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的类型及策略(共10篇)
语文实践的类型及策略 篇1
初中语文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课堂是否适合学生,预学是学生和课堂衔接的第一步。在由“教”本位转变为“学”本位的课堂转型中,初中语文教学的预学活动对教学整体的影响愈显举足轻重。但初中语文预学活动的设计却不容乐观,严重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亟需从学理上加以梳理,并寻求有效的设计策略。
一、初中语文预学活动现状及原因分析
语文学科的笼统性决定了人们对待语文预学的态度。对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并未真正了解语文预学的重要性,从而草率完成;对教师而言,预学活动的设计大部分是“拿来主义”,鲜有和课堂教学设计高度匹配的预学活动设置。
(一)初中语文预学活动之现状分析
1. 随意放羊式:设计随意,趣味缺乏
许多老师缺乏必要的预学设计意识,预学指令也模糊不清,经常是笼统地泛泛而谈。教师对预学活动设计的随意如同放羊一样放任自如,导致很多学生的预学活动是被放空的。如,有的教师在设置预学活动的时候往往让学生读读课文、抄抄生字了事,不管文章长短,也不论文体如何,学生也是机械听从。
2. 刻板填鸭式:形式单一,特质消失
语文培养的是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但许多老师在安排预学活动时单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反映在写和读上面的预学内容较多,外延和内涵的拓展都不足。形式单一的语文预学作业,曲解了语文学科的功能,忽略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要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过度的练习和机械重复像填鸭一样只是形式上的充实,语文预学变成了无效预学。
许多教师布置预学作业只针对考点设计预学,用大量练习来代替预学活动,把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学体验变成了中考试题,使得预学范围过窄,缺少必要的深度与广度。
3. 半天棒槌式:评价低效,检测缺失
预学活动如果没有跟进的评价检测机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学生之间完成预学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却因为缺少监督而失去锻炼的机会。只有加强预学检查的落实,才不会让预学活动成为“半天挂棒槌——不上不下”。有些老师用答案的唯一性去评价学生的预学作业,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有些学生的真正能力在预学作业中无法体现,教师也没有多元评价来补充,因此学生认为做不做预学作业是没有差别的,长期下去就会抹杀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总之,“强调理性,压抑非理性;强调知识的积累,压抑知识的创新;强调被动的接受性的教育,压抑主动的创造性的教育”,这无疑是现在初中语文预学活动设计中的严峻问题。
二、初中语文预学活动的类型
初中语文课的预学活动从对象上区分,有单篇型预学、单元型预学和单册型预学三种;从形式上来区分,有听、说、读、写、悟等多种形式。
(一)从活动对象区分预学活动
单篇型预学是最为常见的预学活动对象,不仅指单篇课文,也可以是个体化的预学对象;而单元型预学也可以称作专题型预学,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中都是可以运用到的;而单册型预学主要是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或是对课外读本和某类知识体系的自主学习。
1. 单篇型预学(个案型预学)
对于单篇文章的预学,主要的目的是在整体感知单篇或者个体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见解和感情倾向,有几个不同层面的侧重点。
(1)基础预学
作为预习的浅层次要求,利用工具书或者小组合作等方式识记词语的音、形、义,特别要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等的积累。如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中出现诸如“白晳、滑稽、轮廓、捋胡子、头颅、脚踝、荒谬、义愤填膺”等易错字,学生必须通过预学注意“晳”“稽”不能少一撇、“捋”“踝”的读音不可读半边、“谬”“膺”写法较为繁冗等问题。
(2)整体预学
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理解人物的特点等。不过分强调“肢解”文章,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欣赏、学会感悟。如朗读或速读,在读中感悟文章优美的意境、优美的语言;理清作者思路,列出结构提纲;通过复述,对文章内容形成整体的把握;寻找段落中心句;寻找文章画龙点晴的议论或抒情性的文字等。
(3)个性化预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生活经历、气质、个性等差异,必然导致他们对同一篇课文形成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如,用“你认为……”“你能想象出……”等语句,让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去理解课文,让预习活动变成张扬个性的舞台。
2. 单元型预学(专题型预学)
单元型预学是指按照主题的体例进行预学,或是按照专题的形式组织预学。以单元主题为抓手,以单元学习的总目标为教学目标,将散落在各篇的知识点通过适当的预学活动设计串起并融会贯通。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单元设置上打破了体裁的局限,以主题为轴心统摄每一个单元,而每一个单元的主题较好地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从单元的主题出发,预学的时候进行整合和归类,设置同类的问题,总结共性的东西,可以是写作手法上的,可以是语言风格上的,可以是结构布局上的,可以是主题意图上的,这种专题打包式的预学,好处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而不是支离破碎地识记知识点,既可以举一反三,也可以触类旁通,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就是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体现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写人记事的典范;《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集中体现了记言的精妙;《出师表》作为表文,可以与《隆中对》参照阅读,便于加深对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和理解。以上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这对今人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这个单元集中一课的五首词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单元预学可以引领学生比较其风格差异。
这种单元型预学还适用于复习课,特别是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传统的中考语文复习大多以专题形式进行,但是很少有预学环节,直接以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练习的形式组织复习,似乎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复习旧知是无需预学的。其实复习课注重知识体系的整理和总结,如果复习课预学到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可以按照散文阅读和说明文阅读的专题组织学生来预学,散文专题的预学可以设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材料运用和抒情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而说明文专题的预学就可以按照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整理。这样的语文复习课显得更为系统,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网络。
3. 单册型预学(整体型预学)
单册型预学让学生对阶段性的学习有整体宏观的把握,可以运用在拓展型课型或是研究型课程上,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整体型的文本如不采用预学的方式,课堂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也无法有效地组织学生大规模交流展示。所以,教师在确定预学内容时要有序列性,把每个教学阶段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有计划、有系统、精要地列入预学内容中,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归纳、运用,并进行思考、探讨,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由点及面最终形成立体。如预学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后附录“名著导读”中要求阅读的名著,可以采用单册预学的方式,为课堂上的交流展示做好的准备。
(二)从活动形式区分预学活动
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听、说、读、写、悟,我们也以此从另一个角度区分预学活动类型。这是立足在预学活动的不同形式上的考量,是更为具象的表征。
1. 听
“听”是聆听,也是浸濡。是寻找语文学习感觉的过程,是沉入情景体验氛围的过程。狭义上指收听录音素材,广义上也可以是媒体接触、实地考察,参观展览等。
2. 说
(1)讨论
讨论是两人及以上的预学行为,基于思维碰撞而形成预学共识。讨论的可以是自主性问题,也可以是基于预学案的前置性问题。
(2)合作
合作与讨论紧密相连,往往讨论合作形成探究行为,合作不仅限于讨论行为,也可以是其他合力达成的预学行为。如,要求对一首诗进行预学,学生小组内分工,或收集资料,或形成讲稿,或完成PPT,最后集中展示,等等。
(3)展示
包括表达和反思,是预学的深化。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预学成果,用各种形式呈现出来。
3. 读
“读”包括了一切阅读的读,如默读、通读、朗读等。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方式。如长文默读、文言文朗读、小说跳读等。
4. 写
(1)圈划和批注
圈划是指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对于自己的疑惑之处可以圈划,对于自己欣赏的文字语言也可以圈划,对于重要的语段也应该圈划。批注即在预学的过程中有所思所得而随手旁注。
(2)摘抄和心得
摘抄是在预学过程中对文本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积累,或是对不熟悉的内容进行重复抄写记忆的过程。心得则是阅读过后的一种自我梳理和表达的记录,很多时候会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出现。
5. 悟
相比较之前的预学活动,感悟是一个静态的、隐形的、缓慢的思想行为。感悟强调学生的内心感受,是一个从外到内又由内到外的吐纳过程。感悟不仅是预学活动,可以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是一个持续性行为。
三、初中语文预学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
立足活动初中语文的活动对象和活动形式,我们发现两者对预学活动的分类虽然角度不同,但在策略应用上是紧密交融、相辅相成的。
(一)单招独式:单篇型预学(个案型预学)策略
1. 推敲词句法
顾名思义就是对文章里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推敲、咀嚼,通过领悟语言来领悟文章的主旨思想。
[案例]《我的早年生活》预学中,教师牢牢抓住“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这句话来设置预学案:
1.昆虫有什么特点?渺小,平凡。丘吉尔的渺小平凡体现在哪里?
2. 为什么丘吉尔认为自己是萤火虫?虽平凡渺小,但在黑暗中发出光芒。
3.“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______。”小组内讨论并分享。
这个预学活动立足主旨句,抓住“昆虫”“萤火虫”两个词来分析丘吉尔的两面性,并自如迁移到学生身上。
2.图表解读法
利用图表的直观性,辅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基本写作思路脉络的了解掌握。这种方法具有导向性和启发性,能将知识点有机串接起来。
[案例]《看云识天气》一文,以图表填充形式设计预学案:
这个表格设计有利于学生理清思绪,让说明对象的特征全方位呈现。
3.情境体验法
这是沉入情景也是体验氛围的过程,通过音乐、录音或者多媒体让学生进入情景。
[案例]萧乾的《吆喝》中老北京吆喝和南方学生有距离,老师让杭州本地的家长把老杭州的吆喝声录下来播放,学生感觉熟悉亲切,马上进入了课堂情境。
4. 质疑解惑法
质疑能力是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衡量指标,文本质疑能得到更深沉的内容理解。
[案例]《我的叔叔于勒》的预学中学生就“到底谁是小说主人翁”这个问题进行质疑,实质上是换个角度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自己的深入思考。
5. 不求甚解法
预学时不苛求学生完全了解文本的内容,不对学生的预学做过高的要求和限制,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大的期待。
[案例]预学《唐雎不辱使命》时,有学生认为按照当时的规制使者入殿是不能佩剑的,何来“挺剑而起”?而且根据《列国志》记载,唐雎在当时已经是百岁老人,不具备出使的可能。老师课堂反馈:《战国策》文学价值远远胜过其在史学上的真实性。
6. 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是成本较高的一种预学策略,但是对学生探究文本背后的内质有很好的作用。
[案例]学习《湖心亭看雪》,有学生坐船前往西湖,去到湖心亭感受张岱的风雅,上《苏州园林》时学生先讲述自己去过拙政园的感受。
当然,不是所有文本都可以用此法预学。
(二)组合拳法:单元型预学(专题型预学)策略
1. 类比分析法
在讲授同一体裁或是同一题材的作品时,可以运用同类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去整体把握。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每个主题单元若干篇课文都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
[案例]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艺术”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此外,《社戏》不仅有地方戏曲文化,更反映童年生活的美好;《竹影》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
2. 辨别体裁法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不同的文体可以设计不同的预学方式。
[案例]说明文《苏州园林》预学就可以设计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议论文《敬业与乐业》预学可以设计观点、论证手法、论据使用的特点;小说《变色龙》的预学可以抓住三要素进行,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社会环境等;散文《老王》的预学可以关注作者的语言和情怀。
3. 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互通有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在预学《陈涉世家》时有一个问题为:
《史记》中“世家”本来是要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陈胜只是一介平民,司马迁为什么将其列入“世家”?这需要小组内合作完成,学生查找相关史料,结合文本畅谈自己的理解,收效颇好。
(三)化功大法:单册型预学(整体型预学)策略
1. 摘录对照法
在预学中摘录和作品相关的内容帮助理解文本的主题和写作意图,可以是好词好句、他人点评、背景资料等,内容相对灵活。
[案例]如预学名著《三国演义》时,要求学生先摘录易中天的《品三国》,程度好的学生对比阅读《三国志》。
2. 提纲导引法
在预学中用提纲挈领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从而更扎实掌握。
[案例]中考当前,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学习时间短暂。教师列出小说、议论文、文言文、古诗四类文体的学习提纲,帮助学生在寒假进行整体预学。
3. 浸濡内化法
浸濡是一个文化或者语感内化的过程,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创设情境,但是较情境体验需要更长的过程。
[案例]《蒹葭》预学中,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让学生感受古典美。也可以用影像文字资料来代替,如学习《城南旧事》可以通过同名影片找老北京的感觉。
预则立教学高标,学而优课堂之质。预学活动树立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标,它能让学生在课堂主动探求、主动实践、主动发展,它能优化课堂艺术与教学质效。有效的预学活动能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凝聚小组人心;科学的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缓释教师一言堂教学的尴尬,转换课堂的学习主体;成功的预学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针对性,推动课堂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升师生课堂的生命之质。
总之,有效预学活动是当下成就学生、成就语文、成就人性化教育的有效探索,虽然路漫漫其修远,但我们愿孜孜不倦走下去。
语文实践的类型及策略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练笔;方法;策略
【摘要】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的语言训练方式,小学语文课堂练笔是一种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写作修养和写作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阐述了小学语文课堂练笔的相关策略,从而扮靓语文课堂。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融入“写”的实践是极其重要的。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尊重作文的本质特征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语文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其中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标,听、说、读都要为“写”服务。本文认为,注重语文课堂中的练笔教学,有利于让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作为的写作,能够扮靓语文课堂。
一、随文.练笔:扮靓语文课堂
学生语言素质的发展。语言素质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人的认知、情感和操作等几种因素在学习、交际、创造与自身发展中的综合体现”。(陶本一:《语文教育和语言素质》)语言素质在语文教学
目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沟通能力、认知能力与合作能力,影响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也是能否使自身融合于具体的社会角色之中。同时语言素质对于作文写作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是这样定义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的丰富内涵。”写作素养包含了众多的要素,比如写作知识、写作技巧、写作方法、素材积累、语感、人格境界、审美情趣、写作实践等,它是诸多要素交融整合而成的多维复合体。当前我国语文教课书中所编排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而且不同的文章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因而,学生在阅读这些课文的过程中,也会有各种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正是学生进行作文的良好素材。如置之不理,那么这些素材将渐渐地被学生遗忘。随文阅读进行的小练笔就起到了让学生及时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及时写下来的作用,能为今后的习作积累起丰厚的素材,同时在素材的积累过程,写作素养就不断得到提高。
学生写作思维的提升。写作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复杂思维过程。张进善在《灵感与写作》中就说过,“写作的前提是思维”。这指的是写作之前必须要进行运思。孙乃沆在其写作专著《干部写作讲义》中说“写作能力实际上是思维能力的体现”。由此可见,写作活动从始至终都离不开思维活动。要写好文章,就要不惜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勤于思考,勤于练笔。写作与思维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即写作活动不能没有主体思维的参与,主体思维的发展可以在写作中得到不断的提高。例如,想象力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能力。
二、依托文本:开辟课堂新天地
语文课堂文本练笔的方法,在当前我国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的方法有很多,如观察思考、博览精读、勤写苦练等。本文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课上的练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当今语文课堂练笔中,教师应用的方法如下。
1仿写;文本中的关键词、特殊句承载了丰富的语言训练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赏析、借鉴,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实例证明:置身文本言语背景中进行仿写是训练语言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天鹅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注重引导学生抓住特写镜头,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文中优美细腻的描写,并将所积累的语言文字成功运用到仿写练习当中。通过对老天鹅的描述,让学生描写一个劳动场景,先写一位典型代表,再写大家的干劲,抓住任务的动作、语言、神态及侧面进行详细的描写。有了老天鹅这面“镜子”,学生能对人物进行细描重写了。
2补白;主要是主要用来填充文章的空白,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很多文章在具体叙述时,作者会意识地在篇中留下空白,我们教师就应该好好的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来补充这个空白,这样就发
挥的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 :《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神话故事以“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叙述时作者没有写普罗米修斯将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应,我就启发学生想象人们得到天火后怎样庆祝。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得到天火后,人们欣喜若狂,男人们杀猪、宰羊,把猪、羊串在木棍上放在柴火上烤,妇女们不住地往火堆上添柴。大家围在火堆旁载歌载舞,共同庆祝。
3延伸;就是对先前文本中曾经展示过的内容进行补充。我们课文在叙述故事时情节正在发展,可以突然总段,没有给学生留下完整的结尾。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事物发展趋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延伸下去,补全故事内容。如: 《狼和小羊》这个童话故事的结尾是:狼不想再和小羊争辩了,便向小羊扑去。狼有没有把小羊吃掉?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接着结尾写下去。有的学生写道:狼向小羊身上扑去,羊拼命跟狼搏斗,但终究抵挡不住狼的进攻,被狼吃掉了。
实现“语、情”共生的文本练笔;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生命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教学情境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背景,可以是现实的场景或生活材料,也可以是科学的问题或实践活动,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
在文本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更要
采用各种手段,包括多媒体辅助手段,激发、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悲作者之所悲,喜作者之所喜。在学生情绪激昂的时候“练笔”,语言便会从他们的笔端喷涌而出。
依托文本,进行练笔的渗透。《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辅导应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想象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善于从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捕捉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发展他们想象力的创造契机,借以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使其沉迷其中,创出新意。抓住文本中高难度概括而且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或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情景或形象,可显化语文。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
文本与生活结合,进行自由练笔。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去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与生活结合,进行自由的练笔。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写身边的事,写熟悉的人。平时常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身心健康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思想品德的熏同时让他们拓宽视野,获得感兴趣的写作材料。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同学的故事。“不论发生什么,我总是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和儿子共同的信念。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的语言训练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只停留在纯客观的知识层面上,它必须同时拥有心灵的感受和理性的解读,形成认知、情感和训练内容的对接状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练笔要读写结合、以写促读为主要原则。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框架,需要教者在深入解读和感悟文本的基础上,依据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和操作。
参考文献
语文实践的类型及策略 篇3
一、语文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语文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有主观人为造成的,也有客观条件制约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观念和认识不到位
在我国素质教育尽管已经提了很久,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学语文教学受到“高考指挥棒”和“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校至今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还在实行与素质教育相悖的考试成绩“末位淘汰制”,迫使教师的教学拼命追求学生的分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对中考难以涉及的语文实践课草草应付,甚至完全弃之不顾。
新课程背景下,一些教师我行我素,在这些教师的眼里,实践活动课费时费力费精神,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因此,语文实践课就只好靠边站,被挪做阅读课或者作文训练课。还有一些教师将语文实践课等同于语文课外活动课,认为开展起来必须在户外进行,存在安全隐患,也只好偃旗息鼓。
2.教学设施不齐全,资源开发意识淡薄
教学硬件设施不齐全是农村初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其正常开展需要学校提供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互联网络等多种设施。但是,一些偏远农村学校因为规模小,上述设施很难齐全,有的全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图书馆里藏书有限,只有一些废弃的教材和大多过时的期刊;一些学校即使配备了上述设施,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不能正常使用;加上农村学生具备家庭电脑上网条件的很少,语文教师上课只能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和一本书,要开展“网上读写交流”(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等实践活动让教师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严重制约了他们开展语文实践课的积极性。
二、解决语文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转变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提高自身认识,认识到语文实践课是联系语文与社会、生活的纽带,是促进语文回归生活和贯彻落实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开发学生潜力,以及开阔学生视野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课程,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理直气壮地开展语文实践课的教学及研究,提高语文实践课教学的效率。
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强化资源开发意识
增加学校投入和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学校教学设备落后的现状,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学校也要发挥自身优势,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更要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形成资源开发意识,灵活高效地实施语文实践课的教学。比如“走进图书馆”(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实践活动课教学,学校没有图书馆或者图书馆藏书太少,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从家里搜集一些图书集中起来,建立“班级图书角”;也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带领学生走进“360网上图书馆”等网络图书馆,并建立班级的网络图书馆,让学生在图书的海洋里遨游。
3.联系生活丰富实践课教学内容
教师还可以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实际,调整和补充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比如八年级的“市场新品调查”,学生对信息的了解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但农村中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桥,我就将这一实践课的内容改为“说不尽的桥”。学生经过调查发现,桥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木桥、石板桥、水泥桥,有大桥、小桥,有拱桥、平桥,有长桥、短桥,有古代桥、现代桥等,获得了大量的有关农村桥梁的知识。我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桥的构造和历史,将其写成说明文,促进他们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语文实践的类型及策略 篇4
语文课堂的目的不是提问题, 但适时提出优质、高效且有用的问题是必要的。语文教师要认真判断、选择、构思, 并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独一无二的语文课堂。
一、问题类型
1. 客观性问题与主观性问题
问题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源自哲学将世界二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语文文本包含客观的文本内容和作者主观内心世界。语文课堂中的客观性问题, 涉及的是文本, 目的在于梳理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细节;主观性问题涉及的是后者, 用来判断作者的情感态度, 分析作品的文本内涵, 总结文章的写作意图。
客观性问题与文体特征紧密相连。如记叙文一般提问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主要人物、缘起、经过和结果;说明文提问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抒情文提问意象;议论文提问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小说则提问人物、情节和环境。提客观性问题的作用是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熟悉文本, 在字词篇章与思想情感之间架起了疏密有致的思维之梯, 让语文变得清晰可见、可触可感, 为文本研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回答这些简单的客观性问题的同时, 学生往往能够激发灵感, 对文本和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主观性问题一方面与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相关, 另一方面又与小说、诗歌、散文这些具有多义性的文学样式息息相关。如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的个人意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诗歌中的意象本身具有多种意义的可能性, 甚至像朦胧诗这样的现代诗主题亦显得“月朦胧, 鸟朦胧”;散文, 尤其是抒情散文, 情感很强烈, 而品读者需要做的是找到诗歌的关节点, 并抓住情感脉络, 直通诗人心灵深处。主观性问题将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之所在。主观性问题还引导学生想象、比较和判断, 是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形式。如果说客观性问题是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的话, 那么, 主观性问题则是为优等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
2. 知识型问题与能力型问题
语文虽然是基础性学科, 但许多人将语文归入文科类, 就是因为语文具有相当多的知识和语文知识, 具有重要的知识性。同时, 语文是一门科学, 语文中的思想和逻辑同样不逊色于数学等理科学, 语文同样需要培养技能技巧和语文能力。
作家的名、字、号和著作、名言等文学常识是知识。表达方式、叙述要素、叙述顺序、人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论点、论据、论证、抒情方式等是语文知识。
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显然需要语文理解能力, 重要语句、关键语句的涵义则需要把整篇文章作为背景通盘考虑, 联系上下文, 方能准确解读。还有文章中看似矛盾的词句, 则需要更多的比较分析才能够最终释难解疑。人物的态度则需要根据文本叙述和读者的既有经验作全面而准确的判断。就文言文来说, 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 既可以视为应该记忆的知识, 亦可当做需要理解的语文能力。
另外, 语句赏析则能更综合地体现学生的语文理解和欣赏能力。能力一般的学生止于语句的基本含义;能力稍强的学生则能自觉地多问几个为什么, 思考其在结构和突出主题方面的作用, 甚至发掘语句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还有的学生能分析语句的修辞和表达特点, 品味语句的艺术价值。从含义到意义, 再到价值, 乃是能力的飞跃, 显示了理解的深度。
3. 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
常规问题是按照文本体裁、题材特点提出的问题。如小说文本应围绕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提问;诗歌围绕意象和情感提问;散文围绕语言和思想提问;戏剧则可从冲突、人物和语言等方面提问等。常规问题的目的是强化文体特点, 培养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 构建思维和学科体系, 把学科变成有章可循的科学。非常规问题则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势, 根据这个文本特点提出具有这个文本特质的问题。非常规问题往往跟考试无关, 而是老师通过非常规的问题引发学生另一种思路, 换取一种全新的回答, 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能丰富学生的思维。
常规问题不仅作为问题的形式而存在, 它还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了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 尤为适合低年级和基础薄弱学生。也就是说, 常规问题不仅是问题, 而且是高效的学习指导。非常规问题则是常规问题的补充和调剂, 往往石破天惊, 带给师生的震撼异常强烈, 长期困扰的问题瞬间得以解决。非常规问题是将书读活、将课堂搞活的有效方式。非常规问题以教师的非常规思维激发学生的非常规思考, 体现了教学和思维的创造性, 显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
4. 较难问题与容易问题
事有难易, 问题亦当如此。问题需难易调节。问题太简单了, 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问题太难了, 学生没有自信, 容易失去兴趣。
简单问题以提问基础差的学生为主, 以提问基础好的学生为辅。之所以以提问基础差的学生为主, 是考虑了难易的匹配, 如果提问较难问题, 长此以往势必失去信心;如果连简单问题也不提问, 便剥夺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权力, 积极的学习状态将会在没有刺激的现状下消磨殆尽。基础好的同学需要通过较难问题通向更高的层次, 但如果面对的只有难度大的问题, 未免有空中楼阁之感。基础好的学生也要通过回答简单问题让自己感受聚合思维和成功的快乐。
另外, 还有聚合型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等诸多类别, 因与以上分类有交叉重合, 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二、课堂实践
语文课堂问题类型众多, 以上所列, 不过冰山一角。语文课堂中各种类型问题应综合运用, 甚至在课堂实践中生成问题, 以寻求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 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和能力。下面以《春酒》一课为例, 展示课堂提问艺术。
上课伊始, 抛出本文知识性问题:“八宝酒是什么?由哪几样东西泡制而成?”答案很明确:黑枣、荔枝、桂园、杏仁、陈皮、枸杞、橄榄和薏仁米。这是一道比较容易的知识型问题,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大部分学生都想知道这个八宝酒是什么, 甚至希望依照配方自己也能泡制一份, 由此进入文本, 并由此过渡到喝春酒环节。课堂的主要问题得以聚焦, 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
在客观性问题方面, 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文章的核心活动是什么?”学生都知道是“喝春酒”。再问:“围绕喝春酒作者还写了哪几项相关活动?”于是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进入文本默读, 找到了还有“喝会酒”、“酿春酒”, 有的学生还补充了“迎新年”。当然迎新年也是文章介绍的活动, 只不过迎新年完全是作为对照而存在的, 不是围绕喝春酒而介绍的活动。接着再问:“文章有哪几个人物?”立刻有学生回答“‘我’、母亲”, 另一些学生再次阅读文本, 又找到了“阿标叔和众乡亲”。通过这三个层层深入的问题, 文章中的活动和故事脉络清晰了, 人物形象在脑海中渐次升起, 从而为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中, 还生成了许多有意义的客观性问题。鉴于文本的自读课文性质, 设置了学生质疑和互动解决问题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除了春酒以外, 文中还出现了八宝酒、会酒和分岁酒, 它们的区别何在?文章为何以《春酒》为题?”解决前一个问题有助于理解喝春酒的时间, 春酒的取材、功能和意义。之所以叫春酒是因为这种酒在春节期间喝, 不管是什么酒, 在春节期间喝就叫春酒。八宝酒是就材料而言的, 乃是用黑枣、荔枝、桂园、杏仁、陈皮、枸杞、橄榄和薏仁米泡的酒。八宝酒在春节期间喝就是春酒, 平时喝便仍然叫八宝酒。会酒是就功能而言的, 是为借钱而产生的。会酒不必然是八宝酒, 当然八宝酒亦可作为会酒。会酒一般也在春酒期间, 所以也属于春酒的范畴。分岁酒是就酒的意义而言的, 在大年三十这天喝这杯酒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到来和长大了一岁。分岁酒指的是作者泡的八宝酒, 同时也是春酒。第一个问题搞清楚了, 第二个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以《春酒》为题, 是因为春酒这个时间概念囊括了八宝酒、会酒和分岁酒;而且春酒与春节相关, 乃是故乡的一种风俗, 是母亲所制, 表达了思乡与思亲之情。这两个问题虽然是客观性问题, 但是难度较大, 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理解、比较和分析能力, 亦属难度大的能力型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的, 但得到了语文能力好的学生的回应, 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探究性和研究性, 将语文教学提到一个高度。
主观性问题方面, 鼓励学生赏析文本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其实, 赏析语句属于客观性较强的常规问题。给学生自由赏析的权力, 他们反而不知所措, 不知从何说起。而一旦教师给予修辞、描写方法、关键词、态度和性格性情等方法的指导, 学生一般能够顺利地予以澄清。提这个主客观型问题有利于分析人物性格、文章主旨, 并且给予学生写作指导和美的享受。
在弄清喝春酒等活动, 以及主题归结之后, 向学生抛出一个不太常规的问题:“作者到底为何对春酒念念不忘?为何思念之情愈酿愈浓?”有的说春酒美味, 有的说思乡思亲。“那么, 思乡、思亲从何而来呢?大家思乡、思亲吗?根本在哪儿呢?”此时, 提醒学生作者的出生地、现在居住地, 还有作者的年龄。于是, 水落石出。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流逝将乡愁酝酿得深沉而绵长。不远离家乡, 没有两鬓斑白, 如何无可救药地思乡、思亲呢?这个不太常规的问题不仅让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感情, 还让我们知道了生发这种感情的一般原由, 从而将语文课上得更有深度、更有味道。
最后, 请学生诉说难忘的家乡味道、声音或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主观开放性问题, 希望借此问题发挥学生的回忆和想象能力, 感受家乡之美和家乡之亲;同时, 它也是一道常规性问题, 由阅读总结写法, 并上升为作文指导, 以期学以致用。这个问题的参与性比较强, 学生都很积极, 谈得很具体, 很真切, 很感人, 将课堂推向一个高潮。
总之, 语文课堂问题类型多样, 须综合运用。通过主客型问题、知识能力型问题和常规性问题将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 有语文味;同时又要通过调节问题难易和非常规性问题创造性生成, 上得别开生面。
摘要: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成客观性问题与主观性问题、知识型问题与能力型问题、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较难问题与容易问题等多种类型。提问乃是一种艺术,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须综合运用各种类型问题,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类型,提问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厚东.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之我见.语文天地, 2012, 11.
[2]沈凤兰.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考试周刊, 2011.
浅谈后进生的类型及教育策略 篇5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都有后进生存在,这是不用质疑的事实。所谓“后进生”是提那些思想品德和学习上表现比较落后或缺点较多的学生。虽然这类学生在班集体中占的比例小,但影响甚大。教师若不及时教育或者方法用得不得当,会影响到整个班集体,使班风不正,纪律涣散,影响正常的教育工作,甚至还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对后进生的教育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意义重大,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后进生,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在此,我结合本职工作对后进生的形成原因、类型和转化方法谈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后进生的类型
后进生依据他们表现出来的特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类型:
1、逆反心理型
这类学生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长期超负荷压力,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孩子可塑性强,在“高压政策”的威胁下,逼孩子“跳高式摘果实”,不承认有差异,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厌学心理;家庭专断式的教育,使后进生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学生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他越烦;你越打,他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产生抵触心理,仇视他人,厌恶他人,出现了报复行为和攻击行为;长期得不到教师关心爱护,使后进生产生逆反心理。有些教师对学习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特别偏爱,而对学习成绩差、品德差的学生特别嫌弃,爱理不理,使学生产生了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自卑感心理型 自卑感心理型的后进生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交往和学习中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优势太少,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有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或其它原因耽误功课,学习遇到困难,自己也下了功夫,仍不能解决,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逐渐丧失了交往和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总认为自己天资不如别的同学,好象比别的同学矮了半截。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发现学生考试分数低便总是拳脚相加,恶语相伴,体罚与心灵创伤使学生自信心消失,自尊心毁灭,自暴自弃;
3、自由散漫型
这类学生表现为交往、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随着自己情绪的变化来交往、学习和生活。有的家庭离异,父母双方谁也不理睬孩子,孩子没有合法的抚养人和监护人,缺乏良好的家教,放任自由,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个性;有的学生家长去外地打工赚钱,把孩子留在家里或交给自己的亲戚或朋友来照看。他们也不能无时无刻帮你看着孩子,所以会出现无法照看,或者照看不周的情况,这就导致学生形成散漫的个性;一些家长文化素质差,对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问题漠不关心,以至于孩子形成了自由散漫的态度。这些学生缺乏纪律观念、迟到、早退的事时有发生,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或干脆不上了。在群体中表现出放纵,蛮横、自私、唯我独尊的行为,难与他人相处,开成心理缺陷。
4、孤僻冷漠型
这类学生由于受到离异父母的冷落,或从小受到外界过多的批评,因此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卑感强,行为怪癖、偏执,为人孤独,不愿与人交往,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人际交往,渐渐在心理上建立起情感的屏障,对集体和他人的事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班集体的任何活动都不想参与,集体荣誉也似乎与他不相干。
二、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广泛、深入、细致的了解后进生,深信自己能够做好每一个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1、针对不同类型的后进生,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1)、对逆反心理型后进生的教育
这类学生在数量上虽然只是极少数,但其危害性很大,是最令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头痛的一类。正如一位教师所形容的:“当你上课时,他故意和你唱对台戏,你让他站起来他不站起来,让他出去他不出去,让他讲原因,他都不理你,实在气不过打他一下,他还要上诉告你。”“你要他做的他偏不做,你不希望他做的他偏要做。”对于这类学生,有的教师要么将其归为异类,采取高压政策,严加管制;要么放任自流,不加理睬,其结果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正确的 办法应该是:
①、爱心感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这一点对处于对抗状态的师生关系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我曾带过的一名学生王某,学习成绩一直较差,对学习有畏难情绪。一次,我发现她交的作文本开线了,就用订书机帮她订好。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在学生的心中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她在一次作文中写到:“没想到老师对我一个差生这样关心,我一定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从这以后她学习勤奋、自觉性提高了,经努力在毕业会考中取得了86分的好成绩。
②、适度宽容。宽容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而适度的宽容对处理对抗型的师生关系也就更为有效。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后进生,犯错误的机会更大。如何处理他们的错误是转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契机。一次,两位学生在课室打架,还损坏了课室的课桌。我得知情况后,并没有当众训斥他们。而是把他们叫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当时他们还气在心头,我让他们站着沉默十分钟。十分钟过去了,他们的气也消了一大半,我这才了解他们打架的原因,其实他们当时只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为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打架。这时,他们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正低下头等待老师的处理。我想:这是他们一时冲动引起的打架,不能把他们当作坏孩子处理。于是我做出这样的处理:犯了错误要改正,让他认真写一份思想说明书,要求写出犯错前的想法和现在的想法。他们听了我的处理都非常惊讶,原以为我一定会先给他们一顿大骂,然后报告班主任。这样的处理,令师生间的隔阂消除,班主任的宽容换来的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是爱护的。自此,这两位后进生对自己要求严格了,学习和纪律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③、善用闪光点。“后进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既有缺点,也有优点,只是他们身上的缺点更多一些,更突出一些。教师不能只盯住差生的缺点,而应该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去教育他们,鼓励他们。”学习较差的学生可能爱劳动,不遵守的学生可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记得有一天下午放学,同学们都回家了,教室门窗没有关、地板没有扫,这时我发现一位平时不遵守纪律、上课不认真而且还常与同学打架的学生。于是我走到他跟前,问他是否愿意把班级整理清楚,他愉快地答应了,并且把教育打扫的干干净净。第二天上课,我表扬了那个同学,说他爱劳动,让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并把他的事迹写成广播稿,在学校广播上播放。从此,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这位同学从此进步很快。其实,正如“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样,一点缺点没有的好学生和一点优点都没有的坏学生都是不存在的。教师要一分为二的对待后进生,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充分肯定和积极引导,做到长善救失,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2)、对自卑感心理型后进生的教育
“自卑型”这类人愿意努力,也努力过,但心理压力过大,不了解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常处于心来卑怯的状态,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自己看不起自己。因此,要使这类后进生进步,重新确立起他们的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教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他们,在后进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立即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在班级工作中可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工作,更可以让一些取得进步的后进生介绍经验,发挥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自身的内在潜力,确立不断进步的信心。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他从来不与同学一起玩,也不与其他同学交谈。一次,我找他谈心让他在班上当任纪律组长,并向他说明纪律组长的要求,要敢于管理本组同学。从此,他慢慢学会与其他同学交流,各方面也有了进步。现在他已经是学校的学生会干部了。(3)、对自由散漫型后进生的教育
散漫型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活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懒惰、贪玩;经常迟到、早退;往往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对于这类学生的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①、与对抗型学生不同,对这类学生往往应实行严格管理。一方面应制定严格健全的管理制度:如请假制度、值日制度、劳动制度、就寝制度等。另一方面对制定的制度要严格执行,调查表明有令不依比无令可依有时更为糟糕。而公正公平是执行的关键。大多数学生之所以不满并不是因为执行本身,而是因为执行得不公平不公正。
②、班主任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孔子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想象,一个爱岗敬业,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教师,一个学识渊博、淡泊名利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相反,如果一个总是出尔反尔、迟到早退、说话不算数的教师又如何去管理自己的学生呢?
③、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消耗学生多余的精力。有的学生并非自己不想学习,而实在是多年的积习已成顽疾,想控制都控制不了。如有的学生对游戏机很着迷,一见到它就像丢了魂似的,不玩个痛快绝不罢休;有的学生上课时就是坐不住,不讲讲小话,做做小动作,他就浑身不舒服。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可以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以消耗他们过剩的精力,或者吸引他们参加书法小组等以锻炼其意志力。(4)、对孤僻冷漠型后进生的教育
这类学生主要是因为平时缺少别人对他们的“爱”造成的。因此,对于这类后进生的教育教师要施之以爱,用“爱心”去打动他们。对他们要真诚的关心和热爱,要有真挚的感情,从思想上爱护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让他们消除戒备心理,愿意接近老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有一次临近期末考试前,一位生进学生因病住进医院,我常带着部分同学去医院看他,为他补课,到期末考试时,他的成绩不但没有退步,反而比以往的考试成绩有了提高,老师和同学给这位同学的帮助,使这位学生深深受到感动,从此他学习认真了,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2、引导后进生学会自我教育。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要让后进生了解自己,把握自己,学会从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中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并能善于自我控制和支配自已行为的能力。布鲁姆认为“优等生”和“后进生”没有严格的界限,每个后进生身上都潜藏着一些智慧和才能有待开发。后进生可塑性大,要坚持对后进生的个别关心、疏导。我通常针对后进生的主要缺点或问题进行疏导,肯定他们的潜在智慧和能力并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用行动关心后进生,对后进生的行动个别表扬或提醒。通过这种形式的个别教育,学生感到老师既尊重我们,又信任我们,使他们“心服口服”的接受老师的教育,明白了老师是在尽力帮助我们,使我们改掉坏习惯,形成一个好习惯。让他们自已学会教育自己。
在班级开展评选优秀,树立榜样活动。如,开展 “争当优秀干部、优秀科代表活动”、“争当文明学生评比活动”;“一帮一”、“优秀小组评比活动”、“分层次评比学习榜样”的活动,坚持开展了“优秀三好学生、三好学生半期评比活动”。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陶冶,定期的“评选”既强化“活动”的外在价值,又调动了学生继续卷入“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活动”的持续开展,赋予了后进生强大的、持久的、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力与能力,促进了后进生的主动发展,达到自我发展、自我预防、自我矫治的目的。
语文实践的类型及策略 篇6
王先生主要从中外比较的多元视野分析角度,对四种类型选文给以阐述。下面笔者结合200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谈谈如何对选文鉴别定类及相应四类型选文教学实践。
(一)
如何鉴别一篇选文类型呢?
首先,整体感知选文,参考以上王先生对四种选文类型的阐述给以定位。
其次,鉴别时要突破传统的教学定势。曹禺的《雷雨》,传统教学多围绕以下几块来处理:个性的人物语言、环境的作用、尖锐的戏剧冲突等。很明显,这种围绕人物、环境、戏剧冲突入手来教学,明显是把《雷雨》当作例文。这样一来,使其作为“经典”的独特魅力就消失殆尽,就像一位美人,被毁其袅袅之声色,去其腴腴之肌肤了。还有的老师虽口头定位为“经典”,实际操作仍是归于“例文”了。
再次,就单篇来说有时划为两类似乎皆可,这时就需把此篇放在整个单元大环境下去看,因为教材编制主观上还是竭力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顺序和学科逻辑顺序的。可借助单元提示或课后题来捕捉教材编制此选文的用意,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是历次教材改革都保留的篇目,说它是“定篇”也不为过,但人教版必修4把它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短文两篇》放在一单元,而后三篇都是“样本”,那我们把《拿来主义》定位为“样本”就较合宜了。
在此,笔者把人教版必修1~必修5选文类型作一鉴别,统计如下:
定篇:必修1:《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外短诗五首》、《兰亭集序》、《赤壁赋》、《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游褒禅山记》
必修2:《<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并序》、《诗三首》、《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召公谏厉王弭谤》
必修3:《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十八岁出门远行》、《老人与海》、《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必修4:《窦娥冤》、《雷雨》、《长亭送别》、《哈姆莱特》、《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
必修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哦,香雪》、《归去来兮辞 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例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金岳霖先生》、《短新闻两篇》、《包身工》、《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飞向太空的航程》、
必修2:《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瓦尔登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李贺小传》
样本:必修3:《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凤蝶外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必修4:《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短文三篇》
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指印》、《宇宙的未来》
用件:必修5: 《咬文嚼字》、《孟浩然》、《说“木叶” 》、《谈中国诗》
从以上鉴别可看出:必修1~必修5共80篇选文。“定篇”共44篇,占55%;“例文”共20篇,占25%;“样本”共12篇,占15%;“用件”共4篇,占5%。
从四种类型选文比例大小上,可看出高中语文宏观教学重点倾向:“定篇”占1/2强,这意味着要加大学生阅读鉴赏的深度、广度、难度,因为“定篇”都是名家大作,富有丰蕴的内涵,往往是一篇作品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拿《孔雀东南飞》来说,可以多角度阐释:生死爱情母题、婚姻双方的等级歧视、妇德面面观、人物多角度解读、悲剧结尾亮色处理的美学批评、中国传统“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追求观等。“定篇”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文学、文化积累的基础上,为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创造一定的提升空间。
高中“例文”比例相比初中而言大为减少,这体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侧重过渡。高中“例文”除继续沿着初中已涉及的写景散文读写发展外,主要是从四种文体加大了读写训练:新闻、报告文学、演说辞、古代传记。
“样本”选文有两单元是说明性文章,比较适合当代信息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用件”只涉及了“语文知识”一种,紧扣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将语文研究向纵深发展的能力。
(二)
鉴别选文的四种类型是为了更好地教,在实践中每种类型选文教学,教师该如何做呢?
一、“定篇”类选文教学
“定篇”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习“经典”的丰厚蕴涵,了解和欣赏“经典”选文本身。
“文学的文本解读,可以公言公理,婆说婆理,自由解读,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自然构成一部阅读的效果史。”②这“效果历史”对于一般读者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这“效果历史”能否让它主宰课堂?答案是不可以,课堂上公言公理,婆说婆理,宝贵的几年下来,学生的能力又能提高多少呢?学生来到课堂就是为了走捷径,“经典”的学习就是向学生浸入这些诗文,并按权威者的指示对那些被阐释过的诗文加以内化(了解和欣赏),这就是A.C.珀维斯所界定的“模仿结构”,“按照历史和文化已建立的优秀标准掌握优秀的文化、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③“经典”,即使是一首短诗,也有近乎无穷的含蕴。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站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短短两句诗,却能解读出爱情诗、单相思的爱情诗、不需回报的审美倾向(柏拉图的爱)、相对的哲学观念诗,还不仅于此,它的生成意义会随阐释角度改变而不断地再生成。“经典”如许多的无穷涵蕴,断不是一个老师、一些教材编制者、教参开发者的认为,更不是学生想当然的理解,它应是文化、文学等专家研究者对“经典”选文的权威解说,教师就是用这些权威解说来“薰”学生。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一些文学、文化功底比较深的老师、教材编制者、教参开发者、学生对“经典”会有学术前沿性的认识,但这些要作为“经典”的课程内容,首先必须得到学术的认可。
我们教师就是引学生走捷径的人,就是搭建学生与专家学者对“定篇”解读的最有利的平台。那如何获取专家学者的权威阐释呢?老师可通过两种方法:一是查阅相关的书籍,二是借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的资料,特别是从学术期刊网上,这也要求老师具有相当的文学修养来甄别。收集资料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权威的解读与发表时间先后没有必然联系,二是文本可以多元阐释,学术界也存在大量相持不下的争论,教师也必须把这些争论展示给学生。三是权威的解读是有时限性的,一旦在这方面有更权威的解读,教师就不应守旧不前,而应紧索学术前言,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应与时俱进。
那么老师是不是把这些专家学者的权威阐释资料发给学生就完事了呢?不是,教师要把相关的资料汇总整理以便“教学化”。教师首先对这些阐释要研究吃透,并把其精华部分有效的组合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展示给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老师的讲解、引导、交流、释疑等作用。课后,教师还可把供参考的资料发给学生,以拓展其视野。随着学生对“经典”的学习积累,他们的文学、文化修养会不断提高,解读“经典”的水平也会跟着不断提高,教师可不定期组织学生自己对“经典”进行个性解读,教师一定要做好点评与评价工作。
二、例文类选文教学
首先是从“例文”中找出“共同的法则”、“共通的样式”。“例文”要向学生例什么?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定位好。定位“例点”除要研读文本本身外,还可参考单元提示和课后题中有效信息,如必修2一单元课后题紧绕写景描写来设置,那么这单元大的方向我们可以确定了,“例点”是写景状物的描写,具体各篇又有侧重,《荷塘月色》调用多种感觉运用多变修辞写景状物;《古都的秋》以真切情感关照生活流景;《囚绿记》从生命的视角审视景及物;《瓦尔登湖》逼真细致的写景。其次,选文教学我们还可依“例点”再呈辐射状散开训练。可适当补充一些相类材料:新闻报告文学单元最好选即时的材料,古人物传记单元历史人物最好选学生较为熟悉的。还可闻绕“例点”组织相关活动:配合演讲辞单元,可让学生观看一些国内外著名演讲实录,自己写演讲辞,组织演讲比赛活动。
三、“样本”类选文教学
教学重点是借“样本”选文载以的外在知识,侧重读写方法。因其外在,所以它是既定的,但知识必须依托文本来实现,因此它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那么教学的重点就是这些需新生成的知识,而非已掌握的知识经验。高中“样本”选文中说明性文章,它们选入教材不是让学生去研究动物、宇宙、蝴蝶、建筑等,而是如何读、如何写说明性文章,不是明了简单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而是如何有效准确地从说明文中提取信息。“样本”类选文教学,如果老师认为教材提供的“样本”选文不合适的话,还可找其它文章代替此样本,同样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用件”类选文的教学
“用件”类选文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学重点,教学的环节设计始终要体现在“用”上。还可“用其它的文章,其它的媒介,以使知识得到更为清晰、易懂、有效的传递。”④教《咬文嚼字》,我们可以设置“品字赏词”、“推敲研磨”、“说文解字”、“作文字词修改大全”、“字词错用知多少”等环节。教学《孟浩然》,可让学生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品赏孟浩然的一些诗、读读王辉斌的《孟浩然研究》、读读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教学《说木叶》,除对选文有关“木”“叶”的诗词句充分理解外,还可发动学生再找其它含“木”“叶”的句子来真切体会其不同的审美感受。学《谈中国诗》,围绕中国诗可设置的环节就多的不可胜数,还可提供学生读读叶嘉莹老师的《从西方文论看中国词学》、徐志啸先生的《中西神游诗论》等。
注释:
①钟峰华.语文教材的教学化[J].太原:语文教学通讯,2005,(5).
②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③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④王荣生.“用件”类型选文及其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2).
探索规律题的常见类型及解题策略 篇7
解题总策略:从简单的、局部的、特殊的情形出发,通过分析、计算、比较、提炼,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归纳或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
一、数列规律型
数列规律问题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验证,然后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例1】观察一列有规律的数:它的第2012个数是___.
策略:把所给的四个数写成幂的形式,易知第n个数可以写成:2n+1;所以第2012个数是:22013.
【例2】正整数按下图的规律排列.请写出第20行,第21列的数字___.
策略:弄清数列的变化规律,注意特殊位置(例如:第一行、第一列或对角线上)的数的变化规律或特点,其他位置的数与这些数的内在关系.
解法:第一列的数从上到下依次是:12,22,32,42,…,n2.而第一行第二列的数是:12+1;第二行第三列的数是:22+2;第三行第四列的数是:32+3;第四行第五列的数是:42+4,所以第20行第21列的数是:202+20=420.
二、“计算规律”型
计算规律问题主要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发现题目中所蕴涵的数量关系,然后通过适当的计算回答问题.
策略:认真阅读材料介绍的新知识,包括定义、公式、表示方法及如何计算等,并且正确理解引进的新知识,读懂范例的应用.
【例3】(2010·广东中山)阅读下列材料:
由以上三个等式相加,可得
读完以上材料,请你计算下列各题:
(1)计算:1×2+2×3+3×4+…+10×11;
(2)1×2+2×3+3×4+…+n×(n+1)=_____;
(3)1×2×3+2×3×4+3×4×5+…+7×8×9=_____.
解法:由材料可得:
所以(1)原式
仿照材料可得:
以上三个等式相加,可得
所以:
三、“图形规律”型
图形规律题主要是在观察比较图形变化的基础上,发现图形中所蕴涵的数量关系.
策略:数形结合法.
【例4】(2010·山东济南)观察下列图形及图形所对应的算式,根据你发现的规律计算1+8+16+24+…+8n(n是正整数)的结果为().
答案:A
四、“动态规律”型
动态规律题即实验探究型题,是指学生经过实验,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想象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探索出存在的规律,从而解决相关的问题.
策略:解题中要善于探索图形运动、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化动为静,以静制动.
【例5】(2009·宁波)(1)如图1,把等边三角形的各边三等分,分别以居中那条线段为一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并去掉居中的那条线段,得到一个六角星,则这个六角星的边数是.
(2)如图2,在5×5的网格中有一个正方形,把正方形的各边三等分,分别以居中那条线段为一边向外作正方形,并去掉居中的那条线段.请你把得到的图形画在图3中,并写出这个图形的边数.
(3)现有一个正五边形,把正五边形的各边三等分,分别以居中那条线段为一边向外作正五边形,并去掉居中的那条线段,得到的图形的边数是多少?
解法:(1)12边.(2)如图4,这个图形的边数是20边.(3)不难得到规律:
新型化学电源题的类型及解题策略 篇8
在考查时该类电池一般会告诉相应的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方程式, 只要根据元素的常规价态去判断即可. 我们在解题时要记住, 在新型电池中, 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负极材料; 而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正极材料.
例1 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 与普通电池相比, 该电池能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高铁电池的总反应式子为:请根据以上提示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 1) 高铁电池的负极材料是______.
( 2) 在放电时, 正极发生了______ ( 填“氧化”或“还原”) 反应. 已知, 负极的反应式为: Zn - 2e-+2OH-= Zn ( OH) 2, 那么可知正极的反应式是什么______.
( 3) 在放电时, ______ ( 填“正”或“负”) 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解析: 电池的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由高铁电池放电时总反应方程式可知, 负极材料应为作还原剂的Zn. 由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 负极反应式= 正极反应式可知, 正极反应式为Fe O2- 4 +3e-+ 4H2O = Fe ( OH) 3+ 5OH-, 正极生成了OH-, 碱性增强.
做这类题目时, 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 在阅读题干时必须认真理解化学方程式, 因为这个方程式关系到解题的思路呵呵答案. 其次, 要大胆推测. 这类题目比较开放, 所以在解题时我们可以猜想、推测, 如果答案不对再重新思考.
二、考查新型电池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 有以下几步要完成: 首先, 分析物质得失电子情况, 据这一内容确定正极、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 其次, 还要分析电极反应生成的物质是否跟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发生反应. 再次, 写出比较容易书写的电极反应式. 最后, 若有总反应式, 可用总反应式减去第三步中的电极反应式, 即得另一极的电极反应式.
例2 Li - Al/Fe S电池是一种正在开发的车载电池, 该电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Li++ Fe S + 2e-=Li2S + Fe, 有关该电池的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 )
( A) Li - Al在电池中作为负极材料, 该材料中Li的化合价为+ 1 价
( B) 该电池的电池反应式为: 2Li + Fe S = Li2S+ Fe
( C)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Al - 3e-= Al3 +
( D) 充电时, 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Li2S+Fe-2e-=2Li++Fe S
分析: 由正极的电极反应式知, 在负极上Li失去电子被氧化, 所以Li - Al在电池中作为负极材料, 该材料中Li的化合价为0 价, A错误;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Li - 2e-= 2Li+, ( C) 错误; 该电池的电池反应式为正、负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之和: 2Li + Fe S = Li2S +Fe, ( B) 正确; 由于充电时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所以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Li++ 2e-= 2Li, ( D) 错误.
三、考查新型电池充放电时的判断
电池充电的实质是把放电时发生的变化再复原的过程, 即放电是原电池、充电是电解的过程, 如铅蓄电池放电、充电的变化为:
解决该类题目时, 先分清原电池放电时的正、负极, 再根据电池充电时阳极接正极、阴极接负极的原理进行分析.
例3 Li Fe PO4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深圳大运会绿色能源的新宠. 已知该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式, 正极: Fe PO4+ Li++ e-= Li Fe PO4, 负极: Li - e-= Li+.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 充电时电池反应为Fe PO4+ Li = Li Fe PO4
( B) 充电时动力电池上标注“+ ”的电极应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
( C) 放电时电池内部Li+向负极移动
( D) 放电时, 在正极上是Li+得到电子被还原
分析: 放电时的总反应式为Fe PO4+ Li = Li Fe PO4, 充电时总反应式为放电时的逆反应, ( A) 错误; 放电时, Li+向正极移动, ( C) 错误; 由放电时正极反应式可知Li+价态不变, ( D) 错误. 想解这类题目, 要了解充电电池的实质, 明白其工作的原理, 如果还是没思路, 还是要从选项入手,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在做题时得心应手.
摘要:在高中化学中有一类新型的题目——新型化学电源题, 这类题目常常出现在一些考试中, 尤其是高考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类题的题型及解题方法, 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来谈谈这一考试题型.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型化学电源,题型,策略
参考文献
浅谈跨文化沟通的类型及策略选择 篇9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文化背景,类型,对策
一、沟通模型及其含义
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的《商务沟通》教材里, 沟通模型如下:
该沟通模型的含义是:沟通之所以发生, 源于信息发出者有一定的想法、观念要传递给信息接收者。当信息发出者脑海里产生一定的想法时, 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将该想法转化成可以表达出来信息, 这就是编码。信息生成之后信息发出者借助一定的形式和渠道将信息传递给信息接收者, 这就是信息的传递过程。信息传递过程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如噪音的干扰、距离的阻碍等。信息接收者接收到信息后, 需要对信息进行理解, 这就是解码。信息接收者理解信息后可能会给信息发出者发出自己的信号, 这就是反馈。如果反馈发生, 信息发出者就与信息接收者互换了角色。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各有自己的经历场。所谓经历场就是信息发出者编制信息时与信息接收者理解信息时双方各自的所有经历形成的一个对信息的编制与理解有影响的背景。
二、跨文化沟通的界定
跨文化沟通之所以发生, 是因为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而二者是否存在文化差异, 需要看二者所处的文化是否不同, 并且是否有共同的上位概念 (亦即二者所处文化是否按照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 。例如, 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共同上位概念是人群, 所以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沟通是跨文化沟通;河南人与河南人是一个概念, 所以河南人与河南人的沟通不是跨文化沟通。但是信阳人与安阳人的沟通就是跨文化沟通, 他们都有共同的上位概念——河南人。所以, 在跨文化沟通实践上, 文化差异存在与否是看沟通人员所属人群是否相同。因为在理想状态下, 共同的人群拥有共同的经历场。而实际上, 每个人都分属若干个不同的人群, 所以, 每个人的经历场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 事实上, 任何两个人之间都存在文化差异, 任何两个人之间的沟通都有可能会遇到跨文化沟通所能遇到的问题。所以, 跨文化沟通是绝对的, 非跨文化沟通是相对的, 只是看划分文化的标准。所以, 对跨文化沟通的研究, 可以从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的经历场之间的关系着手。信息发出者的经历场可以等同于信息发出者的文化背景, 信息接收者的经历场可以等同于信息接收者的文化背景。
三、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经历场之间的关系
图2 (a) 是信息发出者A与信息接收者B的经历场完全没有交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信息发出者A的经历场都是非信息接收者B的经历场, 信息接收者B的经历场都是非信息发出者A经历场。这就意味着, 信息发出者A发出的信息可能只落在A经历场, 如信息1, 也可能同时落在A经历场和B经历场, 如信息2-1和信息2-2。在信息1只落在A经历场的时候, 信息接收者对信息1完全无法理解。在信息2同时落在A经历场和B经历场的时候, 在信息接收者B接收到信息2-1并进行理解后变成了信息2-1的变体信息2-2, 与信息2-1的含义是不同的。从理论上来讲, 此图是说得通的, 但是在实践当中, 此图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任何两个人之间不可能完全没有共同的经历。但是如果假定信息发出者A的经历场与信息接收者B的经历场不是二者的所有经历组成的经历场, 而是与沟通信息有关的经历组成的经历场, 此图在理论上与实践中都是合理的。此图意味着就某信息而言, 信息发出者A与信息接收者B无法沟通。但是无法沟通未必不能实现沟通的目标, 有时会有歪打正着的结果出现, 也就是说信息1-2虽然与信息1-1不一致, 但是对信息接收者B的影响却是有利于信息发出者A的沟通目标的实现的。
图2 (b) 是信息发出者A与信息接收者B的经历场完全重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信息发出者A的经历场也就是信息接收者B的经历场。这就意味着信息发出者A发出的所有信息1, 在信息接收者B接收到并进行理解后都还是信息1。从理论上来讲, 此图是说得通的, 但是在实践当中, 此图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两个人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经历。但是如果假定信息发出者的经历场与信息接收者的经历场不是二者的所有经历组成的经历场, 而是与沟通信息有关的经历组成的经历场, 此图在理论上与实践中都是合理的。此图意味着就某信息而言, 信息接收者B能够正确地理解信息发出者A所发信息的意思, 但是信息发出者A的沟通目标能否实现未为可知。
图2 (c) 是信息发出者A与信息接收者B的经历场部分重合的情况。可以看出, 信息发出者A发出的信息可能落在非B经历场, 如信息1, 也可能落在共同经历场, 如信息2, 还有可能同时落在非B经历场和非A经历场, 如信息3。此图综合了图2 (a) 和图2 (b) 所刻画的各种情况。
四、跨文化沟通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经历场之间的关系
如若把经历场设定为沟通人员的所有经历组成的经历场, 并且确定信息发出者分别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那么图2 (c) 就可以视为跨文化沟通活动中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经历场之间的关系, 二者的沟通可以视为跨文化沟通。如若把经历场设定为沟通人员与所沟通信息相关的所有经历组成的经历场, 那么图2 (a) 就可以视为跨文化沟通活动中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经历场之间的关系, 而图2 (b) 可以视为非跨文化沟通活动中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经历场之间的关系。第二种假定可以准确地描述跨文化沟通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经历场之间的关系。第一种假定刻画的是通常意义上的跨文化沟通, 而忽视了严格意义上的跨文化沟通。笔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跨文化沟通, 就是第二种假定所刻画的。简单地确定一个划分文化的标准之后就判断谁与谁之间的沟通是跨文化的, 这是不严谨的。例如, 设定划分文化的标准是国家, 就说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沟通是跨文化的, 这是不严谨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拥有若干个经历场, 美国人和中国人也可以就某一问题拥有共同的经历场, 他们之间的沟通完全可以是非跨文化的。反过来, 任何两个人之间, 都有可能在某些问题上拥有不同的经历场, 也就是说任何两个人之间的沟通都有可能是跨文化的。所以简单地说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沟通不是跨文化的, 也是不严谨的。
跨文化沟通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经历场之间的关系, 即可视为跨文化沟通人员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五、跨文化沟通类型及对策
根据一般意义的跨文化沟通, 假定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分属不同的国家, 二者的沟通是跨文化的, 根据图2 (C) 可以知道:信息发出者A发出的信息可能落在非B经历场, 如信息1, 也可能落在共同经历场, 如信息2, 还有可能同时落在非B经历场和非A经历场, 如信息3。由此可以将跨文化沟通分为三类:同场沟通、异场沟通和独场沟通。所谓同场沟通指的就是信息发出者A发出的信息落在共同经历场的沟通;所谓异场沟通指的就是信息发出者A发出的信息落在非B经历场的沟通;所谓独场沟通指的就是信息发出者A发出的信息落在非B经历场的沟通。
在同场沟通情况下, 信息接收者B可以正确理解信息发出者A发出的信息, 双方的沟通有可能顺利进行。在独场沟通的情况下, 双方无法进行沟通。在异场沟通的情况下, 信息发出者A拟传递的信息是信息3-1, 但是信息接收者B接收到信息并进行理解后变成了信息3-2, 此时便产生了误解。跨文化沟通的许多信息会落在非B经历场, 或同时落在非B经历场和非A经历场。在发生独场沟通或A能够预料到有可能发生独场沟通时, 需要努力扩大双方的共同经历场, 以便能够使得共同经历场涵盖信息或者需要借助第三方C来转化信息, 此时对第三方C的要求是信息能够落在A与C的共同经历场, C转化后的信息能落在C与B的共同经历场。当发生异场沟通时, 需要B进行信息反馈, 阐明自己的理解, A需要做进一步的解释, 但是, 通常异场沟通发生时, 信息接收者B意识不到自己误解了, 所以不会主动进行信息反馈, 阐明自己的理解;如果A能够预料到有可能发生异场沟通时, A需要改变信息内容或借助第三方C来转化信息。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板书设计的特点及类型 篇10
一、板书的定义及特点
1.板书的定 义。
板书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在黑板上书写文字、图标、图形、符号等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教学行为方式。
2.板 书 的 特 点 。
(1)恒长性 ,刺激持久。
板书提供的信息可以驻留,不像口头语言和日常用的PPT那样转瞬即逝。留在黑板上的清晰、简洁的文字、图表是对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内容的重复、持久的刺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便于学生记录。
(2)概括性 ,刺激强烈。
板书往往是教师对口头语言、多媒体信息资源及教材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后,用简洁的文字或图表方式书写出来的,是简洁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是便于理解和记忆的。
(3)生成性 ,刺激过程。
板书内容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 精心设计的板书可以使学生随着教师简单快捷的书写生成问题, 生成对问题解决的假设,生成问题解决过程,生成解决方法。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教学语言与教学板书有机结合,实现学生从听讲、思考到记录的学习方式。
二、板书的作用
1.突 出 重 点 和 难点 ,形 成 知识结 构 。
小学语文是一门系统和学科,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知识与知识、章节与章节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知识与知识之间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在这个知识结构中,单纯地用语言表达显得苍白无力。而好的小学语文板书能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抓住主要内容,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等串珠成线、结线成网,形成系统的结构图,使学生一目了然。
2.引 导学生学 习 思 路 ,便 于 探 求 。
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先写板书课题,然后对文章展开讲解,学生则一边看板书一边听老师的讲解和描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当学生投入课堂教学中的时候,就可以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探求了。
3.激 发 学 生学 习 兴趣 ,集 中 学生 精 力 。
板书教学是在黑板上书写文字、图标、图形、符号等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教学行为方式。所以,板书教学能利用各种符号进行重新组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还能利用图像中的颜色差异的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三、板书设计类型
1.提纲式板 书。
提纲式板书是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综合, 按教师讲解的顺序,提纲挈领地编排书写的板书形式。这种形式的板书要点突出、层次分明,便于学生抓住要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如,讲授《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笔者设计的就是提纲式板书。
说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某部五位战士为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在狼牙山区同敌人浴血奋战,最后壮烈跳崖的英雄事迹, 赞扬了他们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祖国和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精神。这样的板书设计属于提纲式板书,第一,它形象地再现了故事的经过,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内容;第二,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即故事的经过“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英勇杀敌———壮烈跳崖”,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以引发兴趣;第三,从形式上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英勇跳崖”四个字宛如壮士纵身一跃,虽牺牲了自己,但完成了任务。
2.线 索 式 板 书 。
线索式板书是以教材提供的线索为主, 将教材内容的梗概一目了然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教学主要内容有所了解。这种板书的指导性强, 对于复杂的过程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比如,讲授《背篼》这一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进行板书设计,因为这个板书需要图画,而用手画是比较浪费时间的,所以笔者设计了下面的板书。
说明:《背篼》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山里的孩子从山上劳动回家, 背篼里装满了劳动的果实, 也装满了孩子的勤劳和善良。但城里的或者生活在平原上的小学生, 没有这种生活体验,很难理解“背篼里装着一个勤劳的童年”的深刻含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线索式板书为主要引导,用学生熟知的东西,引发学生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的体验。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个背篼,然后用电脑设计出不同的字和字体颜色,分别依次按顺序把它们往背篼里装。再借助电脑从背篼里掏出“东西”,说明往背篼装入这些东西和掏出这些东西的理由。通过这一“进”一“出”,学生会对山里孩子“劳动时间长、劳动成果多、劳动意义大”有充分的认识。这样,理解“背篼里装着一个勤劳的童年”也就水到渠成了。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多媒体走进教学课堂,教学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但是板书作为一种古老的视觉媒体的传递方式,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与其他传递方式相比,板书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小学语文板书设计的重要性和板书设计类型。
【语文实践的类型及策略】推荐阅读:
中职语文的实践性教学05-28
开展语文实践的金钥匙08-01
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08-11
小学语文病句类型练习及参考答案06-30
语文实践与语文思维09-05
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的探究和反思05-11
四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作文类型及08-29
语文实践课05-25
语文综合实践08-11
语文实践活动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