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的情境创设

2024-05-26

语文课上的情境创设(精选12篇)

语文课上的情境创设 篇1

传统语文教学的内容被固化在“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的框框之内, 而教学方法沿袭疱丁解牛式的文章分析和知识技巧的授受操作。这种教学使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教化和感情灵性培育大为消损。“语文难教”是不少教师发出的感慨, “语文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 主动性不强, 思维不活跃, 主要原因其实在于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 课堂教学过分向考试靠拢, 而忽视了语文课堂应有的情境及艺术魅力。我认为, 语文教学最大的成功在于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的那种沉浸其中、陶然其里的情境, 那种令学生流连忘返、百品不厌的意趣, 那种使学生如梦初醒、心领神会的感应。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 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是非常必要的。

一、精彩导语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认为, 在几十分钟的课堂讲解中, 开头几分钟是非常重要的, 精彩的导语, 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探索热情, 往往在整个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 在教授史铁生的《合欢树》时, 我设计了以下导语: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 那就是母亲的呼唤。”古往今来, 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 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而孟郊的《游子吟》更是让人随口和鸣,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母亲绵长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冰心的《繁星》中写道“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进它的巢里, 我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 母亲温馨的怀抱永远是儿女心灵的港湾。然而, 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 个人的体验不同, 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今天, 让我们来学习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 再一次感受人间最圣洁的爱———伟大的母爱。这段课前导语激起了孩子对母亲最柔软的依恋和感恩之情, 让他们带着最饱满的情感学习课文, 激发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为教和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情境。

二、丰富音像激发情境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生动美妙、丰富多彩的。课堂上,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利用语文教材的特有优势, 并配以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运用生动、直观、形象的音像资料调动和感染学生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余时间, 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直接更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比如执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 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诗的意境相近的课堂氛围。最好选择钢琴曲《星空》伴奏, 并先用幻灯片展示几幅城市夜空灯火闪烁的图片和暗夜星空的图片, 再自定义动画, 使诗句字幕式地出现在一幅城市夜空与星空相互辉映的图片上。此时要求学生不用看书, 只需注视画面倾听范读就很容易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再如执教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时, 我精心选取电影《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的片段, 让学生对民歌有了直接的、初步的了解,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动情讲解烘托情境

每一篇文章中都蕴涵作者要传达的思想或情感。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和回味, 有的时侯, 仅仅依靠教师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学语文需要与生活相联系, 需要通过学生与作者思想碰撞, 激起火花, 引起共鸣, 才能让学生准确、深入接纳作者健康的思想和真切的情感, 进而从中有所领悟,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达到如此效果, 教师在其中无疑担当着桥梁和催化剂的职能。比如在《背影》一课中, 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 但学生难于体会, 原因在于年少的孩子平时对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体味不足, 甚至感知麻木与迟钝。因此, 在教学中, 每当讲解到父亲蹒跚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时, 我用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动情地向学生讲述父母对我的关爱, 还让几个善谈的学生讲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通过我的引导和同学的讲述, 其他学生纷纷站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这样, 看起来似乎有些离题, 但在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让学生深层理解课文。通过创设这样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 每次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表演宣泄深入情境

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 创设一种表演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在讲《皇帝的新装》时, 皇帝几次派大臣去看骗子织布和做衣服的情景, 语言、动作非常适合表演, 故事情节也很有戏剧性。学生在表演之前必须读懂读透课文, 才能演得活灵活现。而通过表演之后, 同学们在一片笑声中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在教授文言文时, 也可以用这种表演的方式, 如《乐羊子妻》这则故事就可以通过比较表演者的表情、语气去揣摩乐羊子妻的端庄品行和远见卓识, 既轻松疏通了文字, 也深入理解了课文。另外, 我们还记得这样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包含着一种深刻的阅读理念, 那就是个性化的阅读理念。所以我们不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 鼓励他们带着各自的生活背景, 带着自己的阅历, 带着自己的认识、好恶, 带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 把自己心中最饱满的情感, 真切地宣泄出来, 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独特的感受。在作文教学中, 同样带领学生实地观察, 使学生身临其境,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鼓励他们尽情宣泄, 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 并能写出真情实感。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我更注重创设表演宣泄情境, 引发学生感悟, 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跃性。

总之,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情境教学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是语文教学中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锤炼, 心灵受到了震撼, 潜能得到了释放。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精心创设情境, 唤醒学生的情感, 激活学生思维, 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 学生就会被情境所感染, 被情操所陶醉, 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融洽的师生情感会使师生心灵之弦产生微妙的碰撞, 呈现强烈的共鸣, 奏出和谐的乐章。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 可以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敏锐的感知、独特的想象、丰富的情感、深刻的理解和活跃的创造等能力, 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 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艺术,开放课堂,创设情境

语文课上的情境创设 篇2

创设情境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作者/凌碧环

目前,大多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孩子怕吃药,因为很苦,聪明的商家就在药的表面裹上一层各种味道的“糖衣”,从此吃药不再是家长和孩子的负担。巧妙创设情境,激活中职语文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就是我们中职学校语文课的“糖衣”,是每位语文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情感积蓄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遵循一定的规则展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只有站在角色立场上,才能贴心着意,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人物的“话”好像是自己说的。这样就可以消除文章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亲切和深刻。如在教学《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时,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中国留学生“我”的情感并不怎么深刻理解和体会,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酝酿文中的`人物情感,然后小组派代表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在与同学们的愉快讨论中,在角色扮演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扮演角色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情感,又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借助绘画再现情境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课文内容和结合学生的实际,借助绘画这一手段设计一些练习,巩固课文知识。如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后,针对广告专业的学生,我说:“文中的小屋描述的是那么的美,真是文中有诗,文中有画,你能根据文中的内容,加上你的想象和创造,为课文配一幅插图吗?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好!”因为融合了一些专业的兴趣,这时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他们大显身手,把他们的专业水平全都发挥出来。通过这次的绘画,学生在愉快的绘画中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了“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三、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美妙的音乐常令人心旷神怡,其韵律、音韵、节奏常把人带进特有的意境中。音乐能制造气氛,渲染情境,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那将是另一番天地。我们可以用音乐的方式引入新课,不仅能营造很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借用音乐中的歌词、节奏等直接地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新课当中。如在教学《提醒幸福》时,可以通过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通过歌曲的旋律、歌词引入新课。又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是比较吃力的,这时就可以播放一些腰鼓表演的视频,通过视频里的画面、音乐,加深学生对腰鼓队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的理解,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语文之源,依据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创设情境,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立意,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篇十分感人的短篇小说。它叙述了一家三口突然遭受厄运之后,顽强不屈,奋发上进,最终时来运转的故事。读来令人深受感动、鼓舞。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体会困境中逆流而上的精神,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印象最深刻的食物说起,并分析印象深刻的原因。接下来我跟学生一起举例老一辈怎样在艰难的环境下求生存的故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到课文中去。

五、游戏教学引入情境

中专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活动,若能将语文知识与游戏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在游戏中,教师也要一起参与游戏,语气和态度要亲和,这样才更容易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如在《说话训练》这一课,可以设计一句话接龙游戏,如果谁卡了壳,就罚他说个绕口令。这样的游戏能使全班学生一起参与,学生感到新奇刺激,那么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六、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

目前,多媒体技术正被广大教师所采纳和应用,因为它逐渐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它能使教学过程有序化、整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令人赏心悦目。如在教学《洛阳诗韵》时,课文从洛阳的“古”“美”“绝”“奇”四个不同侧面选取了典型材料,由于学生不能亲临其境,学起来觉得抽象、枯燥。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文中所提到的白马寺、牡丹、唐三彩、龙门石窟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通过投影仪播放出来,学生马上被吸引住了,学习的情绪高涨,教学效果非常好。

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情知对称,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能寓教于乐,把教学内容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学习的“我情我景”,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需要,促成学生乐学;甚至将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所以,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情境创设在小学英语课上的重要性 篇3

一、关注情景创设的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情景创设的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不是以学习为目的的,他们通常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加以关心。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只有能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全身心地投入。

1.利用儿歌(或chant)。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歌谣是必不可少的。歌谣那富有动感 、有韵律的特点恰恰迎合了少年儿童的心理和口味。唱歌是寓教与乐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调节学习情绪,又能激发学习兴趣,以歌引趣,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用一些学生很熟悉的音乐。在学习Book 2 Unit4 第二课时,让学生在《两只老虎》的旋律下唱,Do you like peaches? Yes, I do. Do you like oranges?No, I don’t. Do you like apples? Yes, I do. What about pearsI like them very much.如Book 3 Unit2有首歌曲《Books and pencils》,笔者在课上就用了很多次,首先在课前用来让学生在音乐中回忆所学的内容,又可在课的最后来进行歌曲的改编,《Erasers and pens 》…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 How many…?这个句型,而且是快乐地学,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2.利用游戏(或竞赛)。在课堂上适当地、有意识地增添一些趣味性游戏,能使孩子们觉得好玩,从而延长注意的保持时间。但在选择游戏时要结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仔细分析它的利弊、它的实际价值;要设定竞争措施;要适合所讲授班级的实际情况。如四年级有很多节奏感很强的Let’s do ,学生很喜欢做,但是往往不通过自己的大脑去记忆,因此学完之后,笔者就要求学生合上课本起立,听,并快速地做出动作,做错的学生要主动坐下,直到最后剩下一个人比赛才算结束,而这个人将成为本节课的Super boy or Super girl,奖励多颗五角星。每个人都很想做个胜利者,因此每到学这个,同学们总是特别的兴奋,注意力也是特别的集中,我也看得喜上眉梢。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开心地学,真正做到了“快乐学习”。

二、关注情景创设的直观性

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非常重要。运用直观教具能为学生创造一种逼真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在英语老师时间不够充裕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就地取材,创设情景。英语教材从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发,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具,如彩色图画。它们紧密结合儿童好新奇、爱活动、善模仿、 爱说、爱唱、爱跳、爱表演的特点编排和设计的。如学完music、computer game、 paint、 science 、do sports这五个单词,就可以给学生起个头,I have many friends,然后让学生看着课本中的图片说一说他们的兴趣爱好。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了竞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并为今后写英语小作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可见充分挖掘教材内含,激发学生乐学情趣,实施直观教具,来创设教学情景是行之有效的。

三、关注情景创设的丰富性

只有创设丰富的情景,才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欲望去进行创造。要相信每个孩子,相信他们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美国教育家本尼斯说过一句话:“只要对学生抱有很大的希望,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25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设计开放性的支点,让学生有机会“换一双眼睛”看生活,“换一副脑子”想问题,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创设语文课的教学情境 篇4

一、语文教师要热爱生活, 正直高尚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家园。所谓的人文性, 所谓的精神追求, 如果离开了现实的生活, 抛弃了平淡、苦闷、压抑、无奈、欣喜, 便成了远离人间烟火的空中楼阁。语文的存在是要从纷繁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 就是使学生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向往着生命的辉煌。既然要引领学生去体验, 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能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能欣赏自己建立的自信人生观, 能发现别人的美, 欣赏别人的美, 做一个正直豁达的人, 还能欣赏自然界一切生命, 塑造开放的心灵。通俗地说, 语文教师要做一个魅力四射的人, 让学生欣赏语文教师, 热爱语文教学, 带他们在语文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二、语文教师要关心学生, 平等呵护

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 首先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必须走进学生的心里。这种爱是近乎天然的本能, 要富有人情味, 要有仁慈宽容的博大胸怀。这种爱不是人为做作装出来的, 不是表面的“平易近人”, 不是无原则的放纵。这种爱“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教师要做到让学生“亲其师”, 然后“信其道”, 就必须首先关心呵护学生, 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充满爱的接触与交流, 学生才有抒发自己感受、畅谈自己想法的欲望,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地活跃起来。

作为语文教师, 还要注意平等地面对每一个学生。不能只把爱停留在少数人身上, 不能把语文课看成是几个学生表演的舞台, 具体地说, 提问不能总叫成绩好的同学, 不能总让朗读有感情的学生去朗读, 而是要认真倾听所有学生的体会、感受和心声,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想、表现的机会, 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语文课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他们是独立的, 他们可以有不同的审美感受, 不一样的情感体会, 在这里他们的一切都可以受到尊重, 这一点看似是对教师的苛刻要求, 其实, 这是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语文教师要具有足够的语文知识, 重视积累与学习

语文教师应具有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包括的范围很广, 如:听说读写的知识与能力、言语交际能力等, 作者、编辑口语较差一点对工作影响不大, 主持人、演员书面语差一些也还可以, 但语文教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那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欠缺, 否则就不能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 当然, 课堂氛围也不会很轻松。例如, 在分析鉴赏作品时, 如果教师的语言干涩、平淡, 没有吸引力, 那么, 此时的课堂可想而知, 死气沉沉, 乏味之极, 学生今后也不能很好地分析评论。相反, 如果教师说的能力较强, 又有较深的文学修养, 肚子里装有许多的唐宋诗篇, 古今佳句, 在适当的时候, 便可呼之即出, 挥洒自如, 这时的课堂气氛、效果会截然不同。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教学论文 篇5

摘要: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具体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群体的综合性成长发展质量水平具备深刻影响,本文围绕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选取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现行教学知识内容构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做好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能够为我国小学生群体顺利实现良好优质的学习成长目标,创造和提供稳定且坚实的支持条件。从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工作的实践发展现状角度展开分析,切实选取和运用恰当教学方法调动和激发小学生群体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的主观积极性,对于保障和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果水平,具备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最近几年以来,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中的引入运用,对于有效提升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能水平,充分调动小学生群体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活动的主观积极性,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鉴于此,本文将围绕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简要阐释。

一、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所谓情境,是人们借助语言表达符号、各种类型的客观实物,以及音乐美术艺术作品等道具,通过人工性组织处理的实践形式,共同创立并且建构形成的模拟化生活教学环境。在小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创设和呈现具备充分生活气息的模拟教学场景,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群体在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引导小学生逐步形成参与小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的主动性,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均呈现程度显著的改善和优化。

二、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步骤

切实选取和运用恰当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工作综合效能水平的基本条件,而在具体应用教学方法过程中遵循科学正确的步骤,是顺利实现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最佳效能目标的重要前提。根据目前已经获取的一线教学研究资料,在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如下基本步骤:第一,在组织小学生群体开展语文素材阅读体验学习过程中,渗透性开展情境创设与呈现教学环节。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阅读学习的语文素材文本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和呈现恰当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情境,在实现语言表达知识要素与具体学科教学场景相互结合基础上,继续组织学生开展优美句子和短文段落的针对性学习训练教学环节,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效果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第二,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入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面对的作文教学话题,为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创设和呈现恰当的作文教学情境,为学生在开展作文习作构思过程中,提供身临其境的语言表达背景,诱导学生通过开展形态多样的连续性思考和想象的主观体验活动过程,形成形态多样且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性写作实践活动参与热情,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基础性写作活动能力水平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第三,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环节开展过程中引入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要督导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综合性引入运用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辅助性教学资料元素,结合具体面对的课堂讲授教学内容,为学生具体建构和呈现的恰当的.教学体验场景,并在具备充分生活实践体验气息的教学场景中,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水平实现程度显著地改良提升,要通过充分调动和激发小学生群体在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行为过程中的情感参与程度,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显著的改善。

三、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思路

在具体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面对的具体教学内容,综合引入运用类型多样的辅助性教学工具元素,为学生建构和呈现具备充分生动性、科学性和日常生活实践贴合性的教学情境,在充分调动小学生群体在参与小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的情感参与性水平基础上,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综合性学习水平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优化。针对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具体择取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步骤,以及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思路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梁钟钦.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01:105-106.

[2]徐国敏,姜领弟.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35:58.

[3]党玉春.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19:290.

[4]麻建芬.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09:159.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探讨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效率

一、小学语文情境创设重要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优化实践教学效果,教师应全面展现语文教材之中内在的情趣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实力,以审美视角,开创适合学生需要的学习情境,方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形成自主创作的强烈欲望。一旦,学生积极动手参与便会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丰富自身视野,增强核心素质。

当然,光有学习兴趣还是不够的,学生还应拥有更多参与锻炼的实践机会,方能避免成为无本之木。因此,该过程中教师应依照语文教材实际内容为学生开创更多的参与锻炼机会。例如,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欲望,进而热情高涨的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通过设置问题可自然而然导入新知识,避免显得过于突兀,令学生面对新内容不会产生畏惧、茫然之感,进而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依照学生能力水平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往往个性鲜明,对新知识的接受度有限,通常会根据以往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审视新问题,其阅读个性则是客观存在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应本着标新立异的原则,支持学生以自我的角度理解作品,做出创造性的分析。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通过情境创设引领学生深入到阅读环节中,激发他们的独立性,使之感知更多的个人品味。例如,在讲授落花生一课时,当学生了解了父亲想要成为落花生一样的人时,教师可引入问题情境,让学生选择到底是否做落花生,并可通过小组辩论形式,使学生真正明确只有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能体现人生价值。通过积极辩论,学生们各抒己见,流露出真情实感,张扬了鲜明的个性,这样一来无论对提升学习效率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均是极为有利的。

合理的提出问题可有效的激发小学生发散思维,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阶段中,教师应针对学生掌握知识提出相应难度水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司马迁撰写史记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发问,文章开始为什么要介绍司马迁小时候学习英雄故事的环节呢?在课文之中学生无法找到答案,因此他们会自主思考、分组交流,进而找到司马迁从小便发愤图强的原因,这样司马迁在忍辱负重的状况下完成史记就不难理解了。通过启发性的引入问题、充满趣味性的讨论、辩论,学生可在产生疑问、寻找答案、阐释原因的阶段中提升综合能力,掌握丰富知识,增强素养与水平。

三、引入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语文实践教学阶段中,为提升效率,应积极引入现代技术手段,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将语文课本之中枯燥的语言文字转变成为带有色彩、声音,贴近人们生活的内容,使学生们调动更多的器官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提升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进而用于探索发现新问题,提升自主创造力以及学习钻研力。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针对描写景物的内容,教师可依照其结构层次,通过多媒体系统为学生呈现群岛的景观图片,使他们了解该景观地理位置以及在我国承担着海防前哨的重要作用。学生们通过多媒体图片、动画影像将身临其境,仿佛在西沙群岛中畅游,感受色彩斑斓的风景画卷,神秘的海底将不再陌生,斑斓的海水、多样化的海产品将令学生们对这个神秘的地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爱国之情。教师还可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图片,为学生们展示人们建设、保卫西沙群岛的场景,如此一来,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学生们将准确的捕捉文章中烘托的形象,身临其境的走进场景之中,陶冶情操,掌握文章核心精髓,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生动、自然的生活情境,学生将真切的感受到语文知识随处可见,始终存在于我们身边,并非那么枯燥与遥远,渐渐地他们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善于观察周遭事物,用发散思维理解课本内容,形成变通、举一反三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总之,语文学科是小学生学习其他知識内容的工具性门类,其来源生活又归于生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唯有深刻明确语文学科重要性,把握其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创设贴切生动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即教师应密切联系当前的日常生活开创教学情境,合理引入问题,使学生明确生活之中随处可以用到语文知识,因而要更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将所学课文知识同日常所见所闻紧密联系起来,有更多的生活素材创作文章,体会丰富的文本内容,进而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力,丰富文化素养,以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多媒体创设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0).

[2]刘小琴.浅谈小学语文如何挖掘小学生写作的源泉[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6).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语文课之美 篇7

一、课前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想让学生学好每一篇课文,就应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想办法引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自己有了要学的愿望,不但老师教起来会感觉很省劲,而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例如,《万紫千红的花》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中介绍了花有各种颜色的道理,以及花与昆虫和人的关系。大部分学生是不爱学习说明文的,总感觉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为此,在讲解这篇课文之前,我利用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放了一段幻灯片。在幻灯片中,配合着优美的音乐,展示着花儿各种动态与静态的美丽画面,展现着人与花和各种昆虫和谐共处的温馨情景,学生看得如醉如痴,这时我让学生打开课本,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导入主动阅读、探究寻觅的良好氛围中了。

二、课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采飞扬,富有哲理的名篇,由于有的文章中所述内容与我们的年代和国度不同,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枝粉笔,学生很难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果我们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相应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去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例如,我们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七年级的学生只从简单的文字描述中,很难体会到父亲的背影怎么会让作者如此难忘。为此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在感人而凄婉的音乐下,一位父亲拖着老态龙钟的身体爬上了高高的月台,那心酸的一幕,不仅让人潸然泪下,在此情此景下,学生们不难体会到一位老父亲与儿子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

三、课尾创设情境,把教学推向高潮

《愚公移山》是古代名篇,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往往是先和学生读一读,讲一讲,使学生在熟知课文,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你认为愚公是怎样的人或者如何看待愚公精神”等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得出“愚公坚定不移,永不言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在进行完这些教学环节后,制作了一个课件。在课件中我用学生爱唱的《愚公移山》这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当教室里响起“望望头上天外天,凭着是一身肝胆……”的优美旋律时,屏幕上同时出现了一位身着古装,神情坚毅的老人的特写画面,这时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尤其是最后一句“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为讨论的问题作了最好的诠释。

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化蝶飞” 篇8

那么何为情境创设?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声像、模拟表演、再现生活等方式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主动的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境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特有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实施情境教学,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更为充分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性,让语文课“化蝶飞”。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结合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谈谈自己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借助各种媒体进行情境创设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教材本身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利用多媒体课件,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可以加强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如:在学习课文《山中访友》一课时,我们利用多媒体电脑播放出伴有音乐的一系列画面:瀑布、花草、鸟虫……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通过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学生的视、听等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怎能不激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新课标下的课文,如《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等,描写了许多动人、形象的画面,都蕴含在字里行间,用图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课文中的生动形象一下子就更鲜明了;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更易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因为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刺激力和影响力,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课文《吆喝》《口技》等,音乐用它特有的感人语言,展现鲜明的形象,渲染广远的意境,更易使学生激起与课文相似的想象与联想,以至心驰神往。把音乐与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音乐、绘画等形式它具有比文学更强烈、更丰富的刺激力和影响力,展现更鲜明的形象,渲染更广远的意境,因而更易激起学生头脑与课文相似的想象与联想,以至心驰神往。

二、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情境创设

想象可以穿越时空,可以再现历史,甚至可以再造历史。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想象来弥补课堂教学时空限制的不足,来领略曾经的惊心动魄,感悟伟人的至情至性。如在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该作业为学生创造了感知的新情境,让学生的头脑充分动起来,打开了思维之门,锻炼了想象力,活化了所学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科幻小说《喂——出来》一文时,我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你发现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你会想象出什么精彩的故事呢?这可让学生依情定势,合理想象,延伸情节。这样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进行延伸性想象的训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但训练了他们的想象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三、通过学生模拟表演进行情境创设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有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石壕吏》等。这类课文完全可以先让学生预习,再由学生组织排练,最后将课文以课本剧的形式演出来。学生排练的过程就是对课文熟悉的过程,理解的过程。而表演又是一个感染其他学生的过程,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八年级《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的偏差,最终得到了正确的表演位置。

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便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等课文均可采用这种表演形式,连续的动作、生动的语言、真实的表情,逼真的场景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异、真实的感受,由此创设的人际情境,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情绪自然倍增。

四、联系生活,让课本走向生活的大舞台

中学课文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呢?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抱一种大语文观念跳出课堂,课文要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以己之感悟彼之情,才能真正地去理解文章的主旨,领悟作者的情感。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作者深切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可能是母爱无所不在吧,同学们往往容易忽略它,一提到“母亲”,大家总会用“啰唆”“唠叨”来形容她们,更多的是想到与母亲之间的代沟,因此对这类歌颂母爱的作品不以为然,很难真正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为了唤醒同学们对母爱的感念之情,我特地在班上发放了一份问卷调查表:“你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你为父母祝贺过生日吗?父母是否记得你的生日,他们是如何为你庆贺的?你生病的时候,父母是怎样照顾你的?父母生病时,你为他们做过什么?你的父母给过你什么影响吗?”……同学们的表情顿时变得若有所思……很多同学做完问卷调查,坦言对我说:“老师,我觉得很惭愧,我对父母做得那么少,而父母给予我的却是那么多,以后我要多理解父母……”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同学们对“母爱”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不仅理解了胡适母亲对儿子的爱,更能体谅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有的时候,要明白课文,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做人,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我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情境教学法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产生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联想与想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当学生读书浅尝辄止时、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当学生听课松懈怠慢时,适时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口动、手动、脑动”,更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有限的课文材料内容和课堂范围,创造出无限的学习成果。情境教学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让语文课堂变得鲜活、靓丽,生动有趣的语文知识有如一只只彩蝶翩翩飞进孩子们的心中。情境创设教学法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成为中学课堂一道绚丽的风景,让语文课“化蝶飞”!

摘要: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特有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实施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更为充分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性,让语文课“化蝶飞”。

语文课如何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 篇9

一、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营造和课文内容一致的氛围

喜欢音乐几乎是人的天性。当人们的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时,往往借助于音乐,我们熟悉的许多歌曲都是表达人类独特的心灵感受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开发一切课程资源,让音乐艺术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课外资源。教师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对课文内容和主题了然于胸。这样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才能从内心深切感受到哪首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最接近、最相似。这样,选取的歌曲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史铁生的《合欢树》中,塑造了一位无私无怨、执着坚强、宽厚仁爱、牺牲自我,为孩子情愿付出一切的平凡而伟大母亲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敬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为当时不能体谅母亲的良苦用心的愧疚和忏悔之情。满文军的歌曲《懂你》也是一曲唱给无私奉献的母亲的赞歌,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所以,课前给学生播放满文军的《懂你》,同时用字幕打出歌词: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告诉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爱你/花静静的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告诉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当歌曲结束时,学生还沉浸在歌曲所渲染的情景之中,教师深情地说:著名作家史铁生也有一位这样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欣赏他的经典篇目———《合欢树》,去体验其中的深深的、浓浓的母爱。

二、利用诗歌所创造的优美意境,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情境

诗歌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样式,它所渲染的优美意境,能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让人思维活跃,感情充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课文意境相协调的诗歌,充分利用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来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向往之情。比如,《有月亮的晚上》描绘了一幅月下师生读书的又没画面,充满诗情画意,表现了人物心灵的纯美。教师满含深情地为学生朗诵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当学生已经被优美的诗歌所感染时,教师引导学生:千百年来,月亮是相思的代表和象征。但是,你想知道在一个个有月亮的晚上,在一个幽静的小山村发生了那些和月光一样美好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王连明的《有月亮的晚上》。

三、利用故事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探讨

说明文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原则。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时,我是这样设置导语的: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我读过的两个小故事:第一个,讲述的是一个16岁的少年放牧这一群羊,他每天在固定时间赶着羊群到一个水泡子去饮水。一天,当午饭后,他和以往一样赶着羊群走向水泡子后,他爷爷发现天空的颜色变得昏黄而发红,预感到一场大的沙尘暴将要袭来,想去将孙子叫回来。但沙尘暴说来就来,不等爷爷出门,铺天盖地的黄沙将天地间搅得一团昏黄。等到沙尘暴停止,爷爷跑到水泡子边去寻找孙子和羊群,当时的场景让这位老人目瞪口呆,水泡子不见了,被黄沙完全覆盖,当然覆盖的还有他的孙子和羊群。第二个故事,是一位驻沙漠地区的连长的故事,他的岳母来部队探亲,那是部队配备还落后。当他岳母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要求回家的时候,这个连长赶着牛车送岳母离开。半路上遇到突发的沙尘暴,连长凭着多年沙漠生活的经验,死死抱住一丛沙漠荆棘,并将头钻进去,得以生存下来。沙尘暴停止后,却无论如何找不到岳母的踪影。一年后,在沙漠找到一具尸骨,了这位连长从假牙认出就是岳母的尸骨,嚎啕大哭。这两个故事都是在讲述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的,同学们想一想:沙尘暴的策源地是哪里?沙漠。治理沙漠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是我们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老先生的《向沙漠进军》,从中我们能了解沙漠,学习一些治理沙漠的办法。

四、利用学过的课文,唤起学生心相同的心灵感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从学过的旧知识中,能有新的感受是多么重要。教师要善于通过对学过课文的回顾,来导入新课,使学生养成融会贯通的思维习惯,从而将所学的知识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学习《陋室铭》时,我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提问:我们曾经读过莫泊桑写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福楼拜的宿舍和刘禹锡的陋室,有什么相类似的地方?归纳:都很简陋,福楼拜的“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刘禹锡住的“斯是陋室”。他们都有很多高尚博学的客人,那一篇写了几位大文学家,这一篇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者表达了相近的情趣,但写法不尽相同。前一篇描写细腻,是写人的散文,后一篇是记物的铭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刘禹锡的《陋室铭》。

总之,创设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可以从古诗词、生活事件、社会新闻、历史名人等等方面,引入新课,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厚而有趣,生动活泼,充满活力。

摘要:创设情景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营造和课文内容一致的氛围, 利用诗歌所创造的优美意境, 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情景, 利用故事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探讨, 利用学过的课文, 唤起学生相同的心灵感受。

创设情境教好语文 篇10

一.创设情境的理解

情境教学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 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情境教学一直以来被教育者视为能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教育史上源远流长。有人说:无情境不教学, 情境无处不在。关于情境,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 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 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 才能被吸收;因此, 知识也需要溶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我认为:创设情境的课堂才会有滋味, 有趣味, 有深度, 有广度, 有生机, 有美丽;才会有激情的碰撞, 灵性的涌动, 精彩的生成;才会实现价值的引领, 个性的张扬, 心灵的对话;没有情境的课堂是机械的、单调的、枯燥的。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试想, 冷漠的老师, 冷漠的学生, 冷漠的课堂, 怎么能唤醒求知的欲望, 怎么去体验探索的快乐?学不到知识是小事, 如果培养出冷漠的人就是大事了。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操作

创设情境——教者要精心创设一个新颖而生动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这是创设情境教学的关键。可以采用以下二种方式:

(一) 导入情境

设计这种导入情景时, 教师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的线索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正确的诱导, 驾驭全文的内容, 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索过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导语:“同学们, 打开课本仔细的看一下插图———谁能解说一下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幅图画放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对平凡的白杨树加以礼赞?‘礼’是什么意思?作者又怎样进行‘礼赞’的呢?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领导人, 茅盾对白杨树非但不另眼相看, 还情不自禁地讴歌赞美, 我们看看他是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哪些滚烫的语言, 把白杨树的形象维妙维肖地描绘出来, 从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白杨礼赞》学习后, 大家一定会深刻的感觉到它的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学生的思路紧循着教师这段话步步深入, 诱发思索的导语, 与教师很好地配合, 积极思维, 教学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可以说, 好的导入, 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二) 模拟情境

即通过以生活展开情境, 或以音乐渲染情境, 或以表演体会情境等多种方式, 再现教材中提供的情境, 模拟的情境要具有逼真性。

1. 生活展现情境

作文在许多学生的心里一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害怕一板一眼地去写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更多的时候不是没有内容可写, 而是缺乏能引起他写作欲望的情境。所以, 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写作情境, 把孩子们内心中的宝藏发掘出来, 或者说情境只是一个触点, 从而激发了他们本身具备的写作能力。语文应面向生活, 把学生带入社会, 带入大自然, 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 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语文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大自然中捕捉灵感。如教《苏州园林》, 学生没有目睹过“是各地园林的标本”的苏州园林, 对苏州园林的美理解不深。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 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所以, 我们可以利用彩色图片, 把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点缀、门窗的雕琢、颜色的调配等展现在学生面前, 增强学生的直观。有位教师为了教学《苏州园林》, 利用假日到苏州园林里摄了很多照片, 给学生观看, 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 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 也是强烈的, 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往往使人心驰神往, 它以特有的旋律, 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选取的乐曲一定要与教材在基调上、意境上对应协调。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体会感情, 感受意境。如七年级下册学习余光中的《乡愁》, 因其富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给它谱上简单的曲子、韵律和谐, 使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生动、感人, 强烈地感染了读者。又如教《木兰诗》就可以把《花木兰》动画片的主题曲播放给学生听, 把学生带入木兰代父从军的意境。

3. 表演体会情境

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 创设一种表演体会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 由于学生自己进入角色, 扮演角色, 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 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的同学, 这样, 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 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如《孔乙己》一课, 让学生表演孔乙己买酒喝时的动作, 通过表演能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很深的认识,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 创设情境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 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 仅仅象以往, 靠老师的一根粉笔, 一张嘴, 一本课本, 就想打动学生, 就想让学生进入情境, 是很难实现的。情境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 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 结合课文内容, 拓展教学思路,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创设各种情境, 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1. 创设质疑情境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 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 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 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 爱说, 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如《背影》中儿子对父亲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参与进来, 理解就更深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受宠的比较多, 他们往往依赖于自己的父母, 却体会不到父母亲对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听不进大人的话, 把不理解父母归结为“代沟”, 更有甚者和父母关系僵化甚至敌对。此时, 教师布疑启思, 为什么作者会对父亲有这样的情结呢?为什么要爬着火车站的月台送别呢?为什么送别是特别注重背影而不是相互拥抱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 加强交流讨论, 主动去学习、消化、理解其中的知识和道理。上课过程中, 我播放了歌手黄磊的一曲《背影》, 那悠扬又略带哀伤的歌声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氛围。接着, 我让大家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电视散文《背影》中那一段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和儿子泪光中读信的经典片断。黑白的画面, 忧伤的音乐, 充满深情的旁白, 画面中父亲蹒跚的步履, 爬上月台时的艰难动作, 儿子读信时泪光闪烁的眼睛, 泪光中浮现出的父亲的背影,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悄悄震撼着学生的心, 让他们的心与作者的情感靠近。然后教师进行诱导点拨, 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疑问, 解开思路疙瘩, 这是理性认识的升华。又如教《观沧海》, 可质疑《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历史人物中的曹操有何不同, 让学生各抒己见。

2. 创设想象情境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引发学生的想象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上完《愚公移山》, 可以让学生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

(1)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在情节的发展上各起什么作用?

(2) 安排京城氏之子有什么意图?

(3) 故事的神话结尾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对愚公形象的认识提高了一步: (一) 他有远大的抱负, 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二) 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是从发展的观点出发看待问题的, 也就是课文中所写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此时愚公的形象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会树立起来。愚公的形象是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 揭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突出了教学难点。

3. 创设诵读情境

例如:在《再别康桥》中, 开头用三个“轻轻地”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 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第1节到第5节描写了“西边的云彩, 河畔的金柳, 软泥上的青荇, 榆荫下的潭水, 斑斓的星辉, 沉默的夏虫”这些绚丽多彩的康桥景物, 诗人的欢喜眷念的真挚深沉的情感也洋溢在这如画的景色中。最后一节与开头呼应, 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情感的升华, 诗人用两个“悄悄地”表达自己舍不得离去的深情, 以及一种淡淡的酒脱的韵味。这些内容, 老师没有繁琐的分析, 而是学生自己在朗读的过程中去品味, 去感悟。学生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 初步感受了康桥美景, 体验了作者情思。当然,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还要鼓励学生读出对诗歌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创设有效情境 激活语文课堂 篇11

一、创设情境激趣,捕捉知识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打开认知的通道。在情境中感知、捕捉课文的知识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分析与概括能力。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我利用课前三分钟与学生一起玩纸牌。我拿出两组牌,分别是:红心9、7 、5和黑桃8、6、3。上来的学生当然挑红心。但眼看着自己手中的牌大,却让我净胜了两局,学生不服气,说:“这样比法,谁先出牌,谁就输。”“为什么?不是你拿的那组牌大吗?”“因为你占了先机!”另一个学生恍然大悟地叫了一声。“对!战争中、比赛中,有时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关键看弱的那方能否占得先机。”我话锋一转,“今天我们要学的《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的就是這样一个故事。有兴趣吗?”“有!”这一声齐喊,大有石破天惊之势。通过课前设置玩牌这个游戏,调动了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探索田忌赛马以弱胜强的奥秘。

二、创设情境激思,突破重难点

在文章的重难点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手段单一。而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就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它能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变抽象为形象,缓解教学坡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月光曲》时,我播放课件,随着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奏响,屏幕上出现了“海上生明月”的动感画面。伴着舒缓的背景音乐,我声情并茂地朗诵。此时,学生已完全融入诗一般的意境中。之后,我让学生自由读文,找出写得美的词句细细品味,并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生动文字描绘的美丽画面,感悟文章的隽永意境。品味了语言文字之美后,学生在《月光奏鸣曲》的伴奏下,开始动情地朗诵,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海上月色……本环节学生始终徜徉在优美的意境中,激发了思维,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 创设情境激情,拨启动情点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寻找文章的动情点,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巧创教学情境,拨启文章动情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情感教育及情感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运用现代媒体播放圆明园以前美丽的原貌,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与自豪之感。而后再播放英法联军侵略者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把那些宝物能掠夺的“统统掠走”,不能掠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以及放火烧园的电影片段,把侵略者践踏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顿生惋惜之情与痛恨之感,激起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创设情境激疑,填补空白点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疑,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阅读时去思索、去想象作者特意留下的一些艺术空白,填补文中空白点。这样,教学可由文中迁移到文外,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巧妙地将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审美体验与思维训练熔于一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例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我通过现代教学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将诗中的内容演示一遍。之后,一个小书童带着一个问题,跳出画面:“假若园主人在家,那么作者会看到什么?”通过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疑问。之后组织讨论、交流,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接着再播放园里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蜂飞蝶舞,一派美好春光的课件,引导学生领悟诗中作者虽然未遇上园主人,但是并不扫兴,原因在于他由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这样,让教学又由诗外回到诗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实文中空白处,使课堂更加紧凑。最后,让学生通过想象写“假如园主人在家”的作文,让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教学的延续性,形成一种大语文教学观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养成了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习惯,并且提高了学生敢于发现、勇于创新和大胆想象的能力。(作者单位:福建省邵武市熙春小学)♦□责任编辑 徐纯军

创设教学情境,创新语文课堂 篇12

一、巧设导语, 创设情境

成功地上好一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 其中巧设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导语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 它像一座桥, 架在理解课文内容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 这座桥架稳了、架宽了, 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到达彼岸。导语的设计有多种, 可以利用语言、故事、歌曲、影片等方式进行。

1.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经学过的知识出发, 并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导入。

如学习毛泽东《纪念白求恩》时我这样导入:“还记得七年级时我们学过的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吗?我们都为毛泽东笔下所描绘的‘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这样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美景所陶醉, 更被伟人涵盖天地、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众所周知, 毛主席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词人, 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主席满怀悲痛写就的一篇议论文《纪念白求恩》……”只言片语顿时勾起了学生们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忆, 更激起了他们学习新课的高昂热情。

2. 利用名诗名句导入。

《再别康桥》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古人云:‘黯然销魂者, 惟别离而已矣。’所以古人在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 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 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验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 让我们一同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一同来领略现代诗人笔下别样的离情别绪。”如此导入既自然合理, 又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邀约他们和老师一起穿越时空隧道, 钻入诗人火热的内心去体验最真挚的情感。

3. 利用歌曲导入。

在教授《父母的心》一课时, 我首先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母亲》MTV。当著名歌唱家阎维文饱含深情的“你入学的新书包, 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 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儿, 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 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的歌声在耳畔响起时, 台上台下师生们的心都被深深打动了, 许多人的眼角都闪现着泪花, 大家不约而同地都跟唱起来, 课堂气氛一下就被激活了, 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就像火炬一样一下就被点燃了。

4. 故事导入。

在教授议论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 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有一个天神被钉在了高加索山上, 他长年累月经受着风吹日晒和电打雷击, 还得承受神鹰每天来啄食他的心肝的苦痛。他的心肝白天被啄食后, 晚间又长出来, 伤口愈合,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但他始终坚强不屈, 他就是违背宙斯意愿向人类传授各种知识与技能并把火带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千百年来他反抗强暴、牺牲自己、为人类造福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受到了人们的景仰和赞颂。普罗米修斯是神话故事中的英雄, 但我们翻开历史的进程, 同样可以看到无数个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的文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 甚至生命, 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同学很踊跃, 立刻想到了因变法而被车裂的商鞅, 因变法被砍头的谭嗣同, 因捍卫真理而被烧死的布鲁诺, 因提出进化论而被嘲笑的达尔文……“这些历史的先驱虽屡遭磨难却永不妥协, 前赴后继, 矢志不渝。是什么让他们做到了这些?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样导入学生很感兴趣, 而且有参与的空间, 为学习本篇文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结合文本环境, 创设生活情境, 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 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 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 文本与学生脱节, 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 以便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激发其求知的欲望。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 朦胧的月色, 含香的水气, 令人自失的笛声, 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 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 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 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 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 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 在课堂上, 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 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 并通过视频向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大家说得有劲, 听得有味, 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 自觉地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 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了。

三、运用现代媒体, 创设情感情境, 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 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 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自然是水到渠成。譬如在讲《水浒传》时, 我在多媒体上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中与课文相关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电视片段, 同学们兴趣高涨, 对鲁达的不畏强暴、嫉恶如仇和吴用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 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总之, 影音情境的创设能够给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四、结合文章旨意, 创设冲突情境, 让学生有感而发

认知冲突的产生, 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 进行积极思考。教师可以试着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 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 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 进而使之得到人格的熏陶。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 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在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的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 纷纷发表见解。通过这样的争论, 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五、创设障碍情境,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从心理学上讲, 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就是成功动机。因此创设障碍情境, 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两方面把握,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精细别致, 学生对情节内容容易理解, 但要悟透文章蕴涵的深情却是不易。为此我设计了一组问题引导学生:“‘背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背影’是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的背景与主题有怎样的联系?”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 自然能细心地体会朴实语言中所蕴涵的父子深情。

六、运用文本, 创设角色情境, 体味人物的形象美

《木兰诗》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北方乐府民歌, 学生对其内容大都比较熟悉, 且大多数看过由此改编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课堂上, 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 将它改编成剧本, 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 展开心灵的对话, 产生情感的共鸣。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探讨, 受到人格的熏陶。

又如在教《变色龙》一课时, 我运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 把课文中的精彩情节在课堂上再现, 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 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活跃了气氛,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使其乐学。

总之, 我认为情境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实质上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 在保持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 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情境教学法既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重要前提。

摘要:情境教学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方法。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创新语文课堂。

关键词:教学情境,语文教学,操作过程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韦志成著.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4]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台文化下一篇:学生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