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课堂

2024-10-20

创新型课堂(精选12篇)

创新型课堂 篇1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能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一堂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会给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注入无尽的活水。那么,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衔接课内课外, 拓宽创新空间

一位好的语文老师, 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 抓住学生的思维这只“小鸟”, 让它唱出美妙的动听的歌声。俗话说:“生活有多宽广, 语文就有多宽广;生活有怎样的色彩, 语文就有怎样的色彩。”为此, 把学生引向社会, 引向生活, 使语文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将学生的视觉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进一步拓宽创新空间。

例如:在教《政治家幽默术》时, 让学生课前查找周恩来在外交界的佳话。联系古今, 使学生对外交家必须具备的机智幽默, 有理有节和对国家尊严的维护的优良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教《故乡的榕树》时,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介绍家乡的某类植物, 这样, 不仅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更主要地是拓宽创新空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文课堂设计应充分运用学生的智慧, 睁大学生的双眼, 扑捉细小的生活场景, 采撷平凡的人事, 拓展应对社会考验的各种方法和能力, 提高生活综合能力与素质。

(2) 拓宽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内在潜能,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修养, 让他们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 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 这些并不是圜于书本, 拘于读写, 限于室内能够做到的。

二.激活课堂气氛, 铺就创新之路

未来教育是唤醒求知欲望的、充满激情的教育, 教育的责任在于激发,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 就要抓住机会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建立新的兴奋点, 煽起学生的激情。

例如:在讲鲁迅的《祝福》时, 为了搭建合作平台, 点燃创新火种, 我设计了一堂探讨主题的辩论赛———帮祥林嫂打官司。老师告诉学生, 好端端的祥林嫂悲惨地死去了, 她是被害死的, 我们要查出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元凶。随之而来的会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高潮热情, 点燃学生激情之火的时刻到来了。我或设疑激趣, 或峰回路转, 从而极大地激起学生求知创新的欲望, 激活课堂气氛, 铺就创新之路,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这样的预设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 给沉闷的课堂带来满堂春色, 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播下创新的火种。

(2) 在教学过程中, 抛弃滔滔不绝的灌输和越俎代庖的讲析, 让学生敢于尝试, 大胆创造, 打破常规, 主动实践, 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令其智慧火花互相撞击, 令探究过程更加热烈、丰富和深入, 展现出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创造的潜能, 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

(3) 学生动态的学习活动, 会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活力,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培养。

三.搭建合作平台, 点燃创新火种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合作的氛围, 为此, 语文学习更要提倡人人参与, 共同合作,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是情感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 也是思维碰撞、潜能发挥的过程。为此, 我采用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 强化学生的表演欲, 通过角色扮演, 让学生体会情境, 丰富想象力。

例如, 在《雷雨》一课, 我让学生们演戏剧, 学生们非常的投入, 为了更好的让他们发挥自身的潜能, 我还让喜欢编剧且会编剧的学生执笔编写, 集体讨论, 定稿;让会当导演的学生选拔演员, 排练;让一些喜欢“评头论足”的学生当演员和评委, 让他们来评价剧本和演出, 总结经验。这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点燃创新火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活力, 开发创造性潜力, 加强合作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 确实是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好形式。

(2) 此次实践活动, 学生在小组规定活动中不断观察与发现、交流与对话, 分工与协作, 吸取与消化, 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十分切合学生心理特征和成长需求。这样一看, 本次活动的教学效果和实际意义都远远超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本身。

(3) 通过搭建合作平台, 使学生思想得到解放、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爆发, 同时, 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积极发现造就了势能, 积蓄了动力。

(4) 活动要求相应的能力, 活动提供了应用和锻炼的机会, 所以说, 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创造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 如果离开了活动, 创造力的培养只有是一句空话而已。

总之,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我们必须发挥好语文教学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新意、有创意, 能根据其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给学生开辟多种创新舞台。总之, 在教学中, 实施创新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初步探索。创新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而是落实在具体教学行为之中。我们深信:只要大胆探索, 不断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必将硕果累累。

创新型课堂 篇2

1、扮演好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沉闷、严肃的课堂气氛容易抑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打破沉默,把课堂气氛活起来,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用可亲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富有吸引力的方法,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提问,爱护和相信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点提高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努力创设这样一种环境:每一个学生随时都可以提问,各抒已见、畅所欲言,不管自己的意见正确与否,都会受到重视,并能得到评答。

2、扮演好学生的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取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改变过去那种将知识通过讲解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做法(必要的讲解是需要的),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3、课堂教学中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带进学生心里。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4、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将师生关系引进课堂,带入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为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和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们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将新的师生关系引进课堂,带入生活,建立和维持与学生亲密无间,融洽协调,相互信赖的关系。

5、改变教学方式,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并不善于与人交往合作。教学中要注意设置障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问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与合作。

6、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我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情况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意识。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

创新型高中物理课堂的构建 篇3

创新型物理课堂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师讲和学生听的传统模式,科学界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体现物理学科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认知、大胆探究中主动进行合作和探究,帮助学生体验物理认知和合作探究的乐趣,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高效开展课堂学习。

一、构建创新型物理课堂的重要性

首先,创新型课堂符合物理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这样的课堂能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构建创新型物理课堂能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与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最后,构建创新型物理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和集体观念,从而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二、创新型物理课堂的构建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1]。具体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创新教学氛围,开启学生心门

高中物理的学习难度比初中物理的学习难度要大得多,而且不像初中物理那样浅显和生活化,高中物理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既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要求高中生善于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中畅所欲言、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物理课堂的认知活动。学者吴洪成也认为“创设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协同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2]。以重力加速度知识为例,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第一秒内位置下降4.9米,即时速度为9.8米/秒,在第二秒就下降两个9.8米,即时速度为9.8×2米/秒,以公式类推,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下降的时间越长,落地时的速度就越大。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自由落体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瞬时速度、位移等知识,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些概念、公式,而在创新型物理课堂上学生能够将相关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关系的理解得更加生活化、形象化。因此,创新物理课堂教学,可通过人性化、科学化的认知氛围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探究意识,从而开启学生的心门,引导学生走上科学探究、高效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

(二)创新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物理认知的探究性和实验性要求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宰地位”转变为素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增强为学生物理学习“修桥铺路”的服务意识,将课堂认知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激发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意识,还要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从而使物理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舞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使学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以及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为例,该部分知识与初中物理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教师只需组织学生对三个定律进行认知和探究活动,舍弃传统教学中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和学生“忍无可忍”地听的做法,相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探究能力,积极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并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拨,推动学生课堂认知活动的科学开展。

(三)创新师生关系,构建幸福课堂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在潜意识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言行。而教师要用现代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不能“倚老卖老”,更不能“端着架子”,让学生敬而远之。教师要以年轻人的心态,同个性张扬的学生进行交往,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学生的知心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极大地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的引导性、启发性的语言更有号召力和感染力,从而实现师生在认知、情感上的高度统一,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幸福成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促进学习的科学发展”[4]。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科学物理课堂的增效剂,更是构建幸福课堂的有效策略。

总之,教师积极探究创新型物理课堂的构建,寻求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策略,强化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镇.充分把握思品课堂教学技能的变化[J].考试周刊,2013(50):123.

[2]吴洪成.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115.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4-205

[4]骆伯巍.教学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30.

[5]陈健.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J].祖国:建设版,2014(5):392-393.

[6]欧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实施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6):147-148.

[7]顾惠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因“参与”而“精彩”[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4(7):41-42.

构建创新型课堂的教学尝试 篇4

一、引导学生质疑, 激发学生创新

“思起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强, 遇事好问个为什么。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说过: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质疑,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讨论是智力的激发, 你一言我一语, 每人动脑筋思考, 往往能迸发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怎样营造质疑讨论的气氛呢?

1. 启发学生思考, 活跃课堂气氛。

好奇好问好表现是青少年的天性。两岁的孩童就喜欢问这问那, 然而这种天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被压抑了, 而今就是要把这种“天性”释放出来。

[课例一]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引言”教学片段:

在玻璃罩中放两支长短不一的蜡烛, 点燃后观察哪个蜡烛先熄灭。

在实验前, 教师请学生进行猜想。

生甲:长的先熄灭。

生乙:短的先熄灭。

(见没有学生举手了, 教师正准备做演示实验。)

生丙 (脸上带着笑容举手) :老师, 有可能是两个同时熄灭。 (讲完后, 学生就议论开了。)

生丁 (听后迅速站起来) :这是不可能的。

师:大家的猜想很好, 很全面。下面我们就请这位同学 (生丁) 来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

(生丁点燃两只蜡烛, 盖上玻璃罩。一会儿, 短的蜡烛就熄灭了。这时, 学生都认为实验就此结束了。)

师:我认为一次实验结果可能不可靠, 我们是不是可以多做几次呢?

教师接着分别把蜡烛放在了不同的地方, 有的放在中央, 有的放在边缘, 学生发现它们先后熄灭的时间间隔并不一样。学生看得兴致勃勃, 当高蜡烛放中央, 短蜡烛放边缘的时候, 高蜡烛突然先熄灭了。这时有的学生发出惊讶的声音。教师示意大家安静, 进一步改变蜡烛的位置。终于在某一位置, 两支蜡烛同时熄灭了。学生鼓起掌来, 都沉浸在自己的猜想被验证的喜悦中。

在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回避, 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参与, 通过创造性实验, 感到物理很新奇, 从而激发了后续学习的兴趣。

2. 激励学生质疑, 营造民主氛围。

激发学生质疑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教师应增进教学民主, 加强师生交往,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这正是质疑的基础。因此,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质疑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显露灵性, 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 学生的质疑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 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应该承认, 一般教师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提出了很多的要求, 而对“问”则很少关心, 很少要求, 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 会学不会问, 只学不问。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营造学生快速参与的民主氛围。

二、突出学生地位, 提升学生技能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 在讲清概念、规律、定律的基础上, 教师要重视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物理过程, 要确立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的随堂实验, 让学生观察、探索、总结, 找出规律。要吸取当今大量的科学信息和生活实践来创设情景、设疑, 通过教师点拨, 使学生参与, 逐步使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

1. 努力创设情景。

情景的创设可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体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良好的情景资源。教师适当的点拨能唤起学生的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因此, 新教材教学中, 教师要力求体现新的教学思想, 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感性体验。

[课例二]“凸透镜”教学片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透镜”一章中, 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内容。

主要器材是:平行光光源, 凸透镜, 刻度尺, 光屏。

测量步骤: (1) 凸透镜正对平行光光源, 使光屏上呈现一个光斑。

(2) 调节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 使光屏呈现最小最亮的光斑。

(3) 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是凸透镜的焦距。

在上这节课前, 看到窗外灿烂的阳光, 我突然想到这节课是不是可以到室外上呢?于是我到实验室, 带着所需仪器就召集学生到了室外。在室外, 我先给学生讲了实验的要求, 然后分组实验。在室外, 学生都比较兴奋。学生两个人一组, 纷纷拿着凸透镜对着太阳在白纸上照, 找光斑。我在旁边指导学生如何在找到光斑后, 让光斑最小最亮。

就在这时, 学生出现一片混乱。我走近一看, 发现一个平时喜欢调皮的学生把一根火柴放在那个光斑处, 一会儿火柴头被点燃了, 旁边的学生纷纷来观看。看到我来了, 那个学生低下了头。这个学生虽然没有按照要求去做, 不过我觉得这个实验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就对学生说:“有谁能解释这个现象?”学生立即议论开了, 好几个学生说是太阳光集中的效果。我又启发学生:“你觉得通过这个实验, 你会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发言。

生甲:“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集中太阳光加热, 用来烧饭。”

生乙:“可以用来加热发电。”

生丙:“可以制成光武器。”

……

虽然学生的有些想法显得脱离实际, 不过看到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并且个个兴趣勃勃的样子, 我觉得这堂课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通过一堂室外实验课, 我给学生创造了本来是实验室不具有的实验条件和学习情境。

2. 重视启发学生。

启发式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避免简答式的提问, 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 由于提问简单, 不易激起学生兴趣, 引发思考。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用眼观察实验现象, 用脑总结实验规律。教师应进行启发式点拨, 让学生知其然, 并知其所以然, 要让学生会学物理, 不是学会物理。在讲解“光的反射”一课时, 我进行演示, 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位置变化时, 反射光线的位置如何变化”, 并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在反射定律演示仪上做实验, 完成实验表格。学生实验后, 自己得出实验结论。我再借助实物投影仪将部分学生的实验结果用多媒体打出来, 得出了光的反射定律。接着我问:“同学们, 如果光线垂直入射, 把入射光线从左边换到右边又怎样呢?请同学们做做实验。”学生又沉浸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实验后, 学生都能自己得出光路可逆的结论。

总之,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 在创新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 社会对人才充满了期望, 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我相信, 通过课改和师生的努力配合创新教育必将如新世纪第一缕和煦的阳光, 照耀着我国教育大地, 让那些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孙娟, 司晓宏.怎样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092.htm.

小学英语创新型课堂教学 篇5

合作学习的探究

随着英语课程改革和新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出台,我们发现过去的英语教学状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心得课程标准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结合我学校班级人数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对创新教学模式,合作型创新教学模式要求英语教学必须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师生的互动,强调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合作学习是一种以情感为细节,以平等为基础,以互相尊重、交换意见为特征的交往方式。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方展的交互作用,有利于培养善于思考的高素质人才,在改革课堂内的师生的心理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

在“合作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上,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成为学生的朋友,学习的伙伴。在互相交流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多鼓励、多表扬,通过自由、和谐、民主的交流,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新课宇学习情境中去,教师要根据教师教学与实际,采用合适的交流方式,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引起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

创新性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必须做到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合作交流,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观点和研究成果展示给合作伙伴,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出来让大家一起来解决,以集体的智慧解决个体的问题,同时,思维的交流也体现了资源共享。在平等、融洽的合作交流中,学生没有压力,思维流畅,人人畅谈自己的学习情况,人人在别人的观点、想法中寻找启迪,丰富自己;然后,对大家的想法、观点进行评价、修改、整合,形成一个正确的、富有创新的答案,这就是学习观点的整合。这一过程也体现了个性化的理解和个性张扬。(初稿教学设计)如教学PEP Book 8 Unit 4 My Holiday A Let’s learn 的几个过去式的动词词组前,叫几个学生分别上台看卡片内容表演动作,并让下面学生猜:What can he/she do? 学生根据台上同学的动作示范,回忆已学知识,做出猜测:He/She can play the piano/play the computer/sing an English song/climb like a bear/baby等。这样复习了跟本课相关的一些动词词组的一般现在时,而且这些词组并非是以前某一课学过的原原本本的东西,而是需要学生自己重组内容的,它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行建构,充分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可见其引导充分展示了有效性。但我这一教学设计,我很快就发现了它的弊端,我从三方面来向大家阐述:

一、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强、喜欢做演员的多,喜欢做观众的少,年龄越小,表现越突出。课堂上经常见到这样的场面,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答完问题后,大部分学生就开始做小动作或者讲小话去了,很少有关注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不会从其他同学那里吸取知识经验,在班级授课制的现状下,我总不可能把一个问题人人回答,即使人人回答,又怎样让他们在同一时间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呢?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小组合作互动学习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把钥匙。教师把信息辐射到小组,小组在把信息辐射到每一个组员,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教学的的辐射面,学生学的效率和教师教的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二、同时,大家知道21世纪不仅是人才与人才竞争,更是团队与团队的竞争。因此,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平台。科学合理分组是实现高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如果让学生自己选择组员,会有许多学困生被冷落,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将受到极大伤害。合作学校对促进全体发展将毫无意义。合作学习要尽量利用学生自然座位灵活编成小组。很多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为了“团体标准参考评价”的需要,强调编组时各组的力量均衡,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编组的原则,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按好中差平均分到各组;也可以强调是对学生的某些特定合作技能训练,将学生编成“同质”小组,这种分组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编成合作学习专家小组;将一些综合能力相近的学生组成综合能力组,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很多综合能力相近的学生更愿意一起工作学习。优生小组由于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此适应高难度学习和挑战性学习任务,而中等生和学困生小组由于知识水平接近,他们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还有学生合作学习不一定非要在课内,适当地把合作学习安排在课外,对落实小组内个体责任更有效。这样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为集体目标去独立完成一项任务,增强了组员的责任感。避免了以个别优生包办的合作学习,教师或小组长可以在组内先分工,分工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爱好、家庭条件、学习习惯等因素,合理安排谁预习单词,谁预习背景,谁负责查找有关资料等,然后让学生在课间整理预习收获,最后将预习收获在班级交流汇报。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相互学习了经验。再比如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让每组出一份单元测试卷和一份答案单,有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指导各小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情况落实任务,有的负责基础知识填空,有的负责判断是非题,有的负责阅读,还有的负责小练笔。教师将各组上交试卷和答案核对后,再分发到不同小组进行检测,这样以团队为参照,以团体为激励的做法,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均等机会,提高了教学效率。

通过对比前后我的教学设计,你会发现,要求学生掌握几组动词词组的过去式形式,难点是合理使用动词词组的过去式,让每一名学生掌握在具体的时间下恰当的使用的过去式,尽管这些教学活动设计之初存在一些问题,但“让学生上前根据词组做动作,下面学生猜”这一活动还是可以坚持,因为这样可以让学习稍差的同学上前做,下面学得好的同学猜,充分调动了每一名同学的参与性。

比较两稿共同之处都是让学生掌握动词词组和他们的运用。不同之处:

1、参与范围不同,初稿参与范围小,终稿覆盖面广。

2、初稿没按小组合作形式,终稿是小组合作形式。

3、终稿注意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创新语言课堂,培养创新思维 篇6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教学;培养策略

新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纪,它所需要的是思维敏捷和有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模式的培育和创新,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方法,抓住契机,点拨诱导,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他们的思维能得到培养,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独立性思维

课堂提问时也会出现,同一个现象,即使一连叫上几名学生来回答。答案也大多相差无几。没有独立思维,就不可能具有探索精神,也不可能有创新性思维的发生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以先知先觉,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而应该帮助学生打破“从众心理”,巧妙提出疑问,鼓励他们争论,允许他们质疑,启发他们多方面寻求结论,对信息自主加工,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当然,创造潜能的发挥需要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只有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开拓创新的火花。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造型思维

研究表明,小学时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小学生具有创造力的萌芽,他们的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等特点,利用他们的可塑性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使其创造力趋向自觉、稳定,让其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总之,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当时学生的需求,进行实时而恰当地点拨引导,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求异性和创造性。

三、激发创造兴趣,培养发散思维

创新型数学课堂的科学构建 篇7

一、创新型数学课堂

创新型数学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甘居课堂教学的“二线”位置, 将数学课堂的主宰权和话语权还给小学生, 让小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友好合作共同探究, 真正成为数学认知的主人和数学知识的实践者, 从而给予小学生展现自身认知本能和创新潜能的好机会, 实现了数学课堂的主体化、高效化和科学化, 成功构建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构建创新型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首先, 构建创新型数学课堂能够给予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好机会, 小学生能够在互帮互助、协作探究中成为数学认知的主人, 从而使小学生的认知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能够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 构建创新型数学课堂能够调动小学生数学认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帮助小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从而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认知热情, 有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 真正实现小学生的快乐成长和幸福发展。

最后, 构建创新型数学课堂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 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认知环境的人性化和科学化发展, 进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质保量地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任务, 真正实现小学生数学认知的三维目标。

三、创新型数学课堂的科学构建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 发展各种能力, 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一) 创新教学氛围, 放飞自由想象

数学认知需要学习主体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而传统数学课堂中的清规戒律和死板照搬恰恰成为小学生放飞自由想象的“拦路虎”, 极大地限制了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进而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因此, 解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小学生的身心束缚, 还原小学生快乐、自由、开放的认知状态成为新课改的首选突破口。我国著名学者吴洪成先生也强调创设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是师生协同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倡导为小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 借助小学生的好奇心和生命灵性, 激发小学生数学认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进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升, 而宽松、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无疑就是构建教学情境的第一步, 是小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开动机器进行创造性课堂学习的前提条件另外, 小学生胆子很小, 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能够消除小学生的害怕心理和畏难情绪, 能够提升小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欲望, 非常有助于小学生主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宰”。

(二) 创新教学过程, 彰显主体作用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 教师拥有课堂教学的话语权, 是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以及课堂活动的主宰者。小学生也因此在“绝对服从”中成为说教活动的被动接受者和“牺牲品”, 本应充满生命灵性与快乐体验的数学认知在机械模仿和重复训练中变得苍白无力, 生命体固有的认知潜能和创造本能遭到忽视和浪费, 小学生只好在教师的“独角戏”中呆若木鸡随声附和, 课堂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因此, 科学定位师生角色, 实现师生完美分工, 才能构建出最优化的高效数学课堂。

教师要主动从课堂“主宰者”向“幕后英雄”转变, 积极由“一线表演者”向“二线指导者”转变, 将数学认知的大舞台百分百地留给小学生, 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积极交流主动沟通, 快快乐乐地成为数学认知的真正主人, 发挥出小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地位与小学生主体地位的科学结合, 激发小学生自身固有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 进而推动数学课堂的高效化、主体化和科学化发展。

(三) 创新教学评价, 实施赏识教育

传统课堂不但因为诸多的清规戒律而束缚了小学生的手脚, 而且还不注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无法给予小学生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开发出教学评价的教育价值。教学评价不仅是师生之间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还能够推动师生间人际关系的科学发展, 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还能够提升师生间的情感融合力和凝聚力, 使教师的指导行为更具感召力。

渴望被赏识是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要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 培养学生学会自信, 学会快乐, 学会探究, 体验成功。素质教育强调小学生在数学认知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并以此激发小学生对数学认知的兴趣唤醒小学生对数学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为小学生高效开展数学认知开发出强大的情感动力, 非常有利于小学生数学认知的良性开展和高效进行。因此, 教师要积极开发教学评价的教育价值, 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 大幅度提升小学生在数学认知中的情感体验, 真正构建出快乐数学和幸福课堂。

教师积极探究创新型数学课堂的科学构建, 主动探索数学课堂的高效发展之路, 能够科学构建出小学生“主宰”的主体课堂, 发挥小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创造本能, 直接促进课堂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人性化、科学化发展, 为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摘要:本文以创新型数学课堂的概念介绍为切入点展开论述, 接着简单阐述构建创新型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最后从创新教学氛围放飞自由想象、创新教学过程彰显主体作用以及创新教学评价实施赏识教育三个角度详细阐释创新型数学课堂的科学构建。

关键词:小学生,教师,数学课堂,创新

参考文献

[1]汪秉彝、吕传汉.创新与中小学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学报, 2000 (4) .

[2]王庆明.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探索研究.中国教育学刊, 2007 (8) .

构建新型课堂培养创新能力 篇8

一、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 转变思考的角度。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并加以落实。教师要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转变。

2.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因此,教师首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自信,体验成功与乐趣。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1. 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1)重视感情投资,激发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可见,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

(2)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2. 鼓励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敢想、敢问。

三、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1. 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

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这也就能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2. 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古人曾说过“文贵于新”。创新,是作文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这就涉及到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体验。文章的“变脸”就在于用求异的思维方法挖掘题目与材料的内涵,展开丰富的联想,寻找到最佳切入点,提炼出更新更亮并最有价值的感悟,那么佳作就会闪亮登场。在教授《荷花》一文时,笔者大胆放手,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先片断欣赏,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主地学习;接着笔者又联系杨万里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再加之笔者的引导,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想法。A:这一小节连用三个“有的”,把不同姿态的荷花描绘得淋漓尽致,一读到这三句话,眼前仿佛出现了荷花在争奇斗艳的景象。B:“挨挨挤挤”一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荷叶的长势,白荷花与荷叶的搭配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的搭配。C:“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仿佛把还是花骨朵的“荷花”给写活了,似乎蕴育着一个生命。D:荷花“迫不及待”地出来叫“冒”,因为它原先在荷叶丛中呆腻了,闷得慌,现在等不及了,想急着出来透透气。这样就在充分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不断地培养学生创新个性,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释放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

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之策略 篇9

一、新课堂, “新”教师

西汉学者杨雄在其《学行》中提出“师者, 人之模范也”的观点。这指出教师不仅要博学, 而且要在道德、行为上成为学生的表率。新课堂着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这就必然要求敢于突破传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教师来作出表率。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卡尔·罗杰斯提出“要废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角色, 以促进者取而代之。促进者的任务是: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 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 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这种主张颠覆了教师传统的传授者的角色,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人, 让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要让语文教师实现这样的转变, 就必须让教师树立一种全新的民主化的教育观念。语文教师应从原来高高在上的神坛上走下来, 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理解学生的特殊心理, 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 树立“教学”为“学习”服务的观点。将把握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前提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 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落实作为根本准则, 让学生主体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以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发展目标, 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就必须敢于创新、大胆变革旧的教学模式。大胆地把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还给学生, 教师只作为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同时, 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研究, 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加强业务修养, 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 完成教师角色创新的转变。

二、主体式的课前准备

通常在教授一篇新课文前, 语文教师常常严格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规定以及应付考试的需要出发设计教案, 设定细致的知识目标并主观地确定学生的学习难点, 设计课堂问题以及学生需要回答的正确答案, 甚至每一环节怎么讲都做了具体准备。这种传统的教案本位的观念完全脱离了学生的主观需要, 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陷入封闭、沉闷和程式化的境地。而创新教育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具有生命性、主体性、互动性和建构性, 以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课堂。因此, 新型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必须摆脱应试和教案的束缚, 打破旧有模式的封闭和沉闷。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创造性地思考, 设计教学实施方案。

教师以“促进者”的身份实施教学方案, 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正式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对学习对象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分析, 并提出自己学习的感受和疑问。教师再根据学生自学所反映出来的情况组织课堂教学, 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对课堂学习产生一种渴望, 形成主动探究、自主建构个体知识体系的态势。这里笔者以初中课文《杜甫诗三首》的课前准备为例:

杜甫是著名的唐代大诗人, 他的诗作出现在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语文课本中, 而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杜甫的解读程度差异非常大。从小学到初一, 学生们都曾接触过杜甫的诗作, 而且也都了解外界对于杜甫的评价。但是学生们对杜甫的印象是模糊、表面化的, 缺少主观的感受和感性认识。作为初二的学生, 对诗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还缺乏比较深入的理解。教材中的《杜甫诗三首》是诗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 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杜甫。但由于笔者初涉初中语文课堂, 不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 不敢贸然进行教学设计。所以笔者向学生求助, 请他们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 把先前已经知道的杜甫的信息做一个整理: (1) 列出你读过的杜甫的作品, 并能自由背诵; (2) 找出你最喜爱的诗篇, 谈谈自己的感想, 如果不喜欢, 也整理出不喜欢的理由; (3) 在你心中设想一下杜甫的形象; (4) 在相关资料中查找有关杜甫的信息简介, 并说说你最感兴趣的部分。

由于笔者对学生知识体系不了解而发起的这样一个课前准备活动, 结果让所有同学都参与进来, 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奋程度, 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并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 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此可见, 新型的语文课堂完全可以在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的基础上, 开展课堂“双主体”的课前准备活动, 让师生主动参与课前的准备, 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以创新为核心的“自主问题”式语文课堂教学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寻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的教学基本模式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情景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然而, 笔者以为构建新型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依样画葫芦”, 而是构建一种开放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即以创新为核心的“自主问题”式语文课堂教学。

所谓“自主问题”式语文课堂教学即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教学模式, 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完成“双基”教学任务为主要追求, 以“问题”导学为主要教学策略, 以给以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 以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为核心, 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本质状态, 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 是以其自身的经历为出发点, 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低效性, 并不能真正体现自主学习应有的价值。而在创新教育思想引领下的“自主问题”式教学是通过外在的教学即“问题导学”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 依托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实现其对知识的主体建构, 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 从而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教师应在这一过程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特别是自主、独立探究的能力。

“自主问题”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为以问题作为驱动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 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借助问题来展开或完成。当然这里的问题必须具备足够的驱动力, 它应当是有一定难度的, 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的思索;它又是有一定成果再现的,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得到解决问题的喜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求动机, 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去。设计这样具有驱动力的问题需要教师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 然后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所关注的领域内设计出良好的问题, 教师要研究学生实际, 预见学习过程, 并关注问题生成后的艺术呈现。同时, 教师应当避免过多充当问题的直接发现者,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生成问题, 加强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孔已己》时, 文中有一句“ (长衫) 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可以提示学生如果让你写这句话, 你怎么写?启示学生这句话前后不能照应, 还可提出让学生课后在多媒体、文章中寻找病句, 这样就让学生在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解决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 不仅掌握了有关知识, 而且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由此可见, 以创新为核心的“自主问题”式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把“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以及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并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目标。

浅析语文课堂如何开展创新型教学 篇10

有效地实施语文课堂创新型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新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需要教师先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而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进而使学生养成质疑习惯。

其次,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就要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

比如我在上《看月食》一课,通过创设情景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研制月食这一动画课件时,有意识地把月亮变化过程集中化、明晰化,使情景既富有科学性,也具有启发性,设置了“大玉盘”“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细钩”“像面锣”等典型月亮形状。教师讲到此时,注意扩展了课文中未能叙述出来的形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思维活跃了,纷纷举手说,像香蕉、像小桥、像象牙、像咬一口的月饼等;又通过创设太阳、地球、月亮在太空运行的宏观景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月食的成因,还激发了其探索宇宙奥秘的浓厚兴趣,他们从月食谈到了日全食、彗星、飞碟、外星人、黑洞……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得到了发展。

二、促进教师转换角色

课堂教学创新,教师是关键。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新,以适应语文新课标教学的要求?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主宰课堂上的一切,教师的指令就是圣旨。要实现语文创新教学,教师就必须进行角色转换,这是教师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化的需要。教师的角色转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现代化问题专家阿历克谢?英格尔斯曾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够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所有的事物都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经历向现代化的转变,才能成功地发展下去。教师的角色也要随时代的变迁而转换,最重要的是其教育观念的重构,根据教学创新理念重辛树立教育观念,要求教师总结、反思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封闭式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观、创新教育观,实现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只有在教育思想上进行了改革,教师才能更好地进入教育探究领域,改变旧观念、旧角色,形成教师应有的智慧和素养,扮演好教师的多重角色,在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中,慢慢适应先进观念,最终达到教育观念的科学重构。这样拥有创新教育观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创新教学,而不是在邯郸学步,感觉创新教学虚无缥缈,无从着落。

2.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不可能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善于吸收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自我创新新型教学方法,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兴趣和创造灵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今教师的创新能力普遍不高,沿用旧的教学模式,墨守成规,不善于思考、钻研和创新。因此,在转变角色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研究的能力,坚持苦练基本功,积极开拓业务学习渠道、拓宽学习内容,努力提高综合能力。

3.由传授者转换为引导者

传统的观念教师就是站在讲台上,拿着教材滔滔不绝地讲授,台下的学生奋笔疾书记下教师讲的内容,课堂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学习,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没有自我创新。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所以,教师必须转换这一角色,不应再是传统的讲授者了,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式,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讲授《题西林壁》这课时,教师可以先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请求:大家都知道,学习诗歌的前提就是先要理解重要字词的含义。老师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恰好遇到了几个不理解的字,如“题”“缘”“此”等,谁能解释一下?然后接着问:《题西林壁》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游子吟》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呢?这样就会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教师这样上课,就使自己由原来的控制者转向了“平等首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得到有效的调动。

4.从教学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的经验,也沿用前辈的经验,一般教师会根据这些经验进行教学活动。积累经验是必须的,有了自我总结的经验,才能教好学生,但不是所有的经验都适用。随着知识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在更新,那么相应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在积累经验的同时,根据新课程的新理念,研究出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灵感。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孔子是最早遵循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教育家,他用谈话法和观察法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孔子那里,因材施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材设科。孔子曾把学生分成四科进行教育,开创分科教学先河;二是因材施教。当不同学生问仁、言志、问孝、问行,他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解答。教师也可以沿袭孔子的这种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交谈,观察学生的习性,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性格差异,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制定符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能力。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课堂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型课堂;构建探索

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重视语文教材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悟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深厚底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要让孩子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做到创新学习。那么怎样教养学生创新学习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究竟是培养只会按指令行事的驯服而灵巧的工具,还是培养有独立人格、有鲜明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要求学生“养成记诵很广的‘活书橱’”“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还是养成具有一种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什么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的能力”?

创新型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前者强调“灌输”,后者强调养成,主张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其实,这种教育就是将教育史上的两种主张融合起来,既主张“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又主张“教育是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

二、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

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我在教学《“两弹元勋”邓稼先》时,以“我的偶像”引入,接着把邓稼先的图像挂出来,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科学家,顺理成章地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教学《人类的朋友》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生动的画面配上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想去这个美丽的树林吗?愿意成为小动物们的朋友吗?”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指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了解,进而启发:“这节课我们要开动脑筋,怎样使大自然更美丽?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学生们在情景的创设下饶有兴趣地展开丰富想象,想出了很多好办法,促使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三、利用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思维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保证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前提。不同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近朱者赤”,亦可以让其“近墨者黑”。因此,教学环境在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的严肃、枯燥与沉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轻松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保持高涨、愉悦的学习热情,可以提高有效学习的效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教学内容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前提下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和同学们相互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氛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快乐高效地学习。如,在上课前用多媒体播放即将开始的课堂内容相关的影片、录音等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资料,直接将学生引入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中,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模式,培养团队精神与综合运用能力

团队精神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新课程明确指出的目标之一。小学生目前还不能深刻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阶段,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分组学习。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综合每个人的意见。一个人的意见或许片面,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可能不够完善,这种情况下还可以再问老师,让老师给出解决意见。这样,大家对问题的印象就更加深刻,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掌握得也就更加熟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加自如。

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先让学生自己分组预习,然后提出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问题由浅入深,相互讨论总结。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讨论性更强一些,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意见,学生们可以相互参考、质疑;像其他两个问题,小组搜集资料、思考、得出结论,效率都要比一个人高出很多。在小组学习中,大家不仅可以共同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还可以提出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在班级中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解决。在这样的小组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据儿童爱想象,尤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儿童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治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掘创新的潜能。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成为向往……转化为创造。”

创新型课堂 篇12

1 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推进的首要难点在于观念的转变, 我们认为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等, 树立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先进理念。

为了追求更高的教学品质,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政治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从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课要从“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出发。强调教学必须联系生活, 回归生活世界,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的指引下, 教师要积极探究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才能完成新的教学目标, 把正确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来,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自主意识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教学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将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新课程改革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都需要依靠教师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努力更新教育观念, 及时转换教师角色。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基于教与学发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人际关系之一种, 是中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体现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伦精神, 强调师道尊严, 师君并尊, 等级森严, 是一种管教与被管教的关系, 为灌输式教学提供了可能。在现代社会强调人际关系的平等与民主的新形势下, 传统师生关系在新的形式下正经受严峻考验。促进师生关系理念的现代化, 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 当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确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它是学校开展任何形式的教育行为的重要平台, 师生关系的优良关系到教育的成效, “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源于师生的广泛交流, 交流是开展高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多边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分享彼此的思想观念与发现、提出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以期达到教学相长、共识共进, 共同提高的目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还应延续到课堂之外, 信息化的通讯方式, 如电子邮箱、聊天室、博客、微博等为教学的延伸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工具, 师生可以在课堂之外通过这些工具, 各抒已见, 交流意见、拓展视野, 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学生产生持续学习动力的内在机制, 古人就认识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 激发学习者自身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态度或感觉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指出:“兴趣的创造和发展是教学任务。”中学政治课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如果不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把它上成了纯粹的理论课, 势必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把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行为的训练密切结合起来。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 调整和充实了教学内容, 优化了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政治课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课堂导入要生动多样。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恰当鲜活的时政材料、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动听的音乐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避免枯燥的开局。二是教学内容要丰富、生动、形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虽然丰富, 但所蕴涵的理论又抽象难懂。因此教师要选取典型性、时代性强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领悟其中的抽象道理。从而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三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学的内容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 网络资源的合理运用, 社会实践的切身体验都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已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转变到对知识的分析运用, 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也有传统的爱国教育转向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也强调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与实际相脱离, 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缺乏创新思维训练, 抑制了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当前, 能否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成为政治教学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 师生都必须转变教与学的观念, 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先进教育理念下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始终以创新的理念引领自己的教学。教师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的能力。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主体性的发挥在于学习的过程是“发现”知识的过程, 体现的是“问题意识”“, 强调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自主探究的精神。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课堂, 理论来源于实践,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在实践中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要提高其教学效能, 唯有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课程本身性质和任务出发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建设, 方能跟上课程改革主流,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S

摘要: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建设, 教师应该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上一篇:产业景观下一篇:主要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