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能力分析(共12篇)
过程能力分析 篇1
要使学生学好物理, 必须指导他们对物理问题进行过程的研究, 通过分析实践与应用, 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 建立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提高,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与再现的教学指导。
一、教学信息反馈, 凸显物理过程教学的重要
现在, 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听老师分析解题时明明白白, 但自己面对问题时就束手无策。”这就说明了学生虽然学习了物理的概念、定理、定律等一系列知识, 也记住了相应的内容, 甚至能背诵出来, 但仍不会解决实际问题。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出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上, 不重视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和对物理过程的分析, 以至理论和实际脱节。在教学中, 我们常发现教与学之间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学生只重公式、概念的记忆, 轻视
物理过程的分析推理, 误认为记清楚课文内容, 分析时就能灵活运用。这就造成了认识上的肤浅, 分析物理过程的能力低下, 碰到复杂的习题, 有些学生在无法解答时, 就把公式乱写一通。还有的学生不注意学习物理过程的分析方法, 不分对象, 生搬硬套, 变成了“老师讲过的都会, 老师没讲过的, 简单的也不会”, 这就是不重视物理过程分析能力培养的结果。
2. 老师在分析问题时过分注重特殊
方法和技巧, 忽视了指导学生分析基本过程和透视问题本质的教学。常出现的是老师讲得“非常精彩”, 学生学得“不明不白”, 结果时间用了不少, 学生所得甚微。另一种是老师只重视结果, 忽视物理过程的分析方法教学。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 必须在物理过程教学上加大力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注重物理概念的理解, 明确物理过程
物理题目所反映的内容各异, 形式千姿百态,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和科学抽象概括出来的知识, 它反映了物理变化的状态和过程的联系。如:动量守恒定律, 反映了系统在动量变化过程中前后状态的物理量。在分析、解答物理问题时, 首先要教会学生认真审题, 要从物理现象中分清事物发展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 把这些新接触的状态、过程与已学的相类比, 在头脑中建立相关的物理图景。对于抽象的物理过程, 要以具体的题目为依托, 逐层揭示, 使复杂的物理过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和简单化, 这样, 分析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操作步骤简单可行的程序, 就能加深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基本过程分析要进行认真演示和示范, 不仅要讲清概念、公式等知识, 更重要的是还要教给学生分析物理过程的方法。教学上应科学地将物理过程分析融入教学中去, 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能够由浅入深地加强过程分析的综合训练, 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教学上还要注意师生的双向交流, 及时了解与反馈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掌握程度, 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形成规范地、循序渐进地分析过程的习惯。
在运动学中, 分析加速度a、合外力f、瞬时合速度v的关系, 如“加速度减少的过程中, v可以是增大的”。因为变化的量多, 学生往往难以把握, 教学时可利用典型的例子, 如弹簧振子的振动过程, 分析过程后, 学生能很快地弄明白各量的关系, 抓住特点正确解答, 综合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三、利用常见的错误分析, 培养学生的正确分析方法
在基本能力形成后, 学生对一些“视而不见”的错误问题特别感兴趣, 若在这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常错题目进行分析, 能令学生对过程的关键点引起高度重视, 引发学生主动投入物理过程的综合分析, 积极拓宽思维,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促进学生形成能力, 提高综合分析水平。
四、以物理过程中的状态为突破口, 学会透视物理过程
同学们在综合分析能力反映出的差距, 绝大部分是反映在研究方法和分析习惯上, 而不是因为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掌握了科学的物理过程中的状态分析方法, 也就掌握了成功解决问题的钥匙。只要抓住过程的状态进行分析, 思路清晰, 综合过程变化大的题目分析也就不困难了。
五、重视物理实验, 强化理解物理过程
物理实验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手段之一, 它可让学生经历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体验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通过对实验目的、原理、器材和操作步骤的理解, 可增强学生设计物理实验方案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收集实验数据, 自己列表、作图并分析、处理, 得出结论, 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态度。所以物理实验也是理解物理的过程。当然, 分析物理过程的方法教学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不能急于求成。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 学会物理过程分析的方法, 掌握物理的思想方法, 以形成良好的分析物理问题的习惯。总而言之, 只要坚持不懈地在教学中抓好物理过程分析教学, 就一定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 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 这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教会他们从物理对象和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计算, 得出结论。
关键词:信息反馈,概念理解,物理过程,物理实验
过程能力分析 篇2
过程能力指数(Process capability index,CP或CPK),也译为工序能力指数、工艺能力指数、制程能力指数
一、什么是过程能力指数过程能力指数也称工序能力指数,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这里所指的工序,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表现。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那么,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通常,都用6σ(即μ+3σ)来表示工序能力:工序能力是表示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数。但是这个参数能否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仅从它本身还难以看出。因此,还需要另一个参数来反映工序能力满足产品技术要求(公差、规格等质量标准)的程度。这个参数就叫做工序能力指数。它是技术要求和工序能力的比值,即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有偏离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k。运用工序能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
二、过程能力指数的意义制程能力是过程性能的允许最大变化范围与过程的正常偏差的比值。制程能力研究在於确认这些特性符合规格的程度,以保证制程成品不符规格的不良率在要求的水准之上,作为制程持续改善的依据。当我们的产品通过了GageR&R的测试之后,我们即可开始Cpk值的测试。CPK值越大表示品质越佳。CPK=min((X-LSL/3s),(USL-X/3s))
三、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CPK= Min[(USL-Mu)/3s,(Mu|Ca|)Cpk是Ca及Cp两者的中和反应,Ca反应的是位置关系(集中趋势),Cp反应的是散布关系(离散趋势)
八、过程能力指数的应用1 当选择制程站别Cpk来作管控时,应以成本做考量的首要因素,还有是其品质特性对后制程的影响度。2.计算取样数据至少应有20~25组数据,方具有一定代表性。3.计算Cpk除收集取样数据外,还应知晓该品质特性的规格上下限(USL,LSL),才可顺利计算其值。4.首先可用Excel的“STDEV”函数自动计算所取样数据的标准差(σ),再计算出规格公差(T),及规格中心值(u).规格公差=规格上限-规格下限;规格中心值=(规格上限+规格下限)/2;5.依据公式:Ca=(X-U)/(T/2),计算出制程准确度:Ca值(x为所有取样数据的平均值)6.依据公式:Cp =T/6σ,计算出制程精密度:Cp值7.依据公式:Cpk=Cp(1-|Ca|),计算出制程能力指数:Cpk值8.Cpk的评级标准:(可据此标准对计算出之制程能力指数做相应对策)A++级 Cpk≥2.0 特优 可考虑成本的降低A+ 级 2.0 > Cpk ≥ 1.67 优 应当保持之A 级 1.67 > Cpk ≥ 1.33 良 能力良好,状态稳定,但应尽力提升为A+级B 级 1.33 > Cpk ≥ 1.0 一般 状态一般,制程因素稍有变异即有产生不良的危险,应利用各种资源及方法将其提升为 A级C 级 1.0 > Cpk ≥ 0.67 差 制程不良较多,必须提升其能力D 级 0.67 > Cpk 不可接受 其能力太差,应考虑重新整改设计制程。
九、过程能力判断过程能力指数的值越大,表明产品的离散程度相对于技术标准的公差范围越小,因而过程能力就越高;过程能力指数的值越小,表明产品的离散程度相对公差范围越大,因而过程能力就越低。因此,可以从过程能力指数的数值大小来判断能力的高低。从经济和质量两方面的要求来看,过程能力指数值并非越大越好,而应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取值。
十、过程能力指数案例分析服务是一种无形的产品,对其如何进行质量控制呢?在工业质量管理的方法里,有一种指标叫做过程能力指标Cpk,表示生产的部件与设计界限规定的范围的吻合程度,我们发现,把它应用在服务业上,也是一种很好的控制方法。下面就以某银行为例子,来说明它的应用。例:某银行在营业高峰期时,顾客的等待时间最少是4分钟,银行承诺最多11分钟要办理完其全部业务,这是银行对过去的业务经验的总结,同时认为,一般的平均等待时间是8分钟,这反映了其职员处理业务的平均速度和平均熟练程度。在某个高峰时段银行办理了50位客户业务,每位客户的等待时间如下(为了便于计算0.5表示半分钟):9.5,6.0,8.0,8.5,10.5,8.5,10.0,9.0,6.0,9.5,8.0,8.5,7.59.0,8.5,10.0,7.5,9.0,6.5,9.5,8.0,8.5,10.0,7.0,7.0,9.5,8.5,9.0,8.0,8.0,11.0,7.5,8.5,6.5,10.5,8.0,7.0,9.0,8.59.0,8.0,8.0,6.5,7.5,8.5,8.5,7.0,7.5,9.0,9.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银行实现了对顾客的承诺,每位顾客的等待时间都不超过11分钟,是否可以说该银行的服务质量达到了标准?部门经理应该如何评价本银行的的业务处理能力呢?首先,我们要对这些数据作分析处理,如上图。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直方图表示数据的频度,数据的分布大体上是服从正态分布的,且曲线中值偏向右侧。USL和LSL分别表示的是服务要求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本案例中就是11分钟和4分钟,即落在这个界限内的顾客等待时间都是合适的。一般对于USL和LSL的获得,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固有的标准,例如,某钢板厚度控制在6.4到5.6毫米为合格品,这就是标准;另外一个是以往的经验的总结,例如根据某种经验,处理某些业务,根据正常的程序,一般要3到8天等等。使用统计软件可以计算出样本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是8.36和1.165,我们用与S来表示,在数学上它们分别是与a的无偏估计值。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它们的现实意义。平均值=8.36分,反映了曲线的位置,是位置参数。这个数字对于顾客来说,它反映了在该银行办理业务的平均等待时间;对该银行来说,他反映了该部门的平均效率;而对于其职员来说,它反映了职员办理业务的平均熟练程度。而标准差S反映了顾客等待时间,即银行服务速度的波动性,波动造成差异,这是服务质量变异的属性。差异的扩大会造成失控,在失控状态下,可能会造成业务的阻碍和客户的不满与抱怨。因此,对于S当然是越小越好,因为它越小表示数据越集中,越靠近平均值,也就是时间长度的差异不大;如果S越大,就表示变化范围越大,也就是差异很大,很可能会造成服务质量变异。顾客等待的标准差S=1.165分,它的意义就是:在平均值的正负三个S的分钟里,即从4.5分钟到12分钟,大约有99.73%顾客等待的时间在这个界限范围内。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用过程能力指数Cpk进行评价。过程能力指数Cpk原来指企业生产合格品能力的大小,在本案例中Cpk指银行对顾客履行承诺的能力大小。通常将Cpk分为五个等级,以便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改进质量。特级:Cpk > 1.67,这时服务能力过高,企业可以考虑放宽质量要求;一级:1.33 Cpk的计算公式如下:带入本案例数据计算出Cpk为0.76,该企业服务质量处于第三级,从管理层面来讲,表示服务质量不足,应立即采取措施改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管理者可以把曲线尽量向规定的中心位置移动。本案例中,一般顾客的平均等待时间是8分钟,可以说这是根据以往经验得到的平均效率,是正常的程序运作可以达到的,而顾客实际上平均的等待时间是8.36分,偏离了0.36。因而质量曲线表现出向右偏移的现象,这样就会导致偏移出规定的范围。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把平均时间向中心位置(8分)靠近,即缩短顾客等待时间。产生顾客等待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服务现场的抵达者数量超过系统的处理能力,因此,减少等待时间的最好方案是消除根本原因,这通常需要对现有的生产和人力资源策略进行重新考察。由于这样的改变可能需要花钱,所以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把费用与提供给顾客更快服务的竞争优势联系起来。鉴于此,我们拟将对减少顾客等待时间的策略浅述如下:
(一)加强员工培训,规范工作程序管理者可以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与监督,特别是效绩较差的员工,来改进服务质量,同时管理者应该建立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使服务过程标准化,并且制定遇到特殊情况时的处理方式,以免顾客流失。此外,银行可向顾客提供“如何减少等待时间”宣传手册,提醒顾客高峰期的时间,并鼓励他们在不拥挤的非高峰时间寻求服务,那个时候服务会更快、更舒适。
(二)切实推行随机动态服务系统,实现服务时间的最优配置一般情形下,商业银行提高服务水平自然就会降低顾客等待费用,但却常常增加了服务机构的成本。为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切实推行随机动态服务系统,最大限度缩短顾客等待时间,使商业银行的服务时间达到最优配置。其中要重点考虑和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性态问题。指各种顾客排队系统的概率规律性,研究队伍长度分布、等待时间分布和高峰期顾客分布等;(2)服务系统的统计推算。即判断一个给定的排队系统符合哪种模型,服从于哪种统计分布规律。
(三)改进窗口设置方式和采取叫号方法银行营业厅需要改进服务窗口设置方式,即不应全部设置为综合窗口和让顾客不加区别地排队,而是应根据顾客类别(如根据顾客办理业务种类不同分为现金业务、非现金业务、理财业务等,根据顾客办理业务额大小分为大额业务和小额业务等)分设不同服务窗口和让不同顾客分别排在不同价置。其次,采取号码排队结构,即顾客到达银行营业厅后,通过号票打印机获得号码,当叫到自己所持号码时即到服务台接受服务。此种排队结构有效地减少了顾客的体力成本和精神成本,能够保证“先到先服务”,顾客隐私和安全得到最大程度保障,从而受到顾客极大欢迎。
(四)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逐渐改变了以柜面服务为主的营业方式,而侧重于服务体系的建设,以低成木高效率的“机构+鼠标”的方式发展,以实体银行的信誉、信用和基本功能为平台,延伸虚拟网点,从而收到“1+1>2”的效果。例如扩展自助设备功能,方便服务一般客户。自助设备相对于柜面服务来说,操作简单快捷,是服务一般客户口常存取款、代缴费等业务的主要手段,并且能有效减轻柜面的人流压力,使需要办理复杂业务的客户能更快地得到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开通网上银行服务,不仅降低了的运营成本,还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使顾客金融交易和服务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管理者结合上述手段,通过具体的措施实现改进,缩短顾客的等待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当部门可以稳定达到指标时,管理者可以调节LSL与USL的值或中心值,例如,管理者可以把USL的值调到10分钟,计算得Cpk为0.47,显然降低,管理者需要进一步加强措施来提高效率。通过这样不断的调节,可以使服务标准得到不断改进与提高,并且在实际操作上加以配合,才可以达到顾客所意想不到的高效率与满意度。同时这是一种以数据和现实分析驱动的管理方法,它可以应用到很多地方,例如,餐饮、物流、零售等服务业,帮助我们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
过程能力分析 篇3
【关键词】物理过程 思维能力
在辅导学生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在面对不太容易把握的较快的物理过程分析时,常常采用“简化”的方法,从而导致错误。学生之所以采用“简化”策略,主要原因是:①学生对快速的运动过程不能仔细观察,没有形成清晰的视觉表象。②教师上课时对运动过程的分析速度远快于学生对运动过程的构思和想象速度。在我省实施的新课程新教材的一个亮点就是探究课,探究课在达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时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能让学生掌握每个过程的特点和每个过程遵循的基本规律,对解决物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原因(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涉及深层次思维结构的重组和元认知意义上的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科学探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加有效的学习物理[1]。
一、教师教学要重视对基本物理过程的分析
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到许多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此外还有两类重要的过程,一个是碰撞过程,另一个是先变加速后匀速过程或先匀加速后变加速最后匀速的过程(如机动车辆的两种启动方式)。电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电容器的充电与放电,电磁振荡等。这些基本的物理过程在物理学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教学必须重视对基本物理过程的分析。
二、用“慢镜头”方式分析物理过程
学生在面对不太容易把握的较快物理过程的分析时,因为感到无从下手。学生需要对一个具体的物理过程作出准确、透彻的分析,因此我们教学中,应采用“慢镜头”式的过程分析法进行示范。例如:在分析两物体相互碰撞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时,教师用一个拳头代表一个物体,另一个拳头代表另一个物体,在中间有一弹簧给予示范,“慢镜头”式的把过程模拟出来,并让学生与自己的想象过程进行对比。有这样的一道高考题:
位于光滑水平桌面上的小滑块P和Q都可视作质点,质量相等。Q与轻弹簧相连。设Q静止,P以某一初速度向Q运动并与弹簧发生碰撞。在整个碰撞过程中,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等于( )
A.P的初动能
B.P的初动能的
C.P的初动能的
D.P的初动能的
如果我们平时在物理教学中不注意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示范,学生就没有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的习惯,不能对物体P接触弹簧后P和Q的运动速度变化及它们之间距离变化的分析,则很难得出如下结论:当两滑块具有相同速度时,弹簧被压缩得最短,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最大,系统动能的减小量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所以,我们平时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的思维能力。
三、利用图像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物理过程
用“慢镜头”式的方法想象、分析物理过程时,并不是所有过程学生都能想象完整,分析清楚,特别是在物理过程复杂、物体个数较多的情况下,这时,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通过作图分析物理过程。作图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分析方法,通过作图,可以理清思路,使各种关系形象、直观的显现出来。在物理中,我们还可以用函数图像来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图像法是表达物理规律和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数学方法,图像法中常用的有: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矢量的合成图、光路图、物理情景图等[2]。
例如:物体静止的放在向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物体从放上传送带到物体一起随传送带匀速运动的过程分析(如图)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受力分析。
(1)刚放上物体到物体与皮带速度相等的这个过程中,物体的受力分析图(此时受摩擦力):
(2)物体随皮带一起匀速运动的受力分析图:
各种力学对象的研究,受力的作用过程都展现相应的运动过程,要区分出初态、运动过程和末态。一个过程,往往因受力变化,又可分为若干子过程。所以一般要根据实际情况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再结合受力情况选取相应规律求解。运动过程分析对力学问题的处理是很重要的一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把握[3]。
四、直观再现物理过程的措施
学生对过程进行分析的能力与大脑中是否有相应的表象有密切的联系。一些学生对物理问题的物理过程无法准确的描述,即头脑中缺乏清晰的物理情景,导致对物理概念、规律难以深刻理解,不善于以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载、创设、再现物理情景的平台呢?
总之,教师的教学过程常常隐含着知识的构建过程和思维的发展过程,展现了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解决思路和方法,是集中体现“过程与方法”之处,学生的认真听讲是获得全面和丰富知识的主要途径。认真听讲总是与学生的独立思考联系在一起,缺少学生思维活动的听课,是不可能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和思维的发展过程的,最终存储在学生大脑中的只是一些“粗线条”的知识框架,这种“粗线条”的知识框架在面临问题解决时就会“功能缺损”。
【参考文献】
[1]郭玉英.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
[2]阎金铎.查有梁,谢仁根等. 物理教学论[M]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377-378
基于VB.Net的过程能力分析 篇4
为了分析生产过程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需要评价过程能力[1]。该过程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5个基本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该过程达成品质的能力, 称为过程能力, 也就是过程输出特性满足规定要求或标准的能力。在产品制造过程中, 过程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最基本环节。所谓过程能力分析, 就是考虑工序的设备、工艺、人的操作、材料、测量工具与方法以及环境对工序质量指标要求的适合程度。过程能力分析是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 有助于掌握各道工序的质量保证能力, 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装设计、设备维修、设备调整、设备更新、设备改造提供必要的资料和依据, 是保证过程最佳的必要条件。通过对生产过程能力指数的研究, 基于VB.Net的编程平台, 将其形象具体地体现出来。“发现问题是能力[2]”, 通过笔者提供的方案, 为公司发现产品质量问题提供了可靠而简单的途径。
1 过程能力分析研究
1.1 分析方法
过程能力分析可以采用直接测定的方法进行判定, 即对工序使用的设备或装置的某些特性直接进行测定, 以得到有关参数, 例如定期检查机床的精度, 使其能保持良好的加工性能。也可以通过分析操作及管理上的差错, 来判断过程能力是否充足, 对操作工能力和操作方法等的测定, 往往难以用仪器仪表来测定, 但可通过对所有差错的类型和数量的分析, 来推测过程能力是否充足。
通过测量工序生产出的产品, 并根据其变化情况来计算和分析过程能力是一种可靠并较为简单的方法。笔者也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对产品质量特性值的测量, 不仅得到了产品本身的质量情况, 而且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变化也反映了工序质量的变化。通过产品质量来推测工序质量,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是可行的。分析过程能力的原始数据就是通过测定产品得到的。因为工业制品都是大量生产的, 所以要采用抽样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保证生产的产品性能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以降低产品出厂后出现故障的可能性。
准确度和精密度示意图, 见图1。准确度表示过程输出距离规格中心的程度, 精密度表示过程输出的稳定性和集中程度。A生产过程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都比B生产过程要高, 然而A生产过程的实际平均值偏离规格中心较远, 不是很理想。理想的生产过程应该满足准确度和精密度都高的要求, 如C生产过程。
在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时, 需要明确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程输出特性。这是项目工作从过程能力定义阶段就已经明确的。二是对过程输出特性的要求。在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时, 必须识别并明确顾客对过程输出特性的要求, 包括目标值和规范限或容限。三是抽样方案。不同的抽样方案反映了过程的不同情况和状态。四是过程是否稳定或具有可预测的分布。由于过程能力分析的假设前提是输出服从正态分布, 因此过程必须是稳定的或统计受控的。将上述A, B, C三个生产过程的特性分布转换成正态分布, 见图2。
1.2 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指数用来具体评价生产过程的过程能力, 表示过程能力满足产品质量标准要求 (规格范围等) 的程度, 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控制状态 (稳定状态) 下的实际加工能力。过程能力指数能够提供一个数值的质量标准[3], 根据判定规格, 生产部门可以改进能力较差的过程并解决发现的问题, 使得质量水平能够加强并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
1.2.1 过程准确度Ca
Ca表示生产过程的准确度, 即实际平均值相对于规格中心值的偏移程度, 反映分布的位置关系。输出特性分布的位置中心与规格中心的差异越小, 生产过程的准确度就越高。Ca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实际平均值;U为规格中心值;T为规格公差;USL为规格上限;LSL为规格下限。Ca越小, 表明输出的准确度越高。例如, Ca=0表示过程输出特性的实际平均值与规格中心相同, 没有偏移;Ca=1表示实际平均值与规格上限或下限相等, 偏移了100%。注意Ca只适用于双边规格, 单边规格无法计算Ca。
1.2.2 过程精密度Cp
Cp表示生产过程的精密度, 即生产过程输出特性的分布分散程度或集中程度。6σ管理在国外是一种流行而科学的管理模式[4]。Cp表示某一对象分布在6σ内的概率, 反映的是散布关系 (离散趋势) 。输出特性分布的分散程度越低, 表明生产过程的精密度越高, 品质越高。Cp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σ为标准差。
标准差σ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为输出特性的每一个实际值;N为抽样的总数。
由于过程输出落到[U-3σ, U-3σ]区间之外的概率仅为0.27%, 是小概率事件, 因此Cp越大, 表明输出特性的分布在6σ范围内的概率越大, 分布越集中。
由式 (2) 可知, Cp不考虑过程的中心点, 只反映过程的潜在能力。假定过程输出的均值与规格中心重合, 则Cp就是这时的过程能力。因此, 当把过程输出的实际平均值逐渐向规格中心靠近时, 这种潜在能力便得到充分地体现;当≠U时, 将增加过程输出的不合格品率, 即尽管准确度很高, 不合格品率仍很高。
1.2.3 过程能力指数Cpk
由式 (2) 可以看出, 由于精密度计算没有引入规格中心, 不能全面反映生产过程的过程能力, 因此在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时, 应将规格中心值U的影响考虑进来, 得到过程能力指数Cpk, 它综合考虑了准确度Ca和精密度Cp。Cpk的计算公式为
由式 (4) 可以看出, 在双边规格计算时, 如果=U, 即Ca=0, 则Cpk=Cp;若≠U, 即Ca≠0, 则Cpk<Cp。
1.3 过程能力判定准则
Ca的判定等级见表1;Cp的判定等级见表2;Cpk的判定等级与Cp一致, 参考表2。
2 过程能力分析实现
基于以上对过程能力分析的研究, 笔者将通过VB.Net编程实现对生产过程能力的分析, 并将其具体化、可视化, 对于分析生产线的生产状态有着重大的意义, 便于管理和改善产品质量。
2.1 VB.Net简介
Visual Basic.Net (VB.Net) 是基于微软.Net Framework之上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5], 是Visual Basic在微软.Net Framework平台上的升级版本, 增强了对面向对象的支持。Visual Basic 6基于事件和对象的思想, 而在VB.Net中由于使用了.Net框架, 面对对象的思想在.Net中尤为突出。VB.Net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真正成为面向对象以及支持继承性的语言。二是窗体设计器支持可视化继承, 并且包含了许多新的特性, 比如自动改变窗体大小、资源本地化支持、数据类工具内在支持XML数据。三是直接建立在.Net的框架结构上, 开发人员可以充分利用所有.Net平台特性, 也可以与其他.Net语言交互。四是为Windows应用程序提供了Xcopy部署, 开发者不再需要为DLL的版本问题担忧。
2.2 实现方案与结果分析
笔者实现生产过程能力的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3个步骤。
1) 按照条件获取生产数据。根据条件查询存储在服务器的生产数据, 并根据配置获取需要分析的输出特性及其规格上下限。
2) 绘制分布趋势图。根据查询的数据, 按照生产时间顺序绘制每个输出特性实际值的参数分布图, 并计算合格产品数和不合格产品数等参数。参数分布图见图3, 其中数据包括总数、合格数、合格率等。
从图3可以直观地看出参数的分布情况, 比如图3显示的参数分布普遍高于规格中心0。根据分布图和计算的数据, 可以判定在该时间段内的生产状况是否有异常。
3) 绘制正态分布图和直方图。根据查询的数据绘制每个输出特性的实际值的正态分布图和直方图, 计算Ca, Cp和Cpk, 并按照判定方法分析数据, 见图4。其中数据包括总数、合格数、合格率、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过程准确度Ca、过程精确度Cp、过程能力指数Cpk等。
从图4可以看出输出特性在这个时间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并且从正态分布图和直方图可以直观地看出该过程的过程能力, 为分析导致过程能力不佳的原因提供支持和依据, 有利于改善过程的质量问题, 对于生产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
3 结束语
在研究过程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笔者将过程能力指数引入到过程能力评价中。主要完成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过程能力分析研究;二是通过VB.Net实现该方案的可视化, 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示生产状况。
摘要:针对传统生产检验模式不能检验并保证产品参数准确度和精密度的问题, 将过程能力指数引入到生产过程中, 可以从整体管理层面进行质量分析, 改进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 从而提高准确度和精密度, 降低问题出现的可能性。笔者还通过VB.Net实现了该方案的可视化, 以便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示生产状况。
关键词:质量分析,过程能力,准确度,精密度,VB.Net
参考文献
[1]汤淑明, 王飞跃.过程能力指数综述[J].应用概率统计, 2004, 20 (2) :207-216.
[2]李峰, 梁保权, 曹曙华, 等.面向产品质量分析与改进机制探析[J].质量与可靠性, 2012, 158 (2) :22-26.
[3]生志荣.过程能力分析与过程能力指数的有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王明祥.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应用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08.
过程能力分析 篇5
------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札记
山东曲阜实验小学孔为峰
本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本课力求探索一种古诗教学的方法,希望不待老师讲,学生自己去学会,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学;我力求尊重学生多元理解,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经历一种过程,收获知识的同时,至少领悟一种方法,在丰富情感的同时,使自己的多种能力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张扬.
教学伊始,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联系我校经常举办”古诗文比赛”的生活实际,和学生谈话:“我们学校班级经常举办”‘古诗文诵读比赛’你想不想得冠军?要夺冠军大家有何绝招?下边我们利用古诗<<望庐山瀑布>>一块去研究争夺冠军的绝招,好不好?”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方法:
第一绝招先要把古诗读正确,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练习----读对;
第二绝招把古诗读流利,小组内练习-----读通;
第三绝招把古诗读懂;小组内练习-----读懂;
第四绝招把古诗------读出感情!――方法: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愿意画画的可以也把自己想到的画下来,喜欢加动作的,可以加适当的动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小组内练习――读美.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悟到了一种学习方法----古诗文诵读比赛法:
读对---------读通---------读懂---------读美
这种方法对于其今后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尤其在”读懂和读美”的训练过程中,我力求摒弃以教师繁琐地分析来代替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的个性感悟去领会诗歌的美妙意境,感受古诗的博大精深,受到美的熏陶.
猜一猜,就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大胆猜测不懂词句的意思,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和自信心.
画一画,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现诗歌意境,丰富自己的情感.
议一议,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把不理解的拿到学习小组内讨论;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看一看,就是有些词句学生通过以上方法还不能理解,这些疑难处离学生生活实际远,我就利用多媒体实景再现,如:庐山瀑布,香炉,紫烟,川,银河,九天等.
演一演,就是在以上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来吟诵诗歌.再加上教师利用多媒体适当的实景再现,优美的古筝乐曲,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会陶醉在古诗美妙的意境中,放开心胸,放开手脚,放开喉咙,高声朗诵古诗,让自己的思想驰骋在对美好的憧憬之中.
过程能力分析 篇6
【关键词】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跟踪调查
一、跟踪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为主要调查方法,从接受过创业能力培养的四所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每校抽取100人共400人为样本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54份,有效问卷88%。通过以实地调查到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达到窥一斑见全貌之效。现对有效问卷中的主要指标进行整理、统计,情况如下:
1.被调查对象目前状况
2.对学校创业能力培养的认同度
3.对自主创业前景的看法
二、对跟踪调查情况的分析
1.部分高职毕业生已处于自主创业状态
通过调查,101名毕业生已经自主创业,占调查总人数的25.3%。208名毕业生有自己的固定工作,数量超过调查总人数的一半,占52%,通过与这部分毕业生的访谈得知,在校期间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求职和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地区分布来看,广州某高职院校的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更强,其次是上海、长沙和北京的高职院校。从专业上看,管理类专业和商贸类专业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意识最强,而工科毕业生往往倾向于工作,自主创业的意识不强。
2.绝大多数毕业生认可学校的创业能力培养
调查中,259名毕业生高度认同学校的创业能力培养,认为创业能力培养对创业有很大帮助,占调查总人数的64.8%,66名毕业生认为创业能力培养对创业有一定帮助,占调查总人数的16.5%,说明创业能力培养确实发挥了较大的影响力,在毕业生的心目中有较高的地位。但是,仍有15名毕业生认为创业能力培养对创业没有帮助,占调查总人数的3.8%,可见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不足之处。
3.多数受调查者乐观看待创业前景
在对创业前景的判断上,多数毕业生表示乐观。调查中,328名毕业生对创业前景充满信心或有一定信心,占调查总人数的82%。12名毕业生对创业前景缺乏信心,占调查总人数的6.5%。这说明仍然急需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反过来又进一步印证在高职学习阶段开展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从地区分布来看,四所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专业的分布比较均衡,大部分毕业生对前景充满信心。从专业上看,工科类学生的态度缺乏管理类和商贸类学生这么强硬。
三、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1.增强在校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需要在市场里求生存,那么,从新生入学之日起,就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能力培养与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培养创业能力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大势所趋。要让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他们在校期间的亮点,为今后步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
2.融创业能力培养于学校教育全过程
一是要把创业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二是要把创业能力培养融合到各科目的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所学的课程都能体现出创业思想,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创业能力的培养,形成创业能力培养的新体系。三是要开展创业指导教育。
3.重视创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第一,情景模拟。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广告策划等,全程参与创业实践,并请专家评析、指导,提高学生的创业素养。第二,实战训练。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可在大中型企业建立创立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院可充分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指导学生对外积极联系有关业务,由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或学生自主经营校内的超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定商品、定价格、定成本、定奖罚,学生参与成本核算、经营和销售的全过程。这种模拟商战的创业实践,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三,指导学生利用网上的资源进行创业,如利用淘宝网开店,这种创业的实践,所需的场地不要求大,资金也不一定要多,风险较其他的创业方式要小,较适合高职学生进行创业训练,积累经验。
4.打造优秀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中,一是要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结构,充分调动师资潜力,建立一支精通理论、富有实践经验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二是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培训,提高教师本专业的技能实践能力。三是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到校兼职任教,开展创业指导教学活动。
5.构建创业能力培养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要形成统一的服务体系,积极扶持高职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为高职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支持和帮助。要形成富有实效的学生创业评价机制,对学生创业情况进行评价,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高职院校还应与政府部门联手建立支持服务体系, 出台一套完善的帮扶创业的优惠政策,以提高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高职学生参与到自主创业的行动中来。
参考文献
[1]李志能. 创业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韩力争. 试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 教育经济学院报,2003(3 ).
过程能力分析 篇7
一、培养学生对物理过程的理解
所谓物理过程, 就是指物理模型在物理环境中的运动过程。而物理环境就是指研究对象所处的理想化环境。物理过程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1.物理过程与实际发生的运动过程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 物理过程起源于实际运动过程, 现实中的运动过程是形成物理过程的基础。2.物理过程与现实运动过程不同, 它是人们对实际运动过程进行思维加工, 抛弃非物理属性抽象出纯物理属性, 忽略次要因素, 保留主要因素的理想化运动过程。
例如, 质量为M的滑雪运动员, 在斜面上下滑, 若不计空气、摩擦等阻力, 求它滑到坡底的速度。要认识这个物理过程, 就要对实际过程进行思维加工。 (1) 分析研究对象。这里没有必要考虑运动员的体型、服装、运动过程中的姿势等次要因素, 而是抓住他具有质量和确定位置这研究对象的物理模型。 (2) 分析所处环境, 在此没有必要考虑斜坡的微小起伏和运动员周围的自然情景, 从而将环境理想化为除重力场外, 空间只存在一个光滑斜面, 建立起本问题的物理环境。有了以上讨论, 就容易得到本问题对应的物理过程。该过程是:一个质量为M的质点, 在重力场中, 沿光滑斜面自由下滑。
二、分析物理过程与讲述物理理论融合
物理过程的形成都对应着一定的物理过程的分析。因此, 在讲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 必须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只有正确地分析物理过程, 才能使学生弄清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来龙去脉, 对概念和规律理解深刻, 把握其实质和内在含义。在此, 以动量守恒定律为例做点说明。
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由质点组成的系统, 在一定条件下, 系统内各质点相互作用过程中, 动量变化所遵循的规律。在具体教学中, 我们若能分析一下系统内各质点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 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简单起见, 取由两个质点组成的系统进行分析。
设两个质点的质量为m1和m2, 对某一惯性参照系, 它们作用前的速度为v1和v2, 作用后的速度为v'1和v'2, 作用的持续时间为△t, 作用过程中m1受到的合外力为F1, m2对m1的平均作用力为f'1, m2受到的合外力为F2, m1对m2的平均作用力为f'1。对系统内两个质点分别应用动量定律可得;
把指点间相互作用的力叫内力。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 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在同一段时间内进行, 其次内力始终以作用与反作用力的形式出现。因此, 必然有:f'1=-f'2 (3) 将 (1) 式和 (2) 相加, 并考虑 (3) 式得: (F1+F2) ·Δt= (m1v'1+m2v'2) - (m1v1+m2v2) (4)
由 (3) 式可见, 系统总动量的变化与系统的内力无关。现在让我们作讨论:在作用过程中, 若系统不受外力, 即F1=F2=0, 或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 即F1+F2=0, 则 (4) 式变为:
(5) 式左边为系统作用后的总动量, 右边为作用前的总动量。 (5) 式说明了系统内力不能改变系统的总动量。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在教学中进行这样的分析, 不仅使学生牢固动量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和结论, 还能够教给学生分析此类问题的具体方法。这样教学对逐步培养学生分析物理过程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好处。
三、分析物理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实际物理问题的求解, 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1.识别物理现象, 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转化为纯物理问题。2.运用物理规律, 在识别物理现象后, 运用物理学原理列出方程。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3.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制约下, 求解方程得到结果。在这三个阶段中, 识别物理现象是关键的一步。它在实际问题和物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沟通了现实世间和物理学之间的联系。如果不能识别物理现象, 就谈不上对物理问题的求解。而要正确的识别物理现象就必须对物理过程进行正确地分析。由此可见, 分析物理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具有的重要性。
事实上, 正确地分析物理过程是正确地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步骤。对于某些物理问题, 只要物理过程分析清楚了,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过程能力分析 篇8
一、卷烟制丝工艺中的缺陷和改进
某烟草公司所处地理位置海拔较低, 温湿度较高, 2004年对制丝生产线加以改进后, 每小时大约可生产3500kg, 质量不稳定的情况时常发生, 以至于很多成品都不合格, 增加了生产成本。究其原因, 主要是加工所采用的质量分析评价模式不合理, 在综合质量与工艺参数执行情况两大方面以抽检的方式观察分析, 难以把握整体状况, 如综合质量常常是对烟丝的整丝率和破裂率做一次抽检, 并给出相应的评价;而工艺参数的执行多是检查一些对产品质量有关键影响的因素。采用这种方式, 需要详细的人工记录, 容易导致数据信息的丢失和失真, 精确度较差。而生产一批烟的时间在90分钟左右, 仅仅一次抽查检验并不能检测出完整的质量状况。
因此, 自2007年起, 对制丝加工过程中的质量评价模式加以改进, 采用一种新模式对制丝质量进行控制。过程能力分析法可对加工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监控, 过程能力取决于机器设备、材料、工艺、工艺装备的精度、工人的工作质量及其他技术条件。过程能力指数用6σ表示, 又叫6西格玛管理法。6σ的值与产品的不合格率具有相对应的关系, 可真实地反映出产品质量。
二、过程能力分析法在制丝改进中的应用
1 设计方法
利用6σ管理法中的DMAIC工具分别对外部工序和内部工序进行分析, 包括专家、操作人员等。因烟草制丝要经过松散回潮、润叶、加料、烘丝、梗丝掺配和加香等工序, 有多个指标都影响着制丝质量, 初步筛选后再精选, 最后确定所选指标及其各自的权重;接着通过加权求和的方法求出过程能力总指数, 并借助构建好的模型转换成总体能力。在各道工序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生产水平和6σ管理水平都会有所提升。
2 过程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首先要清楚制丝过程的核心流程, 确定其中的关键环节指标, 主要包括片烟回潮、片烟加料、贮叶、切丝、烘丝、加香几道工序。按照当地有关规定, 需检查的指标有21项, 根据实际制丝加工需求, 增加了4项指标, 从这25项指标中选择12项作为最终评价指标。从内部工序的角度分析, 主要考虑的是各个制丝环节的含水率, 包括回潮和加料的含水率、切丝之后、烘丝之后、混丝后、加香后的含水率;从外部工序的角度分析, 为达到三级站检测要求, 选择了成品烟丝的含水率及含末率作为两项指标。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选择加料精度、梗丝加香精度、梗丝掺配精度以及混合烟丝的加香精度4项指标。
其次, 要合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采取的是层次分析法。选取有关部门管理人员、操作工等人群, 结合市场、工艺要求和内部要求三方面分析, 对所选的1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以获得制丝工艺的过程能力。12项指标与其相应的权重分别为:Z1成品烟丝含水率0.2065、Z2成品烟丝含末率0.1102、Z3加香出口混丝含水率0.2236、Z4梗丝加香出口含水率0.0955、Z5烘丝出口烟丝含水率0.1797、Z6梗丝加香精度0.0398、Z7混合烟丝加香精度0.0607、Z8片烟加料精度0.0296、Z9梗丝掺配精度0.0296、Z10切丝出口含水率0.0038、Z11加料出口烟片含水率0.0055、回潮出口烟片含水率0.0154。
接着是构建相应的过程能力分析评价体系, 并得出关键单工序中的关键质量特性指标的能力指数, 再用几何平均数求得多道工序的过程能力指数;之后依据各自权重在数据库中分析计算, 最后获取Z水平等相关信息。该公司使用的是Minitab统计分析软件配合其他软件, 依次求出各指标的过程能力指数后, 再计算其平均西格玛水平。如果Z≥6σ, 则按照6σ进行计算。按照过程能力分析法的规定, 当Z=6.0时, 说明过程能力较为充足, 完全符合控制要求, 不过还可以做进一步改善;当Z值在4.25和6之间时, 基本上可以满足要求, 需及时查找出比较薄弱的环节, 加以改进;当Z值低于4.25时, 必须立即改善工序。
3 过程能力评价体系的应用分析
利用构建的评价模型分别对改进前后的各道工序的过程能力指标进行分析。从改进前z水平可以看出:切丝机出口含水率、梗丝掺配精度、梗丝加香精度、成品烟丝含水率、回潮出口含水率、梗丝加香出口含水率过程能力明显不足, 其西格玛水平均小于4.25, 表明这些过程必须加以改进;成品烟丝含末率、加料出口含水率控制还有改善空间;其他指标过程控制能力较强, 完全能够满足过程需要。
从改进后的z水平可以看出:切丝机出口含水率、梗丝掺配精度、梗丝加香精度、成品烟丝含水率、回潮出口含水率、梗丝加香出口含水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综合过程控制能力水平由4.69σ上升到5.07σ, 改善效果明显, 实现了过程创新。这说明所建立的过程能力评价体系具有实操性、指导性和可靠性。
结语
过程能力分析这种保证制丝质量的方法, 精选指标反映总体指标, 并结合层次分析法, 利用专业分析软件和数据库技术, 构建相应的模型, 对各指标的能力进行准确监控,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颇具优势。在实际应用中, 完善薄弱程序中的缺陷, 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制丝工艺有着积极意义。
摘要:各烟草企业为提高生产水平, 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纷纷对固有的制丝工艺加以改进, 并采用过程能力分析法把握制丝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本文提出了烟卷制丝工艺中的不足, 并结合实例对过程能力分析在制丝工艺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制丝工艺,过程能力分析,质量
参考文献
[1]文杰, 唐着宽, 杨明权, 等.过程能力分析在制丝工艺技术改进中的应用[J].烟草科技, 2012 (03) :12-16.
[2]李永华, 姜麟, 刘秀明, 等.基于六西格玛管理建立制丝线过程能力评价体系[J].信息系统工程, 2014 (04) :139-140.
过程能力分析 篇9
一、评价方式的特色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既包括教师, 也包括学生。其中学生之间的评价又分为自评和互评。
2.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教学设计能力、合作学习情况、最后作品展示四个方面。这四项内容构成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该指标体系的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3.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方式包括问卷、量表、作业、投票等, 可以借助过程性评价软件 (下载地址是http://www.teta.com.cn) 完成。评价过程由管理员用户、教师用户、学生用户 (对应着三个不同的操作界面) 共同完成。
4.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评价时机体现了过程性, 教师和学生分别在第一模块开始时, 第三模块、第六模块、第八模块和第十模块结束时实施评价。其中既有对“教学设计能力”的形成性评价, 也有对“最后作品展示”的终结性评价。
二、评价实施过程
本次培训的评价借助过程性评价软件完成, 涉及三类用户的操作, 其中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与评价主体中的教师、学生一一对应。因此, 评价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三类用户在过程性评价软件上的操作流程。培训过程可分为培训准备、培训开展和培训结束三个阶段。三类用户在三个不同阶段所需完成的操作及对应的过程性评价软件模块如表2所示。
下面对表2做两个补充说明。
第一, 关于教师用户的“分组”操作。小组规模要控制在4~6人的范围内。一旦分组结束, 小组成员就不能发生变化, 否则该小组成员的成绩将失效。要保证所有小组成员按时参与评价, 否则整个班级的评价也无法正常开展 (只要有一个成员没有完成“各模块评价反馈”操作, 教师就无法对全班各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阶段成果考核”操作, 最终导致所有学生的成绩无法生成) 。在这种评价约束下, 小组成员之间将会互相监督, 确保每位组员参加培训, 参与评价。班级成员之间也会互相监督, 确保每位学生参加培训、参与评价。这种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训参与率, 从而有力保障了培训质量。
第二, 关于教师用户的“查看成绩”操作。培训结束时, 教师用户还无法查看学生成绩, 需要管理员用户先完成“生成班级成绩列表”操作。
表2中, 在“培训开展”阶段, 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的评价操作需要穿插进行。教师用户的操作有时需要以学生用户操作的完成情况为前提, 学生用户的操作有时也需以教师用户的操作为前提。这一顺序未能在表2中体现出来, 并且各类用户评价操作发生的具体时机也未能体现出来。因此, 笔者将对这一阶段两类用户的评价操作以时间顺序穿插呈现, 并标明每项评价操作对应的评价时机、评价对象、评价内容, 以使读者对前面提及的评价特性如“主体多元”、“内容综合”、“方式多样”、“体现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在“培训开展”阶段的评价操作流程如表3所示。
下面对表3做三点补充说明。
第一, 关于平时作业的评价。教师用户需要在每个模块结束时对学生用户提交的作业评分。这些作业的评分将成为“学生学习态度打分”和“小组合作阶段成果考核”的部分依据。由于作业评价操作在每个模块结束时都要做, 这里就没有在表3中列出。
第二, 关于教师用户“学生学习态度打分”操作。“学习态度”由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完成任务情况三部分构成。其中后两项由教师用户在“学生学习态度打分”操作中进行评价, “出勤情况”则由培训平台根据学生的登录记录自动评价。这里的登录情况不是简单地要求足够多的登录次数, 而是登录的时间分布情况, 即用户在哪些天登录了平台、参加了培训。登录的时间分布情况是考核学生能否最终通过的必要条件。如果学生没有足够多的出勤时间, 无论其他评价成绩如何, 也是无法通过此次培训考核的。这一评价标准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采取集中登录来取得较好的出勤分数的现象。
第三, 关于学生用户的“模块评价反馈”操作。在第三、六、八模块结束时, 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打分, 不能延时, 否则就失去了形成性评价的意义。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 自评和互评实际上是对全组成员在“教学设计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两项指标上的表现进行排序, 全组成员的得分要有差异性, 而不能是一个分数, 如全部为“优”。实际上, 如果一个小组所有成员的成绩均为“优”, 过程性评价软件会给出提示, 指出此次打分无效, 需要重新评分。
设计优良的评价方式是培训成功的重要保障。此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评价方式具有激励、调控、导向、发展等功能, 具有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并有专门的过程性评价软件的支持, 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希望培训管理者和培训教师能够认真实施培训评价的各个操作环节, 使此次全员培训的目的“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得到最终落实。
参考文献
[1]刘志波、何克抗.建设三维立体化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 (11) :15-17.
[2]朱慕菊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生、何克抗、韩骏.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5) .
过程能力分析 篇10
一、课堂提问巧设计,诱导学生说过程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巧妙灵活的提问,是培养学生对生物问题过程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提问中,有的教师因为把握不了合适的度,而造成了一些不易察觉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过程分析能力培养的失误。
例:某阳生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如图1为该植物在恒温30℃时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笔者针对此图设计了如下问题:
(1)说出图中A、B、C三点的含义。
(2)图中A和B点产生ATP的场所分别是什么?如果植物白天大部分时间处在B点,能否正常生活,为什么?
(3)若将温度由30℃调至25℃,则图上的A点和B点将如何移动?为什么?增加昼夜温差为什么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若为阴生植物,则图中的A点和B点将如何移动?
(5)若该植物生长过程中缺少一些重要元素使叶片变黄,图中的A点和B点又将如何移动?为什么?
(6)假如你在一玻璃温室内种植蔬菜,请根据相关知识谈谈怎样提高蔬菜产量?
问题组1~6前后关联,又逐层递进,较好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过程分析。问题组2~5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总结,这样可使每个学生都有说过程的机会,问题6设置可作为课后作业,能促使学生对问题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既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对问题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导学生由课堂向课外延伸,通过学生课后的相互交流思路,互相启发,提高过程分析能力。
二、习题阶梯巧设置,引导学生写过程
如果说课堂提问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进行过程分析的环节,那么完成生物习题,则是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生物习题的设置一旦失调,不仅对学生解题造成心理障碍,也容易使学生在追求解题速度的功利思想引导下逐渐丢失了过程分析的解题习惯,如习题难度过高,学生因无从下手而失去思考的过程;重难点考查不到位,无法暴露学生存在的思维障碍;仅从结果正确与否去判断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也容易错失教育的良机。
例:有一果蝇品系,其一种突变体的X染色体上存在Cl B区段用XCl B表示。B基因表现显性棒眼性状;l基因的纯合子在胚胎期死亡(XCl BXCl B与XCl B Y不能存活);正常果蝇X染色体无Cl B区段用( X+表示)。果蝇的长翅(Vg)对残翅(vg)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2中F1长翅与残翅个体的比例为____ ,棒眼与正常眼的比例为____。如果用F1正常眼长翅的雌果蝇与F1正常眼残翅的雄果蝇杂交,预期产生正常眼残翅果蝇的概率是______ ;用F1棒眼长翅的雌果蝇与F1正常眼长翅的雄果蝇杂交,预期产生棒眼残翅果蝇的概率是________。
学生对于这种情境复杂、能力要求高的题目很容易产生思维障碍,因此,在习题教学中必须设计一些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起点的阶梯式递进题,笔者就根据学生的基础,设计了下面一组阶梯式问题:
(1)图2是果蝇杂交实验示意图。。假如我们考虑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图中F1中长翅与残翅个体的比例是多少?棒眼与正常眼的比例为多少?
(2)假如我们考虑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棒眼长翅雌果蝇”的基因型是什么?“正常眼长翅雄果蝇”基因型是什么?请画出其产生F1的遗传图解。
(3)F1中正常眼长翅的雌果蝇的基因型有哪些?概率分别是多少?
(4)F1中正常眼残翅的雄果蝇的基因型是什么?
(5)如果用F1正常眼长翅的雌果蝇与F1正常眼残翅的雄果蝇杂交,预期产生正常眼残翅果蝇的概率是多少?
通过上述阶梯习题的步步引入和层层推进,学生演算推导、相互讨论,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很快能写出分析过程并得到答案。
习题教学中,选题贵在精。教师要充分挖掘题目中的内涵,让每题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合理的问题设置能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促进技能转化,,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过程分析能力的目的。
三、生物习题巧变式,多种情境比过程
通过生物习题的练习和讲评,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知识欠缺,体会题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但如果习题教学仅仅止步于此,就会掐断了学生继续思考和运用的进程,在遇到新的生物问题时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套用固定的解题模式,造成思维僵化,这就是生物学科学习中经常碰到的“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学习怪圈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掌握某种基本方法或模式以后,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改变习题情境等多种途径的巧妙变式,及时给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的机会,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变式题组,能帮助学生在对比不同情境、多种情境的过程中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跳出固定的理解和解题模式,从而提出新问题或获得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这对培养学生灵活转换和过程分析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图像图表巧利用,训练学生画过程
图文并茂,以图代文,是生物习题的一大特点。图像是生物知识的载体之一,是生物教学的第二语言。高考生物试题中常出现很多图像与图表,因为图像与图表是生物知识与物理模型之间、实验数据和数学模型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文字信息与图像图表信息的相互转换是生物习题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年来的高考题往往通过图像与图表来设置新的题目情境,但高考是以“既遵循大纲,又不拘泥大纲”为指导思想,其特点是“理在书内,题在书外”和“高起点、低落点”,所以平时的教学应努力寻找开展图像图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把图像图表的教学渗透到习题教学中,使解决问题的思路得以简化。
通过课堂教学的巧妙设计、习题阶梯的有效设置、生物问题的多样变式和图像图表的有机利用,有目的地让学生经历各种分析的过程,并从中获得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有利于发展学生过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习题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渠道。适当而具体的习题分析和解答,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完善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本文从四个方面浅谈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途径,以供参考。
注重过程 培养能力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郾认识射线、直线,以及射线、直线和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郾认识角,知道角的表示方法及各部分名称。
3?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和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
电脑显示一条弯曲的线。
师:这是一条什么线?
生:这是一条曲线。
化曲线为直线,并向两端逐渐延伸。
师:现在是一条什么线?
生:是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师:你能测量出这条直线的长度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生2:直线是无限长的。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你认为直线有什么特点。
生1:直线是直的,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生2:直线没有端点。
电脑显示一条直线,在直线上取两点,引导学生观察两点之间的部分。
师:直线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什么呢?
生:直线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
师:线段有什么特点?
生1: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量出长度。
生2:线段也是直的。
生3:线段有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观察并思考,直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电脑显示一条线段,然后向一端逐渐延伸。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线段的一端延长了。
师: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了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线吗?
生1:手电筒射出的光线是射线。
生2:汽车车灯射出的光线也是射线。
生:华地百货楼顶的射灯射出的光线也是射线。
电脑演示射线,如手电筒光、太阳光线等。
(设计意图: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给学生创造动手、观察、想象的机会,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各种活动中清晰地认识到射线的特点。)
师:请大家练习画一画射线。
(学生独立画射线,教师巡视。)
师:能说说怎样画吗?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射线有什么特点呢?
生1:射线是无限长的,只有一个端点。
生2:射线也是直的。
师:每种线都有各自的特征,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小组合作填表。小组汇报后,教师小结三线的区别。(课件出示。)
师: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区别,那么它们有什么联系呢?
(课件动态演示,学生交流讨论。)
生1:射线和线段都来自直线。
生2: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经历了概念的形成后,“三线”的特征还不能说已经完全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所以,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合作、讨论、争辩、表达,是辨析概念的有效途径。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思维活动,教师设计图表让学生填写,既便于学生比较,又使小组操作学习更加有效。)
画线练习:
1?郾经过A点画直线,你能画几条?
2?郾经过C、D两点画直线,你能画几条?
师: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
生: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师:过一点能画多少条射线呢?我们一起试一试!(学生试画。)
生:我画出了7条射线。
生:我画出了9条射线。
师: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多少条?你发现了什么?
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很多条射线。
师:讲得真好!(课件演示无数条。)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弗赖登塔尔也强调,数学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在的”数学。基于以上的认识,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画一画,这样“做”出来的数学学生终生难忘。同时,通过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教学环节——角的形成。)
二、认识角
师: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射线图(图略),里面藏着什么呢?有我们认识的图形吗?
生:有我们认识的角。
师:哪里有角?请指一指。那么,究竟什么是角?怎样来表示角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6页看一看,把相关的内容画一画。
(学生自学课本第36页有关角的知识。同桌交流自学心得。)
师:谁来说说看书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角。
师:这一点叫做角的( ),两条射线叫做( )。
(教师边讲边填空。)
师: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角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师:在角的两边加一条弧线,写上数字1,记作:∠1,读作:角1。
(学生画一个角,在角的两边加一条弧线,写上数字2。)
师:这个角记作什么?读作什么?
生(集体):记作∠2,读作角2。
(设计意图:自学课本与相互交流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教科书获取知识,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师:请同学们用硬纸条(同桌)制作一个角。按住角的一条边,旋转另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角有大有小。
生2:我发现角的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
师出示课件。(两个角一样大,边不一样长。)
生:第一个角大。
师:为什么?
生:它的两条边比较长,看上去就比较大。
生:我觉得第二个角大,角的大小要看边张开的大小。
师:我们看这个角,它的两边是什么线?
生:射线。
师:射线可以怎么画?
生:可以无限延长。
师:所以看上去好像整个角变大了。那么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没有变啊?
生:没有。
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跟什么没关系?
生1: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
生2:角的大小跟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三、小结收获,运用新知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略)
四、拓展延伸
1?郾找一找,下面图形(图略)中有哪些线,各有多少条?
2?郾数一数有多少个角。
教学反思:
1.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由于学生在二年级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并对线段与直线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对于“三线”的教学,从直线——线段——射线逐步递进,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角的教学是在过一点画射线的基础上直接引出角的概念,符合对问题研究的规律,这样对教材的处理、设计,衔接比较自然,学生学习不吃力。整个课堂贯穿了“观察——操作——表达——解决”的思维训练主线。
2?郾注重实践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亲自实践和真实体验。课上,教师让学生深入感悟学习材料,并充分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数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如,经过一点能画多少条射线?学生亲自画了,体验了,也就明白了。通过操作,学生对原先的猜想进行了验证,对这个知识点就理解得更加深刻。
3?郾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多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自学汇报,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交流、汇报,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反思自学效果,分享成功的喜悦,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完善对新知的理解。如,在教学角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从一点引出的许多条射线中找出角,通过比较这些角的共同之处,揭示了角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中有关角的知识,并相互交流自学的收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如,在比较直线、线段、射线的联系和区别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一条直线,然后在直线上取一个点,使直线上出现射线,再在直线上取一点,两点之间的那一段就是线段;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
过程能力分析 篇1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标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 也要关注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要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活活波的学习语文的环境。初中语文的教学中, 要响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关于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号召, 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研究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步骤、帮助学生建立检测自主学习效果的模型, 学生通过这样的培训过程之后能够自主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 同时也让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 以达到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有效的、可行的学习方法。
二、自主学习的意义
1、自主学习是个体步入社会后接受新知识的最主要的方式
目前有调查者提供数据约有20%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今后毕业的岗位上能够应用上, 剩下的知识全部都是在参加工作后自主学习获得的, 可见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如果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也是处处碰钉。还是就是中学生一旦步入大学的生活后没有了老师的严格看管, 学生就会慢慢的松懈下来, 其实学生步入大学生的生活之后也就算是走进了半个社会, 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导致在毕业后一无所获, 也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就业情况, 所以我们教师在初中就应该有重点的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于为今后步入社会接受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自主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潜能
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注意到, 不同学生用同一学习方法学习同一课程, 接受知识的程度是不同的, 这就是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的。所以教师应该对学习者不同的学习意识、不同的符合个体的高效学习方式给予尊重。只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者选择适合个体的学习方式, 才能激发和保持其学习兴趣, 充分展示其个性, 达到激发其潜能的效果。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培养的过程分析
根据初中的心理结构特点和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相结合,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师在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以激发学生的注意为第一, 其次, 唤起学生们对语文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从“难学”到“爱学”, 从“被动”到“自主”, 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相应的教学步骤。
1、构建自主学习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 但是教师应该有方法的去发掘学生的一切有可能让学生能对学习产生学习兴趣的机会, 教师可以构建自主的学习情景, 比如我们在学习课本的某些文章里面有小说类别的文章, 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行把课本里面的文章以扮演角色的形式演出来, 让学生轮流来担任组长, 让组长安排角色扮演的任务及其如何排练等问题,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自主的进行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学生由于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感兴趣就会进行自主的学习, 通过这样的自主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有兴趣的、自主的进行学习, 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真正的达到教学目的。
2、利用记忆结构, 定期定量回忆旧知识, 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人类的记忆都存在着一定的遗忘期, 所以我们要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旧知识的复习, 利用记忆结构让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 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就会得到很好的收益, 会让学生们有很大的成就感, 让学生们乐于学习语文。还有学生们平时不爱复习的原因是因为学习语文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点, 教师利用人类记忆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后还能够给学生建立自信, 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效率。
3、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 点拨新旧知识间的关系
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旧知识点的复习, 点拨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听课、查阅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详细的介绍教师是怎样安排这些教学方案的, 让学生们学习老师的教学方法自主的进行学习, 通过这样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培训, 学生慢慢的就学会了怎样进行自主学习。
4、测量评价习得的新知识, 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评价模型
《课程标准》指出 (1) :“对初中语文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悟, 以便自觉运用这些方法、策略探究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学习方式不同, 评价模型也应该是不同的。帮助学生建立有效且高效的评价模型, 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以后人生的发展建立自主发展的动力。
结语:
总之,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 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自主学习方式、评价测试模型, 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成绩, 在有利于增强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 更加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要充分肯定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灵活性。教师也要利用科学的记忆模型帮助学生建立一套知识复习体系和自主评价模型, 让学生从心理上喜欢学习、喜欢探索、认识自我。
参考文献
[1]王松泉, 王柏勋等.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程晓堂.论自主学习.学科教育, 1999.
[3]蒯超英.学习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4]杨曼.论语文自主学习载课程与教学, 1995 (8) .
【过程能力分析】推荐阅读:
过程能力指数10-23
角度过程能力指数11-30
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心得体会05-28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05
安徽省2017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考试试题11-29
应力分析过程07-08
实施过程分析08-06
认知过程分析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