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过程分析(精选8篇)
动作过程分析 篇1
网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体育项目,它不仅是大肌肉群的运动,而且还有诸多小肌肉群的参与,所以在提高网球技术水平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各种错误动作。如果这些错误动作不能够及时纠正,那么将影响到学习者对完整技术的掌握,甚至导致损伤。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成为网球学习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生物力学是对人体运动的研究。网球的完美技术在生物力学的角度上是指力量和控制的有效结合,并将受伤几率降低到最小。一名研究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家可以通过确定形成一种打法所必需的最有效的动作类型,分析一名练习者动作的有效性并设法确定他是否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发挥。在分析和纠正动作时,对生物力学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教练员避免将注意力集中在击球动作的表现形式上,而是更多地关注于击球的实效性。
正手击球是最常用的网球基本技术,是指在本人握拍手同侧的地方对落地球进行回击。根据击球动作的结构,一般分为准备姿势、引拍、向前挥拍、触球以及随挥五部分。目前一些文献的研究只针对这项技术的特定环节进行分析,很多只是单纯地罗列出各种错误动作,而没有对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没有对各种错误动作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类。本文试图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生物力学的规律,根据人体协调链的原理对正手击球过程中触球环节的动作进行分析和归类,希望能够弥补目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有效地帮助网球练习者分析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从而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纠正方法,提高技术水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网球正手击球过程中触球环节的正确动作和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查阅了2000年以来有关网球动作、技术教学和训练的文献资料,并在网上搜集了网球爱好者提及的正误动作情况,同时翻阅了生物力学、网球教材等书籍,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2.2 访问调查法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正确认识网球正手击球过程中的触球动作,对网球教师、网球教练、网球专选学生以及业余网球爱好者进行访谈,认真记录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并听取他们对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这些动作的建议。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类比等逻辑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网球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
网球运动中所蕴含的生物力学原理主要包括平衡、惯性、反作用力、动量、弹性能和协调链等几方面。
2.1.1 平衡
平衡是指身体保持静态(一种稳定状态)或动态均衡的能力。网球是一种连续运动的体育项目,身体经常处于动态平衡。要想控制好这种平衡必须控制好重心,因此在所有击球动作中头部和上体必须保持稳定。
2.1.2 惯性
在受到某种外力作用之前,人体将一直处于静止或运动状态。网球场上的快速启动、改变方向以及减速等,首先需要克服的是惯性的阻碍,所以在对来球做出反应时,我们会利用低重心和蹬地,通过腿部肌肉的收缩运动来克服静止的惯性。
2.1.3 反作用力
在准备姿势中保持双腿分开和低重心,从而有利于在起动或击球时双腿屈膝蹬地,目的在于地面会产生相同大小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即反作用力,为身体提供爆发性的动力。
2.1.4 动量
网球绝大部分的技术都是线动量与角动量的相互结合,线动量将身体重心移向击球方向,角动量则在髋部和上体的转动中产生。例如在准备动作期间,保持双肘紧贴身体,以便击球时产生更大的爆发力。
2.1.5 弹性能
人体肌肉如同弹簧一样,收缩时会积聚能量,弹性能就是储存于肌肉和肌腱中由肌肉牵张而产生的能量,所以在击球前的准备阶段必须有效地预牵张肌肉。
2.1.6 协调链
网球的击球过程中,大肌肉群的发力必须与小肌肉群的控制相互配合,所以不只是依靠手臂力量,还必须借助于全身的协调用力才能击出理想的球。有效地利用身体的协调链,在克服惯性后达到的动态平衡中,充分利用反作用力、动量和弹性能,把握好击球时机和节奏,从而打出一记高质量的回球。
人体协调链是指“体节的作用就像由一个环或身体的一部分产生的力量转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条系统”(格罗佩尔,1984)。这些体节的最佳协调(时机)将允许从一个体节移至另一体节,有效地转换为全身的加速。也就是人体前一部位(体节)的速度传递到后一部位(体节),直至最后的部位(体节)达到累积的总速度,此时,球拍用全部累积的速度对来球最大限度地加速。人体协调链是网球最佳技巧得以有效发挥的基础,它能使人体产生最大的爆发力、增强控球能力、延缓疲劳以及预防损伤。
根据人体协调链的原理,本文将从腿部、髋部、上体、头肩四个环节对正手击球过程中的触球动作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改善网球爱好者的技术提供一些参考。
2.2 触球时错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网球正手击球技术中,拍面与球接触时腿部、髋部、上体和头肩四个主要环节相互协调,构建触球时的正确动作,增加回球威力。触球时的正确动作见表1,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见表2。
2.2.1 腿部和髋部的动作分析
站位时两脚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膝关节保持一定的弯曲度,在击球过程中充分蹬伸,不仅有利于克服惯性便于快速启动,而且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和自身的弹性能,促使角动量和线动量的形成。但是当遇到低球时,如果屈膝过度,则会导致腿部的爆发力难以发挥,此时可以灵活运用其他技术将球回过网。
触球时必须保持髋部和肩部在一条直线上,这是构成身体动态平衡的基本要素。0.004秒(触球的整个过程)的平衡极为重要,决定着人体协调链是否能够顺畅的工作,进而影响到击球效果。
2.2.2 上体的动作分析
2.2.2.1 正确利用身体的各部分
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击球时下身先产生爆发力,然后腰、上体、肩、手腕依次连续将所有部位产生的力量传递到球拍上。不少人认为自己力量很大,抽球时过多的用力抡臂,而不能充分利用全身的力量。触球是连续运动中的一个环节,需要“承上启下”,因此必须正确利用身体的各部分,即上体借助通过腰部传来的由下身充分蹬转产生的力量,最后由拍子作用在球上,整个过程中动作流畅、一气呵成,充分发挥身体协调链的作用。
2.2.2.2 触球时手腕保持适度紧张
击球时球拍触球的刹那,拍面容易失去控制,致使回球下网或出界,主要原因是握拍的手腕用力不当。击球时手腕应处于“”形,便于发力的同时既可以保证爆发力全部传到球体上,又使手腕不易松动。
2.2.2.3 触球时腋部适度夹紧
从生物力学角度讲,触球时球拍尽量靠近身体,可以使旋转半径减小,从而增加挥拍旋转的速度,即利用角动量增大爆发力,同时可以保持击球的稳定性。另外,适度夹紧腋部也有利于线动量的发挥。如果是双手击球则夹紧左侧腋部,可以充分传递爆发力。
2.2.2.4 恰当的击球点
击球点或高或低,离身体或近或远,触球时机或早或晚,都容易导致击球点的不固定,从而影响击球的稳定性,使回球质量下降。尤其在关键时刻,造成无法打出稳定的正手球,可以对一场比赛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每一次击球时,眼睛都应该盯紧球,用左手指向来球以测定球与身体的距离和位置,保证每次的击球效果。球找“点”拍走“线”,为了保证击球的稳定性,在意识中一定要把击球点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而在触球瞬间的前后阶段,球拍轨迹则是很短的直线。
2.2.3 头肩的动作分析
2.2.3.1 头肩保持一条直线
触球时眼睛必须注视来球,下颌抬起向前,头肩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如果眼睛跟不上球,容易造成球拍打不准球。最佳的击球效果是球准确地击打在球拍的甜点上。如果眼睛能够紧盯住球的下半部分,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同时也有利于降低重心,保持平衡,保证在恰当的高度击球。
2.2.3.2 肩部带动手臂转动
触球之前下肢的力量传递到腰部,腰部转到面对球网时制动,根据人体协调链的原理,此时力量将传递到上肢,由肩部转动带动手臂产生鞭打,形成一定的击球速度。如果不能顺畅地利用肩部力量,容易造成击球无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网球的正手击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定格在触球这一环节时,需要双腿适度弯曲以便充分蹬转,此时脚可以离地但是身体仍继续处于力量和速度传递的协调链中。在触球的整个过程中,髋部、上体和肩部构成保持平衡的基本要素。触球时球的动量和球离球拍中心的距离产生转动力矩,使拍头产生的速度作为角动量从身体的笨重部分(动作较慢,如躯干)转移到轻巧部分(动作极快,如手腕),以保持体重×速度的方程式衡等。此外,触球过程中头与肩也应协调维持平衡。控制好整个协调链以及其组成部分并能够准确判定球的飞行路线,将有益于提高击球效果!
综上,网球正手击球过程中的触球环节,必须充分利用人体的协调链,即腿、髋、上体、头肩四部分协调有序的用力,克服惯性,保持平衡,利用反作用力,大肌肉群收缩存储弹性势能,小肌肉群精确控制,使全身的力量顺畅地传递到球拍上,线动量和角动量完美结合,在恰当的击球点击出一记好球。
3.2 建议
根据人体协调链原理,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身体的每一部分,避免不必要部位的使用,掌握好各部分的发力时机,将对击球动作提供更大的力量同时减少受伤机会。
在协调链的正常工作中,根据完成动作的需要下肢可以离开地面,这并不会影响触球过程中(0.004秒)的平衡。但是一定要注意合理击球而不仅仅是用力击球,有节奏的击球而不一味追求拍头速度。握拍不要僵硬。注视来球,下颌抬起向前。
正如人体协调链中腿部、髋部、上体和头肩四环节需要连贯流畅地传递速度和力量一样,正手击球过程中的几个环节也需要完整而顺畅的呈现,一记漂亮的击球必然是准备姿势、引拍、向前挥拍、触球和随挥一系列连续运动的累积效果,所以在网球的学习中不可单纯地拘泥于某一环节的动作,一定要注重完整技术的融会贯通和相互影响。
动作过程分析 篇2
关键词:高效课堂 探究创新 学习过程 步骤 动作 环节
我校自去年起在全校开展“自主探究、学案导学”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果;使用学案改革教案,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重知识传授为重能力发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次本质意义的革命,它以学生的自学信息反馈为依据、以师生互相活动为载体、一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学习策略教育,有效的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性、合理性、完整性、科学性和高效性,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性、前瞻性与预见性;我是一名从事近三十年教学的教师,一直以英语教学为主,对于初级中学的教育教学还算是具有一定经验的,可是对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理论的提出似乎不太适应;但为了不影响教学、不影响学生,就对高效课堂、学习过程和探究创新作了扎实的学习、思考和研究,现在总结一点浅显的经验,与同行共同交流。
高效课堂“六步骤”
“学案”与“导学”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它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一是确定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一切为了发展学生”的新型理念;针对本节的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并与本节当堂达标题相对应。
二是导航思路:学案设计思路应该具有:(1)树立“先学后教”的理念,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2)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悟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是诊断补偿:首先,设置的题目重在诊断和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让学生掌握情况,目的是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排除障碍;其次,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为下一个步骤的实施打好基础。
四是巩固知识:当堂形成知识网络,及时复习,力避遗忘,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达到巩固。
五是达标测试: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选择能够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以掌握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针对反馈情况进行及时补充。
六是评价总结: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基础,是当前教育改革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评价总结的价值不可低估。
探究创新“五动作”
我们以“学案导学”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自学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发、诱导、启迪、导学、导练,把学生由听众席推向表演舞台,让学生在探究创新之前实施五个动作,即: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说和动手做;参与知识创新的过程是学生自我领悟知识的内涵、牢固掌握知识要点、学会学习和探究创新的关键。
学习过程“四环节”
不论是实施“六步骤”、还是实现“五动作”,都是课前准备和课堂程序,其实最关键的是学习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因为现代教学改革的目的不是看教师教案备了多少,教师讲了多少,而是要通过评价知道学生学习了多少,懂得了多少的问题;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学习的主要环节、形成以及相关学习活动、每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主要有“整体感知——深入研读——品味赏析——拓展迁移”四个环节。
动作过程分析 篇3
关键词:直流,金属回线,高阻接地,闭锁,76SG
0 引言
直流输电具有传送功率大、线路造价低、控制性能好等优点,是目前高电压、大容量、长距离送电和异步联网的重要手段[1]。但是,直流线路距离长、跨越地区情况复杂,易出现故障[2]。
直流输电系统多采用行波保护或低电压保护作为线路保护的主保护,而在实际系统中,由于行波保护和低电压保护判据较为苛刻,在直流线路经阻抗接地情况下动作条件较为恶劣,不能准确动作,因此需要纵联差动保护动作切除故障[3]。但在金属回线方式下,接线方式的变化会造成部分直流保护逻辑和配合关系不完善,兴安直流输电系统就发生一起线路高阻接地导致站内接地网过流保护76SG先动作直接闭锁高压直流事件。
1 兴安直流76SG动作过程简述
闭锁前直流系统状态:极1在接地状态;极2在解锁状态,极2单极金属回线方式运行,功率为1 400MW。某日,极2的3套直流保护站内接地网过流保护3段(76SG-3)动作,造成极2跳闸,退至闭锁状态。
整流站和逆变站极2的一、二次设备检查未发现异常,根据故障录波初步判断为线路高阻接地。对极2强送成功。
后期巡线发现,兴安直流线路981塔附近有人砍树,造成线路对树木放电,导致线路高阻接地。
2 跳闸原因分析
2.1 站内接地网过流保护76SG原理
站内接地网过流保护76SG主要用于保护站内接地网,防止站内接地网流过较大电流,影响其它控制保护设备正常运行。
兴安直流宝安换流站内接地网过流保护76SG配置如图1所示,定值单见表1。
注:BP为双极方式;GR为单极大地回线方式;MR为单极金属回线方式.76SG-3仅适用于单极金属回线方式。
2.2 线路高阻接地引起76SG-3动作分析
由故障录波图2可知,站内接地网电流波形符合极2 MR方式下76SG-3动作条件,保护正确出口。故障前极2线路电流和极1线路电流几乎相等,站内接地网电流接近于0。故障时,宝安站极2高压母线电压下降,极2线路电流下降,站内接地网电流上升,极1线路电流变化不大,极2的电压电流波形几乎与正常时线路高阻接地波形相同。
计算宝安站各电流量得:
极2线路电流(IdL+站内接地网电流(Idee3)≈极1线路电流(IdLop)
故初步可判断,极2高压端有接地点,与宝安站内钳制电位接地点通过大地形成回路,造成站内接地网过流。因故障前后兴仁站极1线路电流和极2线路电流均相差不大,故可判断接地点在极2线路上。极2 MR方式下线路高阻接地简化图如图3所示。
2.3 高阻接地直流线路保护未动作分析
行波保护是直流线路故障的主保护,与电压突变量保护配合检测直流线路遭受雷击、闪络等瞬时故障;直流线路纵差保护主要反应行波保护和突变量保护无法检测到的线路与树木碰线等高阻接地故障。兴安直流线路保护配置如图4所示。
(1)直流线路行波保护(WFPDL)定值设置为:
du/dt>40kV/0.15ms且
ΔU>200kV/10ms且
ΔI>900A
式中,du/dt为极2高压侧直流电压变化率;ΔU为极2高压侧直流电压变化量;ΔI为极2高压侧线路直流电流变化量。保护出口延时为0ms,动作后果为线路再启动。
由故障录波图知,du/dt>40kV/0.15ms条件不满足,故直流线路行波保护(WFPDL)不动作。
(2)直流线路电压突变量保护(27du/dt),定值设置为:
式中,UdL为极2高压侧直流电压。保护出口延时为20ms,动作后果为线路再启动。
由故障录波图知,du/dt>50kV/0.15ms条件不满足,故直流线路电压突变量保护(27du/dt)不动作。
(3)直流线路纵差保护(87DCLL)定值设置为:
式中,IdL为本站极2高压侧线路直流电流;IdLos为对站极2高压侧线路直流电流。保护出口延时为500ms,动作后果为线路再启动。
由故障录波图知,|IdL—IdLos|>150A条件满足,但87DCLL保护在以下情况下将被闭锁。
①对站对应直流保护系统不可用;
②行波保护动作;
③电压突变量保护动作;
④测量故障(包括本站IdL测量故障、本站直流保护检测到对站IdLos测量故障);
⑤通信故障;
⑥传输同步故障(本站的当前IdL值与65ms前电流值比较,差值大于315A,即闭锁差动保护600ms,目的是对测量电流可能出现的时间差进行延时补偿)。
查看宝安站故障录波知,不满足行波保护和突变量保护的判据,故障录波启动50.78ms后的极2线路电流值为2 726A,65ms后电流值为2 390A,差值大于315A,故闭锁纵差保护600ms;若87DCLL跳闸需再延时500ms,则将延时50.78ms+65ms+600ms+500ms=1 215.78ms。因76SG-3延时为900ms,故76SG-3先动作直接闭锁,而87DCLL因保护闭锁逻辑导致时间延时增加,故未动作。
(4)兴安直流工程在总结天广直流工程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增配了直流线路横差保护(87DCLT)。直流线路横差保护作为行波保护和低电压保护的远后备保护,主要用于金属回线导线故障。该保护在一个站内比较两极的直流线路电流差绝对值,保护动作后发换流器闭锁命令到极控[1]。保护定值设置为:
式中,IdLop。为本站另一极(极1)高压侧线路直流电流。保护出口延时为2s,动作后果为极闭锁。
由故障录波图知,|IdL-IdLop|>0.05pu(150A)条件满足,但延时太长,故87DCLT未动作。
3 问题及整改措施
3.1 问题
本次故障是一次直流线路高阻抗接地故障,暴露出兴安直流部分直流保护逻辑和配合关系不完善的问题,即在金属回线方式下发生线路高阻抗接地故障时,由于内部逻辑及其延时较长,直流线路纵差保护动作速度慢于站内接地过流保护,不能触发线路故障再启动而直接出口闭锁。
3.2 整改措施
为提高直流系统运行可靠性,应研究并验证直流线路纵差保护逻辑的优化措施,如取消电流突变量闭锁逻辑、缩短其闭锁延时等。
直流线路纵差保护逻辑优化措施实施前,为确保直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应立即执行直流保护临时措施,即将兴安直流侧站内接地过流保护3段(76SG-3)动作延时由0.9s调整至1.7s。
4 结束语
直流线路高阻接地是非常典型的线路故障,从近几年运行情况看,都可通过电压突变量或直流线路纵差保护动作,启动直流线路故障再启动程序。但在单极金属回线方式下,因逆变站内接地点为钳制电位,站内接地网不允许流过大电流,线路高阻接地时将导致高压直流回路中出现2个接地点,形成回路分流,继而站内接地网过流保护动作极闭锁。本文对兴安直流线路高阻接地引起直流保护76SG动作过程进行分析,给今后高压直流运行维护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发电教研组直流输电科研组.直流输电[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2]朱韬析,欧开健.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高阻接地故障与后备保护[J].电力建设,2010,31(4):21~24
[3]张培东,何杰.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纵联差动保护研究[J].电工技术,2008(11):32~34
[4]曹继丰,王钢,张海凤.高压直流线路保护配置及其优化研究[J].南方电网技术,2008.2(4):101~103
[5]郑丹钦.直流线路纵差保护(87DCLL)动作原理及故障分析[R].广州:超高压输电公司广州局,2010
[6]赵畹君.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7]陶瑜,龙英,韩伟.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高电压技术,2004,30(11):8~10
动作过程分析 篇4
在舞蹈的动作技能学习中, 新的学习内容需要建立在原有技术内容的基础上, 在学习新的动作技能时, 基本能力基础、动作技术基础、知识概念基础等方面, 必然对新技术的学习具有影响作用, 这被称之为动作技能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在舞蹈技术能力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是动作技术训练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此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习过程的规律, 为动作技能教学次序奠定基础, 还可以帮助我们在舞蹈训练过程中, 巩固原有技术的基础上, 不断掌握新的技能, 对动作技能训练十分有利。针对普修学生而言, 个体的身心发展通过学习过程实现, 了解动作技能的迁移规律, 提高学习成绩和效果, 加快学习进程, 翻倍学习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实现学生动作技能学习的节省化。
根据调查, 一些优质舞蹈课、展示课,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热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巩固原有舞蹈技术的基础上, 加快接受新的技术能力, 对动作技能的训练效果明显提高。然而大部分常规普修学生舞蹈课, 仍然是单一枯燥的手把手教学, 对每个技术动作都一一讲解, 不能启发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的能力, 也不能挖掘学生潜质, 只是局限于常规课上每个技术动作的标准, 并不把这些技术的异同联系在一起, 加快教学进度, 使学生在这样单调的舞蹈课中丧失兴趣, 产生不良抵制情绪。新课改以后, 相关文献提出了舞蹈中协调能力、基本能力、文化智力基础方面各技术能力加强的原则与方法, 并未在舞蹈教学中真正实现舞蹈动作技能的迁移, 针对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如何做、怎样教的方法和手段都没有得以完善, 因此, 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动作技能迁移的类型
(一) 动作技能迁移的种类
根据运动技能迁移的效果、从动作迁移的难易程度、动作的相似程度、迁移的内容等大致可以把运动技能迁移分为以下几种:从迁移的效果区分可以分为阳性迁移、阴性迁移、零迁移。从动作的相似程度区分可以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以学习内容区分可以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此外, 还有直接迁移、间接迁移、纵向迁移、横向迁移、顺向迁移、逆向迁移等。
(二) 舞蹈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促进学习的方法
1.镜子对照学习法
提出镜子, 就是为了模仿, 这是舞蹈学习最初的也是最基本不可逾越的过程, 这里的镜子主要有三个方面:
(1) 以真实的镜子为例。镜子在我们日常舞蹈课堂和教室中是不可缺少的, 它能反映我们在舞蹈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优美和错误, 是舞蹈者无形的老师。
(2) 以教师为例。学生基本把握住肌肉记忆时, 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对比动作是否正确, 加深肌肉记忆。我们知道舞蹈训练是重复性极强的训练, 不可能一个动作一次课就能学会, 那么教师多次做动作就可能使学生加深记忆, 更好的完成动作。
(3) 以其他人或同学为例。舞蹈课堂的学习, 大多就是集体学习, 这就提供了一个相互比较的机会, 同学间的比较常常是检验正确与否和正确程度的最好尺子。有时候, 老师的示范没能使学生认识到身体运动的本质, 而学生之间的对比能更好的显示出同学交流的重要性。在这种互为镜子的过程中, 彼此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对比的对象, 他产生一种推动整个群体学习的动力, 对舞蹈中运动技术迁移启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口传身授教学法
它包括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 舞蹈课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 并且应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最紧密的课。因此口传身授教学法是舞蹈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它与舞蹈教学规律是吻合的。
口传, 即口头传递的方式, 它包括讲述、解释、语言渗透等多方面涵义, 包括三个内容:
(1) 讲解动作。无论是教新动作, 还是复习老动作, 舞蹈教师都要伴以讲解的方式, 诸如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规格与标准, 以及可以技术迁移的部分基本动作。做动作时候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常犯错误, 怎样克服这些问题
(2) 传递知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舞蹈教师免不了有许多“夹述夹议”, 甚至在学生动作时也会进行纠正和评论, 偶尔穿插的小部分知识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加深舞蹈技术的记忆。
(3) 渗透思想。所谓思想, 包括世界观、品德、艺术观和为人的标准等。这方面往往不是教师有意准备的。
舞蹈教师在施行口传身授教学法的“身授”时, 一方面要坚持舞蹈进修课, 坚持研究教学方法, 保持身体应有的舞蹈所需要的协调, 另一方面还要努力提高自己思想、理论和文化修养。培养全面发展的舞蹈人才的人, 自己应该全面发展。
(三) 要注重对相关技术动作的研究, 进行分类
实际上学习到的新动作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旧有动作的基础上, 有时候旧技能会促进新技能的学习, 有时候会干扰新动作的学习, 这样进行归纳、整理, 把某些单个动作进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找出其相似性, 分类之后再进行归类, 也方便与教学和训练。
1.要注重对动作技能迁移规律的研究。在运动技能学习中, 要更好的利用迁移规律。指导者要对学习的内容做出科学的安排, 通过讲解示范, 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 并使学生把所学的技术动作与已有的知识和运动经验联系起来。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动脑子思考, 将所学技术动作和以往的知识经验相联系, 总结出其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四) 实践中个人对舞蹈技术迁移的理解和解决的办法
1.建立基本动作自动化夯实后期舞蹈技术迁移。学习舞蹈技术之前, 首先要对教学计划中的基本技术进行分类, 大致上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以体育舞蹈拉丁舞而言, 基本站位应该是脚尖打开, 脚跟靠在一起, 伦巴任何站位或造型动作, 都是以主力脚外八字脚站位。以此应用到其他技术动作, 比如:方形步、库克拉恰、均是以主力脚八字脚站位。先使学生在打基础阶段做到站姿自动化, 后期技术迁移就会明显的多。
2.分组对照训练法。通过学习过程中, 可以进行分组学习, 正误示范来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运动表象。教师可以自己做错误示范, 也可以在不挫败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 邀请学生做错误示范, 分组对比教学会使学生更加清楚正确技术表象。
动作过程分析 篇5
一、起跑动作团身不紧
在高考测试过程中,100米起跑是在起跑线后的塑胶地上做蹲踞式起跑动作的,导致很多教练员在平时训练过程中也依然使用普通式起跑方式的教法,起跑线距离前脚一脚半,前脚距离后脚一脚半,学生也就按照一脚半的量法丈量起跑时的两脚的落地,导致学生前脚靠前,后脚靠后,预备之后,后腿过直,响枪(实际使用的是录音声音)之后,后蹬无力,起跑动作速度过慢,影响100米成绩。
纠正方法:
1.各就位时,后腿的膝盖可以向前移,与前脚的脚尖齐平。
2.预备时,臀部不要抬得过高,这样起跑后更便于身体向前,如果臀部在预备时抬得过高,起跑后重心抬得就会过高、过早,不利于加速。
二、心理紧张爱抢跑
在高考加试时的起跑发令,不像100米比赛时那样规范,各就位一预备一响枪之间的间隔很短,预备时,提臀过快,导致抢跑。
纠正方法:
1.在加试前,大量模拟练习,克服紧张心理。
2.在平时训练时一定养成习惯,必须是响枪后再跑。无论臀部在什么状态,养成只要响枪,就能够跑出去的能力。
三、起跑后身体重心抬得过高、过早
在没有起跑器的情况下,后蹬的角度是大于有起跑器时的角度的,起跑后身体重心抬得过高、过早,这样的确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纠正方法:
1.讲清动作要领,起跑后要尽量低头,加强向前摆臂练习。
2.起跑后在腰处用橡皮筋做抗阻力练习,尽量减小后蹬角度。
四、上体不稳,有晃动
在途中跑阶段,很多运动员出现左右摆动,或前后晃动的现象,导致身体重心不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影响成绩。
纠正方法:
1.讲清动作要领,观看自己的录像。
2.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如:腰背肌,髋关节处的力量。
五、摆动腿抬不起来,前摆过低
在塑胶跑道上与在土道上不同,大腿前摆时抬不起来影响步幅的发挥,从而影响速度。
纠正方法:
1.原地高抬腿练习,双手支撑墙壁,高抬腿练习。
2.行进间高抬腿练习,用橡皮筋抗阻力高抬腿练习。
六、后蹬不充分,坐着跑
现在的短跑技术流行屈蹬式跑法,但髋关节还是要打开的,后蹬腿没力量是不行的,致使身体重心不会向前走,步幅也打不开,照样影响100米成绩。
纠正方法:
1.多做弓箭步走,可以负重。
2.多做跨步跳,后蹬跑练习。
七、摆臂不正确
很多高考体育特长生,技术基础打得不是很好,摆臂技术也是什么样的都有,左右摆臂的,耸肩的,以肘关节为轴的上下摆臂的等等
纠正方法:
1.增强手臂,肩关节,腰背肌群的力量训练。
2.原地摆臂练习,以及中速跑改进摆臂技术练习。
八、步幅过大或过小
由于基础不好,很多学生会出现步幅较大但频率慢,或步幅过小步频较快,总也达不到步幅适中、步频适中的最佳组合。
纠正方法:
1.增强腿部力量及柔韧性的练习,多做跑的专门性练习。
2.跑格子练习,固定格子间距离,加强跑速练习。
蒙古舞肩部动作分析 篇6
一、蒙古舞肩部动作形态
蒙古舞肩部动作主要有硬肩、耸肩、柔肩、绕肩等, 这些动作都具有灵活多变、节奏明快、形态丰富等特征, 笔者依据自身多年蒙古舞教学经验, 将蒙古舞肩部动作形态的具体特点总结如下:
(一) 硬肩。硬肩指的是以胸部与背部肌肉收缩的力量带动肩胛骨做后缩前冲, 手腕与手臂也应配合双肩在交替收缩的过程中前后摆动。在运用该肩部动作时, 应注意力度僵而不硬, 确保以韧性连接, 可依据情节、情绪等需要, 分为快慢两种, 身体也可随着肩部动作做出相应幅度的运动。
(二) 耸肩。耸肩动作是双肩同时下放上端, 不仅能单肩交替进行, 而且还可双肩连贯进行。在做耸肩动作时应确保肩膀直上直下, 并且向上过程应充满力量, 向下时应轻松自然地回到原位。耸肩也称为笑肩, 这是因为该动作就像人开怀大笑时两肩发出连续颤动时的动作。耸肩动作能展示出舞蹈作品中人物豪爽粗犷的性格特点及愉悦轻松的心情。
(三) 柔肩。该动作中, 舞者的双肩连贯且交替柔动, 展示出一种端庄、优雅之美。在蒙古舞中利用柔肩动作表达主人公深刻内涵、表达情趣、描写心理、刻画人物的作品有很多。比如蒙古舞代表作《盅碗舞》中, 舞者就用横摆、双摆、柔臂、柔肩动律背向观众拉开了舞蹈序幕。由于舞者背向观众, 观众看不到其表情与面容, 但是借助舞者背部及肩部的优美动作, 观众不由自主会想象出她们姣好的面容、愉悦的心情、柔美的性格、端庄的形态, 这就给观众留下了无穷美好的想象空间。
(四) 绕肩。该肩部动作分双、单两种。双肩动作是舞者两个肩膀同时前上后下绕圆;单肩动作是一只肩膀前上后下绕圆。在做该动作时, 应保持颈与头的平衡, 双肩自然放松, 腰随着以上动作前合后仰, 展示出一种含蓄之美。比如, 在蒙古舞作品《酒盅舞》中, 舞者借助连贯而轻快的绕肩动作, 配合灵动的形体变幻及横摆、双摆、绕手、柔臂动律, 做出优美的交替压腕击盅、提压腕击盅、压腕击盅等动作, 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端庄、细腻、优美的姿态及欢愉喜悦的心情, 并且还展现出了蒙古舞灵动、轻快的独特风格。
二、蒙古舞肩部动作发展
随着舞蹈文化的不断发展, 蒙古舞肩部动作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 更注重和手、肘、臂的结合, 从而创新出了更丰富的舞蹈内容、更新颖的艺术题材, 将蒙古舞中擅长讲述单个情节、单段经历的表现手法升华为对精神、理想、梦幻、意境等的追求上, 使得蒙古舞肩部动作更具时代气息。比如, 蒙古舞代表作《博回蓝天》《翔舞》等, 就是将传统的肩部动作与拉臂、绕臂、曲臂、柔臂等动作有机结合起来, 将肩膀幻化成羽翼, 展现出作品主人公在逆境中不懈拼搏后强烈的生存愿望, 最后获得了自由飞翔于蓝天的机会。观众在观看中, 透过舞者优雅的舞姿、含情的双臂, 能真切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真善美, 还可体味到蒙古人民不畏困难、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
在艺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前, 我们可在蒙古舞肩部动作的演变中看到蒙古舞的变化与发展, 他们正与世界文化不断渗透与融合。很多蒙古舞编导正尝试对传统肩部动作的创新, 积极从现代舞中汲取一些精华元素, 注重对人体中其他部位进行开拓, 力求以不协调、不规则、多元素、多层次、多侧面等形式表现舞蹈作品的主题, 从而促使作品主人公情感得以更淋漓尽致地表达, 进而不断提高蒙古舞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比如, 蒙古舞作品《出走》就是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发展与继承, 该作品不仅具有传统蒙古舞的风格特点, 而且还彰显出了绝妙、新奇的现代元素。
总之, 肩部动作是蒙古舞的最典型标志, 具有节奏明快、形态丰富等特点, 透过蒙古舞精彩而生动的肩部动作, 我们可感受到舞蹈作品中主人公丰富的内心情感与多变的心情, 体会到蒙古舞作品的魅力。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 蒙古舞肩部动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大胆创新, 蒙古舞肩部动作与身体其他部位有机结合之后, 以更生动、更灵活、更丰富的姿态促使舞蹈作品主题得以更深刻展现, 确保了蒙古舞肩部动作始终与时代同步, 且更具魅力与感染力。
摘要:在蒙古族舞蹈中, 肩部动作是其最显著特征, 这些肩部动作生动、传神地展现了蒙古族人民丰富的内心情感。本文就蒙古舞肩部动作的形态特点及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以期唤起读者对蒙古舞蹈的学习与研究热情, 促使蒙古舞蹈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蒙古舞,肩部动作,形态特点
参考文献
[1]麦力斯.蒙古舞肩部动作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
[2]翁彬彬.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的训练技巧研究[J].大众文艺, 2015, (15) :158-159.
排球接扣球技术动作分析 篇7
1 排球运动的概述
1.1 排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排球诞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青年威廉·摩根。19世纪末,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亟需通过运动进行娱乐,篮球运动随之兴起。之后由于篮球运动在一些美国民众太过于野蛮,他们积极地进行了探索。终于,威廉·摩根在篮球运动的基础上改进了篮球的构造,创造出了一种规则类似网球,技术类似手球的运动——排球运动。排球运动也满足了很多美国中年人的需要。不久之后,威廉·摩根也将排球运动的竞赛规则制定了出来,并在同年进行了排球表演赛。至此,排球运动便诞生了。
排球诞生之后,被美国的传教士、军人等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排球运动的体制和规则也随着排球的传播逐渐成型。我国的排球运动则是在1905年传入到的,至今,我国在世界排坛上已经成为排球运动强国。与此同时,排球也经历了娱乐排球发展阶段和竞技排球发展阶段,步入了现代排球阶段。
1.2 排球运动的基本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变革,排球运动的基本特点逐渐成型。具体而言,排球运动主要有以下五个基本特点:
(1)在排球比赛中,排球运动员都必须在整个过程当中运用各种击球方式,而且必须是在空中进行击球,接球的时候也应当保证排球在空中。甚至是发球的过程中也要先抛球再击球。
(2)从排球运动诞生开始,无论其在娱乐排球阶段、竞技排球阶段还是在当今现代排球阶段,其比赛规则中都始终不能让运动员“持球”。换句话来说,就是在排球运动的过程中排球运动员在击球部位的停留时间不能太长,这个特点源于网球。同时,不能“持球”也是网球与其他球类运动最大的区别点。
(3)在现如今的各项球类运动当中,几乎所有球类运动都有相关规定对运动员接触球的身体部位有所限制。但是,排球运动却没有这项规定,也就是排球运动员可以运用身上的任意部位去接触排球。这也是排球击球技巧和接扣球技术水平的最高体现。
(4)在排球比赛过程中,得分和失分的计算是相当独特的,没有其他特殊限制,直接得分直接失分。因此,排球运动的这一特点对于排球运动员的排球技术就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
(5)排球运动中,击球过网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这也就意味着排球运动员的战术配合、接扣球技术等要具备相当高的水平。
2 排球扣球技术动作分析
2.1 排球垫球技术的特点
排球垫球技术是排球所有基本技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接扣球、接发球、拦回球的重要基础。同时,排球垫球技术也是排球运动中进行防守和获取胜利的关键环节。通常而言,排球垫球技术有五个特点:第一,垫球技术主要依靠的是小臂,从排球的下部利用排球的弹力向上击球,是处理球的重要技术;第二,垫球技术的动作很简单,对于大多数刚刚成为排球运动员的初学者来说掌握起来比较简单;第三,垫球技术简单易学,但是其没有双手传球的准确性高;第四,垫球主要针对的是那些速度快、离运动员身体较远且幅度不大的球;第五,垫球在排球运动中往往是在防守过程中处理一些较为困难的球。
2.2 排球垫球技术的种类
通常来说,排球垫球技术的种类大致分为正面双手垫球技术、背垫球技术、单手垫球技术和体侧双手垫球技术四种类型。具体分析如下所述。
2.2.1 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动作分析
首先,正面双手垫球技术要掌握垫球的手型,第一种手型是将双手的拇指对齐,相互靠在中指的第二指节,双臂伸直;第二种是双手相互抱拳,拇指放在上面,手腕轻微下压,形成垫击的平面。其次,在排球运动的进行中,对面一旦来球,双脚就要开立,大致超过肩宽,膝盖微微弯曲,脚跟微起,做好垫球准备。最后,垫球的时候一定要将手臂插入排球下面,身体重心一定要朝着上前方。与此同时,一定要注意手臂和身体的相互配合。
2.2.2 背垫球技术动作分析
在背垫球的时候,排球运动员一定要掌握好排球的运动方向,及时运动到排球即将下落的地方,背对着垫球方向,双臂伸直夹紧,垫球的手型与正面双手垫球相同。背垫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垫球的位置一定要高于肩部,虎口将排球向后才能垫起。
2.2.3 单手垫球技术动作分析
单手垫球技术一般都是在双手垫球技术无法使用的情况下使用。单手垫球的动作是一只脚快速向侧前方跨一步,重心朝着跨步的一方转移,跨步一侧的手臂要快速深处,用小臂或者虎口垫击排球的下部或者后部。
2.2.4 体侧双手垫球技术动作分析
体侧双手垫球技术往往是排球从左侧运动来的时候使用,左脚朝着左边跨一大步,右脚蹬地,左边的膝盖微微弯曲,双臂夹紧并向左边伸出,左边肩膀向下微微倾斜。随后,左边肩膀快速提起,双臂垫击排球的后下部。
2.3 排球接扣球的动作分析
2.3.1 接扣球的准备姿势
在排球运动中,接扣球想要达到速度快、飞行时间短、球力量大和弧度大的效果,就一定要注意接扣球的准备姿势。具体来说,接扣球的准备姿势要求运动员时刻注视来球方向,身体保持一种半蹲姿态,手指重叠,手掌靠紧,双手拇指并行,手腕微微下压,双臂外翻成一个平面。同时,双脚时刻准备运动,膝关节微微弯曲,身体的重心朝着前方移动。此外,双脚的分开距离和双膝弯曲程度逐渐拉大。
2.3.2 接扣球时手臂与地面所成角度分析
正常情况下,接扣球时手臂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是随着排球下落点不同而不同。多数情况下,排球的下落点在后场区、前场区和靠近中线的中场区。但是,在接扣球时手臂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往往都不是很大,这主要是因为要确保反射角不断加大,通常都是45°左右。此外,接扣球是手臂与地面所成的角度还要充分考虑到接扣网前球、接扣中场球的情况。
2.3.3 接扣球手臂发力分析
在接扣球的过程中,手臂往往会与排球发生碰撞,进而处于一种受力状况。
而且,接扣球的时候来球的力量往往很大,速度也非常快,手臂和排球发生碰撞的时间相当短,手臂一旦对排球任意发力,排球反弹飞出的速度将会更大,很难确保排球到达预期目标。因此,在接扣球手臂发力的时候,一定要对排球进行科学有效的缓冲处理,巧妙地跟随着皮球的飞行方向运动,让手臂和排球接触时间边长,以此减小手臂发力之后排球的反弹速度。
2.3.4 接扣球时重心轨迹变化分析
接扣球时重心轨迹的变化主要考虑的是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接扣后场区球的时候,来球之前身体重心随着准备动作迅速往前转移,在接扣球的时候身体重心直接转移到了排球和身体接触的地方;第二种是接扣中场区来球的时候,身体重心轨迹会逐渐从跨步转移到身体前方,最终转移到膝盖前面;第三种是接扣靠近中线区域来球的时候,身体重心随着接扣球动作逐渐前移,而且重心比半蹲姿态的重心低。
2.3.5 接扣球时击球点与击球部位分析
高山滑雪回转动作技术原理分析 篇8
关键词:高山滑雪,轨迹交换区,回转技术,技术原理
高山滑雪为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极限运动项目之一,深受酷爱冒险,喜欢运动的年轻人和运动健将的热爱。在高山滑雪运动中有很多的注意事项。只有掌握了高山滑雪运动的技术原理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并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1 高山滑雪运动的概述
1.1 高山滑雪的概念
一种起源于欧洲阿尔卑斯山区的极限运动——高山滑雪,因为高山滑雪的起源地点为阿尔卑斯山地区所以高山滑雪又叫做阿尔卑斯滑雪。高山滑雪指的是滑雪者从一定的高度顺山势向下滑行的一项运动,高山滑雪用到的工具是滑雪板和滑雪杖,而且高山滑雪运动都在山坡专设线路上快速回转、滑降的一些运动项目。这种运动项目是极限运动的一种,由于其运动时从高山上进行,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如果滑雪技术不到位的话,是不建议大家贸然尝试的,对于高山滑雪运动在转弯等处的回转动作的技术要领的掌握也是非常关键的,只有研究好了这个技术要领,才能更好的进行高山滑雪这项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极限运动。
近年来高山滑雪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和喜爱,尤其是欧美等达带国家,高山滑雪已经成为了一项收入较为可观的运动产业。我国竞技高山滑雪起步比较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高山滑雪无论设施,技术含量,还是运动人群组成范围来说都还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制约我国高山滑雪运动发展的原因其实很多,如场地、设备、技术和训练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观察研究过高山滑雪运动员滑雪技术录像和高山滑雪运动员的照片,并且细致分析过运动员的一些体会和训练记录,通过这些分析和研究我们也得出了一些心得与体会。研究表明一些高山运动员均在高山滑雪回转比赛过程中在重心交换时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调查和研究,并给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才能更好的使人民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在高山滑雪的运动中得到锻炼和快乐。
1.2 高山滑雪的回转动作技术的概况
其实,高山滑雪比赛的关键一环就是滑雪回转项目,高山滑雪回转项目要求高山滑雪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完成规定的线路回转滑行的动作,并完成相应的滑行距离。即是同线路、同旗门数绕旗门回转滑行,高山滑雪的回转动作技术强调的是身体重心的问题,身体重心越低,运动轨迹越接近直线成绩就会给的越高。在控制人体重心的技术水平中,雪板是最关键的工具,其实雪板的运动轨迹就是身体重心的运动路线,高山滑雪的回转动作技术的另外一个关键点就是对雪板技术的操控和对雪板工具的运用。
回转技术的一个回转弧大约分为4个阶段,这4个阶段包括,准备阶段、入弧开始阶段、弧中回转滑行阶段、回转结束阶段。这4个阶段的技术动作是互相关联的。势能是由于相互作用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一种能量。雪板的势能就是雪板回弹力,而使雪板产生形变的力有立刃回转时身体离心力还有雪板与雪面的反作用力,在结束回转提重心前瞬间人体对雪板的蹬踏力,这些力就是加大雪板形变的作用力。
现代高山竞技滑雪技术的关键部分就是在回转交换前区一定要利用好雪板的势能。利用好雪板的势能进行对高山滑雪回转动作的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对滑雪运动员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是有很大的要求的,只有利用好雪板的势能,运动员才能够很好的完成高山滑雪运动的所有技术要求,并且取得良好的成绩。
2 国内外关于高山滑雪回转动作技术分析的研究进展
2.1 从运动员自身的角度研究的进展
高山滑雪这项运动对运动员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滑雪技术,才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来进行这项活动。国内外在高山滑雪运动员的专向力量素质角度进行了很多相关的研究研究,在对滑雪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培养进行综合研究之后,研究人员认为滑雪运动员必须要增强身体素质的训练还要提高对身体姿势的控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滑雪成绩。
在高山滑雪运动员的选拔上,目前国际上也已经研究出了一套可行性很强的选拔人才的方案。
在高山滑雪运动员的选拔机制中,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等参数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研究人员通过这些指标来对高山滑雪运动员进行选拔。科学的高山运动员选拔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高山滑雪运动员本身是优秀的,通过合理和科学的训练,我们的高山滑雪运动员才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如果选拔的高山滑雪运动员没有足够的优秀,那么即使运用再好的训练手段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的。
2.2 高山滑雪设备的研究进展
高山滑雪需要特定的工具和装备,研究人员对于短板轮在高山滑雪训练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短板轮训练可以使运动员适应速度加快并且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新型的短板轮对于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将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从高山滑雪运动员训练设备的角度出发,来研制新型的设备,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是很好的研究领域,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
在高山滑雪运动中还有一个工具是非常重要的。高山滑雪的滑雪板相当于战士们上战场所用的枪,只有工具好了,运动员才会有良好的表现,现在的滑雪板已经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速度、稳定、减镇缓冲方面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只有一个能够提高速度,保持滑行稳定,并且可以起到减震缓冲作用的滑雪板材可以为高山滑雪运动员带来良好的运动成绩。
2.3 高山滑雪回转动作技术的研究进展
高山滑雪可倒式回转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展。一些研究者发明了高山滑雪可倒式回转技术的。这种技术的优点有很多,如采用这种技术寻了可以减少推雪、脱滑的现象发生,也可以减少扇面雪迹等现象。可倒式回转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快选手速度,使选手获得好的成绩。由于可倒式回转技术的运用方法比较复杂,而且技术手段也有很多种,对于运动员来说掌握这种技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历来练习,与一些高山滑雪运动技术较发达的国家的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对于这一技术的掌握还没有很熟练,还需要对这个技术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高山滑雪技术,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对于高山滑雪回转动作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运动员的重心问题,这个问题也就是高山滑雪进行陡坡回转的一个关键,速度与坡度往往是呈正比的,重力对雪板的垂直压力则与速度成反比,这样就需要用重心来调整。从现阶段的我国高山滑雪技术的调查和研究来说,我国高山滑雪运动,特别是回转项目的运动员在陡坡滑行时存在重心落后的现象。我国运动员在陡坡上回转时,普遍存在重心落后的弊端,严重影响到滑行的速度。能否克服我国运动员的重心落后的问题是攻克我国高山滑雪技术瓶颈的关键所在。
另外,对于高干滑雪运动员来说,高山滑雪训练中还有一个训练辅助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高山滑雪的必备工具——高山滑雪回转模拟练习器。使用高山滑雪回转模拟练习器对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训练来说是具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快速提高高山滑雪运动员的成绩。很多学者研制成功了高山滑雪回转练习器,最大的一个发明就是路上高山滑雪回转模拟练习器,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高山滑雪运动员的回转的训练带来了很大的福音。有了高山滑雪路上模拟器,即使在没有雪的环境下,运动员也能够模拟高山滑雪回转技术进行动作练习。这样大大增加了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也减少了训练的成本。
2.4 影响高山滑雪滑行速度的因素分析
影响高山滑雪滑行速度的原因有很多,气质物理知识的运用是解决和研究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研究人员的多年研究和很多高山滑雪运动员的多年运动检验的总结我们可以知道,重力和起始速度是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我们也不可以忽视高山滑雪运动中出现的一些力的作用,如摩擦力和空气阻力,这些都是会影响高山滑雪滑行速度的很关键的原因。
3 对高山滑雪运动回转动作技术研究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高山滑雪运动回转动作技术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需要运动员和教练员共同研究和努力,克服技术上的问题,并制定最合理的运动方案和训练计划,功课高山滑雪运动回转动作技术的难关,使得运动员的成绩有所提高。从运动员自身的角度来说,要努力勤奋的练习,遵守教练制定的训练计划,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训练时间,在训练的过程中,找寻自身的特点,通过发扬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来努力完成训练目标,提高自身成绩。当然,高山滑雪运动员本身也要对于自己的训练有一定的了解,自己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从国家的角度,我们应该鼓励和奖励研究人员对高山滑雪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大力提高和促进发展我国的高山滑雪运动项目。只有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我国的高山滑雪项目才会越来越好,并且我国的高山滑雪运动员才能够在国际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4 结语
高山滑雪运动正在以快速发展的势头呈现给所有的高山滑雪运动爱好者,发展高山滑雪运动事业,服务于运动爱好者,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以上是多年的高山滑雪运动经验做出的总结和感悟,希望得到大家的参考和认可。
参考文献
[1]张亚东,张宝军.初学者高山滑雪时应注意几个问题[J].冰雪运动,2005(2):33-35.
[2]徐哲珠,栾兆亮.第20届冬奥会高山滑雪运动员身体的基本形态特征[J].冰雪运动,2006(4):15-18.
[3]王永涛,武彦龙.谈中国高山滑雪的现状和整改措施[J].冰雪运动,2002(1):32-33.
[4]朱志强.第3届亚冬会高山滑雪比赛述评[J].冰雪运动,1999(2): 21-23.
【动作过程分析】推荐阅读:
训练动作分析05-28
动作分析论文10-09
动作行为分析11-01
七彩阳光错误动作分析07-06
关于圆顶阀关闭动作不到位的故障的分析及处理基本方法07-27
过程能力分析07-15
应力分析过程07-08
实施过程分析08-06
认知过程分析08-18
动作模式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