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精选8篇)
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篇1
尿液分析, 又称尿常规, 是针对尿液标本进行的一组医学检验项目, 是医学诊断过程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近年来, 随着我们对分析前变异[1]的深入研究, 分析前质量控制已经得到各临床实验室的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为:保证检验项目申请的科学、合理性;根据临床医师的检验要求, 患者的病情正确准备;原始样本的正确采集及运送[2]。这些环节大部分由临床医师、护士、护工在实验室以外完成的, 实验室工作人员很难控制。据相关统计, 在实验误差中, 分析前误差占70%[3], 因此, 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 对减少实验误差、保证实验室检测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尿液分析在分析前要经历申请、标本留取、储存、传送和交接等过程。这些过程中任一环节处理不好, 都会造成不合格标本[4]。为加强尿液分析的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管理, 我们对本院不合格尿液分析标本进行了统计、调查和分析, 从理论上探讨如何加强尿液分析的分析前质量管理。
1 我院不合格尿液分析标本情况
1.1 根据统计, 2010年7~9月我院门诊接收尿液分析标本12840例,
其中, 肉眼可见不合格标本 (标本量少、申请单填写不完整、标本污染、容器错误、超时送检等) 257例, 占标本总数2%。同期住院标本5839例, 不合格标本467例, 占标本总数8%。临床科室也对部分尿液分析结果产生疑问, 我们认为可能还有很多肉眼不能分辨的不合格标本对检测结果造成了影响。
1.2 我们对造成本院不合格尿液分析标本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针对性地制定了规范化尿液分析的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 并对措施实施后的情况进行了调查。2010年10~12月, 我院门诊尿液分析标本11998例, 其中不合格标本117例, 占标本总数0.98%。同期住院标本5110例, 不合格标本130例, 占标本总数2.5%。
根据统计, 在措施实施后, 门诊和住院患者尿液分析标本不合格率明显下降, 临床科室对结果的满意度也大为提高。说明我们的措施对减少不合格标本, 提高检测质量有很大的帮助。我院住院尿液分析标本不合格率明显比门诊同期要高, 说明住院患者尿液分析的分析前质量控制更难, 值得我们重视。
2 分析与改进措施
2.1 尿液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2.1.1 规范化使用一次性带盖尿杯
我院住院患者以前使用自来水清洗后的空药瓶当尿杯, 这种空瓶不能保证是否洗净, 残留物可与尿液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结果, 而且空药瓶的使用还存在院内感染的问题。
2.1.2 规范标本留取时间
晨尿中各种化学成分较恒定浓缩, 适合做尿液分析和尿沉渣检查;随机尿多用于急诊患者或餐后测尿糖。住院患者最好留取清晨的第一次中段尿, 门诊和急诊病人可留取随机尿, 并保证足够的尿量。尿液标本从留取到检测应在30min内完成, 最迟不宜超过2h, 否则可使标本内细菌繁殖、蛋白变性、细胞和管型溶解, 影响亚硝酸盐、尿糖、尿蛋白等有形成份的检测。标本放置过长, 还可使标本pH值下降, 酮体呈假阴性。医护人员应通知病人在护工收取标本的时间段留取标本, 不可过早或提前。相对来说, 住院患者的标本留取时间较难控制。
2.1.3 患者注意事项
患者留取标本前应清洗尿道口或采集中段尿, 避免经血、阴道分泌物、精液、前列腺液、粪便和其它化学物质的污染。经血可使红细胞和潜血呈假阳性, 精液和前列腺液可使尿蛋白呈假阳性。患者留取标本前如进食过多的高蛋白、剧烈运动、饥饿、出汗后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加, 尿pH值下降;而进食过多的蔬菜、水果等含碱性物质较多的食品, 尿pH值增高, 呈碱性。
2.1.4 药物和化学干扰因素[5,6]
药物和化学因素对住院患者的结果影响相对大一些, 医生应正确看待和分析检测结果。
2.1.4. 1 pH值
服用氯化钙、氯化钠、氯化钾等可使尿液酸化, 尿pH值下降;服用小苏打、碳酸钾、酵母制剂、利尿剂等可使尿液pH值增高。
2.1.4. 2 尿蛋白
使用大量青霉素、标本内含有本周氏蛋白、粘蛋白、或尿p H值小于3.0时, 可使尿蛋白呈假阴性;服用奎宁、奎宁丁和嘧啶等药物引起的强碱尿 (pH≥9.0) 、季胺盐时, 或尿内含高浓度尿酸、草酸盐、有机碘造影剂 (如胆影葡胺) 等, 可使尿蛋白呈假阳性。
2.1.4. 3 潜血
高比重尿 (>1.020) 、高蛋白尿、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还原型谷胱甘肽、硫代硫酸钠等, 可使潜血呈假阴性;尿内含有过氧化氢酶类、甲醛、碘化物、漂白粉或细菌污染等, 可使潜血呈假阳性。
2.1.4. 4 白细胞
甲醛、高浓度草酸、大剂量的庆大或头孢酶素, 可使白细胞出现假阴性;肌红蛋白尿、胆红素尿、服用呋喃坦定, 可使白细胞呈假阳性。
2.1.4. 5 尿糖
尿液含有高浓度酮体、维生素C (>750mg/dl) 、乙酰乙酸 (>400mg/dl) 、大剂量的青霉素、阿斯匹林, 长期服用左旋多巴, 使用氟化钠、标本久置, 高比重尿 (>1.020) 可致尿糖结果呈假阴性;尿标本容器残留有双氧水、漂白粉、次亚氯酸或使用链霉素等, 可致尿糖结果呈假阳性。
2.1.4. 6 酮体服用左旋多巴、头孢类抗生素、BSP等易造成假阳性。
2.1.4. 7 胆红素
阳光照射、维生素C (>250mg/dl) 可造成假阴性;服用大剂量的氯丙嗪可造成假阳性。
2.1.4. 8 尿胆原
服用PAS, 阳光照射可造成假阴性;服用胆红素、吩噻顺利等可造成假阳性。
2.1.4. 9 亚硝酸盐
尿量过多、维生素C浓度过高、葡萄球菌感染、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短等可造成假阴性;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标本受硝酸盐或偶氮染料污染、食入富含亚硝酸盐食物过多等造成假阳性。
2.1.5 标本运送
这个过程是现有制度中管理最薄弱的环节, 标本运送人员复杂, 难以控制。应加强这个环节的管理, 住院标本要指定专人及时送检, 尽量缩短标本储存和送检时间, 减少中间环节。运送过程中要避免标本污染和丢失, 注意生物安全, 所有标本均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条例》中相关要求安全送检, 防止差错事故和意外发生。
2.2 实验室的标本接收
实验室应制定规范的标本接收制度, 实验人员在接收标本时, 要核对标本和申请单, 检查标本量, 标本是否污染, 容器使用是否正确, 容器是否密封, 申请单是否填写正确, 询问标本采集时间等, 对不合格标本应注明不合格原因后拒收。
2.3 加强实验室、医护人员和病人的相互沟通
实验室、医护人员和病人相互沟通的重要性已有文献做过专门探讨[7]。
2.3.1 实验室编写标本留取指南
实验室要编写《尿液分析标本留取指南》并发放到各临床科室。内容应包括检验申请单的正确填写、临床意义、病人注意事项、标本量、标本采集和保存方法、价格、标本收集时间等。
2.3.2 实验室和医护人员的参与
实验室和医护人员要按指南上要求主动指导病人留取标本, 医生要完整填写检验申请单, 内容至少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病历号、申请医生姓名、检查项目、标本种类和初步临床诊断。护士应在尿杯上注明病人姓名、科室、床号、病历号、验单号或条码和标本留取时间, 采集后盖好尿杯, 以保证标本运送的安全。
3 讨论
尿液分析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医学检验方法之一, 是患者诊疗和健康人群体检的必查项目。长期以来, 由于尿液分析标本留取容易、标本量大、收费便宜, 尿液分析的分析前质量控制没有得到重视。实验室和医护人员很少参与标本分析前过程, 尿液分析标本的留取、储存、传送和交接等过程都是由患者和护工等非专业人员来完成, 整个过程缺少规范化的质量保证措施, 造成很多不合格标本被送进实验室检测, 影响了检测结果, 导致误诊、漏诊, 甚至医疗事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 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 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8]。
随着尿液分析仪的普及, 我们不仅要加强仪器的保养和质控, 更不能忽视尿液分析的分析前质量控制。如何加强尿液分析的分析前质量控制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我们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 对尿液分析的分析前质量控制进行规范化指导, 为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准确的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1]曾洁, 赵海舰, 张传宝, 等.19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分析前变异和个体内的生物学变异[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3 (8) :777.
[2]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39.
[3]郑铁生.临床生物化学和系列化生物化学检验[M].镇江: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2002:72.
[4]郭芳.实验室检测前的影响因素[J].临床检验及实验室设备, 2007, 9 (1) :33-34.
[5]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84-189.
[6]张婵, 江晓春.对尿液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7, 28 (2) :222-223.
[7]尚丽霞, 李炳强.加强检验科、临床及患者间沟通的重要性[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 (5) :515-516.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S].2006.
血液常规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篇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检验设备不断更新,在检验工作中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工作,检验质量不断提高。但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医疗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当今大城市又实行“一单通”的标准,所以对检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不仅要求检验人员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同时也要求临床医生和护士了解检验技术的新发展,使检验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在应用过程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检验报告不仅是医生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是记录医疗过程和效果的重要资料。因此,准确、恰当、合理地应用检验报告非常重要,各医院应重视检验项目的管理和利用,提高临床检验的全程质量控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以前我们只重视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而分析前质控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通过近一段时间的比对,对检验结果与病人临床症状不符的现象,我们发现多数都是分析前产生的原因。
血液常规检验是临床实验室最重要的检验项目之一,是许多疾病预防、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所以做好血液常规分析前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前质控措施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采血方法的选择:采血方法分为毛细血管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毛细血管血和静脉血在细胞成分上存在差异。静脉血比较稳定,而且重复性比较好,所以最好用静脉采血法。
(2)患者的准备:某些生理因素,如吸烟、进食、运动和情绪等,均可影响血液成分。一天当中,血细胞数上午和下午都有一定的波动状况,造成结果的差异。
(3)采血部位选择:一般采取肘前静脉采血,肘静脉不明显时,可用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幼儿可用颈外静脉采血。采血处应避免有皮肤红肿或溃疡现象。检测项目较多时,应先检查血常规,防止血小板聚集。止血带压迫时间不能过长,抽血时避免产生气泡和凝块,患者剧烈运动后要休息15分钟后进行采血,不能于输液同侧臂采血。
(4)采血抗凝管及血液分析试剂选择:抗凝管及血球试剂要先选用正规、三证齐全的厂家的产品,这样能减少实验中的误差。
(5)常规血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在4~8℃冰箱冷藏不超过4小时,若保存不当,会影响结果,标本应由临床检验人员或医护人员采集,做到专人专送。
讨 论
加强分析前的质理管理,要注重和临床医生联系和交流,发挥检验医师的作用。检验科应采用各种方法向临床科室介绍新项目的特点、临床意义以及与已有项目的区别,帮助医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以多种方式同临床医生进行交流,充分发挥检验人员在医院中的作用。
标本的采集涉及人员范围较广,较少受重视,是分析前误差的重要因素。应着重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采集标本前注意事项和采集方法的教育。
标本的传送:负责标本采集和运送的人员应该掌握相关知识,在运送工具的选择、标本保存的环境和温度等方面严格遵照有关规定。采集标本后应尽快传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检测实验室。需要指出的是,要注意标本的隔离封装,特别是对怀疑有高生物危险性的标本,应严密包装,防止传染他人。
检验部门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查核对标本和检验申请单。对不合格的标本应退回并说明原因,所处理的过程应有所记录。
为便于检验人员对结果进行分析,检验单上应填写临床诊断,诊断不明者可注明重要阳性体征。每个标本容器上除粘贴有与申请单相符的特异识别号码外,还应注明患者姓名、病歷号、标本采集时间,以便核对。
实验室内分析前质量控制:要坚持进行仪器日常维护,确保检测仪器正常工作状态。所有检测应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进行操作,避免人为误差。所有检测项目都要有室内质控记录,24小时运转的仪器应每8小时检测1次质控标本。实验室应积极参加室间质评活动,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创立完整的工作记录表,记录仪器每天的工作状况及所有试剂情况,确保良好的质量。
参考文献
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接受尿常规检验标本11 299例, 其中住院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5 477例, 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5 822例。
1.2 分析方法
统计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的数量, 以及实际临床检验中标本的不合格率, 并详细分析统计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
2 结果
所有11 299例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中, 住院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5 477例, 不合格标本57例, 占住院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的1.04%;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5 822例, 不合格标本7例, 占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的0.12%。所有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中, 总不合格标本64例, 占所有标本的0.57%。现将不合格标本详细情况统计如表1。
在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中, 住院患者不合格标本57例中, 标本量少40例, 申请单填写不祥4例, 标识错误8例, 标本污染1例, 容器错误0例, 超时送检1例, 有单无尿3例;门诊患者不合格标本7例中, 标本量少3例, 申请单填写不详0例, 标识错误0例, 标本污染1例, 容器错误1例, 超时送检2例, 有单无尿0例。不合格标本中, 绝大部分都来自住院患者, 最主要的不合格标本原因是标本量少, 然后是标识错误和申请单填写不详。现将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对比统计如表2。
3 讨论
检验科的根本是质量, 只有高质量的检验工作, 才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检验报告,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患者的利益。在相关文件规定中, 标本在分析之前, 一共有检验申请、患者准备、样品采集、实验室内传输运送等程序。在标本分析之前的所有程序中, 大部分工作均不是由检验科人员来完成的, 有的工作是护士完成、有的工作是医生完成、有的工作是患者完成、更有甚者是患者家属完成。这就对其质量的控制增加了难度, 为不合格标本的出现埋下了隐患。有研究报道称, 分析前误差主要有护士采集标本不合格、医生开出申请单不合格、采集或留取标本时间不对等。
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 尿液常规检验分析首先是由临床医师开出检验申请, 然后再进行下面的程序, 医师在开具检验申请的时候, 应该详细填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服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病房号、住院号、与检验有关的既往病史、所住科室、以及申请医师的姓名、科室、标本的类型、申请的目的等, 另外还要将该化验单的唯一条形码粘贴好。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 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其关键是患者准备, 临床医护人员在应用过程中又恰恰容易忽略掉这一个因素。有很多研究报道均显示, 患者的用药对检验结果有影响, 患者的饮食对检验结果亦有影响。比如选择尿蛋白检查的患者为肾炎患者时, 由于肾炎多应用青霉素治疗, 而患者青霉素的排泄90%以上都是经过尿液, 这就使得尿液常规检查受到了影响。再比如大量使用头孢霉素类药物, 或者大量使用庆大霉素类药物的时候, 可使白细胞出现假阴性。另外, 尿蛋白检测中, 情绪激动会导致弱阳性出现, 剧烈运动也会造成弱阳性, 而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就会造成尿糖阳性。在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中, 其难点是标本采集量和采集时间, 是应用过程中, 应该加强患者相关知识的指导。通过不断学习、逐步完善、加强管理, 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不合格标本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彭海英.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10 (2) :237-239.
[2]应巧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 2010 (4) :95-96.
[3]王丽, 余上海, 唐德羽, 等.尿干化学分析测定与尿沉渣镜检结果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33) :8157-8158.
[4]林一民.尿液常规检验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重庆医学, 2004 (7) :1097-1099.
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尿液标本来源于我院门诊、住院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的尿液, 共抽取其中的6549份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包括门诊标本2961份, 住院标本1803份, 健康体检标本1785份。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所抽取的尿液标本进行评估, 统计不合格的标本, 对比门诊、住院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的尿液标本不合格率, 并对不合格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1.2.2 不合格标本判定方法
(1) 标本污染:标本中混入经血、白带、精液以及粪便等, 或者是受到烟灰等异物污染者。 (2) 标本量不足:标本量不足12m L者。 (3) 采集时间不当:标本采集时间是在受检者大量饮水或者是剧烈运动后;受检者服用了对尿检会产生影响的药物或者是食物。 (4) 容器不合格:容器材料会同尿液发生反应;所选用的容器不透明或者是不清洁;容器容量不足50m L。 (5) 标本标记不清:尿液标本标记不清或者是标签发生脱落;有标本无化验单或者是有化验单无标本者。 (6) 超时送检:一般情况为标本留取后到检验使超过2h, 或者是冷藏标本超过6h后送检[2]。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标本不合格率
经统计得知, 本组6549份标本中, 包括有不合格标本34份, 不合格率为0.52%, 其中包括门诊标本19份, 占55.88%, 住院患者标本8份, 占23.53%, 健康体检者标本7份, 占20.59%。显然门诊标本所占比例最高 (P<0.05) 。
2.2 标本不合格原因分布
统计发现, 导致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标本标记不清, 其次为标本污染、标本量不足等。详见表1。
注:#与门诊标本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与标本标记不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3 讨论
对于临床检验科而言, 标本质量为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保证, 因此正确收集、保存以及处理尿液标本, 为尿液常规检查结果准确的基础与前提。本次研究中对我院6549份尿液标本的不合格率进行了统计, 结果发现有34份不合格标本, 不合格因素主要为标本标记不清、标本污染、采集时间不当、尿样本量不足、容器不合格以及超时送检等。以上各因素均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应将其作为质量控制的关键。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体会到, 应采取如下几项措施来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 (1) 加强沟通。应加强检验科同临床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 积极针对实验室中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展开交流, 对尿液标本的采集、运输、验收方式、不合格标本的处理措施等做出正确的规定。并且应保证医患间沟通良好, 检验人员、医师、护士有责任、有义务将留取标本的方法、时间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向患者以及家属告知, 并争取到患者的理解与配合[3]。 (2) 加强实验室管理。对分析前阶段质量控制保证体系予以建立并积极完善, 制定合格的送检标本的验收制度以及设计合理的验收程序, 针对质量合格者需立即退回或拒收。 (3) 提高检验人员素质。保证检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完成, 曾强责任心。
参考文献
[1]王正善.尿液标本的质量控制[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7) :2308-2309.
[2]吴舟飞.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 2012, 33 (24) :5261.
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的患者选取为该院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常规监控时期的500分尿液样本, 样本中包含男270例, 女230例, 年龄在22~60岁, 平均年龄为 (32.5±3.5) 岁, 病程3~14 d, 平均病程 (5±2.1) d;
观察组患者的选取对象为该院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质量控制时期的500分尿液样本, 样本中包含男275例, 女225例, 年龄分布在25~66岁, 平均年龄 (36±2.6) 岁, 病程5~10d, 平均病程 (6±2.3) d。
1.2 一般方法
两组的500例患者尿液样本分别进行检验, 统计出不合格样本数量, 计算出不合格率, 分析出现不合格现象的原因。诱发不合格现象发生的因素主要是样本的标本量少、送检超时和标识错误。
对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因素要做到: (1)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留取标本的方法、时间和注意事项等,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在患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 (2) 分析前质量监控。首先根据经验编写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再针对不合格因素确定出一整套适用于临床观察的操作规章制度, 对观察组内的500例患者尿液样本进行质量控制, 控制的过程贯穿于样本的采集、运送、交接和退回等各个环节, 规范填写相关申请单和医嘱等[3], 保证患者的疾病类型、体征等基本信息的完整度, 为真实反应患者的病情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 在采集样本前应交代患者注意饮食和休息, 不要服用任何药物和能够影响检查结果的食物, 统一检验器具, 加强对患者信息的管理, 如:姓名、性别、年龄、床号、采集时间、具体病理变化等, 发现不合格样本后及时退回, 减少样本不合格数量。 (3) 加强质量控制措施的力度。对于所有的实验室检验而言, 标本的合格率影响着检验的正确性, 因此在保证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时还要采取相关的制度设施, 为质量控制的效果保驾护航。医院作为主体, 首先要与医护人员进行良好地沟通, 充分听取医护人员的改进意见, 并且对医护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 使其不断地掌握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知识内容的要点, 指导医护人员在采集标本之前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 掌握标本采集的方法, 在运送中注意对标本的保护。建立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例如本院在标本的验收过程中加强监管的制度, 拒绝收取不合格的样本, 并且将责任分配到个人, 一旦出现转运条件不当、标本采集量较少、采集时间过长等异常情况, 都将拒收此标本, 并责令相关的负责人重新进行采取。对个人被拒收的次数作好记录, 按照奖惩的标准来执行相关的制度。 (4) 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严格要求检验人员按照操作规范执行, 不断地积累日常工作的经验, 加强本职位的责任心。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样本的合格率, 并根据相关数据对影响合格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1.4 统计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样本污染人数为计数资料, 对比方法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对照组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统计分析
500份随机抽样的尿液样本中, 共有72份不合格样本, 总不合格率达到14.4%, 在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和体检患者三种类型的检验中, 出现样本污染现象的分别为8例、4例和7例, 样本污染总数为19人, 在总不合格人数中所占的比值为26.38%;由于样本量少而出现不合格样本的现象人数分别为10例、1例和1例, 总人数为12人, 占总不合格人数的16.66%;送检超时的人数分布为3例、1例和9例, 总人数为13人, 所占比重为18.05%;采集时间错误的各类人数分别为3例、1例和9例共13例, 占总比重的18.05%;另外标识有误和标记不清的状况也有发生, 分别占总比重的15.27%和4.16%。具体情况如下表。
2.2 两组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率比较
对照组在500份样本中不合格数达到72份, 不合格率14.4%, 而在实行质量控制对策的观察组内则没有错误现象产生, 错误率为0。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59, P=1.27。
3 讨论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尿液的常规检验比较常见, 并且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对尿液进行常规的检验, 不仅能够对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及时地反馈, 还能反映出其它疾病。但是在检验的过程中[4], 由于标本采留、化验单开具、运送等多道复杂的程序使经手的人员增多, 增加了不合格样本的数量, 给医学检验增加了难度。与其他研究相比, 该研究体现出了科学性, 能够快速地找到问题的所在。该文研究了在该院未实施质量控制之前进行尿液常规检验的具体临床数据, 主要影响样本准确性的因素有样本污染、标本量少、送检超时、采集时间错误、标识有误和标记不清等。他们在错误样本中所占有的比重分别为26.38% (19/72) 、16.66% (12/72) 、18.05% (13/72) 、19.44% (14/72) 、15.27% (11/72) 、4.16% (3/72) , 这一研究对今后开展质量控制对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通过该次研究证明, 在实行质量控制对策后, 尿液常规检验标本的不合格率可以减少到0, 不合格率明显低于质量控制实施前,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尿液常规检查所具有的无损伤、操作简单、报告快速的特点奠定了其在医学界内的价值。该文所谓的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是指医生从开具化验单到采集、运送、检验最后保存等一系列环节。由于尿液的化学物质的组成方式极不稳定, 排出体外后,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发生物理性质方面的改变, 。因此进行尿液常规检验的最佳时间为采尿后2 h之内送检。另外, 其他因素对尿液常规检验的结果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例如 (1) 抗生素。抗生素对尿液常规检验分析的影响主要在于青霉素[5]。青霉素能够快速地治愈疾病, 在静滴后6 h内会有76%的排泄量排出, 严重影响了临床尿液常规样本的质量; (2) 维生素C。维生素C是应用较为普遍的药物, 由于其吸收效果较为明显, 对尿液常规检验的影响也相对较少, 但是维生素C的浓度对不同类型的尿液分析干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另外, 如果维生素C的摄入量较大时, 对测定的结果就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 尤其是在静滴后, 干扰的强度最大, 在静滴后5 h之内, 影响最为明显; (3) 菌尿。菌尿能够影响对尿红细胞的检测。尿红细胞是临床尿液常规检测的重要指标。通过实验印证表明, 菌尿不仅影响着对红细胞的测定, 还影响着尿红细胞的检测结果[6]。 (4) 医护人员往往会忽视最重要的质量控制的对象—患者。患者的饮食、用药、采集都会影响到分析样本的质量。因此对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质量是检验的根本, 为了进一步提高检验的正确率, 保证采样标本的合格数量是必行之举。另外, 除了加强对该文论述过的影响尿液常规检查质量因素进行控制外, 还要定期地对医疗诊断中所使用的仪器进行校正检修, 建立完善的设备登记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 质量监控在尿液常规检查中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能够提高尿液样本的合格率,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对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研究医学应用价值。方法 对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常规监控, 抽查500份尿液样本, 统计出合格数量, 分析出现不合格现象的原因, 此组视为对照组;对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质量控制对策, 同样抽查500份尿液样本, 统计出不合格数量, 此组视为观察组。将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内500份随机抽样的尿液样本中, 共有72份不合格样本, 总不合格率达到14.4%, 而观察组患者则没有出现尿液样本污染的现象。观察结果显示:实施质量检测后, 样本污染情况明显改善, 对照组的不合格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另外标识错误和超时送检的现象是对照组产生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质量监控在尿液常规检查中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能够提高尿液样本的合格率,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尿液常规检验,质量控制,尿液样本,尿液分析仪
参考文献
[1]刘敏.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1) :2749-2750.
[2]李长殷.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 2014, 8 (4下旬版) :375.
[3]李新阳.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4上旬刊) :2376-2376.
[4]戴泓厚.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4) :148-149.
[5]王萍菊.分析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的控制[J].北方药学, 2014, 11 (2) :124-125.
[6]冯炜庆, 邹滢.探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医学信息, 2014 (23) :504.
[7]张雅婷.180例临床尿液检验结果异常分析[J].药物与人, 2014 (8) :196.
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篇6
1 临床医生检验单的申请
检验申请单应提供以下信息:患者姓名、住院号 (门诊号) 、性别、年龄、送检科室、病室、床号、诊断、送检标本类型、申请检验项目、申请医师的姓名、申请日期、以上内容要求填写清楚, 字迹工整。
2 患者的准备
患者的准备是分析前阶段质量管理首先注意的问题, 患者在标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是实验前质控的重要环节, 包括生活习惯如饮酒、饮水、用药、运动、工作条件、精神情绪、抽血时间等, 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 抽血前的告知非常重要。
3 正确选择真空采血管
真空采血管帽的颜色不同, 代表所含的添加剂成分不同, 根据检验项目需要来选择不同的采血管。如错误使用采血管, 将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肌肉注射一些药物如氯丙嗪、利多卡因、苯巴比妥、异丙嗪可引起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升高。
5 标本的采集
5.1 标本的采集时间
(1) 最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原则上晨起空腹采集标本。
(2) 检测阳性率最高的时间:血培养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采集。
(3) 对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病毒性感染抗体检查, 应在急性期及恢复期采集;药物浓度, 采血进行药物监测时, 应遵医嘱取血。
5.2 采集最合乎要求的标本
(1) 抗凝剂的正确应用:抗凝剂的用量与血标本的比例必须准确无误。
(2) 防溶血、防污染:防止容器不洁, 化学物质污染。有的还要防止标本接触空气。
(3) 患者的姿势: (卧位、立位、坐位) 及止血带的松紧都可影响某些检测结果。
(4) 防止人为差错:不但可能造成临床医生的诊断错误, 贻误患者的病情, 更重要的是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问题。
6 标本的正确运送
血标本采集后应由专人按照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方法及时送达实验室。并确保标本在运送过程中的安全性。如果运送距离较远, 特别是因分析物稳定性有影响, 必要时可于采血现场分离出血清或血浆后, 再送往实验室;标本运送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包装、温度要求、处理方法等, 要确保分析成分的稳定性;标本管在运送过程中要保持管口封闭、向上垂直放置。
7 标本的验收和保存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实验室标本接收制度对检验申请单、标本的外观、标本量等内容逐一核查, 严格验收,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检验。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 按照实验室标本拒收制度退回并说明原因, 做相应记录。不能马上检测的标本, 应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温度和环境中保存。
从以上诸多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来看, 如不重视检验结果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将起不到任何的指导作用, 甚至还会误导临床的诊断。因此认识和控制分析前的影响因素, 不仅仅是检验工作者的职责, 也有赖于医院广大临床医生和护士们的配合, 使检验结果能客观真实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王伟民.浅谈护理工作的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影响及对策[J].临床检验杂志, 2007, 25 (6) :469.
医院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篇7
临床检验分析分为3个步骤:一是采集标本, 二是进行分析, 三是结果报告。关键是标本, 如果标本不准确, 其他两步都是途劳的。相反还会给临床诊断造成误导。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摆在我们各级医院面前的一道难题, 分析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到认真、细腻。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门诊患者由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和患者共同实施, 住院患者由住院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实施。实施的结果如何就看我们的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如何。
检验项目的选择
检验项目的选择, 主要取决于医生的思路。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和医学的进步, 各种先进仪器的不断问世, 一些陈旧的设备相继被淘汰。而作为临床医生, 要对这些仪器的更新换代有着清醒的认识, 并对医院新进仪器的使用范围熟练掌握, 以便在临床工作中, 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选择恰当的检测手段, 做到充分高效地使用各种临床检测仪器来诊治疾病, 在选择检测项目的过程中, 临床医生要遵循有效性、经济性等原则。为达到以上目的, 就要不断地对医生进行继续医学教育, 使他们不断地了解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新动向、新的仪器、新的治疗方法等。要求临床医生要主动及时了解本院检验科新开展的检测项目, 开出合理的检测申请单。
采集标本前的准备
医患沟通:医护人员要向患者交代清楚采集标本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如检测肝功能及血糖、血脂需空腹时采血, 要告诉患者采血后才能进食, 尿样为晨尿。向患者说明的同时, 要说明原因, 引起患者及家属的足够重视, 得到良好的配合。对于住院患者, 主治医生和主管护士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十分重要。医护人员要对自己主管的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生理状况、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及用药情况了如指掌。熟知各种干扰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排除干扰。医护人员要勤说、勤问。通知患者做检测之前的注意事项, 采集前要询问关联事宜。
医护与重患家属的沟通:对重患和老年患者, 医护人员要和家属及护理员进行随时有效的沟通。
患者的状态:在安静状态下采集标本, 因运动会影响检测结果。同一个人, 在不同状态下采集的标本, 结果是不同的。
标本的采集环境与检测结果
采血的体位与检测结果:在采血的过程中, 患者采用何种体位对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不同体位下, 一些检查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与卧位相比, 当患者采用坐立位时, 其静脉渗透压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此时, 会有一定量的水分转移到间质中去, 从而使心血管系统内的水分减少。研究发现, 与处于卧位时相比, 当人体采取直立位时, 其血浆总量会大大降低, 一般会降低12%左右。而在血液中有大量直径>4 nm的成分, 这些物质无法穿透血管壁, 从而不能够进入间质, 由于体位的变化使水分进入间质后, 使血浆内的含量升高5%~15%, 所以会造成数据的较大差异。
止血带的使用与检测结果:在临床工作中, 止血带有着广泛的使用, 而它的使用会导致静脉压力的改变, 从而也会引起一些检测指标的变化。有学者研究了使用止血带2 min和1 min后的血液中各物质的改变, 结果发现, 使用2 min与使用1 min相比, 能够同蛋白质结合的物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升高, 如总蛋白上升5%, AST上升10%等。如果压迫时间继续增加, >3 min, 则此时静脉会进一步扩张瘀血, 大量的水分转移到间质内, 导致血管内的血液大大浓缩, 氧消耗增加, 无氧酵解加强, 从而使乳酸升高, p H降低, K+和Ca2+升高。止血带的正确使用一般不超过1 min, 使用止血带的时间越短越好, 如果血管不明显, 需使用止血带时间较长时, 可以间歇使用。
避免溶血的发生:当护士对患者抽取血液样本时, 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针筒, 在抽血操作时, 还要注意抽血的速度和方式, 速度不宜过快, 当把血液注入试管时, 要把针头拔去, 缓慢推入, 防止将泡沫推入到试管内。如果试管内加有抗凝剂, 则要注意不能放入较多的血液标本, 应该适量加入, 并且将血液和试管内的抗凝剂摇匀, 在运送标本的过程中要防止剧烈震荡。消毒剂消毒后略停片刻, 待干后进行穿刺, 否则容易造成溶血。
输液对标本的影响:如果患者在采集血液标本前接受了静脉输液治疗, 则其血液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 使血液内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 此外, 静脉输液输入的物质本身也会对一些生化指标产生影响, 尤其是糖和电解质。
采血量不足导致结果不准确:采血人员对检验项目所需血量了解不够, 标本过少, 使实验所需血清量不够, 实验室反复离心会使细胞内成分溢出, 导致结果不准确。
标本的运送
标本采集后要尽量做到及时送检。要用指定的送检箱, 固定标本, 保证标本不外溢、不污染。由专业护理人员送达。
检验人员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标本确认:首先是对当前的工作对象标本进行确认。对标本上的姓名、标本号与申请单是否一致, 要进行认真的复核。如标本量不足, 或有其他情况, 如溶血等现象, 应在检验单上注明, 并视为不合格标本, 马上电话告知临床医生或护士。
仪器调试:检验人员, 每天开机工作前对仪器进行检查, 根据每天的工作量加足试剂, 保证满足当天的工作量, 按规定做标本之前, 做好室内质控, 结果无误后, 才可工作。所有的仪器都要严格按仪器操作做好周保养、月保养、季保养、年保养, 并做好登记。配件的工作状态要有记录, 以便及时更换。更换部件要做好记录, 以备查询。室温度及湿度以及室内卫生要达标, 使仪器正常运转, 避免检验分析误差的出现。要根据室内质控的情况进行项目校准。同时在仪器的维护使用权限上设立厂家指导维护和厂家维护相结合, 检验人员使用仪器应固定操作人员, 避免由于人员较多, 业务熟练程度不同造成仪器的不当操作。
我院认真 贯彻卫生 部关于印 发《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 , 我们根据 通知精神 ,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 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 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我院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医院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率[1]。
医院临床检验分析的质量管理, 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标本的正确采集及采集前的准备工作上。只有在标准的标本上, 才能检测出正确的检验结果。在医院, 由于医护人员与检验人员工作性质的不同, 临床医生和护士对一些影响检验工作质量的相关因素有的了解的不透彻, 有的不甚了解, 在主观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是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最薄弱的环节, 加强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要定期与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科室联系, 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 举办相关的业务讲座, 在医务人员的头脑中要牢固地树 立起“患 者至上 , 质量第一” 的意识 , 标本能一 次采集到 位的, 决不采集二次, 减轻患者痛苦, 快速准确地报告检测结果, 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治疗依据。
总之, 医务人员要对检验技术有更深的了解, 如各项指标的误差范围与误差来源, 标本的正确采集等, 完善各项制度, 重视检验各环节质量管理, 达到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的目的。
参考文献
重视微生物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篇8
1 检验工作人员与临床护士之间的及时沟通是保证微生物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前提
分析前的程序分为实验室内及实验室外两个环节,实验室外的工作由临床医生、护士完成,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到临床护士采集标本送到实验室止。该阶段是分析前质量管理的关键,因为采集的标本合格与否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基础。有文献介绍,临床反馈不满意的检验结果中,有80%的报告最终可溯源到标本质量的不符合要求。如不规范护理操作规程、无法正确选择采样时间、不规范采集方法,护士没叮嘱患者注意留取标本前的事项,无菌手续采集各种标本及所需的量,以及无菌容器盛装,没有根据待测微生物种类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等等。每个医院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如出现了这种情况怎样及时解决,不延误患者检测是问题的根本,这就要求检验工作人员内部有极为完善的工作制度来规范操作,并与临床护士能及早沟通及时补救共同堵截不合格标本进入实验室,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检验人员与医院方应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向临床医生护士反复宣传、培训,强化他们对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标本的合格与否,是整个检验质量的保证。同时也要求护士向不同的患者反复宣教标本留取的方法留取时间及特殊标本留取的注意事项等等共同保证合格标本的留取率。
2 检验人员的责任心是提高微生物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关键
实验室内的工作由实验室人员完成,包括标本的确认、处理、储存,实验室设施与环境条件、制度的完善、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对所使用的仪器、试剂、培养基的要求。有了合格的检测标本,实验室内分析前的各项工作也不容忽视,存在的问题有:
(1)实验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收到的临床标本不能认真仔细核对,对不合格的标本没有及早退回并说明原因,对不能及时检测的标本,不按要求将其置于合适的温度和环境下保存,以致造成结果与临床不符。
(2)实验室人员对所使用的仪器(如二氧化碳孵育箱、显微镜、恒温箱、冰箱、压力蒸汽灭菌器等)监管不力,没有使用、保养、维修记录,使用过期的染色液、试剂、培养基及诊断血清等。
(3)对新配制或购进的培养基、增菌液等,不做无菌鉴定试验,判定是否合格即进行使用,使结果偏差影响临床的诊治。
总之,微生物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关键的环节。每一个医护人员及实验室人员必须慎重、认真对待。医院应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各项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质量的临床标本,高质量的检验过程及准确无误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徐铁民.微生物质控样品检验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2,11(18):39-40
【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推荐阅读:
干化学分析:尿液分析09-24
尿液干化学分析05-15
干化学测定尿液分析06-01
尿液有形成分检测分析09-14
尿液流式细胞分析仪07-21
提高尿液检验质量07-02
尿液指标07-24
尿液检验08-04
尿液检查10-08
尿液隐血11-03