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理论

2024-10-06

高效课堂理论(精选12篇)

高效课堂理论 篇1

一、支架理论的相关论述

支架理论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指的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者同伴帮助下能够完成任务水平的差距。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称为现实的水平, 在成人指导或者同伴帮助下完成的水平称为潜在水平。教学正是要促进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的转换, 并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区。支架理论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强调为学生新知识的建构搭建脚手架, 促进学生完成任务, 实现学习目标。

支架式教学指的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向上发展的平台, 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内化新的知识技能, 并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支架式教学理论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将新的或者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 以自己提供支架或者同伴提供支架的方式,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逐渐完成新知识的任务或者理解新的知识点。支架式教学理论提供支架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教师根据具体学生的发展水平提供指导, 但由于学生人数的限制, 教师的指导大多表现在针对全班学生的平均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同伴提供支架, 课堂成员之间互为支架, 通过互相帮助、合作学习, 共同提高。

二、支架式教学的一般过程

支架式教学在化学中的应用主要有六个关键步骤, 分别是搭脚手架、引入情境、探索引导、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和评价反馈。这六大要素贯穿于整个支架式教学的过程。情境的引入也是情境设置, 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找出一种学生最能接受的教学法, 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在苏教版初中的化学教材中, 这一特点很显著, 每当新的章节出现, 课前的导入通常是形象的图画、绚丽的实验案例。教师指导学生对这一章节进行预习, 用导入型的语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对过往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回忆性的连接。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合作的学习, 或者说协作式的学习很重要, 因为化学涉及许多实验环节, 不是一个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评价反馈是教师在课后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成果进行反思, 做出几个方面的评价, 总结失误, 作用于今后的教学中, 是对学生另一层面的了解。

三、利用支架理论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关于支架式教学在化学中的系统应用, 我们选取《性质活泼的氧气》这一节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来讲解其具体操作过程。

1.搭建支架, 创设情境:之前学生通过前一节课关于空气的学习, 初步掌握了学习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基本方法。但是,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使用已有知识的热情, 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教师通过PPT展示潜水运动员背着氧气罐在水中自由地遨游,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氧气罐这么重, 潜水运动员一路都要背着?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知道, 没有氧气罐, 潜水员会出现呼吸困难, 氧气是人们呼吸所必需的, 教师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氧气。

2.独立探索:在探索氧气化学性质的教学中, 教师展示氧气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实验。实验前说明要让学生完成的任务, 包括观察实验前、后的现象, 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写出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独立学习, 了解氧气的基本知识。

3.合作学习, 共同探索: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疑问,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释木条复燃的基础上展示铁丝燃烧的实验, 以促进学生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更深一步的理解。并探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 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搭建支架。

4.升华认知: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对氧气化学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晰, 这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该小组的学习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形成不同小组间的知识交流, 更大范围地发挥同伴支架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结合以上两个实验中的实验表达式, 引导学生思考关于氧化反应的定义, 并最后由学生以自创的方式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

5.评价反馈时, 由本班学生组成的评价小组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包括在独立探索、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投入状态, 学生在同伴合作中的发言和倾听水平, 在展示环节中学生的板书、讲解的语言和讲解的过程等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 在评价方式上, 教师要注重支架教学的“支架”概念,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是支架, 而不是学生的拐杖, 要注重学生自主思维的养成。

综上所述, 化学是一个基础性学科, 是初中教育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属于程序性知识与概念型认知的结合, 其理性思想对学生今后工科的学习及其重要。化学反应着事物的本质, 教师要使抽象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刻下痕迹, 就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固化, 化繁为简地运用支架式教学, 启迪学生的自主意识,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做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和探究意义的课题。

高效课堂理论 篇2

---------心得体会

刘寨第一中心小学

孟松霞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

-------心得体会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次提出了“新学校”、“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的概念和标准,而这一切的关键在新教师、核心在新课堂,唯有新教师才能有新课堂,有了新课堂才可能有新学校,唯有新学校才能培养新学生。而“新教师”显然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二传手”,不是课堂里的警察、法官,学生也不是小偷和犯案者,甚至教师都不是设计师,学生也不是施工者。他应该扮演四个者:一是教育专业者;二是学校生态的建构者;三是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四是信念的传播者„„种种新的概念、理念都来都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系统梳理了高效课堂教育实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心得,是对高效课堂教育体系的集成总结与全面展望。本书被誉为“高效课堂立派之作”,“一部注定影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作品”。

看简介感觉这本书相当厚重,读完全文亦是如此。

高效课堂不是“技术流”,而是符合人本理念和科学精神的、体系完备的“教育教学系统”。我们一直在讲高效课堂,可是很多时候只停留在“讲”,实际的教学环节或是课堂并不高效。我认为高效课堂不单单是将课堂预设完成生成,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本教育主张。

李炳亭说“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真是犀利又精准,这话折射出一个教育人的良知和信仰。但课改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升级,正如书中所言:“课改不仅仅是改课,也不仅仅是重写教学关系,而且是在书写全新的人本‘教育学’。”课改其实很简单,解决了观念问题,其他问题只不过是技术问题而已。李炳亭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方案”,如课堂流程设计要找准切入点就让我思考良多。

切入点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文本个性千差万别,情感倾向却异中有同,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与此相联的课堂教学形式也不能是千篇一律的。教师要凭借着知识、阅历的优势,从内心深处感受作品的魅力,并用自己的话语诠释这种魅力,并以此作为点燃学生探索、发现、创造激情的“引火线”,这种心智活动的“切入口”就是解读作品的切入点。有了这种切入点,教师、学生与隐性的作者的心灵才会在作品所营造的境界里产生强烈的共鸣,阅读的人文力量也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

-------心得体会

刘寨第一中心小学

蒋华峰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

-------心得体会

最近,我有幸拿起这本《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 进行了仔细地阅读,使我获益匪浅。

这本书是结合教育情境展开、陈述应用理论的实践教育学。为理性的教育活动提供规范,提供教育行为的有效准则;告诉教育者在特定教育情景中的教育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手段。通过从“境”入手,以“理”入心,教理与教例一体化,从具体至抽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教育的境界中,以“物”激“情”,以“情”发“辞”,以“辞”发“思”,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这本书中几乎每一章是一个诱惑,引领我们进入一个神奇的风景线,通过探测教育深处隐匿的最美好的宝藏,促使我们成为怎样的一位教师,去怎样把学生培养为一个有理性精神、有教养且有独立人格的人。

其中有这几点最让我深思:

一个好教师能告知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题的良好答案。但是最好的教师能够不说话,而帮助他的学生自己去思考出答案。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都是“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而教学中我们常常因为教学任务的繁重、琐事的牵累而无法真正做到引导,就像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境,如果二十分钟还没能让学生感悟出来,我常常就急不可耐的的进一步引导,甚而给出答案,让学生摸索的时间较短,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一个好教师是热情亲切的谈论家。但是最好的教师知道,当他的学生争取用自己的语言形成他们的思想时,如何保持镇定和忍耐。年轻一代的发展使我们社会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即使是可笑的结论我们也要鼓励他们说出来。作为聋生,他们的阅读量较为狭窄,有时候提的问题都很可笑,但我从来都以最认真的态度和他们交流,我相信他们心底里纯真的思想一定会有奇迹的火花。

一个好的教师是谦恭的,他很自然地感到他积累的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智慧,远比他自己更为重要。但是最好的教师甚至是更谦恭的,因为他尊重年轻人的感情,比对待一位朴素的老人自然更为重要。这个作者一定是个智者,像泰戈尔那样的一个智者,只有智者才体会到谦恭的可贵。我欣赏甚而崇拜那些学富五车又极为谦恭的人,就像季羡林说的那样“我不是什么大家,我只是会写点文章。”这是怎样的精神境界啊!

一个好的教师得到比他的工薪高几倍的酬劳。但是最好的教师还得到深刻的内心的愉快:这种愉快是无法用言语形容,也不是拿金钱来折算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你要是完全脱离这个“钱”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的社会舆论与老师很不利,我觉得很大方面的原因是现在的老师队伍中一些同志玷污了我们作为教师的形象,上次在彭城社区看了一个家长的帖子,说他孩子的班级几乎每个家长都送礼,500以下的礼都拿不出手,孩子都自己在那攀比谁送多少。这样的老师带坏了一群家长,更带坏了一群可怜的孩子,即使他贪图那些微的钱,却如何应对自己的良心呢!小小年纪就在这样的攀比之下让金钱把他们扭曲了,我想,这样的老师永远也得不到家长和学生的真正尊重。

一个好的教师力求使他的班上学生在他的控制下。但是最好的教师知道首先必须能控制他自己。我们不仅是个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不能保证天天都心情舒畅,但是如何克制自己,那才是自己成熟的标志,我每天上课前,都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抛除一切杂乱的思想和琐事,静下心来沉浸到课文的意境中,这样能够很好的带动课堂,使课堂更高效,也能更好的带动学生的情绪。

读了这本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精深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密切相关。在以后的成长中,我要更多的学习业务知识,积极提高各项技能,做一个称职的特教老师。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

------读后感

刘寨第一中心小学

常松梅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

-------读后感

我第一次拜读了李炳亭所著的《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这本书,而这本书的作者——李炳亭是著名教育记者,高效课堂首倡者,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实践者,高效课堂行动研究代表性人物,他是第一个解构“高效课堂”概念、理论、实践,并形成系统性研究论述的人作品系统梳理了高效课堂教育实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心得,是对高效课堂教育体系的集成总结与全面展望。而本书也被业界誉为“高效课堂立派之作”——一部注定影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作品。怀着无限崇拜的心情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也一下子被作者的新见解、新理念所吸引。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次提出了“新学校”、“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的概念和标准,而这一切的关键在新教师、核心在新课堂,唯有新教师才能有新课堂,有了新课堂才可能有新学校,唯有新学校才能培养新学生。而“新教师”显然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二传手”,不是课堂里的警察、法官,学生也不是小偷和犯案者,甚至教师都不是设计师,学生也不是施工者。他应该扮演四个者:一是教育专业者;二是学校生态的建构者;三是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四是信念的传播者„„种种新的概念、理念都来都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立意新颖,准确到位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全书立意新颖,准确到位:一开始在《高效课堂》概念解析章节,就率先提出:学习即经历;学习即失败、反馈、矫正;学习即创造、收获。这句话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可改以来,说得最多的就是要教师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而作为教师,不是不知道应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也不是不知道,再好的教也不如学生自己的学,可是我们就像对待刚刚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心里有太多的不放心,而这不放心的背后又有太多的不相信,正因为这太多的“不相信”,才导致我们不敢不放手、不放心、不信赖、不归还;怕学生不会学、怕学生走弯路、、怕学生一节课完不成一定的练习量、怕自己的课堂不高效„„因为这一切的怕,就有了公然的“替代和包办”,直至有了命令、指责、干预、统一、惩罚„„说到“根”,是我们的课改理念还不透彻。还不知道:学习即经历;学习即失败、反馈、矫正;学习即创造、收获。这个概念下的多么的贴切到位,学习即失败、反馈、矫正。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是怕学生的失败吗,可失败也是一种经厉,也是一种错误的资源,也是一种财富,一种人成长道路上的一种可贵的财富。会想自己的人生,一路鲜花、掌声、幸福、甜蜜的日子我们未必记得那么清晰,可是处于逆境、伤心、痛苦的日子却让我们刻骨铭心、却能激励我们奋勇直前。想到了这些,我们又怎能剥夺孩子经厉失败的权利,在失败中崛起,在失败中领悟,这种失败的经历远比我们教师死灌输给他们的强百倍、千倍、万倍。既如此,那就让我们教师“心一狠”吧,舍得舍得,有舍方有得。

二、言语犀利、旨在突破

理论和实践中的高效课堂 篇3

关键字:高效课堂;理论;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10-01

一、理论中的高效课堂

在实行高效课堂之前,很重要的问题是何谓高效课堂?高在何处?所谓的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具有高效率的高课堂,即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和师生精力,最终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描述:从投入上讲,高效课堂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从过程来讲,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从结果来讲,高效课堂最终要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教学效果是最关键的,具体来说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关于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以上对高效课堂的描述是基于高效课堂的三要素,即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和教学效果进行的。以下对高校课堂的具体措施进行详细说明。首先要明确高效课堂的特点,这些特点被一些专家总结为“三高”、“三动”、“三量”“三特点”和“三学”。“三高”指高效率、高效益和高效果。“三动”指身动、心动和神动。“三量”指思维量、信息量和训练量。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和大容量。三学:肯学、想学和会学。最终达到减负: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这不仅是指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是要求教育要有除应试以外更长远的目标,事实上就是倡导多年的素质教育。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由传统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教育到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

再次,高效课堂的策略是实施措施中最关键的部分,一般的策略是:预习先行,先学后教,实现两个前置“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这一点对学生要求很高,因为是让学生先自学,找出自己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他会十分关注自己欠缺的部分;教学从“学情”调查开始,根据“学情”做出决策,设置环节;这一点对教师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教师要时刻准备应付各种“疑难杂症”,要做到对症下药;到注重对抗质疑,落实小组评价;注重当堂纠错,及时矫正反馈;课后尽可能实现“零作业”,如需布置,只布置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能力的拓展作业,对于这些作业也要安排适当的时间查看讲解。

最后是高效课堂的基本元素——导学案,导学案被称作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导学案关键在于“导”,就是要有针对想的引导学生,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并且将本节的主要问题置于整个知识框架中进行解读。不仅教师要制定适合自己学生的导学案,也应该鼓励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导学案。

二、实践中的高效课堂

现在我就高效课堂的实施过程及感受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在高校课堂的实施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分组,要如何分组才会让大家的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特别是英语课堂是十分重视小组合作的,根据自己的实践,我常用的分组标准有学习优良、性格的差异、个头的高低,一般综合考虑这四个标准四人一组,而在此过程中,同学之间因为各种各样的矛盾而彼此不合,则需要调整,最后的他们学会了互相尊重,并愿意交流合作。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高效课堂实施之初尽管大家都在大张旗鼓的实行高效课堂的同时,我们的主角----学生---却是无动于衷,因为他们认为老师口中的高效课改和之前的教学没有什么大的变换,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一些教师主张将课桌的摆置进行了变换,大家面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一措施必须建立在成功的分组之上。因为用这种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会让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有所分散,这个矛盾需要进一步尝试解决。

安排好学生以后,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来了——导学案,如何编制一份适合我们学生的导学案,成了下一个新难题。我自己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首先对班里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仔细的了解,将重点放在英语语法和词汇上,对优等生、优良生和后进生的人数有了了解,特别对后进生所欠缺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这样就将看似不相干的知识点串起来了。

三、结语

高效课堂从表面看起来似乎让学习变得很轻松,但事实上,学生要做的工作变得更多,尤其预习环节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有人认为高效课堂最重要也是最致命的难题是学生本身。一些学校的部分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不浓,而且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再加上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自主性差,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一些学生不能坚持并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特别是不能完成预习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高效课堂的负面影响就会暴露,即一直引起热论的两极分化。这也是我们发现在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最大的差距,就是我们在理论上倡导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也就是我们假设所有的同学都认真预习了课程,并且针对自身情况已经准备了课堂上要讨论的问题,但事实上这一点是很难实现的,一部分同学不会认真预习,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预习,导学案上的练习题也有抄袭的现象,一旦高效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出此案问题,后面的一切努力必将毁于一旦。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大家对所谓的高效课堂也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有人认为高效课堂非常的受用,而有人则认为它并不是适合所有地区的学生,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事实上任何一套理论都有好有坏,就看大家如何去选择,我们的高效课堂一定是优点大于缺点的,好处多与坏处的。当然我们的高效课堂是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合作。让他们结成学习对子“一帮一”、“一促一”,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高效课堂理论 篇4

1. 构建适合英语教学的教学场所

教室不仅要保持干净卫生, 还要在教室中营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客观环境, 如设置英语角, 在英语角中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英语报刊, 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词汇量;也可以设置英语单词排行榜, 将学生普遍感觉记忆难度较大的单词粘贴上去, 以便于学生随时记忆[1]。

2. 营造合适英语教学的教学氛围

英语和语文一样是一门语言类学科, 包括听、说、读、写等多个学习部分, 其中, 读和写可以由学生自己努力学习提升, 但听和说的部分便需要与人配合才能有效提升, 因此, 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就非常重要。

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进行交流, 不只在课堂中, 在平时日常的生活中, 同学之间也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 即便出现一些小的语法错误也没有关系,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敢于开口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听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提高英语教师的授课质量

1. 教师要将所教知识与教学目标相协调

中学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将所教知识与教学目标相协调, 以中学仁爱英语教材为例, 仁爱英语教材相比其他英语教材具有起点低、阶梯性提升教学知识, 内容新颖、贴近学生生活, 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等特点, 在此同时,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英语课程讲授之前, 教师要对教学目标和即将讲授的教学知识进行梳理和调整, 课前将教学任务与学习目标渗透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自身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知识难度的把握将知识链条向教学目标靠拢;课后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提高英语教师的授课质量[2]。

2. 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心智相协调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智发展情况, 并与教学内容相协调, 在初中仁爱英语教材中, 将英语学习分成四个板块, 并将听、说、读、写能力有机地融合进教学任务中, 教材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心智的发展情况, 在每个单元中, 都由浅入深地设置教学任务,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择任务让学生进行学习, 每个单元中又由话题引入、话题展开、话题讨论、综合技能等四个部分组成, 使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心智, 可以有效提升英语教师的授课质量。

三、合理应用情境创设

1. 课堂中设置生活情境

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适当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通过情境使英语知识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展开, 从而辅助英语教学。如学习if条件状语从句时, 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理想造句, 举例来说:If I become a soldier, then I will defend my country。在仁爱英语教材中, 在情态动词can的学习上, 就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篮球对知识进行引出:

T:What’s this in english?

Ss:It’s a basketball.

T:Right.I like basketball very much.I often play it on the playground after school.I can play it very well. (老师做打篮球动作)

板书:can (modal v) 能;会 (迎来表示具有做某事的能力)

这样的英语课堂能够使学生思维更加发散, 联系到实际生活后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不再认为语法知识枯燥乏味, 而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2. 情境创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科学合理地进行情境创设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当然, 如果运用得不合理, 也会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问题。因此, 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 避免情境设置过多或情境过程太繁杂, 过多的情境会使同学忽略英语知识的重要性, 造成英语课堂舍本逐末的效果, 另外, 太过复杂的情境创设也不利于实践操作, 影响课堂进度。其次, 情境设置还要符合现实生活, 不能过于牵强, 要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相关的情境, 并将情境与教学内容合理地联系起来, 要知道, 任何教学手段的实现都要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 在授课过程中, 注意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 让学生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学会协作学习, 共同提高成绩、提升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四、注重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除充分利用教学方法外, 中学英语高效课堂还要注重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 形成小组竞争的方式, 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且不仅局限于一种分组形式, 可以进行男生与女生的分组、自由组合方式的分组、相近前后桌的分组, 等, 使英语课堂更加富有多变性。这种形式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还能够充分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使英语课堂的教学更加高效。

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摒弃陈旧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真正以学生的需求为教学目标, 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激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 主动参与到英语教学工作中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 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 而真正完成课堂内容的是学生, 教师要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 根据学生需求, 制订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只有这样, 才能使英语课堂更加高效化。

六、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很多先进的教学工具也走进了初中教学课堂中, 英语教学是以听说为主要形式的语言学科, 更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课堂教学, 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的高效性。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可以自己制作一些教学用具, 并且要充分贴近学生生活, 如在教室中粘贴英语提示板, 在黑板上方粘贴单词blackboard、在教室窗上粘贴Windows等。只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英语课堂更加高效。

此外, 针对使用仁爱英语教材的学校, 教师可以利用仁爱英语教育网站为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 网站中有很多与仁爱英语教材同步的教学案例与教学材料,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让英语课堂能够声画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英语课堂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1]郭志明, 王美君.教学与管理同步——中学英语教师高效教学行为特点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1 (02) :36—40.

谈高效课堂有感理论学习体会 篇5

---谈高效课堂有感理论学习体会

天天谈高效课堂,什么不是高效?怎样才能高效才是我们要明白的问题。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与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全面互动的过程,是从高效教学出发而落脚于学生学习的高效率。在新课程条件下,高效课堂就是在每一节课中,学生在愉悦的心理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优化方法,提高能力,高效学习的境界。这样的课堂中,学者乐于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教者乐于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它针对的主体是学生群体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一节课,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所发展,这样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

首先精心设计教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使学生乐于学,这就要求自己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尽最大努力使每个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积极的互动。

其次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课堂调控,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再次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高效课堂理论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新课程是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素质提高为突破口,以转变学习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改革。它引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倡导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个性发展,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的精神,我们应该强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深化高效课堂构建的探索与实践,努力营造出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寓教于乐”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共鸣,从而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情感要素

现代教学论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一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忽略了情感过程,轻视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再加上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自我控制和判断能力有限,其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容易受外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直观、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尽力把枯燥的语文知识灵性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面情境带来的新、奇、趣,给学生耳目一新的心理感受。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情感要素,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隆中对》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由于学生对古代语言文学作品的学习有一定的不适应,造成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于是,我们在学习本课前,先给学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视频,通过剧情的发展,构建起一个富有新意的教学情境,挖掘出课文学习的乐趣,激活了学生主动心理情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原本静态的课堂呈现出浓郁的欢快、自由气氛。在此基础上,展开课文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兴致正酣,自然带着浓厚兴趣主动投身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又如在教学《大道之行也》时,从家乡霸陵桥于右仁先生题写的“大道之行”的匾额谈起,质疑“大道之行”的涵义,使学生被身边熟知的事物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间的关系,所以,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要素影响最大的还是师生关系。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应该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倡导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教师即促进者,在课程环境中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创设和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尊重,这样就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共鸣。

二、精彩演绎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

21世纪的初中生视野广泛、思想开放,内心充满着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和欲望。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年龄心理特点,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心理需求、感性取向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新颖多样,让课堂教学充满情致和韵味,以便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实施精彩演绎,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文本“角色”。在领会、感悟“角色”的情感、态度及内心世界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和思想情感,发展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在教学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我们在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温馨欢快的背景音乐,组织学生揣摩人物,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这种分角色朗读,声情并茂,给语文学习凭添了新意和趣味。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在感受作品意境美、语言美、立意美的同时,体会出文章“爱”的主题。

三、指导问题合作探究,深化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情感投入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个性发展,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初中语文应该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突破口,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从传统的教师“教”向新课程提倡的学生“学”转变,从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又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指导学生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合作探究活动,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深化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情感投入,引导学生在快乐的心态中学会学习,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获取知识,得到成长。对于《大道之行也》,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研讨的方式,通过下列问题引发讨论:①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找出相关语句。②大同社会与《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社会生活有什么相似之处?③大同社会与“中国梦”有什么联系?指导进行对这些教学问题的合作探究使学生从单一的听讲变成了思考、交流,同时把古代圣贤的大同社会于今天的“中国梦”这一热点话题相结合,既促进了学生新知识的增长,又切实体现了新课程“问题是教学的开端、主线和归宿”的教学理念。

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愉悦学生自信学习语文的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总是如植物期待浇水一般期待着老师能给他一个鼓励、一份肯定。“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和时代发展所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最主要的评价者,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全面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多元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让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愉悦学生自信学习语文的情感体验。当科学、积极的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添学生扬帆启航的信心和勇气时,学生学习的灵感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相信,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生会积极大胆地活跃于语文课堂,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重新认识原本被以考试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的教育原生性目标。我们只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强化教学效益观念,在初中语文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和突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课堂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 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自学培训教材.《教师专业发展》

高效课堂理论 篇7

一、创造教育是行动上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 不是从前的人告诉他的, 而是玩把戏偶然发现的;小孩子不敢碰灯泡, 是他弄火烫痛的经验, 而并非是妈妈告诉他的结果。所以, 要有知识, 就要从行动中去求来, 不行动而得到的知识, 是靠不住的。因此, 儿童应从行动中去创造。在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学会合作”这课教案时, 上课前两周, 可以将学生分成四大组, 每一组自主选出正、副组长, 并且确定一个主题, 围绕主题集体制作出别出心裁的手工作品, 现场展示时请每一组派一人进行解说, 最终评选出“最佳创作奖”。在这两个星期中, 我认真观察、悉心指导, 孩子们依照相互讨论、确定主题、分配任务、共同完成的步骤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其中, 有些组员因为意见不和, 争吵过数次;有些组员由于力不从心, 而流下了热泪;有些组员由于其他组员的能力有限, 包揽了大部分的活儿;有些组员十分优秀, 却甘愿牺牲自我表现的机会, 将展示的机会让给其他组员。但在最后进行团队解说的时候, 每一组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协作精神, 这让我很欣慰。这个由教师引导、学生唱主角的活动, 为课堂教学设计增添了生成性教学内容。教学“学会合作”这课时, 我以此次活动过程和平时深入浅出的观察为依据, 阐述合作的重要性与如何卓有成效地进行合作, 学生在自我行动的基础上听得津津有味, 学起来也自然毫不费力。这也就印证了陶行知所说的“手和脑在一块儿干, 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二、创造教育需改革传统教育

想要解放学生的思想、碰撞思维火花, 培养创造力, 就必须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 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 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创造的教育怎样呢?就是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 这种围墙不是真围墙, 是各人心中的“心墙”。我们应让儿童用眼睛看事实, 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 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 从问题的解答中增长他们的知识,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 扩大认识的眼界, 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例如, 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这课教案时, 我大胆地改变了教学方式。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被誉为“人类的导师”, 是有重要原因的, 他在教自己的学生人生哲理时, 从来都不会照本宣科, 而是用不拘泥于形式的创新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自悟道理。于是, 我也摒弃了传统的“室内教学”, 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 让学生去油菜田里寻找“最美的油菜花”。结果, 有些学生空手而归, 有些学生能够摘下“最美的”一株。在他们分析自己所得结果的基础上, 我加以总结, 让他们明白“最美的油菜花”好比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而“手中的一株”就是平时实实在在的机遇。人的一生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但更要学会抓住眼前实实在在的机会, 踏踏实实地完成, 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具有创造性的, 学生也是十分感兴趣的。

三、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

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 就是在生活中才可得到教育。因此, 在语文教学时, 要注重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小到“如何正确系鞋带”“过马路要有哪些注意点”“饭前饭后要洗手”“八礼四仪”, 大到“关爱自己的家人”“给灾区小朋友奉献爱心”“给爷爷奶奶送贺卡”等活动, 都可以使孩子们获得心灵上的教育, 也发挥了儿童的创造能力。这些无不体现着孩子的智慧火花, 让孩子感受创造的快乐。生活与生活摩擦, 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把自己放在社会生活中, 即在社会的磁力线里转动, 便能通过教育的电流, 射出光, 放出热, 发出力。

四、结束语

儿童创造的火花, 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 敏感而脆弱, 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 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创造教育是教育观念, 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 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 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 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 着力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摘要: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 倡导创造教育是行动上的教育, 创造教育需改革传统教育, 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 以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2]毕明生.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当代课堂教学中的再解读[J].教学与管理, 2009 (24) .

高效课堂理论 篇8

在国外,高效课堂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的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到以杜威为代表的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来考虑高效教学,其共同点也是强调设计意识和反思意识。本文旨在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取向对高效课堂教学进行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也是不断发展的,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学生无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人人都是可育之才,学生的差异只是学生智能优势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大多数学生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也就是任何人都会有一项智能特别拔尖,并且那些暂弱一些的智能,也可以在强项智能的影响带动下,慢慢被激活,重新变成强项。基于这一理论,笔者认为,高效课堂教学的建构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

一、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师个性化课堂教学行为

1. 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应正视学生差异。传统的教学通常是全班学生只面对同一个教师,接受同样的教学方式,使用同样的教科书,被要求完成同样的作业,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这样千人一面的课堂势必会出现优而不优、差而更差的现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不同程度地拥有8种智能。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学生的差异只是学生智能优势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因此,教师的个性化课堂应正视学生差异。

2. 个性化课堂教学应善待学生差异。善待差异的前提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优势智能和表现。美国学者托马斯·阿姆斯特朗说 :评价学生多元智能的最好办法及我们最方便有用的就是观察。他甚至幽默地建议 :判断学生发展水平较高的智能因素就是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不规范行为。课堂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智能特征,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别人无与伦比的优势智能。

3. 个性化课堂教学应优化差异。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探索基础上,人们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高效,逐渐认识到无论是“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还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完整地实现高效教学的理想。于是高效教学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和反思意识,它需要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多元智能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观点,主动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安排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并且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需要来进行选择。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个性化课堂学习行为

1.高效课堂。学生应是反思提问的主体。课堂中的提问源于苏格拉底与孔子,是教师将要传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的契机。多元智能课堂要为思维而教。思维是智能的核心要素,而问题则是思维的起点。当前的低效课堂提问主要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且教师所提问题基本上是记忆性、重复性的,很少提理解性问题,更缺少创造性问题。高效课堂,学生应是反思提问的主体,只有学生认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学问。

2. 高效课堂应是学生间的有效合作。自主、合作、探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美国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有效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心理自由与安全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实现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资源的共享,在活动中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体验着自我的成长,感悟着做人的尊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协作的高贵品质。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社会心理氛围,作用在于突破了只能让少数人成功的教学现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言、人际交往等多种智能的发展,实现了教学意义上的全面丰收,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到教学公平。

3. 高效课堂应培养学生自我挑战的能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具体表现之一。未来的社会必然面临着竞争,充满着挑战,学生要有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俗话说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多元智能课堂中,每位学生都是一块需要打磨的“金子”,教师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唤醒学生的挑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众多挑战任务面前总会找到“一款”自己的最爱。教师还可根据每位学生的智能特点设计个别化教育方案,如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活动、布置富有挑战性的作业、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性的学习等,都可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为他们迈向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校个性化评价行为

1. 以学校的多元评价促高效课堂的建构。加德纳认为,大多数学生都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众所周知,生活不能自理的智障音乐指挥家舟舟凭借自己超常的音乐智能指挥了美国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华盛顿爱乐乐团、瑞士国家交响音乐团等著名乐团,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应对我们的教育有诸多启迪。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多元评价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2. 以学校特色化的课程设计促高效课堂的建构。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8种智能在每个人的身上又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那些暂弱一些的智能,也可以在强项智能的影响带动下,慢慢被启动,重新变成强项。学校应开设富有特色的多元化课程,调动起学生多元智能的共同参与,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等智能都能同时得到锻炼,努力使所有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发挥。

高效课堂理论 篇9

一、数学高效课堂设计的基础

1.基于新的课程理念

在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论背景下,数学课堂设计主要是围绕知识点的讲授而进行的习题设计,学案是以习题为教学内容的载体。随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课程理论的提出, 教学内容不再是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习题讲授,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2.建立新的课堂模式

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该是学生课堂活动方案的设计,是针对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课型而设计的活动方案,一般由课题、学习目标、活动方案、检测反馈四部分构成,突出学习的目标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更强调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学情、设计活动和课后反思,是教学平等、教学民主、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活动平台。

3.探讨新的问题解决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展示、教师讲解等活动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新课程理念提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案模式在对学生个体深层次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课堂高效性实现两方面还需要做一些思考和探索,数学高效课堂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应该有机统一,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二、数学高效课堂理念的引进

1.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包含了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探索智能。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在八项智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成在某一智能或某几个智能方面突出发展的过程,最终达到“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的个性发展目的,强调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没有高低之分,只存在智能组合方式的差异和表现形式的不同。

2.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于1946年首先提出,后经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而形成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地显示了采用听讲、阅读、视听结合、示范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其中,采用被动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两周以后平均学习保持率低于30%,而采用主动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两周以后平均学习保持率则高于50%。

3.活动教学理论

简而言之,活动教学理论就是教学以活动的形式开展。 结合活动教学理论,数学课堂设计思想定位为“做中学”, 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将学科教学活动化,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导学的主导作用,以学定教,以导促学,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4.三种理论的整合

多元智能理论侧重于多元智能的训练,解决了学生“学什么”的学习需要;学习金字塔理论侧重于学习方法的选择, 解决了学生“怎样学”的学习策略;活动教学理论侧重于知识内化的途径,解决了学生“如何得”的学习手段。将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和活动教学理论有机整合,各取其长,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学会实践,学会展示,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构建高效生成的课堂。

三、数学高效课堂设计的完善

1.数学高效课堂设计要渗透多元智能培养

要使数学教学达到对学生个体深层次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课堂高效性实现,其根本在于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多元智能,也就是说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围绕“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得”进行设计,在课堂的多样化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自我知识的构建,自我能力的提高和自我习得的评价。

2.数学高效课堂设计要符合本学科的特点

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体现认知的逻辑过程,因此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包括“数学的基础知识”、“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等等,更要培养学生“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品质”,就此,我们应该将数学高效课堂设计成可探究、可深入、可质疑的形式。

3.数学高效课堂设计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

“学习金字塔理论”其根本就在于说明“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高效性,但这并意味着无论什么问题都直接进入讨论的环节,那种没有目的的或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讨论是低效的伪讨论。讨论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同,更是思想的叠加交换,而不一对一的物质交换,努力的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去做、真正去想、真正去讨论、真正自主构建,而不是总停留在“行不行?”、“会不会?”、“好不好?”低水平思维状态。

4.数学高效课堂设计要强调教学设计精准

有时候,数学课堂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我们将问题归结为学生活动多了,课堂容量小了,对此,我们要反思活动内容是不是重点?活动形成是不是恰当?教学内容符合不符合学情?等等,而不能以偏概全中。

数学高效课堂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什么”、 “怎样学”、“如何得”,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改革,以期课改更合适和更适合。随着课改的深入,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和实现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更期待问题的解决,而不能因噎废食,抛砖以引玉,毕竟只有改革才会有希望。

摘要:将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和活动教学理论有机整合,各取其长,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学会实践,学会展示,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构建高效生成的课堂。

高效课堂理论 篇10

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评价维度就是学生参与的广度。但很多时候, 我们发现语文课上小组合作学习时轰轰烈烈, 讨论完了就冷冷清清。一段时间下来, 能参与交流的总是那一小部分同学, 大多数学生沉默不语, 让课堂成了少数“老面孔”的做秀场,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实现高效课堂也就无从谈起。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一、问题分析

面对每一个学生, 我们必须考虑以下问题:有没有因为我们的偏见而阻碍了对某些潜能的发掘?有没有仔细考量它们对某个孩子未来的影响?有没有用心观察过这些孩子?有没有由于我们的愚钝和疏忽而错过孩子们身上的重要潜能?有没有为他们的潜能进一步发展尽可能提供适宜的环境?

部分教师的语文课堂之所以从一开始的热热闹闹发展成后来的冷冷清清, 究其原因大体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原因, 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原因。

1. 教师方面

有的教师过于拘泥于课前设定的教学进度, 在有限的时间面前, 他们总显得操之过急。在有些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回答出问题时, 他们不耐烦地让学生坐下, 甚至加上一个蔑视的眼神;在有些学生的叙述显得拖沓和啰嗦时, 他们粗暴地打断, 选择了让所谓的“好学生”讲或者索性亲自上阵, 大讲而特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候, 老师的一句冷酷无情的话, 一个漠不关心的眼神, 就足以折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这些做法不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尤其是那些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发言的学生, 而且硬生生地把课堂拽回了传统课堂的模式。

另有一种情况, 某些语文教师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含金量不高, 让学生提不起回答的兴趣;或者是问题提得不恰当, 导致学生无从答起, 时间一长, 也将挫伤学生的发言热情。

2. 学生方面

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自信心不足。很多从来不举手发言的同学表示, 自己并不是没有认真听讲和思考, 也不是不喜欢发言, 而是害怕出错被人耻笑。当然还有的同学是心里也有自己的认识, 就是开不了口。这些都是学生不自信的表现。

还有一种普遍的现象, 低年级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 高年级的课堂就显得相对冷清。这自然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年纪小的时候“不太懂事”, 不知“面子”, 无所顾忌, 自然也就积极;大了一些, 只怕一不小心说错什么便丢了自己的面子。于是, 课堂越来越寂静。

另外, 学习小组的运行机制也决定了学生参与的程度。成绩优秀者或表达能力强的同学长期霸占话语权, 而学困生或内向者则被遗弃在角落里, 成为旁观者、局外人, 无所事事, 让合作学习对这部分最需要提高的同学失去了意义, 他们甚至会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二、解决之道

如何让语文课堂里沉默的那部分学生恢复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如何让那些长期少言的同学勇敢地参与交流?如何让语文课堂上出现更多鲜活的新思想?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 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有以下几条解决之道。

1. 营造良好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 尤其是一些学困生显得尤为重要。谢弗勒认为:潜能实现的整个过程中内外力量持续互动, 不断地需要补充新的即时性条件。就语文课堂而言, 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能够相对容易地感染学生, 进而成为他们踊跃回答问题的内驱力。

良好氛围的营造,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要求专心, 专心听清其他人发言中的每一个要点, 发现自己与发言者观点中的异同点, 为进一步交流做准备;倾听要求虚心, 当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时, 不是盲目反驳, 而是看一看别人的观点是否有可取之处。若有亮点, 应不吝惜自己的掌声;倾听还要求耐心, 有人在陈述和表达时, 要认真听完而非粗暴打断, 即便对方的陈述有错, 也应等到陈述完毕再以适当的方式指出来。

毋庸置疑, 其他同学肯定的掌声和投入的倾听就是我们需要不断补充的“即时性条件”。有了这样的环境, 发言才会得到尊重, 发言者才能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 感受到参与的价值, 参与的热情也才能被激发起来。

2. 学会等待引导

教育, 30%是启发, 70%是等待———教育应该是留白的艺术。作为教育者, 我们更应该领悟这一点。

谢弗勒说, 对于人类行动来说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当我们达到预期成果时, 往往会伴随着一些非预期的成果, 这些成果又会影响下一步的决策。所以, 我们最后到达的可能不同于或超越于我们原先设想的终点站, 而通向一片出人意料的开阔之地。因此, 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的无限潜能, 而教师适时的等待对于激发学生潜能有着重要意义。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经常提及一个故事:两个人到医院看病, 一个因有严重肺病照了X光片;另一个没病, 但老怀疑自己有病, 于是缠着医生给他拍了X光片。戏剧性的是两人的X光片装袋的装反了。看片子的时候, 有病的人一看, 自己的病已经好了, 顿感轻松, 觉得自己恢复了健康, 高高兴兴生活, 过了一年, 病真好了。而那位疑神疑鬼的“病人”, 看到自己的片子, 情绪更加沮丧低落, 压力极大, 惶惶不可终日, 没到一年, 真的因病去世了。

其实, 对于大脑潜能的开发也一样, 当更多地向大脑输入积极的意识时, 这些意识会进而调动人的潜能, 让个体的表现发挥到极致。

因为偶尔的表现不佳就被老师嗤之以鼻, 试想, 谁还愿意再次举手呢?反之, 若是给这部分同学多一分钟思考或是组织语言的时间, 或者在学生遭遇困境时及时给出一点指引, 帮他摆脱困境, 再适时加以鼓励, 我想, 效果是大不相同的。一旦学生潜意识里肯定了自己的潜能, 并开始努力发挥潜能, 受益的将是我们沉闷而低效的课堂。

3. 尊重学生观点

谢弗勒指出, 比起环境因素来, 行动者自己的意愿和能动性显得更为重要。可见, 教育教学中首要的是要培养一个人的能动性。我们发现, 学生总是要求上进的, 想要得到深层满足的, 这就需要教师给他这样的机会。

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认为:教师要尊重学生, 善于倾听, 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观点, 尤其是与所谓标准答案不同的观点, 因为这些观点当中往往闪耀着创新的火花!

所以, 作为课堂上学生最信任的人,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 正确地评价每位发言的学生。当发言得到肯定和赞扬之时, 他的发言积极性就高, 进而会追求更多因成功而产生的满足感, 因而由“要我说”变成“我要说”;而当发言被无情否定的时候, 其效果则恰恰相反。其实, 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评价学生, 如内容和语言, 深度和广度, 创新和方法, 勇气和胆量等等, 多多找寻发言的闪光点, 温和委婉地指出答案中存在的不足。这样每次都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有了成就感的鼓舞, 学生怎么会埋头不语呢?

高效课堂理论 篇11

后三者的学习效率是属于高效的,究其原因,是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团队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做中学”,让学生担任“小老师”,以做到“马上应用”的办法。因此,在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构过程中,必须要突出小组合作学习、“做中学”和让学生担任“小老师”角色。

一、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的小组为基本组织结构,改变课堂上教师的垄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和竞争性。在合作小组组建时,必须讲究分配合理、差异互补、职责明确,不能仅仅按照学生在教室内的座位来自然分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合理分配。分配好后,还要对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要求每个成员都有任务,可让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为了突出组内全体成员的主动性,还可以采用轮流担任小组长的形式。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开展小组合作,具有一定挑战性、延展性的问题。比如教学《岳阳楼记》前,笔者为各学习小组布置了系列问题:你能收集到哪些有关岳阳楼的资料?你知道这篇文章创作的背景吗?找找岳阳楼的照片,说说它跟你读了课文以后对岳阳楼的想象是否有出入?哪些文言字词需要作为重点识记?你觉得哪些语句非常美,为什么?你觉得有哪些比较好的方法来背诵这篇课文?各小组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分工合作、充分准备。课堂上,各小组都兴致勃勃地展示了自己组的预习和研究成果,而且组与组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课后,学生纷纷表示,感觉课堂上的时间过得真快,学习的效率也特别高。

二、让学生在“做”中学习

杜威主张“从做中学”,陶行知进而提出“教学做合一”,都强调“做”,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做中学”就是要摆脱以往灌输式的讲授,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探索实践。比如在初三复习过程中,笔者会给学生提供一篇课外现代文,要求学生自己命制阅读题。开始尝试的时候,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学生在命制题目的过程中,必须仔细揣摩以前做过的阅读题,看看那些阅读题到底是怎样的形式,是从哪些角度命制的,然后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命制题目并自编答案。虽然学生编出来的题目、答案可能无法跟正规的语文试卷相比,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实践。事实证明,在“做”的同时,学生的收获会特别大,当他们了解了试卷是怎么样命制的,反过来做题时就觉得简单了。

三、让学生在“教”中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即授即传”的“小先生制”,虽然这种提法的立足点是为解决当时教育中师资匮乏的特殊困难,但其做法是充满智慧、富有先进的教育学意义的。在现在的课堂中,让学生胜任“小老师”的角色,立足点则是为了让学生“即授即会”,能够在教师提供的情境中“马上应用”,把之前学到的知识清楚地讲解给其他学生听。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为了讲解清楚某个知识点,自己必须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以对这个知识点非常熟悉。因此,在运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把之前学到的东西牢固掌握,做到“即授即会”“马上应用”,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笔者经常在集中学习文言字词之后,让同桌或同小组的学生交替扮演“小老师”的角色,要求能够清楚地讲解给同桌或者同小组的同学听,也可以推荐代表到讲台前讲,像教师一样向讲台下的同学提问并且接受同学的提问。从实践的效果来看,这样识记的效率非常高。

学习金字塔理论提醒我们,为了追求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必须让学生在团队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索中去,而这需要语文教师掌握并合理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切实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高效课堂理论 篇12

建筑制图是一门以图形为研究对象, 用图形来表达设计思想的一门学科, 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课程。建筑制图课程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学习后续课程及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必备的基础。由于是在大一阶段学习开设, 学生专业知识了解甚少,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困难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采用封闭式的, 即老师讲学生学, 固定的教材, 统一的考试试题和时间。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 建筑制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率低、学习积极性差、实践动手能力不高。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从学习金字塔理论出发, 进行高效课堂的研究。目的是让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 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通过让学生动手建模, 加强学生对建筑构造的理解, 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习金字塔理论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 (Edgar Dale) 提出了“学习金字塔” (Cone of Learning) 理论。以语言学习为例, 在初次学习两周后, 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 学生对学习的保持率相差很大: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聆听能够记住20%;看图能够记住30%;看影像, 看展览, 看演示, 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参与讨论, 发言能够记住70%;做报告, 给别人讲, 亲身体验, 动手做能够记住90%[1]。学习金字塔强调了学习效果在30%以下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的传统方式;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 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2]。此理论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在国内外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外学习金字塔理论在教育体系中的应用较早。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很早就全面的运用了学习金字塔的方法。像医学院、军校完全按照实际环境来做, 而商学院、法学院则是最大程度模拟实际经验。同时美国的小学、中学也是按照“学习金字塔”这个体系来设计课程, 以实际去做和模拟实际环境这两种效果最好的方法去教孩子们[3]。

国内关于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应用还处在理论介绍阶段。一些教育工作者应用学习金字塔理论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崔雪等[4]将学习金字塔理论应用在了电工学教学过程中去,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李庄前[5]研究了学习金字塔理论与军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认为该理论有助于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作为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支撑。

三、课程改革措施

建筑制图的教学应该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质的改变。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主动获得知识的指导者和学习者。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思想, 建筑制图的教学应该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交流式、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意启发式教学, 在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注意启发式教学, 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提出一些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让学生由被动听讲变成主动思考,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并且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在讲剖面图的内容时, 可以由以前用视图的形体表达方法来引入, 让学生看到视图表达方法存在的不足, 如何进行改进, 进而启发学生想到用剖视来表达形体。

(二) 开展习题讨论课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在本课程近两年的教学中我们开展了习题讨论课的教学, 习题讨论课教学活动一改传统作法,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为了在习题讨论课上更好地表现自己, 必须有较充分的准备, 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只是单纯地使用PPT多媒体教学来进行绘图的演示和讲解, 而是继承了传统教学中边讲边画的教学方法, 用电子图版给学生进行绘图, 既提高了绘图效率, 又弥补了PPT教学中缺乏讲授实际绘图技巧的弊端,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Solidworks等三维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 形成立体思维, 同时将这些素材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后学习。

(四) 进行实际建模操作,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第一学期讲授建筑制图一时进行, 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设计, 让学生完成建筑制图基本知识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熟练掌握截交线、相贯线的绘制。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 完成基本体、组合体 (叠加式、切割式) 模型的制作, 初步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在讲建筑制图二的建筑施工图及结构施工图部分时, 可以通过课堂讲授理论和学生动手制作建筑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课堂讲授, 让学生认识建筑各部分的构造和特点, 熟练掌握建筑施工图的绘制及读图。在此基础上,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建筑物基础、楼梯细部构造等部位按照一定的比例, 进行实体模型的制作。教师通过指导模型制作, 进一步渗透建筑物构造方面的知识。

四、实施方案

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建筑制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 提出了建筑制图教学的改革方案, 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实际动手建模相结合, 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构思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建筑制图教学过程中去, 加入学生动手建模部分。大体分为基础阶段、发展阶段以及提升阶段三个阶段, 以小组为单元, 进行阶段性考评。每小组4-5人, 共同完成模型的制作。

(一) 基础阶段

此阶段主要在讲授建筑制图一时进行。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设计, 让学生完成建筑制图基本知识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熟练掌握截交线、相贯线的绘制, 组合体模型制作, 初步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 为后期建筑模型制作奠定基础。该阶段的考评方式:各小组模型展示;考评结果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二) 发展阶段

此阶段主要在讲授建筑制图二时进行。尤其是建筑施工图部分, 通过课堂讲授理论和学生动手制作建筑模型的方式进行。在课堂讲授基础上,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建筑部位, 进行实体模型制作。考评方式:各小组模型展示、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小组展示主要是让模型制作者向其他同学讲解建模思路、意图及其中的特色部分。小组互评主要是促进小组之间的知识交流、模型的比较等。教师点评, 主要是指出模型中的问题、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亮点部分予以肯定和鼓励,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 提升阶段

此阶段是在发展阶段之后进行的提升和拓展, 针对前两个阶段中比较优秀的小组。此阶段的模型制作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考评方式为:由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推选出最优秀的模型, 进行学院展览。

五、结论

本文提出的建筑制图教学改革, 创建高效课堂的措施可以弥补目前教学中的问题, 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传统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将学习金字塔理论应用于建筑制图课堂中,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亲自参加实践, 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2.应用学习金字塔理论, 加强建筑制图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实践的结合,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效果。在讲到基本形体、建筑构造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时, 加入实际模型制作环节, 增加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归纳学习金字塔理论在建筑制图应用中的特点及优势, 建立一套比较先进实用的建筑制图实践教学措施、建筑制图教学改革方案和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摘要:课堂是体现教育工作者教学技能的大舞台,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主战场。目前, 高校课堂效率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 如何能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的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学习金字塔理论为依据, 针对目前大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提高大学建筑制图课程课堂效率的方法和措施。此方法的提出, 有助于建筑制图教学的改革, 同时为高校其他课程课堂效率的提高, 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学习金字塔理论,启发教学,实践练习

参考文献

[1]张立勤.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研究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2]Jeffrey Anderson.Edgar Dale’s Cone of Experience[EB/OL].[2013-02-25].http://arstechnica.com/news.ars/post/20070924-google-testing-my-world-for-launch-ster-this-year.html.

[3]James P.Lalley, Robert H.Miller.The learning pyramid:does it point teachers in the right direction.[EB/OL].[2013-03-18].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qa3673/is_1_128/ai_n29381540/.

[4]崔雪, 樊亚东.学习金字塔模型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1, 33 (4) :83-84.

上一篇:动作技能下一篇:企业现金流管理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