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教学

2024-08-27

语文实践教学(通用12篇)

语文实践教学 篇1

有效教学是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和教师同时获得进步或发展。近来, 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要想真正实现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勤于学习研究, 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 知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原则, 让学生全面发展, 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应该把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作为我们关注的课题。

一个人真正可贵的是他的思想, 语文教师要有思想才有魅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努力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勤于学习研究,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课改要求, 精心钻研教科书,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 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 真正实现语文的有效教学。

第二, 培养语文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若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 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 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的思维状态, 使教和学得到最和谐的发展和最理想的效果。

注重课前导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故事、问题、诗歌、实物等多种形式导入, 一上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尽快进入状态。

讲究教学设计, 激发学习兴趣。对于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教学, 如能经常安排学生表演课本剧或专题辩论, 让他们在语文实践中体悟语文, 获得必然是巨大的。

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 启发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前导语、精心设计只是浅层的方法, 真正调动学习兴趣的是, 让学生在学习中解除对可能发生的错误的恐惧心理, 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体会, 有成就感。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环节的连贯、学习习惯、学习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无限乐趣, 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落到实处。

第三, 引领学生思考, 注重讲练结合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高中生正处于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的阶段, 他们不仅对各种问题感兴趣, 而且已经不满足接受某种现成的结论, 开始进一步探求结论的依据。他们在学习上有一种自尊、自理、自强的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 根据学生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 要有选择地讲解, 而对于那些教学重难点, 通过设疑、激疑,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造成学生完全被问题所吸引而认真思考, 钻研和探索的课堂情势。有的问题, 学生可能争执不下或者寻找不到正确的答案。这时, 学生迫不及待地期待老师讲解, 老师再尽力讲清讲透, 学生就会有一种满足感。

当然, 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也离不开练。每节语文课, 学生都应有动笔的机会。练习和考试是手段, 提高质量是目的, 评讲是关键。平时的语文课应当十分注意基础知识系统讲, 系统练;重点知识重点练, 重点讲;重要题型归类讲, 强化练;试卷评析针对讲, 专题练, 这样效果才能显著。

第四, 坚持授人以渔, 提高学生素养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要学的, 不光是课本上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各科的学习中自己寻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是他们的一辈子的工作和生活的第一需要。”课内学习是学生打好基础, 获得自学本领的最佳途径。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组织学生学好这些课文知识, 而且应该注重引导学生, 从无字处读书, 读社会这本活书, 从中体会世态炎凉, 人情冷暖和生存法则, 道德准则。课文教学应从社会生活中来, 又回到社会生活中去, 教师应花时间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学习的“钥匙”。

综上所述, 要实施语文有效教学, 勤于学习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是根本;培养学生语文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是前提;引领学生思考, 注重讲练结合是保证;坚持授人以渔, 提高学生素养是目标, 有效教学的终极目标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进而通过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养。课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主要阵地, 也是教师实现育人价值追求的主渠道, 只有把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并真正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 才能真正地实语现文有效教学。

语文实践教学 篇2

在深入学习和逐步推广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们初中语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多年,虽未有大作问世,但对教育教学形式和改革也算感慨良多了。下面就其谈一些拙见。与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勉。

新课程理念无疑是我们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循的一条法则。一股“综合性学习”之风便也随之而起,于是,我们开始引导学生研究历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环保,创作美术作品……语文教师成了杂家,变得前所未有的“能干”,语文课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异彩纷呈”。20世纪80年代,一些名师以“大语文”主张和实践来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使语文教学界逐渐趋向这样的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种语文学习,但是反过来做就完全错误了。语文学习从言语学习内容上来说从来就是综合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言语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越来越分化,另一方面越来越综合。有些时候,我们怀疑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的语文教师还是不是语文教师,上的还是不是语文课。你看,在课堂上要解决生态保护、物种繁衍;要研究建筑与政治历史的关系……尤其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后,发现在整个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是耗笔墨最多的,于是才有了凡公开课必以活动课,尤其是综合活动课为多,唯恐无从体现“新课标”之“新”;于是才有了要求学生规划一座大城市、画出一套熊猫邮票的试题;于是才有了利用多媒体技术令人眼花瞭乱的走马观花的“热闹”课堂。语文课前所未有的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那么语文课与其它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觉得不管选文有多丰富,学科间如何渗透,还是要重提“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差异就在于一个“品”字,语文课应是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领悟剖析,这是综合性学习所代替不了的,效仿的结果只是无功而返。

一部新教材的诞生总是伴随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产生的。放眼望去各种新课程培训班、各种新课程研究论文在肯定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对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传统几乎全盘否定。那么传统的教学观念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吗?“语逻修文”曾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现在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如果抛开理念意义上的国家教育目的不论,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以考的内容为标准学为考服务。那么现在“新课标”的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指出:“英语语法逐步的强化,汉语语法逐步淡化,致使不少理工科大学生用英语语法来分析汉语复杂语句,而不能用汉语语法来分析母语。”这种现象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还将更为严重和恶化。目前由于中考不考因而教师也不教语法,学生便无从知道“短语”、“句子成份”、“句子主干”、“复句类型”,这不但不能以语法思维习惯来感受母语,而且使英语语法教学也无法顺利地贯通下去。其实一个学生如果不进行专门系统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仅仅靠涵咏品味、整体感悟,那无论是对当前还是未来的学习绝对是不利的。

语感是对语言内容和形式的领悟,语句数量,内容无限而形式有限,所以可以从形式入手,教给学生语法知识,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培养语法思维习惯去培养语感。此外,系统的语法知识还可以指导学生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书面用语,减少语病,不仅做到词能达意,更能做到词能传神。

新课标的实施和推广中伴生了一种新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理念的理想性固然不错,游泳池边教不出游泳健儿,问题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还给了学生,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自主”,而且自主学习的结果是教师被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课堂上有一位同学说他最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为“那是作者喝醉了酒写的”。面对这样的“独特感悟”,乐耶?忧耶?怕只能无言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问题是学生现在所面临的教材,其生活内容常常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学生建构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这是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生活的关键所在。这个“桥梁”非语文教师莫属。

现在说到“自主性学习”,教师便不敢“多言”,唯恐遵循“陈陈相因”的老路。其实与学生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或者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然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还是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三颗枸杞豆》这样描写太阳:“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如果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那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和课文背景中去解读,必须要教师“扶上马送一程”。

语文实践教学 篇3

第一,勤于学习研究,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原则,让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把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作为我们关注的课题。

一个人真正可贵的是他的思想,语文教师要有思想才有魅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努力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勤于学习研究,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课改要求,精心钻研教科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真正实现语文的有效教学。

第二,培养语文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若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的思维状态,使教和学得到最和谐的发展和最理想的效果。

注重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故事、问题、诗歌、实物等多种形式导入,一上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尽快进入状态。

讲究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对于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教学,如能经常安排学生表演课本剧或专题辩论,让他们在语文实践中体悟语文,获得必然是巨大的。

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启发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前导语、精心设计只是浅层的方法,真正调动学习兴趣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解除对可能发生的错误的恐惧心理,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体会,有成就感。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环节的连贯、学习习惯、学习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无限乐趣,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落到实处。

第三,引领学生思考,注重讲练结合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高中生正处于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的阶段,他们不仅对各种问题感兴趣,而且已经不满足接受某种现成的结论,开始进一步探求结论的依据。他们在学习上有一种自尊、自理、自强的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根据学生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要有选择地讲解,而对于那些教学重难点,通过设疑、激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造成学生完全被问题所吸引而认真思考,钻研和探索的课堂情势。有的问题,学生可能争执不下或者寻找不到正确的答案。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期待老师讲解,老师再尽力讲清讲透,学生就会有一种满足感。

当然,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也离不开练。每节语文课,学生都应有动笔的机会。练习和考试是手段,提高质量是目的,评讲是关键。平时的语文课应当十分注意基础知识系统讲,系统练;重点知识重点练,重点讲;重要题型归类讲,强化练;试卷评析针对讲,专题练,这样效果才能显著。

第四,坚持授人以渔,提高学生素养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要学的,不光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各科的学习中自己寻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是他们的一辈子的工作和生活的第一需要。”课内学习是学生打好基础,获得自学本领的最佳途径。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语文教学中,不仅要组织学生学好这些课文知识,而且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从无字处读书,读社会这本活书,从中体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生存法则,道德准则。课文教学应从社会生活中来,又回到社会生活中去,教师应花时间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学习的“钥匙”。

综上所述,要实施语文有效教学,勤于学习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是根本;培养学生语文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是前提;引领学生思考,注重讲练结合是保证;坚持授人以渔,提高学生素养是目标,有效教学的终极目标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通过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养。课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教师实现育人价值追求的主渠道,只有把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并真正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才能真正地实语现文有效教学。

语文实践教学 篇4

陶行知说过:“儿童的思维在手上,要解放学生的嘴巴、 眼睛、耳朵,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引导学生在做一做、画一画、猜一猜、找一找中学习语文,能够提升语文能力。”因此, 要真正转变语文的学习方式,就要让学生在教师的牵动下做语文学习的“分解动作”,走向独立完成语文实践行为的 “连续动作”,使语文学习由单一型、习题化,转为综合性、实用化。以下,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积极参与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所得,就增强语文教学活动略述如下。

一、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习语文

新课改实施以来,“预习+展示+反馈”的自主式、开放性课堂模式备受教师青睐。课堂上,教师普遍改变了以往牵着学生亦步亦趋的授课形式,采用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的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并且,教师普遍重视在课前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圈点批画,作好学习批注,梳理出学习中的困惑与疑问。如,在教学《你,浪花的一滴水》时,课前笔者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查阅有关雷锋的资料,了解雷锋。有的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了雷锋的个人简介、成长经历;有的学生从课外书上阅读到雷锋的故事和雷锋日记。课始,笔者让学生据题质疑:你是谁?为什么说你是浪花里的一滴水?引入雷锋后,在认识雷锋时让学生交流预习资料,大家互相补充,最后笔者做简单的小结。 相信学生、注重探究学习,使距离学生生活很远的雷锋形象渐渐清晰化,一个个性鲜明的雷锋形象站在了学生面前。展示课上,学生开展小组竞赛,选出代表上台展示,台下学生进行补充,并对这一环节提出自己的疑问,互相释疑。同一个知识点,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观点,课堂上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着、闪耀着, 汇聚成课堂的活力。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在学校里面要让学生从书写去学书写,从谈话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学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要增强语文教学活力,就要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实践,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地名》一文时,学习了课本上关于地名的知识后,笔者让学生开展了“爱我敦煌———了解家乡地名”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兴趣很高,有的学生请教家长、邻居,了解敦煌地名的来历及敦煌地名的典故,有的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实地调查、采访。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敦煌地名有关的知识,完成了关于家乡地名的调查报告。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地名的由来,而且感受到了家乡———敦煌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真正受到了一次生动形象的乡情教育。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贯穿于课内课外,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三、在创新校本课程中学习语文

目前,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自主研发并安排实施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拓宽了语文学习渠道,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大有裨益。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依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建设要求,有效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以外的丰厚教育资源,开发了校本课程,开设了以弘扬敦煌文化,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的21个学生探究社团。如,阅读与写作社团、讲故事社团、朗读社团、趣味数学社团、科学小实验社团等,突出实践育人、全面培养新人的要求。学校规定在每周星期五下午活动,在阅读与写作社团中,学生大量搜集和阅读介绍敦煌及宣传敦煌的历史知识、 名胜景观的相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敦煌,感受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爱我敦煌,建设家乡”的情感。在讲故事社团中,学生自觉搜集敦煌故事,包括《月牙泉的故事》《梧桐林的故事》《九色鹿的故事》《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故事》《陇人骄子—何永梅的故事》等,在讲述敦煌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中,学生获得了许多乡情知识,在敦煌故事讲述中,人人都是宣传敦煌的小使者。

语文实践教学 篇5

三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时间如流水般消失,在这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有苦有甜,课堂是我和学生交流互补的平台,下课时我们一起畅谈生活的经历和乐趣。暑假即将来临,反思一学期的教学经历,现做如下总结:

一、设置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从传统的接

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表现是,面对全体学生,选择灵活的教学形式,动员全体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就要认真设计和安排活动形式。我按照听说读写的要求,安排好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思考,个个踊跃发言。集体活动、个体发言交替进行,要切实避免老师和几个尖子学生反复“表演”的现象。对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回答浅而易懂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三、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小

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思维更加开阔。同时,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探究的积极性。俗话说“泉有泉眼,文有文眼”,于是我紧扣这篇课文的文眼,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最大限度的串起爱的主线。“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揣摩到作者将要写的内容。因此,导入新课之后,我便让学生就题质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不假思索就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

1、沉默是什么意思?

2、孩子们为什么沉默?

3、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沉默?

4、为什么说这是“可贵的沉默“?紧接着,我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以上几个问题。在汇报、交流之后学生便弄明白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当然,此时学生对文章的把握还是浅层次的,为挖掘其深层次的东西,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我让学生再度细读质疑,品味意味深长的句

语文实践教学 篇6

一、创新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做出统一的规定,力求实现灵活性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范围,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手段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学生建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同时通过读、写、看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音、写作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了让学生自主思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提高学习效率奠定基础的目的。同时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也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教学目的,创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并且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语文的交际性主要在于语言多样化、交际化、形象化的表现形式。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语文教学不应对句子进行讲解,而要将零碎的知识和真实有效的语境结合起来,通过看、听、说、写来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般从生活中寻找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表达能力,并且展现自己的交际能力。

二、创新语文教学方法的执行

(一)贴近生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任何学科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在语文课堂进行导入时,教师应该溯本回源,使课堂的导入内容贴近生活,并且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中寻找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经历,所以更容易接受和掌握,也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熟悉,让他们有话可说。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通常是以学生自信心、好奇心和自尊心为基础,学生只有处于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做到敢说、敢做、敢批判,进而培养起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气氛融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不会成为教育的附属品,才能形成良好的性格。

(二)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促进个性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学模式按部就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指导性较差,学生缺乏独立性思考。我们应该突破瓶颈,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每周要求学生写一下心得体会、观察笔记,或文章或片段,写实事、抒真情,留下自己成长的印记;每堂课抽出5分钟的时间用于学生演讲,要求学生做“听说”的有心人;加大阅读,以写作量为突破口。通过多种方法,增加学生课程交流学习的机会,为学生的读、说、写、听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己的心灵感悟和体验中,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此外,要充分应用母语背景,提倡通过认识社会、感悟人生来学习。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一个标准来衡量、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不要片面的去衡量学生的好与坏。要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优点、强项,只有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学习转变,重视个体的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容掌握、贯通所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三、多彩课堂,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创新语文教学,实现高效课堂,不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的知识,还需要学生在课堂外努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增大学习量,其真正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想学习的动力。因此,为了有效提高课堂内外的教学效率,老师必须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开展拓展学习。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唯一的中心。老师只起主导的作用,要做好组织者、指导者,有效地引导学生。老师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才是发挥课堂策略作用的根本。老师要适应角色转变,把握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核心,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既当师傅又当徒弟,才能真正将自己融入到教学中去,做到了解学生、鼓励学生,这样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发展”是课程的核心。演讲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朗诵比赛使学生学会体会朗诵的意义和内涵,寻找朗诵的要领,感受其中的快乐。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使其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种的语文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新环境下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淑玲.浅谈教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12).

[2]王志艳.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构建和谐语文课堂[J].甘肃教育,2013,(04).

[3]周兰成.赏识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0).

[4]张美婷.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2).

[5]高学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J].甘肃教育,2012,(23).

语文实践教学 篇7

一、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价值

中国是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个国民的文化修养在诗词就可表现出其水平高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诗人蕴含在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雄心让人激奋感慨。现代小学语文课堂中对诗词的讲解是时代的要求,是为了更好地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平仄押韵及对仗工整是古诗词的重要要求,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规范语言文字,并提高其语言准确性。爱国、闺怨、送别等都是我国古诗词题材类型,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知识及写作素材的过程。受古诗词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陶冶了情操,又丰富了知识,还提高了文化修养。此外,夸张、叠词、比喻等修辞手法经常运用于古诗词中,艺术性极强,朗朗上口的古诗读起来给人的是一种美的感受。学生思维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进行积极的启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会得到极大提高,在古诗词的意境美之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去学习,而是开始主动探索诗词中的魅力。

二、小学语文诗词具体的教学策略

1. 让学生反复品味原文的语言美

内蕴丰富、精练、言简意赅是我国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古人在写诗时,很注重炼字,如,贾岛写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写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再如,作者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中,区区二十个字,柳宗元就形象生动地把一个山中幽静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一个“蓑笠翁”夹杂在“万径”和“千山”这一寂寥广阔的环境中,更显空旷,同时也带上了一丝自由自在的洒脱之意,而在“灭”“绝”的这些看起来十分冰冷的字眼中带上一个“钓”字,全诗死寂的画面一下就有了生气,活了起来。《江雪》描绘的是一幅老渔翁寒江冬钓图,在诗词的背后向我们展示的是作者柳宗元孤傲、洒脱的内心独白:在纯洁而寂静的天地间,一个凄冷孤寂的老渔翁独钓寒江雪,生活是如此的平淡,而性格又如此孤傲。在“鸟飞绝”“人踪灭”安静寒冷的氛围中,天寒地冻毫不在意,世间烦恼全部忘记,只是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用山水景烘托的是寂静氛围,并以山水之间隐居的渔翁自喻,对自己政治上不得意的郁闷心情尽情地进行抒发。通过学生的反复品味,就是要让其理解这短短二十字小诗蕴涵的情感信息和抒情技巧,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2.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在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诗词学习要求中指出,学生在学习的第一阶段只需学会生字词,对诗句的大概意思可以理解,并能够做到背诵和默写即可;学生第二阶段则在低年级要求的基础上,可以理解诗句的内涵,依据诗的内容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画面,除此之外,对一些古诗词常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作者的姓名及写诗的时代背景;区分五言、七言绝句和五言、七言律诗等古诗题材;知道古诗如何进行押韵;明白如何区别通假字。例如,“景”在“返景入森林”中通“影”,“柴”在《鹿柴》中通“寨”。虽然这些古诗常识在大纲要求中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必须懂得,但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阶段,在小学就应该开始接触并对古诗词较为系统地了解,可以掌握一定的古诗词基础知识,以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宽,并对古诗词欣赏水平逐步提高。学生高年级阶段,古诗词的基础就已经比较深厚了,高年级学生的想象、创造、分析、记忆、语言表达等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老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适当提高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增加一定的难度,使学生进入到可以初步领会古诗词思想意境的新阶段。

3. 对比教学

意境和感情基调是学习古诗词中比较高的学习阶段,而这两点在许多古诗词中却是相似或直接就是相同的。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进行对比教学,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而且可以对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进行极大提升。例如,《泊船瓜洲》的中心情感思想就是“思念家乡”。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过主题相同的古诗进行回忆,比如,王维写的《杂诗》、李白写的《静夜愚》等,使学生思维进一步拓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这几首诗的异同,让学生对相同主题的古诗词进行巩固复习,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 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古诗词认识不是太深刻,古诗词的魅力也无法感受到。所以,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学时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进行激发。在古诗词学习中,有一个良好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前,对作者的一些逸闻趣事可以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学习古诗词才会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古诗词中魅力尽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我们要积极地去开展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以此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令学生对乡情、闲情、友情、爱国情、亲情等主题的作品情感进行正确把握,使学生、教师、作者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发扬光大我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志刚.聆听李白的心声——浅谈小学古诗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2013(04).

语文实践教学 篇8

一、朗读教学加深理解

对于小学古诗词教学来说,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便是朗读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词,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 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朗读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对诗词进行朗读的过程中, 能够逐渐熟悉诗词中所讲的内容, 而且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能够带领学生体会诗词的情感, 最终提升学生对诗词的感悟, 从而在情境交融的境界中, 感受诗人心中之情感。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 能够把握住古诗中的内涵,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先示范朗读一次, 并对诗词中的生字、句子进行简单的讲解, 以此来促进学生顺利完成朗读;其次, 教师必须要有感情地进行范读, 这样能够使学生重视古诗词中的情感变化、节奏句式等;再次, 教师也可以利用录音的形式来让学生将停顿的地方及情感语调变化的地方标出, 以此来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 学生要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反复地诵读, 以此来将自身情感融入相应的诗词中, 从而充分感受意境美;另外,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 可以利用播放背景音乐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 能使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与诗人情感相互融合, 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例如讲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时, 诗词的前两句主要是对友人的叙旧,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去想象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情感;诗词的后两句是诗人的情感迸发, 而学生在对其进行朗读时, 情感也会随之迸发, 从而感受到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情感, 并感受到离别时的不舍之情。这样, 学生在学习诗词时就会有更好的理解。又如讲解王维的诗词《山居秋暝》时, 其中“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学生进行朗读时, 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一个雨后清凉的夜晚, 幽静的小路和秋风阵阵的感觉,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会使其感受到诗句中传递的美景, 促进了学生对诗词兴趣的提升。

二、赏析加深感悟

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为学生详细地讲解诗词, 若能做好诗词的赏析, 就能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首先, 教师要能够将诗词中诗人的背景及重要的生平经历为学生作简单的讲解, 这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学生在了解了背景之后, 能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古诗词是作者将自身的经历结合自身的情感创造出的, 它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并且有着十分深厚的语言色彩, 所以教师必须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一些诗意及其情感。教师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讲解, 可以让学生研究注释, 因为观看注释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而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诗词, 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了解意思。例如, 在讲解《清平乐村居》时, 学生较难理解“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 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进行猜测, 针对学生的猜测, 教师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引导。另外, 教师在进行诗词赏析教学时, 可以利用画的方式进行教学, 针对一首诗词, 学生在朗读之后, 可以画出根据自己所读而想象出来的画面, 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诗词美的感受, 促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又如, 在讲解《江雪》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总结几个关键词“鸟飞绝、孤舟、寒江雪”等, 来使学生进行作画, 从而描绘出诗中幽寂的画面, 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使学生体会到诗人苦闷的内心情感。

三、写作加深记忆

对于古诗词来说, 虽然其中语句十分精炼, 但其意义却是深远, 小学生的思维不够成熟, 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所以教师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诗词、赏析诗词来初步认识诗词, 之后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来进行写作练习, 从而加深记忆。学生通过将所看、所听、所想等, 以写作练习的形式表达出来, 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例如, 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 教师在教学之后让学生自行进行赏析,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来写一篇赏析, 这样学生将会针对诗中优美的语句写一篇散文, 或者是针对诗人的生平经历结合诗词内容来进行创作, 从而加深对诗词的记忆。

四、结语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古诗词的教育意义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所以教师必须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 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建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2) :50-56.

语文实践教学 篇9

一、中职语文应以专业为导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结合生活实际,结合专业要求,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本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定位也要从岗位分析出发,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目标的确定上满足劳动力市场对就业人员语文能力水平的需求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满足实际生产岗位的层级、种类需要;在结构上满足劳动力市场所需人才的素质结构要求。例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听的能力训练,除了提高听问、听辩、听测能力外,我还补充了在职业活动中所需的仔细聆听的技巧,听话的礼仪,接打电话的礼仪,结合到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安排模拟训练。只有把教学的课程贴近专业需求,符合专业学生需要,才能学以致用,达到以专业为本的目的。

2. 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模块式课程结构。

根据不同类别的专业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知识模块,或组合本专业的新的模块群,使语文课程更适应专业需要。建立语文教学核心模块,构建语文基本知识的平台。这个平台包括各专业必学的知识,通过对这一平台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语文知识核心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以商贸物流专业为主的中专学校,我根据商贸物流类专业的需要设置语文专门知识模块体系,教学内容分三方面: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每块教学内容又分为基础课程和职业课程两类。

基础课程的内容衔接初中,对应《大纲》规定的能力标准,所有专业的学生必修。职业课程的内容是就专业的需要、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而设计的教学模块,教学时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弹性处理。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可以灵活拆卸组装每个模块,通过多重目标体系的设计,确保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实实在在的提高。语文教学在结构上采取开放式的模块组合,专业不同模块组合也不同,模块可以在课时上进行定量化,给予一定的“学分”相配合,保障模块有效运用,也有利于“学分制”教育的推行。

二、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侧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 改革中职语文的考试方式。

中职语文考试不应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更不应把学生培养成为“考试机器”、“高分低能者”。我们不能用分数来打击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中职语文考试要体现专业特点和灵活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教有所学,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建立中职语文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力求让评价更富人性魅力;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力求让评价更具个性色彩;尊重学生的经验差异,力求让评价充满生活情趣。要贯彻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学生成长自我记录为主,实现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老师定评相结合。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实施,促使师生双向互动的学习、双向互动的评价。它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省,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制造条件。

2. 改革中职语文教学效果考评。

语文实践教学 篇10

一、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能力、情感的生成, 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 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 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中各类注释, 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 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情感, 感受语言特色。

二、教师切实改变教学方法, 要达到真正会教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以课程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把教学过程作为课程编制的过程来展开, 这样就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和积极对话, 从而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让自己会教, 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好。会教, 涉及的面很广, 我认为教师应当首先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 对语文教学要有几点基本认识。一是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概括地说就是读、写、听、说、能、感。 (能, 是指掌握语文学习的各种能力;感, 是指情感价值观教育。) 二是把握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 教师要以教材为例文去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三是教学的基本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光是教师讲, 学生没有实践, 提高不了能力。

其次, 会教, 首先是教师应有很强的吸引力, 让学生爱学。这不能靠笑话, 幽默达到, 还得从教学本身增加吸引力。会教的关键是: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讲规律, 讲语文知识中规律性强的东西。如课文的“作者介绍”一项, 让学生抓住“名、时、地、评、作”五个要点, 篇篇如此。这就是规律。教方法, 也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渔”。要把学习知识的方法, 记忆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

三、注重开展因材施教, 满足学生认知需求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 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 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 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区别对待, 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 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 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 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

四、注重改进教学模式,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讲得精彩, 那毕竟是老师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在分组合作探究教学中, 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开展双边活动。在分组时坚持“优势互补、数量适中、分布均衡”的原则, 每个学习小组安排5-8人, 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 发挥优秀生对后进生在思维方式、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带动作用。笔者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足够数量的探究题目,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 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组间巡视, 对后进生开展辅导, 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点拨、启发、引导, 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 用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 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与语文科研 篇11

一、教材教法研究是教科研的良好起点

教科研是需要理论支撑的。根据以往的经验,拿到一本教材我们总是先翻阅单元的训练重点、每课的课后练习,查阅手上的教学参考书,然后在各类教案集上寻找适合自己的教案;后来允许资源共享了,更多的教案是在邮件的传递中或者网络的下载中实现的。平日里繁重琐碎的工作几乎成了我们不用认真研究文本的最有力的借口。但是这样就很难在课堂达到动态生成,甚至可能连基本的预设都很难达成。尤其面对课改后的教材,课后要求宽泛了,练习少了,参考的教案集少了,连跟踪试卷也少了,留给教师更多的是对文本的解读,对教材的整合与超越。解读好文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能利用教材,创设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对文本研究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生态和谐。同样是古诗,如《陋室铭》,简单地将文本再现是教,在充分研读文本之后科学地整合三维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大程度提高;同样的《西湖的绿》,粗略钻研教材之后我们仅仅只是在精美的课件中多读、多演、多活动,而把文本中值得回味的语言文字忽略了;再次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时我们欣喜地发现了许多令我们忽略的东西如“朴素”一词的内涵,如文章中关于青苔的描写是那么鲜明、那么富有个性和童趣,这些不正是语文课堂所倡导的,不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吗?因此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应运而生:根据课后要求的必须背诵的三段内容,抓住“一写、一读、一演、一找、一填、一品、一听、一谈”贯穿课堂,使课堂充满和谐与活力;《山中访友》是一篇文质精悍意味深长的散文,如果不多读几遍、多揣摩揣摩回味回味,我们很难发现文字中所蕴涵的那种人类对大自然朋友般的真挚之情,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只能仅限于课文的内容、文字的本身,很难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丰富的精神内在,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依旧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这样的局面难道说不是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密切的关联?所以说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包括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和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不仅能表现出作者对教材的感悟能力和知识结构,而且更渗透了作者处理教材的见识水平和创造能力。同时结合自己平时的理论学习,打破精神上依赖的桎梏,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并提升为理论的层面,我们在教科研的道路上就才能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二、日常课堂教学是教科研的生成实践

我们语文老师进行教科研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课堂教学中来。叶澜先生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到: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教育是教师的生命,课堂教学是教师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只有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教科研的幸福。

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两年前说“每上一次公开课都会有很大进步很多收获”,那是因为在开课过程中通过备课、查找资料,完成教学设计等等过程中,对文本和教学有了更理性的思考,通过理论的应用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于漪老师曾说过:“把每堂日常的课都作为公开课教,每堂公开课又都是日常的课,聚焦在求真务实、严谨的作风、钻研的精神,教学能力可扎扎实实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方法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教学科研:

1、理论学习心得。理论学习是提高教科研能力的最基本的途径,养成撰写理论学习心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始终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实验、深入探索,从而揭示规律,解决问题,提高质量。

2、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德国哲学家莱不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堂课也正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是教师和学生的不重复于上一节课的体验和经历。教学活动方案设计不仅能表现出作者对教材的感悟能力和知识结构,而且更渗透了作者处理教材的见识水平和创造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应当高于一般的教案,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再创造。 一个仅仅满足于写作教案的语文教师,是很难成为学者型的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最好能做到“让教参退位,让课堂生成,让经验淡出,让模式留步”,这样才能演绎教学的“独一无二”。

3、教学反思(由教学探索活动引发的理论思考和认识升华)。作为一线老师,仅仅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够的,要为教科研积累十分宝贵的材料,“教后反思”是你真正的所感所悟的宝贵经验或深刻教训。为教学探索活动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是由教学探索活动引发的理论思考和认识升华。这种反思可以是对备课的反思,也可以对自己课堂应变情况的反思,还可以对教学经验的反思。以上三者既有教训,又有经验;既有对过去事件的回想和诊断,也有对今后应采取的教学策略的安排,可谓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这样的反思是指向未来的,它使今后的教学将更加完善。

4、个案研究(一堂课的得失)。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有一堂课让你激动万分,或失败得让你刻骨铭心。我们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成功或不成功的体验都足以成为今后教学的启示。因此,及时记录个人教学的典型案例,是我们一线老师总结提高理论水平的一个关键。不要轻易放过课堂中闪现的思想火花,通过反思、探究来促进教学,提升自我。

5、商榷”与争鸣(对某一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作为新课程的一线实践者,我们是最有发言权的代表,即使是有名的专家的理论,如果与你实践的事实想违背,你就可以大胆提出来。如在“让学生动起来”呼声很高的形式下,你的一篇《还学生一片“静”的时空》可能就会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教科研过程中,要敢于向权威挑战。

这几种教科研方法是我们一线老师最容易直接操作,最容易成功的,因为它们来自我们的日常一线教学,真实可信,容易打动人说服人。也为下面我要讲的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提供真实丰富的研究材料。

三、语文教学成果要努力用教研论文和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表达出来

现在,在教育界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一所学校要创名牌,要靠一批高水平的学者型的教师;一个教师要成为名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学科研成果。我们当中有许多的优秀教师,他们一辈子敬业爱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但由于不善于动笔写文章,或缺乏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临到退休,除了一些久积的尘封了的备课笔记之外,手头空空如也。应当说这是一种悲哀。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深刻地指出:实践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因为理论的品格高于实践。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写作论文的形式,与同行们交流自己的教研成果,并认真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应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然后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关注我们教学生活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读者心灵共鸣的切入点,写出对己对他人都有所启发的论文来。一线的老师撰写的论文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来自一线,因为真实,所以感人。应当说,语文教师每天的工作,从形式上讲,似乎是周而复始的,而从内容上讲,则是日新月异的。一个志存高远的语文教师,应当以教科研开路,把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一边搞教学,一边搞科研,把教科研的成果通过论文形式,及时地反映出来,坚持数年,必见成效。写作论文的过程,是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是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是不断丰富自己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与语文科研水平的过程,更是不断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同时,我们又应当在语文研究的厚实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专题性研究,这是取得重要成绩的关键,是基础研究上的提高和升华。做出了成果的课题研究,更夯实了诸多方面的研究基础,提高了语文教科研的能力。所以,基础研究与专题研究是相互作用的,是相辅相成的,而专题研究则是学者型教师不可缺少的一种研究,它是研究者心目中的精品意识的表现,其研究成果就是拳头产品。

作为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总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理性思维为中心,以教学创新为目标,以撰写文章为途径的;其研究起于教学思想研究和教材研究,从教学研究延伸到教育研究,从教材研究延伸为学术研究;以文章为载体,通过写作把研究成果固定下来,赢得时间和空间,将对今后自身的发展起作用,为语文教学和为语文事业发展作贡献。

语文实践教学 篇12

一、识字教学游戏化:漫游识字乐园

教育学家卡罗琳指出:儿童的工作就是游戏, 在游戏中激发思维, 是儿童最愿意接受的。由小学语文课程看, 本身就蕴含游戏因素与功能, 可视为“游戏场”、“聊天室”, 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快乐汲取知识营养, 健康成长。再者, 由建构主义理论看, 学习需要依赖一定的“情境”, 特别是丰富而生动的情境, 如此学生才能实现意义学习, 自主建构知识。而游戏是情境创设的重要手段, 可营造有趣、生动而真实的识字环境, 让学生在游戏氛围中主动识字, 更唤醒原有经验与知识, 灵活迁移同化, 实现汉字的意义建构。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游戏心理, 结合实际教学需求, 将识字教学寓于各式各样的游戏活动中, 让学生漫步识字乐园, 体验字词的韵味, 提高脑力劳动效率, 进一步巩固与提升学习热情。

如结合字形特征, 编写一些有趣的字谜, 以猜谜的游戏方式, 营造出活泼轻松的识字氛围, 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热情,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争先恐后地猜谜, 不论猜出与否, 课堂都会洋溢着欢声笑语, 将识字学习变为一种探寻汉字旅程的乐趣, 特别是当学生猜测正确时, 更会充满成功感, 学会灵活记忆字词, 提高辨析能力。比如“老牛不露头” (午) ;“一点一横长, 口字在中央, 大口张着嘴, 小口里面藏。” (高) ;“土上坐着两个人” (坐) 。这样, 通过猜谜游戏, 让识字学习更活泼有趣、轻松快乐, 也渗透识字方法, 强化字形与字义理解, 加深字词印象。另外, 在字词复习教学中, 也可采取游戏方式, 如“送信”、开快车、钓鱼等游戏, 给学生“自动”空间, 让他们在玩乐中巩固识字, 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二、写作教学游戏化:驰骋想象天地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 教师居于中心地位, 制约了学生主动性, 压抑了学生自主精神, 导致学生一说到写作就紧张、头痛。因此,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 将游戏活动式教学来代替“范文式”指导, 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由表达, 得到智慧启迪, 方法点拨, 将写作视为有趣的创造活动, 想象驰骋, 自由创作。

如教学有关动物的作文时, 灵活改造“幸运52”的游戏, 将其搬入课堂,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活动, 学会写最喜爱的动物。在游戏前, 要求学生课前观察最喜爱的小动物, 写写观察日记, 读读有关动物的范文, 摘抄精彩语句或片断, 或者利用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而后课堂上以闯关游戏为载体, 点燃学生写作热情, 启发学生写作思路, 让语文写作变得有趣生动, 也达到有效指导。

(1) 你点我答:转动转盘, 看指针指向哪组, 该组点题回答———根据片段内容, 说说是从哪方面对动物进行描写的?而后师生总结, 归纳动物描写的常见方面, 如脾气、外形等特征, 吃食、嬉戏等习性。

(2) 你说我猜:一位同学用语言描述小动物, 但不可出现动物名称或有关拟声词, 其他学生根据描述的特点竞猜动物名称, 教师适机引导。比如提问猜对的同学, 由哪些句子可猜出来。猜不出时, 教师补充描述, 学生再猜。这样, 可让学生学会抓住动物特点来描写。

(3) 你讲我接:各组选择某种动物, 按照一定顺序, 以接龙形式加以描述, 构成语篇, 其他小组予以点评或补充。这样, 可让学生学会根据一定顺序具体、清楚的描述。

(4) 你写我评:根据自己喜欢的动物, 自由写作, 生生互评, 提出修改建议。这样, 通过游戏式写作, 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指导作用, 让学生更自觉、更快乐的学习与创造。

三、阅读教学游戏化:畅享知识海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是学生吸收信息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若要让好动爱玩的学生主动阅读, 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 教师应避免说教灌输式教学, 尽量结合教学需求, 组织相关的游戏活动, 如角色扮演、争做小导游、竞赛等, 给学生创造趣味愉悦的游戏天地, 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乐趣, 畅游知识海洋, 积累丰富语言知识,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时, 分析老天鹅破冰壮观场面的语句时, 引导学生当当老天鹅, 将自己的双手视为翅膀, 将课桌视为冰面, 高高举起双手, 一次又一次的重重拍打, 说说自己感受, 体验感悟。学习课文后, 还可巧设情境, 引导角色扮演, 复述迁移———记者采访斯杰潘老人时, 提出问题:墙上的猎枪为什么一挂就是三十年呢?引导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 展开采访对话。而后扮演各种角色来复述故事, 最后教师小结。这样, 通过采访情境, 角色扮演游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说故事经过, 谈谈自己的感受, 玩中思考, 玩中总结, 加深文本理解与感悟。另外, 教学写景或游记类的文章时, 引导学生当当“小导游”, 将阅读与口语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古诗词教学中, 可组织诗歌对对碰、知识竞赛等游戏, 趣味复习与巩固。

上一篇:多媒体激活英语教学下一篇:政治建军思想政治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