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景观

2024-10-20

产业景观(精选8篇)

产业景观 篇1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形势中,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 其中做到环境中“水清”是“美丽中国”的目标之一, 面对时代的任务, 笔者将研究视角置于广大乡村中的河流环境, 2012年, 在参与《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调研现状与改善策略课题》中, 发现乡村目前河流环境的污染破坏现状让人忧心。于是, 文章想通过对乡村河流景观环境的研究探讨寻求提升乡村河流景观的方法, 力求能对乡村河流未来的建设作出一定的引导。

文中重点分析了东海县温泉镇的尹湾村, 尹湾村作为温泉产业的临近村庄, 温泉镇与尹湾村相邻处建设有一处针对洗浴产业污水的人工湿地处理绿地, 对尹湾村河流环境具有初步的保护作用, 但通过调研发现, 该河流环境景观的保护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文中将针对该提升策略进行研究。

一、河流景观

河流在人类发展史上一直是孕育生命的源泉, 人类寻水而居、依水而居的古老文明一直流传至今。国内众多的乡村境内都至少拥有两至数条河流, 这是村民生活生产用水的来源。河流在农村生活生产中发挥着众多的作用, 分别为农田灌溉、洗衣洗菜、排洪泄洪等。从生态学角度看, 河流是乡村环境中不可多得的天然湿地, 有着水土保持、形成小气候、保持生物多样化的生态效益;作为乡村景观中的滨水空间承载体, 河流营造出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近年来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 寓意深远。“美丽中国”首先注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 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美丽中国”是以“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为奋斗目标, 由此可见“水清、水净”显然将是未来环境评价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指标。

在调研活动中, 河流现状一直是调研的重点。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村传统生活习惯等, 农村河流环境处于逐步污染恶化的现状。中国农村数量众多, 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中, 可见乡村河流环境景观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文章研究的河流景观要素主要包括以下部分:河流水体、水质, 河流驳岸、河流自然生态及变动要素、河流周边的人工景观要素、河流人文景观要素、人类活动与河流的关系等。

二、项目背景分析

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是一个依托于温泉镇温泉产业的半务农半务工乡村。由于温泉产业主要以洗浴、旅游为主, 产生了大量的洗浴型、厨余型的污水, 为此温泉镇在其紧邻的尹湾村村口附近建立了一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该厂处理后的中水直接排放到了尹湾村村口的九龙湾水系里。在课题调研中发现, 温泉镇建立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污水净化, 但是由于其系统结构中的复合垂直流部分存在设计局限性, 污水的净化效果并不好, 经该系统处理后的中水仍然发白发黑, 并直接排放到了九龙湾水系尹湾村河段中。针对尹湾村河流现状的特殊性, 文章选择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对乡村河流景观改善策略进行运用性研究。

㈠村庄概况 尹湾村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南部, 村庄距温泉镇镇区约1千米。温泉镇位于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城西北部, 因温泉而远近闻名, 被誉为“华东第一温泉”。是游客旅游度假、疗养休闲的胜地。

尹湾村土地平坦、肥沃, 水利条件较好, 气候宜人, 村庄北面紧临温泉镇区, 中部有峰泉公路穿过, 村庄交通较方便, 通过峰泉公路、南环路和西环路联系, 此外还有村庄周边的环路联系周边村庄。村庄周边有九龙湾等水系, 形成带状水系。本村属于较为典型的务农村庄, 以养殖业与外出打工为生。村庄内植被相对单一, 林地都是杨树为主。调查中发现:乔木类植物品种有枸橘、黄樱桃、银杏、毛白杨、杏、柿子树等;灌木及草本类植物品种有多花蔷薇、月季、罂粟、大叶黄杨;藤本类植物有爬山虎、地锦、凌霄、藤本蔷薇、迎春等。

㈡村庄居民社会现状 村庄常住人口的就业状况是:就业总人数1500, 其中, 农林牧副渔业946人, 工业0人, 服务业900人, 半工半农600人 (有部分村民同时从事了服务业与农林牧副渔业) 。其中户籍人口有3346人, 常年在外 (半年以上) 打工人口520人, 其余人口谋生方式主要以务农与温泉产业服务类工作相结合为主, 可见依附温泉产业谋生的村民占多数, 温泉镇的温泉产业为村民提高了不少的就业机会。

三、场地解析

㈠村庄河流环境现状 村庄地理属于平原地区, 村庄背靠207国道峰泉公路, 沿九龙湾水系向西南方向发展。九龙湾水系河水水质较差, 沿河区域垃圾成堆, 由于早期水边是祖坟所在地, 1988年祖坟迁移至汉墓周边后, 这里一直是村庄入口的一块空地, 村民建筑没有新建到此。河流与居民区隔着一条细长的杨树林带。村庄轮廓成长方形平整展开, 村庄绿化乔木较少, 主要以农作物为主。村中的排水系统比较原始, 属于明沟, 泥土型。家家户户的废水都直接往道路两边排放, 特别是农家厕所与饲养家禽排放的粪水, 又脏又臭, 直接流在村中道路两旁, 十分影响村容与村民的健康。

㈡村庄河流相关管理体系现状 在公共配套设施方面, 村内有少量的私营小商店, 在村庄内建有垃圾回收站点7处, 村内有2名垃圾收运人员, 镇上监管会不定时过来拖运垃圾, 据村民反映, 由于拖运垃圾的次数太少, 村内垃圾站里的垃圾常过满为患。公共厕所 (包含村委会内部公厕) 较少, 只发现两三处, 村委提供数据有公厕保洁人员2名, 村民房前屋后的厕所都属于村民自建自用。

村庄内供电、供水、有线电话等基本的生活基础设施是齐全的, 主要缺少污水排放和处理的设施。村庄自来水管网建于2008年, 服务了420户;垃圾环卫设施建于2010年, 共有7处, 分布在村庄内;供电设施建于1976年, 服务人口420户, 为全村通电。由此可知, 本村急需建设排水管网与污水处理设施。

村内建立过有关村庄管理的规章制度, 有垃圾收运2人、公厕保洁人员有2人、没有绿化养护人与河道管护人及污水设施管理人。村庄公共环境管理相关人员与活动现不归尹湾村村委会管理, 而是属于温泉镇监委会管理, 职权归属地相分离是造成村庄环境管理欠缺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㈢温泉镇污水处理厂对尹湾村的影响 在课题调研中发现温泉镇的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存在一些问题:村庄西北面的九龙湾河流, 水质较差。其河水来源主要是村中生活污水与温泉镇人工湿地污水排放的污水。位于上游的污水处理厂, 虽然经过人工湿地的处理, 但是由于其湿地的垂直流人工湿地设计上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 污水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净化, 处理过后排放的水体并没有达到安全排放的指标。在调研中发现出水口的水颜色是偏黑, 出水口周边水塘水质因为污水的侵蚀变得发白发黑。温泉镇处理后的中水, 直接排放到了九龙湾尹湾村段, 该河段流经村庄东面, 尹湾村主入口正是横跨于该河段的一处石桥, 可见该河流景观环境的优差直接影响着乡村的人居环境。

四、尹湾村乡村河流景观改善策略原则

温泉镇人工湿地公园是一处景观化的人工湿地绿地, 也是一处难得的休闲湿地。由于湿地下游直接与尹湾村村委会相临, 可以将其与尹湾村的村口公共绿地、河流湿地设计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 让温泉镇人工湿地为更多人服务。

㈠整治定位与目标 将尹湾村打造成为温泉产业劳力储备型的“美丽乡村”, 集生产、休闲娱乐、汉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生态型旅游乡村。

㈡整治理念

1.生态工法。整治手段的生态化将取代传统的硬化工程法, 注重工程实施建设的生态性、系统性, 尽可能利用河流自身系统的循环原理来指导改善策略。

2.绿色低碳。通过人工湿地的低能耗净化原理将现有河流景观系统治理成为低碳化能量转化、自我循环、自我维护的绿色生态河道。

3.全面协调、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全面协调的整治理念, 将尹湾村河流景观打造成为集污水处理、农业生产、休闲娱乐的人文景观场所, 做到共同发展、持续发展的乡村景观。

五、乡村河流景观改善策略在尹湾村中的运用

重点把握村庄河流景观污染的关键因素———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分别对这2项因素做重点整治。

㈠水质整治 建立合理的排水排污体系, 集中污水处理。疏浚河道以恢复河流生态系统, 污水处理使用复合型垂直流人工湿地。北面人工湿地处理流经村中河段温泉镇污水厂处理不到位的污水;南面人工湿地处理村庄南面区域的污水。

1.人工湿地营造。本次水质整治主要采用复合型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进行处理, 村庄的南北两面根据不同的基地条件分别设置了各不相同的人工湿地。⑴村庄北面人工湿地。北面人工湿地设置了四级湿地进行污水处理, 上、下行池湿地各2级, 经四级湿地处理后的中水排入清水塘, 可作为景观水、农业生产用水等。清水塘设有溢水口, 多余的中水可排入九龙湖下游。

村庄北面复合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流程为:温泉镇污水厂处理未完全的污水→复合型人工湿地→清水景观池→达标排放。⑵村庄南面人工湿地。南面人工湿地设置了四级湿地进行污水处理, 上、下行池湿地各2级, 经四级湿地处理后的中水排入清水塘, 可作为景观水、农业生产用水等。清水塘设有溢水口, 多余的中水最终排入村庄西面原有的水利灌溉沟渠中流入下游。

村庄南面复合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流程为:进水→隔离栅沉淀池→接触氧化池 (曝气) →复合型人工湿地→清水景观池→达标排放。

2.村庄排水系统设计。尹湾村污水排放系统根据村庄北高南低的地形, 将总排水方向设计为由北向南排放, 由于村庄西面是村庄内最大的农业灌溉沟渠, 故系统的一级排水管道沿用该灌溉沟渠。二级排水管道沿村庄主要道路分布。三级排水管线是入家入户的管线, 是根据村庄入户路排设。排水管网的污水最终汇集到了村庄南面的人工湿地中进行污水处理。

3.村庄垃圾整治。村庄内建立垃圾回收处理站点, 站点分布应合理, 服务半径不得大于25米, 从设施设置的合理性上杜绝村民乱扔乱丢垃圾的现象。垃圾回收处理站应配备专人负责, 定时清理垃圾, 处理垃圾, 将垃圾运往垃圾处理厂。大力宣传将垃圾分类的优点, 引导村民合理的自行将垃圾分类。垃圾站点放置方法使用交叉补空法, 防止出现无垃圾站点辐射到的村庄死角。

㈡人文景观营 造尹湾村汉墓挖掘时出土过一面七乳四神禽兽镜, 造型优美, 具有浓厚的汉文化风格。在村口公共滨水空间中的广场设计中, 天枢台广场的造型源于七乳四神禽兽镜, 是一个立体的汉文化载体。

北斗七星是中国传统二十八星宿中最受人朝拜的星宿, 主吉祥、富贵。村口的水景布局设计根据北斗七星的朝向、布局而定位, 寓意尹湾村尊崇文化、崇尚自然的风水人文思想。

㈢公共空间营造 设计将重点塑造村口公共空间, 将温泉镇人工湿地厂、尹湾村村口空地, 九龙湾水系尹湾村河段连成一体规划设计, 打造成为一处集污水处理、汉墓文化宣扬、休闲娱乐、生产生活的综合型活动空间。村口人工湿地周边的空间设计, 根据北斗七星的布局方式构图, 场地命名也由此而来, 分别用各星座的专用称谓来命名空间。

㈣村庄河流景观中人工湿地运行数据预测 下表针对村庄南面区域河流景观中的人工湿地承载力进行的数据预测:根据连云港市村庄居民平均日用水量为90升/人·天[1], 尹湾村常住人口有3346人, 可得出尹湾村一天污水产生量301.14立方米。设计中湿地每级的平均面积为791平方米, 预测湿地的最小有效水深为0.4米, 则湿地单位时间内处理的最小污水量为316.4立方米。湿地污水处理一套的单位时间根据污水情况一般需要2小时~8小时。

经分析可得, 村庄南面的人工湿地承载力大于全村每日产生的污水量, 可以从水质上改善村庄的河流景观。村庄北面的人工湿地是一个针对温泉镇污水处理厂未净化合格的深度净化湿地系统, 由于本次调研针对的是尹湾村, 缺少了温泉镇温泉产业等详细数据的调研, 故本文不对北面人工湿地承载力进行分析。

六、结语

文中通过分析尹湾村河流环境现状, 并提出改善策略;侧重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河流水质问题, 将人工湿地技术引入到乡村河流环境整治工作中来, 进一步解决河流景观恶化的局面;同时提升设计中不仅运用了复合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同时也将人工湿地与其周边环境景观营造相结合, 将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与村口景观空间设计融合成一体, 营造出因地制宜的乡村湿地景观, 该人工湿地景观化的手法对于未来乡村河流环境改善具有实践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东海镇温泉镇管委会.东海县温泉镇污水处理厂可行行报告与初步设计文件[Z].

[2]黄国平, 马廷, 王念.城市水系景观评价的模糊数学方法[J].中国园林, 2002, (03) .

[3]谢龙, 汪德耀.花叶芦竹潜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 2009, (05) .

[4]汪霞.城市理水—水域空间景观规划与建设[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9.

[5]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产业景观 篇2

1当前茶文化产业园设计的具体背景分析

从当前社会大众的消费需要,以及具体的生活理念看,完善的生活内涵,不仅是人们生活理念日益成熟的重要表现,同时更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茶及茶文化元素的价值认知和实际需要大大提升。当然在现阶段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完善的景观元素内容,是满足社会大众具体消费认知的重要展现及诠释表达,其在当前社会大众生活元素中的影响力有着重要内涵。特别是在当前现代景观活动日益成熟背景下,现代景观美学特征和价值内涵,能够全面有效满足社会大众的生活需要,以及对景观建设活动的具体诉求。在茶文化元素发展建设不断成熟背景下,如今围绕整个茶叶产业,形成了系统化的茶文化产业园。在该产业园中,其通过整体融入和系统化结合,从而造就了具有自身独立特色和价值内涵的文化元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其对社会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结合当前茶文化产业园设计的具体诉求看,其不能单一的从文化沉淀与堆积出发,更重要都是要从文化多元融入视角出发,通过将现代景观美学的特征内涵充分融入其中,结合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构建,从而营造出极具吸引力和内涵影响里的产业园。当然,在茶文化体系中,其本身诠释的就是人文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和谐共处。在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过程中,不仅要突出茶文化体系的产业化元素,同时更要在现代景观理论应用过程中,从视觉和听觉,静态与动态等多样化元素相结合,从而打造极具吸引力的文化茶叶园。当然,该过程中,必须注重把控生态平衡与文化融入应用的协调发展。事实上,在现代景观美学日益成熟背景下,想要实现整个设计效果的最美展现,就需要在选择合适设计素材,确定最佳设计定位的基础之上,通过准确发挥文化因素的功能理念,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元素应用的最佳效果。

2茶文化产业园的时代理念和价值内涵

而茶文化产业园作为一项综合化元素活动,其中以茶文化底蕴为基础,通过融入多元化时代理念和价值内涵,从而满足社会大众自身的具体观赏需要。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过程中,其通过发挥茶文化的应用优势,加上满足社会大众的整体应用要求,从而构造极具影响力的茶文化产业园。结合茶文化产业园的经营建设要求和价值内涵看,整个产业园想要真真正正被其他外在所认可,就需要构建在融入现代大众普遍审美诉求这一基础上,结合多元化文化理念和价值元素的全面应用为支撑,多样互动,全面整合,从而打造极具市场吸引力和全面认知度的茶文化产业园。当然,仅仅从“产业园”这一概念的功能定位上,我们就能从中寻找到诸多元素内容,尤其是多样产业的整体融合,决定了在当前开展茶文化产业园设计活动时,要立足于长远,全面探究文化元素的融入需要,在建设该产业园过程中,要注重凸显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特性,结合景观布局的客观特性,通过融入现代景观美学特征,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产业园设计的品质化提升。文化底蕴是茶文化产业园设计创作基础,而具体的时代特征则是整个设计活动的关键所在。结合现阶段景观设计活动的具体发展特点和客观趋势看,如今人们在开展该设计活动时,所关注的更多是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社会大众的审美从传统的单一外在关注到当前注重审美内涵的具体融入,当然,这不仅是审美理念成熟发展的具体表现,客观而言,这也是整个审美底蕴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就茶文化产业园来说,其中包含了浓厚的茶文化元素,而凸显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底蕴,才能更好展现茶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际影响力。同时,茶文化产业园在建设过程中,其并不是单一应用茶文化这一元素,而是以茶文化元素为基础,以综合化元素内容为核心定位,集中整合多元内容所形成的具体体系,因此,在该设计过程中,其对时代发展特点的具体应用而言,有着重要关联和影响。在茶文化体系长期发展应用过程中,其本身就是基于具体时代内涵所形成的元素体系,所以,在茶文化产业园的具体设计过程中,就必须在立足于整个茶叶文化要素融入、应用的客观基础上,全面理解时代特征的影响力所在,以及大众审美内涵的具体变化,从而实现整个设计的最佳效果。

3现代景观美学特征的具体理念和实施要求

客观而言,对于任何一种设计活动来说,其本身就是基于相关设计理念,通过具体融入、应用其他多种设计内涵,从而为整个茶文化产业园集中打造奠定重要基础。在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过程中,作为一项市场化元素内容,其想要实现最大价值,离不开市场的具体检验和品鉴,可以说,只有市场认可、接受,才能实现茶文化产业建设与市场实际需要的深度融合。当然,茶文化产业园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文化元素是其价值优势全面展现的关键所在,但是产业园本身作为一项整体,想要实现其最佳展现效果,就需要有良好的环境融合与协调性做支撑,只有全面分析设计活动的开展诉求,才能实现整个文化元素应用的最佳效果。虽然,从表面上看,茶文化产业园在进行设计时,其重点在于文化产业的凸显,但是从本质上看,其需要将现代景观元素的具体内容融入其中,通过具体分析景观元素与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协调价值,从而才有可能更好的将茶文化产业园的建设诉求整体予以诠释和表达。就现代景观美学理论不断成熟背景下,景观设计与元素应用更多呈现出系统化、融入化特点,尤其是各种元素内容之间想要实现全面结合,就必须将具体的美学理念融入到该设计过程中。而人文美与景观元素自然美之间的具体结合,也为整个茶文化产业园设计提供了有效支撑。尤其是结合当前人们的具体审美内涵和价值理念看,如果能够将现代景观美学的具体内涵理念融入其中,其必然为茶文化产业园设计活动开展提供全面支撑。

4茶文化产业园设计过程中现代景观美学特征的具体应用思路

就茶文化产业园建设来说,其本身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和传承机制,所以浓厚的茶文化内涵是实现整个茶文化产业园建设最佳效果的关键所在,更是满足社会大众审美诉求的必然抉择,我们不可能满足每一个社会人的审美诉求,但是我们必须在具体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把握发展的具体趋势,通过对时代美学特征描述的具体认知和掌握,从而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审美诉求。当然,茶文化产业园在设计与建设时,必修诠释具体茶文化元素的内涵与客观认知,尤其是要将茶文化体系的整体思维内涵全面融入其中,从而才能够提升茶叶产品中,关于茶文化理念的具体诠释,当然,对于茶文化产业园建设来说,其实际上也是一种满足社会需要的具体商品,因此,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就必须在全面了解相关市场需要的基础上,来进行产品内容的筛选和应用,所以,就当前茶文化产业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其只有将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与价值内涵进行深层次、集中融合,从而大大提升茶文化产业园本质影响力的深度发挥与诠释,当然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茶文化之价值内涵应用的具体过程。相对于物质元素的基础、直接、简单外,精神元素又过于深厚,如果不加以集中挖掘,那么我们很难从根本上发掘到适合整个艺术资源发展应用的具体机制。所以,选择合适的文化理念展示形式,就成为现阶段整个茶文化体系全面融合过程中的重要要求。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其应该呈现出两种集中特点。其一,整个茶文化体系具有全面、多样性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茶文化体系中所感知和发掘的元素内容是极其多样的,任何一种元素都在茶文化体系中存在缩影。构建茶文化产业园过程,实质上,就是传播茶文化、认知茶文化的重要艺术内容。其二,我国地域庞大,面积广,而在多个区域都形成了与茶相关的文化元素内容,因此,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内涵,当然各个地区茶文化元素的不同和差异,实际上,既是地域特色的差异存在,同时也是茶文化内涵化的直接表现。而各个地区茶文化的不同,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国茶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承价值力。

5结语

实际上,茶文化产业园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其本身就是以茶文化传播为重要基础,提升茶文化理念认知影响力的重要活动。而在茶文化产业园进行具体设计时,必须注重融入多样化的价值元素和理念内涵,结合现代景观美学理论日益成熟这一客观状况,在进行该设计活动时,如果能够将具体的美学理念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在集中展现茶文化产业园内涵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其传播发展的最佳效果。当然,在当前我们对茶文化元素进行集中应用和展现过程中,就必须从实际应用的客观需要出发,通过应用多样化元素内容,从而集中展现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应用价值和时代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红燕.实景感悟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践[J].中国林业产业,(16):157-159.

[2]刘亚丹.刍议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现状及相关对策[J].现代园艺,(11):119-121.

[3]秦艮娟.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的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5(15):127-129.

[4]陈浩鑫.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融入理论研究[J].思风景园林,(5):152-156.

产业景观 篇3

(一)源起

历史上人文学科开始关注西方的景观始于20世纪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众旅游开始兴起并且对于景观文化有所青睐。到了20世纪60、70年代,随之出现了旅游人类学,旅游与景观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

景观是旅游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文化和地区认同的基本因素。他们是人类敬畏自然和地球的基础,他们是从体育到科学的关键位置,作用于各种人类活动。最重要的是,景观是人类社会活动和创作的关系美丽的舞台。

(二)分析

分析旅游景点规划对沿海产业景观的影响,我们要首先分开来讲,旅游对于消费者来讲本质是一种放松与享受,市场需要创新,拒绝千篇一律的游山玩水的固定模式。不同的产业与产业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尽管它们的企业形态与流通方式不同,我们仍可以找出共同点,旅游也属于一种精神产业,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将这二者有效结合,创造出属于东北特有的对外环境。

二、发展蓝图

旅游是社会和经济功能包含传统与现代,高效和劳动密集型的资本,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的生活,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是在服务业中的佼佼者。

从实践证明看世界经济,沿海地区是最具发展后劲的领域之一,并有发展前景。处于中国北部的渤海和黄海之间的辽宁省,海岸线呈斜“N”型,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并且辽宁省投资了300多亿元,用于发展它的基础设施建设。“五点一线”战略作出了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对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政策,对产业发展及布局应该因地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特色产业景观,吸引外地企业投资,这样的安排对于整体的城市发展与空间布局都是有利无弊的。

东北沿海地区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经济区域。这里不但有地理优势,而且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和带动力巨大与滨海新区构成环渤海的金项链,实现一体化的带动和发展。然而在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致力于节约土地资源,开垦荒地,将产业区打造出一片绿色的盎然景象。

三、沿海产业景观的塑造

(一)经济条件

辽宁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其中宜港有一千公里海岸线,深水海岸线430公里。拥有许多的优秀港口可以充分发挥该地区的主导作用,大连等毗邻大海的6个城市,在全省大部分地区都是从海不远。辽宁沿海拥有辽阔的腹地,与外界的来往四通八达。尤为重要的是,当土地瓶颈降临到到了一些沿海省份,辽宁沿海区域拥有着许多贫瘠盐田和盐碱滩。对“五点一线”的建设,既降低了投入资本,又减少了耕地占用。

(二)战略规划

辽宁上下现在已经得到了共识,要“五点一线”进入辽宁甚至整个东北地区开放的前沿地带,使外商投资承接,继续吸引国际产业转移带。使“五点一线”牵动整个东北的经济链,带动辽东,辽西山区发展,在对于产业规划的同时,不能放松对于旅游景点的划分,我们要使二者相辅相成,吸引游客才能带动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同理可证,沿海地区企业不断变大变强,才能吸引更多的外界目光。所以“五点一线”规划进行完善,才能推进内地及沿海地区的良性互动。

(三)生态建设

辽宁省有关部门表示,“五点一线”滨海大通道绿化工程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要求。滨海大道长1485.4公里,绿化难度很大,土地类型较复杂,规划中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吸取内外滨海地区的经验,高标准的学习其他地区成功的要领,提高绿化面积,有效规划沿海绿化带,绿化带建设的设计与国家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落实每个分段,突出重点。对于沿线的可视荒山要加强封山造林力度,以增加对完成任务的绿色山丘期绿化建设力度。要做好沿线高标准厂房,“绿色包装”的村庄,使绿化带随着村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展现出天人合一的整体景观。“以人为本”的生态景观,就是将植物作为重点,雕塑,水体,铺装,小品等作装饰,创造一个完美的多功能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

在旅游景观设计布局规划方案中,根据各景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资源特点,创造生态建设和露营休闲区。环境设计东北文化符号将是基调,将水作为主体,通过处理景区道路和水环境,达到风景区的融合。为了创造一个多样化的生态景观为背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充满自然趣味,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打造环境优美的生态产业。

在规划旅游景点时,我们要着重注意对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是东北沿海产业区景观的载体,是最生动最有表达力的构景元素。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各种形式的水体形态,就可以构建出特色水空间结构,创造温和舒适的产业景观。这样既丰富了旅游区域的观赏性,又可以增添产区的柔美景观,还可以以此为中心创建更为丰富的旅游产业链。

四、旅游事业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旅游与产业是相互制约,相互提升的关系。对于东北“五点一线”的规划中,加速推动旅游产业和产区产业的密切结合,使之共同提高,符合当前形式下的经济发展要求,也有利于宣传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从而带动整个产业带的繁荣。

将产业景观与旅游景点合为一体的计划本质上是一个创新。在消费者需求细分,大众旅游产业发展的时代,由于发展模式的转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旅游业和工业发展的理念紧密相连。我们需要更多的专注于旅游的价值与资源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加快产品创新的格式。因此,基于对产业发展的旅游规划,必须符合以下三种要求。

首先,实现旅游开发和产业方面的对接,通过旅游吸引更多的运营商和渠道,体验旅游环境,消费品等,实现对于产业文化的展示,传承演绎,推广,将形象鲜明的建筑行业,旅游工业品牌的核心文化价值传递给游客。

其次,要以出色的创意和技术支持为途径,引导产业特色,提升旅游文化和整合相关产业,提升工业旅游项目的创意内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以提升产业整合和创新潜力。

最后,集休闲的生产生活于一体,融科技,设施,环境为一炉,以人性化的原则来指导建立包容性,适应休闲需求的信息服务,交通,活动,设施等系统,不仅能提高日常休闲产业方面的质量,还提升了旅游价值。

五、总结

旅游景观的规划需要优化利用天然优势,并加强整体协调,突出整体格局,强调单元功用,优化细节设计,这样才能将景区与产业和谐发展,可持续的促进产业区的经济提升。加强协调省区之间的产业划分,充分发挥每一个优势,着重突出拥有独特景观的产业特色,以尽量减少重复建设和实现合理的组合与利用资源,实现最大的整体效益。

产业景观 篇4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简称滨海高新区) 是1988年经天津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 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是天津市集高科技工业、科研开发、成果孵化、技术贸易、科技服务、人才交流、信息集散于一体的科技新城区, 总体规划面积97.96km2, 包括华苑科技园、滨海科技园、南开科技园、武清科技园、北辰科技园、塘沽科技园六部分。其核心区域华苑科技园、滨海科技园位于天津市西南和东部, 是天津市经济发展的双子星座。建区以来, 滨海高新区始终坚持依靠科技发展经济, 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 滨海高新区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产业规模不断提升, 涌现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形成了绿色能源、软件及高端信息制造、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5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 初步形成了参与产业高端分工、创新浪潮持续涌现、骨干企业规模带动、配套企业链条不断延伸的产业创新集群。

天津滨海高新区·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以下简称基地) 是天津高新区根据国务院加速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有关精神和商务部关于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要求所确定的重点工程, 已被列入“天津市20个重大服务业项目”之一。基地位于天津市区西南部核心区域——华苑科技园内, 地处京、津发展轴, 毗邻京沪高速铁路, 紧靠京沪、津沧、京塘等高速公路, 城市地铁3号线穿行其间, 基地北侧是117大厦、双子星大厦两大标志性建筑, 旁边是高级马球场及各类健身设施、场馆, 地理位置优越。整个项目面积约606亩, 控制规划容积率1.5, 建筑密度30%, 绿化率42%。

作为天津市重大服务业项目, 为打造一个国际化生态基地, 景观设计专门邀请国际知名的美国EDAW (易道) 公司设计。美国EDAW (易道) 公司对园区及基地进行全面考察后, 提出了“生态智城、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

2 生态智城

生态智城是指以基地的有机生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为原则, 构建一个高、密、强的人文生态、环境生态、商务生态体系的高尖端的研发区域, 可以通过基地的布局、设计、雕塑来进行解析。

2.1 精巧的布局

整个基地景观可分为绿轴区域、内庭办公区域以及楼边景观区域3个部分。绿轴共有两条, 分为东西绿轴、南北绿轴, 它贯穿于整个基地, 既起到分割车道的作用, 又把基地的所有的建筑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形成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基地有6个独立的内庭办公区域, 由6栋相同建筑围和而成, 称为庭院办公区。楼边景观区域作为整个区域建筑物的点缀, 力争创造出一个步道和聚集空间相互连接的网络, 使地块内所有建筑成为有机的整体。景观布局合理, 疏密有致, 既诠释了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 又体现了科技创新的风格。

2.2 巧妙的设计

整个景观设计形式中大量运用了方和圆这样的原型来展现现代理性的设计风格, 通过硬朗规矩的特色灯柱、花池、草坪、水池、平台等景观元素来体现科学的严谨和创新精神。

2.3 智慧的雕塑

在基地主干道正中间有一个蜗牛雕塑 (图1) , 背着一个笔记本电脑, 设计师赋予它美好的思想, 即生活如水, 如花, 如雨, 如棋, 如茶……面对人生的多变, 我们需要以平常的心态, 去拥抱与品位。人生会有种种的不如意, 人生就是不断地知不足, 而奋起的过程。也许自己并没有别人聪明, 这就注定自己不能“投机取巧”, 只有用科技智慧充实自己, 把科技化为智慧的翅膀, 从头做起, 从现在开始, 去充实自己, 去超越自己, 迈向更好的明天。

3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即以人类体验为设计导向, 建设一个可以持续产生禅心活动的园区环境, 自然的、生态的、充满浪漫色彩的, 集工作、休闲、居住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提供优越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宜人的景观环境。

3.1 绿轴设计

东西绿轴位于大门主干道, 设计主要以体现基地雄伟气势为目的, 绿轴以基地门牌作为起点, 在正中间设有一个大型石雕, 以一个大理石喷泉作为收尾, 由各色植物组成的模块包围着它们, 在硬朗中添加了一抹柔和。整个马路两侧, 种满高大挺拔的银杏, 与建筑物遥相辉映, 在建筑物入口处, 还设有4个小喷泉, 使人一走入基地, 就能感受到一种磅礴雄伟的气势。整个区域选用木槿、黄杨、红瑞木, 金叶女贞、小龙柏等植物做成模块, 不仅颜色艳丽, 通过植物自身的特点, 在不同的季节, 表现出不同的风景。在门口与中间位置, 整齐的排列着大规格特色灯柱, 与大乔木遥相辉映, 简洁现代的灯具, 既满足功能照明的要求, 更体现的园区的科技创新的理念。

南北绿轴 (图2) 位于园区南北大道中间, 长度贯穿整个园区, 作为整个园区中最重要的景观区域, 设计不同景观元素的交融、穿插、渐变, 形成空间的起伏与层次, 在整个区域设计中制造丰富的园景, 力争景色的多样化, 形成一个供人休息的好去处。整个绿轴由大理石小路分割成很多不规整的块状区域, 每隔一段还设有大理石的座凳以及特色花池。整个区域中插入了许多小型特色灯柱, 它们虽然不如大灯柱显得那么雄伟, 但是小巧的设计, 为整个区域增添了灵巧。在这些块状绿地里, 设计选用大叶黄杨、红瑞木等植物做成植物模块, 分隔出宿根花卉与乔木, 通过排列种植, 形成一层一层升高的视觉效果, 在配合大面积的草坪设计, 效果更加明显。道路两侧, 选用了乡土树种国槐与千头椿作为行道树, 更能体现出亲近的感觉。

3.2 庭院办公设计

庭院办公区中的围和空间是最接近人行动的空间, 每个区域面积不是很大, 加上车库顶板, 设计难度很大。在综合考虑以后, 针对每个区域, 做了不同的设计。6个围和空间一一对应, 就如同建筑一样, 形成三种表达形式。一空间里面采用2个大型长方形花坛斜对称作为主景;二空间采用六个正方形大花池作为主景;三空间则采了用花池与花坛搭配的形式。每个空间中种植的植物各不相同, 既体现出不同季节的风景, 又把整个空间都区分出来, 让人不会走错。

3.3 楼边景观设计

整个楼边绿化, 没有太多复杂的设计, 都是简单一条大理石小路, 把大乔木与灌木分隔出来, 中间用草坪进行填充。但是设计根据每条路与每个建筑的不同特点, 采用了不同的植物进行点缀, 避免形成一层不变的感觉, 而且植物不同的特点, 在季节中也有很大的变化, 使整个区域形成了“三季有花, 四季常绿”。

4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对于工作环境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环境的污染, 气候的变化, 使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式的生活环境。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的设计师们, 从“以人为本”出发, 结合时尚的设计、创新的理念, 在响应高新区“花园式”高新创业区招商号召的同时, 实实在在的为企业创造了一个“时尚、创新、生态、健康”的办公环境。

摘要:对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从其景观设计的立意出发, 就“生态智城、以人为本”这两方面, 探讨了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的园林景观特点, 提出了应具有时尚创新的景观设计理念。

关键词:景观设计,理念,生态智城,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崔巍.特色商业空间重庆天地的景观设计[J].绿色科技, 2011 (8) .

产业景观 篇5

大连软件园18#楼项目为大连亿达集团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软件园产品中的一个优秀产业楼项目, 该公司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软件园区投资、运营管理的专家, 自1998年奠基至今, 在创造的”官助民办”的园区开发体制开创了国内园区经营管理模式的先河, 并沉淀了厚重的区域文化, 18#楼项目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是园区的重要项目之一, 是集现代办公、商业、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景观建筑。

2 项目说明

大连软件园18#楼项目位于大连市高新园区, 用地呈三角形, 沿街长边约160m, 两个短边约100m, 东西地形高差约8m。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9647.7m2, 景观设计面积约为8000m2, 功能定位为集办公、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空间。

3 设计理念及原则

3.1 设计理念。

该项目景观的设计理念可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鲜明的景观特征及区域形象。大连软件园是一个集工作、生活、商务为一体的国际化软件社区, 18#楼项目做为该园区的门户, 其景观除具有鲜明的产业楼景观特征外, 还考虑到了软件行业对景观的特殊需求。设计师将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结合, 设计出了具有独特区域文化特征的标志性景观, 并使其烘托出了建筑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气势。二是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使景观设计与总体建筑风格在艺术形式上达到完美地和谐统一, 将Art Deco元素运用到景观之中, 同时强调景观空间的多层次组合和划分, 空间布局强调线形的空间韵律, 形成鲜明的视觉景观感受。三是生态型的空间环境。注重植物造景及色彩的对比效果与周围建筑及硬质景观的协调呼应。水环境点缀于设计之中, 营造出生动的气韵, 并巧妙的消化了场地的高差。

3.2 设计原则。

功能性原则:满足办公人员行车散步、驻足休闲等基本需求。生态性原则:强调绿化在景观中的重要地位, 强调植物在产业楼项目中产生的积极作用。经济性原则:充分利用场地条件,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节约成本。

4 软件园区18#产业楼的景观设计特点

景观设计进入产业楼领域, 这一现象的引入主要是由于其在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中包含两方面的基本特点:一是创造具有个性的企业形象, 二是以人为本的创造和谐宜人的工作环境。18#产业楼的景观设计特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4.1 重要的停车空间。

无论是从占地面积来说还是从重要性来讲, 地面停车场都可以称为是产业楼景观中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随着私家车在中国的普及, 产业楼周边的停车问题日益突出, 以大连软件园为例, 2010年6个月的时间, 园区车辆增加274辆, 以平均每天1.5辆车的速度增长。18#楼项目除建筑本身的地下停车场外, 在景观中共设置了33个地面停车位, 基本满足了该项目自身的停车需求。从图中可以看到, 33个地面停车位中的18个是利用项目西侧南北近5m的道路高差在有限的空间中巧妙设计而成的路下停车位, 即利用高差设计架空层, 架空层上方为车行道, 下方为停车位。

4.2 愉悦身心的休闲步道。

在一个软件园区的产业楼项目中, 紧张工作和彻底放松两种状态同时存在, 这是创新所必须的张力, 在一个工作日中, 园内散步道及自然的环境便成为片段放松和休息的最佳场所。在18#楼项目中, 除一条供外界行人和内部员工同时使用的人行道外, 在有限的空间内, 结合广场、水景、台阶等景观元素设计了一些供内部员工使用的人行为主的区域, 满足软件行业员工的放松休闲之需。

4.3 醒目、完善的室外标识导视系统和灯光系统。

标识导视系统是环境中静态的识别符号, 它可以使入驻的公司一目了然, 提高公司的整体形象和办事效率, 也便于物业的统一管理。而产业楼的室外灯光系统则除了满足使用功能外, 还可在夜间突出雕像、标牌或使建筑物, 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在室外标识导视和灯光系统方面, 18#楼项目设计了醒目的楼体导视牌和楼前水牌, 以及庭院灯、草坪灯、水下射灯等多种灯具类型。

4.4 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

对于边界而言, 需要通过乔木、灌木丛、地形和草坪屏障路人视线, 保证办公区私密的工作环境, 且使职员看不到马路上烦人的汽车和暴露的柏油马路;对于建筑而言, 环建筑的基础种植可以打破生硬的墙根, 使建筑融入环境之中;对于休闲步道而言, 遮荫的大树会令人不快, 因为对于匆匆忙忙偶尔走出办公室的人而言, 露天和阳光是一种恩赐;对于楼体边界上的人行道而言, 行道树则显得格外重要。

在绿地系统方面该项目充分考虑了植物应用的科学性, 除根据区域的不同选择复层式、组团式、行列式等不同的栽植形式外, 在植物种类方面, 还充分考虑了五角枫、连翘、樱花、紫叶李、雪松等彩叶、常绿、开花植物的选择, 注重四季景观的营造。

4.5 建筑中设计元素的引入。

在产业楼项目中, 无论是面积还是成本投入, 景观所占的比重通常都要略低于建筑, 因此将建筑中的设计元素引入景观, 使整个项目融为整体, 共同表达出项目的特色, 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形成特色景观的有效手段之一。该项目的建筑风格为Art Deco, Art Deco建筑具有简洁、讲究线条、注重几何的搭配与应用的特点, 因此18#楼的景观中设计了与Art Deco风格建筑相对应的园林, 具有明确的建筑式的空间划分, 明快的色彩组合、优美的装饰细部, 分别体现在了铺装、园林小品、廊柱等多个方面。

结语

自然景观与办公环境的结合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必然产物。在日益开放、多元、现代的今天, 软件园区的景观设计应该散发更多的人性化氛围, 增加更多的艺术品味, 用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表达对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营造出各具特色的软件园区景观。18#楼项目的景观设计为我们后期相似项目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也使我们在不断的思考和探讨中得到了成长和锻炼。

参考文献

产业景观 篇6

目前, 我国村镇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出现了很多依托区位、经济和历史等优势发展起来的明星村。但是, 我们还必须关注作为最广大的没有显著文化特征和地缘优势的普通村镇的发展方向与出路。为此, 本文试图将村镇文化景观的发展规划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 探讨村镇文化景观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与局限性, 为村镇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1 村镇文化景观的内涵

1.1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一词在20世纪20年代起就已普遍应用, 它是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 反映了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美国地理学家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随原始农业而出现, 人类社会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即成为文化源地, 也称农业文化景观。

1.2 村镇文化景观

村镇景观也可以称作乡村景观, 是村镇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西欧地理学家把乡村文化景观扩展到乡村景观, 包括文化、经济、社会、人口、自然等诸因素在乡村地区的反映。1974年, 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博尔恩在《德国乡村景观的发展》报告中, 阐述了乡村景观的内涵, 并根据聚落形式的不同, 划分出乡村景观发展的不同阶段, 着重研究了乡村发展与环境、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他认为构成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是经济结构。20世纪60年代以来, 联邦德国乡村坏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引起农业地理学家的兴趣。1960—1971年, 在奥特伦巴的倡议和领导下, 出版了《德国乡村景观图集》, 土地利用图和农业结构图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索尔认为乡村景观是“指乡村范围内相互依赖的人文、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域单元”, 或者是“在一个乡村地域内相互关联的社会、人文、经济现象的总体”。村镇文化景观的形成因素很多, 1963年英国地理学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较了3个近代农业区 (美国玉米带、菲律宾的椰棕区和马来西亚的橡胶园) 的农业和文化演变, 得出形成这些农业文化景观的6个要素, 即心理要素、政治要素、历史要素、技术要素、农艺要素和经济要素。

1.3 村镇文化景观的研究现状

2003年“三农问题”被正式引入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被正式提出。在这一背景下,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呈现研究范围广、研究视角多的特点。同济大学的刘滨谊教授等提出了适用于中国乡村景观的一套评价体系和主要评价内容[1]。肖笃宁教授等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及方法分析农村景观板块的类型、景观过渡及规划模式[2]。天津大学的彭一刚院士对村镇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3]。北京大学景观设计中心的俞孔坚教授等对乡土景观的内涵及性质进行了阐述[4], 并在2010年初提出了“生产性”景观的概念, 为农村景观的内涵注入了新的活力。

村镇文化景观作为村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在研究中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国外许多发达国家 (如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和日本等) 在乡村景观、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等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 主要表现为2种模式: (1) 以小城镇的规划为桥梁链接城市与乡村, 重视保护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居环境; (2) 依据区位特点及产业特色进行规划, 注重规划的综合性及长远性。例如韩国1970年发起“新村运动”;在日本的造村运动中最具知名度的是由1979年开始提倡的“一村一品”运动;德国城乡等值化运动也是在二战后德国农村问题长时间比较突出的时期开始的。在农村基础设施、经济条件优越的基础上关于农村景观的文化研究也比较超前。因此, 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及科研成果的同时, 必须考虑自身的国情, 灵活运用。

2 村镇文化景观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的耦合关系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是指2个或2个以上的系统或运行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 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5]。本文试图通过寻找村镇文化景观与产业化发展模式2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元素, 使之相互融合, 进而论证村镇文化景观产业化发展的合理性。

2.1 文化属性的耦合

村镇文化景观的文化属性是显而易见的, 而产业的发展对文化属性的需求也是十分迫切的, 任何形式的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都必须依赖恒久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 文化属性为产业发展与村镇文化景观之间建立了耦合关系。

2.2 经济属性的耦合

产业发展具有强烈的经济属性, 村镇文化景观同样具有经济属性。作为村镇文化景观基础的农业景观本身就是第一产业的物质载体, 是在人类经济需求或者说是生活需求的前提下产生的。村镇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历史文化景观等村镇文化景观要素在与第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上也显示着明确的经济属性, 因此村镇文化景观的产业化发展是符合村镇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的。

2.3 社会属性的耦合

村镇文化景观是村镇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村镇社会生活的缩影, 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而产业化的发展本身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并为社会发展服务, 因此文化景观的产业化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 村镇文化景观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3.1 有利于增强农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村镇文化景观的产业化发展可以使文化景观的形态更加明确, 可以增强农民对农村景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 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纵观全局, 广大农村经济与城市的差距还是十分显著的。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广大农民离开农村来到城市, 他们对农村缺乏认同感, 对城市缺乏归属感。村镇文化景观的产业化发展可以使村镇文化景观在发挥人文作用的同时, 发挥经济作用, 使村镇文化景观的人文属性与经济属性并行发展, 逐渐达到协调统一的程度。村镇文化景观的产业化发展可以促进村镇各类经济产业的发展, 是村镇的农业、工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 形成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条,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提高农民的收入, 减低农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6], 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并辅助解决留守儿童及老人等社会问题。产业化的发展在帮助农民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 提升农民对农村的认同感, 满足农民的归属感。

3.2 有利于村镇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

村镇历史文化景观是村镇文化景观的主要内容, 也是承载村镇文化基因最为集中的景观类型, 目前对村镇历史文化景观最为有效的保护方式就是文物部门有组织地将重要的、相对完整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景观申报成国家、省市等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政府行为的保护。这种保护固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也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 (1) 由于政府的财力、人力有限, 遍布广大农村的丰富的文化景观不可能全部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因此只能对历史研究、艺术等方面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景观进行保护。那些散落的、片段的、残破的或者现存量较大的文化景观则无法纳入政府的保护范畴, 如果任由这些文化景观逐渐消失, 必将是全人类文化的巨大损失。将这些文化景观赋予产业性质, 进行产业化发展将使村镇文化景观这一历史的、落后的甚至贫穷的物质载体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绑定在一起, 将文化景观的传承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机融合, 为村镇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延续提供科学严格的体系化发展模式。 (2) 以文物保护单位形式存在的文化景观, 通常被供奉起来, 以一种旅游资源的形式与人们见面, 人和景观之间完全是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人们不能生活在这种文化景观空间中, 无法深切地感受空间中的文化氛围。而以产业化模式发展的村镇文化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经济性质, 使其有了更多的和人们亲密接触的机会。

3.3 有利于增强人类对农业景观的良性主导作用

农业景观最为一种文化景观是村镇文化景观的主体内容。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千百年来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 它不仅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梦想与希望, 也体现了人类的文化与情感, 是人类最原始的归宿。一般而言, 农业景观的演替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的开发和利用, 但同时也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农业景观进行产业化的发展规划, 可以使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形成产业发展的链条, 体现出农业作为产业链源头的重要地位。更为重要的是, 农业景观的产业化发展, 可以为人类在农业景观的演替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人类不仅可以更为有效地控制农业板块的规模、形状及密度, 使其处于较为理想的水平, 还可以使板块之间的连通性不断增强, 使农业景观本身的生态形状良性循环[7]。

3.4 有利于促进村镇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村镇文化景观与村镇民俗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村镇文化景观既是村镇民俗文化作用的结果, 也为村镇民俗文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空间, 而村镇民俗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流动的文化景观类型。因此村镇文化景观的产业化发展必然能够促进村镇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具体可以表现为3个方面。 (1) 作为产业化发展主体的企业需要文化内涵与精神支柱, 因此企业在进行村镇文化景观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必然需要村镇民俗文化的加入, 对民俗文化进行选择、提炼和深化。 (2) 部分民俗文化本身带有很强的产业化发展属性, 例如民间工艺类民俗文化不仅可以在旅游产业中发挥作用, 也可以形成独立的产业实体。湖南郴州的永兴银业就是在传承永兴炼银、制银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村镇民俗文化是村镇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 例如农耕仪式的观摩、农村生活的体验、民间故事的表演等内容都在村镇旅游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湖南宜章的夜故事就是以民间故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群众性民俗文化, 近年来, 随着夜故事的不断传播, 也逐渐成为宜章旅游产业中的部分内容。

4 村镇文化景观产业化发展的局限性

4.1 仅适用于部分村镇文化景观的发展

村镇文化景观的内涵丰富、类型众多。村镇文化景观的产业化发展事实上是村镇文化景观与产业化发展模式之间相互选择、相互融合的过程, 并不是所有村镇文化景观都要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在对村镇文化景观的内容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后, 将适宜进行产业化发展的村镇文化景观类型进行评价和筛选, 避免产业化发展对村镇文化景观造成损害。

4.2 容易受短期利益的趋势而迷失方向

本文所指的产业化是以保持村镇文化景观良性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和经济支持, 并不是以消耗景观资源为手段的单纯经济行为。而这样的适度开发往往很难把握, 例如我国一些著名的古村落旅游景点产业化发展过度, 已经逐渐丧失了原来的韵味, 没有了生活的气息。因此, 在进行村镇文化景观产业化发展中要实现经济主体的转变。只有经济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 他们才有可能对产业的长期发展进行规划, 才有可能对短期利益带来的损害进行反思, 才有可能将自身的利益与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景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才有可能将土地上生活的气息不断延续。

4.3 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

村镇文化景观产业化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人们自身的奋斗意识和自律精神, 更需要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引导和监督。目前, 我国还没有关于村镇文化景观产业发展的针对性法规, 因此村镇文化景观的产业化发展多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没有一条明确的红线加以规范, 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破坏农村原有生态环境, 对村镇产业发展环境不熟悉, 对农业产品性质不熟悉等问题, 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村镇文化景观的产业化发展。

5 小结

村镇文化景观的产业化发展研究不是单纯的研究农村产业及经济的发展, 也不是纯粹的研究农村景观的格局, 而是探寻村镇文化景观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的耦合关系, 研究在村镇文化景观格局框架下的村镇产业发展模式。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但从农村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角度讲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滨谊, 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 2002, (5) :76-79.

[2]肖笃宁, 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业生态环境, 2001, 17 (4) :48-51.

[3]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4]俞孔坚, 王志芳, 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 2005, 23 (4) :123-126.

[5]王义宏.创意经济与传统农村经济耦合机理的探讨[J].调研世界, 2010, (5) :12-14.

[6]封进, 钟甫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9 (3) :10-12.

产业景观 篇7

关键词:园林工程,造价控制,限额设计

1 引言

由于房地产市场突飞猛进, 景观奢华之风比比皆是。工业厂区景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各大工业厂区都希望追随房地产市场, 做成“花园厂区”, 使其在整个工程建设中逐渐被人们重视。若各方面都想兼顾, 往往适得其反, 重点不突出, 景观效果平铺直叙。待景观工程项目结束后, 得到的景观往往只是铺了草, 种了树, 景观质量大打折扣。

虽然景观建设投入占整个工程投入很小部分, 但景观效果的好坏对园区整体印象却是至关重要的。往往一个工程建设极尽所能的将全部资金投入到建筑工程中, 尤其是工业建筑, 繁杂的工艺成本占据了建筑工程大部分资金, 建设最后能余留下来的资金才考虑景观建设, 最终导致没有景观效果可言。如何在工业景观中合理安排资金投入, 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是摆在甲方、设计方、监理方和施工方面前的问题。

2 限额设计的定义及目标[1]

2.1 限额设计的定义

所谓限额设计, 就是要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 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各专业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根据限定的额度进行方案筛选和设计, 并且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 以保证总投资不被突破。

2.2 限额设计的目标

确定合理的限额目标。目标定的高或低都会失去限额设计的意义。

2.3 限额设计的主要依据

经过批准的投资估算作为工程造价的最高限额, 是限额设计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

3 景观限额设计内容

工业厂区的景观设计功能区划简单, 重点明显, 可调整, 方向灵活, 并且主要以建筑的附属绿化、道路绿化和厂区内深的公共活动场地设计为主。设计时力求严谨, 主题风格简约、规整, 符合生产要求即可。工业厂区中景观的介入是对呆板、僵化的工业建筑的一个很好的外部补充, 最终成为宜人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补充。

3.1 项目简介

营口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以下简称营口项目) , 占地面积约17.3×104m2, 其中景观设计面积约11.5×104m2。

基地整体竖向低于周边市政道路, 基地内部西高东低, 高差约4m, 两侧利用挡土墙进行高差消化。基地现状有一低洼场地, 深度约3m。场地北侧为代征绿地, 绿化情况良好;场地西侧有大面积李树苗圃;场地外东侧紧邻河道。

景观方案阶段投资估算为783万元, 最终批准的投资估算为462万元, 这与方案阶段的估算相差321万元。如何在初步设计阶段中将这321万元“消化”掉呢?需要设计师对设计有更深刻地理解和对设计要素驾驭的能力, 同时也应对景观设计的形式和功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下面针对8个景观要素进行详细阐述。

3.2 景观限额设计内容

3.2.1 功能区划分

功能区划分力求重点突出, 把有限的成本投入到重点景观区域, 避免非重点区域的高成本投入, 做到重点区域与其他区域有别。

营口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功能分区简单, 划分为入口迎宾区、生活配套区和生产办公区三部分, 其中重点区域为入口迎宾区和生活配套区。功能区划分面积如表1所示。

3.2.2 道路

道路设计需满足规范、功能及审美要求。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同时, 尽量减少道路的曲度变化。曲线道路施工放线时需要动用精密仪器及更多的人工, 增加工时, 提高人工成本。直线道路可根据建筑物或周边参照点放线, 人力、物力时间都相应节省。图1和图2为曲线道路放线及直线道路放线对比图, 由此可见, 曲线道路放线至少需要5个测绘点, 而直线道路仅仅最少需要2个点即可。施工时, 大大缩短了测绘时间, 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投入。

3.2.3 铺装

铺装在景观项目投资中所占比例仅次于种植。工业厂区铺装力求在整体形象上追求简单、干净, 与工业厂房建筑相融合的景观艺术效果即可。

1) 铺装面积:需满足人流活动基本需要及集散需要, 保证舒适度, 找到铺装和绿地之间的平衡点。

营口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中, 初步设计阶段的铺装面积较方案设计阶段有一定的缩减, 如表2所示。

2) 铺设方式及纹样:繁琐的纹样会增加铺设时的人工成本, 同时也对材料的品质有较高的要求, 无形中增加了材料本身价格。同室内装修一样, 过于细碎的铺装会带来高昂的材料切割打磨费用。设计时尽量选用石材成品的本身形状铺设 (见图3) , 这就需要设计师在保证美观的前提下, 正确适当地利用成品材料。如矩形砖斜向成角度铺设, 必然在道路边缘铺设时需要切割 (见图4) , 造成了边角余料的浪费。

3) 铺装材质:如能从建筑外装饰材料中选取一种或两种作为景观构筑物的材料使用, 则更能节省资金投入。并且若选用得当, 整个景观可以和建筑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体现更好的统一性、连续性, 使得整个园区更加和谐、完整, 包容性更强, 进一步提升园区品质。

为了美观而选用的石材和砖等, 有时需要根据铺装道路的形式进行切割, 若能在保证功能、安全、美观的前提下选用其他不规则材料, 如小豆石、卵石, 也可省去不少的资金成本。按规格尽量选用成品材料, 免去切割成本。

为了节省降低 (人工、运输) 成本, 尽可能选取当地本土材料, 适地适材, 不仅材料适应性强, 并且方便后期养护, 保证铺装整体统一美观。

工业厂区中, 某些园林景观游路可选用价格低廉的材料, 如沙石、建筑外立面装饰的废弃材料等, 稍经现场加工, 也可以设计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材料的厚度也决定了成本, 铺装厚度增加1cm, 价格往往呈几何形的增长。

营口项目方案设计时, 入口广场选用的为600mm×300mm×80mm的花岗岩, 初步设计前设计师遍布当地石材加工场考察, 最终确定使用规格为500mm×500mm×50mm的成品石材。同时修改的还有交通路线, 方案阶段考虑广场可以供小型车辆行驶, 初步设计阶段重新整合了道路交通系统, 关闭了广场车行通道, 改为步行空间。仅这一项铺装调整, 就节省了约83万元。

3.2.4 构筑物

景观限额设计项目中, 在保证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景观构筑物, 如墙体、廊架、庭等的设置, 但如果没有这些立体的构筑物, 地又会显得没有高低起伏的节奏变化。可以采用相对廉价的材料如植物、微地形、灯光等处理立面景观的缺失, 以便拥有“廉价”丰富的景观立面。

营口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中, 方案设计阶段入口区轴线端景是一组旱喷泉 (见图5) , 以3m高地形作为背景, 可适当遮挡专家楼, 形成较为私密空间, 使入口区和生活区相对隔离。仅旱喷泉和地形这两项估算价格约210万元。初步设计考虑到旱喷泉在当地气候下利用率较低, 且后期维护成本过高, 经与甲方协商改为微地形 (2.1m) +纪念景墙 (3.4m) 的组合方式 (见图6) , 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景观效果, 同时还体现了文化厂区, 人文厂区的设计理念, 并节省了约174万元资金投入。

3.2.5 竖向 (微地形)

地形竖向设计可丰富景观过于平庸的立面, 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取材方便。建筑施工前会产生相当量的土方, 这些土方经过处理可用于后期景观设计中营造微地形的材料。微地形相较硬质挡墙, 给人感觉更自然, 是廉价优质的软质景观。

方案设计阶段, 专家楼完全封闭, 意在营造有一定私密感且独立研究场所, 设计上采用的是围墙+绿篱的设计方式 (见图7) , 围墙高2.2m, 围墙总长度约510m, 造价约为61万元。初步设计阶段与甲方协商, 将所有围墙简化, 设计上采用微地形+小景墙+高绿篱的手法 (见图8) , 不仅应有的私密围合感没有缺失, 同时使专家楼掩映在绿化中, 从视觉上及心理上感觉更加亲切、柔和, 资金投入上减少了约35万元。

3.2.6 灯具

厂区照明相对公园照明简单许多, 基本满足厂区夜间某一时段照明即可, 不需要过多的装饰性照明。因此, 在厂区照明中, 常见的仅有庭院灯和草坪灯。

灯具宜选用普通照明灯具。根据以往的设计经验, 太阳能灯具前期投入过多, 且后期维护需要较高的成本, 维修更换配件的价格相当不菲。以国产庭院灯为例, 一盏太阳能庭院价格约为4500元, 一盏普通庭院灯价格约为1000~2000元。其次, 灯具也应尽量选择成品手册上的图例样式, 以减少灯具重新制作模型的高额开支。再次, 应灵活选用灯具类型, 避免因为追求新、奇、特的样式而造成资金的浪费。

营口项目里, 方案阶段照明设计中景观园路布置草坪灯, 间距10m, 共布置56盏, 初步设计改为布置庭院灯, 间距20m, 布置29盏。其他装饰灯具如线形LED照明, 水下投射灯也有相应减少。

3.2.7 种植

种植设计是景观设计中的重点, 也是构成整个园区景观的骨架因素。在施工过程中, 完成大部分硬质景观后才会进行种植施工, 是景观设计施工的最后一项。种植设计在整个景观设计施工投资额度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如果将这部分资金控制得当, 那么在限额设计中建设资金的投入方向就游刃有余了。限额设计中的种植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适地适树原则

选用本土树种, 提高成活率, 降低维护费用, 更好地突出地域植物特色。另外, 可适当种植抗尘、吸毒的树种, 以满足工业厂区的特殊要求。营口项目中, 就选用了如桧柏、丁香、锦带、天目琼花等抗尘植物。

2) 查漏补缺原则

尽量保留原有基地内的乔灌木, 景观效果不好的, 可适当补充植物材料, 完善植物景观体系;不能保留的予以移栽。

营口项目中, 代征绿地内有大面积火炬树, 形成了天然的绿色屏障。为了避免植物景观效果过于单一, 设计师根据现场情况, 补植了一些千头椿、榆叶梅、桧柏等季相变化明显, 树形轮廓有特点的树种, 丰富了景观立面和植物层次。

3) 巧搭配原则

以乔木为基调, 合理安排乔灌草比例, 配置一定比例的常绿树种, 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 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

4) “避轻就重”原则

将能够支撑园区景观的大规格、树势树形姿态良好的苗木种植在重点区域, 一般以入口区、孤植景观树观赏区或大面积草坪边缘为主。

营口项目中, 由于限额设计的要求, 将高规格苗木补充到入口迎宾区, 将生产办公区苗木规格适当降低, 并适度简化种植设计层次, 以保证种植资金的平衡利用。

3.2.8 水体

尽量减少或不涉及人工水景的设计, 设计上多以自然水体为主, 且能够有一定的高差, 形成自然跌水, 同时可种植一些利于水体净化的水生植物, 解决水体净化问题。往往人工水体净化维护费用占到后期所有景观维护费用的50%~60%。

营口项目现状中, 专家楼前有一片低洼的场地 (见图9) , 设计师在满足水体设计规范的基础上, 通过对现状洼地进行少量设计调整, 局部驳岸重新修整, 形成中央湖面 (见图10) , 施工时只需要动用少量人工和工时即可完成水体施工。水体初次给水利用场地现状机井, 再次补水可利用园区内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雨水通过初期弃流和沉淀、净化处理直接补充到景观水体中。雨水作为天然水体, 自我净化能力好, 易于处理回用, 能很好地节约用水, 减少浪费, 节约成本, 减少排水量, 降低市政管网的压力。

4 限额设计的标准化

为了真正有效、快捷地实现限额设计的目的, 对设计、施工成本更加有效管控, 综合提升成本管理水平, 越来越多的设计公司和房地产公司出台了一系列自己的“限额设计技术标准”成果图集。这些图集对通用性做法、材料标准化及明确“标准节点、设备选型、材料选择、造型模块”等方面做出了标准设计。

在承接新的景观项目时, 首先对项目进行等级分类, 不同级别项目有不同的设计要求, 相应的设计要素也有较大不同 (见表3) 。在确定了这些主要景观要素的前提下开始进行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也有相应的“技术设计标准”, 对铺装做法、小品设计、水景设计、植物设计、照明设计等都有着极为详细的做法及相应图片予以参考。

这种“限额设计技术标准”可以有效地指导设计师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 能够考核检查全过程管控, 是限额设计的依据, 也是施工图限额设计的审查依据。限额设计“标准化”将是未来景观限额设计的趋势。

5 结语

景观限额设计并不是限制设计, 更不是不设计。景观限额设计要求的是景观设计师能够在保证科学、合理的前提下, 恰当灵活地运用设计手法或普通乃至廉价的材料, 创造得当、舒适、优美的景观环境。在当前提倡集约型社会前提下, 景观设计师在本职工作中要逐步提高“经济设计”意识, 逐步确立投资估算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严肃性, 重视初步设计的重要性, 牢牢掌握施工图设计的准确性, 将景观限额设计的机制推行下去, 推动景观限额设计在景观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以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平稳的可持续发展。使美观、大方、经济、舒适的景观不用那么多钱也能有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产业景观 篇8

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在《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英文“Post-Industrial Landscape”直译为后工业景观,或“工业之后的景观”。它是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步兴起并在90年代迅速发展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是对工业遗址上的各种工业设施、地表痕迹、废弃物等加以保留、改造、更新利用,并作为主要的景观元素来设计和营造。”[1]由此可见,后工业景观的研究对象和设计基础是废旧的工业遗址或工业遗存。景德镇制瓷业始于汉代,历史悠久,至今仍以瓷业为主要产业,陶瓷工业遗产相当丰富。久负盛名的是建国以后陆续兴建的陶瓷厂房,包括了建国、人民、新华、东风、景兴、艺术、光明、红星、红旗、宇宙、为民、华风、雕塑、红光、曙光等十余家大型瓷厂。这些企业现今虽已倒闭,成为工业废弃地,但它们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早已形成了具有陶瓷工业文化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不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将会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工业遗址场地的建筑、构筑物以及工业设备等是一定区域的标识,也是我们感知历史、追忆历史的重要媒介。[2]景德镇旧瓷厂是景德镇建国以后制瓷业的见证者,也是陶瓷工业文化的传播者,景德镇人对旧瓷厂有着深厚的感情。据统计,截止到1965年,陶瓷企业的职工人数近两万人。如果对这些陶瓷工业遗址拆除重建,必将割断瓷都人们最重要的记忆。因此,对景德镇后工业景观的改造与再生研究,将增强人们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对陶瓷工业文明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景德镇工业遗址存在的问题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作用下,景德镇“十大瓷厂”纷纷开始寻求转型之路。改造模式主要为文化创意产业园,也有少数改造为兜售陶瓷产品的商业模式。比较成功的当属雕塑瓷厂改造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陶艺家进行国内外陶瓷雕塑艺术的交流与创作。定期举办的学术讲座、“乐天陶社”,结合住宿、餐饮、商店等一系列服务,成为旅游者来景德镇的必游之处,这些都使得旧厂房变废为宝,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尽管部分景德镇工业遗址已成功改造和再生,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问题包括:1.改造与保护模式趋同化现象较为普遍。景德镇工业遗址的改造与其他城市大同小异,“跟风”现象突出,普遍走的是工业化旅游和创意产业结合的道路,改造模式较为单一。2.改造后的工业遗址缺乏与周边环境的互融。只注重原有厂房建筑的保留,但它们与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氛围不相协调,且建筑之间都较为孤立,呈碎片化趋势,未能与其他陶瓷工业遗址形成线性的整体规划。3.工业遗址环境设施不完善。景德镇许多未经改造的旧厂房长期荒废,厂区内配套的生活设施和服务设施都过于陈旧,无法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三、“陶溪川”后工业景观再生的策略分析

(一)项目的平面布局

“陶溪川”是景德镇“陶溪川•CHINA坊”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的简称,主要改造部分是在原十大瓷厂之一的宇宙瓷厂上重新打造的。尽管宇宙瓷厂现已衰败,但产品制作区的主休建筑按照原料加工和存储、成坯制作、烧炼成瓷和彩绘包装的工业流程从东向西顺序布置[3],这些连同馒头窑、隧道窑等工业设施一起,都保留得十分完整,形成为了后工业景观改造的基础。景德镇“陶溪川”陶瓷文化产业园的整体项目规划理念是“一轴四片六厂”,意在将周边的历史区域、科技文化片区、为民瓷厂、宇宙瓷厂、雕塑瓷厂、建国瓷厂、景陶瓷厂、艺术瓷厂等一并打造。目前,主要改造区域——宇宙瓷厂已基本完工,在其改造过程中保留着原始老建筑、原始窑房、作坊、烟囱等,以陶瓷文化创意基地为目标,既包括了用于展览的博物馆建筑、艺术家工作室,也包括工艺品销售商店、住宿、餐饮等配套的服务性建筑。在宇宙瓷厂的平面布局中,一条宽阔的景观大道贯穿了南北大门。这条景观大道结合了原生植物、具有现代设计意味的几何形水景进行了布局,并设置有三处文化广场,保留了反映历史工业痕迹的高大烟囱、厂房裸露在外的管道结构、隧道窑遗址,使得传统与现代很好地进行了对话。其他在原址基础上保留和改造的建筑物,如陶瓷工业博物馆、大师工作室、艺术家工作室、咖啡店、酒吧、酒店、陶瓷烧制服务中心,等等,均是对厂区建筑进行综合评估后,按照功能需求改造和利用空间,对称布局在这条景观大道的东西两侧。

(二)建筑外观改造与再生的手法

对旧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是后工业景观改造中的首要问题,对于主体建筑的改造手法是尽可能地保留那些体现工业历史痕迹或符号的内容,必要的时候融入一些现代元素加以改造和更新,注重“新”与“旧”的融合及其过渡的合理性。宇宙瓷厂很多主要建筑都有着典型的“人”字形屋顶式样,代表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建筑风格,对此应加以保留,以维持建筑原貌和外观形态。“陶溪川项目”对这些建筑的处理是保留建筑物的原始结构和材料,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并采用老旧窑炉的过火砖对旧厂房进行更新,既是对废旧材料的重新利用,也突出了建筑物新旧肌体的协调与统一。此外,建筑的采光使用了大面积的透明玻璃和简洁的钢架结构形式,实现了建筑外观“实”与“虚”的对比,新的形象使得旧建筑的生命在美学层面和人文层面上得以延续。(如图1)

(三)旧建筑室内空间的改造手法

后工业景观的再生不仅要对旧厂房建筑外部及其环境进行保留或更新,更要对工业建筑的室内空间加以改造再利用。原有的建筑功能早已不符合现代空间的需求,如何将新的功能融合于旧厂房之中,是旧建筑室内空间改造首要解决的难题。宇宙瓷厂的旧建筑内部空间往往具有高层高、大跨度、大柱距的特点,使得其空间灵活自由,重新划分空间的阻力较小。空间可塑性较强;且建筑结构坚固,承载力较强,使用年限不长;此外,建筑的内部结构、管道都裸露在外,具有工业美学价值,这些都为旧厂房内部空间的再利用提供了无限可能。因此,“陶溪川”项目对宇宙瓷厂建筑空间的改造呈现多样化趋势,可商用,可成为博览场所,也可居住。对于一些高大的主体建筑,“陶溪川”项目将其改造为博物馆,供艺术家展览之用;对一些小型的低跨度、空间灵活的锯齿形建筑,则可以改造为艺术家工作室,对其他一些建筑体量小、零散分布的小厂房和原有办公楼改造为餐饮空间或陶瓷品销售展示空间。以改造成的陶瓷工业博物馆为例(如图2),空间内保留了陶瓷工业生产管道,采用机械设备作为景观小品,顶部采用大面积的钢架结构,结合LOFT风格中的“黑白灰”色调,塑造了浓厚的陶瓷工业风格的室内界面。

(四)厂区原有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工业遗址物质层面的形态是后工业景观形态的创作基础,包括了地形地貌、水体、植物在内的自然形态,以及建、构筑物、机械设备等在内的人工形态等,是最能再现历史痕迹、最能触动人心、最能渲染场所精神的景观要素。但对这些要素的利用,不仅仅是直接运用,而是要结合场地环境、周边区域进行资源的整合,再加以取舍,最终运用到场地的室外环境中。以植物为例,它们在几十年的生长期里,已适应当地的土壤环境和气候,对场地的生态环境也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在进行后工业景观改造时,应尽可能地保护工业废弃地的原生植物,比如宇宙瓷厂内的古樟就作为主干道的行道树,成为珍贵的乔木资源。此外,对那些承载了历史记忆的符号,应进行艺术化加工加以运用。例如,对一些废弃使用的陶瓷机械设备可化身为景观小品直接使用,而对那些旧瓷厂独有的高大烟囱、隧道窑、馒头窑等具有独特历史气息的构筑物,都可经过一定的处理加以保留,尽可能恢复原貌,唤醒人们对历史痕迹的追忆,彰显场地的历史工业文明特色。

(五)多样性保护,创造宜人的公共空间

景德镇旧瓷厂受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双重影响,绝大多数都被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外地游客观光的地方。与本地人的生活相去甚远,开放性不够。但陶瓷厂房是许多瓷都人工作过的地方,也给予现在的瓷都手艺人很深远的影响,因此,承载着许多瓷都人的记忆的陶瓷工业遗址应该塑造成一种开放性的空间,这种空间可以让每一个当地人都愿意参与进来,感知这历史的沉淀和记忆深处的文化归属。“陶溪川”的定位虽然也没有脱离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一层面,但场地内的空间层次却相当丰富,不仅有大面积的水景融入、与本地人产生情感共鸣的高大烟囱,还设有几处文化广场和配套的公共设施,甚至每周六下午还在步行主干道上设立了陶瓷集市,成为了景德镇人休闲游玩的好去处。现在,“陶溪川”的改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参与性强的开放性空间,吸引了众多当地人的参与。每到晚上和周末,许多大人和孩子就会结伴到此游玩,这比营造单一的文化创意空间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正是凸显了后工业景观所强调的“与人的融合”“与城市的互融”等特质。

四、结语

景德镇以宇宙瓷厂为基础的“陶溪川”陶瓷文化产业园,在对旧瓷厂的改造与再利用过程中,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将“新”与“旧”合理过渡,从整体园区规划到建筑室内外,再到室外环境、景观小品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对原有场地的尊重,也诠释了后工业景观在对场地改造过程中如何进行“取”与“舍”,又如何保持后工业景观的多元化发展,从而创造了一个宜人的、具有陶瓷工业文明特征的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胡燕.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2]马建业.城市闲暇环境研究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19.

【产业景观】推荐阅读:

景观绿化08-28

景观类型07-15

景观分类07-16

景观模式10-18

景观雕塑05-12

区域景观05-12

景观分区05-13

景观河道05-14

市政景观05-15

海绵景观05-16

上一篇: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下一篇:创新型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