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2024-07-25

教学实践语文能力(共11篇)

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1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场景中逐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能正确处理文本、作者、学生及教师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化和提高教学能力。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借助对话的形式促进教学知能的有机融合。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备课中把握教材;与学生对话,字啊角色转换中进行教学;与他者对话,在教学审视中形成反思;与自我对话,在规范与个性中寻求自我认知。

教学的实践性决定教师教育的实践品质。

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2

一、问准问题, 走近作者

教学主问题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是否有效。主问题着眼于课文内容, 往往细小而琐碎, 学生一看就懂, 一读就会;主问题局限于课文的遣词造句, 常常过于理性, 学生无法产生共鸣, 游离文外。当主问题指向作者的写作目的时, 学生就会在思索答案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作者表达的魅力, 在享受作品表达之美的同时将思想性轻松收入囊中。请看《翠鸟》 (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的两个设计思路。

设计一:

A. (初读课文后)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翠鸟的?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 答出了外形、行动、栖居地。此教学环节用时6分钟。)

B.翠鸟的外形是什么样的?作者写得好吗?为什么? (学生结合文中句子, 谈感悟。)

C.读读这一段, 你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吗?

设计二:

A. (初读课文后) 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 (喜欢。翠鸟长得漂亮, 是捕鱼能手。)

B.读读第一段, 想想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喜爱之情的?圈出有关词语。

C.再读第一段, 作者通过对翠鸟哪些部分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翠鸟的外形。)

D.你发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作者描写外形时按照由整体到局部, 从头到尾的顺序来写的。)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设计二有“针对性”, 紧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启发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趣味性, 使学生“欲罢不能”。在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与作者心灵契合, 爱护动物的情感油然而生。而设计一只是进行简单的情节梳理和理性剖析, 没有深入到语言内部去, 相当粗略, 因此学生无法产生情感共鸣, 也无法获得思想启迪。

由此看来, 教学问题设计中“意图本位”的体现,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切入口要对准课文主题,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设计一中“翠鸟的外形是什么样的”, 学生只需照本宣科即可, 既没有思维的含金量, 也没有情感的涌动。二是问题设计要吻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一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翠鸟的?”过于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长于抽象思维, 对于他们而言, 设计二中形象到抽象的问题设计更为合理。这种提问降低了难度, 学生轻松获知课文第一段是从哪个角度去描写翠鸟的。接下来几段的教学也按照这样的方法, 理出各段段意, 然后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文章的主要内容。层层剥茧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三是抓住关键性词句, 依托具体的语言分析来落实, 不能只在故事情节中打转, 做着无效的劳作。

二、品读入境, 达成共鸣

要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文章的“情”、作者的“情”的触动, 除了问准问题外, 还需不吝时间, 让学生浸润于课文的语言文字, 从精妙词句着眼, 反复品读、细细咀嚼。这正如同炒花生一样, 不翻炒, 哪来的香味四溢呢?

略读课文《花的勇气》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文, 作者别具匠心, 文中有许多语言看似很特殊。例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 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对于“拔地而起”的用法, 有一位学生提出异议:在地面上陡然耸立才能谓之“拔地而起”, 花儿长得那么矮小, 又怎能配得上这个词呢?对于这个问题, 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并请学生用“拔地而起”造句。在造句的过程中, 学生对该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拔地而起”除了形容山、树、建筑物等高耸外, 还可以形容变化日新月异。深入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疑惑:不管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拔地而起”都与花儿沾不上边啊?我继续启发:“拔地而起的事物因为高、快使我们不得不仰望。那么, 花儿又是凭借什么让人仰望呢?”朗读、思考后, 一只只小手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他们发现, 让花儿“拔地而起”的不是它本身的高度, 而是那份“凌寒独自开”的勇气。解读语言的密码, 带来了课堂中情感的共鸣。

问出来的答案是干涩的, 读出来的感悟是滋润的。在感悟、品味中, 无声的文字就变成了有声的语言, 再现了文章的意境美和形式美,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文义、文思、文气, 参悟到文之真意、文之真谛。

三、迁移运用, 升华情感

很多教师都会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置练笔环节, 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是, 我们却发现学生进行语言迁移时所表达的内容常会游离于文本之外, 造成感悟和情感的偏移, 打断了课堂的情感流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实现练笔的“价值最大化”呢?笔者认为, 让学生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或有特色的语言表达, 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能力, 而且对他们的文化素养、思想品质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 《父亲和鸟》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一文中“父亲又说:‘听, 鸟要唱歌了。’我们刚坐下, 鸟就唱了起来。”其中“刚……就……”一词凸显了父亲的话与鸟儿动作衔接的紧密, 笔者请学生围绕“父亲爱鸟”这个话题用上这个词来造句, 结果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父亲刚观察一下, 就断定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刚走到树下, 就闻到了鸟味。”“父亲刚走进树林, 就放轻了声音。”……学生在造句中习得了语言的表达规律, 更为重要的是, 他们进一步体会到父亲是鸟儿的“知音”。

句子的模仿要结合课文的内容, 同样, 在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段落迁移也要紧紧结合课文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春天, 燕子经过瑞士时气温骤降, 濒临死亡。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 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 并用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在救助行动中, 作者着重抓住了贝蒂的外貌、动作、心理活动将她救助燕子写得十分具体。文章内容并不难理解, 关键在于如何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习得作者的表达方法。贝蒂是唯一一个救助燕子的瑞士人吗?显然不是, 她只是千千万万救助者中的一员, 作者以她为例, 写出了政府→居民→贝蒂如何奉献爱心的。除了贝蒂外, 还有哪些人也可以作为代表性人物呢?他们在救助燕子时的外貌、动作、心理活动又如何呢?模仿性练笔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想象空间。学生植根于课文, 想象于文外, 读与写如水乳交融, 于无痕之中达到体味语言、理解主题思想的目标。

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3

【关键词】教学资源 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是践行“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大语文教学观,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语文教材是学生最直观的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借助语文课本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课程理念要求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即能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因此,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开发教材情感资源,丰富和发展学生感悟能力

语文教材所选文本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利用语文教学的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开发教材蕴含的思想感情资源,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说说、写写感受。例如:学了《苦柚》后,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对文中卖柚姑娘的评价。结果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卖柚姑娘诚实善良、品德高尚,值得大家学习;另一种观点认为小姑娘笨头呆脑,不会推销自家的产品??——卖柚子时历数自家柚子的缺点,当然卖不出好价钱,这种人一定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立。针对两种不同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正反两方面的辩论会,通过写作、辩论,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应变、表达的能力。

二、开展课前预习,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培养实践能力

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查找相关背景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开始时,学生查找资料仅限于《小学生词语手册》《词典》等,内容多为词语解释、分段、段意等,慢慢地有的学生开始查找文章作者、该作者的其它作品与文章有关的一些地名、自然现象,查找的书籍也不断增加。后来,学生为了查到更多的资料到网上搜索、下载,为了让自己的资料比别人漂亮,依据全文的内容设计版面,内容更是精彩纷呈,查找资料的途径更宽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后,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有关瀑布的诗或李白的作品供大家欣赏学习,这一举措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立即成了诗歌朗读会。又如我教《欧阳修追字》一文时,指出文中“推敲”一词还有一个故事呢,谁知道?请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听。”“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吗?”“你们还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做事没有认真推敲而引出的误会或失误,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的事吗?”这些问题令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开始结合课外知识和生活实际谈论开来,课堂顿时沸腾起来。以上一切是通过拓展教材要求,让学生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下学语文,开辟了自主学习的途径,学习兴趣和能力得到提高的重要表现。

三、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创新阅读能力

教材文本内涵相当丰富,许多文章在故事的高潮处收笔,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阅读能力。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后,要求学生分小组表演课本剧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以“到了第二天,乌鸦又从森林里叼回来一块肉,站在树杈上休息,正好被刚出洞的狐狸看见了。”开头进行续编故事,并说出这样编的理由。经准备后,同学们积极地发言,故事中的狐狸行骗手段一个比一个高明,乌鸦吸取上次教训后,不再受骗上当;结局也有因为狐狸采用激将法,使乌鸦仍旧受骗上当的。当问及编故事的學生,狐狸为什么要用激将法骗肉吃时,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逻辑推理非常严密。故事中的狐狸是如此精明,也就证明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通过这一演、一编、一说,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童话故事的场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表达、表演的能力。

四、联系现实生活学习语文,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头活水,教师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学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教学《我们家的猫》一课,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所有的猫都爱捉老鼠?”有同学立刻说:“不对,我家的猫不但不会捉老鼠,而且见到老鼠就逃!”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说猫一定会捉老鼠,有的说不一定。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猫与老鼠关系的研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事例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捕捉综合学习课题的意识,这样才能捕捉到一些可供学生研究,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课题。此外,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不要轻易放弃,要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对提出的疑问进行研究,长期这样下去,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课后继续学习的习惯。另外,教师要从教材出发,引导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大自然中的一些有趣现象,日常生活中一些感兴趣的事物,身边人们议论的一些话题等,都可以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课题。例如在教学《一个村庄的故事》后,提出:“村民过度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渡致山洪暴发,把整个村庄都毁灭了。这是村民破坏环境,造成的恶果。请同学们在一周内开展社会调查,寻找社会生活中破坏环境的行为,造成了什么后果,并提出自己改变这种局面的方法和建议。” 这样,语文实践能力就在自主、探索中得到不断地培养和提高。

五、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4

那么,在活动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培养创造力

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指每个学生都具有对求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愿望和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激发其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能力的基础。语文实践活动课就是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教师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新奇事物,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培养发展各种能力,不断提高创造力。托兰斯等人的研究发现,有创造力的学生富有责任心,爱自行学习。

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学习的活动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选择适当方法,1)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式情景。2)让学生自设问题并自行想象解决。

3)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仅向教师提问,而且要鼓励学生互相问答等。诸种活动将有助于学生具有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主动探索的品质,是锻炼思维的机会,培养创造力的好时机。

二、重视多种方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学生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设想,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培养创造力,发展思维。在发达国家,他们是很重视创造力的培养的。日本中小学普遍重视课外校外活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通过“自然之家”来进行有助于学生创造力提高的活动,让学生走向自然,在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中,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美国的博物馆为大量青少年提供便利条件,开阔其眼界,启发其智慧,锻炼其创造才能。因此,我们也应该重视在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

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很丰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等等。教师应为学生的创造活动尽可能提供良好的条件,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发展创造能力。如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可利用实物演示或操作、参观访问、调查进行生动实践等活动来进行自编题。教师设置探究事物情境,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以活动和发展意见的自由,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对创造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可见,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可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设想,它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巨大的作用。

三、综合调动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培养创造力

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是培养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其中,想象和思维是人们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柱,观察和记忆是创造活动的前提。活动中,首先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加以创造性想象,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训练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尝试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如何拓展学生语文实践的舞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优化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的经验是:

一、植入生活让学生自悟

有人说,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的世界,而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感悟语文,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生命的感悟与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和生长。新课程标准多处强调,“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还给课文生命的灵性,流溢出生命的光彩,靠的是感悟。”

如《精彩的马戏》是一篇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写实小故事,文章的直观性、趣味性极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容易引起他们以往的生活体验。如听到“马戏”就自然地联想某次跟爸爸妈妈到动物园里看猴子、大象、长颈鹿等动物的情景,自然就联想到路过街头,遇到一个艺人在表演猴子玩球的情景……针对这些情景,教师可以从谈话入手,诱发学生语言实践的动机,让学生回忆类似有趣的情景,再将这些有趣的场面给同学们描述出来。学生的兴奋中心一旦被激活,他们就会无拘无束、淋漓酣畅地将自己以往所见所闻述说出来。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必须开放课堂,努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因而,教学中应该开放课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综合化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适当延伸让学生拓展

《课标》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课外的语文实践应是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探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过程。可以是一切与语文有关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读书、访问、参观、上网等多种形式的亲身“实践”,锻炼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来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于课外。可见,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有效途径。

课后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长期以来,学生视家庭作业为“洪水猛兽”,深恶痛绝,不仅是因为分量多、负担重,而且是因为传统家庭作业单调、枯燥、乏味。而活动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以“治”为载体,突破传统作业的练习形式,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观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与操作、游戏、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贯穿起来,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在教学《海底世界》后,我让学生总结,你对海底世界了解了多少?除了课文中的介绍,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海底的知识?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海底其他动物的活动特点。”有的学生说:“我想看看最大的海藻和最小的海藻分别是怎么样的?”有的说:“我想知道海底其他植物的样子和颜色。”……于是我就因势利导:“同学们,海底世界真是奥妙无穷,同学们对它充满了探索的欲望,那么就请大家确定一个专题,课后去搜集资料,加以研究综合,然后开一个《海底世界探秘》交流活动。”课后,孩子们有的到图书馆搜集资料,有的上网查阅。为了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在网上下载相关图片和资料,有的制成了海底世界知识小报,有的甚至用PowerPoint做成了简单的幻灯片,还有的通过日记的形式写了自己的感受。汇报活动中同学们图文并茂地介绍、交流,不仅拓展了大家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等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开放课堂,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独立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循循善诱让学生自信

“语文实践”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行为或过程。只有把学生的课内学习定位在“实践”的角度上,才能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生既然是“实践者”,他们就必定要参与整个的语文学习过程,一切的听、说、读、写活动的主角都应是学生。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否则,学生无法参与到实践中来。

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如果急于求成,选择角度过宽,往往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觉需要获取的知识太多而显得无从入手,导致失去学习信心。实践告诉我们,选择实践活动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活动内容小,学生通过几天的努力就能有所提高,活动时才会产生成就感,从而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更敢于在别人面前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了。

如我在教《一粒种子》这一课前,先布置学生作业: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想想种子发芽应具备哪些条件?这样做既结合课文进行了语文实践活动,又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对于学生来说,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能更自信、更自由、更轻松地根据自由的理解、思考,去想象,去发挥,去表现。因此,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无疑是一块沃土。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能力 篇6

励汾水

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其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并能把这种能力迁移至学习其它学科,乃至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一、在语文实践中学会阅读

有目标地读是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的有效策略。这里的“目标”,首先是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和任务,如配合课文学习的拓展补充阅读计划、跨学科的知识性阅读计划等,让学生明确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其次是指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及文章所表达的重要思想,关注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有区别地阅读重要的和非重要的信息。会精读吟诵,感悟积累;会快速阅读,浏览比较。掌握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能用“独特的体验”去理解各种形式出现的文字。

“角色”阅读,能让学生主动阅读。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进行理解和体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记住课文丰富的词汇和有趣的情节,还能促使学生思考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在爱读书、会读书的同时学会客观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也是培养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换位阅读,这是更进一步的“角色”阅读。根据不同的学习情景和要求,让学生模仿教师、作者或其他人,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叙述课文的.重点和精彩之处;与同学讨论,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等,甚至在阅读中创造新的“角色”。这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在语文实践中学习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知识带入阅读中,记忆会更自觉、更有意义。可以通过想像或其它方法创造出一个将文章内容重新组织起来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过电影”的方法记忆:先启发学生把文中的内容想像成画面,根据对画面内容的排列和组合回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诗歌)成为脑海中一幕一幕的“电影”镜头。也可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文章的内容,如列提纲。加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等。还可以把课文改写成故事、诗歌,与同学交流、讨论等,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学生的准备过程,如提炼要点,建立一个讲解提纲,把文字材料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合理地安排,这就是创造性的阅读和记忆。而同学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弥补中断的记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创造更多更好的记忆方法。

三、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准确、有效地表达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能说清楚自己想说的话,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会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会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其二,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学会“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把握上述两个“合适”,除了在语文实践中实践,还离不开生活的体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进行正确表达的重要性,告诉学生正确表达的方法。要让学生懂得,表达同样意思的一句话,可以有多种措辞,而表达同样的措辞,又可以采用不同的语气、节奏、手势和表情,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

其三,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明显强于书面表达能力,但如何使两者同步发展,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首先要让学生养成想好了再说的习惯。其次要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让那些能把自己最满意的话写下来,但又不善于与别人进行交流的学生学会大胆表达。

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法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而言,其核心内容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随着教育体育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为了课程改革的重点,其培养方法也成为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热点。

一、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多元化渗透

初中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不但包含课堂上的听、说、读、写,也包含着早上学生在教室里对课本上内容的朗读以及背诵,甚至还包含语文课本后面的习题,也就是将提升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为目标的活动都成为实践。所以说提升初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手。通常情况下在开展语文学习实践能力培养时,会采用课外活动的方式来进行,将课外活动与语文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得到语文知识的构建。但是,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不应该只是单一地局限于课外活动中,而是要将语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课后作业等内容形成有机的联系,将语文知识通过听、说、写、读、练来完成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转变教学角色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以往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采用的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通常都是以“一言堂”的形式进行。师生之间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对话,学生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下,无法体现出学习的主体地位。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发展师生之间的对话式教学模式开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对话式教学,师生之间能够以交流互动的形式对语文文本进行理解,完成学生知识以及智力结合的构建,并促进学生主体得到良恨发展。可以说,教育改革是从本质上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形成有效的沟通。在开展对话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以权威的形式来给学生进行强制性灌输知识,而是要构建一个平等互动的平台,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学习。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断地鼓励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口头以及书面形式互动交流,让学生的思维意识、表现能力、实践能力都能够得于提升。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在进行反馈时老师也不应该以传统的对与错来进行点评,而且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与完善,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甚至还可以采用讲解时故意隐藏自己的真实看法或者对一些问题发表偏激意见。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一个反而教材,学生很乐意与老师一起来进行讨论,并在老师的协助与主导下,最终回归到问题中心,完成语文知识结构构建,同时也培养学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开展合作学习模式提升实践能力

目前许多老师开始对合作学习法越来越关注,并将其学习方法应用到教学中。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相关部门鼓励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现代教育理念中,合作学习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对话教学,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语言以及思想方面的交流,实现师生视界的融合。但在实际开展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存在着年龄、知识储备以及阅历等多个方面的差异性,而且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可以结合学生之间的身心特征,让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这也能够让学生在看待问题时,能够促进相应的一致性。老师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以多角度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每一名同学都需要在交流中发表自身的观点,并在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之后,积极地开展讨论,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通过说、听、讨论、记录完成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是实际交际环境的再现,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一个实践性较强的空间中进行语文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在合作中得以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方法有许多种,但在实际开展过程并非容易,需要老师结合学生学习,精心为学生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出更多具有语文实践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雷良启,于英媛.吸收党带语言学的适用理论.构造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常态阅读教学 学生能力培养 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共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主要是说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被广泛而经常性地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现象;其“人文性”特点,则是指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思想,塑造人的价值观。我们从中不难发现,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换言之,语文学习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阅读占据课程活动体系中的“半壁江山”,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如何呢?本文结合小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简要阐述之。

一、简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学科具有强大的培养和教育功能。若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眼于学生的认知领域,那么它的“人文性”则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阅读自古就有“教育之母、学习之本”之誉。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阅读是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和体验建构的再创造过程,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说,语文阅读本身就是一项厚积薄发的实践性活动,而通过语文阅读的感悟、体验、积累和创造,能够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的不断汲取与融合,对于情感的有效凝聚与提升,逐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再创造(阅读体会、写作等)能力,为促进其全面发展、可持续性发展、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一些活力元素。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小学生性情纯正、可塑性强,正处于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正因为如此,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既具十分必要的现实作用,又有非常重大的深远意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

二、对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简要实践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小学语文阅读活动的适用范围相对宽泛,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元。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段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引导措施。现列举如下几类为借鉴之用:

1、对于文字浅显、图文对应之类的语文阅读。首先,教师提出一些简单要求,引导小学生在图文对照下独自閱读教材文本,以增强他们的初步阅读感受。接着,为了把握初读活动效果,由教师指令或者自荐形式,个别学生再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则一边读图边一边听赏,帮助小学生对文本图画产生先入为主的鲜明印象;然后,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析读图文,展开相互之间的合作讨论和交流补充,教师则在巡视过程中进行流动式引导;再后,组织全班性阅读交流,各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参与联合交流活动;教师则对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作出面上指导,并对全班交流结果作出总结性提炼。既突出主体地位,又在反复阅读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能力。

2、对于人物语言、动作丰富之类的语文阅读。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的特征,让他们通过表演活动来阅读解析课文内容。如萧红《我和祖父的园子》,文中讲了“我”小时候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尽情玩耍的情形,其栽花、拔草、溜窝、踢土、铲地、拔锄杆、割韭菜、抛谷穗、摘吃黄瓜、追蜻蜓、浇菜、爬架爬房、遮帽睡觉等动作异常丰富,能唤起读者的无限童趣。有鉴于此,笔者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增强独立理解的情趣和感知;再分小组进行,一人读书,其余学生共同表演动作并相互纠正;最后各组代表台前一起表演,全班同学根据课文内容作出集体性评价。整个课堂活动,教师讲的很少,而学生们反复阅读、勤于实践、乐于思考,语文实践能力在寓教于乐中得以有效培养。

3、对于情景交融、情深意切的诗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设置的诗词内容,更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教师可利用作者简介和文中插图,先让小学生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诗词大意;接着以学习小组为单元,或联系前后文语境,或借助学习工具书,极个别的也可请教老师,激励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形式,对于重点字词句的音形义逐一地进行品读、体会和消化;然后,引导小学生联系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进一步整体赏析,努力触摸文中人物内心和事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再后,教师在全班讨论交流中给予适当地纠偏改错,并对于学生和小组的阅读成果作出相应性评价。最后,开展一些如画、说、编、演等拓展实践活动,以强化效果。

4、对于说理性强、教育性强之类的语文阅读。新课标明确要求:“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尤其对于一些“双强”类的阅读教材,教师更应当引导小学生在借助课前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善于加强读与思、悟、感有机结合起来,善于把个体阅读与合作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善于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从中赢取合作共进、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有效地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比如,《广玉兰》《夹竹桃》《山谷中的谜底》《艾滋病小斗士》《小草和大树》等文本内容,都可采用“课前了解+教前发问+自读感知+深情体会+合作提炼”模式有效“激励、唤醒、鼓舞”,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9

谈低年级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创新方式

一、激趣课堂,奠定语文实践的基础

语文课堂一直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在课前精心预设,在课堂中巧妙点拨,在课后适当延伸都是奠定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基础的重要途径。结合低年段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具体可从以下三“巧”人手。

1.巧用预习小本。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偏小,知识基础有限,预习在很多时候变成了读两遍课文。预习小本,便是教师为学生自主预习提供的有力“把手”.在预习小本上提每一课具体的预习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预习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自己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提出疑难问题,查找相关资料等等。学生在预习小本上或写或贴,然后在每节课中留出三到五分钟时间,给孩子们一个交流展示其自学成果的机会。虽然只有几分钟时间,但在我的课堂实践中屡屡发现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更重要的是这几分钟锻炼了学生多种语文实践能力。

2.巧变语文课堂。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教材也相对有趣多样,针对这一特征我们可以把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促成形式多样的课堂,把丰富的表演、朗诵、演讲、讨论等形式穿插进课堂,通过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进行适当的实践。比如对于一些写得比较优美的文章,可以进行朗诵或背诵的比赛。如二年级下册《月亮湾》《台湾的蝴蝶谷》《快乐的节日》等,这些文章文笔清新优美,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文析字,朗读背诵,自我表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在逐渐增强。

总之,课内实践活动形式还有很多,比如在学习观景类文章时模拟导游,在指导写字时争当小老师等等。我们要立足教材,勤于思考,大胆变换课堂,不拘一格地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巧置实践作业。布置实践性作业意在让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研究中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年级比较普遍的是结合教材编识字报,如二年级下册《识字1》就是介绍传统节日的.许多词串,学后正值元宵节,(www.fwsir.Com)这时就可以相机开展“我眼中的元宵佳节”小报制作大赛。

这些实践性的作业,学生兴趣很高,他们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搜集周围的资源,而每一次他们自信满满地交流展示自己的实践作业时,我就仿佛看到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几分。

二、学科整合,拓展语文实践的空间

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亮点是“整合”,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毫无疑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语文实践的学科空间,促使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达到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1.体育课。语文看起来和体育是两门毫不相干的课程,其实则不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动是他们的天性。我们经常能看到小朋友或是兴致勃勃地讲到怎样学游泳,或是回味一场精彩的足球赛。而每一次精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是他们滔滔不绝的谈资,也可以成为我们培养其语文实践能力的绝好契机。

2.科学课。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一篇篇精彩的科学小品文,如《蚕姑娘》《月亮和云彩》等等,这一篇篇课文都可以是开启孩子科学探索之旅的金钥匙。如《蚕姑娘》一文,正好和科学课《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一课相吻合。科学观察为语文课堂奠定常识基础,可以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上根据真实养蚕经验发挥想象,将课文理解得更透彻;而课文字里行间留下的诸多遐想和疑问又可以鼓励孩子们在科学实践中去探索发现。两者相互渗透,互为支撑,正是锻炼孩子实践能力的大好机会。

3.美术课。很多课文就像是一幅幅画,边朗读边想象画面,或是通过画面去拓展想象,这些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少不了的语文实践。比如二年级上册《云房子》一课,如果让孩子单纯去想象还有哪些云房子就比较抽象,如果让他们先画一画,再从具体可感的画面中寻找灵感来描述,相对就容易得多。这些,都是美术和语文实践结下的不解之缘。

总之,把各学科知识融入语文课程之中,以课程整合为方法,努力做到各科相互整合,知识渗透,就能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三、走进生活,放飞语文实践的翅膀

“生活即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最根本的途径还是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而当代学习理论也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最有效的。根据此理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有意义的背景”即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1.结合校园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通常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而这些活动正是引导孩子进行语文实践的大好途径。以我校为例,每年五月份都有“艺术节”活动,抓住这一契机,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1)学会欣赏,学做小作家,用你的笔记录校园之美;(2)学做小记者,采访艺术节中涌现的小小艺术家等等。

2.结合家庭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讲述孝敬父母的文章,如《陈毅探母》《沉香救母》,在学习这样一些哲理l生文章时,可以开展“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摸索,感受父母的爱。如收集名人父母故事、母亲节的由来,开展自己与父母合照中的温暖故事征集活动,让学生主动做“孝心家庭作业”,如洗碗、扫地、整理房间等。这样结合家庭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语文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3.结合社会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社会是个大舞台,是孩子们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无穷源泉。比如社会上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新闻,让孩子们在班级里也来评一评,说一说,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积极地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的精神,也让他们将语文真正应用于生活。

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10

单位:新华农场学校 姓名:孙 杰 类别:小学数学

如何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改进自身教学实践能力

新华农场学校

孙杰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通过观察、回顾、诊断等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教学方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思考教学活动中的成绩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对策,以便进一步调整教学。教学反思对一个老师的成长十分重要,写教学反思还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应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改进自身教学实践能力。

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有成功的体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关键在于是否作认真的总结,并进行分析研究。教学反思中,教师找出教学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长期坚持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写教学反思还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中积累的教学火花、典型教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都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材料。

二、教师应把握教学的反思过程

(一)当教师上完一堂经自己精心准备的课后,我认为教师应对自己的课做出客观的分析,肯定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成功经验。例如在教授《可能性》这节课时,我不向以前那样采用灌输式教学,而是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进行实验、比较、分析、猜想,使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尝到探索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实。

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下课后我抓紧时间把课上用的方法记录下来。因为我认为这些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中所用到的好方法,都是促成教学成功的因素。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都有很大的用处。所以觉得我们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长期积累下来,肯定会有收获的。

(二)我们在上了一堂课后会有成功的收获,但是课堂教学中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我们也要把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例如我在教授《可能性》一课时,多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挺高,课堂活跃,我觉得学生学的很明白,上课时感觉很好。可是课后一练习,觉得学生有些问题掌握不好。课后反思后觉得有些地方需要改进:一是这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由于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摸球、猜球活动时间过长。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这两个环节不够充分。如果能把更多时间放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这两个环节将会更为科学合理。二是学生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出现分组学习时,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学生的合作的主动性还不够,只顾自己兴奋了。我把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后,仔细找到不足及时总结并作好记录,为今后再教学积累经验,以便在适当的时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弥补和解决,并在以后教学时改进和纠正,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在不断改进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让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更让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的赞赏和激励。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我用电脑显示“小熊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

列出算式65-23,然后同桌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可是有的学生却想出了65-3=62,62-20=42;有的学生用5-3=2,60-20=40,40+2=42;还有的学生大胆尝试用竖式计算„„学生在求异探索、互商互议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了创新。他们通过相互交流,互相影响,互相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丰富今后教学。

(四)在上完课后,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的情况,静心沉思:摸索出教学规律;看看教法上有无创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重新整合,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记得我在教授《统计》一课的时候,我在教学预设中想学生们比较喜欢的四季,于是我首先用一年有几个季节?有哪几个季节? 来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欣赏四季的景色,并问学生你们喜欢什么季节呢?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班同学喜欢季节的情况? 学生回答说用统计的方法,引出新课。然后让学生说喜欢哪个季节,将统计的数据填到统计表中,再让学生观察这张表中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上完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反思,我觉得教学时我选取“学生喜欢的四季”进行统计活动,只关注统计的数据及数据之间的关系,而教学内容的价值体现的不够,达不到目的,无法体现新课标的“要让学生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我想:如果我换一种方法,例如这样设计:过几天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学生说:“

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2、可以用投票的方式,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教

师在问你们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再请小组讨论 然后学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2种,就买那2种。学生上台用彩笔在自己喜欢的水果上画上色彩。师问: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在总结: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水果很多,可是只能买2种水果,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水果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种水果。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买哪2种水果。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所以说“教学再设计”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还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11

一、正确领会语文实践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培养

语文作为一门社会学科,语文实践能力不只是课外活动,不能将课堂语文、练习题放到一边谈实践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包含听说读写各种练习,早读课中的背诵与朗读,课后练习,还包含为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的各种活动。因此,在现代初中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中,必须从多个角度着手。

在听的领域,引导学生多听,在听的同时领会内容,并且快速从听中掌握信息;在说的领域,做好学生训练,一种是演讲式、阐述式训练,另一种是双向或者多向交流中,清晰的围绕主题思路讲述,后者需要考虑礼貌、配合原则;在读的领域,要做好学生的阅读深度与广度工作,不仅要读得多更要读的深;在写的领域,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然后再将心中所想变成书面文字。

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以此提高实践水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有方向、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特别是教学内容与模式。初中老师要不断改善自身素养,然后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教学中,而不是一味按照课本教材进行教学,而是结合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状况,结合课外知识进行讲解,同时鼓励学生从多个领域学习,以阐述自身观点,最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还必须结合学生特点优化教学过程,根据语文教材提供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思考孔乙己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命运?他的命运与当时的背景有何联系?和当时的国庆一起解读?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时,不仅提高了组织能力,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二、做好语感实践训练

语感实践是学生直接和语言材料接触,在听说读写中,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大脑皮层各个细胞间形成系统的联系,这种系统的技能化、熟练化、自动化就成了精确、敏锐、丰富的感受能力,同时这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做好语感实践锻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示范美感,感受情趣

叶圣陶曾经说过:美读得其法,不仅能理解作者所讲,还能和作者心灵相通,不管是受用还是兴趣都是收获。他指出:当老师在范读时,当激昂就得激昂,当委婉就得委婉,这样在文章中展现文章的理趣神情,当学生心与耳谋时,就能得到深刻的感受。如:《金盒子》《敬畏生命》《春》《紫藤萝瀑布》《济南的冬天》等文,在教学中都可以先由老师范读,或者直接播放朗诵配乐,以引导学生与作者心灵感应和神气相通的效果。

2.理解朗读,加深体会

在教学中,老师要引领学生掌握语言内容,如:温庭筠的《望江南》,熟读的同时,引领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想象,将学生引入作者缔造的境界中:一位美丽的女子独自在高楼,借着栏杆远眺,太阳已经落山,望眼欲穿,在思悠悠、水脉脉的情境下,面对斜阳江水,愁肠寸断。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女子对家人的款款深情。同时,老师适时进行点拨,这样就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做好诵读指导

在语文诵读时,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在多种感官同时发挥的情况下,让学生真正感受语言材料,得到更多的审美感受。所以在诵读中,老师必须发挥引导与主导作用,以带领学生有节奏、有语调、有感情的诵读。如:在《岳阳楼记》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思,先播放录像,突出春和景明的洞庭与淫雨霏霏的洞庭,再配上生动的诵读,引领学生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三、做好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

在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中,都对正处在初中阶段的实践能力有较大要求,此处的实践能力更多是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与沟通应用能力,语言表述是其他各种能力的条件,而逻辑思维是关键。语言表达是人们通过语言阐述自己的态度、观点与情感思维的综合展现。如:《皇帝的新装》学习结束后,结合情境给出问题:你认为课文最可笑的人是谁?为何?你认为课文中最可恨的人是谁?为何?你认为文中最鄙视的人是谁?为何?你认为课文最可爱的人是谁?为何?并且让学生自由交谈。又如:《狼》,让学生以“——的屠户,我想对你说…”写作。这样不仅让学习内容得到了延伸,同时也是强化实践能力训练的过程。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仅仅依靠课本内容是不够的,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多种实践活动,通过情境教学,模拟生活,在学生亲身实践的同时,思索怎样交流,以此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另外,语文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实战演习中提高语文素养,如:书画展、诗词朗诵、写作大赛、小品表演等,在和不同的人交流中,学习语言表述技巧,最后提高实践能力。

上一篇:乡村垃圾综述下一篇:水浒传知识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