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与信息整合

2024-09-24

语文实践与信息整合(通用12篇)

语文实践与信息整合 篇1

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 课堂中很多年轻教师都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讲解中学语文课程。教师用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 将原本稍显枯燥和单调的中学语文课程讲得绘声绘色, 让中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接受并且掌握中学语文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加生动地向学生渗透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积累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素养, 成为新一代中华语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1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介入, 带来图、文、声、像的立体教学, 使语文课堂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 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以其丰富的表现力, 强盛的交互性, 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课堂中, 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 在突出重点知识方面也有着其他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2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方式及原则

在语文课堂中,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着一定的原则和方式, 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将多媒体课件做得丰富多彩, 非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学生却将注意力放在色彩鲜艳的图画和生动的视频上, 而忽略了课本内容。教师要在制作课件和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注意时间分配、创新环节设计以及与学生的合理互动。因此,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中需要注重以下原则:

2.1 实效性

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时, 应该注意创新并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 既让学生能够被信息技术的效果所吸引, 又能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完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中。

2.2 互动性

信息技术是用来辅助教学的, 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切实观察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反应情况, 然后根据学生的反应来改变和调整课堂实时内容。

2.3 课堂占用比例合理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不能占据整个课堂授课过程。教师要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 要将传统的讲授基础知识和多媒体教学结合在一起, 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2.4 可操作性

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应该注重可操作性。现在很多网上的资源都可以共享, 但很多教师备课时不太认真, 直接在网上下载一个PPT就去给学生讲课。其实PPT中的很多内容并不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 有些是内容上不适合, 有些是深度和广度上不适合。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 针对其掌握语文知识的程度来制作可操作性非常强的信息技术教学课件。

3 课堂多媒体教学实例

例如, 在教《索溪峪的野》一课时, 根据教学要求和课文内容笔者自制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可以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张家界的迷人风光, 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去欣赏索溪峪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 音乐的响起, 播音员的配文讲解,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信息技术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心情愉悦地掌握语文知识。

又如, 教《詹天佑》一课时, 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时, 笔者估计到“为什么人字形线路能使火车爬上陡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 设计了这样一段课件:八达岭的“人字形线路”和蜿蜒盘山公路。在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观察火车沿“人字形”铁路上坡的情形, 说一说火车是怎样爬上坡的, 并启发他们联系自然课《斜面》来理解这个人字形铁路上坡路段的科学原理,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达到了与其他科目融会贯通的效果,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 而且能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4 结语

综上所述, 教师要学会基于新课程标准合理地在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 并且不能让信息技术成为表面浮华的辅助技术, 而是要切实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让课堂内容更丰富、更直观, 这样才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效率。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在教育方面应用信息技术能够让课堂气氛变得非常积极活跃, 能够让教师把课堂内容很直观、很清晰、很全面地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中学语文课程。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实践研究, 要合理地把握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应用的度和量, 在不影响整体课堂构建的前提下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本文主要通过阐述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 来进行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 并且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中学语文课程

参考文献

[1]刘丽丽.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究[J].读与写, 2012.

[2]周波.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4.

[3]吴伟民.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4]范云贵.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 (上) .2014 (2) .

语文实践与信息整合 篇2

绥阳县蒲场镇大溪小学 冉隆模

信息技术,指的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实现“整合”也就是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教学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它所提供的交互性,使得学生更自主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资源;它所提供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对于语文信息的感知更加丰富;它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提供实施个性化的帮助或指导,对于课堂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保障。下面就我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这一课题方面的研究结合课例谈几点体会: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

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而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在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演示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第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教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在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教完《草船借

箭》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三国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第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红军革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革命战争为线索,上网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语文实践与信息整合 篇3

[关键词]阅读;写作;信息技术;整合运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合理整合,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策略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學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相机提出要学习的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的提高。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小学生的拼音识字能力。汉语拼音对帮助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是以后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基石。如果学生拼音学不好,无疑会给今后的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带来严重障碍。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对于“a、o、e”这样的拼音字母,虽然有些学生在幼儿园、学前班已经学过,但是这几个音怎样才能发得标准,对他们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做的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长,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积极性。此外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幻灯投影图像、课文插图,在进行拼音教学的同时,还要教他们学会听普通话,以及结合拼音教学进行正音的工作将汉语拼音教学与口语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既巩固拼音教学的成果,又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使学生在尚未接触汉字之前,便可以掌握不少词语和句子的正确读法。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主要是指对书面材料充分调动认读、理解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一种基本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和思维品质。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如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目的。这一点应当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值得重视和深思的课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给学生阅读的文章,应该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首先品质,陶冶情操,扩大视野,而且还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这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学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即用词、造句、立意、修辞等表现方法。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强阅读与作文的联系,以读促文。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收成什么文章。”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作的内容也就越充实;离开生活,即使写作方法再多再好,也是写不出内容充实的文章的。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并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通过多媒体课件、电影、影视、幻灯、实地参观、亲身实践等具体形式,使学生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从而写出言之有物的好作文。学生有了写作的材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同样的一段素材,这样写和那样写出来的效果可能会截然不同,这就涉及到“怎么写”的问题,这也是小学语言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时,必须与前面的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方面教学的优势,加强学生用词造句、写话和写作训练,以及教师加强具体指导和讲评等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电影、电视、幻灯、投影等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具体的场景,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并结合必要的讲解,这样学生写出来的内容就会具体丰富、感人,从而收到传统教学较难或不能达到的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后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不能以课件为中心,而应以立足让学生更好的发展为中心。不能出现人灌或机灌,更不能是“人灌加机灌”,加强有利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的积极实践。只有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语文实践与信息整合 篇4

一.语文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单一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教师主要的教学内容依据教材制定,课外拓展教学内容有限,而小学生对于枯燥的课堂教学内容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在黑板上一字一句地进行教学,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拓展。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搜集课外资料较为困难,没有充分的时间搜集课外资料,进而影响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2.教学辅助工具陈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就是黑板和粉笔,一方面,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将教学重点内容展示在黑板上,供学生的学习之用,另外一方面,黑板的功能比较单一,无法展示更多的教学内容,当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黑板上所展示的内容时,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已将黑板擦去,书写其他的教学内容,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良好掌握。因此,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应该跟随时代的发展进步,将一些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1.利用互联网搜集课外资料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庞大的资源库搜集课外资料,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归纳,将有价值的资料整理出来,并且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进一步扩展课堂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教师在进行李白相关诗歌的教学中,由于课本上关于李白的介绍很少,并且也仅有几篇关于李白的诗歌,为了进一步加深小学生对李白及其李白诗歌的理解,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在课堂上供学生学习之用,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实现了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播放图文并茂的音频材料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爱玩爱动,相比于枯燥难懂的课本内容,学生更加喜欢图文并茂的音频材料,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将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进行播放,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非常的新奇,也会更加认真的学习。例如,文言文的学习是小学生最头疼的一项学习的内容,针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制作一些音频和视频资料,将一些重点的文言文词语通过小动物的口吻说出来,这样,学生由于对小动物感兴趣,也会更加认真地听小动物说话,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就将文言文重点词语掌握了,有助于全面地提高小学生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小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课堂知识。

3.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试题库,供学生下载学习之用

由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制作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试题,进而建立试题库,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下载相应的试题,通过在课后完成试题,巩固学生在课上学习的知识。另外,教师在建立试题库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的实施,并且试题库中试题的难度要具有层次感,以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学生学习之用,这样才能够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有效的利用试题库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实践与信息整合 篇5

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自我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的整合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在连云港市电教馆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通过课题研究组成员勤奋认真的工作,尽管在建网、建站、建库、建队伍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课题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这主要是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某些能力还有所欠缺造成的。

2、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的组员有应付思想,对应该深入研究的部分,还只限于停留在表层,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是要不得的,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3、现在有关“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的整合实践研究”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前一阶段的较为宽泛的理论探讨,进入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时期,如何运用课改理念,探讨出更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难点。

4、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总结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所有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5、教科研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约着研究的真正全面铺开。一些教师在教学观念、实验能力、研究手段上还滞后于学校研究步伐。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6、由于学校历史欠帐,课题研究缺乏一定专项研究经费,课题研究需要的调研信息只能借助研究人员在进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时或自行展开,这就必然受到学校整个工作计划的影响。

7、课题研究组成员平时教学及管理等工作比较忙,工作量大,还需进一步协调好工作与课题研究的关系。

8、教师、学生文章发表、获奖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因为尽管我们的课题研究的内容比较有实际意义,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效率。但由于生活化的论文在许多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数量,且对某些杂志的编辑和组委会的评委来讲,他们思想上对课题研究已经不太感兴趣,这为我们以后老师论文的发表甚至评奖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今后,我们课题组会继续依托研究人员培训的软件、硬件资源展开课题研究,还将在市电教馆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我们勤奋努力、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来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完成。

连云港开发区职教中心教科室

2007年4月

《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的整合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下一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实践研究是近几年课题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要想取得成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下一步我校将全面深入的开展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的整合实践研究的有效研究与实践,这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全体教师来说是一次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培养自身教科研能力的一个大好机会,那怎样实施自身所承担的课题研究任务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参与到学校大课题研究的潮流中去:

1、强化理论学习,增强自身教科研能力。一方面认真学习或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对课题研究的相关方向进行了解,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方法、手段进行必要的咨询和掌握,对课题研究的整体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多学习有关如何实施课题研究的指导性书籍,从书中学会开展教科研的一些常用方法或手段,多学习一些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实践有关的理论书籍,使自己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实践进一步加深,多借助网络或杂志搜阅同行们研究的体会文章,及时掌握此类研究的动态,对必要的研究成果进行实践或深加工。

2、开展个案研究,力争集点成线,集线成面。平时一方面养成认真撰写教后记的习惯,另一方面注重教学案例的收集工作,有针对性地重点收集自认为成功和失败的教学案例,对收集的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成功或失败案例中共性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加以提炼,抽象出经验或教训,反复加以实践和提炼,对此过程的体会撰写成研究文章,供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

4、以教研组组为依托,不断实施课题研究。积极参与到备课组活动,以教研组活动为载体深入探讨平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和问题,探讨实施的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或方法,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争论,消除分歧、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同时还将借助教研组积极开展有效性的探索,探寻教研有效之路。

总之我将充分利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深入地实施我所承担课题的研究任务,力争通过研究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推动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高贡献自己怕一份微薄的力量。

连云港开发区职教中心教科室

语文实践与信息整合 篇6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2.创设情境,陶冶情感3.突破时空,化难为易4.课外延伸,发散思维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与传统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基本理念的飞跃,其根本的出发点在于向变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在整合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基础。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教学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它所提供的交互性,使得学生更自主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资源;它所提供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对于语文信息的感知更加丰富;它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提供实施个性化的帮助或指导,对于课堂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保障。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中画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引入教学内容。例如:如教学“笑”字,传统教学只告诉学生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夭”。我根据汉字象形字的构字特点,探索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笑”字教学,先由投影出示一个卡通脸谱,然后依次将眼、眉演变成“竹”字头,将鼻子演变成“一”,将嘴演变成“一”,脸谱笑时,两个嘴角也演变成“/”和“\”,转眼一个“笑”字就出现了。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奇不已,妙趣横生的卡通人物令学生开怀大笑。在艺术的感染、熏陶、启迪下,他们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这个字,掌握了字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秋天的图画》(第三册)这一教学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电脑屏幕上随着教学目的的需要逐一呈现主题内容:蓝天中大雁向南飞、树上的黄叶飘落下来、金黄的稻田、瓜果飘香的果园、火红的枫叶和高粱、田野上丰收的景象以及秋天特有的果实等。随着内容的需要,电脑画面出现了动态的内容,学生都不禁地发出“哇”,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教学活动上。通过这动态的画面,生动又有趣味性的演示、讲解。一下子便吸引住幼儿,激发了其学习的兴趣。

2.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随着一段段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画面出现,各种声、色冲击着学生,学生心中的感情油然而发,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3.突破时空,化难为易

事实上,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笔划,也难以表达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往往又是一节课的知识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破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正与语言文字中需要深入理解的内容相矛盾。而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象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它进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了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如:在《翠鳥》一文,让学生通过比较姐妹字:“泡、抱、炮、跑”进行“找朋友”,这样学生不但能从字形上理解词义,而且从词语中记住字形。其次,让学生在三次练说中认识事物。一说,语言尝试。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介绍《翠鸟》的投影片,然后自由介绍这种动物,或是用一个词来说,并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巩固生字字音。二说,语言的运用与积累。在给动物找名字的游戏中,再用合适的词来说各种动物。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既运用了原有的知识,又可将别人说的新的词语积累起来。让学生在练说的过程中,扩展对一些其他动物的了解。

由此可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单纯的识字、学词、学句比较枯燥无味,而通过多媒体参与教学,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观看生动有趣的影片后,主动练说,在游戏中,大胆练说,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通过三次练说,使语言训练层层递进,将识字与认识事物与说话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识字目的。

4.课外延伸,发散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教学《北京》一课,这堂课内容丰富,涉及到北京的各个方面,在课外,老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各种图片资料。而今,只要轻松地点击鼠标,在网上进行资源导航,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向学生进行视频展示就行了。不仅画面生动形象,还大大的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节省了许多时间。要求学生说清楚天安门广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这对于大多数从未去过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安门广场四周的景物,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把黄山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点播”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上看到黄山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它的认识。

总之,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学生通过网络,接受到大量信息,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自主性;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及时进行引导点拨,有效发挥主导作用,这一切确实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方明净、亮丽的蓝天。

参考文献:

[1] 沈亚强,蔡铁权,程燕平等.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2] 朱莉.对多媒体教学的冷思考[J]小学语文研究.2002(4)

语文实践与信息整合 篇7

一、多媒体的运用, 激活了学生, 营造了气氛, 激发了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浓厚的兴趣下, 学生才能专注于学习。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春》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 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中去, 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朱自清的散文《春》, 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的运用, 激活了老师, 有效突破了重、难点

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突出教学重、难点,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 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 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 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

我在教学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曾使用过这样一个CAI课件:课件一开始, 就用大屏幕投影出一幅画面:在塞外的大沙漠上, 漫天的鹅毛大雪伴着呼呼的北风扑面而来, 把“北风卷地百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景象由远而近展现在学生面前, 营造出凄凉、感伤的氛围, 很好地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而接下来又一张“千树万树梨花开”特写的幻灯片, 犹如一股“春风”, 一扫前两句的凄凉之象、颓废之气, 借奇景来突出天气的奇寒, 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唐代戍边将士的艰辛。紧接着, 屏幕出现一段文字材料, 介绍盛唐边塞诗及诗人, 作者生平及诗的写作背景。学生对诗有了感性认识之后, 紧接着就播放一段配乐诗文朗诵。我们知道, 在古代, 诗词都是用于吟唱的歌词, 其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 平仄的搭配读起来朗朗上口, 能让人感受到其中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别致的节奏美。而我们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授课模式只是单纯地靠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练读, 往往难以收到这种效果, 因为我们师生的语音多少会受到个人方言语调、个人音质、音色的局限, 距离我们课件所选取的专业播音员的朗读水平有一段差距。当学生听到课件中播音员那雄浑有力、抑扬起伏、顿挫有致的激情朗读时, 很快就会引起听觉上的共鸣, 此时, 很多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声朗读, 教师再因势利导, 教学生把轻重音和停顿标出来再跟着练读, 重复几次, 使学生的听觉受到一种良性的刺激, 既可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使学生能较快进入作者的情感领域, 接受情感的熏陶。这样还能保证让学生的“读”有相对的标准, 经过长期的积淀, 可以让学生把这种美的感受自觉地渗透到自己的语言中, 以增强“语言美”。朗读环节结束后, 我再播放几个画面进行课文讲解:一个画面是“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将酒桌上将军与武判官频频交杯、殷勤话别的画面再现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想象出他们话别的语言。让学生能充分体验在“奇寒”环境下依依惜别的挚情。最后一个画面是“轮台东门送军去”:将军孤身一人骑在马背上, 惆伥地望着雪地上马蹄的痕迹, 久久不忍离去……画面结束后, 是几张有难度层次的练习题幻灯片。学生做完题目后, 本节课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这样以CAI课件为主线的一节课下来, 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得到了极大的享受, 同时也为诗中所描绘的戍边将士的艰苦慨叹不已, 更被他们的爱国激情所感染, 很自然地会的产生报效祖国的崇高愿望, 我想这就是诗人通过这首诗所展现的“心灵美”吧, 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美的平台。

三、多媒体的运用, 激活了教材, 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为课堂教学提供直观、生动的画面跟声音, 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 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激活了教师, 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上到有关三国内容时, 插入“火烧赤壁”电视片段, 屏幕上“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深化了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性格的了解。把“暗淡了的刀光剑影”重现在学生面前, 让“远去了的鼓角争鸣”在学生耳边回荡, 烘托了课堂气氛,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上到古典诗歌的时候, 可以不把《明月几时有》唱起来,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唱起《新鸳鸯蝴蝶梦》, 大家应该能够记得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唱起《涛声依旧》, 就不难想到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鱼火对愁眠”……一首首古典诗词化做一首首动听的歌, 那学生的感受将是何等的深刻!

另外, 虽然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了新的认识以及实践探究, 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不能丢失语文课的特性, 要与传统语文学习方法相结合:在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同时, 不能抛弃朗读、感悟等语文学习方法, 不能忽视听、说、读、写的训练。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 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运用网络环境主动建构知识, 提高能力。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 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 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 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 对多数教师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需要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为了走出一条教育教学领域里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我们必须有披荆斩棘的勇气, 开拓直前的志向, 百折不回、踏实探索的决心, 为探索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新路做不懈的努力。

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 打破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 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 必将使语文教育朝着现代化课程方向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的特点,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 激活了老师, 有效突破了重、难点;运用信息技术, 激活了教材, 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讨论稿) 》.

[2].郑晓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

[3].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何克抗.《基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5].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2002第9期.

[6].马红斌.《课程整合中的教学合作》.《中小学信息技术》2005第7期.

[7].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

语文实践与信息整合 篇8

一、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 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是一种渴求知识, 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 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 甚至达到乐此不疲, 废饥忘食的地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创设情境, 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谁来了》一课时, 为使学生领悟教学内容, 明白事物之间的关系, 我为学生播放了制作的动画片, 看着生动活泼的动画, 学生很快进入了一个美好、有趣的童话世界, 孩子们兴趣盎然, 课堂气氛活跃, 从而达到“课伊始, 趣亦生。”的境界。在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 笔者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有关武夷山风光的录像。“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美景呢?”随着我的提问, 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 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美丽的九曲溪。”“我看到了雄伟的大王峰。”“我看到了造型奇特的鹰嘴岩。”……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 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武夷山。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可见, 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促使学生自主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广读、多读才能有所悟, 广读、多读必须要有大量阅读的材料, 网络教学就可以提供丰富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材料。为学生自主学习,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 网络教学维持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网络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习惯、方法等因素, 多方创设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网络教学环境, 还提供了丰富的网络阅读资源, 网页图文并茂, 有声有色, 适合儿童年龄特点,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动物》一单元时, 网络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聪明的乌龟》《动物的护身法宝》、《小壁虎的再生功能》等等。学生的阅读需求随时得到满足, 维持了阅读的兴趣, 就这样, 网络教学轻而易举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 网络教学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广泛阅读是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 终身受用。如执教《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能走进武夷山, 了解武夷山, 教学之前, 我教会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 让学生从电脑“网页”上收集有关“武夷山”的资料和图片, 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了这些图片和资料, 学生被武夷山美丽的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我又趁热打铁, 提供了武夷山的旅游资源网站, 学生在旅游网中自由选择, 阅读了武夷山的传说, 武夷山的概况, 武夷山的风味小吃, 并欣赏了武夷山的风光图片。这些丰富的阅读内容促进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见, 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广泛阅读, 自由地汲取知识。不仅逐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3. 网络教学促使了学生自得自悟

网络教学中, 教材起着引领的作用。教师带领学生先学习课文内容, 鼓励学生多疑、多问、多读、多想, 以求自得。在自得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多读类似范文内容的文章, 启发思考, 形成量的积累, 而达到自悟, 如我在《春天的手》一课的教学中, 通过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例如春天的花、春天的境、春天的歌、春天的诗、春天的人、春天的节日等等。阅读后, 我带着好奇的神情问:“你是怎样感受到春天的呢?”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各抒己见, “我用耳朵听到春天”“我用眼睛看到春天”“我是用手摸到春天”“我是用鼻子闻到春天”……孩子们在大量阅读后发出了一串串“感悟”, 语言真实自然, 这即是自得自悟。可见, 网络教学是学生读中感, 学中悟的过程。

综合上例, 网络教学维持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促使学生达到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它让学生自主阅读更加真实。

三、网上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探究,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水的知识?于是, 学生充满好奇的上网查询, 通过网上阅读, 他们纷纷发言, “我知道了在地球的温度变化下, 水可以以3种不同的形态在地球上出现, 这就是冰、水和水蒸气。”“我知道了南极的冰山就是水的固体形态!”“我还知道水的用处很大, 工业生产离不开水, 农业灌溉也离不开水, 就连我们人体70%也是水。”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 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时代的发展决定了成功必须是相互合作的道路, 群体合作的合作学习更是不可缺少的。如在教学《青青的山》一单元时, 我请学生为我们家乡美丽的黄山设计一个旅游广告, 于是孩子们先在网上查阅了黄山的相关图像资料, 认真阅读后进行了交流, 然后他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结合成小组, 开始了设计工作。由于小组每个成员的特长各不相同, 有的擅长文字描述, 有的热衷于图片设计, 大家写的写, 画的画, 忙的不亦乐乎,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广告设计出来了, 看着孩子们这些充满智慧和想象的广告设计, 我感到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他们在合作中得到学习, 在合作中得到提高。

放眼21世纪, 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 更新的局面。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 对于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 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 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 愿我们的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R].中国教育报, 2000, 11, 17

[2]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语文实践与信息整合 篇9

一、主体与主导并重

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在网络资源环境下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同时, 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 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 正确地加以引导和把握。整个教学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 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前提下, 要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的工具, 学会对网络的丰富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加工和处理, 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不断提高对信息的处理和运用能力。

二、“三维目标”有机统一

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但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尚显不足。目前大多数语文课, 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介入。教师注重多媒体演示、网上辅导和交流, 学生注重计算机屏幕和网络自主学习, 师生之间在特定情境中的富有情感的交流就会成为“人—机”之间毫无情趣的交流, 这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大忌。人机关系越密切, 人际关系越弱化。有的学者对此提出忠告:“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器之间交流所取代, 人际交往日益淡漠。”在教学中, 师生之间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 导致学生情感态度与体验的缺乏, 不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而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 要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把握好课件适合的切入点, 防止课件成了“教案搬家”, 教师成了“放映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 共同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友好、和谐的情感态度和体验,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多种资源各尽其用

语文是一门跨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它所涉及的知识多、范围广。Internet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 固然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然而, 从来就不存在万能的或惟一的教学媒体, 网络也是这样。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 比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图书报刊、影视广播、报告会、辩论会、标牌广告等等。此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也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尤其是语文学科, 教材内容很多是反映现实生活情境的, 还有一些作家的作品及名著等, 这些是网络资源中所无法提供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 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 深入社会生活环境, 参观名胜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等, 以获得真实的感知, 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图书馆, 查阅图书、报纸、杂志, 以获取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课件制作便捷、适用

对现代的教与学来说, 充足的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语文课件的制作, 首先必须为实现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这是走出语文课件制作误区的关键。课件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目的和内容来选取与课文相应的音像、图片资料等, 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这一“思维外壳”去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 感知形象, 体会情味, 领悟理趣。其次, 要让更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自身参与到课件制作中, 开发和研制出更多的优秀课件资源, 这样更能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第三, 课件制作技术含量不要太高, 操作起来应方便、简捷, 师生都能根据提示使用课件, 随时可改。第四, 在课件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个性, 不仅强调人机交互, 而且要突出学生主动参与, 强调人机交互, 使学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能够协作学习,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 再优秀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 同一课件也很难被不同的教师应用于各自不同教学的环境中。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做好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 把大量的学习资料与信息收集、整理出来, 并把它们放在一个工作平台上, 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 自己随意地加以组合运用。

语文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教学规律, 适当的多媒体课件材料可以辅助创设情境, 但这并不是惟一方式。教师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栩栩如生的生活实例等都可以创设情境。

摘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 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 直观激趣, 引发求知, 情境渲染, 激发探究, 快速反馈, 提高教学质量和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国华, 赵志峰.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 2009 (35) .

语文实践与信息整合 篇10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历来备受人们关注, 也颇有争议。人们通常认为这不属于语文的天地。因为语文的要求训练那么多, 而且感受语言文字的途径及效果争议很多。笔者认为,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融合在一起, 恰当、适时地运用, 会让小学语文教学更精彩。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形式,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合”为学生营造了理想的语文学习情境,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恰当、适时地运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1. 发挥整合优势:从“教”教材到“用”教材, 扩展内存, 加大信息

教材是作为引路的, 其中蕴含着规律, 在语文教材的安排上, 存在着许多螺旋式上升的知识, 如果能让学生探索规律, 发现其中的要点, 就可以带动学生的兴趣, 举一反三。由此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来学无限的内容, 这要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利用媒体、信息整合, 引导学生归纳方法, 可以大大减少信息传输的速度, 提高课堂的效率, 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来学无限的内容, 学习效率会很高。

例如, 在小学阶段不同的年级段有好多介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文章, 如《颐和园》、《莫高窟》、《长城》等, 可以在以点带面的方法牵引下,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从而达到教材的整合, 扩大内容。

首先指导学生学习三篇课文中相比之下程度较浅、容易懂的《颐和园》这篇课文:颐和园的景点特点是什么?课文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介绍颐和园的景点?学了这篇课文, 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在学习和明白了自己的收获后, 利用网站呈现的学习教材, 马上进入学生的生活背景。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探究学习后归纳出学习此类文章的思路方法。

(1) 介绍的景点特点;

(2) 介绍说明的方法;

(3) 学了这篇课文后, 谈谈自己的感悟。

在此基础上学生讨论该怎样学习另外类似的课文。这就需要整合教材, 在较少的时间内进行学习。利用媒体、信息整合, 如此就大大减少了信息传输的速度,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这就是采用电教等媒体手段所追求的拓展教材, 活化教材。

新课程提倡教材内容现代化, 拓展教材内容的来源和范围, 尽量提供教材内容的来源和范围, 尽量提供能丰富学生生活背景的素材。新课程只为教材的编写提供最低限度的要求, 而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根据实际进行再创造, 再组织,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例如上面所述的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能进行自学《莫高窟》、《长城》, 从而让学生能用极短的时间学习课文内容, 通过朗读课文、图文对照等来提升自学的效果。

2. 发挥整合优势:从“搜”信息到“筛”信息, 有机整合, 学会选择

面对网站上众多的信息,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去筛选信息, 为我所用, 这不是某一学科的技能, 而是现代人所要必备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育部给出了小学阶段小学生必背的古诗70首, 而这些诗是有规律的, 如“送别诗”、“思乡诗”、“托物言志”等, 如何去开发利用, 就需要自己去选用适合自己的, 并为我所用。

例如, 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 课文是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古诗中描绘的场景的, 把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演绎成了一篇清新隽永的散文。在教学时, 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进行感悟诗歌, 而在朗读的情况下, 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辅助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模仿, 然后再让学生联系朗读,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同语文水平和不同兴趣的学生, 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合适的进度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不仅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而且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以便及时改进学习方法, 确保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有人说阅读是发现的旅程。在旅行中我们总是希望不断地有新发现, 感受新的刺激。阅读同样如此, 在类似的诗文对照中教师引导学生不仅是在学习, 更是在发现, 从而将学生思维激活了, 经过一番思考他们也会很有收获。同样都是送别诗, 有的是凄凉哀婉, 有的是豪迈潇洒, 有的是激励劝勉, 学生在比较中辨析, 在对话中交流, 在争辩中撞击。最后不待教师“教”就可以自己“悟”。正如构建主义理论所认为的那样,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 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3. 发挥整合优势:从“个体”交流到“整体”交流, 当场即现, 增强效果

传统的语文教学, 阅读中经常渗透着“写作”, 也就是“读写结合”。教完课文后, 要求学生仿照着写作, 这样, 学生就能从所学的知识中进行潜移默化, 然后从中掌握有关的知识点, 再有所迁移、拓展。但是, 学生在写后, 要当场反馈出来, 这很花时间, 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又非常宝贵。所以, 建立学习专题网站后, 学生可以把自己所写的当场上传到BBS上, 如此, 就可以直观地显示学生的实际学情如何。

利用网站的时空开放性、即时交互性,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 就不仅是学古代送别诗, 还可让学生了解现代送别诗, 课后还可以拓展到外国的送别诗。其次, 不仅是学习“送别诗”, 还可以按掌握的方法学习“山水诗”、“田园诗”等。

如此设计就充分发挥了网络的迅速、便捷、全面的优势。利用超文本优势, 集同类送别诗一起,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性学习——深入发掘——向课外拓展。对于学生来说, 这是一个跳起来摘到果子的过程, 也是一个从“教材”出发, 进入更深更广境界的过程。而钻进去需要力量, 飞起来需要激情。教师惟有厚积薄发, 预先具备了较深的内功、预先蕴积了真诚的感动, 才有可能调动这种力量, 唤起这股激情。

学生在课堂学习、讨论中常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但由于时间限制, 没有机会表达。通过网站, 学生可以登陆后通过留言的方式, 与教师交流看法, 或请教, 或探讨, 或建议, 还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在论坛上一起讨论某个问题, 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及时解决问题, 促进合作性学习, 又能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 主动探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反思

1.存在问题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主题应该是语言学习, 主体是学生, 媒体只是辅助。然而, 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中, 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如有些多媒体语文课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反而成了学生看热闹, 教师没有更新教学理念, 穿新鞋, 走老路等。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反思, 才能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更合理化、科学化。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但是, 由于没有深入领悟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 许多教师在使用中仍存在不少误区。如过分滥用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在课堂上流于形式;教师只注重媒体的新奇, 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或者只注重演示, 忽视学生的实践;或只注重人机交往, 忽视师生情感交流等。

2.调整措施

面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实践中出现的诸多“误区”, 我们该如何进行调整呢?

首先要摆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我们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工具辅助地位, 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使其服务于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的目的, 是实现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 利用信息辅助教学要避免脱离教材内容, 单纯以学生兴趣为主的形式主义, 而要以“适时、适度、适当”为原则, 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 精心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认识。在将信息技术适用于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理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及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此, 为了熟练运用多媒体, 教师在课前要做出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要避免课件提供的直观形象材料与语言教学脱节, 要防止使用网络教学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格外注意与学生的思想交流, 善于利用反馈信息来调控教学过程, 使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协调配合,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语文实践与信息整合 篇11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1

作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已经基本覆盖可我们的生活,也为我们的课程教学的思维变革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宽广路径。实践证明:将学科课程和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课程教学的新手段与新趋势。

作为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相应地,对于语文科学教学也悄然改变,传统的思想与做法正悄然远去,新的体系正逐渐形成。

首先,单向阅读不再作为一种依赖,全面完整地拥有才是一种常态。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教科书、“教参”等较为单一的学习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求。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学习资源是非常广泛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更多地“拥有”相关的资料,去对事物进行自主认识与判断。

其次,精确化的“答案”不再重要,关键是对洞察力的培养。海量的数据信息,让我们不再纠缠于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这类的微观层面上的精确度,去堵塞学生的思维通道。而是利用完整的数据信息,帮助学生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提升其领悟力和洞察力。

再次,信息技术下提供的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知识更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以及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

这些变革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由于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所必须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朱熹说:“教人未见益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把多姿多彩的画面、美妙的音乐、生动的语言引入教学,形声并举,音画同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首先,屏幕上动态地逐一呈现课文内容;蓝天中大雁南飞、树上的黄叶飘落下来、金黄的稻田、瓜果飘香的果园、火红的高粱及秋天特有的果实等。通过动态地画面,生动有趣地演示、讲解,一下子便吸引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有效解决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的特点,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顺利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而且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更有益于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词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件先播放一组组生机盎然的动画,让学生观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同时利用小学生好模仿、善于表现的特点,让学生模仿听到的声音;然后,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对应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词语的意思。这就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快乐中自然地完成对重点词语的学习。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理智发展不充分,情感色彩浓厚;逻辑思维能力差,直观感受力强,情感是他们活动的动力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动机和兴趣。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我们可以通过课件的演示,让直观地感觉实际的情境,使思维活跃起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思维得到很好地锻炼。研究事实说明:创造思维通常虽不是实验后的产物,但一定要通过科学实验或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验证。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用中领悟,在用中发现,在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加快了教学的节奏,节约出宝贵的时间,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

如片段写作能力的训练,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或人、或景、或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后,即兴写作。对于写得好的,通过实物平台马上投在大屏幕上,便于点评,真实直观,都是对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行训练的有效方式。

论语文实践与信息整合 篇1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社会对人才提出了高标准的、综合性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知识技能, 还必须要具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等基本能力。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 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同时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对于计算机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 我们更多地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上, 事实上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审美能力, 并且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意识,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计算机辅助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范围很广, 包括网络阅读查找、积累相关资料、网上交流与信息筛选等各个方面。因此, 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这已是一个必要的举措。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充分利用教学设备,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性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 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求索愿望, 他们就会入情入境, 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如在开展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综合性实践活动时, 我首先播放视频《开国大典》, 通过这一环节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 让他们去感受, 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翻身当家作主以及举国上下欢庆的场面。另外出示课件《奥运开幕式》, 2008年8月8日当晚, 奥运会开幕仪式在鸟巢隆重举行的情景, 展示奥运健儿夺冠时的风采。通过重温那些精彩的瞬间,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结, 燃点起学生了解祖国的欲望。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情境, 促使学生视听并用, 说写结合, 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围中, 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学生们的创造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

二.开拓多种渠道, 扩大阅读空间

《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以网络为代表的语文课程资源, 拓宽学习空间, 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找书迅速, 下载方便。教师在活动中, 要积极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 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并对于积极查找信息资料的学生进行鼓励, 经常这样, 会在班级内形成主动去查找信息资料的氛围和良好的意识。为了丰富活动资源, 教师需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网址,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思维空间, 启发学生从中撷取到更多的素材, 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 加深对活动主题的认识, 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祖国在我心中》实践活动中, 我建议学生从爱国人士、爱国名言、爱国诗歌、爱国歌曲、爱国图画、爱国影视等方面搜集材料, 学生有较好的信息基础, 较强的接受能力, 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识字和阅读的环境, 学生通过各类网站, 及时而又主动地去查阅了大量有关祖国各方面的内容。网络查找轻松方便,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扩大了阅读的空间, 巩固了实践的成果。在课外阅读的实践过程中, 学生接触和掌握了大量的文字材料,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得到语言的积累, 也发展了他们积极的情感, 同时开阔了视野, 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积累, 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

三.灵活处理信息, 提高学生能力

一个创造性人才, 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 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 广博的视野, 以及获取知识进行整理, 分析、综合、开拓的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就恰好具备了大容量存储教学信息的优势, 它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料, 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信息, 学生能从中发现问题、并利用资源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 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在一起,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

所以, 当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到信息之后, 还需要把各种信息进行有效及时的加工, 并把它表达出来。我经常教育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复制下来, 不要随意下载。在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的实践活动中有学生找到爱国领袖周恩来的资料, 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有几十页, 但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这些资料一一地全部读出来, 那就必须选择一些最有价值、有代表性的资料, 我就引导学生找出《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故事, 让学生从中领会少年周恩来的爱国之情。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 从活动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 到最后任务的完成, 成果展示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而教师仅对选题、方案设计、活动实施等进行一般性指导。并且, 由于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启迪思维, 推动抽象, 激话了学生的创造力, 如信息技术将文字, 图画、声音等各种资料交融在一起,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储备, 学生再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相关资料, 然后再进行合作, 对资料进行加工, 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激发想象, 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 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四.利用现代设备, 储存活动资源

探究活动往往需要搜集各种各样的信息素材, 而这些信息素材, 或是自然法学本科教育与统一司法考试关系辨析的、社会的、学校的;或是静态的、变化的, 都可能被学生运用各自独特的眼光或方法加以捕捉, 有时, 有些镜头十分可贵却又是瞬时即逝的。这时, 如果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录音、录像、照相方法, 将它及时“定格”加以收集, 更是有图有画, 有景有色。用事实说话, 以现场实录, 说服力强。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活动体会素材库”, 在活动中学生的见闻很多, 可在校园网上建立起自己的个人主页, 在主页上开辟“活动体会”专栏, 一方面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拷贝”到素材库, 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录入“活动体会素材库”。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家庭里拥有数码摄像机、录影机越来越多, 这些成了孩子们综合实践活动的得力助手。在《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主题活动中, 有个活动是介绍家乡新貌, 要进行实地考察。交流课上, 有一组同学就展示了他们假日拍摄了亚运村的风景。原来, 他们组的家长周日带他们去了亚运村, 且用录像机帮他们记录了活动的过程, 宝贵的活动材料为我们的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们在学校电脑室查找到的众多资料, 由于上课的学生很多, 即使建了文件夹保存在电脑室的电脑中, 往往也会不小心丢失。孩子们的辛苦就会付之东流, 活动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现在孩子们也懂得用移动硬盘存储大量的资料, 可以让孩子们随时处理, 分享。

五.举办成果展览, 分享实践感受

为了展示研究成果, 我们应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软件工具, 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 开展好自己的主题研究活动。如在《祖国在我心中》的实践活动中, 喜欢画画的, 可通过画图软件画出喜欢的爱国人物或从网上收集杨靖宇、邱少云、罗盛教等爱国人士的画像打印出来编成册子进行展示;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 可以从网上搜集整理中华儿女爱国故事资料, 召开故事会, 讲述中华儿女爱国故事。喜欢说唱的同学, 通过搜集学唱爱国歌曲, 可借助多媒体软件进行音响合成, 召开班集演唱会, 通过各种表达形式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同时, 也应鼓励学生勇于走上讲台边演示媒体, 边说想法谈见闻, 乐于把自己的见解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与大家分享。总之各个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合作, 将本小组所收集、拍摄的各种资料进行整合以及后期制作, 利用多媒体分享活动的喜怒哀乐。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入, 与语文实践活动整合的形式、内容将越来越丰富, 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必将越来越大。同时,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推行, 在所有语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因此, 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 对改革语文学科教学, 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综

参考文献

[1].杨慧芳《语文多媒体教学思考》《新课程》 (教师版) 2010年第05期

上一篇: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下一篇:数字付费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