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技能

2024-10-06

动作技能(精选10篇)

动作技能 篇1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动作技能的三个阶段即认知和定向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协调阶段和完善阶段进行钳工教学,旨在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钳工,动作技能,技能教学

钳工是使用钳工工具、钻床等按照技术要求对工件进行加工、修整、装配的一项工种,是机械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工种,它的特点是灵活性强,工作范围较广,技术性强,操作者的技能水平直接决定加工质量。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动作或智力的活动方式,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这两者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体现者;智力技能则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动作形成的不同阶段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钳工操作能力,并通过动作技能的教学和练习来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提高。笔者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进行技能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作技能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对所学操作技能有初步认识,对动作方式有所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动作印象。此阶段学生动作忙乱紧张、呆板而不协调,并出现多余动作,并难以觉察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因而自己不易发现错误。

根据这个阶段的特点,教师在钳工技能教学时,首先要设法加深学生对动作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技能。常用的方法有:

1. 将运用逐步分解。

教师在示范时应把操作的过程按顺序展现出来,以有利于学生观察操作中的要领;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并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自己的模仿写出操作步骤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而后再依据操作步骤进行练习,这种方法在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钳工锯削姿势的教学,教师对推锯、回锯、锯条的运动轨迹等进行分解示范,同时学生模仿练习。

2. 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

职业学校的钳工实习都是采用班级授课,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很难使每个学生都注意到,即使学生都集中注意力,也很难说每个学生都能理解。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的训练方法,一是可以缓解教师力量的不足,二是可以使指导与示范个别化,三是可使学生理解和观察中的错误及时得到纠正。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讲解示范后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一人进行练习,一人进行动作监督,这样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示范,并指出对方错误所在。例如,在钳工錾削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握锤、握錾、挥锤、锤击等动作进行指导,这时采用的“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的方法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进行多媒体教学。

在播放多媒体课件前教师要注意讲解,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看操作过程的动作细节。播放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必须研究的动作上来,特别是对重点的动作或画面动作不够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醒,以免学生疏忽。播放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结。例如,在进行钳工修理教学时,在学生进行操作之前进行多媒体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动作的联系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经过反复练习已使个别动作联合成完整的动作体系,视觉控制作用逐步减弱,肌肉运动感觉的自控作用逐步提高,并能发挥特殊功能。同时,在本阶段动作相互干扰减少,紧张程度减弱,多余动作消失。由于技能逐近形成,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的能力也在加强。

根据本阶段的特点,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反复有效的练习。这种练习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要使学生获得技能并达到熟练程度,教师在技能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 调动学生练习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具有了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习时就能开动脑筋、主动练习。在操作练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独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独立操作时可能发生一些错误,教师应及时给予指正,这对学生熟练掌握技能极为有利。如果仅让学生进行重复模仿练习,虽然学生操作不会发生错误,但这种正确性是教师示范的结果,而不是学生认识后加以掌握的结果,将无助于学生的技能提高。

2. 充分利用练习中反馈的强化作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技能操作的练习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指出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和不合理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动作的要领、操作的注意事项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了反馈信号,知道练习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就能每次练习都有所收获。

三、动作的协调阶段和完善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的各个动作已联合成为一个有机体系,相互协调,能够依照动作的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出来。此阶段意识的调节作用已大大降低,肌肉运动感觉作用占主导地位,视觉对动作的控制也进一步减弱,注意范围扩大,并能根据情况变化适当调整动作方式。

1. 突出要点,反复练习。

由于这个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操作应以学生练习为主,其目的在于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使他们的操作技能得到强化和巩固。对难度较大的操作技能教师要重点练习,力求人人过关。

2. 定指标,合乎规范性。

根据心理学原理可知,这个阶段正是技能形成过程的高原期,学生练习的兴趣可能下降,或产生厌倦情绪,使技能成绩出现停顿状态。为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每次教学中应给学生一定的生产指标和技术指标,用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严格规范学生的技能操作,逐步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规范化、标准化。

在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具体分析各种技能操作成绩提高的特点,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先后快慢一致,合理安排好技能教学三个阶段的时间,以免学生的操作技能达不到熟练程度的要求或感到枯燥、乏味。

动作技能 篇2

一、动作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含义

“动作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对学生学练运动技术过程进行细致观察、发现错误、准确判断,并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而表现出的一种较为熟练的教学行为方式。

动作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可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观察发现。教学活动是双边的,体育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而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地给予学生指导,但有效指导的前提是仔细观察,有的老师善于观察,很快就能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动作,而有的老师却视而不见,因此也只能应付了事,所以仔细观察是诊断与纠正错误的基础,只有进行观察,才能发现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成因。从整个过程来看,观察学生学习行为与发现问题虽是一个重要过程,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它只是提供了一个问题意识,接下来就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真正解决问题。正如医生一样,病人出现的问题只是一个病症,关键的是要能快速确诊。但有的医生到处让你检查,却始终说不出病根,而高明的医生则能准确及时地诊断。三是反馈指导。发现问题、找到成因已为解决问题做好了前期准备,最后的一个阶段就是寻找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由于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作用,同一个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其效果也各有不同,因此,选择学生合适的方法是纠正错误动作的关键所在,方法不到位,效果就难以体现。

二、动作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形成的要求

1.灵活运用多种诊断方法,快速及时发现错误动作:如观察法、谈话法、分析法、测验法。

2.准确、快速发现学生在运动练习过程的各类错误动作。

3.准确分析导致错误动作的主要原因:如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本身的难度、教师教法的问题、教学进度、运动习惯的干扰。

4.合理选择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如强化概念法、转移练习法、降低难度法、自我暗示法、阻力助力法。

5.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有效、迅速。

6.灵活运用纠正错误动作的不同方式:集中纠错、分层纠错、个别纠错等。

三、实施动作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的技巧

1.根据情况,预计可能

教学预设性是教学的一个基本性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其中备课是一项必须的任务。在备课过程中,为了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体育教师应针对所授课程运动技能的特点,做好学生可能出现错误动作的预计工作,这样就能有的放矢,做好各种解决的预备方案。而预计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动作的前提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材的性质与特点,如教材的难易程度、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力量型的还是技巧型的等等,二是学生的特点,如学生的年龄、爱好、学习基础、身体素质等。

2.通过手段,仔细诊断

“望闻问切”是中医学的常见手段,体育教学不同于中医诊断,但道理也是一样的。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学生的运动动作具有外显性、直观性,因此,体育教师要学会仔细观察,了解每一个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其次,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一些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些交流信息有助于教师诊断问题;同时还可以结合技术测量法、要素分析法等进行综合诊断,以提高运动技术准确诊断的有效性。

3.把握重点,切脉根源

学生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没有看清教师正确的示范动作,在大脑里没有建立较为清晰的运动表象,可能对动作理解不到位,导致重点不清晰,可能是身体素质不好,可能是动作难度太大等等,但这些原因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个人,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进行综合分析,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原因的重点,这样才能击中要害,找到根源,以便“对症下药”。如学生在前滚翻动作时出现了“侧倒”的现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双脚蹬地用力不均衡或者两手臂撑垫屈臂有先后、身体素质不够、心理紧张等,但“产生侧倒的原因:一是双脚蹬地力量小,提不起臀部,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不足以推动身体前滚;二是双脚蹬地后身体重心移至双臂时,手臂软弱无力,无瞬间撑直过程,导致上体低头含胸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只能使头顶触垫而导致侧倒。二者兼俱,才是侧倒的主要原因。蹬地用力而臂无力能导致擦脸或扭颈,臂撑直而蹬地无力只能产生头顶触垫、跪垫现象。”[1]因此,能否抓住问题产生的关键,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真正水平,有的教师只是发现了问题,却始终找不到错误动作的根源;而有的教师就能一针见血,快速诊断。

4.针对阶段,捕捉时机

纠正的时机很重要,时机晚了,很难纠正;时机早了,错误连连,无法着手。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不同阶段捕捉纠正的时机。运动学习之初,学生主要的目的是体验运动的感觉,此时由于学生对运动技术的了解不够,理解不深出现的错误动作、多余动作必定很多,因此,此阶段对学生运动技术的要求不要过高,在班级教学中对于学生共同出现的错误动作可以集中纠正,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以采用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而在运动技能掌握的第二阶段,即改进与提高阶段,学生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开始协调起来,出现的错误开始减少了,这时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逐渐提高,特别是运动技术的关键环节与重点环节,要求学生做好、做对、做准确;到了运动技能巩固阶段,重点应是关注运动技术的细节,提高运动技术的质量。

5.妙用手法,讲究实效

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方法很多,如教师示范法、语言提示法、正误对比法、声音刺激法、条件变换法、图表演示法、动作分解法、模仿练习法、助力阻力法、条件限制法等。这些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我们在选择方法时主要从纠正错误动作的实效性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出现的不同错误动作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如教师示范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语言提示法、声音刺激法等可以提示学生在运动练习过程中的注意点;正误对比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区别正确的动作与错误的动作;条件变换法可以在降低难度条件下改进运动技术;助力阻力法可以通过教师的“手把手”式指导让学生体会肌肉用力的时机与空间位置等。如学生在立定跳中出现“膝关节不屈,重心降不下去,形成直膝跳的纠正方法有触胸跳、向上跳、障碍跳、台阶跳、跳皮筋等”[2],其中“台阶跳”“障碍跳”“向上跳”“跳皮筋”就是一种条件限制法,“触胸跳”则是一种模仿练习法。

四、诊断与纠正错误动作技能的实例分析

1.常见的错误动作:篮球双手胸前传球时肘关节外展。一般情况下,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出现这样的动作。这个错误动作的出现并不只是班级教学中的个别现象,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2.分析错误技术的主要原因。学生出现这个动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篮球持球的位置、持球的手型、手臂的力量、两臂出手的方向、传球的远度、重心的位移等,而这其中必有一些是主要因素,一些是次要因素,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否则就会徒劳无功,笔者认为这个主要问题就是“双手持球位置过高”。因为篮球持球位置过高了,就容易造成两臂肘关节外展。其次,还可能是两人对面传球距离太远等原因,这要根据现场的情景而定。

3.纠正方法:纠正的方法很多,如可采用限制法(传球学生的背后站一个学生,手举双臂限制前面学生肘关节外展),也可在确保其他环节正确的情况下,降低双手持球的高度,同时还可以缩短两人对面传球的距离,在传球过程中身体重心前移等,这样可以有效解决传球过程中肘关节外展的错误动作。

五、实施动作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培养

1.教学观念更新法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老师,应加强专业素养,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意识。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我们在传授运动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积极学习运动技术、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因此,要改变教师“只管教,不管会”的想法,要贯彻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平等的原则,照顾好班级教学中的每一位学生;同时还要实施差异化教学,因为在班级教学中,必有部分学生运动素质较好,学习速度较快,也有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速度缓慢,而这些学习速度缓慢的学生往往出现的错误动作多,如果没有实施差异化教学,体育教师就有可能会马马虎虎地对待这些体育学习困难学生,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强化专业意识,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2.图书资料收集法

知识是掌握教学技能的基础,我们有必要了解有关“错误动作”的产生原因、诊断方法、纠正的方法与手段等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很多,体育教师可通过书本、教材、网络、老师、同学等多途径收集各种运动技术易范的错误动作、相关的纠正方法与手段、各项运动技术的重难点、关键技术、技术细节等方面的资料,以备在教学实践中随时提取,为该方面教学技能的发展提供基础。

3.自我经验积累法

知识只是基础,教学实践才能把“知识”转变为一种“经验”,体育教师可在深入钻研体育教材教法的基础上,认真积累体育教学经验,这样可积少成多。体育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者,在每一节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做好课后反思工作,专题性地记录与总结每一节课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实施的方法、纠正的效果等等,这些总结可为之后的教学积累很好的经验,提供帮助,若没有课后认真反思这个环节,那么我们的教学工作是被动的,虽有一些经验的积累,但也还是缺乏系统性与计划性。

4. 自我体验借用法

体育教师是经过职前专门训练与职业培训的师资,他们在专业运动培训过程中,必然要进行各种运动项目的学习与训练,自身的运动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因此,体育教师可结合自身的运动经验,感受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出现怎样的错误动作?学生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在哪?正确动作的用力时机在哪?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是什么等等,这样,就可以利用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来处理当下的教学工作,起到迁移与借鉴自身运动经验的作用。

5.他人经验学习法

有意识地观察其他老师、网络视频、丰富经验的老师在诊断学生动作、分析原因与纠正错误动作等方面的过程,积累可贵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认真观察自己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动作行为,分析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如是错误动作,要深入分析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并试图结合他人的经验与做法,寻找有效解决学生错误动作的最佳方法。

6.远程信息交流法

可借助当今发达的网络系统、qq、邮件或专业交流平台进行交流,如《体育教学》杂志、《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等都向全国中小学体育老师开通了交流论坛,在这些平台中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如遇诊断与纠正错误动作方面的难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既可以节约资源,且交流面广、收效显著。

参考文献:

[1]王朝杰.前滚翻的两种错误动作分析[J].体育教学,2005.3:52.

[2]吕纪霞.立定跳远“直膝”跳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J].体育教学,2011.1:71.

动作技能 篇3

技能是通过练习,以巩固动作或智力活动的结果。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这两者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是对动作技能起到调节与提高的作用。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认知和定向阶段、动作联系形成阶段、协调和完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动作形成的不同阶段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钳工操作能力,并通过动作技能的教学和练习来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提高。笔者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进行钳工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动作技能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对所学操作技能有初步认识,对动作方式有所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动作印象。此阶段学生动作忙乱紧张、呆板而不协调,频现多余动作,且不易发现自身错误。

根据这个阶段的特点,教师在钳工技能教学时,首先要设法加深学生对动作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技能。常用的方法有:

1. 逐步分解法

教师在示范时应把操作的过程按顺序展现出来,以利于学生观察操作中的要领;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并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自己的模仿得出操作步骤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而后再依据操作步骤进行练习,这种方法在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钳工锯削姿势的教学,教师从推锯、回锯、锯条的运动轨迹等进行分解示范,同时要求学生模仿练习。

2. 采用电化教学

在播放录相前教师要注意讲解,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看操作过程的动作细节。播放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必须研究的动作上来,特别是对重点动作或画面动作不够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醒,以免学生疏忽。播放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结。

3. 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

职业学校的钳工实习都是采用班级授课,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很难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注意到,即使学生都集中注意力,也很难说每个学生都能理解。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的训练方法,一可以缓解教师力量的不足,二是可以使指导与示范个别化,三是可使学生理解和观察中的错误及时得到纠正。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讲解示范后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一人进行练习,一人进行动作监督,这样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示范,指出对方错误所在。例如,在钳工錾削教学中,我们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握锤、握錾、挥锤、锤击等动作进行指导,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动作的联系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经过反复练习,已使个别动作联合成完整的动作体系,视觉控制作用逐步减弱,肌肉运动感觉的自控作用逐步提高,同时,在本阶段动作相互干扰减少,紧张程度减弱,多余动作消失。由于技能接近形成,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的能力也在加强。根据本阶段的特点,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反复有效的练习,这种练习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要使学生获得技能并达到熟练程度,教师在技能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 调动学生练习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操作练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独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具有了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习时就能开动脑筋,主动练习。在独立操作时可能发生一些错误,教师应及时给予指正,这种学生在明确目的和要求且经过主动学习予以确认的结果,对于熟练掌握技能极为有利。如果仅让学生进行重复模仿练习,虽然学生操作不会发生错误,但这种正确性是教师示范的结果,而不是学生主动学习后加以掌握的结果,无助于学生的技能提高。

2. 充分利用练习中反馈的强化作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技能操作的练习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指出学生操作中错误所在和不合理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动作要领、操作注意事项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了反馈信号,知道练习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使每次练习都有所收获。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很有讲究,除个别情况外,一般不采用示范性动作对学生错误操作予以纠正,应在反复的巡查中加强个性化指导,多用启发式提醒、反问式拨正,即使正面纠正也简洁明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指导效率和效果。

三、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的各个动作已联合成为一个有机体系,相互协调,能够依照动作的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出来。此阶段意识的调节作用已大大降低,肌肉运动感觉作用占主导地位,视觉对动作的控制也进一步减弱,注意范围在扩大,并能根据情况变化,适当调整动作方式。

由于这个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操作应以学生练习为主,其目的在于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使他们的操作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对难度较大的操作技能要重点练习,力求人人过关。根据心理学原理可知,这个阶段正是技能形成过程的高原期,学生练习的兴趣可能下降,或产生厌倦情绪,使他们的技能成绩出现停顿状态。为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每次应给学生一定的生产指标和技术指标,用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严格规范学生的技能操作,逐步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在小组和班级中,树立更多的优秀的典型,对大多数学生给予更多肯定和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综上所述,钳工技能教学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特点,教学必须不断探究其中的规律性,加强指导的艺术性。要具体分析各种技能操作成绩提高的特点,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先后快慢一致,必须合理安排好技能教学三个阶段的时间,以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只有这样,师生才能与时俱进,共同成长。

摘要:文章探讨根据动作技能的三个阶段来进行钳工教学, 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动作技能,钳工,技能教学

参考文献

[1]庄志镐.动作技能训练中的“优化组合”[J].职业技术教育, 2000, (4) .

[2]白宏伟, 董倩玲.浅析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J].教育探索, 2002, (9) .

短距离跑动作技能培训调查报告 篇4

由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落实体育课时的不断深入,近些年来北京丰台区陆续招入了一批青年体育教师,他们成为我区体育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年轻体育教师取得了教师资格、具有合格的学历或学位,专项发展突出,专项运动能力强,大多数富有朝气,有激情。和学生相处起来感觉会比较亲近,容易赢得学生们的好感,他们没有家庭负担,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快,在一定的压力下可以快速的成长。但是,这些青年体育老师,教学基本功薄弱,教学时间不长,教学经验不足,对体育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够准确,在学生中威慑力不够,个别青年教师身上缺少一股韧劲,在面临挫折时会动摇,面临困难时会退缩。

目前,我区体育教师的数量已基本满足需要,但是年轻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基本教学技能亟待提高。从长远看,是对学历已经合格的青年体育教师进行职后教育、解决知识更新和继续提高的问题;从近期看,主要解决年轻体育教师“胜任教学”的问题。我区小学体育教研员看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2010年11月在石榴庄小学召开了我区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班开题会。希望通过三年的体育基础专业技能与基本教学技能培训,能够打造一支通技能、懂教学、精专业的青年体育教师队伍,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综合能力。基于体育学科需要实际操练的自身特点,把这些年轻体育教师分成四个班进行培训,我负责(二)班的培训工作,在2011年4月开始进行小学体育短距离跑教材的培训工作。我对负责的培训班(二)班的青年体育教师短距离跑项目培训前和培训后的动作技能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前测反映出的问题,在和教研员沟通后进行了如下培训:

1 专家引领、更新观念。针对青年体育教师短距离跑项目中存在的动作方法不清等问题,由区骨干教师讲授实用的相关理论知识,使他们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帮助他们梳理小学体育教材中短距离跑项目的知识点,深入理解动作各个环节以及一些教法的应用和拓展。

2 问题答疑,理清思路。在培训过程中,区骨干教师及时解答青年体育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问题,提高了青年体育教师们的专业水平与知识素养,完善了他们的教学理念,解决了他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3 操练技能、提升内涵。改进和提高青年体育教师们短距离跑的动作技能是这次培训的主线,培训中针对一些失分较高的动作环节培训中着重进行了练习。

4 教学实践、学为所用。结合培训内容组织受训教师们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有7位教师进行了研讨课的展示,使他们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得到了深化和延伸,对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组织,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和发展,实现教学实践和培训研究的统一。

5 培训考评、及时反馈。及时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考评,对学员进行客观评价,要求学员认真完成相关作业,做好培训小结。建立本次培训班学员档案,编印学员考勤花名册及通讯录,评选优秀学员,向学员所在单位反馈培训成绩。

6 互动交流,思维碰撞。在培训中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QQ群,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其意义深远。

7 开展联谊,共谋发展。培训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联系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结交友谊,为青年教师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并且把培训精神、价值观念等寓于各种有形的载体中,使青年教师们在培训活动中形成了兴趣、坚定了信念、获得了知识、结下了友谊。

培训后通过后测数据可以看出,只有一人次后蹬跑动作技能不合格,其余动作的合格率100%。所有项目的优秀率更是大幅提高,其中上挑式接力跑的优秀率达到了91.17%,下压式接力跑优秀率更是达到了100%,只有终点跑动作的优秀率低于50%。这充分说明青年体育教师短距离跑动作技术、技能完成的动作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结论与建议

1 结论:我区体育教师队伍有了很大变化,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大幅增加,教师专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这对整体体育教师队伍知识的更新,了解新的教学理念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这次培训使他们明白了体育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从中他们认识了自我,锻炼了自我,升华了自我,理清了发展思路,挖掘了自身潜能。这无疑将对他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相信通过培训,他们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锐意进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 建议:

(1)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提高系统性,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性。同时充分发挥本区骨干教师作用,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贡献力量。同时还需要行政部门的资金支持,以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2)建议教育行政部分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组织一系列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也是他们课余训练的动力,可以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并使他们身心得到锻炼,并且从中发现和挑选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形成梯队。(3)青年体育教师技能训练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建议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的技能训练,并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自身运动技能的全面性,力争收到好的效果。(4)加强学校内体育教师的研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运用所学技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自己教学基本功不断地得到提高。(5)建立青年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记录成长足迹。内容包括:个人信息、3-5年发展规划、定期的教学设计、承担公开课、研讨课、各级各类评优课、论文获奖情况、培训反思或总结,阶段培训的自我评价。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白盆窑小学)

动作技能 篇5

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 运动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练习实现。而运动员掌握和学会的各运动项目的运动技能, 可以影响另一种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初期, 运动技能形成较快, 说明是运动员在练习初期, 利用过去经验中的一些方法、手段, 获得新的运动技能, 这就是技能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镜画实验, 主要研究动作技能的迁移作用。有效地利用动作技能迁移作用, 可使学生在短期内形成运动技能, 对提高训练效果, 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研究动作技能迁移的常用方法是前后测验法, 镜画实验就是采用前后测验法进行的。

此次镜画练习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检查优势手镜画练习对非优势手练习的迁移作用。主要是对左右手动作技能迁移的研究。通过镜画实验来分析技能形成过程, 研究动作技能的迁移作用, 提高训练效果, 同时可为教练员提供动作技能迁移的理论依据。

通过对我院四个项目的运动员进行镜画练习实验, 来验证动作技能的迁移现象。

1 方法

1.1 实验仪器和材料

EPT715镜画实验仪、EP2004型心理实验台、记录纸、笔。

1.2 实验方法

(1) 将主机与附机EP715镜画实验仪装置连接好, 选择六角图形板, 调节遮挡板角度, 使被试不能直接看到图形。

(2) 指导语:从镜子中看六角图形, 手握试笔, 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 开始实验。将试笔放在开始位置 (靠近被试一侧固定螺丝上方的金属片) , 观察镜内图形, 笔贴在镜画实验仪上的图形轨道开始行走 (计时自动开始) , 移动过程中, 试笔尽量不滑出轨道, 若滑出轨道则发出警告, 同时计错1次, 试笔走到终点, 仪器鸣响。

(3) 主试启动EP2004型心理实验台, 发出“开始”指导语, 被试进行实验, 每完成一次实验, 主试记录每一次练习时间及错误次数。每一名被试左手练习一次, 换右手练习10次, 再左手练习2次。

1.3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学T检验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2 研究对象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竞技体育系2010级 (中) 学生50名, 其中男25名, 女25名, 年龄在11~17岁。被试全体右手为优势手。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始性数据统计分析

从图1练习所用时间曲线看, 第一次练习比较困难, 花费时间较长, 平均用时42.628s, 以后练习成绩一次比一次好, 到达中期时, 出现波动, 后期练习成绩较稳定, 练习成绩总体趋势是练习初期成绩进步较快, 后期比较缓慢。

从图2练习错误次数曲线看, 整体趋势是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 错误次数呈减少趋势, 前5次练习成绩尤其明显, 但在第6次练习整体出现反弹, 以后开始波浪下降。

通过右手10次练习, 左手的练习效果发生明显变化, 从图3、图4中可以看出, 左手第一次练习, 无论是练习所用时间, 还是错误次数, 都与右手第一次练习相差无几, 但通过右手10次练习, 左手再进行的2次练习, 技能明显提高, 练习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明显减少。

3.2 对两样本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分析右手对左手运动技能的迁移作用 (如表1)

3.2.1 练习时间检验

H0:μ左1=μ10后左1, μ左1=μ10后左2 (左手第一次练习时间与右手10次练习后的左手第一次、第二次练习时间水平相同) , 计算t值:t1=2.9 9, t2=3.4 2, 双侧检验, a=0.0 5, n′=n1+n2-2=9 8, t0.0 5/2 (9 8) =1.984, 通过比较, t值2.99与3.42均大于1.98 4, P<0.05, 因此, 差异显著, 不接受原假设, 左手第一次练习时间与经过右手10次练习后左手再进行的第一次、第二次练习时间有显著差异 (见表2) 。

3.2.2 练习错误次数检验

H0:μ左1=μ10后左1, μ左1=μ10后左2 (左手第一次练习错误次数与右手10次练习后的左手第一次、第二次练习错误次数水平相同) , 计算t值:t1=4.31, t2=4.4, 双侧检验, a=0.0 5, n′=n1+n2-2=98, t0.0 5/2 (9 8) =1.9 84, 通过比较, t值4.31与4.4均大于1.98 4, P<0.05, 因此差异显著, 不接受原假设, 左手第一次练习错误次数与经过右手10次练习后左手再进行的第一次、第二次练习错误次数有显著差异 (见表2) 。

4 讨论

4.1 左右手感知觉能力的提高

运动员左手进行第一次练习时是没有经验的, 因此, 所用时间比较长, 平均用时49.95s, 错误次数也多, 平均错误15.1次。左手练习一次后, 换右手进行练习, 右手第一次成绩略好于左手, 平均用时42.63s, 错误次数12.9次, 这与左手进行了一次练习有关, 也与右手是优势手有关。右手连续进行10次练习后, 第10次练习成绩最优, 平均用时20.07s, 错误次数6.4, 说明右手的感知能力提高, 使动作技能达到比较稳定状态。当右手10次练习后, 再进行左手练习时, 左手练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之前左手只进行过一次练习, 即使如此, 左手再次进行的二次练习, 平均用时分别是28.36s和22.79s, 错误次数10.22次和8.56次, 与右手的第10次练习成绩接近。进一步说明右手练习对左手练习的影响。

4.2 视觉对左右手运动技能的影响

从镜中看图, 图的位置是上下颠倒的, 有的运动员在对镜画图时, 总是反的, 主试说“开始”时, 运动员把试笔放在了结束位置, 然后, 又拿起笔寻找开始位置, 这样就造成了错误次数的增多, 经过多次练习后, 运动员形成了肌肉运动感觉, 视觉控制下降, 动觉控制能力增强, 练习成绩迅速提高。

4.3 本实验中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 动作技能的形成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联结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自动化阶段。本次实验中, 图1、图2都可看出第一次练习是困难的, 但在以后的练习中, 技能越来越好, 成绩迅速提高。

4.3.1 情绪因素

本次实验是在实验室中进行, 有的运动员在实验过程中, 非常紧张, 越紧张越找不到地方, 想向上画, 往往试笔却向下走, 越着急越出错, 不能很快形成动作技能而影响练习成绩, 但在调整了情绪后, 情况很快发生变化, 动作技能越来越熟练。

4.3.2 个性因素

动作技能形成还受运动员个性影响。本次实验有三类运动员:第一类是急躁型, 实验开始就着急画图, 并不考虑如何画, 怎样能画好, 大图画一下, 小图试一试, 当主试提醒要稳定、认真时, 才开始考虑问题, 这就影响了练习成绩;第二类是耐心型, 这类运动员不慌不忙, 耐性较好, 往往是错误少而时间长;第三类是智慧型, 这类运动员尝试第一次实验后, 很快找到肌肉感觉, 实验过程又快又准确。

4.3.3 实验环境因素

实验分两组进行, 没有隔离板, 两组运动员相互有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等待实验的运动员总是观察被试情况, 易造成被试紧张和注意力不集中, 使技能形成发生困难。

运动员的实验态度, 也是影响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5 结论

(1) 右手练习对左手练习有显著性的迁移作用。

(2) 视觉对动作技能的形成和技能的迁移有重要意义。

6 建议

通过镜画实验, 说明我院竞技运动员动作技能的迁移作用非常显著, 因此, 建议教练员正确运用动作技能迁移理论, 提高训练效果。

6.1 教练员应注重动作技能原理的讲解

运动员在专项训练中, 如果能掌握动作技术原理, 就会提高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提高对动作技能的异同点的分辨能力, 从而促进动作技术的迁移。

6.2 正确分析动作技能, 合理安排动作技能练习顺序

各项目教练员在进行专项技术训练中, 常常采用专项练习和辅助练习, 主要是为了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 因此在选择和运用这些练习时, 要考虑动作技能的迁移问题, 从动作技能的难易程度到技能间的相似性上都要认真考虑, 正确安排技能练习的练习顺序, 才能更好的达到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2]黄希庭.心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3]张战锋.非对称性技能的两侧性迁移对初中女生上肢协调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内江科技, 2011 (9) :45-46.

动作技能 篇6

目前, 社会上盛行很多运动, 比如太极拳、健身操、街舞、拉丁舞等等, 这些都有大量的爱好者来学习。对于突然涌现出大量的学习者来说, 老师数量并没有太多变化, 在这些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就出现了学习者得不到传统教学中的师徒关系手把手指导的现象, 只能是一大批的学生跟在老师后面来学习动作。这样造成的最突出的缺点就是, 许多学习者动作技能的练习得不到老师的指导, 得不到正确反馈信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一批学生跟着一个老师后面做动作, 但不管老师重复做多少遍, 由于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也就使得自己的错误被一遍遍的加深了, 而自己的动作技能却没有提高, 也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另外, 正在学习动作技能的人很多还不清楚反馈对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所以, 在集体教学当中, 反馈信息得不到教师和学生足够的认识和利用, 这就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不容易提高。

二、动作技能的反馈

1. 反馈的含义

反馈可分为固有的反馈和增补的反馈两种。固有的反馈是指学习者在执行某个动作时自身的感受器官提供的感受;增补的反馈是教师、教练或某种自动化的记录装置提供给学习者的反馈信息, 是对固有反馈的增加和补充。增补反馈的一种形式叫做结果的知识, 其结果是关于运动结果是否达到目标的反馈, 如打靶是否打中了, 投篮是否投中了等;另一种形式是表现的知识, 是关于学习者做出的运动模式的反馈信息, 如腿没站直, 胳膊没抬高等情况。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后一种增补反馈形式—表现的知识。

2. 反馈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反馈在动作技能学习中, 是学习者需要进一步加工的信息。学习者在得到反馈之后才能更加清晰、客观的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 才能针对反馈中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正或完善, 使自己的动作技能更合乎标准。反馈对于提高绩效和动机具有积极的作用。

桑代克是最早研究行为结果的心理学家之一, 在一个实验中, 他要求被试者在看不见的情况下画出一条3英寸长的直线。对其中一组被试者给予反馈, 例如, 在被试画得好时说“不错, 很好”;另一组被试练习的次数一样多, 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反馈。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画直线的成绩随着练习而逐渐提高, 而第二组被试在多次重复画线之后成绩没有得到提高。由此辛格认为, 反馈增加了知识的精确性, 改善了学习者对自己行为的知觉和评价, 从而提高了动作技能水平。

3. 反馈信息的媒体选择

反馈信息的来源可以有多种的, 各种媒体都有可能给予学习者一定程度的不同的反馈, 然而选择哪一种媒体能更加方便有效的给学习者提供反馈呢, 我们从以下几种媒体的特点来分析。

(1) 教师、教练

一般情况下, 在学习者学习动作技能时, 都会选择跟着教师来学习。教师提供反馈的优点是及时、灵活, 有足够的互动性。

但由于在实际当中, 特别是大众学习中, 很少能由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信息反馈。教师精力有限;教师的反馈有时间、地点的限制;教师的反馈准确度不高。所以, 以教师作为良好反馈的媒体的要求一是教师本身的水平要高, 要有足够的能力教好标准动作, 并能准确的分辨出错误动作;二是教师只能带少量的学习者, 以保证教师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学习者一一指导、给予反馈;三是教师和学习者要有良好的沟通和信息反馈的渠道。

以上就说明了, 在学生多、教师少的集体教学情况下, 以教师作为反馈的媒体满足不了学习者的学习, 也不符合当代人民群众对动作技能的学习要求日益增多的趋势。

(2) 同伴、同学

集体教学中, 学习者在练习的时候很多人得不到教师的反馈, 继而转向跟自己一起学习的同伴。同伴们几个人一堆, 相互观摩、相互指点, 这样学习者比较容易得到反馈信息。但是缺点是:同伴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 所给予的反馈和评价好坏不一;他们的水平有的较差, 有的反馈就几乎没有参考价值;他们可能会随便应付几句, 混淆被反馈者的自我认识。

在师资力量不够的情况下, 适当的同伴、同学之间的反馈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同伴之间的反馈还是非常有限的, 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动作技能中得不到及时的良好的反馈。

(3) 电视

电视可以说早以普及了的, 用电视作为反馈的媒体也是比较容易满足大部分老百姓的需求的。以电视作为反馈媒体, 首先就要对学习者的练习过程进行录制, 以前录制的工具是装有录像带的摄像机, 录完后通过录像机在电视上播放, 而现在这样的设备已经是过时被淘汰的了。现在家庭中用的录像设备一般都是数码的, 像DV、小摄像头等, 这样数码设备录制的视频直接在电视中播放也是不方便的, 要通过电脑来处理一下才能实现, 或者直接把数码设备连线到电视上, 但这样一来电视播放的进度不好控制, 而且对反馈生成的视频文件也不容易管理。

所以, 在学习动作技能中, 用电视作为反馈媒体也是不合适的。

(4) 电脑

现在的多媒体电脑在各个家庭中也是基本普及了的, 目前不仅中国家庭拥有电脑率比较高, 而且买电脑的人数也是逐年增高, 现在的普通老百姓都能接触到电脑。所以, 利用电脑完成对动作技能的反馈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另外, 有电脑的家庭很多都配了小摄像头, 或者DV、数码相机等数码录像设备。这些数码设备配合了电脑做反馈信息的媒体, 并给以电脑做反馈信息的媒体提供了可行性。

用电脑作为反馈媒体的好处:电脑普及率高, 学习者可以方便使用;用数码设备录制的视频文件可直接在电脑上播放, 不需要任何转换;对反馈生成的视频文件容易保存和管理;对视频文件的操作方便, 容易控制播放进度;对视频文件处理容易, 视频的后期制作及信息优化也方便。

所以, 在学习动作技能中, 用电脑作为反馈的媒体还是比较适合大众学习的。

三、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反馈的优化

直接用电脑处理视频、管理视频文件对一般大众来说是有些难度, 所以, 需要用某种语言开发一个用于管理、优化反馈信息的软件。这个软件面向的是一般大众, 所以软件要求操作简单、界面简洁。在这里, 我们是以.NET平台开发为例子来实现的。

1. 实现优化

(1) 软件的设计

我们要通过播放学习者的动作视频来找出该学习者所存在的问题, 而单独观看动作视频是不容易找出毛病的。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尝试把对比教学法运用进来。对比教学法是帮助学习者在学习中更容易找到对比的两者内容之间的差别, 从而提高学习者对对比内容的认识[3]。而我们正是需要这样一种对比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错误, 提高动作技能的学习。

我们把这个理论运用到软件当中:在软件中的一个界面上同时放置两个播放器, 一个播放标准演示视频, 一个播放学习者自己的动作视频。两个视频文件从某一相同动作开始同步播放, 让学习者自己看到两者的差别。软件有控制两个视频的同时播放、同步暂停、同步后退的功能键, 这使学习者可以方便的反复观看某一动作的对比, 进而更好的在对比中提高自己动作技能的学习。具体视频对比播放的软件界面如图1所示。

由于可以有多个反馈信息的视频, 所以软件中还可以帮助使用者方便的管理和使用任何一个视频, 需要播放时只需在软件中的列表里直接点击选择即可, 方便了对电脑不是很懂的人。

(2) 操作步骤

首先, 把学习者的动作录制下来。

其次, 把录好的视频添加到反馈的视频文件中, 然后选择该文件并打开。

然后, 在演示文件中选择相对应的视频文件并打开。

最后, 点击左边的播放按钮开始对比播放。并可以使用暂停、停止按钮, 也可直接拉动进度条来调整播放的进度。

2. 优势

这个软件是面向一般群众的, 软件的操作简单, 容易普及。软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要比其他方法要直观, 也能让学习者更好的认识到自己的动作与标准动作之间的差异, 对自己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也有所了解。而且能够改善动作技能学习时反馈信息的不足, 能对反馈信息进行优化, 加强反馈信息的作用, 使学习者尽最大限度的利用反馈信息来改善自己的动作技能。

由于用于对比播放的是专家的标准动作, 所以这也给学习者学习水平的提高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学习者不断的照着最标准的动作来纠正自己的错误, 最终的学习结果将会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3. 缺点

对于录制不标准的视频画面, 在对比观看时会对比较效果产生影响。比如拍摄的角度跟演示视频里的不一样, 或者拍摄的动作不清楚、人物太小、动作不完整等, 这在对比时就不容易找出自己的缺点。

综上所述, 在利用.NET开发的软件优化反馈信息时, 对拍摄视频的要求比较高, 但如果尽量按照演示视频里的样子来拍, 就能得到更好的对比效果。实践证明, 只要拍摄位置、角度、人物大小等跟演示视频差别不大, 一些细小差别是不影响对比观看效果的。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方便快捷的得到动作技能学习的反馈, 如何利用.NET平台开发的软件实现反馈信息的优化, 使学习者更容易的利用反馈信息来促进自己的学习。而当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技术有所提高时, 那么这样一个处理反馈信息的软件也就会更加完善, 促进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加的好。

摘要:本文研究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动作技能的学习反馈, 并对反馈信息优化, 使反馈信息能够被更充分的利用, 从而促进学习。

关键词:反馈,多媒体技术,动作技能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许丽梅.运动技能学习的反馈效果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7

[3]王豫川.浅谈比较教学法的认识和应用[J].课程改革专刊, 2004, 4

[4]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郑朝晖.体育教学中反馈的作用[J].南平师专学报, 1999, 4

[6]徐立彬, 刘晓茹.追加反馈的研究及展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动作技能 篇7

现代运动训练要求中长跑运动员在跑的过程中要身体轻松协调,重心移动平稳,直线性强,有良好的节奏,要尽可能提高肌肉用力和放松的能力,既讲究动作效果,又注重节省体能。在途中跑要求高重心,快步频,小摆臂,上体保持正直放松,前后摆臂身体轻松自然。

一、影响中长跑运动员动作技能的主要因素

(一)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是先天的遗传和后天培养的共同体,先天的不足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所以教练员要在训练中多加培养中小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二)身体的放松能力

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肌肉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跑是全身各部分肌肉的共同协作来完成的。在跑的过程中有主动肌和对抗肌的共同参与,当主动肌工作时就会引起对抗肌的对抗,就会出现身体局部的紧张,致使动作僵硬,在训练中尽量减少对抗肌的对抗,有意识地培养身体协调放松能力。

(三)接受动作的能力

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对运动技能掌握是通过自身的感悟后进行调节的,这就要求教练员在训练中对技术动作多加引导,让运动员形成良好的动作技能。

二、中小学中长跑运动员易犯的错误及改进方法

(一)晃肩

这在中小学中长跑中时有发生,这样会使重心不稳还大大消耗体能。不但影响运动成绩而且对运动员的发展不利。

改进方法:原地做摆臂练习。

(二)仰头

这种现象在中小学运动员经常看到,特别是在后程中更加明显,仰头使上体肌肉紧张,上体僵硬致使摆臂困难。

改进方法:在训练中多加提醒和让运动员慢跑体会正确的动作。

(三)坐髋跑

就是通常说的坐着跑,髋关节没有充分打开导致髋部灵活降低影响速度。

改进方法:多练习交叉步和提踵走及行进间高抬腿跑。

(四)小腿折叠缓慢或折叠不够

不但消耗体能相对较大,而且腾空时间长。

改进方法:多做后踢跑。

(五)上体后仰

导致费力浪费体能。

纠正方法:多做体前倾高抬腿和后蹬跑。

(六)左右摆臂

导致身体向前性差,不节约体能。

改进方法:多练习前后摆臂,摆臂时要求前臂外翻。

动作技能 篇8

关键词: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跳远教学,体育专业学生

动作技能学习属于学习活动第四层次——具体领域学习的范畴,是教学系统中所要传递的又一类经验要素,是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及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当今信息时代,如何突出体育教育以动作技能学习为主的教育教学特点,探讨研究动作技能学习的规律与方法;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职后教育奠定良好的技能发展基础,便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和探索研究的领域及本研究的逻辑起点。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05级1班21人、07级1班20人。

1.2 主要研究方法:

实验法。2005至2007年在天津体院田径普修课跳远教学中进行了两轮教学对比实验,教学时数均为12学时。实验班采用强化认知结构的跳远动作技能学习的教学策略,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

2 教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2.1 教学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

认知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认知结构理论是认知派心理学家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学习理论的独特理解和阐述,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 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 (2) 认知结构理论突出了学生中心的思想; (3) 强调已有认知结构与学习内容的层次结构相结合,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由此产生新的迁移或创造性行为; (4) 重视强化功能。

动作技能学习中的认知理论:对于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认知成分的深入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其具代表性的观点有闭合回路理论、图式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上述理论虽不能完全概括动作技能学习的全部内容,但却凸显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动作技能学习主动认知过程及目的性,以及与言语技能学习的彼此交融的不可分割性。

2.2 教学实验指导思想:

(1) 以优化和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作为目标指向。 (2) 教学过程应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3) 重视教学环境的设计。 (4) 教学内容可采用互逆方式设计顺序,但要以条理化、结构化和整合化为原则。

2.3 教学实验实施过程:

依据认知结构理论和动作技能学习规律,将跳远教学分为跳远动作技能学习的认知阶段、模仿阶段、整合阶段和初步自动化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针对学生认知特征、生理特征、动作技能掌握规律,提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对学习效果反馈评价的方法,并针对学习目标及内容提出相应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策略,并对教学环境提出相应要求。

如:跳远动作技能学习的认知阶段(第1次课)

学生认知特征: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观察跳远完整技术动作录像,使学生形成和再现跳远动作技能传入的信息来源,从跳远动作技能的外部线索中理解学习的任务及要求。

外在表现形式:运用原有的相关动作记忆及对跳远动作概念的初步理解,模仿所观察到的跳远技术动作。生理特征:新的动作技能使大脑皮层中枢呈兴奋扩散状态,刺激效应器,并激活原有动作记忆(如助跑、落地缓冲等)。

学习目标: (1) 用感官去获得与跳远动作技能有关的知识(概念)信息,从生理、心理、情绪方面对所学的跳远动作技能做好准备。 (2) 建立跳远动作技能的正确表象。

学习内容: (1) 做什么:掌握跳远动作技能的结构要素(助跑、起跳、空中动作、落地)及各动作要素之间的关系、顺序等; (2) 怎样做:了解跳远每个动作环节的轨迹、方向、幅度、力量、速度、频率及动作衔接等。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跳远动作技能的相关知识(概念、发展概况、技术特征、教学重点、难点等)、性质(项目属性)、功能(重点锻炼价值);正确表述跳远动作技能的结构及关键动作(起跳动作)的要点。

教学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围绕学习目标,在激活原有知识与动作记忆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动作技能概念的框架,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导出跳远动作技能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环境: (1) 物质环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录像、多媒体动画、连续动作图片)及教师、优秀学生示范,在特定的教学场地(田径馆)上,演示动态的完整跳远动作结构、顺序、节奏。 (2) 人文环境: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上述手段调动学生情绪,唤醒原有认知,激发学习动机,使师生间信息流迅速交换,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

反馈评价方式: (1) 用口头回答、作业答题方式,测量学生对跳远动作技能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师布置课前作业,主要内容:阅读教材、绘制跳远完整技术动作简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2) 学生根据自己对动作概念的认识与理解绘制连续动作图强化动作记忆及视觉表象。

3 结果与分析

通过12学时跳远技术学习,对两班学生分别进行了技评与达标测试,两项成绩结果经t检验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实验班学生在跳远教学中,通过在跳远动作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认知、模仿、整合、熟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认知目标——做什么和具体操作步骤——怎样做;并且要求学生在跳远动作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根据学习目标绘制跳远技术各部分动作简图,帮助学生唤醒原有的认知水平(动作记忆),强化学生记忆与理解跳远技术(助跑、起跳、空中动作、落地)各部分动作的起始条件、关键环节的动作参数(如摆动腿、起跳腿的方向、幅度、力量、速度等),并在完成每个练习(分解、完整)过程中,及时进行即时反馈和外部反馈,使学生对于所学的跳远技术产生了完整的动作知觉序列。缩短了跳远动作技能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进而提高了跳远项目的教学效果。

由于速度素质与跳远成绩有高度的相关性,为了排除速度因素对跳远成绩的影响,实验前对两班学生100米成绩进行测试,结果经t经验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班学生速度素质水平处在同一起点上。进而进一步说明,由于在跳远教学中实施了强化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使得实验班学生对跳远项目的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对跳远动作技能的表达更加准确,动作趋于规范。同时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学习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4 影响该教学策略实施的因素分析

4.1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变量。首先,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其次,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在该教学策略的实施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逻辑结构,分析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确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训练动作技能、培养情感态度等各种教学目标与具体教材内容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兴趣、注意等个性特征灵活地运用教材,使教学能够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的特点。最后,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是该教学策略中凸显教师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的有效渠道。语言讲解在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不可替代性。实验表明,对于某种技能学习而言,语言讲解比视觉示范更能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Doody, Bird,&Ross, 1985)。在动作技能学习的认知阶段,简明、准确地讲解能使学生获得所要学习的动作技能的重要信息(如观察要点、观察重点部位环节动作等),并及时贮存到短时记忆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讲解还能增加动作技能的区分度,如相似动作间的区别和不同动作间的共性规律及动作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准确把握动作特征。

示范是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娴熟的技能和准确的示范动作、示范时机不但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模仿的欲望。

4.2 反复的练习与强化。

动作技能是经过过渡学习之后获得的,反复大量的练习是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基本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与强化,才能掌握某项动作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有效条件,确保练习的效果,才能使学生既掌握动作技能又达到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的目的。首先,让学生明确练习目的,这是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明确练习的目的及具体要求,才能激发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到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探寻动作技能的学习规律,缩短技能学习的时间。其次,合理安排练习量与练习时间。实验表明,适当的“多练”是培养学生形成技能的有效方法。动作技能的形成和保持需要足够的练习量和练习时间,但量过大、每次练习时间过长也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延长动作技能的学习时间,降低学习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及动作技能的迁移规律,合理安排练习量与练习时间。可采用局部练习量合理累加的方法(即对某项动作技能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同时合理进行分解练习,强化环节动作)达到提高总练习量、延长练习时间的目的。学生也应根据学习目标,并遵循技能形成的规律,不断调整练习量与练习时间,以提高学习效果。最后,练习方式多样化。采用何种练习方式,直接影响动作技能的学习进程。学生只有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在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练习方式(模拟练习、心理练习、分解练习、完整练习、集中练习、分散练习等),并将各种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保持和迁移。

4.3 反馈与评价。

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通道,实际上是一种人体自我控制系统,合理运用反馈信息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如:用非固有反馈(同步录像等)改善学生的技术;用语言反馈给学生以必要的暗示;用同步反馈(根据对方来球的落点、速度、旋转等决定自己的步法移动和回击的路线)在练习时给予不断的强化;在闭式动作技能中(许多体能类项目)使学生善于体会本体感受器的反馈信息;在开式动作技能中(大多技能类项目)善于运用综合的反馈信息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形象的动作,一个认同的手势,一阵鼓励的掌声都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强化学生的动机,提高学习的效果。

4.4 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影响该教学策略实施的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首先,身体素质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速度与质量。其次,心因性操作能力的差异,虽表现为身体操作动作,但源于心理因素。像精细控制能力、四肢协调能力、反应定向能力、反应时、手臂灵活性、腕指速度及瞄准能力等。再次,信息加工能力,主要表现在加工容量与加工速度方面。个体在操作某种动作时,要随时对内、外信息进行加工,并做出相应调整和反应。个体的记忆容量、编码与提取信息的速度等都与动作技能的形成有关。最后,个体的认知结构与专项智力水平也制约着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

4.5 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潜在影响,对教学活动进程和效果施加着系统的干预。教学环境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成效。安全合理练习场地、现代技术手段运用、教学资源共享、积极向上学习风气、开放活跃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校园文化都制约着该教学策略的顺利实施。

5 结论

5.1

通过在田径普修课跳远项目技术教学中实施强化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 使得实验班学生对跳远项目的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 对跳远动作技能的表达更加准确, 动作趋于规范,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田径 (跳远) 课程的教学效果。

5.2

运用认知结构理论构建动作技能学习的教学策略, 突出了学生在田径动作技能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激发学生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符合未来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5.3

在教育部大力倡导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 本研究结果为高等体育院校、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奇.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动作技能 篇9

一、课前:未雨绸缪与辨明方向

1.未雨绸缪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一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层面,教师可以先确定出容易出现错误的“点”,并思考纠正的有效手段、方法。如,列出学生在该学习内容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时机、具体表现与相应感受,再把思考的方法一一整理出来,确立最终的引导策略。二是可以寻求同事的帮助,一起确立“错误点”与纠正策略。三是结合学情进行挖掘,这是基于教师对自己任教年级的不同班级情况的具体把握,把握的准可以直接确立这个班级在该技术动作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错误点”,如果不太清楚不妨提前进行相关的交流或者问卷调查,从而确立“错误点”与改进方法。

2.辨明方向

未雨绸缪是所有细节的考虑,而辨明方向则是思考学生掌握动作的基本走向,以便把握方向性的要害问题。一是思考学生整体层面的核心“错误点”,思考纠正时机与策略。二是确立个别层面的分散“错误点”,确定基本的个别辅导的有效方法。三是根据每课时的学习目标来确立改进的核心“错误点”。

做好课前的相关准备,就为课堂上如何诊断与纠正错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中:透视本质与把握关键

1.透视本质

透视本质,就是体育教师要透过学生错误中的表面现象,剥离出隐藏其中的本质性问题。一是找准同一错误的不同原因,确定不同的改进方法。如学生在练习前滚翻的过程中出现滚歪了的现象,有的是两手推垫的力量不一样,有的则是两手几乎没起作用而因为头部着垫位置导致滚歪,还有的干脆别着头以一侧的肩部着垫往一边滚去。那么不同的原因就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如果教师仅仅就“滚歪”这一现象的两手用力不均匀来确立改进方法,就会出现偏差的教学行为。二是动作错误的归类与改进,如完成前滚翻成蹲撑的动作时,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动作的原因有很多种,存在头手的位置不合理、着垫部位不准、蹬地力量小、两手用力大小不一、团身不紧、滚动慢、分腿等错误,教师在发现学生以上类型错误的同时,要立即归类,可以把同样错误原因的学生组织在同一个垫子上练习与纠正。如,教师自身或者让动作完成质量高的小助手,把存在“团身不紧”的这部分学生领到中间的两个小垫子上练习,可以使用大腿和腹部夹着小手绢、沙包等器材进行动作纠正,这就很好地体现了因情施教、因材施教原则,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三是可以借助学生的力量来把握错误的本质。面对众多的学生,教师不可能全面地照顾好每一个学生,也不容易发现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错误,这就需要借助学生的力量,但前提是教师给予了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比如最初的展示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观察任务,在学生用语言或动作进行点评的时候,教师要以“你发现了他两手离身体太远,观察很到位,你的建议是……”“你的意思是……怎么改正呢?你来演示一下可以吗?”等启示性话语进行引领,学生容易清楚自己可以用语言或动作来表达自我的建议,并能给同伴以帮助,这种快乐的体验有助于后续分组练习时生生之间的互相纠正与促进。

2.把握关键

把握关键主要是给予学生整体层面的,并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去确立相应的关节点问题。关节点问题就是一节课教学中起主要、关键作用的问题。一是根据课前确定的核心“错误点”,教师要及时发现课中的具体体现,按照预定的策略或者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的方法进行有效纠正,但绝不能惩罚,以免造成更大的困难。二是从学生的错误中,尽快找到教师自身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教学的合理调整。三是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到位的评价,如“你能独立完成动作了,真棒,知道具体的改进地方吗?”以及“在滚动的时候,你的两腿仅仅靠在胸部,这就是团身紧的具体改进,如果你的滚动再快点就更好了。”这样学生既明白了自己进步的层面,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他的学习效率自然提高;而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关注,更要给予实质性的帮助,“来,我和你一起练习,低头、推手、像篮球一样滚动。有进步,再来……”只要学生有进步,自己能感受到进步,就为继续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课后:归因偏差与提升高度

1.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是反思的一种方式,就是教师把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进行重新“解剖”,以便在新的班级进行更到位的教学活动。一是自我回忆(或者录像、录音)相关的错误情景,通过描述与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确定出更有效的改进方法。二是借助同事的观察,一起查找问题所在,共商解决策略。三是可以分析学生、环境等外在原因,但如果过分陷入“外部归因(他人原因)、浅层归因(表象剖析)与消极归因(无法改变因素等层面),那就难以把握问题的本质,也就很难真正改进错误,因此教师更要进行自身问题的查找,也就是说内在归因才是解决错误的核心着力点。

2.提升高度

提升高度,就是站在更高的视野和高度,确立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根本性问题。有些问题,站在教师自身、教材和这批学生的角度来看,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站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单元目标等层面看,可能只存在几种核心的问题了。一是在课前、课中确立的基础上,课后要结合单元目标确立出核心错误的原因与解决办法,并补充记录在课前的准备中,作为以后学习该教材的资料,这样就丰富与提升了“运动技术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的内涵。二是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掌握该项运动技能的水平,以便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学习感受以及具体改进的新设想。三是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与专家求教,与同行商榷,以便获取相应的教育智慧。

笔者提出的年轻教师自我锤炼“运动技术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的6个策略,值得同行去体验与提升。因为教师的核心发展就是让自己不断地强大,以便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动作技能 篇10

学生的动作技能是在体育教学中形成的。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 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发展运动能力, 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讲解与示范的运用是否合理, 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进行科学地研究, 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各阶段的划分及讲解与示范法在其各阶段的应用

1、讲解法与示范法的内涵

讲解与示范法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解法是体育教学中语言教学法的一种最主要的、最普遍的形式,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及动作名称、作用、要领、方法、要求, 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借助语词明确技术动作概念, 纠正错误动作, 提高技术水平;而示范法是直观教学法的一种形式, 是指教师 (或指定的学生) 直接以做动作的方式进行直观演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示范, 了解动作的外部形态特征, 形成视觉表象而建立动作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

2、动作技能形成过程各阶段的划分依据

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生产劳动中的各种行为操作, 主要是借助于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实现的。本文所要探讨的动作技能仅限于体育活动中的, 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技能。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有很强的规律性和阶段性特征, 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 并且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而在运动训练学中一般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划分为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其实, 不论是生理学中的四段划分还是心理学及训练学中的三段划分, 只是划分的角度不同而已, 它们对于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不同阶段学生的认识规律及身心特点的阐述是基本一致的, 因为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是紧密相连的。本文按照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的划分标准, 同时将生理学、心理学和训练学各角度整合起来, 分别探讨讲解与示范法在其各阶段的应用。

3、讲解与示范法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各阶段的应用

(1) 讲解与示范法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的应用

动作技能形成的第一阶段, 即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神经过程处于泛化阶段, 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起来, 条件反射暂时联系很不稳定, 练习时不该收缩的肌肉也收缩, 表现出心理紧张, 动作僵硬、不协调、有多余动作、动作不连贯、能量消耗多等;注意范围比较狭窄;知觉的准确性较低, 完成的动作在空间、时间上都不精确;能初步利用结果的反馈信息, 但只能利用非常明显的线索;意识的参与较多, 知觉和理解动作的术语、要领、原理或规则, 在头脑中形成技能的最一般的、最粗略的表象;动作概念模糊。

在此阶段, 练习者主要是通过视觉观察示范动作并进行模仿练习, 较多地利用视觉来控制动作, 动觉的感受性较差, 对于动作的控制力不强, 难以发现自己动作的缺点和错误。因此, 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 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 使学生对动作的形态、方向、运动过程产生初步的视觉表象;通过简练、准确而有重点的讲解, 引导学生对所学动作的运动特征、用力过程和技术要点等信息进行积极地思维, 把讲解、示范和练习有机地结合并交替进行, 这样可以唤起学生大脑神经系统的协调活动, 粗略地建立起较为完整和正确的动作概念, 并且教师在讲解示范时, 要突出动作要点, 不宜过多地注意有关动作的细微末节, 同时注意讲解示范的速度不宜太快, 尽可能把知觉和注意指向于各动作的主要特点上。此外, 示范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年龄、身体条件和动作的难易来选择合适的示范方法, 如结构简单的动作可作完整的动作示范, 结构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动作, 示范时可先分解动作, 抓住重点, 反复练习, 在学生掌握分解动作后再做动作组成示范, 而教师的讲解必须起到引导观察的作用, 特别是要抓住主要矛盾, 把关键的地方讲清楚, 并尽量与以往所学的知识技能联系起来, 启发学生认识动作之间的内在关系。

(2) 讲解与示范法在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的应用

第二阶段, 即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练习者经过一定的练习之后, 初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 并开始把个别动作联系起来。这时, 随着正确动作概念的建立和本体感觉的不断准确, 练习者的神经过程逐渐形成了分化性抑制 (或差别抑制) , 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日趋完善和精确, 内抑制过程加强, 分化、延缓及消退抑制都得到发展;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紧张程度有所减少, 动作之间的干扰减少;多余动作趋向消除, 动作的准确性提高;识别错误动作的能力也有所加强;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技能, 但在动作之间的衔接处常出现间断、停顿和不协调现象, 并且易受新异或强烈刺激的干扰, 动作技能重新出现多余动作。

在此阶段, 练习者的注意主要指向技能的细节, 通过思维分析, 概括动作的本质特征, 逐步完善地意识到整个动作, 把若干个别动作结合成为整体。这时视知觉虽然起一定作用, 但已不起主要作用, 肌肉运动感觉逐渐清晰明确, 可以根据肌肉运动感觉来分析判断。此阶段,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注意观察学生的练习, 及时准确地给以正确技术的信息反馈, 如重点部位、关键技术的语言提示和示范信号, 不断强化正确技术, 克服不协调因素, 及时纠正错误, 提高动作质量;并且要不断强化正确技术的视觉表象, 可采用正误对比示范, 或者某一关键技术的重点示范,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正确技术的运动感觉, 体会重点技术环节的技术要领和细节, 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 使动作概念逐渐趋于清晰、准确。该阶段运用讲解和示范主要是为更好地揭示动作的内在规律, 进行分析对比, 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改进的办法, 因而教师在讲解示范时, 必须突出重点、强化正确的动作。教师可通过完整与分解的分析示范讲解, 注意分析每个动作特点,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练习的个别要素上;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把动作个别要素概括为整体的动作体系。

(3) 讲解与示范法在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的应用

第三阶段, 即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注意范围扩大, 主要用于对环境变化信息的加工上, 对动作本身的注意很少;视觉控制作用减弱, 动觉控制作用加强, 并且通过反复练习, 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 形成了运动动力定型, 掌握的一系列动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有机系统, 各动作都能以连锁的形式表现出来, 自动化程度扩大, 可在“低意识控制”下完成动作技能。

在该阶段, 教师讲解示范的任务在于沟通视觉表象与动觉表象的结合并迅速促使其转化, 因此准确的语言强化非常重要。教师应给学生提示相应的肌肉运动感觉, 把自己体会到的运动感觉通过示范告诉学生, 还要进行细节的示范讲解, 强调动作的质量;此外, 教师还要着重引导学生在技术理论方面进行探讨, 可通过讲解加深对动作内在规律的认识和学习, 使技术动作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在教学中, 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定型的技术动作, 并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灵活自如地运用。

小结

本文根据动作技能形成过程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规律, 分别探讨了讲解与示范法在其各阶段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 在体育教学中, 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切忌孤立的运用讲解示范法, 必须注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其它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另外笔者认为,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穿插, 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它学科中比较先进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默念练习”法和“表象训练”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即运用学生技术和身体练习所产生的感觉, 结合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等在头脑中形成的动作概念, 来强化运动技术及战术的学习, 并改进和巩固。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 还应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及最新的能将之运用到教学中的科研成果, 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体育教学中讲解与示范法运用的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文章根据动作技能形成过程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 从生理学、心理学及训练学整合的角度探讨了讲解与示范法在其各阶段的运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动作技能,讲解,示范

参考文献

[1]刘善言:《学校体育学》,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鲜昭永:《对技术课教学讲解与示范的探讨》,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82 (2) 74-77。

[3]黄渭铭:《浅论体育教学的艺术》, 《体育与科学》, 1990 (5) 47-48。

[4]杨化东:《体育教学中的学生示范》, 《教学与管理》, 2006 (6) 59-60。

[5]史辙:《试述组织教学、讲解与示范的艺术》,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5 (2) 73-74.

[6]赵永杰:《体育课中讲解与示范》,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 (11) 295-296。

[7]徐延昭:《体育教学中讲解与示范的心理学》,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85 (4) 61-64。

[8]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41。

[9]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244-250。

【动作技能】推荐阅读:

动作技能学习09-04

动作模式07-21

动作要素05-14

动作保护05-18

误动作06-04

动作性06-12

动作分解06-15

动作设计06-28

武术动作07-13

动作发展08-02

上一篇:现代交通下一篇:高效课堂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