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活动模块(共5篇)
语文实践活动模块 篇1
一、“模块教学”的核心概念与主要特点
1.“模块教学”的核心概念
小学语文“模块实践”研究立足于改革阅读教学方式, 以“整体推进”理念改革阅读教学, 致力于“模块”设计、课堂结构改革、课型的建构与实施, 努力追求“多快好省”的效果。[1]我们倡导的“阅读教学方式”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将听、说、读、写有效整合, 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提升素养, 如小组合作学习。所指的“模块”, 是指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较强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它可以是现行苏教版教材中的某个既定单元, 也可以是打通单元后的教材重组, 还可以是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有机统整。小学语文“模块教学”, 就是对组成的“模块”以自主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教学, 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整体感知”“组合研读”“立体拓展”等环节。
为使研究科学有效, 我们找到很多理论依据。如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认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王荣生的“课程论”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材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内容是可以重组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用情境呈现问题, 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 启动学生思维, 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据此, 在“模块教学”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 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性阅读有了自主建构的可能。
2.“模块教学”的主要特点
“模块教学”是依托教材有效整合而实施的阅读教学, 是在整合教材选文、习作主题及丰富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通盘考虑单元整体备课及教学策略。“模块教学”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建筑, 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作与创造, 必先经过调整、重组与扩充。它可以从一点出发, 着力探究文本的内涵, 由个及类, 由类及理, 个性与共性相融, 形成立体的、多元的教学网络。
“模块教学”打破了一个单元、一本教材的局限, 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优化, 与社会生活融合, 形成动态、即时、开放的教学状态, 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 教学内容整合化。“模块教学”以语文核心知识为“基点”, 做语文“本分”的事, 但起到举一反三效果;以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为“远点”, 依照“课程标准”教学;以语文问题解决为“节点”, 引领学生语文实践, 通过长期实践可形成“整合化”“生本化”“校本化”的语文教学内容。
(2) 教学活动板块化。“模块教学”的实施过程呈现读写一体化序列、探究性学习序列、综合实践活动序列, 以“板块活动”推进, 使学生在各个层次的训练中得到全面训练和整体发展。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 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 教学结构立体化。“模块教学”以学定教, 删繁就简, 确立了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立体结构, 呈现“便教易学”“学以致用”“用能有效”的特点与效果。[2]这已是八士实验小学常态化的语文教学样式。
二、“模块教学”的“主题建模”
要实施“模块教学”, 首先要依托相应“主题”来设计“模块”, 我们称之为“主题建模”,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积累了一些“建模”策略。
1.基于“点面”的“模块”建构
在建构“模块”时, 我们开展了很多个案研究, 如教学选自经典作品的教材文本后, 联系原著进行导读, 以某一训练点切入组织一类文本教学, 以文化主题统领整合后的某一单元教学等, 都呈现出由点到面的状态。
(1) 由“教材选文”及“相关作品”。“模块教学”研究的愿景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拓宽知识面。我们建构“模块”时有意识地抓住教材中的拓展点, 开发课程资源, 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教学《三打白骨精》后, 布置学生阅读《西游记》, 组织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实现了“名著导读”。又如《渔歌子》中出现“钓鱼翁”形象, 我们相机补充此类诗词, 通过“吟诵品评”等环节感悟相同形象的不同性情。
(2) 以“工具训练”来“整合文本”。教材在不同年段或不同单元编排有同一系列的教学内容, 如六年级各单元编写有不同的“词语现象”, 五年级编排有说明文单元。我们以“开心辞典”的方式整合成系列, 实施“词语现象”教学,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以说明方法的学习为抓手打通课文界限、整合文本资源实施教学, 进行扎实有效的“模块”教学。
(3) 以“文化主题”来“整合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大多单元有明显的文化主题编排, 如“感悟人生”“母爱孝悌”“大好河山”等, 而不同年段应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相同“模块”中的不同课文也承担着各自的教学任务, 因此我们尝试以教材为母体的“模块”建构。如六年级“咏物抒情”“模块”中《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三篇文章的教学, 引领学生在不同文体中感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实现了言意兼得。
(4) 从“语文学习”到“校本课程”。生活处处是语文, 语文的思想可与学校的文化相匹配、相适应。我们在学校“茶文化”特色研究的基础上, 编制了特色的“茶语文教材”, 分年级编排茶故事、诗歌、散文, 开展研究性学习, 从品茶走向“茶品”、在茶里做出“校品”, 开展濡染浸润式教育, 为儿童的生命成长打上鲜明烙印, 也为“模块”建构引来一泉活水。
2.基于“比较”的“模块”建构
比较阅读是“模块”教学的又一重要方式, 通过不同文本的比较、对照和鉴别可以强调写作手法、凸显文化主题, 从而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 又可以看到差别, 把握特点, 提高鉴赏力。
(1) 以“对比映衬”来“比较阅读”。教材中有些文章在主题、写法上有相似之处, 但又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将它们放在一起教学,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广玉兰》《夹竹桃》同属“状物抒情”单元, 以传神的笔调描绘了花儿各自的特点, 我们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教学思路比较阅读, 通过“闻”“赏”“品”来理解课文内容、习得读写方法、体会作者感情。比较阅读过程中, 我们咬定语言文字不放松,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整理, 真正感悟到广玉兰和夹竹桃顽强的生命力。
(2) 由“现代文本”到“古文阅读”。学习了课本上的现代白话文后, 可以引领学生进入“小古文”学习。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由经典“小古文”改写, 如《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开天辟地》等传统神话。我们整合课内外文本将之“建模”, 是一种文化的回归、对文学本原的探索。如我们在教《开天辟地》时, 在学生读懂、读通、读透课文后, 引导其对比读古文版《盘古开天辟地》 (选自《五运历年纪》) , 课堂教学效果“视接千载, 思通万里, 气贯古今”。
(3) 由“改编文本”到“原文比较”。课文只是个例子, 很多是被改编的, 从“改编文”到“原文”的阅读, 我们是让学生站在文本审视的高度去品评相似却不同的作品并作出独立判断。如老舍的《草原》原文与教材有很多不同, 孰优孰劣, 需要学生在对比、品评中加以鉴别, 起“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之效。
(4) 由“母语文本”到“外文阅读”。相同主题的中外作品有不同的风格, 代表了一个时代、民族、流派的思想艺术特点。我们在“建模”时会做个有心人, 帮学生找到同类的外国文本, 引领其徜徉在不同国度、穿行于风格不同但同样曼妙的文字中, 收获不同的阅读快感。
3.基于“读写”的“模块”建构
“阅读是吸收, 作文是倾吐”。“新课标”特别强调的语言文字运用, 是语文课程的重任、语文教学的重点。“模块教学”就是要在主题引领下, 把多个文本放在一起阅读, 构成一个大语言环境, 让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 不仅明白“写了什么”, 还要探究“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
基于读写, 我们“建模”时抓住四个“点”:启发点, 即阅读过程中的启发成为读写结合的前提;需求点, 即基于“课标”与学生成长的需要促成读写结合的动力;共性点, 即要通过分析比较找到读写结合的契机让课堂风生水起;发展点, 是升华读写结合的意义, 引领学生漫溯语言的深处。[3]如我们在教学“师恩难忘”这个“模块”时, 引领学生阅读不同课文时分别关注其侧重点, 如《莫泊桑》中的外貌、神态、心理描写, 《理想的风筝》中的细节描写, 充分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的立体框架, 把“人”的读写结合起来。从学生的习作构思、选材立意出发, 进行“先习作再阅读”的构思, 使阅读时充满写作的影子, 在仿与创中不断进步。
三、“模块教学”的课型推进
“模块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整合、高效, 节约课时, 引领学生课外阅读。我们本着大阅读观、大语文观、大教育观展开研究, 不仅注重某个课时的教学, 而且关注整个“模块”的效果, 建构“大单元教学体系”, 遵循“整体性原则”来组织教学, 实现了阅读教学的高效。经过长期实践, “模块教学”形成几大课型:“整体感知”“组合研读”“立体拓展”。
1.“整体感知”课型
“整体感知”课分“预习”与“反馈”两个部分。预习, 即本着“以学定教”理念, 放手让学生依据自学提纲 (“导学单”) 自学一个模块的全部内容, 中高年级学生在课外完成。而“分层设计”“自主选择”是编制“自学提纲”的理念。教师则在学生完成自学提纲的基础上设计教学预案。反馈, 即在预习的基础上组织反馈,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交流“导学单”。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 教师对教学预案再作调整。
这个课型的关键在于“导学单”的编制:一般内容是先让学生课前通读本“模块”的课文, 让其自主罗列生字词, 同时辨析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等;再要求其了解主要内容, 理清表达;最后引导其质疑问难, 为研读服务。
学校课题组以“预习反馈”为主题召开研讨会, 通过一年级研讨课《预习指导:春笋》, 让大家明白了:低年级预习指导要授之以渔, 要教会学生“标段、圈画、读文、提问”“四步预习法”。反馈时, 则应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小组建设要有规范、机制、激励, 让课堂民主自由、活力四射。
2.“组合研读”课型
研读中, 我们通过“增减”“关联”“整合”等手段, 重组教材, 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模块”, 组织学生学习与活动。根据学生需要, 展开研读时我们往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 这个“点”或来源于学生的问题, 或是整个“模块”的关键所在, 能揭示“模块”的内在联系, 对于学生的研读起到了方向性的引导作用。在研究实践中, 我们把“研读”分为“横向组合”与“纵向组合”两类。
(1) “横向组合”。所谓“横向组合”, 就是在打通“模块”中课文壁垒的基础上, 在文化主题引领下重组文本实施“研读”。如课题组吴燕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世界各地”, 有机整合了《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 不仅系统理顺了本“模块”的说明顺序, 更以说明方法“举例”“比较”“数字”的体验为抓手展开教学, 由《秦兵马俑》中的习得, 到《埃及的金字塔》中的迁移, 再到《音乐之都维也纳》中的运用, 学生经历了系统的、强化的学习过程。再如课题组面向无锡市锡山区展示研究成果时, 一位老师执教的以“学与问”为主题打通《学与问》《冬夜读书示子聿》两个文本的“研读”课, 引导学生以多种方法揣摩语言感悟表达, 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 扎实而有理趣。
(2) “纵向组合”。所谓“纵向组合”, 就是虽然没有明显打通“模块”中课文壁垒, 但也有明显的文化主题引领, 系统设计“模块”中每篇课文的研究任务, 再实施“研读”。如课题组以“就来讲讲这个故事吧”这个主题, 引领学生学习《蒲公英》《三袋麦子》《哪吒闹海》三篇课文。虽然没有打通课文, 但有“学讲故事”的主旨引领, 于是教学有标可依。《哪吒闹海》中抓“闪、躲、扔”等动词学讲故事, 《三袋麦子》抛出“你最赞成谁的做法”组织小组讨论, 把课堂让位于学生, 尽情地读、悟、议。在汇报讲故事阶段, 可谓绘声绘色、具体传神。
3.“立体拓展”课型
在“模块建构”时, 我们寻找拓展教学的链接点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有的拓展可与“研读”融合) , 在课内外引领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其中得到知识、情意、能力的和谐整体发展。在后续研究中, 我们设想将取得较好效果的拓展内容编订成册, 梳理成行之有效的拓展策略, 形成“模块教学”校本拓展读本。如上文所举“就来讲讲这个故事吧”模块, 学完《哪吒闹海》后, 我们拓展了《龙宫借宝》, 抓住故事中孙悟空的语言、动作, 体味其聪明、勇敢、敢于追求自由的精神, 学生读着、演着、体会着, 兴趣盎然。再如廉智斌老师在课题推进会上执教“世界各地”拓展课, 引进《桂林山水》一文, 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做个“桂林小导游”, 再进行片段描写训练就显得水到渠成。当然, 拓展课还可以和学校文化、教师特长结合起来, 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依照以上课型推进, 我们在扎扎实实的实践中梳理出了“7课时教学法”:一个单元以3篇课文计, 再加习作与练习, 原先最少10课时, 现安排情况如表1。
所节省的3个课时,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建构校本阅读课程体系, 形成“阅读指导”“阅读欣赏”“阅读交流”等范式, 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绘本阅读”“亲子阅读”“好书漂流”“同读好书”等活动, “每天阅读一点点, 每天分享一点点”, 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模块教学”的研究机制
我们本着“以研促教”的理念开展研究, 出台明确的研究制度、开展扎实的课例研究、建设民主的实验班级, 加快课题推进。
1.出台教科研制度
在“模块教学”研究中, 学校全面落实“四项制度”来促进教师提高教研水平:一是教师每天一次的一课一反思制度及每月一次的研究课制度, 二是教研组每周一次的课题研究听课、评课制度, 三是骨干教师每月一次的教学展示或调研制度, 四是学校每学期一次的课题研究阶段性展示制度。
2.开展课例式研究
在课题实验中, 我们让青年骨干教师经历“个人备课呈现教学原行为”“课堂观察研讨教学新设计”“骨干引领体验教学再尝试”的研究过程, 通过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专题研讨等方式以研促教, 形成教研共同体, 真正实现教研相长,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也积累了不少“模块教学”成功课例。
3.辐射实验班功能
在实验班建设中, 我们力推“小组合作学习”, 尝试改变课堂的时空结构和交流模式, 充分发挥“模块”教学功能。我们还从实验班摸索示范到平行班普及实践, 让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真正成为学生习以为常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在八小的课堂上, 学生享有“两权”———思考权与话语权, 他们会思考、敢质疑、善表达,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模块教学”的改进要点
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中予以关注:
1.“建模”要客观个性有特色
我们在“建模”时要思考整个“模块”的地位、目标, 要思考关乎语文本位的训练点在哪里, 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教学?“模块”建构要做到与语文教材相匹配, 与校本课程相契合, 与师生生长相结合, 让课题研究与个性发展、学校文化融合。
2.教学要立足课外连生活
“模块教学”要链接生活, 衡量的标准是有没有对课外进行延伸、拓展, 老师的指导启发作用在哪里, 学生是否真的已经不自觉地在课外阅读了?这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处, 需要时常追问。
3.研究要不断追问理步骤
我们的研究宗旨是“改革阅读方式”:变单一为多元、封闭为开放、静态为动态、独立为对话。在后续的研究中, “模块”建构上还要突破, “模块”课堂上还要变革, 寻找到语文“模块”教学的规律。
在后阶段的研究中:设计“模块”时要做到整体把握、观照全局、确定目标;课堂“研读”时要做到组块深入、资源重组、重点研读;课堂调控时要追求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生本互动;反馈迁移时要追求训练强化、评价延伸、能力提高。
总之, 整个研究过程要遵循“模块”之构建、“模块”之课型、“模块”之模式“三步走”的发展过程, 合启悟、明了规律、反思提升, 真正达成“与文本深度对话”。
摘要:小学语文“模块教学”实践研究立足于改革阅读教学方式, 以“整体推进”理念改革阅读教学, 致力于“模块”设计、课堂结构改革、课型的建构与实施, 努力追求“多快好省”的效果。本文着重论述“模块教学”的核心概念与主要特点, 厘定了其“主题建模”“课型推进”“研究机制”等研究策略, 以促进阅读教学高效、顺利地开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方式,模块教学,课型推进
参考文献
[1]朱明海, 杨革新, 黄寿.整体推进:阅读教学从“少慢差费”到“多快好省”[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 (12) :23-27.
[2]薛法根.组块教学:为小学生的言语智能发展而教[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2010 (07-08) :77-82.
[3]刘宪华.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阅读——主题阅读研究的实践与思考[J].人民教育, 2013 (13-14) :3-8.
语文实践活动模块 篇2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种类
在语文的教学中,除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外,课外的大千世界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需要师生们共同去努力开发,完善利用。读万卷书需要课本知识,而行万里路就要学生自己切实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的万千形态,了解历史人文,遍赏名山大川,结合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丰富人生经历。语文无处不在,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学习的影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学习的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充满好奇,课外实践活动能让他们更加贴近生活,观察社会,在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培养学生兴趣,了解现代科学知识,学以致用,提高相应的生活技能,热爱语文学习。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一)要注重实践活动的探索性
语文实践活动目的不是带学生做游戏或者出去玩那么简单,而是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讨论活动进程和展示自己的成果,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求知识和道理。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付出劳动来完成,才能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教师从旁指导。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让他们尽情发挥想象,开拓自己的思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
(二)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反复性
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知识,领会道理。但是,实践活动不像学习课本,在教科书上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和道理都写得清清楚楚,而实践活动则需要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感悟和体会。因此,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必须反复进行尝试,才能从中得到真理。
(三)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创新性
语文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开拓思维,勇于尝试。活动不要拘泥形式,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实践中完全可以不受约束,开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掘学生无限的创新潜能。
(四)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完整性
在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指导,引领学生从头到尾完成整个实践活动,而不是以零散的片段进行,要让学生能从整个过程中明白做每件事所需要的准备、实施、分析、讨论、总结等步骤。积极思考,主动求知,只有进行这样全面完整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将实践与知识结合起来。(五)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涯中,不仅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自身能力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正是为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供的平台。它让学生看到了课本以外的世界,接触到了更广阔的天空,也让学生经历了更多的事件,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成功中体会喜悦,积累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也锻炼了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六)注意评价的开放性
在每次语文实践活动结束后,总结性的评价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同学交流,并系统概括本次活动进行的内容和情况。大家一同讨论,集思广益,积极发言,也是一次非常有特色的交流学习。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
(一)亲身体验式
亲身体验即是让学生亲自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不局限于在课堂上,更多时候是在课外进行。活动可以是为家人做一件小事,或者为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可以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促使具有才艺的学生能够发挥特长,有能力的学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让大家更加了解社会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这种实践学习方式正在为广大学校所接受。
(二)解决问题式
这种实践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和统筹组织能力。它主要是给学生一个实际问题,让他们去分析研究,然后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学生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也是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解决问题式实践,可以促进彼此间的合作,明确分工,共同努力去完成任务,注重发挥团队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综合式
语文实践活动模块 篇3
一、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模块的特点
什么是模块?百度百科的第一条解释是“在程序设计中,为完成某一功能所需的一段程序或子程序;或指能由编译程序、装配程序等处理的独立程序单位;或指大型软件系统的一部分”。韦氏词典的第一条解释是“家具或建筑物里的一个可重用的标准单元”。由此得知模块具有完整、可独立运行、可重组等特性。从而延伸出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活动模块具有以下特点。
(一)每个活动模块是独立的完整的活动
每个活动模块不仅是主题活动的组成部分,还是一个可以独立开展的完整的活动。如主题活动《余姚榨菜》包含九个活动模块:①整地;②选种与育种;③移栽与管理;④收割;⑤榨菜传统腌制方法的探究;⑥参观榨菜加工厂;⑦榨菜美食的设计与制作;⑧余姚榨菜品牌的调查;⑨榨菜美食节。每一个活动模块都是一定意义上的完整活动,都可以独立进行活动。
(二)活动模块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主题活动中的活动模块虽是独立的,但也不是“一盘散沙”,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主题活动《余姚榨菜》的①②③④模块是关于余姚榨菜的种植流程,⑤⑥⑦⑧模块是关于余姚榨菜的加工与制作。
(三)两个或两个以上活动模块可以进行重组
一个主题活动包含多个活动模块,其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活动模块可以重组成另一个主题活动。如《余姚榨菜》的九个活动模块,这些活动模块还可以组合成其他的主题活动,如①②③④活动模块可以组合成《余姚榨菜的种植与管理》主题活动,①②③④⑦⑨活动模块可以组合成《校园榨菜节》主题活动,⑤⑦⑨活动模块可以组合成《榨菜美食节》主题活动。
二、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模块化设计的策略
(一)确定内容,设计活动
课间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课间管理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班级管理的质量。课间活动是学生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安全事故的多发时段,课间活动是否安全、文明将直接影响整个校园的安全。因此某学校将主题活动《我们的课间,我们做主》作为常态活动,在小学三至六年级开展。主题活动包括课间活动大观察、课间十分钟公约、我们的课间游戏、父母儿时的游戏、国外孩子的游戏、我们的课间我们做主等六个活动模块,包含了课间活动的各个方面,可以成为各个学校的通用主题活动。
(二)制定目标,选择活动
“通用活动主题”是指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域范围内的学校和班级可以通用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它包含了某一主题的所有活动模块,可以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年级进行选择性的组合并实施。在通用主题活动中选择哪些活动模块组合成符合区域、学校、班级“个性”的主题活动要取决于活动目标。
《我们的课间,我们做主》在小学三年级实施的目标是“知道课间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课间活动的顺序;能合理安排课间活动,养成良好的课间活动习惯”,选择了课间活动大观察、课间十分钟公约、我们的课间我们做主等三个活动模块。
在小学四年级的实施目标是“会通过调查、查找资料了解一些课间游戏;能根据资料再现并改造课间游戏;能文明、安全地进行课间游戏”,选择了我们的课间游戏、父母儿时的游戏、国外孩子的游戏、我们的课间我们做主等四个活动模块。
(三)理清结构,组合活动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模块不能按自己的意志随意进行组合,需要按一定主题活动的逻辑线索和结构来组合。主题活动依据活动模块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有三种结构:串联结构、并联结构和混合结构。
串联结构:以一两个活动为中心,其他活动为辅助,按一定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
并联结构:各个活动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活动可能是同质的,也可能是异质的,没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混合结构:既有串联关系,也有并联关系。
主题活动《我们的课间,我们做主》在四年级实施时选择了“我们的课间游戏、父母儿时的游戏、国外孩子的游戏、我们的课间我们做主”四个活动模块,前三个活动模块是并列关系,第四个活动模块是前三个活动模块的延伸活动,这时四个活动模块形成了混合结构的主题活动。
(四)依据实情,创设实境
一个通用的主题活动,可以适合某一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学校开展,没有“个性”。因此,需要依据主题活动实施的区域、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成有“个性”的主题活动名称,创设真实情境。
某校四年级某班的多数学生一听到下课铃响就冲出教室,三五成群地在走廊上、天井里、操场上追逐嬉戏,经常有不文明的行为出现,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成了学校里有名的“差”班。新任班主任在班级里实施了主题活动《我们的课间,我们做主》,依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活动目标选择了“课间活动大观察、课间十分钟公约、我们的课间我们做主”等三个活动模块,并对活动模块的名称进行了修改,如“课间活动大观察”改成“在课间我们在做什么”,“课间十分钟公约”改成“在课间我们该做什么”,“我们的课间我们做主”改成“在课间我们将做什么”,使主题活动具有了一定的“个性”。
语文实践活动模块 篇4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 在高职阶段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但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大学语文教学实际上被边缘化了。以我院为例, 有的专业将大学语文定为选修课, 有的干脆不开设, 以应用写作取而代之。即使开设大学语文, 课时也不足, 选用的教材是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压缩饼干”。大学语文遭遇尴尬, 现状堪忧, 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从学校层面来看, 重专业、轻基础这一思想在课程设置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专业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就业难的形势长期存在, 使学校层面格外重视专业教育。在设置课程、分配课时, 专业课总是享受“优先”的待遇, 基础课就只能充当“填空”的配角。当然, 注重专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这样有利于学生就业。忽视语文的基础作用, 一味把专业教育当做学生就业的“敲门砖”, 却失之偏颇。因为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无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无法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
从教师层面来看, 绝大多数对高职语文的人文性、实用性等特点缺乏必要的认识。在教学改革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将语文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发展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只是一句空话。同时, 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片面地认为写好了公文、计划和总结、调查报告及条据类的应用文就能满足就业的需要。这样就忽视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 把语文局限于单一的程式化的应用文写作上, 对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极为不利。长此以往, 不仅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 老师也会面临语言贫乏、底气不足的危机。
高职语文应设置“经典文学”模块,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不仅弘扬民族文化, 而且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为开展“实用写作”模块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要贴近市场, 强化经典阅读和实用写作功能, 并且要增加实践训练模块, 突出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通过开展实用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分析及实用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从而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 并为其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活动对实用语文能力的要求
实用语文能力是一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工作岗位和创新发展的语文应用能力, 它包括“语文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实用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重识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模式有本质的不同。高职语文旨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学习语文, 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搜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规范汉字书写能力、言语交际能力及实用文书写作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 实现为专业服务、为职业生涯服务的目的。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 以就业岗位为导向设置课程,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教学, 从而使上学如上班, 上课如上岗, 这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语文必须走出学科教学的藩篱, 主动融入职业教育的系统中。教学时理应同社会实际和职业活动挂钩, 因为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在相互渗透中“呈现不断交融, 共同发展的态势”。因此, 语文教学一方面要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衔接, 另一方面要与职业活动相结合, 使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人文性, 突出专业性, 体现职业性。
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现实要求。在职业活动中, 那种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人文底蕴的专业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用人单位“优中选优” (即动手能力强, 人文素质高, 发展潜力大) 这一心理需求来看, 职业活动需要全面发展的人, 需要有文化、有后劲的职业人。因此,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内涵, 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 是高职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公共模块。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为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准确的表情达意奠定基础,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浸润人文情怀、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格品位的过程中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这样, 高职语文才能真正达到为就业服务, 为职业生涯服务的目的。
“现代职业环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 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链接越来越纷繁,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高标准高要求”。高职语文肩负着培养有文化的职业人的重任。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显然不能局限于学科教学层面上的听说读写方面, 而应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专业结合, 使之相互渗透, 打上专业的烙印。同时, 还要模拟工作情景, 加强实践训练。在“练”字上面做文章、下工夫, 提高职业素养, 增加就业砝码。这样设计有利于各专业根据需要灵活选学的模块化实用语文教学内容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实用语文模块化教改尝试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 在高职阶段扮演“二为”的角色, 即为专业服务, 为职业生涯服务。从强化母语这一角度看, 它应该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延续与提升, 从注重实用这一角度看, 它应该为专业学习和未来就业服务。因此, 高职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应同中学语文和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区别开来。我院集中语文教学骨干力量建设《大学实用语文》精品课, 就是这一课改初衷的体现。我们通过灵活适用的教学模块组合, 不仅使学生在新颖的视觉感受中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通过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语文教学体系, 使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 贴近职业活动, 从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以便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高职语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培养实用语文能力的需要。
(一) 经典阅读
经典阅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首要环节, 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 锻炼思维, 培养良好语感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诵读经典, 传承文明。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外优秀文化的载体。追寻社会历史的脚印, 聆听古圣先贤的心声, 感受优美灿烂的文化, 在潜移默化之中可以自然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 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个性追求的愉悦。虽然经典阅读不能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 但它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是隐性的, 不能立竿见影。在经典文学作品中蕴涵得天独厚的人文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点, 也是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立足点”。毋庸置疑, 人文精神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发展, 而且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为它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都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
经典阅读为公共基础模块, 按主题归类, 可以将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分为“山水情思”、“人生感悟”、“世态逸事”、“学行砥砺”、“爱国奉献”等项目, 项目下设若干篇章的赏析任务, 入选文章不受体裁的限制, 如“人生感悟”项目中可选择《春江花月夜》 (诗歌) 、《鸭窠围的夜》 (散文) 、《永远的尹雪艳》 (小说) 等。
此模块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并在经典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自主学习能力, 为专业学习和从事职业活动奠基。
(二) 实用写作
实用写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提高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处理公私事务能力, 锻炼思维, 培养应用文种实际写作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 但是一定要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 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联系专业实际和社会生活, 培养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实用写作能力, 是实用写作模块教学的根本任务。一般来说, 实用文种都有稳定的格式和习惯用语, 显得枯燥无味。但是, 在学习时只要融入专业内涵和实际生活, 就能使之焕发青春, 充满活力。如联系所学专业和个人实际写作求职信, 根据工作需要写作公文、签订合同、开展社会调查并写作调查报告等, 不仅能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得到强化, 而且能使学生在对接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培养显性的职业素质, 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中增强角色意识。
实用写作为专业学习模块, 按照专业教学需要设计, 以便灵活选用。可分为通用模块和专业模块。通用模块中分为日常应用、公文写作、社交礼仪等项目, 每个项目下设若干应用文书学习任务。如日常应用项目中就包括调查报告、合同书、演讲稿等。专业模块又包含理工类、经贸类、管理类等项目。每个项目下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文书学习任务。如经贸类项目中就包含市场调查、广告文案、经济活动分析等。
(三) 实践训练
实践训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关键环节, 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关重要。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内涵发展的要求, 应设计灵活多样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训练模块。作为大学实用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相对独立而又与其他模块紧密相连的, 不应视其为理论教学的附庸或补充。开展实践教学应明确目的, 制定实践训练大纲,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并且要认真研究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改变“重理论, 轻实践”的现象, 使学生在动口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践训练为素质拓展模块, 主要有诗歌朗诵、诗文赏析、社会调查、普通话比赛、演讲论辩、公文模写、模拟求职、规范汉字书写、毕业论文交流、大学实用语文精品课自主学习等项目。它既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于课内穿插在“经典阅读”和“实用写作”模块教学当中, 实现教、学、练的有机结合, 又可以依托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于课外开展, 实现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训练, 形成浓厚的实用语文学习氛围, 学生在大语文视域中锻炼思维, 培养口才, 提高规范汉字书写水平, 掌握实用写作技巧, 实现人格品位的提升和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最终将隐性的、显性的职业素质融会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开展大学实用语文模块化教学, 为学生成人引路, 为学生成才奠基, 这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时期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要, 也是语文教学实现为专业服务、为职业生涯服务这一目标的不懈追求。
摘要:基于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实用语文能力, 从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为职业生涯服务这一角度, 构建实用语文教学模块, 即经典阅读、实用写作和实践训练模块。三大模块紧密相连而又各有侧重。经典阅读模块重在“读”, 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和人文精神;实用写作模块重在“写”, 旨在培养学生常用应用文和专业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实践训练模块重在“练”, 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及创新精神。
关键词:职业活动,高职语文教学,实用语文,模块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陆秀芬.试探大学生语文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其隐忧[J].文学教育 (上) , 2007, (01) .
[2]莫映礼.从申论考试谈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 2007年,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42-2008133285.htm.
[3]薛滩, 王军红.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相互融合与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0) .
[5]黄远, 李云慧.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成人教育, 2011, (5) :10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篇5
——走进家乡福泉
地松中学:刘晓军 授课课型:综合实践活动课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文字卡片制作,提高语段写作水平;
3、通过活动,提高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4、通过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重点:
1、通过文字卡片制作,提高语段写作水平;
2、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活动难点:提高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参观法、调查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活动过程:
【语文实践活动模块】推荐阅读:
语文实践活动09-21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06-15
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微探05-18
语文实践活动课教学10-02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论文05-27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总结05-28
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08-11
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05-16
五册语文实践活动第四单元06-11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现况与价值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