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高效阅读 推动语文教学

2024-06-20

开展高效阅读 推动语文教学(精选9篇)

开展高效阅读 推动语文教学 篇1

开展高效阅读 推动语文教学

长子县东方红学校

申慧芳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伴随着阵阵熟悉的口号声,我校开展高效阅读工作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作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在专家的引领下,老师们从一开始的“门外汉”发展到如今逐步的进行潜心研究,使我深深地认识到,高效阅读让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读书习惯得到养成,学生走过了由厌读到乐读、由乐读到好读的心理历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读书兴趣,逐步养成了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高效阅读也成就了我们的教师——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当然应首当其冲,参加高效阅读实验的教师真正走上了专业化成长之路。一年多的实践,“高效”在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已内化成了一种精神,一种品质。我们已逐步将高效阅读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并对语文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高效阅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语文难,教语文累,教语文苦,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师所公认的。语文教师苦在哪儿?苦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把“高效阅读”作为我校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攻目标,我们实施了一套以“快节奏、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不同课型的高效教学流程,形成了我校独特的教学特色。高效阅读具有规律化、系统化和程序化的操作,高效阅读法以“计时速读训练”为始,它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按固定程式,读完指定的文章,训练时,学生犹如进入比赛场地,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教室里一片寂静,只听到轻轻的翻书声.这种竞技式的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由于思想高度集中,阅读效果十分明显,在几分钟内就可把课文的内容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这种方法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自我竞争意识及求知欲望,每位学生都可以学得轻松,每位教师都可以教得高效,让语文教育变得简单而成功。我们运用李教授的“程序训练”、“计时阅读”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规律化、系统化训练,形成了我校独特的高效阅读训练技巧。在初期高效阅读训练时,我所带班级(四年级)学生最快的阅读速度每分钟260字,最慢的仅80字,运用高效阅读训练系统,训练两个月后,学生阅读速度平均达到500字/分钟,理解率为50%。经过半年的科学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达到平均800字/分钟,直至今日,训练一年半的时间后,学生的阅读速度达到平均1200字/分钟。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我校还定期通过开展阅读测试、读书比赛、知识竞赛等方式评出了许多阅读小明星,以此激励孩子不断进步,久而久之,学生们在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复述率及写作上都有所提高,可谓日有所获,厚积薄发。我们采用“先专项后综合,先成形后融合,先守正后创新”的方法,精心设计,课堂上体现读、说、议为主的语文能力,多用导语、过渡语、评价语等来增加课堂的语文味,教师收放自如,学生训练有素,真正做到高效学习。

二、高效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接轨。

一位教育家说过:“课堂不是磁,但是能吸引学生;课堂不是蜜,但是能粘住学生。”高效阅读就是磁、就是蜜。说起高效阅读课堂,学生们个个喜欢;说起高效阅读带来的变化,学生们个个开颜;说起高效阅读训练,学生们个个投入;说起高效阅读课堂上的展示,学生们个个愿表现。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为学生打开了智慧之门。

为把高效理念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与语文课堂教学接轨,在平时的略读课文教学中,我设计了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流程,即“快速阅读——回想复述——重点品读——积累拓展”。让学生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整体感知全文,快速复述全文,提炼出全文的重点。对重点部分进行品读,在“品读”这一环节上,教师让学生自由阅读,勾勾画画、读读记记、说说议议,一篇课文在一节课内就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得益于高效阅读的方法,自能速读、自能品读、自能赏读。

三、高效阅读,实现语文高效学习。

让教育者充满激情与梦想,是一种永恒的追求。这种追求取决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信念。育人依靠爱心,有时又常常靠机缘和灵感,所以好的教育一定是“用心教育”、“真情教育”。高效阅读,让老师们彻底爱上了教育,爱上了语文教育。

高效阅读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教育思想。现在我们只是在三到六年级开展了高效阅读,我想,这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为什么不在全校普及呢?我们完全可以在学前班、一、二年级找到它普遍适用的价值,我们可以构建一种以“高效识字、高效记忆、高效阅读、高效学习”为基本体系的小学语文特色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生的高效人生。

(一)借鉴高效阅读理念,在学前班和一年级开设以集中识字为训练方法的高效识字课。

人生聪明识字始。我们可以将学前至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生字集中起来,自编识字教材,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帮助学生有效记忆,从而实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高效学习。为实现高效阅读奠定基础。

(二)在学前班、一年级高效识字的基础上,二年级开展高效记忆课训练。在训练学生运用连锁记忆法进行快速记忆过程中,老师们与语文教材紧密联系,训练时可以通过“计时训练”让学生在1分钟快速记忆10个词语,当词语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采取“连锁记忆”的方法快速记忆文字信息,通过“回想”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画面,然后展开连锁想象和联想,让内容更流畅、情节更生动、形象更丰满。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说话训练。学生说出自己所编的荒诞离奇又有趣的故事,围绕故事互相补充完善,进行新的创造,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写下来,从而完成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

为将高效阅读引向深入,使师生做到学以致用,学校将每天晨读定为读书时间。为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学校为各班配备图书,各班级采取“捐书、买书、换书、借书”等多种方式建立图书角,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一切。“高效”精神已成为我校办学的重要思想。“得高效阅读之法,兴高效教学之风,走高效人生之路”已成为我校的宏图大志,凡事贵在坚持,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高效阅读,给我校师生不断地带来新的收获,相信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不断学习借鉴,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不断提升。通过老师们的不懈探索,我们一定能够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迸发出东方红学校高效阅读厚积薄发的力量!

开展高效阅读 推动语文教学 篇2

语言学家史蒂芬·克拉申提出的“i+1输入原则”指出, i代表习得者目前的水平, 1代表稍高于i的水平, 其核心强调为学习者所提供的语言学习材料总体难度不超过学习者目前的能力, 但又含有部分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能力的内容, 通过学习者自身努力和结合材料中上下文情景来学习高出现有能力的部分。如果学习者能够长期坚持这种方法, 让自己始终曝露在“+1”的领域中, 其良好收效是可以预见的。克拉申的理论对于主观能动性较强的学习者而言无疑效果显著, 那么作为处于自觉性不够强的青少年而言, 如何确保该原则的有效使用, 以及如何在课堂中检测学习者的掌握程度, 笔者以为可以借鉴自2006年开始的TOEFL i BT考试 (即新托福) 中的阅读题型来促进高效的课堂教学。

很多为前往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们面对新托福考试题型大吐苦水, 却忘了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 (ETS) 设计这场考试本身的目的——为前往海外的求学者提供一个英语语言水平的检测衡量标准, 分数线的划定是让学生清楚自己现有的语言水平能否顺利开展专业学习——如果学习者一味追求凭借技巧获取高分, 那么显然本末倒置了这场考试的初衷, 因此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TOEFL i BT考试中的一些新增阅读题型对于二语习得的好处。TOEFL阅读中的总结摘要类题型要求考生从多个选项中挑选出最能概括文章大意的三个选项;表格类题型往往出现在说明文中, 要求考生对文章中提及的不同事物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有学者评论:“这两类题型被统称为‘通过阅读来学习’的题型, 因为这类题型需要你在全文范围内找出并联系所有关联信息, 就像你平时学习课本中的知识一样”。

日常教学中, 如果仅仅靠课堂上的“教师一言堂”形式, 不仅老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百无聊赖, 更重要的是常常出现老师讲不完还要拖堂的现象。实验证明, 在同等时间下, 采用阅读学习法所获取到的大量信息是使用听力输入法所望成莫及的。G.D.Pickett在一次阅读速度实验中测试到学生阅读英语文学材料的平均速度是230词/分钟, 因而, 他们仅需6小时便可读完一本75000词的读物, 试想这样一本书要朗读多久才能完成呢?

至此, 笔者建议教学者应在课前做大量教学准备工作,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 大量查找阅读材料, 将与学习者能力相当又有部分内容略高于他们当前能力的材料带入课堂, 学生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完成自我阅读后, 参照TOFEL i BT的概括题型, 先自行对照文章的每个段落撰写摘要, 然后整合全文大意发表各自观点。学习者发表自我观点的过程中, 教师针对其不同观点进行评价、修改和总结, 最终评选或改写出最为准确的摘要。另介绍新事物或新概念时, 文章往往会针对该事物的不同特点或某些事物的特征进行类比和对比, TOEFL i BT的表格题形式将很好地帮助学习者从复杂冗长的文章中归纳总结出关键点, 而这些关键点的归纳是确保学生读懂材料的基础。通过上述两种形式, 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是否有偏差, 并给予及时修正和指导。对于材料中那些略高于学习者能力的部分, 师者可以根据上下文线索, 引导性地提问或启发学生,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自学理解。这样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完成教学内容, 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接受了二语习得中口语能力表达的训练, 可谓“一举多得”。

要确保该教学形式的有效开展, 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事前对于材料的选择, Coady就阅读的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 (如下图示) 理论向我们诠释了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之间的关系。

因而, 作为教育者在为学生挑选阅读材料时就应注意避免学生的受挫感, 挑选符合他们能力、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材料以建立起他们阅读的良性循环圈。

当然, 笔者也并不排除由于学习者个体差异而造成不同的阅读效果, 但是在当前这个第二语言学习的热门环境之下, 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好地做到活力高效, 我们不妨尝试海外语言考试中的检测方法, 真正让学习者在阅读中学习, 一改他们为应试而学习的功利性学习态度。

摘要:适合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阅读材料能够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有了合适的教学材料之后, 建议在课堂教学中采用TOFEL iBT阅读中的总结和归纳类题型来迅速检测学习者对阅读材料的掌握情况, 以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i+1输入原则,合适的阅读材料,TOEFL,iBT阅读题

参考文献

[1]Bacon, F., 2000.“Of Studies”.In Wang Shouren (ed.) , Selected Readings in British Literature.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pp.18-19.

开展高效阅读 推动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群文阅读;高效教学;阅读素养;教学策略

如今,高效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更是语文高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开展群文阅读,是实现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所谓“群文阅读”,是在一定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探索性地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组群文的学习,为学生营造生活化、原生态的阅读情境,提供更为丰富而多样的阅读资源,通过多篇相关联的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掌握生活化阅读的基本方法,在探索性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

一、群文阅读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增加了阅读量,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人是在踢球中学会踢球,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阅读也是在阅读中学会的。尽管教师的讲授、示范有其作用,但阅读经验是无法由他人替代的,个人的阅读策略一定是学生亲身操作、应用后内化而成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读得太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四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以阅读教材中的课文为主,阅读量差得很远。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一节课读三——五篇文章,大大增加了阅读量,扩大了阅读面,为学生学会阅读提供了“量”的保障。

(二)提高了阅读速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许多新知识产生。要想获取更多信息,就必须学会快速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四学段学生默读速度为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一篇两千字左右的课文要教一至二个课时,这种阅读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群文阅读教学,大大增加了阅读量,很好地革除了这一弊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三)落实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

当前的语文教学,一两节课教一篇文章,学生读完后内容基本理解,但教师还要不停地问和讲,学生被动地答和听,主体意识严重缺失,阅读兴趣大大降低。而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节课要读多篇文章,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当中,始终保留着新鲜感。教师少问少讲,学生忙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读得更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当前的语文教学,一两节课教一篇课文,大量时间在品味字词分析情感,关注精读、朗读方法的指导。其实,生活中的阅读更多的是默读,有时需要细细品味,有时更需要快速浏览。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多篇文章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关注略读、默读的方法指导,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学会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选文时,以灵活的主题组文成群

群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自主选择文本、组合文本、呈现文本。但如何确定群文主题,恰当选择一组文章,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前,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育热点、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水平、能力训练重点等要素,确定一个主题,再根据主题去有层次、有目的地选择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也包括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实用性文本,同时兼顾行文特色、叙事风格、文章要素(主题、体裁、语言形式、表现手法、深度等)、作者(年代、国度、写作特点)等方面,科学搭配,使之能更好地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

(二)备课时,以科学的目标显现功效

由于阅读量的增加,群文阅读教学不能以传统单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作为目标,而应对原来的具体、细化的目标,进行整合。成为“群文”的目标,使群文教学的功效充分显现出来。目标的表述要立足“群文”,尽可能地设定保底目标,目标的点更集中,不过于细化,用“大目标”来体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三)课堂上,以灵活的结构呈现群文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优化要素的结构就能提高整体的功能。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按照一定的结构,才能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合理选择举一反三式、分组递进式、反复重读式等教学结构,有效地呈现文章。

(四)阅读中,以求同式阅读感悟主题

群文阅读与单篇文章阅读相比,最大优势就是避免了阅读的形式和主题单一,缺乏举一反三地拓展阅读,对主题的认识不够深入等现象。若能利用好这一优势,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群文阅读、生活化阅读的方法,也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使认识与方法形成序列。

(五)点拨时,以求异式品析升华中心

文学作品样式各异。进行群文阅读时,不仅要求同阅读,求异品析也很必要。所谓“求异品析”,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利用群文的“同”和“异”,从整体和局部上完成品读和赏析,用“局部”上的“异”,去深化和丰富“整体”上的“同”;在“整体”上“同”的基础上,去发现“局部”上的“异”,从而对群文的主题,有更深入地认识,实现认识的升华;对群文的表现手法有更全面地掌握,实现对写作方法的领悟。

总之,群文阅读给语文教学开辟了新局面,让语文教学进入了一片新天地,是语文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姚婷.“群文阅读”――有效的阅读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3(36)

开展高效阅读 推动语文教学 篇4

根据新课标下小学体育课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高效性进阶思考,与研究探讨,我要讲的是课前准备,课中要注意的问题,再到课后的总结与反思等方面进行“举实例以孙华东教师这节体育课为例”因为体育的基本结构分为三点:

1、准备部分;

2、基本部分;

3、结束部分;

在教学中利用文章提到的方法,进行实践,能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什么这么说呢?课堂时间、目标、达到有效,才能高效。有效性提高了才能高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体育教学中身体的积极性,使体育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体育课如何实施高效课堂

体育课如何实施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而言的。它属于有效教学范畴,很好讲授有效教学所不具有的指向的准确性。高效课堂应是于课堂通过教学改变,实现低耗高效,找到这个点,才能撬开并破解诸多体育课如何实施高效课堂的问题。

二、对体育课堂教学高效性的认识

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施有效性学习的过程。体育教学是有效,达到高效,应该关注体育教师是否尽心的教学生,学生是否努力的学,是否增进健康增长知识,增强技能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教师教和学生学,都要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获得的结果。

三、对提高小学体育课堂高校教学的认识

(一)课前准备

1.合理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首先参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小学体育分三个水平段1———2年、3———4年、5———6年。一、二、三水平段。孙华东老师这节课是教材“持轻物掷壮”中的水平二、四年的复习课。

这节课选的教材很好,能够结合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使学生学习有兴趣,乐于接受,同时学到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例如教材中,准备部分做体操,激发兴趣,还达到热身目的,是教材前基本部分,如用纸飞机达到过渡环节,到特轻物掷性,抛、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上音乐快乐十分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官、听觉都有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从有效中进步达到高效。所以说合理的教学设计,取决于每节是否高效的成败。反之,单调乏味的教材,例如队列、长跑,学生感到乏味,有腻烦心里,如果教学中教学模式利用木棒、几何图形、跑、游戏丛林追速形式进行,而不是跑圈、队列、并队、分队、交叉等形式,都能达到好的效果,学生既能锻炼,又能掌握技能,这就是高效、有效的教学课堂。

2.合理教学目标

目标统领内容,发发展有效教学,达到高效课堂。例如:一节课做的过于简单,目标定的过于低,学生感觉没有味道,无法达到激励效果,过高标准达不到,孙老师这节课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技巧,会做,能学习就行,分解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即从感官等方面锻炼身体体育意识。

3.合理利用场地回材

如何利用狭小场地进行教学,怎样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一物多用,这个很有必要。例如:本节课,根据教学经历的内容要求,教师利用一个大正方体,一个圆,让学生紧紧围绕在自己的视线里,合理调动队形,运用场地,有效的时间里完成有效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高效课堂,在于教师怎样合理驾驭课堂,非常关键。

(二)驾于课堂

驾于课堂是关键,能力的体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体育教师的能力,他本身素质一定要强,首先

1、准备

2、基本能力

3、本身知识技能

1课堂有序

有序的组织。例如开始部分,体委整队,教师要求学生5秒内整齐到位,静齐快,集合原地踏步的利用口号1、2、3、4使学生注意力由口号出现而集中。

2、课堂有味

有味指体育课堂和学生课外自由到需要体育活动和竞技,体育活动区别开来,体育教学不是简单体质健康教育,每一堂课要有传授运动知识的技能的过程,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例本节课教师讲的不多,指导,纠正,学生练习比较多,从练中得到知识,技能得到乐趣,空部是我校本教材,终身体育意识,就是到老了还能锻炼。

3课堂有趣

有趣是指选择的内容和方法有趣和活泼,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游戏发挥相当大的作用。游戏练习法,通过练习增强学生投掷能力。是练习法中的一种投准练习,分组竞赛激发学生兴趣,练习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实践、循环练习、重复练习、交换练习。这些练习法。很好结合教师课堂上有效高效的教学,从而达到最高教学效果,有趣的教学,还反应出教育者的语言,教师要用爽朗、干爽、干脆、铿锵有力、亲切感人、充满活力、语言的感染、激励学生、吸引学生有名人说过,高校教师讲一节课,一定要重过语言

四、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提高教学高效的基础

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一个课堂和谐保障,教师起指引作用,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有所不同,肢体魅力、语言魅力、情感把学生引入课堂。从开始部分,教师进入角色把学生引入课堂,到基本部分,传授知识技能,游戏、互动到结束,全程教师要有评价表扬、批评、点拨、鼓励、让学生有信心、有动力、有激情。例如跳箱垫上危险系数大的项目,学生不敢做,害怕,这就需要教师耐心、细心的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提高,体育本身就有竞争性,如何更好发挥体育活动竞争性,教学效果更加明显,高效率的课堂就显露出来了,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给学生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好促进教学高效性,例如本节投掷练习,先分组练习,后各组练习竞赛,过程紧凑,课堂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五、实践与教学是提高教学高效的燃料剂

体育教学中忌“纸上谈兵”教师大多数在实践中探索教学技能,提高高校课堂,先集中讲是教不会学生体育技能特例见一些特殊项目,例如,本节课中一要抵、二要夹、三要提,学生能听明白吗?所以说一定要“精神多练”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时间参与学习活动,每节课都要有3分之1的相同部分,甚至2分之一的参加身体锻炼,当然不是密度愈大愈好,例如本节课体育课中,教育者从开始部分队列为体操,这是教师,飞纸飞机踢健子基本练习,游戏,结合空竹算时间学生练习一半的时间,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技能在会投的基础上投准,增加难度,抛空竹,加深学生兴趣,掌握一项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老了也能理解,所以说要精讲,多练习,才能从实践中得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六、练习与思考是更进一步推动教学高效的有效动力

练而不思,练习很盲目,利用学生爱模仿特点教学中加入仿声,仿物练习,不仅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同时可以利用学生对知识,技术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例如本节,教师用一个木盒和一个球来讲前滚翻的团身,学生一看便知,自然而然,就知怎么做,低年级水平一,森林动物园,模仿小动物走、爬、想象力,培养学生运动中思考,积极动脑,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七、课后反思是促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坚强后盾

反思促进教师进步,每节课的回顾意义上反省、探索解决教育教学在问题,为今后提高教学课堂实效性有很大的作用

1、感动之处 好的地方例学生能力提高

2、不是之处 没有失误、没到位、不细致

3、学生创新 号的方法,游戏中

4、教学灵感 突然间发现闪光点

5、教学困惑问题 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句话,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八、总结

德国著名教育家,缔斯多查认为如果使学生简介的接受,或者被动学习,往向方法却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便向方法却是号的。针对这些,作为我今后要多发展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运动,例如,开趣味运动会i,多些游戏的小型地实践,以上所说,我个人想法,今天到会的同仁,不是之处多多指教,特别欢迎兄弟学校来相互间探讨学习,共同让学生们从快乐中从高效课堂中学的知识掌握技能,服务到终身,谢谢大家!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2611”教学模式初探

枝江市实验小学 周久义 邮编443200

摘要:强调以“学”定“教”,对如何引导好学生自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候常遇到的问题有所经验与觉察,善于帮助学困生,教师的角色就是一个组织者,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是一个导演,对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评价,特别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的问题,教师要将这些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不同的组织形式,突出重点技术的掌握,突破制约学生练习时的难点问题,通过易犯错误的提示,保护与帮助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动作技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关键词:高效 课堂 模式 探索

1、问题的提出

1.1 20世纪50年代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做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弥补了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不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活动教学,促进学生发现探索的技能,获得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辟了现代教学模式的新路。它把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等同起来,贬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片面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影响了教学质量。

19世纪是一个科学实验兴旺繁荣的时期。赫尔巴特的理论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的趋势。他从统觉论出发,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当新经验已经构成心理的统觉团中概念发生联系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材料,以适当的程序提示学生,形成他们的学习背景或称统觉团。从这一理论出发,他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以后他的学生莱因又将其改造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的五阶段教学模式。

以上这些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性,它们都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片面强调灌输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19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强调个性发展的思想的普遍深入与流行,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应运而生的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得到了社会的推崇,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模式向前推进了一步。

1.2 根据近几年来的《国家学生体质锻炼标准》的测试情况分析,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在应试教育的杠杆作用下,学生的近视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基于此,我们在借鉴“洋思中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效体育课堂的构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摸索出了“2611”的体育教学的教学基本模式。

2、实施方法及步骤

根据洋思中学已有的教学经验,学校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以《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国家学生体质锻炼标准》,我们尝试进行了“2611”教学模式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2.1 实施体育高效课堂,借鉴洋思中学的经验,在学生习得性获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学生的练习按照先学后教的原则,教师及时捕捉教学活动中的细节,教给学生那些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到课堂高效中来,让学生熟悉现代教学的基本模式。

2.2 按照目前教学的模式,实施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开始部分约6--8分钟,基本部分24--26分钟,结束部分6--8分钟。在实践中,我们认为,三段式教学模式,学生用于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较长,在学习主教材和做搭配练习时的时间较短,不利于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技能,也不利于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而且,学生用于做练习的时间、密度、乃至运动的负荷相对来讲也很低,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理念。特别是在全国基础教育会议之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使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课堂平台,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保证学生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2.3 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体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素质练习,保证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形态机能和生理机能,为此,我们按照课堂教学时间将整个课堂划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的时间比为2:6:1:1,即,准备部分占整个课时20%左右的时间(8分钟左右),基本部分占整个课时60%左右的时间(24分钟左右),素质部分占整个课时10%左右的时间(4分钟左右),结束部分占整个课时10%左右的时间(4分钟左右)。这样,我们每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主教材如果是上肢搭配下肢,在素质部分可以考虑搭配柔韧或灵敏素质;主教材如果是下肢搭配柔韧,素质练习可以安排发展学生上肢力量的练习等。这样一来,学生通过一个时期的学习,上肢、下肢、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对学生2010年秋季的《国家体质锻炼标准》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由2009年秋季的80.2%上升到了81.6%,学生的平均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指数较2009年也有了明显的提升。2.4 教学原则

在主教材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力求使得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实现知识的迁移。强调以“学”定“教”,就要对如何引导好学生自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也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候常遇到的问题有所经验与觉察,善于帮助学困生,教师的角色就是一个组织者,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是一个导演,对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评价,特别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的问题,教师要将这些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不同的组织形式,突出重点技术的掌握,突破制约学生练习时的难点问题,通过易犯错误的提示,保护与帮助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动作技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3、困惑与反思

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方法 篇5

在孩子刚接触阅读提问法时,家长要完完全全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提问,从他们的视角、他们的出发点、他们在听故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举止,进行提问。

比如:

1、刚才你笑的那么开心,是什么情节让你那么高兴?

2、这本故事,哪里最打动你?

3、这个故事妈妈/爸爸觉得特别有意思,你能把故事讲给我们听听吗?

4、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问题?

5、你认为你像故事里的哪个主角?妈妈像哪个?爸爸像哪个?

6、你的小伙伴中谁读过这本书?到学校的时候跟小伙伴交流交流看他们怎么想 的?

这是第一个阶段,在提问时,把问题的核心点落在孩子的一些感受上,落在孩子对故事的一些相对粗浅的理解上,落在好玩的情节上,不要让孩子认为这是在提问,而是故事的继续。这样的练习有1-2个月时间,之后,孩子就会渐渐的适应和愿意参与到一起的互动中来。

以故事作为出发点

当孩子习惯以互动的方式进行提问之后,孩子甚至会主动的提出若干问题,这些阅读的过程如果被他们认为是好玩的、有趣的、非课堂式的,他们就会跟着我们的节奏继续走下去。

在第二个阶段,当孩子已经理解并且接受妈妈在讲完故事之后的提问时(家长也需要不断的灌输提问的意识),孩子就能够顺利的回答我们从故事、图书为出发点设计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

1、这个作者真有意思,这本书写完了妈妈还没太懂,你懂了吗?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这个故事你之前听过类似的吗?

4、这个故事中最有趣的片段是哪些?你认为你会这样吗?

5、作者为什么要给我们写这样的一本书?

6、这个故事中作者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别的?

第二个阶段适合孩子在有很多本书提问和互动的基础积累下,孩子开始学会思考、学会带着问题听故事,并理所当然的认为父母在阅读完会提问。

问题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和第一阶段穿插进行,但是从孩子的兴趣点要转移到阅读文本上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特点、故事情节、中心思想等等,但是提问的方式要灵活多变。

孩子的内在感受和串联式提问

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铺垫,孩子能够主动的和我们沟通,不再一味地只是想听故事,能够基本的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和主要的情节、人物个性特点分析之后,第三个阶段也是阅读理解的最高境界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孩子听完故事之后大脑中进行活跃的知识串联的学习模式。

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最少需要200-300本优质的图书以阅读理解的方式完成相对的精读之后,在家长合适的引导下,孩子才能学会表达本体感受和进行各种各样形式的知识串联。

在这个阶段,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仅是和孩子一起阅读对一本书的了解,还有对家长知识体系和知识面的考量,这也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如果家长不阅读,你又怎么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帮助他们更好的阅读呢?

在第三阶段,很多孩子可能已经不需要家长提问,就已经开始展开丰富的内心活动,但是如果要提问,在这个阶段以下一些问题大家可以参考。

1、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作者写这个故事,他的哪些文字、句子、观点和你的感受是一样的?

3、和这本书有相同意义的其它故事,你听过哪些?

4、这本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会对你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5、作者还写过其它哪些故事,你同样很喜欢?

6、作者写作风格你喜欢吗?你想要试一下作者的表达方式吗?

7、如果有机会见到作者,你会问他(她)什么样的问题?

问题的形式、方式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多样的进行,但是要从孩子的兴趣开始,到以故事为中心的认知转移,最终再回到孩子本体的认识上,这是孩子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基本的途径,从浮于表面的知识点开始,到更深的挖掘故事内在,再回到孩子的内在感受,如果孩子在阅读课外书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那么孩子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上,他们都会获得这样的学习方法。

4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有哪些

一、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学校,教师的讲解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家长应该尽量营造宽松的环境,给孩子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孩子自己用心读课文,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因为,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因此,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充分认识孩子是一个有着自主意识的生动活泼的人,信任与鼓励多于指责,允许犯错误,鼓励孩子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逐步明确正确的答案。家长应该与孩子多向交流,让孩子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这样孩子就会有阅读的兴趣与欲望。

二、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应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阅读的主动权,让孩子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空间,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因此,家长最好能做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

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孩子敢于和善于质疑。要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

三、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阅读的方法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是综合运用的。在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三者还常常遵循快读→略读→精读的次序:先用快读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再用略读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最后用精读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四、要多读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书

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也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使小阅读教育向大阅读教育方向发展。从阅读内容来说,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小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心理、大脑,还是神经系统,都会随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比如,低年级要选择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之类的书籍,如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学校中也积累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此外,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个性特点,并根据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来生发兴趣。

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篇6

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人文素养的形成也是在语文实践中熏陶感染,这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留下便于学生使用的语言,即语言知识的积累;便于学生能表达的实践能力,即语用能力的培养; 便于从文中能留下的情感和通过阅读能更好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介于这样一个总目标和总要求,需要做好以下教学工作:

一、阅读目标教学的准确设定

1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如何把握教材?从单元导读、课前导读、课后练习三个路标着手; 2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

学情分析要准确,学生究竟需要什么?学生究竟缺少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等要做详细深入分析。3科学的教学理念

小说、散文、诗歌等的教育理念分别是什么?需要深入学习、了解和掌握,只有在先进教学理念支持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

(一)提高教材使用质量

教师对教材的功能定位——用教材教什么?

主题编写体系淹没了教材功能,内隐于主题之下的知识需要教师研究和开发——因为教材在功能上的不足,因此学校语文组要开发教材,弥补语文功能的不足。方法:关注单元导读,研究课前导读,转换课后练习。但需要注意点是面对全体学生,立足实际学情,明确篇章的教材价值。

(二)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1.问题指向阅读深度

阅读目标的实现与达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进入文本内部,怎样进入?

从内容上读到了什么? 在生活中想到了什么?

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悟到了什么? 2.阅读中对话的路径

阅读就是对话。对话作者——采用了哪些抒情、议论、修辞手法,值得我借鉴;对话人物——表现怎样的事、牵涉了什么样的 物、表达了什么样的情和理 ;对话自己——参照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对话老师——清除自己的阅读障碍并引渡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与同学老师分享。3.课堂思维的疏导

教学中可以预设与文本有关的问题,但无法预设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

所以问题的提出要指向学生思维,要“行到水穷处”并适时引导;问题的解决要指向思维,要调动学生知识储备和审美体验; 问题的探究要指向思维,要思考内容文化深度和认识的高度。

三、阅读教学主体性落实

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要不断触及学生的心灵世界甚至精神领域,在精神世界受到触动之后,学生才会有所思,一般性思考只是让学生知道,而伴随欣赏因素的思考才会引导学生有见地的思考,并不断拓展出自己的精神疆域,让精神世界与文字相容,进而形成吐纳世界和内省自己的文字。因此,读、写、赏、思是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学活动,这几个活动之间互相联系和密切相关,构成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有一个技巧分享,那就是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体验状态的办法就是抓牢一个字——想,或者一个词——假如。例如: 猜想人物当时在想什么?假如当时你在场会怎么做?假如换做你会说什么?这是语用的重要的教学途径之一。想的途径和对策就是紧紧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人和物,进行扩想——生动描述,显化形象;续想——延伸情节,塑造形象;假想——充当角色,设计形象;补想——瞻前顾后,补充形象;幻想——无中生有,创造形象。

在阅读中注重阅读体验: 美国的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1)生活与体验

对于距离学生比较远的生活,需要复制生活进行体验。比如在上《再塑生命的人》这一课时,就可以把学生的眼睛蒙上,体验盲人的生活世界;上《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把耳朵堵上体验与外界隔绝的生活,进一步感受阅读教材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自己的阅读体验。

(2)评价与体验

教学过程中一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做好学生自己对阅读体验的评价,比如,评价文章语言——言之美、言之情、言之理;评价人物——内在、外在的表现;评价作品——优点、不足并修改,培养学生修改的能力和创造力;评价环境对文章所起的作用;评价课文结构的合理性。名著的阅读,以评价为主题入手去读效果会非常明显。

四、阅读课程的建设和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最最重要的词语就是“能力”,这个词语一共出现了157次,“能力”原本是人能做某件事的抽象概括,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能力,它只有通过具体的人做具体的事儿才表现出来。基于对《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个关键词语的理解,解读《意见》内容,确立了阅读课程建设的标准、思路和教材开发的相关内容。(一)确立阅读课程标准

在确立阅读课程标准之前,需要组织语文组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和《意见》稿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本校阅读课程建设的标准。标准内容主要对准动态的阅读课程的建设过程,而不是静态实践结果的研究。简单讲的三维标准:

1.内容标准——知识

对于母语教学而言,能力培养固然重要,还需要相当数量的“接受式”学习,接受相关的阅读知识、文化知识、文体知识等,特别是对于古今文化的吸收和吸纳,单凭学生自己实践和探究是有阻力的。故此,阅读课程建设我们不排斥一些与阅读有关的知识传授。

(1)阅读方法知识——精读、略读、浅读、跳读、研读、想读等。

(2)传承文化知识——孝道、节日、礼仪、民俗等。

(3)掌握文体知识——小说读形象,散文读情感,经典读道理,诗歌读情志等。

2. 能力标准——运用

有了知识标准作为依托,对准学生的能力进行实践和研究,要把“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文能力作为切入口,结合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进行实施和研究。

对于能力标准主要在实践研究中落实两个字——对话。对话的能力层级——理解、体验、感悟、欣赏、创造。

3.价值标准——品格、素养

从当下世界教育的发展导向来看具有如下的特点:从能力导向逐渐强调价值观和品格发展导向,在这个“能力导向”向“价值导向”转轨的特殊时期,我们思考阅读课程的建设标准,把课程价值建设对准“人类文明的传承和祖国文化传统吸收。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形成优秀的品格和丰厚的语文素养是课程价值建设的终极目的。

(二)学科活动融进文化与经典

1.节日与传统文化阅读活动,比如春节的春联(搜集传说制作小报);端午节的爱国人物以及地方文化和南北文化比较; 重阳节的敬老孝亲,写祝福语、感恩行动等;清明节的古代民俗及文明祭扫、公忌日、烈士事迹、墓志铭、悼词等。

2.历史名人与经典阅读,例如可班级阅读漂流活动 ;短篇的英雄人物故事;长篇的《红岩》等; 要求写出阅读感言,次第交流和共享,小组内成员写出对10篇文章阅读后的综述。

(三)语文阅读整合了什么? 语文整合的过程其实就是:(1)文化整合的过程(2)思想整合的过程(3)文字整合的过程(4)思维整合的过程

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文字体验和表达体验同时推进的过程。

(二)构建阅读课程多元对话

阅读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课程内容的建设结合与之相称的路径才会有效果。学习路径如果朦胧不真切,会导致课程内容确定性不足。

为了使课程标准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不处在悬空的状态,应该把知识标准的落实与方法路径的选择结合起来,因为语文知识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知识是为学生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服务的。因此,要借“对话”营造“内外阅读场”:

1.校外阅读场 :家庭阅读场、文学馆阅读场、小作家协会、中国中学生报社、网络阅读场。

2.校内阅读场 :学校小书屋、心语文学社、特色晨读、午间论坛、小记者站、学校广播站。

对话的载体——多元 对话美文——读写教材——互文式阅读

2对话大师——作家——作家进校园(张之路等)

3对话亲人——亲子阅读——《家庭家书》

4对话自然——文学采风——小作家协会——现场创作与采风

5对话伙伴——文学社——午间论坛——电视台(群文阅读)

6对话媒体——小记者采写——刊物(生活)

7对话历史——剧本编写——舞台演出

8对话自己——随笔集——读书随感

(三)阅读教材的开发 教材开发定位

1.思想上略高于学生——时文美文

2.文化上略宽于学生——文化气息

3.写作艺术上优于学生——写作营养(余秋雨、张晓风、贾平凹、曹文轩)已开发的阅读教材

1读写教材开发《走》系列

七年级《起航》上下册

八年级《远行》上下册

九年级《翱翔》上下册

校本教材

《中学生语文素养教材》正式出版。

特色晨读教材

《心灵花开》名家短篇阅读系列 阅读课程建设再思考

1.让阅读过程成为发现之旅——研究性阅读

知识讲授与阅读发现结合起来

2.让阅读打通写作的联系——书屋(卡片)

仿写式——仿句、仿段

延伸式——续写(想象)

融合式——引用和融汇

3.阅读与生活连通——远足和文学采风

课程建设新学期计划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语文”课程内涵:

博览、善思、乐言

“语文”的实施:课程体系立体分层,体现差异性。

(1)基础类课程:经纶诗歌、经纶阅读、经纶戏剧、经纶诵读(2)拓展类课程:演讲、讲堂、文学

开展高效阅读 推动语文教学 篇7

一、正确理解课标, 不断给自己充电

在讲每一节课之前, 我都要反复研究本节课的课标与理念, 反复翻阅相关资料, 收集相关的事例, 为的就是更好地驾驭教材。在理解教材之后, 对教材进行更深层次的解构, 最后综合, 使教材真正为我所用。教材中很多都是把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的培养, 于是我在课堂中填补了适合该课的一些课外相关的内容, 用学生身边的、耳闻目睹的鲜活的事例来说明一些道理、观点。学生听起来、看起来就很容易接受。

时代在进步, 课标也在更新, 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对问题的看法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更新。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 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师, 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我一有时间就会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新课标内容, 正确理解教材设计意图, 不断丰富自己。多年来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 自觉转变观念, 在学校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坚持听课、评课、说课, 与同事相互切磋, 积极参与集体备课, 共同探讨如何处理教材,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我们还规定每一堂课的宗旨:“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我们还联系学生实际, 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贴近学生生活,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保证思想品德课堂的高效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 我尽力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与综合性。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在不同的课题中我都做了很多的尝试。比如, 重视学生课前准备活动。在上课前, 我先请学生准备好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资料, 或与课本有关的散文、歌曲、照片, 或一些相关的事例。这样就弥补教师独自收集材料的局限性, 又节省了很多时间, 学生对自己动手查找的资料很喜欢。有的学生还注意将课内的模拟表演和成果展示相结合, 做到主题突出。例如, 在第三单元主题探究活动中, 我设计了一场“高雅趣味展示会”——琴棋书画表演会。我让学生事先准备。课堂上, 有的学生把从家里拿来的藏品展示给大家, 有的学生拿来了各种各样的棋和棋盘, 有的学生当堂展示了双手写粉笔字。写毛笔字, 有的还在多媒体上展示了事先准备的光碟, 播放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画面。学生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入了课堂, 他们多姿多彩的爱好兴趣让我感到惊奇与震动。我深深地慨叹:感谢思想品德课让我了解了这么多思想丰富、多才多艺的学生。思想品德课让我看到了学生博学众长的一面。学生的动手动脑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跃起来, 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 无形中提高了教学效率。

还有一次, 我在课后安排了10分钟的“自由讨论”活动。针对当今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经历, 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有的学生就现代中学生深受电脑不良诱惑的影响展开话题, 各个思想活跃, 各抒己见, 有的学生谈友情, 有的学生谈亲情孝道, 有的学生谈生活, 有的谈学习, 有的谈理想, 还有的谈法律等等。如此这样, 学生在讨论中成长, 在驳论中成熟。学生辩论的热情很高, 都踊跃发言, 有的话题余兴未了, 课下还接着讨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自演自发的小活动, 虽与教材无多大关联, 但却是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的事例与材料, 对初中学生尤其是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意义非常大。它排除了学生内心的困惑, 解除了学生的错误认识, 除去了学生成长中的烦恼, 同时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锻炼了学生收集总结能力, 也推动了思想品德课的高效教学。

三、抓主题、引实例,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抓住主题, 认真理解和领悟课标要求, 同时, 还要时刻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本中的材料多以图片或漫画形式呈现, 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能快速激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这样的课题需要教师把这些材料、情景创设出来, 让学生体会并引导他们表达出其中的寓意。抓住主题, 呈现情景, 激发学生感悟, 也就达到了课标要求。这种授课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学生的思想品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课堂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高效。

除了很好地利用课本中说的材料, 有时引入现实中的实例用于课堂教学, 效果也很好。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六节《网络交往新空间》的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流”时, 我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了一些典型事例, 把它们做成材料, 运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 用视频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请学生思考网络交往给他们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 我重视学生的参与, 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增强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近距离效应, 加深了主题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我在多年的思品课的教学中, 以七年级学生为始发点, 采用多种教学艺术展示生活实例, 培养了学生的正确的情感态度, 培养了学生现代的道德观、价值观、社会观及人生观。我还以学生为主体, 给学生搭建了参与、评判、表达自我的课堂平台, 也激发起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四、精心设计板书, 要在课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好的板书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一目了然, 同时大脑中构建起良好的知识体系。好的板书能显示本节课的重难点, 好的板书能让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对问题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讲授每一节课之前, 我都要精心设计板书, 让学生从思想品德、学习方法等各方面都有所收获。板书在教学课堂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开展高效阅读 推动语文教学 篇8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课前预习尽管教师也做了努力,但实际上课前预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对课前预习的动机不明确。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前没有精心设计预习问题,部分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3、课前预习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前预习的作用。那如何开展好学生的课前预习,从而推动高效物理课堂,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培养物理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教师可以在班内口头表扬预习任务完成得好的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这些学生继续保持着预习行为,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可以起到榜样作用。当初步建立起预习的习惯后,学生会把预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求知需要”,这时教师要进一步激发其内部动机,推动学生的预习行为。享受成功是学生的最大乐趣,自己或其他人建立起的良好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带来的学习上的收获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时习得的预习策略就会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进而就会激发出更深层次的学习动机。还有要注意预习的及时反馈。即要检查学生的预习,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有布置就得有检查,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进行有的放矢的检查,及时指出学生预习时的错误之处,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可放在课内统一解决。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独立学习、个性化学习,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二、精心设计预习问题,教会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设计中,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预习问题。把重心偏向课前预习的问题设计上。高效预习问题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很自然地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还能大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一)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预习的目标和问题。

备课时根据课时教学内容提出具体预习的目标要求,这样就能使学生预习时有的放矢,同时也给学生一些提示,设计预习问题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分项要求,预习要求有针对性,贴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要考虑预习要求学生要容易接受,难易适度,学生通过努力可完成。例如,在预习汽化和液化时,教师要确定的基本预习目标是:1、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汽化和液化的现象。2、通过观察生活中烧开水的经历,了解水在沸腾前后的一些基本现象。

(二)、深入挖掘教材理论联系实际设计预习问题,激发预习时的主动思维。

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预习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亮度可调的台灯、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电路调压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通过挖掘教材理论联系实际,设计预习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三、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预习的作用

学生在预习中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态度,必然造成不同的预习体验,这实际上已经为课堂上更多的动态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关键是教师怎样实施预习后的教,使教师的“教”适应于学生的“学”。总的说来可以把握以下原则

(一)、教师要学会“听”。 有些知识比较简单,学生预习后基本上能够看懂,教学时教师尽可能少说或不说,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后的收获。很显然,课前预习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每个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多了,教师的话也随之减少了很多。即学生“看得懂”,教师就“倾听”。

(二)、

教师要学会“点”。当学生有些只是说不明白时,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思考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就及时“点拨”。如《乐音的特性》一节探究影响声音的强弱的因素的教学中,学生对如何改变声音的强弱方法也能说的出,但对声音的强弱由声源的振幅决定不一定就说的明白,这时教师就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点拨。

(三)、

教师要学会“补”学生的“视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教材,体会不到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补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声现象》一节,学生虽然预习很好,但还是不能弄清楚真空不能传声实验中所采取的物理方法,教师这时就应该“挺身而出”,一语道破天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教师要根据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学会的不讲,通过小组合作能解决的不讲,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特别是在设计预习问题时,要难易适中,目标明确,鼓励学生通过预习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将预习内容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使预习和课堂教学得以有机整合,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

开展高效阅读 推动语文教学 篇9

[摘 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强阅读教学课堂建设,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而全面提升语文课程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需要深刻新课标的理念,守正出新,着重处理好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精细阅读与浏览阅读相结合、一文为主与多文联读相结合、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相结合、单篇阅读与经典诵读相结合、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等六方面的关系,从而打造处真正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守正出新 高效课堂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培养能力的课程,所以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一定要注意训练,不断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阅读能力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能力,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也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更是培养其他素质能力的重要抓手。最新《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就明确要求要加强对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突出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彰显语文学科基础性、工具性的重要方面,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从而打造出真正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呢?这成为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实,围绕这一问题,不少语文教研工作者已经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最终还是难以真正挣脱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桎梏,难以有所新的突破。为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在积极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着重处理好阅读教学中以下几对关系,使阅读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

与其他教学工作一样,语文阅读教学也要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具体说来,教师要努力提高组织阅读教学的能力和引导学生阅读的质量,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阅读情境,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引领学生理清作品的思路、把握作品的语言、体验作品的情境、感受作品的意蕴。当主体性地位被强化了,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切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积极引导并鼓励他们踊跃去表达自己的阅读见解和心得体会,尊重他们的阅读感受,不断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而教师只需进行适时、适度、适当而又恰到好处的点拨指导。从而积极构建“开放有序”的阅读教学课堂,促进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这方面,新时期余漪、钱梦龙、魏书生和李镇西等老师的阅读教学理念,便是我们学习的最好典范。

例如,在讲到“传记”这种实用类文体时,教师可以重点选取一篇如《“布衣总统”孙中山》来进行精讲,着重体会该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赞扬孙中山先生亲民淡泊的优秀品质。其他的文章就不需细细讲解,可以考虑再安排一课时让学生自由阅读《华罗庚》和《罗曼·罗兰》等篇目。当然,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诸如“《华罗庚》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叙述方法?”“华罗庚具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格?”“罗曼·罗兰哪些人生经历引起了你的思考?”等阅读问题,并随同指导,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去落实相关的学习目标,并获得一些人生教益和启迪。

在阅读练习试卷的讲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贯彻这样的教学理念,要着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围绕设置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避免“阅读——串讲——接受”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阅有所得、读有所获。这样,阅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二、精细阅读与浏览阅读相结合

阅读教学,师生所面对的都是一篇篇文章,短则数十字,长达几千言、数万言。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章本来就有繁简之分。一般情况下,能纳入到阅读教学的文章,都是写得相当成功的文章,总会在某些方面,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但这并不能说明所有的文章都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段段精妙、章章绝伦,所有的文章句段都需要细细咀嚼、慢慢品味。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采取有所取舍的态度,对文章篇目、对文章的句段进行甄别选读,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慌不择路地由前至后依次阅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落实好精细阅读与浏览阅读相结合的理念,即新课标所要求的,“灵活运用精渎、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那么,如何做到在区分精读、略读的前提下,又能保证阅读效率呢?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把握。

依据文本特点: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的文体特点(主要是指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论述类文本要着重把握文章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

和论证(方法);实用类文本要重点把握相关的实用类文本的各种文体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手法;文学类文本要重点关注文本的文学特性,包括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和分析艺术手法。上述的内容自然需要多加注意,进行精读;而对其他细枝末节,则予以浏览、略读即可。例如,对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只需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思路即可。如果师生能够很好地配合,该课教学只需要半个课时就能解决。

依据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是命题规律),确定阅读文本的精读部分和略读部分。如对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辛词要重点阅读体会的是其中丰富多彩的典事的频繁运用,而李词阅读要重点关注的是写景语句的品味和思想情感的领悟。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来进行的阅读训练,从而很好地区分了阅读教学中的精细阅读和浏览阅读的内容。从这一角度出发,余映潮老师也提出了“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的阅读教学模式。

语文的学习,需要进行广泛的积累,所谓“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而这广泛的积累就需要借助于广泛的阅读量,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其实,无论是精细阅读,还是浏览阅读,其目标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泛读,在泛读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精读、略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度的速读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阅读教学的目标。三、一文为主与多文联读相结合

一文为主与多文联读,这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教学方法,余映潮对此有十分精当的阐述:“‘多文联读’的教材处理方式,也称为‘课文连读’、‘一次多篇’式教学。多文联读,是从教学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写法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篇章进行阅读。多文联读可以是教材内的篇目联读,也可以是课内诗文与课外诗文的联读。”

阅读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大课堂。理所当然就不能局限于某一篇章的阅读,而要打开视野,积极拓展阅读资源,去寻找与主要阅读篇目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性的文章(余映潮先生有详述)进行综合阅读。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理念。

对此,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课程教材并不是终点,课外书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教材。学生要力求在熟悉课程教材篇章之后,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地阅读同类型的文

章和更多的课外书。

例如,在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就史铁生这样的励志典型进行相应的引导。史铁生与海伦·凯勒、张海迪、霍金这些人物一样,21岁时双腿瘫痪,长年与轮椅相伴,后又患上了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未放弃过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我与地坛》这篇课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对于这篇美文,教师其实无需精讲原文,关键是要结合史铁生相关的生平事迹和其他作品(如《命若琴弦》、《务虚笔记》和《病隙碎笔》等作品,以及王开岭《轮椅上的那个年轻人,起身走了》和何立伟《史铁生百日祭》等阅读篇目,甚至是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颁奖词进行拓展延伸,再设置一些阅读问题。教师这些准备和引导工作,在让学生在积累素材的同时,更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价值观的熏陶,从而真正实现了通过阅读鉴赏来“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课程目标。

当然,具有某种关联性的文章有很多,这就决定了我们在采用“多文联读”的教学策略时,要更多地关注教学目标、紧密地围绕教学重难点来展开,而不能无所取舍地进行文章的搜罗堆砌,否则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与地坛》的教学重点就是领悟作者对生死和生活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以及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所以我们就只能选择上述相关性的阅读篇目进行联读。

四、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相结合

《新课标》很全面地提出了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于高效的阅读教学活动,即让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生只有先懂得如何阅读欣赏文章,才能学会如何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对此,《新课标》亦有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时,要紧密围绕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这一目标来展开。

其实,有关“阅读鉴赏“与”表的交流“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早有精到的论断,“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阅读是为了积累和

借鉴,写作是为了实践和创新;阅读带动写作,写作反哺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旨归和升华。只有吸收(阅读)充分,倾吐(写作)才能丰盈,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因为如此,许多学校、老师纷纷提出了“以读促写”的阅读教学模式,着手实施多样化阅读教学课堂的研究探索。

在设计《赤壁赋》这篇课文教学时,余映潮老师就曾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欣赏式话题作为教学抓手,并安排“小组活动”、“学生表达个人感受”、“师生交流活动”等形式来强化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当学生解答了“什么让课文如此美丽”(思想角度)、“如何让课文如此美丽”(手法角度)、“哪里让课文如此美丽”(语言角度)等这些问题后,他们更获得了一些独特的阅读体验。由此,顺着余映潮老师的设计思路,笔者又安排学生根据这些阅读体验,用自己的文笔重新演绎《赤壁赋》这篇美文,许多学生都写出了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如此一来,阅读教学就很好地与写作活动衔接起来了,绕开了“老师出题——学生写作——老师讲评”这样枯燥乏味的作文课教学套路,而且学生的写作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了“无病之呻吟”的窠臼,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特别是那些重要的写作技巧)进行比较个性化的写作实践,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五、单篇阅读与经典诵读相结合

由于受课堂教学课时的局限,我们难以在课堂上进行鸿篇巨制的阅读活动;即便有,也只是片段式的欣赏。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就单篇的文章来开展教学活动。而事实上,语文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并仅仅是指课堂的阅读教学活动,也不仅仅是单篇课文的鉴赏阅读,而是更大范围内的阅读实践活动,特别是经典(名著)诵读。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常规阅读教学的畛域,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经典名著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那么,如何将平时的单篇阅读教学与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习惯情趣结合起来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首先,要强化经典阅读意识。经典名著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精华和结晶,阅读名著、走近经典,可以开阔视野,增长阅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有益于学生审美品位的提升、人文素养和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阅读名著,很必要,也很重要,要大力鼓励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激发阅读欲望,以达到“悦读”、“乐读”的程度。

第二,要加强经典阅读指导。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可能缺少相关的阅读方法技巧。此时,教师就要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确保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很多经典名著,是经过历史淘涤过的,相隔久远,与我们的心理认知略有距离,所以教师有必要进

行相关的点拨,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时俱进,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制定阅读计划;并教会学生有选择性地读书,读多书,也要读好书。

第三,要拓展经典阅读资源。教师要为学生积极拓展经典阅读资源,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教师可以每月甄选推荐一本好书,指引学生进行诵读。在书籍来源上,既可以到图书馆借书阅读,也可以用班级经费购买、建立班级图书馆(班级书屋),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购买,互相传阅。

第四,要完善经典阅读氛围。这需要从多方面落实。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师生、生生通过交流的方式反馈阅读成果,分享阅读心得,并进行相关的专题写作活动,将比较优秀的读书随笔张贴在班级公告栏进行表扬。大部分经典名著都会拍成影视(或是相关纪录片),这些影视也可以适时播放给学生看,调动他们的阅读体验。另外,学校方面也要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构建“书香校园”,开展类似“读书节”等相关活动。

六、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因材施教,是一种十分盛行的、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这在《新课标》中也有体现,“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兼顾学生“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在高度关注学生整体阅读鉴赏能力全面提升的同时,也应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和成长。

首先,要考虑学生原有的阅读基础。阅读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前的阅读经历对于后续的阅读活动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一般情况下,超越现有基础的跨越式的阅读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原有的阅读积淀,而不能先入为主,全班一盘棋,同等要求。例如,很多高中生对唐诗都并不陌生,但是未必每个人都读过《唐诗三百首》(清荷塘退士编),这时如果要求某个学生借助白居易《长恨歌》来理解教材中《琵琶行》,这个教学安排的可行性就大为削弱。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阅读基础,教师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可行的阅读教学过程。

其次,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阅读兴趣是决定阅读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文章书籍日益丰富、学生阅读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学生读同一本书、喜欢同一个作家。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在要求学

生在统一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任务的前提下,更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自己喜欢的阅读活动中去。以宋词而言,有些学生喜欢豪放词,喜欢苏东坡,有些学生喜欢婉约词,喜欢李煜。这些兴趣爱好都应该值得肯定的。当然,教师也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喜欢言情小说、喜欢漫画文学、喜欢花边书刊,这些阅读行为都应该得到有效的遏制和引导。

再次,要兼顾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个特殊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总体上是比较一致的,但也存在着些许差异性,即便是在高中同一年级。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育教学要适应这些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心理发展阶段上的个体差异性,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阅读教学当然要考虑这一层因素。例如,越是主题深刻作品的阅读,越需要基于阅历的积淀;学生意志越是消沉时,越是需要指导其阅读思想更加积极向上的作品。只有这样,阅读教学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阅读教学课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打造真正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必然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关系因素。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总结以往的阅读教学经验,取其精华;更要敢于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工作的桎梏,摒弃糟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逐渐走出一条高效务实的阅读教学之路,从而推动语文的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著、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惠志雄《如何处理好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教育与教师》2011年第4期。[4]李松《中学生阅读的不良处境与应对策略》,《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3年第5期。[5]刘振鲁《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浅谈如何正确处理好阅读与作文的关系》,《中国教师》2007年第1期。

上一篇:党建热点怎么看心得体会下一篇:社区迎国庆活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