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与语文思维(共12篇)
语文实践与语文思维 篇1
语文学科是语言学科,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存在,发展思维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课改前,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双基”中心的思路,相对简单,多为专项训练,而新课标推行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在此大背景下,发展思维又遇到了新的挑战,其必然要求思维训练必须融于文本情境之中,融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由此,“思维情境”的提出就是一个必然的话题。
一、“思维情境”概念界说
思维,“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1]
关于“情境”,其概念内涵有多种界定,笔者大致梳理成三个角度:有人侧重于从情境的外显形态来界定,如李吉林老师及语言学家陈道望先生的“情境”内涵界说;有人侧重于“情”与“境”二维因素结合说,如罗格夫(Rogoff)与赵蒙成教授对情境的定义;还有人侧重于主客体关系说,代表人物是库尔德·勒温及黑格尔等。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库尔德·勒温认为,“每一门科学都必须考虑整个情境,即个体和环境两者的状态”,但是“在心理学中我们尚没有包括这两者的术语。因为情境这个术语通常用来表示环境”[2]。他在著作《拓扑心理学》中讨论情境问题时指出,“就情境概念的内容来说,从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到伽利略的概念过渡,要求我们不再在单个的孤立的物体的性质中,而是在物体和它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中,寻找事件的原因”。黑格尔在《美学》第1卷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情境是本身未动的普遍的世界情况与本身包含着动作和反应的动作的具体动作这两端的中间阶段,所以,情境兼具前后两端的性格,把我们从这一端引到另一端。”[3]我们由此可以获得关于情境概念的含义:“每一心理事件既取决于个体的状态,也取决于环境,情境是一个心理事件中个体与环境的一种关系”。[4]
笔者在这里选择“主客体关系说”。因为它吻合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5]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界定情境的概念,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是:让外在学习情境与学习者自身发生密切联系,使之相互碰撞、相互作用,助推主体认知发展。
这里的“思维情境”,特指在阅读教学中促使思维发生、发展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思维情境首先分为两个维度的要素,即外显环境和内隐环境。外显环境,是指对思维产生影响的外在客观因素构成的一个“外在的社会场”,如物化场景和知识文化(语境信息)、方法策略和思维方式(操作工具)、认知调节(反省技术)、情感氛围(动力元素)等;内隐环境,即与“外在的社会场”相对应的认知主体的“内在的文化场”,同样涉及认知表象和知识经验(语境信息)、方法策略和思维方式(操作工具)、反思监控(反省技术)、情感体验(动力元素)等因素。学生的思维就活跃在这样的“外在场”与“内在场”的共同作用之间。其次,“思维情境”的实质,是指外显环境与内隐环境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这些内外部因素产生实际联系时,才会对思维的发生、发展、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这种“联系”就构成了学生的“思维场”,即思维情境。按照思维的“发生—成长—外化”的自然规律,思维情境又可分为思维的发生情境、成长情境、外化情境。
提出“思维情境”概念,是为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对于运用而言,就是要“优化思维情境”。“优化”,即教学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或催生优质的认知环境。
二、“优化思维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1.“思维的三棱结构”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林崇德指出,思维结构是人类这一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要探讨人类思维结构的组成,就要从人类主体与其客体的相互关系、人类思维本身的整体和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考察。由此,他提出了“思维的三棱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思维结构包括六种成分:“思维的目的、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材料或结果、思维的自我监控或自我调节、思维的品质、思维中的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1]
林先生认为:“一个思维结构,有目的、有过程、有结果或材料;整个结构的成分,由自我意识来监控和调节,并表现出各种思维品质;思维结构是一个智力(认知))因素与非智力(认知)因素交互作用的系统;思维结构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它要依赖一系列的客观条件(环境),并逐步通过内化和结构内部的动力作用,获得发展。”[6]
林先生的“思维的三棱结构”,综合考虑了影响智力水平的诸多因素,这对于我们研究思维情境的相关要素具有启示意义。再有,他重视了各因素的作用,阐明了每一因素的内涵及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这对于我们研究与选择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无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但这些因素之间的作用,还缺少一个“中心聚焦点”。“思维过程”应该成为各要素的中心聚焦点,只有思维过程展开,各要素才能展现出潜在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且思维心理学所说的思维结构,主要是心理结构即思维过程的结构,思维的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过程,是思维心理活动的总结构或总机制[1]。由此,以“思维过程”为核心,重组这些要素,各要素与思维过程的关系如图2(见下页)所示。
以思维过程为核心重组这些因素的意义就在于:关注思维过程,明晰影响思维过程的因素,有利于我们在教学中以这些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并通过调控自变量来观察思维过程与结果的发展。总之,有益于找到促进思维过程展开的着手点。再有,当思维过程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明晰之后,我们再探讨思维目的和思维结果的影响因素,思路也会更加明朗。
“思维的必要性首先产生于实践活动中主体面前出现新的问题、新的活动要求和条件。”[1]这些问题、活动要求和条件就成了思维目的产生的外在情境性因素。同时,思维的目的能否产生还与认知主体内部的知识经验、思维品质、情感体验等有关。外部的要求或任务与认知主体在如上三方面的水平相关度越高,学生思维的目的越易产生、越强烈。
如图2所示,思维结果的水平受制于上述所有的因素。要想提高思维结果的质量,这诸多方面的因素,只要有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就会带来整个思维结果的变化。因为“思维结构内某一成分改变必将引起其结构内其他有关成分的变化”[1]。
2.以思维结构理论为基础构建课堂教学模式
林崇德先生认为:“思维心理结构是一个整体,思维发展上所涉及的问题,都与这个结构、这个结构的关系和联系有关。思维及其发展的研究,必须要从思维的这种整体性出发。”[1]以林先生的“思维结构”为理论基础,遵循思维“发生—发展—外化”的自然规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首先,建构起以“思维目的的诱发情境—思维生长的助推情境—思维成果的提炼情境”为主轴的情境链,然后在这条主链的三个阶段分别细化出具体的情境类型:在思维目的的诱发阶段,可以主要通过问题情境与任务情境来诱发思维;在思维生长的助推阶段,主要针对思维内隐环境要素的不足来有针对性地创设外显环境,实现外显环境对内隐环境的激活与完善;在思维成果的提炼阶段,立足于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的提炼创设相应的情境。在此思想指导下,建构出“优化思维情境”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如图3。
三“、优化思维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
1.创设思维目的的诱发情境
创设思维目的的诱发情境,其实质是将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或任务寓于产生它的背景或环境之中。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或任务存在的背景或环境有哪些种类呢?根据语境理论以及思维情境的内涵,可将问题或任务存在的情境大致分为三类,即:上下文语境(包括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情景语境(即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交际参与者的特征如身份、职业、思想、教养、心态、参与者的关系等)、社会文化语境(即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三个方面。
将问题或任务融于这“三类”语境中,只是关注到了问题或任务的“外在环境”,若想真正让问题或任务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在情境创设时还要从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品质、情感体验”等方面去考虑这些外在因素的可接受性。当外在因素不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水平时,才能唤醒学生内在思维环境的相关因素,外在的情境才能产生“情境”的意义。
问题或任务只是发展思维的中介,必须明确问题与任务中蕴含的发展思维的具体目标,整个系统才能畅通。着眼于“思维品质”的发展,是发展思维的良好切入口。正如朱智贤、林崇德所言:“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好途径。”[1]
2.创设思维生长的助推情境
当学生尝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或完成情境中的任务时,由于个体在知识经验、方法策略、思维方式、情感动力、反思监控能力等方面与问题解决或任务完成所要求的匹配能力之间存在差距,从而导致问题解决或任务完成受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外部环境的创设,有效弥补这些因素,从而引发学生内部相应的思维环境的改组或变革,即学生内部的思维环境产生新变化,最终使问题或任务得到顺利解决。
创设“助推学生思维的情境”基本原则是:让情境的相关因素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体策略有:创设助推“知识经验更新”的情境、“操作方法更新”的情境、“思维方式更新”的情境、“情感体验更新”的情境、“自我监控更新”的情境。具体从哪个角度、选择哪个因素进行思维的助推,取决于任务或问题本身的特征以及对学生构成阻碍的具体要素。我们要针对具体情况灵活介入,而不求面面俱到、变革全部要素。
3.创设思维成果的提炼情境
思维能力发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还有一个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那就是思维活动的效果不仅体现在思维成果上,还需要进一步体现在言语的发展上。基于此,语文教学优化思维情境的模式必须有一个独有的阶段:思维成果提炼阶段。
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存在,思维成果外显在学生输出的言语中。因此,思维成果的提炼情境,其关注点无疑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针对学生的言语发展,思维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两个层次,即关注言语表达的科学性与言语表达的艺术性,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反思优质言语形成的经验。从知识的角度说,可以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方面引导学生反思提炼“思维成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存在,当学生的思维产生后往往立即用言语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就直接过渡到对学生言语的关注,并通过对言语的调节来提升学生言语与思维的水平,而这个过程也往往是助推学生思维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创设思维的助推情境与创设思维成果的提炼情境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思维助推阶段注重对言语的关注,其言语具有“过程性言语”的性质,而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后的言语具有“作品性言语”的性质。况且,助推思维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表层的言语,更要关注制约学生思维发展的诸多隐性因素。因此,思维的发展阶段不可取代,但关注学生的言语发展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四、反思与深化
首先,“优化思维情境”阅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止一个回合。它以“一个问题或一个任务”的完成为一个基本单位。就一节优质课来讲,一般设计1~4个教学大板块即可,也就是此模式用到1~4次即可。
其次,关于创设“思维生长的助推情境”,目前的研究只关注了“助推要素”,而对学生完成情境任务或解答情境问题时思维的“整体性认知地图”研究不够。下一阶段,教学要针对学生认知的整体性特征进行完善与助推。
最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建立在“批判与继承”观念的基础上。李吉林老师提出的“六种”创设情境的方法解决了符号与经验的关系问题,并凸显了情绪的调度和有效利用。这警示着我们的“思维情境”教学研究不能陷入理性的工具化误区,在研究中要力求做到“科学理性与人文感性”的有机结合。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情境教学模式研究,缘起于新课标在全面落实三维目标的大背景下探讨如何发展学生思维这一现实问题。依据对“情境”这一核心概念的本质认识,并遵循思维发生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本文首先对“思维情境”概念内涵做了界定。在此基础上,以“思维结构”理论为指导,构建出“优化思维情境阅读教学模式”。将此模式投入教学实践进行应用与检验,从中总结出具体的操作策略,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与认识。
关键词:思维情境,概念内涵,教学模式,理论依据,操作策略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德]库尔德·勒温.拓扑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黑格尔.美学第I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
[4]李艺明.思维与情境.http://gz.fjedu.gov.cn/meishu/Show Article.asp.Article ID=9581.
[5]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林崇德.思维是一个系统的结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
语文实践与语文思维 篇2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课堂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阵地,特别是语文课堂,希望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要错过。扩大知识,模拟物的形状或人的外貌特征,知识能以不同形式组合,联想想象与创造性思维,边缘学科与他山之石。
关键词:扩大知识的功能;模拟物的形状或人的外貌特征;知识能以不同形式组合;联想想象与创造性思维;边缘学科与他山之石。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当局者的身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教学的无边海洋中,找到一些五颜六色的小小贝壳,略加整理,献给同仁,以期进一步修饰。
(一)扩大知识的功能。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习惯心向,仿佛每一种知识只有一种功能,只能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其实不然,每一种知识都不仅仅具有一种功能,需要时,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原来仅用于一个特定范围的知识,借用来解决另外一个同质不同类的问题。下面以汉字字形的功能为例,具体解说。
汉字,由音、形、义三要素构成。“音”表示读音,“形”表示意义、结构,“义”表示字的意义。可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由于需要,人们扩大了汉字音、形、义的功能。如字音,用来模拟自然界动物的声音.如:哗哗,啾啾,溜溜等。字形,也是这样,其功能也可以扩。,根据字的音形义,编成顺口溜,既便于记忆,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经常利用课本或其它材料中的例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能够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模拟物的形状或人的外貌特征
用字形描模,比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更简洁、更生动、更形象。如《草地晚餐》中写红军在草地做饭时,有这样一句:“几口行军锅成‘一’字形排列着”,模拟出锅一口挨着一口横着排列的形状”;《老山界》中写红军夜晚过老山界的情景:“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直到天上”,这一描述,令人可以想见山路的曲折艰险。在平时的阅读中,还常常可以见到对街道形状的描写用“十”字、“丁”字,对建筑物的描写用“品”字,对人的脸部特征用“国”字描写等。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类似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以后需要时就懂得运用了。
(三)知识能以不同形式组合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玩扑克牌时,同样的一手牌,可以根据需要按不同方式进行组合,可按红桃、黑桃、梅花、方块组合而成,也可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还可按主副分开,可横排也可竖排。其结果将会因组合方式的不同而迥然相异。玩扑克牌是这样,知识的运用又何尝不是如此?学生头脑中,储存了一定量的知识,如果教师从头脑的仓库里提取所需的知识,灵活组合、运用,是完全可能的。古人云:“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在“引导”“转化”“开窍”上下功夫。可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结果与这一目标尚有一段距离。虽然积累了一定知识,但他们不会运用,尤其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很多学生充其量只知道按一个固定方式,对知识进行组合,情况变了,组合方式不会跟着变。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积累,轻运用,特别是轻灵活运用。比如:将“要”“认真”‘文件’“学习”四个词,组合成一个句子,每一个词在句子中只能出现一次,并且每个句子都必须用上这些词。这样,在符合语法规则的条件下,至少可以按三种方式组合成:“学习文件要认真”文件要认真学习”“要认真学习文件”,组合一次,学生思维就得到一次锻炼。
(四)联想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会学到很多优美的文章。文章不仅需要反复阅读,而且需要欣赏品味,更需要联想想象。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意图,得到身临其境的享受。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学过以后,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展开翅膀,尽情想象,在脑海中浮现柳宗元游小石潭的情景,思考作者为什么把小石潭的环境写的如此凄寒清冷,通过环境描写体会柳宗元被贬后孤独寂寞、悲伤凄苦的心情,同时也体现作者寄情山水、写文赋诗的情趣。学生在联想想象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锻炼了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边缘学科与他山之石。
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边缘学科又是语文学科的“催化剂”,利用他山之石,同样可以建造起高楼大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深受学生的喜爱。大家知道,古代的词曲是和着音乐唱地,不仅如此,笔者认为,还可以加入绘画。学过《天净沙*秋思》以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元曲的理解,绘成一幅画,有的学生按照内容画了一幅晚秋图,有的加入作者的情感,着力体现思乡之情思。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游子对家的渴望。而且领略到绘画的情趣,还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词曲的无穷魅力。
语文实践与语文思维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思维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时具有的分析问题能力,具体含有分析力、概括力、综合力、理解力、推理力、比较力、判断力及论证力等。常见的思维能力形式有几种:第一种是把抽象且抽象的事故进行概念化,再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第二种是合理化推理一些事态或环境的发展,进而准确预测事态发展情况;第三种是对较为复杂的形势与环境做判断,获得利于自己一些相应。这些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并且一直影响着我们的发展与成长。所以,人类的所有活动包含学生学习均离不开思维。
一、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1、开放性思维含义与意义。开放性思维指打破传统的狭隘理解,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问题的思维,开放性思维和将事物独立的封闭起来,它与形而上学的思维相对立。具有开放性思维就可以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前进。开放性思维有实事求是与反教条的特点。某种方面讲开放性思维是创造的基础,它能够给创造活动的开展提供广阔空间。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具有紧密联系,然而二者又有一些差别,一定要分别对待它们。利用开放性思维认识事物时,就会突破传统观点,用包容、开放的态度认识事物、接触事物,进而进行创造。
2、培养开放性思维的方法。要培养小学生开放性思维,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时必须解放学生身心,打破所有不利的束缚,制造开放性的空间,使学生具有充分的表达环境与想象空间。要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一定要先尊重学生的发展要求,现在的小学生成长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小学生要接触众多新鲜事物,某种程度上将这帮助他们具有鲜明个性。尊重的前提下,还要做好教化与引导工作,一方面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想法与个性,向正确方向努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想法,让自己自由地发展。其次要营造表达自由的氛围与环境,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认识,在课堂中努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不管他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关键是他们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另外,老师要多组织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参加,因为实践是促使思维认识转变为现实的方法,开放性思维一定要经过实践活动检验,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比较困难,但可以利用课外教学来实现。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设立良好情境,使学生在情景里与作者产生共鸣,培养学生兴趣。设立情境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营造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例如:讲解《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设立情境,使学生感受桂林的美。利用情境传达文章作者要表达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设立疑问,使学生带有疑问投入学习中,教师要采取这一措施,精心选择问题并设计悬念,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探索解决疑问的答案。例如:讲《赤壁之战》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刘备与孙权凭借几万军队打败曹操几十万大军的原因这一问题,这种以少胜多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具有浓厚兴趣,使学生对问题答案充满好奇之心,让学生投入学习,在探索答案时不断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教师需要把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讲《卖火柴小女孩》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文章中的小女孩与自己童年联系到一起,和文章中的小女孩童年进行比较,谈自己的童年。所有孩子都有自己的童年,并且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童年美好,所以他们对谈童年话题很有兴趣,喜欢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童年。所以,教师利用将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结合到一起,可以较好调动学生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想象。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工作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可以说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可以促使学生开拓思维空间,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想象,学生可以把很多事物联系到一起,进行制作创造性画面。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文章理解力与想象力具有紧密联系,教师要主动创造利于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各种想象空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从多方面想象,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善于采取各种多媒体措施,按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利用多媒体学生可以更直接的欣赏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学生布置一个作文题目,使学生结合题目发挥想象力,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这样锻炼可以帮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想象。
思维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能力,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讲,小学阶段的思维培养与思维训练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按照新课改教学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有计划的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期间,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自信心与兴趣的培养工作,鼓励学生勇敢面对疑问,给学生开拓想象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 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语文实践与语文思维 篇4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教学,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新型人才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成为教育者自觉地行为。语文课堂教学成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场所。毋庸置疑, 改革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创造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和体力活动产生出新颖独特并具有一定意义的产品的活动。而创造性是思维活动具有的创造活动的特点, 并且这些活动的产品带有一定的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解决科学或艺术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 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 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过程。”
一、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活动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语文既是一种社会现象, 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学生在独立听课时则需要个性思考, 进行自身交流, 才能很好的感受教师授课时的思想观点, 并由此燃烧出熊熊的创造性的思维之火烟。在写作或阅读时同样需要借助联想与想象, 跟写作的对象或作品的作者进行内心交流, 这样就能更好地表达真情实感与再现生活图景, 触发新的联想、想象与创造性构思。汉语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语言现象纷繁复杂, 千变万化。但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一条规律就是语言训练必须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为了让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的最重要一环, 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智力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语文教学的最重要使命, 不外乎就是开发学生的智力, 因此, 语文课堂必须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 使得构成智力因素的观察力、注意力、联想能力以及想象能力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二、创造性思维的思考与实践
创造性思维活动一开始, 就应该注意学习有关资料, 避免无效劳动, 保证创造劳动的顺利进行。资料要准确可靠, 哪些可用, 哪些不该用, 师生共同研究取舍。当然, 在创造过程中, 会有障碍, 有困难, 主观方面也存在有利、无利之因素,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有利因素, 克服不利因素, 争取创造的成功。
(一) 在诱发兴趣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学《藤野先生》时, 教师首先提出, 该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原名《旧事重提》, 接着问学生:“鲁迅将《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有什么好处?”经过思考, 学生思维就活跃起来。明白“夕拾”既反映回忆的特点, 又含有“拾取”“朝花”的情致。这就使得题目诗意盎然, 别具情趣。经过一番讨论, 让学生了解了回忆性散文的诗意与情致, 激发了学习兴趣。学完课文后, 教师布置拓展延伸作文题供学生选作:《朝花颂》《童年拾取》。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在兴趣盎然中一下就打开了。
(二) 在生疑、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
创造, 需要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前进与突破。教师应善于启迪学生在质疑中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火花。“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不用老师讲解也能自行探索思考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作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培养上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或学生之间互问以及学生质问教师, 以及启发学生多思多问都能不同程度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 提问学生探究:小说用第一人称讲述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各自的言行神态, 以及他们对于勒的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并对菲利普夫妇的做法作出评价, 从而让学生明白:金钱的关系, 经济的世界, 毁灭了像于勒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生活,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把他们推入了人生悲剧的深渊, 他们不但失去了生活的经济基础, 也失去了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亲人间的爱, 扭曲了像菲利普夫妇这样仅重视金钱的人的精神灵魂, 他们淡漠了对人的爱和同情, 变得自私、庸俗和狭隘。进而让学生再次进入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假设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于勒, 他们会怎么做?
(三) 在分析综合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合分析是思维能力的核心, 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它。我们通过分析, 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属性, 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表面特征和本质特征。例如, 在阅读分析文章各段落的层次结构, 赏析优美语句、词汇之后, 反过来站在高度纵观全文, 作整体感受, 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主旨。通过综合, 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创造性思维恰恰就建立在这种抽象思维的基础上。
三、创造性思维活动与课堂动态生成
从思维灵活性训练入手, 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 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来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 给学生出个作文题———“1”的联想。有学生想到数学中的“1’;有学生想到考试的名次;有学生想到集体或家庭;有学生想到一步之遥;有学生想到起点;也有学生想到冲刺的那根红线……凡此种种, 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契机。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会完全按照我们预设的步骤展开学习活动。学生的各种思维信息都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老师或同学, 这些信息有些是教师已经预料的, 而有些根本无法预见。这时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果断作出决策, 随时对生成的问题进行取舍, 然后充分地运用好这一信息, 灵活机智的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朱自清《背影》一文时, 引导学生重点评析作者对“父亲”外貌、动作描写的一组句子。这些语言描写让我们好像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 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 同时也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末了, 教师来一句:“你们也有过这种情感体验吗?说说看。”于是课堂再次活跃起来:我想起了奶奶每天早上目送我上学的情景;我想起了爷爷奶奶每个周末在路口等我回家的情景;我眼前浮现了爸爸为了维持一家生计在烈日炎炎下地里拼命干活的情景……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兴趣, 推动他们去探究去发现, 实现有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最终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华生著.语文教学思维伦.关系教育出版社, 1996.
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训练与培养浅议 篇5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所谓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将想象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写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的示意,在人的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如阅读文艺作品后,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画面。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阅读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讲述,可以激起学生浮想联翩;系统生动的复述,或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这些都能使学生不同程度上进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按情节发展所规定的情景,以及作者的心理状态去展开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欲望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从课堂环境来讲,应结合听、说、读、写,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如模拟采访,互相答疑,讨论辩论,即席发言,口头作文,作文互改,集体评改等等。
从课外环境来说,如组织文学社团,办班级墙报,手抄报,鼓励指导学生投稿,开展语文智力竞赛,组织外出参观、访问、游览等等。从课内到课外,如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丰富多彩的创造活动中,锻炼和造就学生的创造力。
二、积累知识、表象,鼓励思维
仅有创造欲望,没有知识表象和思维是不能创造出新形象的,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表象,并对某一领域进行了深入思考、研究,才能进行创造想象,因此要求学生除了学好各门功课知识外,还要认真观察社会,积累各种表象,并对这些表象深入思考。积累表象的基本方法是:写观察日记、写读书(报)笔记。
三、传授思维方法
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表象以后,不善于思维,创造的火花依然不会迸发,授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极其重要。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九种:、比喻法
它是借助相似联想,创造新形象。如传说中鲁班发明锯子,根据蝙蝠而发明的雷达。……、拟人法
它赋予动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物体以人的言行、精神情感、智慧等,如“沉甸甸的高粱涨红了脸”,“小鸟在枝头上快乐地唱歌”。通过拟人,创造出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新颖。、对比法
它是运用相反联想,创造新形象。如由甜想到苦,由贫困想到富裕。通过对比能更鲜明地突出事物间的差异或对立,并寄托强烈的情怀。、夸张法
它是把客观事物的某种性质或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着重突出出来,以形成新的形象。如某些笑话、漫画、文艺作品中的喜剧情节,以及童话中的一些情节,就是运用夸张法制造出来的。进行夸张训练时,应注意夸张的客观依据,不能漫无边际,毫无根据地夸大事实。此外,还要注意对象,分清敌、友、我的界限,掌握分寸,不可一概而论。、状动法
其法两种:一是以形写神,用生动的形象表现某一概念或性质。如表现张某“骄傲”的神态,可以这样描述:李某与张某谈话,张某大腿翘至二腿,躺在沙发上,嘴里叼着香烟,两眼盯着天花板,将烟圈一个个吐向天花板。李某一本正经地汇报情况,张某以鼻答之“恩、恩 …… ”;一是以静写动,即围绕一幅画想象出人物的精神,动作,语言,事情的发展情况。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静观默想,神思飞跃,使画面栩栩如生。、排列法
排列也是创造。同样三匹马,田忌在比赛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孙膑运用新的排列顺序,结果是同样的三匹马,却反败为胜。、组合法
即把已知形象的某些成分糅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如中华民族的图腾 ―? 龙,还有狮身人面像、美女蛇、美人鱼等都是运用组合法创造出来的。、移植法
它是某种概念、理论、方法移用到新的领域,如把几何证明方法、证明程序移植到议论文写作指导中,驾轻就熟,易懂易记,学生能尽快地掌握议论文写作理论。、变换角度法
它是指有意识地变换思维角度,打破思维定势,另辟溪径的思维方法。有人在研制干胶生产过程中,多次实验,干胶总是不干。后来研究人员变换思维角度,想到人们生产生活诸多方面,就是需要不干胶这种产品,如纸箱包装封品,托运货物标签粘贴,因此发明了不干胶产品。
基于语文思维的教学实践研究 篇6
一、通过联想想象法训练学生的语文形象思维
在语文思维中一个经常发生作用的思维形态是形象思维形态,我们的文学创作、文章阅读和审美感悟离不开它。写一首诗离不开它,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它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这就是说写诗是要用到形象思维的,只有在生活中捕捉到那些具有诗意的画面,才能为读者提供美的感受。
形象思维还表现在对汉字的认识和使用上。汉字原先都是近于图画那样去表示具体的形象或形象性的概念,如“山”、“鱼”、“日”、“下”等。因此,当我们看到某个不认识的汉字时候,从它的字形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来,如看到“鑫”字,我们就能猜到和金钱或财富有关联,并且是有很多的金钱和财富。
不知语文老师们有无体会,学生经常写错别字时,其实都是因为对汉字只是死记硬背,而没有从具体可感的形象中体会其意义。如“祈祷”这个词,常常会有学生写成双衣旁,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单衣旁实际上是“示“演化而来,而“示”在古汉语中,它的意思是一张桌面上放着祭祀用的供品,所以多数单衣旁的字,如“神”、“祝福”、“祈祷”等都是与祝颂、神明有关的;再如学生写“暮”字,会把这个字下面的“日”写成“目”,也是因为不懂得“暮”字的意思是:太阳淹没在草丛中了,意为太阳下山了,这样就不会写成跟眼睛有关系的“目”。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多以这种方式去引导学生记忆汉字,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也是有重要的作用的。
另外,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也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细察生活,思考生活,就会产生联想。看到眼前之景,眼前之物,而想到的却是与彼此有关的他景、他物,这就是由此及彼的联想。比如我在作文教学《那树》时,会引导学生:看见树,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展开了如下的联想:(1)由飘舞的落叶想到叶落知秋,想到智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想到要见微知著;(2)看到树的高大,想到身高在两米三的姚明,姚明的高大不是因为身高,而是虽在休斯敦火箭队但扎根祖国这块沃土,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他的高大、因为人格更显伟大;(3)由修剪树枝想到人不要带上太多的欲望太多的负担上路;(4)由“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想到树叶找不到自己的家,因为现代化的建筑延伸到哪里,水泥路面就延伸到哪里,由此呼唤心目中的绿色家园。由树而联想到这个五光十色的大世界,学生的思维飞跃静止的物,而把自己的眼光投向广阔的空间。
通过形象去认识抽象的意识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语文形象思维对于人们形象地把握语文思维对象的特性及联系、对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活情景,对于提高人们的想像和联想等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二、通过追根究底法、判断推理法训练学生的语文抽象思维
事物的产生或存在都是有一定的因由的,有些因由一目了然,但很多因由却是深藏不露的。因此,为了找到这种难见的因由就要学会追根究底的方法,锲而不舍地寻求“庐山真面目”。追根究底法就是透过某一种事物现象而探究到这种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从现象出发,一层层、一步步地去推测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或机理,追根究底法的过程就是要我们回答一个又一个相关联的“为什么”,在进行一系列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中,找到最根本的东西。孩子是喜欢用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的,而我们成年人往往却忽略了这种方式,但孩子的“问到底”是感性化的,单向的,与形象紧紧联系在一起,对相关因素考虑得不周全,成年人的“问到底”就需要理性化一些,尽可能要考虑诸种因素的作用,在进行抽象比较过程中,剔除次要因素或错误因素,让根本因素得以呈现。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决非朝夕之功,欲速则不达。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教师行之有效的训练,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缺一不可。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这项工作作为长期的工作来抓,坚持下去,终究会厚积薄发,结出艳丽的奇葩。
语文实践与语文思维 篇7
1. 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思考性缺失问题原因分析
正如日常教学中所见到的通用问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时常在实际教学中所发现, 并且在实践教学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无论是从学习成效的角度, 还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所表现的应用能力上来说, 都存在着刻板性较多, 而难以在实践应用中有所表现。对于语文的学习, 其记忆是需要的, 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 在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适度进行学生思考能力增养。则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所要求的学与思的完美结合。大多数教学人员大量的教学时数用在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而在占用了大量基础知识学习时间后, 启发学生的进行实践性思考的一系列措施与方法则表现得相对较差。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学习则是较为被动的, 而进行思考则是主动的事情。学生乐于被动的接受知识, 也习惯于主动的进行知识上的学习与思考。缺少教学人员的主动引导, 则表现出大部分学生懒于思考, 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培养了一批善于熟记和诵读的学生, 而难于把所读和所讲的内容进行一系列内容的理解和解说。
同时, 教学过程中, 教学人员对教学人员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未能搞清。从而,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学人员所处的地位和学生所在角色出现一系列的偏差, 引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失去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一点问题上, 与学生主体的地位认识不清, 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人员成为教学的主体, 而不是处于主导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教学人员把学生的思考时间占用, 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变成的教学人员指导时间。从而, 进一步致使学生的思考时间被大量占用, 失去了个体思考能力的锻炼的机会。这样一来,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人员的不正常引导下, 而在进行一系列教学过后, 而使得学生缺少思考能力发展的空间。故此, 可以说, 从教学结构与教学人员教学思维的视角上来观察, 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应持的教学思维观念
理想化的教学模式与现实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不同学习环境、不同的指导理念, 面对不同的个体, 在不同教学指导人员的教学引导下, 形成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 这是教学规律所决定的。然而, 通过对基础教学的研究, 针对我国基础教学的特征与特点, 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具体的相关的论证与实践教学结合的问题在一起, 则可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宏观上教学思维方式进行语文学科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从科学性、独特性、细节化、人性化对特点对人文学科的学习, 这是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思维观念与指导思想, 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与教学纲要, 甚至教学实践的实施, 为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 发挥教学人员特点和优势。要充分地考虑到现实教学环境, 和当前教学与教育所处的教育处境。语文学科作为国语, 也有人将其称之为母语, 对大部分教学人员来说, 有一种天然的教学优势心理, 由于考虑到是国语, 通常是的耳熟能详地一系列的具体内容, 所以, 教学人员则体现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误判。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本着从实践进行教学思考的原则, 从学生为主体进行思考的角度进行教学过程的实施, 给学生一定的教学活动空间和思考空间, 结合现实教学实例, 对学生教学进行一系列的开放式问题的思考。大量教学规律总结, 可以表现说, 实践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往往源于思考与学习的互动, 树立教学观念则要强化这一教学思维模式。
3. 语文教学思维实践能力提升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
语文的教学案例是极其丰富的, 这里面主要取决于学生和教学人员如何结合现实教学案例进行一系列的教学与思考。尤其是教学人员在这一问题上负有主要责任, 由于在很大程度上来说, 小学生在主观能动性上还是相对较差的, 只能通过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序的引导, 才能实现现实的生活的具全案例对实践语文知识的结合, 进行学生的具体语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读写诵基本知识外, 对学生进行相关事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又称之为思维上的引导, 在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加以强化。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现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重学习, 轻思考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从教学主体和主导位的角度和教学规律的路径上, 提供一系列的指导观念和实践方式, 以供语文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思维
参考文献
[1]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0 (04) .
基于语文思维的教学实践研究 篇8
一、通过联想想象法训练学生的语文形象思维
在语文思维中一个经常发生作用的思维形态是形象思维形态,我们的文学创作、文章阅读和审美感悟离不开它。写一首诗离不开它,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它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这就是说写诗是要用到形象思维的,只有在生活中捕捉到那些具有诗意的画面,才能为读者提供美的感受。
形象思维还表现在对汉字的认识和使用上。汉字原先都是近于图画那样去表示具体的形象或形象性的概念,如“山”、“鱼”、“日”、“下”等。因此,当我们看到某个不认识的汉字时候,从它的字形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来,如看到“鑫”字,我们就能猜到和金钱或财富有关联,并且是有很多的金钱和财富。
不知语文老师们有无体会,学生经常写错别字时,其实都是因为对汉字只是死记硬背,而没有从具体可感的形象中体会其意义。如“祈祷”这个词,常常会有学生写成双衣旁,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单衣旁实际上是“示“演化而来,而“示”在古汉语中,它的意思是一张桌面上放着祭祀用的供品,所以多数单衣旁的字,如“神”、“祝福”、“祈祷”等都是与祝颂、神明有关的;再如学生写“暮”字,会把这个字下面的“日”写成“目”,也是因为不懂得“暮”字的意思是:太阳淹没在草丛中了,意为太阳下山了,这样就不会写成跟眼睛有关系的“目”。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多以这种方式去引导学生记忆汉字,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也是有重要的作用的。
另外,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也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细察生活,思考生活,就会产生联想。看到眼前之景,眼前之物,而想到的却是与彼此有关的他景、他物,这就是由此及彼的联想。比如我在作文教学《那树》时,会引导学生:看见树,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展开了如下的联想:(1)由飘舞的落叶想到叶落知秋,想到智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想到要见微知著;(2)看到树的高大,想到身高在两米三的姚明,姚明的高大不是因为身高,而是虽在休斯敦火箭队但扎根祖国这块沃土,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他的高大、因为人格更显伟大;(3)由修剪树枝想到人不要带上太多的欲望太多的负担上路;(4)由“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想到树叶找不到自己的家,因为现代化的建筑延伸到哪里,水泥路面就延伸到哪里,由此呼唤心目中的绿色家园。由树而联想到这个五光十色的大世界,学生的思维飞跃静止的物,而把自己的眼光投向广阔的空间。
通过形象去认识抽象的意识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语文形象思维对于人们形象地把握语文思维对象的特性及联系、对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活情景,对于提高人们的想像和联想等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二、通过追根究底法、判断推理法训练学生的语文抽象思维
事物的产生或存在都是有一定的因由的,有些因由一目了然,但很多因由却是深藏不露的。因此,为了找到这种难见的因由就要学会追根究底的方法,锲而不舍地寻求“庐山真面目”。追根究底法就是透过某一种事物现象而探究到这种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从现象出发,一层层、一步步地去推测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或机理,追根究底法的过程就是要我们回答一个又一个相关联的“为什么”,在进行一系列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中,找到最根本的东西。孩子是喜欢用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的,而我们成年人往往却忽略了这种方式,但孩子的“问到底”是感性化的,单向的,与形象紧紧联系在一起,对相关因素考虑得不周全,成年人的“问到底”就需要理性化一些,尽可能要考虑诸种因素的作用,在进行抽象比较过程中,剔除次要因素或错误因素,让根本因素得以呈现。
语文实践与语文思维 篇9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认识
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看中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并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部分语文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总是将教材中要求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当作可有可无的知识补充练习,对综合性学习没有根本的认识。此外,有的教师单纯地认为综合性学习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要求,并非是能够提升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手段,从而导致了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实践中得不到充分的应用,反而成了一种形式[1]。对学生来说,有的学生认为综合性学习并不能有效地提升自己成绩, 反而更愿意扎在书堆里埋头苦读,再加之一部分学生家长担心学生成绩下降,连基本的课外实践活动都不允许参加,怕学生贪玩,更加不让学生进行网上的自主学习,担心学生因为网络游戏而影响成绩。多方面思想上的原因导致初中的综合性学习很难得到开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
(二)教师缺少课程精心设计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十分单一,不是带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就是让学生自主进行作文写作。长久以来单调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但不能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有的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还存在着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往往在教学中把握不住中心思想,甚至严重的偏离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活动设计,这些都影响着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综合性学习的措施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在初中教育中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课程。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学科,在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进行单一性教学,学生只是坐在下面听讲、记笔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整个课程的主使者。而在现代教育中要求尊重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语文作为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另一方面还要求利用语文知识来充分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2]。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和报告,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仔细的评判,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受到鼓励时自然会感受到自己努力所带来的成果,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始终保持在主体地位之外,就是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应对学生的心理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讲解“月球的奥秘”这一节时,可以采取古诗和散文等体裁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带学生进入到关于月球的美好景象当中, 并通过这些美好的景象来吸引学生对月球产生兴趣,主动的进行月球相关知识搜索和探寻。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与同学进行积极的沟通,并积极的探索创新,在与他人共享学习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人的独特见解,虚心学习。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中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是必要措施。语文学科本身就比其他学科更具有优势,所能开发的资源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首先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开发研究,使教材能够充分的发挥出优势,丰富学生的情感和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应对学生的生活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学生的生活环境、 人际关系等都能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回归到社会生活中,领悟语文的魅力。此外,教师应积极地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能够带给初中语文教学极大地丰富资源,近年来网络信息不断地发展,网络已经充斥着整个社会,它当中所包含的教学资源没有任何媒介可以相提并论。对此,教师应将初中语文与网络进行恰当的融合,积极地进行网络资源开发,使初中教育能够体现出现代教育优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中的视频、图像、声音等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接轨,帮助学生综合能力不断发展。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初中教育也开始重视起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综合性学习,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虽然目前我国初中综合性学习的利用中仍然存在着一部分问题,但只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根据学生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进行大胆的创新,学生将很快的提升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主动的投身于语文学习和创造中,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性提高。
摘要:目前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各个学校的教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学校教育也以素质教育为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素质。而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开发,则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他专业知识相互联系,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语文实践与语文思维 篇10
我想这种尴尬在我们日常教学中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其中少不了学生懒于思索。而人怕的就是没有思想,缺乏思考的习惯怎谈学习效率?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地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首要任务。要承担起这一任务,教师首先要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唯教参是从。教师要读懂每篇文章,要钻研教材的精神。纵观当前,各种理论纷至沓来,很少有人能够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坐下来好好研读教材。而没有深究教材,再好的理论只能是空架子。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我想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包括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策略必须转变:由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学生的发展,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学习为途径,以合作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具体可分为两部分进行:
1. 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一堂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导入,让导入起到影响全局、辐射全课堂的作用。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精彩的导语———《长亭送别》的导语:“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奋斗、追求的一生,大多数人要四处漂泊,不断登上新征程,往往意味着又一次的别离。别离情从古唱到今,无论是‘劝君更进一杯酒’的惆怅,还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在众多的别离情里,最令人牵挂的、最难分难舍的却还是恋人。……”这样的导入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进入自主的探究学习阶段。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好教学策划的总设计师,指导他们怎么样找资料,怎样分工,等等,当好学生学习行为的教练员。学习从本质上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在内化过程中,教师应该承担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咨询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探究中出现的问题。
2. 疑点点拨,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学探究中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都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集中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老师不必急于解答,只要综合学生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就可以。合作探究可以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各抒己见,以获得更准确的结论。我在教学《致橡树》时,抓住“攀缘”“痴情”,让学生好好体会。难道“攀缘”本身错了吗?这里错不在于攀缘,主要的错是在“攀缘”之后还要“炫耀”自己。一方对另一方痴情不好吗?不好的是“重复单调的歌曲”。于是我告诉学生,别以为好懂就简单地以为自己读懂了,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能力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上,创造性思维从他们内在因素来看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在训练中要全面抓好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等,而思维的落实要结合课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如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侧重形象思维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在议论文、说明文的教学中则可侧重抽象思维的训练,同时可进行扩散性思维的训练。扩散性思维能突破现有知识圈,克服固定性的思维障碍。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综合利用以上几种思维方式能够有助于开阔思维,找到更多的源头活水。总之,一旦良好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形成了,学生就会有不竭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问题的设计
无论老师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都不能忘记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才可能真正融入课堂,积极开动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呢?很多老师都做了很多尝试,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的恐怕则是课堂形式的单一性。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确实是摆脱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状态,但他们又都陷入了另一种形式:课堂只限于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一旦学生回答不上来,则由老师代答,更有甚者大发雷霆,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其实提问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一个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考虑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同学积极思考,不至于认为与他无关。如果连续几个学生都不会,那就是这个问题本身不适合他们回答,或者是教师的点拨不到位。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适当考虑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中有所领悟。
出现以上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问题不合理,而一个问题是否合理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不宜过难也不宜过简单。难了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简单了又容易使学生浮躁,不注意锻炼自己的思维。最好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化。要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创新力为目标的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以多读、多看、多练、多说为主的实践训练。
语文实践与语文思维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观念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综合性学习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并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开发利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认识
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看中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并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部分语文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总是将教材中要求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当作可有可无的知识补充练习,对综合性学习没有根本的认识。此外,有的教师单纯地认为综合性学习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要求,并非是能够提升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手段,从而导致了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实践中得不到充分的应用,反而成了一种形式[1]。对学生来说,有的学生认为综合性学习并不能有效地提升自己成绩,反而更愿意扎在书堆里埋头苦读,再加之一部分学生家长担心学生成绩下降,连基本的课外实践活动都不允许参加,怕学生贪玩,更加不让学生进行网上的自主学习,担心学生因为网络游戏而影响成绩。多方面思想上的原因导致初中的综合性学习很难得到开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
(二)教师缺少课程精心设计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十分单一,不是带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就是让学生自主进行作文写作。长久以来单调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但不能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有的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还存在着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往往在教学中把握不住中心思想,甚至严重的偏离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活动设计,这些都影响着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综合性学习的措施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在初中教育中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课程。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学科,在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进行单一性教学,学生只是坐在下面听讲、记笔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整个课程的主使者。而在现代教育中要求尊重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语文作为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另一方面还要求利用语文知识来充分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2]。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和报告,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仔细的评判,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受到鼓励时自然会感受到自己努力所带来的成果,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始终保持在主体地位之外,就是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应对学生的心理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月球的奥秘”这一节时,可以采取古诗和散文等体裁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带学生进入到关于月球的美好景象当中,并通过这些美好的景象来吸引学生对月球产生兴趣,主动的进行月球相关知识搜索和探寻。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与同学进行积极的沟通,并积极的探索创新,在与他人共享学习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人的独特见解,虚心学习。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中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是必要措施。语文学科本身就比其他学科更具有优势,所能开发的资源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首先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开发研究,使教材能够充分的发挥出优势,丰富学生的情感和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应对学生的生活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学生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都能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回归到社会生活中,领悟语文的魅力。此外,教师应积极地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能够带给初中语文教学极大地丰富资源,近年来网络信息不断地发展,网络已经充斥着整个社会,它当中所包含的教学资源没有任何媒介可以相提并论。对此,教师应将初中语文与网络进行恰当的融合,积极地进行网络资源开发,使初中教育能够体现出现代教育优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中的视频、图像、声音等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接轨,帮助学生综合能力不断发展。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初中教育也开始重视起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综合性学习,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虽然目前我国初中综合性学习的利用中仍然存在着一部分问题,但只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进行大胆的创新,学生将很快的提升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主动的投身于语文学习和创造中,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惠民,孙莎.浅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开发与利用[J].文学教育(中),2011,01(09):10-17.
[2]吕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发利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4(12):20-23.
小学语文复述与思维训练方法 篇12
一、借助直观的重复性复述, 加强形象思维训练
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 思维训练可从形象思维开始。形象思维是靠具体直观的实象进行思维的过程。借助实象复述是利用图片、简笔画、录像、简单表演等手段将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1. 提供图像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描写夏天的一段, 我们可用繁茂的树林、浓浓的晨雾、初升的太阳、鲜艳的野花四幅图片组合在一起, 将课文描述的景色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记忆, 进行完整连贯的复述。
2. 进行表演
在复述《金色的草地》一课有关蒲公英变色的秘密一段时, 可让学生回家先制作简单的花瓣。在课堂上, 用手指套上花瓣边表演边复述:“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 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 它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 它是绿色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运用求同思维、联想思维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连贯表达的能力。在中段年级进行这样的训练非常必要, 它既有助于思维训练, 又利于养成学生敢于开口的良好习惯。
二、凭借提纲式的概要复述, 培养概括能力
借助问题、关键词为提纲进行复述, 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概括能力。
1. 问题复述
我们可以将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成一系列问题, 再要求学生按顺序逐个回答, 然后把所有答语串起来形成一篇内容完整、条理清楚的复述。其思维具有非常明显的逻辑程序。对于学习、表达较困难的学生, 可以在优秀学生复述的基础上进行, 先从优秀学生的每个问题的答语中找出适当的关键词, 写在黑板上, 再让他们连接起来, 构成对原文的复述。
2. 关键词复述
有些文章, 我们可以找出能串联全文的关键词作为复述的提纲, 如表示时间、地点、心情变化等词语, 都可以作为帮助学生复述文章主要内容的关键词。如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文时, 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时间顺序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通过阅读找出表示时间的两个词句“战争开始的时侯”“住了四年”。学生根据这两个关键点, 很轻松就能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清楚:“战争开始的时候, 科利亚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 四年后, 他却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五步才找到木匣。”作为概括性复述, 还得要求学生, 每个关键词说的话不能过长, 逐步训练概括能力。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 在复述时, 可先请中下学生逐个关键词进行复述, 然后由优秀学生串联起来复述, 最后再由中下学生进行模仿串联。
三、运用上序列词的总结复述, 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小学生不善于全面地看问题, 抓到一点是一点, 不善于从若干个相关联的信息中提取最本质的元素。他们倾听、吸取同伴经验的意识不强, 不善于集合众人之所长来完善自己。这是因为他们的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用上序列词的总结性复述就是用上第一、第二、第三或者首先、其次、最后等能使表达更具条理性的序列词语, 对课堂上产生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进行总结, 以增强思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 促使学生主动去梳理信息, 并逐步学习养成从不同的角度起步思考问题的习惯, 使思维活动更具广度与深度更具系统性。
1. 在多元感悟时总结
如《画杨桃》一课中, 在揭示文章主题思想时, 我们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从老师和父亲的话中受到什么启发?在教学中, 学生的回答一般会涉及到以下三点:一要实是求是, 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二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是不一样的;三是不要轻易地下结论, 要亲自去看一看。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非常好, 通过添加序列词的复述, 让学生更注意倾听, 并吸取同伴经验, 可以使自己的回答更加全面丰富。
2. 在规律揭示时总结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中安排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这样的练习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有所接触, 也累积了一定的经验。教学中, 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大家的“发现”进行归纳, 并分析出要点, 再让学生用上序列词有条理地进行复述, 形成一段连贯通顺的总结语:“我有以下四个发现:第一,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样;第二, 要读读句子, 再选择正确的意思;第三, 可以把几种意思分别放进句子里读一读, 看看谁最通顺;第四, 还可以用排除法, 把不正确的意思先排除掉。”
这样通过有条理性的概要复述来进行总结, 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 分析问题, 使自己的思维得到训练。要注意的是, 这样的总结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是各种思维方法的渗透。在操作的时候,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可帮助复述的关键词语还是必不可少的。
四、采用添加的改造性复述, 全面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添加复述让学生在口述原有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理解, 在适当的地方加入语言材料, 使原句意思不变, 表达更加具体, 内容更加丰富。
1. 按课文内容添加
如三年级下册略读课文《果园机器人》第三自然段的复述, 围绕麻烦一词以“……, 所以果农们还是感到麻烦”的句式复述课文内容。第一个学生只要求说一句完整话, 接下来的学生在前一同学复述的基础上不断添加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组成通顺连贯的句子进行复述。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的内容呈现如下:
生A:果园机器人会停电, 会饿倒, 所以果农们还是感到麻烦。
生B:果园机器人的电用完了会饿倒, 饿倒了就会停止工作, 所以果农们还是感到麻烦。
生C:因为果园机器人的电用完了会饿倒, 饿倒了就会罢工, 又不可能让机器人拖着一根长长的电线在果园里走来走去, 所以果农们还是感到麻烦。
生D:虽然有了果园机器人, 果农们不用再为忙不过来而发愁了, 但是果园机器人的电用完了会饿倒, 饿倒了就会罢工, 又不可能让机器人拖着一根长长的电线在果园里走来走去, 所以果农们还是感到麻烦。
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复述以倾听为基本, 通过继承与添加, 使自己的语言不断丰富;关联词的应用使表述显得条理清晰, 更具逻辑性。这样的复述训练, 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且在存同求异的表达中提高自己。在操作中, 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 适当可以看着课文进行复述, 但不能照着原文读;其次, 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什么时机复述也要有所考虑, 不同程度的学生应交替出现, 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 对于较差的学生, 可只要求复述原话, 这样能更好地面向全体,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2. 想象添加
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材上有一学习提示:“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学生的回答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谴责小村庄的人们乱砍乱伐;二是可惜那么美丽的村庄被毁了;三是告诫人们不可以这样做;四是呼吁人们要保护树木, 要爱护环境、保护家园。这些回答综合起来内容丰富全面, 但作为学生个体来说, 每个回答都显单薄。我们可以采用添加复述让学生在前一同学说话的基础上, 添加自己的想法, 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丰富。刚开始这样的训练, 我们可以把前一同学语言材料的关键词列在黑板上, 帮助后一同学更好地复述出前一同学的语言, 顺利进行添加复述。
在思维中, 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有步骤地处理语言材料, 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 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这样的复述对中年级学生来说, 有助于语感的训练, 可以训练语言的张力。这个复述过程是学生应用词语、修辞、句式等的过程, 是对语言的感知、体味、消化、理解、筛选、概括、归纳、表达的过程, 需要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因此, 对于思维品质的综合提升有更大的帮助。
【语文实践与语文思维】推荐阅读:
语文实践与信息整合09-24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与探索论文07-04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现况与价值07-17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11-29
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05-1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范文07-30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08-24
语文实践课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