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学习法

2024-06-16

基于问题学习法(共11篇)

基于问题学习法 篇1

“基于问题学习”是以问题为基础展开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它不以单纯学习和掌握知识为目的, 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解决问题时, 学生需要学习新的知识, 同时需要把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 寻找和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因而能较好地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室制取CO2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果用“基于问题学习”法组织教学, 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有效建构, 教学效果就比较好。

开始教学时, 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本, 再由浅入深地提出下列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进行自主探索或在教师引导下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问题1:实验室常用什么制取CO2?石灰石主要成分是什么?稀盐酸中的溶质是什么?

上述问题属于回忆旧知识, 问题难度不大, 即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解答, 这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同时, 让学生“再去发现”已有的知识, 理顺旧知识, 从而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为新旧知识的顺利联结打下基础。而且, 让学生通过解决上述问题完成了对已有知识的“再次发现”,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2:根据化合价的规律, 你能猜出反应后生成物是什么?

其实上面的反应是有规律的, 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这个规律, 因而Ca2+与Cl-结合生成CaCl2, H+与CO32-结合生成H2CO3, 得到如下化学方程式:Ca CO3+2HCl=CaCl2+H2CO3。

在解决本问题的过程中, 激活了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 而且把处于问题情境中的信息加以重新组合, 通过知识整合, 获得了新的信息, 并获得探究体验和感受。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重新组合”也是一种创新。

问题3:你有什么要问吗?

传统教学中学生提问题不多,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师, 提出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通过问题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包括合情合理的常规性问题, 也包括非常规性的问题, 有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即使问题很简单, 但也会使学生拥有提出问题的经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在本问题情境下, 学生很自然就想到要制取CO2为什么反应后没有生成CO2?于是学生就有疑问, 引出学生将要探究的问题, 必然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培养了学生的发现能力。而发现能力则是创新能力的三大表现形式之一。

问题4:碳酸稳定吗?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也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化学方程式。诚然, 大容量高强度的强化训练也能取得暂时的效果, 但由于学生没有体验, 思考能力不强, 创新能力弱, 不会处理陌生情境中的问题。而学生通过本问题的思考, 综合上述问题后得到如下化学反应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培养了学生的合成能力, 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成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问题5:Na2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哪些物质?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本问题情境中, 学生根据Ca CO3和Na2CO3的组成知道, 它们的区别是阳离子不同, 就可以考虑将原来的Ca2+替代为Na+, 当然要注意化合价, 结果得到如下反应:Na2CO3+2HCl=2Na Cl+H2O+CO2↑。这样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迁移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本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问题6:做馒头时, 面团经过发酵后生成一些酸, 这时常加入Na2CO3揉和后做成馒头, 然后加热, 蒸熟的馒头变得疏松多孔, 为什么?如果Na2CO3加多了, 馒头变得发黄且有涩味, 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办法, 除去馒头中多余的Na2CO3。

这问题要求学生学会如何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师可适时让他们合作探究和讨论, 给各种不同意见以充分的表达机会, 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表现出来, 学生会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 从而可以更好地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 包括让其他学生对所说的不同看法能有一个理解和评价的机会, 学生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今时代知识的剧增使人们不可能在数量上追求知识, 因而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的目的, 而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载体, 理想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把“知识”放在问题中, 放到现实中, 放到一定的情境中。“基于问题学习”通过问题链的展开, 让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 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条知识链, 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进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基于问题学习法 篇2

相遇问题是第二类基本的行程问题。涉及到相向而行和相背而行。一般是在共同的时间内,甲乙两个人合起来一共走了一定路程。可以和普通行程问题对应,速度和对应了普通行程中的速度,共同的时间对应时间,两个人的路程和对应路程。

因此对应公式有:

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

速度和=路程和÷相遇时间

遇时间=路程和÷速度和

路程和=甲的路程+乙的路程

甲路程=甲的速度×甲的时间

乙路程=乙的速度×乙走的时间

A、B两地之间的距离为20千米,甲乙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两个人几小时后相遇?

解:相遇时间=路程和÷速度和

=20÷(6+4)

=2小时

答:两人2小时后相遇

第三类行程问题是追及问题。在同向而行时,两个人之间的速度不一样,会产生路程差。追及问题的共同时间是指追及时间,相当于普通行程中的时间;两个人的速度差对应的是速度,两人的路程差对应路程。

有如下公式:

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速度差=追及路程÷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

甲、乙两人相距150米,甲在前,乙在后,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75米,两人同时向东出发,几分钟后乙能追上甲?

解: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150÷(75-60)=10(分钟)

基于问题学习法 篇3

关键词: 英语口语教学 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

一、高职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高职高专的大学英语存在课程期末考试,A级和四级考试内容不考查口语能力现状,直接引导高职英语教育者重读写和听力,而轻口语教学。在课时有限的听说课上,很多英语教师为了多些时间练听力,而剥夺学生“说”的时间。一些教师以语言知识教学为主,忽视口语教学,导致“哑巴”英语。

2.教师在口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词汇和句型的讲解和练习,认为词汇和句型是对话的根本,忽视了具体的应用语境,结果学生虽然背记了大量词汇和句型,但到了具体的语境不知该用什么、怎么用。忽视了在真实语境中培养学生口头交际的能力和英语的思维习惯。

3.在口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因为口语课时的有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多以讲授为主,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导致学生不说或少说的现象。一些教师也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口语练习。

二、合作学习理论的内涵

合作学习又称为协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经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法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目标。

研究人员发现,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包括有五个共同的基本要素不可缺少。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二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三是个体责任;四是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五是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英语口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

笔者在20015至20016学年第一学期所任教的大一新生课时相同的两个班级中,其中有一班级的英语口语教学进行了合作学习的实践。首先,实验前期,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的口语进行测试,做好测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和保存。并分析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开展问卷调查,制订实施方案。其次以课堂教学为实验平台,以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进行对比实验。对实验班学生的综合情况作出分析和整理,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具体实施。然后通过培训前后的问卷调查、访谈和测验成绩对比,实验中期的方式采用的是结合式,即把策略培训与正常的口语教学目标,教材相结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小组活动,并不断调整。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分组,实验班44人被分成10组,每组4人,这样做有助于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能使小组成员彼此协调、相互支持、共同合作。在小组人员的分配上,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注意把不同口语水平的学生混合搭配(mixedgrouping)。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小组的口语练习中,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从水平较高的学生那里,获得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学员之间的互补。还能充分发挥小组的互助作用,使得各层次水平学生都能有所提高。然后每周拿出一次课的时间作小组活动用,活动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实验后期,再进行一次口语测试,并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四、英语口语教学中合作学习法的实践效果

对比此次两个班级中有一个班级应用合作学习法的实践证明有如下几个方面结论:(1)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英语口语教学的局限性,使各个层次英语口语水平的学生,都可以获得自信,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在激励,形成稳定的学习小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能力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拓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每个学生的口语水评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愿,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水平,明确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五、结语

实践表明,在高职英语口语课堂实施合作学习,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方面都有一定突破;同时在英语对话、人际交往方面更有飞跃,是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有效方法。合作学习促进了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随着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强调外语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英语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越来越突出交际性,课堂教学逐渐走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的语言交际活动,而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小组策略顺应了这个潮流。它改革了传统的个体学习,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完成学习任务,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学习变为探究发现地学习,使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同步发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方面,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消除了很多学生在交往中的胆怯心理;在教学形式上更有独特风格,形式新颖,高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提供了保证。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在高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口语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Johnson,Karen E.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The Pres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0.

[2]Richards,J.C.&T.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郑光锐,房冰.论英语口语合作学习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效学习法 篇4

思维导图的结构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的分布, 便于大脑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同时能使想法很快产生。它使用了大脑喜欢的多色彩的思考方式, 强调左右脑的协调合作。绘制者在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中, 可以大量使用形象生动的图形和容易辨识的符号, 而不是单一的文字。思维导图还强调以立体的方式思考, 将事物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来, 并在基本原则相同的前提下, 允许每个人绘制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思维导图。

近年来, 思维导图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并逐渐被应用于学科教学过程中。我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立项课题“基于思维导图高效学习法的实践研究”, 就是要建立一种基于思维导图的新型学习方法, 充分挖掘左右脑的不同学习功能, 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笔记方法、记忆方法、解题方法、复习方法、归纳方法等形成可操作的流程, 形成用最少时间投入而获得最大学习成效的学习方法。

思维导图提高课堂学习的思维含量

1. 思路导图

对阅读而言,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整理阅读中的要点, 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对写作而言, 用思维导图先构思整体布局, 再局部润色, 能有效避免写作跑题的现象。对理科教学而言, 经过思维导图的梳理, 问题的求解过程就有了思维展开的印迹。

例如, 观察图1中的小旗和烟囱冒出的烟, 关于甲、乙两车相对房子的运动情况,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图2所示的思维过程就是利用思维导图绘制的基本原理和构成要素, 将整个思考问题的过程环环相扣、脉络清晰地展示了出来。

2.知识导图

主要运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 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由于思维导图采用了图形方式帮助理解, 开创了左右脑并用的可能性。主要有以下三种导图形式。

(1) 放射性导图

这是一种以中心知识点为基础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图3所示的“高中物理主要内容”就是典型的放射性导图。

(2) 逻辑性导图

这是一种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表达事物关系的思维方式, 图4中关于“电学”的知识归纳就是典型的逻辑性导图。

(3) 多级放射性逻辑导图

它是综合了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双重优点的一种新型思维方式, 将图3、图4两幅思维导图有机组合起来, 就形成了图5所示的“多级放射性逻辑导图”。按照这样的思路, 该思维导图可以进一步以力学、光学等为中心知识点向逻辑性纵深发展。这样, 就可以从整体上理解整个高中物理学科内容的基本构成, 也能够在某一个维度上理解知识的逻辑性发展过程。

3.观点导图

主要运用在对一些问题的讨论上。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引导讨论的进程, 因为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它从一个中心开始, 每个关键词都可以成为下一个中心。当把所有的中心合起来以后, 就会以一种无穷无尽的分支链的形式从中心向四周放射。当思维突然僵硬时, 可以在关键词或图形上加一条线, 思维会再一次涌动起来, 从而引导讨论的进程。

4.记忆导图

思维导图软件开发的初衷就是帮助记忆。记忆导图用关键图形的网状连接方式形成放射性思维, 充分发挥了大脑的想象力, 让枯燥乏味的机械记忆方法充满了灵性和趣味。

“5+2+x”复习方案的构建

“5”是学生周一至周五在校的课堂教学活动;“2”是学生双休日的自主学习活动;“x”是学生寒暑假的学习活动。依托思维导图, 整体构建“5+2+x”复习方案的方法如下。

1.对重点、难点知识, 要当堂及时反馈和矫正。按照博赞的研究, 对新学习的知识, 第一次复习要在10分钟时进行, 可以有效地遏制记忆的衰减速度。所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要利用这一脑科学的研究成果, 做好相关的教学设计。

2.第二次复习要在24小时内展开, 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布置作业。这一次复习其实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和过多的练习, 关键在于把握住这个时机, 让开始衰减的记忆再一次上扬,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第三次复习是最容易忽略的一个时间点, 应该在1周时进行。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进行到了后面的新知学习的环节, 1周前的知识就被失去了关注。此时, 最好安排学生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一周内的知识进行一次串联, 形成一种联接, 固化知识在结构中的位置。这时的导图不要太综合, 让短时记忆开始向长时记忆转化。

4.第四次复习要发生在1个月时, 基本属于传统教学的章复习环节。这是实现长时记忆的一个关键时间点, 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 二是重视一些基本方法的形成。

上述四次复习是一个有机整体。“高效学习法”就是在把握这些关键点上遵循了规律, 然后在不断的循环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懈。

用思维导图实施高效的自主学习

一直以来, 自主学习都被广泛关注, 但是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又总是被低效所困扰。思维导图这一工具, 为寻找高效的自主学习方法提供了一种可能。下面, 以初中《历史与社会》中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为例, 看看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开展高效的自主学习。

1.前置学习

本次学习活动采取小组学习的形式, 将全班分成了五个小组, 课前布置了前置学习任务“画出本节课的导图”。各小组按照本组成员的集体讨论情况, 定出本组导图的基本框架, 然后分工协作完成。图6、图7是其中两个小组的作品。

2.课中学习

课堂上, 四个小组将导图作品悬挂起来,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作品的构思和具体内容。教师会根据小组汇报的信息进行或质疑、或评价、或补充等系列引导。其目的在于借助学生作品和已有的自主学习成果, 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认知, 使其达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不难看出, 图6基本按照教材的编排绘制导图, 从“生活”和“就业”两个维度归纳知识, 而图7则从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前后对比来反映生活的变化, 更能体现本课所学内容的主旨。

3.课堂评价

基于问题学习法 篇5

【关键词】合作学习法 中职学校 建筑专业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07-01

现阶段的中职英语教学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合作学习法能够提升学生兴趣,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以小组的形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应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积极运用合作教学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合作学习法相关概述

合作学习法最早由美国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倡运用,是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合作学习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得到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中职学校建筑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

大部分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就是为了能够掌握一项专业技能,建筑专业的学生也是一样,往往对文化课的学习并不重视,再加上一些学生在初中时对英语学习就不感兴趣,到了中职学校后,将学习重点放在专业课上,因此,更加不注重对英语课程的学习。严重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没有认识到英语学习对他们今后工作、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大部分的中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对于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学生无法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会选择做一些其他感兴趣的事,而不去听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教学效果始终无法得到提升。

(三)教学方法陈旧

现阶段的中职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1]。教学方法较为枯燥,十分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不注重语言环境和情景的创设,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运用,阻碍了中职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合作学习法在中职学校建筑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合理分组

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国外研究一般建议4~6人一组[2]。根据中职学校建筑专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分组人数调整为7~8人。在进行分组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任务难度,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等自由选择合作伙伴,通过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特长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信息交流量的增加。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实施的重要保障。中职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很难使合作学习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英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积极表达自身想法,学会协调自己与小组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能够对小组讨论的问题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等。并鼓励小组成员之间尽量使用英语交际用语,提升英语交流能力和口语水平,如:Thank you for your advice等。

(三)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通过创设情景、组织竞赛、课文剧表演等形式,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一定的帮助。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例如在进行小组互助答疑过程中,教师不应直接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说:“You are wrong.”而是要委婉的告诉学生:“Please think it over.”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不再惧怕英语表达。

(四)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小组任务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来为学生制定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节日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My favorite festivals”话题,要求学生用英语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并叙述原因,在加深了对节日名词的印象同时,也巩固了以往的英语知识。

现阶段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需要不断完善改进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合作学习法是目前在教学中被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中职学校建筑专业英语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合理分配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小组任务,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小红.浅谈合作学习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学理论,2011,7(35):237-238

基于问题学习法 篇6

一、“细”为“关键”, 合理分析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恰当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来组织教学, 注重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回收废品》一课, 当学生对于“比多比少”模糊时, 或是当学生理解不了其中的数量关系时, 教师要当机立断、顺水推舟, 从细小处着手、从字眼处入手, 让学生把“我收集的瓶子比小林多3个”中的“多”字加上三角号, 并微笑着问:“请聪明的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多’是指谁多?”当然, 对于个别学生的“措手不及”、“反应迟缓”以及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小林多”时, 教师要采用强化反复的方法, 如说:“请细心的同学们再轻声读一读, 仔细地想一想, 你们一定能找出其中谁多, 谁为大数?”果然, 在细微字眼处学生找出了大数, 即数量关系的关键点。在“细心的”同学的配合下, 教师掌控了课堂教学, 学生也能合理地分析数量关系了。立足“细小点”, 解决“大问题”, 抓住关键点, 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

二、“简”为“基石”, 高效无痕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 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 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指学生在问题情境中, 根据已有的信息与问题进行分析, 并借助一定的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通过数学模型的及时构建、数学模型的有效渗透, 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显得简约而不简单, 让课堂“显性的简约”来支撑“隐性的丰富”, 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以简约为“基石”, 从而建构数学模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如在教学苏教版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一课, 当出现“裤子28元, 上衣是裤子的3倍”, 而学生提出“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其中的量与量的关系、数与数的联系。数形结合的简约方式、数学模型的简洁表达, 让我们的课堂“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让题中的数量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在教学“路程、时间、速度”一课, 当教师问“怎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出老爷爷的速度120米/分”时, 施×同学说:“把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平均分成3段, 其中的一段就表示老爷爷1分钟跑的路程。”教师接着加以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速度的呢?”在一句“怎么计算速度”的简约语言引导下, 数学模型“路程÷时间=速度”便自然产生了, 然而这时的数学模型便是以后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简约体现, 是学生后期学习“解决问题”的载体。

三、“活”为“桥梁”, 深入“生心”

“数学源于生活, 启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解决问题正是安排在教材中体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个具体表现。以生活为“桥梁”、以生活为“脚手架”, 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必然会深入“生心”, 从而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教学五年级的《相遇问题》一课, 首先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来扮演小轿车与面包车并进行模拟表演, 这样在生活“桥梁”的架构下, 便能轻松地引入方程解法, 更显直接、更显顺畅。

四、“法”为“堡垒”, 深究本质

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中的“四基”更为强调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苏步青教授也说过:“看书要看到底, 书要看透, 要看到书背面的东西。”这背面的东西就是指数学的思想方法, 因而教师在钻研“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时, 就要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一课时, 屏幕出示题目“鸡兔同笼, 有20个头, 54条腿, 鸡、兔各有几只?”, 并在前面“课前热身”中“猜年龄”得出“画图法”、“取中间数法”……的基础上, 教师亲切地问:“同学们想一想, 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把你的想法、你的思考过程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和谐的氛围中和开放的形式下, 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与猜测, 得出了“画图法”、“列表法” (有的甚至用算术解) 的多种方法, 并在数学方法的指引下, 构筑数学“堡垒”, 让学生深入挖掘数学本质, 领会数量关系, 得出正确算式。学生只有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才会运用策略去分析已知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实现从“数学问题”到“用数学方法解决”的转变。进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基于问题学习法 篇7

一、注重合作理念的渗透

合作理念强调个体对团体的共同活动和行为规则的意识和认同。提高初中排球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前提是让学生真正树立合作意识, 教师在常规教学中要重视合作理念的渗透, 应摒弃落后的教学思想, 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 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理解和深化合作学习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 以篮球、足球、排球等群体类运动项目为契机, 为学生营造合作氛围与提供机会, 让学生认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意义, 在交往与实现共同目标时学会良好地沟通和协作。教师在学生活动中实时关注和指导, 树立良好的典范, 激励学生更好地合作, 对课堂中表现的自私、孤傲、胆怯等行为予以指正, 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体育课堂风气。

二、合理划分小组和分工

排球运动是典型的集体协作运动, 不同位置成员的技术性要求和运动能力都有差异, 整体输赢离不开每个位置运动员作用的发挥, 需要每个队员相互配合与团结。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学生能较好地适应排球技术的训练, 也能从中培养默契感和包容心。首先, 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教师对每个班级的学情做到心中有数, 综合考虑学生的体育基础、身体机能、技术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爱好等情况, 遵循小组内成员素质异质、小组间综合素质基本相当的原则进行分组, 使小组内部成员取长补短、相互协助。教师指定体育特长生担任组长, 带领全组进行分工配合, 制订小组训练的具体计划并协调组员关系, 每次练习由组员轮流担任裁判和记录员,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 使小组成员个体凝聚为一个整体。在多人间开展的技战术组合应用教学中, 必须讲究分工的科学性, 如发垫球、扣球、传球、拦网等组合型排球战术训练时, 小组成员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位置的分工、轮换, 明确自己位置的技术要求, 深入了解如何配合其他组员进行团体协作。

三、小组协助练习共同促进

初中排球课堂讲授新的技术和竞技战术时, 教师通常进行统一的理论讲解和动作示范, 但是由于课时限制, 学生受站位不同和个人接受能力差异等主客观原因影响, 有的不能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甚至出现理解和操作困难, 如果仅仅让学生自主练习, 会使一些学生的技术动作不规范或者产生错误认知。合作学习能弥补这个缺陷, 教师可以先对每个小组长进行先期验收, 确定每组都有标准动作示范榜样, 然后让小组学生互帮互助。例如, 在正面双手垫球、正面下手发球等个人技术的练习中, 教师可以让每个固定学习小组内四个学生一组, 两两相对练习, 然后相互交换伙伴反复训练和帮学, 由小组长进行逐一检查和指导。学生之间在精神上相互鼓励和支持, 学会正确对待差异和分歧, 教师应该深入到小组练习中。如三角垫球等动作难度较大, 初中生合作学习经常出现力量把握不好、预判不准等状况, 教师可以适当点拨, 营造和谐的课堂练习与互动氛围, 促进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 提高合作学习的课堂效果。

四、小组间竞赛验收成果激发兴趣

初中排球教学进行到一定的阶段时可以组织小组间开展对抗赛, 竞赛符合初中生的好胜心理, 在实战中加深学生对排球技战术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排球项目的了解, 同时激发学生对排球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小组竞赛可以采取全班参与选拔精英的淘汰赛。在平时合作小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比赛, 通常可以分成6-7个小组, 由教师统一规定竞赛规则, 成员内部进行科学分工, 通常由组长担任教练和队长, 结合自己和对手的特点制订作战计划。班级内选拔出最佳小组, 在同时上体育课的平行班级中展开终极对抗, 最终形成排球冠军小组, 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同一学年的排球赛。小组竞赛对学生排球运动潜力的挖掘起到重要作用, 激发出学生运动的潜力和热情, 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与正当竞争的意义, 产生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巨大的集体荣誉感。教师对各组在竞赛中的表现及时总结和点评, 使学生对小组合作效果进行重新检验和反思, 升华了对排球运动的认知和体验。

总之, 初中体育教师承担着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不懈使命。排球运动是我国一贯崇尚和引以为傲的项目, 从青少年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技巧和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合作教学法的作用被广泛认可, 但是实际操作时还要求教师结合学情, 在课堂生成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反思, 让学生在合作中实现身心的愉悦和健康。

摘要:初中排球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运动项目, 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运用合理、科学的训练方法巩固提高学生的排球技术。合作学习法在集体性体育项目中具有明显优势和效果, 从渗透合作理念、合理分组、小组协作练习、小组竞赛等层面, 围绕初中排球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法的运用策略展开浅析。

基于问题学习法 篇8

一系统论与系统学习法

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1947年创立的, 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 又一次“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图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的新理论。系统论是指以一般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论, 也称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是指相互间既区别又联系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能够达到目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系统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构成的整体, 每个子系统又都由各要素构成, 系统中的诸多要素必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有机结合、和谐有序, 才能使整个系统保持正常运转。

系统论广泛应用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 使人们思维的角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运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进行学习的方法就是系统学习法。有学者把系统学习法定义为:所谓系统学习法是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把所学内容当成一个系统看待, 从整体上展开学习过程, 这样, 学生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 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 而是先定性概括, 了解知识框架, 再逐渐在大框架下明晰细节、完善结构, 针对缺失和不足予以专攻。笔者认为, 系统学习法是指从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出发, 把学校所开设的课程看做一个大系统, 把各科课程看做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把课程中的模块或章节知识看做这个子系统的要素, 运用整体性原则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课程, 运用有序性原则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 运用开放性原则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法。

二系统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简称学法指导, 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指导、诊治, 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 逐步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学法指导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法的学法指导, 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在系统论的指导下运用整体性原则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课程, 运用有序性原则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 运用开放性原则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1. 运用整体性原则整体把握课程

整体性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 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遵循这种辩证关系及其规律:首先, 在认识事物特性时, 应该坚持从整体出发去认识事物, 而不应从部分出发去认识事物, 否则就会陷于谬误;其次, 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 又应努力通过部分去认识事物整体, 通过部分去改造事物整体。指导学生运用整体性原则进行学习, 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这种辩证关系来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课程。具体要从所有课程和各科课程两个层次进行整体把握。

第一, 整体把握所有课程。如果把一门课程当做一个系统, 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则是一个大系统, 人类文化则是一个更大的系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下文简称《改革纲要》) 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纲要》对制定各科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 并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 在《改革纲要》指导下构建的新课程体系以及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都应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知识体系。既然是“知识体系”, 则必然有着体系的整体性。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 首先, 要指导学生学会认识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这个部分与人类文化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 站在文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开设的各科课程对促进自己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从思想上对各科课程的学习都重视起来,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打牢思想基础;其次, 要指导学生学会认识各科课程这个部分与所有课程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 从整体上把握所要学习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结构, 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

第二, 整体把握各科课程。各科课程作为所有课程的一个子系统, 必然具备系统的整体性。各科课程标准对本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 指出了开设本门课程的意义及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指出了本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各科课程, 教师首先要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学习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绪言、引言等帮助学生理清本门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其次, 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课程设计思路以及整套教材和每本教材的设计特点从整体上了解、构建起该学科的知识框架。

2. 运用有序性原则建构认知结构

凡系统都是有序的, 它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系统是多层次、多等级的, 由横向联系、纵向联系、纵横联系构成立体交错的网络模式。系统内部之间稳定的联系构成系统的内部结构, 保障系统的有序性。指导学生运用有序性原则进行学习, 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在整体把握课程的基础上从所有课程的有序性和各科课程的有序性两个层次注重运用知识的有机联系进行学习。

第一, 注重所有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所有课程都是人类文化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它们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实, 学校开设的各科课程的学科思想和方法都有很多相通甚至相同之处, 并且各学科知识之间也存在着非常广泛的联系。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有序性原则注重所有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在理清各科课程的学科思想和方法的相通、相同之处的同时注重发现和应用各学科知识之间广泛存在着的纵横联系, 使各学科知识体系之间建立起广泛而稳固的有机联系, 通过建立这种广泛而稳固的有机联系来构建起完整的认知结构。

第二, 注重各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机联系。各科课程作为学校所开设课程的一个子系统, 其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更为紧密。注重各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机联系是对注重所有课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有序性原则注重各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机联系, 就是在要指导学生学会整体把握各科课程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该课程学科知识体系层次和等级上的有序性, 通过从整体到部分的“逐渐分化”和从部分到整体的“意义建构”构建起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3. 运用开放性原则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开放性是说一个系统如果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变换, 它就不再是孤立的系统, 而是开放性的系统。任何系统都是开放性的, 即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 都必须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否则, 就不能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和发展。无论是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这个大系统还是各科课程这个小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为“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就不能将知识的意义与应用割裂开来加以理解, 知识的意义和用法是密不可分的, 知识的应用范围含有越多的因素越精确, 知识就会变得越灵活。这也是《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的意义所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指导学生运用开放性原则进行学习, 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在整体把握课程、建构认知结构的同时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课程内容时要注重运用情境学习法将个体、社会以及环境等置于统一的整体中来进行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实现学习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促进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系统论作为一种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对教育科学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把系统论引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中, 对促进学习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有着重大意义。对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法的学法指导, 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系统学习法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注重知行统一, 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有机融合和全面发展, 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 就是指导学生在理解系统论和系统学习法的基础上运用整体性原则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课程, 运用有序性原则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 运用开放性原则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系统论,系统学习法,学习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S].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李诚忠、王序荪.教育控制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3]毛小丽、高峰.系统学习法在大学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65~67

[4]陈伟、王涛、谢铁丽.强化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方法指导[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1 (6) :13~14

[5]常绍舜.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看系统论与还原论的适用范围[J].系统科学学报, 2008 (1) :87~89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7]陈伟、杜喜保、王心东.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基于整体观和认知主义的学习方法指导[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1 (8) :136~137

基于问题学习法 篇9

加涅认为:“人类学习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 可分为言语信息、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态度和认知策略五种类型, 并由九个时段构成, 分别是引起注意→告知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根据学习者特征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反应→提供反馈→评定学生成绩→促进知识保持与迁移。加涅还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 因此, 以上九个时段或事件为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开展与学习者相吻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基于以上九个事件的心理活动展开的教学法称为“加涅九段式学习法” (下文简称“九段式学习法”)

2 “用递归法解决问题”课程介绍

《算法与程序设计 (选修) 》教材中的程序实现部分, 是对前面学习内容在程序设计方法上的归纳梳理, 旨在提升学生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本教材中详细介绍了解析、穷举、递归三种算法思想。在递归算法思想中, 教材编写是按照“方法介绍—问题呈现—分析问题—编程实现—实践探究”的模式, 可以看出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方法, 其中例举的问题都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这个知识点中, 要求学生在理解并会应用递归法解决程序问题的同时, 要能够掌握递归法的思想和思维。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通过教材原定的“抛锚式”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仅仅限定在了基本的教目标上, 并没有注重或深入到对学生算法思维的培养, 甚至在教材中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教学实例也没有表现出预期的热情和兴趣。根据上述教学实践效果, 笔者进行了反思, 认为语言规则模块因其在课程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教材中占居了大量的篇幅, 该部分选取的问题就多数源于现实生活, 再在程序实现模块呈现此类问题, 很难再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笔者认为, 想要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需要对该模块的问题进行变换, 故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应用加涅的九段式学习法,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九段式学习法的具体应用

3.1 第一段:唤起注意——通过故事引出递归思想

唤起注意能在第一时间把学生

的思维带入课堂。在教学开始时, 笔者用多媒体播放“老和尚与小和尚”这个古老传说的音频:“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这个故事简单, 学生都耳熟能详, 并且都对故事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先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从故事引起有意的注意, 教师趁机向学生讲述递归思想的概念, 使学生快速进入利于接受新事物的兴奋状态。

3.2 第二段:告知学习目标——提出概念、明确学习任务

结合上述故事, 让学生理解递归算法的概念“一般讲, 如果一个函数在定义时, 直接或间接地调用了自己, 这种算法在程序设计中统称为递归法。例如, 函数A自己调用了自己。另外, 如果函数A调用了函数B, 函数B反过来再调用函数A的算法, 也是递归算法。”待学生理解后, 抛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及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那类问题, 如镜子反射问题等, 让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懂得这堂课的实用性, 以便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第三段:刺激回忆——回忆已有的知识技能

笔者先借助课件向学生讲述这一故事材料:传说印度教的主神梵天创造世界时, 在印度北部佛教圣地贝拿勒斯圣庙里安放了一块黄铜板, 板上插着三根宝石针, 在第一根宝石针上自下而上地放着由大到小的64个金盘。这就是所谓的汉诺塔 (Hanoi) 。梵天要求僧侣们坚持按下面的规则把64个盘子移到第三根宝石针上:1一次只能移一个盘子;2盘子只许在三根针上存放;3永远不许大盘压小盘。梵天宣称, 当把他创造世界之时所安放的64个金盘全部从第一根针移到第三根针上时, 世界将在一声霹雳中毁灭。

笔者先让学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 开展思考, 寻找实现上述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4 第四段:呈现刺激材料——通过内容展示新知识

笔者在这堂课中采用的是延续上面的教学材料, 通过计算机模拟汉诺塔问题开展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 找寻问题的规律, 从而获得对知识的认知。

让学生思考并尝试如何按照要求完成主神梵天的任务。根据实验记录出以下规律:

(提示:函数s (n) 表示盘子数为n时, 所有盘子全部都移动到第三根宝石针上的最少移动次数。)

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寻找问题答案, 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算法思想, 摆脱了数学方法的束缚, 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传说与游戏的结合使难懂的递归思想在让学生感到新奇之余, 变得形象有趣, 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使学生“在故事中认识递归, 在游戏中理解递归”。

3.5 第五段:提供学习指导——通过分析引领学生思维

剖析递归算法的实质是将规模大的、难解决的问题变成规模小的、易解决的同一问题, 规模较小的问题又变成规模更小的问题, 并且小到一定程度, 直到可以直接得出它的解, 从而得到原来大规模问题的解。引领学生知晓递归算法的思想核心在于“问题的规模”、“边界条件及边界值”、“解决问题的通式”。在这个过程中, 笔者通过要求学生将通过哪些步骤或等式实现这些问题, 将这些步骤或等式确定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 使学生能较快地建构递归算法的意义并形成一定的概念, 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保持。

3.6 第六段:诱导反应——通过回顾提取知识技能

在这个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前面的学习和思考中总结出应用的一些基本技能, 同时掌握学习的结果, 并加以应用。在这堂课中, 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就是自定义函数的编写格式和自定义函数的调用格式。

其中:自定义函数的编写格式为:

[Public|Private] Function =< 函数名称 > ([< 参数列表 >]) [As < 类型 >]

< 局部常量、变量定义 >

< 语句组 >

[ 函数名 = 返回值 ]

End Function

自定义函数的调用格式为:

格式1:变量 = 函数名称 (参数)

格式2:Call函数名称 (参数)

格式3:函数名称 (参数)

然后诱导学生利用这些技能去解决新问题。

3.7 第七段:引出行为——首次作业, 证实预期目标

教师给学生布置首次作业, 以证实预期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本节课中要学生完成以下作业:通过自定义函数实现递归法算法, 写出其正确程序, 其一般格式为:

If边界条件成立Then

赋予边界值

Else

解决问题的通式

End If

3.8 第八段:提供反馈——及时反馈, 促进问题解决

在Visual Basic 6.0语言环境中验证程序, 根据反馈信息调整代码, 最终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完成用递归法解决问题的学习任务。分享学习成果, 通过组间交流的形式, 加深对递归算法思想的理解, 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归纳, 形成学习小结。

3.9 第九段:促进保持与迁移——变换情境, 强化学习结果

在这个阶段, 笔者提出了提供变化了的练习及复习, 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 笔者提出了三个材料以强化学生学习:1比萨斜塔上的小球: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中部比萨古城的教堂广场上, 它是一座钟楼, 始建于公元1174年, 塔高54.4米, 8层圆柱形建筑, 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现从塔顶向下抛一小球, 小球每次着地后反弹的高度是上次高度的四分之一, 那么, 小球静止前经过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用递归法计算;2斐波那契的兔子繁殖:有人养了一对兔子, 这对兔子以后每月生一对兔子, 新生兔子从第三个月开始, 也是每月生一对兔子, 问12个月后这人有多少对新生兔子;3小猴子吃桃子:小猴子第一天摘了一堆桃子, 当即吃掉一半, 忍不住又多吃了一个。第二天早上它又将剩下的桃子吃了一半, 然后又多吃一个, 以后每天早上它都会将前一天剩下的桃子吃掉一半多一个。到第10天早上小猴子想再吃时发现, 就只剩下一个桃子可以吃了。问第一天小猴子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4 九段式教学法与“抛锚式”的教学法结果对比

笔者在采用九段式教学法的同时, 对另一班级采用“抛锚式”教学, 并对教学结果进行了对比, 对比结果如下:

5 结语

基于问题学习法 篇10

关键词:问题导向学习法;高中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相应理论知识的逻辑性较强,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加上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束缚,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不高。而将问题导向学习法应用于该学科教学中,则能够以问题的巧妙设计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为提升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一、当前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于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束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长期以来局限于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之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教学氛围压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积极性都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同时,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反复练习考试题型成为学生主要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一旦题型在问题的设计上做出变化,大多数学生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整体教学质量与效率明显偏低。此外,教师忽略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相应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学有效性偏低。而在全面践行新课改要求的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则就需要教师实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将问题导向学习法进行完善应用无疑成为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将问题导向学习法完善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对策

1.实现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

问题导向学习方法的应用要求要以问题情境的有效设计为基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促使学生进入到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中。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与教学的实际内容,实现问题的巧妙的设计,进而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明确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对这一问题产生兴趣的同时,以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来进入学习状态中。比如,针对“氯气性质”这一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提出氯气泄漏要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然后播放一段关于氯气泄漏的视频,通过问题与情境的结合来充分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为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奠定基础。

2.引导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有效分析与解决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被调动,而要想确保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有效分析,并且能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实现自身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并去探索解决这一问题,进而循序渐进地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提高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比如,针对氯气处理方式,在看完视频后学生得出答案,即可以用水进行处理,那么氯气在此过程中是溶于水还是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结合这一问题来实现相应实验教学环节的开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然后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进而得出氯气不仅能够溶于水,同时还能够与水产生化学反应这一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并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在脑海中实现对这一知识的构建,实现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有效理解与记忆。

3.注重评价与总结反思

首先,在评价上,教师要以多层次评价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要兼顾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以及综合能力素质等,并强调激励性评价的落实以确保学生树立起自信。其次,在总结反思上,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反思,以及时查漏补缺,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以便及时解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教师而言,也需要实现对使用这一教学方法的不断反思,以总结经验来充分发挥该教学方法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现问题导向学习法的有效应用能够在调动学生兴趣与积极性的基础上,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实现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并引导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有效分析与解决,同时注重教学评价与总结反思过程的落实,为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方法的作用并提升该学科教学的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成华.问题导向学习(PBL)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吴泽芳.问题导向学习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学,2007.

基于问题学习法 篇11

首先, 变教师设计导入语为学生自行设计有效的导入语,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快速进入情境。

甲同学的导入语:我来为大家介绍“感动中国”的候选人———湖南新天地旅行社的青年导游文花枝小姑娘的故事。文花枝的名字, 出自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里的一句诗词“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如果说是文花枝的坚强美丽丰富了这句诗词的内涵, 那么, 她父亲在给她起名字的时候, 就已经寄寓了他对女儿的期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品格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卜算子·咏梅》。

乙同学的导入语:我们学过这样的一首诗:“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这描写的是梅花。这首诗歌突出了梅花凌寒开放, 暗香幽幽的特点。

丙同学的导入语:我要向大家展示宋朝诗人林逋的一首诗:《山园小梅》, 这首诗中的梅花很美。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丁同学:我搜集了一些梅花的图片, 看梅花的枝干多有力量。它凌寒开放、坚贞不屈。今天让我们看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是如何描写梅花的吧。

我们一般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导入语, 这无非是“摁着牛头吃草”, 如果让学生自行去设计与诗词相协调的导语,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 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

其次, 变教师课堂提问为学生预习作业问题列举, 充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预习作业问题列举】

1、学生搜集资料为: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和1961年国内国际社会背景。

2、自由读, 重点理解“归”、“百丈冰”等词语的意思。

3、连起来说说上下阕的意思, 分别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品格呢?

4、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来。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习问题的设计必须全面, 学习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能运用到所有诗词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学习、讨论、释疑,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 变自由朗读为竞争朗读, 增强比学赶超的氛围, 快速提高背诵的速度和水平。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但在我们平时的朗读中, 部分学生有些心不在焉, 老师一声令下, 大家便人声鼎沸了, 不免有赶鸭子上架之嫌。我们可以在语文课上进行背诵比赛, 每个小组抽一名代表参与。确定背诵范围, 抽签决定上场顺序。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学生一定会热情高涨, 相互竞争, 背诵的速度和质量都会相应提高。

通过正确停顿、读准节奏, 进入角色。反复诵读, 发挥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 进而有深层次鉴赏的渴望,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体现。

第四, 变教师引导推敲品味为教给学生具体答题步骤, 以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品味古诗词语言, 主要有咀嚼生动传神的字词 (即诗眼) , 赏析脍炙人口的佳句,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体会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以下是常见题型, 给出相应的答题步骤。

1、从炼字的角度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 (词) , 要结合全诗 (词) 的意境来分析。一是解释这个字 (词) 是何意思, 或指出该字 (词)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二是描述该字 (词) 反映的事物情状;三是点出该字 (词)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这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请你说说好在哪里。一是指出用典或化用及说明来源或含义;二是结合具体句子语境回答含义或表达的情感。

3、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谈谈这句话妙在何处。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 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二是结合具体的语境, 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三是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尤其要注意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

新课标注重古诗词的鉴赏考查, 考试中其占分值逐渐增大, 考查面越来越广。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 往往通过精妙凝炼的语言来实现。因此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答题步骤, 让学生有据可循, 有话可说。

上一篇:高效阅读课堂下一篇:农民收入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