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语文实践的金钥匙

2024-08-01

开展语文实践的金钥匙(精选7篇)

开展语文实践的金钥匙 篇1

语文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学科, 因此就决定了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尤其是新课程标准颁布后, 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专题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 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也以展示台、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板块的设置, 更加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一定要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恰当设置语文活动, 促进语文能力提升

著名语言教育学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 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 即大概30%来自课内, 70%来自课外。这里所指的“课外”就应该是语文的全部外延, 也即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生活及语文”的理念。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它不是靠学得而是靠习得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以阅读教学为例, 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如, 建立班级图书角、我是图书管理员等。把学生枯燥的读书生活溶于生活公益性服务这样一个活动中, 学生不但有书读, 而且还能学会图书的简单分类与管理意识, 培养学生为公众服务的公德心;开展读书故事会活动, 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开展读书讲故事比赛, 并且以打擂的形式激励学生多读书、多说、多评议;开展我是小作家的评比活动, 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办理班级读写报, 为学生的读写提供实践的园地。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这样比起让学生只是坐在课堂上, 死读书、死背书、硬着头皮写老师布置的空洞的作文, 学生的能力提高的会更快。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正符合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二、准确把握语文实践活动的“度”

虽然是语文实践活动, 但是它设置的目的是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因此, 这些活动无论涉及哪个领域、哪个学科, 无论教师将采取何种方式, 其根本是必须姓语, 落脚点也必须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我们不能把语文实践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是科学课、音乐课之类。比如, 在执教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一单元时, 如果设计不好, 就很容易上成单一的阅读课、信息技术课或是常识课。所以, 教师一定要把握语文的综合主要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语文能力的综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语文实践过程的综合, 它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 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综合学习”。另外, 还要注意媒体与教学形式使用时的度。因为综合性学习往往需要教师补充一部分资料, 以丰富综合的内容。所以, 教师就很容易利用电教媒体把难理解的内容用多种形式, 比如, 声音、图片、下载大段的文字资料等, 至于做这些图片和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有多深的印象, 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有多大的帮助, 教师心中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还有就是教学形式设计过多, 过于繁杂, 不利于学生静心思索。一些教师往往热衷于小组研讨、小组竞赛、演讲等活动, 课堂上往往是轰轰烈烈, 热热闹闹, 可是学生的语文思维深度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训练。

三、注重教师与学生的积累, 加深学生综合学习的深度

综合性学习呈现的是立体的知识内容, 教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对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们的小学教材中, 从五年级开始出现综合性学习单元。比如, 六年级的《轻叩诗歌的大门》单元, 就要求教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与古诗词功底, 否则这一单元就简单到让学生读诗、背诗就可以了, 而相关的诗词方面的知识就没有给学生传受到, 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有关现代诗词和古典诗词的相关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对诗歌分类及鉴赏能力等。而且要让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学生本身的积累更重要。因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是建立在自己的理解、运用、感悟的基础上的。这里所说的积累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 还有实践经验的积累。新课程之所以设置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为了给学生寻找一种语文学习的新的途径, 把我们的生活和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外延, 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语文学习环境, 把语文能力的习得放在一种活的场景中,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 在这样的环境中, 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基础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 以更好地学习。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强调语文的交际作用。

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多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 多角度、多渠道去积累知识、生活等, 为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切实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功能。

中职语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 篇2

基于此,本学期高教版《语文》第一册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由于这是一个新兴的课程内容,因而诸如:活动该如何开展,学生喜欢怎样的实践活动,不设“门槛”招收的学生能不能“实践”得起来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初次接触实践活动课的教师。经过半个学期的探索、交流、尝试,期中过后,我们进行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试教竞赛,设计了不少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主题,并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活动,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启示。下面从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的实施过程、活动反思三个方面谈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体会。

一、活动主题的确定

活动主题的选择,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结合教材内容,还要注意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与教材相关联,才能做到形散神不散;适合学生的能力,才能把活动开展好。本学期我校教师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主题。

1. 由课文内容延伸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如学了曹禺的话剧《雷雨》(第二幕)、莫泊桑的《项链》后,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学了《致橡树》、《我愿意是激流》后,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而以“生活中的修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课则把枯燥的修辞知识的复习转化为对生活中的广告、对联用语的收集与领悟。

2. 同自然现象相联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别让地球再哭泣”是学习了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后开设的有关环保主题的活动课。

3. 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要培养高中学生的听、说能力、独立思辩能力,辩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校内能否使用手机”,“上网的利弊”,“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等话题,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辩论,他们进一步了解了社会,思考了人生。“献给母亲的歌”与“收购父亲(母亲)的一天”这两个主题主要是针对当今学生漠视亲情、缺乏感恩之心、不尊重平凡的劳动的现状设计的,通过诵读、歌唱赞美父爱母爱的诗文、歌曲,学生激发了孝心、爱心,并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社会。

4. 具有专业特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为旅游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做的活动课“尽显祖国大好河山”别出心裁,体现了浓浓的专业特色。教师要求学生事先收集各地的旅游门票,在课上展示、交流。学生选择一个景点以导游的身份进行讲解,并回答“游客”的问题。

二、活动的实施过程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题选得合适,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能较好地帮助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但是,职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相对欠缺,要真正开展好这一活动,发挥活动课应有的作用,困难还是很多的。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否则,探究性学习就只是一个提法而已,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整个活动过程大致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 提出要求。

教师提出的要求应明确细致,如活动小组的组建、工作任务的分配、工作的进度等都要作出具体的安排,最好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作为学生行动的指南。

比如,“收购父亲(母亲)的一天”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围绕“加深学生对未来工作意义的理解和对任何劳动的尊重”这一学习重点,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1)观察、记录父亲(母亲)一天的工作,并制作完成一张他(她)的作息时间表。(2)和父亲(母亲)做好交流沟通,询问并记录他(她)年轻时的梦想。(3)分析思考,父亲(母亲)有没有实现他(她)年轻时梦想的综合素质,剖析他(她)坚持现在这样一份工作的深层原因。(4)回忆、记录父亲(母亲)工作中最感动自己的一件事情或者一个片段、场面。(5)搜集父亲(母亲)工作时的照片、视频等音响资料,并配上文字说明,发到教师的邮箱。

2. 搜集资料。

这个环节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教师可以通过组长定期了解活动进展,并进行必要的帮助。由于一堂课不可能展示每位学生的作品,因此各个活动小组首先要在组内展示、评选,必要时进行资源的整合,推选出最佳方案参加班级内的展示。期间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制作课件。

3. 汇报展示。

这个环节是学生展示成果的重要步骤,要有序展开,并引进激励机制,表扬优秀。仍以“收购父亲(母亲)的一天”为例,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指派一至两位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依次展示五项内容。

4. 探究讨论。

对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探究讨论,也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活动的意义。“收购父亲(母亲)的一天”主要应完成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从父亲(母亲)繁忙的一天看,收购他(她)的一天需要多少钱?现如今的生活状况是父亲(母亲)年轻时梦想的吗?父亲(母亲)一辈子的坚守和努力说明了什么?最后启发学生说出心中的感悟,并写下来与父母分享。经过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父母亲辛勤的劳动是因为有责任和爱支持着,进而加深对父母的理解,对劳动的尊重。

三、活动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功能。相对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意识,学生课前积极主动准备资料,课上踊跃参与;改变了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的状态,打破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唱歌、说相声、朗诵,各显神通,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但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改进。

1. 教师要把握好自身参与的度。

目前许多教师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选题时基本上只体现自己的意志,不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不从生活和身边的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是根据成年人的想法把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课题强加给他们,不让他们自主地选择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领域,它要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否则,这样的活动是无价值和无实效的。对此,教师既要把握大的方向,又要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使所选的课题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意愿。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学生作了过于细致的指导,从每个环节的安排到每个学生的发言都作了周密的布置,而有些教师则对学生的指导过于粗放,只负责选题,提几个活动要求。前者,教师管得太多,指导得太多,使活动过于程式化,不利于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后者,课堂上可能也很热闹,但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对活动目的理解不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干涉过多或过少都不能很好地发挥该课程应有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对于高中学生,教师不必做他们的领跑者,更不能做替跑者,而要做一名陪跑者,遇到岔路大家商量着走。

2. 教师要细化实践活动的岗位,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总有一些学生无所事事。准备阶段,他们不主动收集材料,汇报展示时,因为总是由小组中最活跃的学生来完成,一次活动下来,这一部分学生似乎游离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外。综合实践活动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应该关注普通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不应成为部分优秀学生的“特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教师可以细化实践活动的岗位,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事情可做。比如,表演《雷雨》,能上台表演的只占班级中的少数,这时我们可以让一部分学生负责借服装、搬道具、配背景音乐等。在“别让地球再哭泣”的实践活动中,根据班级大小分组活动,让有些学生负责拍摄或查找环境污染的照片,有些负责为照片拟标题,或撰写解说词,制作课件,上台展示并演讲等。总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特长,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尽情展示的舞台。

3. 活动内容的选择要多一点职教元素。

新大纲规定: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为学生形成未来工作应具备的语文能力提供实践的平台。因此,我们要多设计一些与专业、职业特点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像“尽显祖国大好河山”这一实践活动创意就很不错。另外,创设应聘面试、服务礼仪的场景也值得一试。

虽然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尚处于尝试阶段,但只要我们不怕失败,勇于尝试,定能使它成为课改的一个亮点,使语文课不但成为学生欢迎期盼的课,而且成为实用的课,在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方面发挥语文大课应有的作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悄然走进中职语文课堂, 它使教师有了创新的空间, 使学生走出了封闭的课堂, 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 让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活”了起来。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辅导.百度网.

[2]童启福.语文活动与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1.

浅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篇3

一、强化技能训练,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哪里来?笔者认为这要靠学习, 更重要的是靠训练。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 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反复的训练, 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这里所说的“训练”, 实质上就是通过反复的实践, 把学生学习的阅读知识、阅读方法等转变为他们自己的技能。例如, 我在讲课之前, 首先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 要求学生按照课后的有关要求与提示, 通读课文, 并借助工具书消化生字词, 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把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概括归纳出来, 同时把不理解的字词或问题写在小卡片上, 让老师来解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俗话说:“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 唱歌习武的人都靠练习, 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 也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 才是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借鉴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 夯实基础, 一方面以讲授好阅读课做示范, 另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和技巧, 使学生有所借鉴。

二、勤学善思, 质疑探究,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阅读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以阅读材料为依据, 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想象提出见解和新答案的一种阅读方法。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引导学生质疑,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创造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首先, 从破题入手, 以题质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教学《我的百草园》一文中,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 让学生多提出一些“为什么”, “百草园”在文中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自己反复去阅读课文, 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 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其次, 从课文的重点语段入手,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从而全面感知课文的内涵。再次, 我从课文的插图入手, 以图质疑,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说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都配有丰富的插图, 这些图画是形象化了的语言, 是激发学生想象的桥梁, 也是学习整篇课文的媒介, 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特点。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 教给了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如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 想象隐含在图画背后的事物,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结合重点部分联系全文提出阅读中的“为什么”, 使整个语文教学活动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重视听说能力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教学中, 我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地听讲, 要求他们做到:听得准、理解快、记得牢, 具有较强的听话品评能力, 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会听、善听的有心人。其次, 是让学生开口说话, 依托教材, 采用讨论、复述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仲夏夜》等课文时, 这些课文情景交融, 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很适合学生阅读, 我就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 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精彩的片段, 我强调学生会背诵, 甚至根据内容, 让学生登上讲台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 以便让他们把握教材中各种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表情等, 从中感受课文的内在美。作为教师, 在讲课时, 还应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 讲究语言的节奏, 为学生树立表率, 这对于创造审美氛围、增强美感效应、培养说话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 利用各种校园活动,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如可利用自习课和班会活动, 组织学生听广播、听别人讲故事或开展班级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 从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技巧。同时坚持听、说、写并重, 争取使学生能下笔成文、出口成章, 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四、指导学生勤于练笔不断不提高作文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因此我特别注意挖掘教材内涵, 创设情境, 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活动, 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不断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实践证明, 阅读可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注重实效, 对于教材中的短文及精美的段落,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 仔细咀嚼品味, 直至会背诵。除了课本以外, 我还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 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思, 让学生写读后感, 诱导他们勤于作文, 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 除了课堂作文之外, 我还指导学生经常开办黑板报和油印小报, 及时“发表”本班学生的习作, 并将其装订成册, 在班级或学校传阅, 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又可以鼓励学生经常练笔, 从而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浅谈中专语文口语交际实践的开展 篇4

一、中专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实践的意义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能力。中专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口语交际是双边活动, 既要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又要培养听话的能力, 要体现双向互动的特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 语就是口头语, 文就是书面语;口头就是听和说, 书面就是读和写;语文教学不是单搞国文, 也不是单搞国语, 而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都要培养。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加强口语交际教学, 就是要突出中专学生在书面语的协同作用下提高言语交际能力, 突出口语素养中个性和人格修养方面的内涵。当今社会, 是一个张扬个性、多元文化激烈撞击的时代, 呼唤每个成员具备良好的交往理性, 能在各种交际活动中文明地与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对中专生加强口语交际教学, 是对他们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 也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当前中专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专语文口语交际在理论上被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全国广播电视中专《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口语训练是语文课程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每次洲练要目的明确、要求具体, 可操作强。”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语文》里明确规定:口语交际训练序列安排8项 (每册2项) : (1) 会话、 (2) 复述、 (3) 讲解、 (4) 即席发言、 (5) 专题讨论、 (6) 演讲、 (7) 辩论、 (8) 举荐, 还有配套的“训练指导”、“示例讲析”、“参考题目”3项内容, 并建议口语交际训练每单元4学时, 总共32学时。但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口语交际却始终处在被漠视的状况下, 有些教师根本就不把它当教学任务, 没有安排任何学时;或者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又因为训练标准和教材的相对缺位, 也难以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上有所作为。

一线的中专语文教师几乎没有接受过口语交际的系统训练, 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 往往以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角色定位, 简单地将自己定位在如何“教”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规定学生“说什么”、“怎样说”———这是中专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在教师和考试的双重影响下, 作为口语交际的主角———学生, 也不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 很多中专学生经常是支支唔唔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 在公共场合说话就更加胆怯了;虽然有些中专学生意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但现实的口语交际教学让他们失望, 从而导致他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的勇气。

三、中专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探索

1充分利用教材, 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教材中语言因素十分丰富, 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形式, 因而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来加强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叶圣陶把语文教材作为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养成学习习惯, 即培养良好语文素质的“锁钥”。他说:“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 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锁钥”是一种“凭借”, 是一种“工具”, 因此他还说:“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 或者说是一种凭借。”“知识不能凭空得到, 习惯不能凭空养成, 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他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语文》就安排了8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 假如我们的教师真的将这些训练当例子, 我们就可以从教材自身对教师实施教学的制约中解放出来, 以它们为范本, 在教材的指引下, 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突破制约, 用活和用好教材, 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 让中专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充分体现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个性, 实现我们的教学理想。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就是为了不需要教。要提倡引导与启发, 使学生加强自力锻炼, 达到疑难能自决, 是非能自辨, 斗争能自奋, 攻关能自勉的主动境界。”

2抓住课堂主阵地, 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作用, 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 “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 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 教学、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 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创新教育是要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 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教师在课堂上要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 便于学生人人参与, 轻装上阵, 畅所欲言。中专语文口语交际课堂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课堂, 经常开展“三论” (讨论、争论、辩论) 的学习方式, 鼓励中专学生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并大胆质疑,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

3充分利用日常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生活, 是最好的道具。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丰富多采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水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谈论社会热点话题, 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可针砭时政、抨击社会现象。

口语交际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因此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 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动口说, 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把上课时间花在逐句讲解上, 其他应该指导的事情就少有工夫做了;应该做的不做, 对不起学生, 也对不起自己。”叶圣陶主张要从学生一生的发展着眼, 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认为“学生是从各项训练中、从各门功课的学习和实践中, 逐渐形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 要引导学生“知交、求变, 善变、有所改革, 有所创新”, “养成能力, 养成习惯, 使学生终生以之。”

四、中专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安排

1口语交际课是中专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实践课, 在组织活动时必须要注意充实活动的内核, 要使得每一项活动都能收到多方效果, 既能培养说话能力, 又能进行感情交流及情操陶冶, 切忌上成纯粹的语言技巧课。

2将“口语交际”的话题策划为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载体, 选取既是中专生可知可感可说的身边事, 又融进社会生活及自然生活的热点内容, 如“环保”、“交友”、“就业前途”、“怎样当班长”、“我这个人”、“该怎样过生日”、“我爱我的专业”等。

3引导学生要注意全面培养自己的素质, 学习好祖国语言, 不仅能运用书面语言, 而且也能准确、快捷地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传递及情感交流。

4每2周固定一次口语交际课, 安排便于谈话类的节目, 事先定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锻炼学生小声片断说话能力到公开大声面对众多听众说话能力, 先分组聊天 (4-5人一组、组长一人) , 后集中交流。

5认真组织其他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的简短的讲演, 每次1-2人, 让全班同学都有机会对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中专学生强化口语交际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要善“教”、善“导”。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须教, 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 多方设法, 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给学生一个契机, 让他们敞开心扉;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他们畅所欲言。口语交际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作为教师, 培养中专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则是任道而重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刘伯奎:《让中学生的口才都雄辩起来》,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6期

开展语文实践的金钥匙 篇5

本学年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研究》获得立项,我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有效组织,为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开展做好铺垫

语文教材中编排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独立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建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因此,教师在搞综合实践活动时,应把活动自主权交给学生。

1.围绕主题 ,确定分组。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学生可以围绕综合性学习主题内容,根据爱好和兴趣自由组成不同的小组,共同开展活动。

2.制订计划 ,明确分工。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后 ,各小组要制订科学的活动计划。小组组员在小组长带领下一起商量开展哪几项活动、怎样开展和用什么形式呈现学习的成果等。制订出活动计划后,小组组长给每个组员分配细致的任务,分别完成。

3.教师精心指导。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不论是小组合作还是个体探究形式,都需要教师及时指导,才能保证活动顺利开展。教师要不断关注学生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帮助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使活动深入进行。

二、广开渠道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 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摘自《语文课程标准》)。

五年级上 册的“遨游 汉字王国 ”综合性学 习 ,学生根据兴 趣分成了 六个探究 小组 :趣味字谜 组、趣味谐 音组、追根求源组、社会用字调查组、书法殿堂组、快乐汉语桥组,开展活动,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任务。组长根据小组任务,再给小组组员分解任务。如趣味谐音组组长给几个组员的任务是:分别搜集谐音笑话、谐音故事、谐音对联、谐音歇后语资料,并记录,由一个同学整理资料。组长汇总所有资料后,召开小组会讨论成果展示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能力。

2.拓展语文课程资源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只是综合性学习为我们提供了综合实践的例子, 我们才开展实践活动。在学习课文时,为了对某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们也有必要开展专题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

如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彩的民风民俗”,学了课文《和田的维吾尔》、《藏戏》、《北京的春节》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分为了中华特色美食组、奇特建筑组、节日习俗组、百花齐放的戏剧组开展活动。如中华特色美食组,让学生搜集武汉炸酱面、重庆火锅、四川担担面……了解它们的制作材料、制作方法,在家里亲自做一做,然后写一篇文章,介绍给其他同学。学生在深入的探究实践中,既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培养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走向广阔大自然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让学生亲近自然,到田野去,到果园去,到风景区去采风、去调查。

因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多来自农民家庭,有庄稼地和菜园。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以“知我家乡,爱我家乡”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观察、了解田园不同季节的景物、农作物的生长;观察农家的生活等,分小组开展活动,最后通过“田园风光”图片展;“诗情画意话田园”诗朗诵;“农家生活趣味多”展示学习成果。整个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将语文实践活动与生活联系起来, 真正做到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衔接生活时空 ,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专题研究。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开展“永恒的端午”专题活动。学生自愿结合分成端午习俗组、端午传说组、端午诗文组开展活动。搜集描写端午的诗词、端午节习俗,讲端午来历的传说……多渠道了解端午节,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更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多样成果展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学生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要展示、交流、总结、提高,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和个性的完善。

1.举办手抄报展。办手抄报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综合组织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在综合性学习结束时,要求各小组将这一段的学习成果办成手抄板,并进行展览、评比,互相学习。一份份内容各异、精美新颖的小报,既促进了学生综合性学习资料的交流、分享,又在鉴赏中提高了学生的排版、书法、绘画等综合能力。

2.举办诗歌朗诵会。学生在进行 《轻叩诗歌的大门》之后 ,既可以举办古诗朗诵会,又可以举办现代诗、儿童诗朗诵会。在进行古诗朗诵会时,学生还可以边表演,边朗诵。在朗诵会上,学生可以欣赏许多诗歌,既提高了诗歌鉴赏水平,又提高了朗诵能力。

3.举行辩论会。在 《走进信息世界》综合性学习中 ,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小学生上网利与弊”的资料,然后编写辩论词,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在唇枪舌剑的交锋中,在激烈的思想交流中,学生既明确了上网的利与弊,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4.编写诗集、作文集。 学习了《轻叩诗歌的大门》,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阅读了大量儿童诗,不断探究儿童诗的写法,写出了一首首趣味十足的童诗。各小组长把自己小组组员搜集的诗歌故事、古诗欣赏、自己小组组员创编的小诗汇编成册,给诗集取了个新颖的名字,如“蓓蕾初绽”,“新芽集”。

四、恰当有效评价,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合作者,综合实践活动要有效实施,就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1.评价过程动态化。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 、主体性、生成性、实践性、整合性等特点,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关注整个活动过程,对学生的活动给予积极、及时的评价,促进活动的顺利实施。

2.评价目标具体化。从活动实施到结束 ,教师要制定详细的评价项目。如小组合作的态度、个人搜集资料的积极性、按时完成情况、记录整理资料情况、合作展示情况,都要给各小组和个人打分,最后评出优秀的给予奖励。

3.评价方式多元化。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将口头评价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的方式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要成功实施,需要教师更好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不断进行调整和拓展。遵循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个个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摘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如何有效开展语文综合综合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本文从有效组织,为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开展做好铺垫;广开渠道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多样成果展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恰当有效评价,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

开展语文实践的金钥匙 篇6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土壤, 应当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一、巧妙设疑, 启发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既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又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伤仲永》一课时, 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围绕“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看法?”开放性话题进行讨论, 学生发言的角度之多和观点之新让教师感到惊喜。而一位同学的发言引起教师的关注, 他说:“我认为在方仲永的变化中, 作者王安石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文中‘余闻之也久’这句话作者王安石对于方仲永的情况非常了解, 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关心方仲永, 也没有劝阻他的父亲, 所以我认为这其中也有王安石的责任。”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勤于思考, 并号召同学们来评议这一观点。集中问题是:王安石为什么没有去帮助方仲永?大家陷入沉思。最后, 有一位同学找出了答案:王安石生于1021年, 而《伤仲永》一文说的“明道中”即1032~1033年, 仲永十二三岁, 也就是说王安石见到仲永时, 他自己也只有十二三岁, 又如何去教育、指导方仲永呢?同学们豁然开朗。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并发展了自己的学习智慧。

二、产生分歧, 分组讨论

教学的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交往, 还包括“生生”间的交往合作。合作学习的实施要以教学中缺失之处进行补充和改进, 使合作学习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觉性, 又能引导学生尊重他人, 增强与同伴的交往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例如, 我在教韩愈的短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时, 我把全班学生就近分成若干个小组, 进行讨论“韩愈对于董邵南去河北求发展到底是怎样的看法?找出依据”。学生们的讨论热烈而有序。最后, 同学们自己达到了统一, 认为韩愈的本意是不愿意董生去河北, 主张留下来为朝廷效力。学生们因为讨论而兴奋, 因为合作而自觉查找资料, 因为得到别人认可而自豪。

三、根植于生活, 实践探索

生活是语文课的活水源泉。教师在讲授教材时, 应抓住语言文字, 反复推敲, 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体会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从而感染学生, 陶冶情操, 做到文道合一。例如, 《数字的杂说》是一篇小品文, 它从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三个方面澄清了生活中人们对数字的错误认识与理解,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数字的成语、谚语。

四、活动迁移、启迪智慧

智慧的形成就是学生不断“动脑筋”的内化的结果。语文教材的一篇篇文章, 其中都蕴藏着作者做人和作文的智慧, 是一座座宝藏, 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 都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 发掘编者和作者的智慧, 最终唤醒、激发学生的潜能, 点燃他们头脑中智慧的星星之火。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根据自己的认识, 把文章更深入内化。

1. 编广告、演课本剧

广告的创作, 重在别出心裁, 锻炼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2. 续写结尾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差万别, 各有不同, 有些课文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教师可让学生替作者安排一个结尾, 或伤感的、或忧愁的、或欢喜的、或圆满的、或有缺憾的全凭学生自己喜好、想象。

3. 新闻发布会

有的课文本身具有新闻性质, 有一位教师讲《秃鹰之死》时, 针对秃鹰之死原因, 采取新闻发布会形式, 有的学生当记者现场提问, 语言规范, 生动活泼。有的学生当专家解答问题, 完全老学究式的沉稳模样。言语间对环境的关切程度超乎成人想象。

每一次课程改革, 都是围绕“人”的需要和“学习”的重新认识展开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促进自主学习的目的来教学, 使语文学科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开展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篇7

所谓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它与“阅读”、“作文”等一样,是语文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势,交流读书心得。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还要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能力。因此,语文实践活动能否走出新路,取得高效,完全在于教师的设计、组织指导。

二、重视课内实践活动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语文活动。

1. 课前三分钟。

利用课前让学生锻炼自己也未必不好。从这学期开始,笔者便在班中提倡“每天一句佳话”或“短故事”。内容是富含哲理的一句话、一段话,或是写得好的一段文字,名人名言或是唐诗宋词等。由学生自己查找和提供,按座次号轮流进行,每天早晨课前比诵读,并辅以适当的启发和点拨。学生自备一本摘录本,自己设计、配图,自得其乐,其乐无穷。融合在知识的海洋里,学生们仿佛可以看到鸟儿自由飞翔;听到昆虫的低吟;闻到野花的芳香;甚至可以感悟人世的悲欢离合、宇宙的神秘浩瀚。虽然每天只花短短的三分钟,但日积月累,收获是不小的。

2. 口语交际。

为了创造口语交际环境,提供口语交际内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上完每单元后都开设“口语交际”。论题是自由的,见解也是自由的。有讲演式的,讲演的是一些小实验、故事,或者自己熟悉的一个人、一件事等;有讨论式的,讨论的是暑假、寒假怎么过。也可以是教师出题,但必须提早一周确定并告知,让学生有充分准备,思考和查找资料时间。如《精彩的马戏》是一篇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写实小故事,文章的直观性、趣味性极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容易引起他们以往的生活体验。如听到“马戏”就自然地联想某次跟爸爸妈妈到动物园里看猴子、大象、长颈鹿等动物的情景,自然就联想到路过街头,遇到一个艺人在表演猴子玩球的情景……针对这些情景,教师可以从谈话入手,诱发学生语言实践的动机,让学生回忆类似有趣的情景,再将这些有趣的场面给同学们描述出来。学生的兴奋中心一旦被激活,他们就会无拘无束、淋漓酣畅地将自己以往所见所闻述说出来。口语交际活动后必须及时做总结,指出不足,使活动更好地开展。这样的活动虽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每次都有说话的机会,但至少也有一部分脱颖而出。

3. 片段练习。

教师要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物、景,做到说真话、表达真实情感。指导学生捕捉信息,让学生记录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并进行整理、加工,成为练笔中真实而又生动的题材。在教学中,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写是学生最头痛的事,怎样写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这是很有讲究的。在课堂上的“片段练习”是与语文学科的内容密切联系的。片段可长可短,自由表达。可以是自由式的,也可以是读写式的,如学了《小珊迪》后,以后来小珊迪怎么样了,写一片段,通过一段时间实践下来,同学们对此也产生了兴趣。

4. 作文课上。

每单元一次的作文课,必写无疑。从内容入手,从指导观察做起,使人人都有合适的内容可写。多数是带学生去户外感受自然,体验生活,或观察花草树木,或享受阳光鱼露等,然后将心中所得记于笔下。对于写得好的作文,放在本班知识角展览。如在教《一粒种子》这一课前,先布置学生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想想种子发芽应具备哪些条件?这样做既结合课文进行了语文实践活动,又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应把课外作为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1. 捕捉信息。

在信息社会,查找、获取及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而这能力需要从小培养。查找资料的任务要布置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要求学生逐渐形成习惯。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让学生课前去查找周恩来总理在外交方面或日程安排的资料。对于学习此课有很大帮助,让学生更深刻认识总理的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再如在教《一粒种子》这一课前,笔者先布置学生作业: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想想种子发芽应具备哪些条件?这样做既结合课文进行了语文实践活动,又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课外查找资料是有好处的,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学习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因此,抓好此项工作是有必要的。

2. 课外自读。

课外阅读是在有兴趣的前提下,教给学生若干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去自由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积累语言词汇,从而提高语文内能力和素质。在班上提倡让学生自主独立阅读,把阅读的书本名字及页码记下,并用自己的话作简单的概括,教师定期检查,对学生阅读及阅读量作及时的指导。

让学生把自己阅读的好书推荐给其他同学。还可以联系语文教材,让学生在课外书籍中寻找相关的知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读读黄继光、董存瑞等人的事迹等。

3. 每周一篇剪报。

“每周一篇剪报”一开始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题目一般在星期五布置,留给学生双休日去思考、完成。紧扣作文,让学生收集、积累剪报,分类地贴在一个本子上,还可以给每一类剪报起个恰当的题目,用彩色笔画上美丽的装饰。这样既可以成为同学们的小小知识库,又可以成为增添乐趣的亲密伙伴。

4. 展示才能。

在创设值得情境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开设此项活动时,有时结合队会进行。比如学了《四季的脚步》,要求学生画一张画,告诉大家你喜欢哪个季节?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创造更多的机会,他们才会学习、思考、创造。

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也需要全能型的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充分运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赞科夫.教学论与生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无线数据采集传输终端下一篇:提高网络系统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