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语文情景激发创新意识

2024-09-24

创设语文情景激发创新意识(共10篇)

创设语文情景激发创新意识 篇1

创设语文情景 激发创新意识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创新思维。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活动,而兴趣是其动力所在。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这便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这便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引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上来,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适宜的情境,唤起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解决问题,创设情景的方式有:语言描绘,如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教师小结后引入本堂课内容,老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采用讲故事、释成语等方式引入课文;图像展示,如展示有关图片、电影片段、预制的课件;实物展示,让学生观赏;活动展示,如让学生表演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的独立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限制的阅读时间内,完成教师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阅读的责任感,提高阅读效率,为思维创新作铺垫,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及时反馈学习情况,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使其产生“内驱力”,发展创造力。

三、激发创新

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目的,提出创新性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故乡》第三课时。现在我们正在研讨的是“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那个经典场景。

师:“我”和中年闰土的见面可以说是一场经典,然而在这场经典中,“我”的心也始终“悲凉”着。大家想,二十多年不见的好朋友终于见面了,一般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七嘴八舌:激动。拥抱。高兴得一拳打过去。饭店喝酒去。(皆大笑。)

师:可是“我”和中年闰土又如何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54到61自然段(即由“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到“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揣摩语句的意思,然后我们来交流一下阅读心得。一二分钟后有同学举手。生1:那段关于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衣服也很薄,而且不停地发抖。手也是又粗又笨而且开裂了。师:这体现了什么? 生1:他很穷。

师:是的,他很穷,很苦,来看老朋友,他该把最“高档”的衣服拿出来了吧?可是他依然全身衣不足以保暖,窥一斑而见全豹,由此亦可见什么—— 生全体:农村生活日益穷困了。

师:是啊,而这一切,又怎能不令我“悲凉”呢?

生2:59节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特别是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描写得很细腻,感觉好像就是这样。

(我心里一喜。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机会终于来了。)

师:闰土动着嘴唇,想说什么?为什么他最后分明地叫出来的不是“迅哥儿”,而是“老爷”?让我们来揣摩一下此时闰土的心理活动。生3:闰土先是很激动,但他又马上想到:现在我是个普通的农民,而“迅哥儿”在外面工作,是“老爷”,不能再这样平等称呼了。师:“平等”这个词说得好。

生3:我想在中年闰土的心中一定还会藏着对“迅哥儿”的那份真挚的感情,他的“欢喜”是两个好友之间久别重逢后最普通最珍贵的情感流露。而“凄凉的神情”可能是因为有些人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后,磨难就会成为习惯,而“凄凉的神情”,正是闰土的习惯。师:当“磨难”已成为习惯,唉——“故乡”真的是日益萧索了。

生4:我发现后面闰土说“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说明当时闰土在想按规矩“我”该叫什么。……

激发创新具体操作有以下五种方法,一是设疑激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设立具有创新思维空间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二是讨论求异。教师应根据设置疑问进行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思维得以发散,灵活地获取知识,捕捉重要信息,产生新奇的想法,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三是想象创新。在组织学生进问题讨论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四是质疑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学生能够质疑,说明他们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洞察其内在本质,同时质疑能反馈学习信息。五是创新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成绩应作出中肯的评价,一方面为学生提出正确的创新方法,另一方面激励学生继续创新。

总之,语文教学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在思维训练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中学生实际出发,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多角度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设语文情景激发创新意识 篇2

一、创设还原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材上的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等,大都是前人创造性智慧的结晶,其中很多重要定义、公式、法则的证明过程,都具有思维的独创性。因此精选一些重要的定理、公式或法则,启发、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经历”发现、发明、创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好途径。怎样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呢?方法之一就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还原式问题情景,启发、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1:如图1所示,有三根针和套在一根针上的若干金属片,按下列规则,把金属片从一根针上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

1.每次只能移动1个金属片;

2.较大的金属片不能放在较小的金属片上面。

试推测:把n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3号针,最少需要移动多少次?

对于这个问题,可先启发设问:能否从移动1, 2, 3, 4个金属片的情形入手呢?并引导学生发现移动1, 2, 3, 4个金属片的最少移动的次数分别为1, 3, 7, 15次;再启发设问:移动n个金属片所需的最少次数是否为an=2n-1 (n∈N*) 呢?an与an-1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上述n=1, 2, 3, 4时的移动方法,归纳出对n个金属片都适用的移动方法。当移动n个金属片时,可分为下列3个步骤:

(1)将上面(n-1)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2号针;

(2)将第n个金属片从1号针移到3号针;

(3)将上面(n-1)个金属片从2号针移到3号针。

于是,根据这个过程,可启发学生得到递推公式

再从这个递推公式出发,启发学生得到移动n个金属片的次数为

实践证明,创设还原式问题情景,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探求、去尝试、去发现,能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发现中领略到数学的方法美,能有效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二、创设探究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规律

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常常从假设入手,进行探究,而发现伟大的科学理论的。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从假设“物体运动速度不断增大最后达到光速时,将发生什么情况”进行研究得出的。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这样:在教学中,提供学生探究的源泉与创新的支点,积极创设可供探索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2:已知a, b, c, d都是实数,且a2+b2=1, c2+d2=1,求证:|ac+bd|≤1

证明该题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该题可有哪些变式呢?

变式1已知a, b, c, d都是实数,且a2+b2=1, c2+d2=1,求证:

变式2已知a, b, c, d都是实数,且a2+b2=1, c2+d2=1,求证:|ac-bd|≤1

变式3已知a, b, c, d都是实数,且a2+b2=1, c2+d2=2,求证:

变式4已知a, b, c, d都是实数,且a2+b2=m, c2+d2=n (m>0, n>0) ,

求证:

变式5已知a1, a2, a3, b1, b2, b3都是实数,且a12+a22+a32=1, b12+b22+b32=1求证:|a1b1+a2b2+a3b3|≤1

变式6已知a1, a2, a3, b1, b2, b3都是实数,且a12+a22+a32=m, b12+b22+b32=n, (m>0, n>0) ,求证:

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引导、启迪学生深入地探索与挖掘,能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三、创设开放式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享受发现快乐

创设开放式问题情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让他们从多种角度,运用合情推理的思想去自主发现、主动探究,享受数学发现的乐趣,激发创造欲望,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例3:给出一块正三角形纸片,要求用它剪拼成一个正三棱柱模型,使它的全面积与原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请设计一种剪拼方法,分别用虚线标示在图中,并作简要说明。

这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试题,有多种剪拼方法。

方法一:在正三面形三个角上剪出三个相同的四边形,其较长的一组邻边边长为三角形边长的,有一组对角为直角,余下部分按虚线折起,可成为一个缺上底的正三棱柱,而剪出的三个相同的四边形恰好拼成这个正三棱柱的上底。

方法二:如上图,取三角形三边中点,剪出 (1) 、 (2) 两个小三角形为正三棱柱的上、下底面,将平行四边形 (3) 等分为三个小平行四边形,再分别补为矩形作为侧面。

方法三:如上图,取三角形两边中点,剪出 (1) (2) (4) 三个小三角形,以 (1) 为正三棱柱的一底, (2) + (4) 为它的另一底,再将矩形 (3) 三等分,分别作为三棱柱的三个侧面。

实践表明,创设适宜的开放式问题情景,能为学生创设出广阔的自由思维空间,让他们综合与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创设质疑式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释疑中有所发现

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的。在教学中给出存疑问题,引导学生辩析、质疑,并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发现问题,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例4:已知正数x, y满足x+2y=1,求的最小值。

解法一(错解)

让学生辩析、讨论:为什么两种解法的结果不同?可以看到,解法一中,第一个等号成立的条件不能使后面等号成立,因此,解法一得不到最小值,是错误的;解法二中,等号当且仅即时等号成立,故解法二是正确的。

教学中,提出有疑难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与创造性。

五、创设联想式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异精神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思维的求异性。在教学中运用联想提问可启发学生横向联系、数形结合,多方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在求异中创新,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例5:求函数的值域。

联想提问:该题有哪些解法?引导学生们讨论、联想。

联想1因为,由其结构联想到直线的斜率公式,因此,问题就转化成求点M (0, 2) 与点N (-sin x, cos x) 连线斜率的取值范围,而点N是单位圆上的动点(除x轴上的点),问题又转化为过点M的直线y=kx+2与单位圆x2+y2=1(除x轴上的点)有公共点时斜率的取值范围,于是,由得(当且仅当直线与圆相切时等号成立),因此函数的值域为。

联想2因为sin x≠0,故函数可变成方程cos x+y sin x=2,即。联想到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设,由得,即1+y 2≥2,解(当且仅当共线时取等号,可得)。

联想3因为sin x≠0,故函数可变成方程cos x+y sin x=2,因为cos2 x+sin2x=1,由积的和与平方和之间的关系,容易联想到柯西不等式,于是得 (cos2 x+sin2x) (1+y2) ≥ (cos x+y sin x) 2=4,解得(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联想提问,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异精神,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

六、创设猜想式问题情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大量实践证明,数学中许多命题的发现、思路的形成和方法的创造,都可以通过数学猜想而得到。常见的有类比猜想、归纳猜想、分析猜想、直观猜想、迁移猜想、结构猜想等。教学中创设猜想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现成结论,善于引发新念头,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大胆猜想,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例6:已知数列{an}满足a1=a2=1, ,求证:对一切正整数n, an都为整数。

大多数学生很快可以算出a1=1, a2=1, a3=3, a4=11, a5=41, a6=153,但对怎样证明束手无策。怎么办呢?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能否假设an+2=Pan+1+qan成立?(p、q为整数)并引导学生用待定系数法求得p=4, q=-1,因此an+2=4an+1-an,再用数学归纳法可证明该等式成立,则问题易证。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创造”(牛顿语),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引导他们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出有新意、有创造性的解法,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实践表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问题情景,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综合与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地思考、探索和研究,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敢想、善思、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教材上的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等,大都是前人创造性智慧的结晶,其中很多重要定义、公式、法则的证明过程,都具有思维的独特性。

创设良好氛围 激发创新意识 篇3

一、调控气氛,激发创新意识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保障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激发学生主动的参与,提升投入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愉悦、和谐的气氛是学习的催化剂,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开化,创新思维层出不穷。

1.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敢于创新

营造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为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自主舞台,激发学生大胆地思考、探究,对数学问题的思维不拘于固有模式,肯想、敢想,能创新地予以突破。其中教师应切实保护好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用心呵护创新的星火,精心启发创新的思绪,真正推动创新意识培养。

2.创设合作探索的时空,勇于创新

给予充分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享有自主的时空。自由的探索、灵活的实践、充分的研讨、合情的联想等等,这些会有效地促进教学深入,促使学生的自主发展,激发创新意识,能够促使学生大胆地尝试,敢于创新。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设计: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边长1米、2米、4米的三种型号正方形的地毯可以自由选择,你怎样选购,说说你的理由。有的说“买1米的,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有的说“选择2米的,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学生充分的表述,质疑问难,在辨析中明理,在思索中增知,在研究中提能,在合作中创新,促进了善问、会问、敢思、敢评的思维品质形成。

二、引导探索,诱发创新灵感

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将成为和谐课堂的主要特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探寻新知的由来,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尝试与创新,促进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设计:把12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请你计算出它的周长与面积。小组合作,研究12个小正方形的摆拼法,顷刻间,课堂上人人磨拳擦掌,积极尝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序组织评议,辨析学生的思维,理顺解答方法。同时因势利导提醒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惟一,要学会联想,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利用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辨析等教学情境,鼓励了创新,发展了思维。

三、激励求异,唤起创新欲望

“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思人之未思,行人之为行。”这就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求异思维。摈弃惯有的从众心理、克服求同的定性思维,极力尝试求异价值,跳出固有框框,追求标新立异,就会不断闪烁出求异火花。在数学课上,我经常鼓励学生故意“找碴儿”,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确立自信心,树立科学态度,敢于挑战,勇于创新。

1.体验成功,促进积极思维

利用奇心强、求知欲盛的心理特征,鼓励他们去挑战,去尝试较难的问题,使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快悦,突破问题后产生兴奋。因此,保护好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予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挑战,激励求异思维

设计开放性习题,引发思维发散,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生成。利用开放性的探索,训练思维发散,创造创新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设计:用长2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鼓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形成不同的解题思路,并在比较中形成最佳的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相应的技能。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题■-■时,引导学生观察题后,要求每人提两个问题,看谁的问题既独特又有道理。同学们开动脑筋,提出了各种各样问题。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道题除了按照通分的方法计算外,还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吗?我要求学生先分组讨论,后请各组派代表汇报思考过程和探索结果。有的组说有简单算法,有的组说没有。我先请认为没有简便算法的学生代表讲他的理由, 然后请认为有简便算法的学生代表讲他们的理由,他说:“我发现除了用通分的方法之外,这道题可以直接用分母相乘,分子相减的方法来做,即:■- ■=■ 。这样做更简便。”经过两方激烈的争辩,最后得出结论:在两个分数的分子正好都比自己的分母少1的情况下,两个分数的差,可以用两个分子之差作分子,两分母之积作分母来进行计算。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

四、改进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指导实践,增强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实验、动手操作、尝试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体会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2.渗透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改变单一的传授方式,让学生学会合作、研究、交流、讨论、辨析、评议等学习方法。促使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会自学、会思考、会迁移、会联想。丰富问题的背景,提供学习的素材,形成对问题探究的意识,有效的联结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形成学习的大舞台。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在具体实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设语文情景激发创新意识 篇4

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数学课设计一个好的开头,有事半功倍之效。多年来上课与听课,发现我们教学中常用的开头有如下几种: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导入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纠错式、类比式、谜语式、聊天式、探究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再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呢?

一. 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有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分组讨论问题,开展比赛是一个好方法。每学一课都会提高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展比赛,采用快速抢答的形式,于是大家情绪高涨。如《台湾蝴蝶甲天下》一文,要求学生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蝴蝶谷那神秘的景象。当学生说得不够完整时我会说:“听到你的描绘为什么在我的脑海里没有那么缤纷的蝴蝶画面呀?”当一个同学说的有进步时,我就说:“在我眼前不仅出现了大大小小不同颜色的蝴蝶,而且我还知道了蝴蝶的繁殖生长季节了。”一个同学说得完整时,我回说:“我真的看到了那仙境般的蝴蝶谷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都学得趣味盎然。

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常常被生动形象的画面所吸引。例如:《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有三个自然段,我先让学生欣赏画面。“呀!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话也看不到了。”学生 通过读书体会文章的情感,然后再通过朗读融入自己的感情。“假如你是鹿弟弟,心理会怎么样?鹿弟弟一会儿说玫瑰白栽了,一会儿说没白栽,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体会小鹿对玫瑰花没白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课堂交流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说话,获得知识的阵地,而且学生真切地感到学习是快乐的。

因此,学校教育首先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和营造能让他们充分发展的空间。作为教师,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他们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他们自由翱翔。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谈 数 学 课 的 导 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股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选取典型的感知材料,采用灵活多样,高效实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意创设情景,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引探新知,把他们引进“乐学”的大门。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为优化数学课教学过程打下了基础。

一、情境导入的方法:

1.趣味激疑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和教学密切相关。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不遗余力的追求,去探索。对小学生尤其重要的把他们引进“乐学”的大门,为达到以苦为乐的更高境界铺好基础,使今后漫长的学习道路有良好的开端,趣味激疑式的“开场白”,用新颖的导语可“一语激起千层浪”。如,教学“长度单位”,抽象枯燥,我提出:“怎样使1=10=100?”学生感到愕然,我紧接着告诉学生:“你们学完这节课后就会解答了”,使学生怀着迫切的心情进入新课,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

2、巧设悬念法

巧设悬念就是创设使学生期待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去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如教学“分数化小数”,出示判断下面得分数,那些可以化成有限小数:3/

4、5/

7、7/

8、67/50、16/27,学生计算了好一会,尚不能作答,而老师不用计算,就直接指出3/

4、7/

8、67/50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感到老师怎麽这麽快就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迫切知道其诀窍,从而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3、实验操作法

上课一开始,我和学生共同做一个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去探索新知。这样既可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真实可信感,又便于理解新知识。如教学“方程”时,我拿出天平在左盘里放30克和20克两个砝码,右盘里放50克的砝码,两盘重量相等,用式子表示就是30+20=50,它是一个等式,现在把20克的砝码去掉,换上一块不知重量的小铁块(Χ),这时右盘里正好换上一个100克的砝码,天平才能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Χ+30=100,此时告诉学生,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教师随即板书课题,这种以实验法进入新课,使学生牢固掌握组成方程的必要条件——等式、未知数。通过操作观察的丰富感情体验,把客观上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

4、迁移引申法 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每一部分不是孤立存在,它既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又是后面新知识的基础和铺垫。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教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作迁移设计好铺垫,从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的学习当中,使之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例:“一段公路长30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学生解答后把第一个条件改成60米、90米、120米、等等,通过解答学生发现总长度变化了但结果都相同,顿生疑虑,这时我趁热打铁追问:“这几道题总长度不同,答案为什麽相同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工程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5、观察分析法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时,可让学生观察由12个1平方分米组成的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并设计相应表格,让学生填出它的面积和长、宽的数值,然后启发学生分析它们的面积与长、宽在数值上的关系。通过看图填表使学生发现“长方形面积=长×宽”的规律,这样进入新课学习,学生既不感到突然,又便于理解掌握新知识。

6、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是指新知识寓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从而导入新课。

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有意识的设计两道算式:□00÷25=,□000÷125=,上课后我写在黑板上,并说:“我们做一个游戏,这游戏由你们将□里的数报告给老师,老师马上说出得数”,游戏终止,学生会感到很奇怪,为什麽老师会算得如此之快呢?这时教师便可揭题导入新课。

二、情境导入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一要依据新课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复习,以再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二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的差异程度。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从讲点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入手。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又是逐渐形成的,首先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而新课的导入是否吸引学生,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新课是否赶兴趣。故应设计能吸引学生的准备题,创设情境,增强新课导入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的交流。

3、简洁性原则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的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4、诱导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应注意揭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结合点,诱导学生运用这种联系,积极开展思维,沟通、迁移、深化,从原有认知结构自然过渡到新知学习。

5、启发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麽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的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6、有效性原则 导入新课过程设计应充分依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可接受性,并真正做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铺垫的知识应注重本身的有效性,既是复习旧知,又要有所延伸和发展。

情景创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5

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字字珠玑,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深刻透彻理解这些文章,情景创设在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新课伊始,爱玩的小学生们,还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要将他们带入教学内容中,激起他们浓厚学习兴趣,情景创设少不了。

二、能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情景:同学们,首先来听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唱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年纪和你们差不多的小男孩,他边放牛边为解放军放哨,在一次掩护解放军主力和老乡们安全转移时而不幸牺牲的英雄事迹。现在让我们走进另一位抗日小英雄吧。老师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产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三、能拉近时空差距。古文古诗,文字精简,却晦涩难懂,小学生要理解其中含义很难,情景创设可起到桥梁作用。例如,在教学“岁寒三友”这个单元中三首古诗时,教师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竹、梅、松。画好后,老师选出画得最好的三幅,说:“你们看这么美的画,我们是否应该在上面写点什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是怎样给画题诗的吧,一下子缩短了时空的差距。

创设语文情景激发创新意识 篇6

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模式。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生放胆交流,敢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学“8加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学习9加几的方法来学习8加几,让学主观察课件、摆小棒、讨论,归纳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游戏巩固本节的.内容。

二、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组织有趣操作,注重培养学主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如教材中9加几的这一节,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运算方法,通过教师的教读,学生齐读,抽读,同桌互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述,然后在例2让学生自己摆学具,在小组内互说运算方法,进而在例3和例4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对运算方法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述。从这些小细节里面,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编写者们的编写理念,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中小学(小学版);

语文教学要激发创新意识 篇7

胡锦涛主席在“十六大”的讲话中已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策略。同理, 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 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 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 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 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 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 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 这也就是说,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 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 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 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 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 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要充分尊重学生。

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 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 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 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 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 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教育依据的主要是教材, 任何创新教育的尝试都应立足于教材, 教材虽“无非是一些例子” (叶圣陶语) , 但毕竟是例子, 它不只是知识的载体, 其中也包含着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能力训练方面的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教师运用教材, 不仅要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 更要让学生获得创新能力。这样一延伸, 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深化了课文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我的叔叔于勒》,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传统的观点认为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 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一下:课文主题究竟有没有其他的理解?一番思考之后, 学生提出, 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 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这是“同情说”。有学生还指出, 作者通过几件琐细的小事揭示了菲利普夫妇的那种虚荣得近似滑稽的丑态, 正是这种强烈的虚荣心使得菲利普夫妇连多看于勒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这是“虚荣说”。这样的思考活动, 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是辨证的、全面的, 学生的创新思辩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三、鼓励质疑, 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 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 多质疑, 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 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仅要做到‘书道、授业、解惑’, 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 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 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 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 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 有创新价值的, 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 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 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 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 趋炎附势的小人, 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 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 胡屠户骂范进, 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 马上引起了争议, 有的同学说, 胡屠户这个人, 从做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 他是个好岳父, 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 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 都会责骂范进, 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 又一伴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 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 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 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 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 让我们再读课文, 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经过讨论交流, 学生充分认识到, 在当时这种情况下, 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 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 有前途的, 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 没有用的, 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 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已质疑, 自已解惑, 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且活跃了思维, 激发了创新意识, 培养了创新能力。

创设共鸣情景 激发探究欲望 篇8

关键词:创设;共鸣情景;探究欲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0)1(S)-0007-2

1 创设缘起

新课程的物理教材中,没有像旧教材那样把“电流表改装”单独作为一节,而是将这一部分内容合并到“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并分别从“表头的工作原理(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和“电路的角度(可读数的电阻)”两个角度举例说明电表的改装。新课程教材的这种调整,表面上看,把电表改装内容简化了,但是否真正降低了要求?其实不然。

2 创设理念

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精神,将教学内容以探究课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电流表改装属于探究性实验,具有形象、具体、新奇的特点。教学如能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就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原题 (新课标选修31,P52,图2.413)图1是有两个量程的电流表,当使用a、b两个端点时,量程为1A;当使用a、c两个端点时,量程为0.1A。已知表头的内阻Rg为200Ω,满偏电流Ig为2mA,求电阻R1、R2的值。

解析 (1)当使用a、c两个端点(量程为0.1A)时,R1和R2串联作为分流电阻。

IgRg= (I1-Ig)(R1+R2)①

(2)当使用a、b两个端点(量程为1A)时,R2和Rg串联充当表头内阻,R1为分流电阻。

Ig(Rg+R2)= (I2-Ig)R1②

联立解得

R1=0.41Ω,R2=3.67Ω。

说明 本题是编者的精心安排,具有呈单量程电流表于前,启多用电表于后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一个平台。

3 探究过程

师:请根据串联分压原理设计双量程的电压表,根据并联分流原理设计双量程的电流表。

生1:(图1)串联两个电阻R1、R2。

师:很好!

生2:(图2)并联两个电阻,通过开关S的配合,来实现挡位的转换。

师:从原理上看,是可以的。(引导学生)在实际电路测量过程中,可行吗?

师:(进一步引导)改装后的电流表是一直串联在电路中,当你切换量程开关K1、K2时,必有一个间歇,在这个间歇中,表头会怎样?

生3:指针会被打弯甚至会烧毁表头!

师:(更进一步引导)那么,当你切换量程时,怎样连接电路,才能对表头起到保护作用呢?

生4:画出了自己的设计电路。

师:点评、纠错、归纳得出正确的电路,如图3(回归到课后习题上,对多量程电流表的改装有了清晰地理解)。

启示:通过对电表的“改头换面”,创设了一个共鸣情景,其利有三:

其一,变常规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学生探究自己确定的课题,更具实际意义,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其二,新课程作了调整,其着眼点在于突出串联分压与并联分流的作用和欧姆定律的运用,更注重问题的本质和基础。其三,对后面多用电表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教学中我们需认真地“细究”教材,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在教学中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及时创设共鸣情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通过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获取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学生对所获物理知识的内涵及其来龙去脉都有清晰的认识,且印象深刻。这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M3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2]廖伯琴,张大昌. 《走进新课程》丛书.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3]彭前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M31].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

[4]阎金铎,梁树森. 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物理[M].物理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3

创设英语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篇9

关键词:英语 单词 愉悦 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求知的欲望,就会自觉地刻苦学习。然而,不少英语教师认为学习英语单词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也怕记单词,但是,学生对英语单词有无兴趣,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关,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求我们“寓教于乐”“教学有方”“开窍有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词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学习于游戏之中,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久的注意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兴趣,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任务,本人在实践中有了几点感悟。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英语教学情景,从操作来看,方法多种多样。

一、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情景

人们总是通过感官获取各种信息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存在,所以视觉在学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知识和经验,他们的抽象思维不发达,但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图片、手势、表情等设置情景,便于学生明白句子的意思和使用场合,同时这些直观手段也有一定的观赏性,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利用实物进行的对话较真实、贴切、实用。

例如,在学习“Whats this?Its…”“What do you like?”句型时,教师可以把水果、文具等实物带到课堂,利用实物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

我在教学过程中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单词卡片、头饰、图片等,在教每一个新单词时学生都能亲眼看见,这样也不需要花时间去解释含义。例如,我在教动物单词时,和学生一起动手做小动物的头饰,并让他们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动作,比一比谁是模仿赛中的冠军。学生们兴趣高涨,模仿得非常好,课堂的气氛也相当活跃。

二、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

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随着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教师可灵活运用各种电教手段,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让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

其次,在现代化电教设备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多看、多听,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学生从录像中能看到生动的画面,帮助他们加深对某个词汇、句型的理解。从录音机里能听到纯正地道的英语单词发音、绘声绘色的故事描述和对话,这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地模仿中学会了很多英语单词。

因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电教手段呈现情景,电教手段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精美,课堂容量增大,效率提高。

如,在教sofa, bookcase, kitchen等单词,我把这些单词图片呈现在一起,让学生随着教师的遥控快速说出图片单词,这样教师的遥控一动,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学生的反应更灵敏。

又如,在学习有关动物的单词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设计成一个动物园,带领学生一起到动物园里参观,并进行了“辨声游戏”,以竞赛方式听音猜物(动物)。教学中我还放映动物卡通片段,又让学生戴上道具表演小动物,模仿其动作神态。这样先进的方法使得形、光、声、色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系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得紧张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积极有效。

三、借助体态语言创设情境

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单词,听说英语单词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表情化、动作化。体态语言能对教学情境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教师通过表情让情境的表现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师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去。

例如,在教sing, cook, fly, read, draw, swim这几个单词时,我就立刻做出相应的动作,或教师做动作,学生说单词。这样,教室的学习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和展开。

四、开展趣味游戏创设情境

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有意识地增添一些趣味的游戏,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使学生觉得好玩,从而延长注意的保持时间,更有效地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游戏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有利于教师讲授新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新学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其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因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把游戏引入词汇教学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参与语言交际,在游戏中使用语言,寓学于乐。

例如,在教学问答式对话句子时,我会让学生做“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由赢的学生问,输的学生回答。此处还可利用“掷骰子”的游戏方法,由掷出的骰子点数大的学生问,点数小的学生回答。这种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游戏,学生会感到乐趣无穷。

假若在学生对很多单词似懂非懂的情况下,我就采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渗透,如Pass the card(传卡片)、Do the action(听音做动作)、Find your friend(找朋友)、Draw and color(画一画、涂一涂)等,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反复感觉,从而在脑海里加深了对单词的记忆,不仅可以让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这游戏中,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也使得课堂充满活力。

词汇是培养语言技能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英语单词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英语单词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播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设语文情景激发创新意识 篇10

一、通过拓宽教育空间,创设情境,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

为了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在课堂上可以联系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使情感和知识相结合,活化教学内容,拓宽教育空间。通过物理事例,如:四大发明等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故事,如:富兰克林观察电现象等,激起学生学习科学家献身的精神及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联系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如:雨、雪、霜、雾等自然现象,社会上的能源问题,信息技术和自动化问题及与物理有关的生活常识,增强学生对自然的进一步认识,引起学生对物理的“好奇”,使学生感到物理离生活很近,使学生感到学物理很有用。

二、通过角色效应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创设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相连、相通,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种“身临其境”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和效应。例如:讲密度时,其大小是否和物体的体积有关系?一块砖取一半,它的密度是否会改变?通过自己测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设计能力,同时得到的结论也是刻骨铭心的。学生由以前“填鸭式”的被动角色转化为主动角色,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结论不是死记的来的,而是通过动手、动脑实验分析出来的。这种对自己的肯定和自我信心是教育中十分宝贵而又不可或缺的。

三、利用实验器材创设情境,有利于目标的全面落实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多做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去伪存真中抓主要矛盾、悟出道理、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思维不会受限,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讲“大气压强”时可增加机器人爬墙实验、在讲“浮力”时可演示密度计实验,这样可提供强有力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积极学习。

四、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可以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情绪状态

教师根据初中物理教学课程标准,针对初中生特点,运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如:采用投影仪、幻灯机等先进技术手段,把事物或情境运用图画、声像音乐、放大或动画功能形象逼真地展示出来,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正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样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缩短了学习上的心理距离,激起了强烈的学习情绪。这种教学手段能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变成有形有声的,变抽象为直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与学同步、情与感共鸣,合理的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认知的需要上得到情感的需要,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极大地发挥,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具有很大的作用。

上一篇:阅读测试题答案下一篇:佳句欣赏的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