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2024-09-07

化学分析过程质量控制(共12篇)

化学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篇1

针对污水监测工作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手段,其主要的目的即为取得确切的水质样本监测结果。对于污水监测工作而言其控制质量的优劣通常会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在进行污水成分的分析之时,所选用的方法、设备、试剂、操作熟练度等均会对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而便需要针对一整个分析流程实施以必要的控制措施。

1 案例分析

本文试以某市污水处理厂为例展开具体的研究,该厂排水管理处的污水净化日处理能力为5万吨。当前该市的日产生活污水约65万吨,全市现共有污水处理厂五座,基本能够满足全市的日产生活污水处理。该厂所处理的污水类型主要包括有工业废水与居民生活污水,其中工业废水则主要是有工业废弃所转化而言,其中主要包括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同时还存在有电镀废水、冶炼废水以及石油化工等有机废水物质。

2 全程序空白值测定

在进行污水检测分析方法的选取之时,选择以全程需空白值测定方法,即为采用蒸馏水亦或是去离子水来取代相应的样本,并依据和所检测水质样本同样的操作流程进行结果测定。此种检测方法能够直接体现出实验环境下所应用的水质、试剂、环境、操作熟练度等因素对于检测结果所造成的影响。一般状况下全程序空白值测定应当始终维持在某一范围之内。若在实际的测定过程之中测量值显著升高,即表明在以上所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因素当中出现了问题,对此应当及时予以问题查找,合理的做好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

3 平行双样测定

同时选取以两份需检测的样本,并将之交到同一名检测人员的手中并按照完全一致的操作流程来实施分析操作,此即为平行双样测定。实施以此种检测方法,能够显著的降低随机性失误以及实现对于同一批样本测定密度的良好估算。在实施以批量化的样本测定之时,对于平行双样的样本量选取应当不低于整体样本量的15%左右、

4 样品复测

在进行样本复测之时所能够采用的方法手段十分众多,其中最为普遍常用的包括有:第一,采用同一名分析人员针对不同批次的样本予以二次测定。此种检测方法主要的作用效果是为了实现对于不同样本之间测量精确性的考察;第二,经由不同的分析人员采用同样的检测方法来针对同一批次的样本进行二次测定。此种检测方法的主要作用效果是为了了解不同检测人员的检测偏差情况;第三,应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来针对同一批次的样本予以二次测定。在应用了相应样本检测所规定的方法对样本进行检测之后,再采用另外一种方法对其进行二次检测,此种检测方式的主要作用效果是为了掌握规定检测方法是否存在有不合理的地方。

5 考察加标回收率

在分开取样之时,选用其中任意一份,进而添加以适当的标准样品之后,对其予以测定之后,相应的计算结果增加值同标准样本量间的比值即为加标的回收率。

在实施考察加标的过程当中,对于所选用的标准溶液一般以浓度大、体积小为优,进而加入以一般试样量的1倍左右即可。在加标完成之后所测定的污染物质总量必须要低于所测定的最高值,对于加标的回收结果值则应当低于测定方法所列举的回收范围。

应用加标回收率指标是对于污水检测结果最为准确同时也是最常使用的测定方法,然而其依然具备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测定方法具有一定的误差情况之时,所得到的加标回收率有可能达到标准要求,然而这却同时也绝不代表此测定方法的精确性能够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这时,便可应用对照测定的方式来进行准确性的检验。因而,加标回收率即为对测定结果的真实反映,这是一项必须予以满足的条件要求,绝非充分条件。此即为,在加标回收率的测定结果不理想之时,无法确定测量精确性有无问题,然而在其超出了所明确要求的范围之内时,相应的测定精确性必然是存在问题的。

6 应用标准物质

通常而言标准物质由于具备有良好的均匀、稳定性,同时其一般的测量值也相对较为精准因此具备以量值传递、仪器标定、对照分析以及质量核查等数类应用形式。将相应的标准样本发送至相关的检测分析人员手中,并不像其告知此为标准物质以达到盲测的效果,并来就实际的测量值与标准值的相符性予以对比分析,若实际测量值确定位于一定的范围之中,那么这一项目的实际测量方法、所应用的设备仪器、检测试剂、实验环境以及相关检测分析人员的操作熟练度等均满足标准要求,并且分析的过程可收到有效的控制。反之则相关的测量值超出了相应的测定范围之外时,即表明在所分析的过程之中存在有某单一因素或同时存在有多方面的因素出现了问题,此时便应当及时查找相关的问题原因,并予以问题故障排除,并且在确保故障问题已经完全恢复后,再次予以检测核查。

7 样本指标检测分析

往往在所测定的样本当中,相同一类的样本其各项指标间通常会存在有某种相关性,其中有些相关情况是明确的,有些是定量的。针对相同样本不同检测指标的结果予以分析,能够十分明显的反映出测量结果的精准性。例如,在水体样本测量当中的、之间通常会具备有一定的关联性。第一,的值必定会大于。若所测出的>,便表示在此两项测定方面最少存在有一项测定值出现了问题。第二,在部分水质相对较为稳定的水质样本取样点当中,所取得的样本以及必定是相对固定的,一般情况下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之间进行上下波动,而若此两者间的比超出了这一区域范围,除了由于水质产生突变的因素之外,则存在有此项项检测内容当中最少存在有一项检测分析的过程出现了控制错误。第三,在所取得水体样本当中整体残渣含量(A)与可过滤残渣量(B)以及不可过滤产量量(A=B+C)之间存在有如下关系式:,也就是说所测定的残渣情况其所能够允许的误差范围当中应当满足于这一关系式。而若所测定的结果值远超出了可过滤残渣量与不可过滤参加量的总和,亦或是低于这两项的总和即表明在此三项指标之中最少存在有一项指标是存在有问题的。

针对检测样本之间所存在的相关性内容予以分析、探讨,能够在同一检测周期当中共同测定数项指标内容,若其中某一指标的检测过程出现了问题,那么相应指标间的相关性便会出现不正常情况,这时也就表明在此指标相关性当中的所有指标内容均存在有不正常的可能性。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污水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工作,不但简单方便而且实施企业也无需多余的设备投入,同时还兼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要求。然而其所存在的缺陷也是较为明显的,即为仅能够针对所存在的较大监测故障作出判断,针对部分误差情况较小的污水监测质量控制问题无法做出准确的反映。

总之,在实行污水分析之时,应用以上方法措施可以针对污水监测的质量分析工作予以十分有效的控制,能够极大地提升分析结果的精确性与稳定性。

8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确保污水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就应当实施以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主要包括了全程序空白值测定、平行双样测定、样品复测、考察加标回收率、应用标准物质以及针对同一样本不同指标的检测分析。应用上述控制手段能够针对污水监测的质量起到切实有效的合理控制,并可促使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摘要:在实施污水监测工作之时,通常会采用全程序空白值测定、平行双样测定、样品复测、考察加标回收率、应用标准物质以及针对同一样本不同指标的检测分析等多类控制手段,并经由多个方位角度来针对污水监测的过程予以有效的控制,可极大提升监测质量控制的精确性与稳定性。

关键词:污水,监测,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齐华,李晓,刘军,等.面向污水监控系统的自适应加权数据融合算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5(4).

化学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篇2

1、实行周检车制度

为确保运输车辆性能可靠,公司实行周检车制度。每周组织各基层单位对车辆状况进行一次系统检查,使车辆安全性达到使用要求。

2、实行生产日报制度

各单位每天执行生产日报制度,对当天生产情况及时向公司调度室进行通报。公司调度室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协调公司内部各单位之间运力平衡。

3、实行生产周讲评、月分析制度

公司调度室每周对生产情况进行统计,观察生产波动情况,查找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每月对生产情况与上月及上年同期进行对比,分析整体生产经营形势的变动情况。

4、对特殊作业进行特殊审批制度

公司对出外市、外省作业的车辆进行生产科、安全科联合审批。

二、服务质量控制计划

1、编制完善运输服务标准。

对通勤客运、商务车、生产过程用车服务质量进行规范,确保从事运输业务有标准可依。要求从事运输的单位,服务必须做到安全、及时、方便、舒适。对车容、仪容、服务、用语等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并制订量化考核指标。

2、每月定期对客户进行服务质量调查。

公司生产计划科建立所有客户的信息及联系方式档案。生产计划科每月通过电话对各客户进行一次服务质量调查,征求客户单位对运输过程服务质量意见。

3、及时对存在问题进行讲评、分析、整改。

每月调查结束后,生产计划科对客户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并于每月第三周调度会进行讲评,对相关基层单位进行服务质量评分。并针对客户提出的意见制订改进方案。

4、定期跟踪检查服务情况。

基于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 篇3

关键词 临床检验 质量控制 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1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该阶段是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单、患者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直至检验室验收、检验等全过程。

1.1 准确填写检验申请单

医生要准确无误地填写申请单,字迹要清晰可读,写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病案号、诊断以及标本来源,有时还要附有简单的病历,特殊情况说明等临床资料。如果这些内容一旦被漏填、忽视、错填或者填写不清,都会使检验人员在检验操作过程不能全面获取患者信息,以至于不能根据患者生理变化对检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出现错报、漏报、误诊等情况。

1.2 患者准备

此项工作可以确保送检的标本质量,避免一些生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例如,当患者处于兴奋、激动、恐惧状态时,可导致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患者运动时,可以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等一时增高;而且还可以引起血中钠、钾、钙以及清蛋白、血糖等指标的变化;高蛋白饮食可引起尿素、三酰甘油、尿酸、血糖等增高;另外服用药物以及疲劳、熬夜、饮酒等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当采集患者标本时应尽可能的规避上述情况。如果确要检验,而又存在上述情况,应该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从而方便检验人员客观地解释检验结果。

1.3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正常情况下,对患者进行采集标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核对检验申请单所填写与标签是否一致;(2)采血最好以坐位或卧位,从而确保安全;(3)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过紧、过长,也不要用力拍打穿刺部位,检验人员应在穿刺入血管后立即放松止血带;(4)采集标本的器材一定要符合实验要求;(5)避免血标本的溶血和标本的污染。

2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该阶段就是从接受标本开始,主要包括维护仪器、准备试剂以及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等,直至检测结果出来。

2.1 维护仪器

良好仪器是确保检验结果的关键,所以,必须经强化仪器的维护。检验仪器维护要按规定做好日保养、周保养、月保养以及季保养,使仪器终始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检验仪器在更换部件时一定要做好书面保养记录,从而有利用仪器发生故障时方便查询。

2.2 准备试剂

检测项目的试剂一定要按流程操作,要按试剂说明书来配制。暂时不用的试剂必须迅速放回冰箱中,以防止试剂挥发;对平时不经常使用的试剂,要观察其稳定性;对不符合检验要求的试剂,要及时更换。

2.3 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

临床检验作为一项以实验为基础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使检验分析的全过程中都处于规范受控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检验结果客观、准确、及时。一是要确保仪器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做好室内、室间质控,一旦出现失控情况,必须要有失控的调查记录及改正措施。二是规范保存原始记录,要重视原始数据的法律效力,各项检验结果原始记录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结果的记载,也是最直接反映检测过程的数据资料。三是所有检验项目都应具有标准操作程序,此操作程序应该具备可操作性以及规范性、有效性。

3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3.1 认真审核测定结果

目前的医学检验越来系统,越来越自动化,所以,检验人员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多。无任是患者信息的录入、标本编号到分离、审核仪器操作检验结果、发送检验报告单以及检验结果的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都是一环套一环,上述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瑕疵或者错误,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必须要认真分析和核对检测结果,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错误,并及时改正。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检验结果的分析比较,一旦检验结果超出了医学水平,检验人员应当立刻与近期结果进行比较,有效分析各参数之间关系,并与临床资料作分析比较,必要时还要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患者病情以及标本采集的具体状况,从而真正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准确和有效。

3.2 建立报告单签收制度

建立健全严格的报告单签收制度,所有的检验报告单都应该由专人负责统一送达。检验科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检验报告单的室内保存时间、保存方法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便复查和核对。

3.3 结果分析和解释

一旦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相符合的情况,检验人员应及时和临床医生进行沟通,找准症结,摸清情况。

随着医疗知识的普及,很多患者都希望知道自己病情和病因,所以,会经常性让检验人员对自己的检验结果做出有关解释,检验人员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检验结果对病情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 屈引婷,王全会.血清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清中ph、Ca测定的影响[J].现在医学检验杂志,2005,20(3):39.

[2] 章晋林,张小鹏.标本的保存条件与保存时间对常规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20(6):9.

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60例复检标本均来自于本院在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

1.2 方法

1.2.1首先对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对标本质量产生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包括有生物性因素, 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人种等, 在检验是都会出现指标的不同;其次是患者的自身因素影响, 包括有身体方面的差异、饮食习惯的差别以及不同的用药都会影响检验的结果;第三是采血时的种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采血时的具体时间, 患者采血时的姿势或是部位等都会影响标本检验的结果。

1.2.2第一, 质量控制的具体方法, 即在进行检验前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 例如在进行血脂检测前要告知患者不能够食用动物的肝脏、血等, 并且还不能食用含有较高绿叶素的食物[2];第二采血情况的控制措施, 患者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饮酒吸烟, 时间安排在早上或者是上午, 要保持患者空腹, 体位可以采取坐位或者是卧位为最好, 如果是患儿那么可以取其头皮动脉血, 但是要注意采血量, 预防溶血的出现[3];第三, 标本的存放和处理措施, 标本在进行处理时最好减少贮存和运输的时间, 随时做好检验和处理的准备, 如果贮存的时间太久, 那么就会使得物质自身出现分解和反应, 对临床检验的质量产生影响, 如果做不到及时的检验, 那在存放前应先分离血清, 然后再进行贮存。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的实验所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其中的计量资料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卡方检验, 最后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对标本质量产生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后, 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避免了其对标本的质量产生影响, 进一步影响到检验的结果, 在不同程度上都提高了标本的质量。

3 讨论

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可以为医师提供真实有效的检验数据, 这样才可以依据检验的数据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所以在临床实验室中其工作的核心就是检验医学质量。在临床上检验标本的好坏也就是说临床检验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诊断水平, 有众多的因素对标本检验的质量具有影响作用, 而通常医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 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造成了医疗隐患。在对标本进行检验之前, 需要按照规定做出规范的采集和运送, 患者不仅要对特殊的检验进行准备外, 还应该在检查时保持安静, 在饮食方面保持自己的正常状态。临床中得到证实, 患者的姿势、吸烟、服药、体位、饮食或是过度的空腹等一系列的因素对检测的结果都会产生影响。

在多种项目检测中, 如果患者没有准备得当, 标本质量检验不合格, 那么就会造成此次检验的结果没有价值, 更有甚者会出现误诊、误治的严重情况出现。于是无论是检验人员还是医师护士都有责任向患者讲解检验准备的要点, 让患者明白饮食。生理、治疗措施和病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患者会更加充分的理解并进行配合, 保证得到的标本检验结果真实有效。患者的饮食也会对检测的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患者摄入了过多的糖分, 那么在检测结果中血糖就会有所升高;如果食入高脂的食物就会使得TG有大幅度的升高;而饮用了咖啡或是其他饮料就会使得淀粉酶、AST以及ACP等有所升高, 所以要保证患者是空腹采血。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采取全面有效的综合性的措施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对标本质量的影响, 对于对标本质量有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控制, 提高了标本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庞伟.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2, (5) :95-96.

[2]阿尤甫牙生, 张瑞强.探讨临床检验中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7) :141.

工程质量过程控制责任制 篇5

⒈测量控制

⑴ 测量必须按照《集团公司测量双检制度》规定程序进行,指挥部由工程部工程师 分管测量工作,项目部应成立测量组,由 任测量工程师,负责管段内的测量任务,总工程师对控制测量成果进行复核签认,不定期对施工放线、放样资料进行检查,贯彻落实测量双检制度。

⑵ 开工前由指挥部总工程师统一组织施工桩撅的交接、精密复测、控制测量以及竣工测量,项目部测量工程师负责进行工序各部位的施工放样、放线与复核测量,指挥部分管测量的工程师对放样过程和资料进行不定期检查。

⑶ 对重大工程、难度较大放线放样测量或项目经理部首次施工工程的放线、放样测量,项目部对这些点放样确有困难时,项目部总工程师应向指挥部提出申请,由指挥部总工程师协调组织进行施工放样。

⑷ 测量人员对测量成果认真记录、计算和复核,并将司镜、扶尺、吊点、时间、地点、测点等记录清楚,签字齐全,填写《水准、控制测量过程签认表》(见中铁七程[2004]236号文中附表),以便核查,并对主要控制桩进行保护,对仪器的操作符合测量设备操作规程,并爱护设备。

⒉设计文件及技术标准审查 严格按集团公司《设计文件及技术标准审查制度》规定的程序办理,避免因设计失误给施工带来损失,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度、安全质量及投资效益。

⒊施工技术交底

⑴ 工程开工前,指挥部总工程师组织向施工管理人员进行交底。交底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施工范围、工程数量、技术标准、工期要求、施工平、纵断面图、重大技术安全措施、施工中应注意的有关技术问题。

⑵ 施工阶段由项目部总工程师对分项、分部工程进行交底,内容包括:工程名称、结构尺寸、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安全操作注意事项、放样控制桩点数据等,对操作工艺复杂的项目,应进行现场示范指导。

⑶ 现场技术交底由作业队技术主管向施工员、工班长交底,并履行双方交接签字手续。

⑷ 施工技术交底,应以书面交底为主,包括结构图表和文字说明。交底资料必须详细、准确、直观,符合施工规范和工艺细则要求,并经第二人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交付使用,交底资料应妥善保存备查。

⑸ 在施工中进行技术交底,主要采取“三工教学”形式,即工前讲解、工中指导、工后讲评的程序,加强过程控制,反复地进行技术交底,由领工员或工班长负责实施。

⑹ 对重大、复杂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的工程,或新开发的技术项目,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由指挥部总工程师根据需要邀请有关专业设计负责人到施工现场进行专题技术交底,以便掌握该项工程的施工方法、特殊要求和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⑺ 新开发的技术项目,根据施工需要,必要时可采用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技术交底。

⒋变更设计管理

铁路工程变更设计,应按照铁道部铁建(1997)125号《铁路基本建设变更设计管理办法》或合同条款中关于变更设计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⑴ 变更设计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本着精打细算、节约投资,不断优化设计和保证施工安全、质量、进度需要的原则进行。变更设计应充分考虑设备、材料的订货和供应情况,以及本工程和相关后序工程施工进展情况,尽量减少废弃工程,避免造成设备、材料的积压和延误工期。

⑵ 对因变更设计需要增加工程费用的项目,由项目部预算人员报建设单位落实款源。

⑶ 变更设计批准后,项目部文档管理人员及时修改原设计文件,当批准后的变更设计取代原设计文件时,应及时对原设计文件加注“作废”字样并实行封存,防止误用。

⑷ 变更设计的程序

Ⅰ类变更设计由指挥部提议,并提出技术经济比较资 料,指挥部总工程师审核后,按有关文件或合同的规定程序办理。

Ⅱ、Ⅲ类变更设计由项目部提议,并提出技术经济比较资料,项目部总工师审核后报指挥部,经指挥部总工程师审查同意后,按有关文件或合同的规定办理。

⑸ 变更设计应充分考虑对下道工序、相关专业的影响,凡影响相关专业者,应及时向相关专业提供变更设计资料。

⑹ 变更设计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未经批准的变更坚决禁止施工。

⒌ 技术资料及质量记录的管理和控制

⑴技术资料实行分级管理,分别由指挥部工程部、项目部技术室负责管理,指挥部设兼职资料管理人员,项目部设专职的资料管理人员。指挥部资料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指导各项目部施工资料的积累和管理工作,提出改进措施。

⑵各级资料管理人员应熟悉和掌握本单位技术资料情况,各类技术资料均应分专业、分类立卷,并编制检查目录,补充资料要与原设计配套,变更设计要在原图上注明。

⑶ 技术资料的范围

① 合同文件及招、投标书。

② 施工设计文件(含变更设计文件),有关施工技术的会议纪要、协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发文。

③ 施工技术规范、规则、细则、标准设计图纸、手册、科 技情报资料,国家、行业发布的技术规定及通知文件。

④ 施工调查总结报告及资料。

⑤ 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工程施工方案、计划。

⑥ 开(复)工报告,各种工程检查证、材料合格证、试验报告单、半成品、成品质量合格证、检查试验资料。

⑦ 各种施工记录、施工测量资料、工程日志和工程创优规划及创优有关资料。

⑧ 技术交底资料(含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交底资料)。⑨ 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措施,施工操作细则及要求,推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技术措施。

⑩ 工程项目施工技术总结,竣工文件、资料,竣工检查验收记录; 其它技术资料(含文字、图纸、照片、录音、录相)。

设计文件由指挥部资料管理人员负责索取、分发和管理,并负责与设计单位联系,办理有关文件收发事宜,各项目部技术室对指挥部下发的设计文件进行点收,保管本单位使用的设计文件。

⑷ 施工调查、施工设计文件审查、开工报告、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工程施工方案、控制点复测、变更设计以及其它需要指挥部管理的资料由指挥部工程部统一管理,施工过程中形成的签证、评定资料、施工记录和其它竣工资料,技术交底、测量原始记录、工程日志等由项目部技术室统一管理,试验资料由中心试验室管理。⑸ 各类施工规范、规则和验标以及标准设计图,项目部必须配齐,指挥部对项目部规范、标准设计图进行检查,核实受控文件的有效性,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

⑹ 技术资料管理人员应了解与工程施工有关的国家、行业的规范、标准和标准设计方面的动态信息,掌握标准、规范和设计图的颁发、修改和作废情况,确保施工场所使用文件为有效文件。

⑺ 标准图、设计图应分类存放,定期清理,及时补充新图,更换修改图纸和剔除旧图,需保存旧图作为参考应有作废的标识,并注明修改、作废的日期和依据。

⒍物资采购和进货检验控制

⑴ 物资的采购、验收、发放必须按照《集团公司的物资管理细则》规定的程序办理,确保进场材料的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⑵ 项目部技术主管负责根据设计文件、施工生产计划和物资消耗定额提出主要物资数量表,主要物资数量表应包括物资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质量要求及时限要求,项目总工程师对物资数量表进行审核后,报指挥部主管物资的工程师审查备案。

⑶ 项目部物资主任对主要材料供应商进行调查,并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生产规模、供货能力、价格水平、售后服务、企业信誉、产品环保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后,应将调查情况向项目经理和主管领导进行详细汇报,最终确定合格供方。

⑷ 项目部物资主任负责对进场的原材料进行检查验收,检 查原材料的生产合格证、检验试验单是否齐全,并报中心试验室进行检验,试验室根据进场材料的数量按照有关规范规程对原材料性能指标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场。如有不合格,由物资人员通知供货方,办理退货。

⑸物资发放时材料人员建立收发存台账,记录物资的流向,如工点、部位、规格、数量、作业班组等内容,施工班组及外协队伍领料时,必须到物资部门填写用料单,同时抄报财务部门一份,用料单应有施工班组或外协队伍经办人员的签字。

⒎检验、测量和试验仪器控制

⑴ 检验、测量和试验仪器的控制应执行集团公司《计量检测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办理,指挥部由 对计量仪器兼职管理,对项目部的计量检测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不定期检查,发现违规现象时应及时制止,并采取措施予以改正。

⑵ 项目部测量工程师负责建立检验、测量、试验仪器的计量检测台帐,对本项目部使用的仪器设备按期校验,保证仪器在校验有效期使用。

⑶ 在使用计量仪器前,测量工程师首先检查计量仪器状态标识的有效性,对超过鉴定期时必须坚持“先鉴定,后使用”的原则,仪器应送往具有资质的校验单位进行鉴定,鉴定合格后,在计量器具的明显部位粘贴相应的状态标识,并保存校验证书,鉴定或校准结果在仪器计量检测台帐上予以记录。

⑷ 对逾期未鉴定的仪器设备不得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并应 标识清楚其待检(鉴)状态,损坏或待报废的设备、工器具必须标识清楚禁止使用状态,单独存放,以防止这些设备或工、器具投入过程中使用。

⒏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质量控制

⑴ 根据集团公司《作业指导书》制度,对本标段的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必须编制详细的作业指导书,制定工艺的实施细则。

⑵ 作业指导书编制前,根据设计文件以及施工特点,确定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的项目,作业指导书由工程部部长负责组织编制,作业指导书编制完成后,经总工程师审核,指挥长(副指挥长)批准后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颁布实施,并抄报集团公司工程部技术科备案。

⑶ 项目部负责落实作业指导书在施工现场的贯彻执行,在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施工前,项目部总工程师组织对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或培训,技术交底或培训必须有相关记录,并存档备查。

⑷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领工员检查落实作业指导书执行情况,如有违规现象,应及时制止,并对有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劝说无效的,应坚决将其清退出场,不得继续进行施工。

⑸ 项目部质检工程师严格按作业指导书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进行监督和检查,严格执行隐蔽工程检查制度,并加强对工序的监测工作,进行信息反馈,消除不稳定因素。⑹ 涉及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环节施工时,尤其是外协劳务队伍承担的施工,项目部必须派技术人员及责任心强的领工员对施工全过程旁站监督,确保工序关键环节施工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⒐对不合格品的控制

⑴ 对不合格品的控制,应加强从源头进行控制,严把材料的进场验收和检验试验关,经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坚决清场,不得使用。

⑵ 对路基、桥梁、轨道等工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质量通病,进行分析,项目部技术主管负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将不合格品消灭在萌芽状态。

⑶当工序或工程发生质量通病或质量事故,施工班组立即通知项目部质检工程师,质检工程师对不合格做出详细记录并标识,同时报告指挥部,由指挥部总工程师组织,会同安质部、工程部对不合格品进行现场调查,召开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会,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分析,制定处理方案,经指挥部会议研究讨论,指挥长批准后实施。

⑷ 对质量问题按照批准的处理方案进行处理,项目部质检工程师进行监督检查,记录处理情况。处理完成后,及时向指挥部报告,由指挥部总工程师组织复验,对处理后的工程质量重新进行检验评定。

⑸ 不合格品处理完成后,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并认真 总结经验教训,工程部部长负责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类似质量问题再次发生。

⒑劳务队伍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劳务队伍的质量管理应严格按集团公司《项目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办理。

⑴各项目部使用的劳务队伍必须是施工实力强、业绩信誉好的外协队伍,对首次进入集团公司范围内施工的队伍,应对劳务队伍的施工实力、社会信誉等情况进行考察,经考察合格的劳务队伍方可使用。

⑵劳务队伍进场后,检查劳务队伍的人员持证情况和机械设备状况,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且数量必须满足施工需求,施工机械设备性能良好,项目部对劳务队伍的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和施工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控制,凡达不到以上要求的,必须督促劳务队伍在开工前进行补充和更换。

⑶施工前,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对劳务队伍的作业队长、工班长进行技术交底和培训,明确工序的施工工艺和质量验收标准。劳务队伍作业队长、工班长和项目部技术人员对劳务队伍全部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项目部技术人员认真做好培训记录。

⑷对劳务队伍的施工,项目部必须选派技术人员及有经验、责任心强的领工员对劳务队伍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督,做好劳务队伍已完工序的初检,经检查合格后向项目部技术部门正式报检。对劳务队伍施工的关键工序或特殊工序,必须进行现场旁站监 督,使工程的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⑸项目部技术部门对劳务队伍实行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尤其是施工测量和内业资料,必须由项目部负责实施,不得由劳务队伍代办,严禁“以包代管”或“包而不管”的现象发生。

⑹对构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构件、半成品、成品必须由项目部统一采购,对一些辅助性材料,可以由劳务队伍自行购置。

⑺项目部加大对劳务队伍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日常检查和随机抽查、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当检查发现有违规现象时,应及时制止,责令劳务队伍工地负责人限期整改,并进行一定数额的经济处罚,对管理混乱、质量意识薄弱、施工能力差或出现质量事故的劳务队伍应坚决予以清退。

化学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篇6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质量分析;控制

1.质量控制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机械制造业发展方向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质量控制是其中亘古不变的话题。在消费者眼中,产品的质量会影响自身对产品有无购买意向,甚至人们在作出购买决策时也会考虑机械产品的质量。因此,在机械制造企业中控制产品质量是首当其冲的。

机械制造企业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关乎到国家、企业、消费者的利益。并且机械制造业过程中质量控制支撑的理论与技术体系较多,质量的高低将影响这企业与国家的经济利益,展现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科技水平与质量管理方法。优质的质量,将会带给企业一定的经济收益,维持机械制造企业正常运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因此,质量控制在机械制造企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机械制造企业相关人员应该重视产品质量问题,并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与管理策略进行控制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质量。

2.机械制造过程中质量控制应考虑的因素

2.1.加工精度

零件是构成机械产品的重要部分,因此零件加工质量会给机械产品质量带来很大影响,加工精度则可以直接反映零件加工质量。在企业生产过程中,零件加工精度越高,所花费的成本也越高,而相应的效率会降低。

因此,机械制造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根据有关的要求与标准,合理的规定零件的加工精度,不要盲目追求高精度而花费巨额成本,影响加工效率。工艺人员应该按照设计的要求,选用合适的工艺方法,将加工精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从而提高相应的生产效率,减少成本投入。

2.2.加工误差

机械制造加工时都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比如机床、夹具、刀具、工件四者就可以形成一个系统,也是常认为的工艺系统。

机械加工时难免会存在误差,工艺系统中的误差因素被称为原始误差,比如原理误差、调整误差等都是原始误差的范畴。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采取措施减小误差,提高加工精度。

2.3.外部因素

机械切削加工时,切削力、重力等会造成工艺系统中机床、刀具等会出现变形现象,从而会影响刀具、夹具等处于静态时的位子与切削成形应该具有正确集合关系出现改变,致使加工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误差。

机械制造过程中,摩擦会生热以及温度等热量会造成工艺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影响到工件与道具的位置出现错位或是严重的破坏,使加工误差变大。由此可见,因热变形会产生误差,从而影响到机械加工的精确度。

3.机械制造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

3.1.加工精度测算法

零件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以及位置精度三者的联系较为密切,共同构成了零件加工精度的主要内容。一般情况下,形状公差应控制在位置公差范围之内,位置误差应控制在尺寸公差范围之内。其中尺寸精度要求与位置精度、形状精度要求是呈一致性,因此,零件功能特性决定了三者的精度要求。

3.2.工艺系统调整法

试切法与调整法是工艺系统调整的基本方法。采用试切法应用在小批量生产中,误差来源主要是机床位移及工艺系统因受力而变形造成的。而在大批量生产中采用的是调整法。调整法加工误差除了与试切法产生误差原因外还与调整方法有关。

例如,在选用定程机构调整法时,调整误差产生的因素包括定程机构安装误差、制造误差以及与之作用部件的灵敏度等。在选用样板对刀块调整时,误差产生的因素主要是使用元件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还有测量方法产生的误差有关。

4.机械制造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4.1.加工作业条件的控制

对机械加工制造作业条件进行控制能够有效的减小制造过程中的误差。机械加工制造作业条件是对机械加工之前所有的工艺流程与工艺卡片,相关制造技术交底和机械制造车间的环境条件以及机械设备的精确度等进行严格质量控制,从而把握机械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

4.2.机械产品检查与控制

机械制造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不同的制造工艺与技术,其中机械制造都要经过锻造到连接组装的过程。对制造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环节进行控制,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保证加工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是提高整体制造质量的前提。因此,在加工制造环节应该对每一道工序进行检查,严格控制工序质量,将机械制造质量特性经过科学合理的方法监测、试验与精确计算,然后将得出的实验结果与原先定好的设计图纸工程中标准数据对比,从而判断机械质量是否达标。此外,还需对相关的综合信息进行分析,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措施。

另外,还应该做到对工序交接检、车间之间采取专业检查以及管理人员进行抽检、复检等,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整个过程中的质量有所保障。针对机械不合格情况,有关人员应及时掌握充分的资料信息,同时对机械返修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于不合格的机械制造活动,还应与制造单位协商解决,采取措施整改或是返修。由此可见,机械制造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进行检验,严格控制好质量,只有当检验的机械加工制造符合有关的标准,才能施展下一步的操作。

4.3.机械制造过程零件变更及质量监控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若有单位需要对设计方案提出修改意见,监理工程师应该审核设计变更,建设单位同意后,原设计单位再进行相应的修改。相关的部门管理人员应该对已制成的零部件采取妥善措施保管,避免损坏。

4.4.机械的裝配及整机性能的监测

在机械出厂前应该对机械整机性能、机械装配过程和调整试验进行检测,确保所有的产品质量符合标准。此外要保证设备在运输过程中质量无损,应该对易损坏处做好包装工作,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并在运输途中对种地那环节还应该进行监控,保证机械制造品完好到达交货点。

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卓越发展,机械制造业应结合时代理念,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明确质量控制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检查,各个单位与部门应该协调合作,促进企业制造产品受消费者欢迎,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策略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1(21).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篇7

一、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及其重要性简介

施工质量控制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和纠正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 只有过硬的质量才有可能达到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其中一个较为主要的部分是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顾名思义,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就是在工程开工之后, 验收之前的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 内容有土建工程、设备安装工程中的各部分的作业过程中的质量工程控制。简言之, 就是投入变成产出的过程中, 对各个影响因素和环节中的质量问题所进行的严格的监督、检查以及纠正等方面, 是一个严格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

建筑施工的涉及面极其广泛,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很容易产生质量问题, 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微小的质量变异都有造成质量事故的潜在威胁, 不仅影响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更会造成严重的工程损失, 可谓劳民伤财。因此, 对其质量的把关是关系到整个工程建筑目标顺利实现的核心环节[1]。

二、施工过程中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探析

影响建筑施工质量及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如施工图纸的设计、施工材料、施工工艺、施工管理、工程选址等, 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 人为原因

建筑施工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工作, 施工过程中的所有工作基本全部依赖人为操作才能完成, 施工人员是整个施工过程的主体。一方面, 工程建筑的授予方对技术人员或是工程师选择不当或是不合适, 导致在施工过程中, 对工程进度安排、决策、指挥和计划等布置不合理, 不仅影响施工的顺利进行及完成, 更影响了其是否符合规范, 从而产生了工程质量下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由于部分施工人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为了省事不按照具体的操作流程进行、没有使用规定的建筑材料、没有严格按照建筑设计图纸进行等, 直接降低了施工质量;再者, 施工的授予方不按时发放工作人员的工资或是工作时间过长, 对工作人员没有一个激励作用, 使其产生了抵制的心理, 不认真对待工程的建筑, 这也是影响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 选材不合格

对建筑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一方面, 施工授予方为了节省工程所需材料的开支, 减少成本, 没有按照工程施工规范及标准而选择廉价的施工材料;另外, 在选材时由于对材料的型号、性能、生产厂家、质量保证书等把握的不够准确, 购买了近似的而并非设计要求的材料, 都会影响施工的工程质量, 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偏差。

(三) 选址不科学

工程选址也是直接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部分, 选址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建筑是否牢固、使耐用年限的长短等, 它主要是由于对工程拟建地的地质勘查失误所造成的。在地质勘察时, 不严格按照勘察标准或是没有科学的使用勘察工具, 导致了无法在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提供能全面反映地基现状或是潜在问题的地质资料、数据, 使得选址按照错误的资料进行。

(四) 设计不规范

工程施工的进行必须要设计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图纸, 即可以反映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 又可以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有计划地顺利进行。但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设计不合理导致工程进度减缓或是进行不下去、无法如期交工的现象。

(五) 管理不到位

对建筑施工过程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在施工过程中, 如果监察管理工作不到位, 将会出现没有按照施工计划的要求和相关的技术标准、作业人员擅自改动施工方案和方法、没有使用规定的作业工具和流程的现象, 这些都会使施工过程中产生质量问题。

三、提高施工质量的对策探析

(一) 提高参与人员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

对于参与工程施工的所有作业必须择优录用, 严格审核其作业资格, 选择合格的施工设计人员和组织施工人员;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提高思想水平, 使他们树立起质量控制意识[2];积极组织人员技能教育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其技能水平;强化对作业人员的激励机制, 同时赏罚分明, 严格杜绝拖欠工作人员工资的现象出现, 保证所有参与人员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主体作用得以全面的发挥[3]。

(二) 选择合格的建筑材料

施工授予方不能为了在购买时节省材料费用选择次一级的建筑材料, 要明白施工项目所需要的所有材料都要严格按照工程施工的标准进行, 要牢牢把握设计要求, 按要求执行;此外, 当前建材市场鱼龙混杂, 对材料、供货源及供货商要仔细辨认、分析、检测和鉴定, 筛选出符合要求的, 同时记录下可靠的, 以方便固定货源, 控制材料质量又可防止出现由于质量差的材料所造成的再次购买, 在这一层面上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4]。

(三) 做好选址工作

自然条件是建筑施工无法克服的障碍, 如影响工程施地基的地形、地质、地貌等, 但是建筑施工可以通过组建实力过硬的地质勘查队伍, 尽量选择地基稳定、地形平坦、地质条件好的地点开展施工工作, 以避免因为地质勘察及判断失误引起的选址不合理, 并且, 在选择了合格的地基后, 还要做好地基处理工作, 避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甚至是起步阶段就出现塌陷及其类似的问题, 不要说工程质量的整体目标就是初期目标都无法实现。

(四) 认真做好图纸设计工作

一项好的建筑工程, 首先要做好施工图纸设计, 因为设计图纸不只是展现了施工所要做的工作, 更为工程施工的可行性的一个重要证明, 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 施工授予方一定要选择资历等级高的专业单位, 同时要把握好设计费用, 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 但也不能只考虑节省设计费用开支而选择一些个体或是个人进行设计, 以杜绝因为设计不合理而造成质量问题;此外, 对于图纸的设计单位的选择还要看其要价是否合理, 以防止出现为了得到更高设计费而增加材料使用量的情况, 从而减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浪费, 甚至起到“画蛇添足”的反作用, 影响施工质量[3]。

(五) 完善监管工作

配备专门的职业操守可靠的质量监管师, 通过其不断的现场巡视工作, 认真巡视监督获得工程施工质量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及时发现作业中存在的不按施工规范、设计要求而进行的行为, 并找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缺陷和隐患, 究其根源, 及时制止和纠正的同时找出责任人, 不论问题大小一律追究责任。除此之外, 最好是出具书面报告, 以书面形式告知施工单位, 防止有些单位对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问题的刻意隐藏和随意处理, 避免类似施工质量问题的再次出现[5]。

四、结束语

在实际的工程建筑中总会出现不能预见的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 无论是工程的授予方还是承受方亦或是具体的作业者都要充分认识到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参与并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一项涉及面广、过程复杂、参与人员众多的工作, 是实现工程项目达到预期使用功能和质量标准的重要举措, 可谓“百年大计, 质量为先”。做好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 不仅可以保证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 还可以保证建筑工程可靠性、安全性、适用性和经济性的实现, 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6]。总之, 实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让整个工程无论是整体还是部分都能称得上是一个优质的工程。

摘要:施工质量好坏与否不单单是一个工程的问题, 关系到个人生命财产安全、企业投资回报的实现等, 牵涉面极其广泛, 因此,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 找出当前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 提出提高施工质量的针对性措施, 以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施工质量,质量控制,重要性,措施

参考文献

[1]赵红玉:《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山西建筑》, 2010, 36 (13) :205。

[2]肖国雄:《浅谈如何控制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 《科技信息》, 2009, (17) :240。

[3]王寿元:《浅谈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山西建筑》, 2007, 33 (27) :238。

[4]方传勇:《浅谈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山西建筑》, 2009, 33 (10) :245。

[5]杨力、赵石卿:《浅谈监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校学报》, 2007, 7 (4) :62。

化学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篇8

1 采血器和采血部位的选择

1.1 采血器的选择

选用专用的一次性动脉血气针。有报道[2]一次性动脉血气针具有应用方便, 无需准备肝素, 穿刺成功率高, 患者疼痛感轻, 误穿静脉及血肿发生率低等优点。

1.2 采血部位

采血前评估患者各动脉血管情况, 多采用动脉搏动明显、弹性好、表浅易于触及、穿刺方便、局部无硬结、体表侧支循环较多、远离静脉和神经的动脉血管, 常用的动脉有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 末梢动脉等。桡动脉是动脉采血常用部位。桡动脉与其他动脉相比较[3], 其优点为:血管表浅, 易触摸固定。不易滑动, 不易误穿静脉血管, 采血后易于压迫止血。不易发生血肿, 重复性好, 穿刺部位在肢体远端, 可避免暴露身体, 患者易于接受。

2 采血时应注意的患者情况

2.1 患者情绪。采血前备齐用物, 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告知采血的

重要性和配合方法。使患者情绪稳定, 因为当患者精神紧张等因素而诱发呼吸加快, 可发生通气过度而导致PaCO2降低;当患者因害怕疼痛而屏气时。则可发生通气不足而导致PaCO2升高。活动患者应在采血前卧床休息3~5min[4], 小儿哭闹时不宜采取动脉血标本。

2.2 患者体温

温度会影响血液中pH、PaCO2、PaO2值。送检时必须在化验单注明患者实际体温。

2.3 患者体位

桡动脉、末梢动脉穿刺部位采血:患者体位不受影响, 以患者舒适, 采血方便为宜;肱动脉穿刺部位采血: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股动脉穿刺部位采血:患者限平卧位。

3 采血注意事项

3.1 患者吸氧时应尽量避免采用末稍血, 因吸氧时PaO2大于空气的

氧分压, 标本一旦接触空气, 血中氧可迅速向空气中弥散, 因而使测得的PaO2降低。.取末稍动脉血时, 不宜用力挤压穿刺部位, 以防淋巴液渗入影响结果。

3.2 取动脉血液必须防止空气混入

气泡混入会影响PaO2、PaCO2的值, 采血结束后立即将针头刺入橡胶塞隔绝空气。

3.3 存放时间

标本存放时间对血气结果有一定影响, 标本存放>1h, 血气结果p H值PaO2呈下降趋势, PaCO2呈上升趋势[5]标本采集好后应立即送检或置入4度冰箱保存, 但不宜超过2h, 以免细胞代谢耗氧, 使PaO2及p H下降, PaCO2升高。

3.4 填写血气分析申请单时, 要注明采血时间、体温、患者吸氧方法、氧浓度、氧流量、机械呼吸的各种参数等。

3.5 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医源性感染, 注意自身防护。

参考文献

[1]尤黎明.采集动脉血与血气分析.见:颜美琼.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09-110.

[2]高华, 李晓燕.2种动脉血气标本采集法的效果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 2006, 5 (5) :67-68.

[3]吕立珍.经股动脉与桡动脉采血的对比研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使用护理杂志, 2004, 20 (5B) :42-44.

[4]陈氵景页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392

化学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篇9

轿车车身是汽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也是汽车商品性的重要标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要求企业不断更新车型, 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已成为各汽车制造企业的共识。白车身的试制过程作为车身设计验证、车身制造工艺验证的主要阶段, 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轿车车身是车型变化中的主体部分, 是整个轿车零部件的载体, 其制造成本约占整车的40%~60%。车身通常由约800多个具有复杂空间曲面的薄板冲压零件焊装而成, 装夹定位点多达1 700~2 500个, 焊点多达6 000多个。白车身 (Body-InWhite, BIW) 主要由地板总成、左/右侧围总成、顶盖、四门两盖 (行李箱盖、发动机罩盖、左/右前后门) 等焊接组成, 见图1。

新车型的白车身试制, 根据试制特点, 需要大量工装夹具的辅助, 生产工序多, 任何一个工序导致的质量问题都将直接影响白车身的总成质量, 所以白车身焊接质量的控制任务很重, 它不仅要对当日流出的白车身进行生产过程管理, 还要对白车身的焊接质量及时做出评价, 对出现的质量波动做出可靠的分析判断, 对试制完成的车进行品质跟踪。

2 焊装夹具质量控制

在白车身试制过程中, 焊装夹具是白车身所有零部件总成的平台, 每一套夹具对白车身总成的质量都有着一定的影响。焊接夹具主要由夹具平台、夹紧单元和定位销、定位形面等组成, 见图2。

(1) 焊接夹具质量要求

a.夹具平台是车身焊装时使用的制件定位的加工基准及安装定位的平台。该平台质量的好坏, 在焊接过程中将直接影响车身零、部件的总成质量。因此, 对其表面粗糙度、平面度、材料厚度与硬度都有一定要求。

夹具平台上表面的平面度应保证在0.1 mm以下, 夹具验收时应对夹具平台进行测量, 如果不在要求的范围以内, 将会影响零件尺寸精度, 最终影响白车身总成质量。在测量平台的水平度时, 测量点的间距应该保证在300 mm×300 mm以上。

夹具平台上表面的粗糙度Ra应为3.2μm以下, 同时表面还要进行防锈处理。

根据试制特点, 在很多情况下, 为了节省生产空间和设备的需求, 试制夹具经常要进行切换, 这时为保证安装在平台上的加工基准的精度, 对夹具平台的厚度、强度、空腔的厚度及加强筋的根数都应该有一定的要求。夹具平台的厚度一般建议应为25 mm以上。如果厚度较低, 不仅不能保证平台的平面度, 而且在夹具频繁切换的同时, 夹具上的定位夹紧单元其位置度也会存在跳动。夹具平台焊接加工后, 必须进行低温退火, 同时在设计图中及零件清单中有低温退火的标注。验收时, 必须提供平台热处理记录。

b.夹具的基准点是零件定位、测量的关键出发点, 因此在焊接夹具中, 对其基准点进行质量控制,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夹具平台必须设有安装定位的基点 (Jig Base Point, JBP) , JBP也是装配检查的基准点。为了便于测量, JBP在平台上的位置不应与其他装置干涉。根据焊接夹具的设计情况, 基准点的具体位置和数量在图纸会签时要一一确定。JBP的直径以及公差为Ф10 mm H7, JBP间的相对位置公差为±0.02 mm。夹紧单元的定位销、定位面将会根据三维数模进行设计, 同时结合夹具平台的JBP进行加工和调试。对夹具的定位销和支撑面也有着一定的质量要求, 其定位销和支撑面在调试合格后需淬火, 淬火硬度40~45HRC, 其加工表面粗糙度Ra为1.6μm。

(2) 焊装夹具应遵循的原则

在装焊夹具工艺设计阶段, 装焊夹具工艺设计人员应根据定位基准传递的同一性的原则与产品设计人员、冲压工艺人员和装配工艺人员进行沟通, 并对零部件的定位问题达成共识, 以确认的定位基准为依据进行装焊夹具定位基准的工艺设计。这样, 才能有效地控制零部件定位尺寸精度偏差。同时, 试制焊装夹具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a.焊接夹具的定位销、定位形面尽可能地与产品图纸上的定位信息保持一致。

b.定位型面应以选取冲压件稳定可靠的型面为原则。

c.夹紧器位置布置与检具夹紧点的布置一致。

3 焊接过程质量控制

白车身焊接主要根据生产纲领来确定生产节拍, 根据焊接工作量来确定焊接设备数量和焊接工位数量。作为新车型的试制阶段, 一般焊接工位可分为地板装焊工位、左/右侧围装焊工位、门盖装焊工位和白车身总拼工位。其他可采用焊接夹具固定工位进行生产。焊接设备以悬挂式点焊、铜保护焊、CO2焊、凸焊为主, 气焊和悬挂缝焊为辅。

白车身的焊接质量与焊接工艺、焊接设备选取、焊接人员操作、零部件的质量、焊装夹具质量等有着密切的影响。在试制阶段要提升和控制白车身的焊接质量,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制定合理的焊接工艺是保证焊接质量的关键因素。焊接工艺通过确定的焊接环境要求、产品原材料、焊接辅料 (焊丝、焊条、焊剂、保护气体) 和板材焊前剖口形状、角度及质量检验方法来选定最佳的焊接方法、焊接顺序和焊接易损件 (电极和导电嘴) 更换频次。

(2) 根据零部件的板材情况, 选择合理的焊接设备, 设定合理的焊接设备参数 (输入电源、额定焊接电流、工作电压、额定负载持续率) 和焊接工艺参数 (焊接电流、电弧电压、送丝速度、焊接速度、空行程速度、气体混合比和气源的压力) 范围。

(3) 焊接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操作态度也是影响焊接质量的主要因素, 应根据各个员工的特点, 合理地安排操作人员工作岗位, 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有利于改善焊接质量。

(4) 零部件的质量、焊接夹具质量也是影响白车身焊接总成质量的主要因素。零部件的质量从产品的设计、零件的冲压成形等各个阶段都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焊接夹具的质量也要从夹具设计、制造、调试测量等各个阶段严格进行质量控制。

由上述可知, 影响焊接质量的因素很多, 但是在焊接设备中主要有:a.焊接电流;b.焊接压力;c.焊接时问;d.焊件表面状况;e.电极的材料及接触面的形状。在上述因素中前3个因素对焊接质量的影响最直接, 简称“焊接3要素”。只有严格按照工艺要求, 保证“焊接3要素”均在规定范围内, 注意设备保养, 提高操作者的质量意识, 方可保证车身的焊接质量。

4 检测质量控制

白车身零部件的匹配离不开检测, 因此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匹配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白车身的试制过程中,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导致各种各样的误差, 除了操作者本身的技能和经验、零部件质量、夹具质量等主要因素的影响外, 还有一些由于检测方法本身所造成的影响。

在白车身试制过程中, 检测可以分为以下3个过程:生产前夹具检测、零部件检测;生产过程中夹具与零件的匹配检测;白车身焊接完成后的功能性尺寸、常规尺寸的检测。

生产前的检测是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和白车身质量的基础, 是检验夹具、零件在制造过程中与设计过程是否存在位置、尺寸等方面的偏差过程, 也是对存在偏差的夹具、零件进行修改、调整的过程。

生产过程中的检测是生产前检测的复检过程, 针对现场出现的问题, 进一步检验夹具或零件的质量, 为进一步改善夹具、零件质量提供依据和指导。

生产后检测是对白车身总成质量的最终评价, 是为后续进一步改善白车身焊接质量提供方向指导。从顾客的立场出发评价车辆, 与提高制造质量相结合的活动越来越盛行。其方法是每天或每周抽取数台白车身, 由数人组成的评价组在规定时间内综合评价。

(1) 检测的常规方法

近年来, 国内外汽车行业出现并采用的检测手段主要有:三坐标测量机、经纬仪、激光跟踪仪、测量机器人、三维激光视觉检测系统等, 其中三坐标测量机、测量机器人和三维激光视觉检测系统的应用最为广泛。

在白车身质量控制中, 三坐标测量机用来测量整车和各种零部件分总成, 对焊接夹具及检具精度进行确认。通过用三坐标测量机测量白车身上已知关键点的三维坐标, 得到它们的尺寸偏差, 该结果应用于统计过程控制中或工序诊断调节中以实现对工序的控制。由于三坐标测量机具有较高精度和较高柔性, 且可由计算机控制自动运行采集大量数据, 因此在白车身质量控制中, 三坐标测量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手段。

(2) 检测遵循原则

白车身试制过程的尺寸偏差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如果采用科学的检测及分析方法, 遵循一些相关原则, 尺寸的偏差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并减小。

a.检测基准的选择应遵循设计、制造和检测相统一的原则

按照检测点功能的不同, 可以将常见的车身测量点分成三类:主要定位基准检测点 (P r i n c i p l e L o c a t i n g P o i n t s, P L P) 、关键产品特征检测点 (K e y P r o d u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K P C) 和关键控制特征检测点 (K e y C o n t r o Characteristic, KCC) 。其中, 主要定位基准检测点应与夹具、零件的设计、制造基准点保持一致, 减少尺寸偏差。为了保证加工和检测的准确性, 应尽量选用加工好的、范围大的特征作为检测坐标基准, 以减小坐标系对齐时产生的误差。

b.检测夹具定位基准与焊装夹具定位基准统一的原则

选择定位基准很重要, 而实现夹具定位统一更重要。检测定位基准的选择必须保证可靠地限制住工件的6个自由度, 对于车身在生产和装配过程中还要保证其零件不变形。因为基准孔同基准面的控制方向不同, 若零件与夹具基准面有间隙, 检测出的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差就会很大。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 对检测夹具定位销和装配夹具一样安装夹紧装置, 与以往的检测夹具相比定位的可靠性得以保证。

c.检测实时性原则

根据白车身试制阶段的生产特点, 在生产现场将会暴露出很多问题, 其中包括零件设计问题、零件质量问题和焊装夹具设计、制造装配等问题。在试制现场, 如果发现问题, 应该实时地进行检测, 找出问题的根源, 为后续批量化生产提供保障。

5 结束语

白车身的试制过程并不是各零、部件简单的焊接组合过程, 而是要在每一个工序都进行严格监控, 对工序的安排要求很高。精密的检测仪器是必须的, 但最根本的是焊接夹具要设计合理、符合上述的一些原则, 焊接设备参数的选取根据要求合理设置, 同时试制过程焊接质量的控制主要靠人工在制造过程中进行控制, 其管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化学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篇10

建筑材料对于整个建筑施工来说, 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基本上如果没有合格建筑材料保证, 后期的建筑施工就不能保证, 必然影响建筑施工的质量与效率, 在此条件下, 需要完善对建筑材料的检测系统, 做好这一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以确保企业施工过程的质量效率的确保, 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企业的效益, 实现企业与社会综合效益的提升, 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下文将对建筑系统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 做好相关的质量控制分析工作, 确定相关建筑材料的合格性, 促进建筑工程的整体发展。

2 对于建筑材料的监控

进场原材料包括水泥、钢筋、商砼、防水材料、保温材料、砌体材料、门、窗、电线给排水管、电线电缆、电气元件、设备等。

为了实现更好的材料管理, 需要进场复验, 水泥:安定性、凝结时间、强度。钢筋: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冷弯、单位长重量。商砼:外观、塌落度、强度试块。防水材料复验:卷材纵、横向抗拉强度、粘接性、透水性、柔韧性、相容性。保温材料:容重、导热系数。砌体材料:抗压、抗折强度、轻型的要容重。门、窗:外观、平整、对角线长。给排水管:外观、壁厚、直径。电线电缆:线芯及其直径、外观绝缘偏心、绝缘电阻。电气元件、设备:外观、绝缘、功能等。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经济的综合发展, 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

3 建筑材料检测过程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方法分析

3.1 确定相应的检测项目

现阶段, 在施工现场中使用的建筑材料种类众多, 在其被用在施工工程前都要进行相应的进场复试。建筑材料的复试项目和性能指标必须达到国家、行业、当地建设主管部门的相应规定。例如墙体保温材料, 不仅需要检测其表观密度、压缩强度、抗拉强度、吸水率等物理性能, 还要检测其导热系数及燃烧分级等热工性能。在具体的工作中, 如果不是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抽样检测;或者做了抽样检测, 但是检测的项目不够全面, 这都不符合相关检测的要求。为了达到规范检验的要求, 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系统规划, 达到预期目的, 降低成本, 实现施工的综合效益的实现, 促进企业运作效益的提升。

3.2 选择取样的数量和方法

试样的数量会直接影响相关试验结果的准确程度, 如果数量太少、取样的部位和方法存在一定的偏差, 那么就会增大试验的误差值, 可甚至可能得出相反结果。所以, 一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样, 因为不同的建筑材料每批的数量都有所不同, 因而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就要对同一批的材料的不同部位抽取相应数量的样品, 保证正确的取样部位及数量, 按照相应的方法进行取样。

3.3 保证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检测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是保证检测过程正确、结果准确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具备与所从事的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检测人员进行材料检测工作, 才能最大程度上降低试验过程中人为误差, 增加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在检测人员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时, 如果同一组试件当中试验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偏差, 就应按相应的标准规定, 对某些试验结果数据取舍, 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砂浆和混凝土的抗压试件强度平均值的计算都具有自己的取舍办法, 不是将数据进行简单的相加计算。计算之后的数据还要按照标准GB/T 8170进行修订, 数据的位数按照四舍五入单双法进位, 然后按照相应的标准规定保留数据位数。这一切都要求检测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3.4 严格控制检测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与湿度是影响建筑材料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 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建筑工程材料的环境条件不同其性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所以在实际的工作当中, 要严格遵照相应标准中对材料测试及养护环境条件的规定, 这样试验结果才有可信度。例如, 弹性体改性防水卷材等防水材料的抗拉强度对环境温度比较敏感, 如果改变检测条件, 检测结果就出现明显差别。

3.5 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并有效控制

在确保满足检测和相应的标准规范要求的基础上, 尽量采用精确度高, 性能稳定的先进仪器设备。以保证设备在定期检定、校准及测试和核查的时候, 数据漂移小, 检测结果不确定度小。在正常温度的环境中对材料进行试验时, 如果测试材料力学性能的时候加荷速度比较快, 试件的变形就会滞后于所加荷载, 这样测出来的强度值会大于相应材料固有的强度值, 从而造成一定的试验误差。同样在测试钢筋屈服点的时候, 如果相应的加荷速度比较快, 那么屈服点值就会提高。另外, 测试混凝土、水泥、砖块试件的抗压抗折性能的时候, 加荷速度也都会影响测试结果。因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循相应材料的检测标准及操作规程进行试验, 加荷必须连续、均匀。此外经常性的、定期的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也是保证仪器设备性能稳定的手段之一。

4 建筑材料检测中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4.1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材料的检测试件、过程具有一定的虚假现象;建筑材料检测机构管理比较混乱, 缺乏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相应的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职业素质比较低, 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仪器设备精密度不高, 严重缺少相应的技术措施;这些都是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必须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 加以改善。

4.2 建筑材料检测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 保证相应的材料试样具有代表性, 严格按照材料取样程序, 履行相应的见证送检责任。其次, 建立健全建筑材料检测的工作制度。总之需要从检测人员、环境条件、仪器设备等方面入手, 着重控制检测过程的准确性, 从而保证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5 结论

建筑工程的质量是建设施工企业的生存之本, 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更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加强对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 认真按照相应的国家及行业规定对相关材料按照程序及规范进行检测, 才能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 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国庆.建筑工程材料检测技术探究[J].农家科技, 2011.6.[1]王国庆.建筑工程材料检测技术探究[J].农家科技, 2011.6.

[2]赵巍.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探析[J].科技资讯, 2009.9.[2]赵巍.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探析[J].科技资讯, 2009.9.

[3]施川燕.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应注意的几个环节[J].中国建设信息, 2009.2.[3]施川燕.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应注意的几个环节[J].中国建设信息, 2009.2.

化学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篇11

关键词:轧钢机械设备 安装 质量控制 调试运行

1.引言

就钢铁企业的日常运行来说,轧钢机械设备是产品实现的桥梁。而要想让轧钢机械设备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保证其有良好的性能,安装质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轧钢机械设备安装过程中,由于受到技术、施工人员等因素的制约,安装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现象,影响轧钢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文章拟对轧钢机械设备安装过程的实施要点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安装策略,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2.轧钢机械设备安装质量控制的意义

2.1.有利于促进整个安装工程的顺利进行。在轧钢机械设备安装过程中,往往有些人员不按照相关规范和程序进行操作,对随机安装说明及要求不重视,往往导致轧钢机械设备安装不顺利,不能再现设备的制造精度,配套设备之间相对偏差大,出现返工、窝工现象。

2.2.能够确保轧钢机械设备正常运行。在轧钢机械设备安装过程中,加强安装管理工作,对轧钢机械设备安装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把握好其中的质量控制要点,有利于促进轧钢机械设备更好的运转,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保证产品质量。

2.3.能够提高钢铁企业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益。良性运转的机械设备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轧生产中出现安全事故,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整个钢铁企业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益。

3.轧钢机械设备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3.1.做好轧钢机械设备安装准备工作。安装准备工作是做好轧钢机械设备安装的前提与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对轧钢机械设备进行开箱验收,验收并确保设备质量,验收工作由专业人员进行,根据合同上注明的型号、数量进行仔细核对,验收完毕之后还要加强轧钢机械设备保管。另外,还要充分准备相关的安装施工资料,这样能够更好的应对安装中出现的问题,使设备安装按照图纸要求和安装说明进行,确保轧钢机械设备安装顺利进行。此外,安装人员还应该根据安装文件的要求,编制合理的设备安装工序和质量标准,制定完善的安装细则,以指导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强轧钢机械设备安装过程的质量控制。设备安装环节是最为重要的工作,安装质量的好坏对轧钢机械设备运行产生直接的影响。具体来说,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质量控制要点。首先,轧钢机械设备安装就位。较小的设备可运用人工方式进行定位,而体积较大的设备可运用吊车进行就位,在吊装的时候,要注意采取保护措施,以减少或者避免对设备表面及零部件造成损伤。起吊之后,地面应有工作人员指挥,引导将轧钢机械设备放在正确的位置,摆放位置应该准确,运行过程或就位时要避免发生磕碰现象。其次,轧钢机械设备找正。就位完成后要对设备进行找正,包括水平度和中心尺寸找正,水平度找正主要是确保轧钢机械设备水平精度和设备间相对水平度要求,对于轧机来说主要是底座、牌坊的水平度,这些水平度保证了,对于轧辊的水平度或垂直度就容易保证了。中心尺寸找正主要是确保在准确的位置安装,各系统间相对位置准确,粗轧、精轧、飞剪等主要设备的轧制中心线必须保证其精度,电机与所驱动设备的中心、标高要达到技术文件的要求等,这样才能保证设备运行的精度和产品的质量。最后,轧钢机械设备的定位与调整。用螺栓等将机械设备固定住,同时固定各部件。然后进行初次调整,包括标高和水平度调整,然后对轧钢机械设备进行清洗和润滑,为接下来的试运行做好准备。需要注意的是,粗轧主要任务是将钢坯经过高压水除鳞、开卷,送往精轧区,主要工作是:辊道及粗轧机速度控制,粗轧除鳞水控制,粗轧区入口导板、开口度、APC控制,微张力、热卷箱控制。在精轧时先确定轧线仪表跟踪位置,精轧读取数据,采集中间坯温度、宽度值数据,进行工作,以设定精度值为依据,实现对精度的有效控制,具体包括材料因素,中间坯厚度、温度、宽度,轧线仪表检测,冷却水,活套起套时序等等。

3.3.重视轧钢机械设备安装调试运行阶段质量控制。调试运行的目的是明确轧钢机械设备的性能,使其在正式运行中不出现问题。同时通过调试,可对轧钢机械设备进行校正和调整,全面了解其性能。具体来说,调试运行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需要确保轧钢机械设备运转正常,声音平稳,无杂音;需要对轧钢机械设备运行的温度进行测量,包括受摩擦部位,冷却水温度,液压、润滑油温度,轴承温度等要加强监测,使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满足相关技术规范要求;调试运行完成之后,应该整理和总结结果,填写记录,对调试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改正,为轧钢机械设备的正式运行和工作奠定基础。

3.4.严格遵循轧钢机械设备安装验收规范。竣工验收是轧钢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最后一道程序,验收条件为: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完备;监理资料完备;调试及试验报告齐全等。在验收的时候,应提前对相关资料做好整理和归档。另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对轧钢机械设备安装和验收规范进行全面验收包括单机高度调试和无负荷试车,配合甲方做好联动试车;设备的随机资料要收集齐全并检查其符合性;对隐蔽工程记录和工序质量检查记录要仔细认真填写;在调试和验收阶段发现问题要及时与甲方及设备厂家技术负责人进行沟通,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设计及技术文件的要求,以确保整套设备正常运行和工作。

4.结束语

总之,轧钢机械设备对钢铁企业的生产和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设备安装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把握其中的质量控制要点,提高轧钢机械设备安装水平,使机械设备更好的发挥功效。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作业技能,重视安装经验的总结,从而更好的进行轧钢机械设备安装,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提高轧钢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郝少峰.压力管道安装全边程的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门窗,2013(8)

[2]刘永丰.对《轧钢机械设备工程安装验收规范》的几点商榷[J].2010(6)

化学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篇12

1 道路桥梁过渡段施工常见问题

1.1 错误的桥头设计

在路桥过渡段的设计中, 目前一般都采用搭板的结构设计。但这种设计还是会导致桥头跳车的现象发生。通过分析与总结我们发现, 一是施工时桥头搭板的强度未能达到设计值而出现断裂的现象, 导致过渡段整体结构被破坏了;还有就是道路与桥梁之间不断增大的沉降值导致固定的搭板长度不能适应变化, 未能起到连接作用使桥头两侧出现一高一低产生跳车现象。

1.2 不合理的软土地基处理

软土地基自身发生沉降是引发桥头跳车现象的原因之一, 具体表现为在过渡段施工时桥台和台背的本身夯实程度不符合标准, 由于施工环境影响, 比如经过雨水的长期冲刷, 造成填方材料的流失, 导致地基发生沉降。还有在设计图纸时没有进行现场勘探, 没有合理应对桥头路基的不均匀沉降。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地质条件不一样, 没有勘探经验再加上设计的错误易造成对软土地基处理的效果不达标准。

1.3 不完善的路堤边坡防护

在目前的路桥过渡段施工中, 施工方式一般选择砂土与砂石来进行台背路堤填土, 往往缺乏有效的的排水设计, 当修建好的路堤长时间浸泡在水里时, 一般的护坡设计不能达到防止桥头路堤沉降现象的发生, 护坡也会被水破坏。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过渡段路堤的防护和台背的防水排水设计不合理。在自然环境下, 长时间的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使得路基发生沉降。再经过长时间的行车导致填充土变形路堤的不均匀沉降, 这些原因造成了最后的桥头跳车现象。

2 路桥过渡段施工中常见问题的相应措施

2.1 施工中地基的处理

我们现实的地基施工中, 填充路基的材料选择直接影响路基沉降的大小, 由于地质的差异, 地层存在着不同的强度, 在进行台后地基处理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地层性质来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法和具体措施。有效的对软土层进行硬化加固, 能缓解地基伸缩带来的过渡段沉降造成的桥头跳车现象。在处理常见的地基软土层时我们要设法更换现有的土质, 排除水分、加固硬化等措施, 遇到较厚的土层时, 要减少回填土的数量, 加强土层的强度。在路桥过渡段路基勘察设计阶段应该加强勘察的质量把控, 设计者应了解实际地质情况, 避免产生设计隐患。目前通用处理不良地基的方法是置换法、压实与夯实法。对于土地性质是杂土的路基通常使用置换的方法, 把不符合条件的土方换成符合标准的土方;对于能够压实的松软沙土地基, 在强大的静载荷作用下受到震动容易发生沉降, 严重的时候会塌方。最好的办法就是靠振动压实的方法处理。

2.2 对台背填筑的处理

在台背填筑施工过程中, 可以采用加固方法, 选择砂石、砂性土等不易变形的材料进行填筑加固。对于避免表面结构与搭板发生沉降差的方法是使路面和搭板在同一高度, 在达不到相同高度标准的时候, 可以采用混泥土进行加固, 使施工后的路基沉降现象减少。施工材料的质量及性能都直接影响道路桥梁的质量, 通过人工合成材料进行加固能够使自然沉降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如果勘测结果为软土地基, 通常要先将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在回填土处进行分层压实, 并且把厚度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这样能有效地控制压实厚度。在对台背进行填筑施工时, 要选用容易被压实的建筑材料, 并在施工过程中要保持与临近路基施工同步, 以保证台背填筑的质量。

2.3 对台背排水的处理

在实际道路桥梁过渡段的施工中, 如不采取恰当的排水措施, 会使积水沿着桥台下渗到路基, 造成路基地面结构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的因素就是造成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避免这种危险因素的发生, 施工过程中应当使用轻型的回填材料作为填充的材料, 这样就能降低侧向流动的作用力。还有可以增强地基土的方法, 来使基桩的抵抗力得到加强。选择合适的排水模式要根据台背填筑的类型等进行施工, 在处理台背路基填筑前, 应将泄水装置铺设到位并做好地基的防水工作。通过使用标准的填筑材料先将台背填充, 挖掘好土拱, 然后在台背铺面隔水材料, 并将带小孔的塑料管铺设在地沟内四周。进行回填时将透水性好的砂石材料填筑在底部管道四周。将这些排水装置按标准设置好, 可以有效的防止雨水对路基的冲刷造车地基沉降。

2.4 对桥头搭板的设置

通常情况下, 我们的搭板都是按照预制的长度进行制作的。长度值根据桥台填土高度来确定, 特殊的中小桥搭板的长度会在5m到8m之间, 大型路桥的长度也会控制在8m到12m之间。在设计中对搭板长度的要求可以按照实际桥台填土高度计算的沉降值大小来确定, 搭板底部增设枕梁, 也是为了避免桥头跳车的发生, 增强行车的舒适性。为使路桥过渡段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让搭板与道路衔接处标高保持一致是必要的手段。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让路面连接处略微的高于标准的高度, 施工单位也可以先预压桥台, 根据实际的沉降值来改变道路纵坡的大小。但是这些做法的前提条件是在考虑路桥衔接处顺向纵坡的沉降差和反向坡度得到确定值。设计人员也可以通过增加搭板的厚度及增设枕梁, 使搭板底部抵抗拉力的强度得到明显增大, 使抵抗变形的强度得到有效提升。

结论

如今我国道路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桥梁的安全事件屡有发生, 严重的甚至危及人们生命安全。路桥过渡段发生车辆损坏现象也没有得到解决。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和谐都离不开桥梁工程的安全, 也让我们对桥梁工程过渡段施工技术要点进行深入研究有着必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东良.道路桥梁过渡段施工设计的问题以及相应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 26:238.

[2]谭勇.浅谈道桥过渡段施工技术要点[J].四川水泥, 2016, 09:16.

[3]宿宁.道路与桥梁过渡段的施工质量与整改措施[J].智能城市, 2016, 03:246+248.

上一篇:探索证券投资风险偏好下一篇:中考广告语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