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阅读课堂

2024-06-16

高效阅读课堂(精选12篇)

高效阅读课堂 篇1

语文教学本应是富有诗意的教学, 并在这种诗意盎然的教学中, 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 人文素养得以提高, 个人素质得以完善, 精神境界得以升华, 熏陶演绎可使人生充满诗意。但长期形成的重传授、重应试的传统, 使诗意的语文教学缺乏理论支撑;对知识急功近利的训练, 使生机盎然的语文阅读变得琐碎、枯燥;忽视语文教学的审美规律和要求, 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激情消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迷失, 使其本应深厚的人文素养、健全的人格心灵显著缺陷, 最终导致教师倦教语文, 学生厌学语文, 语文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我们致力于探索以必修本的编排体例为序列, 立足教材, 多向辐射, 精选美文, 重组构建的扩展联读式新型课堂高效阅读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注入诗意因素, 恢复语文教学活力, 重振语文教学的雄风, 给教师和学生的人生增添一束绿色的诗意。

一、要点回放——让旧知促成新知

要点回放式阅读, 就是在阅读一篇文章时, 从文章某一角度出发, 进行要点归纳, 迅速调动大脑中储存的与此有关的内容, 互为参照、互为补充、互为印证, 达到加深对文章理解目的的一种阅读方法。同一景物, 在不同作家笔下, 可传递出不同的情感;表现同一主题的小说, 故事情节却可以完全不同;同一类人物在不同作家笔下可以显示出不同的典型性格。阅读时, 如能把握景物、情节、人物等要点, 结合曾经阅读的文章, 进行回放, 并就此展开丰富的拓展联想, 进而在拓展联想的基础上, 品味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或作品的丰富内蕴, 这样就能使学习的效果得到加深和提升, 进入新的创造性的境界。

如在阅读《灯下漫笔》时, 我们可以与《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结合起来读, 以华老栓、夏瑜、孔乙己、闰土、阿Q等人物作为媒介, 让学生回放已有知识, 深入品析新作。我们通过回放鲁迅小说的人物群像——愚昧的华老栓、先觉的夏瑜、迂腐的孔乙己、麻木的闰土、滑稽的阿Q, 了解鲁迅对中国社会的认识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从而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现状及鲁迅思想的发展有深入认识, 对小说所描写和揭示的中国长期的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统治造成的国民极端的物质与精神贫困, 乃至人的尊严的彻底丧失, 造成主体精神世界的退化与动物化的根本原因有深刻的理解, 对形成如此思想精神、国民性病状的根源有新的认识。通过要点回放式阅读, 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无疑对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灯下漫笔》的深刻思想是大有裨益的。同时, 也对鲁迅小说中强烈沉痛的批判和否定封建主义的宏大主题, 对鲁迅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 以人物的实际生活为基础, 去“杂取种种人”, 概括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着眼于当时中国的典型环境, 使小说中人物形象, 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的创作方法有深入理解。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互促成, 从而达到高效阅读的诗意追求。

二、片段摘要——让细节拨动心弦

在如今这个信息密集的时代, 阅免“胡子头发一把抓”。在扩展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 摘取精彩片段, 尤其是作品借以传情达意的细腻入微的细节描写, 感受作品的审美震撼力, 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摘取精彩片段联读, 一是抓住感触点, 二是选取相似点, 三是找准相异点。我们以《项脊轩志》《泷冈阡表》《祭妹文》三文为例来谈。三文都以家常琐事、平实的语言、细致入微的细节来表现缅怀亲人的真情实感。《项脊轩志》悲大家庭崩溃、悲痛失母亲与祖母、悲树在妻亡物是人非;《泷冈阡表》敬父亲为官清廉、孝养母亲、于人仁德、教子殷切;《祭妹文》哀三妹素文天真活泼纯真善良而遭遗弃、贤惠持家而遭疾病、与阿兄休戚相依而死生相隔。一悲一敬一哀触动我们心灵中最敏感、最柔软的部分, 引起我们的强烈共鸣。在叙事怀人中, 《项脊轩志》《泷冈阡表》以语言描写取胜, 如:“妪又曰:汝姊在吾怀, 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又如:“母曰: (汝父) 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 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 使其言然, 吾不及见儿之立也, 后当以我语告之。’”《祭妹文》以动作描写见长, 如:“予捉蟋蟀, 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 同临其穴。”又如:“前年予病, 汝终宵刺探, 减一分则喜, 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 犹尚殗殜, 无所娱遣;汝来床前, 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 聊资一欢。”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使我们如闻其声而见其人, 观其行而见其神!基于以上理解, 我们以“真情实感”为红线, 打通古今, 立足赏读, 推出了“情满青山, 意溢碧海”为题的扩展联读课例, 在武汉市阅读研讨课上作展示, 受到一致好评。

三、情思体悟——让美情震撼心灵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熏陶, 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维度, 是语文教育源远流长的一个好传统, 也是语文教学诗意追求的重要体现。《我的呼吁》中“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的真诚呼吁, 史怀哲一生致力于非洲国家医疗事业的高尚行为, 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在此基础上扩展联读莫应丰《我的小鸟儿死了》、李国文《桐花时节》、刘亮程《寒风吹彻》 (均选自《语文读本》第四册) , 让学生在感受文学形象中, 培养悲悯苦难、同情弱者、尊重生命的湿润心灵和圣洁情怀。

概括人物命运, 把握文学形象。《我的小鸟儿死了》中“我”小心翼翼捧鸟回家, 任劳任怨悉心饲养;称羡于友, 招致小鸟丧命。《桐花时节》中作者在“文革”时期因受迫害而接受“劳动改造”, 目睹当地劳动妇女的艰难困苦:生活重压之下, 青春短暂, 红颜易逝, “莲莲”死于非命。《寒风吹彻》中“我”寒夜拉柴, 冻坏一条腿;孤苦老人, 冻死村头;体弱姑妈, 在苦盼春天中死去。三篇散文, 都形象地诠释了史怀哲“反对将所有的生命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及提倡“爱护并促进生命”, 反对“伤害并破坏生命”的善恶观。

体会作者情感, 升华自我人格。三篇散文, 作者为卑微生命惨遭戕害而撕心裂肺, 为善良纯美横遭践踏而椎心泣血, 为社会良知隐退泯灭而呐喊呼吁。学生阅读这几篇散文, 神态凝重, 心情悲愤, 有的甚至泪流满面。他们感受到了弱势群体的无奈与痛苦, 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生活的苦涩与期盼, 也感受到作者鲜活细腻、仁慈悲悯的善良情怀。在潜移默化之中, 身心得以涵养, 精神得以澡雪, 实现心灵和人格的升华。

如果说演讲词《我的呼吁》是对人性至善的理性呼唤, 那么, 三篇散文则是对“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形象再现。并且, 三篇散文, 主旨鲜明, 既相对独立, 又在逻辑上渐次升华, 恰成体系:人类每个个体生命, 只有以丰富的物质为保障, 自由的精神为支撑, 清明的政治为土壤, 才能实现“更广阔的生存与快乐”。

四、专题探究——让研读结出硕果

课堂高效阅读, 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阅读资源, 优化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抓住纷繁芜杂的阅读材料的内在联系, 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科研精神, 促进智能进一步发展, 进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在“顺应学生的天性, 激情启疑使之乐学”的同时, 又进行了“抓联系, 促发展, 争高效”的探索。即向学生渗透联系的观点, 促使其思维、认识的发展, 争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联读生疑, 确定探究课题。在课内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联读了苏轼的《定风波》和《卜算子》两首词, 学生在理解两首词的情感基调和创作风格中质疑:苏轼命运多舛, 旷达之气何来?为什么同一时期的作品创作风格迥异?是黄州成就了苏轼还是苏轼成就了黄州?综合上述问题, 我们因势利导确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解读苏轼的“黄州现象”》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指导学生运用比较鉴赏, 联系延伸, 将苏轼的黄州创作与他个人经历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联系起来, 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词作, 体会苏轼作品中表现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

沿波讨源, 聚焦人物心灵。研究性阅读, 必须抓住问题的聚焦点。我们从苏轼人格思想发展的前后联系着眼, 从苏轼黄州时期创作风格的差异性入手, 将苏轼黄州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探究。苏轼在黄州的感情是复杂的, 创作的作品风格是多样的, 为了使学生广泛占有材料, 我们又向学生推荐了苏轼同期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满庭芳》等作品, 引导展开深入的比较探究。《定风波》是首豪放词, 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也寄寓了诗人对自己遭受政治打击而引发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而《卜算子》却大有婉约之风, 词中流露出的那种不假粉饰的率直, 分明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一个杰出封建士大夫的人生际遇, 听到了一个秉持个人操守不与流俗合污的读书人的心灵的呐喊, 表达了词人孤寂幽愤、清高自诩、蔑视流俗的心境。那么, 同一时期, 同一题材的作品, 时而婉约, 时而豪放;时而豁达, 时而感伤, 我们怎样理解苏轼在黄州的情感变化呢?再读《赤壁赋》,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在其中自可寻到答案。

交流评价, 感悟人生真谛。从信息论的角度看, 课堂上向学生输入的信息, 只有在一定的信息背景下, 才有可能变换储存, 再输出。学生知识面宽, 有效信息丰富, 思维才会左右逢源而“畅流”。因此, 要创造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必须扩大信息源, 把学生阅读的天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把课外阅读所得引进课内, 二者珠联璧合, 自然和谐地统一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 才能使之相互补充相互转化。通过广泛阅读, 多向比较, 深刻探究, 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黄州的苏轼, 人生的挫折让他智性地参悟个人命运, 大自然的洗礼使他找到心灵宁静的的港湾, 感受了生命的愉悦, 实现了化茧成蛹、化蛹为蝶的突破, 才成就了他创作的辉煌和人格的升华;是黄州的经历成就了苏轼, 更是苏轼惊世骇俗的作品成就了黄州。在探究阅读中, 学生的灵魂还受到了洗礼:苦难往往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培养旷达超拔的人格, 定会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崭新的位置, 达到诗意的境界。

这样的研究性阅读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 加大了课堂容量, 指导了阅读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践表明, 课堂高效阅读的诗意追求, 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和深度, 开阔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思维,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确是链接教科书与课外阅读的好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只要树立重教科书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语文课程新理念,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新机制, 语文学习就定会事半功倍。

高效阅读课堂 篇2

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它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以至人的工作学习都会有直接影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保证阅读的质量,提高阅读的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使用不尽。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要养成这一习惯,必须做到:姿势要端正:端正的身心容易唤起注意、记忆、思考等各种心理历程;环境要安静:阅读时应尽力避免干扰,做到安静,空气清新,光线适度;作息要定时:作息不定时是分散注意的主要因素,学习时应该专心致志,游戏时应尽情的玩,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有利于专心阅读习惯的养成;学习地点要固定:学习场所单纯固定,可以控制心理倾向;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而出声阅读不仅速度慢,还会出现口到眼到心不到的现象。

2、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指导学生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问自己“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索。问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培养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习惯。

课本中有许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们抽出来理解,学生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够确切的理解。如《曹船借箭》中,最后一自然段中“神机妙算”一词,学生查字典会知道它的意思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如果学生能联系上文读一读,就可以知道诸葛亮算到三天以后定有大雾,并会有东南风,因此船头向东、船尾向西,而且

利用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草船借箭的计划才得以圆满完成。这样一来,“神机妙算”这个词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比学生查字典的效果好得多。

4、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理解会有一定困难。如《草原》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见到过草原,对“洒脱”一词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在草原上行驶不必像在马路上一样,还得看红绿灯,还得受警察的限制,可以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体会出“洒脱”这个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5、培养阅读时圈画批注的方法。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当然,“动笔”的方法习惯因人而异,教师应该就如何记笔记用笔记对小学生进行定期个别指导。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6、培养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阅读时碰上生字或不理解字词意思的时候,手头有本工具书该会是多么恰意啊!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着重培养小学生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小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能够而且有时需要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语文教师适当的加以指导,并且身体力行,上课时带上工具书,多创造机会强调带工具书阅读的好处,使小学生谨记在心。

7、培养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

8、培养有序阅读的习惯:有序阅读指阅读要有计划性,阅读时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废。阅读的行为要有条不紊:书放在什么位置,笔记和笔放在哪里,暂时不读时怎么做记号等等。

9、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语文教师要经常强调阅读的卫生习惯:如,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提醒学生千万不要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做小动作的陋习,如挖耳挠腮,摆弄小玩意儿,吃零食,东张西望等。由于小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养成这一习惯有一定困难。但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想尽办法,不断提醒,必要时可以采取奖励措施来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教师在课堂上要边说边示范:让学生学着做,逐渐习惯成自然。

总之,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逐步培养,由小积大,最终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爱如春风化雨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毛红云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诚地、由衷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品质,是教育成功的前提。而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更需要我们倾注更大的爱心,对待他们我坚持用爱去感化他们,用行动去启迪他们。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对待好学生要恩威并施要做到及时批评,适时鼓励。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要有爱心和耐心。有了爱心,就有了耐心,尽管工作繁忙,累得无暇休息,无暇娱乐;尽管教育孩子十分操心,有时让你哭笑不得,有时让你气得发疯,但你必须忍耐、忍耐、再忍耐。静下心来,想一想,他们才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就不必大动肝火,一切风平浪静,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在一段时间,我感悟到课堂应该向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我明白是我一贯严肃的教学风格切断了学生的思维,是我冰冷的面孔熄灭了学生心中的热情。如何激活我的课堂,让学生们能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呢?我陷入了沉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总结:“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已和周围的人们。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只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们更喜欢上课,期待上课,于是我总是精心设计,尽最大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使同学们在有趣的学习中,幽默风趣的言语中喜欢上我。

同时,我也学着改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开始经常表扬学生,虽然刚开始的改变是困难的,时不时的想发火,但是我在心里努

力克制自己,告诉自己要有耐心,要慢慢引导。就像魏书生所说的:我们教育子女、教育学生还停留在忠言逆耳的观念上,就落伍了,就不受欢迎了。我们应适当地用上糖衣良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句表扬乃至一个微笑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自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变得更加积极。

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呵护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心中充满希望。刚接手六年级时,就听其他老师说了李静的情况。她,外形邋遢,没有朋友,学习一塌糊涂。当大家说她没救了,放弃吧的时候,我却暗下决心,用我的爱去拯救她。知道这些情况后,我就利用课间经常与她谈心、交流,使得她慢慢地能够接受我,愿意与我交流一些事情。在每节课上,我总是叫她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每当她回答正确时,我总是对她竖起大拇指表扬她,不断地给她信心。课后我抽空辅导她,鼓励她背课文哪怕是一段一段给我背。久而久之,她每节课上积极举手发言,每次的课堂作业她总是很及时地给我批改,每篇课文她总是很认真积极地背给我听。渐渐地,她的脸上现出了孩子应有的笑意。她看见我不再游移躲闪,而是大方又快乐。之后,她的学习进步很快,从以前的不及格到期中考试的及格,老师表扬她,同学们对她刮目相看,课间同学们都在议论说她进步真的很快。从那以后,她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强了,这对于她来说是多么地不容易呀,虽然在对她的辅导过程中我也出现了不少烦恼,但当我每次看到她进步时,都感到无比欣慰。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

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老师习以为常的行为,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也许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班上有个女生叫郑如月,是班干部。一次,她的作业马虎不堪。我将她的作业拿给她看,责问:“你这样写作业,我难以相信,你一向是优秀的,今日为何这么潦草?”这位女生无言以对,后悔却已悄悄爬上脸颊。我不忍再责问,也未作任何补充或是暗示让她重写,只是提醒她下次注意就行。第二日下午,我来到教室,刚坐下,一个崭新的练习本赫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翻开一看,竟是她重新补写的作业,字字端正,笔笔认真,字的大小相等,像刀刻一般,清秀隽永,和先前的作业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我的内心突然涌动着感动和欣悦:这个郑如月,真让我刮目相看。随即,我拿起红笔,在她的本上加上批语:“我不仅欣赏你的作业,我更欣赏你改过的作风,你能这样要求自己,真是慧心难得。期中考试时,郑如月考了95分的好成绩,得了第一名。这位小女生又一次让我刮目相看。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她大加赞赏,班上前三名同学的名字被我搬上光荣榜,我在第一名郑如月的名字周围特地画了几个五角星,好似给她戴了一顶充满光环的帽子。我发现,郑如月那张小脸兴奋得通红通红,眼睛里盛满了浓浓的笑意、幸福和陶醉。及时批评适时鼓励是一服良药,它能造就一个好孩子,只要教育者把握好尺度。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已作为我的座右铭。为了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也为了我心中的那份爱,不断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

上艰苦跋涉,用热血和汗水去浇灌多多娇嫩的花蕾,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高效阅读课堂 篇3

【关键词】群文阅读;高效教学;阅读素养;教学策略

如今,高效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更是语文高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开展群文阅读,是实现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所谓“群文阅读”,是在一定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探索性地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组群文的学习,为学生营造生活化、原生态的阅读情境,提供更为丰富而多样的阅读资源,通过多篇相关联的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掌握生活化阅读的基本方法,在探索性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

一、群文阅读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增加了阅读量,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人是在踢球中学会踢球,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阅读也是在阅读中学会的。尽管教师的讲授、示范有其作用,但阅读经验是无法由他人替代的,个人的阅读策略一定是学生亲身操作、应用后内化而成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读得太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四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以阅读教材中的课文为主,阅读量差得很远。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一节课读三——五篇文章,大大增加了阅读量,扩大了阅读面,为学生学会阅读提供了“量”的保障。

(二)提高了阅读速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许多新知识产生。要想获取更多信息,就必须学会快速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四学段学生默读速度为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一篇两千字左右的课文要教一至二个课时,这种阅读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群文阅读教学,大大增加了阅读量,很好地革除了这一弊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三)落实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

当前的语文教学,一两节课教一篇文章,学生读完后内容基本理解,但教师还要不停地问和讲,学生被动地答和听,主体意识严重缺失,阅读兴趣大大降低。而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节课要读多篇文章,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当中,始终保留着新鲜感。教师少问少讲,学生忙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读得更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当前的语文教学,一两节课教一篇课文,大量时间在品味字词分析情感,关注精读、朗读方法的指导。其实,生活中的阅读更多的是默读,有时需要细细品味,有时更需要快速浏览。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多篇文章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关注略读、默读的方法指导,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学会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选文时,以灵活的主题组文成群

群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自主选择文本、组合文本、呈现文本。但如何确定群文主题,恰当选择一组文章,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前,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育热点、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水平、能力训练重点等要素,确定一个主题,再根据主题去有层次、有目的地选择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也包括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实用性文本,同时兼顾行文特色、叙事风格、文章要素(主题、体裁、语言形式、表现手法、深度等)、作者(年代、国度、写作特点)等方面,科学搭配,使之能更好地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

(二)备课时,以科学的目标显现功效

由于阅读量的增加,群文阅读教学不能以传统单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作为目标,而应对原来的具体、细化的目标,进行整合。成为“群文”的目标,使群文教学的功效充分显现出来。目标的表述要立足“群文”,尽可能地设定保底目标,目标的点更集中,不过于细化,用“大目标”来体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三)课堂上,以灵活的结构呈现群文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优化要素的结构就能提高整体的功能。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按照一定的结构,才能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合理选择举一反三式、分组递进式、反复重读式等教学结构,有效地呈现文章。

(四)阅读中,以求同式阅读感悟主题

群文阅读与单篇文章阅读相比,最大优势就是避免了阅读的形式和主题单一,缺乏举一反三地拓展阅读,对主题的认识不够深入等现象。若能利用好这一优势,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群文阅读、生活化阅读的方法,也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使认识与方法形成序列。

(五)点拨时,以求异式品析升华中心

文学作品样式各异。进行群文阅读时,不仅要求同阅读,求异品析也很必要。所谓“求异品析”,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利用群文的“同”和“异”,从整体和局部上完成品读和赏析,用“局部”上的“异”,去深化和丰富“整体”上的“同”;在“整体”上“同”的基础上,去发现“局部”上的“异”,从而对群文的主题,有更深入地认识,实现认识的升华;对群文的表现手法有更全面地掌握,实现对写作方法的领悟。

总之,群文阅读给语文教学开辟了新局面,让语文教学进入了一片新天地,是语文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姚婷.“群文阅读”――有效的阅读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3(36)

践行自主阅读构建高效课堂 篇4

一、激发兴趣, 唤起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

我们经常在阅读课伊始采用“设趣”、“激趣”、“引趣”、“生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或用充满情感、富有诗情画意、能引发学生展开丰富想像和联想的导入语来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或通过学生对文本, 特别是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设疑和释疑, 来引入文本的阅读, 或通过对文本的激情朗读, 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达到“知情合一”的教学效果, 或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 使学生尽快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等。这样, 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无疑非常重要。

二、学会预习,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效率

预习不是随便将文章看两遍, 这样是起不到什么效果的。学生要有效地进行预习, 就要知道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如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预习的具体做法是三步三读法。第一步, 读三遍课文:读第一遍, 找出并学会 (会读、会写、会用) 生字词;读第二遍,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读第三遍, 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步:收集与课文背景有关和与作者有关的资料。第三步:提出疑难问题。

要使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 学会预习, 教师必须精心指导。首先在课堂上拿出一部分时间分步指导学生预习, 然后再利用下午自习时间让学生预习, 最后才让学生回家独立完成预习作业。这样做, 开始可能要放慢进度, 但“磨刀不误砍柴工”, 后来效果是非常好的。

三、教会质疑, 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我校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着手, 来教会学生在阅读中质疑。从“教”的角度来说, 我校语文课题组成员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做到三点:第一, 每节课必须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 因为没有机会就不能实践, 教师预设的主线问题必须结合学生的质疑进行调整;第二, 对学生的质疑要给予具体的指导, 既要有语言去指导, 又要用行为去示范;第三, 对学生的质疑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不管学生质疑的水平高或低, 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 或肯定他们质疑的态度, 或肯定他们质疑的角度, 或肯定他们质疑的深度和质量, 这些都会激励学生勇于质疑, 逐渐养成质疑的习惯, 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四、注重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真正提高能力, 获得发展。为此, 在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提炼出了理解句子的四步法即:读句子—找重点词并解释—理解句意—谈体会。学生带着主线问题, 运用理解句子的四步法, 自主读书, 自主感悟,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前在语文课上从不发言的学生, 现在也敢于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五、理解运用, 真正达到能自主阅读的目的

学生会不会自主阅读, 不仅表现在阅读的理解方面, 而且还表现在会不会运用积累的知识。理解了, 但是不会运用, 自主阅读就失去了意义。

阅读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篇5

一、有效预习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高效课堂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实行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在学生自学、展示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古语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的听课才能更有目的、更有效,也可以在课前预习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预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受益终身,而且还有利于上课教师节约引导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展示的机会。如果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预习,会直接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讨论和展示效果,耽误课堂教学时间,致使课堂教学容量减少,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有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才能有重点,才能实现和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也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的达到高效。

二、方法指导是实现有效预习的捷径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由此可见,预习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知识,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辨析、比较、综合,锻炼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很多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把课文通读一遍,最多再查一下字典,了解生字、词,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的基本做不到,其实这样的预习就不能算是有效。教师必须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才能使预习达到有效!

记得有一次在某学校上公开课,虽然该校教师布置学生进行了预习,由于我对学生预习情况不了解,课堂上无论我怎样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气氛还是不浓,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后来回到学校,我根据我班学生情况,拟出适合学生的预习学案,并提前发给学生,通过观察、询问、提问,了解学生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指导,对学生预习的方法上进行指导。课堂上,针对学生普遍的问题进行重点讨论和引导,这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看来,教师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对于提高预习效果至关重要。

我常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诵读法,让学生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捕捉信息,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储备必要的知识信息。圈点法,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圈生字画生词能回答课后问题,能概括段意或主要内容,训练学生养成预习动笔、动脑的习惯。查找资料法,是指导学生结合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查阅工具书、资料、或者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语,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弄懂句子的意思,养成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独立解决字词句等疑问的习惯。旁批法,是引导学生将解决的问题在读书时对词句段的想法、感悟及时进行旁注,为课堂交流做准备,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质疑法,是结合课后问题和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以问促思、以读促想,读想结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使预习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方法指导得当,预习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课堂师生才能配合默契。

三、明确预习目的是有效预习关键

教师应根据教材体系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学生预习。根据课文编制好预习案,让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有的放矢,提高预习效率。预习有明确目标,预习内容具体,预习有方向,预习得法。这样预习才能使学生知识与能力有提升,这就是有效预习。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预习方案,那些欠缺是需要补充的,哪些是薄弱需要加强的,哪些是关键需要重锤敲击的等,让课堂充满灵动和精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检查评价是实现有效预习的途径。

要想预习达到预期效果,让预习不流于形式,就必须建立检查机制,我一般是这样做的:

1、学生检查机制:

班上以小组为单位,实行组长负责制,小组在课前交叉检查,对没有做好预习的同学进行登记,并计入小组考核。每周评分,对做的好的小组及时进行表彰。由于小组每个成员都关系到小组的荣誉,组长在经过培训后都相当认真负责,还可以担当起指导本组同学预习的任务。

2、教师检查机制: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检查预习案,交流反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结合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互动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参与课堂活动的情感态度,思考理解课文的方法,交流表达的能力,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预习成为了一种习惯,还培养了他们思考、质疑问题的能力。

五、以有效预习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一点不假。只有当学生把预习当做是一件很愉快的事,而不是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时,才能积极主动地、认真地进行预习。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预习质疑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以课堂教学创新巩固预习成果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设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教师教变为学生自主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的有激情,有收获。如学习《核舟记》、《威尼斯商人》、《石壕吏》等课文时我并没有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课文诵读、分析上,而是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准备一些这些课上要使用的道具,分小组让学生来表演,看看那一组表演的最好。学生积极性特别高,心想展示自己的机会来了。为能表演好这一课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读熟课文根本就不需要老师操心了,而且好多的学生还查阅了许多的书籍。这样的课堂,学生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个性发挥得充分,这样才是高效理想的课堂。

实现本真课堂促进阅读高效 篇6

[关键词]本真课堂阅读高效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030

现代技术条件下的阅读教学本真课堂是怎样的课堂?应当是学生能够高度自主、探究和创新阅读的课堂。伴随着课堂改革之春风,探索促进阅读高效之方略,是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本真课堂应当是教学媒体科学辅助的课堂

语文教学过程中,先进教育媒体的运用在促进学生创新阅读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让教学媒体发挥辅助作用,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媒介的辅助下进行有效互动。比如教学一些古诗词,有些教师总要以磁带录音去引领学生朗读,但必须看到的现实是,磁带是不可能去传递空间语言的,还需要教师范读,那样可以以教师传神的朗读,促使学生真正感悟古诗词的意境。再如,教学独具情感基调的古诗词,我们总要配置一些曲调让学生去朗读,这曲调的配置就不能草率了之,否则不能促进学生正确感悟。音乐的情感基调一定要匹配于古诗词的情感基调,充满金戈铁马基调的当选金戈铁马的曲谱,属于儿女情长的当选带有柔情之美的曲调。如果滥用一些与文本内容不匹配的曲谱,不仅不能真正达到辅助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感悟,甚至会削弱学生的创新感悟。曾听一同行教学《木兰诗》,教者为了增进课堂教学感悟效果,在学生进行朗读时,总在播放一种属于金戈铁马之类的曲调。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者总感到这样的处理很不到位。因为《木兰诗》的主人翁是一个具有壮烈美和柔情美的古代民族英雄,作品所描述的不仅仅是木兰的壮烈,更多的是她的柔情。开篇的“唧唧复唧唧”,接着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后来的“木兰不用尚书郎”,最后的“开我东客门,坐我西客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等,都应当是木兰代父从军前后复杂情感基调的体现。现代教育媒体的先进性是有目共睹的,但要真正发挥其辅助作用,还要根据具体教学的需要,切不可乱用、滥用。

二、本真课堂应当是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课堂

理想的智育应当是让学生能够超越知识,激发创造,进而形成学生的智慧。平时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譬如《羚羊木雕》是一篇具有独特结构和丰富思想情感的作品。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浏览全文,学生便发现:作品不仅运用了顺叙、倒叙,还有插叙,这些叙述方式又以“羚羊木雕”串联起来。虽然叙述方式多样,但浑然一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笔者注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有学生说:“这是在表达‘我的悔恨,悔恨什么?那就是‘我不应该重视钱财而轻视人际关系,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也有学生这样说:“这完全是在提醒一些人,遇事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有着孩子的思想,不应该为眼前的利益而毁灭孩子的心愿,对孩子的责怪是一时的,但对孩子心灵的创伤可能是久远的,也许就是一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则点拨引导,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三、本真课堂应当是学生创新感悟的课堂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提纲中曾经这样阐释:“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先生笔下的理想智育对阅读教学的创新感悟极有启迪意义。阅读教学本真的课堂应当是学生创新阅读感悟的课堂,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应当充满着自己的探究,而所探究的又应当极具创新的意义。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感悟中,多让学生自己去创新感悟是笔者所追求的理想过程。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学生对诸葛亮还是比较熟悉的,一是他们在小学时已经接触了《三顾茅庐》和《草船借箭》,知道诸葛亮是伟大的军事家,尤其喜爱他的神机妙算;二是他们已经看过一些影视片,对诸葛亮历史上的贡献知晓得比较多。那学习《出师表》怎样让学生产生新的感悟呢?教学中,笔者不仅让学生去探究文本的语言文字,还让学生去探究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文化意义。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探究,发现《出师表》是那样的感动人心。它激励我们凡事要胸怀一颗忠心,它激励我们要知道感恩。学生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感受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正是诸葛亮的具体写照。诸葛亮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和赤忱谱写着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构建高效课堂 引领阅读乐趣 篇7

一、牵手生活, 激发课堂情趣

俗话说:“君子不开口, 神仙也难下手。”所以, 作为语文老师, 最怕课堂上学生三缄其口。如果遇到这种情况, 你可以像下面的岳老师那样, 说出一些有魔力的话, 相信学生们一定会侃侃而谈的。在组织一次班级读书会, 我这样进行导入:读书会开始前播放流行歌曲周杰伦的《龙拳》, 听着音乐, 学生们兴奋地交头接耳, 个别学生还跟着音乐哼唱。教师:“听出来是谁唱的什么歌吗?大声说出来!”学生:“周杰伦的《龙拳》 (学生显得比较兴奋) 。”教师:“看, 我们人人都知道, 难怪叫流行歌曲呢!只是, 流行的东西, 要想成为一种经典, 必须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手上拿的这两本书 (教师举起《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 在刚刚问世时也刮起了一股流行的旋风, 十年后的今天, 当你们这些新世纪的孩子捧起这本书时仍然是如此的喜爱。因此, 我就在想:这本书最打动你们、最吸引你们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我也想听听你们心中的想法……”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丝丝入扣, 将学生的兴奋点与交流内容完美地整合起来。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 学会了许多歌曲, 接触到了许多影视片段。导入新课时, 恰当运用影视片段、流行歌曲等, 可以创设与课文相协调的氛围,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关注学生的心智水平, 让课堂精彩

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认识规律和成人的不一样。课堂上, 我们不能以为自己感动, 学生就一定会感动。我们的审美情趣、能力和学生有重大差异。蹲下来看学生, 就是认真地观察了解儿童的世界, 努力在打通儿童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上动脑筋。要仔细琢磨学生, 换位思考。要想想儿童会怎样读这个文本。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 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沈大安老师指出: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 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如在教学《尊严》时, 我创设了图片加音乐的情境引领学生感受“逃难”时的凄苦, 并且在图片的展示中, 让学生去体会“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等重点词语的意境, 从中感受哈默的与众不同之处和那可贵的尊严。在多种感官的调动下, 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的确, 给学生一架梯子, 他们摘到了最甜的葡萄。我想:这就是教学的精彩, 更是生本课堂的成功。

三、合理安排序列, 优化教学过程

阅读课堂教学中, 程序的安排也很重要。程序安排得当, 教学才会条理清晰, 井然有序, 否则, 就会陷入混乱。教学程序的安排, 应遵循事物的内在发展逻辑, 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及学习语言的规律。比如, 阅读教学必须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 不能随意改变。但每篇文章千篇一律逐句逐段逐篇地学习, 又会导致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鉴于这种情况, 我认为教学中可以灵活合理化地采取变序的方式, 来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变序决不是随心所欲的, 而是要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 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 突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结构来组织教学,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如交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课文, 可以从课文记叙事情的结果或结论入手,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可从“周瑜长叹一声, 说:‘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比不上他!’”入手, 引导学生讨论“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就会从课文中找事实, 进一步理解他知天文, 晓地理, 识人心, 善谋划;而含有直接点明中心的段落和语句的课文, 阅读教学时就可找准文章的中心, 直奔中心。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四、倡导自读自悟, 调动思维合作

实现本真课堂 促进阅读高效 篇8

一、本真课堂应当是教学媒体科学辅助的课堂

语文教学过程中,先进教育媒体的运用在促进学生创新阅读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让教学媒体发挥辅助作用,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媒介的辅助下进行有效互动。比如教学一些古诗词,有些教师总要以磁带录音去引领学生朗读,但必须看到的现实是,磁带是不可能去传递空间语言的,还需要教师范读,那样可以以教师传神的朗读,促使学生真正感悟古诗词的意境。再如,教学独具情感基调的古诗词,我们总要配置一些曲调让学生去朗读,这曲调的配置就不能草率了之,否则不能促进学生正确感悟。音乐的情感基调一定要匹配于古诗词的情感基调,充满金戈铁马基调的当选金戈铁马的曲谱,属于儿女情长的当选带有柔情之美的曲调。如果滥用一些与文本内容不匹配的曲谱,不仅不能真正达到辅助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感悟,甚至会削弱学生的创新感悟。曾听一同行教学《木兰诗》,教者为了增进课堂教学感悟效果,在学生进行朗读时,总在播放一种属于金戈铁马之类的曲调。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者总感到这样的处理很不到位。因为《木兰诗》的主人 翁是一个 具有壮烈 美和柔情美的古代 民族英雄,作品所描 述的不仅 仅是木兰 的壮烈,更多的是她的柔情。开篇的“唧唧复唧唧”,接着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后来的“木兰不用尚书郎”,最后的“开我东客门,坐我西客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等,都应当是木兰代父从军前后复杂情感基调的体现。现代教育媒体的先进性是有目共睹的,但要真正发挥其辅助作用,还要根据具体教学的需要,切不可乱用、滥用。

二、本真课堂应当是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课堂

理想的智育应当 是让学生 能够超越 知识,激发创造,进而形成学生的智慧。平时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譬如《羚羊木雕》是一篇具有独特结构和丰富思想情感的作品。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浏览全文,学生便发现:作品不仅运用了顺叙、倒叙,还有插叙,这些叙述方式又以“羚羊木雕”串联起来。虽然叙述方式多样,但浑然一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笔者注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有学生说:“这是在表达‘我’的悔恨,悔恨什么?那就是‘我’不应该重视钱财而轻视人际关系,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也有学生这样说:“这完全是在提醒一些人,遇事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有着孩子的思想,不应该为眼前的利益而毁灭孩子的心愿,对孩子的责怪是一时 的,但对孩子 心灵的创 伤可能是 久远的,也许就是一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则点拨引导,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三、本真课堂应当是学生创新感悟的课堂

语文课堂高效阅读应从何入手 篇9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育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传统课过于强化老师的权威角色, 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背着手认真地听,或将标准答案工整地抄下来,教学目标就是“老师讲的重点都要记下来”。显然,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变成了从属地位。高效阅读回归了“教”与“学”的正确关系,“教”是课堂的灵魂,“学”是课堂的具体活动。洋思中学这样比喻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是三大战役中的毛泽东”,老师必须是高效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才能成为“冲锋陷阵”的将士。课堂教学必须是贯穿学生“学”的活动,但老师也不能退到幕后,必须是学习活动的驾驭者、指挥者。陶行知先生就这样说过: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理念不转变,越卖力的活动就越是南辕北辙,越是背离高效目标。

二、高效阅读的首要环节:教师有效备课

传统阅读课的低效表现在: 备知识点,备丰富的资料,“老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单纯考虑了知识渊博,忽视了学生用什么方法接受的问题,老师出力多,学生收益少。至于为应付教案检查而写教案,本质上与“高效”课是“绝缘”的。

高效课堂一定是围绕文本组织学生积极有序展开课堂活动,围绕文本备课具体指学生阅读文本的活动, 对文本提取信息的活动,针对文本书写的活动。学生的活动体现老师的教学理念,实现预设目标,学生活动要建立在对学情的掌握上。有效备课还包括整堂课的系统性、科学性。 系统性指教学过程几个部分结构要完整, 每一过程设计要呈现由浅入深的梯度;科学性指问题设计要合理,学习活动要切合学情。有效备课最终要落实到每一环节的探究问题上, 探究问题承载了本节课的所有的“效”。例如,过于简单的问题 ,重复的问题,偏离授课目标的问题等, 属于无效或低效问题, 坚决去掉。所以,探究问题宜少不宜多,设计问题一定是有探究价值的,探究价值由授课目标决定。探究问题一定要考虑到探究活动中的“生成 ”, 这是彰显学生个性和兴趣的“火花点”,无法预设全部结果,但要考虑探究范围, 原则是尽量不偏离探究主题。因此,我认为高效备课中, 最劳神动脑的是设计探究问题,这需要精心备课。实现了高效备课,才有可能实现高效课堂。在日常教学中,部分中老年教师凭借对教材内容的熟练,轻视备课,课前五分钟翻阅教学内容就上了讲台,且美其名曰“五分钟功夫”。现在,与有效备课相比较,显而易见,缺失很多,这就是传统课堂耗时低效的症结所在。

三、高效阅读的主阵地:高效课堂

课堂高效指在教师有序组织下,学生高效完成老师预设的每一环节。活动环节一般有三类:具体指学生阅读文本的活动,对文本提取信息的活动,针对文本书写的活动。读是理解文本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例如由初读、细读再到情感读,就体现了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日常教学中经常采用的范读、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变换形式,可以激发阅读兴趣,但读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理解。读一般是对文本的初步理解,深层次的理解在第二环节进行。所以,读的活动进行到初步理解文本大意时,就组织学生展开对文本提取信息的活动,针对文本预设的问题一般体现由面到点、由浅入深的特点。例如,前面的问题大多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概括,后面问题才逐步设计对重点、难点以及主题思想探究。本环节常见的活动方式有:个体对个体提问,个体对老师提问,老师预设提问;个体独立探究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等。无论是哪种探究活动形式, 老师组织活动时要把握一个原则:必须先有个体探究的初步成果, 然后才展开小组合作探究。例如针对某个问题,个体必须独立思考,或口头或书写,然后再小组合作探究,这样的探究活动才有效,如果提出问题后,老师立即组织小组开始探究,反应快的学生说,反应慢的学生无话可说,导致探究活动低效,课堂低效。这个环节中,有必要教会学生提取信息的一些方法,例如,边阅读边勾画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问题直接用原文关键词、关键句回答,有些问题需围绕关键词,重新组合回答。这种勾画法会让学生探究问题时紧扣文本,有理有据,提高探究效果。探究问题设计上,一般会有一道开放性问题,联系生活或谈谈感受。这应该是一道高层次高效率的问题,其本质是知识的活学活用,这就进入到课堂的第三个环节, 针对文本书写的活动。常见的组织形式有写感受,好句仿写,有针对性地细节描写。老师组织学生务必人人动笔或动口,恰当点评,激励学生。

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提升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等综合能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来开展阅读教学工作, 但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主角”, 少部分尖子生充分“配角”, 课堂俨然成为教师自我表演的舞台, 大部分学生并未融入教学氛围之中, 缺乏互动与交流, 课堂气氛沉闷, 缺乏应有的活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就当前阅读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 情境创设虚有其表, 学生情感体验不足。

阅读教学中, 部分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诸多新颖教法, 通过角色扮演将场景重现, 便于学生理解。但由于提供的角色有限, 大部分学生仍游离于课堂之外, 情境创设华而不实。教师创设的情境远离学生生活, 缺乏足够的情感体验, 其收效甚微。

2. 教学目标设计欠妥, 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部分教师“闭门造车”, 缺乏对文本的钻研, 缺少与组内教师的交流研讨, 只是将参考书上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简单罗列, 盲目地套用目标。教师不分析学情, 统一目标、统一问题、统一作业、统一评价, 欲将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线上的“合格产品”, 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发展, 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3. 阅读时间安排不敷, 学生自主思考匮乏。

部分教师运用现代媒体, 将“重点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部分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 加入了对话、表演等活动, 活跃了课堂气氛。但阅读课应解读文本、体悟情感的过程, 没有读书环节的阅读课怎能算得上真正的阅读课?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破解之道

1. 转变传统观念, 跳出传统思维模式。

(1) 拟定明晰、可调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南针, 如果明确不明确, 往往会影响到教学进程和效果。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 应使三维目标力求均衡, 切不可顾此失彼。教学目标也应有可调整性, 以备在出现新问题时变得混乱无序。 (2) 营造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通过品读、体味、感悟文本中蕴含的精神, 使自己的思想受到启迪, 情感受到熏陶。教师在精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 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需求, 创设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2. 创设阅读情境, 重视学生情感熏陶。

(1) 阅读情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阅读情境的创设应真实有效, 面向全体学生, 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差异, 使学生自觉融入情境之中。阅读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进入状态, 应紧扣教学内容, 剔除华而不实的内容。教师应加强课堂的掌控, 不能放任学生自流, 不能为创设情境而脱离教学目标。 (2) 阅读情境具有多样性。阅读课教学为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力, 应追求多元化的创设模式, 除角色扮演之外, 还可创设视频播放、音乐渲染等情境。阅读教学除了“读”, 还免不了教师的“问”。通过适当“问”, 使学生的理解由简单走向具体, 思维由浅表走向深入。如在《明天不封阳台》文中讲述了由于一只受伤的鸽子躲在我家书架底下孵蛋, 由此, 引发了我们家“明天还封阳台吗?”的讨论, 并最终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 其理由是什么呢?“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 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 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由此, 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的美好心灵, 感悟到了一个可敬可爱的父亲的强烈的环保意识, 作品所表达的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这一主题, 是我们分析作品时应始终关注的。

3. 科学安排阅读时间, 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合理规则时间, 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大大压缩教师“教”的时间, 以“学”为重点, 将探索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要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等方式, 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春》阅读教学课中, 学生对春天的感悟不够深刻, 教师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说说, “春天究竟在哪里?”“描绘你眼中的春天。”

借助预设打造高效阅读课堂 篇11

一、预设讲授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每篇课文具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考虑课堂上需要重点分析讲解哪些内容,这些内容通常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主题的关键点,或者是学习的重点以及需要突破的难点,明确哪些内容要重点讲、哪些内容简要讲、哪些详细地讲解。如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课前明确了这篇课文的讲授点主要有:让学生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产生民族自豪感。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现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对赵州桥的特点形成准确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图片资料的慢镜头、定格的切换播放,学生感受到了桥的雄伟,也从中感受到了桥的坚固以及石栏上图案的精美。许多学生看得很投入,他们由衷地为我国有这样伟大的橋梁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趁机问道:“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雄伟、坚固与美观呢?你们知道这座桥是谁设计与建造的吗?看到这么雄伟、坚固、美观的赵州桥,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这样教学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这些问题,积极展开思考与讨论,达到了迅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主题思想的目的。

二、预设评价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应对其进行合理恰当的点评,使学生能够真正进行自我反思,实现有效的激励。教师要做好学前评价预设,牢牢把握学生阅读的航向,促进高效学习。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一课时,结合教学目的,教师可以提前预设评价点:学生能否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蜻蜓的知识了解多少,是否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关爱。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谁能说说课文所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有的说:“这篇课文写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的故事,所以叫‘放飞蜻蜓。”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你已经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有的学生说:“面对学生做错事时,陶行知没有打骂孩子,而是耐心地教导他们。我喜欢这样的老师。”有的学生说:“从陶行知‘抚摸着孩子的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人。”教师对学生们的精彩回答给予大力的表扬,也发现了学生们已经达到预期的阅读目标。这样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预设,使评价更具有针对性,激励效果更好,促使学生高效完成阅读任务。

三、预设争议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情况,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情感争议的地方进行预设,促使学生在朗读、讨论、鉴赏等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时,作者主要对自己与珍珠鸟相处过程的真切描述,反映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语言真挚感人,但学生是否会对作者爱鸟的方式产生异议呢?教师不妨将这一内容设定为教学的争议点。学生首先通过朗读获得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学习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有学生回答:“信赖,往往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时,一名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轻易信赖别人,很容易上当受骗的。”对此,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明白了信赖不是轻信,而是经过认真考察、缜密思考和判断之后才建立起来的信任,这样的信赖会让人与动物、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自然。由上述课例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预设时充分考虑了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及争议点,把握了导学的方向,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阅读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使阅读课堂绽放出无限精彩,教师就要精心做好各种预设,准确把握学生的关注点,充分担当起指导者、参与者、引路者的职责,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内容。

高效阅读课堂 篇12

一、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 语文阅读教育中老师的问题。目前很多教师仍保持惯有的传统教育观念,使得教学上相对滞后,特别是片面的追求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我们的教育更注重的是教方法,让学生从学习中领悟到学习的方法, 成为一个有智慧善于思考的人,而非单单的只会一道题的答案, 只会死记硬背。我国的教育教育还尚未完全开放,大多初中语文的阅读形式单一,学生则只停留在老师指定的阅读资料,然后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阅读资料的自主选择性, 不仅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除此之外就是教师对学生阅读结果的评价了,评论结果单一不说, 根本就不具备任何有效的针对性,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只有老师的肯定才是对自己真正的肯定,因此老师的评价也是相当重要的。

( 二) 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俩个方面: 一方面学生本身缺乏对阅读兴趣。对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不仅是因为教师的作用,学生和家长也都片面的认为阅读就是把文本读透,把精力和重点都放在了高效课堂,完美答卷和优异的成绩上,忽视了阅读本身的含义,无法提高阅读效率。 另一方面,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怎么阅读,对于刚拿到一本名著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关注的不是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思路等方面,而是在机械的遵循老师的要求硬着头皮阅读的同时,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故事上,整个流程下来只知道讲了一个故事,对于著作中的好词好句,文章的思想价值根本就不注意, 所以也就无法学到写作方法,对于自身的阅读水平也几乎没有提升,仅仅是又知道了一个故事。

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问题的对策

( 一) 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无论是做什么事情只有具备了喜欢做这件事的心态,才能有所成功。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爱上阅读,为学生打造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学生设置专门的阅读课, 这堂课上学生可以自由阅读课外书,同时学校应该为学生准备一些书籍,以备不时之需,例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当下流行的《读者》等,利用学校设置的阅读课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心阅读,进行交流,长此以往会有明显的效果,另外,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读书角活动, 以活动的方式来吸引学生,让学生由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

( 二) 教师应当适当的转换教学模式,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 在每堂阅读课上,老师可以将上节课留下的阅读作业,先给学生做个师范,讲讲自己的阅读方法,注意到的重点,以及整个阅读过程和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力, 用自己榜样的作用,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面,另外,老师也可以在语文课文的讲解中旁征博引,一方面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活跃起来,另一方面,老师的榜样作用充分激发的学生对老师的崇拜感,感受到阅读的潜在好处,慢慢的学生就会不自觉的对阅读产生兴趣,一旦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一遇到问题就会主动找老师交流。

(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修炼养成边读边思边画的习惯。现在很多老师都要学生呆着问题去阅读,这就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画的习惯,这种方法作用好了,就能轻松的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有助于阅读水平的提高。 在阅读中,我们往往会出现生僻字的情况,有的学生直接略过, 有的学生望文生义,这都是不对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准备字典之类的工具书放在一旁,以备不时之需,这也是边读边学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阅读水平,得出更加精准的心得体会,另一方面在阅读中也认识的新的生词,丰富了知识。

在阅读中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学会质疑阅读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需要学生慢慢的学会自己提出对阅读资料的问题,并且自己分析自己解决,用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总跟着答案和老师的思路走,总之就要学会自主选择能提高自己读物,勤于思考。

小结

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的研究,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在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中, 再次加深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想让初中阅读教学走出当前的困境,摆脱现状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自身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丰富的榜样,将自己的方法和经验分享给学生,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提高阅读水平。

摘要:阅读是一个由读者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浏览而获取信息和情感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读者和作者交流的一个过程,它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使读者获取知识,还可以培养读者的情感。因此,阅读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从形式上看它承接着小学阅读和高中阅读,是一个过度阶段同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预想中那样被重视,其中的问题一部分来自于学生自己,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就行分析探讨,给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所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云凤.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年第14期.

[2]赵春婷.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年第16期.

[3]董艳芳.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雪莲,2015年第29期.

[4]田洁.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年第06期.

上一篇:氧化物阳极下一篇:基于问题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