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问题学生”

2024-10-24

高职“问题学生”(共12篇)

高职“问题学生” 篇1

摘要:问题学生是教育实践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从某个角度说甚至是弱势的群体。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几乎每个班都有问题学生的存在。公正总结问题学生的客观表现,深度剖析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重新唤起问题学生的自信,引导问题学生积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确问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问题学生,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班主任抱怨,本班的某些学生不好教育,学习不用功,还喜欢惹事生非,旷课……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几乎每个班都存在这样的学生,他们制造麻烦,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班级的后腿。班主任老师的精力总是更多的倾注到他们身上,然而效果甚微。很多经验不足的高职班主任对处理这样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表扬、批评、关爱、评比等常用的教育方式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都能奏效,而对于这些学生,这些常规教育方式往往没有效果。这个特殊的学生类型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学生。

1 高职问题学生的概念分析

1.1 问题学生的概念提出

有的老师把这类特殊的学生称为差生或者落后生、后进生,有的老师称他们为问题生、个别生。这几个称谓概念相近,也确实没有权威的法规来界定这几个概念,而且也没有必要。它们通通都可以称为问题学生。

所谓高职问题学生,是指与同阶段高职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学习、认识、心理、行为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高职学生。

1.2 高职问题学生的特点

经过多年高职学生工作的观察,笔者总结出高职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征。在思想上他们缺乏进取精神,自尊又自卑,逆反心理强,浑身充满负能量。在学习上他们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和顺利通过考试。在纪律上他们自由散漫,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些学生既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又跟不上班集体的整体要求,虽然数量不多,仍然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1.3 高职问题学生的常见类型

1.3.1 品德型

此类学生主要是品德方面的问题,行为表现有打架、爆粗口、欺负同学、偷盗、抽烟酗酒、与社会不良人士往来较多、不尊重师长等。他们就是同学们口中的“刺头”和“边缘学生”,往往另一支脚已经迈向了社会。

1.3.2 纪律型

此类学生主要是纪律方面的问题,行为表现有旷课、作弊、不遵守校纪校规和班规,易和老师发生冲突,对集体影响较大。他们的学习和品德方面没有大的问题。

1.3.3 学困型

此类学生主要是学习方面的问题,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都有问题,不听讲,不写作业,破罐子破摔。只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孩子。他们中很多人以为考上了大学就解放了,就可以不学习了。如果是热门专业的学生,更以为就捧上铁饭碗了。

1.3.4 心理障碍型

此类学生主要是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有自闭、自卑、忧郁、退缩、躁动、攻击性强,多疑等。性格外向的同时伴有有纪律问题。他们大多学习不好但是品德方面尚可。

2 出现高职问题学生的原因分析

高职问题学生的“问题”不是天生的,问题学生如同一部老爷车,是经过长时间的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学业的困惑,更主要的是思想品德上的不良习惯,并特别容易受家庭、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他的病因常与生活环境、家庭遭遇、成长经历有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2.1 家庭因素

产生问题学生根源还是家庭教育。有专家曾指出,问题学生的背后常常站着一位问题家长。这话说的很现实,也毫不为过。家庭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2.1.1 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一个孩子没有家长的监护很容易出问题。有的家长以工作忙为借口,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问题从不过问,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展,结果导致子女学业退步,行为失控,最后成为问题学生;有的父母因忙于生意,一年半载不回家,从此奥把子女寄养在教师或亲戚家,孩子根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正当的管教,到了高职阶段就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

2.1.2 父母对孩子的骄纵溺爱

有些父母从小对孩子太溺爱了,尤其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在金钱上往往是有求必应,极大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欲望,而对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教育则是疏于管理,使得孩子长大后甚至到了高职阶段,仍然改不了任性、自私、脆弱、唯我独尊的毛病。

2.1.3 父母自身文化层次低,缺乏足够的道德修养

这类往往缺少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从而导致子女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以棍棒代替说服,造成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子女为了逃避父母的打骂,往往会说谎以避之,如此几次,说谎便成为习惯了。同时,有的父母自身的缺点及不文明行为,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

2.1.4 父母离异或家庭重组

父母的离异会给子女带来不可磨灭的心灵上的创伤。父母离异前的纷争,以及父母离异前家庭陷于混乱的状态,都会给子女的身心带来很大的伤害;父母离异后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重组新家庭后,孩子的心理往往失衡,多数情况下教育也是失败的。

综上所述,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教育方式是滋生高职问题学生的温床。

2.2 学校因素

2.2.1 培养目标片面化,片面追求成绩。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际上仍然唯考试论,评价标准单一。众高职院校考核教师的唯一指标就是教学效果,老师基于实际的考虑难以顾及到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成绩较差,“问题学生”在学习上失去了自信,同时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也不够顺畅,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在学校的重压,从而产生逃避厌学的思想。

2.2.2 高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局限性

每一位高职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个人修养、责任心、经验等方面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期望不成比例,虽然教师尽心竭力的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却并不能获得学生们的认同。而在课堂上,课程枯燥乏味,要求严苛且不近人情,让学生疲于应付、心生厌倦,更是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在另一方面,问题学生本来有的闪光点也难以持续闪光,往往也就一闪而过,成为流星。

2.3 社会因素

虽然学生的大多时间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度过,但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同的舆论导向,以及人们的社会逆反心理都可能给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不良的心理定势。而社会生活中一些暴力、黄色的低俗的文化也时刻影响着学生,容易使学生迷恋成瘾,不思学习。加上近些年,西方文化思潮和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如欧美的街头文化、粗口歌、日韩流,一些学生面临着选择的困惑,以致无心向学,扩大了厌学的范围。

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所顾及不到的,这些负面的因素也是学校的围墙所阻隔不了的。

2.4 个人因素

导致问题学生行为失控的个人因素主要有:[1]好奇心;[2]报复心;[3]寻找刺激;④物质欲望;⑤显示自己;⑥从小患有多动症;⑦补偿心理。青年时期的学生仍处于心理断乳期,对自己的身心发展感到困惑,对各种社会现象感到迷茫,对外面世界感到无奈,这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因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而思想空虚,喜欢寻找刺激、追求物质欲望等。面对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各种诱惑,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就极易丧失自控力。

近年来,问题学生的行为越来越极端,越来越怪异。像网上盛传的学生侮辱老师视频,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杀师案,都是在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下所无法想象的事情。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仅要引起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注意,更是时候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了。

参考文献

[1]干明赞.问题学生赏识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8.

[2]陶继新.让“问题学生”不再成为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4-1-19.

[3]诸葛建欣“问题学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教育衔接研究,2008(11).

高职“问题学生” 篇2

1.学习心理问题。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高职生的身心发展也是通过学习得以实现和提高。高职阶段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学习问题也是学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等等。这些严重影响了高职生的学习。

2.情感心理问题。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高职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高职生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

3.个性心理问题。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高职生中“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这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这表现在: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高职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孺、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4.自我心理问题。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表现在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自私自利心理普遍。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生是社会的成员。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当代高职生生活在一个变化激烈的时代——社会结构变化,收益分配调整,信息急剧膨胀,竞争日益加剧,生活、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学生群体中来。

2.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是“制造人格的工厂”。家庭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和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和过分严厉、家庭不和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以及自信心的发展,易引起心理失衡。

3.学校因素。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初中生是被老师严格要求学习,死灌知识。而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不仅学习需要自觉,而且高职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许多学生不仅要拿毕业证,还要考取各种技术等级证书,并要独立面对各种生活琐事,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对这些学生来说,各种不适便接踵而至,并由此引发出心理问题。

4.自身因素。高职学生年龄多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之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强但不成熟,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立足现实,对自己估计过高(主要表现为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或缺乏自信(感到校名、学历不如人);有些学生社会认知偏离,错认主流;有些则在遇到问题、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或逃避困难,表现出了较低的抗挫折能力;还有些缺乏正确的恋爱交友观,走入爱情误区。以上这些势必引起心理失衡。

三、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1.加强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优化人际关系。首先,要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创造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直观感觉。其次,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使学生在健康、活泼、向上的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再次,要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

2.进行心理调查,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所以新生一入学,就应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和测试,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能力、人格特征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同时,要定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充分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竞争;就业

随着社会的加快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大规模扩招,普通高校一年又一年的毕业生大潮冲击着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得不面对就业竞争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学生在就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阻力。为此,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学生顺利就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因素

1.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

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市场定位,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出现了重复、陈旧的现象,无品牌特色、地方特色;一些高职院校定位不清,课程设置上出现了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课时比例差异大,无连贯性的现象,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造成实训课时减少,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实践操作要么不会或不熟练;目前,由于社会上对于高等教育的青睐、热捧,导致人们对高职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由此引发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招揽生源,增设一些热门专业,课程设置追求多而不精。

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的不完善

就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一直处于被忽视部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高职院校只是会在学生即将毕业时,由学校就业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两场就业指导方面的报告,或由心理健康中心的教师提供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教师做完报告等待学生提问,学生没有问题可提,因为他们之前从未接触过就业方面的指导,不知如何提问,不知道自己需要问什么;甚至有的学校要求班主任去给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试想,班主任来自不同的科目,他们不具备专业的、系统的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知识,如何可以教授学生!

3.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些高职院校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部分毕业生到了用人单位后,表现出怕苦、怕累的现象,对所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表现出无法适应,适应能力差;有的学生从小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或者委屈,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再加上周围充满着竞争,人际关系又比较紧张,遇到挫折不知如何化解,不知如何释放自己,表现出无法接受,抱怨叠起;有的学生表现出毫无教养,遇到领导、同事不知问好、食堂排队买饭,出现了插队现象、口出污言秽语、随手乱扔垃圾,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言。如此的毕业生,给用人单位留下了极其不好的印象,用人单位如何再敢录用这样的毕业生,从而也是导致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的有效对策

1.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形成地方特色化专业,加大实训课的比重

职业学校专业的发展就是面向市场,不断认识市场、占领市场、开拓市场的过程。学校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紧跟时代步伐,课程设置要与用人单位多接触,听取用人单位的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调控专业课程的结构。同时,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政府决策,与政府步伐保持一致,例如,江苏省扬州市政府,2009年调整产业结构,将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三新”作为扬州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大法宝。扬州某高职院校就瞄准了政府的决策,立即开设了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与企业挂钩,形成了冠名班,毕业生就业有了保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重点是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在课时安排上要提高实训课的课时比例,理论与实训课的比例建议为1:1。

2.制定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高职院校要有计划性的制定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不应只面向即将毕业的毕业学生,应转而面向全体的在校学生,就业指导应贯穿于高职生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就业指导要起步早,分阶段、步骤进行。在学生一年级刚一入学,就应开始提供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对一年级的新生,重点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理想,转变就业观念,找准定位;二年级的学生,重点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顺利走入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具有正确的就业观、任劳任怨、待人接物有礼貌、注重个人与环境整洁、爱岗敬业,这样的毕业生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三、四年级的学生,重点是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尽早接触社会,充分了解社会,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确定目标。定期举办各种模拟面试,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观看招聘会现场情况,了解招聘会用人单位的用工标准,从而为自己确定努力方向,奋斗目标。不论学生在任一年级,都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有活力、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完善和更新是保证对学生就业指导顺利进行的保障。学校应定期分批选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以及相关证书的认证,只有具备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可信度高的指导。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就业教育,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课程设置、系统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以及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几个方面的全面配合,只有共同努力,协调发展,才能真正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韩芳芳,李敬华.探析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J].科技创业月刊.2009,(2).

[2]姚敏娟,郑富平.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模式分析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0,(12).

高职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篇4

一、学生“厌学”问题界定

怎么界定学生“厌学”问题呢?

目前, 国内外还没有形成对于学生“厌学”问题的统一的标准定义。通过查询现有文件资料并使用百度和Google网络检索发现, 国外没有直接对“厌学”的相关研究, 而在国内也没有统一的定义标准。傅安球 (2002) 等认为学生“厌学”问题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 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1]。在学生“厌学”的外在表现上, 肖承志 (2004) 等认为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 被认为存在厌学心理[2]。上述学者关于学生“厌学”问题的界定办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许多文献中和对实际厌学现象的研究过程中, 都被直接引用或应用。

二、学生厌学现象归纳与厌学原因分析

学生厌学现象林林总总, 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各不相同;厌学原因多种多样, 因学生不同环境不同侧重点差异巨大;但就其根源而言, 却是具有相通性或相似性。归纳总结起来, 主要有五大原因, 即学生自身原因、教师影响原因、专业设置原因、课程开设原因、环境影响原因。下面我们就对这五大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由面到点, 再由点到面, 剖析其具体成因, 为后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办法做好准备。

(一) 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厌学。

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厌学主要分为六大成因:1.人生态度消极, 个人精力和兴趣根本不在学习上, 甚至仇视学习。2文化基础差, 学习难度大, 因学不懂而厌学。3.畏难心理, 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就直接放弃, 缺乏面对难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4.自卑心理, 觉得自己所读的高职学校比其他普通大专院校差, 觉得社会对高职生的评价差, 觉得高职生的就业前景差, 总之, 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差, 有破罐子破摔的倾向。5.恋爱, 学生恋爱对学习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和看待问题的角度的差异, 结论也不尽相同, 但不可否认, 恋爱确实是不少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6.朋友影响, 朋友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但因交友不慎, 缺乏主见, 盲从, 只讲义气盲顾其他也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二) 教师影响原因造成的厌学。

教师影响原因造成的厌学主要可以分为:1.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欠缺, 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即: (1) 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不足, 跟不上社会发展和行业知识的更新速度; (2) 教师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欠缺或低下, 眼高手低, 自身缺乏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技能或专业技能水平偏低。2.教学方法不当, 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造成该结果的可能性主要有: (1) 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2) 教学设计失误; (3) 教学掌控能力不足; (4) 教学分离, 没能把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紧密结合起来。3.师德缺失。教师自身修养不足, 对师德的理解和把握不够, 造成师生对立, 矛盾突出, 相互厌恶, 甚至仇视。

(三) 专业设置原因造成的厌学。

专业设置原因造成的厌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设置与社会现实脱节, 专业设置时社会调查和专业设置论证不过关, 造成毕业生就业难。2.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要求起点过高, 脱离学生文化基础现状, 增加学生学习难度。3.学生所学专业为经调剂后专业, 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冲突。

(四) 课程开设原因造成的厌学。

课程开设原因造成的厌学主要体现为:1.课程针对性差, 对面向工作过程的知识技能的培养促进作用不大。2.知识理论性课程和技能实践性课程比例失衡, 不符合学生的文化现状和技能化就业的要求。3.教材选用落后或不当, 造成学生须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脱节, 学生所学和工作所用脱节。4.所开设课程的教学条件要求远远高于现有教学条件或设备, 造成课程实际教学在现有条件下难以顺利进行。

(五) 环境影响原因造成的厌学。

环境影响原因造成的厌学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家庭环境的影响, 即来源于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等的影响。2.学校 (班级) 环境的影响, 即学校的校园人文环境和班级的班风、学风的影响。3.社会环境的影响, 即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看法, 社会公众对高职生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态度, 等等。

三、针对性措施及解决办法

针对上面分析归纳出的学生厌学的五大原因, 我们根据每个原因的具体成因, 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希望能更好地解决高职学生的厌学问题, 尽可能从根源上杜绝高职学生厌学现象。

(一) 针对学生自身原因引起的厌学问题的解决措施。

1. 针对学生人生态度消极的问题, 主要采取三管齐下的措施, 即:

(1) 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激励机制, 不管学生在专业技术还是个人才艺方面有突出表现都给予肯定和奖励;筹建专项技术兴趣小组和才艺兴趣小组, 对学生进行对口辅导, 并定期举行专项大赛, 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身价值。 (3) 压力推动, 严格学籍管理规定, 将学生学习成绩 (包括专业技术能力) 与奖学金、评优、留级、毕业证书等项目挂钩, 让学习压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

2. 针对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不懂的问题, 可以采取教师个

别帮扶和学生互助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即 (1) 教师个别帮扶,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补“小课”, 并帮助学生探寻与之相适合的学习方法; (2) 学生互助, 组建学生互助小组 (学习小组) , 由学习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和相对较差的学生组成互助小组, 学习过程和成绩评定均以小组为单位并兼有临时抽查加/扣分的办法, 促进学生互助, 以达到共同提高和进步的目的。

3. 针对学生畏难心理的问题, 采用“三步走”的办法来解决。

第一步, 在课程开设顺序上, 本着教学内容前后衔接, 由浅入深, 逐步递进的原则, 减小知识技能之间的跨度, 尽可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第二步,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理论够用、技能突出的原则, 在知识技能合理发展的前提下, 适当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 将学生从复杂、枯燥、繁琐的理论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 加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突出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步,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 并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逐步克服畏难心理, 并养成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4. 针对学生自卑心理的问题, 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办法相

结合的方式来解决, 即 (1) 加强国家职教相关文件精神的学习和宣传, 让学生认识到高职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高职不是教育界的怪胎, 反而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 (2) 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或其他高职院校优秀毕业生来校开展成功案例讲座或交流会, 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越来越迫切需求专业技术性人才的趋势, 找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层次, 挖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3) 加强本校学生社团与其他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的学生社团之间的交流沟通活动, 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际大赛或相关社团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身优势, 找到自己人生价值。

5. 针对学生因恋爱而影响学习的问题, 我认为不可采取强硬态度或强制性手段, 只能加强引导, 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帮助他们分析现阶段恋爱可能带来的各方面的不良影响,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

6. 针对因交友不慎影响学习的问题, 我们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来解决。

即在“面”的层次上, 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建设,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宿感, 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学校的温暖, 从而走出以前的朋友圈子或老乡圈子;同时在“点”的层面上, 对个别学生积极引导, 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明辨是非。

(二) 针对教师原因引起的厌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1. 针对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欠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 我们采取“两手抓”的办法来逐步解决。

即“一手抓”教学管理, 要求教师在课前, 查阅大量专业文献资料、备课充分;在课上, 教学教具齐全;在课余, 开展专业教研组内专业知识交流、讨论和学习活动。“一手抓”教师培训, 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 限定一个时间段内最少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级别和篇数并定期举行专业学术交流会。另一方面创造条件, 派遣专业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 争取使每名专业教师每两到三年都能在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六个月以上, 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动手能力和积累专业实践经验, 了解专业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 针对教学方法不当得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着手解决, 即:

(1) 在教学设计之前, 先对将要教授的班级的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兴趣偏好等各方面进行调查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将教学设计建立在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差异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尽可能做到因班而异和因课而异。 (2) 努力寻找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 尽可能将所教授的知识技能放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缩短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 (3) 加强教师业务培训, 要求教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同时多与优秀教师交流教学心得, 汲取丰富的教学经验。

3. 针对师德缺失的问题, 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自身道德

修养,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身体力行, 为学生表率, 另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内涵建设, 开展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 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

(三) 针对专业设置不当引起的厌学问题的预防和解决方法。

1. 专业设置前, 进行充分的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和行业专

业技术发展情况调研, 形成准确可信的调研报告, 并在此基础上邀请相关企业代表和教育专家进行科学论证。专业设置后, 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行业专业技术发展情况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

2. 专业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生源现状, 学校现有软硬

件条件包括师资条件, 以及该专业毕业生预计的就业层次、前景和从业岗位群分布情况, 等等, 评估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3. 对于学生所学专业和自身兴趣爱好相冲突的情况, 在大学二年级之前, 允许学生在校内进行有条件的专业调整。

(四) 针对课程开设原因引起的厌学问题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1. 根据行业专业技术发展情况和专业岗位群能力要求情

况,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开设明确针对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同时, 课程的开设还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2. 本着理论够用、技能突出的原则, 在知识技能合理发展

的前提下, 调整理论性课程和技能型课程比例, 突出高职院校的职教特色和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术优势。

3. 各课程的教材选择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更新步

伐, 把教材本身的先进性和技术指导的实用性放在首位, 避免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脱节、学校所学和工作所用脱节等现象的发生。

4. 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保证所有课程的教学

的顺利实施, 严格保证学生面向工作过程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模式的完美体现。

(五) 针对环境影响引起的厌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1. 针对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们可以采取从学生和家长两方面同时进行的办法来解决。

一方面, 对家长加大职教宣传力度, 使其明白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高职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另一方面, 加强学生的职教认知教育, 明确职校学生进行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培养的重要性, 以及高职教育对学生将来就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2. 针对学校 (班级) 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改进和解决。

(1) 加强和谐校园建设, 形成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氛围; (2) 加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建设, 让学生感受到学校 (班级) 大家庭的温暖, 对学校 (班级) 产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3) 举办各种技能大赛、才艺大赛、体育比赛和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等,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善加引导, 在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环境。

3. 针对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们采用多头并进的策略来改善不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1) 组织学生社团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 让学生走进社会大众的生活, 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他们帮助, 逐步改变社会大众对高职学生的认识和评价。 (2) 组织优秀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见习或顶岗实习, 用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术、综合素质和新技术学习能力赢得企业的认可。 (3) 加大对社会的职教宣传力度, 邀请新闻媒体走进校园, 广泛报道高职院校的相关新闻通讯等,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进一步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

高职学生厌学问题是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难题, 虽然其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表现不尽相同, 但就从本质上而言都是一致的。我们探讨了高职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类型, 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厌学原因提出了不少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措施, 希望对进一步解决好高职学生的厌学问题有所帮助。虽然, 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解决高职学生厌学问题, 从根本上杜绝高职学生厌学现象, 但我相信, 只要我们广大的高职教育工作者本着献身高职教育事业的精神, 以极大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高职教育事业中去, 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高职学生厌学问题的最终办法, 杜绝学生厌学现象, 为中国的高职教育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摘要:厌学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教育界的问题, 一直广受关注。近年来, 受金融危机、就业形式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高职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普遍, 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相关学者、专家和各级教育工作者针对各种厌学现象提出了不少解决办法和措施, 起到了一定的预防和调节作用, 但依旧没能彻底解决学生厌学这一难题。本文认为要解决好学生厌学问题, 首先要弄清楚“厌学”问题的界定办法, 其次对各种具体的厌学现象进行分析归纳, 最后根据不同类型的厌学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傅安球, 聂晶, 李艳平, 金蓓蓓, 崔君红.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 2002, VOL25, (1) .

高职“问题学生” 篇5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身心不健康的大学生日后是难以立足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而片面、错误的认识方式和观念,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要进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健康情绪情感.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要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做好预期干预.要做好心理危机的监控工作,预防干预;要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及时干预.

作 者:田云  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0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4(5) 分类号:G444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问题预防   心理危机干预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的思考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对策

在当今教育改革与教育大众化的社会大环境,又正值高科技和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性教育,其重要性就愈加的凸显了出来。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各种问题也凸显出来。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学生现状。从2009开始,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大多数是90后,在他们刚出生时就被社会赋予了特殊的时代标签,他们的时代特征鲜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一批学生也的确有别于以前年代的学生。

(1)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差。高职院校学生本属于专科层次,但由于很多家长学生对高职存有偏见,导致高职院校生源不足。在实际的录取工作进行时,从高考分数看300分即可录取,有的院校甚至更低。高职院校学生高中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也给高职院校教师组织上课带来很大挑战,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问题。(2)政治意识有所增强,但具有双重性。由于时代背景不同,现代90后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各种传媒途径获得新闻,和以往相比,他们的意识有所增强,而且政治敏感度也相对较高,通过互联网主动关心国内外动向。在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忧患意识就比较强,将重心放在了就业上。(3)价值观取向多元化。90后的高职院校学生智商情商都远超以前的同龄人,对于新鲜事物也能很快接受,他们了解中国当今主流思想与价值观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文化方面的价值观取向也很多样化,他们中有人偏爱传统文化,有的崇尚欧美文化,有的“哈日”、“哈韩”。对于异于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也都能理解,也要求老师能够理解接受他们的价值观。(4)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但有些行为偏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但是综合行为来看,整体评价不高,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怕吃苦受累,遇到挫折不会积极应对,只会怨天尤人;二是,功利性极强,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条件要好处;三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无法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容易采取极端行为应对困难;四是,集体荣誉感不强,团队合作意识薄弱,比较自私自利。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1)学生管理人员年轻化。管理人员大都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他们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社会历练,只是在简单的岗前工作培训后,就开始进入学生管理工作,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就学生管理人员年轻化现象而言,有利有弊。年轻的学生管理人员,容易与学生沟通但缺乏管理经验。(2)学生管理力量薄弱不稳定。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除了数量不足以外,另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学生管理人员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现有的管理人员队伍中很多辅导员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繁琐,再加上学院根本不重视学生管理导致他们的学术与管理弱势地位,在学院管理中得到重视提升机会渺茫等等原因,有很多辅导员都只是将辅导员作为暂时过度岗位对待,等待时机加入行政或专任教师的行列。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问题

(一)管理时效性差。我国高职院系学生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管理时效性差。一是,各系部学生管理制度和学院《学生手册》有些时候存在出入,大大降低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二是,很多高职院校具体的学生实习考核制度、奖助学金评定制度、德育工作制度并不完善,甚至根本还处于缺失状态。三是,管理制度只是一味强调条条框框,忽视了学生情感考虑。

(二)学生素质引起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背景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心理处于自豪感与自卑感相互纠结的状态,严重者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虽然说我国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十分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但很多高职院校在多年学生管理工作中也总结归纳了很多经验,并添加进入学生管理制度。

(三)管理人员问题。目前我国高职管理工作人员数量较

少、综合素质较低,很多不是对口专业毕业,他们以本科毕业生为主,理论层次相对较低。 走上理工作岗位后,显得手忙脚乱,在对学生思想、心理进行辅导时显得非常不专业,效果更是差强人意。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与其拿到的待遇严重不符,导致很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干劲,以应付的心态完成工作任务。

三、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生源质量,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把控招生这道关。高职院校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在提升自身办学品质方面多努力,把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提高,让学校本身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严格按照招生计划招生,决不能为了扩大招生规模,是破格录取文化基础较差的特长生;或者是因为招生形势不好,不能达到原先计划招生人数就随机降低录取分数线。

(二)科学配备管理人员。学校应抓紧时间根据自己学校的师生比配备足够的学生管理人员,以达到国家要求比例。这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没有足够的管理人员一切都是空谈。高职院校相对本科院校来讲,本身就有其特殊性,这也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上有很多坏习惯,但他们身上也有自己的发光点,需要管理人员耐心去发现,并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有点保持并发扬。学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往往会决定学生管理的效果,从长远可持续角度考虑,学校还应该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或者定期外出学习先进管理理念与方式。为解决管理人员不稳定,学校应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岗位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学校应在岗位设置、奖励机制、薪金待遇、人文关怀等方面都给与学生管理工作人鱼更多照顾,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乐意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三)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时效。从三个方面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时效性,第一学生管理组织高效化,学生管理组织分为学校、系部及班级,学校层次的部门仅是宏观指导和监督服务,具体的管理工作应该交给系部和班级,必须要分工明确,做到避免机构膨胀,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学生管理方法科学化,寻找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科学方法,将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到最优化、系统化、标准化。逐步建立管理评估体系,对学生管理实施学分制,让学生将在学校的行为表现数字化,以培养学生荣辱感。第三,学生管理技术信息化,建立完善的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系统,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改善学生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应逐步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建立学生管理长效机制,建设良好健康的校风、系风、学风。第二,高职院校应把工作重心放在培养学生上,以此为办学的最终目标。第三,高职院校用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这是高校院校实现学生长效管理的根本保证。第四,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健全学生的安全管理机制。第五,高职院校必须保障良好的后勤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萍.浅析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策略与途径[J].中国培训,2014(8):101-104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探究 篇7

1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归类

1.1 高考失意生

大部分高考失意的学生都是苦于复读, 或因复读失败而“屈就”就读于高职院校。他们对现状和未来抱有强烈的失落感, 这些从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就可以表现出来: (1) 人际交往缺陷。 (2) 过于自信。这部分学生对高考失利的原因缺乏客观的认识, 过于自信地认为自己比其他学生要出色, 在学习生活上存在懈怠的心理。 (3) 有的学生为扭转失利的现状设定了自考或专升本的目标, 心理压力过大。

1.2 中职毕业生

(3+2培养模式的学生) 受到社会对中职教育存在的一些偏见的影响, 很多中职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 表现的很不自信。

1.3 贫困生

这一群体可分为两类:一是考试分数较高, 但因经济原因就读高职的学生;另一种是因家庭贫困而进行勤工俭学或校外兼职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家庭贫困问题而较多表现出焦虑、自卑的心理状态。

2 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相关问题

2.1 因文凭含金量所引起的自卑心理

选择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 加上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使得他们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 失去进取的动力。

2.2 人际相关的心理问题

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家境情况较好, 从小受家庭溺爱, 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进入校园后一时无法适应集体生活, 在人际交往能力上存在欠缺, 一旦遇到困难挫折便出现消极抱怨情绪。

2.3 学习引起的相关心理困惑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相对较差, 加之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在进入校园后往往出现学习目的方向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

2.4 恋爱心理

进入高职校园后, 不少学生将精力过多地放在了谈恋爱上, 严重影响了学习。由于高职学生生活阅历和经验少, 爱情观不成熟, 很容易因为恋爱造成自我精神和心理的困扰。

2.5 攀比心理

相比于公办高校的学生,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 使得他们在物质消费上习惯了大手大脚、甚至是奢侈浪费, 并且将这种不良风气带到了校园生活中, 无形中助长了同学之间的攀比心理, 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6 自我发展相关的心理困扰

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很好地进行自我认识和定位, 盲目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远大目标, 而其自身能力又限制了期望的实现, 当面对困难失败时, 往往因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落差而陷入困惑和苦闷之中。

3 分析

3.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人数还需增加

按照国际标准, 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500。作为一所民办专科院校, 我院5000多名学生配置了一名专职心理老师, 虽然离国际标准相差很远, 但跟江苏省内同等层次的学校相比, 我院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来扩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资源之一:专职辅导员。目前我院有47名专职辅导员, 有些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年数较长, 在处理学生各种思想、行为问题上有丰富并行之有效的经验。资源之二:老干部、老党员。我院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老干部、老党员思想觉悟高、人生阅历丰富等等, 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3.2 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率还需提高

新生入学后, 学院统一组织新生心理普查, 给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年普查中都有约十分之一的学生属于A类 (06年, 有172人, 占10.5%;07年, 有157人, 占7.76%;08年, 有176人, 占10.2%) , 即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室预约这些学生进行排查。在排查过程中, 我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情绪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两方面, 而目前我院开设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系还很少, 即使加上参加心理学选修课的学生, 总数也不到全院学生的1/6。

3.3 心理协会发挥的作用还需加强

我院心理协会成立于1998年, 是一个有十年历史的学生社团。每年学院社团招新时, 都有大批学生加入进来, 但后来参加活动的同学却越来越少,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心理协会的归属问题, 即心理协会应由哪个部门管理。目前我院的心理协会由学院团委管理, 团委管理的优势在于学院社团管理中心有较成熟的制度, 管理上有章可循。劣势在于缺少专业的指导, 所谓专业的指导是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的灌输。我建议心理协会由学院学生处心理咨询室管理和指导。

4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主要途径

4.1 转变观念,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

教育部2001年3月16日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文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

4.2 培训队伍,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尽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目前, 不少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部门, 以应对高职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但是仅靠几位老师为学生做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学校真正重视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支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从财力、物力、人力上提供保障。

4.3 利用课堂, 在教学中集体咨询,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遇到的困惑, 大部分属于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 都是正常和普遍存在的。针对这一现实,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的设置, 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学、公共关系等基础课程, 在学生中进行系统分析和集体咨询。另外, 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 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并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

4.4 拓宽渠道, 挖掘网络和同辈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功能

为了加强心理健康辅导的效果,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学校应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充分利用好广为学生所熟悉的网络资源。同时, 充分发挥同辈教育的效果,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使学生能够在与同龄的同学、朋友交往中得到开导、安慰和支持, 使他们心中的压力、情绪得到缓解和释放。

5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征开展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5.1 自我分析法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因为自我认识偏差所产生的心理问题, 可以通过心理教育课堂来对其进行疏导和教育。心理教育课堂可以采用自我分析法, 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行全面的分析, 让学生在自我剖析中建立自我认同感, 实现自我意识的增强。

5.2 案例教学法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苦恼, 从而引发心理问题。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学生所反映出的心理问题的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更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5.3 互动教学法

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 其心智发育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但对于更多的问题如人际关系、就业等则仍处于探索阶段, 他们希望在平等的基础上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和指引。因此, 学校和老师应该多为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的平台, 鼓励同学多与人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4 小组学习法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言和表达意见的机会, 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家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形成自我认知。

5.5 心理测试法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 用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问题, 为下一步开展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提供正确的方向。心理测试法包括科学的人格测试、智力测试、心理健康状况测试等。

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课,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社会, 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 采取积极的心理健康辅导干预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也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已经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逐渐走出困境, 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学苑出版社, 2003.

[2]李世芬试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现代大学教育, 1999 (06) .

[3]杨秀英.浅谈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J].济宁师专学报, 2001 (04) .

中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浅析 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素质培养

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高职学生就业应遵循“自主择业, 双向选择”的指导思想。目前, 就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一方面“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 另一方面“英雄无用武之地”。教育部调查显示, 中高职学生文化素质不高, 开拓与创新能力不足, 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间差距较大等原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职业教育属非义务教育, 而对口就业率不高, 只有不到三成。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15%, 大多数中职毕业生目前均未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高职学生的签单率也不高, 而高职学生是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促进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变高职学生就业稳定性差, 工资水平低, 对口率低, 转行率高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从许多方面着手, 转变观念, 重视技能型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学生可以通过工学交替, 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实现对口就业。以解决毕业生对口就业难、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教育效率低的问题。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办学层次低, 培养的人才竞争力不强。学生去应聘, 招聘方首先问的就是:你有没有工作经验, 有几年?往往是工作经验越丰富, 被应聘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这里, 行业背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一样, 他们要求的是, 只要你一上手就能工作, 这样就免去了实习期, 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利润。所以, 有行业背景的学生还是很短缺的, 这样的学生就好就业。

一、转变观念学会推销自己

“现在学生找工作需转变观念, 既不能眼高手低, 也不能妄自菲薄, 要有勇气和自信,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不要让好工作从身边溜走。我们自己要学会推销自己, 调整好就业心态, 对自己要有信心, 要有敢于竞争的勇气, 要将自己最亮丽的一面展现给招聘单位。

二、职业规划具有不确定性

中高职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学生在这方面比中职学生要好很多, 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偏小, 在就业时不知道当时入学时所选专业对自己今后就业的影响。不懂专业选择好了, 就业不再愁的道理。不知道汽车产业和城市轨道产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 在专业选择没有往相关专业上靠, 缺乏前瞻性, 毕业时忙于找门路急于就业。我校汽车营销专业、汽车维修专业、城市轨道专业学生刚进校门就基本落实就业, 这些专业的学生从“订单班成长, 毕业即就业”。

三、依托职教集团优势开展订单培养

职业教育集团化有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思路, 有利于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理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解决学生就业难, 企业招工难的难题。以职教集团为依托, 使集团内多家企业形成企业联盟, 学校与企业联盟建立订单培养, 使学生无就业之忧, 同时也省去企业招聘人员和培训人员的麻烦, 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发展的新路。实现校企一体, 教师与师傅一体, 学生与员工一体, 实现一站式人才培养。

四、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

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个人兴趣, 培养其创业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创业是艰苦的, 会遇到各种困难, 所以拥有良好的创业心理是必需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有牢固的专业基础, 而且知识要全面。毕业时没直接用上的, 不等于日后用不上。比如我校食品专业、营销专业、汽车专业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 开办小的食品加工厂, 三五个同学合作开办小的汽车维修工厂。而掌握一门技术, 尽快实现就业是学生和家长的首要选择。同时, 要不断学习,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 我们只要稍不留神就会被甩掉很远, 就会被淘汰。要想占据前沿, 就要不断学习, 更好的创业。

五、掌握行业需求的重要性

我校多年来与多家行业协会、东北亚及日本福祉教育集团搞联合和办学, 把企业的先进技术、经验、设施带到学校来, 实现了学生在校期间顶岗实习, 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了自己所在行业的真正需求。由于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不高, 基本理论知识贫乏, 学习新知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但专业的技能和动手能力较好。因此, 企业更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 直接在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智能型的实用人才。传统的以简单技能为主的操作逐渐变为以智力技能为主的操作, 在生产一线的工人不仅要能动手, 还需要动脑。一个中职学生一生应从事一种职业向从事几种职业转变。所以, 我们现在学校培养的学生应从传统的适应现在转向适应未来。只有适应企业需要的学生, 才好就业。中职学生要把握机会, 积极实践, 尽快融入社会。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探讨 篇9

高职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 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 全面推进以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

一、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习情感淡漠

高职院校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上失败的体验多于成功的体验, 学习成绩一直未能满足自己的期望, 学习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 长期处于困惑、苦恼或失望之中。沮丧、自卑、抑郁、退缩、被动的情绪体验最终导致这些学生存在严重的自我否定, 在职业素质教育中丧失了信心。

2. 动机水平低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上大学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尊心和提高个人地位。与普通大学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以高考的失利者居多, 自卑感较强, 一些学生出于无奈进入高职校门。因此, 他们缺乏对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 职业岗位意识模糊, 对自身能力、性格、志向、兴趣与需要的自我评价与衡量不很公正, 自我观察、分析、评价、体验也不稳定, 自信心不足。

3. 缺乏学习兴趣

对学习不感兴趣, 是导致高职部分学生学习状况不良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对学习不投入, 上课不认真听课, 课后不积极看书和做作业。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机过弱, 期望值低, 应学到的知识技能、劳动技能与自已的实际水平相差太大, 引不起兴趣。由于学习中反复遇到困难和挫折, 丧失了兴趣, 认为老师教得呆板, 学得没意思, 缺少成功的感受与喜悦的体验。

4. 意志力薄弱

高职部分学生缺乏按既定目标走到底的毅力, 喜欢感情用事, 不能从理智上约束自己, 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容易受到群体及环境的影响, 怕吃苦, 怕动脑, 怕动手, 对学习缺乏深切的体验, 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缺乏克服因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

二、专业素质的培养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应该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着手, 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和以后的发展前途。专业素质教育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专业知识教育, 二是专业技能教育, 三是科学思想品德教育。在专业素质教育中, 不能以专业知识教育代替专业素质教育, 要构建一种全新的高职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体系, 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总体目标, 以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为基础, 以提高学生的实际科技能力和水平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科学道德品质为重点, 为高职学生就业提供坚实的知识、技能和品质精神准备。为此, 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培养:

l.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主要是指掌握知识、技术的能力。终身学习要求学习者更多地采取自我负责与自我调节的学习方式并学会学习。高职学生只有具有学习能力, 能学习、会学习, 才能自如地、及时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为自己职业能力的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判断、选择、整合、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信息能力的学生, 能够高效和有效地存取信息;能够批判地、适当地评价信息;能够准确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对信息能力的要求是知识经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结果。信息能力使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能随时应用信息能力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

3.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必然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 有力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其应用不只是继承性应用, 而是创造性应用, 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 而应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不但能胜任现实职业, 而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三、个人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认知”, 是高职院校实施个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1. 学会做人

同情和宽容是做人的高尚品德。古人说:与人方便, 与己方便;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情况下, 同情和宽容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品质。人生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和打击, 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尽人意。身处困境, 若能得到他人的同情、关怀、支持与鼓励, 或许能够战胜困境, 重获生活信心。然而, 今天不少家庭教育中的“溺爱”行为, 催化和培养了不少骄扬跋扈、自以为是、自私、狭隘、惟我独尊、为所欲为的“小太阳”。因此, 加强对学生“爱心、同情心、宽容心”的教育不可或缺, 开展孝心献给父母、宽容心献给他人, 自信心留给自己等活动, 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重要内容。

2.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即运用所学的知识, 学会未来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对能力的要求, 而不是只依靠资格。随着服务量的增大, 对人们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我们的教育必须以能力取向为目标, 这种能力不应仅是应试能力, 更应是在社会中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的能力是首位的教育目标, 而知识则排在第二位, 并认为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 必须掌握3张能力通行证:第一张是学术能力, 第二张是职业能力, 第三张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 尤其是第三张, 显得越来越重要。澳大利亚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提出应培养学生8种能力:一是搜集、分析与组织资讯的能力;二是表达想法和分享资讯的能力;三是规划和组织工作的能力;四是团队合作的能力;五是利用教学观念和技巧的能力;六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七是运用科技的能力;八是知识文化的能力, 并把此8种能力融入各课程中。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因此, 各高职院校应注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技术,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

3. 学会共处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 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缺乏协作精神。而当今的社会是现代化大生产的社会,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 各项工作往往要通过人的互助才能实现, 这对人们的协作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各高职院校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共处, 培养其在集体生活中互谅、互让、互助的精神, 提高其协调解决各种矛盾与冲突的能力。

4. 学会生存

未来社会将是竞争的社会, 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的社会, 这就需要适应竞争的创造性人才, 但传统的专才教育往往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使学生缺乏自主性、创造力和想像力, 这种人才往往适应不了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各高职院校应抛弃传统应试教育的钵体, 树立尊重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观点, 注重促进每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5. 学会认知

现代教育的主要标志是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和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反映, 2l世纪是学习社会化的社会, 学习已成为一个人的终身需要和过程, 教育也应从传统的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一方面, 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及其在生产和社会中的应用使得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其一生的需要, 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确保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 信息科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学习社会化提供越来越充分的保证。因此, 教学生“学会认知”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认知”, 即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增强自己的能力, 这就需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走出校门后也能自己去获得知识, 不断充实自己, 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

四、班主任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是全员性的育人工作, 需要各方面积极参与, 其中班主任工作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要发挥率先垂范的作用。学校本身就是一个职业环境, 教师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人, 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认知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教师职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劳动, 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发展, 从而具有崇高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相对而言, 教师职业道德更加具有道德意识的先进性和道德行为的示范性。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说教、任何奖罚制度都比不上教师的言传身教对青年学生成长的影响。所以, 班主任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为学生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学生入学后, 班主任就要从常规教育入手, 让学生懂得起码的礼仪、行为规范, 再用这些规则去规范他们的言行。班主任一方面可以聘请社会各行业具有优秀职业伦理意识和行为的先进分子进入课堂, 以亲身经历向大学生现身说法, 不断强化其职业意识, 培育其敬业精神。另一方面, 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让学生利用实习和课外兼职、勤工俭学等实践机会,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 从中自觉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杨云.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及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9) .

[2]任焕茹, 任翠英.高职院校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初探[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2006, (2) .

高职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问题探究 篇10

1.1、体育兴趣的分类

体育兴趣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兴趣,另一类是间接兴趣。体育项目能够直接引起学生兴趣的是直接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新颖、刺激、活跃的手段和教学形式能够引起学生对教育活动直接兴趣的产生。

间接兴趣是由体育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所引起的兴趣。学生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体育兴趣是在身体活动所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等一些因素对体育兴趣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由于间接体育兴趣的存在,学生会提高体育活动的认知度,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2、体育兴趣的性质

体育兴趣具有倾向性、持久性和广博性。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不一样,接受体育熏陶的程度也是不同的,这样就会导致对个别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在不同的体育活动中,人们会不由自主的将心理活动指向某些特定的项目,从而表现出不一样的兴趣,这就是体育兴趣的倾向性。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些学生特别的喜欢某个体育项目时,他们不会只是一时兴起,而是长久的喜欢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并且对所喜欢的体育项目的兴趣越来越浓,这就是体育兴趣的持久性。

2、目前高职体育教学中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

2.1、教学方法过于落后,不够新颖

在高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只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到对学生们不同兴趣、特长和爱好的培养。方法过于落后,严重制约着学生们的个性发展。为此教师需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2.2、教学的内容不适合学生

学生的年龄、性别、气质和性格及对事物的认知度是不同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高职学生年龄大体上处于17岁到20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追求刺激和新颖,因此教学的内容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教学,但是有些教师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些方面的问题,只是根据教材进行教学,也不考虑教学的内容是不是适合学生,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倦体育的情绪,不利于体育兴趣的培养。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教材,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项目的乐趣。

2.3、教学评价不合理

一些高职院校中学校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不够合理的,这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忽略学生们的体育价值观和创造精神,只是定量的评价近期的学习成果。还有一点就是,教师只注重学生出现的问题,很少去夸奖和鼓励学生,这样就会在无形之中打消学生们的积极性,导致体育兴趣不够浓厚。

3、提高高职学生体育兴趣的策略及措施

3.1、实行教育内容的多样化

传统的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化,没有一点特色,这样就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并且教学方法也要兴趣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可以充分的发挥教学的艺术性,进而提高学生们的体育兴趣。

3.2、课堂教学“轻松化”

所谓课堂教学“轻松化”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的考虑后,在确定出一节课的具体任务,而且内容不能够过多,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相关的体育知识,也不会感到累,反而会觉得很轻松,这样对于提高学生体育兴趣是有重要意义的。

3.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现实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很多的教师只会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论,并且在讲解某个体育项目时不会由浅入深的讲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讲解,这样学生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去了解体育项目,就会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为此,现今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结合教材和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项目的乐趣。

4、结语

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并逐渐的提高学生们的体育兴趣,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体育教育效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国家培养出全能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洋.浅谈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崔雅玲.浅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J].体育教学,2001.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 篇11

摘要:当前高职学生整体就业心理呈积极健康的发展形势,但是,由于受社会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认知和社会心理层面存在着各种就业心理压力等问题。本文以海南省各高职学生为例,在对其就业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从家庭、高职院校和社会各个层面着手,创造适合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政策,强化教学质量,及时对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与疏导等措施,引导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发展。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更是如此。同时,高职学生又处于心理日趋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期,其心理活动主观性较强,波动性较大。“三期”叠加,高职学生在学习和求职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大、更多的心理压力和挫折,因而也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内涵

1、就业心理。通常人们把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作准备以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称为就业心理①。从内容上来说,就业心理主要涵盖了就业心理倾向、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心态三个方面的内容。就业心理的形成与个人的需要、人格、学习等心理密切相关,同时也受个人所处的学校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整体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就其本质而言,它是有关就业的各种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2、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就是指高职学生在各种就业现实的基础上,在其它心理现象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关于就业、求职及求职准备等问题的各种心理现象。

就业认知心理是指高职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②。它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认知三方面内容。

就业心理情绪是指高学生在就业认知、感觉和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就业、求职等问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和生理状态,它是高职学生对就业、求职等问题在态度的主观反映。一般来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情绪主要集中表现为认识层面的主观体验和和表达层面的行为外部行为。

就业社会心理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时期内,高职学生基于生活条件和社会就业环境的自发反映而形成的关于择业、就业问题的整体心理状态。它主要包括就业地域选择、就业待遇倾向和各种就业价值取向等内容。就形成而言,高职学生的就业社会心理直接形成于各种现实生活要求和就业活动迹象对高职学生的刺激和高职学生的理解与感受,它是社会整体就业情绪、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

从上述三个层面来看,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就是高职学生所处的社会、家庭、学校环境和自身特点等客观现实在其择业过程中的主观反映。它贯穿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全程,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和择业、就业选择等活动,对高职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还直接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素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转型期高职学生整体就业心理现状

高职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不断充实着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人生阅历。虽然高职学生的认知、价值观、所处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不尽相同,所形成的有关职业的认识,择业、就业选择等问题就业心理存在着不同的差相异,但在特定的社会和学校教育等下,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整体上呈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

(一)就业认知心理整体趋于客观化

1.自我认知偏差不大,主体呈现自我肯定心理态势

从海南省各高职院校的调查数据上来看,认为大学生活中最大的收获是综合能力获得提高的学生占66.02%,认为专业水平提高的学生占26.21%;认为自我的能力和水平总体能适应社会占70.87%,认为很需要加强的占20.39%;在同一岗位如果有人比自己强,78.64%的学生会向他学习;如果有人不如自己,77.67%的学生会更谦虚。上述数据表明,当前高职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虽然依然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它们能够将自我的能力、特长与社会接受性进行客观比较,从而得出关于自我就业行为与就业心理的正确观念。

2.择业、就业多样化,整体具有普遍的求稳意识

受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高职业学生在择业就业时依然将职业的稳定性看得很重。36.89%的学生将理想就业单位定位于科研、高校和公务员等稳定性较高的单位上,选择企业的占47.57%,选择自谋职业的仅占 15.53%;在就业途径上,希望国家分配的占16.5%,希望学校推荐的占54.37%,29.13%的学生愿意自主择业。

3.勇于创业,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

但从调查数据上看,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敢于实践,愿意自谋职业。在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和自主创业政策的鼓励下,一部分创业意识较强的学生,怀揣创业梦想,充分利用在校学习、实习、兼职等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身综合素质,积极准备艰苦创业。

(二)就业心理情绪普遍乐观自信

虽然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定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定位,但高职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整体仍呈普遍乐观自信的状态。

从调查数据上来看,对自己从事的工作66.95%的高职学生有信心,30.47%的学生信心不足,而只有2.58%的学生毫无信心;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能适应社会的占70.87%,认为不能适应社会占8.74%;工作中一旦遇到挫折,85.76%的学生选择下决心克服,12.56 %的学生选择找关系,1.68%的学生选择完全回避。

面对就业后的工作,76.7%的学生持努力为社会做贡献,也为自己挣大钱的态度;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时,81.55%的学生选择服从国家和社会;对于赚钱的态度,86.41%的学生要求以不损国家、他人利益为前提;对于社会上出现 的不正之风,61.17%的学生坚决抑制,28.16%的学生选择不予理睬。

三、高职学生的就业认知心理问题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以来,家长对孩子未来的职业、声望和地位一直抱以热切的期盼,社会对个别成功案例持续、过分的评价。当高职学生将自我能力、特长、兴趣等就业要素与之对照时,往往会差生较大的认知差距。

1.自我否定的心理

在对海南各大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中,认为大学生活没有大收获的学生占7.77%;认为自我的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社会占8.74%,认为很需要加强的占20.39%;认为就业压力大毕业就失业的高职学生占14.56%;45.39%的学生就业以后最担心自己的专业水平。

这部分学生往往参加社会实践较少,对就业形势、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率等也不十分关注和了解,甚至对自己的未来不知所措。这就必然造成学生对所学专业、对自我、对社会认识不全面的局面。

2.“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面对就业的压力,一部分学生把就业希望寄托于家长和学校身上。据调查,14.36%的学生认为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是能否就业的关键因素;16.5%的学生希望国家分配工作,54.37%的学生希望学校推荐工作。这部分学生都表现出一定的“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3.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情绪状况

受就业的压力和认知偏差的影响,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心态不一,在就业情绪心理问题上主要表现在悲观自馁的情绪、焦虑恐惧的情绪、以及极度的自负和自卑心理四个方面。

四、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外部成因

除上述学生自身主观上存在的各种不足之外,造成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还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外部的因素有关。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它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前高职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长的百般溺爱和迁就,任何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任何困难都由父母解决。

2.高职院校因素

高职教育工作不到位是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外部成因。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数量上的增长较快,但在教育质量上的提高却相对缓慢,存在许多不足或工作不到位的现象。

首先,许多高职院校由中专升级而成后,其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并没有发生改变,受此限制,其教育质量很难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其次,当前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特色不够鲜明,定位不准。对于学校的专业教育,53.4%的学生很满意,35.92%的学生认为一般,10.68%的学生不满意。这是因为在设置专业时,部分高校对学校自身的条件考虑较少,又缺乏对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调查和了解,盲目跟风,甚至模仿本科院校。这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定位,增加了高职学生就业的压力。再次,当前高职院校虽然非常重视就业指导教育,72.82%的学生表示很需要就业指导,但是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内容陈旧、非常态化、机制不健全等不足。66.99%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尚需完善,这一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现状。如不改变这一现状,将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认知和就业价值取向的偏离。

社会因素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数量在急剧增加。截止到2015年,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人数已由2000年的112.9万人增长为977.4万人,其中高职学毕业生人数由17.9万人上升为318万人;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由657万人增长为3554.3成人,其中在校高职学生由100.9万人上升为1006.6万人③。

五、应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为承前所述,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其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相互协作,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举措,多管齐下合力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干预、疏导和调适。

国家积极提供优惠政策,为高职学生的就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但是在执行的具体过程中,有些仍处于悬搁状态,或不健全的状态。为此,国家必须发挥其强而有效的调控作用,以行政手段促进这些政策的实施,为高职学生营造良好的就氛围,保护并促进其就业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各方因素交错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也必然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家庭、各高职院校和社会各个层面必须要积极配合,立足于现实,努力在环境、制度、教学等方面为高职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发展所需的良好条件,针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与疏导,才能促进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才华.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2]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3]李玲,陈军.大学生心理健康(高职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4]刘慧,狄敏.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3(09)。

注释:

①刘慧,狄敏.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3(09)。

②杨巧云.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12)。

③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关于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篇12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措施之一,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高职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生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相比,其优势在于灵活的实践操作技能;与中专生和技校生相比,其优势在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单从就业率来看,高职生的就业去向明显,定位准确,就业形势不错。但从高职生的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的程度来看,却是不尽如人意,不容乐观。同时,往届高职毕业生跳槽的概率相对较高,职业稳定性相对较差,这也是许多用人单位在选用高职毕业生时最为担心的问题。

关键问题一:对自己的定位的把握

高职院校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活动中引入职业技能鉴定,实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不但要获得学历证书,还要获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这是现实的也是必然的要求。笔者所在的电子系学生就要求除毕业证外,必须拿到专业相关证书,如用户通信终端维修员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鉴定证书等,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多一个证书,仿佛就在就业的道路上多一块砖头、多一份筹码,增强了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在新生入学初期,笔者曾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技能方面的兴趣小组,如SMT、手机维修、电子技能兴趣小组等,事实证明,班内这几名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远远高过了其他同学,在大三上学期的一次企业招聘中,几名学生即能够脱颖而出顺利实习。另外一名学生,业余时间热爱手机维修,并没有报名参加任何培训只是自学,在另一个企业挑选实习学生时,对专业的手机内部线路对答如流,一鸣惊人,在仅有的5个名额中站稳了脚跟。这些学生的表现着实让笔者欣喜不已,他们正确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对未来充满了无限希望。

关键问题二:就业不仅仅靠技能

在三年的学生管理中,我们不断强调学风建设,强调内务管理,强调学做事首先学做人。有些学生提出疑问,管那么多干吗,只要我的学习好,只要我的技能强,我一样可以找到好工作。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不明白一点,现在,企业招聘要求的不仅仅是技能。对专业的悟性和发展潜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是企业考察的标准。例如,某企业打算试用期结束后录用一批实习的学生。但有少数学生却被中途退回了,原因不在于他们岗位上的表现,而在于他们缺乏良好的行为规范,如上班迟到早退,随意采摘产区的花果、肆意踩踏产区草坪等。该企业认为,一个连这些基本素质都不具备的人,很难胜任他今后的本职工作。

所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更要培养学生做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当前,除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外,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考虑问题时的换位思考能力;对于工作的总结能力;信息资料的收集能力;制定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各阶段目标的调整能力;受挫时的自我安慰能力;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岗位变化的承受能力;同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关键问题三:我能自主创业吗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学生提出来的,有这个构想的学生往往成绩中上,有自己的主见,有那么一点倔强。与其一辈子看别人脸色办事,不如自己开个公司逍遥。这可能是一个误区,但也不失为一种做人的态度。只是他们对这个社会了解得少之又少,如若莽撞行事,后果不容乐观。

在与学生交谈过程中,充分肯定他们的想法,赞扬他们的勇气,同时,也应让他们知道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是一种选择,但创办自己的企业,做自己的老板也是一种新的更具有挑战性的选择。班里一名学生在大三开学之初毅然退学,与家人合开了手机维修和家电维修的公司,虽然没有拿到毕业证有些可惜,但是他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这也算是自主创业的一个开始吧。同时,个别学生已经规划好了人生的第一步,如何进行原始的资金积累,如何发掘自己的第一桶金,听到他们在我面前侃侃而谈自己的未来,笔者也是满心欢喜。但是,创业的道路远比想象的要艰辛曲折,多看、多听、多学、多想,把握目标找准方向,相信他们必将通向成功的彼岸。

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更有方向地向前迈出坚定的步伐,是学生现在迫切要知道的,他们需要静下心来冷静思考,而不是盲目追随大众。作为辅导员,加强自身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加强与毕业生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毕业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助学生一臂之力,使其走向理想的就业之路。

摘要:自升入大三开始,不断的有学生开始询问辅导员关于就业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来学校招聘的都是什么样的单位?我们究竟能做什么工作?对于就业心理一点底儿都没有怎么办?面对学生对前途的迷惑与即将走向社会的忐忑,不禁也陷入了思考中,面临就业,究竟该做什么?

关键词:高职,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陈建章.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

上一篇:多功能保健梳下一篇:技术状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