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活动

2024-09-21

语文实践活动(通用12篇)

语文实践活动 篇1

重视学生语文实践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一、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改革教学模式和 教学方法

中职学生虽然学科基础水平较差, 但他们参与活动热情高、动手操作积极性高。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可谓一举多得。

1.教学中突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口语训练的过程是由读到说, 由片段到整篇, 由照稿念到即兴说, 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 由初步掌握口语技巧到熟练运用口语技巧。把口语表达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形式多样的“说”, 提高了学生口语能力, 学生从“厌烦说”到“愿意说”, 从“要我说”到“我要说”。

2.注重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 不论具体做什么工作, 都不能不会写, 至少时常写信、写通知、写报告、写总结, 写工作日记、写便条。”如此看来, 不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 就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明确写作要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掌握一般应用文的写法为主, 找出一条适合中职生写作的路子。

3.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社会化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联系生活, 把课堂创设成一种近似生活的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生活式”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语文, 以此丰富课堂教学的实践内涵。如在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写荔枝生态观察笔记, 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改编课本剧的方法激活课堂

如, 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 上课前, 布置学生以“红楼梦知多少”为主题搜寻资料, 上课时先花十分钟, 教师选择其中较有意义、较典型的部分资料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开展开放性的语文实践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应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1.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主要依据, 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

2.活动应涉及多种知识技能, 要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的有机结合, 让语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让专业知识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

3.注重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联系, 通过知识技能的运用, 在 做中学, 学中做, 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4.活动目标、内容及形式的确定, 符合学生的意愿, 活动过程 主要由学生组织, 教师扮演顾问和协助者的角色。

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从下面两种类型入手:

一是吸收性言语活动。如阅读书报、浏览网页、听广播、看电视 (录像、电影) 等。在班级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每周开设一节阅览课, 由教师带领并指导学生阅览文本图书, 要求每个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每月对读书积极分子进行表彰, 并进行优秀读书笔记、读后感的评比。

二是输出性言语活动。运用现有的说、写能力来完成有关实际工作, 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模仿有关职业活动。如模仿编剧、课本剧, 模仿教师、节目主持人、导游进行相应实践活动。

2.借助言语交际活动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如通过写倡议书、口头动员为“希望工程”捐款;通过办墙报等方式宣传好人好事, 批评坏人坏事;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来集思广益, 研究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中职学生文化素质相对来讲要薄弱一些, 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多参加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例如, 在我校主办的“我爱我专业、技能之星”的征文活动中, 教师先简要介绍了征文的内容、写作要求与写作方法后, 充分调动起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 放手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他们或在网上或在图书室查找资料或去采访已经工作了的学哥学姐们。一个星期后, 大多数同学就把所写的文章交上来了, 由于文章中有很多专业术语, 还请了相关的专业教师参与评定。这些教专业课的老师认为:通过这样的征文不但提高了学生语文的热情, 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对专业课的兴趣, 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语文实践活动 篇2

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生字,利用熟字学生字,体会温故知新是识字的好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汉字的同音特点,激发识字的兴趣。复习多音字,能够根据词语的意思确定字的读音。练习给词语分类,渗透词性的知识;进行分类思维的训练;积累词语。通过练习,明确写信的目的,内容、格式及怎样写信、寄信。养成良好的书写、表达习惯,让学生学会积累,做事大方,善于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表达。

教学重点:复习多音字,能够根据词语的意思确定字的读音,会给词语正确的分类,渗透词性的知识,进行分类思维的训练。明确写信的目的,内容、格式及怎样写信、寄信。

教学难点:能够意思清楚,语句通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将它写成一封信寄出。

教、学具准备: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要求:

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生字,利用熟字学生字,潜移默化地渗透汉字的同音特点,激发识字的兴趣。复习多音字,能够根据词语的意思确定字的读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汉字是非常神奇的,每个字都有着它深刻的含义,而且每个字和每个字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一个魔术师,给我们带来了神秘的色彩。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就用汉字来个大比拼,看谁是胜利者。

二、练习:给下面的字加一部分或换一部分,写出本单元的生字,使它字音不变。

1、给字加一部分:

式昏()厉()林(  )

尤()州()

2、给字换一部分

侧()购()狼(  )  桨(  )

欲()附()

3、给变化完的生字组词:

4、问: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吗?思考想一想、汇报。

师:看来你们对于学过的生字已经掌握的非常牢固了,所以才能够做到拖口而出。下面还要有更困难的题目等着你们,看谁表现的更好!

(二)用多音字分别组成词语。

1、学生读题目要求,看题思考。

báogěilùxìng

薄给露兴

bójǐ     luxīng

2、读拼音,给字组词语,了解不同读音字的不同意思。

(三)给词语分类,再每类写几个。

猜测符号拥抱木雕沉甸甸栩栩如生给予树成绩宽裕观赏

1、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有:

2、表示动作的有:

3、表示样子或状态的有:

学生给词语分类,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类。师生共同判断。

问: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生试着写出每类词语)

(四)按照例子,缩写句子。

问:如果从这个要求里面抽出一个词语,应该抽出谁来?

板书:缩写

问:什么叫缩写?你怎样理解?学生读例子。

问:你发现两句话有什么变化?

板书:谁干什么

师:我们把句子精简成两个部分就是谁、干什么就可以了。

生练习,将答案写出来。

语文实践活动 篇3

一、营造良好的语文实践活动氛围

良好的民主学习氛围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驰骋的多维空间,使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教学《雨后的森林》时,课前我指导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森林的词语、文章。上课时组织学生欣赏一段美妙动听的音乐《快乐的森林》,然后让学生观看多媒体配乐课件,把学生带进雨后森林的如画景色中。学生进入角色后,我启发他们拿起自己的笔写出或画出森林的美丽景色,最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在展示中,有的学生把雨后森林的美景绘成简笔画,让大家看画后说一段描写雨后森林的优美句子。有的学生说:“雨水洒在森林上,是那么轻盈,森林的万物正津津有味地吮吸着甘露,你看,鲜红鲜红的蘑菇探出头来撑开了小伞,油光肥厚的木耳挂满了老树,又大又圆的红果枕着绿叶,亮晶晶的葡萄滴着水珠”……由于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这次语文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被我设置的情境陶醉,将已掌握的知识溶入课堂,丰富了想象,语言思维十分活跃,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开拓了思维,使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展语文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结合教材内容,抓好课外的延伸,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如《常说的一句话》一文,写“我”刚刚学会说“谢谢”的时候,对妈妈说了声“谢谢”,妈妈听了很惊喜,抱起“我”,使劲儿亲“我”,感到温暖、快乐和幸福。此文融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结合课文,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1.搜集资料。课前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积累日常礼貌用语,收集一些典型事例。2.整理资料。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礼貌用语或典型事例进行分类整理在读书笔记上,或办成手抄报。在汇报会上,有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分类,说出了所搜集到的礼貌用语,有的同学自编自演了课本剧,每个环节都使用礼貌用语。有的同学根据活生生的生活事实,重塑了讲文明礼貌的典型形象。当老师就某一场合提问时,学生们都能争当“礼貌用语小博士”,把自己了解的礼貌用语滔滔不绝地说给大家听。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表演的内容充实丰富,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们共同增长了不少知识。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礼貌月”课后活动。看谁最讲礼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绘图画、写表扬稿)等,报道班中的好人好事,评选出在文明礼貌月活动中表现最好的同学。最后我组织学生出了一期黑板报——《争当文明小标兵》。

再如儿歌《看书》一课,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了童趣,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看了那些课外书,最喜欢的是什么,着重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要求学生把所读的书的内容简要整理在读书笔记上,日后开展故事大赛,把看过的自己认为最有趣的故事讲出来,看谁讲得最精彩。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也扩大了阅读的视野,更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三、结合环境保护,开展语文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儿童诗《共同的家》时,我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领会诗的主要内容:蓝天是白云的家;土地是禾苗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学生掌握诗歌内容后,我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结合周围的环境,查找资料,了解“我们共同的家——地球”的一些知识。由于学生准备工作做得好,都能从各个方面描写了地球的美丽壮观和遭受人为破坏的现实。陈晓擅长绘画,他画了自己坐在宇宙飞船上,遥望地球,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地球美丽壮观的景象——地球晶莹透亮,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浅蓝色“纱衣”。严振以同学则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展示了家乡的美丽风光,描绘出地球的诱人景色。何新献同学通过简笔画,并结合解说词,说出了地球资源由于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导致日益枯竭的严峻事实。

通过表演,同学们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他们的目光中,我看出了难以掩饰的忧虑神色。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讨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怎样保护我们的共同的家——地球”这一话题,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增强了环保意识,可谓一箭双雕。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应该有机地结合语文教材,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帮助学生拓宽渠道,激活思维,这样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就会水到渠成了。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刍议 篇4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语文》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注入了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因而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现将我的真切感受作如下回顾: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活动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心理成份,是学习的最好动机。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造就合格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对学习是否产生兴趣,往往来源于老师有目的的培养,要培养兴趣,教师就要科学地研究和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规律。注意力能维持多长,怎样激发和用不随意注意,焕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如何运用教学过程和内容本身“启开”学生的心灵门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而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性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启发学习手脑并用,激励学生创新实践。

动手又动脑,可以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小学生天真活泼,他们乐于助手,在动手的过程又勤于动脑,因此有目的让学生进行“办手抄报”、“招兵买马”、“制作名片、名信片”、“诗朗诵”、“演讲”等语文实践活动,不但能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还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构造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习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如在课堂上,我采用“设计问题,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针对我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在小组内统一看法,然后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采用“接力作文”的方式,即一个同学讲一个故事的开头,再由后面的续接故意情节,这样一个接一个,像接力赛一样,最后的一个同学续接结尾。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走出课堂,扩大视野,激活创新思维。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向往成人的社会,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拓展学校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篇5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自己,认识所学专业,分析本专业的就业现

状和发展前景,为就业做好准备;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包括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倾听、表达交流、作文书写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回顾自己以往的学习、生活经历、取得的成绩,分析自己的潜力所在,以此为基础,寻找适合幼教专业的职业岗位;了解泉州地区对幼儿园老师的市场需求及要求,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与同学进行“形象互诊”的基础上,修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在班级范围内交流点评同学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

3、情感与价值观:认识自我,了解幼教专业和岗位需求,坚定职

业理想。

二、活动课时1课时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㈠活动准备

在进入本活动成果展示课前两个礼拜,布置学生完成三项任务:

1、在第一周完成同学评价表。(评价表上有班里每个同学的姓名,每个人必须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来说说对除了自己以外的全部同学的认识,最后教师把评价表收起来,将关于同一个人的评价拆下装订在一起再分发给学生。)12、设计一份“自我诊断书”书面报告,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我(关于自己各方面的总结:兴趣、爱好、特长等)与理想

中的我(自我想象的设想及向往的职业生活),对自己将

来的发展进行定位。

3、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与本专业毕业出去的学长学姐的交

流,了解幼教专业在泉州地区的市场需求和需求,并形成调查报告。

4、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包括:叙述自己的特长、爱

好及目前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分析幼教专业及行业发展,描述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并将该职业目标细化为若干阶

段发展目标,如:在校期间、工作期间、工作中期、工作

后期,制定实现职业目标的措施等。

(二)活动成果课堂展示

(1)寓言故事导入:上课之前呢,老师先跟你讲个寓言故事: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允许他们每个人可以提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相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最有经济头脑,要了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去了,你们猜结果怎样?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了,只见他的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声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的手里也牵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的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小孩子。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的握着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

保持与外界的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30%,为了对你表示感谢,我决定送你一辆劳斯莱斯!”如果让你们为这个故事,取一个名字的话,你们觉得什么样的题目更合适?(这个问题不难,很多同学都懂得,题目可以叫《选择》)。对,这个故事讲的其实就是关于选择的问题,有句话是这样讲的,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的选择决定的,三年后的生活是由今天的选择决定的,选择很关键,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在面对人生重大事情的选择时,并没办法做到像犹太人那样理智,特别是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如何避免职业生涯的盲目与失败呢?必须早做选择,懂得该如何选择。要选择首先对自己,还有自己所学的专业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2)认识别人眼中的我,我眼中的我:每个人都看到了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完成了“自我诊断书”,这个环节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回答:

①我看到同学对你的评价后有什么感想?

②谁的评价让你印象最为深刻?

③你觉得你在同学眼中你是什么样的人?

④同学眼中的你和你所认识的自己有偏差吗?你又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⑤通过同学对你的评价,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你觉得对你以后的就业有没有帮助?你原先想做什么?现在又觉得更适合做什么?

当然,这个过程,教师对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认识误区要及时矫正,特别是一些比较没自信的学生。

(3)了解专业,方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都是幼教的学生,经过你们的了解,你们知道了我们读幼教专业的以后可以从事哪些职业?(大部分的学生会说幼儿园老师,很多学生在选择幼教专业的时候就笃定了要当幼儿园老师,当然也有及个别的只是喜欢幼教专业的唱歌、跳舞、弹琴,并不喜欢当幼儿园老师,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沟通指导)以后想成为幼儿园教师的同学举一下手?大部分的同学都喜欢当老师,那你们知道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园老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吗?(这个问题,可以让每个人说说,说的过程无形中也给自己学习的压力,当然,还有很关键的一些点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很有必要告知学生)。比如:

①专业课很重要,很多幼儿园机构在招聘新老师的时候就是考核专业水平,钢琴、舞蹈、声乐、美工等专业都是以后授课需要用到的,要踏踏实实的学好,学幼教很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②普通话要好好练。要想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普通话必须达到二级甲等。二级甲等,对大部分泉州人来讲,有一定难度,但没有捷径,唯有苦练。

③任何一个老师,要上岗肯定要有上岗证,这上岗证就是教师资格证。要拿到教师资格证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拿到普通话等级证书,二拿到大专文凭,很多学生这时候又会疑惑了,大专文凭怎么拿到呢?可以鼓励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用周末、寒暑假到培训机构学习,参加小自考拿到文凭。

针对学生对一些毕业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怎样?学长学姐有给你们哪些好的建议?面试的时候该做哪些准备?

(4)欣赏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美好明天共勉。(鉴于幼教专业的班级人数比较大,教师应该在上展示课的前一两天将每个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贴出来,并提醒同学要仔细阅读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课堂上,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你印象比较深的是谁的作品?为什么你对她的作品印象比较深? ②你觉得同学的作品跟你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一样的地方? ③看了同学的作品,你有哪些收获?

语文实践活动 篇6

关键词:实践能力;学习积极性;语文素养;想象力

近几年,我们的国民经济正在高速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了应对国家对人才的高质量要求,教育部开始对目前的小学教育提出了改革。在教育部提出的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我们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培养实践能力的途径应该是语文实践,而不是特意地去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我们都知道,语文在我们所学的课程中是应用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它贯穿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行自由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我们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是老师在讲台讲、学生在下面记的方式。语文是一门理解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老师单纯采用讲的方式学生会很难理解课本中的知识,达不到预期的上课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我们需要对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倡导在语文课堂上实行自由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老师在课堂中起指引作用。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平均分成6个组,并且赋予每个组里的学生一个代号。在语文课堂中,老师点到学生的时候不要叫名字,就叫每个学生的代号。比如说,老师有一个问题需要学生起来解释一下,就直接点名说那个组的代号的学生就可以,并且每回答对一个问题就给这个组里积10分,每个星期结算一下每个组的总分,总分最少的学生要在下节课的时候表演节目。通过这种积分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斗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将语文教学设定在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纯的课本教学,是很难勾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小学生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我们要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来设置我们的语文教学模式。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学会联系现实,给学生设定特定的情境来学习课本中的知识。比如说,我们在给学生讲“孔融让梨”这个成语的时候,我们可以选取几个学生来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人物,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来加深学生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将课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小学生正处于需要人正确引导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我们在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正确的做人。所以,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在课堂上设定情境模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的时候,不能采用单一的方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上课采用竞争抢答的模式。前面我们说到了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语文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采用竞争抢答的方式来加强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就是,老师在课上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让所有学生来进行抢答,如果回答正确就积十分,回答错误就扣十分,每个星期结算一下班级中每个人的总分,最后班级里总分最少的学生要准备一个节目在上课的时候为班里同学来表演。

2.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为课文编排话剧。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是通过童话故事来描述的,这种故事通常故事情节坎坷多变,适于编排话剧。像这种课文,我们就可以让班级中的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分组完毕后每个人来挑选适合自己的角色,分别扮演课本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让班级中的每一组学生都演绎一下自己编排的故事,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总结。通过学生的自导自演,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课本中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对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大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体来说,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必须在小学语文过程中坚持开展实施正确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王祝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7).

[2]王思.在社团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1.

语文实践活动实施原则 篇7

一、指导性与本位性相结合

1.语文实践活动以教材为指导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 专业性和指导性都很强,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新教材每册都有活动单元和表达交流的安排, 在教学中落实这些活动, 学生就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和水平。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 可运用讲授、讨论、质疑、探究、记者采访、改写短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重在针对材料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 结合“传记单元”, 可以让学生写个人的传记, 互相交流后将全班的文章集成册子, 以作纪念。再如, 结合“关注社会单元”, 可以让学生观看辩论赛的经典赛况, 了解辩论赛的赛程和规则, 然后在班里组织辩论会或让全班分小组对共同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各写一篇议论文, 最后在小组内和小组间交流等。

2.语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位

(1) 设计实践活动时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特点。

语文实践的目的是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快地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 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我认为, 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和安排时, 教师务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需要和兴趣等方面的特点, 注意内容的多样性, 体现层次性, 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而不是消极应付、不讲实效、敷衍了事。

(2) 实施实践活动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实践的主体, 因而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 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课的题目通常都具有开放性, 没有现成的答案, 教师又只是顾问、指导者, 学生只有自己探索, 才能完成任务。它需要学生反复尝试、了解, 不断创造、发明,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引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时, 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内容、有组织的统一进行, 从现实具体的问题或事情出发,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完成任务。同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为此, 教师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营造宽松的环境。例如,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给学生激励:探索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困难, 探索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 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 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成功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 遇到困难时教师也要给学生信心和勇气, 给学生指点迷津, 激发、维持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另外, 在对活动结束进行评价时, 教师应多元性、过程性地开展评价活动。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化, 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避免将简单地以分数或等第视对学生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既要评价学生活动的成果, 更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 包括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三、合作性和个体性相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往往是通过解决某一方面问题的形式, 有机地把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充分展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优势。不论哪项活动, 班级全体学生都应一律参加。在某一具体实践活动中, 学生个体既可以自主独立完成任务, 也可以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这需要教师针对特定的问题和任务, 把独自研究和合作探究二者结合起来, 科学合理地去引导和分工。

四、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

语文实践活动 篇8

陶行知说过:“儿童的思维在手上,要解放学生的嘴巴、 眼睛、耳朵,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引导学生在做一做、画一画、猜一猜、找一找中学习语文,能够提升语文能力。”因此, 要真正转变语文的学习方式,就要让学生在教师的牵动下做语文学习的“分解动作”,走向独立完成语文实践行为的 “连续动作”,使语文学习由单一型、习题化,转为综合性、实用化。以下,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积极参与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所得,就增强语文教学活动略述如下。

一、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习语文

新课改实施以来,“预习+展示+反馈”的自主式、开放性课堂模式备受教师青睐。课堂上,教师普遍改变了以往牵着学生亦步亦趋的授课形式,采用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的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并且,教师普遍重视在课前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圈点批画,作好学习批注,梳理出学习中的困惑与疑问。如,在教学《你,浪花的一滴水》时,课前笔者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查阅有关雷锋的资料,了解雷锋。有的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了雷锋的个人简介、成长经历;有的学生从课外书上阅读到雷锋的故事和雷锋日记。课始,笔者让学生据题质疑:你是谁?为什么说你是浪花里的一滴水?引入雷锋后,在认识雷锋时让学生交流预习资料,大家互相补充,最后笔者做简单的小结。 相信学生、注重探究学习,使距离学生生活很远的雷锋形象渐渐清晰化,一个个性鲜明的雷锋形象站在了学生面前。展示课上,学生开展小组竞赛,选出代表上台展示,台下学生进行补充,并对这一环节提出自己的疑问,互相释疑。同一个知识点,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观点,课堂上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着、闪耀着, 汇聚成课堂的活力。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在学校里面要让学生从书写去学书写,从谈话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学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要增强语文教学活力,就要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实践,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地名》一文时,学习了课本上关于地名的知识后,笔者让学生开展了“爱我敦煌———了解家乡地名”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兴趣很高,有的学生请教家长、邻居,了解敦煌地名的来历及敦煌地名的典故,有的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实地调查、采访。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敦煌地名有关的知识,完成了关于家乡地名的调查报告。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地名的由来,而且感受到了家乡———敦煌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真正受到了一次生动形象的乡情教育。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贯穿于课内课外,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三、在创新校本课程中学习语文

目前,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自主研发并安排实施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拓宽了语文学习渠道,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大有裨益。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依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建设要求,有效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以外的丰厚教育资源,开发了校本课程,开设了以弘扬敦煌文化,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的21个学生探究社团。如,阅读与写作社团、讲故事社团、朗读社团、趣味数学社团、科学小实验社团等,突出实践育人、全面培养新人的要求。学校规定在每周星期五下午活动,在阅读与写作社团中,学生大量搜集和阅读介绍敦煌及宣传敦煌的历史知识、 名胜景观的相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敦煌,感受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爱我敦煌,建设家乡”的情感。在讲故事社团中,学生自觉搜集敦煌故事,包括《月牙泉的故事》《梧桐林的故事》《九色鹿的故事》《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故事》《陇人骄子—何永梅的故事》等,在讲述敦煌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中,学生获得了许多乡情知识,在敦煌故事讲述中,人人都是宣传敦煌的小使者。

开展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篇9

所谓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它与“阅读”、“作文”等一样,是语文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势,交流读书心得。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还要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能力。因此,语文实践活动能否走出新路,取得高效,完全在于教师的设计、组织指导。

二、重视课内实践活动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语文活动。

1. 课前三分钟。

利用课前让学生锻炼自己也未必不好。从这学期开始,笔者便在班中提倡“每天一句佳话”或“短故事”。内容是富含哲理的一句话、一段话,或是写得好的一段文字,名人名言或是唐诗宋词等。由学生自己查找和提供,按座次号轮流进行,每天早晨课前比诵读,并辅以适当的启发和点拨。学生自备一本摘录本,自己设计、配图,自得其乐,其乐无穷。融合在知识的海洋里,学生们仿佛可以看到鸟儿自由飞翔;听到昆虫的低吟;闻到野花的芳香;甚至可以感悟人世的悲欢离合、宇宙的神秘浩瀚。虽然每天只花短短的三分钟,但日积月累,收获是不小的。

2. 口语交际。

为了创造口语交际环境,提供口语交际内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上完每单元后都开设“口语交际”。论题是自由的,见解也是自由的。有讲演式的,讲演的是一些小实验、故事,或者自己熟悉的一个人、一件事等;有讨论式的,讨论的是暑假、寒假怎么过。也可以是教师出题,但必须提早一周确定并告知,让学生有充分准备,思考和查找资料时间。如《精彩的马戏》是一篇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写实小故事,文章的直观性、趣味性极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容易引起他们以往的生活体验。如听到“马戏”就自然地联想某次跟爸爸妈妈到动物园里看猴子、大象、长颈鹿等动物的情景,自然就联想到路过街头,遇到一个艺人在表演猴子玩球的情景……针对这些情景,教师可以从谈话入手,诱发学生语言实践的动机,让学生回忆类似有趣的情景,再将这些有趣的场面给同学们描述出来。学生的兴奋中心一旦被激活,他们就会无拘无束、淋漓酣畅地将自己以往所见所闻述说出来。口语交际活动后必须及时做总结,指出不足,使活动更好地开展。这样的活动虽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每次都有说话的机会,但至少也有一部分脱颖而出。

3. 片段练习。

教师要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物、景,做到说真话、表达真实情感。指导学生捕捉信息,让学生记录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并进行整理、加工,成为练笔中真实而又生动的题材。在教学中,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写是学生最头痛的事,怎样写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这是很有讲究的。在课堂上的“片段练习”是与语文学科的内容密切联系的。片段可长可短,自由表达。可以是自由式的,也可以是读写式的,如学了《小珊迪》后,以后来小珊迪怎么样了,写一片段,通过一段时间实践下来,同学们对此也产生了兴趣。

4. 作文课上。

每单元一次的作文课,必写无疑。从内容入手,从指导观察做起,使人人都有合适的内容可写。多数是带学生去户外感受自然,体验生活,或观察花草树木,或享受阳光鱼露等,然后将心中所得记于笔下。对于写得好的作文,放在本班知识角展览。如在教《一粒种子》这一课前,先布置学生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想想种子发芽应具备哪些条件?这样做既结合课文进行了语文实践活动,又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应把课外作为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1. 捕捉信息。

在信息社会,查找、获取及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而这能力需要从小培养。查找资料的任务要布置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要求学生逐渐形成习惯。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让学生课前去查找周恩来总理在外交方面或日程安排的资料。对于学习此课有很大帮助,让学生更深刻认识总理的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再如在教《一粒种子》这一课前,笔者先布置学生作业: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想想种子发芽应具备哪些条件?这样做既结合课文进行了语文实践活动,又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课外查找资料是有好处的,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学习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因此,抓好此项工作是有必要的。

2. 课外自读。

课外阅读是在有兴趣的前提下,教给学生若干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去自由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积累语言词汇,从而提高语文内能力和素质。在班上提倡让学生自主独立阅读,把阅读的书本名字及页码记下,并用自己的话作简单的概括,教师定期检查,对学生阅读及阅读量作及时的指导。

让学生把自己阅读的好书推荐给其他同学。还可以联系语文教材,让学生在课外书籍中寻找相关的知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读读黄继光、董存瑞等人的事迹等。

3. 每周一篇剪报。

“每周一篇剪报”一开始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题目一般在星期五布置,留给学生双休日去思考、完成。紧扣作文,让学生收集、积累剪报,分类地贴在一个本子上,还可以给每一类剪报起个恰当的题目,用彩色笔画上美丽的装饰。这样既可以成为同学们的小小知识库,又可以成为增添乐趣的亲密伙伴。

4. 展示才能。

在创设值得情境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开设此项活动时,有时结合队会进行。比如学了《四季的脚步》,要求学生画一张画,告诉大家你喜欢哪个季节?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创造更多的机会,他们才会学习、思考、创造。

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也需要全能型的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充分运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赞科夫.教学论与生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反思 篇10

分析其原因:小学语文学习过于“文本化”, 过多的文本学习, 过多的作业操练, 天天应付着考试, 然而老师也无形的被应试教育所束缚, 平时猛抓教材, 应付考试, 往往因为力不从心或者没有多余时间, 忽视了语文的实践活动。于是, 淡化了语文本身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上结果是不堪设想的。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遭遇, 必须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 我抓住本班学生好动, 好奇, 好实践的特点和年龄特征, 给孩子们提供活泼的学习形式, 生动的实践机会、丰富的学习内容。

语文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 丰富多彩的,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之前, 教师应该非常明确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大纲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加强语文实践"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可见语文实践活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戏, 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 更不能单凭教师一时心血来潮, 盲目、随意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 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 提高能力的过程。

新修订的《大纲》把语文实践活动概括为以下几个内容:可以作为课外活动的, 如参观访问、兴趣小组活动;多数活动可以在课外开展, 课上适当联系, 如办手抄报;有些可以直接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 如课外阅读指导与交流, 开故事会, 演课本剧。不论采取哪种形式, 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 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改变对语文教学那种传统的理解, 打破语文教学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定势, 老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角色——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的帮助者和激励者。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

我所教的三年级学生处于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中年级阶段, 我首先明确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稳定性, 以技能演练为主的目标。培养目标确定后, 要根据目标及所教班级学生特点, 选择具体的活动进行指导。我教的三、3班学生天真活泼、富于想象力, 且乐于画画、唱歌、舞蹈, 爱表演, 于是我在众多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选定了自编自演小品或者课本剧的形式。主要是以下原因: (1) 学生感兴趣, 乐于参与。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周围发生的生活现象以及生活经验, 还可以联系教材内容, 根据课本的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 合作表演,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可以在课内进行, 生动有趣的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可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学了《蒲公英》一文, 学生们兴致勃勃, 课余时间和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自编自演了课本剧, 还制作了简单的道具, 孩子们想象力丰富, 增添了其它种子宝宝——椰树宝宝, 凤仙花宝宝, 指甲花宝宝等, (利用练习册上的《种子旅行》的童话故事) 它们一起在风婆婆的带领下去全国各地旅行, 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结果有些不听劝告的种子被淹死, 学生就做出在水里被淹得透不过气的样子, 慢慢沉下去到不动;被干死的表演出没精打采, 耷拉着耳朵的样子;扮演茁壮成长的种子们的学生在那儿转圈, 高兴地跳起了舞蹈, 都生动活现的展现了出来。会让你眼睛一亮。不过, 别忘了在孩子们表演得好时给予奖励和激励的评价, 这是非常重要的。渐渐地, 我发现孩子们对语文课充满了热情。

我决定在本次主题队会前夕让学生自己设计以“我是快乐的小精灵”为主题的节目, 听到这个消息学生们都非常兴奋, 马上投入到准备工作中去:有的出主意——诗歌朗诵, 小合唱, 舞蹈相声, 才艺表演, 走模特步等等;有的学生在写方面很能干的, 就开始写主持人的话;有的同学请家长写上了对全班同学活动的祝福。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参与。

学生有了表演的爱好和积累, 同时加强了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运用感情和丰富的动作, 我经常开展学生们感兴趣的故事会, 形式各种各样:自编故事会, 自绘连环画故事会, 音乐故事会等;朗诵会——课文朗诵比赛, 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诗歌朗诵会以及创作诗歌朗诵会等。小学三年级是习作的开始, 部分学生就因为语言平淡, 内容空洞, 那么, 我就抓住平时的实践活动, 让孩子们把自己在活动中所经历的和感受写下来, 丰富了孩子们的习作内容。

我经常看关于小学语文综合实践的论文以及教法, 吸取了别人的经验, 比如:办手抄报, 这是一种新颖的形式。手抄报的形式灵活, 内容丰富, 表现方法多样, 重要的是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参与过程中不但能够学习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 还可以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 (如美术、摄影、手工、自然……) 学习结合起来, 促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 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最终达到大纲提出的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的目的。我试着这样做, 我决定抓住这次极好地机会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指导学生制作一期"古诗专刊"。首先从这学期课本里的古诗入手, 小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三首古诗《山行》, 《枫桥夜泊》, 还有一篇文包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分别写了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 (向学生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是因为自己考科举而落榜, 当时心里很忧愁) ;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浅论 篇11

关键词: 初中语文实践活动;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要大力培养学生行动、生活与创造的能力;学生要“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于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初中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成了当前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方方面面,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学校、家庭与社会、书本报刊与影视传媒、网络世界……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反复历练,经常运用,才能逐渐形成。我的做法是:

1、观赏借鉴法。教师平时引导学生收看“早间新闻”、“子午书简”、“科技博览”、“焦点访谈”,双休日、节假日收看“电视诗歌散文、高端访问、今日说法、开心辞典、大专辩论会”等电视精品栏目,开阔学生眼界,培养他们朗读、说话、交谈、辩驳方面的技巧和能力。

2、做写结合法。教师设计好实践活动的专题或主题,先引导和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去做某件事,然后再写作文,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做等方面的能力。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应针对学情,有所为有所不为,凡是适合学情通过克服困难能做到做好的就认真去做,凡是连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的,就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更换内容。

3、角色扮演法。教师利用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读书交流会、诗词欣赏会、主题班会、课本剧表演等形式,重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堂40分钟是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阵地,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针对每一篇不同的文章,巧妙设计和安排语文听说读写训练,力争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活动。

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活动的伙伴、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质疑问难、展示活动的成果、开展评价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有力地推动语文实践活动向纵深处发展。

1、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在达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活动目标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阅历、兴趣、特长、认识等选择调查内容。我先围绕本次实践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把大题化小,如“垃圾与我们的环境”、“白色污染”、“安宜的变迁”、“关于农作物施肥的调查”……再让学生自主选择,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去调查。由于选择的内容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大家讨论更切合实际,更具可行性。

2、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的伙伴。小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意识,但以往的小组活动成员大多由教师分配指定,活动效果不够理想,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伙伴,通过实践证明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如在“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活动中,好动的、善于观察的、爱好摄影的学生……分别组成一组,并推选出组长,然后根据小组成员选定的调查内容,通过相互讨论制订出可行的活动计划。

3、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质疑问难。“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而在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如开展“我们与周围环境”活动,调查前,问学生有哪些环保知识问题要提出;调查中,遇到了哪些环保知识问题;调查后,还有哪些环保知识问题未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的探究,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初中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化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不是一时之需,而应遵循活动内容的安排要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關的原则,以课本上“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进行统筹安排的原则,全员参加与自主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多层次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学科课程间资源整合的原则,做到有序化、有效化、全员化、常态化,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语文实践活动应考虑活动开展的效果。和语文课本的教学相比,语文综合实践课没有完善的检测体系,似乎是一个可开展也可不开展的课型。语文课本的教学效果有平时的大、小测验和期中、期末考试作为检测手段,这就强制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务实的,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只是教师的一种自发的自由组织的活动,开展多少优劣,不直接影响传统的教学效果。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造成了语文实践活动的无序化和随意性,造成了语文实践活动只注重过程不考虑效果的局面。

2、语文实践活动应自下而上让学生直接参与。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应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能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离开这种主观能动性,就不存在真正的、有价值的语文实践。当然,活动过程中教师的适时指导和恰当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

3、语文实践活动应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活动工程,它是在一个个很小的活动中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次次熏陶,是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工程,它应该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开展实践活动 提高语文能力 篇12

一、开展课外阅读,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 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 让他们走到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 让书籍从沉睡中醒来, 变成青年的挚友吧!”这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它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 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在一个博大丰富、高尚文雅的文化宝库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让健康优美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心灵,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加强了研究和指导。具体做法是:

1. 向学生推荐读物。

结合所学课文、学生思想状况、个性特点, 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这些读物的获取渠道很多:可订阅, 可从校图书室、县图书馆借阅, 也可从书店购买。指导学生积极运用网络资源, 以获取丰富的语文学习信息。

2. 阅读方法指导。

众所周知理解、记忆、速度是阅读的基本要素, 无论采用哪种阅读方式, 其核心都是能力的培养。精读和略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

3. 自由阅读课。

学生根据手中的材料自选内容阅读。这有利于保护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便于学生把在阅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读书实践中积极的尝试运用。

4. 阅读汇报课。

让学生畅谈阅读的收获和体会,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话能力, 还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

5. 阅读欣赏课。

由教师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 组织学生品评鉴赏。这是培养学生读书趣味、提高学生读书品位的重要环节。

二、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我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1. 开专题辩论会。

为锻炼学生敢于发言的胆量、养成敢于发言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的营造口语交际的氛围。

比如:学习《人生的境界》一课时,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辩论专题——“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出性本恶”?通过这样的专题辩论会, 不仅能够营造口语交际的氛围, 提供口语交际内容、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养成敢于发言的习惯, 更重要的是能在辩论过程中, 使学生拷问自己的良心, 我的所作所为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如果每个人都能不断地反省自己, 那么人性本善的特质就会闪耀出生命的光彩。而久违的伊甸园, 也将重新降临人间。

2. 办手抄报。

办手抄报是增强阅读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为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 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技能, 为他们创设一个展现自我的小天地, 我们要求各班办手抄报、人人参与办手抄报。把每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推荐一名有能力、责任心强的学生为组长、组织领导本组活动、让小组成员展开竞争;小组之间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以此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 使学生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能力。

3. 开展校外语文实践活动, 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为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融合沟通, 拓宽语文学习的时空领域。我们结合语文教学,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种实践活动。如清明节时, 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纪念堂, 缅怀英烈;春游时, 组织学生观赏大自然的美景, 举行以“自主自理”为内容的活动和各项有意义的比赛, 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搞社会调查, 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 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

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多种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真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语文、用语文的重要性, 培养了兴趣, 增长了知识, 锻炼了才干。

上一篇:《爱情可以有》下一篇:建筑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