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共12篇)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篇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一、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
1. 信息技术的特点。
(1)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2)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3)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4)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1)阅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2)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3)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
二、学习环境的构建
学校建立语文网络教学网站“网络语文实验室”。网站分为资源区、学习区、交流区、教师区。
资源区分为站内资源和网络资源。站内资源有在线图书馆、基础知识、高考特区、新闻中心、学习方法、课件等;网络资源精选网上相关网站进行链接。
学习区分为课文、阅读、写作、口才、研究几个版块,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相应的版块以不同的课件形式呈现。
交流区有论坛和聊天室供学生进行异步或同步交流。
教师区介绍在线教师情况,提供电子邮箱,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整合的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1. 教学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 教学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及其他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 教学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从网络获取资源的习惯。
4. 教学结果创新化。
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四、整合的实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力于探索“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此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搜集、甄别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电子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小组内成员之间交流、协作,小组与小组之间以问题的方式进行质疑、辩论,最终达到全班同学都能共享任何一组的学习成果。
应用“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题化。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然后确定系列课题,供学生选择。选题时,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事能做”;二要与学生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有事可做”;三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有事愿做”。
2. 自我学习、小组学习成果作品化。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一定要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交流。因为学生根据选定的课题,在研究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让其制作成电子作品时,他们会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3. 组间交流问题化。
每个小组研究的课题不尽相同,为了使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其目的有三: (1) 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 (2) 其研究的成果会存在不完善甚至错误认识的可能,通过展示会为其他同学或教师所发现,并通过解答其他组同学的疑问,使问题探讨的程度加深,认识更加合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和向其他组提出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倾听、观察、分析、概括、归纳、讲解、提问、辩论、思维等能力得以提高。
五、引发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
1.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革命的支柱。
信息技术不应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应该认识到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是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方向,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篇2
杨善集小学 吴旭丽 8/5/2014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首先是重在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小学生愿学、乐学,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进而从中学到知识、扩展视野、发展能力。众所周知,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大部分小学生都感到上语文课比较枯燥、乏味,一味的写字、朗读课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
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对教学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活动影像,直观性、动态性、可重复性、交互性、大信息量、大容量等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所以课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其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画面的不断切换、优美音乐的情感渲染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将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够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最
终使小学生愿学、乐学,在游戏、快乐中学习语文,获得发展。
作为一名新上任的小学语文老师,我知晓自己与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之间的巨大差距,我在虚心向他们请教的同时,也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优势,将传统的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在检查小学生识字情况时,发现孩子们对于识字的兴趣不是很高,往往都是碍于老师的要求而被动的识字,于是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小学生爱游戏的心理特点,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了许多识字小游戏,让小学生在游戏中识字,极大的提高了小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葡萄沟》一课,我根据本课描写葡萄沟的葡萄的特点设计了“比赛摘葡萄,看谁摘得多”的识字小游戏,孩子们竞争激烈,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把小手举过了头顶,想一展自己“摘葡萄”的本领;又如在《日月潭》一课,为了让学生清楚直观的了解日月潭的位置,我以中国地图为背景,以我们的家乡为起点,以台湾日月潭为终点,设计了一个“到台湾旅游的路线识字大冒险”小游戏,这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台湾日月潭的位置,更能够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小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孩子们跃跃欲试,都希望能够通过识字闯关成功抵达台湾日月潭。
其次,在课文朗读中,我发现有些课文语言优美生动,读来朗朗上口,根据课文要求需要有感情朗读,可不管我怎样示范教他们带感情朗读,效果都不是很好,他们还是按自己的老样子生硬的唱读,个别读时,很多学生还会拘谨。在经过几番思考之后,我利用网络资源
下载了许多优美的课文朗诵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模仿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我又在网上搜集了许多适合做朗读的背景音乐,有甜美的、欢快的、悲伤的等等,根据每篇课文的感情色彩,我选择其中一首作为朗读背景音乐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效果显而易见,孩子们被优美的背景音乐感染了,读起课文来有声有色,整个人似乎融入了这篇文章,似乎他们就是这篇课文的小作者,那些拘谨的小学生们在背景音乐为他们壮胆的情况下也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起来,似乎他就是今天的主角。在读到欢快、温馨、优美的语句时,他们脸上露出了甜美的微笑;在读到伤感、失落的句子时,他们面色凝重,声音上甚至有些哽咽,个别同学还会眼含泪水,显示出同情、感同身受的表情,最后说上一两句比较感慨的话。看到他们的表现,我也欣慰了许多,心想幸亏有多媒体的帮助,不仅效果明显,而且让我少了许多的说教,毕竟每个人对课文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如果我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强加给孩子们,那他们就缺少了自己的思考、忽略了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更不能培养出多样化、多元化的孩子们。
最后,在一些课外知识的补充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屏幕上,学生们一边看,老师或者学生一边读,要比单纯的老师读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利用多媒体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听觉系统,而且调动了学生的视觉系统,不言而喻,听视觉相结合比只利用听觉效果要好很多;另外,在有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句子、古诗、课文以及孩子们没见过的事物上,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图片、flash课件、动画
等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给孩子们看,即直观又深刻,不仅扩展了孩子们的视野,而且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在这一方面,我有意询问了一些高年级并且没有用过信息技术上课的学生关于一些词语、课文、事物的相关理解时,他们大部分表示没见过、不懂、忘了。而当我问我班学生相同的问题时,他们大部分都能说出一点东西来。所以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融合的效果可见一斑。
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篇3
【关键词】 语文 信息技术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172-01
0
那么,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会产生哪些教学效果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使我逐步认识到其优势在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语文教学中比较深奥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的更新,更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巧用信息技术,增添识字教学的生趣。
识字本身是单调而枯燥的,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自制力差,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也较差,学习过程中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而有意注意占劣势。而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识记和书写生字成为低年级学生的一个主要负担。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具体直观、形象生动来进行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改变识字本身的单调、乏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几课按字族识字,之所以以字族的方式来出现,编者的意图在于,使学生感悟汉字的造字规律。客观地说,学生年龄小,理解力、思辨力都很差,同时出现几个音形相同或相近的字,准确分辨对他们来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为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将这样有特点的课制成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记忆、分辨。例如在讲“方”字族和“尧”字族时,我制作的课件用在了认字之后的巩固上。讲完生字,我们又回到了课文上。一是为了指导学生正确流畅的朗读,二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方”字族里的各字理解掌握情况,同时达到巩固的效果。把课文用课件出示,课文中“方”字族里的字先隐藏,学生读完该句,并回答出“缺少的字是什么偏旁,为什么”这个问题教师再点击,填出所缺的字,看学生回答的是否正确,及时给予评价和纠正。
其实,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根据识字内容的不同,信息技术可以有不同的应用方法,例如教学笔画复杂易错的字,可以用课件来演示其笔顺笔画,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把字的音、形、意、组词、应用同时放到课件上,让学生亲自操作来自学或小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培养了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全新的学习方式,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实践证明,识字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二、活用信息技术,增添朗读背诵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大诵读实践活动,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没有朗读背诵兴趣的前提下,既很难提高朗读的质量,又会使背诵成为学生过重的思想负担。多媒体网络技术介入到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真实的、仿真的形象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積极性,有形、有情、有声、有色,可以让学生进入课文意境或进入课文角色之中,再加上形象情境跟抽象文字相结合,不仅可以淡化朗读背诵的机械性,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左右大脑功能协调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记忆为主,形象化情境更能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和记忆实效。经常性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朗读背诵的情景创设和方法指导上,有利于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提高朗读背诵的质量。
低年级的语文课文,大都富有神奇的想象,充满着儿童情趣,读起来会让人感到趣味横生。利用这样的课文,让学生反复朗诵,既可以让学生形成语感,又可收到熟读成诵,增加语言积累的效果。学生在精彩画面的提示下生动有感情的朗读了课文,培养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感悟。在低年级的语文里,有很多可以用画面来呈现内容,诠释连段成篇的章法结构的课文。教师如果勤于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朗读教学中,其应用的范围之广,形式之多,值得教师们尝试与探索。
三、善用信息技术,提高口语交际的实效
关于口语交际,新课程标准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把电教媒体应用到口与交际中,为口语交际提供鲜活的画面,悦耳的音响,为口语交际再现逼真的生活现实,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欲望,并能使智力活动呈现出最佳的状态。口语交际在情景再现中因学生的感情自然流露而完成。教育无痕,教学也完全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无痕教学。事实也在证明,了无痕迹的教学,其教学质量更高,也更有实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4
一、让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一体
1. 语文教学理念要与信息技术的理论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优越的学习平台, 为此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平台”上施展才华, 动手、动脑, 长知识, 长才干。教师要熟悉网络管理, 熟练地进行网页制作, 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编程知识, 构建利于学生浏览的资料库。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 把自己首先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
2. 语文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 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语文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也不应例外。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 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融会贯通, 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 找准语文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3.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
础出发, 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 才能实现二者融合。因为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实施网络教学, 唱主角的是学生, 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对网络知识的了解, 决定着网络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因此, 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适合、适度为原则, 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适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比如, 在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浏览, 搜集资料的时候, 有的学生出于好奇, 随意登录其他网站, 浏览与学习语文无关的内容, 教师必须及时提醒, 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的学生在操作上不够熟练, 影响了学习进度, 还有极个别学生只习惯听教师讲课, 自己动手能力较差, 对这些学生要多加辅导, 提高他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尽快适应网络教学, 这样才能保证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二、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讲求实效
1. 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 遵循语文学习
的规律, 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 采取相宜的策略, 通过适当的途径, 运用有效的形式, 让学生学得活, 学得好, 得益多。为形式而形式, 单纯作信息技术表演, 将是徒劳无功不足取的。
2. 使学生感兴趣, 为学生所接受。
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 设计教学活动, 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以保证学生爱学、善学、乐学。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了, 学习的劲头就足了, 自觉性就强了, 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因此网络教学, 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 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 是看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 而不是看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 在采集、整理信息的时候,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 做到适量、适度, 效果第一。
3. 相机搞好调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针对不同的情况, 加以指导, 给予帮助, 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
三、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贵在坚持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需要有能适应现代技术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 对多数教师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如果望而却步, 知难而退, 是不行的;有志者, 贵在坚持, 知难而上, 认准目标, 坚持到底, 方能成功。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认知的途径, 网络教学将给教育带来新纪元。这是教育教学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不可避免, 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是不行的。
四、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就是把信息技术各种手段恰当地融合于语文教学中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以语文学科知识为载体, 聚汇成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与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 他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任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 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个过程中开启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 篇5
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可见,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同时它的直观可感,视觉空间的变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课程优化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背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朱自清在20岁时,经历家庭的两次变故: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时,浦口分别时的父亲的背影给年轻的作者深刻的印记。这篇散文凝聚了父亲对他的关怀,他对父亲的深挚的爱。作者通过朴质、深沉、细腻的文字,把他对父亲的爱诉诸笔端,让我们读者真切感受父子深情!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名家,有关他的资料非常丰富,而抒写亲情又是文学永恒的母题之一,因此网上相关信息也很多,这为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单元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借鉴吸收其中的精华。文中深挚的情感抒发和细腻的描写手法,适宜学生做探究性学习。因此可以倡导学生阅读时有意识地带着疑问去探寻、追究作者的心路历程,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合作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一定的认知体会。
二、基本思路 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网络资源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网络探究学习是网络时代新型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学习方式,就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和过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引主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整个过程全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师的角色:
(1)学习资源的提供者(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3)学生协作学习的组织者(4)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5)学习的评价者
网络的作用:呈现教学信息,传输教学信息,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学习资源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在看到父亲的背影时的心路历程及获得的人生感悟。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处理信息、自主探索与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深情,关爱他人。体验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体验作者在看到父亲背影时的心路历程及获得的人生感悟,学会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2、难点
由于生活阅历和时代的差异,学生对作者人生感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点拨
教学时数 2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地点 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学软件
BBS动态论坛(学生可提出观点,进行讨论,发布成果)
3、学生基础 掌握一定的文字处理、网上讨论、信息搜集能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师:20世纪80年代初,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一经发表,就感动了很多人,让人们为之震撼。欣赏这幅油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指导学生初步观察情境,自己提出问题,并要求他们发布到BBS上,教师做最后归纳。(有了问题意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才会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为主动探寻事物究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现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无所谓探究。而网上发帖的方式又确保了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
(二)网上阅读,自主探究 师:《背影》这篇散文是朱自清的著名散文,对于作者来说可谓意义特殊,请同学们对网上的电子课本进行深入阅读,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阅读速度较快的同学可自行浏览全文的其余章节。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课前点出幻灯片1:朱自清头像叠印火车奔驰图片,以乐曲《月光已远去》为背景音乐。)(上课后,点出灯片2:左为清华大学朱自清塑像,右为江泽民为朱自清九十诞辰的题诗手迹。)
(三)本课导入,领会感悟
师: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纪念朱自清先生九十诞辰,江泽民曾题过一首诗:“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诗歌中的“波老”就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少年波老更情亲”是说青年时的朱自清与父亲的感情更加亲密一些。《背影》就是这一时期,朱自清与父亲感情的写照。我们每天都要见到许许多多的背影,可是,只有当朱自清把背影写入散文以后,人们才似乎一下子意识到:背影是一幅色彩凝重的图画、是一篇难以读懂的散文、是一首蕴涵人生哲理的诗歌。几乎没有人读过《背影》不流泪的,是什么叩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难题。1读通读顺
(点出灯片3:以父亲爬上月台的背影图片为背景,文字是“开头破题——点明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寻找背影、读信思父——浮现背影”。)
师:我们学习的第一环节是“读通读顺”。同学们课前已经进行了独立探究性阅读,这里,我们只选读课文中明写父亲背影的片段。哪些同学愿意起来分别朗读“开头破题——点明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寻找背影”、“读信思父——浮现背影”等片段?(学生举手,确定人选。)
(学生各自找出起止位置,教师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至高无上的爱》,学生次第朗读。读完,点出灯片4:以父亲爬上月台的背影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教师组织全班同学看屏幕齐读“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的片段。)
2、师生对话
(一)寻找背影
(点出幻灯片6: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和父亲背影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跳读课文,运用想象联想法找出文中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师:人们阅读朱自清的《背影》,通常只注重文中明写父亲背影的片段。老师阅读本文,运用了联想想象方法找到了阅读本文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从课文中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切入。
什么是暗写父亲背影呢?文章中有些语句表面上似乎并不是描写父亲的背影,更没有直接点明“背影”,但是,读者能够从这些语句想象、联想到父亲的背影,这就是暗写父亲背影。下面我以文章暗写祖母背影的语句为例说说我是如何运用联想想象法阅读课文的:
(点出幻灯片7: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的水印图片为背景,文字是“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例如,读到第2段中“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一句,我就联想到了祖母的背影,因为,想起已经去世或即将辞世的亲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他们离别的背影——他们是离开人世到另一个世界去。
(点出幻灯片8,内容同灯片7。)下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容易使你想象出朱自清父亲的背影的语句——也就是文章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学生默读课文,然后举手。)生:(朗读)“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从这里我看到了父亲忙于奔波的背影。生:(朗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师:这里是暗写父亲的背影吗? 生:(齐)是明写。生:(朗读)“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从这里,我想象到了祸不单行的父亲辛酸的背影。师:答得非常好,连老师都没有发现这一处。生:(朗读)“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从这里,也能够想象出父亲辛酸的背影。师:不错,能举一反三。生:(朗读)“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从这里,我想象到了父亲的背影,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感激。
师:是啊,年轻时父亲的背影与老年时父亲的背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朗读)“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从这里,我想象到了父亲多病而衰老的背影。
师:其实,作者在明写八年前车站送别时“望父买橘”的背影中,已经着重表现了父亲的病态和衰老。同学们,你能从哪些细节描写中看出来? 生:(七嘴八舌地)“蹒跚地”“肥胖的身子”“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阅读叙事散文时养成了重视人物细节描写的习惯。下面,想看看老师找出了哪些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吗?
(点出幻灯片9: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和父亲背影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他往车外看了看……”“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教师朗读投影的语句。)同学们对老师找出的语句有疑问吗?
生:从“他往车外看了看……”如何联想到父亲背影的?
师:此时儿子已经被父亲安排在车上坐好了,父亲往车外看时,儿子只能看到父亲的什么? 生:(齐)背影。
师:请大家揣摩一下父亲此刻的心理:他往车外看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生:他一边看一边在想:还有没有可以再为儿子做的事情?他本来已经为儿子安排得很周到了,可是他还在寻找有没有落下什么,可见他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师:很精彩!你能从一个不经意的细节描写体会出父亲的爱子深情。生:如何从“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联想到父亲的背影的? 师:“大去”是什么意思? 生:(齐)与世长辞,一去不返。(教材有注解。)生:父亲将要离开人世,我们能想到他辞世的背影。师:不错,这是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背影。
(二)感悟背影
(点出灯片10: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和父亲背影、朱自清照片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从这些暗写的背影上,儿子朱自清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师:从这些暗写的背影上,儿子朱自清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这些背影虽然各个不同,但多与离别相关,有的是写“生离”时的背影,有的是写即将“死别”的背影。
生:从这些背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一生劳累的父亲。这是一个责任感极强的父亲。师:对,他的一生劳累,都是为了担负全家幸福的责任。生:这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对儿子关怀备至。
(点出幻灯片11: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一个为了家庭一生艰辛的父亲,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衰老的父亲,一个慈爱的父亲。”)师:(小结)从这些暗写的背影上,儿子朱自清看到了一个为了家庭一生艰辛的父亲,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衰老的父亲,一个慈爱的父亲。
(学生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体,学生的生命体验、学习方式方法,因人不同,思维的角度、深度、领悟的境界、质疑的方式也迥然各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如有不同看法,不妨开展争论,各抒己见,思维碰撞,最后求同存异。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智慧。教师应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有创见,让学生在个性张扬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初探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整合
当今社会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所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新视点。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新课改的一个亮点,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因此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以综合性学习课作为突破点更有意义,成效更大。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组织了一堂信息技术与综合性学习整合课——到民间采风去。
一、确定问题,搜集信息
问题的设计、选择和确定应具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的自主研究兴趣。在本次综合性学习课之前,我先请学生阅读此次综合性学习内容,根据学习要求充分质疑,并对他们的问题加以提炼、升华,引导学生共同确定几条活动内容:搜集有关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诗词、对联、灯谜等。探寻节日起源,搜集有关节日的传说、故事、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搜集新疆以外各民族同胞的民俗民风。家乡素描,搜集本地各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民俗。各小组根据采风内容的不同,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设备,利用课余时间走街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资料,为防止信息的雷同,我还建议小组的各成员分别确定不同的子项目,或选择不同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同时还提供给学生一些网址以减少学生的盲目性,节省学习时间,这样,学生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实践,搜集了大量资料。
二、表达交流,成果展示
学生的合作学习有了结果后,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这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当每一次的学习都能成为一次成功的体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浓,学习热情才会更高。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学习成果往往具有信息量大,生动、形象、直观,便于理解等特点。学生交流成果中有采访维吾尔族老人笔记、大巴扎摄影作品、配有文字介绍的实物如艾格莱丝绸,也有Word文档、配有图片的电子报刊、Powerpiont演示文稿,甚至有学生博客……这一环节,我们在机房以一人示范多人共享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随时以详尽资料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学生们有的阐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对他人观点持肯定、补充或批驳态度,都在不断尝试独立思考,学习交流表达。在成功的喜悦中,学生们体会到民风民情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学习借鉴,写写练练
各组展示交流后,我下发了数据包,包括新疆哈萨克民族民俗图片和视频片断,请学生结合本次综合学习活动所得,仔细观察,悉心品味,进行写作片段的练习。教师课堂监控时审阅学生写作片断,以学生示范形式及时展示优秀作文以供学生品味学习,及时展示问题典型的片断以供学生阅读借鉴。这样,在比较中学生更深切体会到本次综合性学习课对写作能力的培养。
四、过程结果,师生评价
本着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力求激发所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过程中教师全程参与,和学生一同完成《语文综合性学习表现评定表》对学生成果给予定性评价。并邀请听课教师从参与态度、探究程度、合作与交流、口语交际、创新能力五个角度进行评价,配以《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评价表》。除教师评价外,更多的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他们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体会、谈收获、谈不足。针对活动中参与态度,发现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汇报交流中展现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予以评定。评出了“最佳参与奖”“最佳小问号”“最佳搜索”“最佳电子编辑”“最佳导游”“民俗之旅小作家”等多种奖项。在重视过程评价的同时,也不忽视终结性评价,评出本次学习活动的“最佳活动组”和“优秀个人”。
通过实践,我更深刻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这一教学模式,凭借其资源丰富,查找快捷,互动方便,交往平等的优势,开拓了“教”与“学”的新视野。具有使教師的“教”变得更丰富多样,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主动灵活的优势。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信息更加丰富,更紧跟时代脉搏,整个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加入使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余地,教学方式的应用上有了更多空间,刺激学生将多种感官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手段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实施个别化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格得到更好的照顾,实现学习和发展的个性化。教学课堂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室,它的内涵与外延被扩大,成为一个真正沟通、交流、学习的场所。师生、生生间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信息技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增加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创造,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整合背景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感受能力,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使学生学会了分享、合作、沟通。
在这堂综合性学习整合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此归纳整理,以便以后更好改进:
1.图片动画应用问题
图片动画应适度,应把握它们只是起到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作用,不能仅以视觉感较好就用图片或动画来代替文字学习和实践操作,否则将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2.信息技术运用问题
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掌握就成了制约整合教学的瓶颈。教师要会运用相关软件,如搜索引擎中关于文字、图片、视频的搜索下载,电子报刊、PPT乃至Flash、网页的制作,课堂教学监控软件的运用等,必要时还应将这些技术教给学生,这对教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适度调控的问题
在整合中,应时刻把握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语文教学为目的的原则。过多强调信息技术技巧会产生舍本逐末之嫌。如何适时适当适量的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来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还需教师注意。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教师怎样解决课堂教学问题[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M].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八中学)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篇7
一、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作文指导
1. 利用信息技术, 激发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 特别是90后的学生, 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 好半天也开不了头, 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 产生写作欲望, 才能用心作文,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俄国教学理论专家斯卡特金就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色彩, 要引起学生的感受, 不考虑学生的情感, 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就不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作文指导中, 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显示优美的动态画面, 可以播放动听的音乐、纯正的朗诵, 可以方便地调用图表、文字、图片, 把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艺术片, 把抽象的语文变为生活的语文, 使语文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学生写《我的好妈妈》、《妈妈, 我想对您说……》等作文, 容易写空话、套话。为此, 可在《烛花里的妈妈》的乐曲声中, 让学生看《懂你》的视频, 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 学生的情感被触动写作欲望被激发, 情景之中进入角色, 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 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 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 让他们处于兴奋状态, 注意力集中, 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利用信息技术, 提供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作文素材的积累离不开生活体验。但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 写作素材的匮乏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加强生活实践,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 引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 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 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当然, 要写出好作文, 必须注重书面语言和日常生活的积累。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班级网站上建立个人主页, 在主页上开辟“写作素材库”专栏, 一方面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素材库;另一方面,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记入“写作素材库”, 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每两周利用专题课进行写作素材交流, 相互补充, 去伪存真。这样, 作文写作就不再是“无米之炊”。
多媒体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素材, 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教师可在网上开辟“习作发表区”, 既能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网上辅导, 更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发表的园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 将自己的习作发表到园地, 不必经过老师的审定、筛选、淘汰, 可以直接上传, 与同学、朋友、老师、专家进行分享、交流, 或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报社, 也可以把作文打印出来, 编辑成册。这些积极做法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他们在不断练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写作水平。如果学生的习作中教师再写上一两句评语, 那学生的写作热情不高涨都难了。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样, 他们的写作热情才能持久保持。
3. 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写作情景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特定的情境对情感、语言、思维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一个生动的情境设置, 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 从而调动大脑皮层中的优势兴奋中心, 提供想象与思维的前提。”因此,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常常带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让大自然陶冶他们的心灵, 进而把大自然的美表达出来。让学生贴近生活并把对生活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无疑是符合创作规律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但同时又是很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 多媒体组合恰恰就可一展所长, 变“不能”为“可能”。如用视频播放一段故事给学生观看, 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然后让他们马上写一篇续篇或改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虚拟现实系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大海的澎湃, 看到大海的蔚蓝, 听到大海的怒吼, 甚至可以让学生穿上数据服, 通过数据服上的压力传感器感受一下海浪的撞击和海水的温度。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作文指导, 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一半。
4. 利用信息技术, 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作为主观性极强的写作更是离不开想象力。写作思维如果缺少了想象力, 思路便会受阻, 行文当然难以流畅。所以, 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没有想象力的作文, 是没有生机的。
在作文指导中, 如果有目的地运用多媒体组合加强直观教学, 向学生提供与写作有关的形、光、声、色等感性材料, 变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直观, 指导学生细致观察, 帮助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 开拓他们的作文思路, 那么, 最后学生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运用多媒体设计的情境, 即“生活显示、实物演示、音乐烘托、图画再现、参与体悟、语言描述、想象创造”, 能解放学生的思想, 使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发展。听鸟鸣, 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 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录上一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 想象出海场面、告别情形、欢腾闹市、正在启动的火车等。想象使生活变得精彩, 想象也使作文丰富, 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
二、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作文评改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一是“教师批改”, 即教师一页页、一本本地翻看学生的作文, 不辞辛苦地在每一篇习作上写上评语, 一星期后的作文课上, 再发给学生;但教师辛辛苦苦写的评语, 学生早已失去阅读与思考的兴趣。二是“学生互评、自评”, 即首先向学生出示作文评分标准, 并联系题目略作解释。然后教师朗读或印发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作为例文, 按照评分标准分项评分并作解释, 再把各项评分相加得出总分, 并给予恰当的口头评语。接着把每组收上来的作文让学生组与组之间交叉评改。这样做的目的是试图为学生批改作文提供示范, 使他们掌握评改标准和方法。
传统的作文修改方法是:因传统作文以纸为媒介, 故让学生在原作上进行修改, 或是修改后重抄一遍。但作文修改以牺牲文面和增加抄写负担为代价, 这使得学生不愿意对作文进行深入的和长期的修改, 从而严重影响了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作文评讲方法是:教师朗读或印发范文, 然后指出范文在立意、选材、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值得借鉴之处, 也指出文章的缺陷, 并作升格指导。
但在教学实践中, 要让学生合理地整体感知例文全文是很困难的, 这些例文评改与学生实际评改脱节, 既费时费力, 效果也不佳, 导致作文评改不规范, 标准不统一, 甚至会打击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一般来说, 以往的作文评改, 教师的活动居多, 学生的参与太少,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严重欠缺。
运用信息技术, 通过实物投影仪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多媒体课堂教学, 使学生“眼见为实, 动手为真”。可取得作文批改、修改、评讲“三合一”的功效。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 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 好文章自然是改出来的, 多媒体写作课的优势是让学生直接参与从批改到修改、评讲的全过程。在交流评议中, 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可以接受别人提议, 真可谓是各抒己见。学生在这种交互活动中, 可以取长补短。
有这样一节作文评讲课。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了三篇作文 (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层次) , 让多名学生用不同修改符号或不同颜色笔迹逐一进行修改, 直观地指出哪些用语不当, 哪些句子不合语法, 谋篇布局上的适当与否等。师生共同交流每一篇习作的选材、结构、议论、抒情等方面有哪些亮点以及存在不足, 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同时把学生修改的作文作为生成性资源进行保存, 学生在这种互动教学情境中感受写作的乐趣、提高写作水平。然后, 教师又展示了几篇习作,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 再相互评价, 在讨论中提高, 在评价中进步。这节课,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了集体的智慧, 又使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作文的水平。
这种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评改作文的方法, 改变了传统作文单由教师评改作文的方法, 扩大了参与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变单纯的师生之间单向的感情交流为多向的交流, 真正发挥了语言的交际作用,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同时, 这种方法统一了作文评改的标准, 加快了评改的速度, 缩短了评改的时间, 提高了评改的效率。如果评改效果好, 学生的作文水平可很快提高。
总之,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作文教学, 是大有可为的。它以富有成效、形式多样、气氛活跃等鲜明的特点, 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张纸的教学方式, 给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尤其是虚拟现实系统的普及,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信息技术将在作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主编.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跃著.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赵呈领, 杨琳, 刘清堂编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研究 篇8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对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 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首先,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基本技能, 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软件的使用, 比如说word、powerpoint等, 除此之外, 还要对计算机的一些常见故障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以此来避免由于设备故障而致使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的事件发生。其次,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多媒体素养。目前,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可谓是十分广泛, 为了能够将多媒体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 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合理利用;最后, 教师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除了必要的信息素养之外, 还要不断提高自己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备课效率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如果想要将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其更好地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 就必须要对教材进行良好的把握, 在正式讲课之前, 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在传统教学备课中, 教师只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 将与授课有关的资料拟写在教案本上, 然后通过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虽然这种备课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学目标实现, 但是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且教学质量和效益也不尽人意。想要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备课效率, 由于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 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学会将多媒体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 扩充教学知识容量, 提高备课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只是由老师讲, 学生听, 讲解的内容大多都是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 不仅枯燥乏味, 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传授的知识也比较局限, 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采用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围绕教材中的知识将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扩充, 让学生能够在视觉和听觉等多个角度去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比如说在对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车站送别的场景, 将学生带到离别的情绪中, 然后再为学生播放一组有关父亲的照片, 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父亲的感情, 最后让学生自述一下与家人离别的亲身经历和当时的感受, 将其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而且还能够通过学生的感同身受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 堂效率
古诗文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一味就是背诵课文, 学生一看就没劲, 老师看了也头疼。那么, 怎样才能改变现状, 让学生学习有兴趣, 老师教得也愉快 ? 通过多年的反复尝试, 总结出要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于是我又一次选择尝试多媒体教学, 这一次从多方位、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视觉、听觉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不仅节省了课时, 加大课堂容量, 还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将许多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以其多样的教学手法, 开启学生智力, 简化传统的教学模式。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注意事项
从上文的叙述我们能够看出,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促进教学目标的形成。但在二者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 要注重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以及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不能只是盲目地将二者混合到一起, 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科学整合;其次,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 让自己首先融入信息技术中, 不能只是在表面形式上下功夫。只有这样, 才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出来,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六、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必然会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由于目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在未来的时间里,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提高对教材的处理和教法变革的能力, 以此来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骆振新.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1) .
[2]刘道发.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3) .
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 篇9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计算机从单机走向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 真是如虎添翼, 网络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对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室里, 局域网具有的广播功能, 可以把教师用机上的信息在所有学生用机上显示, 方便学生学习。也可以把某个学生用机上的内容显示在教师用机和其他学生用机上, 用于共享同学的学习成果, 纠正共同性错误;利用局域网的资源共享的特性, 学生可以相互调用别人机上的内容, 如同学写的作文, 可以供自己学习、借鉴, 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实现合作学习;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的监控功能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作文情况。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以学生为中心的作文教学,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 创造情景, 激发兴趣, 培养“情商”, 使学生乐而言之。
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 除了依靠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 还受兴趣、情感、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运用多媒体网络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 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逼真的画面, 美丽的画面再伴以悠扬轻快的音乐,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 色彩鲜艳, 动静相生的教学情景, 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感受, 触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和表达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积累材料和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能力, 使文章言之有物。
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 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要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 让学生做“有米之炊”。首先得找到“米”, 传统教学“米”来源于学生的自身生活, 而学生从记事到上中学, 几年的时间, 能发生多少“难忘”的事呢?况且天天是家———学校———家, 上学———回家———作业———睡觉。而多媒体网络资源丰富, 信息传递快捷全面, 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纷呈的生活画卷和生动活泼的知识长廊, 让他们走进五彩缤纷的信息世界, 可谓掉到了“米仓”里, 学生可凭自己的慧眼自主地去获得, 揣摩资料, 通过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能力。
3. 师生合作会话, , 促进表达, 范文引路, 启迪逻辑思维, 使文章言而有序。
传统教学中, 学生试写习作就是“闷作文”、“造作文”, 大都“闭门造车”。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试写习作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通过师生的合作会话, 促进表达的欲望, 提高表达的能力, 不仅使学生想写, 而且会写。
多媒体网络环境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 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 课堂是开放的、民主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 去观察、思维、表达、畅想。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而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互相启发, 在融洽的交流中, 激发了想象力, 打开了写作思路, 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资料、布局谋篇, 形成对全文的基本构思。然后再通过网络, 出示学生搜集到的范文, 在写作方法上启发引导, 为学生架设一个“脚手架”,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达到目的, 从仿写到创新步步攀升, 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能自由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达到言而有序。
4. 合作评改, 提高修改文章的能力, 促进知识迁移, 使文章言之有情。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 “评改”更快捷, 更方便, 更安全, 更高效。首先可进行例文“共评”, 教师选出典型例文发送到每个同学的终端机上或大屏幕显示出来, 就习作中的优缺点让学生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加以指导点评, 总结出“评改”作文的方法。然后, 同学之间互评互改, 最后再自我修改, 对自己习作的字词段篇进行全面修改, 并与原文对照, 推敲回味修改的过程。掌握技巧, 举一反三, 从改一篇文章到改一类文章, 促进知识的迁移。经过反复修改, 对文章加以修整润色, 最终达到“言之有情”。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篇10
一、存在的问题
1. 有时运用了信息技术, 反而觉得是被信息技术牵着鼻子走。
当我们把设计的问题和答案都呈现在课件上时, 我们在教学时会对课件产生依赖, 思路反而受到了牵制。而有些学生因为有答案的存在, 思维更加懒惰, 在学习过程中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 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不能同步。
我们学校为教师和学生配备了机房, 电子阅览室, 但是利用率却不高, 原因是老师在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 觉得带学生去机房上课很有难度, 就望而却步了。
所以, 在整合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冷静下来思考的问题是:有效地整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有效地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应具体采取哪些方式?
二、整合的原则
1. 保证中学语文教学按照自身学科性质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保证训练学生具备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人文性”则要求语文教学在增加学生文化积累、形成健康人格方面发挥作用。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结合的过程中, 要看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是否对新知识进行了有效地信息加工和处理, 并有效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通过教学活动获得了积极的情感和认知体验。
2. 要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语文学科要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 揣摩作品语言, 领悟作品艺术价值。因此在自主学习和信息加工过程中, 要看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适度的发展。
3. 要能够与多种教学形式自然结合, 改进语文教学方法。
有效地整合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 学生要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广泛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自主地学习和思考。所以我们要看它是否有效地帮助师生实现了教学互动。
4. 要与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首先, 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地都不太一样, 不能一哄而上, 更不能搞命令式。其次, 各学校的硬件设施也有所不同, 不能一步到位。
只要遵循以上的整合原则, 相信我们在整合过程中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那么具体可以采取哪些有效地方式呢?在教学实践中, 我觉得以下几种方式是较为可行的。
三、有效的方式
1. 适时提供丰富有效地资料。
语文教学中, 经常要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 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 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例如, 我教《桥边的老人》这篇文章时, 要补充海明威的生平、《老人与海》的内容简介以及别人对作者的评价等资料, 这就要借助于信息技术, 因为这样可以将大量的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提高课堂效率。
2. 进行直观的形象演示。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演示作品中的形象,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艺术形象。例如, 我在讲授《战争与和平》中的选文《娜塔莎》时, 用多媒体播放电影《战争与和平》。让学生比较课文中的主人公形象与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这样能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又如, 我教《安东诺夫卡苹果》时, 由于学生对俄国的乡间较为陌生, 我在上课之前给学生看了俄罗斯风景画家维坦的绘画《金色的秋天》等一系列图片, 为学生学习文中有关风景的独特描写作了铺垫。
3. 进行网络互动, 网络学习。
我教《论语》选读中《仁者爱人》这篇文章时, 带学生到机房上课。我在网络上建立网页, 然后在主控台发出信息, 指导学生上网点击《仁者爱人》的网页, 利用网络的互动平台, 回答探讨我设计的提问。互动平台可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 也可以和全体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很有兴趣, 平时不大喜欢发言的同学, 都可以在网络的互动环节中侃侃而谈。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管见 篇11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途径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所提供的大量形象、生动的场面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语文学习热情不言而喻,这样的情形挑战着传统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有效分析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优势基础上不断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能。本文笔者拟从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实现了学生的持续发展
1.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中职学校语文学情调研情况表明,学生由于受到语文基础欠缺、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意志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得过且过的心理明显。因此,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显得格外重要。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其自身资源的丰富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辅助课堂时的交互性等特征为语文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能提供了契机。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师拥有的教学资源相对单一,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习资料更是捉襟见肘,此背景下,教师一味采用注入式教学方式,学生必然会感到语文学习机械、乏味,从而消极参与,被动学习,学习热情遭受严重打击。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为课堂发展打开了一扇窗,首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元素,包括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不拘一格的教学设计、精彩纷呈的教学素材以及层次鲜明的练习资源等等。其次,吸引了学生课堂注意力。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诸如文本、视频以及音频的相互融合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美轮美奂的教学情境而流连忘返,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饱含情感的朗诵无不打动着学生、拨动着学生心弦,语文教学实现了内涵与外延的有效统一,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2.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还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在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般只会通过从教师讲解所获得的确定信息解释存在的学习问题。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则要求学生从教师课堂呈现的与文本教学相关的各类丰富信息中先自主获取有用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解释学习困惑。毫无疑问,这个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学习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提高了学生信息处理及加工能力。学生对信息加工与处理的过程少了教师的干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愈发明显。同时,面对海量信息,单凭个体的力量有时很难做到合理取舍,学生需要通过与同伴之间的合作探究一起确定有用信息,因此,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还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学生通过与他人共同探讨、整体互动不仅实现了信息获取、信息筛选的目的,而且还实现了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有机结合。诚然,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与加工以及与他人的合作,逐渐养成了勇于探究、信息分享的良好习惯,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认清了教师应有作用
语文教学中,教师由于对中职生的偏见客观存在着“目中无人”的情形,从头至尾包办课堂的情形相当普遍。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唱独角戏,不厌其烦地肢解文章进行分析,教师一味介绍作家、诠释文体、阐述背景的教学方式远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对于语文基础薄弱的中职生而言可谓苦不堪言,他们不配合,甚至产生厌学的情形就不足为奇了。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调动了学生不同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面对丰富多彩的学习样式,学生想不思、想不说、想不问都已经很难,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使得教师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打破了教师“一言堂”教学情形。信息技术辅助下,教师在课堂上回答学生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就相关信息进行探讨,以及学生针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使得他们与教师的争执都促成了全新教学模式的生成,这些情形无不表明着这么一个事实——学生自主弄清知识来龙去脉远比教师费尽口舌讲解更直接、有效。诚然,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学生少不了与教师、与同伴之间进行多层交往、立体沟通,面对如此循环,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科学确立教师课堂角色,主动为学生自主发展让路。
2.推动着教师不断学习
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拓宽教师视野的同时,也使教师清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各种盲区,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学习与进步,首先,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实效使得教师教学理念更加完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有效反思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参照,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深刻认识到教师并非学生信息获取的唯一来源,从而自觉摈弃教师知识权威的错误认识,明白了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完善自己作为激励者、调控者的角色,自觉确立符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理念。其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发展调动了教师的钻研热情。教师从传统课堂教学弊端中走出来,通过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性、信息提供的充裕性,丰富课堂教学过程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需要教师在认识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性基础上研判自身存在的不足。对于已经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而言,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既要学习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又要学习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目标达成的不同方法,教师只有通过不断进修与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推动作用,提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力。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不断成熟的今天,广大教师必须结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际,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习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樊慧.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2]杜娟娟.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课教学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初探 篇12
一、信息技术提供了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空间
1. 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优势
(1) 资源数量丰足:它具有超强的资源储备量。 (2) 资源种类齐全、形式多样:它储存了唾手可得的各种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料。 (3) 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让人与人、人与机器的互动跨越时空的界限。
2.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教学内容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在信息技术时代, 语文教学内容重视略读和快读;写作方面注重实用文体会、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的能力训练;口语交际增加了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应确立的入手点
1. 应将教学内容问题化
课堂上, 对所学习的内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 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 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纲领及指导方向,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 应将教学过程融入整个探究过程之中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的网络资料, 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 在课堂上围绕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集体讨论, 便于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 应将教学活动融入网络
由于教学内容已改变了原来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 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 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 这样才便于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习惯。
三、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便利
1. 在精读课文方面
在网络环境下重视继承传统教学中对课文的研读, 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 教师可根据需要增大课堂阅读容量, 及时增加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
2. 在展开主题性研读方面
网上资源为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展开主题式研读、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 展开交流、探讨和传输开辟了路径, 使教师的“培优转差”变得更加快捷。
3. 在开展选择性阅读方面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快餐”, 也为个性化阅读、选择性阅读创造了条件,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吸收。
4. 在情境写作训练方面
多媒体电脑强有力地支持了作文情境的创设、呈现, 教师适时地点拨、分析范例, 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迅速得以提高。
5. 在展开听说互动方面
教师可将形式、要求呈现在网络上, 指导学生更好地将语文活动的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融合起来, 使互动交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展望
未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发生全新的变化, 语文教学必将会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时代的特征。
1. 语文教学将别具特色
由于教材和信息技术已融为一体, 即以光盘和网络为载体的电子化语文教材, 成为未来教材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电子教材因其信息存储量是纸介教材存储量的成千上万倍, 文字、动画、声音、影像的电子教材将极大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介于电子教材迅速更新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形式也将发生全新的变化, 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一定要及时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
2. 虚拟语文教室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06-15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整合09-04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06-04
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高中语文教学07-03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07-09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初探11-18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之体会08-27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之我见06-11
信息技术整合《课世界多美呀》教学设计09-0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