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景观

2024-09-21

建筑景观(共12篇)

建筑景观 篇1

有一幅场景在很多的影视作品里出现过—当游轮驶向纽约港的时候,自由女神像缓慢地从水平线升起,船上的游客在甲板上驻足,遥望远方。在很多人心中,美国代表着“自由”,令人神往。这次我们有充足的时间体验美国文化,细致考察大师作品,着实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当代建筑师追求个性的表达,这些建筑师反对墨守成规,创造出了和以往迥异的建筑空间。这样的建筑有很多,有时当它们突然出现在狭窄的街道中,让人猝不及防,惊讶,喜悦,更深深震撼,并陶醉于其带来的不同寻常的空间感受。这些建筑的形式远远超越了基本功能的需求,建筑师从现代主义中解脱出来,不再拘泥于功能的合理,更注重建筑的创新,以及新的建筑形式带给人们的空间感受。建筑的景观作用逐渐凸显出来,正如情景主义大师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所写:新的社会形态强调再生产和消费的形式,高科技带来的变革让人更加注重图像的表达。我们所参观的建筑就体现了这种变革,强调体验和叙事性,建筑师无时无刻地试图通过建筑空间向使用者传达信息。新时代的建筑师不仅在建筑外形设计中求新求异,让人能够快速捕捉到建筑鲜明的特点,而且同样重视建筑的使用性能和功能的合理性。新颖的建筑形象表象的背后是建筑师大量的研究工作,包括细致的对建筑空间的解构和再组织,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当景观化的造型、合理的功能、现代的科技三者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绽放给观众的时候,这种空间效果十分震撼,甚至难以用语言形容。有一点需要补充,这种所谓的景观建筑,并不是局限于三维曲面的建筑,很多是直线的,简洁的。

美国的景观建筑的表现手法是多样的。有些当代建筑对传统形式进行解构重组,创造新形式的建筑景观。我们在洛杉矶参观了拉斐尔·莫尼欧设计的洛杉矶圣母教堂。建筑师对传统的天主教堂进行了解构,应用当代的设计手法、现代的建筑材料对新时代下的宗教观念重新解读,用非常大胆的方式重组了建筑的窗、墙、门,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语言。硕大的石块悬挑于建筑山墙之上,令人震撼,使人深思。有些当代建筑将造型与高技术结合,创造新颖合理的建筑景观。在库柏广场有一栋由汤姆·梅恩设计的教学楼,我们发现这栋建筑的时候,正依靠步行在繁忙的曼哈顿半岛上穿梭。纽约中心高楼林立,遮天蔽日,行人的视线很受遮挡,转过街角,这栋新奇的建筑突然出现在眼前,立面上巨大的裂痕给我以极大的震撼。走进建筑是一个通高的中庭,作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空间使用,建筑表皮上巨大的裂痕为室内中庭提供充足的采光,产生了非常奇特的室内光影。这座建筑实现了75%的自然采光并得到了美国LEED白金认证。新的建筑形式、有效的空间组织、现代技术在这栋建筑中完美结合。有时,人也作为一种景观被表达出来。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台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同国度的人们坐在上面,休息或交流,他们的行为全部被展示出来,暴露在几乎是人流量最大的广场上。坐在台阶上的人们无疑也是一种景观,他们的行为、着装展示着全世界最新的行为方式和时尚潮流,这点也与时代广场的主题完美契合。

美国的当代建筑,把建筑创新和视觉表达作为建筑设计中重要的部分,强调信息的传达,作为景观林立在城市之中,创造新的体验,给人们无限的惊喜。的确,美国的当代建筑多半造型奇特,建造成本较高,不容易被中国的建筑师和业主接受,甚至受到批判,其原因在于我们对待建筑的出发点不同,我们更多地从功能合理性出发,很少注重建筑的景观性,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的思维方式将发生巨大改变,社会意识也将发生变化。新时代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让建筑更好地与时代融合,是需要我们当代建筑师思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美国建筑值得我们学习。

建筑景观 篇2

总体上,运用对称的、和谐的民族布局风格。整体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进行布局,主要景点世纪大道、主题雕塑、长安史话雕塑景墙布置其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心主题。在广场四个角分别以对角线为轴线,对称地进行植物配置,使整个广场更灵活、多样。

2、竖向地形设计:

由于广场整体位置下沉,与整个周边环境形成一个高差,在考虑因地制宜建设广场的前提下,分割高差,使人在视觉上有一定的缓冲,并达到丰富层次的效果。

广场由主入口到最高点的主题雕塑平台,整体升高2.45米,在视觉上形成仰视效果,并营造一步一高的效果,从世纪大道的入口处看去,更能感受到一种恢宏的气势。

四、表现手法:

1)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以形式美体现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以简约的、概括的现代手法为主,细节上以精细的工笔手法刻画,体现出优雅的文化特色及装饰效果,突出景观规划的装饰性、观赏性和时代性。

2)环境绿化设计:以再造山川秀美工程为前题,以生态建设为目的。考虑到按照业主减少植物栽植率的要求,在设计时,侧重竖向的绿化,平面绿化率适当减少,绿化手法上以开阔的、简炼的划分手法处理,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节奏。

3)广场小品设计:小品设计以功能和景观兼容为目的,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达到景观装饰的效果。

3)、“天圆”:

自从盘古开天地,轻者升为天,浊者沉为地,天方圆,地为方,今有天圆地方之说。本方案中,“天圆”主体是表演舞台,为圆形,取“天圆”之意。

圆形舞台周围环绕一浅水系,水中设涌泉,为舞台衬景。水系上架设一造形轻盈别致的小桥,将舞台与其外的广场地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天圆舞台可作为广场集会的主席台,文艺表演时,又为舞台使用,有双重功能。东北角高大的合欢林则是天圆舞台的绿色背景。

刍议现代园林建筑景观 篇3

关键词:当代园林;园林艺术;建筑景观

园林建筑景观是园林艺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园林建筑景观的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园林的好与坏。在传统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中,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们都追求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园林建筑景观设计之中,哪位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在园林建筑景观设计中运用的中国传统元素越多并且运用得好,那么这位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则是比较优秀的设计师,而在新时代下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则更加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化元素的結合,这样我们对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作为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师要充分了解当代的园林建筑景观。

1 园林建筑的特点

(1)在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规划选址除考虑功能要求外,要善于利用地形,结合自然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

(2)要情景交融,园林建筑应结合情景,抒发情趣,尤其在古典园林建筑中,常与诗画结合,加强感染力,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3)在空间处理上,园林建筑要尽量避免轴线对称,整形布局,力求曲折变化,参差错落,空间布置要灵活得当,通过空间划分,形成大小空间的对比,增加层次感,扩大空

间感。

(4)在造型上,园林建筑要重视美观的要求,建筑体型、轮廓要有表现力,增加园林画面美,建筑体量、体态都应与园林景观协调统一,造型要表现园林特色、环境特色、地方特色。一般而言,在造型上,体量宜轻盈,形式宜活泼,力求简洁明快,通透有度,达到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统一。

2 当代园林建筑景观存在的问题

2.1 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抄袭严重 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性和创造性,而我国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虽然一直保持着很多的本土特色,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很严重的抄袭现象。主要存在着两种抄袭现象:第一,中国国内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内部抄袭。作为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园林建筑景观,已经形成了很明显的中国特点,当代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们很难再寻求新的设计突破点,这使得很多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抄袭以前的经典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或者是抄袭同时代比较著名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直接使用现存的比较经典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直接把现存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复制下来,只是换了一个地点或者是缩小了那个现存的比较经典的园林建筑景观,成为了那个现存的比较经典的园林建筑景观的袖珍版。第二,中国国内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外部抄袭。新时代下的中国园林建筑景观设计追求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新时代的现代化元素紧密结合起来,要求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新时代的现代化元素紧密结合起来就使得设计师们只能从现有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中获取中国传统元素,而很难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现代化元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设计自身的缺陷。作为中国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他们应该积极地向国外学习比较现代化的元素,而不是简单的抄袭。

2.2 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内涵不足 作为具有强大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应该是富有很大的内涵,而新时代下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却显得十分的肤浅,不管是从园林建筑景观的布局来讲还是从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元素来讲,都没有很深的内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的素质决定的,现在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较之于以前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门槛要低得多,这就造成了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文化素质不高的现象的出现。作为中国的当代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他们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我们知道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要注重感性的东西,但是他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争取设计出来感性与理性同在的设计作品,只有感性与理性同在的设计作品才会富有很深的

内涵。

3 当代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方法

3.1 合理布局和安排园林建筑景观 设计和绘画是融会贯通的,绘画讲求合理布局和安排元素,而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也不例外,作为要投入使用的园林建筑景观,它的设计的布局和元素安排要比绘画重要得多,绘画是供人们观赏的,而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则有所不同,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是供人们使用的,因此必须要具有严谨性,而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的严谨性体现在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的布局和元素的安排上。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要遵循布局严谨、合理的原则,安排园林建筑景观时,也应该考虑到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的合理性和严

谨性。

3.2 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布局建筑景观 我们在进行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时,应该注重它的客观性。首先是园林建筑景观所处的地域因素,园林建筑景观所处的地域就决定了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方法,因为一定的地域决定了一定的设计方法,地域不同,我们要考虑的因素也会不一样,考虑的因素也会不一样,那设计的方法就会不一样,在具体的处理当中,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我们设计的园林建筑景观是在南方,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南方的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潮湿的缺点,只有充分考虑南方的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潮湿的缺点,设计出来的园林建筑景观才能够适应南方的环境,而如果我们设计的园林建筑景观是在北方,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北方的水资源不丰富的劣势和干燥的缺点,只有充分考虑北方的水资源不丰富的劣势和干燥的缺点,设计出来的园林建筑景观才能够适应北方的环境。如果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不考虑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地域性,那他就很难设计出符合人们要求的园林建筑景观。

3.3 充分利用当地的植物和特殊优势 植物是园林建筑景观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一点和必要的因素,植物作为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装饰元素和必要的设计元素,它的存在很重要,如果我们设计的园林建筑景观所处的环境有很多天然的植物,那么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们千万不要错过这一自由发挥的机会,因为植物的布局和设计可以为我们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增添很多自然的色彩和天然的美,那如果我们设计的园林建筑景观所处的环境没有很多天然的植物,我们就要想办法充分利用那很少的植物以及寻求一种适合我们设计的园林建筑景观所处的环境的设计方法。

4 结语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代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至关重要。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把中国的传统元素与现代化设计元素紧密地结合起来,杜绝抄袭,充分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笔者相信,在认识到当代园林建筑景观存在的种种问题之后去寻求适合的解决方法,我们的当代园林建筑景观一定能够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其轶,胡云. 永恒的大地艺术——楚园林特质浅析及其对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 华中建筑,2007,(02).

建筑景观设计 篇4

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文化融合趋势增强, 在人们出行满目都是西化建筑景观的今天, 设计者们越来越迫切的希望挖掘到灵感, 以创新的姿态建构新的设计风格。设计者们以大众的价值观念为取向, 发现我们本民族民间美术的闪光点, 在繁华城市的喧嚣与生活压力的共同作用下, 为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以及日渐疲惫的心灵给以慰藉。同时, 考虑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 将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商业化设计相结合, 一方面打造新颖别致的建筑设计风格, 为现代景观设计注入新鲜血液, 另一方面能够使建筑景观设计风格呈现出民族性、艺术性的特点, 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

民间美术在当代建筑景观中的运用越来越多, 而且地位也越来越高。建筑上的别具一格使城市、商业文化显得更有个性, 彰显出设计师不凡的品味。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建筑景观中的介入是人们对美的思想发生转变的表现, 中国人的审美与西方稍有不同, 中国以对称为美, 如古代宫殿与庙宇的建设, 飞檐与屋顶装饰无一不是讲究对称, 包括大多数的园林, 园林内的亭台楼阁都以对称形态布置, 对称的美气势恢宏, 结构严谨, 同时给人以庄重大气之感, 而这种艺术形态带给人的视觉效应是其他风格无法比拟的, 然而对称之美也有相对和绝对对称的区别, 在期间添加一些其他的民间美术元素载体, 传递美的效果就不同。

1 民间美术元素运用于建筑景观设计的价值

民间美术文化作为我们本民族文化, 必将极大的应用于现代的建筑景观设计领域, 在设计过程中, 民间美术元素以建筑和景观作为载体, 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可以起到传播和继承民间文化、协调周围环境、丰富现代景观内涵的作用[1]。同时, 将民间美术应用于建筑景观设计中, 是设计风格创新的有益探索, 加入民间美术元素, 更平添亲切感与民族文化认同感。

对于不同地域来说, 民间美术是其地方特色的集中表现, 是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与结合, 并且不同地区的民间美术对于地域文化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将这些传统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之中, 更增加艺术感和群众吸引力。地域文化明显的地区如湖南的楚文化、湖湘文化, 一清新淡雅为主, 在园林景观建设中, 加入该地区美术元素, 平添民族色彩。以湖湘地区为例, 这里民族气息浓厚, 少数民族习俗表现明显, 集中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而美术元素包括剪纸艺术和神秘的巫傩文化、花纹和鸟兽的标识, 这些特色元素都可以应用于建筑景观设计中, 地区特色明显, 成为城市商业的风向标, 久而久之形成地区文化, 点缀也好、主打也罢, 都给人以亲切感、复古感、归属感。展现出景观设计丰厚的文化底蕴、将精神文明以建筑载体的方式实际化, 并且民族美术元素经过千百年来的酝酿, 比外来文化更加稳定、历史的久远使其自身带有神秘的吸引力。

2 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元素共存

2.1 建筑形式及视觉符号的应用

建筑的形式上蕴含民族特色, 借鉴传统建筑体态, 将传统内涵与现代元素结合, 对传统文化是一种延续。如郑州国际会展大楼, 形态若嵩岳寺塔[2], 然而仅限于其表现气质上、给人视觉震撼, 仔细观察会发现二者没有一处相同, 这种以神似为表现目的的设计, 在地域文化中是十分可取的。此外, 在一些零碎的片段上加入强烈刺激视觉的符号, 取之复古内涵, 如剪纸雕刻艺术符号、青铜钉等元素加入景观设计中, 平添建筑物厚重感, 又如传统味道浓厚的设计元素, 飞檐斗角、回廊、假山碎石、雕墙石砌等, 加上背景布置, 在传播传统建筑精髓同时增添其民俗气息。相比较而言, 视觉符号在建筑景观中的应用比形态上的应用更简单易采用, 视觉符号以点缀的方式, 在细节上为建筑景观的民间美术观加以诠释, 而建筑形态是在宏观上给建筑景观以基本定位。

2.2 色彩的应用

提到民族化建筑色彩, 第一想到的便是“中国红”, 的确, 红色在传统艺术观念上颇受人们喜爱, 一些现代建筑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外观上也完全使用中国红的颜色, 这座被誉为“东方之冠”的建筑, 其中夹杂许多传统元素, 如二十四节气、五谷、九州等中国文化, 这种设计民族特点凸显, 是最能表现民间美术观的方式之一。除红色之外, 绿色、青铜色等色调也可以表现不同的设计目的, 从颜色上表现中国特色, 但又不完全搬用古代建筑特点, 添加部分现代元素, 二者相交织, 和而不同, 从颜色上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 从建筑形式上是对民族文化的发扬和创新。此外, 建筑表现的民俗文化气质很重要, 这种气质使人们精神情感上的体会, 是需要设计的各个细节共同表现的, 气质的设计需采用多种元素, 合理的布局共同作用下给人以心灵触动。在设计构造中, 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即传播民间美术精神, 又不失现代艺术的神采, 千篇一律的民族风设计不可取, 将民族风、现代风不断结合才是建筑景观发展的正确道路。

3 结语

建筑景观设计中加入民间艺术元素, 是归根意识的表现, 同时也是民俗风情的弘扬, 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 在21世纪城市化进程发展明显的今天, 是带动建筑景观发展的重大选择, 同时民俗元素是千百年历史元素的积淀, 在不断地弘扬中国文化过程中, 中国风建筑将成为中国符号带着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吕胜中.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J].美术研究, 1994 (01) .

[2]鞠晓玲.中国吉祥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文教资料, 2009 (20) .

景观建筑学概论1 篇5

1、景观、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辞海,1995);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如Naveh, 1984, Forman, 1995);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

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园林绿化和小品。

景观具有空间环境和视觉特征的双重属性。

空间环境包括:周围条件(生物圈、地形、气候、植被)、功能(人的活动)、构造(材料、结构)

视觉特征包括:艺术性(构图法则)、感觉性(声、光、味、触)、时间性(四季、昼夜、早晚)、文化内涵(民族、职业)等。

什么是景观设计?

在人们对自然风景观念普及的同时,景观设计也早已深入人们的视野,单独定义“景观”,它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我所接触的“景观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

2、建筑、建筑的含义比较宽泛,在英语里,用house、building、architecture这三个词来表示建筑的意思。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建筑是指architecture。而house是指房屋,building是指建筑物。建筑到底是什么?建筑可以是房子,也可以是空间。无论如何建造建筑的目的都是都是为了满足人的使用和心里需求。建筑一方面以实体的物质属性和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另一方面,它又承载着社会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要满足人的使用需求,需要技术支持,同时也涉及艺术。我们在理解建筑的功能需求的时候,将建筑分为三个基本要素:功能、技术、美观(或者艺术),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实用、经济、美观。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看到的千变万化的建筑总是围绕这三个基本要素在转动。

A:功能需求:建筑建造的目的和使用需求。包括人体活动尺度的需求,人的生理需求、人的使用过程和使用特点的要求。

B:技术:只建造建筑所需要的知识及设备。包括营造方式,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和建筑设备。

C:美观:建筑的精神功能。建筑的艺术造型以及给人的精神上的感受,包括空间序列、色彩和质感。它表现出的形与线、光与影不是单纯的美观问题,更涉及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常识等方面的因素。

功能和建筑形体及外在形式的和谐统一是建筑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

3、景观建筑、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有很多含义,目前多理解为将所有与景观设施及环境艺术相关的内容,如植物铺装、叠石理水、小品建筑等,统称为景观建筑。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建筑始终充当着人与自然环境沟通的媒介,而人与自然沟通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即满足人与自然环境在物质需求和精神层面。

从这层意义上讲建筑也分为两大类别,即满足人与自然在物质需求方面沟通的建筑和满足人与自然环境在精神需求方面沟通的建筑;

前者指那些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质性要求而建造的建筑(如大多数的普通民用建筑),后者指人与天地、宇宙、自然界的精神沟通(也就是精神建筑,如很多的庙宇,金字塔、还有一下纪念性建筑,像纪念碑、泰姬陵)。当然也包括一些为游乐休闲而建造的各种亭台楼阁等。

因此,景观建筑就是那些精神功能超越物质功能,且能够装点环境、愉悦人们心灵的建筑。另外满足一定的物质功能,但满足精神功用份量更大的建筑也成为景观建筑。

4、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在园林中,即具有使用功能,又能与环境组成景色,供观赏游览的各类建筑物或构筑物、园林小品可以统称为园林建筑。其实,园林建筑就是园林绿地中的景观建筑。

我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亭、廊、榭、舫、廊架等。总体上表现出欣赏功能大于使用功能的特点。现在的园林发展多数已经不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普通大众的休闲娱乐场所,园林本身也脱离了住宅而独立存在和发展。现今的园林建筑,除了保留传统园林建筑的形式美之外,还增添了诸如展览、销售、餐饮、娱乐等使用功能,其建筑的形式也随着功能的增加而有所变化。如展览馆、小卖部、茶馆、咖啡厅、旅馆等建筑形式也融入到园林建筑的范畴里,与传统的园林建筑形式一起,成为新的景观建筑。

现代园林建筑的变化不仅在内容上,所用的材料也有很大的改变。传统园林建筑多采用木结构,造型精美、构造复杂、装饰构建繁多;建造的过程也是手工操作、工期长、技术细腻,这些都不再适应现代社会。所以现在建筑材料反正了革命性的变化,混凝土、金属材料、玻璃、陶瓷、化纤等符合材料层出不穷。

二、景观建筑

在具体如何进行景观建筑设计之前,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外国古典园林建筑以及西方现代园林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首先是东西方设计思想的差异

(1)地形地势条件认识上的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历来重视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处理善于结合、利用基地的现有条件。注重把握人和自然的相生互补关系,讲求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讲求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和谐统一。中国人讲究风水也是来源于此。例如“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左辅右弼、藏风聚气、来龙去脉、龙沙穴水”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环境的探索、自然文化的统一。虽然不能宣扬封建迷信,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古人对环境的理解,知道人们选址和规划设计,创建优良的生态、小气候、环境、空间等方面的居住条件。

于此相对应,西方传统的建筑模式与中国的传统建筑模式在对待地形地势的问题上,更强调对环境的改造,更多地表现出将人为的秩序施加到环境中,具有明显的抽象性效果和几何构图关系,这在古典主义的宫殿、庭院中体现得最充分。例如凡尔赛宫花园,被称为“巴黎的缩影”,至欧洲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它通过人工建造的扬水站将水从几十公里外送到这片原本寸草不生的荒地上,才使这块土地有了生命。我们可以看见一条从宫殿放射出的长达1KM的壮丽轴线成为布局的基础,、笔直的大道、小径纵横交错,组成各种几何图案,景观环境的结构关系完全是几何形,几乎看不到地形地势条件的影响,体现了人工秩序对环境的绝对控制力。

(2)景观要素认识上的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重视建筑物之外的环境部分,重视景观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平和与协调关系,而不是单独的强调建筑物。在景观环境中建筑物多以分散布局为主,讲究的是建筑群体与小环境中雕塑、水体、树木、下品之间的整体效果。这使建筑物之间的院落往往成为更重要的部分,大到皇城都市,小到村落、四合院都是如此。这种以空间为主、实体为次的理念已成为中国建筑及环境文脉的一个基本观点。如果从景观角度来看,这种对“虚”与“实”之间的平衡和融合,就是重视空间环境中建筑物与其他构成要素之间在位置上的平衡关系和在形态上的融合关系。如苏州的沧浪亭,始建于宋代,是一座带有园林的住宅,建筑物处于外围,其本属实物,而留出了中央大块的用地来布置庭院,其属于“虚”,这样室外的庭院就成为设计的核心,建筑四周环抱,内部庭院“虚”“实”交融,整个空间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既有着一定的秩序关系,又相互穿插融合,形成了平衡、协调的关系。

在西方的传统建筑中,相对于景观环境的要素,建筑物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整个环境中,建筑物采取集中的独立布置形式,立于环境、广场的中心,与其他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常常是直接而肯定的统帅关系,建筑物多为环境的中心,处于主导地位,建筑物与景观各要素之间也更多表现为各自的独立性。可以说西方景观以实为主。

东方园林、西亚园林和欧洲园林一起被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东方园林体系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它通过自然山水、植物、人工造景与建筑结合,充分体现出“源于生活、高于自然”的建园造景艺术特色。中国园林艺术影响着日本、朝鲜级东南亚等地区。西亚园林古代以阿拉伯地区的叙利亚、伊拉克及波斯为代表,主要特色是花园与教堂园。欧洲系园林古代以意大利、法国、英国及俄罗斯为代表,各有特色,基本以规则式布局为主,以自然景观配置为辅。

1、中国古典园林及建筑

(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点

A、源于生活、高于自然: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造园的基本原则。中国古典

园林源于生活空间的拓展,即在狭小、局促的空间内满足对自然的向往。

B、追求“意境”:意境就是主观的意、情、神和客观的境、景、物相结合、相互渗透的艺术整体,是体现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场景的融合——情景交融,是美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通过空间的组合、比例、尺度、色彩等手法的运用形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创造灵活的空间,引起人们产生联想、共鸣、形成意境。比如追求“诗情画意”。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廊、曲径、墙的引导,结合亭、台、楼、阁、轩、榭、舫、窗和自然的山水林木组合,创造了许多反映不同意境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墙和围廊的似隔非隔,达到空间的渗透、对比、主从、对景、借景、虚实结合等。如留园入口的处理,随着交通路线的组织,空间的大小、方向、明暗不断对比变化,绕至绿荫处,空间豁然开朗,人的心情也为之振奋。这种小中见大的处理手法颇具诗意。

C、再现“诗画”情趣: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不仅利用自然山水创造某种

真境,反映真境;同时还利用诗歌、绘画、书法为园林增色,反映虚境,共同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空间。

D、对“趣”的追求: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情”“境”的同时,也追求空间中“趣”的韵

味。“趣”是较高的空间境界,园林的趣是指园林空间中融入了人文的活动,是人文感情的升华。

(2)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

A、空间布局:中国古典园林采用自由灵活的空间布局,以欣赏自然山水为主,山水之间点

缀建筑,创造人==建筑==环境的完美组合。如承德避暑山庄,在总体布局上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物,可划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岭区等多个景区。

B、空间的对比:通过空间的大小、开合、明暗、高低的对比,造成空间形态上的变化。

C、渗透和层次:中国古典园林为了追求优雅、深邃的境界,在空间上常采用渗透和层次的变化来实现这种境界,通过景色的渗透、丰富空间层次的变化,创造出无线深远的艺术效果。园林空间的渗透和空间层次的变化,主要是通过空间的分隔与联系而展开的。分隔空间有很多方法:有的利用墙体和围墙划分空间,又得利用山、树木、水面、建筑分隔空间。

D、藏与露: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含蓄。所谓含蓄,就是无论规模大小,都极力避免开门见

山,一览无余的做法,而是千方百计的把景观藏起来,通过其他手段辅助吸引人们的到达。犹抱琵琶半遮面。

E、空间的组织与引导: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是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组织的,往往通过特

定的路线把不同的小景区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不仅要求在固定点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也要在行进运动的过程中把个景连贯起来,成为完整的空间序列,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

(3)中国园林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主要由环境需要决定。

亭:供人们停留聚集的地方。而且可以随自己的意思,并适应地形来建造。是园林里应用最多的建筑形式。

廊:廊要建的弯曲而且长,要曲折仿佛没有劲头,廊主要用做园林中联系的手段,有很强的连接能力。

榭:榭有凭借、依靠的意思。是凭借风景而形成的,或在水边,或在花边。形式灵活多变。

舫:按照船型建在水中

厅堂:厅堂是居所中向阳的房间,长作为主体建筑,给人开朗,阳刚之感。

楼:结构形式和堂相似,但是高出一层。

阁:四坡顶而四面皆开窗的建筑,与两侧山墙开窗受限制的其他建筑相比,更为轻灵,观景方向更多。

殿:高达宏伟,是皇宫、寺院、庙宇、道观的主体建筑,可以多层。

斋:斋和堂相比,聚气而敛神,使人能肃然起敬。

馆:供暂时寄居的地方,书房、客舍都可成为馆。

轩:在建筑中一般指地势高、有利于观赏的地方。要求周围有较开阔的视野。

中国还有其他类型的建筑,比如北方的四合院、闽南土楼、四川山地民居、云南一颗印、河南窑洞、维吾尔民居、藏族民居、傣族干阑式民居等。

2、外国古典园林及建筑

36页

3、西方近代园林及建筑

52页

建筑景观小品设计的表现方法初探 篇6

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设计包括:绿地、广场、建筑以及城市道路的雕塑、壁画、装饰、园艺、标识、广告、地景等艺术形式。

景观小品是指园林中常用的小型建筑物,包含休憩、欣赏以及点缀环境的小型建筑物和装饰设施。随着风景园林业的发展,景观小品得到拓展,好的景观小品可以烘托出优美的景观环境。因此,景观小品设计必须首先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建筑、绘画、雕塑、植物多元一体格局,结合地面铺装变化完成造景需要。同时运用一些陈设、配景来烘托气氛,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建筑尺度和比例对增强透视感有很重要的作用。室外景观小品应以陈设小品和植物造型为主,要准确表达空间比例、材料质感、装饰色彩等要素,把握整体效果,运用扩散思维,让景观设计通俗易懂。

景观小品设计表现方法

设计表现就是设计者把计划、研讨等思维意图及发展通过某种媒介使其视觉形象化来表达预想过程的方法和技巧。设计源于头脑里的简单想法,然后在纸上勾勒出二维的草图或三维的模型,主要有透视图、平立剖面图、轴测图等。它不仅是设计的层次显示,还是设计完成品的展示。设计表现可以构思某个特定的景观环境,并说明其构造要点;可以阐述景观设计的本质;可以用来推敲设计构思及其影响。

1. 手绘效果图

设计手绘表现是表达构思和创作的一种有效手段,是集绘画艺术、工程技术、景观规划为一体的综合性表现方法,设计者可通过手绘快速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利用图解符号表达自己的创意。

根据使用着色工具的不同,设计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铅笔技法、彩色铅笔技法、铅笔淡彩技法、钢笔技法、钢笔淡彩技法、水彩技法、水粉技法、色粉技法、马克笔技法等。透视图可强化视觉的能力,该画法力度感强,线条运用灵活,空间结构表达清晰明确却不失画面丰富感,常用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多点透视绘制。

2. 电脑绘图软件绘制

手绘存在不足,不便更改,容易失误,增加工作量,周期延长。随着Photoshop、3dsMAX、Lightscape、Lightswave、Maya、Painter以及国产的天正、圆方等一系列绘图软件的出现,我们可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和逼真的艺术效果,这对国内手绘表现冲击很大。电脑绘图最大的优点是集软件操作、审美筛选、工程技术为一体的表现方法,能在已完成图面基础上重新设置形体、色彩、材质等,效果直观,透视准确,材质清晰,便于交流。但与手绘相比,手绘设计展示的设计表现力、艺术感染力和设计师的灵感是电脑效果绘图无法比拟的。

3. 多媒体表现

常用表现手法有Power Point课件、Flash动画。这些软件操作已能插入图片、声音和链接,能产生一定的动感效果,基本可以诠释作者的设计理念并能营造一定的视听效果。但要让业主全方位认同设计方案,视觉冲击还是弱了些,期待有更多的像3dsMax、After Effects(特效制作)、Premier(e后期剪辑)等新软件开发。

4. 实体模型制作

模型制作可以更直观表现作品完成后的效果及材料运用,说服力强,让作品从图纸升级为模拟实体,业主和观众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

景观小品设计中的细节

1. 景观小品配景表现

交通工具,重点是车头及轮子的透视变化,注意道路行驶规律,在构图时应强化远、中、近景中的汽车的表达。近景人物,为增强图面的生命力,在远景中绘制人物外轮廓,在中景中表现人物性别,在近景中渲染人物动态、着装。陈设与植物,常用描绘树干、树冠和分枝来衬托画面,将其图案化、抽象化,也可只通过外部形态形成剪影效果。

2. 明暗、光影和色彩表现

明暗关系可突出前景、中景、远景,形成画面焦点;光线效果能创造一定的戏剧性,但需注意描绘出投影变化;在用色方面应尽可能遵循单纯、简化的规律,不宜过分表现色彩冷暖、复色变化及渐变效果。

3. 最终渲染表现

在完成以上各项工作后开始渲染,取舍各种渲染技法在表现中的优缺点,提倡不择手段和灵活运用的态度。

对我国景观小品设计的思考

1. 景观小品设计形式极端

对于景观小品形式的极端追求表现在小品审美观的变异上。设计师极具个性的创作手法左右了大众极端化的审美倾向;设计体现了拥有者的价值与地位,造型和功能方面的要求受限;对高度和跨度的极端追求,对材料和结构的夸张表现,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均质空间和万能节点都是在向一种极限状态挑战。

2. 景观小品设计对手绘和电脑绘图的理解和认识

年轻的设计师们缺乏对电脑绘图的正确认识。计算机设计虽然带来了新的创作思维,但过于依赖计算机、盲目地认为学好计算机就能设计出好的景观小品是不对的。设计师应加强实践,拓展思维,构思新颖,锻炼手绘技巧,熟悉三维软件,顺畅表达思路,突出设计效果,丰富视觉空间。

结 语

景观小品设计表现艺术的创新,可提炼传统文化和汲取地方构造工艺,充分考虑景观环境与小品及人的关系,体现景观小品设计的本质。设计表现研究目的在于用最佳的表现方式,完整传达和展示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我们准确把握生活理念和文化准则,综合中西元素,运用新构思创造出更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景观建筑空间,使中国的建筑景观小品设计艺术达到新的设计高峰。

浅谈建筑绿色景观 篇7

1 绿色植物与人类

1.1 绿色植物的视觉魅力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 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 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1) 四季更迭的形与影。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 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 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 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2) 绚丽变幻的色彩。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 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 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 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1.2 绿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 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 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 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 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 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和个人经历, 其内容复杂地盘绕于个体和人类发展进程之中。

2 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 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环境的一种意识, 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它物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 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 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 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服从意识, 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 以及人与人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 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这一现象的意识。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 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建筑师还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 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来帮助减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量, 改善建筑局部的微气候条件, 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 减轻建筑物的环境负荷, 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

19世纪80年代, 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对上100万m2的绿色屋顶的研究表明:借助于绿色植物对CO的抑制而释放出更多的O, 城市空气质量将得到改善, 所谓的城市“热岛现象”也可以通过大面积植被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得到缓解。在一些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 绿化屋顶通过其保持雨水的能力可以控制暴雨雨水流量的70%~100%。在日本山口县最近建成的“未来住宅”中, 色彩绚丽的屋顶植物和周围景观融为一体, 创造了与环境共生的建筑立体景观。绿化屋顶良好的保水性不仅同该地区雨水丰沛的气候特点相呼应, 有效保证了地域的保水机能, 而且其较好的蓄热性也使空调负荷得以降低, 减轻了环境负荷。立体绿化系统, 作为建筑有效组成部分, 确保了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延续。

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 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 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安藤忠雄无疑是这方面的先行者。2000年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

3 结语

建筑已经开始从原先被看作是环境的添加物, 被动地单方面追求与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从适应环境向主动改善建筑环境发展;绿化从建筑外部空间的广场布置, 发展到灰空间和室内园林绿化, 甚至发展成为建筑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创作就是将一个新东西介入旧环境, 这显然使得建筑成为一次改造环境的契机, 而现代科学技术和栽培手段的发展使得绿化与建筑的融合这一建筑设计思想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宋健, 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

静静的建筑与景观 篇8

建筑一开始并没有被看作是一门艺术。随着时间的推进, 建筑渐渐的超越了其实用性而承载了人类的情感, 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文化, 这种文化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又各不相同。建筑便以其独特的文化表现成为与绘画、音乐一样崇高的艺术。历史中许多伟大建筑都深深的烙有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 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族特色, 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 所以人类的生活与建筑无时无刻不无相关。

说到中国的建筑, 故宫的雄伟已令世人折服。故宫即紫禁城, 是中国规模最大, 形态最复杂的四合院建筑群, 它体现着整个中国封建帝制和文化礼教的意识形态。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最高成就和杰出的典范。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生活和理政的地方。它的建筑布局是按照帝王希望自己千年万代的统治的意愿而兴建的。紫禁城的布局以南北中轴线上的建筑为主, 东西两侧建筑呈对称分布, 展现了皇家的尊严与气势。紫禁城的重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前边是天安门、午门、太和门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三大殿, 后边则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 这种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故宫设计者礼制与五行相配置的建筑思想与理念。

故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宫殿, 也是中国现存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宫殿。故宫所带给我们的美是雄伟的, 带有一种尊严, 带有一种气势。故宫充分利用色彩、线条、起伏、布局的作用去迎合封建礼制的原则。建筑师在这种原则的支配下, 尽情的发挥了自己的才智, 让建筑的宏伟之美尽情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座贯通历史, 承载艺术的经典建筑我们毫无理由不去用真诚的心去热爱、去品味……。建筑大师辛克丁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建筑是会说话的。”作为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故宫, 正静静地诉说着它的辉煌过去。

“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峰山太华千寻, 一勺水江湖万里”等。中国的园林景观建筑或多或少地有以上的特点。空间对于我们人类有着发自内心的意义, 变换的空间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中国园林艺术就是充分利用了我们人类的这个特点, 园林景观建筑作为空间艺术, 迎合了我们追求精神空间的需求。

园林艺术以追求接近自然山水为特色, 让人的居住环境尽可能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园林空间中的虚实变化无常, 可以勾起人们探索与猎奇的欲望, 让人们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去体味园林艺术的魅力, 这就达到了园林设计师的目的。

中国的园林当属苏州园林为典范。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苏州园林折射出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江南的私家园林主在造园的时候会把自己的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在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中, 私家园林是个人修养、品味的体现。所以, 私家园林的每一处景点, 都会有着园林主的个人审美文化在里面。“造园须曲, 交友贵直”是我们古人造园与交友的基本原则。曲径通幽, 是园林设计师在建造园林时所要必须考虑的因素。中国古典文化中向来讲究有含蓄美, 这在中国园林设计里有充分的体现。正是在这种含蓄美中, 游览者充分地体会到了园林的意境之美, 这种美体现着我们所有感性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中国南方园林中融合了当地的人文、自然、地理等特有因素, 所以说造园不仅是为了居住, 而是与人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园能够寄寓人的品德情操, 在和谐优美的园林意境中品味人生道理, 塑造高贵的品格, 可以切身感受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

拙政园所处之地原本是唐代文人陆龟蒙的故宅, 元代为太宏寺。明嘉靖年间御史王敬之以寺为基改建, 起名拙政园。其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一座。拙政园以布局“毫发无遗憾”著称。中部是全园的主要部分, 以开放的水景为基础, 建筑景观为辅, 二者结合, 组成了景观变化无穷的景区。水在苏州园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拙政园的池中堆有大小两座岛, 在岛的周围植有荷花, 西面岛上的亭子便是因荷得名, 叫荷风四面亭。河岸上的垂柳与簇拥的芙蓉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围墙, 这起到了半隔断的作用。水池西边有两座廊桥横跨水上, 这样池水的尽头被遮挡, 造成了一池活水无尽头的假象。这种理水手法在中国园林设计中被广泛应用。拙政园在视觉、嗅觉、听觉方面无微不至的设计令园主一年四季都沉浸在优美的景色中。可见能充分调动观赏者各种感官且令观赏者舒适的设计可以称之为好的设计。

正是我国人民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创造了中国式的建筑文化, 中国的建筑以其严谨的作风, 深刻地人文理念, 成为中国特有的符号, 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2. 西方经典建筑

提到西方的建筑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词便是包豪斯。包豪斯学校校长格罗庇乌斯曾这样描述建筑:“建筑是任何有创造力的活动的最终目的。”可以看出格罗庇乌斯以创造力的精神去对待建筑。格罗庇乌斯在建筑设计中坚持突破旧传统, 坚持建筑表现要应用前所未有的形象。这些设计理念在格罗庇乌斯所设计的建筑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建立于1926年的德绍包豪斯校舍充分体现了格罗庇乌斯的设计理念, 其室内的装修, 内部设备和装置, 无一不出自学校成员的设计和制造, 包括学生和大师。现在我们就更为细致的了解一下这座至今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建筑。首先, 格罗庇乌斯的悬臂结构, 是他建筑特色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学校的每一个实际结构都分别用不同的线条描绘, 表现了基于每个组织的理性主义色彩。格罗庇乌斯相信, 艺术和生活是一个结合在一起的整体, 一个依赖于每个部分都有着清楚概念的整体, 我们可以从包豪斯校舍的设计中看出, 这个设计是他对这种信仰的表述。包豪斯倡导外形的简约和标准, 这一原则影响之深远, 我们完全可以从现代建筑中找到影子。从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出发, 格罗庇乌斯按照功能把建筑分成几个部分, 根据功能需要及各部分的关系来决定外部形体。这种由内向外的设计理念在当时是一种创新。这符合格罗庇乌斯所说过的:“要想正确了解一座建筑, 必须在建筑里面穿行浏览一番。”格罗庇乌斯让包豪斯的校舍呈现为普普通通的四方形, 尽情体现着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本身质感的优美和力度。包豪斯校舍实验工厂的设计正是充分运用了玻璃幕墙。这一设计充分保证阳光照明和通风, 在现代建筑中这一创造性的设计思想仍被广泛采用。包豪斯校舍以其独特的思维表现形式, 突破传统地表现手法, 被认为是现代建筑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作品。

3. 结语

通过上面的几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 设计师在设计作品的时候不仅需要自己知识的积累, 同时还需要有不断创新的思维, 只有这样设计师的作品才能够体现新颖, 甚至成为时代的典范。建筑虽然是静止的, 但因其承载着人文信息, 却时刻在诉说着它们的历史。生活在其中的我们应该认真地去品味这低调的华丽。

摘要:设计是动态的, 却给人一种静态美。说设计是动态的, 是因为设计师在创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运动, 这种运动凝结着设计师的才华智慧, 是设计师精神的表现, 是带有理智与智慧的运动。在世界各地有各种风格的建筑样式, 其样式的多样性真的可谓是疯狂的, 但静态中的建筑所呈现给人的美却如同音乐一般。德国诗人歌德就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刚刚建成的哈利法塔建筑因其828米的高度, 经典的外观设计, 可谓是人类文化的一次高歌。

关键词:建筑,景观,园林,情感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5

[2]《园林建筑设计》成玉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3

[3]《外国建筑史》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

建筑景观 篇9

1 大学校园景观含义及意义

“景观”最早的含义更多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意义, 即与“风景” (scenery) 同义或近义。目前文学艺术界以及绝大多数的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这一层含义 (俞孔坚, 1987) 。顾名思义, 大学校园景观就是大学校园内部的景观, 包括建筑景观, 景观小品, 雕塑, 植物景观, 水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 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激发好奇心, 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校园尽管的意义在于:体现各种人文精神, 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 潜移默化, 感染人的情绪, 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 完善人格, 保持学校蓬勃向上、清新、净美的气质。一般可运用以下方法将校园精神渗透到物化的环境之中。

2 沈阳建筑大学景观结构

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景观是按照两条路线设计的, 一条是历史文化传承, 另一条是现代风貌展示。能够体现学校历史的景观设计有:正门口老校区遗留景观校门柱, 雷锋庭院, 铁石广场……现代风貌景观有:中央水系, 孔雀园, 鹿苑, 稻田景观, 专业旗帜景观等。

3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特色

作为校园景观我们不仅认为其是看起来好看而且是要认识其作用远远之多的, 对于我们沈阳建筑大学来说, 一个校园景观应该代表学校风尚, 代表学校的过去及未来。

自从九月份入学以来, 我已经在学校学习生活两个多月了, 对于校内的景观来说也略微有点个人的观点。

一进校门就看见四个由老校门柱组成的景观区域, 一座校门就是一段历史, 她记录了一段故事, 叙述着一段沧桑。设计者能将这些实物整理提炼成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元素, 布置于校园景观之中, 这样会使人仔细推敲和思索设计者的初衷, 也许会油然而生对学校悠久历史的崇敬。

3.1 铁石广场

铁石广场, 位于研究生寝室B座楼前, 大长廊东边的入口交汇处, 广场内的主体雕塑是该广场的设计亮点, 人物拖着铁滚轮奋力向前行走的神态, 值得一提的这个铁磙子原是在西院老校区的操场上, 多少届毕业生都曾与它相伴过, 压操场, 修马路, 坐上聊天。如今, 它也来到了新校区, 要见证学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广场采用真实的物件作为景观的视觉中心, 则主要体现了建筑大学的历史精神, 齐心合力, 滚滚向前, 自强不息, 奋斗不止的精神风貌。

位于长廊东侧铁石广场上有块石头。这地方放块石头干什么?刚看到时候我还问自己呢。后来才知道, 这个景观叫“石落惊天”, 该石头产于清王朝的发祥地———新宾满族自治县, 原是在东院老校区的树丛中。如今, 它好似从天而降, 孤而不独, 一鸣惊人。一块石头可以对景观赋予内涵, 其实方案设计不可忽略一点小的细节, 因为景观中的每一个部分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从每一处空间的设计直至最小细部的处理都是决定性的因素。

3.2 龙潭广场

位于办公楼西侧的龙潭广场, 由原建设部部长叶如棠题词。一般的广场大多是平面构成, 这里的广场是立体构成。由大小不同、形状不同、方向不同的实墙分割了横向空间, 由长短不同、高低不同的跌落台阶分割了竖向空间, 这里不仅造成了空间的丰富, 更有错落的音符。站在长廊的三层可以欣赏池底“龙”字的风采, 而站在方形的亲水平台上又可以欣赏滚水坝水瀑的流畅和激荡。这种处理手法可以使空间更为丰富有趣, 当人们走在这个场景之中时候, 散步, 停留, 小坐, 观赏, 交谈等成为乐事, 这本身就是设计作为重要的一点。

3.3 专业旗帜景观

位于办公楼北侧。每个专业一面旗帜, 排成一排, 当人们走过时, 会感知到这也是一种象征, 因为旗帜本身就是希望的象征。也同时代表一种力量, 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 也代表一种精神, 学生入学和毕业时, 都将集体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今天, 每个专业一面旗帜, 热爱专业, 刻苦学习;为了作为建筑大学的一员应该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 为铸连自己不惜一切努力, 刻苦学习, 甚至明天…我们每个毕业生都将成为学校的一面旗帜, 叱咤风云, 走向世界。

3.4 校部办公楼

位于长廊北侧的校部办公楼, 建筑风格独特, 可见设计者运用方与圆, 大于小, 俗与雅的对比手法。东侧楼梯方形, 西侧运用弧线的圆形;西侧的大窗户与东侧的小窗户;东侧的混凝土墙面与西侧的玻璃幕墙。这些设计元素的运用非常明显, 直接的表达了一种大学校兼容并包的气度, 和海纳百川的内涵。

3.5 中央水系

校园内的中央水系长300米, 宽60米, 面积为1.7万平方米。水系中间有两座亲水桥, 将水系分成三个区域。水系的南部端点为体育中心, 西侧是依山傍水的图书馆, 中央水系是校园的景观轴。水中有船, 而且有自然生长的数万条鱼在湖中游荡。还有鸭子在水面上嬉戏。夏天可以垂钓, 冬天是冰场。岸边还有芦苇。景观非常美丽宜人。这些设计元素放在学校内无疑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提炼, 将大自然融汇于设计之中了。通过这些元素也可以使校园景观具有生气, 值得推敲。

3.6 稻田景观

对于稻田景观我们每个建大人都更为了解喜爱, 位于体育场西侧。稻田, 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风景画, 微波荡漾的水面, 稚嫩天真的秧苗, 郁郁葱葱的秧杆, 沉甸甸的稻谷, 挺拔的稻茬, 春夏秋冬, 四季都是画。稻田能让人感受到大地的丰满、成熟和富有, 能让人领略到辛苦、收获和成功。新校区当年就是千亩稻田地, 当几十万米建筑在这里拔地而起的时候, 建大人保留了这块神圣的稻田地, 意在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与稻米的息息相关。将稻田做成景观, 这在全国高校尚属首例。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为此题词:稻香飘校园, 育米如育人。

4 校园景观的未来 (前景)

关于校园户外空间的利用, 首先要确定每个学生、教师和职员都可能有一个工作或学习的基地, 他们的日常校园活动围绕该基地空间展开。校园“景观”对提供富于想象力的校园生活氛围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教育体制在改革, 高校在扩招, 随之而来的就是校舍面积的扩大。而有一些学校在追求豪华, 着重装饰的同时, 而忘记了校园景观的真正内涵, 校园景观是服务于学生的, 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内涵, 具有人文性, 不应该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 应该考虑到景观投入使用后对人的心里会造成那些影响及暗示。应该朝着建设一个具有历史人文精神和宜学气氛, 地方特色, 人性化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的校园景观的目标发展。

摘要:通过分析我校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优缺点, 以及校园景观对于人的心理暗示, 提出重视精神功能, 坚持生态原则, 创造宜人的交往空间, 营造复合型景观, 丰富文化内涵, 建设园林式大学。

关键词:校园景观,人文性,景观对人的心理暗示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愈孔间, 孙鹏, 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3]扬.盖尔.交往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共生的城市建筑与景观 篇10

一是城市建筑与景观的关系轴线。19世纪中期, 随着经济先行理念的盛行, 纽约城市肌理不断遭受破坏, 城市整体的公共空间系统严重紊乱, 人们开始进行反思, 纽约中央公园应运而生, 在当时凭借创新的理念和先进的设计手法以一种大地艺术的形式镶嵌于城市之中。它是在城市肌理中独立而出的一种存在, 也一度成为了解决城市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经典案例。20世纪30年代, 建筑与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模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思想的发展有了新的转变。从最早诸如大地艺术等艺术手段逐渐进化到“都市景观主义”手段。高线公园就是这一时期的这一思想的实践例证。在空间上, 城市景观的主题和基调, 是赋予城市建筑空间特色的关键, 会为城市建筑空间带来秩序感, 城市建筑的公共空间同时会反哺城市景观的空间丰富性。每一处城市景观依赖于城市建筑而拥有了自己的空间特征, 易于识别并成为人们的唯一记忆。

二是并立共生的“城市绿肺”。城市公园是与生产和生活场所相分离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由于中央公园是一种针对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城市迅速扩张的被动反应和城市改良措施, 因此它一开始并不是作为城市的有机组分来设计的, 更不是市民居住和工作场所的有机部分, 而是与城市的日常生活环境、日常工作场所相分离的景观。占地340 h m2 (850英亩) 的纽约中央公园是严格的方形地块, 有园墙围合。公园内部景观环境与外部的城市建筑几乎毫无关系, 完全把纷杂的城市排斥在外, 营造起了一块有别于市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天堂。即使后来中央公园打开了围墙, 延伸了绿地系统, 使中央公园和绿地成为城市更为有机的部分, 但中央公园仍然是与城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相分离的独立的土地利用类型。直到后来城市美化运动以及稍后的田园城市运动和大量城市中心居住人口向郊区外迁, 中央公园才再次与城市公共建筑相结合, 从而形成了更大范围和辐射面的城市公共景观空间。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在那里放松、交往。而巨大的中央公园也如同一枚“城市绿肺”, 为纽约城市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氧气”。

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文化 篇11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设计;原则;理念;文化

景观设计是时间与空间艺术的融合,设计的内容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人工建筑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景观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将建筑、雕塑、绿化诸要素综合进行的空间环境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自然景色。景观设计的空间位置包括建筑的内外、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道路之间、建筑与绿化之间的这些空间位置。

高度工业化,创造了高度的物质生活,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当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希望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相和谐的环境。在城市规划中,建筑景观设计被人们越来越多的提到,它在城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公园、社区、街道、住宅、建筑内外设计等等都少了它的参与。建筑景观的协调与质量,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发达水平和文明程度,建筑物是一种文化型建筑,承载着所在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也代表着城市的未来。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以传统文化为前提,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赋予现代化以民族特色,如某图书馆的建筑物从外表到室内见不到水泥、瓷砖、石灰、塑料、壁纸、油漆、涂料等材料,整个建筑物能看到的只是四种材料:玻璃、金属、木板、红地毯、所有的墙壁或是铝合金或是玻璃,地面从室外到室内全是木质的,家具大都是木质的,玻璃及金属材料给人以强烈现代意识,木地板和森林则使人反璞归真。四座大厦外表是玻璃的,为了保护图书,避免阳光辐身,玻璃内则增加了一层活动木板墙。因此,当阳光照射时,大厦就变成了本木色,背阳光时则亮丽透明。如果说露在外面的亮丽透明,高耸入云四本打开的书,向高空伸展是在追求它的标志性,是法国国家建筑物地城市的航标,在强化着它的方位的话,那么这深入木地板广场下边的下半身,深入地下则诣在寻觅寂静、沉思、象征着人类漫长的永无止境的文化沉积,而在这片积淀的中心的绿色森林则是在追求抽象和真空从而结束了这座建筑的标志性,使读者忘记了自己在城市的位置,而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这便是这座建筑物建筑设计本身所表达的内含。体现了古朴与现代的融合。

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原则:首先是要尊重自然。自然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增强场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的当代景观。

第二,最小干预最大促进。景观设计总是在一定场地上进行的,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必然会产生干扰。生态设计就是要尽可能减小对场地的扰动,并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维护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增强生物多样性。

第三,坚持减少对各种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谨慎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原则;坚持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基地原有的景观构件进行再利用的原则;坚持循环利用回收材料和资源的原则,坚持利用可回收材料与保留下的资源,创造新的景观,服务于新功能的原则。

第四,以科学技术为指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利用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为景观生态设计服务。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技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利用高科技材料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借助科技创造高技术的景观。

第五,艺术功能相结合。设计是一门艺术的学科,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设计师应当以现代艺术的思想理解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以此来创造即饱含艺术美感,又满足社会功能的现代新景观。

当代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手法:第一,对场地的保留与再利用。充分尊重场地历史和现状特征,保留场地的原有元素,对原有材料再次利用。这种处理手法让场地诉说历史的同时,节省了材料,也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了对场地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无疑是一种生态的设计手法。

如:在主持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的景观设计时,设计师理查德•哈格从公园的现有条件出发,保持原本地貌,并选择性保留了基地中的旧工业设备。一些气压、水压设备则被刷上了红、黄、蓝、紫等鲜艳的颜色,有的覆盖在简单的坡屋顶之下,成为游戏室内的器械。工业设施和厂房被改建成餐饮、休息、儿童游戏等公园设施,这些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丑陋、肮脏的工业设备,经过哈格的改造,重新获得了极高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价值。

第二,对材料的处理——循环利用与生态优先。以本地材料为主,倡导使用绿色材料。材料选择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材料的耐久性;其次考虑的是材料使用中只需要少量维护或者维护中对环境影响较小。另外,应该尽量使用本地材料。因此,设计师应该力求寻找一种耐久性长,本地生产的、低维护性、低能耗的材料。材料内含能量与原料的开采、制造过程和方法、运输距离的远近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使用本地材料不仅可节省运输所需的时间及相关金钱的花费,还可大大减少对异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及相关运输路途中对环境的污染。生态透水材料的使用就是生态优先的体现。城市中大量的硬化材料有两大缺点:不透水、吸收和储存热量能力强。这两大缺点造成城市地下水源得不到补充,下雨时城市的雨水系统的压力巨大;熱岛效益增强,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而生态透水材料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两大难题。

第三,对生态资源的经济高效与科技创新处理。任何一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以不可再生能源引起的环境影响最为严重和显著,而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则是改善环境、保护资源的有效途径。降低能源需求,减少能量消耗,使用高效节能技术,使用可更新和高效的能源供应技术,是利用清洁能源及节能的根本原则。

如:1983年彼得•拉茨在卡塞尔市建造了自己的住宅,这是一处以太阳能为主的生态住宅,这一住宅也为他赢得了相关建筑奖。在其设计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水是循环利用的。污水经过处理后汇集了收集的雨水,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原工厂的旧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园,利用新建的风力设施带动净水系统,将收集的雨水输送到各个花园,用来灌溉。整治后的埃姆舍河段成为了一个长条形水池,干净的水被循环利用。

第四,对垃圾变废为宝再生利用的处理。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出发,通过对材料和资源的再生利用,将改造后的“废料”塑造新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彼得•拉茨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在这里场地上的工业废料被循环使用,如砖被收集起来作红色混凝土的骨料;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和金属物用作一些植物生长的媒介或地面表层的材料;用铁路护轨整修成新的道路,用49块废置的铁板铺设了金属广场。拉茨将基地中的重新利用,即减少了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也减少了施工中的废弃物,体现了生态的设计理念。

所以,生态设计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减少废物的排放,增强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当代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应该遵循三大理念:

一是保护性景观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物种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设计师利用生态的设计方法,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保护着基地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基地生态系统,使其更加健康的发展。

二是恢复与促进性景观生态设计。一般说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生态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的重大责任。面对满是创伤的场地,设计师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生态的恢复,即使面对未被破坏的场地,也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的方法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完善。

三是补偿性景观生态设计。在设计中运用科学手段,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而又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有意识地为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是一种以景观形式对自然进行补偿的设计过程。现在,设计师们已经通过科学技术尽可能的减少了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而开始大量应用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适应现代生态环境。

生态设计的目的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物种的多样性,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生态设计的理念将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对生态设计理论的深入和对设计手法的探索与拓展也必将更进一步。而在我国逐渐步入节约型社会的同时,景观设计师应该通过对生态理念的理解,遵循生态原则,使得人居环境逐步走向生态化,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要立足于自身的文化背景,结合现代的或是全球化的精髓,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

校园建筑之景观生态观 篇12

关键词:校园规划,建筑,目标,建筑环境形态

1 现代校园规划与校园建筑

校园规划是一种时刻变化的过程。面临社会、经济、技术、科教发展的不可预知性和时刻变化, 对校园规划的深层次研究已显得必要。我们正处在知识迅速膨胀的时代, 学校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已经不够了。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从小培养, 并且注重整个培养过程, 重点培养、训练他们的能力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学校的规划设计也要为这种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各专业之间的交往、交流, 这样可以使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贯通, 相互补充, 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因此现代校园规划、建筑设计都需要为此创造条件。

学校的规划和建筑设计, 目前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要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第二提高用地的利用率;第三重视处理气候以及自然条件对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影响, 以获得良好的环境。要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 就涉及到一些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概念的转变以及需要深入讨论、研究的问题。

首先, 校园的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 由只重视教书育人, 单纯传授知识的概念, 转变到还要重视人与人以及环境、学校与社会等相互关系的概念。即要创造学生之间交流、交往的室内外空间, 还要注意学校环境的使用功能, 以及学校还要方便与校外各方面联系。

其次是提高用地的利用率, 校园的布局向多层次发展。课间活动场地或部分“第二课堂”的空间, 可以布置在天台、平台、廊道或架空层中。天台或平台可以作为活动场地, 在多层建筑中, 天台、屋面平台等位置加以绿化, 对建筑还起遮阳、隔热的作用。这样既丰富了活动环境, 又提高了建筑及场地的利用率。

第三是对连廊、架空层的功能的转变。以前普遍认为连廊太多不经济, 浪费了使用空间。但现在教育观念的转变, 使这些空间有了新的使用功能。连廊除交通功能外, 还可以作为交往交流的空间, 也可以做学术报道的空间。架空层同样是交流的空间, 也有利于建筑群的通风排热, 也符合了现在节能的设计理念。同时, 增加了建筑的空间层次, 丰富了室外景观。

第四是充分利用绿化的潜力、作用。以前只重视美化作用, 或用于防噪音及视线干扰, 遮阳、降温的作用。其实还可以用绿化划分空间, 选用相应的树种来降低某种性质的空气污染程度;利用绿色植物装饰建筑的屋面和墙面, 即使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创造出宁静的坏境。更有一个新的课题, 利用绿化可以改变人的思维能力。

2 校园景观生态的规划目标

校园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校园景观结构, 增强校园景观景观功能, 提高校园环境质量。现代校园建筑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建筑设计需要向生态建筑方向发展。

3 校园建筑与景观生态

校园建筑中景观生态是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界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 以校园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 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 建立校园景观生态系统。要求在校园建筑规划选址时, 应考虑场地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从而合理利用、改造和顺应其建筑生态环境。社会的进步使人们从工业时代转入到了信息时代, 新时代的建筑设计是个大课题, 它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应该走绿色生态的建筑设计道路

现在是高科技时代, 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虽然现在绿色生态建筑只是一种设计理念, 但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这种理念, 利用已有的技术创作出符合时代的生态建筑。

3.1.1 发掘利用好地域文化, 创作出有地域特色的建筑。

3.1.2 根据地域的气候条件, 采用新技术, 创作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

3.1.3 树立建筑材料可再利用的意识, 尽量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

筑材料, 不使用产生危害的建筑材料, 既不破坏环境, 也不影响人的活动。

3.1.4 运用新技术的发展, 结合建筑功能要求, 采用合理的新技术。

3.1.5 增强建筑空间使用的多变功能, 以减少建设所需的资源。

3.1.6 减少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破坏, 减少资源的浪费, 减少建材的浪费。

3.2 结构形式以框架结构为主

现在大部分多层建筑以砖混结构为主, 这种建筑结构体系有很多的缺点如抗震性能差, 受到施工限制, 作业量大, 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建筑结构体系采用框架结构优点很多, 可以利用新型建筑材料, 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 增强了空间的自由性, 丰富建筑立面造型, 提高建筑使用面积系数, 减少了建筑的自重。框架结构是建筑设计主要采用的结构形式。

3.3 延长建筑的寿命, 出现超耐久性建筑

目前, 建筑的一般设计使用年限50年, 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发展很快, 使混凝土的耐久性将达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超耐久型混凝土的使用大大的提高建筑的耐久性, 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很明显的。

3.4 建筑时空的延续性, 建筑中时空的延续性, 就是要求在建筑创

作中, 从传统形态中选取可用的, 结合当代建筑科技特点和需求, 创建的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 以寻求建筑的个性表达。这种延续形式的传统范式中的要素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创新的再现, 其再现可以是局部或全部, 有形的或无形的, 目的就在于给传统建筑形式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间, 并使之与时代同步。

4 景观生态学与校园规划

现代景观设计具有科学、艺术、与社会三个方面, 三者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设计中不能缺少任何一方面。因此, 景观生态学观点应该指导和贯穿校园规划设计的全过程。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校园空间是密不可分的。校园规划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4.1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更新观念注重生态建筑文明, 尊重使用地块的原有地形, 地貌, 尊重环境的原有特点。

4.2 有一个科学的校园环境建设规划, 整体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

4.3 增强校园内的建筑园林艺术性, 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校园应回归自然。

4.4 设计过程的多学科融会贯通

一个全新校园建设必然给原生的生态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 同时, 具有鲜明特征的自然校园亦对校园空间氛围产生强烈的作用。对校园规划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 把握生态原则, 使资源-环境-景观-生态达到充分交融, 实现功能与效益的统一。在校园建筑、校园道路、校园设施、校园环境等建筑工程中都要注重生态建筑文明, 做到因地制宜, 合理统一规划, 有序地分批分项实施。既重视建筑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又重视各种自然的环境景观, 最终做到校园生态化。校园为了更好的教学环境, 还可以设计一些人造园林、小品等建筑景观。这些自然形成和人为营造的环境景观, 都会对校园产生效应, 周围环境景观形成的空间、朝向、色彩等都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因此, 在校园规划中, 既研究建筑的方位、形态、材料色彩等等对于不同人的效应, 也要研究校园建筑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虽然目前对于校园景观生态学只是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对于校园的规划过程应结合生态校园、绿色校园的理念, 使校园生命信息和整个自然生态更好的融合。不断发展新技术, 完善新理念, 规划设计出与大自然协调发展的校园。生态理念的发展使校园规划要进入全新的生态校园时代。

参考文献

[1]汪国瑜.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1]汪国瑜.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语文实践活动下一篇:造纸工业废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