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语文实践

2024-09-18

高职学生语文实践(通用12篇)

高职学生语文实践 篇1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它是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初中后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一种教育形式。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特色。一些学校因而把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摆到了首要位置,而对人文素质教育往往不够重视。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一个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身心、智力、情感、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精神价值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发展的人,在现代社会是难以立足的,更何谈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语文是基础性的人文学科,人文精神是语文的灵魂,因而五年制高职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负载了最宽泛的教育性内容。无论是对身心的全面性,还是对分析为德、智、体、美、劳诸育的全面性,或者对人格基础素质的全面性而言,语文内容都有涵盖。语文教学负载着求真、向善、立美,具有完美人格生成的意义。有人认为,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是为专业课打基础的,是从属性的,只强调其工具性,不强调其人文性,这是有失偏颇的。爱因斯坦曾深刻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所谓“人文”,原是出自《周易》“贲”卦的卦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本意主要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教化天下苍生。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内化和发展为受教育者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结合人文主义内涵,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即外在的人格形象和内在的文化修养。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格品质。

对职业学生而言,五年制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力争使学生在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格品质三个方面达到比较高的程度,即在人文知识上有较多的积累,运用人文知识的能力较强,具有较为稳定的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实现外在所具备的健全的人格与内在所涵养的丰富的人文的完美统一。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有过这样经典的论述:“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他点出了教育的目的和特征即通过教育启迪人的心智,关注人的发展,重视人文素养的锻塑。美国学者在1961年得出结论:“杰出的科学家不是局限在个人的专业领域之内。他通晓和熟悉艺术与人文学科,能促使优秀的科学家变得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把“学会关心”作为主题,要求培养青年一代面对挑战并具有责任感、信心、意志和能力。由此可见,人的精神建设即人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令人担忧。学生普遍存在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道德修养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能合理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人文知识严重缺失,对文学、艺术、文史知之甚少。

五年制高职生的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从年龄上看,高职生一般处于15岁到18岁;从生理上看,高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成熟阶段,他们的身体外形和体内机能迅速发育成熟,有旺盛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总体来说刚刚入学的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学习较为勤奋刻苦,学习成绩较好;从心理上看,学生已脱离少年阶段,从未成年向成年人过渡,心理渐趋成熟。这一时期也是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思维方面已开始运用“经验”对人生进行思考。但往往是靠他们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还不能够使他们在分析是非曲直等问题时做到全面和深刻,而常常出现思想偏激和情绪不稳定。

这主要归结于,我国教育体制中长期存在的应试性教育的弊端,忽视或者对人文知识的修养不过多投入精力,同时相对于专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能力薄弱,自我要求不严,学习动力不足,功利性强,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以致人文素养整体状况不良。而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学会做人”诸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面的素养养成,却是一个慢工夫,需要长期的、系统化的、循序渐进的培养,是惠及一个人一生的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此,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令人担忧也就不难理解。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适应职业学生的学习要求

开展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等本体特征,更是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对新一代应有素养的挑战。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展现客体情境、解决存在问题、体悟客体语言艺术、实践客体运行思路,从而提高整体素养。

(一)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以后,大多要回到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型的生产劳动,而现代企业要求技术工人能适应企业技术改造和革新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学生的自我发现和探索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创新精神,因而更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吻合职业学生的心智特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卢森费尔在1998年所作的实验研究表明,具有应用性学习和工作倾向的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表现平平,而在研究性的实践活动中却常常取得令人惊奇的优异成绩。这说明,综合实践活动更适合具有应用倾向的学生,而中职学生大多具有应用性学习的特点,更适于通过开展各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达到学习目标。

(三)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语文的社会性和实用性。传统的职业教育语文课堂常常以教材为中心,注重传统知识的灌输,过于强调掌握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教学效果不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能反映社会生活对职业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重复低效”的被动局面,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学”上,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写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笔者结合已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鲜活案例,以《计划》为例,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入职业教育语文课堂中,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能改变五年制语文教学现状的途径,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活动目的

关于计划的学习,笔者结合江苏如火如荼开展的公民教育,将标题拟为“关于‘外地老人是否享受免费乘车证’活动的计划”,使学生学习不囿于书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肩负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任务的具体要求如下:

任务:关于“外地老人是否享受免费乘车证”活动的计划

目标:(1)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计划的写作;(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实践能力;(3)掌握计划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二)分组学习

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学习,主要目的是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以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参与社会生活,并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为开展调查“外地老人能否享受免费乘车证”活动做准备。因此,进行活动之前的计划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向学生展示例文,通过鲜活的事例,使学生从中了解计划所包含的内容及实施的步骤和措施。通过这些国内外的成功人士的人生规划,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其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根据每个班的人数的多少,适当分为4-6组。学生分组在项目学习中显得很重要,因为通过组与组之间的比拼,能够激发学生竞争和合作的意识。

(三)调查研究

应用文与社会广泛联系,在开展公民教育活动之前,我让学生做出初步的调查研究,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深入社会,最后制订了“关于‘外地老人是否享受免费乘车证’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和课外活动的时间走进工厂、社区、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

(四)制订活动计划

各个小组的项目方案确定后,各个组的成员根据确立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并着手撰写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学习计划的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计划的目的”旨在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进而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又如“计划的步骤”主要确定此次活动开展的地点、活动的时间。在撰写活动计划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任务演练

通过前面四步充分的工作,学生的活动计划已经基本制订好,为接下来的师生互评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小组间分享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六)师生共同评价

在这一步骤,通过以组内自评、组与组互评的方式,对学生的活动计划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

总之,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现状,呼唤高职语文教育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让学生在语文学科里获得深厚的人文修养,提高人文素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应该强调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面对学生“人文贫血”现象的日益凸显,语文学科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师要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人文素质培养的新方法,为培养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虹, 胡弼成.教人做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核[J].云南高教研究, 1998, 2:68.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1991:3.

[3]夏红梅.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4:32.

[4]陈蓓蓓.让综合实践活动走入中职语文课堂[J].读与写杂志.2012, 9:166.

[5]李向东, 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5.

[6]章土珠.职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 2008, 35:42.

高职学生语文实践 篇2

通过对起点和终点分析,我们就可以确定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是掌握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的技巧,古典诗词创作技巧。在确定教学内容过程中,我们还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教师备的学情与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学情可能不一致,教学过程是不断生成的,所以教学内容也应该要不断生成。“三看”是指,一看教材的编排体例,二看教材中的活动目的与任务,三看教材中的活动流程。看教材的编排体例:编者在编排每一本教材时都有自己的理念和思路,上册和下册、单元和单元之间都会有衔接。每一单元中的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四个模块也是有关联的。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以教材为依托,放在一个单元的最后具有收束的作用,这体现了单元中“由知识到能力,由能力到运用”的特点,所以通过看一个单元的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写作的内容,就能看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比如,我们在确定现用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的教学内容时,就可以通过看它的编排体例来确定。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中所选文章都是记叙文;写作中是要锻炼学生的选材与组材的能力;表达与交流中是锻炼学生听话与说话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除了要了解专业、认识专业外,还有听话与说话的技巧,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技巧。再比如,在开展第二单元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热爱大自然———讲述我与(动植物、山水、树林、公园等)的故事”时,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与欣赏中所选文章都为写景状物的散文,写作中要求写景状物,口语交际中还是听话与说话,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本单元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是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并能够写出景物的特征;如何把自己所写景物生动形象地讲述出来;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看教材中的活动目的与任务:现用的高教社的中职语文,无论是基础模块还是职业模块,每一块的综合实践活动都给出了活动的目的与任务。这为我们确定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现用高教社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认识自我”,很多教师看到这样的主题不知道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我们不妨来看看其活动目的与任务:一、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反思能力。二、增进合作交流,培养社会责任感。在这个目的与任务中,我们能挖掘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思维,一个是语言。第一个目的任务要求培养反思能力,其实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思维,第二个目的任务要求增进合作交流,这是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言的锻炼。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本次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为:进行自我认识和反思方法,进行自我介绍的技巧与方法。

教师在看活动目的与任务时,还要注意一点,有的目的与任务不是很具体,往往是又大又空,甚至不是针对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而设计的,这样的目的与任务不能作为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依据。比如,上例中的“培养社会责任感”就不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提出的。看教材中的活动流程:现用的高教社中职语文每个综合实践活动都给出了具体的流程,这些活动流程除了给教师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活动模式,还给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提供了参考。比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感受职业生活———与学长对话”的活动流程分为四个:活动准备→分组活动→班集体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准备中分:召开报告会,邀请优秀毕业生介绍职业经历→做好记录→提炼问题。通过看活动准备的流程,我们能够确定教学内容为:听的技巧和如何提问题、做记录的语文综合能力。分组活动中分:讨论整理→个人发言→筛选出热门话题。这个活动还是关于“说”的问题,所以教学内容可以确定为:公开场合发言的技巧。这样的教学内容确定了以后,学生既能在活动中加深对职业生活的了解和感受,也能提高自己学语言、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是“一备”还是“三看”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中、高职语文教师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提供思路,不至于使综合实践活动空洞无物、流于形式。当然每个策略都不是单独使用的,有时要综合考虑、选择、使用。但不管怎样选择都不能忘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始终姓“语”,不能抹杀语文应有的特征和色彩,不能脱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宗旨。

参考文献

[1]牛爱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和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王荣生.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11(1).

高职语文翻转式阅读教学实践 篇3

關键词:翻转式阅读教学;实践;高职语文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SK2015A762)

G633.3

翻转式阅读教学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把传统的阅读教学结构翻转过来,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课堂上根据所要掌握的阅读知识,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完成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1]。高职语文教学中,小说单元常常是学生拿到课本阅读兴趣最大的部分,学生和教师都心向往之,热情期盼,但是每每教学结束,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次我们就以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例,看看翻转式阅读教学中小说教学如何开展,对比传统教学班级到底效果如何。

一、翻转式阅读教学过程

1.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制作微视频

(1)确定教学目标和相关教学资料

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教学都围绕统一的教学目标。《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学习目标的确立依据有三点: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

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教师在资源库里上传了作者欧·亨利的生平、写作特色、补充阅读——《麦琪的礼物》、小说的结构分析,学生可以在没有完全理解、吃透的情况下随时查看相关资料。

(2)制作微视频

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和精彩之处,教师利用白纸和笔,自己讲解,录制了8分钟的微视频,提前一周上传到空间内,供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

2.学生观看教学资源,自主留言

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学生先行自学,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2]。每一位学生都要在网络平台上留言,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留言了解学生对自学资料的掌握情况。根据空间显示统计,86%的学生都在网络资源上传一天之内观看了资源库中的教学内容并留言,有12%的同学重复观看并且做再次留言。由此可见,学生主动预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参与度很高。在观看留言时,针对学生的疑惑,教师给予了回帖指导。

3.教师分析留言,解决问题

根据留言来看,大部分学生首先是被文章中的友情所打动,在三位画家身上感受到了人间真情,因此这个情感目标已经达到了,在课堂讨论时就可以一带而过了。有部分学生留言批评琼西的人生观是错误的,甚至有学生认为她看到树叶凋落就觉得自己要死了,是愚蠢的,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给琼西的评价,是否有失公允,课堂讨论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留言的统计和汇总,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但是却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4.合作讨论,纠正反馈

课堂上把学生按照座位顺序分成小组,每组4位同学。以学生合作讨论为主,教师多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

二、翻转式阅读实践过程与传统课堂比较

翻转式阅读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阅读实践中,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喜欢。通过课堂教学、网络反馈,对比传统教学班级,我们发现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积极的教学效果。

1.学生阅读兴趣和发言积极性提高

与实践中传统教学班级相比,翻转式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参加翻转式阅读实践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有大量的时间反复阅读文本,可以把自己的疑惑跟帖留言或是在交流群里提出来,老师和同学都可以解答,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在课前就基本上解决了学生看不懂文本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学生有话可说,学习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了,翻转课堂的讨论就能更加充分。许多问题一经提出,学生自己在思考讨论以后就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的发言就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思想的海洋里。

2.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翻转课堂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真正体现自主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了质的提高,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到现在的主动探究,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发散思维大大提升,能有独特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3.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笔者在课前查阅了大量有关《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资料,写出了非常翔实的教案,传统课堂的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师,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环节,逐步解读小说,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少有惊喜、没有波澜。 在翻转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的关注点似乎不在于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这三个方面,而是更集中于老贝尔曼这个“人物”身上,对于这个人物,许多同学分析了他外在与内在的矛盾,他灵魂的闪光点,同时还表达了对老贝尔曼从厌弃到感动到敬仰的改变。课堂教学不应该只关注知识的获得,更应该关注审美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思想的撞击,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整体有了显著提高,在不断的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很好地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的信息技术处理水平也随之有很大提升,摄取的知识量明显增多,视野也开阔了。

此次高职课堂的翻转式阅读教学实践,是针对高职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运用翻转的教学理念,探索高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改进,充分发挥了电子传媒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培养了阅读教学中高职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自然就会提高阅读效率,并且激发了高职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成就感,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要素,提高审美能力,这里翻转的不仅是教学形式,也是教学内容的转变,在完成工具性教育的同时,更多地引导学生分辨真假、是非、善恶,提升其判断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审美能力,这是高职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实现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高职学生语文实践 篇4

一、营造民主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师者, 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在传统师道观念的影响下, 课堂上, 师生民主意识缺乏, 创新意识泯灭, 学生主体性缺失。主体性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共进的民主氛围, 这有利于学生质疑、探索和发表己见。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是营造民主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在高职语文课堂上要营造民主型师生关系, 一是教师要充分了解高职生的心理诉求, 通过课下融入课上投入,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以此为基础,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二是教师要有耐心。高职生普遍基础薄弱, 学习兴趣不高, 个性差异大, 教师任教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 其次要有耐心、信心, 才能最大层度上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要注重营造互助互学的学习风气, 通过创办班级小报、小组研讨、各种比赛等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确定自我角色, 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唤醒学生自我学习意识。

高职生通过短短三年的职业教育, 就将走上生产建设一线。通用能力和人文精神养成对学生就业及后续发展非常重要。高职生中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不爱学习或被动学习, 使他们尽快转变角色, 让他们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他们才能主动地去观察、研究、思考, 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一是巧妙安排入学的第一次作文, 比如“军训随感”、“我的职业规划”等, 教师利用布置作文以及作文讲评, 细致分析学生在语文应用能力上存在的差距, 让学生明确目标, 激发学习动力。二是注重在名家名篇中对学生进行成功学意识的渗透与培养。比如讲《劝学》重点分析“学不可以已”的重要意义, 讲《六国论》特意向学生讲述苏洵年近三十始发愤的励志故事, 不断通过榜样的力量, 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三是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 让学生有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话题作文时让学生自由命题、自主选材、自行写作;课外阅读给学生更多更自由的选择余地;学习小组的安排上让学习自由组合等, 唤醒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引导学生不断的探究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三、科学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无定法。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教师教任何功课 (不限于语文) ,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 换个说法, “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高职语文教师, 要准确掌握所教学生的群体特点, 才能根据学生需要科学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才能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 广泛采用小组讨论、师生角色换位学习、互问互答、闭目静听抢答、主题辩论、病例会诊、自学导读、习作互读互批、小组课题研究等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显著, 对促进学生主体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注重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主动的语文思维。

“成功是一种习惯”。面对语文学习, 好的习惯越多, 进步越快, 进步的幅度越大。一是教会学生“每日一记”的写日记习惯。组建班级的博客群, 指导学生开通博客, 利用博客记写自己每日的所见所闻所感;二是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 让学生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目标。三是让学生养成“每周一讲”的演讲习惯。每周确定五个不同话题, 利用早晚自习的时间, 由学习小组安排进行即兴演讲, 重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五、改变传统评价方式, 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式。

高职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应用能力和人文精神, 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激发学生潜能, 应是高职语文教学评价的着力点。一是强调学习态度评价。把学生的出学勤时数以及课堂表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占考核分值的五分之一。二是注重应用能力评价。通过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博文大赛等综合考核学生语文的应用能力。考核指标围绕学生的参与度及最终成绩等多个要素综合考量。三是注重个体发展水平的纵向评价。不以成败论英雄。充分认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奖励先进的同时鼓励后进, 要使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能受到激励。一个亲切的眼神, 一句热情的赞许, 一份小小的礼物等, 都是教师激励进步的有效途径。

总之, 要切实实现高职语文教育目标, 就要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 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学生需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尊重每一名学生, 恰当的引导学生, 合理评价学生, 增强学生自主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摘要:高职语文教学关注学生应用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强调为职业素质养成服务。因此, 其教学模式也应向学生主体化的学习模式转变, 突出能力和人文精神培养, 获得教学与育人双赢。

关键词:学生主体化,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唐晓杰等, 《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第一版。

[2]、赵福祺李莞, 《语文教学实施指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4月第一版。

[3]、陈隆升, 语文课堂教学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09年。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5

张庆云

【摘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在多元智能视野下,高职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过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着眼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文约3200字。

【关键词】多元智能 高职学生 实践能力 培养途径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出版了《智能结构》专著,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八种智能要素组成。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各种智力不断地受到先天及后天的影响,启发或阻抑。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在发掘并指引这些智力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对当前西方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几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在职业教育领域研究较少。多远智能理论提醒教师应从多元渠道切入教学,提供不同的课程内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综合性、实践性素质训练,正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谋而合。因此,要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一、创建有利环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

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对于专业实验课教学,应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对于实习课教学,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积极组织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的的专业实习和专业培训,确保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活动能够得到落实,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鼓励支持在校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技能大赛等各项活动,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要加强实训管理,积极开展生产性实训,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实习内容应与所学专业密切结合,确保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岗位技能训练水平。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努力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在实践教学中,多措并举,多种形式有意识地营造一个立体多维的实践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激发创造性的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探索实践教学训练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加德纳指出,由于太多的原因,今日有大多陈旧的教学内容仍然保留在课程里。我们应当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重新确立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内容,使之利于传授当今急需的技能、知识和最重要的理解能力。高职院校应当大胆探索实践教学训练模式,勇于更新课程内容,更新教学理念,从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目标意识;从统一规格向差异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意识;从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从单向传授向相互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从居高临下向师生和谐转变,树立情感意识;从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多种潜在智能训练,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丰富课程资源,营造合作文化。人际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协同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学生智能互补。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要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

质性分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较有争议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争执起来,在相互论辨中相互提高认识,增长智能。也可以设计从不同角度提炼主题的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形成意见后再相互交流,在协作中提高各种智能。这时,教师最好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以便自然地发挥协同学习的作用。通过这种有意义的合作,学生逐渐明白团体的成功有赖于团体的协同努力,从而在小组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针对学科特点,改革实践教学手段。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既可以从教学的内容上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手段或媒体应用方面去考虑。为促进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因学科特点要多种多样,切不可千篇一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验实习课中让学生动起来,多角度参与教学之中。同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调动多种感官的同时,强化直观性,进行多种思维和想象,进而提高各种智能。

改革评价方式,提升学生自我认知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要从多元多维的角度进行。加德纳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我们是通过与别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因此,除了自我评价外,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同样显得十分重要。让每个学生在反思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

三、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在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立足专业特点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能够洞悉市场前景和专业发展方向。同时,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双师结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70%以上,切实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改革课程设置结构,创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调整课程门类,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倡导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技能培训。高职院校要求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训等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如汽车拆装实习、汽车驾驶实习、汽车电气强化实训、汽车检测等。为切实落实实训计划,我院制定了严密的实习大纲和指导书等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建立了20处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先进的工作理念,实施产学研结合。

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产学研用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通过产学研用合作,一方面,让企业了解学校,接纳学生实习并安排就业,学生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完成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同时教师在与企业的接触中也改善了知识和能力结构。随着产学研用合作的深入,企业为学院走向市场铺平道路;学院也为企业设计合理的人才结构,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高效稳定。

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制定科学严密、切实可行的论文指导计划。指导教师由教授(研究员)、副教授(高级实验室、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等)、讲师(实验师、会计师、工程师等)担任,科学指导,严格要求,使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平整体提高,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开设创造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开设《创造工程学》、《创造心理学》等课程或专题讲座,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基本规律和创造技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各社团组织要经常开展演讲比赛、技能比武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经济社会文化迅速发展,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在这个富于变化的时代中,就要不断更新。我们要积极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观念,开拓进取,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钟祖荣 伍芳辉主编:《多元智能理论解读》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2、梅汝莉,《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9。

3、杨艳云,《关于多重智能理论的几点思考》,上海教育科研,1999。

高职语文课型改革的实践研究 篇6

关键词: 高职语文    课型改革    实践探索

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大量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语文教学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更好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职语文课型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偏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程呈现边缘化的趋势,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下降,思辨能力不足,在语言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欠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个别口语基础差的学生毕业后连面试都很难应付。

究其原因,虽然有语文课程课时分配、学生不重视等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依然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语文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缺乏沟通,知识教授单向化,学生被当做知识的消极接收器,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模式下,高职语文课型仍保持传统因循守旧,讲读课是最主要的课型,讨论课、演示课、实习课等课型极少,课型的缺乏创新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使高职语文教学陷入落后的泥潭,教学改革难以有所作为。

二、高职语文课型改革的实践探索

课型改革需要以学生既有经验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学生的发展,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建构力、创造力的培养,积极创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课型。

1.课型改革的基本原则

首先,课型改革需要符合学生实际,要深刻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主观需求;其次,课型改革需要重视扩展性,高职教育为就业服务,语文教学需要围绕就业为中心,重视就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渗透;再次,课型改革需要强调学法指导,学习能力是现代人才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最后,课型改革需要重视多样性和灵活性,围绕不同知识的传授或不同能力的培养,灵活采用不同的课型,例如项目引领型的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演示型的教学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知识直观化降低迁移难度,等等。

2.课型改革的实践

结合高职教育的要求与语文学科的特点,本文特提出几种不同于“满堂灌”模式的课型:

(1)综合型。这一课型重视学生的“实作”,强调学生的主体活动,如范例课等课型,是一种生成性学习的课型。其教学模式为,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丰富信息,由学生自主收集、整理并优化组合,在有机结合的过程中生成新的信息和知识,其优势在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

(2)研究型。这一课型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讲授课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这一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研究型的课型依托于“问题”,发展于“过程”,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因此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将其作为教学的中心,注意合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使学生树立分享个人成果并从集体受益的团队观念。

(3)互动型。这一课型强调“互动”,与传统的教师主体型的课型有很大差别,从教师主导、主体发展为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教师发挥组织、引领、指导的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更加通畅和深入。

(4)开放型。这一课程强调“开放”,与传统的“闭合型”相比更重视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在教材基础上从社会生活中广泛取材,与外部世界和网络世界紧密联通。开放型的语文教学不仅扩展了时空,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量,使教学转变为了过程式、探究式的教学,学生的兴趣更浓厚,教学效率更高,效果十分显著。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获取、利用丰富的信息,用积极的态度甄别有价值的信息,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3.课型改革的反思

其一,课型改革不能换汤不换药,其根本前提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本,重视教学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以演示课为例,传统教学中多由教师讲授展示,在课型改革中采用人人参与、个个展示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二,课型改革要落到细处、实处,要有创意有创新并将其贯彻落实。例如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用学生名字命名组名,起到了激励作用,采用课评、日评、周评的小组考核方式和小组位置轮流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全面锻炼。

课型改革需要采用多样灵活的考核方式和标准。以往的语文教学以成绩为唯一考核标准,高职教育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有必要丰富考核方式与标准,如一篇读书笔记即为一次考试,考核标准扩展为学习态度、个性特长、进步程度等多个方面,更好地发挥激励学生成长的作用。

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原因在于一些毕业生技能水平不高、身体素质不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处事能力较差。对于高职语文教学而言,既需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又需要抓住教书育人的本质,通过课型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吴忠豪.求真:语文课型改革探索[J].语文建设,2015,01:15-17.

[2]夏建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及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5,15:85-87.

高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析 篇7

关键词:高职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教学

2009年 ,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组对省内原有的2000年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 ,提出要正确处理“语文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密切结合的关系 ,阅读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 能力互相 促进 、共同发展 ”的要求 。 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 ,新 《大纲 》及教程统一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使用。 新《大纲》对课程任务、课程教学目标两个关键部位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任务和目标强调加强语文实践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明确了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的区别:前者在于应用性,后者在于学术性。 这一调整,一方面突出了中职语文课程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使语文课程更符合职教实际,更具职教特色,从而使语文课程摆脱长期以来“学科中心”的传统体系,调整到以应用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 要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为指归。 这一提法,使一般意义上的语文应用能力有了新内涵,具有了职业教育特色。

新《大纲》在“教学内容与要求”部分,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并列,并将其目标明确为:通过情境中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的能力。 注重通过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在教材设计中,注意了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专业学习制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

本次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对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从不同视角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 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具体实践研究:(1)从单元后教材本身设置的文本活动内容入手, 对其内容结合本校学情的开设可能,进行设计运行,并对活动进行全程记录。 (2)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挖掘本校的特色内涵,进而整合到语文学科的活动平衡点,借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展示。 (3)挖掘地方文化和民情风俗文化,让语文教学的外延得以最大限度的延伸。每一个综合实践的活动的前期准备、操作要领指导、活动全程跟踪评价等,都需要师生全情投入与参与其中。

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无论在授课计划的制订、 课时的安排上,侧重于讲读篇目,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往往因为准备不够充分、课时紧张等因素而未给予充分重视,甚至忽略不讲。 在课堂上开展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合作等能力,对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而言是个新的挑战。 现以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为例,简要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一册第二单元为散文阅读与欣赏单元,所选篇目为《荷塘月色》、《长江三峡》、《故乡的榕树》 等五篇文章, 结合本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家乡”,希望学生在朗读与赏析选文的基础上,学习写景抒情,发现家乡的自然美景,人文精华,进一步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学生要通过制作PPT,运用叙述、描写、说明等方法简明、生动地表达事物,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归纳、整理能力。

通过近一年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 总结为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活动前的准备

确定小组成员, 根据确定的主题, 把同学分成4—6个小组,可以自由结合,并推举出各组组长。 大家共同讨论、制订计划。 确定各小组成员的活动目标: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完成关于家乡的综合性简介,完成家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名人的PPT制作。

二、多样化展示成果

每组可推选1至3名同学到讲台上将本组的PPT配以讲解展示给全班同学,在展示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朗诵、游戏等多种形式,促进同学们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师点评

由于在以往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自我学习、自我展示,因此在整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会出现胆怯、羞涩、笑场、卡壳、冷场等状态,这时教师要适当给予提示、鼓励、互动,营造出宽松、融洽的谈话氛围,极大地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在每组学生展示结束时教师应给予点评,既总结优点,又指出改进之处,使展示互动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一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结合各单元的教学主题 ,活动的开展也是形式多样的。

1.沙龙式汇报型 。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 、 阅览室、网络等服务阵地,组织学生广泛阅读。 学生自己也可以在教室建“图书角”或“希望书屋”。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倡议学生组织开展读书汇报会,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激发阅读兴趣。 如“我最爱读……”交流会、“自然奇景报告会”等。另外,可以组织开展类似“办剪报栏”、“姓氏寻根”这样的活动。

2.茶话式成果展示 。 茶话式成果展示就是把课堂设置成茶室形式,或者干脆搬入茶室。 它往往比较适宜情感探索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例如《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每位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搜集一到两则歌咏母爱的信息,内容包括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 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作品;格言﹑俗语。 在成果展示时,通过主持人问题设置,如说说母亲二三事,请每一位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形象。

3.鉴赏创造型如 “读诗评画 ”。 (如语文活动课 “我与苏轼的对话”以《前赤壁赋》为基点,发散开去,追问苏轼,追问我国古代文化生活,追问人生)。

4.语文游艺型 。 如 “‘开心一语 ’游艺会 ”、“成语游戏会 ”、“连名成文 ”、“唐诗拾趣 ”、“名字趣谈 ”、“巧问妙答 ”、“生肖趣谈”、“有趣的标点符号”等。 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同时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注意解决好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社会大课堂的问题。

(二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改变了陈旧传统教学思想 ,树立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借助了多形式的信息平台与学生自我的实践性活动,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 开始从更高的视野审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开始理性反思自我教学行为的弊端与缺陷,更为可喜的是,教师开始尝试、思考符合学情的多层面的语文教学, 并特别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与生活实践,关注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成长。

2.激活沉闷的传统语文教学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 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通过教师组织和指导的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活动,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存、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在教学和优质课评比中发现:语文学习的斗志被激活了,学生的参与面广了,积极性高了,思维活跃了,有深度了,明显地改变了以往被动、机械、沉闷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3)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学力 ,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 。 特别是针对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所组织的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教学活动,不但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而且为学生创设了多角度的学习平台,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自主的学习状态,更为可喜的是这样的语文教学,让教师的成长同样充满挑战与诱惑,无形中给教师的课程设计带来更为辽阔的思维空间。 如此双向共须互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与学习创新能力产生了良性的循环效能。

高职语文口头实践教学探讨 篇8

一、学习模仿阶段———在“模仿”中成长

(一)模仿央视“新年新诗会”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

“社会角色和行为的掌握是由于模仿他人的角色言行而获得的,因而模仿在人们的个体社会化中起着重要作用”[1]。模仿是自我发展中的技能学习的开端,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口语实践中,我们首先安排了模仿央视新年新诗会的诗歌朗诵会。

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沛的情感,吸引着人们通过朗诵展现它的音韵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朗诵者通过自己的声音、表情、感情可以传达出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发听众的共鸣。“朗诵是一门表演规模极小但发挥空间极大的艺术”[2]。此次实践课要实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感受不同诗歌的内容,扩大知识面。

技能目标:通过模仿央视新年新诗会,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收获成就感。

活动设计:

1.学生两人一组,上台朗诵自己最有感觉的一首或两首诗。时间控制在4—5分钟。

2.全班一起选出两位主持人。要求:普通话最不好,上课最少发言。

3.全班同学提前一周把选好的诗歌的题目和作者发给主持人。少言寡语的两名同学负责写主持语,并主持。

4.第一组的同学朗诵完后,老师负责点评。之后的每组则由前一组的同学派代表进行点评,分别指出朗诵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老师再进行补充。

此实践课目的之一首先是让学生体味中华诗歌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其次是锻炼学生在人前说话的胆量。很多学生是第一次上台,他们的脚在打颤,他们的语速不是那么适中,但他们毕竟勇敢地站在了台上,第一次收获了赞赏。

(二)举行“我的最人生”故事会。

语文的教学内容有多种解读方式。如何让这些对高考心有余悸的高职生不再害怕语文,如何激发他们对大学语文的兴趣,是摆在高职大学语文老师面前的两个问题。为了让高职生感受到语文的无处不在,我们设计了一次“道出我人生”的故事会。

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感受不同人的故事的内容。

技能目标:通过上台分享人生“最”的一件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习惯,让学生感受班级的爱与温暖。

活动设计:

1.老师示范:讲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2.学生轮流上台分享自己人生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要求:

①内容真实:内容为自己人生中最(开心,自豪,伤心,得意……)的一件事。

②话题统一。

③语言恰当,语速适中。

④时间控制在4-5分钟。

本次实践课上,我们听到了很多同学从来没有提及的过去。在那节语文课上,每个同学的故事都讲得很精彩。

很多学生后来都写道:“这次课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对方。”“这次故事会唤醒了我们风尘已久的心灵。毫无疑问,那是我最触动我心灵的一节语文课,让我对大学语文的内涵有了新的感想。”“当同学轻松自在地回忆自己过去尴尬的趣事,原来难忘的记忆也是也是语文的深意;当我自己站在演讲台上谈笑风生,放松的自我原来也是语文带给我的快意。”

学生上台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语文课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段快乐之旅。相比第一次的诗歌朗诵,学生总体进步很大,不再像第一次上台那样扭扭捏捏,有一批学生已经能够在同学面前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兴趣激发阶段———在“愉悦”中提升

“语文教学应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多彩的生活中,在浓郁的趣味活动中活络思维,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3]。

(一)趣味语文

寓教于乐是适合高职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高职生基础较为薄弱,将趣味和教学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学习通过动作、神态把成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倾听别人语言的习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活动设计:本次课内容安排为做动作猜成语和文学素质竞赛两个环节。

1.做动作猜成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语言或动作进行提示,其他同学在下面猜成语。要求:提示的话中不能出现成语中的任何一个字。

2.文学素质竞赛:从《一战到底》和《中华好诗词》题库中选取题目。全班分为四组。第一轮“百家争鸣”:每个同学有一次机会,回答错误不计分。第二轮则是抢答环节,谁最先举手就谁先回答问题。两轮累计最高分便是冠军队。

本次实践课旨在展示学生的表演能力,测试学生的文学综合素质,在快乐中学文学常识。在第一环节中,上台表演的同学一个动作还没做完,台下同学就猜出了答案。学生灵活运用了平时学到的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第二环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生既检阅了自己的所学,又重温了传统文化。

(二)读书报告会

在大学语文课中,我们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的后面列举了人生必看的50本书,老师分别举行了不同形式的读书报告会。笔者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走进小说天地”的读书报告会。

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感受不同作品的内容,扩大知识面。

技能目标:通过上台介绍书籍,分享感受,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活动设计:

1.请学生回忆自己读过的小说中深深吸引过自己的生动故事情节。(第一组)

2.故事人物大家猜。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组出几个题目,按小组进行抢答。或者是给出肖像或漫画,让大家猜;或者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语言道白,让学生上台表演,演出人物的动作行为再让大家猜;或者是请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和独特的语言再现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全部)

3.读小说心得报告。请学生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并谈谈自己读了小说之后的感想、收获。(第二组)

4.第三组同学负责提问。老师补充提问及点评。

本次实践课学生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第二环节“故事人物大家猜”,既扩大了师生的阅读视野,又放松了神经紧张,激发了阅读兴趣。本次实践课给师生带来了欢声笑语,强化了教学效果。

(三)话剧表演

话剧表演可以让课文中各种情节情境呈现在课堂上,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又能展示学生的表演技艺天赋,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作为高考的失利者,高职学生对语文的第一感觉是害怕。如何转变学生对语文的印象,如何让他们学得轻松、快乐,这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适量的话剧表演可以把课本的死的知识转变为活的应用性知识。

《冯谖客孟尝君》作为一篇文言文,是生僻难懂的。在教学过程中,话剧表演的形式直接“秒杀”了传统的翻译教学形式,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更具立体感。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并参考网上的资料,写成了现代版的话剧,人物、时间、场景、道具、独白、旁白写得像模像样,表演惟妙惟肖。

当趣味充满课堂,当欢声笑语打破往日的沉闷,当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当情感的血液注入快乐的源泉,当抽象的知识便化成了一汪清泉,知识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得到了提升。

三、职场口才训练阶段———在“自信”中蜕变

诚如美国交际学大师卡耐基所说:“一个人成功15%取决专业知识,而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及有效说话等软本领。”[4]语言沟通能力是一种基本的职业能力。大学生求职面试离不开语言,上班后相互协作更离不开沟通、离不开语言。我们秉承高职语文教学顺应工作需要的理念,在口头实践项目的最后阶段进行了“两位一体”的训练方式。

(一)自我介绍

面试离不开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每个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应聘者必须通过的一道关卡。它要求应聘者在两分钟的时间内把自己成功地推销出去。为了增强学生的求职竞争力,我们开展了一次“面试自我介绍”口头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了解面试时自我介绍的内容和方法。

技能目标: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帮助克服学生羞涩、紧张的心理,增强学生自我推荐的意识,树立自信心。

活动设计:

1.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搜集较好的自我介绍。进行交流后,写出自己独一无二的自我介绍。

2.模仿《今天我面试》节目,做1分钟的自我介绍。要求:

①完整、简洁、扼要;

②彰显个性,体现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

③语言准确,实事求是,表达流畅。

采用模拟面试方式,由老师和学生轮流当评委,对面试者进行提问,并当场给出分数。(第一环节)

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如果不懂得推销自己,如果没有表现自我的胆识,则很难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自我介绍的训练,让学生感受了语文在工作、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这种实践训练把课本的死的知识转变为活的应用性知识,促进了高职语文教学与职业能力挂钩,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

(二)面试对答技巧

面试有80%的时间是由面试官提问,应聘者回答问题。应聘者如何漂亮回答面试官的问题,关系到能否让面试官觉得他的素质是可以的,专业是一流的,有无限发展的前景和预期。这个能力在面试过程中决定了面试结果。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感受面试的氛围。

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增强学生的面试技巧。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克服紧张的心理,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活动设计:

采用模拟面试方式,由老师和学生轮流当评委,对面试者进行提问,并当场给出分数。(第二环节)

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我们采取分组形式完成不同内容。两个环节分别占50分。

第一环节:自我介绍

1.自我介绍陈述完整全面,内容真实,不夸张。(10分)

2.陈述过程设计合理,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语言畅达,有感染力。(10分)

3.讲普通话,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速语调适中,衣着整洁,精神饱满。(10分)

4.按时完成主题陈述。(10分)

5.特长特点鲜明。(10分)

第二环节:面试对答

1.能正确理解评委提问,做出有针对性的回答,回答内容准确精练,重点突出。(25分)

2.答题过程流畅、无明显停顿,语句通顺,措辞恰当,语言精练。(25分)

模拟面试环节进行实训,能够真实再现面试的情境,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分组协作训练了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人,要在赞扬声中,要给予他肯定,他才能不负众望,重沐而生。要想让高职学生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敢于”,语文实践课必不可少。成长需要肯定,需要赞扬。我们要多给高职语文加一点“调味品”,给学生创造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赢得掌声,自信回头。高职语文课要为学生创作机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语言智能,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乔治·赫伯特·米德著,霍桂桓译.心灵、自我和社会[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87.

[2]孙富中.专题研究与舞台表演:高中戏剧选修课教学的双翼[J].《语文建设》,2007:38.

[3]邱聪雄.趣味语文教学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4,6.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9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及目标

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项目驱动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问题。通过设计出具体的学习项目来引导语文教学活动,在本院部分班级进行试点,让学生在学习项目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高,高效率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

项目驱动型教学是随新课程改革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新教法、新模式;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目前,对项目驱动教学的探讨比较集中在一些边缘学科,如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等;部分地方的英语教学也开始引入此教学模式,并开始有了新的模式建构;而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本来是最适合项目驱动教学的,可一直还没有规模化的研究。这是我们开展专项研究的主要的动因。

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项目驱动型重构,探索出一条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一)改革的思路

1.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阶段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单元内容教学目标、分课教学要点目标,教师积极地进行课程开发,制定具体可行的学生学习项目。

2.以目标教学激励教学理论、情景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理论为指导,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方法指导,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帮助;交代具体可行的学习项目,明确目标和评估的办法。

3.以控制论、语言习得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学生好表现的心理或需要训练的重点,激励学生自主、推究、合作学习,把“三尺讲台”变成他们表现自我才干和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让他们自己在完成项目中,去摸索方法,探究结果,合作交流。

4.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采用激励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否定之否定。

5.以系统论、方法论为指导,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学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定的方法论。

(二)改革的主要方法

我们采取了文献理论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现场观摩法、经典个案剖析法及比较借鉴研究法进行研究,通过反复实践检验形成阶段性成果,最后总结并进行成果推广。第一步,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研究;广泛进行教师和学生调研,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项目分解和任务设计。第二步,在试点班级中进行具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型教学,并对效果进行及时调研和评价。第三步,总结课程改革实践、项目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并再次进行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

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首先面临的就是自身准确定位的问题。

(一)高职大学语文的重新定位

高职大学语文应定位为“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职业化公共课程”。具体来说,高职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人文性为基础,并呈现通用性、工具性、职业性特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中职业性是高职大学语文与其他各层各类语文课程的区别性特征。高职大学语文是为高职学生适应就业需要、适应岗位和职业转换需要,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这一课程定位就要求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专业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1. 以能力为中心,凸现职业指向。

整体课程以培养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编辑与写作能力、思考与辨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实践活动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开展能力训练。

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组织教学。在强调语文学习共性要求的同时,注重不同专业的不同个性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类别指向的职业岗位特点和不同要求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

2. 建设开放课程体系,扩展教学空间。

一是课程开发的开放——由本校语文教师、其他专业教师、校外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同时开展企业调研,征询企业人士的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亦注重不断吸收学生的意见完善课程建设;二是教学内容的开放——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留有教学内容选择和扩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三是实训载体的开放——教师和学生根据专业特点,灵活选择基本活动项目载体,教师和学生更可以根据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灵活选取和另行构建不同的活动项目载体;四是教学资源的开放——本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随时向学生开放,以促进学生自主扩展学习;五是教学环境的开放——不仅注重课堂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本课程还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把学生的活动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3. 重新设定课程教学目标。

我们将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把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构建了“双能对接”课程体系

突破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束缚,不再按照语文学科体系安排课程教学内容,而是结合专业特点,从未来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出发,重新构建了“双能对接”即基础能力与职业能力对接的课程体系,打通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通道。其中职业能力由各专业的就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需求决定,基础能力包括沟通与表达能力、编辑与写作能力、思考与辨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四项。这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在内容上扩大了语文学习训练的范围,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语文教育观念,使高职语文课程从根本上归向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由此也直接推动了课程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评价机制等诸方面的创新与完善。

(三)以“主题呈现”的方式设计安排教学内容

我们以主题呈现的形式,打破文种和文学史界限,以服务职业活动为导向,紧跟时代,让学生能从各主题中感悟人生。在设计思考训练时注重新颖多样,富有启发性;在选文时注重视野广阔,推重经典而不废时文,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融入书中,让学生感受到大学语文课堂既设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又设置在火热生动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以此优化教学内容,力求学生能对今后求职就业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有明显帮助,具体而言:

教学目标上,坚持“能力本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围绕职业能力这一主题,以主题呈现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与培养职业能力有关,紧跟时代,具有启发性的知识内容,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思想和引导作用的教学内容体系。

(四)构建了以“项目驱动、小组合作”为核心的“六步紧随”教学模式

1. 项目布置。

教师向学生布置项目任务,必须解释清楚项目要达到的目标。目标不能定得过高或者过低,应该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才可以确定为项目目标,这样才能达到学习进步的目的。

2. 基础检测。

学生在完全理解本次的项目目标之后,通过实施预设的一个项目来检测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看自己距离顺利完成项目存在多大差距。

3. 师生探究。

通过师生相互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实施点评等方式,完成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4.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是教学的重点环节。学生根据完成项目所需能力的若干要求,运用基础知识,按程序实施训练项目。

5. 延伸拓展。

根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职业能力与人文知识,通过阅读拓展、博客天地、争鸣空间、社会聚焦,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上阅读、讨论、争鸣、辩论。

6. 测试评价。

学生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能力表现,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上进行自我测评、组内互评、教师测评,检测目标的达成度。

四、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特色与创新点

(一)独创性成果:构建高职大学语文“双能对接”课程体系

在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专业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课程理念的主导下,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课程建设主体诸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究与改革,整合各类语文学习内容,聚合各种学生活动形式,借鉴英国和我国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通过课程活动化、活动项目化的处理,构建了高职大学语文“双能对接”课程体系。

高职大学语文“双能对接”课程体系确立了沟通与表达能力、编辑与写作能力、思考与辨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四大基础核心能力,在不同学习阶段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并对学习全程开展综合性评价,引导学生在严谨有序的逐层习练、真实生动的项目实施中获得综合能力的逐步提高。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能力指向,打通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通道。在这一课程体系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等结构要素均为系统化呈现,不同系统之间依课程教学规程相互对应组接,共同构筑了一个多方位、多形态、多层次的语文能力培养系统,课程系统运行最终目的指向语文综合能力的社会应用。这是一个明显区别于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

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应用,因此,“双能对接”课程体系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扩大了传统高职语文或重人文作品赏析、或重应用文写作的相对狭小的学习领域,更重要的是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能动地使语文从知识学习、孤立训练为主的教学转向了能力培养、综合应用为主的教学,打通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通道,其中所体现的是语文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双能对接”课程体系的运行明显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有效服务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它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领域引领着一个改革方向,为同类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成效

我们根据高职语文教育的特性,借鉴项目驱动教学法,创设了“六步紧随”教学模式,寻求语文课程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途径,让语文教学活动渗透所有专业学习,通过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六步紧随”教学模式使课程得以顺利通过教学与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授与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拓开语文教学空间,有力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成效。

(三)搭建开放性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考核全程化、评价证据化

借湖南省“数字湖南”的东风,我们在“职教新干线”网站上搭建了开放性的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平台。不仅将所有教案、课件、教材、练习、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后发布到这个平台,更是将这个平台作为学生交流沟通、延伸拓展、互动评价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此畅快阅读,可以用博客记录心灵文字,可以与本校教师、同学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可以与校外专家、知名学者或其他大学的学子们就社会热点问题激烈辩论。通过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大学语文课程得以顺利通过教学与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授与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拓开语文教学空间,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成效。

同时,收集学生习练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学习证据材料以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体现了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考核的原则,克服一次考核定结果、教师一人定成绩的弊端,打破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把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训、教师要求和学生自学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围,以学生提供真实学习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课程学习评价的依据,使考核方式多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开发了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的全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材

由课程团队成员禹明华教授主编、周妮副主编、刘婕参编的高职高专人文素质系列“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已于2010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并投入到课改班级的使用中。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的全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材,正在申报“十二五”规划教材,这本教材的面世将为大学语文教材开发提供参考范式。

参考文献

[1][德]鲁道夫.普法伊费尔.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傅小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04.

[2]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杜祖贻.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美]威廉.H.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M].王建新,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

高职学生语文实践 篇10

1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关于语文课的育人目标, 见仁见智, 观点不一, 工具性、人文性、文化性都有, 难有定论。笔者认为, 语文教育的功能, 重要的不是培养多少作家, 而是把普通民众的语文水平提高到可以胜任一项工作的程度[1]。所以高职院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 语文教学必须是以教会学生能够运用语文工具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只有对语文的教学目标理清了, 才能采取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

2 整合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 旨在是给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方案。我国教育学教授吴也显认为:“课程就是有组织的教育内容”, “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2]。但目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矛盾, 如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 (岗位群) 的知识能力要求不匹配。比如以往, 我院各专业统一开设《应用文写作》这一门课程, 针对性不强, 目标指向不够明确, 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 使得课程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之后, 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 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和整合, 在电力客户服务专业增开《普通话》、《社交礼仪》等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适合电力行业需求的教学体系新框架, 电力客户服务专业也成为我院一个重点建设专业。

3 改革教材和教学内容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以迅猛发展, 现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走向社会, 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行业必不可少的第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但不可忽视的是, 这些毕业生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 普遍显现出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社会适应能力不够、个性特点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就业和工作, 自然也就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传统的大学语文则偏重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作品艺术性的传授;或是通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开设, 单方面关注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提高, 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的需求产生了偏差。因此, 如何革除传统的大学语文及其相关教材的弊端, 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是我们选择教材的宗旨和原则。教材《实用大学语文》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产生, 其“实用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在编写目标上,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增强其社会适应力, 把“说”、“写”、“悟”集于一体,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 在知识内容上, 紧跟时代节拍, 服务现实需要。如网络环境下的应用文写作知识的融入, 就是对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的大胆突破和创新;再次, 在谋篇布局上, 目标明确, 体例合理。教材设置了口语表达、应用写作、阅读欣赏三个部分, 各部分分别承担起口语表达、书面表达、感受生活的任务, 三部分既各自独立, 又相互关联。最后, 在选文和定篇上, 求精、求新、求实。教材所选篇目是经过编者的审美眼光和价值判断严格筛选过的“经典”。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我们也注重凸显语文教学的工具作用。如《普通话》课程的教学, 一方面依托省语言委员会的测试资料, 另一方面在实际口语训练中, 我们则以电力行业服务的典型案例为话题, 设置许多问题或场景, 供学生思考和训练;在《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结合电力行业常用应用文种加以讲解和训练, 力图使学生掌握通用文种和行业文种的共性和个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又提高了其从业技能, 语文课程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完成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对专业学习的服务功能。

4 改革教学方法, 探索教学的多元化渠道

理工类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学时被严重压缩的现象, 知识的无限性和学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显然, 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教师应首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 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课件, 利用其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 丰富教学内容;同时, 通过图片、色彩、声音等元素, 增强教学效果。其次, 教师应积极探索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写作。教师还可与学校各部门协商, 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秩序情况下, 组织学生短时间代替有关工作人员处理公文事务, 亲身感受公文等各类应用文种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和协作, 学生身临其境, 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此外, 教研室还可以积极联合学生会, 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讲座等形式开展全校性的大型活动。这些多样化的活动, 能够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锻炼学生能力, 成为了课堂教学最好的拓展和延伸。实践证明, 这些做法是提高理工类高职院校大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不可少的成功之路。

5 改革考核形式, 优化评价体系

教师教学效果怎样、学生的能力是否有了提高, 考试是通用的评价手段。过去的考试往往是用语文老师出的卷子来评价老师自己教的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且考试内容通常以考查知识性内容为主, 尽管考评结果也结合日常学习表现, 但这种考试形式仍然无法真正检测到学生的综合能力, 也与当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难以保持一致。为此, 我们对这种考核制度进行了改革, 大致分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 采取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口试内容主要检查口语表达能力, 笔试仍基本沿袭以往的做法。第二步, 进行教育与考试相结合的教学尝试, 在电力客户服务专业实行《普通话》课程的“以证代考”制度, 即组织该专业学生参加国家语言委员会的普通话等级测试, 按照所获证书的等级给予相应的得分。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认可度很高。第三步, 我们将引进ZHC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 把语文课堂教学与ZHC考试、与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提高相结合, 把测试结果和语文课程结业成绩相结合, 既完成对语文课程的考核, 也向社会展示学生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 争取在全院所有专业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推行, 使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和训练达到一个课程培养目标相应的水平。这种考核形式的改变, 我们认为不仅仅是考试方法的简单变化, 而是现代教育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体现。当然, 这个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且对语文任课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更有利于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形成师生共同提高的良性互动。

6 结束语

总之, 要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较好地完成语文教育教学在理工类高职院校的作用, 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 注意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最终实现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目标。

摘要:对理工类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根据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提出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杨东平.“语文能力:一直是个问题”[EB/OL].http:/www.80075.com/, 2008-3-11

高职学生语文实践 篇11

关键词:高职语文 教学现状 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是五年制高职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特点,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应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发展性、开放性,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语文素养。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践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注重基础,强化能力,加强素质教育。

在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收集整理第一手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针对五年制高职语文实践活动现状,笔者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五年制高职语文实践活动调查问卷》。调查问题涉及高职语文教学现状、高职语文实践活动两大部分共十个方面的内容。在本校五年制高职一年级学生中展开调查,抽样调查的学生遍及全校五个系部若干专业,发放问卷520份,收回有效问卷500份,每系平均100份,取样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1.高职语文课堂整体现状良好

调查问卷中有四个问题涉及高职语文课堂整体现状,由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看,学生得3分的占25.2%,得4分的占52.4%,得3分以上的学生占77.6%。绝大部分学生认识到高职语文课堂不同于初中语文课堂,已经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内容生动丰富,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积极作用

调查问卷中有四个问题涉及高职语文教师,由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看,学生得3分的占26.6%,得4分的占49.6%,得3分以上的学生占76.2%。绝大部分高职语文教师注重安排语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由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看,该因子总分为7分,得5分以上的学生占77.2%。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认识到高职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对语文课充满兴趣,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旨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

由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看,该因子总分为5分,有27.6%的学生认为语文课是文化基础课,学得好差无所谓,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

二、高职语文实践活动现状

1.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认识

该因子总分为9分,由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看,学生得6分的占14.2%,7分的占17.4%,8分的占28.2%,9分的占16.8%,得6分以上的学生占76.6%。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活动能提高他们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喜欢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希望经常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认为高职语文教学要以语文实践活动来引领,语文实践活动应重视实践活动过程。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由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看,有81.2%的学生认为,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加强同学们之间的合作。

3.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该因子总分为5分,由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看,87%的学生在该因子的得分大于等于3分,表明学生认识到教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实践活动的管理者、引导者、参与者,语文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方法技巧的指导。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希望自己的表现得到教师的良好评价,而教师的评价能左右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

4.开展实践活动的课堂

由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看,有71.4%的学生认为,语文实践活动比平时的语文课效果好,希望语文课上多安排朗诵、演讲、辩论等学习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5.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该因子总分为10分,由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看,学生得6分的占5.6%,7分的占6.4%,8分的占10.2%,9分的占17.6%,10分的占50.4%,得6分以上的学生占90.2%。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他们的有益影响。语文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扩充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

6.实践活动的设计安排

该因子总分为9分,由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看,学生得6分的占11.6%,7分的占18%,8分的占25.2%,9分的占26.6%,得6分以上的学生占81.4%。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参加更多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是班级的语文实践活动,还包括系部、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学生认为实践活动要精心准备、认真设计,活动的主题应多样化,主题要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能有利于融入社会生活。

三、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对策

由调查问卷研究分析得知,传统的高职语文课堂存在诸多弊病,亟需改进: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抹杀,课堂设计为“知识传授”,教师过多沿袭普教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现有的知识技能;语文能力的培养以课堂为主阵地,多为“纸上谈兵”,缺乏实践运用;学生的学习重心在于专业课,漠视文化基础课;缺乏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致使效率低下,学生期望一种由实践活动引领的自主型课堂。

高职语文实践活动计划安排四个学期,贯穿高职语文学习阶段,分年级分层次进行。一年级重在开展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二年级重在开展校内语文实践活动,寒暑假重在开展校外语文实践活动。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为语文能力培养夯实基础,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为提升语文能力阶段,校外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语文能力培养的检测。采取课堂实践活动与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热情。endprint

1.课内实践活动,夯实能力基础

语文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目标,体现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按照新教材的安排,立足课堂,每单元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主题如:青春诗会、走进家乡、低碳生活、我们未来的事业、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等。

语文课堂内开展三分钟演讲,每次上课安排两到三名学生演讲,主题自定,贴近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重在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编写了校本教材《经典诗文选读》一套共四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在学生心中植下中华民族的“根”的概念;在文本赏析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辩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编排表演课本剧等,加深文本理解的力度,培养交流合作能力;利用选修课与活动课安排教师进行硬笔书法指导、口语训练,将所学的语文知识通过课内实践活动加以巩固,将理论知识升华成知识技能。

2.校内实践活动,提升应用能力

校内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主要将课内训练成果扩大化。开展演讲比赛,主题如诚信在我心中、细节决定成败、纪念“五四”运动、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举办辩论赛,选题贴近学习生活实际,以“认真钻研,优化学风,努力奋斗,实现梦想”为主题,围绕道德法制、学习风气等内容;举行个人及集体诵读比赛,主题如建党建国周年庆,“红色经典”“国学经典”朗诵,表现爱国爱党情怀;模拟应聘大赛,制作简历,竞职演讲,包括自我介绍、特长展示、职场问答,为求职就业积累经验。其他如举办硬笔书法比赛、征文、成立语文社团,编印文学校刊等。校园语文实践活动贴近校园生活,结合专业学习、人生追求等方面,兼顾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加强语文知识的应用,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升语言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同时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标。

3.校外实践活动,检测应用能力

学院各系部均有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每年暑期定期到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系部举办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检测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如以“中国梦”为主题,举办“我的梦想”主题讲座,与社区青少年座谈自己心中的雷锋形象,宣讲南通名师李吉林老师的事迹;以“环保知识宣传”为主题,发放环保知识宣传单,宣传环保知识,制作“环保意识”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信息技术系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以“绿色上网,健康生活”为活动主题,为社区中小学生讲授电脑实用知识,举办文明上网知识讲座,宣传网络游戏、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树立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意识,利用网络增长知识,促进学习;电子技术系以“安全用电”为主题,向居民发放“安全用电小知识”“电器维护小常识”宣传卡片,宣传讲解安全用电知识;管理系开展理财知识宣传与调查等。校外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锻炼了学生的活动能力,增强了集体凝聚力,服务了社区群众。同时撰写调查报告,培养了写作能力。

“实践出真知”,通过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由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实践过程中学生积累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在享受活动成功喜悦的同时,发挥了学习的主体性。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能运用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与鉴赏能力和表达与交流能力。实践活动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审美性与人文性特点,发挥语文这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作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将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注重在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培养人文素养,增强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融汇整合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有利于培养并长久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语文实践活动联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的特点、有利于使学生感受语文在社会交往、职业活动与提升人生境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立项研究课题《五年制高职语文实践活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X1209。)

参考文献:

[1]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实践探讨 篇1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提法。

(一) 高职大学语文日趋边缘化的处境

在全社会普遍呼吁和关注人文教育的今天, 大学语文在各高校的境遇却日益边缘化, 尤其在偏重理工科的高职院校, 一味强调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训, 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方面, 以人文教育为主的课程被缩减课时, 为专业课让道, 甚至在有些高职院校更是面临停开的处境。

(二) 高职生的语文能力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对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无兴趣。首先, 一些学生缺乏思辨能力, 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其次, 学生口语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也亟待提高。一些口语基础差的学生在毕业后连一般的求职面试都难以应付;再次, 应用写作能力欠缺。

目前,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怎样改革, 怎样与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是摆在广大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 探索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要改变大学语文的现状, 除了在思想认识上坚持科技和人文相融合的现代高职教育科学发展观之外, 还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本身存在的诸多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弊端, 对课程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及评价体系进行新的审视和思考。

(一) 改变课程目标囿于知识技能的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围绕“做人, 做职业人, 做有文化的职业人”这一基本思路, 改变课程目标囿于知识技能的取向, 锁定“人性提升和职业能力发展”两个支撑点, 探讨和实践高职的语文教学改革, 从而使学生既具备从事职业活动必须的高技能, 又具备能为整个职业生涯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的职业人文素质。具有人文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二) 构建动态充满活力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1.改革课程内容, 实现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一体化

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的高职课程设计大体有三种情况: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开设科技与人文交叉的新课程;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技思想。无论哪一种, 其设计原则都是自觉地从教育的一个层面去关照另一个层面, 在表面实行一个层面的教育教学中, 有意识地施加另一个层面的影响。

(1) 开设大学人文语文。

即以纯文学选文为主, 融合科技选文。大学语文教材经历了一个按时代顺序编排到按文体编排的发展过程, 表明编写者已认识到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性, 但仍然存在不足。内容上偏重于中国古代诗文, 没有跳出“纯文学”的框架, 对当代优秀的人文学科、交叉学科的成果和国外优秀成果吸收借鉴不够;教材与现实和时代要求相去甚远, 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以优秀的纯文学选文为主, 融合科技选文, 是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体现职教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必由之路。

(2) 开设大学应用语文。

即以人文知识内容为主, 融合职业能力教学。高职大学语文在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目标基础上, 应增大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教学内容, 包括言语沟通和写作沟通, 整合口语交际、应用写作课为“大学应用语文”这样综合性的沟通说写课程。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为专业需要服务, 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3) 开设大学实训语文。

即以生产见习、社会实践为主, 融合职业能力指导。高职语文课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时间严重不足, 语文教学的体系性和完整性很难得以保证。因此, 大学语文必须打破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制约, 构建广阔的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的空间。整合职业规划、心理健康课为“大学实训语文”。

2.改革教学方法, 实现传统与多元教学模式的一体化

改革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大胆创新, 改变以往单一教学方式,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达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目的, 实现传统教学与多元教学模式的融合。

(1) 情景式教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是教师创设情境, 学生自主感受、发现并探究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中, 教师精心设置一种情景, 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尝试, 自己发现、解决问题, 并加以再创造。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的问题纵向延伸、横向拓展, 敢于质疑。这种方式最大特点是改变单一思维模式, 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使学生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更能形成自己独特见解, 提高创造能力。

(2) 合作式教学法。

合作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相互合作, 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合理分组、角色分配, 小组交流、汇报, 小组评价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传统授课形式相比, 合作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个人发展与参与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监控者。小组成员在不断吸收、反思、和自我调整中获得成功的机会, 并能使每个学生全面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 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元交流方式。培养了竞争、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大学语文课堂中, 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如录音、录像、影视、动画等多媒体课件, 不仅可以增强演示效果, 还可增大课程容量,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将轻松、愉快、高效引进大学语文课堂。

3.改革课程评价, 实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一体化

调整考试目的, 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病, 既要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更应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考试方法, 变静态考试为动态考查。建立新的语文考核方式。考核原则:以过程性考核为主, 终结性考核为辅;注重平时训练, 强调能力为本;课内课外结合, 全面综合量化。对学生参加读、写、听、说训练活动, 均应进行考核, 记入平时成绩。考核重过程、重能力, 真正做到突出过程评价、注重兴趣培养及能力训练,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在当今的高职院校中被日益边缘化, 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沟通能力的培养。改变课程目标囿于知识技能的取向, 构建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一体化、传统与多元教学模式的一体化、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一体化的充满活力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全方位地进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踏实落实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之目标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科技,人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

[2]姚和芳, 熊芊.论高职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而不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8) .

[3]周金声.实用语文——沟通说写教程.人民出版社, 2013.1.

上一篇:氯乙基磷酸酯下一篇:流行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