就事业!这对于融洽师生关系、构建民主的教学气氛, 是有益的。
总之, 教育者在体育教学时始终要以微笑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 要以智慧的头脑去教育他们, 培养他们对体育健身的热爱之情, 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欲望, 给他们提供快乐的运动环境与氛围, 并使他们都具有终生健身的意识, 让他们在未来的岁月能以豪迈的情怀、旺盛的精力去描绘绚丽多彩的明天。
色彩激发学生的潜意识 篇2
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是现代人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语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比其它学科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我们语文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育新时期的中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的竞争意识,敢于竞争,乐于竞争,善于竞争。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具体说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直接渗透。
文道合一,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把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过程中寓道于文,自然洒脱,同样也是开启弱势学生健康心理的一把钥匙。例如,《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报道了中国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了一个民族的飞天梦的令人振奋的壮举。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许多方面暂还没有赶上某些先进国家,但是科学家们不甘落后、不怕失败、大胆进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那么我们学生何尝不可以以自己以自己的才能和踏实的行动,勇敢参与、奋力竞争、取得成绩,为班级、学校争光添彩呢?因此,借助于课文分析讲解,引申发挥,能很好地引导弱势学生树立信心,战胜自卑,争取进步。
二、创造竞争氛围,强化参与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引入适合学生年龄层次、心理特征及教育规律的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氛围,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弱势学生要考虑他们的特殊性,针对其自卑而又好强要胜的心理,适当降低起点,给予成功的机会。例如,口语训练中进行难易适中的绕口令比赛、影视片名连缀、成语接龙比赛等,让他们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克服自卑,强化参与意识,并对前景充满信心。
三、利用作文教学,战胜畏惧心理。
作文是语文教师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良好媒介。在教学安排上,我总是把“写一封给家长(或老师)的信”作为第一次作文的题目。通过“书信”可以自然地了解到新生入学几个星期以来的真实感受。一般学生对作文都存具畏惧心理,一怕“无话可说”,二怕“安排结构”。弱势学生更是如此。这就必须抓住两个环节,一是文章的写前分析。了解题意,把握主题,引导安排结构。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自由漫谈,到互相启发,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适当引导。二是作文讲评。可以选取好的习作和弱势学生的较差学习作作比较分析,也可采用分小组讨论评议习作的方式,力争创造出宽松和谐的作文教学气氛,用同学的见闻感受、生活内容,用同学的语言,贴近学生实际,使他们觉得可写的“话”原来是很多的。这样,有助于弱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增强勇气和竞争的信心。
四、借助口语训练,树立强者形象。
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与培养 篇3
【关键词】问题意识;想问;敢问;善问;乐问
【中图分类号】G 623.15【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67-02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激发与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是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生自己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发展。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更好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强调问题意识不但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还能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会得以发展。因此,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如何提出问题却往往感到困难。学生不能从书本知识的学习中产生问题以激发思考,深入对教材的理解;不能从相关的材料中看出问题,更不能演绎问题;不能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国内外时事政治现象中及时发现与政治理论相关的问题;无法正确解释社会上的经济、政治现象与已学的政治理论的冲突所在……。一句话,学生缺乏“问题意识”。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问”中自主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想问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问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想问的内在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兴趣又是启动学生心灵中潺潺流动的溪水,没有兴趣的个性机能只会如死水一般地凝滞。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学生将以怎样的态度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在思想品德课中,学生的兴趣在于了解和分析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配合教材讲解,引发他们表达观点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好动、好说、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动脑与动口结合。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可以是一组漫画、一段录像;也可以是一组材料、一个小品。例如:在学习九年级(全一册)第二课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课题时,学生提出了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笔者使用小品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请几位学生表演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充当形态各异的社会角色。学生一方面能够将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在不同的社会场所,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应该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课后作业学生写道:“在家做到孝敬老人、尊重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在学校做到遵守纪律、勤奋学习、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等”;“在社会做到讲公德、守秩序、有礼貌、爱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等”。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这样穿插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又能使学生开动思维,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使学生分享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只要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就能产生好情境,使学生想问并积极思维。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尽可能地创设条件,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三是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实效,切忌一种方法、一个模式用到底。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
二、消除障碍,增强信心,学生敢问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怕同学,甚至老师笑话自己提的问题幼稚,没水平;怕有的同学说自己爱出风头。在思想品德课中,存在有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乏味单调的教学形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说、敢问、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通常在新课结束后,要尽可能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质疑,从而来激励学生再次深入思考,提出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
例如:学生学完新内容九年级(全一册)第四课的第四课“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后,笔者让学生阅读【背景材料】:“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点火,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飞船升空。神舟七号三名航天员分别是景海鹏、刘伯明和指令长翟志刚;9月27日16时39分33秒,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开始出舱,这是历史性的一刻。16点59分,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完成;9月28日17时37分,中国 “神舟”七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随后,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安全出舱,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学生在阅读上述背景材料的前提下,小组讨论、同学交流,合作解决,以“我提问你回答”的形式来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最后综合,学生先后提出了“‘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的原因有哪些?发射成功说明了什么?发射成功有什么重要意义?“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示?”等问题。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很积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工作者发扬了开拓创新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我国的经济实力强,综合国力提高;航天工作者发扬了特有的航天精神等”。可见,学生回答“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的原因也很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心情舒畅了,自信心增强了,求知欲旺盛了,敢想敢问了,思维活跃流畅了,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三、教给方法,培养兴趣,学生乐问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乐问”,因为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他已迈出了走向成功的一步。所以说引导学生乐问,是教育成功的标志。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做到让学生“乐问”,教师应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首先,要熟读课本,理解课文,把握观点,掌握知识,这是理论武器。
其次,要看新闻联播、报刊杂志,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然后把课本上讲的与社会现实、自己的认识相对照,看二者是否一致,为什么不一致,由此发现问题。再多角度思考,进行联想,从某一事实入手,由此及彼,由现象入门。当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后,并不表明学生就不要思考了,教师应该正确去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解决问题。运用点拨的办法,启发学生正确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适时补充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动例子和材料,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解答问题。例如:在课堂上有学生质疑一个比较尖刻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既然那么好,为什么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比,我们还比较穷呢?”针对学生的困惑,老师就不回避我们国家经济上的落后和还比较贫穷的实际,查阅大量资料,既进行纵向比较,又进行横向增长率的比较,让学生看到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年平均递增率远远高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事实,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目前我国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国家还不够发达富裕,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这样,学生对“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发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基本观点就能较好地接受,较好地全面地理解了。
再次,在教学时可以开展分组讨论、提问,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由全班同学仔细听并作回答。最后比一比,哪组同学提的问题质量最好,哪组同学回答的最好。因为学生的提问是面向全班同学,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激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解答问题。教师当堂评选“最佳提问人”、“最佳问题”等,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好思乐问的“问题意识”。
最后,在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无论问题的价值高低,都要加以鼓励表扬,让学生逐步形成乐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让他们逐渐体验到“提问”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四、闪光火花,适时评价,学生善问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使学生更明智、更理性地进行学习。为此,教师要注重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思维、发问的潜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好学、善问。例如:在讲完九年级(全一册)中第四课第二节中“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内容后,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是不是我国今后的人口数量越少越好呢?”。当时,笔者就毫不吝啬地表扬肯定这位学生,问出这个问题很有深意,是一个典型的探讨性的问题,夸奖这位同学勤于多思,善于探究提问,值得大家学习。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学生的探究回答积极性很高,学生的各种答案理由大多是不那么全面,有一学生引用课本中的一句话回答说“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这一答案不错。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善于去探究问题的精神难得可贵。
学生都喜欢听夸奖的话,他们天真的特性,对自己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都期待着老师的肯定和赞扬,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表现适时作出评价,充分满足学生受表扬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去发问,积极去回答问题。
然而,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出现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回答的问题存在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知识缺漏,甚至是错误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不宜过分的模糊评价,以免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可能使他们终生受益,但教师的评价如果很随意,不明确,学生听了之后就犹如喝凉开水 ,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过多的廉价表扬会默然处置,学习的积极性则适得其反了。
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智慧火花,适时给予总结评价,使学生乐学善问,做到表扬要讲究“度”;表扬要真实,要发自老师的内心、真诚;表扬要因人而异;表扬要讲究方式。也就是说学生需要老师带有真情的、恰倒好处的、中肯的表扬。这种表扬才显得珍贵,才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成为学生内在的、不竭的学习动力。
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让学生想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起点;让学生敢问是促使问题意识形成的核心;使学生乐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使学生善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根本。让学生从想问、敢问、乐问到善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写思想品德课堂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枯燥无味死气沉沉这一现状。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问”到“我要问”的转化,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发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任何时候都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军.初中教学典型课示例-思想品德[M].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2]刘旭光.好教师必备的五项新技能[M].陕西师范大学报出版社,2008.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篇4
一、学会倾听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平等思考的机会, 把发言的时间先留给学生。传统的教学, 一上课就是朗读分析总结三步走, 老师讲学生听, 这样的教学学生是永远不会自己找“路”, 总是在别人的思想套路里, 能力就更无从说起了。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是主体,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或者是教参里的思想早早地讲给学生, 使他们失去了思维的空间。老师要鼓励学生走进文本, 教他们捕捉自己思想的小火花, 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
二、善于交流
交流是展示意义和把握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宽松、惬意、活跃的气氛, 让学生能自由和老师讨论。在倾听的基础上, 教师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快速整理后, 给出自己的看法, 然后师生讨论, 这时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更深刻地研读文本,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师生应该在平等的交流过程中, 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一步步走进文本, 对文本做出更全面的理解, 真正达到“识得庐山真面目”的目的。
三、有思而问
“有思而问”是学生提问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 学生能针对文本提出问题是好事, 这说明他们已经对这篇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对他们的简单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对于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整合成为教学资源。学生提出的知识性问题比较好解答, 但如果涉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一定要注意灵活对待, 因为这类问题是学生思想的闪光点, 必须正确引导, 必要时可以放弃原来的教学计划,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这样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也是对学生思维的最好的鼓励。
四、揣摩品味
初中的语文教学应该只要求学生就文本的某一方面进行品味, 也可以要求学生只品味一句话、一个词的妙处, 也可以品味语感。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可以说都是佳作名篇, 篇篇含蓄隽永, 我们可以品赏文本的语言淡雅优美, 布局谋篇的精巧, 内涵意蕴的深刻独到, 进一步引导学生整理思路, 整体感知, 领会意旨, 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 以触动学生的心灵。
色彩激发学生的潜意识 篇5
(一)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二)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到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课前讲地理、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
色彩激发学生的潜意识 篇6
关键词:生物实验;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首先要学生树立起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有了问题,才能进行思考,才能为了解决问题而寻找途径。创新需要有创新冲动,善于发现问题是产生创新冲动的必要条件。
一、问题意识
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
二、学生问题意识现状分析
在学习中,会不断有问题冒出,有些问题不存在研究价值,但有些还是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没有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或者没有留出提问的空间给学生,再加上学生怕自己的问题被取笑,慢慢就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场面,学生习惯教师的“正确答案”,学生的问题意识慢慢就被忽略了。必然導致学生探究意识的淡漠,没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调动各种因素,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方法,最终提高解疑能力。
1.在观察过程中,寻找和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创新过程需要问题,问题意识能帮助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观察生物实验,寻找、发现问题。如,微生物培养中,需要配制培养基。而在培养基溶化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在加热溶解过程中,培养基很容易因沸腾而溢出容器。怎样解决?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思考、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冲破了以往的教学束缚。尝试不同方法:用玻璃棒轻轻搅拌、控制火力大小等。此过程中,学生思维被激活,不再依赖于教师。在实验中,学生又发现了:如果使用微波炉加热,再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就显得非常麻烦。再三考虑后,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法为:控制火力,不要一味地大火加热。学生通过尝试,最终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法,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2.在研究过程中,懂得思考与分析问题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初步形成了寻找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后,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
在培养基配制过程中需要调节pH,而pH计的使用方法对初中生来说很陌生,但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莫名的好奇。自己仔细研究说明书,思考如何使用,并且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总结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其实初中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懂得了思考、分析,只要不断挖掘,就能成就学生良好的创新素养。
3.在动手实验操作过程中,懂得思索和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的意识在增强的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索,直至解决问题。如,在培养基瓶口加封口膜时,提到了为什么不用塑料纸?笔者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想为什么,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将问题得以圆满地解决。添加封口膜不仅要阻止外界微生物进入培养基内而造成污染,而且要保证有良好的通气性能。
在配制完成培养基的同时,要进行灭菌。学生在反思中写道:为什么培养基配制好要马上灭菌?灭完菌的培养基真的就无菌了吗?通过这两个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动手操作——将配制完的培养基不经灭菌直接存放,经过两天后,再来观察。发现:灭菌的和没有灭菌的培养基在一起,只是没有灭菌的培养基上有了微生物的生长,而灭菌的培养基上没有。于是,学生懂得了立即灭菌的重要性,并将自己的疑惑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学生的一个个疑问,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最终一一解决时,学生的内心得到了满足,有了更大的学习热情,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利用观察、动手操作等来发现问题,激励学生要有寻求答案的欲望。并通过实验报告,实验反思,来发现新的问题,再经引导,使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加强。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其实有多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完善,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总之,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台阶。养成多思善问、动脑动手的习惯后,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养成。
参考文献:
[1]辛梅.激发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中学生物教学,2008(4):18.
[2]杨淑萍.培养问题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7):58-59.
[3]李野菊.让“布白”在生物课堂绽放美丽.中学生物教学, 2009(11):21-22.
[4]生物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中学生物教学,2011(3):21-22.
作者简介:王海娟(1977.11-)女,上海崇明人,现职称:中教一级,工作单位:汾阳中学,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生物工程。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7
一、引疑激趣, 诱发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要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地学习, 学习者不仅能全神贯注, 还能积极思考。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气氛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以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思维活动中, 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 迸发创新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巧设疑问, 以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芦花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头子过于自信和尊重”。教学课文时提问:“为什么在‘自信和尊重’前面加上‘过于’两个字呢?文章中又是怎样描写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尊重’呢?”这样就形成了悬念, 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兴趣油然而生。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 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从扶到放, 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 往往急于求得答案, 这是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 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 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 不管不问, 听之任之, 放任自由, 则学生“众鸟乱飞”, “胡思乱想”, 达不到真正的创新, 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先“扶”着学生探索知识, 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放”手让学生摸索, 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 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 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 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 敢于质疑、释疑, 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 使他们能够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再次发问, 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改写、续写等。当然, 在刚训练时, 教师要做一定的指导, “扶”着学生学习, 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 即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在这一过程中, 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解决问题时, 教师才能做适当的点拨。如教学《桃花源记》时, 我们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再“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 对故事进行续编。这样, 学生定能灵活多样, 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 学生不但初步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了充分的理解, 而且养成了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 从“扶”着学生创新, 到“放”手让学生创新,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 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 培养从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 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荔枝蜜》后, 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 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 选择不同的方式观察一种动物,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 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 同样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 只有有了丰富的想象, 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联系实际情况, 让学生敢于想象, 敢于创新, 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所有训练都必须与现实联系起来, 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小橘灯》一文后, 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 让学生联系自己周围的人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 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实现了学生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 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 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得到表现, 得到认可。为了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估, 相互鉴赏活动成果, 或者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作出评价。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 对促进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创新信心, 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这一声声的赞扬如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 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 还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 学生的创新意识定能得到强化。
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8
人们一直在研究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在作文教学方面, 也有许多方家提出了许多设想、要求、愿望等。但是在现实的作文教学当中, 至今好像还没有一种比较成熟高效的、得到大家公认的作文教学模式或者是作文教学课型。目前, 在作文教学方面, 甚至有不少教师或者直接忽略作文教学, 仅仅满足于一学期写几篇课堂作文、读几篇优秀作文代替作文评讲, 或者直接让学生从阅读中“借鉴”满分作文。在各种各样的作文资料和作文讲义中, 也多是“揭秘满分作文” “满分作文大全” “满分作文秘籍”等面孔。这些资料有的甚至是部分“专家”在一定压力和“提示”下闭门“制造”出来的“满分作文”。就是这样的资料, 被许多教师和学生奉若经典, 整天捧读, 以期从中得到自己的满分作文。这些做法, 无疑使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脱离了作文的真谛, 而去追赶表面的热闹了。我以为, 作文教学, 还是要从源头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要真正激发学生写作的无限热情和蓬勃活力, 使学生真正从内心迸发出写好作文的强烈愿望。果真如此, 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达到了我们的预期。
二、学生作文创新意识解读
所谓激发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就是要使学生相信, 满分作文也是身边的同学写出来的, 自己也能写出满分作文或者高分作文。要写出自己的满分作文, 只跟在别人后面鹦鹉学舌, 是肯定写不出来的, 必须真正掌握一些基本的作文方法, 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要使学生相信, 凭着自己扎实的作文基本功, 加上不断的学习、揣摩、积累和写作实践, 辅之以自如运用的写作方法以及自己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等的思考、认识、感悟, 肯定能写出满分作文或高分作文。这种心理预期, 是保证学生写作热情持久并能坚持不懈进行写作实践探索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
当然, 仅有这种意识肯定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帮助学生学习一些作文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这项工作是要花一定的心思和时间的。否则, 学生初期所激发出来的一点写作热情和创新意识会很快冷淡下去。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
1.成功范例引领, 点燃学生写作激情
学生从学习写作开始, 经过多年僵化的写作训练, 最初的写作热情和头脑里的写作材料早就消耗殆尽, 每次写作都成了应付式的完成任务。有的同学读了一些作文书, 写作时也习惯于生搬硬套了。其结果, 竟然在初三学生里出现了很多写作笑话。例如老师关心生活到医院看望, 关心学习深夜冒雪来家补课, 补完课一言不发头也不回地就走了。更有甚者, 有一个同学写父母为了培养自己的勇敢精神, 竟然在夜里关上电灯、穿上白衣装成鬼怪来吓唬自己, 真是荒唐透顶。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本原因是失去了写作热情, 失去了写好作文的自信, 直接原因就是进入初三中考复习冲刺阶段后时间紧张, 几乎没有了阅读时间, 没有了为写作而进行的积淀和感悟。一句话, 就是失去了写作的根本动力——创新意识。所以, 我们可以给学生读一些中高考高分作文, 并对这些考场作文进行亮点分析, 从而点燃学生写作的激情,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
2.方法技巧指导, 巩固学生心理预期
“作文是什么?作文是倾吐真情、张扬个性, 作文是与自我‘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大师‘对话’, 作文是让‘我’血肉丰满地站起来, 是让‘我’的生命之花独特绽放, 是让‘我’的思想之树自由生长……作文是一种生命状态, 是一种生命运动, 更是一种修炼过程。”作文教学, 就是要叫学生老老实实地写作文, 写出自己的作文。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 就是要从思想认识上让学生养成思考感悟、表达独特见解, 从选材上让学生学会剪裁生活, 别具一格地表现生活, 让学生学习、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 让学生加强语言积累, 并在语言表达上努力推陈出新, 显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学生有了起初强烈的作文求好愿望, 自然非常强烈地想要掌握自己的“三斧头”, 自然会顺着老师讲的方法去思考琢磨作文之“道”, 甚至还会自己去寻找总结打造作文亮点的“独家窍门”了。
3.分步训练, 及时鼓励, 强化创新意识
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被激发起来了, 教师还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文训练步骤, 由浅入深地训练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 对整体作文写得好的要表扬, 对整体不算好, 但某个训练点、某一段文字写得不错的同学也要表扬。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使学生尝到用心写作、创新写作的甜头, 更坚定自己的努力方向, 逐步地张扬自己的写作创新思维。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强化学生追求作文成功的愿望, 直接用语言与学生的心灵对话。当然, 教师也要注意适时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 及时调整写作训练计划, 确保学生的写作热情持续高涨。对于个别写作实在有困难或者想调皮偷懒的学生, 我们甚至可以让他不写指定作文, 而写他平时写作文当中遇到的困难和想法, 只要他能达到规定的1000字, 我们就可以告诉他:“你看, 其实你是非常能写的呀!”这样, 他也能克服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4.树立典型, 推广经验, 伸手触碰成功
在以中高考成功范例、名家名作引领的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树立学生身边的成功典型, 帮助学生总结自己写作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的经验和做法, 尤其是原来作文不好而后来有所进步的学生的例子。这样, 一种追求成功、创造成功的浓烈氛围就形成了, 一种成功就在我们身边、自己伸手就能触碰成功的作文创新心理意识就滋长起来了, 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生说:“播下一个行动, 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所以, 我认为, 我们作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化学生作文成功的心理预期。我们要在激发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上多下工夫, 下大工夫。这个目标实现了, 就等于打开了一个个潘多拉魔盒, 出来的不是妖魔鬼怪, 而是学生颇具个性的思维展示, 是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独特表白。让我们在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播下创新的种子吧! 唯有如此, 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真正事半功倍, 才能真正充满无限活力, 呈现出一派学生乐写、教师乐教的繁荣局面。
参考文献
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9
一、饮水思源, 从筑基开始, 提出问题, 预设情境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有如下应用题:
例1一列快车长180 m, 时速为72 km, 一列慢车长220 m, 时速为48 km, 问:
(1) 两车相向而行, 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2) 两车同向而行, 慢车在前, 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 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我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 (例1) , 而是将例1中的题目条件改变, 出示给学生的是下题:
例2一列火车长180 m, 时速为72 km, 一座桥长220 m, 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 较 (例1) 简单, 学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 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在学生弄清此题后, 我进入下一环节.
二、挖沟引水, 从研究、探索开始, 延拓创新问题, 创设情境
我要求学生将例2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 m”任意更换为其他条件, 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 重新自编应用题 (学生分组讨论) .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 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180 m, 时速为72 km, 一山洞长220 m, 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 m, 时速为72 km, 另一列火车长220 m, 时速为a km, (这里由于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时速, 故用a km代替) , 问:两列火车相向而行, 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类:一列火车长180 m, 时速为72 km, 另一列火车长220 m, 时速为a km, 两车同向而行, 慢车在快车前, 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刚好与慢车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优秀的学生, 在第二、三类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 km”的条件, 第一类题与例2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个过程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
三、水到渠成, 解决问题, 体验情感
我要求学生自己解答以上自编的问题, 他们都能准确地给出解答过程, 并都能清楚地说出分析问题的步骤.此时, 学生兴趣特别浓, 结束之后, 我告诉学生, 事实上, 我本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类的综合应用题.学生此时情绪更高, 我便顺水推舟, 启发学生今后遇到问题时, 不仅要会解答, 更重要的是要在解答过后善于总结, 发现新的问题.因为我们在书本上遇见的常是一些比实际问题简单的问题, 而实际问题往往又正好是这些问题的延拓.
由上面的教学例子可以体现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集体思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心理活动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潜能相结合、求得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的最佳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些正是情境创设教学功能的体现, 下面再具体谈谈我对情境创设教学功能的感悟.
在上初二《全等三角形》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 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 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 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解决这道习题的教学过程中, 我仍采用前述“三步曲”模式, 其功能主要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前面两个教学实例充分说明了情境创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事实上, 前述两个教学实例中的问题都是所有数学教师熟知的, 但在教学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才能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仅仅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帮助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 诱导他们自己问自己.爱因斯坦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重要”.
色彩激发学生的潜意识 篇10
一、激发学生“问”的意识
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积极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主动求知。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童趣的幽默语言、动作和表情传递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宽松与鼓励的情感信息, 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发表意见, 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要面向全体, 给每个学生的提问以微笑、注视和评价, 在教育学生养成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的同时, 允许他们自由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 提倡讨论辩论,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与教师、学生沟通信息;让学生转换角色, 自觉提出问题。有时, 教师让学生自由提出, 可是怎么动员, 效果总是不佳。这并不是学生不愿提问, 而是没有进入提问的角色, 不知道怎样提问。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 猜一猜, 老师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2) 谁是老师的知音, 知道老师提的问题是什么? (3) 比一比, 谁的问题又多又好?这样一来, 学生便会带着帮助老师教学的心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问题》一课时, 教师先出示图例:苹果每千克4元, 卖了5千克;梨每千克3元, 卖了5千克。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苹果卖了多少元钱?梨卖了多少元钱?水果一共卖了多少元钱?等等, 这样较好地实现了教师的设计意图, 也使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得到了加强。
二、培养学生“问”的能力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篇11
【关键词】问题意识;问题教学法;差异;时政
初中的政治学科因其理论体系的庞大以及内容的相对抽象性,很多学生对政治这门课程不能提起很大的兴趣,即使在考试之前已经进行了强化复习,背诵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在解答政治问题的时候依然显得无从下手,因为他们缺乏问题意识、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经验。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呢?教师要主动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真理”,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刻苦钻研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此,笔者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生活,就如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问题”老师教出“问题”学生,情绪感染学生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促进者,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要主动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固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和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问题”老师。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学习也是被迫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是孩子的教师,请记住,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棵耀眼的火星,照亮了孩子们所关心、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了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也同样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高于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 教师真诚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是搞好政治教学的前提,只有使每一位学生都从教师身上感受到老师关注的目光,循循善诱的教学理念,学生才会尊重教师,从而更积极地投身到政治学习中。
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教师从出现在学生面前的第一秒起,其情绪就开始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应尽量在接班前就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精神抖擞、面带笑容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比如笔者在教授七年级上册《3.2师生情谊》时,除了教授课本知识外,还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让他们尽量客观地写出,他们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还要做些什么,思想品德课堂应该如何上,等等。通过这样的一个小活动,笔者得以与学生进行了一次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彼此的关系更加和谐。学生也可以放下包袱,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和建议也敢于向笔者提出。敢于想象和思考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基础,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自由空间。只有让学生处在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中,他们的思维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自信自尊和兴趣,采取问题教学法
学生成长过程中,精神的核心是自信。学生有了自信,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有了它,人的大脑技能在强烈自信心的激励和驱动下,会焕发出极大的潜能,散发出无比灿烂的智慧之光;有了它,人能够调节自身的心理机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兴趣和爱好是成就事业的最好老师。老师在课堂上要时时注意寓尊重理念于教学中,常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要能发现学生身上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要及时对学生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会进步,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亮。学生只要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不断的肯定,他们才会有成功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对你任教的学科感兴趣,才有可能提高学习成绩。
教师要能够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适时而恰当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这样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所谓问题教学法,简而言之,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第八册第一单元《自立自强》一节时,笔者这样告诉学生:“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些困难和挫折增加了我们完成任务的难度,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挫折,又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学生回答:“寻找父母帮助”,“要学会生活自理,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等等。教师:“当我们有困难的时候当然可以向父母、朋友求助,但是我们也要试着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学会自立自强,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讲一下自己独立处理一件麻烦事的经历?”在笔者的鼓励下,几位学生举起了手。
三、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
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理解和宽容,这样才会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搭设知识的台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没有人不喜欢成功的滋味,没有人不喜欢被别人欣赏,欣赏一个人,是促使他做得更好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上,笔者总是适时地、不断地给学生创造受到表扬和鼓励的机会。对不同的学生,也注意给他们搭建不同的台阶,让他们能拾级而上。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求整齊划一,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总是要求学生适应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常教导学生:一个班这么多学生,要老师适应学生是做不到的,学生应该学会适应老师。殊不知“教师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特别是大班集体教学中,教师更是要适应各个学生的教育需要。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一个班中学生的气质不同、性格不同,有的学生属外向型,他们积极参加活动的欲望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多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有的属内向型,在学习过程中害怕开口,害怕出错,因此,教师在教学是应多鼓励、表扬;接受能力不强、反应慢的学生,教师应利用一些直观教具、身体语言、恰当的比喻等来适应这些学生;有些注意力不集中或容易分心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需不断改变学习活动,并运用行为改变技术,使他们处于一种“活动状态”。
四、正确利用时政材料,让学生参与并以多种手段呈现给学生
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部分教师在政治课上大谈理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课堂枯燥无味有很大的关联。纯理论化的学习不仅导致了学生丧失了学习政治的兴趣,也导致了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缺乏对政治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善于将理论知识与时政相结合,采用时政教学的模式,以此来解决初中政治教学的困境。要切实落实时政教学,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紧扣社会的时政热点,将最新、影响最为广泛的新闻结合书本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室中也能耳闻天下事,做出自我的分析和理解,呈现出自己的看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收集时政资料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地去收集一些材料,这样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指导学生在收集时政材料的时候要注意时政资料的准确性以及价值度。例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知名度较大的栏目;也可以在一些发行较广的报纸杂志中选择,例如《环球时报》《南方周末》《看天下》,应当尽量避免在一些普及性较小的地方性报纸上选择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政热点之后,要以多种手段呈现给学生。方式应该不仅仅限于教师口头表述,或者是文章的浏览,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视频或者是音频的多媒体文件,打造一个有声有色的课堂。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结合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这个时政热点。但是应当注意纠正其中一些消极负面的看法和观点,使课堂内容健康化。
教师在呈现时政材料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和热情,应当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将在课外收集的资料或经过小组讨论之后的资料亲自展现给全班同学。如果教师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学生只需要听讲,那么学生很可能会丧失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因此,应当留有机会给学生发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看到学生对时政新闻的视角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时政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自主讨论、自主表达的机会,充分活化政治课堂。
总之,教师要积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政治课教师要能够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适时设置问题,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积极参与时政新闻讨论的过程中,一方面提高了上课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度,另一方面很好地培养了对时政的解读能力,提高了问题分析能力和课本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孟玲.高中政治问题意识与有效教学的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
激发中学生参与英语课堂的意识 篇12
一、影响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主要因素
1. 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
我们都知道, 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就是教师在讲台上不断地讲授知识, 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或主动或被动地去接受教师讲的或者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的东西, 他们甚至不被允许有不同于教师的观点和意见, 而且在课堂上打断老师的讲话被认为是不尊重老师。所以长此以往, 学生习惯了这种“安静”的课堂, 习惯了无需太多动脑思考问题, 只需把那些知识像符号一样装进自己的脑子里。因此, 很多中学生都缺乏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
2. 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不难发现, 那些较为勇敢、有自信的学生往往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相反, 那些缺乏信心, 性格又比较内向的学生, 当他们被要求在众多同学面前发言的时候, 他们就会表现出胆怯、紧张, 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又反过来打击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 学习动机也是影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学习动机越强烈, 学习积极性就越高, 参与意识也就越强烈, 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使课堂教学活动热闹起来。
3. 课堂氛围和学习情境的影响。
如果教师能更为负责任地做好课前准备, 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备好课, 准备好适合学生去完成的课堂活动, 那么在课堂上就更容易创设良好的氛围, 而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相反, 如果课堂活动单调,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参与度就会大打折扣。另外, 如果教师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练习口语和表达思想提供机会, 那么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得到更好的激发。当学生有机会把自己想象和创新的东西表达出来的时候, 他们的参与意识就会得到很好的激发了。
二、激发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策略
1. 课堂活动应灵活多样化。
英语作为一种外国语言, 学生对其所承载着的外国文化、风土人情等一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教师就应抓住这一点, 从这些方面入手, 从多个角度去设计我们的课堂活动, 把跨文化教学渗透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丰富我们的课堂活动, 而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点, 不讲课外的内容。只有这样, 当我们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的时候, 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才能被激发出来。另外, 我们现在很熟悉的小组活动, 角色扮演、辩论、讨论、采访和游戏等活动, 都可以加以灵活地设计, 充分地利用, 从而充实和丰富我们的课堂。还有,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播放各种视频、图片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 以往沉闷的课堂得到了改观,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带动起来了, 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了, 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自然也就加强了。
2. 教师应将良好的情感投入课堂中。
(1) 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地面带微笑, 这对于那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来说尤其起到鼓励的作用。面对教师的微笑, 学生原有的焦虑、压抑的情绪会得到释放。 (2) 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 这样会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 这对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又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 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从学习者的立场来看待和体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感受, 设计一些让学生凭自身的能力能很好完成的教学活动。 (4) 教师在课堂中应平等地关注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能有均等的机会参与课堂活动,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 教师应耐心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向自身的外语水平挑战, 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3. 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这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的必要条件。学生会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声调、身姿、手势及其变化中觉察到教师对自己的看法。教师说话时语调柔和、面部表情愉快等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在一个愉快、轻松并且有安全感的环境中, 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涨, 使用目标语言参与交际活动的意愿也就更为强烈了。
以上只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得到的一点体会, 如何更好地激发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意识, 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仍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唐德斌.大学英语主体参与与教学模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 (7) .
【色彩激发学生的潜意识】推荐阅读: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10-04
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10-27
激发学生的健身意识12-26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教学反思08-03
实践创造意识的激发11-09
激发意识11-06
创设语文情景激发创新意识09-24
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06-0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08-03
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