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设计

2024-09-29

创新课堂设计(通用12篇)

创新课堂设计 篇1

摘要:新课改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激活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深入探索了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方法策略, 对有效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大突破。

关键词:激活,教学,情境,活力,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审视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 课堂中封闭式、接受式和分析式等陈旧的教法还普遍存在, 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 教学中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 学生累, 教师也累;整个语文课堂死气沉沉, 像一泓激不起涟漪的死水。学生根本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能真正实现。作为当今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革应是刻不容缓, 而课堂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展现语文课的魅力。那么,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摒弃教师独霸讲台, 学生万马齐喑的僵化局面? 科学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在哪里?

一、创设教学情境, 引到学生全身心投入

创设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大胆想象, 一定会点燃学生的想象火花, 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力。有无限的想象作为诱惑, 学生一定会主动参与, 全程跟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交流情境, 运用投影、音像等手段, 图文并茂,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中得到激发, 产生强烈的学习冲动,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还可以进行情景模拟, 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展示其奇特的想象能力, 为全面激发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 在文章的结尾处,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皇帝回宫之后, 大发雷霆, 之后是如何对待他“诚实的老大臣”和那两个骗子的?这样的情境, 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任意驰骋, 让全体学生不知不觉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 实现了“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精心设置问题, 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所有的初中生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 创设情境, 设置相应的问题, 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 根据孔乙己的“死”这一出发点, 可以精心设计多个不同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看待文章内容, 在为学生创造思考机会的同时, 引导独立思考以促进学生散开去把握全文的目的。问题一:孔乙己究竟会不会死?会如何死?通过设计多个问题,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回答, 最终的答案也是各种各样的。也正是因为问得“自由”, 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二:孔乙己为什么必死无疑?证据是什么?问题三:写的是孔乙己的悲剧, 却为什么要把他安排在别人的笑声中呢?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问得“自由”,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出的答案各种各样、精彩纷呈, 师生间、生生见将学生思维彻底打开。

三、创新教学方法, 激活课堂教学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 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 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 达到教与学双方的和谐交流, 把学生教“活”。

1.适当抽换教材。抽掉一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课文, 换上一些时代色彩强、文质兼美的文章。

2.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必拿出五分钟, 开设“每课一成语”、“每堂一首诗”、“三分钟自由谈”等栏目, 合成一份内容丰富的“文化快餐”。同时我让学生收集莫言的资料和作品, 指导同学举办以“我心目中的莫言”为题材的剪报, 并且在课堂展开交流。

3.补充同题材名作, 扩大学生阅读面。语文教学不乏同一体裁、同一时代、同一作者、同一风格的课文教学, 只有经常拓展延伸, 在教学内容上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才能体现语文活动是一种创造性艺术。

4. 创建小组合作互动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形式是各种各样的, 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 灵活组织。为此我采用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尝试着解决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一般是4~6人为一组。例如翻译《狼》时, 学习组长把每段分配给个人, 然后大家一起翻译, 疑难之处讨论交流,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 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 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注入课堂新的活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 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能够轻轻松松学习语文, 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时, 运用多媒体在播放优美和谐的背景音乐的同时, 展现生动形象的描写春天的四幅美丽图画的动画画面, 并且及时穿插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 这就活跃了课堂气氛, 更将学生带入了美好无比的春天, 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学生在美的享受之中, 读通了课文, 读懂了课文, 读透了课文, 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只要我们努力实践, 不断探索反思, 在反思中追求更大的创新, 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活力, 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学堂, 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创新课堂设计 篇2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学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流于形式的一般设计或粗糙设计,最终会导致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因此,我们提倡以教材为依据、以问题为纽带、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创新设计,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创新课堂设计的一般原则

1.根据教师的自身素养进行设计。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角,好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个性色彩,体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而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简单照搬别人的东西,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为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自身的特长、优势,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自如驾驭课堂,展示自我风采。

2.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设计。教材是设计的依据,任何创新设计都必须建筑在充分研究文本的基础上,而研究文本的首要任务是辨识其与其他文本的区别,例如体裁、主旨、表现技巧,乃至该文本在本年级、本书、本单元中的地位等,进而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采取何种创新设计的方法。总之,不同的文本应有不同的设计策略。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教学设计应树立学生观,为学生而设计、为学习而设计是创新设计的基点。学生是课堂设计水平高低的真正评判者,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理解简单地推测学生的理解。创新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年龄特征、思维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先前已有的知识积累、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生源等,都是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例如点评法就是一种较好的教学设计,但它更多地适合于基础较好、有相当的评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果我们不能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简单照搬别人的做法,最终极有可能落个出力不讨好的结果。总之,要成为有效的教学设计者,教师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规律,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有效接受作为创新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4.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进行随机生成设计。教学设计是理想化监控的产物,但课堂却是随时变化的,因此创新设计应是动态性设计,应留有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随时调整的空间,特别应抓住课堂上即时出现的亮点进行创新设计,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二、创新课堂设计的基本技巧

1.找准创新设计的切入点。

语文课的知识点非常明确、清晰,它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这就给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制定带来了困难,但也正是这个特点为语文创新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要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学目的一定要明确、单一。创新设计时,教师一定不能患得患失,要舍得割爱,择其一端而不及其余。也就是说,创新的前提是确立一个独特的切入点,且这个切入点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有价值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既符合教与学的规律,也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例如,对于《项链》一文,一般的设计可能会考虑到这是一篇小说,因而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对人物进行一一分析,请学生复述情节,梳理、分析写作技巧等。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将“玛蒂尔德是可怜的还是可恶的,值不值得同情”这一问题作为本课设计的切入点,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文本中寻找相关的佐证材料。因为这个点关涉到主题的理解、人物性格的把握、呈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等,所以它是能牵动全文的,是科学的。这一设计,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再如,朱自清的《绿》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我们通常会要求学生分析文章写了哪些景,抒了怎样的情。但这并非本文的难点,也非本文的核心,这时,我们不妨以“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作为本课创新设计的切入点,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难以表达的“绿”具体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进而在学生的探讨中明确:观察方法——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思维方法——联想和想象;修辞手法——比喻和拟人。这一设计既充分凸显了教学难点,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又能指导学生如何写好写景抒情散文。

2.打破常规的流程。教学自有其规范的程序,严格执行教学流程,看似四平八稳,实则容易导致刻板而失去生机。只有打破常规流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教学《看云识天气》,大多数教师会按照说明文的要求进行分析,通过列图表,让学生分析通过什么云能看出什么天气。如果我们能抓住“看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关于云的句子(学生未必能找全,可互相补充);教师再出示几幅云的图片,读一些文中关于云的非特征性的句子,要求学生根据有关内容找出相应的图片(可能找不出);教师再读揭示云特征的句子,要求找出相应的图片(学生很快便能找出),进而要学生说说,为什么先前找不出,而现在一下子就能找出;最后归纳出: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显然,这要比直接告诉学生“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效果好得多。

3.激发探索的兴趣。在创新设计时,教师要“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挑起兴奋点,激活思维;瞄准求知点,发展思维。例如,《庄暴见孟子》是一篇文言文,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文字梳理不成问题,教学中不必过多着力,而应将主要精力放到本文难以理解的两个点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孟子的论辩艺术。我们可以先呈现学生熟悉的“滥竽充数”的故事,进而追问在这个故事中齐王听的是什么音乐、是和谁一起欣赏的,故事虽然熟悉,但学生可能还没有想到这一点。然后请学生根据《庄暴见孟子》提供的信息,推断上述两个问题的结论:一个人听的(独乐),听的是流行音乐(直好世俗音乐)。孟子对齐王的这一爱好持什么态度?批评。为什么?因为孟子主张与民同乐,主张听“先王之乐”。至此,文章的主旨就自然而然地被引出来了。最后我们再将原文进行压缩,将压缩过的文字呈现给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看看效果如何。如此一来,学生自然就会很快明白孟子迂回曲折的说理艺术了。

4.变换教学的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经是无须争论的观点,但怎样体现呢?多设计一些问题不失为一种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应更大胆一些,经常变换一下教学模式。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设计成评点课。脂砚斋曾详细评点过《红楼梦》,课前可先选取一部分作示范,要求学生在课前试着对其余部分进行评点(每人或每组可评点一部分课文内容);课堂交流中,学生还可以对脂砚斋的评点和其他同学的评点进行再评点,并说明理由。这种做法符合显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的新课程理念,也符合研究性活动教学的要求。

再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写出关于《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大雷雨》(奥斯特洛夫斯基)中的卡杰林娜、《荷花淀》中的水生嫂等女性的比较分析文章,引导学生掌握结合人物性格、性格成因等因素分析作品时代意义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当导演,改编文学作品;可以比较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与原作品的区别;甚至可以进行生活化设计,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课堂教学。

5.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创新设计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存在,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设计中故意露出破绽,诱导学生质疑,并将学生的质疑作为很好的课堂生成的资源;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多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例如教学《阿Q正传》,不应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现有的对阿Q评价的范围内,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生活中阿Q的意义对文本进行多样化解读,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阿Q”。

其实,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教师有创新的意识,敢于打破常规思维,积极探讨有效的教学途径,就一定能创造出各式各样的课堂设计。

创新课堂设计 篇3

【关键词】课本素材 化解难点 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由于其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趣味性少,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沉闷,犹如死水一潭。很多学生学政治学得痛苦不堪,要么上课睡觉,要么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甚至讨厌上课,结果造成考试成绩上不去。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政治,使政治课堂成为学生充满激情的课堂,一直是政治课教师孜孜以求的话题。因此中学政治教学中仍然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让学生快乐学习,使每一节政治课成为学生生活体验的课堂。

一、活用课本素材,激活课堂教学

政治教师们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花大力气努力查找大量的新的教学素材,舍弃了课本提供的东西,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堆积了大量材料的课堂并没有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舍本逐末,使学生失去了对政治课的兴趣。事实上如果教师能够合理活用课本的一些经典素材,将查找材料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恰当应用材料和教材的分析处理上反而能造出有效的政治课堂,赢得学生,实现教育的目标。

1.改变材料的呈现方式,吸引学生,激发兴趣。根据人脑对外界符号刺激的接受速度和深刻程度来说,文字信息不如图片信息直观迅速,图片信息不如音像动态信息更能激发人的思维,而我们的课本所提供的素材大多是文字资料,少部分是图片资料。为了增强材料的有效性,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改变课本材料的呈现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兴趣。

2.增删材料的内容,嫁接组合。对课本中的材料适当再加工创作,使其富有逻辑性和实效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和教材处理中,由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时间分配的限制,而教师又想要将一节课形成严密的逻辑结构,构造出有效的课堂,就需要对材料进行恰当的再处理。

3.老素材新演绎。把传统素材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内容,使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课本中的有些素材尽管经典,但内容比较陈旧,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对其缺少实际感受。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将传统素材内容转化为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新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往往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着力化解重难点

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应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使所提问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教师每次提问都务求问在关键处,突出课堂教学重难点。如果设问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提问无疑是失败的。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二框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个难点,我处理时先不讲理论,给学生讲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群众大胆尝试土地承包责任制。然后设问:“从这个经济改革的事件上看,你认为谁对社会变革起到了决定作用?为什么?”通过探究,学生明白历史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伟人,于是本课难点迎刃而解。又如在《文化生活》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重点,但学生觉得太抽象、不好理解。于是我在学习本课之前,先展示赵本山的一小段东北小品,然后问大家:“赵本山的小品老少皆喜爱,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他的表演为什么得到了如此广泛的认可?”由此让学生自己得出“文化需要继承和发展”的结论。

三、联系生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技能的培养,为此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构建知识后,教师要注重采用任务教学法、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反思和总结,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学生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只要教师抓住了学生这一主体,从学生兴趣出发,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并解决问题,课堂才会更加高效。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因而恰当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快速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应运于教学过程之中。

综上所述,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追求高效是政治课教学的永恒话题,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教师要掌握好这门艺术,就必须潜下心来,精心研究,大胆实践,认真总结,使学生对政治课始终保持着一种热情,真正做到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在知识中体会快乐,使中学政治课教学走进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王乾彪.创新政治课堂教学 打造“阳光高效课堂”[J].文理导航(中旬).2010.

创新作业设计扮靓英语课堂 篇4

一、创新作业的原则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某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内驱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考虑作业是否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只有认真考虑这些问题, 才能以新颖的形式呈现英语作业,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完成祈使句这一语法点教学后, 笔者从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入手, 让学生四人一组, 给校园里的各个场所设计英语警示牌, 把枯燥无味的语法知识变成了生活中的语言。这种来源于生活, 又用之于生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享受到了“I can do it in English”的乐趣。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基础之上。“背背、抄抄、练练”的传统作业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应从发展学生的隐性和显性学习能力入手, 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作业。例如, 在教学“Food and lifestyle”这一话题后, 笔者让学生回家调查家中每个成员的健康状况, 并做一份调查报告。第二天课堂上, 学生根据调查的情况口头表述健康饮食建议。通过调查、报告这一形式, 学生的口头英语和写作能力均得到了锻炼, 可谓一举两得。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作业习惯不仅能检测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 还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激励学生后继学习, 培养独立的自学习惯和能力。教师要注重作业布置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利用好作业的优势条件, 把控“质”与“量”的平衡点, 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力争让学生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 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优化创新作业设计的策略

1. 把“趣味性”融入到作业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积极愉快地探究事物的认知倾向, 也是一种直接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尽可能地在作业中加入一些“佐料”, 使之生动有“味”,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高效作业的目的。例如, 在完成牛津英语9A Unit 7 的Reading部分教学任务后, 笔者设计了一份采访作业, 让学生充当英语小记者, 做3-5 个“明星”的个人采访。小记者们可以向被采访者提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如star sign、hobby等。布置任务之后, 小记者们马上开始寻找访问对象。学生把被采访者假想成自己的偶像, 提出了许多问题, 甚至有学生怕自己轮不到, 抢着进行采访。这种寓练于乐的作业形式能使学生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学习并运用英语知识, 真正使作业不再成为负担。

2. 把“多样化”呈现在作业中

英语作业的现状仍是质欠量过, 多机械练习, 少活用练习。这样的作业不仅扼杀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更抑制了学生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应当善于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捕捉时机, 设计可读、可写、可看、可玩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作业。例如, 学习字母时可以用“找邻居”小游戏来复习字母的排列顺序;学习单词时, 可以用“首尾接龙”的游戏来竞赛, 比一比谁掌握的单词多。针对学生在语音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口误、停顿等现象, 笔者给学生布置英语“有声”作业, 跳出传统英语布置作业的圈子, 形式新颖、内容新奇、动态且连续。以下是一位学生的“有声”作业录音内容:

“今天我练习的是‘th’[θ] and‘th’[e]。”

然后是断断续续、读得不是很标准的“both”“mouth”“there”“father”等单词。

“今天是我练习这些单词的第三天。”

接着是稍连贯、稍清晰的发音。

“这些单词的发音我已经练习五天了。”

这时大家听到的是连贯的、语音清晰的英语发音。

这样的创新英语作业模式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作业效果非常好。

3. 把“实践性”渗透于作业中

英语作业内容不但要与教学内容相关, 还要和日常生活实践相“接轨”, 以达成掌握和运用知识这一目标。学完“Finding your way”部分内容后, 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绘制一幅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平面图, 然后运用所学的“Walk down”“Go across”“Turn left / right”等知识进行口头语言叙述。这种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作业易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英语课堂”与“多彩生活”之间架起一座虹桥。

课堂创新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 篇5

析、兰亭集序

(国际教材人教版必修 1 第 5 课、山东人民版必修第三册第 8 课)

[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文是这一文化精髓载体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注重审美体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传世经典,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作品记述 三月三 日 修禊之时,群贤集聚兰亭流觞赋诗的盛况,并为所赋诗作序。作者借题发挥,别开一面,面对兰亭美景,不禁兴尽悲来,感慨万千,痛惜人生苦短,较为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生死观。使原本简单的记游有了更深沉的蕴涵,耐人咀嚼寻味。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得课文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3)赏析语段,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4)了解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汉字是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文字,我们有世界上唯一的文字艺术——书法。提到书法就不得不提到“书圣”,大家以为谁该承此冠冕呢?(王羲之),提到书圣又不得不提到他的 „„(《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以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艺术辉映千秋,流传广远。其实《兰亭集序》还是一篇淡雅洒脱、文思幽远的美文,可谓孤篇独绝,书艺双绝。作为文章的《兰

亭集序》,他的魅力到底何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梳理文句,突破难点、学生放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并做标注。、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做标注,粗知文章大意。找出难懂难译的句子。3、四人合作交流解决难句,老师从学生的反馈中选择典型的难句及翻译投影。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引导:“之”字的理解,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标志。)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引导:抓重点词,“因”和“或”,结合上下文理解。)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以上教学环节,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既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整体感知,粗知思路、默读课文,给每段加小标题。、展示学生标题,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投影)

第一段:叙雅集盛况(兰亭集会)

第二段:发人生感慨(感叹生死)

第三段:明作序要旨(作序缘由)、找出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同桌交流。

提示:雅集之“乐”——人生苦短之“痛”——古今之“悲”

(交流讨论,比较鉴别,共同分享教学资源,在交流中取他之长补己之短。)

四、赏析语句,领会内涵、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美

(1)朗读,指导读出节奏、语气。

(2)第一段用笔简洁洗练,结合文中所写内容,设想当时宴集情形,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要求:可借用文中的词“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展开合理的想象,有人物活动和情态,景物的渲染。)

(3)这段兰亭集会的描写历来为人称道,仔细品读,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①“暮春之初,会于兰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时节之好;“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志同道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景物美好;“流觞曲水,畅叙幽情”雅集之情趣。即在可乐之时,有可乐之人,观可乐之景,行可乐之事。②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仅16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尽现眼底,气氛清幽,使人心旷神怡。③“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倍感清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倍感宽广;“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倍感愉悦。④“群”、“毕”、“咸”、“集”此四字,尽显此行兴旺盛大之势,又由人及景,游目骋怀,俯仰天地,包揽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或静或动,或清或纯,皆清新淡雅之物,益显宁静致远之神气,暗隐君子淡泊之风。)

(4)下面是评论家方北辰、陈允吉对《兰亭集序》的评价,你对他们的评价有什么想法?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其内在之特色,还在于格调之淡雅。绘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一切过于浓重之色不用,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宴集,作者之喜悦不过分逾度,笔势始终从容沉稳,这是心境的淡雅。

——方北辰

△ 没有费力雕琢,着色清淡,用词浅切,更有清新之感。

——陈允吉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在朗读赏析中让学生感受语言传达的美妙情境。)2、研读语言,体悟作者的生死观

(1)本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缘何生“痛”呢?第三段的“悲”与

第二段的“痛”一样的吗?

(由“兰亭集会”,想到“人之相与”,虽“静躁不同,趣舍万殊”,但“欣于所遇,快然自足”,然而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是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因而感慨系之。其次是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是生命的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由此看来“死生大矣”。兰亭集会再美好也会转瞬即逝,世间万事莫不如此,更何况生命呢?由聚到散,由宴集到人生,顿生感伤之情。作者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与古人的体验是相似的,“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与怀”,作者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日”,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从今人及古人再及后人,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一“悲”不同于上段的“痛”,将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推及到整个人类,由己悲人,更加地深刻。)

(2)以下是关于《兰亭集序》的评论,对于这些评价你有什么看法?△玩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死生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一流。

——清代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清代 吴楚材《古文观止》)

(3)王義之的悲叹,是乐极生悲的消沉,还是苍凉概叹中的旷达,你怎样看?

(王義之有悲叹但并不悲观,第二、三段在情绪上较低沉,但从根本上说表达了对生命的深沉眷恋和执著:生命有尽时,这是无法摆脱的,惟有及时行乐,把握美好的瞬间,珍视短暂的生命。这实是看透生死的旷达,它是作者面对自然宇宙,对死生的深沉的思考,是深情的,也是超然的。)

(4)文人墨客登临山水,面对自然,慨叹生命短暂的诗句很多,请你举例说明一些。

(投影)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死生亦大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殤为妄作。

—— 王羲之《兰亭集序》

(5)作为后之览者,临文有何感想?试以“文人——山水——生命”为话题,简说你的理解。

(提示:他们走进自然,欣赏领略山水风物时,也融入了个体的生命体验。即面对浩瀚无穷,引发了浓重的生命意识,引起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人不仅是社会中的存在,更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每个个体生命都独立地面对整个宇宙,尽管生命生长消亡,生生不息,但个体生命是亘古不变的宇宙中的一瞬,生命唯其短暂才要更加珍视,悲叹生命的短暂无常正是这种认识的反衬。这种面对宇宙天地对生命存在的深层思考,成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它更多的激励后人应该积极地对待生命,热爱生命。)

(以上设计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主体性,在思考、探究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甚至和作者能产生共鸣。)

五、拓展延伸,总结提高

师:面对山水、自然,王義之的思考是有一定的哲学渊源的,这不得不谈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死观: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希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重价值而轻死生,对死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道家对死亡有较深刻的认识,代表是庄子,他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现实人生苦难,也掩盖了对死亡的恐惧,主张将个体的人返回到自然状态,取消死生差别。《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到了魏晋,社会陷入持久的动荡混乱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浓重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时代。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忧虑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士人们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他们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援儒入道”

在政治上调和儒道,人生中追求玄远、超越。注重个性和精神的自由,重清谈尚玄学。、针对以上诸种说法,谈你的看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生死?、教师归纳小结:

儒家的生死观,重价值而轻死生。这固然有积极的意义,不可否认,没有生命何来价值,价值是对生命存在的超越,但决不能离开生命空谈价值。庄子教会我们坦然达观地看待生死,死亡并不恐惧。但现实人生中死生毕竟是不同的。魏晋士人在传统哲学的缝隙中找到了一种存在的方式。表面的颓废消极中深藏着他们的人生理想,对生命的追求和留恋。生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生必有死。我们无法回避自己的死,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生。生命中纵有暗淡,只要心火不灭。虽然不是诗意的栖居,也应使生如夏花般绚烂。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兰亭集序》是对人生的感悟,有一定的哲学内涵。了解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从中吸取民族的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 评析 ]

创新教学设计 构建高效课堂 篇6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数学 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着教师的教学观。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如何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深思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一、优化设计,提高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设计课堂教学层次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通过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和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结构大致归纳为三种形式:一种是承接型。一般是先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再引导学生深入并指导解题,变为能力,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前后承接,脉络清晰,它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章节比较适用。第二种是螺旋型。它主要是在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难度较大的章节采用,如数列极限的“ε-N”定义,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不等式的证明,轨迹方程的求法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知识与能力紧密衔接、交替上升,通过举一反三、环环紧扣,逐步升华来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第三种是辐射型。它的特点是抓住关键,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方位思维,通过筛选归纳使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种形式多在复习课中采用,如三角变换、数列、复数及立几中点到平面的距离等。

二、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如教学《椭圆》这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以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化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概念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

三、精选例题,强化训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少来精选例题,按照例题的难易程度和思维方法进行全面的讲解。因此我们在解答例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视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全身心参与,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在练习的同时,要切实重视双基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精讲例题、双基训练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函数与方程,转化,类比归纳,类比联想,分类讨论,数形结合,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各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恰当地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教师如果没有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四、善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定理。例如在讲《三角函数》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是怎样生成的,我们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把三角函数的图像过程以动态形式演示出来,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利用传统教学工具粉笔和黑板要好得多。再如通过投影,可以将物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在进行点、线、面投影规律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几何元素在三面投影中的位置和三维几何元素与二维投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观察当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改变时,投影图上的对应投影又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记忆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当然运用多媒体技术也要讲求一个度,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这种教学手段,否则既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又浪费了教学资源。

精心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新亮点 篇7

一、削减一般性的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时, 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突出教学主线, 科学地简化教学环节, 特别是要削减那些一般性的活动, 改变教学中刻板呆滞状态, 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只有流动的思维, 才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如我教学《白杨》一课, 根据课文借物喻人的特点, 着重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联系生长环境, 了解白杨外形特点;二是紧扣关键词句, 理解白杨品质特点;三是激发学生想象, 领会建设者的崇高精神。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思考、质疑、解难, 不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得到落实, 而且学生学得主动, 对大戈壁恶劣环境的想象, 对白杨品质的理解, 对建设者精神的认识, 都有许多创造性的见解。

二、适当延长提问的解答距

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 称为“解答距”, 它可分为“四个等级”。一是微解答距, 指学生看书即可解答。如教学《詹天佑》一文, 问学生:“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书上有“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等内容, 学生回答不必动脑筋。二是短解答距, 答题与课文内容有些变化, 不是照本宣科解答。如问:“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学生需要通过理解概括才能得出。三是长解答距, 它需要综合有关知识来解答。如问学生:“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什么困难, 怎样去克服?”学生需要通过对课文重点部分的了解, 才能找出答案。四是新解答距, 要求用学生自己独特的方式解答, 答案有一定的创造性, 有较高的难度。如要求学生假设“詹天佑对工作不认真负责, 后果会怎样”?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只有适当提高解答距的等级, 多设计一些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的提问, 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 同化新知识。

三、增加主动探究的设计

1. 预留质疑的时间。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预留较多的时间, 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 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我教学《穷人》临结课时, 留下了7~8分钟,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 如“桑娜抱回了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回家后”那一段, “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省略号?”“课文中为什么把西蒙死后的样子和两个孩子睡觉的样子写得那么详细?”“如果我是作者, 就让西蒙有5个孩子, 让桑娜有2个孩子。”我根据不同内容、性质的问题, 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解决第一个问题时, 我引导学生从“桑娜坐立不安的行为”理解她害怕、矛盾的心理, 进而认识到标点符号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独特作用。

2. 创造讨论的机会。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 把握关键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如我在教学《将相和》“渑池会”一段时, 组织学生就“渑池会上的斗争, 是打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 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 秦王也为赵王击缶, 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 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 秦王是大国的王, 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 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 蔺相如是赵王的一位大臣, 比较起来, 还是秦王更难堪。这样讨论, 学生不但提高了独立阅读的能力, 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

3. 开拓求异的空间。

小学数学探究课堂创新设计刍议 篇8

一、教学方式创新

对每节数学课精心设计, 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的自主学习状态, 形成主动探究的思维品质。

1. 变封闭环境为开放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把传统封闭式教学转变成开放式,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索的能者, 求知的智者, 兴趣的学者。如某天我拿着备好的教案走向教室, 某生提议:“老师, 过几天就到元旦了, 你能教我们剪团花和双喜字吗?”这引来学生们一片附和。于是我灵机一动调计上心来:改上《轴对称图形》。结果这节课孩子们学得很投入, 探究有深度, 时常出现思维火花, 让我对“自主”魅力感动不已。

2. 变有序为相对无序

数学教师的思维单一、照本宣科、一题一解等, 往往会促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进入狭窄窘境。若课堂教学的有序变为相对无序, 不仅能激发学生敏锐观察力, 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力, 逐步形成追求“好奇”的天性。如教“圆”一章时, 我不是带领学生亦步亦趋地学习圆的知识, 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脑画圆, 多种形式认识圆, 多种途径欣赏美丽的圆的图案:有的折, 有的画, 有的量, 时而凝神思考, 时而窃窃私语, 时而互相争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探究的热情和强烈求知的欲望。

3. 变威严禁忌为宽松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下, 大脑皮层易形成兴奋中心, 会变得心情舒畅, 思维活跃, 兴趣盎然, 创造力也最为强烈。以前的黑板向来是教师板书的“圣地”, 墙壁也是一块“禁区”。“禁忌”太多, 往往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为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空间, 要多鼓励学生到黑板上“涂鸦”;多在墙壁上“创作”……让墙壁、黑板变成孩子展示“我的发现”、“奇思妙想”等数学智慧的乐园, 促使数学课堂走向自然, 走向生活, 走向开放。

二、学习方式创新

创设宽松和谐、新鲜有趣的课堂情境, 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有助于学生思维悟性的改变, 有助于学生数学灵感的发挥。

1. 思维悟性与数学思想

“感悟”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深层内化的过程, 是重组、选择和构建新知识的思维过程, 是生成数学思想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感悟”, 不仅能促使学生产生愉快体验, 也能促使学生向更高层次探究。例如, 在教数学定义的性质涵义时, 不是直接“告诉”, 而是让学生借助数据、图片或实物信息进行观察比较, 直接“感悟”, 鼓励学生自找法则, 把形成感悟放在第一位, 建立法则放在第二位, 为数学思想的确立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增强感悟效果, 我在启发引导中设计一些数学游戏, 使其在娱乐口诀中领悟解题思路, 在展示环节中感悟数学思想规律。

2. 思维品质与动手能力

动手是直接感知的重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启发学生多动脑筋想问题, 能让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动手操作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方式, 获得审美感受和创新意识。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形、正方形、菱形、圆等几何图形后, 我安排一节“拼出美丽的图画”的实践活动, 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之后, 惊讶地发现了拼在一起的图形的美丽!这样, 形象思维品质发展的同时, 也促进了逻辑思维品质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创新

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是学生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 传统课堂对“双基”强调得多, 解决的是“学了什么”、“学会没有”的问题;新课程倡导的是思维的发展, 个性的张扬, 终身的教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获得更多的动脑机会, 在“思想”中发展思维, 在“探究”中有所顿悟。例如, 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 我教授“商不变的性质”一课, 对此进行了有效实践, 具体内容如下:

师:生活中有好多变与不变的关系。今天我们上课, 什么变了, 什么没有变?

生1:上课的地方变了, 同学没有变。

生2:上课的老师变了, 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没有变。

师:说得真好!在除法里, 如果被除数变了, 除数变了, 商会不会变呢?比如:12÷4=3。 (学生讨论热烈, 有的说会变, 有的说也有不变的, 并举出了许多例子)

师:怎样才能使商不变呢? (同学们提出设想, 有的说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一个数, 有的说应该同时减去一个数, 有的说同时乘以一个数)

师:现在我们就按照大家设想的几种情况分组体验。 (一个组实验一种, 要举出三个以上的例子来证明)

如此引导, 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空前提高, 不仅增强了数学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 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四、素质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是每个教师的天职, 不可单纯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 忽略了学生非智力方面的培养。因为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格塑造起着强大的驱动作用, 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潜能的发挥和意志品质的形成。

1. 激发认知志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那么学习将会变被动为主动。因此,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使学生由“兴趣”转向“志趣”, 才能进入更佳的学习状态。

2. 引发成功动机

引导学生体验成功, 有助于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动机。如教“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一课时, 我放手让学生画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学生画的线段图不符要求时, 不仅没有全盘否定, 还对其合理部分予以充分肯定和积极鼓励, 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自然就表现出极大的信心。

3. 培育创新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商, 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在数学教学中, 激励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帮助学生树立坚定信念, 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创新课堂设计 篇9

一、在进行英语作业设计时, 教师要注意将“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相结合”的原则始终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之中, 从而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教师们在进行中职英语教学时, 往往只是注意教学内容的传授, 而把作业的设计当成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对待, 这样就会使得课堂上的教学与课后练习没有了一致性和连续性, 因而就不能促进课堂高效性的实现。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认为, 我们不能将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孤立开来, 而是应该将二者做一个巧妙的联系或是连接, 使之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所服务。例如, 当课堂上在讲解有关商店用语时, 教师们要在课堂上积极创建商店这个情境来帮助学生们进行操练; 而到了作业设计时, 教师们可以将这个主题继续沿用, 引导学生们进行课文的复习和新的商店内对话的创建, 并在下节课时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演绎, 使得学生们具有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应用性, 从而激发了课堂高效性的实现。

二、在进行英语作业设计时, 教师要注意“作业趣味化”这个原则, 使得学生们在完成英语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寓教于乐的兴趣

如前所述, 中职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具有被动性, 他们由于自身学习水平的制约, 往往是越学越没有兴趣。因此, 我们可以考虑将学生的兴趣作为英语作业设计的原则和前提, 将其中一些较为枯燥的内容以有趣的形式进行安排和设计。例如, 为了使得学生们掌握本节课中的重点词汇, 我们就可以在英语作业中设计一些“以词汇编故事”的作业环节, 使得学生们在形象和生动的作业完成过程中体会到背单词的乐趣。根据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 笔者会在作业中降低难度, 防止学生们失去信心。

三、在进行英语作业设计时, 教师要注意“作业分层化”这个原则, 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差异性得到了充分考虑, 其目的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中的成功和喜悦

根据教育心理学, 中职学生们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 我们在进行英语作业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们在诸如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性, 并在作业设计中尽量得以实现和设计。如果学生们在学习和作业完成中长期得不到成功感, 他们就会彻底失去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 我们在进行英语作业设计时要将学生的层次给与高中低的分类, 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水平进行自由选择 (到了一定时期, 教师要给予层次的指定) , 根据知识的不同程度的掌握进行作业设计和分类, 那么, 学生们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英语作业会得到成功的体验, 从而使得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和激发, 最终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

四、在进行英语作业设计时, 教师要注意“作业生活化”这个原则, 使得学生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学以致用的应用, 从而感受到英语作业的实用性

针对中职学生进行英语作业设计时, 生活化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原则, 因为只有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在生活中的英语的作用性, 他们才会更加体会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所以, 我们的英语教学中以及课后作业中的都应该以实用性为前提, 将生活实际与英语作业设计进行联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 当学生们感到知识不足时, 就会积极主动地到课堂上来进行知识的寻找, 这就促进了英语课堂高效性的提高, 可谓是一举多得。同时,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和正确的引导, 帮助学生们在课堂上和课堂之外自主探究英语知识并进行自觉性应用。例如, 我们可以在作业中设计一些让学生们搜寻英文标识的内容, 让学生们在找到这些标识之后来识记其中的英文词汇或是词组或是句子 (例如No smoking! / Noparking等) 。让学生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英语,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 也使得他们在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使得课堂的效率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中职英语教学体验对“创新英语作业设计, 构建中职英语高效课堂”这个话题的浅谈, 企在为中职英语的教学添砖加瓦, 贡献一份力量。总之, 中职英语的教学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的, 只有教师抓好课上和课下两个环节, 才能最大限度提高中职英语课堂高效性的实现。

摘要:在以往的英语教学研究中, 往往只是从课堂上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究和交流, 而本文中, 笔者以“创新英语作业设计, 构建中职英语高效课堂”为新的视角来谈一谈如何以英语作业的设计为切入点来实现英语课堂高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来谈一谈如何将英语作业中融入趣味化、分层化和生活化原则, 使得它们可以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英语,高效课堂,趣味化,分层化,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戴丽清.中职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偏差与纠正策略[J].科技资讯.2012 (22) .

创新课堂设计 篇10

一、精简教学环节

有些教师一直套用固定的教学程式,不漏掉任何环节。结果教学缺乏新鲜感,学生听来有耳无心,也就谈不上创新了。因此,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有吸引学生思考的亮点,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教学主线,科学地简化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思维。

一位教师教Animal Body Language时,着重安排了三个教 学环节 : 一是了解 动物身势 语 , 特别是狗 的“喜”“怒”“哀”“怕”;二是紧扣关键句,理解人与动物的身势语的相似之处;三是激发学生想象,领会一些身势语的含义。教程设计简洁,主线突出。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在阅读、思考、质疑、解难,学得积极主动。

二、合理安排提问的解答距

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解答距分为四个等级。

一是微解答距,学生看书即可回答。

二是短解答距,答题与课文内容有些变化,不是照本宣科回答问题。

三是长解答距,它需要综合有关知识来解题。

四是新解答距,要求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答,答案有一定的创造性。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适当提高解答距的等级,多设计一些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的提问,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

三、多角度、多元化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精简课堂的提问,适当延长提问的解答距,并不意味着教学设计变得粗线条。相反,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的主动探究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

1.预留质疑的时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提问题,允许学生随时提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广阔的空间。如有位教师在教Modern Agriculture临结课时,留了十分钟,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学生先后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诸如:“How would we change the fruit ,vegetable and animal in the future agriculture?”“What is the right time for farming in our hometown?”“What can we do to improve Jia Sixie’s Qimin Yaoshu?”该教师根据不同内容、性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并在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适当展开,增强解题效果。

2.创造讨论的机会。课堂讨论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在讨论中,教师不要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应让学生先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如一位教师在教Alone in Antarctica时,针对文中“I had to make a decision.Wait to get better or give up?”讨论:What decision did Helen make after the accident?Did she give up or keep on? 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明白了Helen gave up and went back home的理由。

3.开拓求异的空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Art and Architecture中有一个问题:If you were free to design your own dream house,what would that house look like? 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蕴含着创新潜质的关节点,精心设计,重点突破,使这些求异的思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创新的亮点。

英语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创新活跃课堂,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

创新课堂设计 篇11

下面笔者就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经验与体会,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用心创新实验设计,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点做法。

1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比如在上《磁是什么》这一节中,同学们在做“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时,已经把磁极间的相互规律得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就在快要结束这部分课程时,一个学生不小心让条形磁体掉地上,断成了两截。学生很快就举起手向笔者示意,笔者走到学生的身边,看到这个条形磁体已经断成两截了。看到条形磁体刚好是在N极和S极的接头处断开的这个可怕的现象,笔者突然来了灵感。于是笔者就对学生说:“这个条形磁体断了,不要你赔钱,我来赔吧。”笔者接着就把这根断了的条形磁体拿到讲台上,对着学生们说:“刚才一位同学不小心让这根条形磁体掉地上断成两截,同学们想想,我手中拿的这个N极是不是一个单名磁极呢?”学生开始猜想,大部分学生觉得应该只是一个单名磁极N极。于是我在讲台上演示,利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得出结果同样是异名磁极,结论在学生的意料之外,学生非常开心,并且深刻地领会了这一物理知识。

笔者接着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走,提示学生,如果把两根条形磁体的N极和S极接在一起,那么中间是不是磁性最强呢?学生开始了猜测,可能是最强的部分,于是开始了实验,出乎意料的结果得出新磁体的中间也就是N极和S极接头处是几乎没有磁性。学生因此而掌握了课本所没有的知识,为此而开心的笑了。笔者及时提醒学生,对于实验器材要加以保护,不能损坏实验室的器材与设备,学生都认真的点了点头。此后学生也真正的做到,没有损坏过实验仪器,那位让条形磁体不小心掉地上摔断的学生,也更加的认真学习物理,因此而进步更大。

这样把学生不小心的错误,变为学生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的亮点,运用教育机智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创新实验设计,融洽了师生的关系,提高了课堂效率。

2巧设悬念,引入新课

在上《空气的“力量” 》这一节时,笔者创新设计了一个小实验,上课前在每组学生的桌上放一个底部用针扎过小孔的纯净水瓶子,向瓶中装满水并拧紧瓶盖。上课时,笔者也带上一瓶经过同样处理的纯净水走进教室,对学生说:“今天天气真热,让老师喝口水吧。”学生同情的点点头,同时也看看自己桌面上的水,高兴并纳闷:“等下,老师是不是怕我们渴,也请我们喝水?”

笔者神秘的一笑,然后把瓶子举起,提醒学生看笔者喝水时可爱的样子,吸引学生的眼球。当笔者拧开瓶盖准备喝水时,细心的学生发现瓶子漏水了,大叫:“瓶子漏水了,快堵上!”笔者也跟着学生的视线直视瓶底,假装发现瓶子真的漏水了。笔者快速地把瓶盖拧紧,结果瓶子不漏水了。这一反常的止水方式把学生惊呆了,学生又惊奇又想自己试试,去玩一玩这种瓶子,亲历实验过程。笔者就顺势让学生用桌面上的纯净水瓶子做实验,重复笔者刚才的实验过程,满足了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学生的好奇心提到更大的高度:“怎么不堵住漏洞也能止水?拧紧瓶盖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是什么力量把水堵住了?”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聪明的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空气的力量!”学生大声回答。在学生成功、激动和好奇的气氛中,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空气的“力量” 》。

这个创新实验设计,器材容易,操作简单,给学生设置了足够的悬念,笔者用心创新的实验设计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有更大的期待,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3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这一节时,凸透镜的焦点、焦距的概念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上本节课时刚好有阳光射入教室,笔者灵机一动,创新设计了一个小实验,上课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一个请求:“我可以抽一根烟吗?”因为学生从来没看过笔者抽烟,所以学生用诧异的眼光中盯着笔者,疑惑的点了点头。笔者戴上墨镜,用嘴叼上一根烟,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焦点停在烟头上,一会儿功夫,烟被点燃了。笔者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又帅气地吐出了口中的烟,学生自发的为笔者实验的成功而鼓掌。同时学生也被这种点烟的方式迷惑了:“用太阳也可以点烟?” “这个凸透镜到底起什么作用?”“那个又小又亮的光斑是什么?”

笔者因势利导,讲解了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概念及凸透镜作用,这样焦点、焦距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同时,介绍了焦距的测量方法,学生此时很想玩凸透镜,甚至想亲自点燃香烟。为满足此时学生的实验需求,笔者要求学生每组自带一把刻度尺,同时给每组学生分给一根火柴、一张白纸、一个凸透镜。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用同样的方法点燃火柴头,提醒学生要把最小最亮的光斑也就是焦点停在火柴头上,在等待火柴头燃烧的过程中,可以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很快学生们测出了焦距,接着部分学生的火柴头燃烧起来了,学生惊声尖叫:“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很快,全部学生的火柴头都燃烧起来了,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快乐的笑容,兴奋异常。

这样学生在笔者用心创新设计的实验中的得到快乐,通过对焦距的测量,掌握了焦距的测量方法,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深了对焦点、焦距概念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于凸透镜作用的运用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4增强实验动态效果,让物理实验延伸到课外

在上《物体的浮与沉》这一节中,讲到物体的浮与沉时,笔者给学生进行了魔术表演。先将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问学生乒乓球会上浮、下沉还是在原来的位置不变?学生很快的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乒乓球在水中会上浮,可是笔者松开手后,乒乓球却下沉了。学生看到跟自己预想的情况不一样,很快就来了兴趣。笔者接着对学生说,笔者把乒乓球拿去用毛巾擦一下,让乒乓球变轻,就可以浮起来。学生瞪大了眼睛看笔者转过身去,在毛巾里面擦乒乓球,一会儿笔者说乒乓球擦好了,已经会上浮了。学生就很好奇的看着可能发生的情况,结果乒乓球“听话”的上浮了。接着,笔者又把乒乓球拿去毛巾里面擦一下,再放入水中,问学生现在会怎样?学生回答不出来,因为刚才已经有上浮和下沉两种情况了,第三种情况学生没接触过。笔者引导学生看,并提示学生“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于是笔者就让乒乓球没入水中,手松开后,乒乓球在原来的位置不动,学生为此一片哗然,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魔术中的秘密。

这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好奇感,很想知道这毛巾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当我把毛巾打开时,学生都笑了。里面放着三个相同颜色的乒乓球,原来是这样啊!那怎么做到让乒乓球听话呢?于是,我让学生看我在处理乒乓球的部分视频,学生在视频中学到了这样变魔术的方法,相当快乐。同时也可以用所学的浮力的有关知识,对这三种情况进行解释。乒乓球没入水中后,浮力大于重力时,乒乓球就上浮;浮力小于重力时,乒乓球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时,就悬浮。这样乒乓球“听话”上浮、下沉和悬浮,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好奇的眼神让笔者好有成就感。

这个创新实验设计,由于器材获取方便,容易成功,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更清晰地知道实验现象,理解实验原理,知道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关系决定了物体的浮与沉。学生在课后很有兴趣的去进行实验,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实现了物理课堂的课外延伸,增强了物体浮沉条件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创新实践 篇12

关键词:教学设计,创新,学生,实践,效果

1课堂教学设计与创新的必要性

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各类人才, 而这样的人才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系统观念和高度的综合能力。作为学校, 在教育过程中绝对不能使学生成为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而应把他们培养成为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创新者。因此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已成为教师不可后谢的重任。

2课堂教学设计与创新的原则

教学设计原则是科学性、系统性、发展性、主体性、最优化原则。而在遵循一般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 创新应遵循前瞻性、灵活性、实效性、可行性和实践性原则。

教学设计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基础, 将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有机的结合起来, 不能墨守成规。只有充分体现教学理念的前瞻性, 课堂设计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教学设计, 任何人都不可能找到万能的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它自身的特点,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不同的教学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特点, 教师要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知识是固定不变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最大化。课堂教学是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服务, 各种类型的教学设计无论其形式多么新奇, 都务必讲求实效。否则, 无论教学者的教学理论多么先进, 教学水平多么高, 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 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实践, 才能激发创新的兴趣。要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 通过社会实践,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会创新。

3课堂教学设计创新的几个方面

3.1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只要是把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 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 总是在考虑自己是否教的方便, 教的精彩。这种传统观念在现在看来是极其错误的。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切都以学生作为出发点, 新时代教师已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而是应该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 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1]。

建立这样的教学理念的基础是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一种平等关系。而绝不能向过去那样, 教师就是课堂上的主宰者, 不喜欢学生对自己所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教师应该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课堂是一种互相学习的平台, 我们坚决杜绝“独角戏”:教师一言堂, 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 我们应该提倡“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还要加强对学生情感上的投入,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 尊重每一位学生, 加强对学生情感上的投入。教师也可以通过了解并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使学生信任教师本人。新形势下的教育, 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 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 引导他们去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教师也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应该由原来的“演员”转变为“导演”。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只是注重“演”, 把传授知识当作重点, 这种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现在的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手段, 促使学生发展智力, 提高素质。因此教师更应该考虑的是: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 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知识;知识的传授有没有贯彻发展、开发、培养、提高等内容;是部分优生发展还是全体学生发展, 是个体参与还是全方位的参与。

3.2教学策略与方法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揭示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 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对每节课的开场白都要仔细推敲, 力争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的作用。化学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可以对学生进行科教方法的教育, 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如在学习苯时, 可先讲述化学家凯库勒因“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梦到一条蛇咬住尾巴形成环状, 从中受到启示得出苯分子的结构式的故事。接着, 向学生提出:苯的结构究竞是什么样的?苯有哪些性质和用途?简单的几句话, 可激发学生对苯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多种方式,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2]。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也不失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在第二课堂的开设和进行中, 融合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教师作为“导演”, 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 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在教师指导下, 制作一些学校短缺仪器、标本模型和图表, 以利教学使用。例如, 制作试管架、漏斗架和酒精灯、电解水器、试验物质导电性的装置等;制取硫酸铜和明矾的大晶体;氯化钠晶体模型以及各种物质用途的示意挂图等。当学生们的劳动成果服务于教学时, 对他们的积极性是极大的鼓舞;如在展览会上陈列出他们的劳动结晶时, 更是令他们感到自豪, 这些对学生积极性是很大的调动。除此之外还可辅助以大量的资料阅读, 化学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

3.3课堂教学创新设计的误区

3.3.1多媒体代替实验

本属于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且现象明显的实验, 却用模拟效果代替, 把原本属于学生亲自观察、思考、判断的实验事实用放电影式的代替, 学生的印象很肤浅, 甚至会误导学生, 效果很差。

3.3.2多媒体代替板书

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 多媒体的出现, 对传统教学手段起到了一定的改进作用, 但这种作用不能无限放大。板书是教学核心内容的展示, 也是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的线索, 教学设计中的板书设计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只是操作事先设置好的计算机程序, 教师成为课堂上的摆设和“放映员”, 学生成了“观众”, 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这样的教学模式靠多媒体程序化及千篇一律的显示, 课堂上没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 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3.3.3过分相信和依赖网络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 但是作为教学来讲, 应适度鼓励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得新的知识。但发达的网络系统对一些专有知识的解释说法不一, 参差不齐, 作为教师应该对从互联网上得到的知识进行甄别和优选, 加以加工后传授给学生, 并向学生传达对于网络上的新知识的获得应当采取批判接收的思想。

4结束语

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旧事物的淘汰, 新事物的诞生进程中, 创新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有力武器。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中, 国与国彼此之间, 综合国力的竞争无非就是创新的竞争。

参考文献

[1]殷宝媛, 于纪明.微课程采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6.

上一篇:高校研究性教学下一篇:药理学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